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物课堂实录

时间:2019-05-15 06:58: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礼物课堂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礼物课堂实录》。

第一篇:礼物课堂实录

《礼物》课堂教学实录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5116 《礼物》课堂教学实录

合川区久长街小学

周燕华 课前预设 教学目标:

1、在品读课文中理解并积累新词。

2、理解课文,学会抓重点词句体会微笑的神奇。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微笑能带给人们幸福和快乐的道理,学会在生活中善待 每一个人。教学重点:

让孩子们懂得微笑有着无穷的魅力,学会在生活中善意地对待每一个人。教学难点:

感悟老婆婆虽然贫苦,但内心充满阳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课堂实录 课前交流:

师:孩子们,听过这句话吗:“笑一笑,十年少?”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它告诉我们人要常笑,这

样才会显得更年轻更有活力。

你觉得咱们班谁最会逗人开心,惹人发笑? 生:邓卓然!

师:那我们这会就来个“开心一刻”怎么样?请这位“开心果”上台为我们讲个笑话,让咱们都乐

一乐,笑一笑,轻松轻松,同意老师这提议的就把你的掌声响起来。不过老师有个要求,在你们听

完笑话开心欢笑的同时,别忘了观察你周围同学的表情。(邓卓然为同学们讲笑话。)

师:邓卓然讲的笑话多有趣呀,把大家都逗乐了。那你在开心欢笑的同时注意观察到你周围同学的

表情了吗?他们在怎样地笑? 生:我看到冯水灵在捂着嘴笑。生:易俊舟张大嘴巴在笑。

生:我看到杨洋笑得都倒在别人的身上去了。

师:你们都是会观察的孩子。生活中能多些这样爽朗、愉快的笑容让人感到多么幸福呀!孩子们,现在的你们轻松吗?快乐吗?让我们带着轻松快乐的心情继续走进《礼物》的故事中去吧!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师:同学们,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你们已经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会了课文的生字词语。记牢 会写了吗?现在我们就来听写一下生字词,请马上翻开听写本,迅速做好听写的准备。

1、师读词语,学生听写生字新词。师:(提醒坐姿和写姿)头离书本一尺。注意汉字的书写工整。孩子们注意“凹”字的笔顺。

2、集体订正听写情况。

师:请同桌交换听写本,对照屏幕上的词语进行检查,对的词语打勾,有错的地方圈出来,全对的

听写奖励画上笑脸。

3、反馈听写情况。

师:今天的听写全对的举举手。真棒,有这么多的同学。掌声鼓励自己!没听写全对的同学别着急,课后做好订正,把你记得不牢的字多练习写几遍。放好听写本,我们把刚才听写的词语读一读。

4、齐读词语。

师:读得真好,最难读的“搓草绳”读得很准!看来大家的生字新词掌握得真不错!相信你们在上

一节课的学习中,对课文也有了一些了解吧?现在就请同学们翻书到92页,快速地浏览课文后,用

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5、学生浏览课文,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生:这一课讲了有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奶奶生活非常贫穷。

生:课文主要讲了老奶奶生活虽然贫穷,但她却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生:老奶奶还把自己真诚的微笑送给了人们。

二、理解课文,感悟老婆婆贫苦而快乐的生活。

师:你们是会读书的孩子!把大家的意思综合起来就是: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婆婆,生活虽然贫苦,但她却把真诚的微笑无私地送给了人们。孩子们,读课文时,课文中有让你觉得

奇怪的地方吗?

1、学生提出疑问。老师抓住“这样穷苦的一个老人,谁都尊敬她”作为学习切入点。生:老奶奶这么孤独,为什么还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生:为什么谁都会尊敬老奶奶呀?

师:是呀,这样穷苦的一个老人,谁都尊敬她,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老婆婆的穷苦生活中,去了解这位受人尊敬的老人吧!(板书:老婆婆)请大家自由地读课文1—2自然段,用“——”勾

画出表现老婆婆穷苦的语句后,用心体会。

2、学生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用“——”勾画表现老婆婆穷苦的语句,品味。师巡视提醒:请孩子们做到边读边勾画。

3、学生汇报。

师:孩子们,读完勾画好了吗?大家来汇报一下读、画的情况。你勾画的表现老婆婆穷苦的语句有 哪些?

生:几块砖头支起一口锅,煮的是野菜。采来的蘑菇、摘来的野果,只有招待客人时,她才同吃。师:还有补充吗?

生:小屋里的土炕上铺着一张老羊皮,冬天毛朝上,夏天毛朝下,这是家里唯一的褥子。生:有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婆婆,独自住在山脚下的小屋里。生:老婆婆家里很穷。

师:孩子们,我们先来读读这几个句子,看看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具体了老婆婆生活的穷苦?

4、出示句子,齐读:

老婆婆家里很穷。几块砖头支起一口锅,煮的是野菜。采来的蘑菇、摘来的野果,只有招待客人时,她才同吃。小屋里的土炕上铺着一张老羊皮,冬天毛朝上,夏天毛朝下,这是家里唯一的褥子。

师:孩子们,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描写了老婆婆穷苦的生活? 生:课文从吃的方面和住的方面具体描写了她穷苦的生活。师:概括得多好呀!那描写老婆婆吃的方面是哪些句子呢?

生:几块砖头支起一口锅,煮的是野菜。采来的蘑菇、摘来的野果,只有招待客人时,她才同吃。

师:是呀,野菜、蘑菇、野果就是老婆婆——“吃”的食物;那老婆婆住得又怎样呢? 生:小屋里的土炕上铺着一张老羊皮,冬天毛朝上,夏天毛朝下,这是家里唯一的褥子。师:小屋、土炕、老羊皮是她“居住”的条件。课文就从“吃”“住”两方面具体地描写出了老人

生活的穷苦。(课件出示批注)我们已经学过批读文,请大家像老师这样为句子做上批注。

5、学生进行批注。

师:用简单的一两个字或一两个词就能概括出老人生活的穷苦。谁愿意在朗读中再一次感受老婆婆的穷苦生活?

