第一篇:《现代汉语与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提到常见的修辞方法有哪几种
认真回顾《现代汉语与小学语文教学》这门课,请说一说:课程中提到常见的修辞方法有哪几种?
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映衬、设问、反问、双关、反语、警语等。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比喻。其中,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本体与喻体一定是性质不同、而在某一方面又具有相似点的不同事物。贴切、新颖的比喻,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平易化、通俗化,使语言更加准确精炼、鲜明生动,让人回味无穷。
2.借代
借代,从字面上讲就是借来、代替。记述时,不直接说出要表现的人物或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一个同他(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借代,也叫做“换名”。其中,被代替的人物或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名称或事物叫“借体”。正确运用借代方法,可以使内容更简洁、含蓄,使语言更丰富多彩、引人联想,进而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描述生动的表达效果。
3.比拟
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的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4、夸张。
夸张是把要描写的事物有意地夸大或缩小,使其更鲜明,更突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夸张不是浮夸,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要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并且夸张只用来表现形象,抒发感情。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
5、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来表达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一种修辞方法。对偶能鲜明地提示事物内在联系,反映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形式整齐,结构匀称,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记忆、便于传诵。
6、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准确运用对比,能鲜明地显示出事物间的差别或者能突出说明某一方面,从而增强说服力。
7、排比。
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语句排列在一起,起到增强语气、充分抒情、集中说理的作用,读排比句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恰当地运用排比,可以增添语言的节奏感、旋律美、有力渲染艺术形象,充分抒发思想感情,可以使句子节奏鲜明,气势磅礴,使情感的表达有痛快淋漓之感。
8、反复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9.映衬
映衬,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相类或相反的关系,以次要形象映照衬托主要形象的写作技法。映衬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形式。
10、设问。
设问也叫设疑、提问。是为了突出强调、启发引导或反悔感情而有意提问的一种修辞方法。设问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富有变化。设问自问自答,也可以只问不答,引导读者深入探讨,实际上在文中已做了回答。
11、反问。
反问也叫反诘、诘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比肯定更强烈的情感。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加强证据,增强表达的效果。
12、双关。
双关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故意让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获得双重意义的一种修辞方法。双关的运用可以使表达委婉含蓄、幽默风趣而耐人寻味。
13、反语
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
14、警语
精炼而含意深远、新颖而警策动人的语句。又称“警句”。设警作喻、对比、排比,是警语的特点。文学作品中运用警语,可以突出、深化主题、显示意境,增强情趣,揭示生活哲理。
第二篇:现代汉语与小学语文教学
《现代汉语与小学语文教学》这门课,请说一说:课程中提到常见的修辞方法有哪几种?
修辞方式有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映衬、设问、反问、双关、反语、警语等。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方法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识字是个重要的任务。人生识字聪明始,成人识字率高的民族才可能是也一定会是高素质的民族。所以说对教语文识字任务的老师来说是个多么重要的职责,所以说要用各种方法来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学习好识字,还识字教学于精彩。下面谈谈几点看法。以多种形式的识字方法,唤起学生识字兴趣
新大纲要求学生识字量为4000字左右,掌握2500个字。识字量的多少是学习语言文字的根基。因此,识字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唤起学生对识字的兴趣。
1.1 电脑动画识字
