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马斯洛及其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马斯洛在1943年出版了《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按其优先次序可以排成梯式的层次,其中包括四点基本假设:第一,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人们总是在力图满足某种需求。一旦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有另一种需要取而代之。第二,大多数人的需要结构很复杂,无论何时都有许多需求影响行为。第三,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第四,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途径多于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途径。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一)生理需求: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一个人在饥饿时不会对其它任何事物感兴趣,他的主要动力是行到食物。即使在今天,还有许多人不能满足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学校的管理者及老师们应该明白,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无法满足时,他们所真正关心的问题还会是学习吗?当满足了这类需求时,我们是基于这种假设,即学生为获取知识而想学习。
(二)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和生理需求一样,在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们唯一关心的就是这种需求。对教师而言,安全需要包括基本工资、医疗保险及退休福利等等。老师学生在安全没有保障的情况下,都不会产生对知识的渴望。
(三)社交需求: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交需求就会突出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这一层次是与前两层次截然不同的另一层次。这些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教师的精神,导致高缺勤率、低生产率、对工作不满及情绪低落。管理者必须意识到,当社求需求成为主要的激励源时,工作被人们视为寻找和建立温馨和谐人际关系的机会,能够提供同事间社交往来机会的职业会受到重视。管理者感到下属努力追求满足这类需求时,通常会采取支持与赞许的态度,十分强调能为共事的人所接受,开展有组织的体育比赛和集体聚会等业务活动,并且遵从集体行为规范。学生之间也需要友情等精神需要来补充单调的校园生活。
(四)尊重需求: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有尊重需求的人希望别人按照他们的实际形象来接受他们,并认为他们有能力,能胜任工作。他们关心的是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这是由于别人认识到他们的才能而得到的。当他们得到这些时,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同时就其内心因对自己价值的满足而充满自信。不能满足这类需求,就会使他们感到沮丧。如果别人给予的荣誉不是根据其真才实学,而是徒有虚名,也会对他们的心理构成威胁。马斯洛指出:“期盼社会对自己的尊重,是个人天性的需要。”自尊是孩子极为珍贵的品质,使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在激励教师及学生时应特别注意有尊重需求的管理人员,应采取公开奖励和表扬的方式。颁发荣誉奖章、奖状在学校的刊物上发表表扬文章、公布优秀员工光荣榜等手段都可以提高教师及学生对自己工作的自豪感。
(五)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要满足这种尽量发挥自己才能的需求,他应该已在某个时刻部份地满足了其它的需求。当然自我实现的人可能过分关注这种最高层次的需求的满足,以致于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点支配地位的人,会受到激励在工作中运用最富于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技巧。重视这种需求的管理者会认识到,无论那种工作都可以进行创新,创造性 并非管理人员独有,而是每个人都期望拥有的。在这方面学生为了使学习更有意义,强调自我实现的教师,会在教学工作时考虑运用适应复杂情况的策略,会给“身怀绝技”的学生委派特别任务以施展才华,或者在布置作业时留有余地。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假定,人们被激励起来去满足一项或多项在他们一生中很重要的需求。更进一步的说,任何一种特定需求的强烈程度取决于它在需求层次中的地位,以及它和所有其它更低层次需求的满足程度。马斯洛的理论认为,激励的过程是动态的、逐步的、有因果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一套不断变化的“重要”的需求控制着人们的行为,这种等级关系并非对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这样的中层需求尤其如此,其排列顺序因人而异。不过马斯洛也明确指出,人们总是优先满足生理需求,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是最难以满足的。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阐明人们究竟会重视那些目标,也说明了那些类型的行为将影响各种需求的满足,但是对为什么会产生需求涉及得很少。这些理论也指出,大多数人都存在着较高层次的需求,而且只要环境不妨碍这些较高层次的出现,这些需求就能激励大多数人。
二、现阶段学校教学团体建设中及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团队
我国古代在春秋战国时期才有了专职的教师,至汉代,官学中开始建立了教师的管理制度,汉代官学注重审慎择师,建立了选拔教师的“保举制”和“考任制”,朝廷为之拟定了教师的条件:德才兼备,师承有自,具有教学经验,身体健康,不与“叛逆”相沟通等,还需出具保举状,经考核方被录用。2007年初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科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把教学团队建设作为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教学团队建设也是突破我国高校现行基层教学组织管理体制弊端,整合教学资源,推进教学改革的有效形式。既然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我们加强教学团队建设迫在眉睫下面简要分析现阶段高校教学团体存在的问题:
1、学校教学团队建设没有引起高校管理层和教师思想上的足够重视
教学和科研本来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是高校生存和发展不可分割的“两翼”,但由于受高校近年来重科研、轻教学的政策的影响。再加上高校领导没有真正认识到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问题的重要性,教学团体建设还没有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教师用于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方面的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更重要的是教学团体缺乏相应的经费投入。教学改革的合作机制也远远没有形成。
2、学校教学团体中教师的个体自主性教学泛滥 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实行的是完完全全的个体自主性教学,课堂成为“教师的独立王国”,教学内容和方法成为他们的“领地”,但是随着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教学内容不断增多加深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学课程,使得任何一门课程都变得异常复杂,所以教师的劳动更应该具有群体合作性的特点。
3、针对高校教学团体的奖励制度的不完善
由于对高校教学团体建设的重视不够,直接带来的问题就是在奖励机制方面的制度的不完善,或者很少涉及教学团体方面的奖。一直以来,高校都把奖励的重点放在科研团体上面,毋庸质疑,在一定时期内有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随着高校教学团体对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重要性提升,对教学团体的奖励机制就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教育的本质是孕育社会的文明。其常态表现为:把孕育文明的种子撒进社会结构的土壤里,一二十年、二三十年之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而使文明蔚为大观。教育是引导社会快与慢的原动力;教育是衡量社会高与低的总标尺;教育是净化社会雅与俗的除尘器
(二)学生
幼儿和小学阶段,人的需要大多集中在生理需要,同时伴随着安全需要和爱与归属的需要;初
一、初二学生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安全需要和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审美需要也有一定的体现:初
三、高一学生更注重尊重需要,需要理解;高
二、高三学生则更注重求知和理解需要。而整个中学阶段,学生们都有不同程度的自我表现欲望,即有自我实现需要。
中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3岁一19岁,这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中学生与平常人一样受到饥渴、饮食等一些基本需要的制约;他们喜欢一种可以预见的、有规律的日常生活,假如碰上新的、有威胁的、或可怕的刺激就会做出恐怖与不安的反应;他们热爱父母、家庭,渴望父爱、母爱,到了一定年龄还会喜欢周围的异性同学或者年青的异性老师;他们也有了自尊自爱,有了面子观念;最后他们还想一展特长,一飞冲天呢!随着生理和心理发展,中学生们对外界的需要也会不断的发生变化,各个阶段的需要重心发生着转移。
1、归属与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与高考的指挥棒下,许多学校仍注重升学率,因此,许多老师绞尽脑汁地把心思放在培优与促中等生方面,对“差生”的关爱相对较少,导致相当部分的“差生”产生自卑心理,思想不平衡,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与班集体、老师作对。在家里,由于父母的要求过高,“代沟”的存在以及父母工作的繁忙导致沟通不畅等原因,导致他们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与理解,从而慢慢产生厌烦家长的情绪。由于心理补偿机制起作用,他们往往把注意力投向社会,寻求朋友或者陌生人的理解或接纳,有些甚至成为“早恋”或者“网恋”队伍中的一员。
2、受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在学校,有些老师瞧不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动辄以冷语相讥,缺乏对“差生”的耐心教育。对“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学生,多次教育之后丧失信心,终于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更有甚者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侮辱学生人格,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与学校或老师对立,对学习产生厌恶甚至抵抗情绪。
3、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有些学生在家里是小皇帝,家长包揽了几乎一切的事务,大至求学生涯乃至人生历程的规划,小至平时的个人穿衣,久而久之,学生缺乏自我实现的欲望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有些学生在低年级时成绩较差,智力表现平平,家长与老师即刻为其贴上标签——“差生”,把学生的自信心、上进心踩在脚下,在遭受老师、同学的冷眼之下,他们往往会自暴自弃,而为了体现自我存在的价值,他们往往会产生报复的念头,故意捣乱课堂,破坏公物班规,或者转向网络游戏,在虚拟的空间里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发泄胸中的烦闷与不满,从中寻找成功感。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教师的启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顾及和满足学生各个方面的需要。
(一)就生理层次的需要而言,教师必须顾及学生的饮食和睡眠的需要。
