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9.3研究物体的沉浮条件教案(沪粤版)
9.3物体的浮沉条件
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设计
【课题】物体的浮沉条件(1课时)【教学内容分析】
1.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上一节学习浮力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并与上一节内容构成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本节知识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力、重力、二力合成和密度等知识联系密切。本节内容包括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前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而后者重在使学生认识到浮沉条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
3.教材的编写思路:教材首先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以一个引导性问题直接引入主题,然后通过受力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在此基础上,教材在“你知道吗”栏目中给出了通过比较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来判断物体浮沉的方法。最后,教材为了让学生明确研究物体浮沉条件的意义和价值,专门安排了浮沉条件的五个应用实例,即轮船、潜水艇、热气球、密度计与飞艇。
4.教材的特点:第一,注意纠正学生有关浮沉条件的错误观念;第二,注重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形成过程,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第三,注意了学生物理学习的差异性,加强了内容的选择性;第四,突出浮沉条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5.教材处理:(1)鉴于本节内容的综合性、资源的丰富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同时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本节内容宜分两部分来处理:一是从受力分析的角度,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探究物体密度、液体密度和物体浮沉的关系。本教学设计只涉及第一部分内容,第二部分作为下一课时的内容。(2)适当调整教材的编排顺序,把浮筒打捞的原理提前到潜水艇的浮沉原理之后来讲,使得整节课更有整体性和逻辑性。(3)充分地挖掘教材以外的资源:有机地融入了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得问题更加直观,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如在解释潜水艇的浮沉原理时,教材是以文字和图片来阐明的,显得抽象。本教学适当运用flash动画,把问题具体化,直观化。
【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的兴趣:八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过受力分析、二力平衡、阿基米德原理、密度等相关的知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3.学生的认识特点:一方面,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已具备一些有关浮沉现象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对物体的浮沉现象还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观念(其中最典型的是:有的学生会认为“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并不了解浮沉的实质,也不能理性地分析和解释各种实际的浮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前概念为切入点,通过逐步引导,让学生对物体的浮沉条件有本质、正确的认识。在解释潜水艇和浮筒的浮沉原理时,由于学生不知道它们的结构特点,所以感觉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运用动画、图片等,向学生介绍其结构特点,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启发学生思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会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2)了解潜水艇、浮筒浮沉的工作原理;(3)应用浮沉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2)通过师生互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潜水艇、浮筒的浮沉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潜水艇、浮筒的浮沉原理的学习,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
(2)通过观察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通过新闻时事和生活中的科学技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热爱物理的情感;
【教学重点】
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难点】
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潜水艇浮沉原理。【教学策略设计】
本节课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始终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和有效的设问引导,让学生亲历物理知识的构建过程;
在学法指导上,让学生尝试自己观察思考、描述实验现象,分析概括,得出结论;使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受到科学思维方法训练以及协作精神、探索精神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会根据浮沉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
2)知道通过改变物体受到的浮力或重力的大小可控制物体上浮或下沉
3)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方法和过程: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浮沉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沉条件在技术上应用的事例,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浮沉现象及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难点: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的进行受力分析,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设疑]: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为什么乒乓球会浮在水面,而小石块却沉入水底,物体的浮沉由什么条件决定?
二、新课教学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
[演示实验]:分别让三只同样大的装了黄沙的药瓶浸没在大量筒的水中,一只下沉,一只悬浮,一只上浮直至漂浮
[学生描述]:这四种浮沉状态的特点。[学生活动]:让鸡蛋像潜艇一样浮沉
[猜想]:正常的鸡蛋在水中是上浮还是下沉?怎样让鸡蛋漂浮呢?
