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激浊扬清 豪情满怀__ 苏轼诗词教学分析
激浊扬清
豪情满怀
——苏轼诗词的教学分析
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第二实验中学
陈金雨
张敏慧
摘要: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诗、词、散文兼美的文学大家,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就词这方面而言,他的成就及影响都达到了里程碑式的高度。开创豪放词派,“以诗为词”,抒写“致君尧舜”的政治抱负,迸发“书剑报国”的豪情,为词 “指出向上一路”,拓宽了词的表现内容和境界。与此同时,他以一贯的革新精神,以批判继承的观点,得罪权贵,屡遭贬谪。生活的历练让他还词以健康纯朴、清新自然的面目。大家之手笔,言志之缘情,无不精彩,刚柔相济,相得益彰。多彩的词风是他至情至性,坚贞不屈的品格、磊落坦荡的襟怀、浑厚的才力、洒脱的才情的集中呈现。我们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苏轼诗词更值得广为诵读和传承。
关键词: 苏轼
诗词
豪放旷达
教学
案例
正文:
第一章
“致君尧舜”,“书剑报国”,赤子情怀使豪放词大放异彩
一.“涤荡振刷”之志与“有为而作”文学观点
苏轼所处的北宋时代,是一个表面承平而实际上危机四伏的社会,强烈的忧患意识促使他想积极参与改革,激浊扬清。因此,他要抒写豪情满怀的抱负,要表达现实生活的真实情感,而那些软弱无力的“浅斟低唱”,无法抒写词人当时的情怀。于是,苏轼把涤荡振刷的行动自然而然的引入到词的创作之中。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诗与词的区别是“诗庄词媚”,“诗言志”、“词寄情”。但是,晚唐五代以来的词,逐渐演化成专写艳情,附庸风雅的“花间词”,除了表现“偎红依翠”的艳情之外,再也无法表现更丰富的情感了。词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如果不能满足反映现实,表达情感的需要,最终只能走向消亡。因此,革新和创新成为绝对必要。
苏轼的文学创作,依照的是儒家文艺思想的原则。他认为诗文当“有为而作”,言语文章应“有益于当世”。他坚决反对创作那些格调陈腐,毫无积极现实意义的艳词,开创性地“以诗为词”,将诗的题材,意境,表现手法运用于词的创作,大大拓宽了词的表现空间和深度,使词的面貌焕然一新。自此,词体变得“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既可以抒发“书剑报国”的豪情壮志,也可以高唱“大江东去”的豪放旷达,既可以抒写“明月几时有”的天问式浪漫,也可以吟咏“一蓑风雨任平生”的超然自适……刘熙载在《艺概· 词概》说:词在苏轼笔下,“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冲破“艳科”的牢笼,“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
豪放词的诞生,是词体本身发展的需要,是社会时代的需要,也是苏轼个人人性的使然和才力的展现。
二.“致君尧舜”与“书剑报国”
苏轼自幼便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少时在眉山老家,其母为他讲读《后汉书·范滂 1 传》,读至范滂为反对宦官专权误国遭诬害被捕,苏轼对母亲说“轼若为滂,母许之乎?”苏母答道:“汝能为滂,吾不能为滂母耶!”自此苏轼便思步范滂后尘,而“奋厉有当世志”。初登仕途时,苏轼便非常关注朝政的改革,一腔热血,只求革新除弊,有所作为。这种思想反映到作品中,便有了早期感古怀旧的《华清引·平时十月幸莲汤》。
一般认为,《密州出猎》是苏轼开创豪放词派的第一首豪放词。实际上,《华清引》已初露豪放之端倪。“翠华一去掩方床,独留烟树苍苍”中所透出沉郁的感慨,已经明显摆脱“艳科”词的羁绊,其格调与《密州出猎》一脉相承并为之做好了铺垫。随后的《沁园春·孤馆灯青》,表现的也是同样的情怀。词中以饱满的“致君尧舜”之情志,抒发了少年时代的政治抱负,显示了当年初至京师时的报国锐气和对仕途功业的信心。尽管词中时有流露“用舍”、“行藏” 的感慨,但是,忠心报国之志,始终不变,一股“书剑报国”的豪迈情怀,终于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迸发出激荡千古的冲天豪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作于苏轼任密州太守的次年(1075)初冬。据傅藻《东坡纪年录》云:“乙卯(熙宁八年)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词的上阕描写出猎的阵势,开头自称“老夫”,旋即又以“聊”字一转,推出“少年狂”,一开篇便显现出豪迈横放的气概,同时全篇也由此一“狂”字统摄意趣。“左牵黄,右擎苍”和“锦帽貂裘”描写的是一群“狂人”的形象,“千骑卷平冈”卷起的是势无可挡的“狂势”,这“狂势”把全城百姓的热情都调动起来了,倾城相随,声势浩荡,如此推波助澜,使“狂势”达到一种白热化的程度。豪情直冲云霄,欲效仿三国孙郎亲射猛虎以报百姓倾城相随之盛情。“狂情”毕露,豪气直贯下阕。
“狂气”盈胸,酒助英雄胆,就算两鬓微霜,又有何妨?!只希望自己可以象汉朝的云中太守魏尚将军一样,能够等到皇帝遣使冯唐,持节前来委以重任。因为我有挽拉雕弓如满月的高强技艺,可以射杀侵扰国家西北边境的“天狼”(指当时的辽和西夏)。