上课时间过久易导致疲劳、困累或饥饿等问题以致影响教学成效。就安全需要而言,教师不仅要注意教学的物理环境方面的安全,还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产生的恐惧、过度焦虑和急躁不安的心理。社会性需要方面,教师必须注意到教学的社会心理环境。学生之间的友谊、忠诚、关心、接纳和隶属感都是属于社会性的需要,教师要为满足学生这类需要,引导建立一个和谐、团结、温暖、亲密的班级集体。在自尊的需要方面,教师必须使学生获得尊重,体会到自己在班级里的重要性。学生的荣誉、成就、信心、自由、独立自主等都是教师要特别注意的自尊的需要。在自我实现方面,教师必须使学生感到自己有才干,有潜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每个人的自我实现方式不同,如有的学生爱寻求挑战,有的学生追求学业上的成就,有的学生则寻求尽一己之力去服务社会,因此教师必须以个别方式满足学生的需要。此外,孩子的天性就是争强好胜,是孩子就会犯错误,在对待错误的问题上,列宁说的好,青年人翻了错误,上帝都会原谅他。作为老师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既要理解宽容,更要尊重信任,尊重为先,信任为贵。信任使孩子成长的天空更蓝。【4】
(二)针对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他们高层次的学习动机。
一般地说,动机源于需要。需要的层次越高,个性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就越高。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存在着严重的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倾向,教师引导学生追求的往往是分数。这样做,学生需要的层次是低的,即可能是躲避教师和家长指责的安全需要,可能是追求教师进行一次全班表扬的尊重需要,甚至可能是要求家长物质奖励的生理需要。而要使学生产生强有力的学习动机,就必须激发他们较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如交往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取得成就的需要。
一个班集体,一旦用“尊人者,人尊之”的思想统帅起来,一旦成员们都在言行中尽可能多地用尊重别人的方式获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这个集体就会产生极大的凝聚力,每个生活在集体中的人都会感到幸福、自豪,从而发挥出巨大的潜力,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成绩。
五、结束语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较为深入的研究了人类的需要,也给广大思想教育工作者研究客体提供了许多启示。这个理论在教育实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教育实践证明,一个饥饿、不安全、得不到爱、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是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的。对后进生的研究也表明,他们一旦解除了受歧视、孤独、焦虑的情绪,以尊重和爱和情感去感召他们,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是可以逐步激发起他们上进的学习动机。但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在运用的时候一定不能把中学生的各种需要割裂开来考虑,不能把中学各个阶段和中学生的某些需要静止的联系在一起或强加联系,然后再死板的套用需要出现和满足的“等级理论”,而是要考虑到中学生需要的多层次、多方位,综合思考和利用。
第二篇: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论述马斯洛需要层次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的内涵: 马斯洛是目前比较有影响的美国心理学家,1954年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的这五个层次,是一个由低到高逐渐形成并逐渐得以满足的。需要层次论把人的需要看作多层次的组织系统,反映了人们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趋向,也反映了需要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这一理论适用于人类社会的许多领域。同理,将其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此,我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工作谈谈如何应用这套理论有效地引导学生。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按其优先次序可以排成梯式层次,其中包括四点基本假设:第一,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第二,大多数人的需要结构很复杂,无论何时都有许多需求影响行为。第三,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驱动活力。第四,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途径多于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途径。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这一理论深刻地探讨了需求的实质、需求的发展以及需求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把人的需要看作一个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反映了人的需要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趋势。这一理论适用于人类社会的许多领域。同理,将其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此,我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工作谈谈如何应用这套理论有效地引导学生。
一、付出爱心、关心学生细微,满足学生的生理和安全需要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妙”,可见爱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教师应该深入细致的了解学生,真诚真意地关心学生,对学生既严格又亲切。教育之爱既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又能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心理满足、一种期望、一种积极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把内部的需要深化成行为的动机。
对学生的爱,应该从关心学生的细微入手。这些细微着重体现在学生在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上,要使学生在吃、穿、住、行需要和人身财物安全等方面得到保障。比如,留意学生的饮食穿着;哪怕是节日里的一句问候,都会让学生心头温暖甚至感恩戴德。尤其在教育过程中不能采取责骂和体罚。责骂和体罚更使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受到伤害,从而留下心理障碍。
