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独生子女问题成为当今家长最为头疼的问题
独生子女问题成为当今家长最为头疼的问题,但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社会、家长、教育者的问题。为了孩子的安全,为了孩子没有心理负担,我们让他们任性、玩乐,或者说禁锢、束缚,我们少了体罚,少了意志的磨砺,少了他们实践的空间,少了他们动手能力的培养,没有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孩子如何能成才、成人,我们真得很担心,甚至说是害怕。如何为孩子的成长奠基,我们不妨认真地来培养他们的习惯,这样也许对他们成人更有用。
一、9个学习好习惯
(1)提前预习(2)专心听讲(3)爱提问题(4)及时改错(5)查寻资料(6)不磨蹭(7)仔细审题(8)勤于动笔(9)认真书写
二、9个做人好习惯
(1)心态积极(2)孝敬老人(3)勤俭节约(4)持之以恒(5)充满自信(6)守时惜时(7)诚实可信(8)善待他人(9)不给他人添麻烦
三、9个卫生好习惯
(1)饭前便后洗手(2)早晚刷牙(3)每晚洗脚、洗袜子(4)手脏了及时洗(5)不随意席地而坐(6)常换衣服常洗澡(7)不随地吐痰(8)不乱扔垃圾(9)随手整理好用具和衣物
四、9个饮食好习惯
(1)定时定量(2)细爵慢咽(3)吃饭时不说话不出声(4)爱惜粮食(5)不挑食不偏食(6)不吃不合格食品(7)不边走边吃(8)少喝饮料多喝白开水(9)少吃零食
五、9个阅读好习惯
(1)经常去书店和图书馆(2)手不释卷(3)专心致志(4)做摘抄、画重点(5)读、写、思相结合(6)爱护书籍(7)善于使用工具书(8)姿势正确(9)善于交流心得
六、9个安全好习惯
(1)遵守交通规则(2)遵守公共秩序(3)不急追猛跑(4)不玩火(5)不逞能(6)离家、离校要 向家长或老师打招呼(7)右行礼让(8)有自我保护意识(9)不做危险动作
七、9个运动好习惯
(1)每天运动一小时(2)认真完成每一次练习(3)全面锻炼身体(4)常到大自然去(5)循序渐进(6)做好准备活动(7)经常散步(8)积极参加体育比赛(9)不断尝试新项目
八、9个劳动好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2)家里的事情主动做(3)别人的事情帮助做(4)按操作程序劳动(5)学会共同劳动(6)劳动中注意自我保护(7)找窍门探索巧干(8)劳动结束后整理现场(9)爱护和珍惜劳动成果
九、9个礼貌好习惯
(1)进别人的房间要敲门(2)不乱翻别人的东西(3)用双手接递长辈的东西(4)坐有坐相,站有站相(5)礼貌待客(6)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话(7)使用礼貌用语(8)在公共场合要安静(9)见到熟人要主动打招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言:我们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讲究的是尊老爱幼,互帮互助,所以将会孩子养成第一个好的习惯,就是懂礼貌,其此还有5大好习惯都是什么呢?以下就为让我们具体的来介绍下宝宝所应该学习的六大好习惯吧!
