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厚江老师《蜀道难》课堂实录

时间:2019-05-15 06:38: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黄厚江老师《蜀道难》课堂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黄厚江老师《蜀道难》课堂实录》。

第一篇:黄厚江老师《蜀道难》课堂实录

黄厚江老师《蜀道难》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和你们商量一件事?

生1:(学生都在坏笑)老师想要拖堂——

师:你们笑什么,你怎么知道我要拖堂啊老师,今天可能要拖一会儿等一会儿,你们数学老师来了,在窗外,我们就装作没有看见,他干着急,没有用,我们继续上

师:(教师写课题)今天我这个课题为什么竖着写呢?

生:(小声的)山高啊

师:现在不说,等一会你们就明白了课文能够背上了吗?没有背上的继续背,背上的要能默上现在开始背诵,不能背上的看着课本

生:(学生背,比较整齐)

师:背得不错,一直没有犹疑,说明同学们背得很熟但是,有几个句子同学们背得很快,我还不太清楚第一个是“蚕丛及鱼凫”鱼什么啊?

生2:凫(fú)师:嗯,不错还有一个句子,你们读得不好有一个字音读得不准确飞湍瀑流争喧豗,什么“崖”转石万壑雷

生:(同声)砯(pīng)崖转石万壑雷

师:什么“崖”

生3:砯(pīng)崖,课本上有注音

师:啊,我还没有在意版本不一样过去我们一直读成“砰”崖转石没关系你读你们的砯(pīng)崖,我读我的“砰”崖呵呵,别得意得太早我本来不准备抓这个的,后面的句子怎么读

生:(同声)奇险/也如此

师:不要读了,已经错了“也”字,靠前,还是靠后?

生4:靠前

师:不但靠前,还要拉长李白的诗歌中用“也”字,跨越了诗文的界限继续读

生:(学生读)奇险也/如此

师:老师示范据说,李白拜谒贺知章,就呈上这首诗贺知章读完之后,说,真乃谪仙人也什么是谪仙人啊?

生5:就是被贬谪的仙人

师: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蜀道难》是神仙才能写出的诗啊“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神仙有什么特点?

生6:不受束缚,比较自由

生7:想象丰富,奇特

师:有道理,这是神仙的特点,下面我们就进入神仙的诗文诗歌讲究诵读这首诗如果把前面三个字读好了,这首诗就不要上了谁来试试我们请五个人读一读从这个同学开始

生8:噫吁嚱!

生9:噫吁嚱!

生10:噫吁嚱!

生11:(感觉读不出来)

师:我修正一下,把后面的一句连起来,让感情充分宣泄出来

生:(五个学生继续读)噫吁嚱!危乎高哉!

师:同学们,排列组合有没有学?

生:(同声)还没有呢

师:你们可以想一想一是重音,而是延长,三是延多长等会儿,你们把这个题目给你们的数学老师做一做看他能不能做出来同学们继续读一读义含其中

生:(学生读)

师:除了这三个词,全诗还有一句话,出现了三次请你们把这三句都划出来

生:(学生划这三句)

师:请两位同学演绎一下胖哥,到你出场了

生:(学生笑)

生12:(第一个学生读)“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生13:(第二个学生读)“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师:第一个同学读得比较豪放,第二个同学的情感把握得更出色一些,把三句的变化读出来了这三句的读法很有讲究第一句要读得豪迈,第二句要读得低沉,第三句要读得感叹那么,这三句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呢?

生14:把文章串起来

师:这是结构上的作用除了把文章串起来,还能把文章的层次向前推进一层 生15:内容上,能够把情感的变化表现出来

师:这个情感的变化,很重要就是文章的脉络要从内容、形式、情感上来考虑除了这三句,其他又写了什么?与这三句有什么关系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合作朗诵一下诗歌,我读这三句,你们读其他部分

(师生合作朗诵)

师:说一说,除了这三句,还写了哪些内容,与这三句有什么关系

生16:写了蜀地的形成师:教师板书,也就是来由

生17:行走在蜀道中

师:压缩一下,就是旅途

生18:还有一个神话传说

师:为什么要写这个神话

生19:可以写出险峻,神奇

师:刚才这三句如果是关键句,那么,关键句中,还有关键部分,还有一个诗眼是什么?

生20:诗眼就是“难”

师:蜀道“难”在哪里?

生21:难在蜀道之路的艰险还难在守道之人的凶残

师:一个是本身的,内在的一个是外在的原因导致了蜀道之难与刚才几句有什么关系?

生22:关系很清楚第一是写蜀道的高和险,渲染出蜀道之难第二是写蜀道上行道之人的艰难,第三是通过想象,写蜀道之难的外在原因

师:想一想,李白为什么要把蜀道写得那么难?

生23:我觉得是李白通过蜀道之难,说明人生之路的艰难

生24:我觉得是李白政治上的艰难

师:老师板书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

关于李白把蜀道说得艰难的原因有多种,我随便列举了一下

第一,政治上的艰难第二是人生的感喟第三是送友人入蜀第四是关心故人(杜甫)第五是劝明皇不要入蜀第六是讽刺军阀那么,同学们能否从文本中找到根据?

生25:最后一句是表达政治上的艰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生26:送友人的依据是:“问君西游何时还?” 生27:挂念老杜是“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

生28:劝明皇不要去蜀“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师:这里的“险”,除了蜀道自身的高险之外,还有“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之险你们觉得哪一种更好

生29:我觉得人生感慨,可能更好一些

师:关于上面的这几种原因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二第三种辛弃疾的很多诗歌,就既有送友人,又在感慨人生其他的各种观点,有的经不起推敲比如关心故人杜甫,据考证当时杜甫已经不在四川了比如劝明皇不要入川,当时安史之乱早就平息了,都不足为据

有人说,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还有人说,诗歌是排列的艺术不同的排列,效果不一样比如有人把“噫吁嚱”独立排行也有人把,“噫吁嚱,危乎高哉”排在一行除了句子的排行之外,有时候断句,也影响排行比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也可以断句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你们觉得哪一种更好?

生30:书上的好

师:对,还是书上的好这种排列有一种参差的美,还能把空山的空旷,人的孤独和惆怅表达出来现在,我们尝试一下,如果让你来排,你如何排,大体上是如何排的?然后,把你们的排法诵读出来,我在黑板上划出图谱

生:(按照自己的排法,诵读全文)

师:(在黑板上按照学生的诵读,划出图谱为什么竖着写,在这里找到了落脚)为什么强调这种图谱和分行?

