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教案-第二章-服装设计的美学原理-面、体(共5篇)

时间:2019-05-15 05:23: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设计教案-第二章-服装设计的美学原理-面、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设计教案-第二章-服装设计的美学原理-面、体》。

第一篇:设计教案-第二章-服装设计的美学原理-面、体

三、服装造型的面

在服装设计中,面是最强烈、最具有量感的造型元素,是服装的主体。服装的轮廓线、结构线、分割线对服装材料的不同切割所形成的形状都是面。服装本来就是由许多衣片(面)缝合而成的,见图3—7。

服装造型设计很重视面的特性,不同特性的面能使服装产生不同的风格。

方形面——具有庄重、平稳、正直的特性,给人以尊严、大度、刚直不阿的感觉,能较好地体现男性气质,多用于男装。如西装、中山装、茄克衫等,从外轮廓、肩部装接线到袋形,多以直线与方形面组合构成。在女装中也有所用,如筒裙等。

圆形面——具有饱满、光滑、流畅的特性,给人以美满、圆韵、天衣无缝的感觉,适宜表现丰满、娇美的女性风韵,多用于女装。如古典式的泡泡裙、圆摆裙、吊钟形裙等,局部造型如插肩袖、大圆领、圆角衣袋和衣摆等。男装也有采用方形面与圆形面相结合的造型,如插肩袖的风衣、大衣等,显得刚中含柔,别具一格。

三角形面——用倒三角形面夸张男上衣的肩部造型,给人以活泼、锐利的力量感,是男性时装造型的基本特征;用正三角形面夸张女衣裙的臀部造型,给人以稳重、娴静的温存感,是女性时装造型的理想形态。

曲面——服装穿在人身上,其造型表现为多种不同形态的曲面。各种点、线的表

现都在这些曲面上展现,给人以洒脱多变的感觉。如葫芦

形曲面由两条对称曲线组成,柔和有韵律感,旗袍属此造型。喇叭形曲面呈上紧下松的形态,自然而潇洒,喇叭裙属此造型。

面的变化和应用,是现代服装造型设计的重要手段,主要有下列几种:

整面——用完整的面料做服装,平整、舒展、挺括、清爽。例如,中国式长衫和其他无需装饰分割的服装,都是由整面组成的。

拼接面——面与面的边缘相连,构成新的形象,活泼、多变,不仅能利用视错觉弥补体型的缺陷,还具有装饰作用。如育克(1)、开刀缝②等。

并列面——面与面并列放置产生的新的面,又称并置面。并列的面不互相重叠,既可平齐并置(如中山装、西装的左右口袋),又可错位并置(如时装的衣片分割或装饰部件的配置),并置后的造型仍然清晰地保持原有形态特征而具有集群效果,能显示出群体化的魅力。

重叠面——面与面互相重合,产生前后层次关系。在服装面料上重叠各种形状的面可呈现出浮雕般的立体效果,起到实用与装饰的作用。贴袋尤其是茄克衫的口袋是最有代表性的重叠面;叠褶裙、花边装饰等有的重叠面达四、五层之多,具有优美华丽的视觉效果。

育克——YOKE的译音,意思是指衣服的过肩、肩饰,起着装饰美化作用。其特点是在前衣片的上部破开(横向分割),或结合收省或为装饰而使肩缝移位。也有不破开,采用镶嵌育克的办法。

② 开刀——按不同款式要求,对衣片作不同的

分割。开刀缝是指分割后缝合形成的拼接面。

透叠面——具有透明度的面相交叠,保留原形的边缘线,产生虚实关系的新面。它是含蓄向外发展的一种过渡,具有朦胧神秘的超然魅力。在服装造型中,丝、纱等轻薄面料的透叠效果最明显。

减缺面——一个面的局部被另一个面覆盖,形成的新的面。如服装上的开领、开袋等形式,看成是原有完整面料减缺的结果。

分离面——将某一基本面分割后,面与面之间保持一定距离(而且关系较明确)。作为面的服装面料分离后的衣片的造型,无论是全面保留分离结果组成新款式,还是除去某些不需要的部分化整为零,都必须以某些联系物加以连接以便穿着上身,见图3—8。

服装设计通过面(衣料)的分割、组合、交叉或以某一基本形面的近似渐变或重复出现,以及运用面与面的比例、对比、肌理变化和色彩配置,装饰手法的不同,使服装造型款式新颖活泼,丰富多样,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见图3—9。

四、服装造型的体

体是面移动的轨迹,面的旋转形成体。例如,方形面的旋转成圆柱体,三角形面的旋转成圆锥体,圆形面的旋转成圆球体。体,具有长度、宽度和深度,占有一定的空间,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表现为不同的视觉形态。

服装是依附于人体的立体形象,它有正面、背面、侧面等不同的体面,由许多不同形状的面(衣料)经过分割、积聚、排列、组合构成空间,随着人体的活动呈现出变化丰富的各种立体效果见

图3—10。

体,以其占有空间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特性。大的体有壮观感,小的体有亲切感;薄的体有轻盈感,厚的体有壮实感;方的体有平稳感,圆的体有活泼感。

服装造型设计,要始终贯穿“体”的概念,树立完整的立体观念和培养对立体形象的直觉鉴别能力,注意不同角度的体面特征,根据体在空间的不同特性,通过点、线、面的合理设置,使服装能够适身合体,并使各部分之间的比例达到和谐、协调而优美,在它所占有的空间中产生最佳的效果。

服装的立体构成或者说体的应用,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半立体构成

半立体构成是界于平面构成与立体构成之间的造型,是在平面上局部立体化的技法,其效果类似于浮雕。

时装设计经常运用半立体构成,使平面的衣料裁片通过打褶、添加、镂空、扭曲、压缩等工艺手段与装饰处理形成有凹凸变化、层次丰富的半立体形态,产生新鲜活泼的浮雕效果。例如,褶的半立体构成运用在领片、袖片、衣片或裙片上,会给服装增添丰富多彩的情趣。见图3一ll。

(二)立体构成

在服装造型设计中,立体构成形式有点、线、面的立

体构成和体的集积。

1.点的立体构成 在服装造型设计中,点以立体的形态出现,是一些单独存在的立体装饰物,如浮花、纽扣、带扣、提包、鞋、帽等。

2.线的立体构成

在服装造型设计中,线以立体的形态出现,是不同质料的线的集积、组合构成的立体。在服饰的整体关系中,线条流畅的立体造型,能表现出体积感、空间感、秩序感和运动感。例如珠子串成线或线与线的叠合,悬挂于胸前、腰间或作项链,丝带、布条等各种细长的质料,均可用扭曲、捻转、编结等手法构成线的立体造型,以增强服饰多样化、多层次的表现。

3.面的立体构成

(1)平面的立体构成面的折转、面与面的组合,可构成各种立体造型。任选一块布料,以中心为轴,用设定的长度为半径画圆。将圆形切割后拉起,就会产生波浪形起伏变化的立体形。变化轴心的位置或改变切割面积的大小,回转产生的立体效果会随之改变。

(2)曲面的立体构成各种几何形的平面衣料,一经切割弯曲会产生凹凸起伏的立体造型。如长方形的裙料,经弯曲处理可构成直角式裙的立体造型。由于材料的强度、厚度、可塑性、悬垂性的差异以及大小排列和组合的不同,弯曲面的形状也不相同,整体造型的节奏与韵律也随之改变。

4.体的集积

各种立体的形状,经过重叠、组合、排列构成体的集积。服装是以人体为基础的立体造型,衣料裁

片按结构线缝合成体,再由各部分体的集积组合成适身合体的服装造型,这一过程体现了服装的立体化构成,见图3—12。

总之,在服装造型设计中,把点、线、面、体巧妙、合理地组合起来(不是分裂开来)并加以转化和综合运用,就能使服装产生丰富生动的变化。例如,上衣的装饰是四方连续不规则的点,但将这些点作二方连续排列在裙下摆,就能给人以线的联想,随着着装者的走动,这条线会产生节奏感,达到上下装的呼应,给人以美感。当然,如何处理好点、线、面、体,还有一个形式美的问题。

第二篇:设计教案-第二章-服装设计的美学原理-形式法则

第三节

服装形式美的法则

形式美法则,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现实中许多美的形式的概括反映。如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统觉与错觉、省略与夸张、条理与反复、衬托与呼应、强调与补正等。这些形式美的法则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研究形式美的法则,主要是为了提高美的创造能力,培养对形式变化的敏感,并从内容出发选择最适当的形式,以加强美和艺术的表现力。

服装造型设计的形式美法则,主要体现在服装款型构成、色彩配置,以及材料的合理配置上,要处理好服装造型美的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必须依靠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和法则。

服装反映人的精神风貌与审美意识。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天性也是心理需求,人们正是通过服装这一无声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与独特的风格。美是没有固定的标准,它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需求及人类观念的转变而发生变化。

服装设计的形式美法则核心是规范化和程式化,规范化是理性的秩序创造,程式化是自然形态进行理性处理的艺术格式。要设计出新颖的服装款式及明快和谐的色彩,就要遵循一定的形式美法则并掌握其形式构成规律。

比例与分割

成功的服装设计作品,是利用各种比例分割关系使服装达到和谐的整体美感,使得服装形态优美,穿着舒适合体大方。服装的比例要吻合穿衣人的体型,但穿衣人不一定都具有标准的体型,为了弥补这些不理想的体型,采用服装来调整人体上的缺陷。为此,就必须考虑到服装与各部位的比例关系,使比例分割合理。比例是服装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比

(一)比例的概念

世界上任何一件统一整体的事物,都是由一个或几个部分配置组合而成的。整体与部分、或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数量关系称为比例。比例美是人们对物体比例协调的一种感受,它给人以舒服美好感觉。

比例指事物局部与整体或局部与局部之间的数量关系,又称比率。例如,线的长与短、粗与细、曲与直;点的疏与密、聚与散;面的大与小;体的轻与重等等的差异关系的比较。

比例,自古以来为数学家、哲学家和艺术家、设计家所重视。我国古代山水画中所谓“丈山、尺树、寸马、分人”,体现了各种景物之间的比例关系。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芬奇论绘画》第28页)。凡是美的事物,整体的每一部分都与整体成比例。

(二)比例应用的范围

在设计一件服装时,首先涉及的是比例问题,比例的变化首先在外轮廓上,其中有上衣与下衣、外衣与内衣、肩部与衣长、衣长与袖长等,内轮廓有腰线与臀线与内部分割线的设置,另外还有其它部件:袖、领、口袋及装饰物配置的比例关系。这也是服装设计应首先考虑的,并且是设计新颖款式的关键所在。

比例的应用在设计服装时可具体概括为:一个形态的长度比例分割(长与宽之比);两个形态的边长比例分割(边长与边长之比);两个形态的面积的比例分割(衣长与下身之比)。

只要符合统—与变化的规律,即符合整体与局部,这一辩证的关系都是美的比例。如中国的米字格、九宫格都是按科学的比例部位拚方、联形及不同横、竖、斜线等分割而具备了美的比例关系。

(三)比例分割的形式

比例分割有四种:黄金比例、以√2为矩形的量比关系、费波那奇数例、无规则的比例关系。

1.黄金比例

将已知线段做大小两部分的分割,使小部分和大的部分之比,等于大的部分和全体之比,就称为黄金分割。即(a+b):a=a:b,其比值为1.618,见图3—1—1

自从古希腊哲人用几何方法发现黄金之比以来,它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艺术创作之中,占今中外不少优秀画家都曾多次运用这一比例关系,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如古希腊 的维纳斯雕像,在优美的人体中就曾多次地 应用黄金比例分割。因此,它被公认为是最 富有美感的比例关系,在服装设计中被广泛 地应用。

2.以√2为矩形的量比关系

在艺术形式中,美好的比例往往是一种非理性的,是不能用绝对的数字去衡量的。通常,只要接近黄金比例关系都能被人接受,如l:√2、1:√

3、l:√4、1:√5等。

1:√2是矩形的量比关系,是耶鲁大学杰·汉比基教授,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以矩形为基础的比例法。它是以√2矩形长短边长之比,等于一个正方形一条边长的对角线长度之比,其比值为l:√2,给人一种相对和谐安定的弱对比,因而十分协调。通过它又可以得到其它比例协调的矩形量比关系。图3—1-2为√2的矩形的量比关系。

连接对角线cB,以c为圆心,CB为半径画弧,在CD的延长线上得一点E,做AC的平行线EF,得到了一个新的矩形,这就是1:√2矩形的量比关系。类似可椎出1:√3、1:√4、1:√5的量比关系。不同的比例量比关系,会给人们不同的比例美感。

