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发展与培养”视角探析中学作文教学方法
基于“培养与发展”视角探析中学作文教学方法
摘要:中学作文教学经过长期的发展,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本文针对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培养与发展”的视角来深入探析中学作文教学方法,通过全面提升学生写作能力,丰富作文教学手段,创新作文教学方法,以改变目前的中学作文教学方法的现状。
关键词:培养与发展
中学作文教学
一、学生写作能力低下的主要症结 1语言贫乏,不能正确表达情感
作文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来表达的,然而而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词汇贫乏,不善于用生动的语言表达情意的情况,总是用几个词来表达很多意思,缺乏语言的生动,显得语言苍白,使得内容空洞,而学生们课余时间大部分花在网络、电视、游戏等方面。根本不喜欢阅读书籍,不去积累语言素材,使得语言变的更加的贫乏。2缺乏生活的体验,缺少想象力
独生子女的增多,学生的课外娱乐活动的单一,使得他们和生活实现接触的很少,很少参与社会活动,从不参与社会劳动中去。严重脱离了劳动,对生活没有认识,只知道学习,出现了情感体验缺乏的想象。缺少了想象力,缺乏对生活的接触和观察,在写作文时就会捉襟见肘,没有情感抒发。
3心理因素影响, 缺乏写作信心
学生首先对写作就缺乏信心,认为作文的难度很大,怕写不好,越怕越写不好,越写不好就越怕,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样就使写作热情缺乏,如害怕的情况出现。尤其是害怕老师的批评,尤其在课堂上批评,使学生越发的紧张,写作思路、思维严重受限。使得作文写作更增加了难度。在写不好时,更加剧了失望的情绪,从而产生自卑,从此对作文写作变的毫无信心可言,从而放弃了努力,形成了畏惧心理,更有的同学出现心理障碍严重的状况,文章自然无法写好。
二、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以学分数高低作为评判的最终标准
当今的作文教学现状是只以学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好的最终标准就是分数,由于作文写作不同于其他学科,他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语文知识的积累,不可能短期就取得好的效果,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做到,提高过程比较长。而为了一味的追求高分,迎合老师的赞誉,很多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并不是表达真情实感,而是程式化的去写作;更严重的则出现照抄照搬的现象,拼凑出高分文章。不去真正的提高写作水平。所以,教师不应该只关注高分的文章,忽略了学生真实的情感表达的文章。所以,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来进行正确的引导学生,改变当前现状
(二)作文教学不够严谨,没有形成系统化
当前的作文教学没有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养成良好写做习惯方面入手,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教学方法,总是沿着以前的老路在走,没有改进教学方法,更谈不上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总体上就是作文教学不够严谨,不够创新,不够系统。
(三)作文教学方法僵化
近年来,很多教师在作文教学方法上基本就是靠设定题目,然后布置内容,分析内容,最后完全按照作文要求一板一眼的进行批改,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激情,完全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套路,甚至出现学生上交的作文千篇一律的现象。这种千篇一律的程式化的教学模式给作文教学水平的提高设置了障碍。
作文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自我提高是作文教学的关键因素,“自悟”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特征。因此,脱离认知心理学,从课程教学论的角度来全面、系统、深入考察研究作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作文教师要特别的构建作文教学学科方法,重视阅读教学、兴趣驱动、技巧提高等关键因素,尤其是不能使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相脱离。教师要从实践教学实例以及可参考的很多的实践研究中,来提炼总结出作文教学的普适性原理及相应的课堂操作策略,从而从实质上丰富作文教学方法的。二是采取非认知心理学理论来考察作文教学,有助于把作文教学研究问题简单化,使作文教学本身有效化、操作化,使作文教师乐于教作文,会教作文。所以作文教师要基于“培养与发展”的视角来深入探析中学作文教学方法。
三、基于“培养”的视角,全面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伴随着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发展,作文教学在方向把握和方法手段
方面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其迷离性和陈旧感。教师要从多角度培养学生,提升写作能力。
(一)首先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写作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这就需要刺激学生感官,注意观察生活,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中平常的事情,随机观察,激发同学们的热情。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比如先写小的观察日记之类的小文章,对于好的方面要多多鼓励,使学生增加了观察的兴致,提高兴趣。当然培养兴趣需要一个慢慢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需要平时点滴的积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由自发作文到爱好作文,由爱好作文到自觉作文,把写作当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乐于写作,有了兴趣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写作中去。
(二)增强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阅读与写作是相逆相通的。阅读活动表现在“文—意—物”的转化,写作思维走向是逆运转的方式。从学生学习阅读和写作的心理看:求知欲是阅读的内驱力,表现欲是写作的推动力。而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本能,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得特点,以上两点同时的发展,相互的补充,从根本上推动了读写结合、双向互进。1.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文字阅读量