好习惯1:有礼貌
礼貌是人际关系的桥梁,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只要有礼貌,一切都好办!而有礼貌的习惯更常见于日常生活之中,比如会问早道好、见到亲友能主动打招呼,或是将“请”“谢谢”“对不起”时常挂在嘴边。
养成妙招 说给孩子听
在宝宝六七个月大时,就能听懂大人的语言,只是还没有说的能力。但是,家长不要认为因为孩子还不会说话,就不重视语言礼节。语言能力是由听说发展到读写,因此在听懂大人语言后就开始发生作用。所以,不要忽略怀中小宝宝的感受力,他此时就对礼貌的言谈有了感受能力。
家人互动有礼
许多家长在外会以礼待人,但在家中却往往用命令的口气指使家人,而幼儿第一个接触的生活环境就是家庭。因此,即使在家里,即便是对待自己的孩子,我们也应该持有礼貌的态度,要知道,生活互动细节会在无形中产生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
身教重于言教
在家中建立了有礼貌的互动模式后,家长更要以身教示范,并非只和孩子互动时有礼貌。此外,当家长带着孩子拜访亲友时,也要主动和亲友打招呼,并且鼓励孩子向大家问好。
好习惯2:尊重别人
尊重别人包含许多内容,比如自己完成事情、不带给他人麻烦、接纳别人和轮流等待,而有礼貌的好习惯也是尊重。对孩子来说,尊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父母更应该协助孩子从生活中许多小事做起,让孩子成为懂得尊重别人的小天使。
养成妙招 尊重孩子
父母常会不自觉地犯一些小错误,如在穿衣服时,问孩子要穿什么颜色,可是当孩子回答后,父母却不予采纳,甚至质疑“为什么要穿那个颜色”。既然给了孩子选择的权力,就要接纳他的意见,这是最简单的尊重。只要孩子的行为举止不是离经叛道,父母就应在合理的范围内接纳并且尊重他的做法和意见,这样孩子才会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在心里会形成自信,有了自信后才能够尊重自己,进而尊重他人。
轮流等待
在幼儿时期最常见的、不尊重他人的做法就是抢玩具,因此,学会轮流等待也是学会尊重他人的关键。当孩子出现抢夺他人玩具的情况时,父母一定要马上制止,比如可以明确告诉他:“这是小明的玩具,如果你也想玩,先问小明能不能借给你。”或是让孩子在一旁等待,等到小明不玩了,再去借来玩。
好习惯3:物归原处
物归原处看似简单,却是许多成人也做不到的好习惯。比如自己从书架上把书取下阅读后,就随手放在茶几上;喝完水,杯子也随手放在餐桌上。很多父母都在抱怨孩子不会将玩具收好,却忘了自己也有同样的小毛病。
养成妙招
清楚规划收纳空间
要孩子将东西放回原位,首先要规划出清楚的收纳空间,并且让孩子知道什么东西就该放在某个地方。比如跟孩子说“玩具的家在这里,你每天都会回家,所以也要让玩具回自己的家!”
从孩子自己的东西做起
要孩子学会物归原处,应从他自己的东西着手,比如衣服、玩具、鞋子等。首先让孩子知道这些东西放在哪里,由他自己拿出来,这样他才知道要放回哪里去。可以在孩子放玩具的收纳箱外贴上玩具的图样或颜色标记,或者在衣柜外贴上衣服的图样,这样孩子便能清楚了解物品摆放的位置。
给孩子机会
当孩子刚一开始把玩具摆放回去时,可能不会放得很整齐,家长一定要包容这样的情况,一步一步慢慢引导,不要因为孩子没放好就责骂,应该先鼓励他“放”的动作,然后才要求“放好”。聪明的家长不妨花点心思,比如将放玩具的箱子以颜色区分开来,请孩子依颜色把玩具摆放在应有的位置,或是在鞋柜上贴两个可爱的小脚丫等。
好习惯4:自动自发
如果你是个凡事都会帮孩子做好的家长,那就不用期待孩子有一天会自己做好份内的事!要求孩子自动自发的首要之务,就是家长要学会放手,让孩子“亲自”完成他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事情,这样他才不会养成过分的依赖感。
养成妙招
规律的生活作息
要孩子自动自发完成某些事,就要先为他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比如12点吃午饭、下午1点午睡、下午3点玩玩具等。在每件事要进行之前,要先跟孩子预告,比如:“再过5分钟,我们就要吃饭了。”如果孩子还小,可以用音乐的方式提醒,比如:“听到音乐向,我们就要收玩具啦!”用这样的方式让孩子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日后他才会自动去做下一步的动作。
耐心和鼓励
这种自动自发的习惯可能从2岁开始培养,一直到孩子五六岁甚至年龄更大时才会成功。在这个过程中,最需要家长耐心的支持与鼓励。在观察到孩子自动自发完成某些事之后,就给予口头鼓励,甚至累积到某种程度时,也可给孩子一些物品上的奖励,这些都是增强良好行为的有效方式。
好习惯5:整洁卫生
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和健康有关系,更会影响到外观的整洁,甚至是人际关系的发展。如果孩子整天脏兮兮的,估计他在幼儿园里也不会找到小朋友来一起玩耍。
养成妙招
先从小地方做起
幼儿能做到的卫生习惯,包含饭前洗手、饭后漱口、如厕后洗手、打喷嚏和咳嗽时捂住嘴巴等。虽然这些看上去都是小细节,但是家长都要从生活中做起。饭前饭后带着孩子一起洗手、漱口,可以在浴室放置防滑小椅子,让
小朋友可以够到洗手台,当然大人要站在一旁,以免孩子跌下。洗完手后,可以拉着孩子的手闻一下,并说:“哇!好香啊!这样细菌就不会再来了!”让孩子明白洗手是有正面意义的。
好习惯6 阅读
或许不是每个人都认为阅读也是生活中的好习惯之一,而视每个人的兴趣而定。不过,阅读有助刺激思考,许多绘本的主题和孩子的生活有关,可让孩子从生活中获取经验,并且从绘本中引发思考,进而练习思考能力。因此,阅读绝不仅仅是咀嚼文字而已,确实还能提升生活能力。
养成妙招
带着孩子一起看
从宝宝 7个月大开始,父母就可带着他一起读绘本,即使他看不懂文字,对于图像的意涵了解也有限,但是父母能像播报员一样,在绘本里头看到什么就说给孩子听,特别是在他生活中能接触到的东西,在绘本上看过后,现实生活中也能接触到,就可提醒孩子之前在绘本上看过,以加深孩子的印象。
通过绘本思考