生31:形式上给人高峻的感觉

师:的确是这样,这是形式上给人的感觉李白需要的时候,三个字,五个字,七个字

生32:还有感情上的起伏和变化

师:很好,通过诗句的长短,映衬出感情上的起伏和变化

生33:我觉得这还是李白作为诗仙的一种语言的艺术

师:非常好,我觉得就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去把握形象表达,感情变化,语言艺术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再见

第二篇:听黄厚江老师的课

听黄厚江老师的课,总觉得那么简单,那么轻松;但又觉得那么丰富,那么厚实,带给学生那么多收获,带给听课老师那么多的启发。这其中的奥妙在哪里呢?

苏州中学张校长在全国中语会组织的“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研讨会”致辞中的几句话引发我的思考。他说:本色语文就像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的参禅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应该说,这样的类比是恰切的。黄老师的本色,不是原始的质朴,更不是随意的表现,而是出色之后的本色,是冗余洗尽的精辟。黄老师的课,看似简单,但不是参禅第一境界的看山是山,而是彻悟禅机之后的“随心所欲”。难怪有人说,听黄老师的课上课很容易,要学却很难。

我以为,黄老师的语文课堂之所以有这样的魅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尽显语文课堂的内在张力。

一、教学内容追求约中见丰。

黄老师和我们说: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即使在恰当的前提下,也有三种境界:一种是内容单薄,水分太多;一种是内容丰富,以多取胜;一种是以少见多,约中见丰。无疑,黄老师自己的课堂追求的是第三种境界。最典型的要算他的《孔乙己》教学。教学《孔乙己》,他就用了一节课;这节课他就抓住一双手。读手,品手,写手,析手。由手读出人物的性格,由手读出人物的命运,由手读出人物悲剧的根源。黄老师不是没有读到孔乙己这个“全人”,不是没有读到鲁镇酒店的环境,也不是没有读到丁举人、“看客”们,而他却把眼光聚焦到孔乙己的“这双手”上。一篇2000字的小说,写手就有近十处,更重要的是他的善良、迂腐,他的自命清高、好吃懒做,无不在“这双手”上得到表现,“这双手”是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所在。他认为,“这双手”是孔乙己性格的标志,也是孔乙己命运的象征。这里足见黄老师挖掘文本“原生价值”的功力;但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带着学生一步步由一双手实现对一篇小说的解读,即黄老师更为深厚的实现文本“教学价值”的功力。他先引导学生抓住“这双手”的特征和描写角度,初步解读人物性格特征;然后抓住用手走路的异常行为,认识人物性格的悲剧性;再依据情节展开阅读想象,补充描写手,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理解人物的悲剧命运;最后展开想象,合作描写孔乙己之死的场景,深化对小说人物形象和小说主旨的理解。于是以少见多、约中见丰的教学得到了实现。我们看到的似乎就是一双手,可这只是冰山的一角,这篇小说该有的都有了;尤为可贵的是,这些“内容”不是一个结论,不是一个知识,不是参考书的翻版,而是具体的学习活动,实在的学习过程。这才是“多”出来了的最有价值的内容。

黄老师为什么能实现这样的以少见多、约中见丰呢?除了自身具有深厚的专业素养外,还因为黄老师不仅关注文本的“原生价值”的丰富性,更注重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深刻性;不仅吃透了丰富的教学内容之间的深层联系,而且对文本总是具有独到的见解,能够发现文本解读的最佳“节点”。教学《我们家的男子汉》就是抓住小标题,教学《给我的孩子们》就是抓住“痛心”,教学《谈中国诗》就是抓住一“删”一“加”,教学《谏太宗十思疏》就是抓住两个版本的不同,教学《包身工》就是抓住双线结构。这里的小标题,这里的“痛心”,这里的一“删”一“加”,这里的两个版本的不同,这里的双线结构,都是教学的节点。这些节点,不仅把多层次多方位的教学内容集结到一起,而且把“言”“意”融合在一起,把“教”“学”融合在一起,也把“人文”和“工具”融合在一起。

二、教学设计追求以简驭繁。

实现课堂的最大张力需要匠心独运的精心设计。看黄老师的课,环节不多,清澈如水,学生活动,师生互动,似乎信手拈来,却又别具匠心。黄老师在研究“教什么”的同时,努力追求“教什么”与“怎么教”的契合,研究课堂教学设计优化艺术,以简驭繁,使其课堂教学呈现出别一样的风姿。

他善于在加减中突出主线。黄老师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机智地抓住了“套子”这一主线展开,从“数一数别里科夫身上有多少个套子”说开去,由此追问“在别里科夫身上的最主要的套子是什么”“别里科夫身上最严重的套子是什么”,逐层深入,拾级而上,在比较“套中人”和“装在套子里的人”两个不同标题的内涵中,揭示出小说主旨,最后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讨论“是不是沙皇专制制度消灭了,别里科夫现象就没有了”。整节课,不仅教学过程环环相扣,主线清楚,层次明晰,而且学生语言活动充分,对小说特点的认识深刻。看起来似乎只抓住了一个点,事实上达到了“一石多鸟”之功效。

他善于在精巧分解中让难点成为教学效益的增长点。黄老师执教《谏太宗十思疏》一文,就是巧妙地抓住了不同版本的文本之间的可比点进行突破,从文章的主旨理解、文章结构分析、文章诵读的气韵、文章的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从而化解了“如何评价文本的删改”这一难点问题。这样的分解,黄老师着力于教学过程,进行纵向分解,显示出分解的梯度。对于内容交杂的文本,黄老师又采取了横向分解的方法,进行巧梳理,突出主线。他教学《包身工》,就是把文本内容分为记叙说明和议论两条线,让学生先竖着读,然后异位比较,重新组装。简单的方法,解读了复杂的文本;读透了文本也掌握了方法。

他善于在整合中聚焦教学主题。他把《江南的冬景》《西地平线上》两篇文章进行的整合教学堪称课堂教学中的精品课例。这样的整合教学不是简单的拼合,不是简单的想加;而是把两篇文章的丰富教学内容聚焦到一个教学主题上,即对“大美”“秀美”内涵的解读。由此辐射到文章的结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和作者情感的异同,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充分的语言活动和探究活动。如对大美和秀美两个美学概念内涵的集中探究活动,不仅拓展了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的张力,加强了思维训练的力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结构追求枝繁叶茂。