二、搞好班级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满足学生爱与归属的需要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说,学生在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归属和爱的需要只能在家庭和学校里寻求。搞好班级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至关重要。班集体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育人,班集体的育人功能首先是从班集体内在的对集体成员的心理影响功能开始。我们不应该把班级再看成是纯属教学基本单位,而是要树立班级是教育、教学、管理三位一体微社会体系的观念。班集体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全面发挥,促使集体成员的凝聚心理、驱动心理和同化心理迅速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和文化氛围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生活学习,才不至于厌弃学校和班级,从而留住学生的心。
三、因材施教、完善学生评价体系,满足学生的自尊需要
在教师的眼里不应有好学生、坏学生,优等生、差等生的区别,只有先进生和后进生的分别。承认学生在思维方式上、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注意因材施教,是热爱学生的最好体现,这才不会做出歧视学生、伤害学生自尊的事情来。在尊重学生方面,首先要注意对后进生的工作。对于后进生,切莫轻易地否定他们,损伤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应付出更多的热情来关心他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正视差异,善于随时寻找捕捉后进生在学习上和其他方面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更为关键的是,建立和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能起到促进动力的作用,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更加明白自己的处境,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需要改进的是什么。在建立和完善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时应注意评价标准要与时俱进,具有多元性;评价要真实可靠,具有客观性;评价要在第一时间反馈给学生,让学生知道自己行为正误并加以调整,具有及时性;评价要讲求方式方法,把握好最佳时机,具有艺术性。
四、加强教师自身人格和知识修养,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
教师的自我修养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用高尚的人格和丰富的学识来感染学生,成为与时俱进、深受学生欢迎的知识传播者,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五、为学生成功提供平台,帮助学生实现自我
每个中职生都有表现的欲望,都希望最大程度上把自己长处展现在别人面前。虽然他们知道不能做得最好,但他们都希望做得更好,好在老师家长们面前博得一丝好评价,在同学们面前有一丁点“虚荣”资本。这种“自我实现”一直伴随着人的一生。学生如果在“自我实现”上受挫,他们会表现得十分沮丧和压抑、情绪低落、自信下降,学习和上进的动机减弱。作为教师,正好利用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为学生的成功创造条件、提供平台,让学生更充分地展现自我、实现自我。我们可以在校内举办各类文体活动,给他们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信心,充分体验成功感觉、实现自我。
结 语
总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教育目的实现的基本理论应该是“满足—需要—价值”。所以,只要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阶段的不同需要,才能有的放矢,从而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营造出一片教育工作的蓝天碧海。
第三篇: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应用案例分析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应用案例分析
某民营企业的老板通过学习有关激励理论,受到很大启发,并着手付诸实践。他赋予下属员工更多的工作和责任,并通过赞扬和常识来激励下属员工。结果事与愿违,员工的积极性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对老板的做法强烈不满,认为他是在利用诡计来剥削员工。
请根据所学习的有关激励等理论,分析该老板做法失败的原因并提出建议。
(1)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知道,人类需要是分层的,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地位和受人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当低级需满足以后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主导需要决定了人的行为。
(2)案例中该民营企业的老板可能忽视了员工的较低层次的需要,如生理和安全需要,而这些需要很可能正是员工的主导需要。由于没能够对症下药,才导致该民营企业老板激励做法的失败。
(3)要使得激励有效,应当了解员工的真正需要,并加以满足。在实施过程中,应当坚持物质利益原则,随机制宜,创造激励条件,把物质利益和精神鼓励相结合。
第四篇: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一、引言
