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专题式教学”讲座

时间:2019-05-15 05:01: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语文“专题式教学”讲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语文“专题式教学”讲座》。

第一篇:初中语文“专题式教学”讲座

初中语文“专题式教学”实践探索

主讲人:杨彩云

一、什么是语文专题式教学

根据专题式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情况,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给语文专题式教学下一个粗略的定义:语文专题式教学是根据学生学习需要,立足于学生问题解决而集中某一学习主题展开,在教学流程、教学组织方式及教学评价有规定性要求的一种语文教学范式。

二、“专题式教学”的特点

(一)精神和语言共生

一个先进的教学模式背后,一定有一个科学的教育理念为支撑。“专题式教学”语文观的精髓就是“精神和言语共生”。“精神和言语共生”,把传统的语言观和现代的语言观融合为一体:传统的语言观强调语言的工具性,现代语言观重视语言的存在性,语言的本体性即语言可以生成思想。把这两种观点融合就是共生,我们应充分认识这一点。吴泓曾说,“过去的教学给学生的是一杯水,最多是一桶水。而我给学生的是一条江、一条河。”

语文研究专家对于“专题式教学” 在理论上进行了系统阐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张秋玲教授认为,专业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以问题为核心组合学习材料,运用发现学习和随机接入教学法,可以训练学生“辐射——聚合”的思维方式。张教授认为,研读过程中有五个必要环节:一参——引入相关资料,如作者、评论等;二读——深度阅读,探究思考;三比——进行对比阅读同类题材、体裁、主题,或者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等;四议——在阅读过程中的分享与交流;五写——用文字记录自己的阅读感悟与收获。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语室主任刘宇新,在《专题式教学思考与实践》中指出,专题式教学提出的课程背景,是落实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需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适应《课标》构建的模块课程的需要。刘宇新主任认为,专题教学有八种优势:①生成优势。可以在原有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或者根据需要,产生新的学习内容。②聚合优势。可以将篇与篇、单元与单元、教材与教材、课内与课外、学科与学科„„聚集到一起,③变换优势。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随时做出变化或调整。④高效优势。教学容量更大、针对性更强、问题更突出,对运用、审美、探究能力要求更高。⑤提升优势。在比较、归纳相关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形成上位的认识。⑥补偿优势。可以补足教材或系统教学中欠缺的内容。⑦个性优势。不同的学生可以在基本一致的框架内有自己的选择,包括内容、方法等。⑧自主优势。教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整合、开发教学资源。(二)一个专题多个文本

“专题式教学”颠覆了传统的“单篇讲练”的教学模式。北师大二附中认为,专题教学是以组织学生专题研究的形式打通课内外教学内容,指导学生从课内单独篇目出发去研读原著、自选研究问题,并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深入研究,进而形成学习成果、提升语文能力和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专题教学从课内教学的知识点、能力点和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点出发选择专题,通过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合作、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通常以单篇课文传授为主,习惯从词语教学、段落层次、主旨写法等几方面组织教学,这几乎形成了一种规范。专题教学就要从单篇课文教学的框框中跳出来,运用系统论的“整体原理”把握教材;要从课文的“苑囿”中解放出来,着眼于教材的拓展、延伸,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信息。首先,教师要转变角色地位,从原来身居讲台、居高临下、灌输知识的“指挥者”变成“教练”、“导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发表意见的一席之地,老师是和他们一起参加学习活动、共同研究的“同道者”。教师的作用不仅在于教会学生什么,更重要的是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种,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在专题教学中,教师的设计立意要高,考虑要周全,其中很重要的部分是如何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掘他们的潜在能力。

确定“专题式教学”方案的基本思路如下:由“篇”到“组”再到“类”。“篇”是指教师指导学生精细研读教材内其支撑作用的经典篇目,理解人物形象,把握思想情感,体会写法特色,并对有爆发力的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探讨,确立教学专题。其间将探讨问题的所得写成书面语言,进行有准备的发言。此环节大体需要2-3课时。

“组”是指选取和经典篇目有相似点(人物、中心、写法等)的其它三两篇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对组内起支撑作用的文本也可以像单篇教学那样进行精细研读。在比较中发现相同点或者不同点,写成有理有据的研究文章在班内宣讲。选取的文本可以是同一作者的其它文章,也可以不同作者的文章,但一定有相关点。此环节可以用5-10课时。

“类”是指继续扩大阅读范围,既可以是与专题有共性的文章,也可以是前人对这个专题的研究文章,通过比较、辨析、提取、归纳、综合,探究一类文章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写成研究论文,以作结题报告,有条件可以印成文集永久保存。此环节可以用4-6课时。

为了说清“篇”“组”“类”之间的关系,试举“亲情专题”为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选录冰心散文《荷叶 母亲》,而这一课,正好和泰戈尔的《金色花》编在一起。冰心的《繁星》正是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把自己的零星的感受记录下来,把零碎的思想集中起来而成集的。这册教材名著阅读推荐篇目之一就是《繁星 春水》。此外本册教材还有《风筝》和 《散步》。

本专题可以用2课时精细研读教材内其支撑作用的经典篇目《荷叶 母亲》,体会“荷叶”形象的象征意义,找到荷叶护荷花与母亲呵护我间的联系点,感受母爱的伟大,应要求将课文背诵下来。在此基础上,用5-7课时让学生延伸阅读背诵《繁星 春水》中的诗句;比较阅读泰戈尔的《金色花》;学习《风筝》和《散步》,可以让学生写出读后感并交流。可以再用4-6课时学习《背影》《牵着母亲过马路》《木兰诗》《斑羚飞渡》《母爱》等亲情文章。这些亲情文章,既有教材内的,也有教材外的;既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既有不同人物关系的,也有动物之间相互关爱的。最后让学生提炼、归纳出亲情是什么,亲情有多少种,都有怎样的表现形式,动笔写成优美的语句或者是总结学习收获。专题学习结束后,可以把学生的写作成果结集编印成册。

三、采用“专题式教学”缩小学生语文学科学业水平差异

1.发挥专题式教学的聚拢优势,整体把握教材特点,建立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

专题式教学的聚合优势是指教学中可以将篇与篇、单元与单元、教材与教材、课内与课外、学科与学科„„聚集到一起。将学情、单元教学目标、单元导读与文本教学目标、文本理解及课后习题、教参结合起来,明确整体和个体的关系,合理运用教材中的导读、课后习题等教学资源,更好地落实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发挥专题式教学的聚拢优势,对教材中相关篇目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如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的教学任务,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来说,要体会“爱”这一主题,感悟“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来说,要了解叙述的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的语言特点。本单元我们可以设计以“爱的颂歌”为主题的专题式教学,在讲授《阿长与<山海经>》带领学生梳理关于长妈妈的几件事,体会长妈妈的性格特点,着重感悟“爱”的博大;在讲授《背影》带领学生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感受洋溢在字里行间的至情至爱等等。这种专题设计主要是建立某一单元之内不同篇目之间的联系,不仅缩短了教学时间,更有利于挖掘本文的主旨。当然,专题式教学设计的文本的选择也可以跨越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版本。例如九年级(上)第三单元《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和九年级(下)第二单元《孔乙己》《变色龙》均为小说,教学时,可以从文体的特点出发,设计以“小说人物形象”或“小说对比手法的妙用”为主题的专题式教学。这样的设计关注文本的内在联系,发挥专题式教学聚拢的优势,使初中三年语文教学有系统性,才能真正架构完整的、清晰的语文知识能力体系。