呈现课堂的内在张力的关键是师生基于文本的情、意、智的共生共长。黄厚江老师将共生理论引入语文课堂教学,总结出了语文共生教学法,首创“树式共生课堂结构”。黄老师这样形象地解释他的“树式共生课堂结构”:精选一粒种子,长成一根主干,伸开几根分枝,长出片片绿叶。

在这样的“树式结构”中,“一粒种子”和“一根主干”是基础,但我们更要关注的是“共生”,是“旁逸斜出”的“节外生枝”和“片片新绿”,那是师生共生、生生共生的精彩所在。《孔乙己》教学中学生写手的活动,是典型的案例。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也是如此。这首诗对初中生来说并不容易。黄老师巧妙地让学生根据诗句描述读出的画面,互相激发,互相补充,依据诗歌的特点走进了诗歌意境。进而师生一起以四句经典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合作完成已经画面的呈现,课堂实活共生,张弛有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诗歌的赏析能力得到有效训练

形成共生情景,是和谐共生教学法和树式共生课堂结构成功的关键。教学共生,主要是指师生之间的师生共生。黄老师特别强调,教师自己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必须有原生的感受和理解是师生共生的前提。读散文贵在能读出字里行间的作者之心。现代散文教学,就是要引领学生在品读中和个性表达过程中,向作者的心灵靠近,实现心与心的交流。这是黄厚江老师对散文和散文教学的一贯认识和主张。他教《葡萄月令》一文,就是“从语言入手,走进作者的心中”。整个教学过程,师生娓娓而谈,如话家常,在黄老师的点拨和引领下,学生沉浸在语文学习情景的内在激动和兴奋之中。我们看这样的教学片断:

师:汪氏散文诗说明文的内容,散文的语言,诗的意境。这就是说汪曾祺的散文。大家想一想,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呢?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葡萄月令》来呢?要写《葡萄月令》这样的文章,必须具备几个条件?

有学生答:诗人。

师:对。诗人大多有诗意。但诗人就能写出《葡萄月令》了吗? 学生:熟悉葡萄的人。

师:对。第一个条件是熟悉葡萄的人。那在汪曾祺之前那么多种葡萄的人,怎么没写出《葡萄月令》呢?

有学生答:还要有丰富的内心。有学生答:懂一点文学的人。

师:对。还要懂一点文学。可是当时懂文学而且和汪曾祺一起种葡萄的,有人就跳湖了。所以还有更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生(齐):乐观,热爱生活的人。

师:对。还必须是一个热爱生活的,热爱生命的人。(板书:热爱生活)在这么多条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什么?

生(齐):最后一条,热爱生命。师:大家理解得很深刻了。

(接着黄老师读汪曾祺女儿汪明的一篇文章的选段,让学生记下关键词。然后讨论)师:这一段的关键点其实有两个:一个是当时他的处境很不好,同时告诉我们另外一个信息,就这个非常不好的处境当中,他显得很乐观。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用一个词形容。

生(齐):乐观。

师:为什么能乐观?有没有更好的表达? 有学生答:豁达

师:从这个时候的汪曾祺,你有没有想到一个类似的人? 有学生在下面答:苏轼

师:对,苏轼。苏轼的人生境界跟汪曾祺的人生境界的确有相通之处,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可以用什么词?

生:超脱。

这个片段不长,但教学过程摇曳多姿,让我们感受到师生共生的教学魅力,让我们看到黄老师是怎样带着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世界的。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情、意、智相融共生,和谐共长。黄老师的课堂活动因此而别开生面,课堂犹如一棵大树,枝繁叶茂。

四、教学凭借追求化难为易。

黄老师非常注重教学凭借的设计,他不仅提出了这个概念,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的课堂也常常巧用教学凭借,化难为易,呈现出课堂的内在张力。

他常常利用教学凭借为课堂教学的深入推进开道。恰当的教学凭借的选择,是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的。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遇到困难时,适时出现的教学凭借,会让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前面举到的《葡萄月令》的教学片段中,黄老师诵读汪曾祺女儿汪明一篇文章的选段,让学生记下关键词,然后再进一步讨论汪曾祺的性格,就是运用教学凭借让学生思维走向深入的一个典型例子。教学《守财奴》,如何理解作者以金钱为中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个难题。黄老师设计了一个简图作为教学凭借——葛朗台的人生天平:一个倾斜的天平,右边托盘画了四个叠加的一样大的方框,左边的托盘上画了一个与右边同样大方框,而天平却倾向了只有一个方框的左边的托盘。这样的设计,化文字为图示,方框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是什么让天平倾向了左边。阅读、思考、讨论、比较,方框中所填的内容明晰起来,葛朗台的形象也愈加的清晰了:在葛朗台的人生天平上,夫妻之情、父女之情、女儿的爱情、妻子的生命和金钱相比都是次要的。金钱至上的人生观也呼之跃出了。智慧的教学凭借设计,化解了教学的难点,使课堂教学深入推进,使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得到真正的落实,使语言活动和文本解读融为一体。

他更多地利用教学凭借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搭建阶梯。黄老师反对语文之外的芜杂与繁琐,所有的凭借必需服务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服务于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推进。教学《给我的孩子们》,三位学生对丰子恺的写作意图的分析,似乎已经到位了。讨论似乎可以结束,但黄老师认为学生的讨论还浮于表面,还未能靠近作者的本意。对一个人如何对待童心的问题,对初一学生而言的确是一个难点,容易形成认识上的概念化和标签化。黄老师巧妙地引用了三位父亲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以此结合文本再次深入研读,生生的观点交锋,师生的智慧碰撞,不仅化解了这一教学难点,而且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一个高度。立足文本的凭借设计,一方面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更重要的是在语文活动中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学习中积累,提升语文素养。

简中见丰,以简驭繁,化难为易,突显主干,课堂枝繁叶茂,尽显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在张力。这是黄厚江老师的课堂追求,也是本色语文的魅力。

爱因斯坦说:“唤醒创造性表现和求知的乐趣是教师的最高艺术。”英国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只有会“唤醒”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只有能“唤醒”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我们不能满足于给了学生一块金子,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一根点石成金的手指;不能让学生抱着一捆干柴受冻,而是要给学生一个火种,让学生的干柴永远处于燃烧状态。