高职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之一,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使得社会对于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性技术人才为目的的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社会对高职教育需求的引导下,高职院校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高职教育基础管理中仍然存在诸多不如人意之处。在现阶段高职教育体制和教育环境中,班主任、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租用逐步淡化,很多时候,高职院校的班主任或者辅导员都仅仅是扮演着信息传递者的角色,班级所遇到的问题一般都由学生干部或者学生自己处理。同时,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存在学习习惯欠佳、学习积极性不高、自觉性不强、学习动力缺乏、日常管理困难的问题,从而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难度加大、问题增多,甚至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学风,出现了差、乱、散、懒等问题,学生的各种违纪违法现象也层出不穷。
二、相关概念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马斯洛是著名的美国人类社会心理学家,其所提出的需求层次论认为人类的基本需求出现次序如下:①生理需求,即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需求;②安全需求,即人类为了保障自身安全,或者避免各种威胁的需求;③归属和爱的需求:主要包括归属的需要和爱的需要,每个人都希望成为一个群体中的一员,希望能够被关心和照顾;④尊重需求:希望拥有稳固的社会地位,并且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⑤自我实现需求:最大程度的实现个人抱负和理想,尽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能力。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的五种需求从低到高逐级递增。一般而言,只有当人的较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之后,才会向高一层次发展,并且人类对更高层次的需求,促使了人的发展。马斯洛从人的需求角度出发对如何激励人的行为进行了而研究。这对于高职院校如何更加充分有效地调动高职学生的积极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班级管理
钟启泉认为:教师整顿班级这种团体的教育条件、有效地推进有计划的教育的行为谓之“班级管理”。同时,根据其他专家学者对“班级管理”的描述。我认为:班级管理就是指班级管理者依据班级素质教育目标、学校组织目标,以及基于国家现在教育方针,根据班级的具体实际,科学的利用各种信息、空间、时间、事、物和人等管理要素,科学的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用控制、组织、计划、决策等功能,最终达到班级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一)为班级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高职生违反纪律的具体行为,往往是因为高职生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具体表现。为此,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通过班级管理,为高职生创造满足自我需求的条件,可以提高班级管理效率,同时也可以促进高职生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应该以是否有利于学生满足当前阶段需求为指导思想,进行具体的班级管理。
(二)班级管理应采取个性化的管理措施
在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中,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划分成五种,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需求,而拥有不同需求的高职生有不同的具体表现。为此,班级管理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的需求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辅助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最终,实现班级管理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班级管理应该实现开放式管理
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可以看出“自我实现”是学生发展的最终需求,因此通过班级管理并不能够直接满足高职生的自我实现需求,只能够是通过开放式的管理,为高职生创建一个更好的能够让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帮助高学生努力追求“自我实现”,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四、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由于高职院校个体的差异化,不同的高职生有不同层次的需求,为此,在进行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时,应该针对不同层次需求的学生采取相应的管理办法来实现或者辅助满足学生需求。
(一)基于高职生生理需求的高职院校班级管理
高职生生理需求主要体现在满足高职生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富裕,但由于高职生的收入来源窄,因此生理需求仍然是高职生最主要的需求之一。为此,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基本生理需求,充分利用国家和学校的相关补助政策,帮助高职生申请助学金和奖学金,并且组织高职生积极参与勤工俭学活动,以帮助高职生满足生理需求。
(二)基于高职生安全需求的高职院校班级管理
高职生的安全感需求,即要让高职生在学校有安全观。具体的班级管理办法包括关注高职生的生活环境是否舒适,是否会导致高职生抑郁、焦虑等。对于高职学生而言,高职学生的安全需求既包括身体安全,同时也包括心理安全。
1.安全的生活、学习环境
与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控能力更差、叛逆行更强,导致高职生打架斗殴、聚众酗酒等事件层出不穷。因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重视对高职生进行教育疏导,避免学生之间发生冲突。同时,学校的客观环境安全也非常重要,目前国内关于学生的安全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给学校的安全管理敲响了警钟。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大软硬件投入,为高职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同时,加强高职生的安全知识教育,提高高职生的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
2.高职生心理健康
