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让乡土风情走进校本课程(合集5篇)

时间:2019-05-15 06:47: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文:让乡土风情走进校本课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文:让乡土风情走进校本课程》。

第一篇:论文:让乡土风情走进校本课程

论文:

让乡土风情走进校本课程

——谈校本课程《可爱的香河》的开发

香河县城内一小

李海明

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置,其目的就是要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不同需求与不同特点,使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既能促进国民共同基本素质的提高,又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做为国家课程计划中一项不可或缺的校本课程,应如何来合理开发呢?

一、缘起

2009年我校承担了陈静老师主持的“十一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县域或校本课程开发及利用的研究》的子课题研究工作。当学校要求教师组成不同的开发小组,每个小组开发出一门校本课程时,我就在思考开发一门什么样的校本课程呢?通过思索和网上查阅资料,我觉得让乡土风情走进校本课程不失为一个突破口。

我国南北地区差异大,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情,即使像我们香河这样一个小地方,也有着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地理风貌、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等,这些丰富的资源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便利。

那我们的学生对这些乡土风情了解吗?我们在学生中间进行了个别谈话,结果让我们大失所望。有的学生连我们香河县现在有几个乡镇都不清

楚,只知道自己所在的是哪个乡;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天天走的公路的名称;有的学生连香河县有哪些旅游景点都不知道……看起来,我们的学生一天被禁锢在学校里,对周围的一切充耳不闻,真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这更坚定了我们开发以乡土风情为主的校本课程的决心,我们决定将这门校本课程取名为《可爱的香河》。我们认为开发这门校本课程对学生来说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让乡土风情走进校本课程是激发学生了解和热爱家乡的重要途径。《可爱的香河》这门校本课程是以学生所在的香河地区的地理风貌、民风习俗等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有利于学生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认识家乡,了解和热爱家乡,立志将来为建设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2、有利于传承地方文化。传承地方优秀文化,使其连绵不绝、流传不息,不仅是生活在这一地区成员的共同不可推卸之责任,更是这一地区学校教育重要的历史使命所在。《可爱的香河》这门校本课程利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走近家乡的山山水水,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生长的地方,了解自己所处环境的渊源和特色,走近家乡各种民俗文化,感受体验香河地区的风土人情,进而接受优秀乡土文化的教育,是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它能从小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让学生在与生俱来的文化土壤中成长、成熟,自觉地抵制一些不良文化的侵袭。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并更好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

3、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更好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我们的学生都来自于农村,香河的山山水水养育

了他们。他们需要来自农村生活的教学内容,需要来自贴近他们生活实践的学习方式,好为将来发展本地经济打下基础。把乡土风情引入课堂,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内驱力,全方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向。而《可爱的香河》这门校本课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二、行动

说干就干,我们充分发挥开发小组成员的力量,通过上网查阅、阅读书籍、查找文献、搜集报纸、走访机关、社会调查等方式,查找各类乡土资料,根据教育性原则、时代性原则、乡土性原则、激发兴趣等原则和厚今薄古精神进行选编乡土资料。编写中有了问题大家就你问我答,你的问题我补充,你写一课,我编一课。经过努力,终于形成一本校本教材《可爱的香河》。我们的校本教材体现了三大特点:一是浓郁的香河乡土特色,力图表现香河人开拓进取、敢为天下先的优秀品质;二是打破单一的学科界线,选取不同学科最有教育价值的乡土内容作为教育模块;三是思考与探究,融合了新课程理念,通过课程实施让学生动态地观察、体验社会生活,学会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方法。内容共分七个单元十八课时,分别是第一单元抚今追昔话香河,简单介绍了香河地区的历史,包括香河地区的位置与范围、建置沿革、地质地貌等;第二单元交通篇,包括香河地区的河流、公路交通等;第三单元风光篇,包括香河地区的景观概况、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第四单元物产篇,包括香河地区的潮白河水产、各种

土特产、农产品等;第五单元经济篇,包括香河地区的,第六单元风俗篇,包括香河地区的岁时节庆、民间传说、地方风俗等;第七单元建设成果,包括耿城的经济发展、文明集镇、改革步伐、工业平台、生态建设、百业俱兴;第七单元展望未来,包括耿城的远景规划、少年立志。文本共2万多字,图片40余幅。

三、体会

1、教师的课程意识提升了。长期以来,在我们教师的脑海里,编教材是课程专家的事情,与一线教师和学生无关。随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系列的自学、集体学习、培训交流带来了我们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课程意识的提升。在思维碰撞中,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开始由课程的最忠实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决策者”过渡。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们的老师们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多么重要!“以人为生”的课程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在编写教材中,他们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建议,以学生的需求来安排内容,确定方式。可以这样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催生了教师创新思维,构筑起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

教师的研究能力提高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开发与研究结合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摒弃,这样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学生发展的需求满足了。国家统一课程在编制过程中,可能考虑的是作为哪一个学段的学生应该掌握什么知识、本领,所以它更多的是以成

人的看法来设置学习目标和内容,有些课程设置纯粹是课程专家的一厢情愿,是单方面输入式的课程。而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课程完全是为学生的需要而开设,校本课程就如同是把课程放在超市,学生可以自由挑选,这样满足了各种不同学生的需要,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学生发展的个性张扬了。校本课程实施是以实践活动为重点,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了各方面的技能,沟通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获得了调查分析、信息处理的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总之,《可爱的香河》这门校本课程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在明晰本校的办学宗旨、育人目标情况下进行开发建设的。利用香河地区的资源优势,结合我校的需求,针对学校、教师、学生差异性,着眼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香河地区的风土人情,尝试对校本课程进行开发,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学校更好地办出特色,尽可能地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学有所长的未来人才。

第二篇:论文:让乡土风情走进校本课程

论文:

让乡土风情走进校本课程

——谈校本课程《可爱的陶乐》的开发

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置,其目的就是要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不同需求与不同特点,使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既能促进国民共同基本素质的提高,又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做为国家课程计划中一项不可或缺的校本课程,应如何来合理开发呢?

一、缘起

2009年我校承担了平罗县教研室闻新宁老师主持的“十一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县域或校本课程开发及利用的研究》的子课题研究工作。当学校要求教师组成不同的开发小组,每个小组开发出一门校本课程时,我就在思考开发一门什么样的校本课程呢?通过思索和网上查阅资料,我觉得让乡土风情走进校本课程不失为一个突破口。

我国南北地区差异大,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情,即使像我们陶乐这样一个小地方,也有着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地理风貌、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等,这些丰富的资源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便利。

那我们的学生对这些乡土风情了解吗?我们在学生中间进行了个别谈话,结果让我们大失所望。有的学生连我们陶乐地区现在有几个乡镇都不清楚,只知道自己所在的是哪个乡;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天天走的公路的