[学生实验] :把一只鸡蛋轻放入浓盐水中,使鸡蛋处于漂浮状态,然后缓缓倒入清水,鸡蛋慢慢变为悬浮,继续加入清水,鸡蛋下沉。如再加一些盐粒,鸡蛋以慢慢上浮。
[讨论]:(1)鸡蛋在盐水中受到哪两个力的作用?(2)鸡蛋处于不同状态是由于哪个力发生了变化? [总结]:F浮
[想一想]:鸡蛋在悬浮和漂浮两种状态下,浮力都等于重力,那么这两种状态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演示说明]: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讨论]:满载的轮船由内河驶入大海,受到的浮力大小是否改变?船会上浮一些还是下沉一些?
(二)浮沉条件在技术上的应用 [学生讨论]:如何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呢
[总结]:增减排水的体积以改变浮力(轮船、鱼)及增减自身的熏力两种方法都可实现浮沉。
[展示]:展示潜艇模型,了解潜艇是如何实现上浮和下潜的 [总结]:潜水艇的浮沉原理是通过变自身重力实现上浮和下沉。[多媒体演示]:气象探测气球的升空与降落
[总结]:氢气球通过改变气球体积从而改变浮力来实现上升与下降。
[多媒体演示]:打捞沉船的一般方法:先把浮筒装满水沉入水底,在水底将浮筒与沉船扎在一起,输入高压空气将浮箱内水排开,沉船平稳地浮出水面。热气球升空与下降:加热使气襄内的空气变热密度变小,从而使浮力大于重力上升,停止加热,气襄内空气变冷密度变大,使重力大于浮力,气球下降。
[总结]:浮筒、热气球、飞艇等都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浮沉的。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学习你是否明白了物体为什么能浮沉,怎样改变条件实现物体的浮沉。你能知道潜水艇和气球的工作原理吗?关于物体的浮沉你还想知道什么?
四、作业。P95。1、2、3、4。
五、板书计划 一:浮沉条件
漂浮:F浮=G 悬浮:F浮=G 下沉:F浮
二、浮沉条件的应用 潜水艇、浮筒
第二篇:6.3重力教案(沪粤版)
6.3 重力(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了解重力的重要性。
2、知道重力的方向,会用重垂线法检查桌面是否水平、立面是否竖直。
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理解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记住g=9.8N/Kg,并知道其含义。
4、能用公式 G = mg 计算有关的问题。
5、知道重心的概念,知道重心的位置会影响物体的稳定性。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牛顿与苹果的故事或者课本图片+多媒体图片引入本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重力的产生 1多媒体图片展示
[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找到它们运动的共同点了吗?
[讲解]:不管这些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时间是长还是短,最后它们都回到了地面,因为它们都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力,重力就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产生的。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与重力有关的现象,你们能举出这些现象吗?大家先不要讨论,自己好好想一想,可以在纸上写出来
例如:① 向上跳起会落回地面;② 教室里的桌子、椅子静止在地面;③ 篮球投进篮框后会落回地面;④ 跳伞运动员从高空跳下后,落到地面;⑤飞机降落;等等
[小结]:由此可见,重力在我们周围时时刻刻存在着。地球周围的一切物体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二)重力的方向
[学生观察]:物体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的方向,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悬线的方向
[讲解]:重力的方向剖竖直向下的,即垂直于水平面,并指向地球的球心。由于悬挂重物的线总是竖直向下垂的,我们把它称为重垂线。[学生活动]:重垂线的应用
A.用重垂线检查桌腿是否竖直
B.用重垂线检查墙壁上的画是否挂正
(三)重力的大小
[讲解]重力是一种力,所以重力也应该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提问]: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是有大有小的。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比较这两本书,哪本书的重力大呢?比较这两个钩码(或砝码),哪个更重呢? [学生活动]
① 制定简单的实验计划,设计表格;
② 进行实验,收集数据: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一个或多个钩码的重力;把数据填入表中;分析数据。
[结论]:重力和质量成正比关系;或重力和质量的比值是常数。
[总结]:g表示重力跟质量的比值,地球表面实验测得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在地球上所受的重力大小为9.8N,或者说它重9.8N。在粗略情况下,g可取10N/kg。在不同纬度的地方测定的g略有差异。[学生练习]:利用公式 G = mg 进行计算。
(四)物体的重心
[讲解]:重心的概念,告诉学生如果有其他物体支持着重心,物体就能保持平衡。
教师介绍重心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是否均匀的关系,让学生知道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并且向学生介绍重心位置在工程中的作用。
三、讲解学导中的巩固练习题
四、教学小结
重力产生的原因; 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G = mg。
五、作业
第三篇: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临澧县杨板中心小学 田甜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是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水》中第二课时的学习内容。这节课是引导学生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初步认识对物体浮沉和物体大小、轻重关系的认知。通过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来实现,同时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教材先出示一下材料,再提出问题:
1、瓶子在水中上浮,用什么方法让它沉下去?
