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春》(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5 06:13: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读《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读《春》》。

第一篇:解读《春》

解读《春》的教学价值

在中国只要提到写春天的现代散文,似乎没有人能绕开朱自清的《春》。这一篇貌似中学生习作的文章何以会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呢?我原本觉得它只不过因清新秀丽、浅显易懂、朗朗上口而广得人缘罢了,而普及率高并不代表文学水准就一定高。可是最近我重读这篇小文章,却有了不同的看法。

这篇文章写于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封建思想顽冥不化的同时有五四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帝国主义悍然入侵的同时有各地反帝斗争风起云涌;军阀混战连年不休的同时有共产党发展壮大,国共开始合作。那是一个希望与绝望交织的时代,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等曲折含蓄地反映出这一特殊时期国恨家愁的时代内容,沉郁委婉,言浅意深,带给无数读者感动和共鸣。可是《春》给人的感觉却全然不同,它欢快明朗,让人振奋。据相关资料记载,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荷塘月色”无疑是他经过了凄苦的灵魂挣扎之后,找到的一方幽深静谧的自然之境,曲折地体现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操守;而“早春野景”则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是如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灵酿造出来的一幅艺术图画,它既具有时代的号召力,又具有永恒的艺术感染力。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下面是分析文中的个别语句:

盼望着,盼望着”,动词的叠用是一个特殊表达,显得突兀、有力、急切,隐含了他曾经的阴暗、苦闷岁月,以及在那煎熬中对未来的苦苦求索。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是初春的朦胧景象,也是他和许多中国人对未来的朦胧憧憬。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暗示蓬勃的生机冲破了寒冬的桎梏,谁也阻挡不了。

在作品中,朱自清展现的是一个欣欣向荣、多姿多彩、全方全位的春天。地上是大片大片嫩绿的小草,田野上是一棵一棵盛开的桃树、杏树、梨树,在如火如荼的花团中,飞舞着成群的蜜蜂、蝴蝶;在晴朗、温馨的天空中,吹拂着软和的杨柳风,氤氲着土香、草香、花香的气息,弥漫着各种鸟儿动听的乐曲,还有牧童嘹亮的笛声„„作者在这里把大自然写活了、写足了、写透了,把大自然诗化了。在这里,大自然是如此美好,人的生命也变得如此美好。在美的自然中,朱自清深切地体验到了生命的自由、活力和灿烂,这是对春的赞美,更是对美丽新世界的憧憬和追求。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朱自清在这里写的是春天里奔波和劳作的人们,更是写自己的决心和对国人的呼吁、希望。

最后他连用三个比喻讴歌春天,把春天形容为新生的娃娃、美丽的姑娘、健壮的青年,这是关键语句(中心句)。“新”,表示朱自清期盼中国文化自新,扫清封建旧思想的毒害,同时与痛苦屈辱的旧世界告别,进入到国富民强的新世界;“美”表示朱自清希望新的中国是美好的,人人可以幸福欢笑;“力”表示朱自清希望中国可以强大起来,再不受异族欺辱。

从这些方面来理解和鉴赏《春》,我们就知道它并非以写景取胜,而是以景物描写背后炽热的感情与坚定的信念感染人、打动人,并凭此超越同类题材的文章。或许我们可以把它与《桃花源记》并提,与其说他们描写了悦目的自然胜景,不如说他们构筑了唯美的精神家园,永远抚慰或激励着中国人的心灵。

第二篇:电影春苗解读

电影《春苗》解读

电影《春苗》解读

一、阴谋电影=红色经典

《春苗》是阴谋电影的重镇,稳据反党影片的首席。据称,它是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扔向老干部的银幕炸弹。在1977年到1978年间,文艺界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包括这部电影在内的阴谋文艺,进行力所能及的批判。所有的电影单位,尤其是出产这部片子的上海电影制片厂,都争先恐后地把这部影片踩在脚下,让它永世不得翻身。

可是当初,它确实感动过无数观众。包括那些现今成为高官和学者的人们。

它为什么会感动人?

这是一个并不复杂的问题,只要稍微沉静下来,你就会发现,触动你心灵的,是同情弱者、痛恨恶人的人类共通的情感卫生院对小妹见死不救,令人悲愤填膺;田春苗造反夺权,让人心头大快;钱济仁的残忍,杜文杰的官僚,贾月仙的猖獗,让人切齿。春苗的坚毅,方明的正气,令人敬慕;广大农民缺医少药的苦况,一小撮官员作威作福的丑恶,令人发指。在很多人心目中,被后来的批判者痛斥的田春苗,并不是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张铁生一类的小丑,而是一位无私无畏、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民间英雄,至于那些被打倒的走资派杜文杰一类官僚则是罪有应得。如果现在公映它,它同样会感动当今的年轻人。有人质问我:你的意思它是经典?