名称;有的学生连陶乐地区有哪些旅游景点都不知道……看起来,我们的学生一天被禁锢在学校里,对周围的一切充耳不闻,真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这更坚定了我们开发以乡土风情为主的校本课程的决心,我们决定将这门校本课程取名为《可爱的陶乐》。我们认为开发这门校本课程对学生来说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让乡土风情走进校本课程是激发学生了解和热爱家乡的重要途径。《可爱的陶乐》这门校本课程是以学生所在的陶乐地区的地理风貌、民风习俗等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有利于学生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认识家乡,了解和热爱家乡,立志将来为建设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2、有利于传承地方文化。传承地方优秀文化,使其连绵不绝、流传不息,不仅是生活在这一地区成员的共同不可推卸之责任,更是这一地区学校教育重要的历史使命所在。《可爱的陶乐》这门校本课程利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走近家乡的山山水水,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生长的地方,了解自己所处环境的渊源和特色,走近家乡各种民俗文化,感受体验陶乐地区的风土人情,进而接受优秀乡土文化的教育,是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它能从小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让学生在与生俱来的文化土壤中成长、成熟,自觉地抵制一些不良文化的侵袭。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并更好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

3、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更好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我们的学生都来自于农村,陶乐的山山水水养育了他们。他们需要来自农村生活的教学内容,需要来自贴近他们生活实践 的学习方式,好为将来发展本地经济打下基础。把乡土风情引入课堂,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内驱力,全方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向。而《可爱的陶乐》这门校本课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二、行动

说干就干,我们充分发挥开发小组成员的力量,通过上网查阅、阅读书籍、查找文献、搜集报纸、走访机关、社会调查等方式,查找各类乡土资料,根据教育性原则、时代性原则、乡土性原则、激发兴趣等原则和厚今薄古精神进行选编乡土资料。编写中有了问题大家就你问我答,你的问题我补充,你写一课,我编一课。经过努力,终于形成一本校本教材《可爱的陶乐》。我们的校本教材体现了三大特点:一是浓郁的陶乐乡土特色,力图表现陶乐人开拓进取、敢为天下先的优秀品质;二是打破单一的学科界线,选取不同学科最有教育价值的乡土内容作为教育模块;三是思考与探究,融合了新课程理念,通过课程实施让学生动态地观察、体验社会生活,学会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方法。内容共分七个单元十八课时,分别是第一单元抚今追昔话陶乐,简单介绍了陶乐地区的历史,包括陶乐地区的位置与范围、建置沿革、地质地貌等;第二单元交通篇,包括陶乐地区的河流、公路交通等;第三单元风光篇,包括陶乐地区的景观概况、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第四单元物产篇,包括陶乐地区的黄河水产、各种土特产、农产品等;第五单元经济篇,包括陶乐地区的,第六单元风俗篇,包括陶乐地区的岁时节庆、民间传说、地方风俗等;第七单元建设成果,包括耿城的经济发展、文明集镇、改革步伐、工业平台、生态建设、百业俱兴;第七单元展望未来,包括耿城的远景规划、少年立志。文本共2万多字,图片40余幅。

三、体会

1、教师的课程意识提升了。长期以来,在我们教师的脑海里,编教材是课程专家的事情,与一线教师和学生无关。随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系列的自学、集体学习、培训交流带来了我们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课程意识的提升。在思维碰撞中,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开始由课程的最忠实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决策者”过渡。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们的老师们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多么重要!“以人为生”的课程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在编写教材中,他们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建议,以学生的需求来安排内容,确定方式。可以这样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催生了教师创新思维,构筑起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

教师的研究能力提高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开发与研究结合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摒弃,这样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学生发展的需求满足了。国家统一课程在编制过程中,可能考虑的是作为哪一个学段的学生应该掌握什么知识、本领,所以它更多的是以成人的看法来设置学习目标和内容,有些课程设置纯粹是课程专家的一厢情

愿,是单方面输入式的课程。而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课程完全是为学生的需要而开设,校本课程就如同是把课程放在超市,学生可以自由挑选,这样满足了各种不同学生的需要,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学生发展的个性张扬了。校本课程实施是以实践活动为重点,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了各方面的技能,沟通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获得了调查分析、信息处理的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总之,《可爱的陶乐》这门校本课程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在明晰本校的办学宗旨、育人目标情况下进行开发建设的。利用陶乐地区的资源优势,结合我校的需求,针对学校、教师、学生差异性,着眼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陶乐地区的风土人情,尝试对校本课程进行开发,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学校更好地办出特色,尽可能地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学有所长的未来人才。

第三篇:走进校本课程

立足学科特点,有效开发校本课程

哈尔滨市延兴小学 孙秀敏

从2001年,国家颁布了关于“开展校本课程”的相关文件以来,“校本课程”就成为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结构。“三级课程”的实施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权力部分地下放给学校和教师,从而使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仅要考虑“怎么教”,在某种程度上还要考虑“教什么”。而就美术教师的专业特点来说,又成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要实施者。要如何开展好校本课程,特别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下面谈谈我在工作中的一些体会。

一、课程开发的依据。

校本,即以校为本,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和开发校本课程。所以每个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都应该有学校的特色。

我校在开展校本课程前,对我校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展开了了广泛而充分的调查。在这里先简单的介绍一下我们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背景。★延兴小学坐落在哈尔滨市南岗区一处叫白家堡的地方,过去这里居住的都是菜农,而现在则多是外来的务工人员,这一地带是哈尔滨现在为数不多的平房区★。然而在拥有教职员工64人,学生900多人的延兴小学中,有80%的孩子就来自这里。他们从小就随着父母如候鸟般迁徙于全国各地,由于他们的父母每天都要为生计而奔波劳碌,他们根本得不到应有的学前教育;由于他们的父母是居无定所的外来务工人员,所以他们几乎都没有城镇户口★★;另外在这些孩子的家长中,不认识字的占到多数,读书读到初中毕业的都屈指可数,所以他们对孩子教育上的欠缺也是可想而知的。绝大多数学生很少甚至从未接触过传统文化。鉴于这种情况,从2001年,我校确立了“弘扬民族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2005年在研讨与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儒雅自信的现代中国人”为我校校本课程的主题。★

★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时也应以“学校”为“本”,依托与学校的课程开发主题,从学校实际出发,确立自己校本课程的内容。我在校本课程开发时,选择了篆刻。篆刻虽属“雕虫小技”,但却实实在在是中国所特有的一朵传统文化奇葩。这与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相统一。同时学生通过篆刻学习不仅可以吸收祖国的历史文化更能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通过欣赏篆刻作品,可让学生领略其中深刻的哲学含义。通过亲身体验篆刻,更能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认真仔细,做事耐心,持之以恒的良好品格。这又与新课改提倡的,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出发点这一理念相吻合。选择篆刻还因为我和我们学校的另外两名教师在上学期间就因为喜欢篆刻,曾一起拜师学习篆刻。有了这个优势,在开发校本课程初期,我们三个一起承担了校本课程篆刻的教学任务。经过十年多的课程实践证明,我们不仅将篆刻这门学科开的有声有色,成为学校校本课程的一个亮点,同时我们对篆刻的认识更深刻了,刻印的水平也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都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这句话也可以用在我们教师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因此,★老师们在开发校本课程时也要考虑自身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只有选择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教学领域,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只有这样,教师的主体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开发的课程才能最大可能地获得成功。

二、课程目标的确定

课程目标的确定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环节,关系到校本课程的定向、规范和评价,因而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首要问题。