6、抽生有感情地朗读具体描写老婆婆穷苦的语句。

师:大家再看看,这段话的第一句和后面几句话是什么关系呢? 生:第一句是总起句。

生:后面几句分别说明老婆婆穷苦表现在哪些方面。生:它们是总分的关系。

师:同学们,请你们静下心来再读读1—2自然段吧,句中的哪些词语还能让你特别的体会到老人的

穷苦?拿起笔用“.”作上记号。

7、学生再自读1—2自然段,通过找重点词体会老人的穷苦。(引导学生抓住“孤苦伶仃”、“只有

……才……”、“唯一”等词语体会。)

师:你们从哪些词语中特别的体会到了老人的穷苦? 生:我觉得有“只有招待客人时,她才同吃。”中的“只有……才……这个关联词语。生:“老婆婆独自住在山脚下的小屋里”的“独自”。

生:老婆婆土炕上铺着的老羊皮是家里唯一的褥子。她多可怜呀!生活条件这样不好。师:你从这句中的“唯一”一词体会到的,对吗?

生:我觉得还有“孤苦伶仃”这个词语,说明老婆婆一个人生活,无依无靠,没有谁来帮助她,多 寂寞呀!

师:这真是一位孤苦伶仃、穷苦的老人呀!大家的体会多深呀!联系咱们的生活,你能用孤苦伶仃 说一句话吗?

师:这真是一位孤苦伶仃、穷苦的老人呀!

8、理解“孤苦伶仃”,用“孤苦伶仃”说话。生:我们楼上的老爷爷孤苦伶仃,没有依靠。

生:我在街上看到了一位孤苦伶仃的老人,我真想去帮助她。

师:你是一位善良的孩子。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孤苦伶仃的人,请大家伸出你们援助的手,献

出你们的爱心,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孩子们,你们找到这些词语了吗?把它们都作上记号后再读 读!

这些词语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

生:我读“孤苦伶仃”时我会带着同情的语气来读。我仿佛看到了老奶奶独自坐在小屋中的小板凳

上,寂寞地望着屋外。

师:有丰富的想象呀!多善良的感情呀!来,带着各自体会到的情感,在朗读中再一次感受老婆婆 的穷苦生活吧!

9、学生齐读一、二自然段。师:孤苦伶仃的老婆婆在这样穷苦的条件下又是怎样生活的呢?孩子们,在课文中去继续感受吧!

自由读读这些句子(课件出示),看看从这些短句中你还能体会到什么?读的时候,学着刚才批注 的方法,用一两个词或一两个句子写出你的感受。

10、出示第二自然段的5-6句,生自由读、批注。

师巡视:看,有的孩子读后写的是一句话,有的写的是几个词。有的孩子把体会写在了句子的下边,有的写在自然段的旁边,不错!

我要特别邀请女同学带着你们甜美的嗓音来朗读这些句子。男同学静静地欣赏吧!

11、女同学齐读第二自然段的5-6句。女生:金黄的树叶燃起的火苗,驱走小屋的寒冷潮湿;小鸟和虫儿的啼鸣,驱散老人的寂寞。老婆

婆每天天亮就干活儿,拾柴割草,编筐织席,夜里月亮当灯笼,捻麻线,搓草绳,一年四季,手脚 不停。

师:大家在刚才的自由读中作了批注,现在又听了女同学的朗读,从这些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老婆婆干活忙不过来。

生:我觉得用“勤劳”这个词就能总结老婆婆的劳动。我的批注就是这样写的。生:我还体会到老婆婆什么东西都在乎? 师:她在乎些什么?

生:她在乎小鸟和虫儿的声音。

师:是呀,小鸟和虫儿的啼鸣能驱散老人的寂寞,在她听来是那样——(动听)。她还在乎什么?

生:她还在乎金黄的树叶。师:在老婆婆的眼里金黄的树叶颜色是那么的——美丽,金黄的树叶燃起的火苗让老婆婆感觉是那

么的——(温暖),在老婆婆的眼里,一切的事物都是那么的美好,所以她生活得很——(快乐)

。正因为老婆婆每天都很快乐,(老师引读)她每天天亮——(生接读)夜里——(生接读)。

12、老师引读句子,体会老婆婆生活的快乐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婆婆除了生活贫穷外,你觉得她还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老婆婆是一个勤劳的老人。生:她是一位不怕穷苦的老人。

生:老婆婆生活虽然贫苦,但她不嫌弃生活。

师:把“嫌弃”换个词,不“放弃”生活就更恰当了。生:老婆婆还是一个会在生活中制造快乐的人。

生:老婆婆有自己的想法。我想她会想:哎呀,虽然我这么老了,但是我天天干活,锻炼身体,我

一定会活到一百岁的!

师:对呀,老人有积极的生活态度。这是一位多么快乐、充实、幸福的一位老人呀!(板书:快乐

幸福)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走进老婆婆这快乐而充实的生活中去吧!

1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5—6句。

师:老师真想知道这位快乐、充实、幸福的老人长的什么样?请你在书中找到描写老婆婆外貌的句

子,一边用“~~~”勾画,一边想象老人的形象。

14、指导学生用波浪线一边勾画出描写老婆婆外貌的句子,一边想象老人的形象。师:老人究竟长什么样呢?