当孩子有了语言能力后,不妨通过绘本抛出一些小问题来问他,例如“你觉得小红帽接下来会怎么做”或“如果小红帽没有听大野狼的话,你觉得会怎么样”等。类似这种开放式的问题,都能让孩子练习思考,不用担心问题太难,因为这样的问题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而孩子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却会给你意外的惊喜。
固定的阅读时间
虽然要培养阅读习惯,但也不表示不能接触电子媒体,家长应每天抽一段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不论是带着孩子一起看,或是孩子有翻书的能力后,让他在一旁自己翻,自己也可趁机看看自己的书。时间一久,自然就养成阅读习惯。
好习惯3大益处
有人说:“命好不如习惯好”,的确,好习惯可让人生更顺利,但养成好习惯本身绝对不只是表面上看来那么简单,其背后存在着更大的意义。良好的人际关系
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就会有良好的生活常规。在孩子上幼儿园前,协助其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及生活习惯,那么在进入幼儿园后,他对待人事物会有自己的准则,自然就能发展出良好的人际关系。规律的生活作息
好习惯有成千上万种,只不过每个习惯都和生活脱离不了关系,因此,在建立好的生活习惯后,自然会有规律的生活。具备责任感
养成好习惯便是独立自主的开始,只要幼儿自己完成某件事,就是责任感的表现,而当他认识到“这是我应该做的”,就会勇于负起责任。
第二篇:独生子女补贴问题
一、独生子女补助金由谁发,发多少,什么时间发?是哪个法规或条例规定的?
由生育管理所在地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发给《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然后由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对持有《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职工发放待遇。在同一单位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由夫妻双方所在单位各发百分之五十。夫妻一方是农村居民或夫妻一方亡故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由另一方所在单位全数发给。夫妻双方都为城市下岗失业人员且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没有发放的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由市财政给予解决。
解释条款《湖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第三十二条 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妻,由夫妻双方申请,经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城市街道办事处登记,发给《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并享受以下优待:
(一)从领证之月起至独生子女满十四周岁止,每月发给10元或者一次性发给不低于1500元的独生子女保健费,夫妻双方所在单位各负担百分之五十;属个体工商户的,由工商行政部门从个体工商管理费中解决;属农村村民或者城镇无业居民的,从村(居)民委员会收人中解决,不足部分,由当地人民政府从人口与计划生育奖励专项资金中列支。
二、托儿补助费
进一步规范我市公办幼儿园收费行为的通知
第三篇:浅谈独生子女问题
浅谈独生子女问题
建国后人口飞速增长,鉴于此,20世纪70年代末,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毅然出台计划生育国策。于是,全国各地大街小巷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宣传计划生育政策的条幅和标语:“只生一个好”“少生优生”“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等。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据新华网2011年8月10日报道,从70年代末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的独生子女人数已经超过了一亿。从1979年政府出台独生子女政策到现在已经30多年,这期间整整产生两代独身子女,30年来社会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发生着剧烈的变革,处在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独身子女不可避免地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社会教育体制改制、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对他们的成长有诸多影响。30年间,中国社会由多子女大家庭模式逐渐演变为独生子女模式的小家庭模式。专家们把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在外祖父、外祖母、祖父、祖母四人和父亲、母亲二人共同溺爱下发生的任性、自大、孤僻、自私、不求上进等心理偏差和偏差、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等不良等引起的轻度营养不良等异常现象统称“四二一综合征”。伴随着独身子女的成长和独身子女人群的增多,独身子女问题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独身子女的心理问题,教育问题,婚恋问题以及处理对策。
一、独身子女的心理问题
独身子女指独身子或是独身女,无同胞兄弟姐妹或同父异母、同母异父、收养的兄弟姐妹。独身子女和非独身子女,由于生活及学习环境及条件的差异,他们表现出不同的心理问题。
