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之观山览水读王维

时间:2019-05-15 05:58: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案例之观山览水读王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案例之观山览水读王维》。

第一篇:教学案例之观山览水读王维

“12岁以前的语文”的实践与研究

观山览水读王维

——《山居秋暝》教学实录与评析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是《12岁以前的语文(四年级)》中的一首诗,作者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在这册教材中,选入王维的四首诗分别是《使至塞上》《过香积寺》《渭川田家》和《山居秋暝》,其中三首都是山水田园诗。编在王维前面的是“山水田园诗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孟浩然,他的四首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夜归鹿门歌》都是山水田园诗。所以,教者选择 “山水田园”诗作的代表——《山居秋暝》带领学生精读。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美丽风光和山村居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教学案例---“12岁以前的语文”的实践与研究

首联总写,交待季节,点明时间,给人以身临其境、神清气爽之感。“空山”、“新雨”、“晚秋”,平平实实的几个字,极易引发人们的联想,山居环境的静谧,新雨过后的清新,秋日天气的飒爽,白日向晚的安宁,字里行间弥漫着一股清幽明洁之气。“空山”是王维惯用的词语,耐人寻味。此处绝无冷清、空洞之意,结合全诗来看,“空山”包含以下几层意思:一指山中林木繁茂,翠绿成荫,遮掩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如王维《鹿柴》所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二是指此处远离尘嚣,人迹罕至,有如世外桃源,遗世独立;三是指山雨初霁,万物一新,银辉四射,天地生辉,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派空明洁净,熠熠生辉的灿烂图景;四指表面空其实不空,因为山中有欢歌笑语,渔舟晚唱,有明月朗照,清泉潺潺。可见,雨后空山带给人们的不是孤独、寂寞,而是生机活力,妙趣横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石板上,发出清脆悦耳的欢唱。“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秀句。接下来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渔舟顺流而下,这便是渔夫要乘着今晚的月光去捕鱼。诗人触景生情:这朴实无华、自由自在的山间生活多纯净、多惬意!这儿的景色美,人儿美,生活美!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

总之,这首山水田园诗清新宁静,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诗意清新自然,但却耐人寻味。

【教学实录】

一、导入“山水田园” 诗派。

---教学案例---“12岁以前的语文”的实践与研究

目标:了解“田园”诗发展成“山水田园”诗。师:前几周我们学了两首诗,谁来带领大家背诵? 教师指一学生领背诵《归园田居》和《饮酒》。师:这两首诗的作者是? 生齐:陶渊明。

师:陶渊明在诗歌创作上很有成就啊,谁来说说他的贡献? 生: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生:“田园诗”描写乡村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表达诗人归隐的志向和高洁的品质。

师:你们说的很全面。300年过去了,诗人们发现,不仅田园风光恬静优美,大自然的山水风光也无限美好。于是,“田园”诗又往前进了一步,发展成了——猜一猜。

生:“山水田园” 诗!

师:王维就是“山水田园” 诗派的代表之一。

二、王维是天才诗人。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目标:明白什么叫“字正腔圆”,了解诗歌节奏。通过一遍遍形式不同的诵读,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师:同学们知道吗,王维是天才,从小便聪明过人,十五岁进京考试,由于写得一手好诗,而且精通音律,一下子便在京城的王公贵族之间传开了。从此,王维小小年纪便成了有名的“诗人”。

出示《山居秋暝》。

师:这首诗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谁会读诗题? 生:山——居——秋——暝—— 师:字音咬得很准。一起读,暝。生齐读“暝”。师:齐读诗题。生齐读诗题。

师:古人吟诗讲究“字正腔圆”,就是每一个字音都要读到位。自己把古诗读两遍,要求字正腔圆。

---教学案例---“12岁以前的语文”的实践与研究

生自由读古诗。师:女生先来,好不好? 指一名女生读。师:读得怎么样?

生:吐字很清楚,字音咬得很准。

师:是的,基本做到字正腔圆了。再请一个男生,你来。指一名男生读。师:谁来表扬他?

生:我认为男生读得更好,声音洪亮,有了点腔调了。

师:看来男女生读诗各有优点哪!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读,听好。我读“空山——”你们读“新雨后——”吟诗就好像唱歌,它的停顿比较讲究,字音要拖长,才有韵味。

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师:诗歌节奏很舒缓,大家的朗读很有韵味儿!连起来试试,看看是不是字正腔圆,齐读。

生齐读,朗读很认真,注意节奏和腔调。

师评:大家的吟诵真精彩!这就是诗歌的“声韵美”!

三、王维是山水画家。赏析文字,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目标:通过想象赏析“明月”、“松”、“清泉”、“石”等山林景物,感受“诗中有画”。

师:读了这么多遍,你觉得“山居秋暝”描绘的是什么时侯什么地方的景色? 生:这首是描绘的是秋天山间的景色。

生:我给她补充一下,《山居秋暝》描绘的是一个秋天的雨后,山间黄昏时的美景。

师:这样说已经很全面了,你读得很仔细。王维叫这座山什么山? 生:空山。

师:“空山”真的是空的吗?什么都没有吗? 生纷纷摇头。

师:你从诗中看了到哪些景色?