生:老婆婆的手像干树枝,脸像枯树皮,牙齿脱落,两颊凹陷,可她的眼睛又明又亮,像闪耀的星 星。

15、出示句子。

师:这句话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老婆婆的外貌? 生:比喻的方法。

师:借助图再用心读读,想想比喻句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16、学生齐读描写老婆婆外貌的句子。师:在这句话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老婆婆的手比作了干树枝,把脸比作了枯树皮,把又明又亮眼睛比作了闪耀的星星。师:多么形象的比喻呀,想想干树枝、枯树皮的样子,这是一位什么模样的老人? 生:丑陋。生:外表不美。

生:她还是个骨瘦如柴的老人。生:她是个年老的人。

师:是呀,正因为年纪大了,才会手像干树枝,脸像枯树皮。可就是这样一位年老、外表不美丽,生活穷苦的老人却有着一双——(又明又亮的眼睛)像——(闪耀的星星)。人们常说:“眼睛是

心灵的窗户”,透过老婆婆这双像闪耀的星星、又明有亮的眼睛,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老婆婆就站在我的面前。生:我看到了老婆婆在对着我们笑呢!

师:通过老婆婆身体的哪个地方能看出她的愉快? 生:她又明又亮的眼睛。

生:我还通过她的眼睛感受到了老婆婆的心灵很美。

师小结:是呀,虽然老婆婆生活穷苦,年老瘦弱,但她勤劳善良,能积极地面对生活,所以生活得

快乐充实而幸福,因此得到了大家的尊敬。其实,人们尊敬穷苦的老婆婆,还有着更重要的原因。

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3、4、5自然段吧,相信你们会从中找到答案的!

三、品读课文,体会微笑的神奇。

1、学生自读3、4、5自然段。

师: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人们为什么还要尊敬穷苦的老婆婆了吗? 生:老婆婆每遇到一个人都会送出礼物。

生:老婆婆是一个善良的人,她见到人都会送出相同的礼物。生:得到礼物的人都会感受到温暖和快乐。

师:是呀,伤心的人见到老婆婆,她送出微笑,伤心的人——

2、师引读第三自然段3—6句。师:这件礼物带给了人们什么变化? 生:带来了不同的变化。

生:伤心的人见了老婆婆,她送一件礼物,伤心的人不再流泪,心中满怀宽慰,轻松愉快地离开。

生:愤怒的人见了老婆婆,她送一件礼物,愤怒的人不再生气,转怒为喜,心平气和地离开。生:劳累的人见了老婆婆,她送一件礼物,劳累的人有了力量和信心,精神焕发,唱着歌儿继续前 行。

生:各式各样的人跑到老婆婆那里,每个人都得到了礼物,高兴地回去了。师:多么神奇的礼物啊!这件礼物就是——(板书:真诚的微笑)。

3、出示句子,重点朗读。

师:真诚的微笑是多么神奇呀!真诚的微笑能使伤心的人——,真诚的微笑能使愤怒的人——,真

诚的微笑能使劳累的人——(学生接读)。

师:这就是微笑的魅力!其实,还有许多人也到过老婆婆那里,文中有一个词,那就是——(各式

各样)老婆婆把真诚的微笑作为礼物送给了各式各样的人,“各式各样的人”中,还会有怎样的人 ?

生:生病的人。生:悲伤的人。生:疲劳的人。生:遇到困难的人。生:痛苦的人。师:这样的人们心情一定不会愉快。他们得到老婆婆的礼物后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请你选择你想象 中的或老师提供的一种人物展开想象,用这样的句式说说他得到礼物后的表现。

4、出示课件,学生自由练说。

在“各式各样的人”中选择一种人物,展开想象,用“________见到老婆婆,老婆婆送出真诚的微

笑,_________的人不再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说他得到礼物后的表现。

5、学生汇报。

生:失去信心的人见到老婆婆,老婆婆送出真诚的微笑,失去信心的人不再气馁,信心十足的走了。

生:遇到困难的人见到老婆婆,老婆婆送出真诚的微笑,遇到困难的人不再怕困难,坚强的离开了。

生:身体残疾的人见到老婆婆,老婆婆送出真诚的微笑,身体残疾的人不再自卑,能勇敢快乐的面 对生活了。

生:受到挫折的人见到老婆婆,老婆婆送出真诚的微笑,受到挫折的人不再伤心,而是快快乐乐地 离开了。

师:所有的人都在老婆婆微笑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受到了快乐。生;感受到了幸福。生:还有了自信心。

师:老婆婆送出真诚的微笑给每个人,她自己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生:快乐。生:开心。

生:她也会感到幸福,因为她觉得为别人作出了贡献。师:有这样一句话,使别人快乐是自己最大的幸福。小结:(完善板书)因为老婆婆真诚的微笑着面对生活,所以她过得充实快乐幸福;因为老婆婆无

私地把真诚的微笑作为礼物送给了别人,为更多的人带去了幸福和快乐,所以她更赢得了人们的尊

敬,真诚的微笑啊,是多么美好的礼物啊!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生活中,你得到过这样的礼物吗?

生:我过生日时,我得到过这样的礼物。家里的人和朋友们都来庆祝我的生日,大家除了送生日礼

物外,每个人都对着我微笑。

师:当时你看到他(她)们的微笑,是怎样的心情? 生:我感到真开心。生日真让我愉快呀!

生:每当我练习打乒乓球很棒的时候,妈妈就在一旁微笑着看着我,赞扬我。生:当我考试没考好垂头丧气回家时,妈妈笑着鼓励我别灰心,下次再努力。生:我伤心的时候妈妈对着我笑,安慰我,我心里好受多了。

师:是呀,孩子们,在生活中处处都有微笑,在一次次的微笑中你都能感到快乐幸福。你曾经也把 微笑送给别人吗?

