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课堂教学进入佳境的梯子(2014修改)(最终版)

时间:2019-05-15 05:01: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追问:课堂教学进入佳境的梯子(2014修改)(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追问:课堂教学进入佳境的梯子(2014修改)(最终版)》。

第一篇:追问:课堂教学进入佳境的梯子(2014修改)(最终版)

追问:课堂教学进入佳境的梯子

云和二中 郭雪丹

摘要:追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它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它追求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本文就如何做到有效的追问阐述了几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 追问 有效

时常看到这样的场景:课堂上,教师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向着某个“目标”“挺进”,当某个有见地的发言结束后,本来可以经过教师的稍加点拨就可以继续上演新的精彩。但可惜教师的熟视无睹让一个个精彩的亮点稍纵即逝。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有师生的生命在场的,充满生命气息和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如果能在迸发着智慧的火花中展开对话,如果能在教师精妙的预设下绽放美丽的生成,那么,这样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让人怦然心动的。

追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它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甚至出新出彩为止。它追求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高塔的话,追问就是课堂教学进入佳境的梯子。这个梯子如果能适时搭好,学生就会更上一层楼,眼界将更宽阔,思维将更活跃。有效的追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保证。

一、在深度匮乏处追问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得知识的。也就是说,教学的视线应由过去的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其学习过程。追问作为“关注过程”的一种具体的手段,有着其它提问技巧不可企及的优越性。追问不但能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激发其积极思考,而且能使学生由紧张到轻松,又由轻松到紧张的一张一弛的学习。特别是当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发现其认识还是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甚至是错误的时候,就应紧追不舍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直到理解变得更加准确、全面、细致、深刻为止。

比如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中,预习后我就开门见山的问:“文中作者回忆的人物是谁?”同学们响亮的回答:“阿长。”我接着问:“她的名字是叫 阿长吗?”同学们都好奇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说:“当然是了,书上都这样写的啊。”看到他们还没反应过来,我就又追问了一句:“阿长是她本人的名字吗?”很多同学们赶紧翻了翻书,回答说:“不是,是以前一个保姆的名字。”然后我又问:“她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可以看出什么?”同学们都恍然大悟,回答说可以看出阿长命运悲惨,受人轻视、漠视,令人同情。

追问还可以是在在学生疑惑或错误时、在学生疑惑或错误时、在学生想法粗浅或简单时、在学生思路单一或分歧时„„

二、在思维缺需处追问

首先追问要讲究质量,讲究实效。很多老师认为追问就是多提问题,满堂都是问题,却不管问题的质量如何。在这种“满堂问”的支配下,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只作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问题„„大量毫无思维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表面热热闹闹,实际效果却少得可怜,与新课程中阅读对话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追问也是这个道理,否则引不起学生的关注。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追问的最好切入点,这样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使追问的效率大大提高。

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我提了一个问题:“如何看待文中的这些人物?”同学们回答都很积极,有的说皇帝太笨了,发现不了骗局,有的立刻反对说皇帝有时也是聪明的,知道受骗后还若无其事的演下去,否则更难堪了;有的说骗子太坏,也有同学说骗子挺聪明;当然也有说小孩子的,不同意见的同学都争论地面红耳赤。看到同学们情绪如此高涨,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吗:“如果你是其中的皇帝、骗子或小孩,你会怎么做呢?”问题还没问完,教室里就炸开了锅,说什么的都有。有的装着咬牙切齿地说:“如果我是皇帝,我一定把那两个胆大包天的骗子给杀了。”有的则笑着说如果他是骗子肯定早就携巨款潜逃了,还有的说如果他是骗子就索性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甚至对皇帝说笨蛋当然看不到了,说不定又可骗上一笔„„听着这么多新奇的想法,我暗自高兴,就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并摆出足够的理由。课后上交的作业显示同学们的想法非常丰富新颖。

在这样的追问指导之下,学生获得了远超教学参考书上所能提供的认知,养成了多角度思考的习惯,思维的发散性也将会大大增强,从而获益终身。

三、与预设背道时追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必然使学生产生不同的观点、看法。此时教师就要游一双明辨的眼睛,要善于发现学生产生不同意见的根源,并巧妙地引导他们在争论中求真知。拥有这样魔杖的老师,一定能在课堂上轻轻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并且让这点火在巧妙一“追”下熊熊燃烧,尽显学生的个性和灵性。