---教学案例---“12岁以前的语文”的实践与研究

生:我从诗中看到了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我是从第二句和第三句看到的。

出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师:你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把这两句读出来。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师:同学们知道吗?王维不仅是诗人,还是有名的画家。他开创了“水墨画”,不用彩色,只用墨的浓淡来体现色彩。后来就有人赞美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这样一个善于创造美的大诗人,他眼中的“空山”一定不空,一定是富有诗情画意的。用心读一读,你看到了怎样动人的画面?

生: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傍晚,山林里刚刚下过一场雨,月亮也升起来了,王维在山间散步,啊,空气多么新鲜!

生:我看到一轮明月顽皮地跳上枝头,乳白的月光透过浓密的松林在地面上投下了奇奇怪怪的影子。

师:看来王维富有童心啊!

生:我还看到清澈的泉水在月光的照耀下闪着银色的波光,它们跳过山间的石块,穿过密密的树林,一路唱着歌儿从诗人身边走过。

师:你真是王维的知音啊!在你和王维眼中,山林里司空见惯的景竟然是那么美好,像一幅水墨画一样。王维画山水画的技巧十分高超,他善于调墨,浓淡变化很巧妙,黑白的水墨画比浓墨重彩的画更美!他的诗和水墨画儿一样,淡雅宜人。你看,洁白的月光,青黑的石头、墨色的老松、亮晶晶的泉水„„)

欣赏图片。

师:空山一点也不萧条,空山景色优美,多有诗情画意啊!把你的感受到的,送到这短短的十个字中,读!

指名读。

师:你让我感受到了“诗中有画”!指名读。

师:你用朗读在我面前展开了一幅《明月青松图》!你读的真有韵味!生齐读。

师:这“空山”中可不光有美景啊!还有谁?

---教学案例---“12岁以前的语文”的实践与研究

生:还有洗衣女子和渔夫。师:有人,就有了生机啦!谁来读? 指名读。

师:我仿佛听到了女孩子们洗完衣服回来的欢声笑语!我仿佛听到了渔夫唱着渔歌高高兴兴的回来啦!这傍晚的空山,除了洗衣女、渔夫,还有什么人乐在其中呢呢?

生:我觉得应该还有小孩子聚在一起抓萤火虫,玩游戏吧!师:是啊!“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生:还有老人们聚在一起聊家常。师:白发谁家翁媪!多悠闲!

生:还有妇女在家中做晚饭,山间炊烟袅袅,家家户户飘出饭菜的香味!师:虽是粗茶淡饭,但是格外香甜!

师:哦,原来空山不空,恰恰是悠闲欢乐的!你向往这种自由与悠闲吗?你想到了什么地方?

生:人间天堂、世外桃源。师:把你的向往与羡慕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四、王维是隐士。拓展阅读,感受王维对隐居生活的热爱。

师:王维喜爱这美丽的山水、热爱这悠闲的山水田园生活吗?当时王维还有官职在身啊,这里只是他偶尔度假的地方。如果是你,你觉得当官快乐还是享受山水田园生活快乐?

生:我当然喜欢悠闲的山水田园生活了,不用为国家大事操劳,不用担心被人排挤。

生:虽然穷一点,吃的是粗茶淡饭,但是平平淡淡才是真。

生:如果身不由己,那我也会非常留恋这样的地方,这样的生活,每天靠自己的劳动获得生活的来源,苦一点,但是自由自在,不需要给别人磕头。

师:人各有志。我们来看最后一句,结合文后的注释读一读,王维将会如何选择?

出示“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齐读。

---教学案例---“12岁以前的语文”的实践与研究

师:“空山”有优美的景色,有悠闲自在的人生!还有什么比身在“空山”更自在的呢?

吟诵全诗。

五、诵读王维名诗句,举一反三,进一步感受“诗中有画”。

出示: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师:这句诗是王维晚年心境最好的写照。让我们看看,晚年的王维只想静静的享受什么?

出示以下诗句,生静读、思考。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青溪》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过香积寺》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生:他只想享受这诗情画意。

生:他只想和明月清风作伴,只想在山林里安安静静地度过晚年。师:我们再来看看,晚年的王维,他只想静静地做什么。出示以下诗句,生静读、思考。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酬张少府》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青溪》

生:他只想弹弹琴,钓钓鱼,过悠闲、简单却无拘无束的生活。生:他不想功名利禄,不想荣华富贵,只想简简单单。师:把你最喜欢的诗句,朗诵给大家听。

---教学案例---“12岁以前的语文”的实践与研究

指名读。诵读比赛。

师总结:什么功名利禄,什么荣华富贵,都不如我的青山绿水,都不如我的明月青松!这就是诗人王维,画家王维,隐士王维!这就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评析】