生:当我的弟弟摔倒时,我把他扶起来,对正哭着的他笑笑,安慰他。生:当我们班的同学在运动会上跑出好成绩时,我把微笑送给了他们。

师:孩子们,微笑的力量是无穷的!愿生活会因为我们彼此的微笑而变得更加美好!愿我们快乐幸

福的生活中处处充满微笑!来,让我们在这些有关微笑的格言中继续感受微笑的无穷魅力吧!大声

读读这些优美的句子,还可以挑选你喜欢的一句把它记在头脑里。(出示课件,师生互动,朗读微笑格言。)

六、布置作业:

师:来,看看课后的两个作业,仔细默读要求后,在课后认真完成:

1、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用“孤苦伶仃”、“精神焕发”造句。

2、把你喜欢的一句微笑格言写在笑脸卡上,带着你真诚的微笑送给你周围的人。师总结:孩子们,希望你们带着笑脸走向生活,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快乐!板书设计: 17 礼

老婆婆

真诚的微笑

快乐幸福 西师版小学语文第四(上)

《礼物》教学反思

合川区久长街小学

周燕华

《礼物》一课是西师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如何借助四年级教材,妥当地引入三年级 的课堂中,有效地落实三年级的阶段目标呢?三年级目标中提出应培养学生浓郁的人文情怀,还提

出加强课文联系,注重融会贯通的要求。而西师版三年级教材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每个单元

都有了一篇批读文。精读文与批读文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精读课文让学生体会

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传达的美好情感、并从中掌握学习方法等,以日积月累,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学会读书,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这样就水到渠成地过度到对批读课文的理解。

针对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把本课的教学定位于:学会抓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品

读课文,体会微笑的神奇,达到段篇的训练。用批读文中学过的批注方法来抒发内心体验,感悟老

婆婆贫苦而快乐的生活态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突出了我们久小低段语文教研组的

教研主题,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同生同长。

让语文教学回归于真实平实的课堂,让字词教学落实于学生的读写中。因此,在复习回顾,引入新

课的环节中我采用了大家平时语文课堂中最常用的听写,以这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检查学生第一课时 的掌握情况,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通过学生在读书后质疑,我抓住学生的疑问作为学习的切入点,去了解老人,感悟老婆婆贫苦

而快乐的生活。首先请学生自由读1-2自然段,勾画出表现老婆婆穷苦的语句体会后,再用批注的方

法明白了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描写了老人的穷苦。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后带着情感朗读,培养学生语感增强内心体验。从二自然段的5—6句中体会出老婆婆的生活快乐充实是教学难点。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先提示学生静心听读后再自由朗读,学着刚才批注的方法用

一、两个词写写自 己的感受,增强内心体验。然后在老师引读句子,体会老婆婆生活的快乐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最后

在反复朗读中领悟。文中用形象的比喻来刻画老人的外貌,为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作了很好的积淀

。通过找描写老婆婆外貌的句子,勾画想象老人的形象,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外貌中的眼睛来感悟,从而更一步地体会到老人积极快乐的生活态度,对老人的尊敬之情也油然而生。

让孩子们懂得微笑有着无穷的魅力,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在品读3—5自然段时要解决的

问题。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找到人们还要尊敬老人的原因,在老师的引读中体会礼物带给人们的变

化。接着出示句子,重点朗读,体会微笑的魅力。然后选择各式各样的人物,展开想象,进行说话

训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以“生活中你得到过微笑这样的礼物”为课堂延伸,升华学生情感。

《礼物》一课上完了,收获是不言而喻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和薄弱之处。我在研读文本中还

没有达到理想的深度,细细品味课文精美语言也不够深入,也可以说还没有真正被人物精神品质所

打动,所以课堂上显得不够投入,激情不够。这篇课文的感情线索:写贫穷应该是比较低调的;写

勤劳,生活过得充实,情绪应该适当扬起;写送给别人礼物,带给人们快乐,气愤应该显得热烈激 越,所以全文的感情线条应该是起伏跌宕。但是我和学生的情感都没有体现出这种起伏跌宕。另一

方面品味课文精美语言也不够深入。我想只有让文本感动自己,才能在课堂上入情入境地把自己的

感情倾注在教学之中,让学生受到语言的感受。个别的环节也处理欠佳。如学习老婆婆送礼物给各

式各样的人是,不同人物的情绪体会。我没有很好地让学生带着愉悦而兴奋的感情去朗读,没有尽

情体验老人带给人们的快乐,而是让学生选词补充句子练习,静悄悄地走过了这一调动情感的最佳 教学过程。在这个文段的处理上,我觉得要反复感情朗读,想想老人的贫穷,想想老人的孤独,再

想想老人送给别人礼物后别人的愉悦心境,让学生读出快乐的情感,读出老人的品质崇高带来的震

撼力量,把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

正视存在的问题,清醒地认识到不足,才能更快地进步,更好地成长,教学相长正是如此。在

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精心钻研教材,踏踏实实上好每堂课,认认真真落实每个教学目标,与我的学生

们一同成长,一同进步!

“大家背诵,声音洪亮,部分同学能声情并茂,这很好,遗憾的是--老师似乎听到的感情色彩

尚欠浓郁。同学们:大家知道不?老师最希望也最爱听我们小朋友的感情朗诵了!大家能否蓄足感

情,再来一次呢?”我充满了期待的目光。

“行……”同学们异口同声。

再次朗诵,效果好了许多。

“同学们,大凡语文课文,都是作者的真情告白,他们或喜或哀,悲欢离合总有一定的情感脉

络,只有我们钻进文本,与作者、与文本进行面对面的思想交流,我们读出来才有味,听众也才能

产生共鸣。希望同学们今后在读书方面能读出‘感情’,读出语文味来!”