1:√2给人以严谨、温和、庄重之感,见图3—1—3(a)。1:√3给人以均衡、优美的流动曲线美感,见图3—1—3(b)。1:√4给人以机械、单调、一分为二的感觉,见图3—l-3(c)。1:√5给人以现代、时尚、具有很强动态美感,见图3-l—3(d)。其中以1:√2和l:√5的比例关系是最为重要、为最美的比例关系。

3.费波那奇数列

它是按一定的比例作阶梯式的渐变,其有规则的渐变是按一定的数列进行的。在服装设计的实际运用中,最简单的方法是按照数列:1:2:3:5:8:13:21等得出,即每一项是前面两项之和,渐变比例是逐渐而有规律地不断变化的。因此显得既柔和而又富节奏变化,服装的渐变比例应按服装的造型特性与功能而选择,不能局限于某一种数列,其这些奇数列的数值可作为其分割的近似值。在服装设计中,常运用于多层次服装的长度的比例或胸部与裙及内部装饰的布局上,能产生优美的节奏韵律的美感,见图3—1-4。

4.无规则的比例

随着现代艺术潮流对服装的影响,人们将追求款式上新颖独特,以给人强烈的个性时尚感。因此在服装的比例上,打破常规追求较为悬殊的比例组合关系,如曾流行一时的职业女装长衣短裙,上衣的长度为

13、短裙的长度为5的比例数值。在比例上采用悬殊的比例对比关系,给人强烈的对比效果,富有极强的创新与个性时尚,给人过目不忘的强烈印象,较适合前卫服装与时装表演。

服装造型设计的比例关系主要体现在:

1.服装造型与人体的比例

衣长与身高的比例;衣长与肩宽的比例;腰线分割的上下身长度的比例;衣服的各种围度与人体胖瘦的比例等等。

2.服饰配件与人体的比例

帽子、首饰、包袋、手套、腰带、鞋袜等的形状大小与人体高矮胖瘦的比例。

3.服装色彩的配置比例

服装色彩配置中各色彩块的面积、位置、排列、组合、对比与调和的比例;服饰配件色彩与衣服色彩的比例等。

服装的比例是为美化人体比例服务的。衣裙的长短宽窄可改变人体高矮胖瘦的观感。上短下短的服装比例如短上衣配超短裙,集青春、活泼、美丽于一身,适合体型较好的30岁以下的年轻女性。上短下长的服装比例如短上衣配长裙或长裤,重心高,使下肢有拉长感,显得矫健、优雅富有生命力,对双腿够长但较粗或太细的人最合适。上长下短的服装比例如长上衣配短裙,重心低,压缩了下肢的视觉长度,给人以持重、安静的感觉。如果上身是宽松而加长的T恤衫或长背心或长身的西装,则可以增加服装的成熟和稳重感,适合30岁以上40岁以下身材姣好的女性。

如果是收腰紧身上衣配上蓬型短裙,则流动轻盈,充满年轻魅力。上长下长的服装比例,则可以把年龄和身材的缺陷降到最低点,高矮胖瘦、老中青少都可穿。另外,紧身衣服玲珑秀美,松身衣服洒脱豪放;短裙轻松活泼,长裙温文优雅。设计师必须抓住这些感受,根据穿着者的体型特点

二、分

(一)分割的概念

分割即布局。在设计服装中,设计者首先涉及的是服装造型布局安排的问题,是在服装的外轮廓范围内首先对整体结构做整体的规划安排,然后视线从外轮廓移到内部空间的布局上,将整体的服装分为上装与下装等,还要在服装上设置具有功能性和装饰性的部件:领、扣、兜、袢带、褶、省道等。这些都是在运用各种不同块面与线条分割而在服装上形成种种装饰线,它们可将整体块面分成几个大小不同的块面线条,其分割后使服装便于开启、穿着。不但起到功能性的作用而且还适应人体的复合曲面。

分割后增加的各种形状的线条,无论作为功能性和装饰性的线条都可使款式变得既实用又美观活泼大方,这些都是在运用各种不同线条在服装表面上进行各种分割处理的方法。

(二)分割的形式

分割有五种形式:垂线分割、横线分割、垂线与水平交叉分割、斜线分割、斜线交叉分割。

垂线分割给人以庄重、坚实、明快、稳重之感,使服装具有一定的量感;横线分割给人以安静、柔和、平静而浪漫之感;垂线与水平交叉分割给人以深沉、威严的感觉;斜线分割在这些分割中最为优美,它集合竖线与横线的所有优点,给人以庄重而又活泼、俏丽的感觉;斜线交叉分割给人以轻盈、温和的感觉。

根据分割线的曲直及左右是否平衡,分割是否有规律等因素而产生不同的效果。

对称平衡与非对称平衡

艺术造型中,整体内各形式因素之间组合关系,如果能给人以平稳、安静的感觉,这组合关系则可称为平衡。服装上的平衡,指服装整体外观的相互对称。服装造型艺术中的平衡,是靠人们的视觉和心理去感受,处于平衡状态的形象能给人以舒适、恬静的美感;反之使人感到杂乱不安。

平衡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即对称平衡和非对称平衡。

一、对称平衡

(一)对称平衡的概念

对称是平衡的特殊形式,在以对称形式构成的画面中,均可以找到一个中心点或一条中轴线把画面分成两个部分。这两部分的形式因素不仅数量、质量相同,而且到这个中心点或这条中轴线的距离也相等。处在对称平衡中形式因素是同等、同形、同量的,能产生整齐平衡的效果。因此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如服装设计、建筑艺术中的庙宇等以及装饰图案中,常采用对称平衡的艺术形式。

(二)对称平衡的形式

对称平衡有三种:单轴对称、多轴对称、反转对称。

1.单轴对称

以一轴线为基准,在轴的两侧存在着同等、同形、同量的形体而进行造型因索的对称设计。

2.多轴对称

以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轴为基点,分别在轴的两侧存在着不相同的形、不同量的形体而进行的造型因素的对称设计。

3反转对称

以一个点为基准,将造型因素进行反方向的对称设计。

在这些对称式中,单轴对称较呆板、乏味;多轴对称则给人以富有动感与变化;反转对称则较新颖别致,具有很强的运动感。

对称式平衡,由于各个部分完全相等,因此形态特点倾向于统一,有稳定、整齐、庄重的感觉。但缺少变化,过于严肃规整,所以带有朴素性和生硬性。如正统的中山装或左右对称的套装、连衣裙等,一般宜于在会议、办公室等正式场合穿着。有时为避免过分刻板拘谨.则可在面料的质地肌理、色彩或装饰上加以适当调节。如选择织纹富于变化、肌理效果明显、色彩较轻快明亮的面料.或是在西装手巾袋上插以色彩较为鲜明的手帕等,均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由于对称式有它自身的特点,当人们看的时间过长,款式上采用绝对对称就会给人过于呆板乏味之感。因为由于人的视觉在连续受到某一单一的形状、色彩等造型刺激后,视觉上易产生疲劳,心理也会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就需要有变化,这也是人的求异心理的需要。可见在特定的环境与条件下就需要非对称式的设计。

二、非对称平衡

进入21世纪,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的价值、时间、审美等观念都发生很大变化,人们的自我意识增强,着装由从众心理转到求异心理,更加追求个性化,并通过服装来体出人的独特气质及良好的着装品位。因此在今后的设计中,更侧重于非对称这一活泼而富有变化的设计手法,并与人们的审美情趣相适宜,追求非对称设计给人们带来的美感。这样也更能体现设计者的才华与个性,在服装设计中有意识地追求各种微妙的平衡效果,以使作品具有动中求静的整体美的效果。不少中外设计师都利用这一特殊的语言创作出美妙的服装优秀作品。

(一)非对称平衡的概念

非对称平衡是指在造型布局中,不受局限而任意构思或故意造成左右上下等布局的不同,就是把相对立的因素稳定下来,把诸多因素相同的效果连续形成平衡的对称形式。它给人以富有活力,风格多变的效果,给人以独特的个性及时尚的现代美感。

因它与人体的对称构造是反其道而行之的,正好与人体形成互补的视觉效果。但应追求视觉上的平衡,以免在视觉上造成重量偏差太悬殊之感,形成不安定的、不平衡的布局与效果。现代时装设计追求个性化与时装化及趣味性,因此常采用非对称式的设计方法,使款式新颖饶有情趣。

(二)非对称平衡的三种形式

1.取小面积的非对称的造型方法

在一些较为安定的对称布局中,改变或放置一些非对称的因素。例如传统西装中,款式构成上是以对称式为主,但在胸部设置一手帕袋,不论是袋的大小及色彩都与原来的对称式款式上有所变化,形成动静统一与变化的最佳效果,这也是西装经久不衰的原因所

在,见图3—2—1(a)。

2.量相等的非对称式

这种非对称式的服装,左右两侧的形状不相等,但给人的量是相等的。见图3—2-1(b)。

3.依靠补充形而达到平衡的效果

在设计服装时,往往在外轮廓上采用减法的设计方法,去除服装的一部分,如一侧的领部、一侧肩部等,其效果既时尚又体现强烈的个性,这种极不对称式应用在设计时,应考虑其造型要平衡,其方法是在其量少的部位上添加点、线、面或一些装饰部件,但也要考虑与原来的风格相协调,见图3—2—1(c)。

在具体采用对称与非对称时,要把两者的效果一起考虑。对称式是绝对的,而非对称是相对的,这是一对矛盾的双方,两者是相互制约、互相转化的,在设计中把二者的关系一起考虑并在设计实践中加以认识,巧妙并大胆的尝试,方可设计出更新颖时尚的作品。

对比与协调

在服装设计中,对比可突出服装的特点,可表现服装款式与人体之间的关系,面料与人体的关系,服装整体造型与服装内部结构的关系,它含对比的因素,并通过对比来突出人体美的特点,它是使多样变化或构成了强烈对比的各种因素趋向缓和谐调,在外观上呈协调与和谐的艺术效果。

一、对

(一)对比的概念

对比是一种变化的效果,“对”含有双数以上的相互面,“比”则有较量、比较、求得异同的意思。“对比”意味着对立、矛盾、差别、衬托等。它是指含有两个以上不同的造型形成相对立的因素。在服装设计中,形成相对立的因素,它在视觉上形成张力,给人一种明朗、肯定、强烈、清晰的美感,对比可以引向不定感与动感,但应保持设计的平衡。例如:色调上有黑白、明暗、冷暖等;形状上有大小、长短、方圆;状态上有曲直、凸凹、粗糙与光滑等。正是利用这种语言求得丰富变化的最佳手段,它也是调节统一于变化两者微妙关系的尺度与技巧,它受到统一的制约。所以一定要在统一的前提下追求对比的变化。

(二)对比的形式

对比的形式有三种:款式的对比、面积的对比、色彩的对比。

1.款式对比

(1)黑白区域划分的形象差异对比,见图3—3—l(a)。

(2)全身简练、由上身横线渐变形成的疏密对比,见图3—3—1(b)。

(3)门襟与腰带形成横竖对比,见图3—3—1(c)。

(4)肩部与全身形成繁简的对比,见图3—3—l(d)。

2.面积的对比

是指各种色彩面积在构图中所占量的对比,面积的大小与色彩的感受有极大的关系,如面积大小的互为补色,红绿两色并置在一起时,给人过于强烈的刺激,如缩小一方的面积,就会给人以协调舒适之感;大片的红色会使人难以忍受;大片的黑色会使人感到发闷; 大片的白色会使人感到空虚。因此可见,面积大的色块易见度高,反之面积小的易见度低。另外一方面色彩面积采用悬殊的对比,如在大面积的色块中的小色块,那么小色块在明度上会变暗,色相将向大色块的补色方面发展,而大面积的色块的明度会更亮,色相会更纯。可见,色彩面积的对比强弱与面积的大小恰好成正比。

3.色彩的对比

是指各种色彩在构图中的对比。它具有丰富的变化,可以有轻微或强烈、也可以有模糊或明朗,它往往在人的视觉上形成一种无形的张力,给人以肯定、清晰、明快等不同的感觉,从而加强视觉上的不定与动感,但仍需保持视觉上的平衡效果。

色彩对比有五种形式:

(1)同类色的对比

在色环上间隔5°左右的色相。是一种色相的不同明度与不同纯度的对比,它只有深浅程度的变化而不存在色相的变化,在蒙塞尔色轮表中是指一个单色相与任意色的组合对比,也就是同一色相不同明度的变化,是一种色彩不同层次的配合。如浅绿、中绿、墨绿,将这三种不同明度的绿色配合在一个画面上,这就是同类色的对比。由于这种配色的对比效果主要依靠明度来支撑对比的差别,总的来看其表现为弱对比,给人以呆板、单调的感觉,但画面总的色调感强,体现出较整体、含蓄、稳重之感,较适合设计中老年的服装与职业服装。