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是提高语言能力的有效手段。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的习惯,要增大学生课外阅读量,每天都要进行阅读,每月可以阅读两三本好书,几篇好文章。教师应制订出学生课外阅读的详细计划,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阅读。要做到阅读科学,题材要广泛,要广泛涉猎,可以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报刊杂志等,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扩展视野,增强自身的文化水平。教师一定要进行课外阅读指导,不妨把自己读书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汲取经典的精华。
(三)注重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有针对的去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1通过情景式讨论的方式
教师要设定一个题目,假设一个情景,让学生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去分析问题,自由的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就大大的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并大大的增强了兴趣。通过这样的语言训练,并且加上记录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观点,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这种情景式讨论的方式,没有事前的准备,可以锻炼了学生的反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都是写好作文应该具备的能力。
2基于演讲、讨论等方式的锻炼
演讲和讨论可以大大的锻炼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教师要经常的开展这样的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等,鼓励同学们联系所学内容用故事或常识做材料,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
四、基于发展的视角,丰富作文教学手段
作文是一种思维形式、写作兴趣、写作习惯的梯度训练,其写作内容、写作方式都是伴随着学生年龄、认识水平、思维能力的提高而提高。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想对策、找出路、寻方法。要基于发展的视角,进行针对性训练,从而丰富作文教学手段。
(一)正确理解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
1教师要能够调动学生投入感情
学生要想写成出色的作文,就要具有丰富的感情,并付诸与行文之中。当学生被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情、景、物所感动,便是作文的最佳时机。反之,如果学生对外界事物没有任何感受,就难以写出好文章来。纵观古今中外之优美华章,都是蕴涵丰富的感情,所以,教师要学生充分的酝酿感情,才能写出高质量,富有感情,有血有肉的高质量文章。
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给予鼓励
教师要成为学生作文的欣赏者,要欣赏学生的每一篇作文,找到他们的长处。要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发现学生的优点。比如在评判文章时,发现文章虽然结构不够完整,但是可能会有语言流畅的优点;虽然语言不够准备生动,但是字写的漂亮、工整。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每一个哪怕是很小的优点,并且要及时的加以表扬,及时给予鼓励。
(二)创新评改作文方式,体现学生主体性
创新评改作文方式实际上就是教师将评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 正发挥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自评、互评的过程中明
确了作文要求,掌握了评判依据,找出了问题所在。这样也可以找出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以便于下次改进提高。教师在学生自评、互评后,要仔细的再次批阅作文。教师要成为一名一个引导者,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和指点,并教会学生自评、互评的方法和原则。在有些比较难的问题上,教师可以灵活的运用多种方式,比如讨论、辩论的方式进行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要让同学们积极借鉴别人的解题方式和方法,写作的题材和素材是如何运用的。
(三)创新设计教学方法,勇于拓展新的教学理念
1大力创新设计教学方法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他们各学科的知识都联系在一起,将有关内容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学生的学习中,老师要随时随地利用他们在生活中的种种事实,并结合他们在事件中所凝结成的经验及当时的环境,对教学内容加以创新,提供给学生一种普遍而流动的教材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发展阶段,进行一种辅导自动、共同创造的教学法。教师要和学生互动,改进评比标准
教学是师生交互影响的过程,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任务的特殊交往活动。教师应当认识到,作文课是师生交互影响而不是师对生的单向影响;是交往活动,核心在于双边交流,其基础是平等自由;中心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评判和选拔。所以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
3将生活引进课堂,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学生如果能细心观察生活,去细心体会,真心感受,一定能从中挖掘出丰富的资源。作文即生活,作文的过程也是生活的过程,生活是作文素材的源头。引导学生对收集的信息分类整理,挖掘其情感内涵、社会内涵,提高学生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使思想更加厚重与深刻,提高学生作文的思想性。(四)引入创新思维于教学方法中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作文教学中要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从主题要求、材料的选取、写作方法、语言的表达等方面开展。通过一系列分析的过程,作文教学要从思维上的创新、写作方法的创新和素材上的创新方面入手等方面来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1思维上的创新
借助一系列的联想、想象,才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只要利于文章的表达,在思想、素材筛选、写作方法、语言表达方面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有意加入一些创新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2写作方法的创新