“微笑----简简单单的面部运动,一两秒钟的‘造型’,它却能给人以无穷的魅力,它能使冷

战双方化干戈为玉帛,使陌路之人握手言和,能使三冬变暖,冰消雪融……其魅力、魔力令人叫绝

。希望我们能多多开怀大笑,笑面人生,笑口常开!”

稍顿,我又开口。

“微笑----从经济含量而言,可以说它无须过多投资,多为举手之劳而已。同学们:大家想想

----人世间,表情达意中什么东西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和感情投资呢?”我逐步想将话题向当堂课 题引申。

“礼品…”

“礼物。”同学们有的半信半疑,有的似乎胸有成竹。

接着我引导学生“说出是礼物的理由”。

真理愈辩愈明,最终达成共识。同学们对礼物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有位诗人说过:‘礼物是一缕冬日的阳光,温暖了我的心田;礼物是一丝柔柔的春风,吹走

了心中的烦恼;礼物是一条涓涓的溪流,唱响了深情的歌;礼物更是一杯芬芳的美酒,陶醉了我们 的生活。’不错,礼物是人间最最真情的流露,是亲情间缔联壁合的不朽纽带。相信:我们学了《

礼物》一文后,对其会有更深入的思考与解读…”

第二篇:1.1 《礼物》课堂实录

礼物 课堂实录

一、激趣导课----感情铺垫

课前,我先由旧知回顾做起。让学生齐背《微笑》后对同学们的实况进行了及时的点评。

“大家背诵,声音洪亮,部分同学能声情并茂,这很好,遗憾的是--老师似乎听到的感情色彩尚欠浓郁。同学们:大家知道不?老师最希望也最爱听我们小朋友的感情朗诵了!大家能否蓄足感情,再来一次呢?”我充满了期待的目光。

“行……”同学们异口同声。

再次朗诵,效果好了许多。

“同学们,大凡语文课文,都是作者的真情告白,他们或喜或哀,悲欢离合总有一定的情感脉络,只有我们钻进文本,与作者、与文本进行面对面的思想交流,我们读出来才有味,听众也才能产生共鸣。希望同学们今后在读书方面能读出‘感情’,读出语文味来!”

“微笑----简简单单的面部运动,一两秒钟的‘造型’,它却能给人以无穷的魅力,它能使冷战双方化干戈为玉帛,使陌路之人握手言和,能使三冬变暖,冰消雪融……其魅力、魔力令人叫绝。希望我们能多多开怀大笑,笑面人生,笑口常开!”

稍顿,我又开口。

“微笑----从经济含量而言,可以说它无须过多投资,多为举手之劳而已。同学们:大家想想----人世间,表情达意中什么东西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和感情投资呢?”我逐步想将话题向当堂课题引申。

“礼品…”

“礼物。”同学们有的半信半疑,有的似乎胸有成竹。

接着我引导学生“说出是礼物的理由”。

真理愈辩愈明,最终达成共识。同学们对礼物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有位诗人说过:‘礼物是一缕冬日的阳光,温暖了我的心田;礼物是一丝柔柔的春风,吹走了心中的烦恼;礼物是一条涓涓的溪流,唱响了深情的歌;礼物更是一杯芬芳的美酒,陶醉了我们的生活。’不错,礼物是人间最最真情的流露,是亲情间缔联壁合的不朽纽带。相信:我们学了《礼物》一文后,对其会有更深入的思考与解读…”

二、自读品味----初步感知

板书课题后,我组织要求学生能出声的、有感情的读文,并随时圈划文中的生字、新词与好句来,同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内容怎样?

起先,我见大多学生有些心不在焉:有侧身者、有用手掌斜撑着脑袋的,且大多未曾出声。当即,我要求了“暂停”。

“刚才老师在巡回中发现,咱班的李神军正一手拿笔,挺直了腰杆读出了声,面部还不时伴有皱眉之举;李阳同学则是将双手放在了自己的两腿上,坐直身子,一副很虔诚的样子。同学们:大家要能这样读书,老师以为他已投入境界了。”

“下面,希望大家能像他二位一样出了声有感情的读。”我及时树立了榜样并提出了新的要求。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下,情况几乎来了个急转弯。起码,同学们的读书姿势得到了矫正,给人一种读书样的真实感觉。

待读书声完全静下来,学生自行处理了四五分钟字词方面的疑惑后,我又引导进行了如下的环节。

三、速读课文----回归文本

“本文课题是《礼物》,谁知道这是什么礼物?是谁送给谁的礼物?为什么要送礼物?这又说明了什么?”

“是礼品”

“是自行车”学生抢答。

“什么样的自行车?”我继续追问。

“红色的,也不太昂贵的‘安琪儿’自行车。”

“不太昂贵,那送给别人有价值吗?”我不断追问。

“有价值。大家想:文中的父女二人相依为命,本来家庭就不富裕,买个一般的自行车就足以珍贵,更何况父女二人父爱女孝,和谐美满,这样的礼物就更显珍贵。”思维敏捷的李神军大胆发言。同学们大都投以赞许的目光。

“谁还有不同的看法或需要说明的?”我再次引导。

“老师,我赞成李神军的观点,我想说的是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给女儿送礼物的。……”班长李阳自告奋勇。

“刚才,同学们谈得很全面也很细致,说明大家早已走进了文本,品出了真情。下面谁能比较概括的归纳一下本文的内容大意?”我想引导学生将文本大意概括归纳出来。

“写父女二人的人间真情以及家庭的幸福、和谐。”

“谁还想说说。”

“写父女情深以及父亲给爱女赠送珍贵的礼物‘安琪儿’的人间真情。”

“真棒,大家不但能从细微处把握文本,还能从宏观处概括大意,不错!”我及时发出了鼓励的信号。

接下来进行课中第四个环节:寻找真情。

四、寻找真情----感情回归

我及时改变了课前的教学设计。此时,既然学生已将话题落脚到了“真情”二字,我何不顺水推舟,来个“真情”找寻呢?