2、橡皮泥在水中下沉,用什么方法让它浮上来?
这个实验中的实验材料玻璃瓶易碎不易保管,橡皮泥在改变其形状、体积时大小、厚度难掌控,实验失败几率大。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改变原有实验中的材料,玻璃瓶易碎且不易保管,替换成常见、易寻的塑料瓶,把装入瓶中的水替换成更易观察且密度大于水的石子。
2、原有实验中用橡皮泥做实验,体积改变时,大小、厚度难掌控,实验失败几率大,替换易变形、一张空的锡箔纸。
3、用更常见、易操作的材料做好实验,让实验更贴近生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四、实验器材
玻璃水槽、水、塑料瓶、锡箔纸、石子、水桶、记录纸等等。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1、塑料瓶中加石子的多少决定瓶子的沉浮。
2、锡箔纸体积的大小决定锡箔纸的沉浮。
六、实验过程
实验一:
实验名称:塑料瓶的沉浮 不变材料:塑料瓶、水
变化材料:石子的多少
实验结论:塑料瓶加满石子下沉,空瓶子上浮。实验二:
实验名称:锡箔纸的沉浮 不变材料:锡箔纸、水
变化材料:锡箔纸的形状
实验结论:锡箔纸能下沉,做成船、碗形状可上浮。
七、实验效果
用最简单常见、易操作的实验材料,让实验变的更加简单更加贴近生活,学生更直观的看到实验过程且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实验操作起来更加容易。贴近生活的实验更有利于提高孩子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与信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用。
八、自我评价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刚刚接触科学这门学科,很多的自然现象、自然规律并不懂,很难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简单的方法,贴近生活的实验,更容易让学生对科学感兴趣。通过实验的操作逐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这门学科,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区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老师也觉得欣慰。
第四篇:9 研究物质的比热容 教学设计(粤沪版)教案
教学课题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仪器材料铁架台(2个)、500ml的烧杯2个,同规格的加热器2个,搅拌器2个,秒表,量筒,温度计2只,水,煤油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热量及其单位。
②知道比热容的概念,会用比热容的知识分析、判断有关问题。
③会查物质的比热容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不同的实验探究,体会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②通过查比热容表知道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学习利用物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探究物质比热容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科学探究在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②通过比热容知识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激趣设疑,创设学习情境教师设问:夏天在海边的沙滩上行走时脚底会感觉很烫,可若踩在海水里就会比较凉,你知道其中的物理道理吗?思考、讨论
1、热量复习提问: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把一杯热水放到冷水中冷却,会使热水变冷,冷水变热,在这,物体内能如何改变?它们与吸热、放热有何关系?
引导分析:可以用热量来量度物体内能的变化,引入热量。
教师设问:怎么区别“内能”与“热量”?
分析:(打比方)把热量喻成礼品,内能比成枇杷。
例如:小明家去年从树上只摘得一箱枇杷,他把枇杷送给邻居了,那这箱枇杷就成了礼品。今年他家的枇杷大丰收了,说成他家里的礼品也大大增加了,行不?