如果说“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苏轼被动地等待有朝一日可以重新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那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则是一纸主动请缨的请战书,表明自己既有报国之心,也有报国之力。拳拳之心,溢于言表。似这般狂情激切的文字,非有真纯的赤子之心无法生出;壮志冲天的报国情怀,非有如此狂笔无以宣泄。豪情、豪言、豪境,豪兴勃发,难怪乎苏轼对于它如此自赏,在《与鲜于子骏书》中曰:“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此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密州出猎》的诞生,标志着豪放词派的诞生。随之诞生的,还有苏轼首创的以词对自我形象的塑造和对英雄形象的塑造,这在传统的词作中是从未有过的。以射虎的东吴少主孙权自托,以抗击匈奴的魏尚将军自况,苏轼对自我形象的塑造,归根到底,也是英雄形象的塑造。蕴含于深心的英雄情结,是词人那种“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愤懑心绪的宣泄。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此词作于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词的上阕描写黄州赤壁矶的壮丽风景,意境雄阔,以奔流之大江、穿空之奇石、拍岸之惊涛为背景,为“周郎”的出场做好足够的铺垫和准备。“江山如画”二句,总上启下,万事俱备,只待“周郎”。
下阕采用互相映衬的手法,以赤壁之战和“小乔初嫁了”做为烘托,刻画出一个风流倜傥,气定神闲的儒将形象。从《密州出猎》所传达的内涵来看,那个于“弹笑间”指点江山的“周郎”,正是苏轼所追慕的,理想中的自我形象。他有着和周瑜一样的情怀,想驰骋疆场,报效祖国,成就一番功业,但是现实中,除了早生的华发和坎坷的人生际遇,又有什么呢?“多情应笑”的自我解嘲中,报国之志始终未能释怀。这在苏轼的其它词作中,时有出现,遥相呼应,如《南乡子·旌旆满江湖》中的“投笔将军”、《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中的谢安石、《满江红·江汉西来》中的“狂处士”的祢衡、《满庭芳·归去来兮》中的侠士冯谖……一系列鲜明的英雄形象的塑造,是苏轼政治落空,报国无门的悲愤与心系家国的赤子情怀激烈碰撞的产物。其高尚伟大的人格,光照千古,那一首首激荡豪情的词作,成为后世蔚为大观的南宋爱国词派的滥觞。
第二章
心由境生,“缘情”不忘“言志”,各耀其辉。
作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中坚人物,苏轼不仅开创了“新天下耳目”的豪放词派,同时,对传统的婉约词也进行了创新和实践,以他高超的才情和至情至性的真情感,为其注入健康、新鲜的血液,扩大了表现的内容。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谪居黄州几年间,无意为文,缘情而发,以情入词,情意深远。他系列黄州词更是将整个心理历程表现得淋漓尽致。
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极其复杂:一方面他不能忘掉自己的理想,想辅佐国君为国出力,但戴罪之身是不可能建功立业的,理想实现不了,思想上处于极度的矛盾之中;另一方面,他追求生命的自由,生命的价值,希望摆脱束缚,找回因新旧党争而失落的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这是苏轼黄州词的重要内容。
刚来黄州,苏轼生活极度拮据,仕途空前失落,而且朝廷政敌也不放过他,境遇险恶,心理上时常带有九死一生的余悸,常“梦游于缧绁之中”。总之,仕途生涯在他面前翻了一个过儿。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因诗得罪的余悸与治罪过严的激愤、避祸少事的自我控制与“搀说得失”的习气等矛盾都交织在心头,使他陷入极度苦闷之中。
然而,人总是要生活的。至此,苏轼完成了他黄州时期复杂而艰难的心境的转变,而这一心境的转变历程,贯穿于他整个黄州词的创作之中:从失落、无奈到说服自己,再逐渐趋于随缘自适。
转瞬之间,由仕宦变成囚徒,由繁华京师迁往偏僻小城,“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的雄心壮志被现实砸得粉碎,苏轼的仕途、生活、思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截然不同的反差,一时很难调节过来,从而使他在谪居黄州之初,惊魂未定,余悸未消,心境十分失落和无奈。一首在黄州定惠院作的《卜算子》唱尽了自己的愁苦: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以戴罪之身谪居黄州,深居寓所,谢绝交往。理想无法实现的苦闷和忧愁,现实崎岖的不满和激愤,整日盘踞在他心间,折磨着他的灵魂。然而他没有屈服于陷境,“孤鸿”比喻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反映政治上失意的孤独及“有恨无人省”的无奈,3 高处不胜寒,但他始终坚持心中的理想。“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揭示了一个伟大灵魂宁愿承担心头的凄冷孤寂,也不肯与黑暗现实稍作妥协。所以黄庭坚赞叹道:“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跋东坡乐府》)
又如《西江月》: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这首词寓情于景,咏唱人生之短促,叹惜事业之无成,吟唱出一个政治上失意者长期郁积于心间的牢骚与怨愤。
但一个执着于理想的人,是不会为了苟安避祸,而改变他的理想及操持的,虽然心中无奈,也不违背本性。东坡从小受到良好的儒家教育,加上其仗义执言的个性,在官场上的态度一直都是有话直说,这些忠言是真能够造福百姓的,但皇帝和朝中当权者往往不能接受他带批判性的谏言,而将他打压,贬谪,以致他仕途的崎岖不平。