(2)邻近色的对比

在色环上间隔45°到60°左右的色相,在二十四色环中,任选一色和此色相邻的色相配合,就是邻近色的对比。如红与橙、黄绿与绿的色彩搭配,这种配色的效果易于达到统一、和谐效果,为了避免单调注意运用明度与纯度的变化,视觉效果给人以丰富、活泼的感觉,可弥补同类色的不足,但又保持着色彩既统一又富有变化的感觉,在设计中是使用较多的色彩搭配,适宜女装设计。

(3)中差色的对比

中差色是指在色环上间隔90°左右的色相。如红与黄、红与蓝、蓝与绿等,由于这一类色相差别较明显,容易产生明快、清晰的效果。但由于中差色色相相差较大,就要适当的减弱明度与纯度的变化。在具体的设计中,适当的加强或削弱一方,两者的加强或削弱要分清主次,才能达到色彩整体美的效果。此搭配方法适宜运动服装,它

给人以较鲜明、明快、饱满的感觉。

(4)对比色与互补色的对比

在色环上相互距离在120°左右的色相搭配就是对比色的对比,这种对比效果强烈、醒目、宜引人注目,但宜造成视觉上的疲劳。而互补色的对比是指在色环上色相相距在180°左右的对比,其效果响亮、强烈、富有刺激之感,虽然互补色是为了满足人的视觉及心理的需求,在视觉上与心理起到平衡的效果,但如果处理不好会给人以粗俗、单调的感觉。因此应用于服色搭配时要采用多种调和手段,如可降低一方色彩的明度与纯度,另外也可采用间隔色的配色原理,用黑、白、金、银、灰五种中性色来间隔互补色的搭配,在设计中既克服它的弱点又可取得完美的服色效果,这种设计方法适宜时装中的较时髦女性以及舞台表演的服装。

(5)同时对比与连续对比

色彩的同时对比就是指两色的并置,对比是发生在同一时间、相同视域之内的。在同时对比中,服装色彩的比较、衬托、排斥与影响是相互作用的,自然界中的色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邻近的色彩必须在色相、明度、纯度、冷暖等诸方面产生对比变化,这些都叫同时对比。设计和绘画用色都要推敲和组织好这些色彩对比关系,才能表现出色彩的美感。

连续对比是看了一色之后,立即再看另一色,因前色的影响使后色产生了与前色的补色做加色混合,这就是连续对比。这种视觉残像是一种生理现象,决定了互补色在色彩对比与调和中的特殊地位,它在色彩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如看了红色服装之后再看绿色服装,绿色就显得特别艳丽;看了白色后再看黑色,黑色则更黑。由此可见,这种现象我们应把色彩的理论联系起来,应用时应从联系对比与色彩对比之差别必然形成服装感 情个性的差别,形形色色的服色对比,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对比意味着规则的突破,平淡之中见品位,体现出一定的新异性,它使服装色彩具有醒目的感觉,具有强烈的震撼力,给人过目不忘的深刻印象,服装色彩对比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在对比中产生,对比在设计中是十分重要的,也可以这样说,服装的创新与是否畅销,经济与社会效益如何,都与是否利用对比的原理有直接的关系。

二、协

(一)协调的概念

协调是指形与形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调和完美,对构成服装的各要素,如款式、色彩、面料等及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给以调和统一的观念。它给人以安静、舒适、柔和之感。

它是使多样变化或构成了强烈对比的各种因素趋向缓和,在外观上呈协调与和谐的艺术效果,但使人感到单调,缺乏生命力,因此,在设计中应配合对比的规则灵活的应用使服装产生美感,达到愉悦动人的目的。

(二)协调的种类

1.形状的协调

以协调为目的,过于一致、相似的形状结合在一起。但不可过于相象缺乏变化,它是

指同质的要素,它显示最简单的统一是有秩序的调和。

2.大小的协调

大小的关系在设计上能产生最基本的微妙关系,如音乐中的强与弱,能产生很强的对比,如在设计中领口、口袋、钮扣及装饰等的设置,都属于大小的协调问题。

3.格调的协调

它强调的是一种感受,是人看到一物像后加以感觉的东西。

格调可理解为人的穿着方式或是穿衣的品位,因它可以把所有的个体要素一致起来,烘托服装的氛围。4.色彩的协调

从色彩视觉的角度上看,互补色的配色方法是调合的,色彩调合是配色美的一种形式,它给人以愉快、舒适的配色效果。

色彩的协调有五种形式:

(1)主导色的和谐

就是把确定服装主导地位的色彩作为基色,其他色彩的对比处,于次要的或从属地位,以保持整个服装的和谐。服装整体是由蓝调组成,就应以不同的明度与纯度的蓝调为主,蓝色相一般要放在视

觉的中心点上,而其他的色彩则处于从属地位,使服装造成统一中求变化的和谐美感。

(2)同类色的和谐

就是指同色相而不同明度、不同纯度的色彩组成统一和谐的效果。这种方法虽然在色相上是同类色,但在明度上可以作明显的跳动、纯度上作鲜灰的变化而造成统一中求变化的统一和谐之美感。

(3)近似色的和谐

就是指色相、明度、纯度虽然产生对比,但近似的色彩组成和谐 的美感,这种方法在设计中经常地应用。

(4)增加共同色素的和谐

就是在黄、红、蓝、绿、紫各色中均加人黑、灰、白,使这些色趋于黑或灰、粉,给人的感觉更柔和、舒适,使它们的对比相对的减弱而产生和谐的美感。

(5)色彩的调和与秩序

就是对整个色彩关系而言,有时色彩可能差异很大。如果直接对比可能会造成刺激之感,那么把这些色彩组成一种渐变的、等差的和谐而有秩序的调和效果,才能达到色彩的有序组合。

三、统一与变化

一、统一

(一)统一的概念

统一是一种秩序的表现。形状、色彩和材质是由相同或相似的各种要素汇集而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主要显现在视觉上的统一,给人一种整齐感、秩序感。

在设计服装中或当人们着装后,有时会给人款式上不相配、不一致、不协调的感觉,或者色彩上主次不分,杂乱无章,也就是说其构成因素产生相抵触、相矛盾的结合效果。产生这一现象就是没有运用好统一与变化这一原理,缺乏统调性。所谓“统调”就是在服装组合的整体配色上确定一个主色调,这种主色调所占面积稍大一些,起着整体配色的支配作用,以一色为主,其他色为辅,以三五种配色为宜。在整体色彩的搭配关系上有主有次,达到色彩统一的效果。

(二)统一的形式

(1)内部分割线条与外轮廓形的变化相统一,见图3—4—1(a)。

(2)造型的总轮廓与领子、口袋、袖口、袢带等装饰部件的变化相统一,见图3-4—1(b)。

(3)装饰工艺与明线的统一,即形状、明线,各种装饰手法的变化与统一,见图3—4-1(c)。

(4)主题突出是指主题中的形状、色彩、材质等各方面都站在视觉的中心位置上。所处在重要的空间位置上,使主题不让位,主题起到一种内在的统领性;次主题不越位,它起到陪衬与烘托主题的作用,并含有一定的主题因素。如形状、色彩、方向、材质与主题是接近或是类似的,见图3—4—2。款式中以鱼的图案为主题,在裙摆处设置与主题有内在的联系,即海草与浪花起到烘托与陪衬主题的作用。

(三)统一的重要性

任何一件完美的造型,必须体现统一性。统一使美好的作品具有畅快、圆满、完整与欣赏性,是完成作品的原动力。一切物象欲称其为美,就必须采用统—的原理。在服装设计的六大原理中,它起着主导与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变

1、变化的概念

变化是指形状、色彩、材质相异的各种因素组合在一起。给人差异性与多样性,造成一种对比的感觉。

2、变化的作用

变化是一种对比的效果。如对比用得太多,变化就过于强烈,就会缺少统一,其变化的作用在于对比。根据变化的程度可突出服装的整体美,也就是说具体运用好统一与变化,这一微妙辩证的关系及如何在服装设计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变化中要考虑它的适度性,这也是多年以来中外艺术家及设计师所探讨形式美的根本性命题所在。两者关系也会因不同时代、民族习俗、艺术家及设计师的个人风格与特点的不同而产生极大的差异性。

四、节奏与韵律

一、节

(一)节奏的概念

节奏指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而形成的,其中节奏的强与弱,高与低,长与短的重复及间隔与停顿等多种形式,交替出现而合于一定的规律,就叫节奏。

节奏与旋律一词本为音乐中的术语,音乐作品依赖节奏与旋律来表达作品的风格、情感与特征。在服装设计中正是引用(借用)音乐中的术语,这一表现手法并通过点、线、面及色彩的布局变化,按照一定的组合形式,使服装作品有低沉婉转或高昂激荡的不同风格。它可表现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境界,体现出一种含蓄的内在美及作者的内心世界的追求。

(二)节奏的形式

1.有规律的重复

指有规律的带有机械性的重复,让人的视线移动形式有规律的重复,而产生了有规 律的节奏变化。

例如,下雨声和钟摆的嘀嗒嘀嗒声响都是一种有规律的重复。给人活泼之感,但长时间听也可会引人人睡,一般在设计女装的裙子中多采用这一设计方法,见图3—5—1。

图3-5—2是法国服装大师纪梵喜(Givenchy)在1981年设计的一套晚礼服。它采用一块缀满白色皱条的亚麻布制作而成,在下摆部位运用重复与堆砌的有规律的横向皱条布局形式加以变化。引导人们的视线自下而向上缓缓的移动,下摆部位由于密集排列的图案而形成了深沉、凝重的重音节奏,在视觉上色彩形成了低调,视线逐步上升到大腿部位,是以白色为主、稀疏的色彩图案形成清脆、明快的高音,在色彩视觉上形成高调,到了胯部(H)所有的横向皱条突然全部改道,向斜上方并行直驱而上,此时色彩组成了时高时低、时重时轻的伴奏音,直至右肩部,所有一切归聚在一点,嘎然而止,这时一个白丝缎的大蝴蝶结,成为终曲的休止符号,把整个布局变化多端的旋律美贯穿起来,一气呵成,使人们充分感觉到一种在激昂动荡的氛围中冉冉上升的旋律美,见图3—5—2。

在运用节奏与韵律的原理时,也可采用无彩色系黑白系列渐变的变化效果,把黑白两色相混形成的各种不同深浅的灰色。这些黑、白、灰色按由深到浅一定的变化规律、由黑色到深灰、中灰、浅灰后排成一个系列,这种黑白系列的变化具有极强的节奏韵律感。

形成从低调一深黑、中调一中灰、浅调一浅灰的丰富变化。

2.无规律的重复

指按非正规的处理方法,可用长短不同的线条,大小不同的点及不同的块面,进行排列分割后与色彩不同的处理方法,都可达到无规律的重复以增加其动感。例如,采用斜料的设计方法,往往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面料制成的曲线旋律,我们都知道在裁剪时一般都采用直纱的排料方法,为了追求飘逸的曲线旋律,在薄料中常采用斜纱的方法进行裁剪,就能得到优美动人的无规律的旋律,如采用荡领的设计方法,在裁剪中先制出原型板领围线上再用三条斜线进行分割,然后剪开并展开领围弧线,就使得直纱面料变成斜纱方向,在穿着后形成了无规律的皱褶变化。

如图3—5—3,连衣裙款式上看去较呆板,与少女的性格有些不相符合,当面料经过不同大小点重复地点缀后,立即把这个款式烘托得恰到好处。给人活泼、兴奋的感觉,又起到互相呼应协调的作用。

3.等级性的重复

是指点、线的渐强与渐弱、线条的粗细不同,点有大小不同,色彩从明到暗等产生的等比、等差的重复变化,即渐变的重复。例如:中国传统色彩中的“推晕”的变化,使色彩的纯度与饱和度从深浅程度产生不同。如常见的朝鲜族妇女穿着的长裙产生下深上浅的变化,它是等级性重复最好的例子。

二、韵

1、韵律的产生

可通过同一因素在时空中进行有规律的反复,它采用点、线、面及色彩通过节奏原理产生渐变变化,将这些条件进行强与弱的反复变化能产生韵律的美感。

要想达到高水平的设计,必须加强在音乐方面的修养,欣赏音乐时可以激发创作灵感,产生创作欲望,并可通过绘画的特定语言点、线、面与色彩的分割变化手段运用在服装设计中。

2、韵律美感的来源

要想产生优美的韵律,还要从多方面来加以吸取与借鉴

(1)从姐妹艺术中汲取养分,从绘画与建筑上吸取那流畅优美的线条。如法国设计大师伊夫·圣洛朗在20世纪70年代设计的翘肩服装曾风靡一时,就是受到中国古建

筑中飞檐建筑设计的影响,他那高雅、华丽的服装创作风格也多源于绘画作品。

(2)从诗歌、散文中吸取旋律美。当人们欣赏及穿着你设计的服装时,可把美展示传递给他人,使人们在感觉中产生了共鸣。

可见节奏与旋律在设计中十分重要,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是一种境界,表现出一种内在美。它可表现作品情趣的独特风格,可使你设计的作品在实用的基础上更美观新颖,逐渐把穿衣引向艺术化,提高人们的着装品位。