写作方法要具有一定的生动性和活泼性。能够恰当地运用各种写作方法,并运用生动的语言能够提高文章的文采,使语言自然和谐,使文章充满活力。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写文章时多采用归纳论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大力倡导法、举例论证法、归谬法等。教师要多鼓励好的写作方法,树立典型,向学生多介绍,拓展学生的多种写作方法。3素材上的创新
材料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能准确语言表达的创新。教师应在作文教学中想方设法给学生以时间,让学生寻找各种丰富、实用的新信息。寻找形象、简洁明了的通俗语言表达出来的信息。同时鼓励学生多接触社会,多体验生活。选择好的素材做为常用语并借鉴使用,常常能收到奇效,从而使语言鲜明、生动。
总结:历来的语文教育学家家,对写作的本质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而且得出形异而实同的结论,即“双重转化论”。中学作文教学方法的探索,要从写作的本质方面入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写作的难点去探索。要排除学生作文时的畏惧心理,失望心理,就要注意感情的引导,及时鼓励,使学生不要害怕写作,建立起写作的信心。要让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且能很好地表情达意,除在作文教学中强化外,也要在课文教学中,注意词语的理解运用,也要注意在一些活动中有意积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可以使学生写作时有较快提高。要训练学生讲究立意的真实性,要立意明确、深刻,要训练学生学会分析材料,提高分析能力,尤其要重视教会学生在构思、写作、材料的处理等方面的处理。设悬念、用想象、写细节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吸引读者,才能内容丰富,才能以小见大。所以,教学方法的探索中,要从“发展与培养”的视角来探析中学作文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显著的成效。这是中学作文教学的需要,更是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
第二篇:中学语文课作文教学方法谈
中学语文课作文教学方法谈
高文娟
(西安市户县南关中学,陕西西安710300)
摘要:要提高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就要把学生从学习的重压下解脱出来,让他们亲近美丽的大自然,把孩子们从反反复复的抄写中解脱出来,尽情的体验自然之美。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力,充分调动其审美主动性,强调他们把自己的情感、个性,通过想象移入物、景,写出“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的真切感受来。并要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动静结合的进行观察,从而让自然之美在学生的作文中闪光。关键词:中学;语文课;作文;教学方法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作文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表现和反映伦理亲情等社会美,也应帮助学生发现自然美。“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语)尽管大自然的美到处皆有,但由于种种原因缺少发现,也就得不到美的感受。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着眼,集中地提高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呢?我觉得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学生从学习的重压下解脱出来,让他们亲近美丽的大自然
“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也就无从谈起。”我们的学生长期受困在由家庭到学校,再由学校到家庭的单调的直线式的生活里,大自然的风霜雪月、花鸟虫鱼,他们可以熟视无睹;周围的车来人往,世事变迁,他们可以漠不关心。美丽的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都因压力而无情地隔在他们的身外。切断了学生与自然的联系,阻截了作文之源,导致脱离实际的作文四处泛滥。在他们的笔下,天空或是晴空万里、瓦蓝瓦蓝,或是乌云翻滚、大雨瓢泼,他们一看到五星红旗升起,就想起了烈士的鲜血;一看到黄河就想起了父亲;一看到长江,就想起了母亲。让学生年复一年地炮制这样的伪作,能不愧对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美妙的大自然么?叶开说“语文教育流水线,会把一个个像乔乔这样原本爱读书的孩子,在读教材做习题的过程中,完整地教成废品。”人们现在都说民国时期的学生作文清新自然,却不知道当年忘情于山水的一张张幼稚的面孔现在却被学习的重压压得无法抬头。所以要让学生发现自然之美,首先应把孩子们从反反复复的抄写中解脱出来,让他们尽情的体验自然之美。正如刘白羽所说:“我像把美的世界拥抱在自己怀中了,我真想能有更多的人与我一同去体验这种感动,去感受东山笔下的风景,去欣赏风景之美”,所以才会写出那么美妙的文章。
二、注意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力,充分调动其审美主动性
我们的学生一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缺乏的除了上面所说的体验之外,还缺乏敏锐的感受力,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学生:人们观赏自然往往是自然与人兼顾,人们赞美山的雄伟、海的宽广、松的坚贞、菊的高洁、鹤的傲岸等,不仅在于赞物,也在于咏人。正是由于有了人的品格,物才显得美。通过这样的阐释,学生会自然而然地练习以独特的心理来观照物和景的能力。不仅要启发教学中教师还要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使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尽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尝试在作文中表达美。
有些学生不善于发挥自己的审美主动性,他们的想象力被束缚住了,感受力也较差,在物景面前显得很被动,因而美之所得也贫乏。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自觉培养他们的感受能力,强调他们把自己的情感、个性,能通过想象移入物、景,写出“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的真切感受来。例如:茅盾的《风景谈》,描写北国情晨,朝霞粉红,喇叭嘹亮光,两个战士如雕像一般站在岗位上的情景,则烘托了作者对这些英雄战士由敬仰之情。再如《故乡的榕树》写久居异乡的我,带着小儿子在大榕树下散步,触景生情,由眼前的景引出故乡情,通过对榕树的描写抒发思乡之情,如“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荫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思想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么?”这哪里是对榕树说的?分明是呼唤着故乡的亲人,作者是面对榕树捧出一颗赤子之心,抒发感人肺腑之情。