这是一节《12岁以前的语文》校本教材实验课。教师以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为突破点,了解王维是一位“天才诗人”,是一位“山水画家”,是一位“隐居山林”的隐士。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通过想象赏析“明月”、“松”、“清泉”、“石”等山林景物,感受诗歌画面美;通过拓展阅读感受诗人的品格美。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教学前几分钟,教师先带领学生回顾先前所学的“田园诗”,对“田园”诗发展成“山水田园”诗进行初步的了解。短短两三分钟的时间却将旧知和新知有机对接。接下来用三个环节来突破重点:王维是天才诗人,通过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王维是山水画家,通过赏析文字,感受诗歌的画面美;王维是隐士,通过拓展阅读,感受王维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学生对诗歌的领悟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诵读指导贯穿始终

诗歌教学最重要的便是指导诵读,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自然而然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动静美。诗中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不仅如此,颔联写景,劲联由景写到人,动静交错,视听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此可见一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动静关系的处理上,诗人匠心独运,喜用静观中捕捉到的形象,以动态为静态服务,以声响为宁静服务。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给人的感觉,犹如几个精彩镜头剪辑而成的滚动画面,场景在变,人物在动,“镜头”从一个动点跳到另一个动点。这种错落有致的章法和变换灵活的句型,使得全诗充满灵动与生气。这样精妙的诗,应当反复读,好好读。在本节课中,教师先给学生提出诵读的要求:字正腔圆;然后在想象画面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逐句诵读,教师及时给予正面的评价,比如“你让我感受到了

---教学案例---“12岁以前的语文”的实践与研究

诗中有画”,“你用朗读在我面前展开了一幅《明月青松图》!你读得有韵味!”

三、扣住诗句想象画面

诗歌强调画面美,在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其画面美是很重要的。王维山水田园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诗中有画”,这是启发学生想象画面、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此在教学中,对颔联和颈联的教学,教师就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画面,尤其在颈联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想象诗句以外的画面:这山中,(除了洗衣女子和渔夫),还有谁也乐在其中呢?学生的眼前立刻豁然开朗,一幅幅生动的山村生活画卷徐徐打开,这些生活片段是那么自由自在,那么温馨幸福,那么令人神往!这个环节的处理为下面感受王维彼时“隐者”的心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阅读举一反三

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让学生拓展阅读了王维诗句若干,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其“诗中有画”的特点,进一步感受其淡泊明志的宁静心态,可谓举一反三。虽然只有短短七八分钟,但是却为学生以后阅读王维的诗,甚至是其他诗人的山水田园诗提供了可供学习的范例。学生会在反复诵读中想象山水田园之美,感受诗人高洁的品格。

(执教:王晓露)

---教学案例---

第二篇:水电解教学案例

水电解教学案例

一、教学背景与定位:

课型:新授教学起点分析:在上节中学生已经了解到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做知识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从而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教学的起点定位于引导学生从观察宏观现象到用微观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教学主要方式:实验探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二、教学资源与设备:仪器与药品:水电解器 12 套(玻璃管中注满了 10%~15% 的 NaOH 溶液),启普发生器一套,锌,稀硫酸,火柴,烧杯,橡皮导管,尖嘴玻璃导管多媒体材料:课件:(1)水的电解示意图(2)电解水实验的指导文字资源:《初中化学新教案》中的“课外探究

三、教学实录:

(一)提出问题导入(师)我们已经知道,水在加热时变成水蒸气。水的三态变化,只是水分子间隔改变。而“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这一事实始终没变。那么,如果在水中插入电极,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有所不同呢?

(二)解决方法:用实验验证(生)猜想同或不同(师)那么用什么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生)实验

(三)学生分组实验(共 12 个小组,每组 4 人,实验时学生只需插上电源即可)展示多媒体指导实验(师)同学们在实验中要学会运用观察法,仔细观察实验现象(1)两个电极,两支玻璃内液面有什么变化:(生)两个电极产生气泡,并且与正极连接产生的气泡慢,负极连接产生的气泡快。通电一段时间后,两极玻璃上部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大约是 V 正极: V 负极 =1 : 2。(每次学生回答实验现象后,点击多媒体出示答案。)(师)水通电产生气体是什么呢?是不是水蒸汽呢?我们来检验一下。(2)用燃着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快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所发生的现象。(生)管中的气体被点燃(师)这种气体是不是水蒸汽呢?为什么?(生)不是,因为水蒸汽不能被点燃。(师)对,这种能被点燃的气体就是氢气。也就是在氢气球里所装的气体。(3)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慢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所发生的现象。(生)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师)这种气体是不是水蒸汽呢?(生)不是(师)这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就是氧气,也就是我们呼入的气体。(板书)水通电文字表达式:水→氢气 + 氧气(师)分析此反应特点,反应物一种,生成物二种,像这种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物质的反应,我们叫它是分解反应。分解反应首先必须是化学反应,而且要符合“一变多”的特点。(练习)判断是否为分解反应(1)蒸发食盐水(2)碳酸钙→氧化钙 + 二氧化碳