(一)自尊心过强,“鸡蛋壳心理”,不易接受别人的负面批评
由于独身子女在家庭当中处于特殊地位,在成长过程中一直一帆风顺,往往丧失了独立自主精神,自立能力,形成了自我评价较高自我意识较强。变换了环境,则发现在生活、学习、社交方面比自己强的人大有人在,差距相当大,产生出一种自负、自卑、忧郁相互交织的复杂心理。他们很难接受别人的批评,“鸡蛋壳心理”使他们的自我意识过度膨胀,即使别的批评是正确,他们仍就我行我素。
(二)独立性差,依赖性强
独身子女一直是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下长大的,导致在独身子女在生活、学习上独立性很差,依赖性很强,久而久之独身子女失去了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也不愿意主动去处理问题,遇到问题,经常向自己的父母亲友求助。
(三)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社会责任感
在安逸优越的环境中,独身子女没有坚定的意志、信仰和执着的追求,他们一直都是“温室里的花朵”“襁褓中的婴儿”,在情感上非常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非常弱,考试失败、失恋、同学之间的关系紧张都可能使他们产生悲观、消极的态度,更有甚者,会产生退学、自杀的念头。在教育严格的独身子女家庭里,因为父母对他们对他们抱着过高的期望,往往容易使他们产生压抑、逆反的心理。而在父母过度溺爱的家庭里,子女通常表现为极度任性,凡事以自己的喜好为准,很少考虑他人的感受。
二、针对独身子女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善于调节自我抱负水平
独生子女所处的生活环境比较特殊,从出生开始,就一直过着优越的生活,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砺,社会经验不足,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不够到位,过高的评价自己,因而对自己的目标定位过高。因而,独身子女应该正确的评价自己,给自己定位一个合理的目标,及时调节自我抱负水平,实现自我价值。对于自己的远大理想,要循序渐进,在逐步渐进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乐趣和满足,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二)加强逆境锻炼和挫折教育,培养意志力
这些独身子女大多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的,娇生惯养,在学校里的唯一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对社会知之甚少。因而在心理上非常脆弱,很难适应当前市场经济条件的社会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吃苦的恶人是不会畏惧挑战和困难的,也是最能走向成功的。在实际生活中,家长应该适当放手,让孩子多体验一下生活,不能老是把他们关在笼子里面养,只有经受过苦难的磨练才能根本剔除孩子身上的娇气、任性的毛病。加强实践锻炼,让独身子女更好的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加强逆境锻炼和挫折教育,培养意志力。
(四)注重慎独,培养独生子女的自觉行为
渗透传统的“慎独”思想对于独生子女的自我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生活当中,培养独身子女的自主精神是很重要的,自觉学习、遵纪守法、洁身自守,这些都有利于独生子女在道德修养中注重主动能动性的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室培养大婶子女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最佳形式,也是形成独立人格的必要途径。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提高正确认识自我,塑造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能力,从而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找准自己的社会位置,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体系。
二、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独生子女通常是家庭的核心成员,他们有着优越的物质条件及教育环境,但家长在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上缺乏科学认识,生怕孩子吃苦受难,处处守护,事事代办,使孩子成为事实上的供养物、小皇帝。正是家长的包办一切的做法,剥夺了孩子正常的成长权利,致使其身上出现了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
(一)以自我为中心
由于家长从小就是一切以孩子为中心,致使孩子潜意识里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受不得半点委屈,人人为我,事事为我,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要求、度量别人,容不得别人的半点“不敬”。
(二)性格孤僻、专断、多疑。
在家庭中独生子女从小就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缺乏情感培养,多数独生子女伴有自闭心理,性格上较为孤僻,缺乏阳光之气。进入小学阶段以后,与同学形成一种情感隔阂,做事、评判等较为显得专断,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与同学相处不够融洽,有时过于敏感、多疑。