困苦忧愁过后,他仍然保留着赤子之心,学会把痛苦化为平和,说服自我适应困境。正如前文所说,苏轼是一个执着于理想的人,不会为了苟安避祸,而改变其理想及操持的。苏轼是一个天性旷达的人,心情一旦恢复正常,他心态中的主流——旷达即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乌台诗案”对他的人生道路来说是一次沉重打击,但他贬谪黄州,仅仅经历了短暂的惊恐之后,其心态就迅速恢复正常,心胸历平静而至旷达,不埋怨于冤屈,不感伤于困境。注重自我内心修养,培养性情,陶冶情操,使他的旷达性格进入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而《定**·听穿林打叶声》就是这种襟怀豁达、临变不惊的旷达境界的真实写照: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乐观旷达的核心是坚毅的人生态度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即使在面临生死考验的关头,他也始终保持着“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自适的人生态度。“足证是翁(东坡)坦荡之怀,任天而动。”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指出,苏东坡“是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的确,乐观、旷达的性格伴随着他的一生,正是这种性格,使他渡过了艰辛的黄州生活。仿佛他被贬的忧愁滋味取而代之的是一份留给读者的乐观自信,(《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是最好的证明。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词是东坡一生至关紧要的几个音符谱成的一曲直飞云天的生命之歌,是一位政治 4 家、哲学家重获生命,贬谪荒寒之地后对社会人生一系列重大问题所作的全面审视、反思。是展望黄州三年生活,首次所作深思熟虑的精神解脱,是一位顶天立地男子汉对残酷迫害所作的刚健的正式回答,是一位旷世奇才对自己近半个世纪的生命历程节节回顾之后的第一次充满自信的微笑。
第三章“千古雄风唱大江·苏轼黄州词诵读”。正视困难,坦然生活,乐观自信。
一、东坡赤壁景点——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长江沿岸的29个中等城市中以州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泸州、荆州、鄂州、池州、扬州、泰州等,但是独独少了令人神往的黄州。古城黄州和黄州赤壁由于大文豪苏东坡的一首《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而闻名世界,与苏东坡命运相关的古城黄州也因此成了华夏名城。
二、苏轼与黄州——苏轼生平简介 1.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关了4个月。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2.“东坡”名号的来历
苏轼被远谪到黄州团练副使时年届四十五岁。由于黄州的生活又十分艰难,朝廷的一点薪俸对这位失意的京官来言,无疑是杯水车薪。所幸的是,他在那儿结下了一个名叫马正卿的朋友,朋友豪爽慷慨,解囊相助,并赠田几十亩,让他自耕自收,维持艰难的生计。这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谪居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感于朋友的这番深情厚意,他便借当时朋友相赠的这块名为“东坡”的田,干脆为自己另立新号“东坡居士”。3.苏轼在黄州的创作成就
苏轼在黄州生活了4年又2个月,共写了753篇作品,平均每两天一篇。一个成熟的中年文人在此间步入创作上的辉煌时期。其中千古绝唱《念奴娇 赤壁怀古》及前、后《赤壁赋》闻名于世。
苏轼在黄州创作诗330多首,占现存苏轼诗2690余首的八分之一,有大量名篇亦在历代选注家所选之列。
他在黄州时期所写的词,当在60篇以内,虽数量不多,但产生了许多代表作。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西江月》、《满江红》(归去来兮)、《定**》、《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等等。在黄州的苏轼,其文风为之一变。变在何处?那就是人们常常谈到的“旷达”,这就是苏轼黄州时期创作的总体特色。
在黄州,苏轼感慨于以前汲汲于功名利禄却招罪惹祸,不如超越利害任性逍遥过一生。从执着到洒脱,从功利到审美,从束缚到自由,苏轼走了一条自我拯救的道路。
黄州见证了一位文人的内心波澜,东坡成就了黄州的千古美谈。
三、经典回顾:课文中的苏轼作品——了解苏轼的创作特色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 5 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4.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5.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6.核舟记(赤壁二赋)
(一)经典反馈
(1)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回顾我们初中课本中所学苏轼诗词,尝试在小组内当堂诵读。(2)当堂检测。补写或背诵苏轼诗词中的经典名句。①人有悲欢离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②但愿人长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③会挽雕弓如满月。《江城子-密州出猎》 ④酒困路长惟欲睡。《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⑤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⑥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⑦清风徐来。《前赤壁赋》 ⑧山高月小。《后赤壁赋》
(二)诵读交流。
苏轼诗词在内容、情感、语言等方面有什么创作特色?