内能既然是一种能量,说明热量的国际单位也是能量的国际单位──焦耳,简称焦(j)。思考回答:两种
分别是做功和热传递。
在热传递中,物体吸热,内能增加,吸收多少热量,内能就增加了多少,物体放热,内能减少,放出了多少热量,内能就减少了多少。
思考回答:热量是指内能的变化量。
只有送出去的枇杷才称为礼品。所以内能变化了多少才是热量。
2、实验探究
①提出问题
②大胆猜想教师设疑:物体在温度变化时,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猜想并组织讨论。思考并提出问题:不同种类的物质,吸热的本领一样吗?
猜想:
①可能与物体的温度变化有关
②可能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③可能与物态有关
④可能与质量有关
③设计实验在设计实验时,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变量法,教师给予指导。
教师要对实验步骤进行必要的演示,并指导学生设计好记录数据的表格。
实验 次数物 质 名 称质量 /g加热 时间
/min初温 /℃末温 /℃吸收热量(多 少)1水 煤油 2水 煤油
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煤油加热相同的时间,使它们吸收相等的热量,煤油上升的温度较高;要使它们上升相同的温度,对水加热的时间更长一些,水吸收的热量更多一些。
水的吸热本领比煤油的大。不同种类的物质,吸热的本领是不一样的。设计实验,学会控制变量法。
学生分小组设计并讨论后交流。
实验器材:铁架台(2个)、500ml的烧杯2个,同规格的加热器2个,搅拌器2个,秒表,量筒,温度计2只。
实验步骤:取两个相同的烧杯,甲杯里装400克水,乙杯里装200克水,使它们都处于室温,给它们加热到沸腾,观察加热的时间是否相同;
接着拿同样多的水400克,甲杯加热到100℃,乙杯加热到80℃,观察加热的时间是否相同;
取400克的水和煤油分别加到烧杯中,给它们加热相同的时间,观察它们升高的温度是否相同。
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实验,并随时记录好数据。
在对实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得出结论。
3、比热容 ①引入目的②定义
③单位
④比热容表引入目的:为了表示不同种类的物质在质量和温度变化量相同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一般不同的性质而引入的。启发类比:(先研究一个社会问题:人的饭量)
某班有30位女生30天吃了粮食720斤,20位男生20天吃粮食400斤,问谁的饭量大?
应该取相同的条件进行比较,质量取单位质量(1kg),温度变化量取1k(1℃),比较起来较方便,由此得出比热容的定义。
通过类比饭量的单位给予说明,比热容的单位是复合而成的;然后提出其国际单位是j/(kg•k),常用单位j/(kg•℃),分别读做焦耳每千克开,焦耳每千克摄氏度,并且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是相等的。j/(kg•℃)=1 j/(kg•k)
教师提出问题:
①一杯水和一桶水的比热容谁大?
②把一块铁皮分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哪块的比热容大些?每块和整块比,其比热容有无变化?
学生阅读比热容表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表中找出比热容最大的是哪一种物质?它的比热容是多少?物理意义是什么?
②冰的比热容是多少?水的比热容是冰的多少倍?
③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定不同吗?(比较冰和煤油)同种物质的比热容一定不变吗?(比较水和冰)
比热容反映了物质的什么特性?思考为什么要引入。
思考如何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不同。
求得:女生0.8斤/(人•天)
男生1斤/(人•天)
理解比热容的意义、单位及其读法。
思考:在比热容的定义中涉及到的是温度变化量。由关系t=t+273k可知,t1—t2=(t1+273k)—(t2+273k)=t1—t2 即它们的温度变化量是相同的。
思考回答:
①一样大
②一样大,无变化
因为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
通过查比热容表,知道了常见的一些物质的比热容,然后回答问题:
①比热容最大的是水,为4.2×103 j/(kg•k),物理意义是1kg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k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②冰的比热容是2.1×103 j/(kg•k)。水的比热容是它的2倍。
③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可能相同,而同种物质的比热容可能变化。(比热容跟物质的种类、物态有关)比热容反映的是物质的吸、放热本领。
4、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的应用教师提出问题:
①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系统为什么要用水?
②北方地区冬季供暖和热水袋里为什么要用水?