2.发挥专题式教学的自主优势,提升自主设计能力,确保课堂教学的高质高效。

专题式教学的自主优势是指教学中教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主观能 动性,整合、开发教学资源。实验过程中,我们引导教师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要求教师不再一味地借鉴他人的教学设计或仍然沿用传统语文教学的模式,而是依据学情、教材对教材内外的文本进行自主地有针对性地整合,教学设计中凸现了教师的自主性和个性化,这样才能避免课堂中概念化的重复,确保课堂的高效性和实效性。例如从八年级(上)的课文《泥人张》《好嘴杨巴》入手引导学生阅读冯骥才《俗事奇人》中的其他文章,并选择了“俗事奇人”这一专题研究,同学们通过课前大量的自主阅读探究,认识了正骨医生“苏七块”,看病前必先收七块银洋;粉刷匠“刷子李”干完活全身不沾一个白点;造假画的黄三爷以假乱真耍得行家丢了饭碗等等。老师收集学生们阅读后的疑问,有针对性的从“俗事看社会” “奇人品个性”“语言读作者”进行归纳引导,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主动权教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归纳探究过程中解决疑问。利用这样一组文章进行专题教学不仅加大了阅读量,还对社会、对作者有了深刻的认识。教师设计的过程中,从课内出发,整合了课外相关教学资源,精心设计,答疑解疑,逐步落实跟进,每一步的设计都是教师自主研究,都体现了教师教学风格的个性化。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了解在天津码头生存的小人物的大智慧大本领,还洞悉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手艺人的生存状态,同时,也了解冯骥才的创作风格,了解冯骥才在保护和抢救民间文化遗产上所做的贡献。此专题设计不仅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自主分析、整合,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收效显著。

3.发挥专题式教学的提升优势,加强教学设计梯度,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

专题式教学的提升优势是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比较、归纳相关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形成上位的认识。实验过程中,教师从课内教学的知识点、能力点和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点出发选择专题,通过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合作、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这样就避免了教学中只注重讲授阅读技巧的模式化问题,而是更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例如:例如九年级(上)《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和九年级(下)《孔乙己》《变色龙》《范进中举》均为小说,教学时,把这些文本设计在一个专题中。先是用《故乡》《我的叔叔于勒》两篇文章作为引入课,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各要素的特点和作用;然后以《孔乙己》《变色龙》作为精讲课,侧重从人物描写和道具的使用两方面讲解小说中写作手法的妙用,学生先分析后仿写、续写;之后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范进中举》中写作手法的妙用,课后学生以思维导图展示自己的独特分析;最后学生侧重运用一种写作手法创作小说《窗》。这样的设计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还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还使学生对小说的阅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发挥专题式教学提升优势,突破单编教学的瓶颈,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的自主的阅读、质疑、思考、探究、写作,教学中 的不同的梯度的设计符合了多个层次的学生情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语文课堂中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篇: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讲座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讲座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永远的伤痛,写作成了困扰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在农村初中更是如此。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总是孜孜不倦地对自己的学生讲授大堆的写作道理,费尽心机,口干舌燥,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我们的许多学生对作文动起笔来总是叫苦连天。我们怎样让学生由“怕”作文变为“乐”作文了。首先分析目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第一,对作文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二,写作态度存在问题。第三,抄袭现象较严重。第四,轻视评改。如何摆脱目前的窘境,创造出柳暗花明的局面,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探讨的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出台,预示着语文教学的春天已经来到了,为作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作为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我们应审时度势,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努力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新路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

写作教学提出了七个方面的建议:

(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1.“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是集识字、阅读、理解、观察、思考、书写等多种能力为一体的综合性语言活动,是学生系统地表达知识经验、生活情感的书面语言形式。写作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有重要的作用,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初中作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初中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写作”不仅是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能力,又是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需要表达自我,需要与其他社会成员交流。表达和交流成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则是重要方式,而书面的表达和交流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通过书面的语言文字表达与交流,总是要表达交流自己对世界的各种各样的理解与看法,表达交流自己各种各样的想法与要求。同时,在写作的过程中,在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还会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对自我的认识,因此,写作的过程

又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是自我发展的过程。

2.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能力是人的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正所谓文如其人,写作总是反映着一个人的人品、学养和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一个人的文章,我们也往往能看出这个人阅读的量、阅读的面、阅读的品位,看出他的立场、观点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种提法提示我们应十分重视写作教学;应注重作文与做人的关系,注重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习之

间的关系;应多从写作去考察评价一个人的语文素养。

第三篇:谈初中语文辩论式教学

谈初中语文辩论式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需要改革,需要注入课堂活力,辩论式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本文主要就辩论式教学的特点、分类、实施和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通过辩论式教学的研究,让初中语文课堂焕发生机。

一、辩论式教学的特点

所谓辩论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辩论式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1.以问题为纽带

首先,教师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设置辩论,引发学生思考。其次,学生从问题辩论中获取知识。例如八年级课文《我的叔叔于勒》,学生们对菲利普夫妇的看法有所不同,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个辩题:“菲利普夫妇的行为是十恶不赦的,还是情有可原的?”学生们针对这一辩题开展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们越发清晰地意识到,是一种金钱至上的社会观念导致菲利普成为淡漠亲情的自私小人,他们的行为情有可原,但是我们还是要鄙视这种行为。以问题为纽带,可以解决课文的疑难问题,并且串联起整篇文章的前因后果,使学生的思考更全面,更深入。语文教材给辩论式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辩论题材,为辩论式教学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以学生为主体

辩论式教学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展开智力活动的过程。学生在课前主动查找资料,在课中主动参与辩论,在辩论中培养了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等能力。辩论式教学不仅旨在获得正确的答案和结论,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的实际机会,使学生能进行学习的自我体验。这种学习上的自我体验是极其宝贵的,它能使学生意识到自我力量的存在,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并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3.以和谐关系为基础

辩论式教学把学生看成是认识活动的主体,要求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以形成亲切、民主、融洽、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学民主直接、深刻地反映了辩论式教学的精神实质,它是师生有效地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并实现“教学相长”的重要保证。没有民主,师生之间缺乏真诚的交流与合作,也就谈不上辩论式教学了。

4.以激发兴趣为宗旨

辩论式教学通过问题的争辩,造成知识的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做到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励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开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观,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感到骄傲。”事实上,辩论式教学之所以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触及了学生的情绪和意志以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使学生能深刻地体验到惊奇、欢乐、自豪、赞叹……