是,它是经典。它的历史位置,应该在红色经典之中。

二、有限现实主义

刘再复说高行健的小说是极端现实主义。此论是否允当,这里不谈。此处要说的是他对《春苗》的批判。三十年前,他领衔著文,对《春苗》做了这样的评价:它用极端卑鄙的唯心主义手段,对社会主义伟大现实进行根本性的歪曲,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恶毒地诽谤。[1]如果说他这是对这部影片的歪曲和诽谤,似乎过火,但是,至少我们可以说,上述评价完全是扣帽子、打棍子,至少是出于政治需要的表态。

在我看来,似乎可以把《春苗》归为有限现实主义。

《春苗》是对党内官僚与人民关系的无情揭露:公社卫生院对救死扶伤的麻木不仁,对老水昌的腰腿疼漠不关心,杜院长斥责春苗拿锄头的手拿不了针头,钱济仁不准护士和方明教春苗学医,而与图财害命的巫医贾月仙勾结在一起;杜院长跑到湖滨大队,以公社党委常委的身份夺下春苗的药箱,严禁她为乡亲们看病;杜、钱对乡下打来的求救电话置若罔闻,而一心一意为县里的干部们研究养生疗法,杜院长为县卫生局局长接风洗尘,请客送礼

这一切为观众勾勒出这样一幅图景

:在新中国的农村,一些政府官员作威作福,贫下中农受苦受难,共产党的干部与暗藏的阶级敌人相互勾结,他们迎合上意,迫害弱小良善。公社虽有卫生院,但是贫下中农求医无门

这是一幅前所未有的图画。在十七年的文艺史上,批判现实的作品绝迹。民众的苦难、官员的恶行、社会的黑暗,只能是国民党的专利。最典型的例子,是反右前后拍摄的《探亲记》。这部电影原本写的是一个从小受苦、后来参加革命、解放后当了副局长的干部忘本的故事。影片拍完之后,反右运动勃起,编剧杨润身和导演谢添看到报刊上揭露,有人诬蔑共产党员六亲不认,担心这部片子会被加上此类罪名,于是将片子剖心换头农村的父亲只收到儿子的汇款,而看不到儿子其人。进城去看当了局长的儿子,发现儿子早就牺牲了,给他寄钱的是儿子的战友。一个揭露干部忘本变质的作品,变成了一个歌颂干部高尚品德的影片。尽管黑扇面改成了大美人,它仍旧没有逃过被批判的命运。修改后的影片上映不久,即遭到严厉批判,《中国电影》在1958年11月和1959年1月,分别发表批判文章,将修改前的剧本拉出来陪斗。

文革改变了这一现状,借助否定十七年黑线的东风,《春苗》一反十七年的惯例,让这些只能发生在旧社会、发生在国民党身上的故事,发生在新社会,发生在共产党内,这不能不让习惯于莺歌燕舞、沉迷于社会主义的观众震惊与感动。

有限现实主义使《春苗》有了认识价值。它揭示了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的农民阶层,即使是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的贫下中农所处的真实地位只因为生为农民,他们在收入、声望和社会权力上都处于社会低层,而遭受到多方面的歧视。它暗示人们,中国的工业化是靠牺牲农民的利益实现的,城市的文明是靠农村的愚昧落后来维持的。田春苗和她的乡亲们代表着一个被忽略、被歧视、被压迫的社会群体,这个庞大群体的长期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把他们牢牢地拴绑在土地上。城里人享受着较好的教育、公费医疗、退休待遇等社会主义的好处,农民全都无权享有,留给他们的是三大差别中的所有不利方面。影片中所揭示的缺医少药不过是冰山的一角。

正是这个有限现实主义,使《春苗》具有了打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三、造反

《春苗》之打动人心,首先要归功于田春苗这个人物的塑造。问题是,在文革新拍片中,像她这类来自农村或知青的造反派形象并不在少数:《山花》中的大队干部高山花,《雁鸣湖畔》中的知识青年蓝海鹰,《

山里红梅》中的青年干部红梅,《红雨》中当上了赤脚医生的小社员红雨为什么田春苗独独具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答案很简单:田春苗这个形象的确立,靠的是真实。尽管这一形象有着方海珍、吴清华、李铁梅等英雄人物的通病无私无欲,时时想着毛主席的教导,碰到困难就忆苦思甜但是,她有其独特性。正是这一独特性,使那些唱着学大寨高调、整天用大话空话教育干部群众、紧绷着阶级斗争之弦的山花、红梅、红雨、蓝海鹰们显得苍白而虚假。#p#分页标题#e#

春苗的独特性来自于她的地位、遭际和性格。

春苗出身贫农,父亲病死在旧社会,是寡母把她拉扯成人。她是队里的妇女队长、后备党员,支部书记心目中的红色接班人,正可谓根正苗红,响当当硬梆梆的无产阶级后代。然而,政治上的优势,并不能改变她的社会等级在城乡二元结构所造成的等级秩序中,她被压在最底层,是一个泥腿子,一个被人看不起的无知无识的土包子。拿锄头的手拿不了针头这句挂在杜院长嘴边的话,说明了她所代表的中国最广大农民的实际地位。这种政治地位与社会地位之间,名义待遇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巨大反差,给这部电影带来了强悍的戏剧张力,赋予了这个人物浓烈的戏剧性,为故事的戏剧冲突奠定了牢不可破的基础。

从春苗被大队选派到公社卫生院学医开始,戏剧冲突就一步步展开:在卫生院,她成了杂役、洗衣妇和清洁工,即使用休息时间跟护士学学打针,也被严厉喝止。社会等级带给农村人的屈辱,为了给乡亲治病学医求药的艰辛,在折磨着春苗的同时,也折磨着银幕下面的万千观众。剧情发展到了这地步,春苗不造反,天理不容!