(四)发散思维多角度分析实验(师)看待一个问题,我们不能仅限于表面,而应从多角度分析,深入思考。下面老师提醒几个角度,你们分析一下。(1)从能量角度(2)从元素组成的角度(3)从微粒的角度(此时将很多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无所适从)教师一一点拨,生逐一回答(1)水吸收了电能生成了氢气和氧气(师)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过化学反应,我们不紧得到了所需要的千千万万的新物质,而且也可以吸收或释放能量,从而实现能量的转换或储存。(2)水由水分子构成,氢气由氢分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五)建立模型得出化学变化实质结合课本中的模型(师)想象一下,刚才看到的水通电形成氢气和氧气在微观世界里,他们的微粒经过了怎样的变化?小组讨论(生)小结:水在通过时,水分子里的氢原子跑到了一起,形成氢气。氧原子跑到了一起,形成了氧气。(评价)这位同学说得比较好,有没有同学补充一下。(生)水通电时,水分子里面的氧原子和氢原子分开,每两个氢原子形成一个氢分子,氢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氢气,每两个氧原子形成一个氧(师)完美的描述,道出了化学变化的实质,请同学们给点掌声。(展示多媒体)水电解示意图(师)刚才所说的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与加热水变成水蒸汽,他们的微粒变化有什么不同呢?(生)水通电时分子变成了原子,原子重组成新分子水加热时,分子没变,变的只是分子的间隔(师)这就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六)介绍分子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师)我们知道水,氢气,氧气都是有分子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实际上,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有很多物质就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比如(抬手)看手上的这枚戒指,就是由金原子构成的,而中间的钻石,也就是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还有惰性气体氦气也是有氦原子构成的。因为原子也是一种微观粒子,当然也就具有微观粒子的的一般性质

(七)反馈练习及作业

(八)小结通过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生畅言)

四、教学效果与课后反思评价本节教学,从课堂气氛来看很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师生的互动及小组生生互动进行的很好。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都很成功。采用多媒体,纸片模拟微观世界中水的分解与合成有效突破了本节教学的重难点。本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实验探究,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等得到了培养提高。不足之处是本节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把握的尺度不够好,尤其是在第一课时中,从多角度分析电解水实验,教师对学生的情况分析不到位,设计问题缺乏一定的艺术性,造成学生回答困难,好在由于及时更正,使学生在第二课时表现良好。从整体教学过程及学生的练习反馈来看,这是一节较成功的新授课,不过通过本课教学再次提醒教师要充分备学生。教研活动水电解教学案例

第三篇:说水教学案例

《说水》教学案例

《说水》教学案例

厚街镇湖景中学 钟国珍

设计背景:

水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也是诗词文章作品中记载和描述较多的对象。它虽然属于一种自然物,却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此次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对水进行一定的研究,对水文化进行一定的考察和交流,遨游在有关水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从而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实现“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的完美结合。

活动目标:

1、感知水的魅力,从自然界、社会、生活和文学作品中进一步了解水文化。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资料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语言运用能力。

活动准备

1、分组搜集资料,学生小组合作,将搜集的有关资料进行筛选和整理。

2、各小组推选一名组长,教师对朗诵的有关的同学作适当的指导。

课堂流程:

一、导入

上课之前,首先让我们放松心情来欣赏一段影片,这段影片将带领我们去游览一个城市的美丽风光,请大家看的时候注意一下这是哪个城市,这个城市有什么特点?

播放《水上威尼斯》的影片。

问:刚才我们所欣赏到的是哪个城市的美丽景色?这个城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星罗密布的河道和船)

水是威尼斯的灵魂,蜿蜒的河道,流动的清波,潋滟的影子,赋予水城不朽和灵秀之气,威尼斯离不不开水,我们今天的活动内容也一样离不开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说水。板书课题《说水》。

二、探寻水文化

我们每天都要喝水,用水,动物、植物的生存和生长也离不开水,但是对于这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我们到底了解多少呢?可以说,我们对水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模模糊糊的阶段,我们并非真正认识水。所以,今天我希望大家和我一起走进水的世界,了解水知识、品味水文学、领略水风采。

(一)竞猜(课件展示与水有关的谜语和歇后语,以小组为单位,组长选号,组长与组员均可回答,如该组不能猜出,其余组有举手抢答的机会)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处处可以见到水的踪迹。比如,汉字里面就有不少以两点水,或者三点水为偏旁的文字,历史上有不少著名的战例也与水有关,比如我们所熟悉的赤壁之战、甲午中日海战等(学生列举),既然与关有关的事物也那么多,就让我们来好好学学,请工作人员为我们展示与水有关的谜语和歇后语等,考考大家。

(主持和计分员上台)

如:依山傍水(打一字)

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水煮石头——难熬

船出长江口。(打一中国城市名)

主持公布比赛结果

(二)、成语接力(以小组为单位,组员按顺序,每人每次只能写一个,不得重复,音乐声停止比赛结束,组长负责展示本组成果,看看哪组在规定的时间里写的成语最多,各小组交*检查)

不仅是文字离不开水,中华成语宝库中与水有关的成语也很多。同学们能否举个例子?像一衣带水、如鱼得水、水落石出、水滴石穿等等„„别顾者着一个人列举,让全班同学一起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如何?(主持人念规则)

音乐声开始,比赛正式开始!

