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下数学教案-混合运算-苏教版2014【小学学科网】解读
混合运算教案
第一课时: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以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步计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运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运用知识的迁移,自主探索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说出先算什么,再计算。560+4×220-15÷3 学生在纸上直接进行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由学生小结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很多同学都喜欢下棋,本周兴趣小组要开展棋类活动,老师准备购买一些棋具。我们一起去看看老师买棋时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出示主题图。这是一道购物的实际问题,遇到这类问题你马上会想到哪些基本数量关系?(课件出示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
2、学生看图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1象棋一副12元,围棋一副15元;(2老师要买3副象棋和4副围棋。
3、想一想,怎样才能算出买象棋和围棋一共要付多少钱?(1小组合作,分析数量关系、尝试列式计算。(根据单价×数量=总价,让学生明确:要用象棋的单价乘象棋的数量等于象棋的总价,围棋的单价乘围棋的数量等于围棋的总价;分别算出两种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
(2由组长汇报,板演组内算式,板演后再说说列式的依据。(学生可能会得到以下算式 12×3=36(元15×4=60(元36+60=96(元12×3+15×415×4+12×3(3集体订正,理解数量关系。(如果学生没有列出综合算式,则引导学生从数量关系上来列式,12×3是求象棋总价,15×4是求围棋总价,求一共要付多少钱要用加法连起来。象棋总价加围棋总价或围棋总价加象棋总价
比较:12×3+15×415×4+12×3和复习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复习题是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这两题是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小结:像这样含有三步运算的混合运算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三、探索算法
1、根据:12×3+15×415×4+12×3
思考讨论:这两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尝试:学生独立试做,再指名由学生板演。
(根据单价×数量=总价,让学生明确:要用象棋的单价乘象棋的数量等于象棋的总价,围棋的单价乘围棋的数量等于围棋的总价;分别算出两种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通过让学生有意识的与分步计算反复对比,明白这也是这道算式的计算顺序。
方法一:12×3 + 15×4 方法二:12×3 + 15×4 = 36 + 15×4 = 36 + 60 = 36 + 60 = 96(元 = 96(元
(包括分步算出两个积与同时算出两个积的情况,如有运算顺序错误的情况也一并板演。
(3比较:两种计算方法,哪一种方法更简单?再利用第二种方法计算15×4+12×3。通过反复对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大胆推导出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汇报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汇报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第一步脱式两个乘积可以同时计算出来。
独立计算,完成课本例题填空。
2、出示“试一试”:150+120÷6×5`
小组合作,讨论:算式中有哪些运算?在这里除和乘连在一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思考并交流,说运算顺序,并标上运算顺序,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3、小结:今天学的含有加、减、乘、除的三步混合运算的式子应该按什么顺序计算? 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结语: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四、巩固应用
1、说说每组运算顺序有什么异同。①40 ×245 ÷ 5 ①求积②求差③求商(284 ×3-98 + 2 ①求和②求差③求积(390 + 56 ÷2 ×3 ①求积②求和③求商
3、标上下列算式的运算顺序。240÷6-2×17 45-20×3÷4 15-36÷3+25
4、说一说、算一算。(做“想想做做”第1题
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同桌互说,独立做题,集体订正。
5、考考你的眼力(出示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观察、判断,先说一说错在哪里,为什么?应该怎么做?学生板演订正。
6、做“想想做做”第4题
兵兵家有3口人,居住面积是72平方米, 乐乐家有5口人,居住面积是85平方米, 兵兵家的人均居住面积比乐乐家大多少?