不同的布料制成不同的曲线旋律应是:因不同质地的衣料,其厚度、柔软程度不一而呈现出的曲线旋律不同。厚料曲线较小些,线宜粗些,如波浪大衣,波浪斜裙等;而薄料曲线则复杂多变,如荷叶边,碎褶边等。总之,衣料制成的曲线旋律有华丽、活泼、跳跃之感,在今后的设计中应追求这可贵的旋律美感。

五、视

一、视

(一)视错的概念

视错就是指人的视觉与客观实际不一致,既直觉所产生的错误判断。在服装设计中正是利用视错的规律,来调整服装的造型和弥补人的体型缺陷,而达到完美的设计目的。

(二)视错的形式

视错的形式有四种:横线与竖线的分割、分割视错、角度视错及对比视错。

1.横线分割与竖线分割

(1)横线分割

将人的视觉从左右的两方向引伸时,所产生的一种横的伸长感以增加其宽度,如两根水平线AB与CD虽然长度是相等的,但由于两边的箭头的方向不一致,看起来AB大于CD,可见视错是存在方向性的。这种方法较

适合瘦体人的设计,见图3—6—1。

对长方形进行水平的分割,能引导人的视线作横向运动,可增加其宽度,采用两条水平线分割,使人的视线做上下移动。对瘦体的人一般在设计时添加腰带或设置一些装饰部件,都可有加宽的感觉。

(2)竖线分割

竖线在视觉上往往采用垂直的分割,它给人以端庄、严肃之感。例如,服装上的刀背线的分割,由于采用不同宽窄的刀背线进行分割可以弥补体型上的缺陷,见图3—6—2。

2.分割视错、对一条线段或一个面进行不同的分割会产生不同的视错变化。如3个长宽相等的矩形,如果用一条竖线对其分割,人的视线做上下移动而产生狭长的感觉,如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竖线分割时,人的视线就会做左右移动而产生宽阔的感觉,因此可见,分割时所采用的线条的间隔宽窄不同,给人的感觉也不同。间隔愈大就显得宽,反之就窄。根据这一原理在设计胖体服装时,要使其款型的结构在视线上做上下移动,可以有增高的感觉,在设计瘦体服装时应采用让视线做左右移动,可有宽阔之感,但要注意,当竖线细而密时,反而会产生宽的感觉;横线细而密时也会产生狭长之感,见图3—6—3。

3.角度视错

由一定角度组成的斜线交叉排列,也会产生视错现象,就叫做角度视错,如不同的斜线的交叉排列,由于受到斜线角度的影响,对其分割的面就会给人向外凸或向内凹的不同的感觉,见图3—6—4。

在服装设计时可采用斜线或斜线分割来调整体形的不足。对腰身较粗的中年女性,应采用具有收缩感的角度视错,与之相反,身体较瘦的人适宜采用具有扩张感的视错效果。

4.对比视错

这是指长度或面积相同的物体受到周围物体对比的影响,而产生长短和大小的不同的视错。如两个相等的圆,处于大圆包围的就显的小,而处在小圆包围的则显的大,见图3—6—5。

同时,色彩也有视错的现象,如两个正方形虽然大小相同,但黑底的白方形比白底上的黑方形就显得大,因为明度高的色彩有扩张感,而明度低的色彩则具有收缩之感。另外,同样的色彩处于不同的底色上也会有不同的感觉。视错在服装设计中运用是相当广泛的,但在具体应用中还要充分考虑环境、时间、场合、穿着者的目的以及穿着者的身份和体型特点。

二、视错的应用

(1)瘦高体型的人

在生活中,一般认为是较优美的体型,就应在设计上更要强调其体型的优美,在夏季可穿些斜摆的长裙,既显修长又活泼。但也要考虑调节过长的比例,可以调动视错的原理,来增加其体态丰满的感觉。

(2)粗壮体型的人

在设计时要应协调好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上衣可穿浅色或冷色调的服装,款式应简洁、大方,如要加装饰应尽量加在上衣的领部并与下装的色彩及面料上形成呼应,面料不宜采用大花图案或太艳的色彩。

(3)矮小体型的人

他给人以小巧玲珑的感觉,但极易给人以瘦弱之感,因此,在设计中应力求强调丰满的感觉,一般款型也应简练,色彩要鲜亮以增加其体积感,在设计中应缩短上身的比例而加长下身的长度,在款型的设计上应使人的视线做上下的移动,可有拉长的感觉。

(4)矮胖体型的人

可通过内部的竖向分割,强调服装的整体的感觉,避免采用横线的分割及明亮的色 彩,另外,胖体的腰与臀部较丰满的人体,应避免穿斜料的裙子如太阳裙、喇叭裙等。尤其是臀部较丰满的人,可穿高腰裙或低腰裙,把视线往上移动。

还可利用对比视错来调节脸型与领型的关系,如圆而胖的脸型可采用V型线条的尖 领,也可使脸型显得长而瘦些。

因此,人们在设计服装及着装时,可利用把人的注意力转移到可显示人体优美的地方,依靠线条的走向、装饰点不同的手段来美化着装者,最终目的就是弥补和掩盖人体的缺陷部位,而达到整体美的效果。

第三篇:服装设计_系列设计 教案

服装设计教案

第一节

系列设计

服装的系列设计是指设计中由一件以上的若干件服培育形成的一个系列,服装的系列有许多划分方法,大致上有以下几种系列,可供在设计时为启发和参考。p x^%*Hr

1,同一穿着对象的系列,如婴儿系列,少女系列,中老年系列等等。fkAmq2Q

2,不同穿着寻象的系列,如母子装,父子装,情侣装等等。TMKzwvB

3,同一系型的系列,如裙子系列,裤子系列,T恤系列等等。+QO3iJ!ZIr

4,不同类型的系列,如内外衣系列,上下装系列,三件套,四件套,以及内衣中的三角裤,胸罩,短裤,短裙,长裤,长裙,上衣,长夜衣等七件,八件套系列。oUmC,8>N

5,同一季节的系列,如春,夏,秋,冬等系列 ?3(2tG-z

6,同一面料的系列,采用同一种或同类面料,但款式色彩不同形成的系列。(GW Tw$

7,不同面料的系列,采用不同面料设计同一类型的服装形成的系列。$?B':?r

8,同一色彩的系列,采用同一色彩或同一色系由面料高级设计形成的系列。s~M Ha`l

9,不同色彩的系列,采用不同色彩面料设计形成系列。b[]>C2!,5`,同一装饰类型的系列,如绣同一类型的花,镶同一类型 的边服装系列。ND]|k

11,同一装饰类型 的系列,如同一类型 服装或同一类型 的面料,但装饰类型 不同的系列。C$U7zb

12,同一风格的系列,不论服装类型,面料类型,色彩是否一致,但风格上保持一致的设计。XrZ3`X[Z,不同风格的系列,对同一穿着对象或同一类面料,或同一类服装类型,作不同风格设计形成的系列。QKfl%([6

以上各种素列中,有的统一性多一些,有的统一性少一些,但至少应保持某一方面的统一性,统一感,不然也就不成为系列了。

第四篇:《点、线、面、体》教学设计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体、面、线、点的概念;从运动的角度理解体、面、线、点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点、线、面、体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空间观念、形象思维能力和普遍联系的观点和转化的思想.

(3)用点、线、面、体这些基本的数学图形来初步描述、理解、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图形世界,为今后对图形世界的研究打下基础.

(4)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广泛性、实用性、重要性、趣味性,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培养其研究的意识,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

重点: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难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活动. 2.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学生的认知难点是理解从运动角度看点、线、面、体的关系,突破方法是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教师用课件演示实验辅助学生理解,举生活中的例子,并分析例子中点、线、面、体分别指什么,来突破难点.

3.例、习题的意图:

教材114页观察,使学生通过主动观察、触摸、思考,体会图形是由点、线、面、体构成的,从构成元素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简单几何体的特征.

教材115页练习,使学生形象地感知平的面和曲的面,理解面分为两种:平面和曲面.

例1(补充题),学生动手画线,体验“点动成线”过程,能促进对知识的发现、理解、信服.

例2(补充题),课件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线动成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例3(补充题),学生动手实验,教师演示课件实验,都能促进新知的发现,课件实验是对学生动手实验的完善、补充,能促进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提高和空间观念的形成.教师请学生设计实验:能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练习(补充题)1、2、3,生活中大量的事例使学生看到数学与现实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她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感受到数学的美、实用.并进一步促进对新知的理解,应用.请学生明确每个例子中“点”(“线”、“面”)是什么,是为了使学生正确的举例,明确点动成的“线”、线动成的“面”、面动成的“体”应理解为运动痕迹(轨迹).

练习5(补充题),借助实际应用问题来巩固“线动成面”.

教材116页思考,通过实例说明“点”是没有大小的,它是抽象后的概念. 例4(补充题),借助集合的思想思考问题,借助实际生活实例感受几何图形的构成,认识到“点”是构成图形的最基本的元素,发展几何直觉.

教材116页练习意图:使学生形象地感知面动成体,发展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二、新课引入: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老师展示一组图片(图片里面既有各种立体图形,又有“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生活中的原型),请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回答问题:

①图片里有哪些立体图形?

②这些立体图形有点、线、面吗?请指出来.

一组精彩的图片,创造愉悦的氛围.从其中找出立体图形和“点”、“线”、“面”,使学生看到数学图形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的兴趣,也是对上节课有关知识的复习,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2、观察模型,回答问题:

请学生观察触摸自制的立体图形模型,提问: ①这些体由什么围成?面有几种?

②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什么?线可分为几类?

学生通过亲手触摸、观察、比较,直观地感知点、线、面、体的概念及相互关系,能启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研究的意识、能力,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三、例题讲解:

例1(补充题):用铅笔在纸上画一条线,用圆规画一个圆,回答点运动起来能形成什么?

点动成线

例2(补充题):教师演示“线动成面”课件(线动形成平面、曲面),请学生观察课件(图

1、图2为其中两个课件),回答:线运动能形成什么?

图1 图2 课件中,线运动生成的有平面、曲面,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小组讨论,总结出:线动成面,面分为两种:平面和曲面.

例3(补充题):直角三角板饶它的一直角边旋转,长方形饶着它的一边旋转分别形成了什么图形?分析上述现象,你能得到什么结论?你能再设计个实验来验证你的结论吗? 让学生动手转一转. 分别得到圆锥和圆柱. 结论:面动成体 设计实验,如:用一枚硬币实现“面动成体”,学生将硬币立起来,饶中轴线快速旋转;也可将一摞硬币摞起来.

观察(教材116页)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互相纠正、补充、启发.认识到点是抽象的概念,没有大小,在地图上表示一个地方的位置.

例4(补充题):观察课件展示的图片(图3),你认为构成几何图形的最基本的元素是什么?

图3 学生总结出: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四、随堂练习:

1(补充题):举出生活中“点动成线”的例子,并分析每个例子中点是什么,“线”是什么.线能分成几种?

例子:节日礼花的奔放,流星划过天空,飞机尾部的烟雾,雨丝,缝纫机针走线,雪地上长长的脚印等

线分为直线和曲线.

2(补充题):举出生活中“线动成面”的例子,并分析每个例子中“线”是什么,“面”是什么.

实例:汽车雨刷在挡风玻璃上运动,孙悟空挥舞金箍棒,挥舞起来的跳绳,夜晚街头闪烁的霓虹灯,用刷子刷墙,用刀切豆腐,钟表盘上分针时针的运动等.

3(补充题):举出生活中“面动成体”的例子,并分析每个例子中“面”是什么,“体”是什么.

例子:风扇转动,一摞作业本,旋转门旋转起来,等. 4(补充题)、下面的例子不是点动成线的是()A、用笔在纸上写字 B、天上的流星一闪而过 C、节日美丽的焰火 D、汽车的雨刷的运动 答案:D 5(补充题)、小明用擦玻璃器在玻璃上从左往右擦出一块长方形的痕迹,若擦玻璃器的宽为20cm,玻璃器移动的长度为10cm,则长方形痕迹的面积为()

A、4cm2 B、100cm2 C、200cm2 D、150cm2 答案:C

6、教材116页练习可让学生先凭想象做,在动手实验验证.

五、课后练习

1、收集反映点、线、面、体之间关系的资料、图片、实物模型,进行小组讨论;

2、研究有关“线”的知识.

3、区目标检测的同步练习.