(三)生活自理能力差。
从小丰衣足食的生活,加上父母百事包办,过细的照顾让独身子女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一旦脱离了父母,生活将受到严重影响。近年来,独生子女要陪读的事例屡见不鲜,这反映了我们家庭家庭教育中生活自理能力的缺失。
三、针对独身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雷洁琼说过:“家庭式儿童生活的第一个环境,家长式儿童的第一任教师。”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家长需要真正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它影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当中。父母除了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之外,更应该重视孩子的教育,尤其是成长教育,它是无法替代的,无法复制父母的经历和过程。只有将家庭教育放在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要讲究方法。
只有正确、科学的方法,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要求家长要多读书,学习借鉴好的方法、成功的经验,了解一些儿童的心理,避免教育的盲目性,彻底摈弃看似爱实则害的做法。
(三)多与孩子交流。
单一的家庭结构,快节奏的生活,导致孩子缺少交流,尤其是孩子与父母的交流。不能只管孩子生活上的需要而忽略了精神上的要求。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只有与父母心灵相容才能促
进其健康成长,并发挥其最大的潜力。空余的时间陪孩子唱歌、聊天、游戏等,都是与孩子交流的一种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消除子女与子女间的心理隔阂。
(四)鼓励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的管理和操作。
孩子是温室里的幼苗,需要阳光,更需要接受风雨,才能茁壮成长。而且,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利于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是相当有益的。
(五)父母对待孩子要严宽结合。
父母对待孩子不能一味的宽,决不能溺爱。关键时候要讲原则,不能妥协,否则会滋长孩子的惯性,使教育陷入被动。周谷城也认为,教育孩子,父母有责,过于溺爱,未为上策。秦牧也认为,盲目的溺爱,纵容儿女,让他们泥足深陷,走向覆亡之路,也是愚昧的各种形态的一种。
四、独生子女的婚恋问题
如今,我国的第一代独生子女最大的已经进入而立之年,最小的也正值谈婚论嫁的黄金时期。然而,从小被宠长大的他们,面对自己人生的这次重大事件,他们的态度和看法是怎样的呢?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代独生子女婚恋及教育观念研究》报告,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早恋不早,结婚较晚,生育不多”。第一代独生子女中的很多人还没有步入婚姻的殿堂,部分走进婚姻的也只是维持了短暂的时光就宣告终结。他们的婚恋形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婚前同居、试婚、闪婚、周末婚姻,还出现了丁克家族和丁狗家族,种种现象瞠目结舌。婚恋选择是从恋爱到婚姻的必经过程,也是提高婚姻质量,建立幸福家庭的关键环节,主要指恋爱、结婚对象的选择标准,如年龄、性格、人品、外貌、身体状况、家庭背景、经济条件、职业、受教育程度等。在这些标准中,第一代独生子女更加重视经济条件和人品因素,越来越趋于实际。在择偶方式上,明显有别于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强调自由恋爱。自由交往、网络交往,参加电视婚恋选择节目、单身交往派对等,都成为他们的婚恋方式。社会广泛的包容性,较高的可接受度,以及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使他们在婚恋方式上能接受一切形式的恋爱、婚姻;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又讲求自身的要求和感觉。
五、针对独生子女婚恋问题的对策
(一)家庭积极引导子女
家庭教育部仅仅是基础教育,而且是主导教育,给孩子深入心灵的影响。即使每个人都有比较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婚恋和家庭时具体的问题还会不断,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婚姻文化、婚恋模式、婚恋理念正面临种种冲突和矛盾。家庭必须致力于独生子女在婚恋方面尊重、责任和自爱等品格的培养,使他们理解婚姻恋爱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规范,树立正确的婚恋价值观、道德观。独生子女在进入家庭生活后,应该适当改变各自原有的生活习惯,双方相互协调,要学会忍耐和包容,给彼此更多的空间。
(二)学校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
学校教育在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塑造出社会需要的合格学生,是支持社会正常运转,共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学校应该更广泛开展感恩教育、分享教育、爱的教育、团队教育等,增加素质拓展训练,注重素质教育。同时,学校有必要加强对他们的生理、心理教育,让他们更了解男性、女性之间的生理特点、性别差异,学习掌握基本的性知识,强化保护意识。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提高思想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让他们有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择偶心理、知会原则及基本标准,正确对待失恋问题,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三)社会建立良好的氛围