讨论后教师补充:他的诗词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篇章最多,或想象丰富,或气势雄浑,或清新隽美情致盎然。苏词多是激情奔放、达观洒脱、恢宏阔大的高亢之音。
四、诵读经典,感受黄州东坡文化——苏轼黄州词名篇选读
(一)谪居黄州,抒怀感叹篇 1.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2.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1)听诵读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诵读。思考讨论交流:
lèi
guan 6 ① 《卜算子》中有哪句反映了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失落无奈的孤寂心理?哪句诗又表现他虽内心苦闷,但始终保持高尚节操,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②《赤壁怀古》中哪句诗表现苏轼概叹世事变迁,自笑多情?然而自然平淡中表达词人乐观而旷达的诗句又有哪些?
(3)教师补充苏轼在这一时期孤寂低落心境的诗句和苏轼被贬黄州前的词作。示例: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西江月》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沁园春
赴密州早行》
(二)正视现实,转变心境篇 1.定**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2.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1)教师示范朗诵《定**》,全体学生齐声朗诵《临江仙》。(2)学生自由选择诵读《定**》或《临江仙》。
(3)小组交流读词心得,感受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心境变化。①苏轼被贬黄州,并未苟安避祸,相反,在《定**》中表现他襟怀豁达、临变不惊的诗句? ②苏轼想:平生颠沛飘泊,身不由己之时居多,何时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任性逍遥呢?在《临江仙》中哪句诗可以表明这一心境?
(三)超世脱俗,心灵愈合篇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要求:全班同学齐声朗诵以上已学的苏轼诗词《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激情朗诵苏轼心灵愈合,精神解脱,乐观自信的诗句。
五、笑对人生的不幸——苏轼黄州词的启示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诵读苏轼黄州词及了解苏轼人生经历的启示。话题一:面对人生中的种种不幸或不快,该保持怎样的心态去对待? 话题二:在不同的境遇中,我们对保持自己的节操有何看法?
话题三:每每遇到不幸或不快,总要调适好自己的心情,之后,我们怎样做才会有所作为? 讨论交流后,小组代表展示,教师补充总结。(2)列举名人对苏轼诗词及人生经历的评价。
黄庭坚: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余秋雨:他真正成熟了——与古往今来的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苦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林语堂《苏东坡传》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傅雷家书》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3)感受东坡精神,弘扬东坡文化的举措
1、苏学的继承,宣传和研究。hú
yúsuō
2、苏轼遗迹遗址的保护利用和宣传。
3、联系实际,大力发展东坡文化产业,有效推进经济发展。
4、坚定不移地走富民强国之路。
5、继承苏轼的环境美学观,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6、廉政爱民,坚持民本思想。
六、东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展示全国各地东坡文化的图片。
四川眉山和湖北黄州东坡文化产业发展 校园东坡文化 黄州的“东坡肉”
东坡在黄州的词中所作的人生思考超出凡俗社会和人生,一方面是因为他汲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做到了热爱生活,淡泊名利,在慎静处忧中享受自在生活;另一方面,词人对自己内心一直向往的审美的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非常希望超越世俗的人生功利境界,并为此进行思想上的革新。东坡在黄州词中表达的关于人生哲理的深沉思考,无疑体现了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和精神的滋养。第四章
结语: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王国维先生此段评论人品与诗品的关系,可谓精辟之至。
因此,其能有自足千古之人格者,必定有所作为传之后世而留芳千古,这是“是金子就一定会发光”的道理。透过丰富多彩的词风让我们认识一个品行高尚,至情至性的苏轼并为之深深喜爱。
参考书目:
1.王宗堂 邹同庆《苏轼词编年校注》
中华书局
2002 2.苏轼
《苏轼文集》卷八《策总叙》 中华书局
2004
3.王水照
朱刚
《苏轼诗词文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4.王国维
《人间词话》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5.朱靖华
《苏轼新评》
中国文学出版社
1993
第二篇: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前人多将苏词归于豪放一派,其实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既超迈豪放,又至情深婉;既放达深旷,又隽秀清逸。本文仅就其词风的豪放、婉约与清旷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
气势恢弘。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无成,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总体来看,这首词从江水的东流,感受到时光的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合写,使“江山如画”与“风流人物”都得到形象的表现,写得雄浑豪放,气象恢弘,堪称历代咏史怀古诗词之绝唱,亦开后世豪放一派之先河,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这类词还如《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握诠》(落日绣帘卷)等。
(二)直抒胸臆,自由豪放