在确定课程目标时要考虑到:★课程目标要与学校校本课程总目标的导向一致。★课程目标要符合学生发展需求与学生学习的兴趣。★课程目标要对学科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提出要求。

★课程目标要清楚可行。目标的表述要有层次性,能否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各项目标之间要协调统一,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我们应该遵循从大到小,从全面到具体的原则。力求全面、适当、清晰。★第一步,确立材总课程目标

总目标的确立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的整体性。要确立的准确,难度不易太高,要考虑到所有学生的需要。全面贯彻学校育人目标、与学校校本课程总目标相吻合。

★下面以篆刻学科的教学目标为例 课程总目标 ○总目标 :

通过学习篆刻,进一步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具体目标 :

1、通过欣赏篆刻作品,使学生了解篆刻的发展史、以及篆刻艺术与书法艺术以及古文学的关系。

2、通过对篆刻用具和技法的讲解,使学生了解篆刻的用具与材料,掌握篆刻的基本技法和程序,能够独立临摹刻印篆刻作品。

3、通过学生动手活动,体验学习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篆刻学习的持久兴趣,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和经验。☆

★第二步,确立课程分年段目标

课程的分段目标要有操作性。分段目标的确立要考虑到课程的连续性。教学内容的递进性。可以从大目标到小目标依次确立。

学段目标 : ★三年级:

1、了解并掌握相关篆刻的基础知识(白文、朱文、刀法、章法、边 款及工具材料、印章文字、篆书等),以及有关篆刻艺术的专业术语。

2、掌握篆字的书写方法,培养观察内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篆刻艺术浓厚的兴趣和对祖国优秀文化的认同。★四年级:

1、了解篆刻发展的基本轨迹及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2、学会用篆刻语言分析印章。掌握刻印的基本方法。

3、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积极参与篆刻的学习活动,体验篆刻活动的过程。

★五年级:

1、初步掌握篆刻的一般技法和创作方法。

2、领悟篆刻学习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立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3、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积极参与篆刻学习的愿望,喜欢用篆刻进行艺术创作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养成热爱篆刻的情感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4、通过学生动手活动,体验学习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篆刻学习的持久兴趣。☆ ★第三步,确立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所要达到的结果,它必须通过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逐步达成。教学目标则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整个活动的各个环节。由此可见,正确确定校本课程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上好校本课程课的关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制定的详细具体,要体现出三维目标体系。

★以《可爱的生肖印》为例,教学目标为:

1、通过观看图片和教师讲解,了解肖形印的历史内容以及分类情况。

2、通过学习生肖印的创作步骤,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以及动手、动脑的能力;

3、通过实践生肖印创作的过程,掌握生肖印刻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不断感受到创作成功感和成就感;

4、通过欣赏生肖印,学生感受篆刻这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审美,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热爱家乡,热爱美好生活的高尚情感。

总之,不管是哪一类的校本课程,教师都应首先在思想上明确它与学科课程的区别,在目标定位上更重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特长和能力。确定校本课程目标时,应该★完全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全面周详地考虑特定的学生群体在未来社会中的发展方向,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惟有如此,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才能得以完满实现。

三、课程内容的选择(教什么)

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基于课程目标进行相应的课程内容的选择,并对其加以有效组织,这也是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根据校本课程确定的目标,而选择、确定的校本课程内容必然是要与学校、学生和教师紧密相联,它必须是在教师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而且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实际的课程内容的选择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的可获得性与课程开发的成本问题。考虑到校本课程的特殊性,教师在校本课程内容的选则上要做到“四要”

(一)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以学校校本课程标准为依据。课程内容也就是★教材的编写必须依据学校的校本课程标准,反映学校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在统一的基本理念和要求的前提下,编写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重新组合调整课程的顺序。例如,我校校本课程的主题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儒雅自信的现代中国人”,那在我编写的篆刻校本教材时就不能把篆刻教学变成纯技法的课程,而要同时要注重对学生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熏陶,要注重课程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中的作用。★在每单元加都加进与单元内容相关的篆刻欣赏,篆刻典故,名家介绍等,除了掌握最基本的篆刻技能同时也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了篆刻这门艺术。即学习了知识,又起到了文化的传承作用。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关注学生的需要。新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出发点。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是为了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而存在的。★因此在选编课程内容时要立足学生的发展,以学校为基地,以满足学生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为目的,充分重视学生的兴趣与需求,真正体现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理念。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来选择教学内容。对学生要学些什么,学生能够做什么,在学习中要收获什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关注学生的需要就要考虑发展学生的持续学习力。

学习伴随着人的整个生活历程并影响人一生的发展。持续学习力是人终身学习的基本素质,对人一生自觉的、长远的、整体的思想和行为起稳定支配作用。我们再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要将发展学生的持续学习力作为其基础性目标。我想让他们通过三年的学习除了掌握基本的篆刻技法外,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学习篆刻,这里面说的学习不是单纯的指技法上的学习,而是学习方法上的学习。交给他们的是学习篆刻的思路,和方法。在今后几年甚至几十年,如果他们还是喜欢篆刻,即使没有老师执导,他们也能继续学下去,会学有所成。

2、关注学生的需要就要消除学生的学习倦怠,使学生有兴趣学习

篆刻作为我国古老传统文化它有自己特有的技法要求和内容要求。可以说它是一门技法性很强的课程。学起来会觉得很难很枯燥。为了消除学生的学习倦怠,使学生有兴趣学习篆刻,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就要有所侧重。

★a、内容的安排上避免单一的重复。我还以三年级篆字教学为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选择了小篆、摹印篆、缪篆、写印四个教学内容。这四个内容又是逐层深入的。在相同内容的单元学习时,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也要有所侧重。小篆学习单元我安排了八节课,每一节刻选择的字是侧重于一个小篆的基本笔画,第一课是横的写法,第二课是竖的写法„„在最后一节课,让学生自己在字帖中挑字,完成一幅小篆的书法作品,作为期末评价的一部分。

★b、不同教学内容穿插进行。在每学期的开学初,安排一节欣赏课。当连续进行相同或相似技法教学时,改变表现内容,增强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四年级临刻教学中,我在文字印中加进了肖形白文印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厌倦了单调的文字印临刻时感到新奇有趣,又兴趣百倍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在五年级的创作教学中,我让学生可以选择不同材料创作篆刻作品。有的学生刻石膏挂盘,有的学生刻了木刻篆字,还有的学生制作了篆刻作品集。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做出了一个个优秀的篆刻作品。

★c、安排活动课程。实践证明,学生对知识技法类课程往往不如对活动课程的兴趣高,在安排校本课程内容时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安排合理的活动课程。在每一单元结束或开始时,我会适当的安排一节综合活动课,如篆字临帖赛,出一期主题性的火炬报,与高年级交流学习的主体活动等。