文明、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对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无比重要,文化教育部门要制作既有思想内容又有文化深度,且符合青年人特点的文化教育作品,积极引导制作者关注利润
等物质收入的同时,更要肩负起文化传递、文化育人的功能,为社会创造优秀的精神食粮。文化管理部门要致力于健全文化法规,加强文化管理,发挥舆论监督和文化批评的作用,净化社会文化环境,让独生子女在一个与社会主流价值规范相符合的文化环境中顺利实现社会化。
第四篇:独生子女问题研究综述
独生子女问题研究综述
在国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马寅初为代表的老一辈人口学家就开始提出控制人口的思想。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曾就城市养老保险改革、计划生育户养老保险等问题进行过研究,一些地区还进行过实践。这些研究和实践为本题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根据笔者统计,从1979年到2005年,国内各种学术刊物上共发表了有关独生子女问题的论文621篇,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口学、医学等多个不同的学科。
(1)医学方面(88篇)研究内容主要是比较研究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卫生行为、患疾病的概率等方面问题,及独生子女的身体健康状况、饮食营养状况等方面的研究。
(2)电子技术及信息科学方面(3篇)主要是在独生子女的信息化管理,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研究。
(3)心理学方面(153篇)研究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个性及人际交往的对比研究。
(4)教育学方面(214篇)着重研究独生子女学生的教育问题,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从体质、智力、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行为特征等方面进行比较,对学校教学的发展提出建议。
(5)社会学(115篇)研究范围比较广,主要是探讨独生子女成长对家庭、社会的影响,独生子女犯罪问题,分析了城市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农村独生子女问题,独生子女的就业和社会化问题。其中,涉及城市独生子女养老问题的研究总共有8篇,研究成年独生子女意外伤亡问题,独生子女对城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产生的影响,城市独生子女的家庭保障研究。
(6)人口学方面(48篇)包括对独生子女率的研究及其对未来婚姻结构的影响分析;独生子女费的发放、管理问题;独生子女及独生子女父母的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研究;独生子女意外伤害,死亡情况的研究,以及由此带来的家庭风险;分析中国独生子女数量和城乡分布状况,政策生育率波动范围,并结合中国人口发展目标讨论了它的影响,探索我国的人口发展战略。
总的来说,这方面的研究大都是集中于独生子女问题,把独生子女父母作为检索词所收集到的学术论文只有11篇,相对于独生子女的研究,对其父母的养老保障研究文章比较少,尤其是对养老焦虑研究更是空白,所以我们选择此方面的研究。
第五篇:当今企业所遇到的问题
问题1:“摸着石头过河”“摸着石头过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句名言,也是目前我们中国企业管理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常讲这句话,走到哪儿是哪儿,爱谁是谁。企业赢了是赚的,输了是“交学费”——我们的企业穷得叮当响,但是学费却没少交。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刚刚打开国门,中国企业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还不了解,摸着石头过河无可厚非。但是走到今天,改革开放已经20多年,并且中国已经加入WTO,如果您的企业还在摸着石头过河,那恐怕就是下下之策了,结果只有四个字:灭顶之灾!所以,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企业不能再摸着石头过河!但如果不摸着石头过河,那应该怎样过河?我们中国许多企业至今还不能切实有效地回答这一问题。
问题2:“西部牛仔”现象我们中国的企业家,今天也往往变成了“西部牛仔”,每天早晨起来,四处奔波于茫茫的商场。忽然前面来了一只“老虎”(重大问题),怎么办?管理者马上拔下腰间的“长枪”(对策),对准这个“老虎”一枪把它射倒!(解决问题)。但问题往往是无穷无尽的,突然间又来了一群“土狼”(更多的问题):工商局审核年检了、税务局查收税款了、银行催交贷款了、产品质量出问题了、员工辞职了、客户退款了、竞争对手又有行动了„„这时管理者再想拔枪已经来不及了。怎么办?只能拎出“宝刀”(急策),对这些问题一阵砍杀,从晨曦微明一直杀到夕阳西下,才拖着疲惫的身躯下班回家。