文革来了,春苗造反了。文革赋予了下层人反抗政治等级和社会压迫的机会,也为一心给缺医少药的乡亲们看病的春苗提供了机会。春苗对杜院长、钱医生的血泪控诉,并非只是一个受屈辱的农村姑娘发出的悲声,她代表着六亿农民大众。春苗对卫生院头头的责问后面,潜藏着广大弱势群体对社会不公的抗议。

造反有理。这是影片向观众传递的一个重要信息,也是春苗留给历史的一个沉重的话题。它昭示后辈,毛泽东时代的老百姓为什么要造反;它告诉历史,曾几何时,六亿舜尧曾经多么狂热地造反,又曾经多么悲惨地被利用。

四、知识分子的妖魔化

在《春苗》中,钱大夫最遭人恨。他受过高等教育,是公社卫生院的医学技术权威(治疗组组长)。但是,他不但没有治病救人的职业道德,连人味都很稀薄。他

抛下发着高烧的小妹,到院长办公室向杜文杰汇报养生疗法,使小妹死在卫生院。他跟巫医贾月仙沆瀣一气,给她药品,任其害人。他上拍下压,逢迎领导(杜院长,县卫生局梁局长),欺压贫下中农,不准春苗学医。他还要对水昌伯下毒手,企图嫁祸于春苗。为了妖化这个人物,影片就连他的名字钱济仁也不放过。似乎这种人,只能以钱为姓(钱,代表着财富,财富意味着剥削),而他的见死不救又只能用济仁来反讽。这种拙劣且露骨的标签化,广泛地存在于文革中的文艺作品之中。

将知识分子今天所说的教授博导、专家学者,定格为阶级敌人,在文革电影中屡见不鲜:《创业》中的专家工作处处长冯超、《青春似火》中的设计室主任余从吾、《战船台》中的技术组长董逸文、《开山的人》中的工程师陈克、《火红的年代》中的生产调度室主任应加培、《钢铁巨人》中的技术员梁君、《一副保险带》中被撤职的会计邱金才,等等,都是这方面的例证。可以说,把知识分子当作反面人物,在那个时代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通则。

这类形象有几个共性:第一,他们都是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第二,他们所受的教育不是来自于旧中国、外国的资产阶级,就是来自于新中国十七年的教育黑线。第三,他们都是在旧的阶级路线下混进革命队伍的。第四,他们出身不是地主、富农,就是资本家。因此,第五,他们对新社会怀着深仇大恨,处心积虑地捣乱破坏,以便夺回他们失去的天堂。正如钱济仁在日记中所写:抓住杜文杰,霸牢卫生院,踩住赤脚人,有朝一日重做人上人。第六,因此,这些暗藏的阶级敌人不配有好下场在影片结束的时候,他们被揪出来,在震天的口号和欢呼声中,或低头蔫脑,或瘫软在地,最后被专政人员押走。

钱济仁也不例外影片的结尾,春苗揭穿了他企图害死水昌伯的阴谋。在贫下中农的一片打倒声中,在医生护士的怒斥之下,他低下了那颗用专业知识和阶级仇恨武装起来的半秃的脑袋。迎接这颗头颅的,将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铁拳。好在他并不孤单《雁鸣湖畔》的医生林大全、《红雨》中的中医大夫孙天福、《人老心红》中的地区女医生朱巧云,以及上面提到的那些知识男女会与他相随相伴,共同完成打击敌人,教育人民的文化使命。

这无疑是文革电影的一大特色。它是宣言书,宣告了在毛泽东时代,知识分子,尤其是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它是说明文,阐释了知识分子变成臭老九的道理;它是警告信,警告知识分子要老老实实,夹着尾巴做人;它是

反光镜,知识分子这一群体在现实中的遭逢际遇,在这里得到了曲折的反映。

你可以说,这是一大贡献。但是,你不能说它是一大突破。中国知识分子在银幕上沦为阶级敌人,就像文革本身一样,并不是某天早晨从天上掉下来的。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在反右以前,知识分子形象是保守落后,脱离工农,崇洋媚外(这一模式从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桥》就开始了)。反右之后,在原来的公式的基础上,知识分子在资产阶级思想和小资情调的拥有者之外,又增加了新的品质他们成了喜新厌旧、利用职权骗取姑娘芳心的恶棍(《青春的脚步》,长影,1957年),成了卑劣自私的代表(《生活的浪花》,北影,1958年),成了醉心名利、逃避艰苦的儒夫,以至于成了剽窃别人的科研成果、沽名钓誉的败类(《悬崖》,长影,1958年)。软刀子割头不觉死,政治伦理取代了社会伦理。从认识层面到道德品质,再到政治立场,从内部矛盾到敌我矛盾,这其间的距离不过一步之遥。妖魔化是一点一点进行的。文革是一个跳板,使编导们完成了知识分子形象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当然,面包还是有的方明,这位由达式常饰演的医科大学毕业生的存在,向银幕之外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仍旧有效出身红五类家庭,受教育黑线毒害较轻,自觉与工农相结合,心甘情愿为之服务的青年知识分子,仍旧为党所信任。在这一政策指引下,方明成了春苗学医的教师,成了她与杜、钱斗争的支持者,成了与钱济仁在专业上较量的主力军,成了卫生院内部冲杀出来的造反派,成了春苗等贫下中农接管卫生院的左膀右臂。#p#分页标题#e#

需要说明的是,方明的存在,只是一个政策符号。钱济仁的存在,则意味着一个重大的理论观念的成形知识阶层是产生新的阶级敌人的温床。这种源自于阶级斗争学说和继续革命理论的新发明,为国人,尤其是为缺医少药的贫下中农,找到了解释。妖魔化的知识阶层,为转移社会矛盾立了新功。