★d、展示活动与课程内容相结合。我们学校把四楼作为篆刻校本展示长廊,我会根据课程内容定期举办相关的展示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给每个学生以展示自机会,以激励他们学习篆刻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关注学生的需要就要了解学生特点,选择适合学生能力的课程内容。在我接新班前,都要对学生学习兴趣、擅长科目、动手能力、家庭背景等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我还会与他们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沟通,了解我要交的学生特点。是活泼的多还是内向的多,上课的思维是否活跃,动手操作能力怎么样等等。以最大限度的对他们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然后我会根据这个班的学生特点适当的调整我的教学内容。比如说同样是三年级的篆字学习,我这学期开学刚接的三年二班,和我上一届送走的毕业班三年级时的教学内容就不太一样。这一届的学生是一入学就开始学习软笔书法,对毛笔的用笔掌握的很好,为此从他们刚开始学习小篆时,我就让他们用毛笔书写。既要掌握小篆的自行特点,又要体会毛笔的用笔方法。而上一届的学生软笔的底子弱刚开始学习小篆时是以硬笔为主,学习小篆的字形特点。而毛笔不作为重点内容,只是让他们体会和了解小篆的书法用笔,对字形和笔画要求不高。

(三)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对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上有思考。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要站在课程的全局上去选择课程内容。

★比如篆刻教材就分为低中高三个学段,低段学习写篆(其中包括小篆,谬篆、画印、)中段学习印章临摹(包括汉印白文、汉印朱文、明清流派)高段学习篆刻创作(包括临摹创作、独立创作、创作印谱)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篆刻教学内容是逐年递进的,难度也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掌握逐渐加大的。

(四)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把握校本教材内容可操作性。★无论教材编得如何,总要在课堂教学中呈现。所以在选编教材时要选择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内容不易过多过难,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而放弃学习。也不要过于简单,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内容浅显或只是简单的重复没有新意,也会让学生产生倦怠的情绪而不再喜

欢你所教的这门课程。要让学生对你所教的内容感兴趣,在你的课堂中学到的是他们没学过或不太了解的知识,但只要他垫垫脚,就能学会。

在这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指要或学习资料,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课件各种学生资源包得内容,教师资源包的内容)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校本教材不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而且是可以超越,可以选择,可以变更,可以补充,可以拓展的。绝不是一成不变的。

四、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怎么教)

★校本课程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的特长、学校的办学理念的实际情况而开发的。这就决定了它要有别于国家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不应完全照搬美术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而应寻找一些适合校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下面以我校的篆刻校本课程为例谈谈具体的做法:

1、扎实基础,循序渐进

而在篆刻艺术中,篆书是入印的主要书体。要学习篆刻,首先就要学好篆书。古人尤为强调篆书在篆刻诸因素(篆法、章法、刀法)中的首要地位,篆刻是由篆与刻结合而成,篆是刻的基础,不懂篆也就刻不好印。我记得我在刚开始学习篆刻的时候我的老师让我直接从摹印开始的,并没有书写篆书,以大量的练习来提高篆刻的技法。书写篆字只是作为辅助的练习。这是我们成年人学习篆刻的方法,但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篆刻是那么的遥不可及,有好多同学都是第一次听说篆刻。当他们第一次看到我为他们准备的印章时,只是把它看成了一幅带字的图画,根本就不知道那是什么,更别说还要学习把它们刻出来。

在第一次上篆刻课前,我一直在思考我应该怎么教,要让学生学到什么?是只注重技法的学习,像我的老师教我一样让学生大量的进行刻印的练习?每节课我给他们提供一方印章的样子,让学生照着刻出来就行,他们学的高高兴兴,我也教得轻松自在。这样行吗?这样三年下来学习篆刻的学生也能小有成就,至少会刻印了。可三年以后呢?当学生离开延兴小学的时候,他们又能剩下些什么。只是会照着刻几方印章而已。这不是我们学校开设校本课程的初衷,也不是我想要的。所以对低段的篆刻教学我没有急于让学生接触印章,而是从认识和书写篆字学起,要扎实基础,循序渐进。

在篆书的教学中,我先选择篆书中的小篆开始练习,小篆是所有学习篆书书写的基础,在小篆的学习上,我采用了软、硬笔结合的方法。前面我们说了,篆刻是以书法为基础的。古人有“刀走笔势”的说法,这里的笔指的是毛笔。同时,在学生后期刻印时也要用毛笔反字上石,所以让他们尽快的熟悉用毛笔书写篆书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学生的年龄低,光学会写篆书对对他们来说就已经很难了,如果再让他们直接用毛笔书写无疑会使难度更大。学生很难达到要求,不利于学生掌握字形的特点。所以我让学生先用铅笔写字形,掌握小篆的字形特点,再让学生用毛笔描写。这样即保证了对字形的掌握又学会了毛笔的用笔。学生接受起来也更容易,教学的效果更好。

在学习小篆的基础上我安排了摹印篆和缪篆的书写教学。

摹印篆和缪篆都是印章中篆字,字形趋于方正。通过对不同篆字的学习,让学生即掌握了印章中的篆字的基本特点,又了解了篆字在印章中的变化方法。循序渐进的逐层深入的进入到了下一环节——写印。让学生把学会的缪篆组合成一方印章,写出来。在这里我有意识的在之前的缪篆学习中选择了与画印相同的篆字,让学生能顺利的完成作品,同时体会篆字在印面上的排列规律。为下一学段刻印时的反字上石打好基础。★

在材料的选择上,我也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法。采用了白文印先泥刻再石刻,朱文印先石膏板刻印再石刻。材料由软到硬循序渐进。

由于学生年龄小,手部力量不足,而且石材又很硬,如果直接让学生在石头上刻印,很难体会和掌握用刀的方法。往往是用刀尖在石头上挖沟,而字的笔画边缘却粗细不匀,印面整体效果

不好。反复指导也不见成效,学生也就是不能理解怎么用刀刃的力量刻印。只有实际练习才行。既然是材料上的问题,那就解决材料。为此我想了很多办法,也曾想用橡皮尝试刻印,但橡皮的质地太软,而且大块橡皮的成本也很高,这种方法被否决了。后来一次我上美术课《泥巴真听话》一课时,有学生带来了黄泥,我发现用黄泥刻印既有石料的质感,又比石料质地软,便于学生运刀,体会篆刻刀法。为此,我进行了一个实验。让5个学生用泥刻回字线,5个学生用石头刻回字线,刻完后我检查作业效果。用泥刻得作业线条虽然粗细还不能达到均匀,但线条明显要比石头刻的作品完整,中间没有断开的痕迹。能连贯的刻完一刀。反之,用石头刻的作业线条头破碎,到处是刀痕,一看就是反复划出来的。事后我也分别找这几个同学的谈谈自己用刀的感受。用泥刻的孩子们就告诉我泥巴软,好刻,所以一刀就能把线条刻完,而原来用石头就很难刻好。还有老师讲的要刀刃刻线的边缘我这次也体会到了。看来这种材料可行。于是我去哈市周边的一个砖厂买来了一大袋黄土。和水、摔实、做形、晾干,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为全班30多人每人准备了3方泥块。学生除进行了刀法练习——回文外,还临刻了两方白文印。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方法在下一届的篆刻班也得到了推广。樊老师在实施过程中感觉用黄泥刻印固然很好但制作的过程太繁琐,都让老师来制作太浪费时间,效率还低。而让学生自己做又很难掌握好泥块中的水份,多了太稀不容易成型,少了太干容易裂开。没做好还要反复的做,也不快。后来她发现在市场上有卖一种小块的陶泥,省去了和水这一环节,可以直接成型,成形后还不爱干裂。学生可以自己操作,大大节省制作材料的时间。当然泥刻作为练习材料非常好,但其材质粗糙,形状过大,打印处来的效果不是很好,而且泥的质地松散,刻白文印尚可,刻朱文印笔画容易断开,很难成印。还有就是泥块不易保管易碎。所以我们只是把它作为一个学习篆刻体会刀法的过渡材料,最终还要落在石头上。★★