“同学们,大家想想:父女情深,真情感人,文中主要是写父亲给爱女送礼物,除此之外还写到了什么?”

“写了她的家庭情况。”

“家庭怎样?“

“父亲收入不高,他只是一家小工厂的工人,……所剩无几。“有学生在回答时一并找出了文本中的语句加以佐证。

“女儿很可怜“一生回答。

“何以见得?“

“别的孩子一年四季总有新衣服穿,女儿却……;别的孩子可将大把大把的……而女儿仅有……;别的孩子……可女儿……”还有“女孩邻居都议论她‘没妈的孩子真可怜’。”

“你真会读书,也会发现。那么,小女孩可怜人所共知,她的童年幸福吗?”

“不幸福。因为她与别的孩子相比缺失的太多,别的孩子有的她却没有,甚至连玩耍的玩具都没有,也几乎没有玩的时间,因为她要干许多家务活。”

“老师,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认为小女孩是幸福的。”

“为什么你是这样认为的?能说出你的理由吗?”

“虽然小女孩失去了许多同龄孩子应该有的新衣服、上游戏室、该有的玩具以及玩耍的自由等等,但她却从不该承受的家务活中学会了自理、自立,学会了动手劳动和家务,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她可以说是同龄儿童中的‘小大人’,她是快乐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她能在劳动中感受到父亲持家的不易,更懂得父爱的伟大……“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两面性,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观点,老师格外高兴,我为大家的成熟、自信而高兴、更为个别同学的善解人意、理解真情而高兴。”

“接下来,大家是不是想把文中的这一部分回忆的内容读一读,读出感情、读出真情呢?”

五、情感深化----超越文本

同学们由于此前的讨论与探究,打好了感情的基调,读时更加深情了。

“看了文中父女一家,多么幸福、和谐,我想,同学们可能感触颇丰,大家想想:如此美满的家庭人人期盼,请大家讨论----如何才能营造出如此幸福的和谐之家来?”我加强了引导的火力,“要有真情”

“父要有父爱,女要有孝心。”

“家庭成员人人要自觉献爱心”

“不光有爱心,还要有责任心”

……同学们七嘴八舌。

我相机引导并逐步板书:礼物----情----心(爱心、孝心、责任心、事业心…)----人人献爱+++(家和、村和、校和…)===(人和、社会和谐)

“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只有社会中每个家庭和谐美满了,社会才有望和谐。和谐社会让我们从家庭做起。和谐大厦,人人要用爱心、孝心、责任心和事业心去搭建。同学们:作为一名普通公民,就让我们从家庭切实作起吧!”课堂进入**,我兴起呼吁,下课铃也同时响起。

第三篇:课堂实录

师:说得很好!对于作者想到的补救的办法,可行吗?为什么?

生:第一个办法不可行。因为当“我”明白过来的时候,已经是二十年以后的事了。弟弟已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年龄这么大的两兄弟,不可能再去放风筝了。

生:第二个办法可行,但“我”却没有得到自己的宽恕。因为弟弟已经把整件事忘却了,这件事却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

三、自主探究

质疑解疑

师:说得很好。一件永远无法得到宽恕的憾事,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可以看到我们同学对课文的内容已有了一定的把握。下面我们要进入重点分析阶段。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把文中存有疑问或较难理解的句子或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分析研究,加深对本课的理解。(学生自己读课文,罗列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上下讲台指导朗读)

师:好,下面我们就进入“有问有答”的环节。比一比谁的问题最精彩,谁的回答最有理。生1:我的问题是:文中第一段的最后一句,为什么说“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师:好,第一个问题提在我们面前,看哪位同学能帮助他解决这个疑惑? 生A: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分开来看。“惊异”是指“我”在北京的冬季,竟然还有人在放风筝;“悲哀”的是看到飘飞的风筝想起了小时候的一段往事,曾经粗暴地撕坏了弟弟的风筝,从此留下了一件让人终身遗憾的往事。

师:回答得真好,他把这个问题分解后再理解,这句话就比较好懂了。请同学们继续提问。生2: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说“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生B:我觉得这个春天应该是指鲁迅回忆中的春天,是故乡的春天,而在是严冬的北京,看到了风筝勾起了鲁迅的回忆,所以说“在天空中荡漾了”。

生3:我的问题是,为什么“我”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而称为“不幸”? 生C:我觉得是因为作者看了这书以后,知道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这句话的道理,回想起自己曾经踏扁了弟弟的风筝是不对的,是扼杀了儿童的天性,这件事让“我”的良心受到谴责。所以感到“不幸”。

师:分析得太精彩了,可以说你已经真正融进了鲁迅写这篇文章时的情感中了。看到这本书让鲁迅认识到了一个令自己终身无法得到的宽恕错误,不能说不是一种“不幸”。好,请同学继续提问。

生4:我以前也看过鲁迅先生的几篇文章,包括今天这篇。我发现鲁迅的文章经常有错别字出现,如“胡蝶”的“胡”字,而我们现在写“蝴”。我想请老师帮我们解释一下,这是怎么回事。

师:老师由衷地佩服这位同学的大胆精神和火眼金睛,敢于向名著挑战,敢于向老师提问。老师乐意并很高兴回答你的这个问题。鲁迅生活在二十世纪初期,当时的中国经历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其中的一项就是用白话文取代沿用了几百年的文言文。而鲁迅所处的正是这一转型时期,因此在写作时不免留有文言文的痕迹,出现了这些古今通用的字。而我们编排的课本,为了尊重原著作,保留了这些古今通用的字。因而就出现了刚才这位同学认为的错别字。同学们不妨再找一下,除了“胡”字还有哪些? 生:还有“那里”的“那”,现在应该是口字旁的“哪”。生:还有“发见”的“见”,现在应该是王字旁的“现”。生:还有“他”,应该是宝盖头的“它”。“偶而”的“而”,现在是“尔”。