抓住杜文杰,霸牢卫生院,踩住赤脚人,有朝一日重做人上人。钱济仁这个狗地主的孝子贤孙。又依着杜文杰做靠山,想爬到咱们贫下中农头上作威作福呀!前者是影片编造的钱济仁的日记,后者是春苗的台词。它们确凿无疑地警告被阶级斗争弄得焦虑万分的国人:那些出身于黑五类的知识分子正在磨刀霍霍,时刻准备夺回他们失去的天堂。这些专家、学者、教授将成为地主、资本家复辟资本主义的后续部队,让中国人吃二遍苦,受二茬罪。

注释:

[1]刘再复、杨志杰:《究

竟哪个是春天的赞歌赞〈枯木逢春〉,兼评〈春苗〉》,载《人民电影》1977年第8期。

第三篇:刘春娟教材解读

对《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散文部分的教材解读

高二语文 刘春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所任教的年级将成为参加新课标高考的先遣部队,作为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我对散文命题有如下体会: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重,与此相关,高考试题的文学色彩进一步加浓,现代文阅读中散文阅读的比重更大了,一些现当代作家创作的感情真挚、文学色彩浓郁、富有时代气息的散文佳作成了命题者的首选材料。纵观近年高考试题,散文阅读命题的热点集中在以下五种类型上:

1、散文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或情景。

2、散文的形象中包含着怎样的寓意或情感。

3、散文有怎样的行文思路或是结构方式。

4、关键词句在散文中有何作用。

5、散文中采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综合以上的命题方式,结合自己在讲授选修课本《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的心得体会,我对选修课散文教学有了些感受,下面我将结合林语堂《动人的北平》,来对散文教材进行一下我个人的解读。

一、对散文教学大方向的理解

首先,我觉得选修课不能当作必修课来上,如若那样就使得选修课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对于《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方向,我觉得诗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丰富诗歌知识,对现代新诗情感,语言、技巧等能有所了解;而散文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因为课本所选的散文,和高考散文阅读的选文在风格,手法、情感表达甚至主题上都有着某些相近之处,所以应该将这五个单元当作一个整体来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像讲必修散文那样,力图在写作背景、文学常识、技巧运用、情感表达、语言特色、主题表现等面面俱到地去讲解分析,而是应该以文本为载体,通过问题导读和小组探究的方式,在解读文本的同时重点积累现代文阅读的方法,训练提升学生解答现代文的能力。所以选修课的的课时设置不应该过长,精读课文最多两课时,选读课文应在一节课内结束,应选出重点集中解决重点问题,一篇文章力图吸取一个技巧,欣赏一段美文,有一种感悟就行。我觉得这才是选修课的最终归宿。

二、教学活动中对教材的具体解读

(一)整体把握,体味作者情感。

抒情,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但是散文的抒情比起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来,情意更浓郁。无论是哪种散文,都是作者饱蘸着淋漓酣畅的情感写出来的。林语堂的《动人的北平》就着力表现北平的“动人”之处:北平的性格是古老而宽容的,她适合人们居住,既具有都市的繁华喧嚣,也有着乡村的寂静与疏浪,它新旧兼容,既活动着圣贤、画师、哲学家,也容纳着和尚、舞女、电影迷。它还是历史悠久的皇城,有着属于自己的灿烂的皇城文化。作者之所以能将北平的动人之处描写的这么细致精到,其实是源于作者对北平深沉的爱,在课堂上就应该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点,这既是散文教学的重点,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人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主旨。对情感或是主旨的考查,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必考点。例如2007辽宁卷阅读臧克家的《炉火》,第21题是这样设计的,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不是“怀旧”?为什么?通读全文,我们可以看出,文章有怀旧情绪,但并非全文主旨。文章主旨是艺术地揭示“炉火”带给入的温暖与活力、希望与勇气,表明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抓住行文思路,体会散文的“形”是如何表现“神”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散文的作者有时连贯式地组织材料,如在《动人的北平》中作者采用总分式的结构。先总说北平的性格和北平很动人,然后又分几个角度来分说北平的动人之处,看似很散,其实行文很有思路,又避免了粗线条的抽象勾勒,把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小景小物尽情地描绘出来。从一个个局部看,是微观的,但合在一起就是整体描绘。阅读散文,要善于分析文章的“形”,也只有把握住了“形”,才能更好的体味散文的“神”。高考试题常常把考点设置在作品的思路上,例如2007年四川试卷阅读赵丽宏的《焰火的变奏》,第16题“本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结合原文简要回答”。通读全文我们就可以知道布局谋篇的特点:从空间上,夜空与湖泊两相映衬;从时间上,现在与过去交织与碰撞。

(三)捕捉关键句来感受美文,积累体味优美的语句。

阅读优美的散文,常会感到如饮陈酿,余香满口,回味无穷。产生这种美感的原因,一是思想情趣的美,二是语言文字的美。

这些关键词句,能开拓意旨,成为使全篇生辉、通体发亮的聚光焦点。因此,自然就成为散文阅读中命题的热点。在散文教学中,经典语句的欣赏一直都是教学的重点,因为这样可以在写作上对学生有所触动,从而训练学生由读到写的能力。

如在《动人的北平》中作者写道:“并且北平有蓝天洁月,雨夏凉秋,与高爽的冬日气候。”这句话看似不动声色,可是在平淡中能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这样就体现了语言的张力。所以不管是必修还是选修,散文教学中语言的欣赏是必不可少的,这也高考的重点之一。例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I,阅读散文《总想为你唱支歌》,第15题要求解释语句在文段中的含义,而且这样的设题方式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四)钻研文本,积累写作技巧。