除了提供一个安全的生活、学习环境外,更应该注重高职生的心理安全。高职生由于没有成功的升入本科院校,因此通常都具有较强的厌学心理和自卑心理。为此,在班级管理中,需要非常重视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需求,通过加强与高职生的交流和沟通,不断的鼓励他们直面困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安全需求。
(三)基于学生归属和爱的需求的高职院校班级管理
高职院校是高职生真正意义上独立生活的第一步,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遇到很多的挫折。班级建设应该像家一样,给高职生爱和被爱的感觉,让高职生产生班级归属感。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中:“每一个人都有爱和归属的需要,每一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集体和团体,都需要被集体或者团体的温暖、支持和认同,否则个体将无法生存、生活”。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学生具有归属和爱的需求,每个高职生都希望得到关心和照顾,并且与他人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应该通过建设班级网站、建立班级QQ、微信等沟通群,依靠学生社团,成立各种兴趣爱好小组等方式,搭建一个高职生之间友好交流的平台,消除高职生在高职院校的孤独感。
(四)基于学生尊重需求的高职院校班级管理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中的尊重需求,包括信心、自我尊重和成就,以及被他人尊重和对他人尊重等。同时给高职生尊重,也是高职生能够感受到安全感的基础。对高职生的尊重,主要是指对高职生人格的尊重,对高职生生活的尊重。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站在与高职生平等的角度,倾听高职生的想法,不恶意的去讽刺、取笑他人,与高职生平等交流,给予高职生充分的信任和平等,在言传身教中,也让高职生学会不断的尊重他人。由于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大多数的高职生的学习成绩较差,在初中、高中,大多因为长期被视为差生而备受学校、社会,甚至是家庭的冷落,从而导致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对批评非常敏感,因此更加希望得到尊重。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应该尽可能的尊重高职生的尊重需求,做到真正的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多为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加油,通过对他们的认可和赞扬来满足高职生的尊重需求。
(五)基于高职生自我实现需求的高职院校班级管理
根据马斯洛层次需求论,高职生最高层次的需求,就是自我实现需求。促进高职生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能力,让高职生自觉提高自己的素质,增强高职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满足高职生的自我实现需求,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一方面,应该为高职生提供一个能够自我实现的平台,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个高职生都肯定存在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因此,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发展,通过搭建能力增长平台,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并让高职生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到自己的真实兴趣和自身优势,最终促进高职生的自我实现;另一方面,应该给高职生充分的鼓励,对于高职生的每一次尝试(不论成功与否,也不论是否得到了正确或者错误的结论),都需要对高职生进行表扬和鼓励,让他们在不断的追求满足自我需求实现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生活,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最终实现高职生的人生发展。
五、结束语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中,明确指出了人类的五类基本需求,人类只有在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之后,才会朝更高层次的需求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在进行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通过充分分析高职生的需求,并且针对高职生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方法来实现或者辅助高职生满足低层次的需求,最终促进高职生朝自我实现不断努力。
第五篇:浅析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流动人口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当前,我国在流动人口的管理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角度展开分析,建立“流动人口管理图”,提出改善对策。
关键词:流动人口管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策
一、流动人口管理的概述。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涌入城市。流动人口不仅仅是一个人口流动的问题,还涉及到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等。在对待流动人口的问题上,政府应该积极主动、从容应对,切不可被动处理,更不可不作为。
1、流动人口的界定及其特点。
流动人口是指离开常住户籍所在地,跨越一定的行政辖区,因故前往他地滞留暂停的人口,[1]这些人口最终还是要返回到户籍所在地的。根据定义,流动人口与暂住人口有相似之处,但是不能等同。暂住人口是指离开常住户口所在的,到其他的行政辖区暂住三日以上,并且办理了暂住证的人口。而流动人口是指暂住人口(已登记)和过往人口(未登记)的总和。我国城市的流动人口呈现数量庞大、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流入地人口、年龄段集中等特点,其中,农民工是主体。
2、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就业和收入问题亟需重视。