中国许多企业家40岁之前在用命换钱,40岁以后却又再用钱去买命,这是今天一个非常值得人们警醒的现象。许多职业经理人的身心健康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而一些十分优秀的民营企业家,30多岁便因心力交瘁而离开人世,留给公司的只是无尽的忙乱和永远的遗憾。
问题3:“有效沟通”不畅中国企业在“十几个人七八条枪”时沟通是较为顺畅的,但随着公司逐渐发展壮大,变成几百人、几千人甚至上万人时,沟通就容易出现问题。多年来,中国许多企业往往采取单向、垂直的沟通模式,即从上到下,一层一层地向下传递信息,缺乏回路。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企业的沟通多数是通过老总的命令、企业的文件、报告会来实现的。然而这种单向沟通是有很大风险的,因为在单向沟通的过程中,信息往往会迅速地被衰减和扭曲。这种单向沟通模式必须向双向360度的沟通模式转变。案例某公司总经理认为自己企业的沟通没问题。为什么?因为他有一个总经理信箱,员工有意见就可以往信箱里投诉。但该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对这个信箱又是什么看法呢?他们说:我们没法干,现在根本不敢管,我们管严一点,有人就向信箱里投信,总经理就来修理我们。问:“这些信是署名的还是匿名的?”回答说:“谁署名啊,全是匿名信!”企业的沟通,是否一个总经理信箱就可以解决?当然不是如此简单。
问题4:“有效授权”困难中国式的授权有两个前提:第一,我必须认识你;第二,我必须相信你。只有符合这两个前提才能够授权。但是,这两个前提中我必须认识你还很容易,我必须相信你就不好办了!这年头,亲爹都不能信,叫我怎么相信你?于是,把权力授下去了,然后一看不对:“你办事太混蛋!”就又把权力收回来了。这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抽风式授权”。因此,在中国式的授权模式下,往往无人可以授权,结
果只能是企业老板一个人事必躬亲,忙得头发花白,神经衰弱。
世界级的优秀企业规模比我们的企业大得多,但却从根本上解决了授权问题。西方企业授权模式的两个前提是:第一,我不必认识你;第二,也不必相信你。比如说你到任何一个
麦当劳快餐店去工作,做了很多年,你也可能不认识麦当劳的老板是谁,他也不认识你,但你只要进入麦当劳的管理系统,符合麦当劳的任职资格,按照麦当劳的体制办事,麦当劳就可以授权给你。
问题5:“人治”与“法治”分不清我们经常听到某公司总经理说:“这年头人心大大地坏了。”为什么?公司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但结果却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好的制度总是无法得以贯彻实施。原因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我们许多公司总是在“人治人”、“人斗人”的怪圈里运转,靠个人的行为去维系企业的生存,没有真正建立一套法治的系统来管理我们的企业。
我们也经常听到有些企业老板说:我们现在是“法治”了,理由是公司已经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并且也把自己的亲戚、朋友从公司里面赶走了。但法治不是这么简单的。如果经营者本人有着浓重的“人治”思想,企业就不可能轻易走上“法治”的道路。还有,中国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往往是分不开的,在两权不分离的模式下,企业也很难实现真正的法治管理。
中国企业在与外国企业投资合作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就是经营权问题。中国企业的传统观念是:“我投资,我当然就要管理!”拥有51%股权的一方,当然可以派出总经理、财务总监;而拥有49%股权的一方,只能派出副总经理、会计出纳。因此,整个合资设立的新公司往往是拼凑起来的,缺乏制度的有机性与规范性。有人做过统计,改革开放20多年来,凡是中外合资、合作,双方(或多方)共管的企业,如果缺乏规范化的制度管理,往往只能是死路一条!
问题6:管理方法“八仙过海”
在我们很多企业里,公司并不缺少管理制度与规范,但却是各部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与管理系统。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同一个公司的不同部门,却有完全不同风格的管理模式,完全不同形式的奖金分配机制,完全不同角度的意见分歧同时存在,当然也就有完全不同的管理效果。
例如,某公司有一个制度是:奖金分配到部门、车间后,由各部门和车间自行分配。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结果呢?A 部门主管自己把奖金的90%拿了,B 部门主管把所有奖金都分给了员工。这两个主管谁好谁不好?因为A部门主管是个老干部,他能够控制自己的部门,所以敢于大权独揽、中饱私囊;而B部门的主管是一位刚刚上任不久的女士,还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部门,她只能把所有的奖金都分给员工们。
优秀跨国公司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系统是强调统一的,不会因为部门的不同而不同,更不会因为扩张、合资、合作、购并,而在新的企业里“改弦更张”,实施另一套不同的管理方法。
问题7:以“我”为本在我们很多中国企业中,老总文化就是企业文化。老总树立了绝对的权威,成了企业的“山大王”,其一言一行就有可能对企业的管理模式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往往层层效仿,层层照搬,上行下效,变成很多很多的“山大王”。最上面的是“大座山雕”——企业高层管理者,中间的是“中座山雕”——中层管理者,最底下的则是“小座山雕”——基层管理者。我们经常会看到:老总把副总叫来骂:“这个事情怎么会搞成这个样子?你是不是没长脑袋!”副总把部门经理叫来骂:“怎么回事,让我挨骂?你这个傻瓜!”经理把主任叫来骂道:“你这个白痴!”主任接着骂科长:“你这个混蛋!”科长官太小,只好回家把老婆、孩子臭骂一顿——结果是公司形成了一种“骂人文化”,能管好企业吗?