譬如在《散步》中,我设计的一个教学环节:请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学们听,并告诉大家你喜欢的原因。

一个学生说:“我喜欢的是‘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因为从中能感受到这一家人的亲情,感觉很温馨。”

听完我抛给他一个设计好了的问题:多年之后,这温馨的一幕会发生在“我”的儿子身上吗?学生的回答也在意料之中:会,因为爸爸已经给他树立了榜样,就象一个公益广告中,孩子看见妈妈给奶奶洗脚,他也端着个水盆要给妈妈洗脚。

我接着问:“那多年之后,这温馨的一幕会发生在你的身上吗?”提问的目的是想告诉学生应该从自己做起。学生略加思索,居然回答:不会!

我一怔,继续追问:“不会?为什么?”其实我心里开始有点忐忑不安了。他的答案是:因为现在根本就见不到这一幕,所以即使我想这样做,也会不好意思的。

我肯定了他:大实话,可看出你认真观察了生活。

可是答案不但背离了我的初衷,而且似乎意犹未尽。于是,我再次追问:“可是你的母亲真的老到走不动了,你难道不背她吗?”学生的回答:那就用轮椅推着她。轮椅?我脑子灵机一动,先赞扬他:你的办法真多。再接着追问:“可是轮椅给我们什么感觉?”其他学生都回答冰冷、生硬等等。我说:“是啊,冰冷的没有一丝的温度,比得上你宽厚温暖的肩膀吗?你的母亲老了,趴在你的肩上,她就有了依赖,她就有了支柱,所以我们以后应该勇敢地背起年迈的母亲,对吗?”学生都恍然大悟的连连点头。

四、在能力拓展时追问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材是语文知识体系的载体,我们学习的目的是通过这个载体去掌握本质的东西——知识和技能,以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下面是我在执教《故乡》一课时的一个片断: 分析闰土的人物形象

师:这篇小说主要写人物的变化,小说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二十年前后闰土的变 化的?是怎样的变化?(课前精心设置的问题)

生学生经过默读、圈划,回答,归纳出外貌、动作、语态、对我态度、对生活态度等方面,并读有关句子说出是怎样的变化。

师:你认为闰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能不能说一说原因?(短暂地沉默,生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

生:我认为闰土最大的变化是对“我”的态度,以前是迅哥儿,现在恭敬地叫“我”“老爷”,他对“我”态度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感情上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与“我”有了隔膜。

师:闰土和“我”之间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厚障壁,是怎么堆积起来的的呢?(追问)

(再次沉默)

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师比划做动作)(点拨)

生:我认为是因为穷苦困窘的生活造成的,闰土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我”,还能和小时候一样和“我”称兄道弟吗?就像两位从小一起玩大的同学,长大后,一位当了大官,坐好车出入;一位下了岗,靠摆小摊维持生活。摆小摊的这位同学还能像以前一样对当官的同学称兄道弟吗? 师:有道理。

生:是封建等级观念、尊卑贵贱的思想的毒害的造成的。他的发言,其实就是说明这个原因的,一位当了大官,一位摆小摊,就因为是社会地位不同,摆小摊的这位同学才不敢与当官的同学称兄道弟。

师:你真是太聪明了,善于借东风,用人家提供的例子来证明你的观点。

一个追问,让同学们从抽象的文本转向具体可感的现实生活,并以之指导自己的行为,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有莫大的帮助。

这就是追问的力量,她让学生的潜能被唤醒,经历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过程,学生的生命之旅在这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语文课堂上通过追问这把梯子,进入学习的佳境,看到美妙的风景。

参考资料:

①《教育科研论坛》2007年12期

②“娄葑二中心”博客《浅谈语文课堂追问的价值》

第二篇:品德课堂教学如何有效追问

品德课堂教学如何有效追问

品德课堂的教学是品德教师与学生之间认知交流,思维碰撞,情感交融,品行升华的过程,是品德教师的优良品行、有益的教学资源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升华的教学。师生之间的问答是品德课堂教学基本存在形式。品德课的问答又不同于其他课,它重在对学生心灵的触动,重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悟,以提升学生的品质。因此,品德课的提问交流时更应注重追问的艺术,即在对某一问题或某一内容提问交流时,针对学生的回答,在一问之后又二次、三次等多次提问,对学生的思维活动作有效深入的疏导,直接指向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心灵的深处,深化感悟,激发情感,促进导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如果把品德课堂教学比作高塔的话,有效的追问就是课堂教学进入佳境的梯子。这个梯子如果能适时搭好,学生就会更上一层楼,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将会更加容易。那么在品德课堂教学中追问如何去把握呢?时机在哪?现结合教学实际从以下几点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精心准备,为撩动学生心灵的涟漪作基础

品德教师的教学是直接和学生的心灵交流与对话,品德课的提问交流时就更应注重追问的艺术性与人文性,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打开自己心灵的大门愿意和你真诚地交流互动,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才能有效达成。那该怎样做呢?精心准备是必不可少的。

1、教师角色要“正”。

上品德课,教师应当是一个合作者,引导学生进行道德认知的学习,道德行为的培养,促使孩子自我进步,而不是一个权威者,告诉他必须怎么做。教师必须具备品德教师的一般品质--宽容、乐于接纳学生。

2、把握资源要“透”。

特别是对品德课程标准,课文的提示语、关键词、和教学目标的把握。要反复钻研教材,调查、收集的教学资源,在用于课堂的教学资源中找到追问设计的“焦点”,在课文的重点、难点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的道德观。

3、设计问题要“精”。

课堂提问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集中反映,也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中心环节,更是决定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注重“问”的质量,研究“问”的艺术。教师的教学艺术在于点拨、启发,在激发学生情感和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为此教学目的不要过于复杂,突出重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以利于学生边学习教学资源边思考,深刻地感受到教材中或课外的教学资源所要我们感悟的道德认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最大限度的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在教学中应当经常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通过积极活动感悟。

4、提升能力要“勤”。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适时调整,迅速组织出新问题。教师要从传统的对自身的提问研究较多转向对学生的答问研究较多,注意时机,相机诱导。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再是按部就班,而是躲过事先的设计,视具体情景而定。课堂提问的设计技巧,课上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功夫在“课堂”外。它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学生,按照教学规律,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驾驭品德课堂。

二、恪守规范,为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创机会

追问不同于一般的提问,它一方面表示教师已接收到了学生的意见,一方面要求学生作进一步的回答,其难点在于,它不是事先准备得好的。或许我们可以凭经验预先想象学生的反应,但学生经常会有出人意料的回答,是想也想不尽的。它能暴露学生深层的想法,挖掘课程的深度与广度,品德课就是要打开学生的心扉,倾听学生的心里话,唤醒他心灵深处的德性。怎样触动学生的心弦呢?

1、对学生,尊重是基础。

人际交往中,人们最希望得到的莫过于理解了,它会给人一种极大的尊重和安全感。这时学生往往愿意表现出与你敞开心灵真实的对话。与之相反,当学生发现自己诚实的回答得不到一点同情的时候,他会对下面的内容兴味索然,甚至出现对立情绪。这样的话,教师就自动站到了学生的对立面,道德认知的灌输,道德情感的激发都无从讲起了。如教学《我长大了》时,教师问学生做错事情后怎么办,学生说:“我要装生病。”教师追问:“哦!为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生病了,爸爸妈妈就不会打我了。”继续追问:“为什么你生病了,爸爸妈妈就不会打你了?”(因为心疼)“爸爸妈妈在你生病时,心情会怎样?”(着急)“你忍心让爸爸妈妈着急吗?”“爸爸妈妈发现你是在撒谎,又会有什么感觉?”“……”在一开始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追问效果往往会很好。反之,如果一开始就表示怀疑:“你这么做合适吗?”学生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了。按他的理解水平当然是合适的,否则他就不会提出来了。