二、辩论式教学的分类

辩论式教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全课辩论,一类是局部问题辩论。

1.所谓全课辩论,指的是整堂课就是一场辩论赛,所有学生分为两队,在教室里相对而坐,全体学生参与辩论,教师充当主持人的角色。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马》这篇文章时,可以设置辩题:“你认为家马好,还是野马好?”让学生先回去预习准备,写下自己支持正方观点或反方观点的论据。在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学生派代表抽签决定正反方,然后开展辩论,教师主持辩论赛,最后进行总结。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会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课外知识,分析家马的优点或者是野马的优点,在分析辩论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课文所介绍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2.所谓的局部问题辩论,指的是在课堂探讨阶段,教师提出有争辩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探讨辩论中,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涵和主题。辩论的时间是10-20分钟左右。比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的《庄子故事两则》时,在学生朗读文章并初步理解文意之后,教师提问:庄子认为人能感受到鱼的快乐,惠子认为人不能感受到鱼的快乐,你赞成哪种观点呢?支持庄子观点的学生可以坐教室左边,支持惠子观点的学生坐教室右边,开展辩论。通过十分钟左右的辩论,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庄子与惠子思想观点的不同,性格的不同,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表现的思想内涵。

三、辩论式教学的实施

1.选择恰当的辩题

在语文教学中,辩论题的确定,影响着“辩论式”教学的开展。那么我们应该依据什么来确定辩论题呢?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依据中学语文新大纲、语文教材的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来确定辩论题。在确定辩论题的过程中,我们着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辩题要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教师选择的辩题,必须是让学生有不同见解的问题。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老是“旧调重弹”,将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变换一下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要提高积极性,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辩题的设计就要注意趣味性。

例如,教学九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好读书,读好书”一课时,教师提出这样一个辩题:纸质阅读好,还是电子阅读好?这个问题结合了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有很大的争议,学生也非常感兴趣,各抒己见,辩论非常激烈。有的学生说:“抚摸着书本,闻着淡淡的墨香,是一种惬意的享受,这是电子书所不具备的。”有的学生说:“电子书可以节省纸张,更环保。”有的学生说:“纸质的书本不受时间、空间、电力条件的限制,更方便,而且比起电子阅读更利于保护眼睛。”有的同学说:“电子书容量更广,让人阅读面广,并且省钱。”一个有趣的辩题显然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辩论。

(2)辩题要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所谓思维的广阔性,就是思考问题时想得宽,想得远。这里有两个要素,一个是思路通畅,一个是思维面广。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教师设置辩题时,要让学生的思维对课文的覆盖面越广越好。因为,对课文的覆盖面越大,思考问题的范围越宽广。这样的辩题不仅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浓缩教学内容,用较少的教学时间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曹刿论战》一文的教学,当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初步了解文意之后,提出辩题:鲁庄公是一个聪明贤能的君王,还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王?听到这样的辩题,学生积极思考并踊跃发言,开展辩论,有的人认为他任人唯贤,礼贤下士,是一个明君;有的人认为他把希望寄托于近臣及神灵,他在战争胜利后还不知道胜利的原因,是一个昏君。也有同学总结说他在军事方面无能,但是他善用将才,这就是明君。一个辩题,让学生思考的范围覆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的思维更广阔,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了课文。

(3)辩题要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深刻的思维是指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及事物间的本质联系。只有这样去认识事物,才可以说是真正地认识了该事物。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其关键是教师采取措施,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步步深入。这就要求教师所设计的辩题,具有使思维向深层发展的导向性。

例如,《故乡》一文的教学,当教师指导学生读懂了全文之后,提出了这样一个辩题:闰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吗?有的学生回答:“能,他可以去参加革命,来改变命运。”有的学生回答:“他可以少生几个孩子,可以让孩子上学,改变命运。”有的学生回答:“不能,在那样的旧社会,作为农民的闰土根本就没有革命的意识,他的努力只不过是拼命地干活罢了。”通过辩论,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到闰土是旧社会农民的代表,鲁迅塑造这样一个人物是对旧社会麻木的农民的一种哀叹。所以,教师选择辩题时要选择能揭示文章主题的关键辩题,以此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把握辩论的时机

怎样设计一堂课的辩论发生点,使所设之辩题合理、适当、有意义,起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呢?教师要注意把握设置辩论环节的时机:

(1)在力点处辩论

所谓力点,就是课文的节骨眼,是文章反映人、物、事的关键笔墨,也是作者着笔的高潮和教者教学的高潮。辩题设计能否准确选择力点,关系到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可以说,抓住了力点,就是整体把握了教材,抓住力点,深究不放,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领会课文蕴含。

《湖心亭看雪》一文着力点是“余”与金陵人相遇,那么抓住这个力点,设计这样一个辩题:“余”看到金陵人是喜悦,还是伤感的?有的学生回答:“是喜悦的,他为遇到知音而喜悦。”有的学生说:“他是伤感的,他一听到金陵人,想到亡国之都,会特别伤心。”有的学生说:“他强饮三大杯而别,不是高兴地喝酒,而且也没有留下来畅谈,可见他内心并没有把对方当作知己,也并不喜悦。”在课文力点处辩论,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张岱作为明代遗民的故国之思,了解张岱的清高孤傲,从而更好地领会了文章的内涵。

(2)在疑点处辩论

所谓疑点,指的是学生阅读课文之后,表面上理解了,但深究下去将可能产生疑问和歧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疑点处辩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如《愚公移山》一文,可抓住疑点设置辩题:愚公一家移山是愚蠢的,还是聪明的?有的学生回答:“他是愚蠢的,浪费时间,他可以搬家更方便。”有的学生回答:“他是聪明的,他在为子孙后代考虑。”有的学生回答:“他的行为感动了天帝,他最终成功了,他是聪明的。”有的学生说:“作者编写这个故事是要赞扬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所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愚公并不愚蠢,他是聪明地相信一家人坚持不懈,团结合作,必定能创造奇迹。”通过辩论,学生顺畅地解决了课文的疑难点,领会了文章的主题。

(3)在深化处辩论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愤”、“悱”之际,即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我们引发辩论,往往是最佳时机。

例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教学,在朗读课文,初步理解文意之后,学生对于苏轼的心境很难理解,在学生求通而未得之际,教师设置这样的辩题:苏轼和张怀民一起赏月,内心是忧愁的,还是豁达的?有的学生回答:“他内心是忧愁的,因为他和张怀民都被贬官,成了‘闲人’,所以有一种怀才不遇的忧愁伤感。”有的学生回答说:“他内心是豁达的,他描述的月下之景如此美丽,可见他能静心赏月,内心是愉悦的。”有的同学说:“他写‘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是为自己有闲时,有闲趣赏月而平静喜悦,他或许有过伤感,但转念一想,就豁然开朗了,所以他内心是豁达的。”在课文理解深化之时,通过辩论,学生思维碰撞,把原先思虑的问题抛出来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这样的辩论不仅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还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真正得到了发展。