五、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课后作业:几道三步混合运算计算题和1至2条应用题。
第二篇:四年级下数学教案-运算律-青岛版(2014秋)【小学学科网】解读
快乐农场——运算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概括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初步体验猜测、归纳、比较等数学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概括、总结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
难点:引导学生去举例、验证、归纳和概括规律并用字母表示。同时,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掌握“猜测、举例、验证”这一数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3月12让是什么节日嘛?学校要在植树节期间从苗木基地购进一批树苗和花苗进行绿化美化校园活动。仔细观察课本17也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一共要购进多少克树苗?花苗? 怎样列式,如何计算,怎样计算更简便,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加法运算律。(1谈话:校园绿化,要购进一批树苗和花苗。要购进冬青56棵,柳树72棵,杨树28棵,月季80棵,牡丹88棵,茶花112棵。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生1:一共购进多少棵树苗?生2:一共购进多少棵花苗?.......(3今天这节课,我们先一起来研究其中的这二个问题。
二、小组合作,探究加法结合律。
1.先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购进多少棵树苗? ?(56+72+28=128+28=156(棵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6+(72+28=56+100=156(棵 2.第二个问题怎样计算?
(88+112=80+200=280(棵
3.比较一下这两道算式,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这两道算式结果相同,我们可把两道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起来。5.练习: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45+25+23 ○45+(25+23(36+18+22 ○36+(18+22
6.观察这两个等式,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等式中能发现怎样的规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7.呈现运算律
(1你能从第一个运算律中得到启发,用简便的方法表示你们的发现吗?试一试。学生口答,教师板书:(a + b + c = a +(b + c(2三个数相加,先算前两个数相加或是先算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一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
三、独立探究,学习加法交换律。1.乘法运算律中还有其他规律吗? 34+2 2+34 3470+1210 1210 +3470 39+34 34+39 1210+790 790+1210 通过比较上面几道题大小,你肯定有很多发现。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2.举例验证,发现规律。
同桌互相交流是否存在的特殊情况?(1等式反映的规律。
四、比较异同,发现特点。
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的异同点及它们的特点。
1.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在加法运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什么异同点? 从而得出相同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都是加法的运算定律,其计算
结果——和不变。
不同点:加法交换律是变换了加数的位置,如a+b=b+a;加法结合律不改变加数的位置,而改变了加数的运算顺序,如a+b+c=(a+b+c=a+(b+c。
2.特点:应用加法交换律改变加数的位置后,计算时仍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应用加法结合律改变运算顺序后,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五、拓展应用,巩固运算律。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369+258+147=369+(□+147(23+47+56=23+(□+□ 654+(97+a=(654+□+□
(2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10+20+30+40=10+(20+30+40
六、课堂小结,梳理知识与方法。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可以从知识、方法、感受等方面简单说说。
第三篇:四年级下数学教案-快乐农场-运算律-青岛版(2014秋)【小学学科网】
快乐农场——运算律 教学目标:
xiaoxue.xuekeedu.com
1.结合具体的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学生在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3.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亲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在猜想验证等自主探索活动中得出乘法分配律,使学生对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难点: 清楚地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理解及应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谈话:同学们喜欢玩开心农场游戏吗?想不想到老师的农场看一看? 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出示信息窗)在这里,还藏着许多数学知识呢!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1)芍药每行12棵,有9行。
牡丹每行8课,有9行。(2)芍药地长15米,宽8米,牡丹地长10米,宽8米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两步计算的问题吗? 预设:(1)芍药和牡丹一共多少棵?
(2)芍药和牡丹的种植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下面我们先来研究问题1,请你试着列一个综合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预设:
xiaoxue.xuekeedu.com
方法1:12×9+8×9
方法2:(12+8)×9 =209
=108+72 =180(棵)
=180(棵)2.结合情境,感知规律。
方法1::12×9+8×9
=20×9
=180(棵)
追问:你先算得什么?又算得什么?(指两生说一说)预设:先分别算出芍药和牡丹各有多少棵,再把他们相加。
谈话:其余同学听明白了吗?有谁也是这样想的?谁还有不同做法? 方法2:(12+8)×9 =20×9 =180(棵)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先求每行有多少棵花,再求这样的9行有多少棵。
谈话:这种方法可以吗?看来思路不同,但都求出了花的总棵树。那我们可以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预设:(12+8)×9=12×9+8×9
(板书)
小结: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用了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你会了吗?自己试着解决第2个问题。
预设:方法1:15×8+10×8
(15+10)×98
=200(平方米)
=200(平方米)你能把这两道算式也写出一个等式吗 ?