白文印的刀法可以用泥代替石头进行练习,可是在学习朱文印时,泥吧就不能用了。而刻朱文印难度大,尤其是笔画和笔画交汇处特别难处理,线刻粗了影响印章的整体效果,线刻细了又容易把线刻断开,即使作为成年人也很难很好的掌握,更别说是小学生了。所以在学生练习刀法的材料上要找一种让学生更好上手的材料。为此我们篆刻组的三位教师特意在集体备课时一起进行了研究。经过反复的实验和听取别人的意见。我们确定了用石膏板刻朱文印。石膏板的质地较泥要硬些但要比石头软很多。而且石膏板的质地细腻,特别适合做朱文印的刀法练习。石膏板的制作方法简单,只要用石膏粉和水再加一个磨具就可以了。制作的形状可方可圆,可大可小,变化多,具有很强的装饰性。除了可以进行朱文印的刀法练习外,还可以做成篆刻作品的装饰摆盘或挂件。学生们亲自动手制作,有的同学还把刻完的作品摆在了家里做装饰,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朱文印的刀法掌握的也特别的好。★★

在高段的篆刻创作教学中,循序渐进法也很适用。学生在进行创作前我会先让他们在我们学过的古印中选择一方自己喜欢的印章(朱白文均可)。然后赏析印章的特点,写出自己的体会。再进行临刻,以上环节都是让学生加深对印章布局、笔画的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在临摹创作一枚印章。临摹创作就是在原印基础上或采用它布局特点,或仿照印章的笔画特点,进行创作。我会让学生在原印的基础上换掉一个或两个字,组成一个新的篆刻作品,进行创作。

2、小组学习,互助互学

篆刻是一门选修课程,一个班的人数都在30到40人左右,人数比较多,篆刻这门学科的特点其实不太适合大班教学,所以找到一种方法,既能让学生掌握方法,又适合篆刻学科的教学,是我们篆刻教学组一直在探讨的研究课题。后来我们发现,建立学习小组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刚成立学习小组时是自由选择或教师安座位安排,因为刚刚接触篆刻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情况还不确定,在课程开展一段时间后,那些观察力强,善于动脑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这时进行第一次小组调整,每组4人,安排时安学习能力要有强中弱不同层次。选出学习组长。在每单元新授知识时会先对掌握快的同学进行指导,再由他们来指导监督组内其他同学的学习效

果。例如,在讲授执刀方法时,我会现在前面做全班的演示和讲解,当下去指导时,我有侧重的找出每组掌握最快的同学。再由他们对本组内同学进行纠正。我会在不停的巡视中逐步增加小指导员的数量,从一个辅导3个,到2个辅导2个,最终达到全班能完全掌握正确的执刀方法为止。在每个学习小组中,学习组长的确立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学期会举办一到二次选拔赛,小组评选出技艺高超的组长。在篆刻学习中,学习小组的小组长会帮助老师检查学生工具、收发作业、修印、改印等等,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同时也促进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3、点评修改,学会赏析

学生在刚学会刻印后,态度、意识明显放松了,认为刻印不过如此,刻出来就行呗。这样对于印章的质量自然就不很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学生中试行点评修改法。在学生第一遍刻印打印后,引导学生与原印对比观察,先自己找出不同,再小组同学互相赏析评价,找找同学的印章中的优点与问题,你别看有的学生自己刻得不怎么样,可挑起别人的毛病却头头是道,大家互相这么一比,学生的竞争意识被积极的调动起来,于是我顺藤摸瓜的再给学生一次机会,让学生进行第二次修改,然后再进行点评。事实证明通过点评修改后,学生的作品明显有了改进,态度也认真多了。在点评修改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刻印的水平提高了,对印章的欣赏水平也提高了。

4、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程开始的初期,在课堂上我主要以教授篆刻知识为主,如认识篆字、学写篆字、学习刻印等,由于知识性比较强,内容比较枯燥。有的学生感到没有意思,课堂的活动效果也不是很好。后来我意识到:篆刻是文化,是艺术,所以只是单纯的让学生学习写字、刻印并不是目的。为了能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去热爱这门文化,对这门艺术产生真正的兴趣,我采用了故事情境法。我会找许多与篆刻有关的视频、名家的故事趣事,又找到了一些与篆刻有关的文化故事,利用每堂课的剩余时间介绍给学生,学生听得有趣,积极性自然调动起来了。同时通过老师的介绍,对篆刻这门艺术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以上总结的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只是少数的几个,在实际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法,却不限于这几种,校本课程的教学法也具有多样性。因此,要切实掌握自己教学当时的具体情况的特点,在掌握教学方法共同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创造性的发展和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不能死抱着自认为很好的一种教学方法模式,一用到底。

五、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多方寻找和开发教学资源,才能使其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1、营造学习氛围。教室是学生知识的殿堂。教室的布置要展现给学生视觉空间艺术的享受,把良好的第一印象留给学生。为此学校专门为篆刻组开辟了一个篆刻教室,★成立了“一刻堂”印社。我们篆刻组的三位教师利用一个假期的时间精心布置,打造了一个于教学、展示、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室。在这里有为学生学习准备的篆刻知识介绍展板,篆刻学习资料,字典和相关书籍,有展示学生作品的展台,还有学生进行创作活动的活动区域。学生的第一节篆刻课,都是在篆刻室上的,为他们介绍什么是篆刻,告诉他们从这一节课开始,他们就都是一刻堂印社的成员了,我们学校不光在篆刻室下功夫,在学校的走廊也专门开辟了学生作品展示墙★,为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营造了很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从里到外、由表及里蕴藏着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此景极易诱发学生汲取知识成果的热情、恒心和愿望。置身其中,既能满足学生视、听、触觉多方面的生理需求,又能使其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涌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从而提高学习研究效果。

2、创作性的开发和使用教具、学具。

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篆刻相关知识,更好的学好篆刻这门艺术,我根据校本课程 的内容的需要开发了★泥、★石膏、★密度板等学具,让学生在不同的材质上进行篆刻的学习,即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烧制的瓦当、★活字印刷模板、竹简封泥,等教具的开发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物更好的理解了古人留给我们的艺术瑰宝。(课件)

3、开发社会资源,请进来,走出去。

为更好的开好篆刻课程,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学校多次请来篆刻家来到学校培训★★。购进篆刻教学的光盘学习观摩。★定期与我校的优秀书法家艾老师学习篆刻技法及软笔书法。我们篆刻组的三位教师也会在每周四的第一节课,都会坐来进行集体备课,针对我们的课堂,我们的专业技法方面进行探讨和学习。同时我们也自费找老师继续进修学习。以此不断提高我们的业务能力,让我们的篆刻课堂更专业,更精彩。