交*检查点数,总结点评

(三)、文学作品中的水

经过了紧张激烈的两轮比赛后,我们放松心情,伴随美妙的音乐来欣赏几幅山水美景图片。这三种美你更喜欢哪种美?为什么?如果要把这美丽的风景保存下来,让世代的人都能欣赏,除了用相机抓拍,还可以采取什么方式?(用文字把它们描述下来)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古今的文人墨客,都特喜欢游山玩水,而且每到一处就赋诗作词。他们采用各种方式,妙笔生花,为我们描绘了形形色色的水声和水景。不仅寄托了他们心中的真情,更给我们以无上的享受。下面请同学们拿出摘抄本,把你所摘抄的与水有关的诗歌、名句、散文或者小说片段展示出来。

第一组展示并朗诵所搜集的与有关的古代诗歌

如《观沧海》、《山居秋暝》、《观书有感》、《浣溪沙》等。

第三组展示并朗诵所搜集的与水有关的文章片段

如《桂林山水》中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有: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济南的冬天》中“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济南的冬天。”

第二、四组以自由举手方式朗读所搜集的写水名句与广告词。

诗句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山木》】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赠江夏韦太守》】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唐·李白)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

广告如:希望地球的上的最后一滴水不会是人的眼

泪。

生命之水人人需要。(展示公益广告图片)

生命=水(展示公益广告图片)

节约用水,人人有责!(展示公益广告图片)

总结:从《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到孔子曾感叹人生之易去,逝者如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感言;屈原的泅罗江边的《离骚》;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再到现代诗人冯至的《我是一条河》等数不清的水伴诗歌和文学,即体现了古代人类对水的认知,也体现了水对中国的文化承载。

下面有请两位同学为我们朗诵诗歌《我是一条河》和《死水》(配乐)

提示其他学生:注意这两首诗歌里水的意象有什么不同?

三、了解水现状

学生自由回答分析两首诗歌里水的意象的不同。

明确:《我是一条河》里水的意境是美的,而《死水》里水的意象就变了一个样,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死水呢?学生罗列身边的例子。引出水污染的话题。

展示学生网上搜集的一些图片。

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水污染图片,同学们有何感想?地球可利用的水资源并不多,如果再这样肆意破坏下去,将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公益广告里说:“希望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不会是人的眼泪!”水与人和人的生活密切相连,为了保护这些水资源,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展示四幅图片,四个人为一个小组,分组讨论,并根据图片内容,写一则公益广告。

收集学生所写的公益广告,展示优秀作品,点评。

四、总结评价

你对这节课的课题感兴趣吗?

学完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你对你在这节活动课的表现满意吗?有什么需要改进的?

综合性活动课课堂学生自我评价表

姓名:

时间:

****年**月**日

内容是否感兴趣 活动表现 收获

五、作业

以“水”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

课后小记:

这次综合性活动的教案被备课组否定了两次,原因都在于语文味不够浓,更多是一些与水有关的生物、地理知识。所以第三次的教案,我就侧重从语文性方面去挖掘,但是国庆第一次布置学生搜集的资料都没有多少可用价值了,所有搜集资料的工作又要从新开始。由于我们是封闭式管理的学校,学生只能利用校内的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来搜集资料,所以搜集工作做得很辛苦,不过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分组后更是能互相帮助,提供资料,共同完善本组的资料。第一次试课,内容较多,竞猜的环节也没有采用屏幕展示的方式,所以给

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字——“乱”,第二次上课,我根据学校课题组老师的意见作了较大的修改,删掉了水故事、水传说的表演环节,并将谜语、歇后语归为竞猜环节,并由原来的传统纸片展示方式改为屏幕展示。此外,在了解水现状环节,我加入了看图片写公益广告词,增加了活动课的语文味。

作为一名去年刚刚毕业的教师,我的教学经验并不丰富,又是第一次上这么大型的公开课,所以存在了诸多的不足,许多听课的老师给我提了宝贵的意见:紧张,语速过快,话语重复太多,显得有些罗嗦;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写的指导和评价不够;内容还可以再挖掘深点„„尤其是东华初级中学的段老师非常细心,不仅指出了我这节课的不足,还给予了一些个人建议。老师们提的这些意见都很中肯,我非常感谢,并虚心地接受这些意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加注意,纠正教学缺点,完善教学环节,使自己更快地成长起来。

课后评课记录: 袁定鹏老师(东莞中学初中部)

能体现语文的大气:

1、威尼斯的水;

2、音乐的水;

3、古诗词;

4、现状。

这样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如猜谜语、成语接龙等。不足:成语广告多余。

白伟(东华初级中学)

1、课堂设计较好,内容丰富;

2、文学性较强;

3、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突出;

4、突出课堂反思,总结;

5、体现了人文素养的培养。

不足:有个别口头禅需要加以改正;语言还不够干脆利索;对学生的读和写应多加以点评。

袁翠平(东莞中学初中部)

教师教学流程把握自如,笑容特别有感染力,教学设计有创意。

欧阳玲((东莞中学初中部)

优点有如下几个:

1、条理清晰;

2、课堂气氛活跃;

3、内容丰富,大都结合语文知识;

4、老师的引导较到位;

5、课件制作精美。

应改进的地方:

1、教师的语言可以更加精美些;

2、课件上的图画如配些文字会更和谐一些。

杨颢峰(东城初级中学)

1、写公益广告一环节可否内容更丰富些?