四、辩论式教学的功能意义

1.在“辩论式”学习中,落实了读的训练

在课堂上,当学生就课文中的问题进行辩论时,需要从课文中寻找论点,这就促使学生要对课文进行研读。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精读”,在读中揣摩、探究,寻找答案,提炼出自己所需的论点,最后再把找到的论点与同学们一起交流,这样就使“读”在辩论式学习中,得到了落实。

2.在“辩论式”学习中,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

在“辩论式”学习中,辩论的主要武器就是语言,辩论双方要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要通过语言说服对方。当然,辩论双方要更好地说服别人,还必须认真倾听对方的论述,因而辩论式学习还创设了一种有效的口语交际的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在“辩论式”学习中,课内外阅读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学生为了在辩论中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渠道查阅大量的资料。在学习《杨修之死》一课时,教师设置辩题:杨修之死过在自己,还是罪在曹操?学生们在辩论时,引用了很多《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分析了曹操这个人物的性格,来论证自己的观点。通过这场辩论,全班掀起了“读三国热”。这就使我们的课文的确成了一个“例子”,这个“例子”诱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潮,拓展了学生学习的内容,使课内外阅读得到了有机结合。

4.在“辩论式”学习中,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在“辩论式”学习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因为论题大都具有挑战性,所以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辩论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对他人的见解进行评价和补充,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敏感的捕捉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辩论中,学生们有时对对方所执的观点,要合力进行驳斥,所以在辩论中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责任编辑 韦淑红)

第四篇:初中语文比较式教学实践

初中语文比较式教学实践

运城市教研室 孙精珍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方方面面的基本能力,培养优秀公民的重任,自然而然地落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肩上,于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作为中学语文重头戏的阅读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提高教师多角度研读课文的能力,设计大量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新时代、新课程,对语文教育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北师大语文教材应运而生,对7—9年级语文教育各个层次的具体理念和操作程序进行新的设计和探索,突出了教材的实验性、探索性、创造性,尤其注重人文精神的丰富性,经典文本的多样互补性、问题探究的可操作性。在教学实际中,特别注重“同类比较”。比较探究就成为我们当前语文教学的主旋律。我市使用本套教材已经两轮了,第一轮使用,教师可以说是怨声载道,有老师给我来信说:“北师大教材,想说爱你不容易。”所以,对这套教材,我们丝毫不敢有懈怠之心,第二轮开始,组织全市语文教育精英,研究工作思路:立足课堂,研究教材的内蕴。明确研究任务:初中语文比较式教学研究与实践。下面我结合九年级教材,谈谈比较式教学实践。主要议题: 一是比较式教学的内涵与意义;二是比较式教学实践。

一、比较式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传统的语文教学,常常是抓住一篇文章条分缕析,精剖细解,教师讲,学生记,根本没有学生和教师的个人见解,教师是专家的传话筒,学生是教师知识传授的接收器,整个语文教学出现被动格局,针对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新课程极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比较,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只有思维发生碰撞,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探究活动中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比较法自古以来,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并被一代又一代的语文大师发扬广大。现在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若能适当地采用比较阅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归纳和积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张志公在《说“比”》一文中就说道:“比较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若采用比较教学法,可以让学生积累得更多些,更快些,归纳得更准确些,更深入些。”叶老也说过:“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味,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其实传统教学中也经常使用比较教学,如形似字的识记;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外貌、言行的比较、故乡景物描写的比较。现在孙绍振教授将传统的比较法教学与新课程改革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主题来结构单元,在同一单元中精心选编不同作家、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文章,对同一主题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深入地探究文本内涵,既开拓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又发展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在比较中,寻求真善美,涵养情操。

1.比较式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

比较法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将比较法运用于阅读教学就

是比较式阅读教学。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借助比较法进行的一种积极主动的阅读形式;二是把两篇或两篇以上在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本进行比较、分析的阅读形式。五种方法:增删法、替换法、图表法、假想法、勾连法。

比较探究的方法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人们在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要借助一定的方法,只有方法得当,做事才能顺利成功,甚至事半功倍。如果缘木求鱼,就会南辕北辙。吕叔湘先生认为“一切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示出来,语文也是这样。”语文比较阅读教学可谓由来已久。二十世纪20年代开始,一代又一代的语文教师都在尝试着比较阅读教学,课改以来,尤为关注,各种语文杂志都曾开辟过比较阅读专栏,主要刊载教师的比较阅读成果,但比较阅读教学理论提升方面的文章还很稀少。尤其缺乏比较阅读教学策略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现将一些语文老师及笔者在比较阅读教学实践中所采用的方法总结、提炼如下。

①增删法,即在阅读文本中增加或者删去某些词语、句子、语段等,以便与原文进行比较探究的方法。如《项链》中的第一句话:“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取掉也字,读一读,感觉有什么变化?

采用增删法进行比较探究,学生不仅提高了的炼字炼句的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刻领会了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同时也习得了遣词造句的方法和技巧。

②替换法,即将阅读文本的某个词语、句子,换成另一个意义相近的词语、句子,或者改变语段的顺序,与原文进行比较探究的方法。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的结尾三段依次是: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我把三段任意交换一下顺序,请学生与原文比较一下,是否可以呢?学生经过比较探究,就会明白,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春天分别比作娃娃、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依次体现了春天的新、美、壮的特点,这三个比喻句诗按照春天的成长顺序排列的。如果交换顺序,就不符合逻辑了。

采用替换法进行比较探究,可以有效地制造矛盾,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同时引领学生品味了精美语句,较好训练了学生的炼字炼句能力,提高了写作中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③图标法,即将阅读文本中的相关内容和关键性词语摘抄下来,通过画图或列表进行比较探究的方法。

④假想法,即引领学生凭借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写作经验,假想出与阅读文本相关的某些内容,进而与原文进行比较探究的方法。

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结局是:主人公马蒂尔德用了十年的青春还清了债务,才得知那挂项链是假的。小说到此戛然而止,给人意犹未尽之感。为了引领学生认识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如此结尾的匠心独具之妙,我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续写小说。学生们又得写马蒂尔德要回了真项链,欢天喜地换回几万法郎,生活有所改善;有的写马蒂尔德精神受到严重刺激,从此神经失常。有的写佛莱思恩节夫人要把真项链还给马蒂尔德,而她慷慨地一笑置之,不愿收回。„„然后让学生将

自己续写的结尾与原文结局进行比较探究,学生就体悟出原文的结尾更高妙。因为原文荒诞可笑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极具幽默讽刺效果,耐人寻味。

笔者认为,采用假想法进行比较探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又使学生获得写作方面的启示,即文学创作若能适当采用留白艺术,就会产生“言有尽意无穷”的奇妙艺术效果。