教学课件的运用,把枯燥的识字变得形象、有趣了,加以声音的画面吸引了孩子。如学习“采”时,色彩鲜艳的画面:一棵树上有一些果子,一只手灵活的采摘着树上的果子。辅以字理与解说:“采”树上采果子。动感的画面,形象的解说,艳丽的色彩吸引着学生把画面与相关联的汉字“采”联系在一起。再如“走”字的学习,出现画面A:以一条宽广的大道为背景,一个疾跑的人闪现在屏幕。教学中组织学生观察,进行语言训练:(1)这是一个()的人。这个人()。(2)他跑得()。画面B:出现“走”的字理,加以解说:古人说“走”就是跑的意思。“儿童疾走追黄蝶”就是这个意思,后来才单指步行。小朋友你明白了吗?你又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个字? 教学中的课件,以接示字理让孩子们了解字的本源,加深对字的理解,既形象又生动。
1.2 故事联想识字
调动孩子的观察、分析、想象等各种能力,运用语言来描述,创造性的识字。现采撷教学中孩子的精彩描述,供大家赏析。(1)学习“首”时,学生讲到:“首”字上面点、撇象头发,横向头顶,脸上最突出的是鼻子。古时鼻子的图画代表自己,所以“首”字下面是“自”。(2)学习“壮”时,学生讲到:“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当上将军的士兵才是真正的壮士。”(3)“非”字学生这样记忆:两个非常强壮的人,打到了六个坏人。此外,诸如:“师徒两人徒手走在路上”学习徒;“我非常伤心” 学习悲;“妹妹是个女孩,她是未来的希望”学习妹;“姥姥是妈妈的妈妈,她年老了。”学习姥......通过孩子们的语言描述,把识字与语言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丰富了孩子们的识字方法,促进了各种能力的提高。
1.3 字型联想韵文识字
当学过同一类字后,启发学生由一字想多字,把字串成串,辨字义记字形,并利用韵文帮助识字。如学习过“青、清、请、晴、情、蜻、睛”后,组织学生观察联想,编写韵文:“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青蛙大眼睛。池上蜻蜓眨眼睛,它们一同捉害虫。请出专家评一评,庄稼丰收好心情。”再如:学习了“各、处、落、洛”时编写韵文:“三人同日踏春去,赏观洛阳名牡丹。各个争奇斗艳处,花落东都满城香。”
此类识字,借鉴了“字族文识字”中的“字以族聚,族以文存”的原则,把本字和由之派生出的字归拢起来,看成一个“族”,把这一族字编进韵文,使生字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出现,既明字义,又辩清了字形。使学生在学过一族文字后,在头脑中形成了一种识字框架,形成识字能力。
此外绘画识字,演示识字,猜谜识字等都深受学生喜爱,他们通过画笔、动作等助其记忆。如:两个孩子背对背坐在地上,形象的揭示了“坐”的形、义。孩子们笔下画出了一条长长的道路,路上有一个行走的人,逼真的揭示了“道”形与义。
总之,识字教学的方法很多,当我们不在以长者自居,俯下身来,与孩子们共同学习探索时,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思维之广阔,潜能之无边。只有相信他们,为他们营造更多的锻炼空间,相信孩子们会更主动学习,更好的发展。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识字,以培养其自主识字的能力
识字贵在得法,有了方法贵在应用。新大纲指出“注重学生识字能力”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在识字教学中,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识字,会更好的提高其自学能力,促其发展。
识字教学中,帮助学生总结方法是为学生自主识字提供基石。随着基本识字方法的掌握,便可开始放手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创造性的识字。教学中采用了三步法:(1)分析归类;(2)选择方法;(3)学习交流,总结提高。
以《池上》一诗为例。该课有生字八个,首先学生给这几个字分类,如:(1)圭――娃 掌――撑 首――道(2)采 首(象形)(3)浮萍(与水有关)分类后,有选择的学习一类字或几类字,并选择或创出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生字。学习中不限制学生的思维,教学中学生展示出令人惊讶的能力。如:有的画出“道”;有的做出“撑”的动作等等。
最后的交流学习十分活跃,一“浮”字为例,展示孩子们不同的识字方法:(1)结构分析:浮――左右结构,左边是个三点水,右边是个孚,合起来就是“浮”(2)语言描述:用手摘池边的莲子(3)演示:学生端来一盆水,演示浮的现象(4)猜谜:“水边捞莲子”(5)绘画:(略)
在我的教学研究中,同孩子们共同成长,我们的识字课堂也不在单调,在识字的学习中,开启着孩子们的心智,激荡着孩子门充满灵性的创造。让孩子们学习识字更加有乐趣,这样才能让孩子们茁壮成长。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常见疑难问题解决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常见疑难问题解决
问题1:太在篇章上做文章,过多过细地分析文本而忽略重点语句的教学。
对策:教师应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吃透文本的重难点,结合文本所在单元,备课时较系统地归纳出单元训练重点,有指向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在实践性环节上设计可以更充分一些,可以让学生通过课文,联系生活中看到的人、事、物,来做一定的迁移,还可以和写作指导结合得更紧密一些,这样就使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更加充分。
比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夹竹桃》这篇文章,有两个出彩的地方。如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有几个句子是概括地写:“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写夹竹桃在春、夏、秋三季的形象,老师让学生通过概括的语句调动想象,让学生自己来描绘想象得到的画面,并且反复朗读,加强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又如幻想的一段,让学生用模仿的句式来造句,如果能多花点力气,多花点时间,如果老师不给学生点明,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普通事物中发现其美妙的意趣,也是可以的。
问题2:问题的提出有的过于繁琐,有的偏离语文。