2、对问题,开放是前提。

封闭式问题只要求给出“是”或“否”的答案,迫使学生作出选择,只能提供较少的甚至虚假的信息。在品德课教学中,营造真实的氛围,让学生无所顾忌的说,畅所欲言是培养学生真、善、美人品的基础。与其在压抑中沉默,不如在抒发中升华。还是上面的问题,学生说要装病骗爸爸妈妈,如果教师问“这样做合适不合适。”那还要学生回答什么?他当然只能根据从小所受的教育说“不合适”。开放式问题则可以引出多个答案,如果教师愿意的话,可以带有一定的指向性。例如问:“你觉得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学生有相当的自由说说自己的感觉,“可以逃避惩罚,可以受到关爱……”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也给教师找出漏洞,引入下一个话题的机会。

3、对追问,递进是关键。

追问要有层次,层层递进,以问促思,以问促情、以情感人。如《做学习有心人》第二课时的教学时,课开始让学生做写数子的游戏。写完后,先问没有写错的学生“怎么写的?为什么一个都没有错?”接着追问“是什么原因让你写错了呢?”“玩这个游戏你有什么感受?”“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在层层递进式的思考与回答中,说原因,谈感受,这道理也就自然而然会懂了。而且,有层次性的追问,由易入难,学生也易于思考,易于接受,道理也就容易引导了。

对追问,还应注重科学性、逻辑性。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和品德课教材安排的螺旋上升都显示了品德课中教师的追问必须符合科学性和逻辑性。教师的追问设计,必须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形式与规律。教师要按照课程的顺序,考虑学生的道德认知程度,心理接受能力,而有所区别。总体来说,宏观上要求教师追问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微观上要求教师循序而问,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三、把握时机,为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行加助力

课堂教学追问的时机转瞬即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提出,凸显“巧”追问,才能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有效追问。

1、在“表面处”追问--活跃思维。

“表面处”即学生在积极学习、热烈讨论、情感交流中,不能进一步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使得回答显得粗浅,留于表面现象,而不能发现思想本质。这时,教师要及时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活跃思维,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进一步激起学生。“再往深处想想看,这说明什么道理?”“你还有什么想法?”“如果你是他会……?”“长大之后,你会……?”教师这样有意识地追问和引导,会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发展。

2、在意外处追问--生成精彩。

叶澜老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是一个教育环境中实际发生的事情,而不是理性上计划了要发生的事。课堂教学就是即席创作,它是师生智慧火花的闪现与碰撞。因此,课堂教学中随时会发生意外,然而一些教师仅仅把它看成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对之或是熟视无睹,或是草率了断,那么就会与有价值的“生成”擦肩而过。因此,教师要大胆打破预设的框架,对学生的意外回答,给予积极的回应和主动激疑,以睿智的追问,激活学生思维,拓展想象空间,让创造的火花灿烂地绽放。在上《做学习有心人》教学中,忽然有位同学哭了起来,原来是这位的同学的采密本被旁边的同学不小心弄破了。老师马上组织教学说到“一个这样爱惜采密本的同学应该是怎样一个人?”并继续追问“那你们认为**同学是不是一位爱学习的孩子呢?”“您们愿意向这位同学学习吗?”“你们愿意帮助她把采密本补好吗?”这时,这位同学已经止住哭泣,破涕为笑了。追问之后,不仅解决了一件棘手的课堂以外,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道理,一举两得。

3、在错误处追问--巧妙纠正。随着社会、媒体、网络的不断发展,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道德观念也越来越薄弱。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会经常迸发出错误的思想观念,而且,有的孩子甚至会完全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我们对此不应惊慌失措,更不能责怪学生。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我们应正确看待学生的错误,明确错误产生的原因,把握合理的纠错时机和掌握正确的纠错方法,使之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在学生出现表达错误时,教师如能在错误处进行暗示性地追问,会巧妙地纠正学生的错误。在教学《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课时,谈到清洁工的职业时,有学生就认为清洁工工作辛苦,而且又脏,是一个不好的职业,甚至流露出看不起清洁工的思想。在教学中,老师及时追问“那你认为清洁工这个行业可不可以从360行中去掉呢?”“如果没有清洁工,那我们的世界会怎样?”“同学们一起设计一下,怎样让清洁工这个行业成为人人都喜欢干的行业?”三次追问后,那学生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不好,并从设计清洁工这个环节中还感到了清洁工行业的美好前景。在最后说理想时,他还树立了做“新型清洁工”的理想。追问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4、在激情处追问--叩击心灵。