散文之所以散并不是因为没有统一的主题,而是因为散文的手法不拘一格,不循一路。它可以融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于一炉;可以通过回忆、对比,将穿插、倒叙、勾连、呼应等结构手段交互使用,造成文章波澜层递的气势;还可以大量使用象征、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组成情深意挚色彩纷呈的艺术画面。例如在《动人的北平》中作者运用了巧妙的比喻,说“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城的品格。”这种比喻是贴切新颖的,形象生动能吸引读者,尤其后面的比喻:“ 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在他的树荫下与枝躯上寄生的,有数百万的昆虫。这些昆虫如何能知道树的大小,如何生长根,在地下有多少深,还有在别枝上寄生的是什么昆虫?”更是具有林语堂特色,让我们觉得北平亲切而难以捉摸,一下子就突出了北平历史的厚度,这样的表达技巧一定要让学生去感受,才能对写作有所启示。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等等。高考试题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学生的阅读品位。例如2007年高考湖北卷阅读杨闻宇的《日月行色》,第17题是这样设计的: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3

参考答案为:(1)女主人公的两次回答最能体现先抑后扬的特点,前面“你是个鳖熊”,激起“我”的“无名火”;结尾“灵性人是鳖熊的奴”表明真心,让“我”突生喜悦之情。(2)①突出了人物的可爱性格(灵性),加强了女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效果;②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通过这到高考题的命题角度,我们不难看出,技巧问题是高考散文阅读设题的重中之重。

三、选修教材中散文教学的预期效果和前景展望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为选修课,教学进度已经接近尾声,那么学完这本书后之后,我觉得我们应该看到这样的效果:学生会自己阅读散文了,在自己阅读散文的过程中知道应该把握些什么,并且能够积累一些散文阅读的技巧,从而提升生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能力。在今后的散文教学中,我们在解读文本的同时还应继续注重如何是让学生自己去解读,只有这样才上出了选修课的味道,才发挥了选修课的应有的作用。

第四篇: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 杨春茂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整理笔记

杨春茂

▲教育的目的:提供资源使学生能够以健康的方式自主发展自己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功能、知识水平、创造能力,开启心灵、发现天赋、挖掘潜能、发展个性。

▲《规范》颁布和实施的背景:

2010年2月28日,《规范》通过各种媒体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人们对教育十分关注,问题涉及到教育未来十年的问题。

1.实现财政投入占GDP4%。

2.满足人民群众有学上,强调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纲要》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

1.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国家对高知识教师设立荣誉称号。2.加强师德建设。

教师要关注学生,严谨笃学,将师德考核作为教师聘任条件。3.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造就学科教师和领袖人才。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每五年对教师进行一轮培训。4.提高教师地位待遇。5.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个人体会

居里夫人因上课而不去领诺贝尔奖,从中可以看出居里夫人的师德有多高尚。居里夫人去世后,爱因斯坦致悼词中只有三十多个字提到她的科学成绩,其他大部分都是说她的道德力量。

为什么修订《规范》?

2008年再次进行修订《规范》,人们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新的《规范》的特点: 1.继承和创新相结合。

历史上产生700多状元和11万多进士

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公正,使穷人能通过考试改变命运;科举“崇学、励志、民生、戍边。”

例:乾隆点独眼状元 潮州改韩山、韩江纪念韩愈。

教师节,应用孔子诞辰作为教师节。

对传统文化的淡化,对四六级英语考试持反对态度。

加强道德修养,加强人格培养。

弘扬传统文化,应从细节做起。校训很重要,凝聚师德的内容。例:奥地利:从骨子里重视教育。

一镇长欢迎带着9个孩子来旅游的夫妇,举办篝火晚会等。夫妇诧异为什么如此隆重?原来那里有规定如果一个学校少于17个学生就要关闭,镇长希望夫妇9个孩子中能有几个留下来,使这个少于17个学生的学校能重新办下去。

2.突出师德的底线要求。最低标准

2001年评全国师德标兵,有三个老师事迹感人,但专家不同意,原因是这三个老师太爱学校而忽视家庭,虽全身心投入教育,但家庭道德不合格。

3.突出对学生的爱

对学生严格要求修订为对学生严慈相济 4.要求教师终身学习。

5.增加保护学生安全的内容。

美国教师规范:教师不应该让学生处于尴尬和危险之中。6.突出素质教育的内容。(1)师德意识要求高水准。(2)师德行为要成为楷模。

(3)教师是国家公职人员,所以对教师的要求高。在德、法、日,教师就是公务员。义务教育阶段不能存在非公职人员。

要成为最好的老师要8-15年,首都师大对北京中学的调查,学生最欢迎的是36-45周岁的老师。

▲教师职业稳定和地位是一致的。正因为教师职业比较稳定,所以地位也较高。丰田公司:安定聘用,希望员工能够稳定。▲教育改革发展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1.科学素质、2.艺术素质、3.信仰素质、4.人文素质

价值标准是爱。

(1)中国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人太多。(2)我们的教育投入严重不足。(3)优质教育资源太少。