⑤勾连法,即在阅读文本时,就文本中某个知识点勾连出与之相关的已经学过的知识或者课外知识,并进行比较探究的方法。

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尾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我借机引导走出文本,收集古诗词中写“愁”的名句。学生就会尽其所能,集思广义,搜集出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处长”;李清照的“只缘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等经典诗句。再把这些写愁名句进行比较,进而探究这些语句的异同之处。作者都尽力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愁”化作具体可感的形象,而又同中存异:李煜用“一江春水”比喻愁之多;李白用“白发三千丈”比喻愁绪之长;李清照用“船载不动”形容愁绪之重;马致远用“断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涯沦落人的羁旅愁死。这种动手搜集材料,继而比较探究的训练,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动手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使学生深刻领会到诗歌意象的生动形象性。

笔者认为,勾连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知识的认识,而且促使学生温故而知新、拓展阅读视野,并使学生的阅读不断的纵深发展,当然

比较阅读式阅读的方法不止以上五种,还需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

2.比较式阅读教学的意义

众所周知,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在发现两种和两种以上事物的区别与联系方面,比较法常生奇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带有聚合和发散的性质,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比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可以给学生提供训练的渠道,拓展的空间;比较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学生在应用过程中就会逐渐提高自己的辨析能力和整体阅读能力,从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它广泛应用于人们认知事物、区别事物的过程中。比较法作为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广泛应用于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将比较法运用汉语阅读就是比较阅读。目前关于比较阅读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借助比较法进行的一种积极主动的阅读形式;二是把两篇或两篇以上在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本进行对比、分析的阅读形式。第一种定义既包括文本之间的比较阅读,也包括文本内部的比较阅读;第二种定义仅指文本之间的比较阅读。我们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应用及其广泛,小到字音、字形、字义的比较,大到篇章、单元、作家风格的比较等等。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阅读的过程应该伴随着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态度”,“应提倡多角度阅读,比较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多元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发展联想与想象,拓展思维空间”。无庸置疑,培养学生的质疑

能力、谈就能力、创新能力,比较阅读能够承担这一重任。于是,我们在语文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力求通过比较阅读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即我们所提倡的比较探究式阅读教学。所谓比较探究式阅读教学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研究文本,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教学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比较探究式阅读教学有着重要意义。①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有人说:“数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是模模糊糊的一大片。”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概括了语文学习的特点,点明了语文学习的广度和难度。由于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语文学习涉及到读音、字词、标点、阅读、写作、书写等多方面知识和能力。常给一些学习不得法的学生以“老虎吃天,无法下口”的无奈之感。尤其是几乎涵盖所有语文知识和能力的阅读理解,更让许多同学没有了学习自信,进而丧失了阅读兴趣。《论语》有言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采用比较法来打破学生的思维平衡,令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地去阅读文本,体验文本,探究文本,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的体验和认识,收获阅读的愉悦感和成就感。这也瘵大大激发学生阅读热情,不断向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进发。天长日久,日积月累,学生自然而然养成了“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良好阅读写作能力习惯,并终身受益。②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较可以有效地打破学生的思维平衡,激发学生在阅读中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探索研究,在探索中逐渐提升阅读理解的能力。比较探究式阅读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在合作学习中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综合能力及探究能力,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使学生的思维更灵动、更深刻。具体表现在:

由于比较内容的多样性,可以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比较的内容可以是字音、字形、字义的比较,可以是遣词造句的比较,可以是写作手法的比较;也可以是课内与课外的比较;中国文学作品与外国文学作品的比较等等。这样就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广度。

由于比较式的多样性,可以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比较的形式可以是单项比较,也可以是多项比较;可以是文本内部的比较,也可以是文本之间的比较;可以求同,也可以辨异。这种比较形式的多种多样,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学生在见仁见智的心灵碰撞中加深了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当前,许多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常常是蜻蜓点水,以为扫除了字词的障碍,就读懂了文本。他们不能静下心来认真琢磨,没有真正深入文本内部,只在“文本的表面滑行”,这种“浅阅读”状态当然无法使学生体悟文本的深刻内涵,不能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孙绍振先生在《名作细读》的“自序”中写道:“自然科学或者外语教师的权威建立在是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未知到有知。而语文教师却没有这样的便宜。他们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作为一线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深有同感。因而,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能够“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化为未知,在雄辩地揭示深刻的奥秘,让他们恍然大悟”。这首先要求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生命和情感去品味和探究文本,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和认识。其次语文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引领学生用生命和心灵去体验文本,探究发现文本的奥妙之所在,进而生成自己对文本独特精彩的见解。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创设积极和谐的阅读氛围,给予学生科学有效地学法知道哦啊,引领学生在文本体验中体会探究的乐趣,享受语文学习的幸福。比较探究式阅读是一种研究性的阅读方法。师生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探究式阅读,可以明辨优劣,对文本做出相对科学的分析判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形成个性化的、创造性的新见解。在比较探究式阅读教学中,当作为比较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不完全一致,甚或相悖时,如果教师能够因势利导,指导学生积极探究,明辨是非,善恶、美丑,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这种语文课(研究性的学习课)上,我们看到学生在从事真正的脑力劳动:他们深入思考地分析活的语言现象,进行比较和对比,自觉地努力去克服困难(这时的困难已经形成明确的待解决的问题)” ④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一直戴着“少、慢、差、费”的帽子,为了打造中学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无数的专家、学者昨一线教师在进行着不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笔者认为,造成中学语文教学令人堪忧的“高耗低效”现状的主要是原因是,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不力,导致学生兴趣低下。众所周知,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采用恰当的方法,高效无从谈起。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常常是抓住一篇文章条分缕析,精剖细解。对学生而言,课堂常常出现一种“你讲我记,你问我答”的被动格局。同时,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又常常受到所谓教参标准答案的禁锢。若采用比较探究式阅读教学,教师又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并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引领下,兴趣盎然地走进文本,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的合作讨论,激情四射地表达自己个性化的见解和感悟。这样的阅读教学课堂,又何愁学习氛围不浓厚呢?又何愁学习质量和效率不高呢?

总而言之,我们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比较探究式阅读教学,不仅符合语文新课程理念的精神,而且继承并发扬传统的语文教学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不仅开拓了学生阅读的广度,而且挖掘了学生阅读的深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而且大大提高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比较式教学实践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的扉页写道:“我们的目的在于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使学生可以多学„„”比

较既是一种思维方法,又是一种思维过程。如果能够建立起科学的比较式阅读教学策略,并能在实践中运用恰当,就会收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实现传统教学法与新课程理念的完美统一。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和新课改的推进,语文比较阅读教学也再次受到重视。然而,实际教学中,中学语文比较阅读教学尚缺乏具体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的随意性很大,难以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如何构建体现新课标精神的比较式阅读教学策略,充分发挥比较式阅读教学的优势,解决长期以来比较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努力研究和探讨的方向。下面结合九年级教材谈谈我们的教学实践。