当前,我国的流动人口绝大多数是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没有一技之长,因而进入城市之后只能从事最底层的行业,如:建筑工人、车间工人以及家政服务等,收入很低。在工作过程中,流动人口需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是寻找工作时,流动人口由于户籍限制,很难得到平等的对待。其次,找到工作之后,流动人口又会面临拖欠工资、同工不同酬、变相克扣工资等问题。
(2)社会保障不容乐观。
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是三项最基本的保险种类。但是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流动人口都没有这些社会保障。这个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若干年后,当前这些青壮年的流动人口不在年轻,各种问题就会集中地爆发出来。
由于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庞大,解决相关问题将会倍加困难。
(3)子女教育有待改善。
当前,由于户籍限制,流动人口的子女在流入地就读往往要交纳高额的择校费,这对于绝大多数流动人口来说是无法承担的。因此,我国大多数流动人口子女上的学校都是办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的民工子弟学校。而且城市中民工子弟学校的数量有限,对于流动人口来说,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流动人口管理中的应用。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概述。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又称为“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的。他把需求分为五级,由低到高分别是: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一理论有两个基本论点:
①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其需要取决于它已经得到了什么,还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
②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2]
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流动人口管理的借鉴。
笔者尝试建立“流动人口管理图”,借此分析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于流动人口管理的借鉴意义,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以期改善流动人口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以由低到高的次序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为3个级别: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感情归属和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并在每个阶段提出相应的对策。
(1)生理和安全的需要。
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层面是最低级的,它主要表现为物质层面的满足。当最基本的权利都得不到满足时,流动就会反抗,严重时甚至会做出犯罪行为,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政府和社会应该高度重视这部分群体,可采取的对策有:
①适当放宽条件,提供就业机会。
流动人口来自农村,绝大多数没有一技之长,找工作十分困难,政府可以和部分企业联合,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必要时,政府或者企业可以对流动人口展开基础的培训。此外,政府应严厉处罚工资拖欠、同工不同酬、变相克扣工资等行为,保障流动人口最低级的物质需求。
②完善社会保障。政府应该未雨绸缪,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扩大失业和医疗保障的覆盖率。政府不仅要健全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还要对企事业单位进行监督,确定其为流动人口交纳工伤等社会保障费用。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的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平均年龄较大,在不久的将来需要面临残酷的养老问题,因此,政府亟需加强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
(2)感情归属和尊重的需要。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流动人口的生活和工作都不能独立地进行。他们渴望与人交流,渴望得到重视,渴望受到尊重。一些流动人口存在这种感觉:我无法融入这个环境,各方面受到歧视,比如:由于没有本地户口,自己的孩子只能在民工子弟学校上学,无法与本地孩子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对此,笔者认为,从城市居民的角度来说,对于流动人口应该增强包容心,毕竟他们对于城市的建设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可以对流动人口子女进行补助,可以设立助学金、减免学费、提供教材等途径,确保子女能够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创建一个自由的社会环境,让流动人口能够轻松平等地生活、工作,为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发挥更大的作用。
(3)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这里主要是指流动人口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在所有流动人口中,不乏存在着一些有理想、有抱负的有为青年。由于没有足够的能力或者是苦于没有机会,一直没办法展现自身的才能。为此,政府可以设立一些培训班,为广大流动人口提供学习的机会,提升能力。此外,政府或者企事业单位可以联合举办一些活动,让流动人口展现自身风采。
参考文献:
[1]李强,关于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的思考。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版,1997,2(18)。
[2]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