品德课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培养学生品行,唤醒学生德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基础。激发学生的情感成了品德课教学的关键步骤。在《网络世界》的“观看录像,感知沉迷网络的危害”这一板块中,学生的情感是否能受到冲击,心灵是否能受到震撼,决定了这节课的成败。在第一段录像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在老师和父母面前称得上是好学生、好孩子的人,将来会成为怎样一个人?”“你们愿意和他交朋友吗?”两次追问,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出色,都愿意和他交朋友。为第二段录像的对比式教学打下了件事的基础。在第二段录像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是什么让他走上了死亡的道路呢?”“现在,留给他父母的是什么?”“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还有什么想说的吗?”三次追问,让学生立刻明白了网络游戏的危害,不但危害自己,还影响自己的家人。层层追问,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教学效果良好。

5、在重难点处追问--水到渠成。

重难点的教学是一堂课的灵魂。重点把握了,难点突破了就意味着教学效果的达成。品德课的教学是师生心与心的交流,很多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不是靠活动或多媒体能解决的。在教学《网络世界》一课时,追问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学生谈身边事例时,教师三次追问“他这样上网对身体健康、学习、生活有影响吗?你感到痛心吗?”“看到自己的孩子成绩下降了,身体也越来越差了,家人感到怎样?”“如果他这样长期下去,后果会怎样?”让学生在交流中能深切地感受到网络的危害,并能从后面的对待网络行动中看到,学生们已经完全明白了应该正确对待和使用网络。

追问是品德课堂教学有效进行的催化剂,是品德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精妙的教学艺术。在品德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艺术的手法精心设计、实施课堂追问,既能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学习,道德情感的激发,又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控制,在与其他教学手段的配合下,使品德课堂更加有效,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品质更好的发展。

第三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追问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追问

方兴未艾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激励着热衷于教育事业的教师们进行了诸多的开放性教学实践,也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反思,使得教学实践由“开放”走向了“回归”。有效教学研究的兴起,正是为了在“回归”阶段能够将新课改革推向更为成功之路。问题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是很受青睐的,而要使之有效,又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笔者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问题教学法中的有效追问。

一、有效追问的界定

有效追问是教学过程中教授者(教师)为使学习者(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把握学习内容所作的再一次或更多次的提问,是一种为使学习者更好地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问题式教学方法。它可以是建立在教授者已提问题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建立在学习者所产生疑问的基础上。

在诸多教学方法中,有效追问占有着独特的位置,也起着其独有的作用,其特性有:

1.有效性。有效,字典里有两种解释:一是能实现预期目的;二是有效果。追问当中的有效就是教授者有成效,学习者有收获,二者应是均有所得。这是与有效教学相一致的,有效教学也就是要让教者行之有效,学者学之有果,否则只能视为无效教学。

2.追问性。问题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带着问题意识来组织教学,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到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环节,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正确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追问是提问的一种方式,也是问题教学法的一种,它是在对话教学模式中产生的一种在原有问题基础上再次提问的教学方法。问是为了答,问是手段,答是目的。

3.灵活性。追问不同于一般的提问,因为它是对原有问题的再一次提问或更多次的提问,不能主要靠预设,而是要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灵活多变。它可以看作是对教授者原有问题的补充,也可以看作是对学习者所产生疑问的解读。

二、追问如何做到有效

与有效追问对应的自然是无效追问,无效追问存在着这么几个特征:一是简单化,问题太浅显易懂,学生不用思索或不用怎么思索就能解决;二是选择化,例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样的问题,学生知道不是一就是二,没有价值;三是模糊化,问题无明确目标、无明确范围,学生不知所云,一头雾水;四是偏难化,问题难度过大、超大,不是学生现有能力所能解决的。