第三篇:听黄厚江老师讲座记录

[转载]听黄厚江老师讲座记录

0 推荐

听黄厚江老师讲座记录前言:2012年10月26日(周五下午2:00----4:20),根据学校的安排,语文组5人到丹阳市第五中学听了省语文特级老师,现就职于苏州中学的黄厚江老师的讲座。他讲的主题是“语文教学的本色追求”。现将其讲座的观点记录如下: 第一块:提出本色语文的背景

现语文教学异化了,也不大像语文课了。现象为:

一、语文教学人为拔高了

1、语文的性质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如今有些课堂过分注重语文的人文性了,且超过了作为初、高中生的心智。我们应该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阅读,在古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古文学习的能力。

2、关于课堂教学结尾的“临终嘱托”问题。

二、语文课形式化了

上公开课前上网找课件。

只有形式没有语文。

老师听课比较关注课的形式。

三、语文教学贵族化了

1、对特级老师课堂教学的误区:特级老师的课应该与众不同;

特级老师的课应该一般老师上不了,即别人模仿不了。

2、新课改的课,应该是一般老师都能上得出来的课。

3、要研究家常课怎么教。

4、大多数老师都不能模仿上得课为“贵族化”的课,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课。面对一些有着较强语文素养(朗读特别好,或某项语文技能特别好)的老师上出的课,我们一般的老师不要为不能模仿而感到“自卑”。

四、语文教学被转移了

1、意思为:不要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院。

2、几句话:语文的一半就是爱情。不要把一个美丽的童话,变与一个真实的故事。

五、语文教学萎缩了

1、语文能力的训练应包括听、说、读、写。现在不关注听、说,课堂教学已萎缩为“问题+答案”。

2、学生演讲,对培养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是很有帮助的。3、80%以上的语文课堂没有像样的作文课。阅读教学就是变相的做练习。出题目找答案是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阅读能力不是通过做练习培养出来的。课内要让学生学会阅读,课外让学生适当做练习才是正道。

4、面对一张试卷,我们老师要分析一下,哪些题型是可以通过练习才可能提高能力的。

5、对学生改病句,不要太苛求。为应对改病句,我们可让学生做一点练习,但不能做得太多。这是一种无聊的题型。

6、语文,要让学生做点练习,但练习要出得好,且要评讲得好。有些练习做得是有害的:如老师围绕标准答案,“把错误的答案评讲对,把正确的答案评价错”的现象。第二块:如何践行本色语文

批判总是容易的,建设是不可回避的。作为语文老师要在“自己的地里种好自己的庄稼;要和自己的家人生自己的孩子。”

一、本色语文的三个层次。

1、本源。即语文是什么?语文应是一门学习语言运用的学科。

2、本真。我们要按语文规律学语文,按语文的规律教语文,按语文的规律出语文试卷,按语文的规律应考语文。

3、爱读书,喜欢读书,且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相应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应对考试是应该不成问题的。

4、本位。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写作,学会赏析诗歌,学会读文言文。

二、本色语文的几个核心主张。

语文课的几个坚持,这也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性,即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为目的。

1、以语言为核心。即语文教学要围绕“语言”为核心展开。

2、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体。

批判:如今语文课是怎样展开的:(1)、以教学内容排列。如背景——段落层次——人物分析——情节——小说写作特色;(2)以问答式展开。如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顺序是什么,运用的哪些说明方法等;(3)时尚派。如整体感知——品味赏析——合作揣摩——拓展延伸;(4)对话式教学。如《社戏》里,你想对双喜说什么,你想对六一公公说什么。

反对如今的“一键式”课堂教学。

体会:不要用概念式的提问方式:如线索是什么,说明对象是什么。要使语文学习以活动的方式展开。

组织学生学习,要进得去,出得来,撒得开,收得拢。

3、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为目的。

语文课的三重境界:一是,让语文课里充满语文;二是,语文课里不仅仅有语文;三是,看看什么都有,想想什么都是语文。

三、本色语文最核心的主张

为: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语文的方法,即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方法。如用学习小说的方法去学习小学,用学习寓言的方法去学习寓言。

题外话:读诗要有诗心,诗是不讲道理的。文学的合理和生活的合理是不同的(故讲《背影》中的父亲不讲交通规则不没有道理的;

讲应该听不见“千里莺啼”是无聊的话。)

语文的方法是以语言为核心的方法。如语言运用,语言技能,语言表达。

语言的活动应该是很多的,如分段层次分析、扩写、改变人称等。

要让学生用语文的思维来回答问题。这样才才致于,问学生“老虎和驴”的关系时,学生讲是“生物链”关系;才不致于,学生夸夸其谈而答不到要点。

我们也可以用非语文的方法来走进文本,但前提是有用。

误区有:音乐的过度渲染,音乐与文本内容不吻合;图片(PPT)与文体不符(如《荷塘月色》出示的白天的荷塘;《落日》用了早晨的太阳)。

两个有效的例子:《落日》一课,画三个方框,让学生讲落日的情景,并拟个标题;“山舞银蛇”用简笔画。

题外话:学生真利害,老师出什么怪招,他们都会接。找细节,写母爱。让学生找三个细节,写母亲,只要学生能找到,他的文章一般都能写好。一篇记叙文中一般要有这么两三个细节描写。

四、本色语文的课堂特征

即:朴实。

朴,即简单。真理都是朴实的;好课都是简单的。简单是美,简单即高效,因为成本低,是可行的,可推广的。

“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简明

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内容相对集中一点比较好。(此可看其论著)

2、教学过程要简洁。一堂课最多5个环节,能省的环节一定要省。凡是不好的课都“绕”,好课一般都很“干净”。

教学设计的“加减乘除”策略。在备课时可先加后减,一加一减,与不加不减不一样;挣钱花完与没钱花,虽都没钱了便情况是不一样的。对于重点环节,要学会分解成几个小环节,重点环节要能做大,做到位。对一般的环节要学全整合。

3、教学方法要简易。

实,即,每堂课要给学生一定的“干货”,要有充实的积累;每堂课要有实实在在的语文学习活动;要有语文训练(如概括能力的训练等)。(这些观点与余映潮是相同的。)

五、几个注意点

要站在学生立场上设计教学。要立足于大多数学生,不能一个活动只有3个学生能够参与。如一个学习活动,规定学生5分种完成,这5分种是站在学生角度确立的吗?时间够吗,老师要考虑,而不走过场。

如今有许多老师在上课时,往往是在“秀”自己。如深情地范读等。示范可以,但要把握时机,要适度,要有具体的目的。

在设计的背后,老师要自问两个问题:

1、为什么呢?