三、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
观察一个事物,游览一处风景,应注意物景的多层次性和完整性。观察时要学生注意顺应自然面貌因时而变的特点。同一景物,在不同时刻,不同节令,不同气候、风貌各异。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有一段精彩的文字:“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段文字极为条理地记述了琅琊山朝暮晨昏、春夏秋冬景色的变化。观察还要学生注意因地而变的特点,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同一景物,观察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感受。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方位地进行观察,以达到发现美的教学目的。
其次,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动静结合地进行观察,因为观察总是在时间的流动中进行的,如刘白羽游览长江三峡时,既有长时的游览,又有短暂的驻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对瞿塘峡的壮美与优美是分层描写,对巫峡的壮美与优美是合写的,如“抬头望处,已是巫山。上面的阳光垂照下来,下面的浓雾滚涌上去,云蒸霞蔚,颇为壮观。”“阳光”、“雾”、“云”、“霞”,这些都是属于阴柔范畴的景物,但在“雾”前加了“浓”,在后加了动词“滚涌”,在“云”、“霞”后加了动词“蒸”、“蔚”,便使景物由静变动,由优美变为壮美,这时刚柔便融为一体了。又如写第一峰:“山如斧削,隽秀婀娜。”前者是刚健,后者是柔媚,这正是苏轼讲的“刚健含婀娜”的那种刚柔相济的美。又如写巫山十二峰的诗意:“突然是深灰色的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前者令人恐怖、惊惧,这是壮美的最高效果;后者令人愉悦、陶醉,这是优美的本质特征。二者合而为一,令人张而后弛,其乐无穷。又如“山影云影,日光水光,交织成一片”,这时的壮美优美也自然融为一体了。刚柔相济,能创造出一种完美的意境,能提升作品的审美价值,能给读者以多层面的艺术享受。教师这样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他们既能宏观把握,又能有所侧重,便会发现更多的美。
当然,要帮助学生发现美,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还不仅仅是这些方面。比如说:自然景物往往是人品的返照,是人品和人类社会的暗示与象征。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给他们灌输积极向上的思想,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素养,这样学生便能更好地发现美。另外,同样是用历史的眼光观照长江,在苏轼那里固然有大浪淘沙的豪迈,但不免流露出“早生华发”的人生无奈;而在毛泽东眼里,却是另一番美丽景色,长江浩瀚无穷,然终归为人类降服。历史文化素养不同,美的感受也不同,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应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我在这里意在强调,中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发现美,让大自然的美点亮学生的作文。
收稿日期:2011-10-15
高文娟(1979-),女,陕西户县人,西安市户县南关中学教师,中教二级。
【责任编辑石晓博】
电话:***
第三篇:学前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与教学方法
学前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与教学方法
幼儿升入大班后,我们将为他们入小学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孩子进入小学后,在生活习惯、学习方式及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是孩子一生之中的一个转折,为了帮助儿童顺利地度过小幼衔接,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幼教老师应该初步初步引导幼儿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使用的学具及基本的常规,有期待入小学的愿望。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劳动习惯。
1、在幼儿园里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往往停留在自己吃饭、穿衣、叠被、洗手帕上。从小幼衔接教育的角度来看,这种自我服务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进入小学,鞋带开了要自己系、下雨要自己用伞和收伞、自己削铅笔、自己收拾书包、天热了自己知道脱衣服等。由此可见培养自我服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2、教会孩子如何管理自己,孩子上小学后,对于课间十分钟的休息不会合理的安排,这样我们首先逐步让孩子了解“十分钟有多长”的时间概念,组织《十分钟我能做什么》活动,要求他们在十分钟内完成一到两项任务。有意识培养孩子时间观念,同时也让孩子明白时间是可以自由支配的,并会合理利用这段时间。接着我们教会孩子使用这十分钟时间,比如上厕所、喝水、到操场活动一会儿。为他们进入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3、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孩子进入小学后要结识许多新的伙伴,如何主动交往。我们要教会孩子一些方法。如: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与别的伙伴分享等;我给你留下电话 我们来交换等。
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能够促进幼儿独立性、自信心的增强,并为其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幼儿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幼儿的学习参与、训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有利于他们动作的发展。幼儿又是能力培养的最佳期,良好的生活能力将使其终身受益。因此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必需明确:
(一)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是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需要。
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置身到一个新的天地,扩大了生活圈,新的环境,好玩的玩具,强烈地吸引着他们的好奇心,他们喜欢在幼儿园学习、生活。但不会洗手,不会吃饭,不会穿衣等生活自理上的问题,使他们不能很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二)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促进了幼儿的大小肌肉群和动作协调性的发展。