③为什么夏天住在海边不觉得热,冬天不觉得冷?
④为什么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而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却比较大?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计算质量都为1kg的水和干泥土吸收(或放出)4.2×103 j的热量,比较水和干泥土升高(或降低)的温度的大小。
教师再设问:夏天在海边的沙滩上行走时脚底会感觉很烫,可若踩在海水里就会比较凉,请你说说其中的物理道理。学生思考、讨论并解释:
①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一定质量的水升高一定温度可吸收较多的热量。
②一定质量的水降低一定温度能放出的热量比较多。
③夏天,太阳照到海面上,海水在升温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所以不觉得热;冬天,海水由于外界温度太低而要放出大量的热,使气温不至于降得太低,所以不觉得冷。
④沿海水多,内陆砂石、泥土多,水的比热容比泥土、砂石的大,白天当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后水温升高较小,砂石、泥土的温度升高较大;而夜晚放出相同的热量后砂石、泥土又会降得较多。
思考,讨论后学生自行交流。小 结引导学生复习总结:
1、热量的概念。
2、实验探究(设计实验,学会控制变量法)
3、比热容:(1)引入的目的;(2)定义;(3)单位;(4)比热容表。
4、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的应用。课后作业课后第1题~第3题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从提出问题到通过设计实验、实验探究、收集实验数据、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不同种类的物质吸热本领不同。这样突出了新课程理念,注重科学探究式学习,使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加深了对一些概念的理解,通过应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知识解释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进一步理解了这节课的基本内容,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哩念。
备注遇到一些较难懂的知识一定要尽量与生活、社会常识联系起来,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五篇:八年级物理下册 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教案1 沪粤版
沪粤八下《7.3 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教学设计
一、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
2.使学生领会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方法。【教学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讲授法。【教具】
斜面,小车,长木板,毛巾,棉布,气垫导轨装置。【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前面讲过的知识: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提问:如果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情况将会怎样?
(二)新课教学
1.让同学们猜想然后做实验:装置如图9-19所示
注意:(1)用同一小车做三次实验,每次都使小车从静止开始由同一斜面的顶端下滑,保持小车滑到三种水平表面时的初速度相同;
(2)告诉学生由于水平表面的材料不同,小车沿水平面运动时受到的摩擦阻力不同,沿毛巾表面运动受到的阻力最大,沿水平木板运动受到阻力最小。
专心
爱心
用心
演示结果:在第一次实验中,小车沿垫着毛巾的水平表面滑行,阻力f最大,滑行的距离最短,运动的时间也最短,显然速度减小得最快。在第二次实验中,小车沿垫着棉布的水平表面滑行,阻力f比第一次实验小了,滑行的距离和运动时间也都延长了。第三次实验中,小车阻力最小,车滑行的距离和运动的时间都最长,小车速度减小得最慢。可见,实验证明,阻力越小,小车滑行的距离越长,运动的时间也越长,其速度减小得越慢。
2.科学的推论:300年前,伽利略在类似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得出: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阻力等于零,物体的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不停息地运动下去。科学家笛卡尔补充了伽利略的结论:如果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的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讲到这里,教师可补充气垫导轨实验,这是一个可将摩擦力减到最小的实验。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到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运动物体将会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
3.牛顿第一定律: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定律的前半句为定律成立的条件,“不受外力”;后半句是定律的结论,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说的是:当物体不受外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化。牛顿第一定律是阐述物体运动规律的三大定律之一。定律说明运动不是靠力来维持的,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教师应明确指出,我们周围的物体,都受到这个力或那个力的作用,不可能给物体创造一个不受外力的条件,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但是这个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和某些间接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推理概括出来的,从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牛顿第一定律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三)巩固新课
课下阅读课文,记住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提问学生,当堂复述。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一、牛顿第一定律 1.实验 2.科学的推论
(1)伽利略的推论:运动物体若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2)笛卡尔的补充推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的大小不变,运动的方向也不变化。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专心
爱心
用心
3-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