1. 分析教材,明确方向

九年级上下两册除了各单元主题外,上册以“文学”“艺术”为话题;下册以“经济与文化、精神与物质、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为话题。能力培养注重“探究性阅读”能力;在阅读方法上,九上以去粗取精,知入知出等批判性阅读;九下以拓展、活读、致用等创造性阅读。选文以文学艺术作品为主。在这两册中,合计安排了五个单元的文学知识趣话,介绍了小说、散文、诗歌的基本知识以及文学鉴赏等方面知识。所以,我认为九年级教学以文学艺术作品的比较、赏析、评论为主。

2.重组教材,科学选点

重组教材:根据文章的题材和主题重新安排教学顺序,便于学生进行比较探究。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最灵动、最丰富、最美好的内容,是老师们公开课的常选。这样的文章,我们传统的教学设计思路,首先是整体阅读,把握文意,然后是选取课文中一两个、两三个着重用力的部位,进行精段品读。也就是说,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前

提下,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等有嚼头的地方进行细腻深入的品读教学,最后是提炼主题,概括特色,一篇文章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但是,北师大教材编写的最大特色就是突出“同类比较”,每单元同类主题或题材的课文组合,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现成的可比性,通过比较、显示同类中的共性、个性和差异,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进入探究学习的深层次,这也是我们多年教学的难点,是我们研究的重点。这项使命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习惯,即一篇一篇地教课文,而是要实行单元教学,对教材选文进行重新组合,选准比较的切入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我们的教学更能突出比较的探究。

科学选点,就是科学地选择比较点。比较一般是由比较的对象,参照物和比较点组成,所谓比较点就在比较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某个问题。构成一篇文章的要素是多方面的,有结构安排、写作手法、细节设置、表现主题、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等。那么在比较式阅读教学中我们该如何设定比较点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比较式阅读教学,由于学生的阅读积累还不丰厚,阅读视野相对狭窄,一般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综合考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适当选择比较对象及参照物,并预设比较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充分感受文本,自主思考后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互相启发,进而随着学生阅读面的不断扩大,文本解读能力的不断提高,当学生能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比较法来探究文本的异同时,教师可以逐渐放手,让学生跟着阅读感觉走。当学生在阅读体验中出现了“愤悱”状态时,比较点就会来自学生的阅读体验,来自学生的心灵深处,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就会给学生“豁然开朗”之感。无论是教师预设的比较点,还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的比较点,都应遵循以下原则:

比较点的设计要力求具有启发性。在文本的比较探究式阅读中,如果比较点设计巧妙,运用恰当,可以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恰到好处的比较点,如同学生思维的引爆装置,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地深入文本,积极地分析文本,在字里行间乐此不疲地寻微探秘,并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与文本进行生命的交流。如七上的亲情歌吟单元中的比较点是这样设计师的:母爱是天底下最为美好的情感,难道也会有所不同吗?学生就打破思维平衡,走进文本探求母爱的不同内涵和表现形式。

比较点的设计要力求具有深刻性。在文本的比较探究式阅读教学中,如果比较点设计深刻、准确,可以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艺术效果。张志公先生认为:“只要比得恰当,越比理解的越清楚,印象越深刻,掌握得越牢固。”

比较点的设计要力求具有适合性。采用比较式阅读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悟文本的思想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学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写作技巧。因而,比较点的设计要与文本的特点相适合,要与教学的重点、难点相适合,唯有如此,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高效率。若比较点与文本的特点不适合,与教学的重点、难点不适合,比较探究式阅读教学就会流于形式,甚至使阅读教学事倍功半。

如九上:第一单元:生活况味。教学顺序为:项链——珠宝——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在这个设计里,莫泊桑的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教读,第一条项链改变了一个女人的一生,第二条项链使一个男人蒙受羞辱,普希金的诗是读给玛蒂尔德,宫玺的诗是读给朗丹的女人,最后一首诗是经引起学生对生活况味的思索。在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文练习:设想推论:假如项链没有丢掉,或者丢了之后立即知道项链是假的,玛蒂尔德的结局会怎样?请根据题意自拟题目,写两三百字的短文。

第二单元:感悟艺术。教学顺序为;留学巴黎——心血凝成的作品——琵琶行(节选)——李凭箜篌引——《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口技。前两篇目文章是写冼星海的艺术人生。两首诗是唐代描写音乐的名篇,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调动各种感官,用文字恣意描写音乐。《口技》是一篇传统美文,虽然放置在不显眼的地方,教师还是要引导学生认真研读,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紧扣一个“善”字,品析课文。有时间的话,扩读《核舟记》,因为这两篇文章,都是写技艺的,都用了描摹的方法。

作文练习:搜集一些名家运用通感修辞手法的句子,揣摩通感的表达作用。

第三单元:人生境界。教学顺序为: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最苦与最乐——登岳阳楼——诗两首——谈生命。

前三篇文章注重忧与乐,三首诗都与洞庭湖有关,最后以冰心的生命作结。

3.文内设比,发现内涵。

“文内设比”,指教学一篇文章时,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巧设比较式教学内容。从思维的深度来讲,它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带动学生反复研读,挖掘文章的内蕴,增加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如:九下中的《孔乙己》。课文《孔乙己》有个学习重点为“体会含蓄精巧的布局”。这“布局”二字,包含的内容太多。我觉得,作为同学们来学习这一课,需要体会此文展开故事、塑造人物的两个重要特点。教学《孔乙己》时,说说孔乙己的手

在鲁迅的笔下除了替别人抄东西赚点钱之外,孔乙己的双手还有四种特殊的用途:第一,蘸酒写字;第二,偷窃东西;第三,书写服辩;第四,代脚“走路”。作者通过对手的描绘揭示了丰富的思想内涵,深刻的表现了封建社会里旧知识分子中大多数人的悲惨命运„„ 第二步,实践一种基本的方法,课内比读。

请同学品读课文的第四段和第十一段,进行比较阅读。

活动的内容,在第四段和第十一段中寻找对比点,感受这两个段落在这篇小说中的重要作用,感受鲜明的对比中表现出来孔乙己命运的变化。

第4段: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 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 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 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⑵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 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 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 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 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 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⑶,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 快活的空气。

第11段: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 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

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 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 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 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 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 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 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同学们比较的细节有:站着与坐着、长衫与黑瘦、文言和白话、眼睛与眼色、排出与摸出、两碗与一碗、出现与消失,以及时令、站着、语言、语气、动作、形貌、姿态、钱数、手的用途„„这些对比、把精神和肉体受到巨大摧残的孔乙己的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激起人们深深的思索。

一个特点是,全文始终贯串着对比。

《孔乙己》通篇使用了对比手法。例如,孔乙己的出现与消逝、爬上去的丁举人和跌下来的孔乙己、酒客的“快活”和孔乙己的孤寂、孔乙己的生命价值与粉板上的十九个钱、阴冷的天气与热闹的笑声等,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总的来讲,文中的对比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描写社会环境时的对比。如小说开头一“长”一“短”、一“站”一“坐”、一“里”一“外”的鲜明对比,形象地揭示了清末封建社会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状况,为孔乙己的出场点明了背景。又如通过掌柜对三种人不同态度的对比,把当时社会欺贫媚富、冷漠虚伪的人际关系作了生动的表现。二是人物描写中的对比。如孔乙己和丁举人的对比,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拓宽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喜剧气氛和悲剧命运的对比,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刻揭露了社会的病态。又如最突出的一组对比,即孔乙己第一次亮相和最后一次出场,在外貌、语言、声音、神态、动作方面的对比,把精神和肉体上受到巨大摧残的孔乙己的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激起人们深深的思索。