师:很好,大家找得很对。现在大家为我们这位同学鼓掌,他的大胆质疑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真正的学习就应该勇于质疑。生5:“他什么都不记得了”这句话我感到怀疑。这件事对鲁迅来说是刻骨铭心,为什么他弟弟会忘了呢? 师:很好,这个问题值得大家探讨。弟弟真的全然忘记这件事了吗? 生D:我觉得他真的忘了,因为毕竟过去了二十年。

生E:我也觉得他忘了。因为当时他哥哥阻止他时,他也没有反抗,说明他觉得哥哥这样做是对的。因此这只不过是生活的一件小事,二十年过去就忘了。师:好。有同学不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生F:我觉得他没有忘,只是假装说忘了,因为他怕勾起鲁迅的伤心回忆,为了维护他们兄弟之间的情感,他假装说忘了。生G:我觉得他忘了,可能他记得更多的是兄长对他的好。而这一件事只是小事,微乎其微,不会放在心上的。

师:同学们的分析都很有道理。其实无论忘记与否,我们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兄弟之间一种深深的情谊。兄长的忏悔,弟弟的忘却,不是人间真情的一种体现吗?还有问题吗? 生6:文章最后一句,“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微和冷气”,怎么理解?

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深度,请同学们从深浅不同层次去理解,可能效果会更好。

生H:我觉得“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是说鲁迅想逃避。只要不看到风筝,就不会回忆起这精神虐杀的一幕。而故乡的风筝是在春天二三月时放的,所以只要“躲到严冬中去”,就可以不见到风筝。后面一句讲鲁迅想躲却躲不掉,虽然是冬天,可他在北京他又看到了风筝,所以他感觉到给我非常的寒微和冷气

生I:我觉得除他讲的以外,还有一点,鲁迅只要一想起这件事,他就会感到心头涌上一股悲凉,不光光是外界环境,还有其内心世界。

生J:我赞成前面两位同学的观点,我想再补充一点。我觉得这“四面”还包括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从一本参考书上看到过,讲鲁迅生活的年代正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年代,反动军阀大搞复古运动,取缔科学思想。因此我觉得,这最后一句-----寒微和冷气------可能还包括着鲁迅深深地感到这种反动思想的压迫。

师:说得太棒了!你对课文的理解远远超过了老师对课文的理解。你能把看过的知识连贯地来看问题,说明你是一个会动脑筋的好同学,我建议所有同学为你的精彩论述而热烈鼓掌!

四、探究主旨

感悟人生

师:同学们一个又一个的精彩提问,一个又一个的精辟论述让老师不得不佩服我们同学那种大胆质疑、积极探究的学习精神。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对文章几个重、难句子进行了分析探讨。应该说,我们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又进了一大步。对鲁迅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学习,你觉得鲁迅在“风筝”这件事上,由“毁”到“悔”的转变,可以看出鲁迅具有怎样的精神? 生:知错就改

生:他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自我反省

师:说的很好,正是因为鲁迅有着这样一种自我反省的意识,才使这件小弟已经忘却的事还20年后还耿耿于怀。在生活中,你们与家人、朋友有过这样的误解和冲突吗?在鲁迅身上,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

生:有过,学了这篇课文,我觉得以后自己也要懂得反省,看看自己哪里做的不对,哪里做得不好?

生:我感触最深的是鲁迅作为一个伟人尚且这样,我们更应该如此,学会忏悔,学会宽恕,这样才能不断的进步。

师:说的太好了。确实,真正的忏悔会使自己的灵魂得到解脱和新生,会使被伤害的人的心灵获得一些慰藉,会使人世间的良知复苏。那么,不忏悔行不行呢?也可以,等到别人的忘却吧。“全然忘却,毫无怨恨”,也就没有宽恕可言了。让灵魂在时间的月影中偷憩。怕就怕人们没有健忘,这时就得想一想,我在他们眼里是个什么东西。是个什么形象?

五、小结归纳

延伸主旨

师:一次原本出于对小弟负责的举措,却因小弟的全然忘却而给鲁迅留下了终身的遗憾。在兄长的忏悔和弟弟的忘却中,不能不让人在肃杀的严冬中感受到“故乡的春天”般的温暖。浓浓兄弟情谊谱写的一首友爱颂歌,永远回荡在我们心中。同学们课后去探讨,就文章而言,除了表现兄弟情谊之外,还有哪些主题可以挖掘,我们下节课讨论。

教学反思: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强调的是要关注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同时,新课标力图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重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自如的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需要老师的精心指导,面对初一的学生,要学习鲁迅的文章,毕竟有一定的难度。问题的引导、文本的把握需要教师很好的指导。就本堂课而言,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激发思维,积极的投入到对文本的思考之中。

2、设置一个良好的情境,鼓励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

做好问题的延伸工作,学生的问题有些肤浅,需要老师进一步的追问,以达成教学目标。经过延伸的问题,更有思考性,更具挑战性,有助于保持学生的探究欲望。

3、教师语言要以鼓励为主,尽最大可能肯定学生的思维。

4、最重要的一点,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寻找问题,只有找到问题,才能进行合作探究的学习,没有问题,也就不存在探究问题的可能了。

5、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尽量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不要把课堂变成某个人或几个人的表演舞台。

第四篇:课堂实录

《少年中国说》课堂实录

原创参赛】

“采用批注式阅读方法,打造高效阅读课堂”主题

研究课《少年中国说(节选)》课堂实录

授课教师:通榆县第二小学

徐春颖

师:(指板书)请同学们齐读“胸怀壮志”

生齐读

师:这是第五板块的主题,我们从这一板块的《龟虽寿》中感受到了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胸襟,也从《十六字令三首》中领略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远大抱负和豪迈之情。今天让我们走进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看看作者又胸怀怎样的壮志?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昨天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采用批注式阅读方法预习本课,那你对课题是如何批注的,怎样理解的。

生:“少年中国”就是像少年一样朝气蓬勃的中国。

生:“少年中国”是有希望的中国。

师:“少年中国”只是课题的一部分,其他部分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师:“说”这种文体可以用于记叙、说明、议论。你们以后还会学到这种文体的文言文,像《爱莲说》《师说》《马说》。

生:节选就是原文很长,从原文中选一段。

师:那你知道原文由多长吗?