问题8:无章可依,有章可循很多企业制定制度有随意性,执行制度就有等级性,奖惩制度当然也就有不公性。很多公司都有一个公告板,这个公告板经常是纸片飞扬。今天新制定的一个制度是:从即日起上班迟到罚款5元;第二天又出一个制度:从即日起每天上厕所不得超过三次;从即日起不得在公司内进餐;从即日起„„制度很随意地出现在公告板上。这些“公告”的关联性是什么?和以前的相关政策是否冲突?谁去监控?如何执行?如何奖惩?公司没有人知道!而这些朝令夕改、随意制定的规章制度也会像一阵风一样过去,很快被人们遗忘了。
问题9:“四无企业”“四无企业”是我们很多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们并不是无执照、无办公地点,而是无明确的工作目标,无明确的工作程序,无明确的工作标准,无明确的工作计划。企业的工作目标是什么?工作程序是什么?工作中应该达到的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是如何制定的?许多企业并不清楚。
在做每一项工作的时候,有没有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应如何确定?我们许多企业的每一层级的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并不明白,也不会制定自己的工作计划。因为我们总是习惯于等待由上级来下达任务、制定计划。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工作了几年甚至十几年,却从来不会写自己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问题10:“舒适区”问题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适合自己的“舒适区”,在这个区域里,他会感到很舒服,很放松,但一旦走出这个区域,他就会不舒服。比如说,刚买来的鞋穿着很夹脚,穿了两个星期以后就会开始感到舒服了。与紧张的工作环境相比,休闲娱乐的家庭空间就是我们的“舒适区”。但是,无论个人还是企业,如果你或你的企业设定了新的目标,当你要去达到这个目标的时候,就必须离开原有的“舒适区”;不离开原有的“舒适区”,你就不可能达到新的目标。一旦离开了“舒适区”,当然就会感到不舒服,但若是离开了“舒适区”,又达到了新的目标,就会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变化——你的“舒适区”被扩大了!企业如果不愿离开“舒适区”,过了一段时间你的“舒适区”就有可能被别人吃掉一块,又吃掉一块,到最后企业就有可能面临破产倒闭的危险。
企业和个人都会有一个习惯的惰性。但不愿意改变、不愿意离开“舒适区”的企业是不会有前途的,结果也是非常可怕的。近些年来,我们有些中国企业抓住了市场机遇,有了一定的发展,于是就觉得自己很好了,企业在管理上也不存在什么问题了。在这种“舒适区”的掩饰下,企业的许多问题并没有及时暴露出来,当然也不会得到及时的处
理。但日积月累,一旦问题爆发时,企业已经来不及从根本解决这些问题了,一些企业也就因此走向消亡。
中国有句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企业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远虑是什么,近忧是什么,我们只有及时地发现自己的“舒适区”,并及时走出这种“舒适区”,才能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
问题11:总是忽略设计与学习,忽略过程与工具
在管理的设计、管理的学习、管理的实施、管理的成效这四个问题里面,我们许多中国企业总是忽略设计与学习!在新的管理体系面前,我们的企业总是急于实施,急于看到管理的成效,但却很少关心整个企业的全体员工对这个管理体系的认同度。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的众多企业不知导入了多少所谓的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与体系,但结果却是成效甚微,原因就在于企业并没有认真对待管理的设计与学习。急于实施,急于想得到成效,欲速则不达,这是我们许多企业的通病。
我们许多企业在发现问题、找到方法、设计解决问题的过程、使用工具这四个环节中,又往往忽略过程与工具。我们总是眼睛看到了问题,马上就想解决,但却不去注意解决这个问题过程的设计,以及解决的方法和工具。我们中国企业有几句名言:“你办事,我放心!”“不管黑猫、白猫,逮着老鼠就是好猫”,甚至很多企业家用它们来证明、衡量自己企业的优秀管理者,认为优秀的管理者就应该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但是,办事的过程是什么?怎么逮老鼠?我们的许多企业并不关注管理过程和工具的设计。这也是社会现实中,众多管理者在社会道德规范与企业目标要求之间容易困惑与迷茫的根源所在。
问题12:企业危机重重目前我们中国企业管理的现状是: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管理——家家都有;每个企业都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而且越来越多、越来越细——铺天盖地;员工的薪酬待遇每年都在提高,企业的人工成本也在逐年提高——越来越高;每个企业都在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招聘人才,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谁都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