×
=120+
×
=25
xiaoxue.xuekeedu.com
(15+10)×98 =15×8+10×8
(板书)
【设计意图:把花卉的种植问题通过学生的理解转化成数学问题,这是思维的抽象,也是数学化的过程,既能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营造研究的氛围,又使学生探究的问题清晰明了。结合情境理解算理的合理性,利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存在。】
二、研究素材,猜测规律
观察算式,说说发现。
谈话:我们来看,刚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写了两组 算式,仔细观察每组等式的左右两边,你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预设:(1)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乘这个数,再把积相加,结果不变
(2)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他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2、谈话:同学们真善于总结,根据前面运算律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 预设:这可能又是一个规律。
【设计意图:抛开情境,观察算式,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两种方法的结果一样。通过观察算式结构和计算方法的不同,渗透规律特点。使学生建立“猜想是探究获得结论的前提”这样的研究意识。】
三、讨论交流,验证规律 1.举例验证规律。
谈话:这只是我们的一个猜想,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成立,还需要怎么办? 预设:举例验证
生读活动要求,学生独立计算举例。预设:
„„ 谈话:像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 预设:举不完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像这样的例子举不完,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2.总结规律。
xiaoxue.xuekeedu.com
谈话:你们看,刚才我们不仅列举的算式结果都是左右相等的,有没有不相等的例子?谁来举一个反例推翻我们的猜想?没有,看来这个规律是普遍存在的,现在你能坚定、自信的说出这个规律吗?
预设:乘法分配律(板书)3.字母表示
谈话:乘法分配律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呢?教师要求学生在练习纸纸上试着用字母abc来表示乘法分配律。学生试着在答题纸上写字母表达式。
(a+b)×c=a×c+b×c。
小结:刚刚我们经历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探究出了乘法分配律,还能用字母把这么多的算式写成一个算式。现在我们来解决点子图问题。
谈话:你能用算式表示一共有多少个圆点吗? 预设:(2+4)×3= 2×3 +4×3 谈话:行与列各增加1排,你还能用算式表示吗? 预设:(3+5)×4= 3×4 +5×4(课件动态演示将行和列个增加很多)
谈话:如果继续这样写下去能写完吗?怎么办呢?
预设:用字母表示,假如我们分别用字母a、b、c表示行和列,那这时这3个字母就可以表示任何的数字了,点子的总数就可以怎么表示呢?
预设:(a+b)×c=a×c+b×c 4.温故知新
谈话:其实,关于分配律的问题,我们早就接触过,不信你看: 课件出示课本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信息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信息窗。【设计意图:让学生举例说明规律的存在,鼓励学生表达这个规律,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学生经历观察、描述、操作、思考、推理、概括从“非正规化”到“正规化”的学习过程。】
四、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谈话:看来乘法分配律是我们的老朋友了,那下面的题目一定难不到你。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
(1)236×3+ 7×236 =(□+□)×□(2)(125 + 60)×□
= 125×8 + 60×8 学生交流答案。并回答,你是运用什么规律解决的? 2.解决问题
(1)这列火车最多能乘坐多少乘客?
xiaoxue.xuekeedu.com
预设:102×12+98×12
(102+98)×12 = 200 ×12
= 102×12+ 98×12
= 2400(人)
= 1224+ 1176 = 2400(人)
这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为什么?、【设计意图:两道练习题的设计,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简便作用,并可以互相转换,为后面的学习做简单的铺垫】
五、课堂总结,回顾提升 谈话: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预设:
①我学会了乘法分配律,知道了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积相加。我还知道了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②我们通过猜想验证得出的乘法分配律。
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学到了新知识,感觉很愉快。„„
【设计意图:通过全面回顾本节课收获,关注知识、方法和学生的感受。通过反思,培养了学生梳理知识、概括知识的能力。】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芍药和牡丹一共多少棵?