由此可见,要使追问做到有效,必须改变日常教学过程当中常常容易犯的这些毛病,力争做到这么几点:

1.目标适中。打枪要切中目标,说话要切中要害,追问亦是如此。在追问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目标明确,切不可含糊其辞,否则有限时间的课堂教学会因无明确目标的追问导致兜圈子现象或放羊现象,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消耗和浪费。

2.难易适度。追问同样要讲究难易程度。太容易,则等于白问;太偏难,则等于不问。追问一定要符合学生回答问题能力的实际,否则根本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要么停滞不前,要么失去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3.内容适量。追问的内容并非多多益善,不可像连珠炮似的一发而不可收拾,要让学生把握得了,接受得了。适量的追问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的提高。

4.方法适当。方法往往能决定做事的成败,要使课堂教学中的追问成功,就得讲究一定的方法,最好是步步前进,层层深入,这样能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把握好学习内容。

5.时机适合。追问是动态的,这是由其灵活性所决定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握好追问的时机很重要,超前则没到火候,滞后则又冷却了。追问应当是在教师抛出问题后,学生有待思考,又把握不准的时候;或者学生发现了疑问,急于寻求帮助解答的时候。

三、有效追问的类型及运用

实际上,有效追问,在课堂教学当中十分常见,应用也非常广泛,甚至有可能早就被我们运用过了,而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简要谈谈其类型与运用。

(一)类比追问

案例1:在上《藤野先生》一课时,有同学提出第一段中的“清国留学生”为什么要打上引号,我就顺便问了一句,第二段中的“中国留学生会馆里”为什么要用“中国留学生”并且没加上引号。让大家思索了一会儿后,有学生很快就作出了回答:清国留学生打上引号是反语、讽刺,证明鲁迅是非常痛恨清朝的那些纨绔子弟的,中国留学生则包括了留学日本的学生当中还是有像鲁迅自己一样的有志之士。

从这一段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类比追问是把相似或相近的两个问题(内容)放在一起,将一个问题作为另一个问题的铺垫或桥梁,从而帮助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这个追问是产生在学生发生疑问的基础上,老师的问起到了辅助性的疏导作用,能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二)对比追问

案例2:同样是上《藤野先生》一文,在问及鲁迅在仙台受到仙台医专职员的优待一节与刻画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时,我让学生将匿名信事件一节对照起来理解。同学们很快就理解了,鲁迅写仙台医专职员对他的优待是正面衬托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的,而日本“爱国青年”的匿名信事件是从反面衬托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的。

由此可见,对比追问实际上是把相对或相反的两个问题(内容)放在一起,在对比过程中,寻找异同,使问题迎刃而解。在这个案例里,老师的追问起到了推动作用,通过对比追问,将学生不理解的问题放到了一块儿,学生也就很容易理解了正衬和反衬,从而较好地把握了学习内容。

(三)即时追问

案例3:

师:这里面有一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大家说说,谁在“叹惋”?

(一会儿后。)

生1:我认为是渔人。

师:理由呢?

生1:因为渔人看到了外面复杂的世界,而他进到桃花源以后,看到的却是一片平静的景象,他为桃花源里的人没有经历战乱没有看到外面多彩的世界而“叹惋”。

生2:我认为是桃花源里的人。——因为桃花源里的人生活得非常安定,现在却听到了外面乱七八糟的生活环境,所以他们感到“叹惋”。再说,这句话中的“此人”就是指渔人,是他讲给桃花源里的人听的,桃花源里的人听了以后才会这样反应。

生3:(不等老师作评点)我认为应该是桃花源里的人和渔人。

师:刚才的两个同学讲得很有道理,你又提出了一种新的看法,那你能不能向大家详细地解释一下,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生3:因为“皆叹惋”的“皆”是“都”的意思,说明包括了桃花源里的人和渔人。还有,桃花源里的人生活得那么好,却听到外面是那么乱,所以惊讶;而渔人生活在战乱当中,却碰到了这么一个好地方,所以也感到惊讶。

本案例是笔者教授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一节。有些问题,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学生回答问题往往喜欢只说其然,而不说其所以然,在学生说出“结果”的时候,教师即时追问原因,使学生明白回答问题并不是张嘴就来的,而是要有理有据,必须落实到文本上。这种追问起到了回拉的作用,因此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说出了最令人满意的答案。可见,即时追问,就是要抓住时机,让学生既要回答出其然,也要回答出其所以然。

(四)预设追问

案例4:

师:谁来朗读一下?