(4)职业教育办得不好,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不受重视。

瑞士70%的学生上中等职业学校。▲

中国的学生为什么不愿意上职业学校? 1.管理问题,观念阻碍。

2.政府导向错误,伪学历推波助澜。3.由于不重视,职业教育办得不好。政府只看学历,不看能力。

盲目追求高学历,危害很大。如:“熊猫烧香”的发起人(计算机专业)▲

课程改革的深化对师德提出新的要求 在人才培养中不要拔苗助长。

学生评价,美国与中国评价学生的差距。▲四个“为本”对师德提出新的要求 1.以人为本

杨澜采访诺贝尔获奖者崔琦的事:杨澜说自己以前采访时从没有以人为本。运动员周洋说的话引起反驳(把父母放在第一位,没把国家放在第一位。)2.以生为本

(1)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2)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3)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4)让学生主动发展

(5)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6)让学生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育人为本

(1)向学生灌输先进的学生观和价值观(2)提高动手能力(3)增加创新能力(4)培养探索精神 4.教师为本

(1)要保证教师数量。全国教师1300万,编制偏紧

(2)要小班化教学,才能实现素质教育。

(3)要按《教师法》的规定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教师队伍重在师德建设 教师存在的问题

有的教师将示范课当做表演课上

▲在师德修养中应该处理的几个关系: 1.在对待全体学生的关系上强调尊重。尤其是六种学生应尊重:(1)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2)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3)被孤立或被拒绝的学生(4)有过错的学生

(5)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6)与教师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2.在对待“差生”的关系上,坚守师德底线。(1)不体罚学生,不仅涉及道德,也涉及法律。(2)不辱骂学生。(3)不大声训斥学生。(4)不冷落学生。(5)不羞辱嘲笑学生。(6)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3.从教师的劳动对象出发强调赞赏。(1)赞赏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

(2)赞赏每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微小的成绩。

(3)赞赏每位学生付出的努力,和他们表现出的良好的愿望。(4)赞赏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两次公开课 教师对学生的质疑存不同态度《我的战友邱少云》、《木兰辞》(5)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帮助。A.帮助学生确立他能够达到的目标。

B.帮助学生根据所处的环境选择利用教育资源。

C.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D.帮助学生设计适合自己的恰当的学习方式。E.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中的积极的心理氛围。F.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G.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和潜能。(6)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引导。

(7)在教师方面强调成长强调反思。▲结束语:

教师应珍惜自己的职业。

于丹:讲的一个故事:三个工匠在盖一个教堂 三种不同的回答反应不同的人生态度。1.悲观主义者 2.职业主义者 3.乐观主义者

希望教师都做乐观主义者。

第五篇:解读《2014中考说明》(董福春)

从“题型示例”解读《2014考试说明》

董福春

“求变”,这是自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之后浙江省初中学业考试的一个重要导向。变什么,从哪里变起,变化有多大,该如何适应这种变化,这是我在解读《2014年浙江省初中学业考试说明》时的思维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同组其他几位教师已经对“考试范围和要求”、“考试形式”以及“考试目标”等内容做了非常详细的解读分析,我就选择从“题型示例”这一板块谈一谈我的理解,也结合九年(8)班的具体学情,对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具体措施做简要的规划。

《2014考试说明》的“题型示例”与中考试卷相一致,按照“语文知识积累和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和“写作”分成了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语文知识积累和运用,最突出的变化是加入了解释常见文言词汇积累的两个示例。[例4]直接要求解释加点的文言词语,[例5]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常用文言实词基本释义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这个要求以前是从属于古诗文阅读的。编者的意图应该是尝试把常用文言实词以一种常态的“积累”方式成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将这部分词汇与现代文的常用词汇融合起来,成为学生语言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简言之,就是引起学生对学习古代汉语的重视。我想,对我班乃至我校学生来说,这个变化没有增加任何的难度或负担,相反,因为我校一贯重视古诗文的诵读及文言词句的积累,这样考查或许会成为我们的一个小小的优势。我们当下要注意的无非两点:一是按往年的常规,以过关检查的方式将六册34课的课内文言文进行一次比较彻底的复习;二是针对语文相对薄弱的边缘生,要做好一对一的辅导,确保这部分分数“照单全收”。

汉字的考查方式与去年有所不同,[例1]是传统的根据拼音写汉字,[例2]不是简单地正误选择,而是要“根据语境和拼音填写汉字或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拼音题是我们温州地区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一直以来只有按音写字,而未有给字注音,所以能否在今年中考中出现这样的题还存有疑问。不过,有备无患,我们备课组已经在2月18日进行了研讨和分工,把六册语文课本“读一读写一写”的内容逐一进行过关检测。这样做主要是根据温州市去年到今年的复习研讨会、中考质量分析会等传达出来的信息,希望按照新的课程标准识记3500字的要求,具体落实在日常语文教学当中,而以课文所录的生字为主。这部分准备相对容易一些,主要是在检测过程中加强对边缘生的指导即可。

古诗文名句填空相对去年“简化”了,[例3]没有了“8+2”的选做模式,而以直接默写和语境默写两种方式合起来考10分,并且直指“名句”,目标更明确,难度有适当的降低。从前面进行的几次考试来看,这部分的失分特点是:无谓失误多于识记障碍,“会的没写对”现象突出,形近字同意字的干扰还存在,张冠李戴的情况也经常出现,而且集中在同一两个句子失分的情况不多,失误现象往往分散在不同的题目里。因此,个性化的“错题集”、“纠错本”是大有用处的,可以建议学生把自己易错的名句整理起来,单独强化记忆、书写,集中全班进行的名句过关可以考虑从简或省去。