4、开展特色活动。

为学生创设各种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

★每学期学期末举办期末作品展,将学生一学期所学进行展示,即对他学习有了评价,同时也是在全校范围开展了一次篆刻艺术欣赏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在比赛中锻炼能力,提高自己。每年我们都会组织“延兴杯篆刻段位赛”★,我校学生已经连续四年在区“艺术特长生” 选拔活动中荣获篆刻小学组一等奖,连续两年代表南岗区参加市里的选拔获得一等奖★。在其他比赛中也多次获奖。参加比赛不仅提高了参赛学生的篆刻水平,同时对没有参赛的孩子也是一个促进,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积极宣传,提高知名度。学校十分重视篆刻校本课程,只要有机会就会进行宣传,篆刻班的孩子多次参与了国家、省市新闻媒体的录制和采访活动。现在很多人都知道我校有篆刻这门特色校本课程,同时在家长中得到了认可和支持。孩子们提起自己学习的课程也充满了自豪感,学习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当我校有省、市领导来校参观时,篆刻班的学生会亲手刻制一枚印章★,作为礼物送个他们。同时,还为学校书法班和国画班的学生刻印★。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篆刻这门学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还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以致用,学习的篆刻信心更足了。

六、课程评价的方法 校本课程的评价,对教学工作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要使这一作用得到应有的发挥,必须树立新的理念,转变评价的功能。我们在校本课程的评价中可以采取多元化、多样化、综合化的评价策略。

1、评价的多元化。

每节校本课结束后教师都要根据学生完成的学习情况,组织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找出优点提出问题,为本节课做一个小结★。在学期末的家长会上,还要把学生一学期的课堂习作展示给家长们,并请他们留下自己的意见★★。我们在进行校本评价时,要将评价作为由教师、学生、学校以及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分析与评估的过程。从而促进教师、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觉改进工作和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实现自我发展。

2、评价的多样化 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是说在进行校本课程评价时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采取各种不同的评价方法。每节课的一课一评,学期末的作品展示评价,每学期组织的“延兴杯篆刻段位赛”。每一次评价活动都让学生对自己学习有一个新的认识。从而促进其更好的学习。

3、评价的综合化 这里所说的综合性评价,是指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校本课程进行评估。特别要重视过程的评价。

在我校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实行校本课程评价制。把评价结果记录在学生每学期的成级单里。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等级。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参与状况)由任课教师综合考核后,再给出一定的等级。

(3)学习的客观效果,任课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4)由任课教师根据上述(1)(2)(3)综合给学生最终的等级。其实教师们不难看出,校本课程的评价不仅仅是对学习效果的质量监控,其实也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促进。

七、校本课程带给我们的收获 学生的收获

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们积极参与,在零距离接触传统文化中,学生们在听、看、实践中感受到了民族的气息,倾听到了民族的脉搏,了解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灿烂。他们与民族传统文化对话中,有着悠久历史的祖国已悄然地走进稚嫩的童心,祖国变得清晰;在亲历民族文化的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在享受祖国的传统文化,渐渐地也多了一份“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责任感。

教师的收获

在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提升教师课程的生成意识。让我们感到课改需要自己的参与,自己正在成为课改推动者。同时,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识。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逐渐形成学习意识、学习需要。这种主体意识是是使我们成长为学习型教师的核心动力。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做了很多的尝试,同时也在不停地审视、反思着自己的教育。随着校本课程的开展,我们不断地在调整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回首十年的忙碌,延兴人兴奋地盘点着收获。延兴的孩子也实实在在受益了,他们跟同龄孩子相比越发的儒雅、自信;延兴人逐渐挖掘出了自己的办学特色,进一步明确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儒雅自信的中国人”的办学方向。

★延兴小学的每一位教师都本着“爱每个学生,会爱每个学生,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爱”的朝圣之心在欣赏着孩子成长的不同姿态要让一个个自信儒雅的现代少年在延兴成长起来,让校本课程托举孩子们的梦想。

第四篇: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研究性学习它没有课程标准和教材,是由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从广义理解,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适用于学生对所有科目的学习。从狭义理解,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种教学方法,重视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给学生更多的思索、探求知识的空间,同时,通过一些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采用一种研究式的学习方式去学习,从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得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研究性学习离不开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与社会环境,相反,它一方面要弘扬学生与学校(社区)的个性特征,一方面要兼顾学科特征和时代特点。各地学校如何结合当地实际与地理文化资源,以研究性学习为“抓手”,开发切实有效的校本课程,来促进乡土地理教学,这亦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所谓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它实质上是一个开放的民主的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决策过程,它旨在尊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突出本校的课程特色。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不仅是学习方式转变的过程,也是一个开放、个性化、创造性的课程开发过程。而这一过程,往往通过结合乡土地理资源来实现的。丰富的乡土地理资源,地形:特点、分布、开发和保护的价值,地质构造:名称、特点、分布、开发和保护的价值,矿产资源:种类、分布、开发现状、前景,气象及气候资源:气象要素的分布及特点及其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开发现状、水污染及环境保护,自然带及其森林、草场资源:类型、分布、利用现状和保护,灾害性的地理现象:台风、梅雨、伏旱、滑坡、地震、泥石流。工业生产及工 业布局,农业生产及农业布局,专门市场的布局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和保护,特色产品的开发、形成及地位,环境污染的种 类、现状、影响和防治,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历史变迁,经济发展的格局及变化,著名学者的重要理论及其意义。这对学习者感知地理、认识地理提供了载体,也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立足本土,体现本土特色,就要发挥本地区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或是本地区非常突出的课程资源,课程要体现本地区特殊的人文色彩,对本土社会资源进行教育化的开发,体现本土化。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对学生来说,离他们最近的、感觉最为亲切的还是乡土文化,因为这最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与心理需要。一方面他们渴望知道自己的祖祖辈辈是怎样奋斗过来的,另一方面,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说家乡话,靠一方水土养育成长的学生又有几人了解家乡的地理文化。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中,应充分挖掘与利用乡土地理资源,选择和确定学习主题,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组织形式,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师生合作构建乡土地理知识体系和认知体系。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准备阶段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准备阶段,要做好三件事:

1、组织学习小组

根据自由、自愿的原则,由4-6人组成一个小组,由组员推选出一个组织能力强、责任心强及善于调节众人关系的人作为小组长,主持小组的工作,并同时确定其他各成员的分工,如负责文献资料或网络信息查询的,负责社会调查访问的,负责文献资料整理与打印的等,总之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在小组建立后,各小组都要先进行认真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一般常识:课题的选择与确定、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课题的研究与实施、调查工作的方法与步骤、研究成果的交流与课题总结、成果的展示与汇报等等。让他们明确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2、科学选择,确定主题

科学选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开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首要关键就是老师要指导学生科学地选择学习的主题。