2、有意思吗?

后记:在黄厚江讲座即将结束之际,坐在远处看着他收放自如的讲演,脑中突然跃出了“潘长江”的形象,觉得台上的他,讲到激动处,其语音、神情同潘长江有着很多的相似。从某种程度来讲,老师就是演员呀!(谢伟民整理20121026)

第四篇:黄厚江作文教学实录

【教育感言】

作文教学要提高效率,首要的是对中学作文教学的价值追求有准确的定位,对写作的一般规律有准确的把握和真正的尊重,致力于学生写作状况的改善和写作过程的优化。如果总在教学的形式和手段上动脑筋翻花样,恐怕只能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堂写作课,学习怎样写出人物的个性。

(师板书“写出人物的个性”。)

师:那什么是人物的个性呢?

生1:我认为是人物独有的特点。

(师板书“独有”。)

师:是的,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区别于另外一个人的独有的特点。请大家从学过的课文中举例子,说说课文写出了人物怎样的鲜明个性。

生2: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老师教学生写字,就表现了老师慈爱负责的个性。

师:是的,这是通过具体的事件写出人物的个性。除了通过事件写人物之外,还有许多细节也可以写出人物的个性。《我的老师》中有能表现蔡芸芝老师个性的细节吗?

生3:“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的细节,表现了老师的和蔼亲切。

师:很好,这个细节就是老师充满爱的个性动作。其他同学还能说说不同的例子吗?

生4:动作描写也能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如《赵普》,他向宋太祖推荐人才,太祖不任用,他就反复推荐,气得太祖撕坏了他的奏章,他回去把撕坏的奏章粘贴好,第二天还是推荐这个人。如此反复几次,最后太祖终于采纳了他的意见。这表现赵普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

师:有很多同学学习文言文只注意字词和句子的理解,而这位同学从文言文中学习写作的手法,非常可贵。

生5:还有外貌描写。鲁迅的胡子是“隶体的„一‟字”,头发是根根直竖的,这就写出了鲁迅的瘦削、严肃,表现了他的顽强、倔强与刚正不阿。

师:除了具体事件、动作描写和肖像描写可以表现人物个性,一句话也能表现出人物的个性来。《“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主要人物是那位船长,他的一句话就能表现他的性格。有同学记得吗?

生6:“……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个人救出去。”反映了船长高度的责任感和舍身为人的精神。

师:大家能举出语言表现人物个性的例子吗?(学生没有反应)《社戏》里面的双喜,大家还有印象吗?

生7:有印象。当大人们迟疑不决时,双喜大声地说:“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这些话反映了他的聪明,也使得大人放心地让“我”去看戏了。

师:是的,双喜的这段话,可以说是个性化的语言,写出了他的聪明能干。因为消除了大人们的所有顾虑,主客观的因素都作了考虑,大人们相信他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其实还有一句很能见出个性的话——

生8:在偷豆子吃的时候,他说:“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表现了他的淳朴善良。

师:通过上面的回忆学习,我们知道,写出人物个性的方法很多,事件叙述、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等等,都可以表现出人物的个性。

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来写出一个人物的个性。具体要求是:用8-10分钟的时间,通过一两个片段,写出一个你熟悉的人物的个性。大家首先要想想你准备写谁,还要想一想他的个性特点是什么。应该写自己熟悉的、印象深刻的人,这样才容易写出他的个性来。写身边熟悉的人可以,有同学愿意写我当然也行,但内容一定要具体。下面请大家开始写作。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

师:好,时间到了,大家也都写得差不多了,没有完成的内容请课后继续写。写作文,动笔写是提高的一个途径,评价、批改别人的作文,和别人交流写作的感受,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下面就请同学们相互批改,一篇文章要经过前后座两位同学的批改。只要你认为他能够写出个性就可以打优(80分以上),个性鲜明的可以打得更高,没有写出个性的可以打不及格。批改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认识,那种取一般化的折中做法最要不得,也就是最没“个性”的表现,希望你们一定要坚持自己的认识,该打多少就打多少,坚持自己打分的标准。

(学生互相批阅作文,教师巡视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师:同学们大都批改结束了,我们来一起交流。有没有打60分以下的文章,也就是不及格的?

生1:有。

师(接过作文,读):他有着一张圆脸,两个黑葡萄一般的眼睛,镶在眉毛的下方。一张嘴巴里时不时地有东西在翻滚。他十分爱动,但也十分爱睡觉,他的睡相有趣极了,嘴巴在动,手里抓着东西,好像是大熊猫睡成一团。他爱吃,他什么都吃,也许是一头猪的转世……

好像还没有写完,认为他的作文不管怎么说还是可以及格的同学请举手。

(生2举手。)

生2:我觉得他写得蛮好的。有肖像描写,而且还有动作描写,内容也比较集中。

师:你能说出被写的这个人具有什么个性吗?

生2:他“贪吃爱睡”。

师:对,倒的确写出了人物贪吃爱睡的特点。文章是如何写出这个特点的?

生2:一个是肖像,“有着一张圆脸,两个黑葡萄一般的眼睛,镶在眉毛的下方”,一个是细节,“一张嘴巴里时不时地有东西在翻滚”。

师:大家想一想,“有着一张圆脸,两个黑葡萄一般的眼睛,镶在眉毛的下方”这样的肖像描写能表现“贪吃爱睡”的特点吗?

生3:不能。

师:哪一处肖像描写能呢?

生4:“他的睡相有趣极了,嘴巴在动,手里抓着东西,好像是大熊猫睡成一团。”

师:对。“好像是大熊猫睡成一团”的确能表现他特别能睡。大家能一起修改一下,使句子的前半部分能更好地表现人物“贪吃爱睡”这个特点吗?

生5:在“嘴巴”后面加一个词“一直”。

师:“嘴巴一直在动”,嗯,改得不错,但还可以更具体一些。哪一位同学能在“嘴巴一直在动”后面再加一个句子,把这句话说得更具体一些呢?