第五篇:旅游美学教案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理解旅游审美的发展历程,掌握提高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

第一节 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

美的界定

关于美的定义的三种流派:

1、客观派:认为美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客观存在的,美是事物的一种客观属性,美与和谐、对称、色彩、比例等客观形式因素有联系;

2、主观派:这种理论偏重于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心理,认为美在于心而不在于物,是人的审美情感和心理活动的结果,是一种审美判断的结果,具有相对性和易变性,依赖于审美者的愉快经验和个人素质,是随着审美主题和时代审美趣味而变化;

3、关系论派:这种理论从审美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美不在于客观对象,也不在于主观意识,而在于两者结合或统一的关系中,美是客体作为一种美的“潜能”与主体审美知觉相结合的结果。西方人眼中的美

侠义之美:凡经由感官而能引起感觉和精神的快感者。

广义之美:则不限于此,还包含崇高、悲壮、滑稽等其他各种美的范畴,这种美不仅提供形式上的快意,还包括美感对象的內在性质。中国人眼中的美

一是指感官的快适。用于生理需要满足时的感叹和对满足生理需要的对象的肯定性评价,如对食物、酒称之为“美食”、“美酒”,这里的美是“好”的意思。

二是用于伦理评价,是对人的行为、思想、言论符合规范的一种赞同,这里的美是“善”的意思,体现了我国文化中“美与善同意”的传统观念。

美的种类

自然美:自然美指大自然中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中存在的美。社会美:社会美指存在于社会活动中的美。

艺术美:艺术美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对现实生活中的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进行艺术创造,把审美意象物化出来而形成的美。

一、旅游美学的概念

旅游审美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于一体。旅游美学是以美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研究旅游审美对象的美学特征,旅游者的审美心理,旅游者与旅游观赏对象的审美关系,以及旅游审美方法和技巧的一门学科。旅游美学是美学与旅游学等科学的交叉学科,它也是一门边缘学科。

案例:对于一棵松树的三种态度

有三个人到公园里一同看到一棵古松。这三个人中一个是木商,一个是植物学家,一个是画家。他们同时“知觉”到了这颗松树,但每个人在知觉中都脱离不了他们的习性。在木商的眼里,古松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个钱的木料;在植物学家的眼里,古松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在画家的眼里,古松只是美的,它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试通过此案例分析真、善、美的不同。

二、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

1.研究旅游审美对象的美学特征 无论是优美的旅游景观和温馨的旅游环境都是旅游者审美的对象。从广义角度看,旅游从业人员的形态、仪表、气质、举止、语言、情感和服务技艺等也是旅游者审美的对象。研究旅游审美对象的美学特征是本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

2.研究旅游者的审美心理 旅游美学研究旅游者的审美心理运动规律,提高旅游者的审美心理素质和修养,使他们更加自觉地、有意识地提高认识美、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在旅游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美感享受。

3.研究旅游者与观赏对象的审美关系 旅游活动中的审美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旅游者与旅游景观和旅游环境的审美关系,即人与物的关系。另一个是旅游者与旅游从业人员的审美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

4.研究旅游审美的方法与技巧 如何使旅游者树立高尚、正确的审美观,提高旅游 4 者的审美技巧、审美能力和美育创造力是旅游美学研究的又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旅游美学研究的意义

一、净化旅游者的情感

旅游者在平静而愉快的旅游观赏活动中,使自己忘记世俗的烦恼,进入超功利的审美境界。达到放松心情、调节情绪、陶冶情操的目的。

二、塑造完美人格

旅游美学也是一门美育教育课程。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激发人的审美情感,从而树立高尚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可以促使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塑造完美的人格。

三、提高审美能力

通过旅游美学等美育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准,不断提高审美的品位。逐渐提高美感的层次,从悦耳悦目的初级层次,提高到悦心悦意的中级层次,再提高到悦志悦神的最高层次。

四、更好地保护和开发旅游资源

旅游规划设计人员必须系统学习旅游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旅游资源开发时遵循美学原则,开发出美的旅游产品。必须开展全民的旅游美学和文物保护知识的普及活动,提高全民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五、更好地建设实用美观的旅游设施

旅游设施的设计人员必须具有很高审美素养,熟练地应用美学原理和技术,使旅游设施各具特有的美感。使旅游设施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审美价值,可以同时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要和审美享受。

六、提高旅游信息的审美效应

旅游信息载体的美化,能够促使游客对其形式和内蕴产生赏心悦目的审美感受,从而加强了旅游信息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这样就能大大提高旅游广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旅游信息既要体现形式美,又要体现信息内涵的文化品位。

七、提高旅游接待服务艺术水平

旅游服务人员认真学习旅游美学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在服务过程中灵活运用,使旅游者感到赏心悦目,给旅游者留下美好的印象。

八、提高旅游管理水平

旅游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最大程度地调动旅游企事业单位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团结一致去完成规定的工作目标。旅游管理的核心是“协调”,旅游管理者和从业人员都要认真学习审美理论,提高自身的美学修养,以提高管理水平。

思考题:

1、一家农庄要开发农业观光旅游,从旅游美学角度看,应该研究哪些问题?

2、一位导游说:游客喜不喜欢风景是他自己的事,与我无关。请分析对错。

第三节

旅游审美的发展历程

审美的界定

审美是人通过感性活动(感觉、知觉、表象)对美进行的感知活动。这种感知既包括对外在形式因素,如声音、颜色、形态等等的感知,也包括对内在的要素如情感和象征意义的感知。审美的作用

1、促进生理心理健康,引领人们进入精神家园。

2、完善人格影响行为,扬美抑丑形成和谐社会。

3、促进人们审美创造,积极贡献人类生产生活。审美种类

1、自发性审美。自发性审美指的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受到常住地的文化的浸染和影响,会不自觉地进行对日常审美对象的关注、观赏和评价。

2、自觉性审美。自觉性审美指的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在各种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进行有目的、有方法的理性观赏和评价。自觉性审美包括日常生活用品的审美、日常工作环境的审美、日常娱乐活动的审美、日常艺术鉴赏活动的审美和旅游审美等类型。

3、创造性审美。人类对美的认识从自发阶段的不关注美,到自觉阶段的关注美、发现美和认识美,必将走向创造美的阶段。创造性的审美指的是在人类在进行一系列的创造活动中,采用审美的方式去创造生活、创造社会。这种创造活动不仅是一种创造活动,更是一种最高层次的审美活动。创造性审美包括:艺术家的创作审美、企业家的企业形象塑造审美、规划者的创意策划规划审美、教师的审美教育的创新审美等等。旅游审美的分类

1、观光性旅游审美。观光性审美指在选择审美对象时,旅游者侧重于形象美较为突出的景观;在审美方式上,习惯利用有限的时间,审美尽可能多的景观,不追求深入了解和长久驻足,往往流于“走马观花”。观光性审美一般和大众审美有着密切的关系。

2、休闲性旅游审美。休闲性审美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观光性的旅游审美类型中生发出来的。它强调在进行旅游审美的过程中,要求审美对象具备强烈的娱乐性和参与性,并追求新奇、怪异和特别,习惯利用较为充足的时间,进行较为细致和深入的审美。

3、度假性旅游审美。度假性审美是一种最理想、最优美的旅游审美类型。度假性的旅 7 游者往往强调审美对象的高品位和高层次,习惯利用较长的时间,进行最为悠闲、最为细致的审美活动。度假性审美类型的出现有赖于社会中高收入人群的出现,有赖于休闲度假地合理的规划与开发。思考题:

一位游客说,在海边旅游只是吹海风晒阳光,没意思!这句话表现了什么审美倾向?

参考答案:这句话表明了该旅游者强烈的参与性的审美倾向。“在海边旅游只是吹海风晒阳光”的说法是观光旅游者的一种旅游活动方式。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性的参与性的旅游倾向逐渐的从观光性的旅游审美类型中生发出来的。它强调在进行旅游审美的过程中,要求审美对象具备强烈的娱乐性和参与性,并追求新奇、怪异和特别,习惯利用较为充足的时间,进行较为细致和深入的审美。休闲性旅游审美包括:运动性休闲审美、娱乐性休闲审美、保健性休闲审美等类型。休闲性旅游审美是较之于观光性旅游审美更深入的一种审美类型,不仅要观审美对象的形,还要品其意,同时还要进行各种新奇和独特的体验。

旅游审美的发展历程

一、审美意识产生时期

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物还未取得“美”所具备的社会属性。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已形成了一定的审美意识。可见,原始人的审美意识开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由狩猎为生转入原始农耕以后,逐渐形成了对自然景物的审美意识。

二、自然崇拜时期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原始先民逐渐形成了“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现象。人类初始的审美感尚未上升到自觉的审美意识阶段。人们对自然景观的审美需要与人的生存需要、认识需要乃至自然崇拜的需要结合在一起。因此,这时期旅游景物与人之间的审美关系仍处于非独立的审美阶段。

三、古典审美时期

公元前6世纪左右,我国的美学思想体系中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和以屈原为代表的楚骚美学思想等最具代表性。儒家美学思想体系以“仁”为核心,以“中和”为美,强调人与物之间的和谐关系。当时的人们主要是以“君子比德”的观点去欣赏大自然的。孟子认为“美”集“善”和“信”于一身,既包括内在美,又包括外表美。道家美学以“道”为核心,以“自然”为美,强调精神自由,倡导返璞归真,首次把审美和超功利的人生态度密切联系起来,从而把握了审美活动的 根本特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与美学思想的基石,具体反映在与道同体、逍遥自在的道家审美观。

四、崇尚山水时期

东汉末年豪强争雄、社会**,许多社会名流、文人墨客隐逸于山林。另外,当时道教盛行,佛教传入中国,在名山大川中修建了大量的寺庙道观。宗教无疑对自然景观的“人化”、“神化”和美化作出了很大贡献。佛教中的禅宗美学以“佛性”为核心,以“空灵”意境为美,崇尚万物皆空和超凡脱俗的境界。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自然山水的欣赏也摆脱了“比德论”的束缚,追求纵情于山水的“畅神”境界,开创了中国山水文化的新纪元,首次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

五、旅游审美发展时期

隋唐时期,首开我国旅游审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重人”思想。隋唐时期把我国古代旅游活动推向了高潮。唐代广大文人雅士喜欢游览山水名胜,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山水诗。唐代宗教旅游之风相当盛行,名僧玄奘、义净前往印度取经,撰写了《大唐西域记》和《南海学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鉴真法师东渡日本,成为日本佛教律宗的创始人。宋代的许多士人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山水画和散文游记。宋代崇尚理学,欣赏景物时,喜欢探索人生与自然的各种道理,如沈括撰写了《梦溪笔谈》。元代一些旅游者提出我国古代景观“重人“和”重文”的特征。明代李时珍野外考察10余年,撰写了《本草纲目》。明末徐宏祖,著有《徐霞客游记》。明清时期,造园之风盛行。

六、大众旅游审美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群众积极参加旅游活动 的人数与日俱增,推动了现代大众旅游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参加旅游热情的不断高涨,旅游者审美意识逐渐加强,促进了现代旅游美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节 提高旅游审美能力的途径

一、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深层次的旅游应该是知识上的充实、精神的愉悦和美的陶冶三者有机的结合。文化素养的提高,能使我们比较宏观地看待事物,开阔视野和心胸,帮助我们吸收不同的文化观念。

二、开展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和重要实践形式,它以情感教育、人格素质教育为特色,以促进审美发展,推动理性和感性的审美感受的全面协调发展。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和发展旅 9 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的艺术素质,可以启迪和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可以提高感性认识,对于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者审美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三、加强旅游审美的鉴赏体验

审美鉴赏体验是特殊的生活经验,它是指对于具体审美对象的深入而又独特的感性直觉方式态。要积极参加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鉴赏体验。通过欣赏艺术的活动,可以增强旅游者的直觉体验,可以提升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感悟能力。而亲身投入一些艺术创造活动,则会直接在创造实践活动中提高和发展他们的艺术体验和艺术表现能力。

四、提高旅游业美学管理水平

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窗口,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美学素养。旅游行业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引导旅游业内人士自觉提高自身的美学素养。旅游管理部门应该对从业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进行相应的职业培训,不断提高旅游行业的美学层次。

第二章 旅游审美的基本原理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审美需要、审美动机、审美意识、审美个性等旅游审美心理的基本概念;理解旅游审美感受的心理要素;掌握旅游审美感受的形态;理解旅游审美的过程。

第一节 旅游景观的美学特征

一、旅游景观的基本类型

通常我们把旅游景观划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前者主要表现自然美,而后者主要表现社会美和艺术美。其实,大多数的旅游景观都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体,两者 是相互交融,互相衬托的。