(12+8)×9=12×9+8×9 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
(15+10)×8 =15×8+10×8
xiaoxue.xuekeedu.com
„„
第四篇:五年级下数学教案-打电话-人教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xiaoxue.xuekeedu.com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4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4年级“数与代数”的部分内容。本课的学习,目的是要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速度与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求速度这个问题学生并不陌生,可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因此,本课的难点是学生对“速度”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学生在生活中,对“速度”的感知是模糊的,没有形成模型,是需要经过学习逐渐明确的。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①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以及“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②利用画线段图的方法理解题意。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标:在求知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自主探索中品味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生喜欢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思考、探究的欲望;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新知; 分散难点,从直观形象逐步归纳成抽象概念,再把概念引向纵深;贴近生活,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增强感染力。
教学流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由形象到抽象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学校春季运动会的比赛现场。各位小运动员都在为班级争取荣誉。(多媒体再现生活情境——校运动会比赛现场。)
师:在这次运动会中,我们将选出一名运动员作为“田径之星”,你们认为应该怎么选呢?(生答略。)
师:让我们来看看运动员的成绩表。(课件出示运动员的比赛成绩表。)
师:你们认为谁能成为“田径之星”,能说你的理由吗?(生答略。)
师:说得很有道理,那么下面还有一组运动员的成绩表。同学们再看一看。
师:这些同学中谁能成为“田径之星”呢?
师:出现不同意见了,可学校只选—名“田径之星”,那我们怎么办呢?
生:800÷4=200(米)720÷3=240(米)
师:这两个结果分别表示什么呢?
师: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表示这几个数量之间关系。
师:以小鹏为例,我们用一条线段表示他跑的路程是800米,谁能试着说一说另外两个数量怎样在图中表示呢?
(生说,师板演。)
师:(在线段图上指出。)我们把小鹏4分钟跑的距离称为“路程”,4分钟称为“时间”,每分钟跑的路程称为“速度”,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生:路程÷时间=速度。(师板书。)
xiaoxue.xuekeedu.com
师:每分跑200米,是速度的一种表示方法。也可以这样来记,小鹏跑步的速度是200米,分,读作200米每分。这里的速度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成的,中间还有一条向右倾斜的线。
师:同学们能不能也像老师这样,用线段图表示出第二个算式中的3个数量。
(生画线段图,汇报。)
二、联系生活实际,丰富已有感知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速度的信息。你们看,这是老师收集到的一些有关速度的信息。(课件出示信息。)
师:从这些关于速度的信息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表示运动物体速度的共同特征。强化了对速度的抽象理解。)
三、提供思维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师:在同学们的认可下,小宁被光荣地评为学校的“田径之星”。接下来,小宁有两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决,你们愿意吗?
师:大家算一算,小宁5分钟能跑多少米,小宁跑2640米,需要多长时间。(生答略。)
师:路程、速度与时间3个数量之间还有怎样的关系?
(生讨论,通过补充、质疑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
四、趣味情境练习,思维引向纵深
师:我们利用这些数量关系,共同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为60千米/时,从甲地开往乙地需要3小时。
60×3=180表示什么?
180÷3=60表示什么?
180÷60=3表示什么?