著名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动作教育是日常生活练习的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其责任感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将促进孩子的大小肌肉群的发展,和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如吃饭,幼儿不仅学会手喂饭的动作技能,还发展了孩子的手指肌肉的灵活性及手眼协调性。所以孩子每学一项动作、能力,他的大小肌肉群、动作协调性也将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培养幼儿自理能力有助于培养孩子成独立自信,不依赖成人的性格。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要学会独立用勺吃饭,拿杯子喝水,会洗手,会穿脱简单的衣裤等,然而刚开始时孩子不会穿衣服,袖子伸不进,钮扣扣不好,在家里都由成人帮助。上幼儿园该自己学着穿了,钮扣洞对不齐,硬是对上一遍,二遍,直到对齐,裤子拉不上,硬是哎哟,哎哟用力拉,直到穿上为止。在孩子学习自理能力技能过程中,老师给予适当的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在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勇于面对困难,敢于克服困难,去争取成功的抗挫能力及独立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这种坚强、独立、自信,正是适应未来社会的高素质人才的良好个性品质。
综上所述,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不断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重要,培养幼儿的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能为其一生奠定基础。
第四篇:中学英语语法教学方法
一、引言
随着以“任务型教学”为代表的交际教学法思想被推崇,以及对新课标中“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理解的偏颇。有教师认为中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而误以为语法教学可有可无。于是“淡化语法”的教学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导致了学生“双基”的薄弱,因此阻碍着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形成。为此,本文提出重新审视中学英语语法教学。
二、语法教学的必要性
语法作为形式语言的要素,是对语言存在的规则所做出的概括描述。其形式是一套规则,其作用是将负载语音的词汇组合成语言(language)并生成言语(words)。这样,语法就成了学习者掌握语言的完善而有价值的工具,学习者不可不学。
对于中国的中学生来说,语法教学更具有必要性。因为中国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获得更多的是靠“学得”(learning)而不是“习得”(acquisition)(张正东,2001)。这是由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具有的特点所决定的(崔刚,2007):
第一,英语学习主要围绕课堂教学进行,而课堂教学的学时有限。
第二,英语使用的环境差。在中国没有二语国家(如新加坡、印度)的使用环境,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相对较少。
第三,学生学习英语是学业课程的需要,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多数没有直接的学习动机。
第四,汉语与英语的差异大。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象形文字,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拼音文字。受汉语“负迁移”影响,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要比其它拼音文字国家学生面临更多的困难。
这些特点决定了英语教学是作为一门外语,不能象第二语言那样习得语言。虽然外语相对于第一语言是第二语言,但作为目的语,并非在目的语国家(如英、美)为移民者开设的二语(英语),外语主要通过有意学习(学得)而掌握。在学校学得外语又有以下主要特点:(1)主要遵循知识(主要为语法)→技能→运用能力的线路发展;(2)输入之后在吸收之前都得经过理解,这种理解或采用归纳方式、类似“熟而生巧”,或采用演绎方式、类似“画龙点睛”,都离不了语法(戴淑静,2005)。
三、优化语法教学的方法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学习是一个接受知识与完全消化并贮存知识的动态过程。英语学习也是这样一个输入与输出的过程。因此,不能用语言“习得”模式去硬套我们的英语教学活动,而应根据教与学的实情,在教材与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创新语法教学方法(杨金昌,2005)。
1、归纳法。归纳法即教师向学生逐步渗透具体的语言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分析并找出规律,总结出语法规则,这样能使学生容易接受语法。例如,在学习情态动词结构“should have done”时,教师可呈现例句:The driver’s carelessness cost many passengers’ lives.接着启发学生:Do you think the driver should have been careful ?学生会立刻理解句中“should have been careful”的含义。此时教师不要急于点明语言点的规则,而是应呈现更多的句子,以检验学生的对新语法项目的理解。教师呈现每个例句都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待他们领会句意后再引导用“should have done”改写句子。(1)This morning Mary was late for school.→ She should have got up a little earlier.(2)I didn’t pass the exam because I had wasted lots of time.→I should have made full use of time to work on my lessons.…… 在上述语法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和练习若干句子,既能很快理解“should have done”的意义,又能较好地掌握其用法,即:“should+现在完成式”表示“本来应该做某事而实际上并未做”,常常含有责备、不满的语气。这样的归纳教学能让学生理解和活化语法规则。
2、对比法。学生学习了一些语法规则后,在一段时间内会产生“越学越糊涂”的困惑。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组织学生将所学的语法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引导学生对类似的语法现象进行对比,找出关键点,发现差异点。例如,学生学习了定语从句与同位语从句后,对that引导的从句究竟是定语从句还是同位语从句深感迷惑。此时,教师可出示以下两个例句:(1)The news that he passed the entrance college examination made his parents very happy.(2)The news that he told me made me very surprised.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that引导的两个从句,然后让学生分析that在两个从句中的语法成分,很快学生发现that在句(1)从句不作任何成分,而在句(2)从句中作动词的宾语,最后与学生共同总结出that在同位语从句中不作语法成分,在定语从句中作语法成分。经过对比,看似复杂的语法知识很快“化难为易”。