生:„„道狭草木长(cháng),夕露沾我衣„„

众生:读错了,读错了。注释里面有,读zhǎng。

师:你为什么读cháng ?

生:我知道注释里念zhǎng,但我觉得读cháng显得更优美,草长得长,才显得路很窄。

师:大家的意见呢?是不是有疑问?

生:我也觉得读cháng好,读cháng是形容词,读zhǎng是动词,这里用形容词肯定好一些。

师:我也觉得读cháng好,草木长就是说明草木长得茂盛,大家只要夏天去过田间小路,就会发现长长的草会把小路覆盖住,路面显得很窄很窄,这样读更有意境。而且从词性来看,形容词显得柔美,动词太生硬。看来他提出来读cháng,比书上的注释还要好。

这是教授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中的一节。“道狭草木长”中的“长”基本上每一届学生都会在这里出现问题,因此笔者也每次都预设好,等候追问,颇有一点守株待兔的意思。那么,对预设追问的理解也就不言而喻了,就是在学生最易犯错或发现疑问的地方,预先准备问题,当问题出现后,顺势追问学生,以期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古诗文中字音字义的疏通本是极枯燥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时都不那么乐于接受,自然也不那么会引起人的兴趣,这时进行一定的追问,能起到激趣的作用,也让学生的思维迸发出火花。

(五)层进追问

案例5:

师:“通过这几个同学的问答,我们就不难知道,‘记’是一种文体,是用来记载、描写事物的。既然‘记’是一种记事的文体,那么它同样要具备哪些要素?”

学生齐答:“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师:“对。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然后完成一张表格。”

当有个同学回答“人物”一栏时,他只说了人物的名字,我赶忙追问:“不要只说人物的名字,请简要介绍一下。”这位同学在文中找出了相关的语句并读了出来。我又问:“姐姐几岁开始演出?”“5岁。”大家齐答。“妹妹呢?”“8岁。”“有什么感想?”这一下,同学们不由得发出了一片赞叹声。

这个案例是关于《观舞记》的,在理顺“记”的同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卡拉玛姐妹精湛的舞艺,笔者先要求学生回答“人物”时不要只停留在说人物名字上,接着又问了两个几近小儿科的问题,通过数字的相减,学生一下子体会到了卡拉玛姐妹那令人销魂的舞蹈,也是来自刻苦的长时间磨练。这种问法就是将问题一步步推进,由浅层带入深层,使学生水到渠成地完成对所学内容的解读。

关于有效追问的类型,肯定不止这一些,有待进一步总结和探讨,在运用过程中也不能死搬硬套,关键在于课堂教学中灵活把握。

有效追问虽是有效教学当中的一个很细小的教学方法,但在教学过程中却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只要我们理解了什么是有效追问,在课堂教学中使追问行之有效,充分发挥其作用,我们的语文课堂肯定又会增添一股活跃的气氛,我们的新课改又会增加一缕灿烂的阳光。希望本文能给语文老师们一些启示。当然,由于笔者的水平有限,文章当中肯定存在着不完善甚或是遗漏的地方,希望能得到更多一线语文教师的批评和指正。另,本文沿用或引用了一些研究者的部分观点,如果没有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笔者是完不成此文的,故在此借机一并表示谢意。

刘红霞,周金平,语文教师,现居浙江杭州。本文编校:舒坦

[1] 2

第四篇:课堂教学中教师“追问”的策略研究

课堂教学中教师“追问”的策略研究

追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在课堂上经常为教师所运用。《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是这样给“追问”下定义的:“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有效的“追问”源于正确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机智。

一、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追问的策略

1.追问明理,激发学生的思维

虽说现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不多见,但诸如“满堂问”的变相灌输的教学方式还是司空见惯的。学生始终被教师的问题牵着走,兴趣无法激起,思维难以深刻。因此,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不在多,而在于是否有价值。