师:刘翔在世锦赛中以12秒95的成绩获得110米栏冠军。你能不能求出刘翔每秒跑的速度?(课件出示刘翔比赛画面。可用计算器计算。)
师:刘翔从起跑到结束,是不是每秒钟都跑8.49米呢?(生讨论。)
师:看来同学们对速度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正如你们所说的,速度并不是真正每秒都跑这么远,跑赛或行车过程中受客观因素的影响。有时速度并不是匀速的,与我们之前学习的平均数类似,是计算出来的一个平均值。
师:刘翔最好成绩的速度是8.53米/秒。
师:同学们,课前你们在体育老师的帮助下已经测出了自己每秒跑多少米。现在,你们就用刘翔夺冠时的时间,算一算自己能跑多少米?计算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师总结略。)
第五篇:四年级下数学教案-三角形的特性-人教版【小学学科网】
xiaoxue.xuekeedu.com
《三角形的特性》教案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特性》。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会在三角形内三条边上画高。
教具学具:课件、小棒若干根、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景导入
1.课件展示情境图
师:同学们,你们好!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要考考大家的眼力,敢不敢挑战一下? 好,同学们请看,这是一幅建筑工地上的场景图,你能找出哪些物体上有我们学过的三角形吗?
(生:图上楼房建筑框架上,吊车框架上都有大量的三角形。)2.生活中哪些物体上也有三角形呢?让学生说一说。生:房顶、红
xiaoxue.xuekeedu.com
领巾、标志牌等„„
3.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上的三角形:电视接收塔上的三角形、铁桥上的三角形、交通标志牌上的三角形、晾衣架上的三角形等。4.导入课题: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运用,究竟它有什么特点?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探究关于三角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1)、学生自己画出一个自己喜爱的三角形,思考: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尝试标出边、角、顶点。(2)、教师出示小黑板,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1)引导:大家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2)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A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B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 C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叫三角形。
(3)判断练习。请同学们对照自己的说法,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并说说为什么。
(4)讨论怎样对三角形下定义才更准确?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对三角形的定义,并根据定义用小棒来摆一摆三角形,说说定义中哪些词最重
xiaoxue.xuekeedu.com
要。学生发现:只有具备了“三条线段”“围”“相邻两个端点相连”这三个条件,才能围成三角形。3.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师:好了,同学们,我们给三角下了一个定义,现在我们再来给三角形取一个名字吧,为了表达方便,我们可以用字母A,B,C来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面的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三.认识三角形的高 1.情境引入
师:为了今天的研究,老师特意准备了两幅动物别墅的图片。你能区分出哪幅是长颈鹿的?哪幅是山羊的吗?并说明理由。课件出生图片
生:高的房子是长颈鹿的,因为长颈鹿长的高。师:你说的房子的高是指哪部分?(学生指)
老师这里有三幅图,你觉得哪幅图把房子的高表示出来了? 生:第一幅。
师:从图上来看,房子的高就是三角形的——(高)
2、自学定义
那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81页,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学生自学三角形的高。
师:你觉得在这句话中哪些词比较重要? 生:垂线,顶点,垂足,对边„„
xiaoxue.xuekeedu.com
师:同学们请看第二幅,它为什么不是三角形的高呢? 生:斜了,高应该是垂直线段。
师:第三幅也是垂直线段呀,它怎么也不行呢? 生:没经过顶点!3.学习画高。
(1)教师边示范板演画高并讲解画高方法步骤。
(2)请三位学生上到黑板画高,其他学生自己在座位上练习画高,画完高,全班一起看到黑板上检验三位同学所画的高是否正确。(3)提问:三角形有共几条高?请一位学生上到黑板上画,其他学生在底下自己练习画一画。画完高,教师点评,明确:三角形有几个底,每个底边对应的顶点在哪里(学生依次指出来),从哪里向哪里作高,这条高是谁的高? 四.实验解疑,探索特性。
(1)出示课本例二插图,提问学生有什么发现,为什么生产生活中要将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呢?
(2)让学生做实验,通过拉一拉平行四边形学具和三角形学具,学生说一说有什么发现,最后得出实验结果——三角形具有稳定性。(3)学生思考课后练习:如果椅子太摇晃了,怎样给椅子加固?(4)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教师出示其中的一些例子让学生感知。
五、总结评价,质疑问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进一步的认识?还有什
xiaoxue.xuekeedu.com
么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1.有3条边,3个顶点,3个角 2.定义 3.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