现在难度较大的两个问题出现在“名著导读”和“综合性学习”上。

[例6]、[例7]两个名著阅读的示例,都把关注点聚焦在名著的细节阅读上,这恰恰是学生最薄弱甚至是积累缺失的地方。上次月考关于《水浒》的两个细节(“宋江怒杀阎婆

惜”、“晁盖曾头市中箭”),学生失分非常严重。所谓“知者不难”,读过原著,哪怕是看过相关影视剧的,写起来非常容易。反之,没有读过这些内容的,写起来就五花八门不知所云了。这情况是很可怕的,因为各种原因,很多学生真心没有接触过这些原著,有些细节也就一无所知了。比如[例6]中提到的武松手中的武器,[例7]中哪些情节与原著“有出入”,都会成为学生考试的难点。攻克难关的思路有两条:一是大量引入相关练习,把近两到三年全国各地对名著细节的考查题搜集整理后,反复训练以达到“速成”的效果;二是在老师的引领下,将六册书中的名著重新梳理,将主题、人物、评价及引述部分的情节最典型之处整理出来,加深印象,如果有时间还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让学生尽量对这些名著的内容、经典的片断有所了解。8、9、10三个示例都属“稍难题”,难就难在运用和表达。赏析对莫言的报道专栏,虽是时下热点,但真要说出点“道道”来,却是要对莫言及其作品、事例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行。图文结合的考查思路并不新,但对表达的严密、简洁的要求还是有些难度的,需要平时多加练习。而陈述投票理由、介绍主题名曲之类的应用题,理清思路、把握重点是得分关键。对九(8)班的大部分学生来说,能说清大致内容是没问题的,有问题的是陈述的习惯,要想在这部分拿到“满分”,就必须在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方面多下功夫。

《考试说明》详细列举五篇阅读作品来解读现代文阅读的9个能力考查点,分别出自2013年宁波、温州、衢州、舟山和2012年宁波的中考试卷,体裁依次是文学类作品的小说、散文和非文学类作品的科技类说明文体、论说类文体以及非连续性文本。

文学类作品,概括小说情节、根据语境把握主要内容等题型属较容易题,学生能够在整体感知基本内容之后就可以做出回答,对复习指导没有较高的要求,但在考试环节要强调学生的“规范意识”,答即所问,把“哪些”、“XX字以内”等要求看清楚。

小说和散文阅读的语言赏析题变化形式很多,近年来“评注式阅读”更是高歌猛进,温州卷《鹰》的第3题最值得我们引起关注。按照专家的指导意见,这类题放下“对与错”的是非考量,考查目标直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析,没有对文本内容、情感、主旨等进行深入解读,拿到理想的分数是很难的。另外,阅卷标准的变化在这类题目上表现得会比较突出,改变过去“采点给分”的方式,转变为依考生答题思路评定等级进而确定分数的方法会慢慢成为主流。对九(8)班来说,一方面是引导学生“真阅读、深阅读”,“贴着文字行走”,从阅读的本源上解决阅读的根本问题,另一方面要提供优质答案,遵循阅读的思维规律和表达规范,提高这类题目的得分能力。文学类作品对文章主旨、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考查基本都遵循了这个思路,是现代文阅读的“分数大户”,能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是最理想的结果。

对文学类作品重要语句的丰富内涵、思想感情的理解把握是整个现代文阅读的难点,学生出现的问题有:答题不全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理解肤浅,用比较简单的是非判断或儿童化的视角看待复杂的社会问题、评价人物形象;表达欠准确、不规范,如用描述性词语来评价人物品质等。这个问题的解决难度确实很大,需要从学生的阅读体验、人生阅历、思维方式、表达技巧等多方面入手,只解决其中一两个问题效果不甚理想。从操作的层面看,可以适当用归类法,在系统地对课内重点篇目、人物进行归类,对不同类型的小说、散文的文体特征、主题类别等进行归纳之后,通过记忆、运用的训练,提高分数是可以期待的,若要争取满分,还要看学生临场发挥得如何了。

非文学类作品,因为我们平时对说明文、议论文的阅读落实较好,所以我想重点谈谈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数据表格、图表、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等形式出现。其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生活实用性突出,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应用。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主要表现在相关信息的提取、分析、综合处理上,例如非处方药品的说明书、汽车火车时刻表等的阅读。媒体时代,信息大量以碎片状呈现,如何有效地整合并利用这些信息,无疑将成为网络时代学生的重要能力之一,这便是非连续性文本的重大价值所在。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考查要求,建立在“非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增加了“能综合比较、分析、归纳多种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这一要求。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归根结底也是“阅读”,因此,在对阅读能力的考查上与其他阅读内容的考查方式有很多相同之处。同时,又因为非连续性文本自身的特点,在考查信息整合能力、综合表述能力等方面又表现出一些个性差异。在阅读过程中,建议大家边读边在文本上做出适当的标记,“圈、点、勾、画”出传递重要信息的词句,或者进行简要的点评。这样做,能够帮助我们尽快从纷乱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中提取出主要内容、观点等,并通过阅读过程中对信息的重新整合,达到对文本信息较为全面的理解。然后要仔细研究题目要求,根据具体的题目类型及答题规范的思路、要求,力求完整、准确、简洁地回答问题。

考点一:根据提示筛选、提炼主要信息。首先要认真研读题目中的“提示”限制,并根据这些限制找到相应的内容。比如“在材料一中”、“选文第二部分”等是对阅读位置的限定,“反映XX观点的句子”、“关于XX的特点”等是对答题内容的限定。找到相关内容后,还应注意“用原文回答”或“分点归纳”这样的形式要求。