二、自然景观的美学特征

1.形态美

(1)雄壮之美。自然景观的雄壮之美一般是由庞大的体积和巨大的力量以及狂放不羁的形式展现出来。以刚健、雄伟、壮阔、恢弘、深厚、豪放、浓烈等突出景观的美学特性。给人一种势不可挡、所向披靡之感。从而使旅游者产生仰慕、自豪、惊叹、崇敬、振奋的激情,催人奋进。如素有 “天下雄”之称的泰山,奔腾澎湃的钱塘江涌潮,势无匹敌的贵州镇宁黄果树瀑布,都会让旅游者感到惊讶,赞美其不可阻挡的阳刚、雄伟之势。

11(2)奇特之美。奇特之美让人感觉大自然物态构造的神奇,给人带来神秘、惊奇、非同一般、出人意料、不可思议的审美感受。黄山素有“天下奇”之称,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有“童话世寨沟宛如仙境。山东蓬莱阁是有名的楼”的地方。峨眉山宝光景形象奇特。南”的武夷山,“天下奇秀”的雁荡山,桂林山水,“天下奇观”的张家界等都有奇特的景观。

界”美誉的九观 赏“海市蜃还有“奇秀东“奇丽岭南”的,它们各自

(3)秀丽之美。自然景观的秀美是一种优雅、和谐之美,以展示景观和谐统一、协调一致的特性。12 以清新、秀丽、精巧、柔媚、纤细、淡雅等的形态表现出来,给人柔和、淡雅、清新、愉悦的感觉,是一种柔和的适情顺性的情趣,最能动人魂魄的一种美态。秀丽之美是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之美。西湖的湖光山色 真是美不胜收。峨眉山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誉。江南景观多表现为秀丽之美。

(4)险峻之美。景观的险峻给人惊心动魄、不寒而栗、胆战心惊之感,惊险刺激,能

够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挑战心理。游览过后,给人一种战胜困难、战胜自我带来的自豪感、成就感,用独特的美感磨练着人的意志。如华山之险峻,长江三峡令人望而生畏。还有四川的剑门关、黄山的天都峰、庐山的龙首崖等。

(5)幽静之美。景观的幽静之美一般表现为光线不充分,空气清新,宁静无扰,目视景域狭小,景观处在山谷、丛林深处,深藏不露,要通过迂回曲折的途径才能到达。“幽必曲、必静、必深、必暗”,如青城山有“青城天下幽”之称。武陵山、北京门头沟山区的潭柘寺、雁荡山的灵岩寺、崂山的夏清宫、广东肇星的七星岩、桂林的芦笛岩、普陀山的栖霞洞等都是以幽静为美的典型景观。

(6)旷野之美。旷野的景观视野开阔,极目远眺,一望无际,富有野趣,自然古朴,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景观,不加雕琢和修饰。如广袤的大平原,浩瀚的戈壁滩,辽阔的大草原,空旷的大沙漠,宽广的水面等等,给人一种心旷神怡,无以言表的美感。如辽阔的呼伦贝尔草原,连片的湖北神农架原始林区。

2、色彩美

色彩之美给人产生直接的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变化无穷的自然色彩给旅游者带来赏心悦目的视觉美感,令人愉悦。五彩缤纷的各种色彩,给人的感受往往也是不相同的,有热情奔放的、有淡雅宁静的、有稳重安适的、有安逸吉祥的、有谨慎端庄的、有雍容华贵的,等等。如草木花卉美,天象美,山水美等。

3、动态美

与静态的形态美相比,富有节奏和韵律的动态美具有更强的旅游吸引力,动态美是自然景观美态的重要组成部份,如流云飘烟,潺潺的流水,摇曳的杨柳,飞扬的落花,飘荡的落叶……使得群山顿时具有了灵性,彰显着个性。

4.感官美

自然景观不仅可以给我们带来具有冲击力的视觉美感,同时,还通过诸多途径让旅游者感受到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全方位的美感体验。旅游者在欣赏美景时,所有感官都是综合运作的,是一种立体的审美体验过程。

5.喻意美

很多自然景观,由于其自身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情感相吻合,成为人类追求的审美理想。人们把“梅、兰、竹、菊“喻为”四君子”。通过自然景观中特定的“物”来喻示人们的某些精神寄托、气质、情感等。参天古松,不畏风霜雨雪。悬崖瀑布,给人以无穷的力量。“五岳独尊”的泰山,积淀了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泰山是我中国之山,民族之山”。

三、人文景观的美学特征

1.造型美

人文景观的造型美是指用一定的自然物质材料塑造出可视的二维或三维空间艺术,也称为造型艺术美。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厅、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桥、墙等建筑。人工堆叠的山,其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能体现出人文景观的造型艺术美。安徽南部的徽州古民居,形成特有的徽派建筑风格。云南昆明筇竹寺里的五百罗汉像,形态各异,神态逼真。

2.布局美

人文景观的布局美主要体现在整体的风格特征上,各种景观在系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和风格形式等诸多方面,均体现出调和、整齐、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的布局美。在我国古代的宫殿、庙宇、寺院、陵墓、园林建筑上表现尤为突出。它们在布局上,大多以群体式组合建筑为特征,显示出建筑群的宏伟壮观。一般建筑群讲究中轴对称、均衡、整齐一致等,有很强的秩序感、条理感与节奏感。同时,还有差异和变化,显得错落有致,给人一种稳重而变化、沉静而流动的美感,如北京故宫中的三大殿。而中国古典园林则是写意的自然山水园林,各种景物自由分布,充分体现出诗情画意的情趣。3.装饰美

人文景观的装饰艺术美往往要达到整体布局合理有序、彼此呼应、疏朗风韵的美感 效果。如山西大同的九龙壁,使得古板的墙壁有了灵气,有了生命。中国古代建筑的斗拱、彩画、雕刻、格纹、门钉、瓦当、字画和色彩等,同样起着很强的装饰作用。

4.风情美

风情美是民风民俗、生活方式与社会人文环境彼此协调而成的一种综合美。不同的民族由于各自历史条件、地理环境不同,产生了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民俗风情,对旅游者有很强的吸引力。如云南丽江宁蒗县泸沽湖畔的纳西族人的民俗。

第二节 旅游审美的基本原理

一、动态观赏

动态观赏是指观赏者在游览过程中,沿着一定的旅游路线步行、乘车、乘船……

于移动中观赏风景的一种方法。在观赏者和观赏对象的相对移动中,观赏者置身于风景之中,人与景相互交融,人随景移,景随人变,使观赏者身临其境地感受风景的立体之美。旅游者可以感受到视觉、知觉强烈的运动感,获得一种生机盎然、气势浩荡的审美感受。

二、静态观赏

静态观赏,主要是旅游者相对于欣赏的景观之间是相对静止的,或者是相对移动速度相当缓慢的,游客能够静心屏气地仔细玩味、体验景观中所蕴涵的美感。动态是寻求天趣与动美,静态是注重情趣与静美。动与静相互结合,才能感受到风景美的全貌,获得整体的美感享受。

三、移情观赏

所谓“移情”,就是情感的挪移或换位。审美移情,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达到的一种物我同一的审美状态,使原本无生命的自然物仿佛像人一样具有思想、情感、意志和心理活动,达到“自然的人化”。同时,客体对象也作用于人的感官,使审美主体受到感染,引起共鸣,唤起美感。审美移情就是由我及物、由物及我或由物及物,达到物我同一的心理过程。

四、观赏时间

观赏风景有一定的时间性,时间选择不当,也会影响审美效果,难以体味到其独特的审美内涵。所谓朝暮阴晴,各不相同,说明了不同的时间、天气和季节,景观展现出不同的美态,带给人们不同的美感体验。例如观赏北京香山红叶的最佳季节

是深秋。峨眉佛光、海市蜃

楼、武当叠影、日出日落、朝晖夕照都只有在具备了一定的条件的前提下才会出现。

五、观赏距离

观赏风景时,选择适当的距离是很重要的。观赏距离大致可分为空间距离,心理距离和时间距离三种。空间距离是指审美主体在进行审美鉴赏时应选择一个同鉴赏客体保持不远不

近、不高不低的最佳位置,以取得最理想的审美效果。心理距离是指人们在审美时,应当同审美对象保持一种适当的心理距离,不即不离的态度,维持不远不近的距离,取得最佳的审美效果。时间距离是指审美鉴赏应当选择最恰当的时间间隔,不可过于密集。

六、观赏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强调景观从不同的角度观赏所得到的不同的审美效果。事实上,许多惟妙惟肖、发人遐想的景观,都只有在特定的景点,恰当的角度才能看到。如雁荡山的双乳峰、夫妻峰,庐山的五老峰、漓江江畔各种各样的峰林景观,只有站在特定的位置,从特定的角度才能真正看出景观的形态美感效果。

七、观赏节奏

所谓节奏就是指进行某一活动、动作过程的快慢。而观赏节奏则是指旅游活动中观赏事物的快慢速度。只有掌握好观赏节奏,才能保持最佳的情绪和游兴,才能使旅游者更好地领略景观的美,才能更好的体验旅游的乐趣。

八、重点观赏

旅游美景数不胜数,旅游者由于种种原因不可能踏遍每一处景致,欣赏所有景物之美。所谓重点观赏就是旅游者有选择性地参观游览风景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个性特色、最具美感体验的景物。

众多的观赏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观赏方法,并加以综合运用,才能使旅游者更好、更完整地感受旅游带来的乐趣,更深的体味旅游所包涵的美的魅力。

第三章 自然景观审美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理解自然景观的美学特征,了解自然景观的主要类型,掌握不同自然景观的审美方法。

自然美的审美对象是自然景观,根据自然景观和人类的相互关系,表现出三种比较典型的存在形态:一是未经人类触动的纯天然的原始景物;二是直接作为人类劳动生产场所的田园风光;三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自然景观。

第一节 地文景观审美

地文景观是指地球内、外应力综合作用于地球的岩石圈而形成的各种现象与事物的总称。

一、地质景观美

地质景观是指由于地质作用所形成的遗迹,又称地质构造形迹。地表多种多样的地表形态是在内外应力相互作用下共同塑造而成的。

1.褶皱景观

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这叫做褶皱。世界许多高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阿尔卑斯山等都是褶皱山脉。褶皱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褶皱出现在岩层剖面上,有奇特的观赏价值,有的呈波浪形,有的呈锯齿形。如我国嵩山的褶皱构造。

2. 断层景观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程度,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这叫做断层。大的断层带常常形成巨大的裂谷或高耸的陡崖,如东非大裂谷、非洲陡峭的断层海岸,我国华山北坡的大断崖、庐山的龙首崖、台湾东部的清水断崖等。断层上升一侧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高地或“飞来峰”等,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断层相对下沉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东非大裂谷等;在断层构造带,常常发育断层沟谷、河流,如长江石鼓河段的“长江第一弯”;断层下陷还可形成断层湖,如贝加尔湖、坦噶尼喀湖等。

3.节理景观

节理是没有使岩块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表现为岩石上有规律的、纵横交错的裂隙,节理是在石质山地中极为常见的一种地质构造形迹。如黄山、太行山、贺兰山一些地区悬崖上的节理,尤如巨幅山水素描。如庐山的锦绣谷,黄山的奇峰怪石,张家界的砂岩峰林等。节理构造还可形成一些奇特的自然景观,如南京六合方山和福建澄海牛首山等地的玄武岩石柱群。

4.地层剖面景观

地层是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总称。许多地层剖面上,岩层层面清 晰,排列有序,化石保存良好,具有极高的科学考察价值,也是普及地质知识的理想场所。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世界最著名的地层“博物馆”,俨然是一部“地质史教科书”。我国陕西省洛川黑木沟内,现存有第四纪黄土典型地层剖面。云南晋宁梅树村剖面,是反映全球前寒武纪-寒武纪界限的剖面。

5.火山景观

火山景观是岩浆喷出或溢出地表后形成的各种地貌。火山地貌景观以其独特的外形、熔岩的喷发流动、气体的喷发而引人入胜。世界火山主要有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大西洋海底隆起火山带和东非大裂谷火山带以及太平洋广大地区的一些星罗棋布的火山岛。火山遗迹景观如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庞贝古城及赫柯拉纽镇。我国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群,素有“火山地貌博物馆”之称。

6.化石景观

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化石可分为古植物化石、古动物化石和古生物遗迹三大类。科学家们正是通过化石这一特殊的载体来解读地层的年龄,探究地球的历史,破解地球生命诞生、演变、发展的进程和奥秘。四川自贡大山铺北场口的恐龙化石点,建立了恐龙博物馆。