在选题方面,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找好研究的切入点,针对初中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现实存在的客观条件,适宜选那些范围小的课题,同时还要注意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操作性;二是课题的选择必须是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必须是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于是丰富的乡土地理资源也就成了研究性学习可利用的最佳素材。况且这也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不知道却又最想知道的。在这个方面,我最常用方法的就是结合课堂教学设疑,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适时穿插一些乡土地理知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八年级地理《远古的居民》这一节中的“海陆位置的优势”时,我就结合惠安现状简单说了一下“海陆位置”的特征,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惠安最大的地理优势是什么?”没想到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在下课后,纷纷问我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并没有正面回答他们,而是就顺手推舟,让他们去找答案,去考证一番,建议他们去参观找找资料,去斗尾港实地考证一下,由此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

3、制定计划

在主题确定之后,就要制定周密的计划。课题研究小组在小组长的主持下,根据所研究的课题内容,认真讨论,精心设计最佳的活动方案:选择社会调查的对象,采访的人,计划收集资料,分析社会调查表、研究调查进展,预期成果及完成时间。最后在老师指导下,由小组长执笔,认真、规范地写好课题计划表。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探究过程

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核心活动就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材料,并对其进行筛选和分析,鉴别材料的真伪及创造性地处理材料。

1、收集材料,帮助学生挖掘乡土历史资源

小组成员按照他们自己制定的计划,分工,自主地开展收集材料。材料收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由于我们的教学一般都局限在教室里,这难以满足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要利用这一契机,指导学生到社会这一大课堂中去学习、探究,要求他们都带上笔和笔记本,随时记录活动中的每一个发现,每一个感受,每一个想法。在指导《中国的海洋资源》的研究性学习中,我就曾牺牲节假日的时间,陪学生一起到斗尾港调查,走访了造船厂和修船厂建设工地,并指导学生做详细记录,并从中发现了不少问题。

以开展研究性学习来开发校本课程,就要充分利用乡土历史资源。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这些资源,可以使学生掌握很多感性的材料。

(2)组织学生访谈调查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组织学生访谈调查,要求学生做好提问的充分准备,并做好详实的记录,这会给你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总之,做访谈调查,往往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3)组织学生查阅资料

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已经非常普遍,绝大多数学生都已学会了上网。我就利用这一契机,让学生自己上网搜索资料,并把它积累起来。也要求他们到图书馆查找资料,甚至指导他们到地方志办公室、档案馆、党史办公室等去收集材料。一方面让他们学会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渠道地收集材料;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他们与社会交往的技能。

2、筛选整理材料,进行讨论,撰写小论文

对于所收集到的繁多的材料,必须进行详细的分类、筛选、加工处理。我的做法通常是指导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讨论,来整理材料,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建议。最后通过总结,撰写小论文。如在《斗尾港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性学习中,在收集材料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就进行讨论,整理材料,并最后写了一篇质量较高的小论文。(附:论文提纲:

①斗尾港简介②斗尾港的开发与利用历史③斗尾港的开发与利用现状 ④对斗尾港的保护⑤对斗尾港发展的思考)

3、成果的交流展示

让学生们自己撰写的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向全班同学展示,并让其他同学提出问题质疑,交流研讨,老师做有针对性的点评。这个过程主要是让大家都有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给他们搭建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使他们获得积极的愉快的情感体验,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还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竞争、合作中共同成长。

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虽然注重的是要变老师的教为学生的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让学生自主探究、互动合作,从而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发现的目的,但老师在这过程中,并不是就无所为,而应该是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因为,老师是校本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成功开展,才能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效。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方法有很多,一是要多研习一些理论书籍或参加培训等,从理念上转变传统的观念;二是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夯实基础,提高专业水平,同时还要多看当地的一些报纸,多了解本地历史知识,这样才能利用自身乡土地理的储备,来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2、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地理学科作为人文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重担。“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一人类命运的真诚和关怀,一种作为社会成员对自身所能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思考。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让学习者走上生活,并构建对过去、现实、以及自我的理解,最终实现民族的集体认同与开放的世界意识。这其实也是历史教育的人文关怀所在。一个地方的乡土文化承载着这个地区上千年的地理文明,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其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资源。利用好这些地理历史资源,以研究性学习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积极体验社会生活,了解、认识本地的人文地理与现状,让学生多一份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多一份责任感,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要遵循理论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利用乡土地理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在学生已有的理论基础上,要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亲近自然,贴近生活,地理与现实相结合,鼓励学生参观社会实践,搞社会调查,走访相关的部门,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从中汲取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正如中国古语所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始终处于一个重要地位,体现其主体性。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去发现地理,感悟地理,培养他们的关注人类、关注生命、关注社会现实的人文精神,让他们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五篇:校本课程论文.完整版

可持续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东昌府区梁水镇联合校李玉华

内容提要: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人的潜能、师生的主体作用、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综合运用过程。利用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

环境教育,可增强集体荣誉感,使学生爱学校、爱老师、爱自己的生

活的环境、爱大自然,从而影响带动他人,使学生成为有公众意识、社会责任感强的环保小卫士。

主 题 词:课程改革校本教材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目的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挖掘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利用校本教材,培养学生了解校史爱学校、爱老师、爱集体、爱周边环境,激发学生刻苦学习,为学校增光的责任感。

在校本课程环境教育中,拓宽学生的环境知识,了解环境中各种自然过程的发展、演变,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参与环境教育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学会欣赏和爱护环境、古迹及动植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研究内容

在校本课程内容设计上,充分体现学校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激发学生了解北京、了解江北水城的热情,关注周边环境。在实施方法上,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载体,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周围的生活,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逐渐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在实践中形成对自我和学习自信的态度,发展个性,陶冶性情。我校的六项校本课程内容分别是:

校史教育篇:记载了中心小学的十几年校史,有市区知名的老教师,也有身在海外,仍然关注学校发展的老教师和老毕业生。历任领导一贯重视双基教学和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如今,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思

想指导下,努力建设文明的校园,优化教学环境,突出学校绿色教育主题,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

道德教育篇:我校周围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范筑先故居、孔繁森纪念馆、敬老院居委会等教育基地是孩子经常活动的场所。通过参观访问采集基地素材,编写教育活动资料,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关注社会,学会与身边的人和事物和谐相处。

环境教育篇:学校位于范筑先纪念塔前面,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丰富的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优美的环境是绿色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外在条件。在充分调查了解人文、地理、环境、树种、水源的基础上,分年级开展知塔、爱塔、护塔活动,增强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古迹基地篇:考察范筑先纪念塔、孔繁森纪念馆、西关大桥、运河博物馆、礼拜寺、山陕会馆等古迹,了解其文化背景、历史作用和有趣的小故事,编写导游词;收集图片、照片、绘画作品,展望聊城的变化。激励学生宏扬民族精神,继承发展民族的文化和美德。

教学案例篇:以“主体探究——合作体验”作为EPD教育的课外教学活动模式。围绕绿色教育主题,编写不同年级的班队会案例。以“主体探究——综合渗透”作为EPD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学过程、创设教学情境,渗透环境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探究实践中体验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我们把教学效果好的课编写成教学案例集。

学生作品集:我们将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心得、体会、参观游记、电脑小报等集中成册,既是儿童作品集,也是一部儿童成长发展史。学生在完成自己作品的过程中,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索意识、创新意识都得到不断地加强。