生6:加一句“总好像吃着什么最喜爱吃的东西”。

师:非常好。

生7:再加一句“还发出砸巴砸巴的声音”。

师:真是太好了。其实还有一个句子可以改得更具体一些,哪个句子?

生8:“手里抓着东西。”

师:你能改一下吗?

生8:“手里总抓着一根火腿肠。”

(生大笑。)

师:是改得很好。但总是“抓着一根火腿肠”是不是又过于绝对了,我想只要改成“手里总抓着吃的东西”就可以了。大家同意吗?

生(众):同意。

师:大家再看看,“有着一张圆脸,两个黑葡萄一般的眼睛,镶在眉毛的下方”这个句子应该怎样改呢?

生9:应该突出他的胖,因为“贪吃爱睡”的人都是很胖的。

师:是很有道理,不过具体的修改,就留给这位同学自己了。尽管这位同学的片段的确有些问题,但总的说,还是写出了人物个性特点的,所以我觉得应该在60分以上。大家同意吗?

生(众):同意。

师:好,有没有两个人的评分差距比较大的?好比说我批优秀,他批良好。——这也正是有个性的表现。

(生提供作文。)

师(接过作文):你们分别打多少分?

生1:我打85分。

生2:我打75分。

师:差距是蛮大的。

(师读作文)

……窗外是白茫茫的一片雪,突然马路上传来“嚓嚓”的扫雪的声音,一个人的身影也映入我的眼帘。那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一看就像是个农民,穿着一身厚厚的棉衣,冻得发紫的双手紧紧地握着一把扫帚,一步一步地艰难地在扫着雪,白白的发丝已爬上了他的额头。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年龄很大的老爷爷。我急忙跑过去想劝他回去休息。他说:“我已经老了,不能再为国家效力了,就让我在这里为大家服务吧。”老爷爷的精神很让我感动,我就跑回家拿来笤帚,和老爷爷一起扫起了雪。一边扫雪,我还一边和老爷爷聊天。我起初不会扫,慢慢地就会扫了。

后面还有都是写自己感受的,我们就不全读了。

我们请打85分的同学说说理由。

生1:我认为文章对老爷爷的外貌描写很成功,写出了他乐于奉献的精神,语言也很生动。

师:再请打75分的同学说说理由。

生2:我认为她没有写出老爷爷的个性,所以应该打80分以下。

师:老师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如果这篇作文是我批的话,我会打75分。尽管小作者的思想觉悟很高,但文中老爷爷的个性还不是很明显。个性是一个人独有的特点,虽然这也是相对的,但“为人民服务”一般还不能代表某个人物的个性。另外,写人的文章一定要集中地表现这个人物,后面写“我”的内容偏多了,未能集中地来写老爷爷这个主要人物。其实,我给75分左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我觉得这位同学所写的人物,可能没有这个人或者没有这件事,就是说我对事件的真实性有点怀疑。请问这位同学,有这样的事吗?

生3:我听说过这样的事。

师:看来事情也不全是假的,但黄老师猜的也没有全错。同学们想一想,这个片段中,哪些内容让我们觉得不太可信。

生4:不可能有这样的老农民。现在还有谁愿意义务扫马路上的雪呢?

生5:这也不是绝对的。但如果不交代具体的情况,老大爷这样做的确很危险,也会影响交通的,我想如果扫村口的路,就比较可信。

生6:老大爷的话,也不太可信,一个老农民不可能说出“我已经老了,不能再为国家效力了,就让我在这里为大家服务吧”这样与身份不符的话。

师:这很有道理,这很像一个英雄人物说的话,或者一个领导干部说的话。我想这与作者对这个人物不熟悉有关系。写文章进行适当想象是必要的,但要合理,要切合人物的身份。人物的语言是体现人物个性很重要的方法,但也一定要切合身份。文章中有些细节,我觉得也可以推敲。我再读一读,大家再想一想——“那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一看就像是个农民,穿着一身厚厚的棉衣,冻得发紫的双手紧紧地握着一把扫帚,一步一步地艰难地在扫着雪,白白的发丝已爬上了他的额头。”啊,有同学要发言。

生7:离那么远,怎样可能看到“白白的发丝已爬上了他的额头”呢?

生8:我觉得“一步一步地艰难地在扫着雪”也不准确或者不真实,因为老大爷并没有病。

师:都有些道理。还有吗?还有一个细节得推敲——看来大家都没有劳动的体验。啊,有同学发现了。

生9:“冻得发紫的双手紧紧地握着一把扫帚”的“冻得发紫的双手”不真实。

师:为什么呢?

生9:那么远,看不到。

师:你的确发现了问题,可对问题的原因认识得不够准确。我想不是看不到,而是不可能。黄老师有过几年的农民经历,数九寒冬在冰天雪地里劳动过,不管多冷的天,只要在劳动,双手就不可能“冻得发紫”,而且一般说穿着“一身厚厚的棉衣”的可能性也不大。由这些可以看出,不写熟悉的内容,随意地写,或者人家怎么写自己就怎么写,很容易出现问题,所以黄老师一开始就强调要写自己熟悉的人。

师:有没有哪两位同学共同发现一篇可以打90分以上的优秀文章的?

(有学生举手。)

师:请读一下片段好吗?

生1(读):我的奶奶:奶奶是一位年近70岁的老人,她天天闲着没事,时常买菜烧饭,帮邻居调解矛盾,还经常为楼下的阿姨们洗洗衣服。她只要一有事做就开心得不得了。但是她不是每天都有事做,所以她经常觉得自己很无用,常常一个人坐着发愣。奶奶觉得很孤独,在这样的环境中。难道她要孤独地度过晚年吗?决不,因为还有我呢。奶奶很爱我,只要我去了奶奶家,奶奶的脸就会变成一朵花,连那深深的皱纹也变得……

师(对着另一位同学):你也给这篇作文打了90分以上,请你说说她这篇文章好在哪里?

生2:能表现奶奶的善良和慈祥,我认为可以打90分。

师:有没有认为打不到90分的?

生3:我认为不应该打90分,因为奶奶的个性还不是很鲜明。奶奶孤独,爱孙女,不能算是她的个性。

师(对文章的作者):你的作文之所以能打动两位评委,是因为你的作文语言细腻生动,且融入了自己真实的感情。如果内容再集中一些,能再选取典型的事件来写出奶奶的特点,作文就会更好。大家想一想,如果内容能再集中一些,你们说写什么比较好?爱劳动?帮助邻居?孤独?爱自己的外孙女?