豪情奔放。苏轼的词注重抒情言志,直抒胸臆,自由豪放。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中抒写了作者出猎的豪兴和报国的热情,充满豪迈奋发之气,抒发自己报国杀敌的志向,具有一种英雄气慨。上片开篇写“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场面,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显出其“狂”劲和豪兴。下片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苏轼为豪放不羁,在此加上“酒酣”,就显得更加豪情洋溢了。
这类词还有《南乡子》(旌旗满江湖)、《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江汉西来)等。
(三)拓展了词境,涌入了生活波涛
内容广泛。苏轼的词题材众多,凡诗文所能写的内容均可入词。如:《浣溪沙》五首,他第一次把农事写入词里。其三“麻叶层层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捋春捣, 欠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反映了民间的疾苦。其四“簌簌衣中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及其五“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使君元是此中人。”其
四、其五两首词展示了普普通通的农村生活画面,读来清新可爱。苏轼以前,还没有文人采用过这类题材,苏轼能把他的创作视野扩展到农村方面,是他在题材和词境方面的拓展。
此类词还如《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阮郎归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临江仙》(夜归临皋)等。
二、委婉缠绵、清丽柔的婉约风格
苏轼打破了他以前婉约词以艳情为题材的范围,以自己的才情将婉约词推向了高雅的文学殿堂,在内容上去浮艳多雅致,形式蕴藉雅正,语言秀丽清新,情思曲折真切。
(一)咏物词具有物我相融的境界
咏物是苏轼婉约词的主体之一,达到了物我相融的极高境界,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歌咏,表达词人的具体感受。如:《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这首词借咏梅花,抒发自己的哀伤之情。上阕写梅花的神貌,下阕写梅花的形貌。在词中,作者虽写的是梅花,但能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其侍妾王朝云来。表面看是赞赏梅花不畏瘴雾,实质上是怀念朝云对自己的深情。两者相契合,达到了咏物词物我交融的极致。
苏轼主张神似而不满“形似”,他的咏物词《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艺术构思十分精妙,正是他这种艺术见解的实践。“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作者笔下之杨花,变化多姿,形象飞动,有比兴、有寄托,把咏物、写人、抒情结合起来。在咏花的同时,亦勾勒了一个少妇的形象。上片,劈头一句“似花还似非花”,入手擒题,首先捕捉住了杨花的特点。杨花与桃李等一般的花相同,因春风吹拂而开放,亦随春谢而零落;但又不同于桃李花,无芬芳气息,无艳丽色彩,无诱人姿态,只有在离树飘坠之后方被人注意。这里,词人遗貌取神,跳出物象之外。“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写杨花坠落时的情态,更进一步跳出物象,把杨花写成一个刻骨相思而娇慵厌厌的思妇。“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紧承“困眼”,再以杨花之神魂,进一步写其因思成梦,梦中历尽苦辛,万里寻夫,竟被无情的黄莺惊醒,使她连梦幻中的希望也被毁灭。作者既没脱离物象,亦没为物所物,似物似人,似人似物。杨花有思,思妇有情,其实都倾注了作者飘泊异乡思归之情,其妙处是物——人——我三者结合。下片结尾三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近承“流水”,遥应“寻郎”,把思妇伤春之情推到了顶点。杨花与“离人泪”合写,起到了画龙点睛作用。这“离人泪”字面上写思妇伤春,而仔细寻味,却既反映了章质夫及其家人离别、思念之意,也包含了作者自己飘泊、沉沦的感慨以及作为被弃置之人的“惜春”而又无可奈何的幽怨。
(二)言情词具有凄美、委婉的美感
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苏轼以前的词人言情主题大多是写一些闺阁、相思、离愁、春花秋月等。而苏轼描写的言情词,改变了俗套,给人以凄美、委婉的高雅享受。如:
《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记得画屏初会遇”写美妙爱情的开始,与心上人初次相见,令人难忘。“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写爱情的破灭。“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写男子对女子的相思。“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写女性的娇怩之态和心底的秘密。“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收敛眉头不说话,不是无情,是娇羞,越是这样越招人疼爱。全词以男子无尽的相思和甜美的回忆作结。这是一首柔情似水的爱情词,但格调健康。苏轼写这类歌咏真挚爱情的词作,还有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等。前者写了他悼念原配妻王弗的,抒发的情感自然深挚、凄恻、哀婉、缠绵;后者写了一位闺中少女伤春的情怀。
(三)冲破 “艳科”的藩篱,提高了词品
意境是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创造美的意境,也是婉约词的基本特征。苏轼婉约词摆脱了传统的“以艳为美”、“以俗为美”的特征,呈现出“以雅为美”的特点。如:
《阮朗归·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绿槐高柳咽新蝉,”写了槐、柳、蝉,描绘了初夏一片阴凉清雅的庭院环境。“碧纱窗下水沉烟,”以碧纱和白烟相衬托,给人一种清静优雅的感受。“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又是一番园池夏季景象,给人一种动态优雅的美的感受。
苏轼婉约词中体现“以雅为美”的其它名篇如《点绛唇》(红杏飘香)、《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
三、超尘拔俗、潇洒闲逸的清旷风格
苏轼词中数量较多、又能代表其思想个性的,是那些表现他超尘拔俗、通脱豁达、潇洒飘逸、乐观开朗情怀的清旷词。前人说过:苏词“词极超旷而意极平和”(吴衡《莲子居词话》,“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王国维《人间词话》)。
(一)心与景会、神与物游,超越自我