2、与水有关的画面能否陪上恰当的文字?

周清星(莞城英文实验学校)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主动参与,但教学中研究性突出不够,没能进一步深入研究中。

张莉(东城初级中学)

最后一个环节为四幅图片写广告词,如用同学自己朗读出来会更好

王珂(东华初级中学)

1、应由学生主持;

2、老师口头禅太多;

3、环节清晰,但语文的内容不是很突出,不能突出语文味的特征。

段兴东(东华初级中学)

1、教师要精简语言,太罗嗦;

2、朗读指导不

够到位;

3、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不够,与目标有点远;

4、各板块之间过渡欠佳,有点强制板块的感觉。

卢老师(望牛墩中学)

如果语文味更浓一点就更好了。

郑晓云(东华初级中学)

1、执教老师有些微紧张,教学设计合理,但缺乏新意,作为一堂公开课,可再精美一些;

2、教师的语言缺乏美感,可再优美一些,再典雅一些;

3、学生的朗诵环节是一个亮点,非常棒;

4、课件中的音乐和画面等美仑美奂。

市教育局教研室朱河清老师总结:

1、肯定此次研讨会具有可效性,不少老师都谈论了个人的观点;

2、教育教学研讨不一定要有成果,但要能引起一些思考。

崔干行教授讲话:

一、对研讨会活动的一些认识、看法

1、探讨活动的功能——有什么作用?要达到什么目的?

2、因地制宜地开展活动,尤其要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

3、重视过程,不要简单地过场,堂上搞研究不现实,但可介绍、展示过程;

4、研究要有意义。

二、建议 如何对待课文中的文本?有效、有价值、有意义,恰到好处的讲解是必要的,要充分发挥文本的价值。

学生课后心得与感想

初二(6)班罗楚楚:我是这节《我是一条小河》的朗诵学生,为了上好这节,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听示范朗诵,寻找配乐的节奏感,与老师讨论这首诗的内容,酝酿感情等。我自认为在公开课上的表现是成功的,感情比平时更加投入。我是个文学爱好者,在得知要上这么一节公开课时,我就利用国庆假期写了一篇有关节约用水的小剧本,预备和同学表演用,可惜后来老师没有采用。不过,我并不灰心,因为我已经从这节课上学到了很多与水有关的文化知识。

初二(6)班王桂芳:这节课让我们受益匪浅,因为这次综合性活动,我们班的同学都搜集了很多资料,我也不例外。不过在搜集诗歌、文章的同时,我还拿起我心爱的相机,特意拍了一些家乡水污染的图片给老师,其中有张相片很特别,正看相片看到的是一些泡沫垃圾浮在水面上,倒看相片看到的就成了星星在夜空中闪烁,美丽与丑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初二(14)班王文静:这节课我最满意自己的环节就是大胆展示自己搜集的与水有关的诗句。其实老师布置我们组的任务时,我已经从以前的课本中搜集了很多写水的有关诗句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等,以前没有想过可以将这类诗句归类,觉得有新鲜感。

初二(14)班关凯琳:平时我就是一个课堂活跃分子,所以在课前的分组时,同学们都毫不犹豫地推选我为组长。我们组重点负责

搜集与水有关的古代诗歌,组内同学都非常积极,不仅从网上、图书馆里找资料,有些同学甚至还把唐诗三百首都拿出来研究了。其实我们组每个人都起码搜集了五首与水有关的诗歌,不过在课堂展示的时候,我只是选择了其中五首作为代表。课前的准备是充分的,不过上课时因为听课的老师很多,我们都有些紧张,朗读的水平还不如平时,令老师有些失望,以后我们一定会改进。

初二(14)班方子扬:我对这节课的内容很感兴趣,尤其是竞猜和成语接力,充满着紧张的竞赛气氛,很刺激,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课堂气氛是很活跃的。

后面的读写环节虽然没有那么紧张,但却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我觉得这节课表现最好的当属罗楚楚和詹志航,他们的朗诵很有感情,初二(14)班王巧玲:我觉得老师课件里的山水图片很美,音乐也很美,让我陶醉其中,但是后来触目惊心的水污染图片却让我在对比之中感到心的沉痛,是这强烈的对比触动了我写公益广告词的灵感。

初二(6)班张苏媛:我是个平时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所以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是这一次综合性活动,老师第一个表扬的就是我。因为我是班上搜集与水有关的成语中最多的一个,还根据谜底的不同作了详细的分类,老师课件里的谜语都是摘抄自我的本子。

初二(14)班王裕玲:钟老师在我们班上了一节《说水》的综合活动课,虽然她并没有教我们的语文,但这一节课却给我们班的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班上气氛很活跃,平时不怎么举手的同学都变了样,争着举手。这节课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也让我们学会了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总结。

第四篇:画山绣水教学设计

《画山绣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语言清晰、绚丽、凝练。

2、学习精巧的艺术结构。

[重点、难点]

1、重点:在赏景中受教育。

2、难点:散文中创造的诗的意境。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杨朔(1913~1968),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曾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到过抗美援朝前线,写过不少通讯、中短篇小说,并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代表作还有《雪浪花》、《樱花雨》、《海市》、《茶花赋》等,均收在《杨朔散文选》里,1968年,杨朔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理清结构

讨论并归纳:

全文分三段:第一段(1—2)写赞美桂林山水人间少有。

第二段(3---16)写桂林山水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智慧的想象。

第三段(17)写桂林山水在新生活里将会被想象、创造出新的神话。

三、分析并提问:

作者漓江游主要写了什么景象?