(学生意见不很统一。)

师:黄老师说说自己的意见。我觉得从写个性的角度看,写爱劳动或者帮助邻居比较好,因为孤独算不上是个性,孤僻就是个性了。不知这位同学的意思是哪一种?

生4(小声):孤僻。

师:如果你的意思是孤僻,那么写热心解决邻居矛盾就不合适,因为一般说热心帮助别人的人,就不会孤僻。——至于爱自己的外孙女,这是绝大多数奶奶都会做到的,说个性也不够鲜明。所以我觉得写爱劳动比较好。

师:有没有同学想借这个机会,主动把自己的文章拿出来让大家欣赏评价一下?

生1(读自己的习作):他一头蓬乱的白发,一双眼睛充满着对光明的向往和追求。长满皱纹的黝黑的脸,破烂的衣服显得那么可怜又那么无奈。他成天向路边的行人乞讨,看到了谁,他都会不停地说:“好人就必得好报的。”他就是这样的热爱生活,对待生活。……虽然他面对着不公平的待遇,可他仍然能够顽强地活着。

师:请哪位同学评一评?认为可以得80分以上的举手。

(部分学生举手。)

师(面对一个学生):请说说理由。

生2:前面写了乞丐的外貌,又有人物的神态描写,乞丐的身份很清楚。

师:我们今天是要写人物的个性,那么这个乞丐的个性是什么呢?他的身份是很明确的,但个性是不是鲜明呢?

生2:很鲜明。他“热爱生活”,“顽强地活着”。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3:他既然热爱生活就应该去自食其力,不应该只是靠乞讨过日子,可以去卖报什么的。他的“热爱生活”是建立在不劳而获上的,我认为不好。

生4:我想问她写出了乞丐的什么个性?

师(面对作者):你现场“答记者问”好不好?

生1:他的个性是“热爱生活”。

生4:“热爱生活”是个性吗?

生1:我还没有写完。

师:好,同学们,她的这篇文章可能是因为没有写完,所以个性还未能很好地写出来,等写完了你们再交流。刚才有同学问“热爱生活”是不是个性?我们写作时,的确不要把那些共性的东西当作人物的个性,比如“热爱生活”就有一定的共性,因为热爱生活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品德。但个性的独特也是相对的,共同的品德每个人也有不同的表现。比如这篇文章如果能写出这个乞丐是怎么样热爱生活的,也就写出了他的独特之处。可惜现在还看不出。

下课之前,我想问一问,今天有没有写我的?(十余名学生举手。)这么多?太谢谢你们了!

(师请一男生读。)

生1:(读)……的头发让我感觉到他是一位慈祥的老大爷,椭圆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这让我感觉到他是一位开朗和蔼的老师。一身朴素的打扮,让我们感觉是那么的亲切,给我们似曾相识的感觉,我想……

师:谢谢你把我写得这么可爱。不过写出人物的个性需要对人物比较熟悉,比如这位同学写我是老大爷,其实我还不能算是老大爷。如果他知道我的年龄,就会改为“他虽然还不到五十岁,但看上去就像一位慈祥的老大爷”,这样或许就更好。这位同学写得不错,但还缺少一些具体的内容。好,再看一位女同学写我的片段。

生2(读):一张椭圆的脸上镶嵌着一双慈祥善良的眼睛,这就是今天给我们授课的黄老师。课堂上黄老师经常轻轻弯着腰,手扶着课桌,用他那生动的语言帮我们分析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同时,黄老师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他和蔼可亲的笑脸,使我们感到心情愉悦。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尽情地吮吸着知识的甘露。

师:真惭愧,我远远没有同学们写得这么可爱。同学们能用这么短的时间写出我的一些特点和个性,很难得,也很感谢!不过“镶嵌”这个词还可以再推敲推敲,这样来写我的眼睛是不是太优美了?

好的,今天很高兴与大家一起学习了“怎样写出人物的个性”。当然,我们还只是了解了写人物个性的基本方法,一起评点了几个片段,交流了一些写作的认识和感受。请同学们回去再认真修改今天写的片段,充实材料,把它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好,下课。谢谢大家!

第五篇:黄厚江教学设计艺术

黄厚江教学流程设计艺术

—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

学号:150152010 姓名:梁蕴安 专业:学科教学语文

教学流程是按一定的方法和规律设计的教学方案,是教学正在进行的状态。一个好的教学流程设计要做到“大体有序,过程灵活”,整个教学流程具有针对性,呈现出板块化特点,充满节奏和变化,使每一步教学任务都能落到实处。黄厚江老师是语文教学大家,具有丰富语文教学经验。黄老师的课堂上没有丰富多彩的课件,没有工整美观的板书,没有异口同声的回答,但是整个课堂却行云流水,浑然天成,充分展示了教学流程设计的精妙之处。本文将以《白雪歌颂武判官归京》为例探讨黄厚江的教学流程设计艺术。黄厚江《白雪歌颂武判官归京》一课有三大教学流程,具体如下:

一、积累整合

黄老师首先检查预习,请三位同学上来默写,每人六句。其他同学在下面默。可以六句,也可以从头默到尾。在三位学生默写完后,逐一请三位同学朗读自己默的部分,并指正了“薄”、“着”、“散”、“掣”等字的读音,师生共同疏通诗文的音、意、形。黄厚江先生的课向来直接导入,不玩虚的。一上课就让学生来默写,非常出人预料。基于应试需要具备的默写要求,并着力在让学生默写时不能出错,不回避应试。语言积累,容易被我们所忽视,而恰恰语文课应该以语言为核心。

二、感受鉴赏

1、解读文题,了解内容

从文题出发文章围绕那两个字展开,再结合诗文中诗句中具体写“雪”,写“送”的,写 “雪中有送”,“送中有雪”的诗句,整体理解诗文。《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黄老师执教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通过对诗“内容”的基本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们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鉴赏古诗内容,一定要紧扣诗题。

2、想象画面,深入感知

王维的诗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黄老师让学生“想”画面——“根据诗句想到一幅幅画面”,体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通过学生的“想”与“说”,丰富诗歌场景内涵,以便深入展开基于诗歌情境的智慧对话。上述黄老师让学生“想”“说”诗句画面又形成了更加深刻的场景,较之于检查预习阶段形成的场景,要厚重、细腻得多,其感染力、陶冶性也好得多。黄厚江先生在践行他的一句话:以语文活动为主体。在想像画面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黄厚江先生曾经说过古诗欣赏教学的关键有二:一是读,二是想象。学生在描述画面的时候,读通了诗意,兼有了审美的过程,也提升了审美品位,磨砺了表述能力。