在这类词中,作者心与景会、神与物游,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从而得到超脱。如:《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首句,破空而来,奇崛异常。作者陡然发问:明月是什么时候有的?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明月对于人类来说,充满了神秘色彩和永恒的魅力,把关于月的这一永恒而又神秘的话题重提出来;这是一个充满理性的疑问,在那个理性之光还未点燃的朦味时代,这理性的疑问勾起人们对理想世界的追求而对俗世的不满,这就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出世与入世问题上矛盾,以及最终否定出世、复归现实的思想过程。下片对月怀人,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阐发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生活哲理,并对弟弟等离别的人发出深挚祝愿。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 代指明月,“共婵娟”即共明月的意思。苏轼认为,既然人类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两心沟通在一起。“但愿”句就时间而言,“千里”句就空间说。要打破时空限域,让明月这一原型使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他超脱、旷达的人生态度,是一首把自然与人生高度契合的咏叹之作。
另外如《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等,都是将美好的自然景色和诗人超旷的襟怀融和为一,形成优美、静谧的意境和清旷、飘逸的风格,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襟怀旷达,清高孤傲,脱离凡俗
这类词无不寄寓着苏轼超尘拔俗的旷达襟怀。如:
《定风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衰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是客观存在,而“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吟啸”表示意态安闲,“轻”字指心情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杜甫的“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中的“轻”字意同。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料峭春风”三句,由心中事返回到眼前景,“相迎”二字见性情。“回首”三句说心中事,含蕴深邃,是对自己平生宦海**的感悟和反思,词人最后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也是苏轼“坡仙化境”的很好体现。
再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描绘了清高孤傲、独往独来的“缥缈孤鸿影”,《定风坡·红梅》写红梅艳如桃李又冷若冰霜的“风流标格”,《定风坡》(常羡人间琢玉郎)写歌女“此心安处是吾乡”的随遇而安精神等。
(三)淡泊名利,乐观豁达,心往归隐
这类词体现了苏轼清高、淡泊、放任、达观的思想情操,具有闲逸旷远的风格,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如:
《行香子》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明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苏轼在词中有感于人生的虚幻、短暂和无聊,表现出对功名利禄、争短论长等世俗观念的否定,以饮酒退隐的方式来超脱现实,自寻乐趣。意境清空旷淡,格调健朗飘逸,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想象神奇,语言高妙。这都使读者赞美叫绝,前人所谓“似非吃烟火食人语”(刘熙载《艺概》)。他以其灵气仙才创作的这些清旷之词,不仅给人以思想的启迪,而且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类词还有《满庭芳》(窝角虚名)、《哨遍》(为米折腰)等。反映苏轼的文人气质和思想个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别具一格,独领风骚。
总之,苏轼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作家,他不仅开创了豪放派词风,而且在婉约、清旷等风格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词的创作上的创新和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对后世的影响很大。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较全面地了解苏轼词创作的风格。
第三篇:苏轼诗词
苏轼诗词大全
1.《西江月·闻道双衔凤带》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闻道双衔凤带,不妨单著鲛绡。夜香知与阿谁烧。怅望水沈烟袅。云鬓风前绿卷,玉颜醉里红潮。莫教空度可怜宵。月与佳人共僚。
2.《菩萨蛮·娟娟缺月西南落》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娟娟缺月西南落。相思拨断琵琶索。枕泪梦魂中。觉来眉晕重。华堂堆烛泪。长笛吹新水。醉客各西东。应思陈孟公。
3.《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暧暧微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解鞍敧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4.《菩萨蛮·城隅静女谁人见》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城隅静女谁人见。先生日夜歌彤管。谁识蔡姬贤。江南顾彦先。先生那久困。汤沐须名郡。惟有谢夫人。从来见拟伦。
5.《西江月·别梦已随流水》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别梦已随流水,泪巾犹裛香泉。相如依旧是臞仙。人在瑶台阆苑。花雾萦风缥缈,歌珠滴水清圆。蛾眉新作十分妍。走马归来便面。
6.《虞美人·持杯遥劝天边月》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持杯遥劝天边月。愿月圆无缺。持杯复更劝花枝。且愿花枝长在、莫离披。持杯月下花前醉。休问荣枯事。此欢能有几人知。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
7.《菩萨蛮·雪花飞暖融香颊》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雪花飞暖融香颊。颊香融暖飞花雪。欺雪任单衣。衣单任雪欺。别时梅子结。结子梅时别。归不恨开迟。迟开恨不归。
8.《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昨夜渡江何处宿,望中疑是秦淮。月明谁起笛中哀。多情王谢女,相逐过江来。云雨未成还又散,思量好事难谐。凭陵急桨两相催。想伊归去後,应似我情怀。