二、山岳景观美

按山地的旅游功能,可将山地分为登山山地、观赏和休(疗)养山地。登山山地主要是指为登山活动而开放的高山,海拔高,有许多是终年积雪、适宜于人们进行登山探险和冰雪运动。如日本的富士山、俄罗斯的高加索山、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和喀尔巴阡山、美洲的安第斯山。我国峰珠穆朗玛峰、乔戈里峰以及天山、喀拉昆仑山、贡嘎山、四姑娘山等。观光型山地大部分以中、低海拔高度的风景名山为主。保留了许多自然奇景,又分布着众多的人文景观。我国的中、东部的山体多成为旅游“名山”。名山应该有以下特点:

(1)名山是富有美感的自然景观实体。

(2)名山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

(3)名山拥有悠久的开发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

(4)名山是自然和人文景观和谐统一体。

在我国有雄伟秀丽的“五岳”名山;佛教名山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武当山、青城山、龙虎山、崂山、齐云山为道教名山。“人间仙境”的黄山,雄伟险秀的庐山,以悬空寺著名的恒山,“奇秀甲于东南”的武夷山等。这些名山融通了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历史文脉之美,包含了雄、奇、险、秀等审美特质。

三、岩溶地貌景观美

1.地表岩溶景观

峰丛、峰林是石灰岩遭受强烈溶蚀后形成的山峰集合体。我国桂林——阳朔是典型的峰林、峰丛发育的地区。石林是地表水沿可溶性岩石的裂隙进行溶蚀、侵蚀,使岩石表面形成沟槽称为溶沟,沟间突起部分为石芽。我国石林最典型的是云南石林,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天生桥是指洞顶岩壁石体由于溶蚀、重力崩塌而形成的桥状地形。贵州黎平县天生桥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生桥。

2.地下岩溶景观

溶洞是地下沿可溶岩层的层面、节理或裂隙进行溶蚀扩大而成的洞穴。溶洞美主要表现为:一是多变空间美。二是洞壁造型美。三是水石交融美。四是洞天音乐美。湖南张家界的黄龙洞是我国也是世界溶洞的“全能冠军”。落水洞是地表水流入地下河的主要通道,由流水沿裂隙溶蚀、侵蚀而成。落水洞进一步发展,形成坡度较大的井状管道,称为竖井。落水洞可形成地下暗瀑奇观,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

四、丹霞地貌和雅丹地貌景观美

丹霞地貌是指红色砂、砾岩在垂直节理控制下,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发育而成的各种奇峰怪石的总称。以中国广东省北部丹霞山最为典型。典型的丹霞地貌有“顶平,身陡,麓缓”地貌景观特征。丹霞地貌区往往会成为宗教名山,比如麦积山、月霞山、冠豸山是佛教名山,龙虎山、青城山、齐云山是道教名山。

雅丹地貌是指风蚀垄槽地貌景观,通常发育在干旱地区的湖积平原上,尽是些形状奇异、大小不等、排列有序的土阜、土丘。以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罗布泊地区、乌尔河与将军崖最为典型。

五、峡谷景观美

峡谷是指谷地狭窄,谷坡陡峻的景观类型。峡谷的横剖面多呈“V”型,主要分布于河流的上游地区,其形成主要是由流水的侵蚀作用所致。大河上游一般发育有较大规模的峡谷,具有高峡阔水的特点,让人感觉气势磅礴,雄伟壮丽。而小规模的峡谷,更多的是给人以深邃、幽静的体验。我国的峡谷多分布在长江与黄河流域。

长江三峡,是长江上最神奇、最壮观的一段峡谷。它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峡谷组成。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全长202公里,被誉为山水画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最深和最长的峡谷。具有高、壮、深、润、长、险、低、奇、秀等审美特点。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举世闻名的自然奇观,是世界自然遗产之一。峡谷的颜色各有不同,在阳光照射下,大地像一块巨大的五色斑斓的调色板,美不胜收。

六、海滨景观美

阳光、沙滩、海水,构成一幅最美的海滨图画。我国著名海滨有大连、北戴河,烟台、青岛,威海、连云港、普陀山、鼓浪屿,深圳、中山,北海和三亚等。

1.海蚀地貌景观

海水的侵蚀作用形成了“海蚀地貌”。常见的地貌形态有海蚀穴,海蚀崖、海蚀拱桥、海蚀柱,海蚀平台等。如台湾东岸的清水断崖,是台湾八大景之一。海南高7米的“南天一柱”就是一根典型的海蚀柱。

2.海积地貌景观

在海滨,还有许多堆积作用所造成的沙滩、沙嘴、岬角和陆连岛等。沙滩宽阔、低矮、平缓、柔软,是开展“3S”旅游的基本条件。我国著名的陆连岛有山东芝罘岛和江苏连云港的东西连岛。芝罘岛是中国最大、世界最典型的陆连岛。

七、沙漠景观美

1.沙漠景观

沙漠,或称沙质沙漠,地面上覆盖着波状起伏的沙丘。戈壁,或称戈壁荒漠,硬土层上覆盖着大小不一的砾石。两者可合称为荒漠。沙质沙漠中广泛分布着沙丘,沙丘是由风沙堆积而成的。按照流动程度,可以分为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三种。新月

形的沙丘链,像瀚海中的一座座小山。沙漠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美,一种壮美、一种凄美。

2.绿洲景观

绿洲,是沙漠中水源丰富可供灌溉农作物的地方。大都分布在大河附近,地下水出露的“洪积扇”边缘地区、泉井附近出及高山冰雪融水灌注的山麓地带。那儿是庄稼、植物和居民们的乐园,也是沙漠旅游者的休憩地。我国著名的绿洲有河西走廊的武威、山丹、张掖、高台、酒泉,玉门、安西、敦煌等,新疆的和田、叶城、喀什、库尔勒、于田、库车、伊宁、吐鲁蕃,哈密等处。

3.风蚀地貌景观

在陡峭的岩壁上,经风蚀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洞穴和凹坑,使岩壁呈蜂窝状外貌,这就是风蚀壁龛景观。孤立突起的岩石,受到长期风蚀,易形成形似蘑菇的“风蚀蘑菇”。吹蚀沟槽与不规则的垄岗相间组成的崎岖起伏、支离破碎的“风蚀垄槽”。它们常发育在干旱地区的湖积平原上。

“风蚀城堡”又称“风城”,是指水平岩层经风蚀作用和暂时性流水冲蚀后形成的断垣残壁状的城堡式山丘,具有绰约多姿、形状奇特的地貌景观,以准噶尔盆地的乌尔禾“风城”和将军戈壁滩上的“魔鬼城”最为著名。

八、岛礁景观美

岛屿是海洋、江河或湖泊中被水包围的小片陆地。岛屿按成因通常分为基岩岛、冲积岛和珊瑚岛。在海洋中散布着5万多个岛屿。岛屿往往具有美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渔家民俗风情,令长期居住在陆地上的人们十分向往。

台湾岛、海南岛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两座基岩岛。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属于典型的冲积岛,也是我国第三大岛。而南沙群岛是我国南海诸岛中位置最南、岛礁数目最多、分布面积最广的一组珊瑚岛。台湾岛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岛屿,是我国惟一拥有热带和亚热带风光的海岛。是我国最大的大陆岛。它以美丽多姿的阿里山、日月潭等胜景闻名天下。海南岛是中国第二大岛。海南属热带季风气候,是冬泳和避寒的胜地,被誉为“回归大自然的好去处,未受污染的长寿岛,人类真正的天堂。”

第二节 水域景观审美

一、江河景观美

河流是指陆地表面接纳汇集、输送水流的路径和通道,即河槽(河床)及在河槽中流动的水流。有些河流本身就是景观,或与其他景观相结合构成了重要河段景观旅游资源。

1.自然景色迷人的河流或河段。

不同河流由于所处自然条件的差异,可以表现为不同的景致;同一条河流由于流经地区的地貌、气候的差异,上、中、下游各段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同一条河流的同一河段也因季节变换,表现出不同的景观。

长江是我国第一长河,全长6397公里,为世界第三长河。沿岸自然景观奇特,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是我国著名的“黄金水道”和“黄金旅游线”,最精彩的景观资源集中在三峡地区。三峡之美,在于雄、险、奇、幽,山、水、林、洞,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由桂林至阳朔84公里的漓江河段,犹如一幅百里画卷,是桂林风光的精华。2.人文资源丰富、历史悠久的河流或河段

这类河流开发历史悠久,沿河附近分布着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如我国的长江、黄河、京杭大运河、钱塘江、湘江、赣江、漓江、松花江等。

长江两岸分布着110座大中城市,其中著名古城、工商城和风景名城有上海、南通、扬州、镇江、南京、芜湖、泸州、宜宾、重庆等。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全长5464公里。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河及其支流沿岸的咸阳、西安、洛阳、开封等都是显赫一时的历史古都。京杭大运河于隋代全线贯通。沿河分布着许多古城、工商业城市和风景名城。

3.漂流探险的河流或河段

漂流探险以全程参与、有惊无险、快乐刺激、野趣无穷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适合漂流探险的河段,沿岸自然风光优美,而且水流速度快,但安全系数要大,水温适宜,使游人乐于参与活动。

二、湖泊景观美

湖泊是地面上洼地积水而形成的比较宽广的水域。湖泊根据湖盆的成因,可分为构造湖、火山口湖、溶湖、冰川湖、河迹湖、海迹湖、人工湖等。湖泊不仅通过其自身的形、影、声、色、奇等构景因素,给游而且许多湖泊与山、林、花、草以及建筑物等人文景观相结合,形成优美的风景名胜区。西湖是柔美湖泊景西湖最著名的是南宋定名的“西湖十景”和1985 年评出的“新西湖十景”

31。

三、瀑布景观美

瀑布是流水从悬崖或陡坡上倾泻而下形成的水体景观,或从河床跌水处飞泻而下的水流。瀑布美是一种它融形、色、声为于一体,具有独特的表现力。瀑布美有两种类型,一是壮美型。这类瀑布因瀑面宽阔、磅礴之势,给人以恢宏壮丽的美感。二是优美型。这类瀑布因水量小、落差大,水流轻细、飘忽,给人以感。瀑布美的本质特征是富于变化的动态美。其具体表现为:

一是形态多变。有单级独流的,还有多 级瀑布,如庐山三叠泉、黄果树大瀑布。另一种是分流瀑布,如九寨沟诺日朗瀑布。同一瀑布随季节更替、天气变幻、水量差异,形态也发生变化,如雁荡山的大龙湫。

二是色彩多样。一般的瀑布水色白如素练,但在岩石色彩丰富的风景区,瀑水也会显出各种艳丽的颜色。如江西三清山的工桥墩红色瀑布,川桥红白相映的双色瀑布。瀑布上有时会出现美丽的彩虹,如江西井冈山的彩虹瀑布。

按照瀑布的成因及本质特征,可将瀑布分为:

(1)构造型瀑布

(2)堰塞瀑布

(3)袭夺瀑布

(4)差异侵蚀瀑布

(5)喀斯特瀑布

(6)悬谷瀑布

2.瀑布景观审美

(1)瀑布的自然景观。首先产生于其自身所具有的形、声、色、动等景观特色。黄果树瀑布是我国最夏秋之际,气势最为雄壮。在南美委内瑞拉高山密林之中,有一座世界上落差最大的瀑布—安赫尔瀑布。是世界上最大的瀑布之一,最宽处达1690米。一条瀑布与瀑布相伴的环境则起到烘托作用,如九寨沟的诺为“南国瀑布之乡”的花坪瀑布群。

(2)瀑布的人文景观。一条瀑布的人文旅游景观,是指与瀑布有关的文化景观,诸如观瀑诗文、写瀑画卷、吟瀑楹联及有关瀑布的神话传说等。如李白著名的《望庐山瀑布》、《西登香炉峰》,使瀑布更增添了文人的优雅和灵性。

四、泉水景观美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是地下水涌出地表的自然景观。它可以造景、育景、美化大地,有重要的旅泉的总数有10万之多。因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不同,形成了温泉、冷泉、潜水泉、喷泉、间歇泉、药泉、瀵奇古怪的水火泉,甘苦泉,鸳鸯泉等等。按泉水的奇异特征与功能,可分为间歇泉、喷泉、喊泉、笑泉、泉、药泉、矿泉等。其旅游意义主要表现在: 1.独具魅力的涌泉胜景

如陕西华清池、山西太原的晋祠、甘肃酒泉公园和敦煌的月牙泉、云南大理的蝴蝶泉等。以“泉城”济南的趵突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西湖的虎跑泉和龙井泉一起并誉为“天下第三泉”。

2.奇特神秘的自然现象

如安徽寿县的喊泉,四川广元龙门山上的含羞泉,云南省西部苍山下的蝴蝶泉,河南省雎县城南的香香味等。

3.引人入胜的名泉佳酿

镇江金山的中泠泉,唐刘伯刍将其评为“天下第一泉”。无锡惠山的惠山泉,唐陆羽、刘伯刍、张又新均将其品定为“天下第二泉”。杭州的龙井泉,可与虎跑泉水媲美,誉为“天下第三泉”。北京玉泉山的玉泉,清乾隆帝定为“天下第一泉”。