3、情景法。情景是指运用目的语的环境。学习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教师如能为学生知觉和理解教材创设情境和构架,制作生动形象的语境,启发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加以清楚而又合逻辑的知觉组织,定能提高学习质量(万云英,1991)。如,―ing分词与―ed分词是中学语法的重点和难点,许多学生对其之间的差异分辨不清。教师可以采用实验演示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其差异。课堂上,教师演示水被烧开的过程,当水沸腾时,教师介绍短语boiling water;待水降温不沸腾时,呈现短语boiled water,并作喝水状。在这种生动的语境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现在分词与过去分词的区别:现在分词一般表示主动进行的动作而过去分词一般表示被动完成的动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国情制约下的中学英语教学是离不开语法的,应给予语法教学一片天地。在进行语法教学时,方法是人为多样的,正所谓“教无定法”,但“贵在得法”,其核心应是结合英语教学活动,体现“优化而不淡化,重视而不死抠”的原则。
第五篇:从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谈职教师资的培养
从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谈职教师资的培养
摘 要:从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来谈职教师资的培养,论述了职教师资专业培养的制度化、系统化;职教师资专业伦理的培养;职教师资教育性、职业性、学术性相整合的专业培养模式;需要重视职教师资专业培养的研究和培养机构的建设。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教师资;专业发展;培养
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其中重要的决定因素是职教师资队伍,但我国职教师资队伍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从而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现今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趋势下,职教师资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关键要获得专业成长和发展。这里试从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来谈职教师资的培养。
一、专业性职业的特征
职业可分为普通职业和专业性职业两大类,专业性职业即专业是在社会分工、职业分化中形成的一类特殊的职业,指一群人从事一种必须经过长期专门的教育或训练,具有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按照一定的专业标准进行活动,从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并获得相应的报酬待遇和社会地位的职业。典型的专业性职业主要有医生、律师、工程师、会计师等。专业性职业主要有以下的特征:
1.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任何职业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都有存在的价值,对社会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但专业性职业对社会的良性发展和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社会大系统中关键的一个环节,在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如果专业服务的水平不高或专业人员的角色缺位,则会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甚至造成社会的崩溃。
2.具有系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这是指在专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专业人员构建了一套支撑其专业实践活动的专业理论和能力体系,专业人员需经过接受长期的学习训练以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并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以促进专业实践的不断完善。
3.具有严格的职业伦理。专业性职业的一个典型标志是具有严格的职业伦理,这包括职业的理念、职业的精神以及职业行为规范,这也是在专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构建和完善的,并要求专业从业人员严格遵守。
4.具有专业自主权的专业组织。专业组织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权,在对专业人员的培养、职业资格的准人、职业伦理的遵守等方面对专业发展起着自律的作用。5.从业人员的专业发展。专业性职业要求从业人员经过系统长期的教育培训,并且在工作中不断成熟、提高与完善。因此专业人员在职前和职后两个阶段都应学习最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对自己的工作实践总结、反思,从而得到专业发展。
二、教师职业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发展
职业专业化是指职业的实践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地位不断改善,逐渐成为专业性的职业这样一个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教师职业逐步纳入专业性职业的范畴。
职业专业化的一个关键是专业自律,即专业组织制定严格的专业工作标准和职业准人标准,不断发展专业学科体系,专业人员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使得专业能获得社会的认同。职业教育教师既面临着一般教师的专业成长任务,又有着特殊的专业成长轨迹,其中职教师资的专业培养对职教教师的专业成长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职教师资的专业培养就是根据职教教师的专业成长规律,针对不同发展阶段职教教师的特点、需求和存在问题开展制度化、系统化的培养。
三、职教师资的专业培养
(一)职教师资专业培养的制度化、系统化