9.《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10.《满江红·清颍东流》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
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
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
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
衣上旧痕馀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
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第四篇:苏轼诗词
苏轼诗词
《上堵吟》
台上有客吟秋风,悲声萧散飘入空。台边游女来窃听,欲学声同意不同。君悲竟何事,千里金城两稚子。白马为塞凤为关,山川无人空自闲。我悲亦何苦,江水冬更深,鲂鱼冷难捕。悠悠江上听歌人,不知我意徒悲辛。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主要是想表达诗人对往事的眷念。用“雪泥鸿爪”来比喻人无意中留下的踪迹,就如飞鸿在雪地上踏出爪印一样。感叹人生无定无常,但是往日各种坎坷遭遇,仍然留在人们记忆中,心上的爪痕是难以磨灭的。然后,整首诗里,苏轼认为,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如何能够实现抱负。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苏轼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微缩的展示。
《新城道中》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全诗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反映诗人无比欢快的心情;也表现了诗人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此诗描写作者出巡时途中所见的美丽景色,愉快地赞美了山村人家和平的劳动生活。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中间四句组成一套山水画屏。前两句描写远景,用的是比喻手法:山峰戴上洁白的絮帽,树枝挂着明亮的铜锣,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后两句描写近景,用的是拟人手法:山桃花倚篱而笑,杨柳枝无风自摇,自然景物被赋予人的神态举止,真是妩媚极了。诗的开头两句:多情的东风很会察言观色,猜透了诗人心中的忧虑,并且立即慷慨相助,吹得雨散天开,这怎能不使诗人喜出望外呢!所以进得山来,桃花笑,柳条舞,一路喜气盈盈。新奇的比喻,巧妙的拟人,不仅描绘出山野花木之美,而且烘托出诗人山行之乐,内心之乐和景色之美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这就是人们最爱追求的那种艺术境界:情景相生。《吴中田妇叹》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茅苫一月垅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
诗中描绘了江浙一带农民的悲惨生活情景和作者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苛税弊政的揭露抨击。全诗分为二大段,前八句为第一大段,写雨灾造成的苦难,后八句为第二大段,写虐政害民更甚于秋涝。这首诗叙事抒情,间用议论,写得真实动人,含蓄而情深。首先叹息稻熟苦迟,其次哀叹秋雨成灾,复次喟叹谷贱伤农,末以嘲讽官吏,逼民投河作结,更令人怵目惊心。整个诗篇的字里行间充满了诗人对劳动农民苦难遭遇的深切同情,尽管这是与反对新法的偏见交织在一起,也是不能轻易抹煞的。《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寻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怳如梦遽遽。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以下诗入题,写访僧。先写未见僧人所居时,说明自己腊日不和妻子儿女团聚,特地入山访僧,是为了陶冶性情,自我娱乐。僧人住在山中,山路盘曲纡回,正是自己想去的地方。“纸窗”二句,写见到僧人所居后。僧人所居只是纸窗竹屋,僧人则拥褐而坐。轻轻点染,写出景物的幽旷与僧人淡泊的生活,揭示了僧人高尚的品藻;诗人访僧的经过,与僧人的交谈,就隐藏在会心之处,不写而写了出来。
“天寒”句起写回程。天寒路远,所以天未晚就回家。自己与二僧谈得很投机,依依不舍。出山一看,只见云木回合,野鹘盘旋在佛塔之上。云木合,说雪意更浓,垂暮光线更昏暗,树木隐在迷雾之中;野鹘盘空,又在迷离之中点染一二清晰之景,使画面饶有深趣。这一景色,与起首四句相呼应而不重复。
结末四句,写到家后的感受。“欢有余”应接前“实自娱”而来,说明不虚此行,游之乐及游之情都表达了出来,自己的人生观及僧人的清净无为也得到了再次肯定。而火急作诗,更加深了自己的欢快感。“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不仅写了自己的心情,也是苏轼文学创作观形象的表达。
《望云楼》
阴晴朝暮几回新,已向虚空付此身。出本无心归亦好,白云还似望云人。
这首诗写登楼所见的壮景。诗人用画家的眼睛观察景物,用画笔写诗,意境更加开阔,景物别出情趣,是画,而又情出自然。四句诗都有“楼”字,而“满楼云一色”,就成了“楼”外之“楼”了,既将诗意点透,也添加了平淡诗风中的浓味。全诗句句紧扣主题,丝毫不显重复,俨若一首题画诗,堪称宋诗中的佳作。头两句放开,由近及远,拉开距离,使境界骤然开阔,烘托出望云楼周围的自然环境;后两句收拢,由远及近,拉近距离,近到楼上、楼中、楼云天浑然一体的景色。归宜兴留题竹西寺①(其三)此生也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西斋》 西斋深且明,中有六尺床。病夫朝睡足,危坐觉日长。昏昏既非醉,踽踽亦非狂。褰衣竹风下,穆然濯微凉。起行西园中,草木含幽香。榴花开一枝,桑枣沃以光。鸣鸠得美荫,困立忘飞翔。黄鸟亦自喜,新音变圆吭。杖藜观物化,亦以观我生。万物各得时,我生日皇皇。
《仙都山鹿》 日月何促促,尘世苦局束。仙子去无踪,故山遗白鹿。仙人已去鹿无家,孤栖怅望层城霞。至今闻有游洞客,夜来江市叫平沙。长松千树风萧瑟,仙宫去人无咫尺。夜鸣白鹿安在哉,满山秋草无行迹。
9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①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归人犹自念庭闱,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陇隔,唯见乌帽出复没。
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诗首句用问句,是感叹:我并没有喝酒,为什么像喝醉了一样,浑浑噩噩?下接着是答句,说自己的一颗心已经随着弟弟的归马而去。诗起得突兀而有意味,飘忽之极,为下面叙事抒情作了铺垫。接首二句,诗说明此心为何逐征鞍的原因,是回到父亲身边去的弟弟尚且非常想念父亲,而我这个离家的人,能以什么办法来安慰父亲的寂寥呢?这两句不直接写自己思亲,却从弟弟一面写,加重了对亲人的思念。