五、冰川景观美

冰雪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冰川、冰盖、积雪地三种主要类型。冰川是指极地或高山地区沿地面运动的巨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大类。冰盖指覆盖于广大地区的极厚冰层。在极地或高纬度降雪量大的地区,分布度往往超过千米。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分布最为典型。

积雪地指被降雪覆盖的地面。积雪时间较长的地区,为开展冰雪旅游提供了条件,还可以开展刺激有趣的体育运动和娱乐等冰雪旅游活动。目前,阿尔卑斯山区是世界上冰雪运动开展最好的地区,加拿大、美国、日本、阿根廷、俄罗斯以及北欧国家等都开展了冰雪运动,哈尔滨的冰灯和冰雕活动等都成为独特的冰雪旅游项目。

六、海洋景观美

海洋美的主要特点是浩瀚、深沉而多变。在不同的条件下,景观截然不同。

1.海面风光。辽阔的海面,水天一色,浩瀚无际,使人心胸开阔。海面时而狂涛滚滚、巨浪如山;时波荡漾。在海上也可以开展各种活动。

2.海滨风光

蓝天、白云、碧海、金沙、细浪、椰林构成了迷人的海滨风光,也成为传统“3S”旅游的主要内容。地威夷、加勒比海、东南亚、我国海南等地区,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疗养、度假和水上活动胜地。

3.海底风光

海水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海洋生物,这些资源对于人类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和科考价值。如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和我国的海南岛都是潜水旅游者最向往的地方。

第三节 气候与天象景观美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平均天气特征。天气是指一定的区域内某一瞬间或短时间内,所观测到的各种气象要素所综合的大气状况及其变化的总称。人们把大气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统称为气象。

一、云雾、雨景观美

云雾都是由空气中的水气凝结形成的。由于空气的流动性强,使得云雾浓淡和形态多变,配以山水林泉,形成优美的景色。我国的重庆是有名的雾都。“庐山之奇莫若云”,雨后初晴创造出奇绝的朦胧美。云海为黄山四绝之一,云海造化出变幻莫测,气象万千的人间仙境。

二、雾凇、雨凇景观美

1.雾凇

又名“树挂”,是在有雾的寒冷天气里,雾滴冻结附着在草木和其他物体迎风面,呈针状、颗粒状的乳白色凝结物。我国雾凇景观以吉林松花江畔最为著名,松花江雾凇景观与长江三峡、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2.雨凇

初冬或冬末,从空中掉下来的液态雨滴落在树枝、电线或其他物体上时,会突然冻成一层外表光滑晶莹剔透的冰层,这就是“雨凇”。庐山的“雨凇”很有名,被称为“玻璃世界”。雾凇和雨凇也是泰山奇特的自然景观。

三、佛光、蜃景美

1.佛光

又称为宝光。观赏者对面的天空,有五彩光环出现,光环中央有人或物形影像,仿佛佛祖降临人世。佛光实际上是太阳光通过空气中悬浮的细小水滴发生衍射而产生的大气光学现象。我国黄山、庐山、泰山、峨眉山等名山都可观赏到佛光佳景,尤其是峨眉山金顶观察佛光最为著名,称为“金顶佛光”。

2.蜃景

又叫海市蜃楼,这种自然景象是由大气的折射和反射作用造成的,一般出现在中、高纬度地区的海面、沙漠等地势开阔的地方。不同密度空气间可形成界面,临界面对光线有折射和反射作用,这样就会使远处的冰山、岛屿、城廓或船只出现于空中。在我国山东蓬莱一带,每当春夏之交或夏末初秋,平静的海面上有时会出现“海市蜃楼”。蜃景的种类也很多。

四、旭日、夕阳、霞光、极光景观美

1.旭日

“旭日东升”是泰山最迷人的奇观。在岱顶观海上日出更是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峨眉山金顶也是最佳观赏日出的胜地之一。

2.晚霞夕阳

当雨过天晴,夕阳西下的泰山极顶,在夕阳的映照下,云峰之上均镶嵌着一层金灿灿的亮边,五彩缤纷,奇异莫测。待到夕阳沉入云底时,霞光变成了一片火红,闪着瑰丽的光彩。

3.极光

极光是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常会出现灿烂美丽的光辉,这种壮丽动人的景象就叫做极光。产生极光的原因是来自大气外的高能粒子撞击高层大气中原子的作用,常发生在地球磁极周围区域。产生出红、绿或蓝等色的极光特征色彩。在加拿大的丘吉尔 41 城,一年中在有300个夜晚能见到极光。我国最北端的漠河,也是观看极光的好地方。

五、天体景观美

天体美是指具有美的形态,给人以审美愉悦的太空中日、月、星辰之美。天体中最为人们普遍欣赏的是太阳,在自然景观中最为壮美。圆月如盘、新月如钩、月色如水,月亮在自然景观中以优美著称,具有朦胧和使人迷醉的特性,给人以细腻、悠长之感。月亮以其美妙多变的形式,赢得丰富的社会内容。关于月的神话传说,从远古流传到今天。星具有神秘美,更能引起人丰富的想象。此外,天体的运动变化会产生一些奇妙的天象,日食和月食是最著名的天象景观,还有流星、火流星、流星雨也很美丽壮观。

第四节 生物景观审美

生物是地球表面有生命物体的总称,按其性质可分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物景观除了具有观赏价值们进行科研、医疗健身、环境美化等多种活动。植物美有以下审美特征:一是形态美,二是色彩美,三是动态美,五是象征美,六是奇异美。

一、植物景观美

1.名花、古树名木景观美

花因其具有花色、花姿、花香和花韵四大美学特征而成为植物中最美、最具观赏价值的器官,也成为人对象。

(1)名贵花卉。世界名贵花卉资源极为丰富,如朝鲜的金达莱花、坦桑尼亚的丁香花、奥地利的白百合花等。有些花卉极具观赏价值,如日本的樱花、荷兰的郁金香和我国的十大名花等。1987年选出了我国的十大传统名花:牡丹、月季、梅花、菊花、杜鹃、兰花、山茶、荷花、桂花、君子兰等。

(2)古树名木。有些树木,以树龄长、规模大、形姿美、社会环境特殊等为特色,称为古树名木。古树名木史遗产,同时标志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历史。如天目山“大树王”,黄帝陵的轩辕柏,曲阜"孔子手山玉屏楼前“迎客松”。

古树名木的审美价值:

第一,树龄高;如曲阜“孔子手植”柏树距今有2500多年,黄帝陵轩辕柏已有5000年历史。

第二,珍贵稀有;如银杏,远在2.7亿年前就开始出现,银杏独存于我国,成为著名的“植物活化石”。

第三,生理结构奇特或形态特异;如苏州光福镇司徒庙中有4株古柏,呈现出千奇百怪的形态,清乾隆帝南巡时命名为“清、奇、古、怪”树。

第四,为名人所植,或有传奇故事,这使古树名木充满历史意蕴,给我们深重的历史美感。

2.森林景观美

森林景观是一种动态变化的美:一是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森林植被,二是在同一地区森林景观会随季节变显的改变,从而显示出不同的景观美。

(1)热带雨林景观。热带雨林常年高温多雨,植被是由耐阴、喜湿、喜高温的常绿树种组成,并具有物和木质的藤本植物,种类丰富、结构复杂的植物群落。热带雨林中也养育了各种动物。亚马孙平原的热界上规模最大的热带雨林景观.(2)红树林景观。红树林是分布于热带和部分亚热带的滨海潮间带,是受周期性海水浸淹的淤泥海滩上的一种耐盐的常绿乔灌木植物群落。红树林发育着密集的支柱根是红树林最引人注目的外貌景观特征。红树林另一特殊现象,就是所谓“胎生”。我国红树林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和浙江等地。

44(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发育在亚热带地区的大陆东岸,湿润季风气候下的森林绿阔叶林外貌终年常绿,一般呈暗绿色,树冠浑圆,林冠呈微波状起伏。我国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亚热带型代表。

(4)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温带落叶阔叶林,又称为夏绿阔叶林,是指夏季长叶、冬季落叶的乔木组成的森林植被类型。这一地区植物的生长状态与外貌也随着季节而发生明显变化(季相变化),是夏绿阔叶林的显著特征。

3.草原景观美

人们在草原上可以骑马、骑骆驼、乘勒勒车,在观赏草原风光的同时,还可在牧民家中做客,体验少数享受独特的草原风情。

(1)热带稀树草原景观。是一种以旱生、适高温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并散生一些耐旱的乔灌木的非洲热带稀树草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发育最好、特征最为典型的热带草原。全年高温,一年中有明显的干最主要的动物有非洲象、长颈鹿、河马、犀牛、非洲狮、斑马、羚羊、猎豹等。

(2)温带草原景观。温带草原是指由低温、旱生、多年生的草本植物组成的生态系统。开阔的温带草原适合善于竞走的大型食草动物生活,如野驴、黄羊、野牛、骆驼等。温带草原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温带地区,我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内蒙古草原是我国最典型的温带草原。温带草原景观季相变化也很明显。

二、动物景观美

一、动物景观的审美特征:

1、形象美。许多动物的生理结构、形体姿态都符合对称、比例、均衡等形式美的法则,给人以和谐的美感

2、色彩美。有些动物的色彩单一,纯正。有些动物的皮、毛、羽色彩缤纷,显现出或对比、或调和,或规图案美。

3、鸣声美。动物鸣叫声多种多样。有的婉转悦耳,有的高亢洪亮,有的奇特有趣。

4、动态美。动物是活动的景物。它们以其灵巧、轻捷、雄健、怪异等神采各异的动作、姿态,增添了人们

5、象征美。动物比起其它事物,与人在各方面最为接近。所以动物的美最能唤起人的联想,拥有更丰富的 46

6、奇异美。动物界异趣良多、奥妙无穷。如形似植物的海鞘,能离开水在滩涂上爬行、跳跃的弹涂鱼,用眼睛喷血来抵御敌人的角蟾等等。

二、动物景观的类型:

(1)观赏动物。根据观赏动物的主要美学特征,可将其划分为观形动物、观色动物、观态动物、听声动

(2)珍稀动物。珍稀动物指野生动物中具有较高社会价值、现存数量又极为稀少的珍贵稀有动物。这些的稀少,而深受世界人民所喜爱,具有极高的科考和观赏价值。其中,有的被视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有的我国一类保护动物有大熊猫、东北虎、金丝猴、白鳍豚、白唇鹿、藏羚羊、朱鹮、野骆驼等。其中,大熊猫被世界野生动物协会选为会标。新西兰作为国鸟的几维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鸟类之一,人称“化石鸟”,双翅已退化,也没有 尾巴,不能飞翔。在兽类中澳大利亚树袋熊

也是世界珍稀动物。47

下载设计教案-第二章-服装设计的美学原理-面、体(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设计教案-第二章-服装设计的美学原理-面、体(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点、线、面、体 教案 1(精选五篇)

    梯田文化教辅专家《课堂点睛》 《课堂内外》 《作业精编》 人教实验版七年级§3.1.2 点、线、面体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实例,学生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

    服装设计_仿像设计 教案 3

    第三节 仿象设计服增诉仿象设计是服装设计中对服装的整体造成型或某一训生物(飞禽,走兽,水族,昆虫)植物(花,草,树,果)建筑。器皿,用具或其它天然的,人造成的物质形象或某一局部。 %/C/5......

    设计原理教案-1(SY)

    在讨论什么是设计之前,我们先来看2张图,这两张图表现的是在艺术史上很有名的2个事件。1917年,在美国独立艺术家协会举办的展览上,交了6美元进场费的杜尚拿出了他的新作品———......

    住宅设计原理教案材料

    第一次课 第一章 绪论; 一、住宅的起源 1、住宅的定义 2、住宅的历史 3、居住建筑是建筑的原型 二、住宅建筑设计与相关科学的关系 三、住宅设计的基本程序 四、与住宅设计相......

    《马面裙的纸样设计》教案

    马面裙的纸样设计 【课题】 马面裙的纸样设计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波浪可以应用于服装的很多部件和款式中,如上衣、裙子和裤子中,它贯穿了服装的整个教学,是......

    设计体智能教案的重点

    设计体智能教案的重点 一、体智能教学设计与规划 课程实施三大目标重点: 引导幼儿潜在能力的发挥,促进体力的提升 学习自我保护能力,养成独立自主的个性 体验团队生活,增进对社......

    山那面人家 教学设计(共5则)

    《山那面人家》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城西教学部 涂 静 教学目标 1.在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着重把握小说语言中弥漫着的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明丽的地方色彩。 2.......

    教学设计与教案编写原理(最终版)

    教学设计与教案编写原理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它既具有设计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