三、研究过程

(一)建立校本课程组认识研发意义

在全体教师中,进行课程改革的有关文件的学习,领会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全面了解校本课程开发内容。组织教研人员培训,请专家讲座,明确科研任务和编写校本教材的要求及方法。组建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制定课程开发的研究方案,并经过多次论证、反复修改,保证了课程开发工作的严谨性,认识到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

我们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为了使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而实施的教育和训练,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认识到人类自身的活动与决策对资源、对社会、对全球以及整个环境造成的影响,从而使学生更加自觉的保护环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活观,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并能有效的参与到其中。在小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以环境教育为基础,但又突破了单纯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是把人的发展、事物的发展放在绿色的底色上,强调的是一种绿色文明、绿色理念,并把这种绿色文化作为一种办学思想,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层面,从而整体上推动着人和物的可持续发展。

多年的环境教育工作,使我们的师生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教育教学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还存在一些有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我校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和机会,把全面提高师生环境素养为总体目标,以“提高环境意识,加强课堂渗透,丰富实践活动,培养环境素质”为行动指南,做到环境教育在学校,环境意识进家庭,环境行动到社会,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要求作为办学思想贯穿于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科研和建设的整体活动中。创设一套我们自己的校本课程的教材,使广大的师生在参与中得到锻炼、得到提高、得到发展,办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特色的学校。

(二)确定切入点 开发校本课程

我们全方位的分析学校教育改革现状和周边的教育资源,在选择研究的内容、方法、形式上进行反复切磋,挖掘各年级段、各学科课本中可以开展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的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确定切入点。分年级段进行活动的设计、开发和实施。低年级:以了解认识各种环境知识为主;中年级: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主,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找出合理利用环境的方法;高年级: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搞调查研究,网上查寻,获取直接的体验和资料。

建立两周一次的教研制度,研究课程开发中的问题,讨论编写校本教材框架,把研究进展情况与教师们交流,倾听意见,达成共识。特别强调与研究相关内容的资料收集、数据统计和整理工作。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建立了校本教材档案夹,通过档案夹的应用,进一步强化了教师的科学态度,加强了对主题班队会、教学案例、教学实录和教学设计等过程性研究成果的记录和收集,丰富了教学的后备资源,研究实践使大家认识到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课程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最重要的形式。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每个活动设有活动目标、时间、准备、过程及总结说明等内容,充分体现了教学渗透和实践活动的两大特点。重视学生的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每一位实验教师都是实验的研究者和校本课程的创编者。

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一线教师的经验。一方面,把他们实施的优秀教育教学案例经过加工整理编入课程之中,让更多的教师参照学习;另一方面,组织这些教师参与到课程开发工作中,在总结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开发出更多的、鲜活的课例,保证课程开发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研讨力度 推动课程开发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加强各学科的综合渗透,使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进而建立有效的科技、环保教育体系。校本课程的研究为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一个最佳的平台。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形成稳定、全面和大规模的协作,有利于整合全校教师的力量。只有教师的集体参与,才能使教师在思维碰撞中产生灵感,在信息交流中获得启示,在争辩探讨中理清认识,形成研究的氛围,才能真正提升整个学校的教研能力。

去年,我校学生看着聊城大量的雨水顺着污水沟流失的状况,经过几个月的调查,学生们联合开展了为街道、社区、学校、庭院等设计“自渗井”,对雨水进行截流、存储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为地下水献计献策”联合活动方案编入“环境教育篇”中。

我们召开“创设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研究”研讨会,总结推广研究成果,深化研究的层次。开展行动研究,使实验、课题研究与教师培训、教师的成长同步进行。我们还建立监控奖励制度,表彰有突出贡献的学生和教师。科研效果与经济利益、评优、评先挂钩,推动了校本课程工作的深入开展,提升了校本教研的层次。

四、研究结果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不仅包括“关于环境”的知识性教学,还同时注重学生的意识、态度与行为的改变,尤其是“在环境中”进行教育的方式,将可持续发展教育完全推入了一个开放的教育系统中,即教育内容和方式不再是固定的、抽象的、远离生活的和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相当大灵活性、新鲜性、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这种变化从根本上冲击着传统型学校的管理思路与管理体制。充分利用周边资源条件,充分体现学校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不仅丰富了我校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也促进教师提高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能力。

通过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学生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主要表现为:在学校,保持教室清洁,用环保学具,节约纸张,爱护花草,美化环境;在家庭,向亲友宣传环保知识,做到垃圾分类,用环保材料装饰家庭,买菜用布袋等;在社会,向居民发环保倡议书,定期擦后海河栏杆,不破坏古建筑,清理绿地,给小鸟安家,给小树穿衣。过去冬天一到,校园内的花儿就没处放了,常常被冻死;而今,师生有了环境意识,深秋季节,主动领养花草,搬入教室,精心浇水养护,使得校园常年有绿色。学生们感到交流有的可说,作文有的可写,队会有的可做,还能围绕环保、废物利用、节约能源等内容,参加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四展活动,有一批学生的作品获全国及市、区一、二、三等奖。

我们在实施校本课程研究中就遇到许多实际问题:首先,在校本课程研究中,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体系。校本课程的开发急需专家引领,由教师组成的改编小组有待完善。其次,如何在课堂上提高校本课程的效率?怎样在形式、方法和内容上再精心设计,大胆尝试?也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最后,进一步研究可持续发展教育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整合,扩大学校课程开发的内容与范围,收集更多更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实施案例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讨,在反思中不断提高,从而真正达到办出可持续发展特色的学校,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不断发展。

下载论文:让乡土风情走进校本课程(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文:让乡土风情走进校本课程(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乡土音乐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共五篇)

    让乡土音乐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 ——以弥渡县密祉乡为个案的研究 音乐舞蹈系20070511班 指导教师 张宏伟副教授 摘 要: 目前民族民间音乐己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国家教育部制......

    七年级校本课程教案《走进唐诗》

    走进唐诗 ● 阅读目的 1 通过阅读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唐诗的兴趣。 2 通过对唐诗的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华。 3 在阅读中感受唐诗的魅力,培养学生热......

    《走进三国》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走进三国》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 1、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

    一年级校本课程(走进经典)教学计划

    一年级校本(走进经典)教学计划 一、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来源及年龄特点: 一年级一班共有学生45人,他们的年龄在6周岁左右. 2、班风、学风: 本班学生的班风正,学风浓,早晨到校......

    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

    《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 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农村教育普遍存在着教学设施陈旧落后、师资力量匮乏、学生数量锐减的现状,农村教育的希望在哪里?城乡一体化战......

    美术校本课程教学论文

    走进我的校本实践课堂——关于校本教研的课堂小实践与反思摘要:美术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在开足开齐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充分结合本校、本地资源......

    走进神奇的中医药---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走进神奇的中医药 --------姚家房子小学校本课程工作总结暨工作计划 一年来姚家房子小学从组织管理、制度建设、过程实施等多层面入手,立足全面、高效推进“神奇的中医药”校......

    让校本课程与生活牵手

    让校本课程与生活牵手——花坪小学05-06校本课程实施小结花坪小学创办于1974年,原名东风小学,从最初的8位教师30多名学生逐渐发展起来。几经迁移,于1986年定址于“九墩子”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