对策:一篇文章问题不易过多,过细。应设计围绕一个大问题逐步深入,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地与文本对话,递进似地悟出教师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善于提出好的、到位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好,那要看问题解决的实质是什么?语文的问题不能是单纯的追求“非语文的(如科学常识、道德伦理、历史地理等)”,如果产生了“非语文”的问题,允许学生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但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为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服务。在问题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渗透的关系,相互依托。有时我们提出一些问题,学生无法解决。冲着这一点,就可以说明备课不够充分,学生的学习底细摸得不够清楚,或许从另个方面说明教师的文化底蕴不够深厚。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已迫在眉睫。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所以学生可能会出现许多意外的问题,也就是说与本课的教学无关,教师要注意掌握分寸,实在不需要解决的,教师要艺术性避开,但不要伤害学生的积极性。需要解决,又无关紧要的问题,教师要掌握火候,不要占据大量的时间。语文课决不是什么问题都需要解决的教学。
问题3:教学目标不清晰,导致学生阅读的盲目性。
教师应该思考,语文有没有引领性的问题?应该是有。其理由,语文是课程,语文教学的阅读与我们平时自由阅读不一样,尽管有人呼吁阅读的自由化,但在教育领域实现不了,教育的功能是培育人和教育人,它是有一定政治色彩的,有一定目的性的,否则我们不能称为教育。这样来看,语文有引领性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引领性问题?大的方面说是课程标准强调的,小的方面说是教材编排的意图,那么教师建构的问题首先要挖掘教材的意图。
第五篇:语文教学的方法语文课中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语文教学的方法语文课中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导读教学法是相对于传统的一言堂填鸭式教式教学方法而言的。把这种方法运用到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把一堂由教师演主角的讲、读课转变为由学生登台亮相演主角、教师侧面引导演配角的导读课。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全方位调动学生的积极积性,开启学生的智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辅导下,能较为独立的完成每堂 课的学习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能 力的目的,以提高课堂 教学质量。导读教学法一般来说可以分为教师诱导、学生自学——教师辅导、学生研讨——教师总结、学生反馈三个阶段进行。
一、教师诱导,学生自学 这里的自学指课堂 中的预习,是训阅读能力的最生要阶段,它包含 学生的感 觉、知觉、思维、综合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如果这个关口把握不好,学生就不会主动探讨问题,接受新知。因此我们在上导读课时首先要做好诱导学生自的工作,可以从如下两方面着手。
1、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自学的最佳情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诱导学生自学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理因素的能动作用,最大限度的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本学科自身的特点,创设一个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景,激起学生心理上的需求,以造成学生“心求其通而未得”的最佳心里境界,使学生的好厅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如在教学《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时,先向学生介绍《红楼梦》大概的故事情节,重点介绍贾雨村在葫芦庙卖文为生时与当地富户甄老爷的交情及甄家的破落和英莲的悲惨身世,学就会对以下的故事情节和课文节选部分更感兴趣,迫切想要知道苦命的英莲这回遇到了昔日他父亲曾救助过的故人,是否可以帮助她脱离苦海。
2、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为了使学生的自学不断深入,收到成效,形成能力的习惯,我们应平日时就注意教给学生一些自学的常用方法。如使用工具书的方法;读书应如何圈点、划线、默读、精读、速读、跳读的方法;如何复述和创造性复述教材内容的方法。在导读教学议论文时,教给学生议论文的结构形式——引论、本论、结论把文章划分为三个部分,文章的中心论点一般在开头部分,有时根据需要也可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部分引出中心论点;论证的方法有摆事实、讲道理等。在教学散文时教给学生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抓住文章叙事或抒情的线索进行阅读。在教学说明文时,教给学生理清说明的顺序、抓住说明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教师辅导,学生研讨 这一阶段是导读教学的关键时刻,是“教者”与“学者”相互结轨的时刻。学生经过自学预习之后,迫切想要知道自己自学的结果是否和老师的见解即正确答案相吻合,老师也想知道学生的自学预习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我们可以抓住以下三个环节:
1、设疑。为使下面的讨论有的放失,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设疑:(1)抓住全局设疑。语文教材的特点是一篇独立而完整的文章,教师就是借助一篇篇文章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因此首先在从全局考虑,引导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认识,这是设疑的基础。如在教学驳论文《友邦惊诧论》时可以这样设疑:一是驳论文的特点(与一般驳论文相比较而言);二是驳的反对论点及论据和立的正确论点及论据;三是得出的结论。(2)抓住重点设疑。也就是把握好教学重点,尽量抓住文章关键、精华部分或易时产生歧议的地方设疑。如学生自学预习完《腾野先生》后会提出许多问题,但其中有一个问最重要:“作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求医呢?到仙台后遇到了那么好的老师藤野先生,又为什么弃医从文呢?” 