一个特点是,文中多角度铺展了人物描写的线条。

“孔乙己的‘偷’”是人物描写的线条之一。“偷”是孔乙己喝酒的经济来源之一。为喝而偷,深刻表现了孔乙己好喝懒做的性格。“偷”也是旁人取笑的中心内容。小说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众人、酒客、掌柜的无情嘲笑和无聊哄笑,都与“偷”字有关。由“偷”引出的笑,表现了社会环境的冷漠。“偷”更是孔乙己挨打的直接原因。具有悲剧意义的是,成了举人的读书人丁某没有打折孔乙己那双偷东西的手,却残酷地打折了他的双腿,最终断了孔乙己的生活之路。

“孔乙己的‘手’”也是人物描写的一个线条。除了抄东西赚点钱之外,孔乙己的双手有四种特殊用途:蘸酒写字,偷窃东西,书写服辩,代脚“走路”。课文对孔乙己双手特殊用途的描写,贯串着故事由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孔乙己这个写得一笔好字的人,其功夫的最后显现,竟是在一个中了举人的“读书人”面前写认罪书;他那双本应具有谋生本领的手,最终成为他爬向死亡的工具。可见,作者对孔乙己双手的“反常”描叙,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

“孔乙己的‘脸’”又是人物描写的一个线条。课文用“青白”“红”“灰”“黑”等寥寥数字,对孔乙己的脸色变化进行了五次描写。这些极为简省的笔墨,也是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涨红”显示了他不敢正视现实、害怕别人揭短的心理,“灰色”则表现了他内心的遗憾被人深深击中之后的痛苦。又如孔乙己出场时是“青白”脸色,而最后一次出现时,已是拖着断腿,面目全非。“青白”,表现了他只是在半饥半饱中延续生命,“黑”

则表现了他已受到巨大摧残,完全没有了活力。从“青白”到“黑”的变化,包含着冷漠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的许多悲哀。

还有“孔乙己与‘酒’”、“孔乙己与‘笑’”都是人物描写的突出线条,建议同学们学着老师的讲析自己揣摩品味一下。

如对《醉翁亭记》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至于负者歌于途„„”两个选段的比较式赏析: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xié),往来而不绝者,滁(chú)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gōng)筹(chóu)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从表达作用看,前段承上,后段启下。

从内容组合看,前段主要写景,景中有人;后段重在写人,人中有景。从描写笔法看,前段概括描写山间景色,后段详细描写游宴场面。

段写滁人、宾客、太守的野游,现层层递进之状。

从氛围表达看,前段给人以空寂的静美,后段表现出欢愉的动美。从质感描绘看,前段显“色”,后段传“声”。

从表现手法看,前段描写景色,对比鲜明;后段描写活动,烘托有力。从句式特点看,前段基本上是一句一景,后段则是一句一事。从情感表达看,前段寓情于景,后段在叙事中抒情。

用影视知识来赏析,这两段分别是一组快速闪过的空镜头和一个内容充沛的长镜头。

用美术知识来赏析,这两段分别是美丽的风景和生动的风习画。用绘画技法来赏析,这两段分别运用了简练的写意之法和细致的工笔之法。

用美学知识来赏析,这两段分别表现了“美中之乐”与“乐中之美”。用句法知识来赏析,这两段骄散相间,文笔多姿,音调优美。用音韵知识来赏析,两段文字中“者„„也”选用,往复赞咏,自然流畅,一唱三叹。

人们往往用“力透纸背”这个成语来形容书法遒劲有力,也往往用“力透纸背”这个成语来形容诗文立意深刻,造语精练。其实,语文

教师的品读功夫也应达到“力透纸背”的境界。如果能将诗文的技巧意蕴美点妙要尽收眼底,那对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还用说吗?

4.多文联比,丰厚内涵

多文联比,是指从某一篇课文生发开去,找到相同主题、相同题材、相同写法或有其它相同之处的文章进行横向比较阅读,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增加了阅读教学的容量,让学生在多篇文章中反复理解文章的内涵,去粗取精,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包括:

同一题材不同文本的比较探究;如项链、珠宝、诗三首 同一主题不同文本的比较探究;如孔乙己和范进中举 教读文与自读文的比较探究; 文言文与现代文的比较探究。

如,《项链》、《珠宝》《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读这首诗,要很好的理解“欺骗”的含义。“欺骗”可以广义地理解为“生活给人们的打击”,如被人欺骗、被人欺侮、命运不公、生活艰难、病痛严重;如失学、失恋、下岗、离婚、失事、破产;如饱经挫折、理想破灭、灾难突降、命运陡转、遭人陷害,等等。生活欺骗了你,就是生活打击了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

宫玺

假如你欺骗了生活,以为神鬼不知,心安理得

且慢,生活并没有到此为止,有一天,它会教你向它认错 大地的心是诚实的,孩子的眼睛是诚实的,人生只有一步一个脚印 才会有无悔的付出无愧的收获

读这首诗,重点要理解诗中“欺骗”、“诚实”两个词的含义。我们欺骗

了生活,小而言之,是对生活的不诚实,对青春的不诚实,自暴自弃,说谎逃学,抽烟喝酒,小偷小摸,屡做坏事,无节制的上网„„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应该学会脸红,应该“吾日三省吾身”,应该用诚实来收获自己的幸福„„

这首诗对我们的启迪是——要诚实执着。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邵燕祥,这首诗给我们的启迪是——要自信自强!

如《白杨礼赞》和《松树的风格》这两篇散文,内容上完全不同:一篇作于抗日战争时期,一篇作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篇写的是白杨,一篇写的是松树;一篇歌颂抗日军民不屈不挠、反抗侵略的民族精神,一篇歌颂社会主义建设者们大公无私、自我牺牲的精神。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两篇作品组合在一起,异中求同,就会发现新的东西:两篇散文都是从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中引出象征意义,歌颂人的精神品质;都是先咏物,后抒情。

再如《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两篇小说,都是写封建科举制度下文人的遭遇,他们都是旧社会的知识分子,都是受封建文化毒害的读书人,都是不会营生的牺牲品,为了通过科举制度而获取功名利禄的生活,都蒙受封建教育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残害,思想受毒害,身体受折磨,性格偏迂腐,精神偏异常。两篇小说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教育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上的毒害和身体上的摧残,从而使人们认识封建制度的罪恶。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两篇作品组合在一起,同中求异,就会发现新的东西。孔乙己在潦倒一生中悲哀地死去,而范进在几十次科场失利之后,突然中举一跃而进入上层社会。