1.职教师资培养的制度化。在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的制度化还有待于完善,在职教教师的任职资格、继续进修等方面还缺乏法律的规定和保障。制度的缺失不利于职教师资质量的提高,如在一个对100名职教教师的调查中发现,66.4%的职教教师毕业于非师范大学,33.6%的教师毕业于一般师范大学,大部分职教教师没有接受过职教教育理论正规、系统的学习。对比,我们应制定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得职教师资的专业培养有制度的保障。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如德国高素质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完善的立法,一系列相应的法规如《职业教育法》、《职业促进法》、《手工业学徒结业考试条例》、《实训教师资格条例》、《职业学校教师培养框架协议》等严格规范了职教师资的任职资格、课程设置、培养制度等。根据法律规定,德国职教教师需经过4年大学学习,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进人为期两年的实习期,再经过第二次国家考试,才有资格担任职教教师。在德国无论是实训教师还是职业学校的教师,都可以依据《职业教育法》或《教师培养法》的规定,带薪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有规范、系统的激励措施、具体的操作办法和进修内容。对于实训教师而言,他们一般参加由教育培训部门定期举办的实训教师进修班和研讨会,提高自身教育管理、人才管理和开发及新技术等方面的能力,以适应企业自身管理、技术发展的要求。企业承担全部或部分学费,教师还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一些自费进修班并能酌情从劳动局得到部分学费资助。职业学校的教师在30年内,每两年进行一次考核,合格者自然晋升一级,不合格者必须参加进修。另外,德国还把进修与评定教师日常工作相结合,不仅可以督促检查教师的日常工作,帮助教师找出业务上的不足和进修方式,而且还有利于进修质量的提高。
2.建立个性化、终身化的培养体系。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逐步走向成熟、完善、专业的过程,因此职教师资培养决不仅仅是职前的学历教育培养,而应是贯穿教师整个专业生涯的终身培养。职业教育又是一种紧贴社会需求的岗位教育,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得职教教师更需要一种终身学习。职教教师在专业生涯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会有不同的培训需求,因此职教师资培养应是以职教教师为本的个性化的培养,以满足个性化的培训需求,促进每个职教教师的专业成长。职教师资培养应根据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制订相应的培养方案和培养制度,构建职前、职后一体的、个性化、终身化的培养体系。如在德国,要求所有职业学校教师参加培训,并根据专业教师、普通教师、新学科教师三种不同类型制订培训计划和评估标准,同时根据不同的内容、要求和层次分级进行培训,形成全国性的师资培训网络。(二)职教师资专业伦理的培养
职教教师不仅担负着一般意义上教书育人的重任,还面临着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的任务,因此对职教教师有着特殊的专业伦理要求。首先应培养职教教师高尚的品德和完善的人格。职教教师应具有对工作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应具有包容、奉献、关爱、公平、公正的高尚境界。其次应培养职教教师完善的职业理念。职业教育是一种面向职业岗位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完善的职业理念。因此首先教师要具备完善的职业理念,教师要对职业岗位的历史与发展,职业岗位所特有的职业道德非常了解,教师本身要具备这样的职业素养和品质,随后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当中,把职业理念传递给学生。最后还应培养职教教师职业创新精神。职业教育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首先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在平时的教学和科研中独立思考、力图创新。
对职教教师的专业培养,首先就是对教师专业伦理的培养。在职前培养和职后培养中,都应把专业伦理的培养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外活动与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应体现对专业伦理培养的要求。(三)完善教育性、职业性、学术性相整合的专业培养模式
在职教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教育性、职业性和学术性是互为整合的三个要素。职教师资培养是教育性、职业性、学术性三个方面加以整合的一种培养模式,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1.教育性。教育性是指在职教师资培养中把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之一。这个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能力,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和评价能力。
首先应突出职教师资培养的教育性。职教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从事的工作是教书育人,遵循有关职业教学论、职业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原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传授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职业技术人才。教育性学科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一个关键支撑,教师的专业水平主要体现在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能力。职业教学论和职业科学是职业教育专业化的两门关键的学科。职业教学论是研究“如何传授一个职业”的理论,即职业教育的(学科)教学论,德文原名专业教学论(Fachdidaktik)或技术教学论(Technikdidaktik)。职业科学源自德语Berufswissenschaft,是系统研究职业技术实践工作者(如技术工人、技师和技术员等)所需能力的科学,是职教师资培养的基本专业学习内容。职业科学是涉及职业教育学、劳动科学以及具体的各工程技术学科等多学科的边缘学科,将专业工作以及技术和教育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其内容主要包括“职业分析”,“职业教育过程的分析、评估与设计”,“专业工作过程的分析、评估与设计”以及“技术的分析、评估与设计”四大领域。这实际上也反映了教育性和职业性的整合。所以应重视《职业教学论》、《职业科学》等教育教学类课程,并且在职前职后整个培养过程中都应围绕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使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职后培养中应鼓励教师对具体的教学问题进行探讨交流,鼓励教师反思总结以往教学,鼓励教师探索教学方法改革,并培养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如德国慕尼黑大学职前职教师资培养课程中教育教学类课程占了很大的比例,开设有职业与劳动心理学、职业学习教学法、职教社会心理基础、专业教学法、社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政策、教育社会学等多门相关课程,要求学生在一年级和第五学期均要进行教育实习。学生毕业后要进行2年的预备实习,在实习期间每周还要坚持有一天的时间去教师进修学院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把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方法学以及学科知识结合起来,以培养他们具备在职业学校做教师的基本素质。有关内容包括:了解学科教学计划;掌握专业教学法;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方法;学会课堂教学的计划制订、准备、组织以及评价等。在职后培养中,同样围绕教师的教学工作,强调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