讨论并归纳:作者先写绿水怪石奇峰,并提出质疑无数的诗人画师谁又能得那山水的精髓,接着笔锋一转,暂不写桂林山水,而开辟了另外一层意思,写自己漓江游的总感觉:从来没有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有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只有桂林山水。围绕这个总感觉,作者循循善诱,引导读者神游漓江,当读者沉浸在漓江美景之中,一幅鱼鹰捕鱼图出现在眼前,正当看得有趣,作者提醒不要怠慢了眼前的船家,沿途从船家口里知道了很多迷人的故事和神话传说,如: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新娘岩的来历。作者由人之口说出生活变了山也应该改改名字,但马上提出反问,为什么要改呢?

从全文结构看,杨朔很讲究艺术结构,他采用了曲径通幽、卒章显志的园林式结构,于云遮雾障中间峰回路转、层层叠叠,变化多端,显得缜密精巧,引人入胜,同时他又善于运用虚实、隐现、抑扬、张弛等艺术辩证法,对各种材料进行剪裁、缝合、布局和组织文章的波澜。

四、朗读课文(同学分段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五、小结:

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全面感受了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全文以“我”对桂林山水的总感觉为线索,巧妙承转穿插,感情跌宕,层次井然,融画意、诗情、哲理为一体。课后要多朗读,把握文章感情基调,深入挖掘文章深层含义。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3、课后练习题

第二教时

一、分析课文语言

杨朔散文具有浓郁的诗意,语言清新、绚丽、凝练,试选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者语句大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1、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象,可以变幻成各种神奇的物件。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

[ 这段文字概括写出了漓江的山水。用“瞧瞧那漓水”和“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句式突出了漓江山水令人怜爱,使人目不暇接的特点。这样写语言简洁生动,又突出了重点。作者还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漓水绿得令人陶醉,用香醇的美酒比喻很有新意。作者用“有的„„有的„„”的拟人句把静态的山写得动了起来。“像大象在江边饮水”、“像天马腾空欲飞”写出了怪石奇峰令人产生无穷的想象。最后一句是承上启下句,漓江水引无数诗人画师的赞誉,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引发人们思考,但谁又能描绘得那山水之精髓?引出下文作者对这个问题的探究。

2、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

[ 这两句话读起来很工整对称,很有诗意。“没见过一座山”对“没见过一条水”,“凝结”对“泛滥”,“生活感情”对“智慧的想象”,这是在口语化的基础上提炼的精通晓畅的语言。特点“泛滥”一词用得特别好,如是改用“表现、洋溢、充满”都没有那么恰当。“泛滥”一词虽然也有“表现、洋溢、充满”的意思,但表现的程度更深。它的意思是多得向四处漫流,这与写水非常贴切,突出劳动人民的充满智慧的想象就像这漓江的水,是无穷无尽的。这也说明了这神奇的漓江水处处都有奇妙的故事。]

3、“天气晴朗,水面平得像玻璃,漓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黑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这种梦境往往要被顽皮的鱼鹰搅破。”

[ 这两句使4、5段衔接非常自然。漓江美得、静得使人浑浑欲睡。文章于云遮雾障之间突然又峰回路转,梦境被鱼鹰打破,使结构显得缜密精巧,引人入胜。]

4、不管是谁,心胸里都贮藏着迷人的故事,好似地下的一股暗水,只要戳个小洞,就要喷溅出来。

[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夸张句,突出船家心中故事多得一触即发,说明了劳动人民是漓江的主人,漓江确确实实凝结着他们的生活感情。漓江山水全在他们心中,他们也仿佛成了漓江山水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二、小结

问:全文介绍了有关漓江的四个神话传说故事,分别说明了什么?

[ “父子岩”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不畏强暴,宁死不屈。“寡妇桥”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品德。

“望夫石”“新娘岩”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的不幸命运。

作者抓住眼前的一景一物,生发联想,卒章显志,寓远于近,表达了对人民崭新生活的向往,坚信新的生活一定会赋予桂林山水以新的想象新的神话新的故事,读者读至此才同作者一起得桂林山水的情趣。]

杨朔散文十分讲究艺术构思,本文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词隐烛幽,见微知著,具有诗的视角和诗的容量,作者借景抒情,创造出诗的象征比附的境界。文中对各种材料进行剪裁、缝合、布局和组织文章的波澜。

三、朗读课文,背诵第二段

四、作业:完成练习册作业

授后小记:

1、也可以寻找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给学生展示。

2、作者为何要在写山水之中引入许多传说,这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文的景观。

第五篇:那山 那水 那人 读边城有感

那山 那水 那人

——读《边城》有感

郁郁莽莽的林海,安安静静的小城,边城中讲述的故事就基于这片安静而平和的背景。沈从文先生说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于是那山,那水,那人,如此鲜活地演绎了一场关于爱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没有恶:善良而纯真的翠翠;与她相依为命的爷爷;她爱的也爱她的傩送,为爱而放弃爱她的天保„„所有人都干净得像一潭清泉,袅袅婷婷地开出人性至美的花。翠翠的初恋本是那个年龄最纯洁的相伴相依,可结局却并不美好,天保为成全傩送和翠翠,死在了外出的途中。傩送的爱隐忍而低调,他在夜里唱歌,而翠翠却只以为自己做了一个美丽的梦。两个相爱的人,两颗善良的心,可终究敌不过命运。傩送远走他乡,归期未知。翠翠孤单地守在渡口,没有了爷爷,也就没有了家,没有了她爱的人也没有了爱她的人,没有了相伴相依,只有或许没有尽头的无边守候„„

“有爱的人生不一定是圆满的,这本是生活最真实的样子”,不禁叹息,固执地想给翠翠一个幸福的机会。于是在她的等待上续写,写她的失落,她的孤单,她的坚守,她最后的妥协„„顺着自己的心情写,却最终发现我给不了翠翠想要的幸福,我给了她一种平淡却安定的生活方式,没有起起落落,所有的一切都平淡如水,但平淡是真。她的爱情不必感天动地,但只要有一个归宿,便是一个幸福的理由。

或许在我内心深处,还是不怎么认可傩送的做法吧,他在磨坊与渡船的矛盾抉择中选择了离开,没留下一个承诺。而翠翠却花费着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等他。生命有怎样漫长的经历,而青春却短暂得仿佛只剩一朝一夕。那个傻傻等待归人的翠翠让人心生怜惜,那山那水也有了让人动容的气质。翠翠的爱情是至美的,作者本身所崇尚的质朴和善良在这个人物身上一展无余,又或者说,作者写的不只是翠翠,还有那个地方,那个时间,那些记忆里熟稔的乡音乡情。

人们在形容现代社会时喜欢用一个词——物欲横流,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哀。当纯真和善良也被当成一种宣传的手段,内心的安定却是科技给不了的。

我怀念那山,那水,那人。

边城中静谧安详的小城,那种一见钟情便可相知相许,矢志不渝的爱情;和睦而友好的邻里;街边道旁的朗朗笑声„„边城的景色或许只留在了小说里吧。泛黄的纸,陈年的情,却历久弥香。在累的时候,还有一方桃花源在静候,也是读者的福了。

忘不了片中的爷爷在临死前彻夜编织草鞋的情景,或许是知道自己的大限将至,爷爷在昏暗的屋里不停地编着,沉默着,仿佛手里的稻草是他唯一的工作。在天亮的时候,爷爷死了,翠翠哭着喊的一声爷爷让我的泪水止不住地流下来。

生命其短暂,那些必须退场的人和事是不能承受的负荷,她们压在心上,一旦消逝,心就会空落起来,人就成了无根的草。能不能让我陪陪你?能不能让我看看你? 安定,原来只是一种感觉,我想起了那些一直陪伴着我的人的温柔脸庞,心应该是暖的,可实际上,在它笑的背后,有一条隐忍着的悲伤河流„„

边城还在的,边城还不远。只要,还未离开。

用全部的生命去守候,支撑那些爱我的人无可奈何的苍老。既然不能把岁月平分给他,那就让我把我们在一起的每一秒都当成永恒来过吧。

下载教学案例之观山览水读王维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案例之观山览水读王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山行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片断: (一)„„ 师:请同学们观察挂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古代一位诗人站在马车旁边,正在欣赏枫叶呢。 师:这位诗人就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他写的《......

    《观书有感》教学案例

    悟中学,学中悟——《观书有感》教学案例 一、背景 1、教学内容:观书有感》2、文本解读: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的景色,还通过......

    山与水的力量—读《诗人毛泽东》有感

    山 与 水 的 力 量 ——读《诗人毛泽东》有感 泰州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车辆管理所樊金诚 《诗人毛泽东》一书收集了大型电视文献艺术片《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的解说词,一......

    《我爱家乡山和水》教学反思

    本课意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本人在教学中通过小导游等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使生深刻了解了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总结后有以......

    《画山绣水》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能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2.能说出传说故事与桂林山水的关系。3.能说出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教材分析:1、能指出课文所描绘的自然景物的特征以及这些自然......

    2011年秋观山小学教学工作计划

    2011年秋观山小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教育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继续开展“构建高效课堂实施有效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

    永恒的爱——观云水谣之感悟

    (一)班 班级:电气化0721 学号:0703220227 姓名:马凌旭 2008年 12月16日 我之爱情观 ——《云水谣》爱情影片给我的启示班级:(一)班 姓名:马凌旭学号:27 选修课经典爱情名片赏析论文 [......

    在山的那边教学案例

    《在山的那边》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②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 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