3、抓住文眼,理解体式

当学生围绕诗歌想象了很多画面,形成了新的诗歌场景后,黄老师又针对眼前的画面场景,让学生将18句白雪歌”删改成两联四句,以讨论“这四句,好在哪里” “只有这四句,好不好?” 由于有了“白雪歌”的画面场景,学生很快找到了必须保留的四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确,这两联诗是全诗的灵魂,是千古名句。待学生反复感受其意境后,黄老师从题目“送武判官归京”出发,提出这首诗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是写边塞送行,没有其他的句子,边塞的特点就不鲜明。

三、品味情感

黄老师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是在交流中思考、在对话中领悟、在切磋中共同提高的课堂,在给予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同时,还关注人文感的培养于朗读中发现作者情感。黄老师教学的最后一个流程—在朗读中领悟情感,通过“错误”的朗读示范,告诉学生应该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让学生站在作者所处时代的角度思考这首诗的情感基调。盛唐时期众多知识分子欲到边塞沙场建功立业,“岑参主动要求去边塞承担重任,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所以这首诗从整体上来讲是豪迈的”通过探讨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唐人建功立业的时代精神,以增强当代学生的使命感、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对黄厚江老师执教的教学流程的剖析,可以发现其教学流程设计有几个特点:

1、具有针对性。首先是针对文本,《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诗歌,其教学肯定是和教其他文体是不同的。黄老师回归文本,按照古诗学习的规律进行诗味教学。古诗学习的规律就是积累、鉴赏和吟诵,既教给学生积累、鉴赏、朗诵的知识,又教给他们积累、鉴赏、朗读的方法。在积累知识的同时,习得语文学习的技能和方法,并将这些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语文方法正确、熟练地应用。其次关注学情,黄老师的课堂让人觉得非常轻松,关键在于教学起始点定的合理。教师只有全面估计学生的学习程度、学习情况,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让自己的教学设计发挥最大效用。

2、教学流程板块化

黄老师整个教学流程可以分为“积累整合”“感受鉴赏”“品味情感”三大板块,大板块又细化为一些小的板块,“感受鉴赏”板块就可以分成“了解内容”、“想象画面”、“理解体式”三个小项目。这些板块分别完成一项相对独立的教学任务,同时,不同板块之间的学习内容又是相互关联,承上启下。通过一个个板块的教学,是整个课堂富有节奏感,每一步教学任务都能落到实处,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主问题设计合理

一堂课,全程都是老师的“满堂灌”这是失败的课,一堂课,充斥着师生简单的问与答这是无意义的课。好的课堂一定是以问题为纽带,通过老师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在师生思维碰撞中让智慧的火花闪烁。好的问题设计要做到内容精炼,数量适中,不能太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出来,也不能太难,全班只能一两个语文基础好的同学才能解决,尽可能多的让同学们加入到问题思考中。为了保证课堂的一气呵成,问题设计之间是要关联的,让问题推进课堂的前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在感知文章内容时提出的问题,“文章围绕那两个字展开?诗文中那些诗句写“雪”?那些诗句是写“送”的?那些诗句“雪中有送”,哪些诗句“送中有雪”,让我们看到了黄老师在问题设计上的匠心独运。

古代诗歌是优秀的文化积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学财富,需要我们去牢记、传承,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就更有责任将古诗教好。黄厚江老师他始终坚持着本色语文的理性追求。这种追求体现在他的每一次教学流程设计中,每一次教学活动开展中,每一次教学实践中,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园地。

参考文献:

1、黄厚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2013(10)

2、张一山.深度研课”:让“真教”更亮丽[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4(1-2)

3、李党辉,尹逊才.用“诗的方式”教学古诗文探究—以特级教师黄厚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15(1)

4、李党辉.回归文本,凸显诗味—品读黄厚江执教的示范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J].语文教学,2014(6)

下载黄厚江老师《蜀道难》课堂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黄厚江老师《蜀道难》课堂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春天里的相遇 ——听黄厚江老师讲课有感

    春天里的相遇 ——听黄厚江老师讲课有感 时间:2016-04-12 12:35 作者:郑玉萍 3月27日,阴阴的天,绵绵的雨,南昌市二中就在这蒙蒙的春雨中静默着。步入校园,一块一块被修理得平整......

    黄厚江本色课堂研讨会心得

    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杨 春2012年10月18日,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和XX老师、XX老师、XXX老师一行四人参加了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研讨会。在“乱花渐欲迷人......

    黄厚江:本色语文的基本内涵

    本色语文的基本内涵 黄厚江 什么是本色语文? “本色语文”的内涵主要有三层: 一是“语文本原”: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 教语文,我们首?要清楚,......

    黄厚江《老王》教学实录及反思

    《老王》教堂实录及反思(特级教师黄厚江版) 特级教师黄厚江《老王》教学实录及反思 江苏省苏州中学黄厚江语文教学通讯 2012.09 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老王》。这是一篇现代散......

    对黄厚江老师语文教育理念的认识(范文模版)

    对黄厚江老师语文教育理念的认识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我们不仅在课堂上书本里接触到黄厚江老师,还实实在在的听了一节黄厚江老师的课。听完黄老师的课,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我......

    黄厚江:语文老师要懂得写作,才能教好写作 观点汇

    黄厚江:语文老师要懂得写作,才能教好写作观点汇 语文老师应该会写作吗?不会写作的语文老师就教不好学生作文了吗? 黄厚江老师的观点是:语文老师要懂得写作,才能教好写作。 “懂”......

    黄厚江解读本色语文系列(共5篇)

    黄厚江解读“本色语文” 目 录 ► 语文教学的异化► 本色语文是什么 ► 走出两级思维怪圈 ► 课堂流行病及其诊治 ► 给语文课做减法 ► 语文“三味”和“诗意” ► 语文......

    《写出人物的个性》教学实录(黄厚江)

    《写出人物的个性》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堂写作课,学习怎样写出人物的个性(板书“写出人物的个性’)。那什么是人物的个性呢? 生:我认为是人物独有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