2.职业性。职业性是指在职教师资培养中把培养教师的职业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之一,这个能力包括教师对职业活动的了解,对职业活动涉及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等。应突出职教师资培养的职业性。职业教育专业化的另一个支撑体系是职业技术科学,它是着眼于职业活动的完整性而不是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反映职业劳动过程和劳动内容的专业技术体系。职业教育体系和工程教育体系之间有关联性,但并不是同一的。因此在职教教师培养中应培养教师职业技术科学知识和职业实践能力。职教教师应了解企业的文化、产品的技术含量、生产流程、工艺路线、岗位人员的职责和需求等。因此在培养中应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重视对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培养中坚持企业实训以及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制度,并实行“双证书”制度。
德国的职教师资培养非常重视职业能力培养,值得我们借鉴,如在职前培养期间,要求进行为期一年的企业实习。在实习期间,他们应获得本专业范围内的实践知识和技能,了解企业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并学习合理的工作方式。另外,他们还应熟悉学生未来的职业环境,了解企业里的问题和社会状况。在职后培养阶段,也明确规定每个职教教师应每隔一段时间下企业实习。
3.学术性。学术性是指在职教师资培养中应培养教师广博的文化底蕴、深厚的学科基础、基于实践的科研能力外,注重突出职教师资培养的学术性。在强调教育性和职业性的同时,培养教师广博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学科基础,使得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具有自我发展、终身学习的潜力,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同时在培养中使教师掌握企业新技术的进展情况、了解学科专业的前沿领域,拥有开阔的视野。职教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还应具有相应的科研能力。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对工作深刻的感性体验,在此基础上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开展研究具有很大的优势,教师基于实践的研究对于解决实际问题也有着其他专家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可开展学科专业和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研究,通过研究还能进一步促进教师的教学工作。职教教师还可和企业合作,通过研究为企业服务,这样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企业发展实际,缩短教学和企业技术发展之间的距离。因此在培养中应重视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进一步指导教师的科学研究,鼓励教师把对工作的探究和反思通过研究的方式进一步完善,鼓励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四)重视职教师资专业培养的研究
职教师资培养应与教师的实际工作紧密联系,应力图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职教师资培养应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应充分调查研究教师需求和实际工作需要。整个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培养评估都应建立在严谨的科学研究基础之上。职前培养院校和职后培养机构都应就具体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改革、考试考核等方面开展研究,以提高培养质量和效果。(五)加强职教师资专业培养机构建设
加强职教师资专业培养机构建设是培养高质量职教师资的重要保证,培养机构应在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提高自身水平,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科研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等,在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索,进行科学研究,以培养高质量、专业化的职教师资为宗旨。
参考文献 [1]陈祝林,徐 朔,王建初.职教师资培养的国际比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1,15,9. [2]牛晓燕,德国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及其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03):34—35.
[3]赵志群,刘邦祥.职教师资的专门化进程和职业科学的学科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02):24.
[4]贺文瑾,石伟平.我国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与培训,2005(10).
[5]赵 康.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J]社会科学研究,2000(10).
[6]刘 猛.4kg',业教育教师的成长和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7(06). [7]Carr—Saunders A M.The Profession.Oxford:Clarendon Press,1933. [8]liebeman M.Education as a Profession.Prentiee-Hall,1956:2—6. [9]EducationalLeadership(SuppoaingNewTeachers)[EB/OL]. http://shop.ascd.org/productdisplay.cfm ? Productid = 199029,V olum e 56,N um ber8 M ay 1999.(发布时间:2008-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