大部分学生在教学中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无法激起对学习的兴趣。追问的最大优点在于激发学生潜能,激活学生思维。要适时地启发学生,使学生朝着问题的正解进行思考并得以深入拓展,追问是一种极有效的方法。

2.追问激疑,拨动学生的思维琴弦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投入的程度、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氛围。教师要做的不仅是替学生铺路架桥,还要点燃他们的热情,而追问就是一个很好的点火器。

3.追问辨析,让学生学会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有意地表现“未知”,从反面进行追问,引导学生辨析甚至争论,让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尽情表现。教师大智若愚,为了让学生更深刻认识问题,进行追问,故意抖出错误的“包袱”,让学生争论、改错,学生不仅掌握得更牢固,而且有一种成就感。

在互动课堂中追问设计要精当,实施要巧妙,更要讲求实效。

二、如何进行有效追问

1.追问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恰到好处的追问,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知识的关键处追问,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扫除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追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好胜心和创造力。

2.选择适当的追问方式

追问方式由追问内容决定,不同的追问内容应选择不同的追问方式。(1)跟踪追问:这种追问可以培养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究习惯。(2)因果追问:这类方式最常见,它的优点在于能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追问“为什么”“错误的原因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等问题,可以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3)发散追问:这类追问可以使学生既知其一,又能知其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4)逆向追问,即反问:能够引导学生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与研究,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3.把握追问的最佳时机

进行课堂追问,要注意捕捉良机。追问良机的选择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而定。

在备课环节,教师应善于确定时机追问。比如关键之处、疑难之处、过渡之处、重点之处、深奥之处。

从学生情况来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良机。当一个问题抛出去之后,学生的回答无外乎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正确、错误、有争议、有障碍、有意外。每一种情况都是教师通过追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最佳时机。(1)追“正确答案”,问出“思路”。(2)追“错误资源”,问出“真伪”。(3)追“疑义歧义”,问出“独特”。(4)追“节外之枝”,问出“精彩”。(5)追“肤浅表面”,问出“深度”。(6)追“无疑之处”,问出“智慧”。

追问正是利用一个个“有意义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来传授知识。课堂追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因此,教师要善于选择适当的追问方式,把握追问的最佳时机,营造真实、开放的互动课堂,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第五篇:追问——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益的一种有效方式

追问——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益的一种有效方式

追问,即对某一问题或某一内容,在一问之后又二次、三次等多次提问,“穷追不舍”。追问可以避免课堂满堂问、随意问现象的出现,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保障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追问式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可采用顺向式问题设计和逆向式问题设计两种基本方式。

1.顺向式追问的教学问题设计

顺向式追问是指顺着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追问,即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后发现其思考有些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甚至错误,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浅及深,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直到成为准确、全面、细致、深刻的理解为止。追问的价值指向学生的思维深度,要求既要知其一,又能知其二。例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教学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追问;分子间发生化学变化的前提是什么?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在因素是什么?

2.逆向式问题的教学设计

逆向式追问就是逆着学生的思维方式或知识的发生过程而追问,即学生已经作出正确完整的回答,教师在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后,回过头来问学生是如何得出答案的,是对学生思考和理解过程或对学生内容前概念的追问。例如,在学习钠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教师继续问:钠为什么能保存在煤油里?学生答:钠不与煤油反应且不溶于煤油中。教师再问:与钠的密度没有关系吗?学生答:钠的密度大于煤油因而沉到底部。

再如,在人教版《必修1》“金属的化学性质”时,通常从“钠与水反应的产生现象”“钠与氧气反应产物不同”顺向引导出钠的有关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样,实际上造成了学生认识缺乏深度,缺乏对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理性认识,缺乏对金属性质认识系统性。逆向追问式教学问题可以这样设计:①钠保存在煤油中说明钠密度大于空气②③④⑤⑥⑦⑧

3.追问式教学问题设计的基本策略

3.1针对性策略

3.2层次性策略

3.3探究性策略

下载追问:课堂教学进入佳境的梯子(2014修改)(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追问:课堂教学进入佳境的梯子(2014修改)(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