学生研讨后不难得出这样的答案:因为鲁迅先生东渡扶桑求医,是为了学成归国之后救治象他父亲一样被庸医误伤性命的人,战时可以当个军医,报效国家。这和那些整天游玩吃喝、不学无术、丑态百出的“清国留学生”格格不入,不屑与他们为伍,因此千里迢迢,来到了环境、生活条条件都不如东京但没有“清国留学生”的仙台求医。而“匿名信事件”和“电影事件”又使他医学救国的美梦破灭了,要根除国人之顽疾,不在肉体,而在精神和灵魂,所以鲁迅先生最终走上了文学救国的道路。这个问题一解决,就等于让学生把握了文章中心,明白了这篇回忆性散文里字里行间倾注作者上下求索、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拳拳爱心。(3)抓住文章思路设疑。叶圣陶先生说过:“文章有思路,遵路识斯真。”文章都有一定的思路,读文章的人只有遵循作者思路,才能领会文章的主旨。因此在辅导时力求把文章的思路与学生的思路结合起来,进行人人合乎规律的教学设计,做到设疑有序,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力求体现原文作者的基本思路。如《竞选州长》朗读开头和结尾后,我们可以这样设疑:“我凭什么参加竞选州长?(或我有什么长处?)按道理应该获得怎样结果?可事实上呢?我原来的心情怎样?现在呢?竞选前后我的形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层层深入地设疑,就突出地体现了文章的基本思路,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中可以这样设疑:“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这反映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学生自学预习后围绕这个问题就理清了这篇小说的结构: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即分别为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同时也会明白菲利普夫妇对同一个人前后几种不同的变化,说明他们丝毫不含骨肉情分,是以金钱的有无做为标尺待人的,从而归纳出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的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2.研讨。疑问设置完备之后,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研究讨论这些疑难问题。在探讨过程中要尽量使学生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积极思维,达到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辅导学生研讨问题里要注意以下三点:(1)充分发扬民主,引导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并自做结论,允许保留意见。在研讨问题、探求事理的过程中,师生要处于平等地位尽可能创造条件,刘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对他们在学习上付出的劳动给予公正的评价,这样学生就会感到自已的某些观点已接近老师,有可能超过老师,产生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习原动力。(2)研讨方式要灵活多样。问答式、讨论式、选择重点发言人及辩论会都是可行的方法,最好能展开交锋,通过辩论的徒工澄清道理,得出结论,同时使课堂气氛活跃、和谐、愉快。(3)展开研讨要收发有度,以提出的问题研讨到什么程度,得出怎样的结论,老教师要心中有数。不能收之过紧,使学生缩手缩脚,无法表述清楚自己的见解;也不能放任自流,把研讨问题过程搞成一盘散沙式的乱谈乱侃。要使研讨紧紧抓住教学重点,围绕本节课中心任务进行。3.精讲。在教师的引导下研讨过问题之后,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对文章有了一个整体认识。但这只是些粗线条的认识,一些问题还未得要领,这时教师就应从幕后上前台,抓住精要,以点带面,以画龙点晴之手笔,拨开云雾,指点迷津,诠释群疑。我们一般可以只讲以下几种情况:(1)讲学生不知道的、不了解的,如时代背景、文章重点、难点等。如《挥手之间》右以向学生讲清毛主席同延安军民挥手告别赴重庆谈判场面的历史背景和伟大意义;《菜园小记》可以向学生讲清记叙中描写和抒情的作用;《二六七号牢房》只讲清个别语句如“他给我带来一小朵雏菊和一根青草......”的含义。(3)讲精要部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果树园》、《太阳的光辉》等篇目,只讲第一部分即可。(4)讲精要语句。如《孔乙己》中分析孔乙己人物 形象时,我们右以讲清“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和“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两名话,学生便轻而易举地把握了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到鲁迅对他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总之,在导读教学过程中,一篇文章或一节课要讲哪些东西,教师必须在课前计划出来,事先准备充分,讲要有启发性,有画龙点睛之效,学法走向另一人极端——“放鸭式”,不成其为发刊词教学法了。
三、教师总结,学生反馈 从自学预习到设疑研讨,到教师精讲,导读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已基本完成。但学生所学的知识还是散乱零碎的、感性的,还 乏系统性,没有形成方法或能力。这时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言简意赅,简明扼要地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概括总结,达成共识,形成规律,并教给学生怎样阅读、怎样分析的方法。接普通过练习使学生反馈所学知识,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技巧,并把这些能力技巧用于今后的学习实践,从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如《“友邦惊诧”论》在解决问题之后教师可以作如下总结:一是驳论文批驳敌论的角度和方法——通过批驳论点、论据、论证达到敌论〔包括敌论点、论据、论证]树起靶子再有的放矢,展开批驳。“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导读教学法如何进行、导读课的内容如何设计,只能仁者见仁,这里仅仅是笔者的点滴体会。其中系统的、规律性的东西,不有待于今后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