以上四句是第一层,写别离思父。以下四句是第二层,转到写自己与弟弟的感情,仍接与弟别离而来。诗说别后,自己赶忙登上高坡,目送弟弟远去,但前面有山坡阻隔,只见到弟弟戴的乌帽时隐时现。这四句写得很深沉,惜别的情感十分浓郁。“登高”二句,把很复杂的心情很巧妙地表现出来,历来受到称赞。写送人时一直看到看不见,心中十分感伤。苏轼这诗就是从此化出,但增加了登高眺望的细节,更为感人。
《红 梅》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融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这首词紧扣红梅既艳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独特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全词托物咏志,物我交融,浑然无迹,清旷灵隽,含蓄蕴籍,堪称咏物词中之佳作。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法;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 “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
第五篇:苏轼诗词读后感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诗词读后感。”苏轼虽被贬到密州,却不以己悲,在铁沟、黄茅冈尽显雄姿。“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此等豪情,氤氲于苏轼胸中,厚积薄发,彰显自己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决心,不禁令人慨叹。
广阔的绿野,放眼望去,雄鹰展翅翱翔。苏轼驾驭铁骑,马儿嘶鸣,疾驰而去,且学天骄弯弓射大雕。这,是洒脱的快乐!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莫听穿林竹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又被贬入了万丈深渊。把酒独饮,岂能自甘颓废耶?此乃苏轼也,虽屈于偏远之地,岂可自弃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是不羁的,甩开不尽的烦恼,用最旷达的胸怀接纳一切。在乡间小院,他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于田间小路,他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自由豪放的快乐,在苏轼心底蔓延……
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反复的进宫与贬谪,苏轼选择了释怀。心中保留了一方快乐的净土,那是在乡间修来的气度。忘却宫中的阿谀奉承、权权相争,忘却诸侯之间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忘却当年的乌台诗案,只待闲看时,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这,是过眼烟云的浮华万千之下的超然的快乐!
苏轼是锦绣大宋中的一代才子,自是一家的他,把烦恼抛之脑后,总会在诗词之中渲泄心中的快乐。这快乐积攒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坦然,凝聚着“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激昂。把握这份快乐,我的心中也似有一股豪迈之气荡漾开来……
赋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从战国时荀卿的《赋篇》创其名开始,先后出现了宏篇巨制的汉赋、骈偶讲究的骈文。这篇《前赤壁赋》是韵文,从头至尾换了十二次韵;像汉赋一样,采用主客答问的方式来阐述作者的思想、认识;又似骈赋和律赋,行文之中常使用排比与对偶,具备了“赋”的基本特征,但它又不为“赋”这种文体所拘泥,多处运用散文笔法,句式有时长短、有时整齐,参差错落,可以称得上是散韵巧妙结合、诗文和谐统一的佳篇,对辞赋体的发展与突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而东坡的不少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读后感《苏轼诗词读后感》。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明月一轮映于波平浪静的江面,送爽的清风徐徐吹来,茫茫白露布满大江,水光山色与中天夜月相辉映,主客对酌于舟中,酒酣耳热后和着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好似一剂“愀然”的灵丹妙药,使客人终于“喜而笑”。
《前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歌中的“击空明兮泝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客的伤感起于曹操的“月明星稀”,终于“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仍然不离“风”、“月”二字。苏子的对答,亦从清风、明月入论: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之所以说《前赤壁赋》是苏轼散文的代表作,是因为这篇文章几乎包揽了苏文的主要风格特点。宋元明清以来,不少文人纷纷指出,苏文的风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说是“汗漫”,是“畅达”,是“一泻千里、纯以气胜”,确实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确切。从《前赤壁赋》来看,苏文的风格乃是一种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阳刚之美。文中无论说理,还是叙事、抒情,都能“随物赋形”、穷形尽相,写欢快时可以羽化登仙、飘然世外;述哀伤时,又能拿动蛟龙、泣嫠妇作比;而苏文的舒卷自如、活泼流畅,在《前赤壁赋》中也不难发现,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至于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举来,毫不费力。“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徘徊”;“渺沧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钧,读来似铿锵作金石声。《前赤壁赋》一文还充分体现了苏轼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畅的特色,那种纯真自然之美给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带来了多么难忘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