考点二:依据文本信息判断、选择。纵观整个文本内容,然后将所要判定或选择的内容与原文内容进行比照,特别要注意题目中“改换说法”的表述,往往会在“改换”过程中变动关键信息的内容,如“大约”的说法变成“肯定”的说法,“在一定范围内”被有意漏掉,都会成为考查我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过程中对信息的准确把握的能力。

考点三:为文本中的人物行为或现象寻找依据。这也是对读懂信息能力和综合表述能力的考查。文本虽然是“非连续性”的,但选文却是“内容相对统一、主题相对集中”的。因此,前后内容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联系,或者选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现象之间可以找到必然联系。另外,还要注意思维逻辑中“一因多果”、“一果多因”以及“多因多果”等情况的存在,为我们准确、完整地“寻因”找到思维依据。

考点四:针对文本中的人物、现象发表见解、评价。这种类型的题目与文学类作品阅读的要求是一致的。在形式上多以“论坛跟帖”、“网友热议”等方式出现。答题时有三个基本的要求:一是我们的见解、评价要与文本主要内容密切相关,不能偏离文本的主题;二是见解、评价本身要恰当、合理,符合社会共识,不可偏激;三是表达应当完整、简洁,既密切结合文本内容,又能适当联系生活实际。

考点五:理解内容丰富的句子含义。“非连续性文本”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内涵丰富、表述精美的句子,让我们在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同时,感受语言的韵味。“非连续性文本”并不排斥文学类作品的内容及表达方式,因此,回答“理解句子含义”的题目,也要从句

子的表层意思出发,联系作者的情感、联系文本的主题挖掘深层次的含义,并结合自己的理解,作出完整、规范的表述。答题时不妨采用“抓关键词”、“换一种表述方式”、“由表及里”等方法,力求把句子的丰富内涵表达透切。

古诗文阅读部分与2013年变化不大,我最后想重点说说写作。

在2013年中考的阅卷过程中,有一个问题是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去年考试说明就提出在60分的作文评价中拿出10分专门考查语言的运用能力,即“字形、标点、词语和句子”,但因为操作难度太大,最终还是选择了传统的划分作文等第的评分方式。今年的例卷中再次以范例的形式提出了作文的“评分标准”,要求作文的60分分开语言运用和文章表达两个部分来评分。怎样操作,这是个问题。

[例21]宁波的做法“似乎”是个解决思路,考一篇“邀请书”这类的应用小作文,把一些常见应用文的格式以及语言运用的规范专门放在这10分里考查。但我想这不是命题规范的设计初衷,毕竟语言运用是作文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单独拿出来考,岂不是又回到基础积累与运用中去了?因此,平时加强学生规范书写汉字、正确使用标点以及词句的合理运用等,是写作的重要内容。平时增加一些同学间的相互修改是个不错的做法,在帮助同伴修改错误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规范水平。这10分一定会在今年的中考里得到体现,只要我们有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准备,影响不会很大。

至于对命题或半命题作文的准备,我想首先要统一作文训练计划,在中考前完成每一位同学的“优秀作文库”。集中围绕以下主题进行作文的指导和点评:爱心与公德、责任与感恩、成长与成熟、努力与成功、理想与追求、合作与交际、读书与感悟、人生与生命、诚信与分享、文化与传统、自然与环境、和谐与世界、历史与未来,共12个方面,最后指导学生要有三到五个且有独特性的优秀备用作文,并能灵活转换使用。另外要加强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在教学中要加强“深度”训练,阅读要深入文本读出文章的思想内涵,写作要更富于思辨性,适当将高考的一些要求融入到平时的阅读与写作训练中来,适度提高阅读和写作的难度。

以上仅是我在学习了2014年考试说明的过程中的一点体会,水平所限难免挂一漏万,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下载解读《春》(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读《春》(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春之舞》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春之舞》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诸暨市浣纱初中翁晔 暑假接近尾声的时候接到陈老师通知,要我上一节《春之舞》的展示课,与另两位极出色的老师一起同课异构,心里就万分惶惑。上半......

    整本书导读课课堂教学环节解读2018春

    整本书导读课课堂教学环节解读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岳乃红说:“导读课的目的是“初步建立儿童与书的联系,激发学生内心的阅读兴趣。”在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

    三古乡初级中学2015春工作总结解读

    邻水县三古乡初级中学2015春学期 学校工作总结 一期来,我校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

    王春英解读、刘延东讲话[共五篇]

    王春英:国家及我省学前教育发展政策解读 名词解释: 公办幼儿园:利用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幼儿园。各级政府举办的幼儿园、部分教育部门办园。 公办性质幼儿园:利用国有资产、集......

    学习杨春茂老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心得体会

    学习杨春茂老师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心得体会 应办一小朱书霞 观看杨春茂老师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在学习过程中,作为一个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我,对于师德又有了新......

    对作家朱自清的散文春的解读和教学策略

    对作家朱自清的散文《春》的解读和教学策略 散文《春》的解读 《春》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它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细雨连绵......

    《万年牢》文本解读及其教学思考--李招春

    辞工作却是真诚信 ——《万年牢》文本解读及其教学思考 李招春 南平市政和县官湖小学 《万年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

    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谢春涛解读十八大报告

    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谢春涛解读十八大报告  [人民网]:9日上午10:30,中共中央党校谢春涛教授将做客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访谈栏目,为网友解读十八大报告。人民网将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