其一,孔乙己自视清高,范进自卑自贱。孔乙己对自己认识几个字

沾沾自喜,甚至以自己是个读书人而自命不凡,始终不肯脱下又破又脏的长衫。别人取笑他时,他还要强辩几句:“你怎么这么凭空污人清白„„”别人问他:“当真认识字么?”他却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可见,孔乙己颇有几分清高,喜欢孤芳自赏。孔乙己的自视清高使他不能正确地认清自己,把自己的缺点当宝贝,并固守不变,最终造成了自己的悲剧人生。范进惧怕胡屠夫,无端遭受辱骂,却连连说道:“岳父见教的是。”在向胡屠夫借盘缠时,被胡屠夫一口淬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范进却只能忍气吞声,卑怯畏缩。可见,范进怯懦猥琐,甘受屈辱,自卑自贱。范进在自卑自贱中苟延残喘,成为人们批判的对象。其二,孔乙己迂腐,范进圆滑。孔乙己的语言是很有特色的,动辄“之乎者也”。在给小孩子分茴香豆时,他有一句经典的话:“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可见,孔乙己是迂腐的。孔乙己已成为一个典型的抱残守缺的形象。范进中举之后,张乡绅前来攀附,说了这么一番话:“适才看见题名录,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范进的回答是:“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范进明知张乡绅的攀附之词是无稽之谈,却以一句“幸得出老先生门下”给予了认同。可见,范进是圆滑的。范进已成为官场的腐蚀品。范进世故圆滑,足见城府颇深,谙熟官场陋习。其三,孔乙己善良,范进虚伪。孔乙己虽然有诸多缺点,但是有善良的一面。孔乙己穷困潦倒,但从自己的碗中分出不多的一部分茴香豆给孩子们,还教小伙计写字。这是一个善良的人地善良之举。孔乙己的善良为自己赢得了同情。范进在他母亲死后,与张乡绅到高要县打秋风,在宴席上不肯用银镶杯箸,以证明他对母亲的“孝顺”,却在燕窝碗里

拣出了一个大虾仁丸子送到嘴里。这说明范进虚伪、狡诈。范进的虚伪招来了指责。

其四,孔乙己自我安慰,范进神经脆弱。孔乙己穷困潦倒,没有精神寄托,只能在心里自我安慰,在盲目的自命不凡和别人的取笑中自我解嘲。范进在科举考试中屡考屡败,心灵已经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考试失败一次,压力就膨胀一倍,一旦侥幸成功,就出现癫狂的状态。

语文课本常常把同一题材或同一文体的文章组合在同一单元,方便比较阅读。师生在比较中把握每篇课文的侧重点和同一单元的课文间的联系。比较过程,实际上就是读、讲、议、练的过程,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教师引导点拨的过程。把相关或相似的读物组合在一起,通过分析、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探究造成这种异同的原因,就可以加深对读物的认识,获得新见解。在课文教学的品析阶段,运用这种相互比较的方式教学,可深化对课文的认识、理解、品析、欣赏和探究。

5.加强评价,推进教改

比较阅读可以较好地融知识与能力、课内与课外为一体,所以多年来,我市统一组织的调研测试,试题制定特别注重比较阅读,有古诗词与文言文、文言文与文言文、课内现代文与课外现代文的比较等等。以试题的命制,强力推进课程改革。

结束语:比较式阅读教学的关键,还是在于教师对文本的研读,只有读透文本,读出新意,才能选好比较点,设计好富有创意的进行比较的问题。这样,学生的课堂活动才能精彩纷呈,我们的教育生活才能充满诗意,让我们认真学习北师大教材,积极开展比较式阅读教学实践,倾注全部热情,共创语文教学的辉煌。

第五篇:数学变式教学(讲座)

数学变式训练对学生的长远影响

教师:李芳芳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一学期又要结束了。这学期我们九年级数学重点是通过变式练习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听三位教师的公开课及自已上公开课,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经过这样的过程,感触很大也很受用。最值得学习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各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下面我从学生的收获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变式训练课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变式训练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发散思维的能力、化归、迁移思维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运用变式训练可以提高数学题目的利用率,抽高数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比如邹琪教师的这节课重点是讲解绝对值的性质运用,通过变式抓住绝对值班的本质规律,通过训练,主要通过呈现性质的外延和一些易错难辨的分类考虑情况,让学生加深理解很好的掌握绝对值。姚老师的这节几何课把各种全等变形通过具体的变换演示让学生思维一下活跃,学生能很快建立空间形象概念,通过变式帮助学生多方位灵活理解,再复杂的图形都是是由几种基本全等变换得到的,可以从复杂的图中抽象出本质的思维方法。另外,姚老师在处理质疑导学中的例题时,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用一个二次函数综合问题激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一个问题比一个问题难并且综合了轴对称及两点之间线段更短等知识,尤其是面积的问题,一题多解培养了学生变通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收到了少而胜多的效果。

二、激活了学生的兴趣,这三节课的变式变得好,不是机械的重复的训练是让学生感兴趣的变式,学生身心都投入,课堂成了学生是主人,教师只起到了主导作用,通过有效的分组和变式,学生有持续的热情参与,并且学生的参与面大,学生真正学得轻松有趣。

三、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式训练丰富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思路宽广更节约教学时间抽高了课堂效率。这三节大容量有一定难度的变式练习课,学生掌握的好,学生主观能和积极性最大开放,提高课堂效率,轻松了老师,老师和学生思维相吻合和谐地展示了高效课堂。

总之,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多尝试运用变式训练,尤其在下学期上九年级的中考复习上用,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努力提高中考复习效率。

2018年6月 20日

下载初中语文“专题式教学”讲座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语文“专题式教学”讲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语文比较式教学实践(推荐五篇)

    初中语文比较式教学实践 运城市教研室 孙精珍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方方面......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几何式作文教学》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贾月梅石楼县马村明德学校 新课标初中作文辅导教学案例,从目的入手,引导学生抓住情节进行写作尝试 【案例题目】 几何式作文教学 【案例主题】 近年来,农村初......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探究式学习漫谈

    初中语文教学探究式学习漫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

    菜单式家庭教育讲座

    菜单式家庭教育讲座 如何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学习指导篇满洲里市逸夫小学 讲座时间:11月 讲座主题:学习指导篇——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参加人:家长 讲座内容: 一、什么是......

    初中语文参与式课堂教学探究

    高效课堂研讨材料 初中语文参与式课堂教学探究 校尉中学张文永 素质教育呼唤以学生为本的主体精神,要求教育者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整个教学过程要紧紧围......

    初中语文梯式教学法初探

    初中语文梯式教学法初探 河南省洛阳市东升二中 麻天玲 【摘要】: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梯式教学法因材施教,是对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是贯彻实施素质......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学案式探究性语文学习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学案式探究性语文学习学案式探究性语文学习的基础内涵 学生以课文为学习探究的基本内容,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多渠道、多角度地获得相关信息,经过筛选,分析......

    初中语文“问题驱动”式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初中语文“问题驱动”式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语文课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