生:我通过查资料知道原文由3000字左右。

师:课题大家理解得很好,那你对梁启超有哪些了解?

生汇报收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还想检查一下你们对字词的预习情况。

出示字词指名读,齐读。

师:大家对字词预习得不错,那谁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指名读,正音,齐读。

师:学习一篇文章仅仅读得正确流利还不够。还要

生:读得有感情,理解意思,体会情感。

师:说得非常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为课文分层,用竖线在文中标出。

师:谁来说说分几层?

生:三层,从开头到“红日初升”前是第一层,到“来日方长”是第二层,最后一句是一层。

师:你们在家预习时觉得哪一层好理解一些。

生:第一层。

师:那我们就来读读第一层,说说你的理解。

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层的意思是“所以说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少年聪明我国家就聪明,少年富裕我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我国家就强大,少年独立我国家就独立,少年自由我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我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我国家就胜过欧洲,少年称雄于世界,我国家就称雄于世界。”

师:在这段话中“故”是什么意思?

生:所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在“故”的上面标上“所以”,听别人的发言做笔记,这也是作批注。“则”字在本段中出现了很多次,怎么理解这个字?

生:“则”就是“就”的意思。

师:非常正确,请没有作批注的同学做好批注。

师:两个“于”字的意思一样吗?

生:“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的“于”是“过”的意思。“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的“于”是“在”的意思。

师:理解了这几个重点字词的意思后,谁再说说第一层的意思。

生说第一层的意思。

师:刚才我们从内容上对第一层进行了理解,你还从哪方面对第一层有理解?

生:这层在写法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师:排比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很有气势。

师:那你能试着读读吗?

生读,指导朗读。齐读。

师:默读这一层,概括层意,写在书上。

生:这一层写了“中国少年有责任建设少年中国”

师:“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之间有怎么样的联系呢?可以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一说。

生: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被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日本称我们为老大帝国,所以作者心目中有一个少年中国。他是智慧、富强、独立、自由的。

生:梁启超的“少年中国”是他的理想,他变法失败,实现不了这个理想,想让少年实现这个理想。

师:所以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学生接读“而全在我少年。”

师生共读第一层。

师:第一层我们理解完了,看第二层,同学们觉得难理解是吧,先看第一层有几句话?

生:四句话。

师:哪句容易理解些? 生:第一句话。“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意思是“红红的太阳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

师:“太阳”和“少年中国”有什么关系?

生:作者把“少年中国”比喻成初升的太阳,说少年中国像初升的太阳一样有希望,前途一片光明。

师:理解得非常好,这就是“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象征意义。大家之所以觉得第二层难理解,就是因为第二层的每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象征意义蕴含其中。拿你默读另外三句话,先理解字面意思,再想少年中国和所比喻事物之间有什么联系,再揣摩其中的象征意义,做好批注。

生自主学习,师巡视。

师:谁来汇报你的学习成果?

生:“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的意思是黄河从地下冒出来,汹涌奔泻浩浩荡荡;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象征少年中国非常强大,有声势,前途无量。

生:“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的意思是小老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雄鹰隼鸟振翅欲飞,风和尘土高卷飞扬。把少年中国比喻成小老虎,虎虎生威,其他国家都害怕他。

师:用第一层的词句来概括就是

生:国胜于欧洲,国雄于地球。

生:“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的意思是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前途象海一般宽广,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说中国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

师: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

生:顶天立地。

生:中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雄踞于世界之林。

师:读读这一层,带着你的感受和理解。

生读。指名读,齐读。

师:所以作者由衷地赞叹,齐读第三层。师:第三层进一步点明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作者理想中的少年中国,他没有见到。但是已经实现了,就是我们现在的中国。你能说说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吗?

生:我们国家举办了奥运会、世博会。

生:神州六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

师:你们就是少年,中国的未来需要你们的努力。希望在你们的不懈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民更幸福、国力更强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下课。

板书设计:

少年中国说(节选)

理想

实现

希望

少年中国

责任

中国少年

第五篇:课堂实录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谁更伟大?》课堂实录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而展开,由“历史学家的讨论”“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大家议一议”四部分组成。由于学生已经在本单元学过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内容,因此教材安排本综合探究课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在知识面上进一步扩充,而是重在考察学生收集资料、比较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去正确对待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

本课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实践课程。教学目标

1.能根据图片资料挖掘、获取有效信息,或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并整理、归纳出有效信息

2.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历史问题。3.通过探究,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发展是多种多样的。

4.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5.学会在课堂中恰当地展示自己,与人合作,提高自己的探究学习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对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在规模、目的、手段、影响等方面的比较,让学生感悟郑和的爱国献身精神、科学创新精神和睦邻友好精神;以史为鉴,理解当前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性;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材料、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难点:组织好学生的合作学习及辩论,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的观点去正确对待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并初步树立历史的、全面发展的观点。

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探究性强)及学生(“好动”)的特点,本课以“活动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本课设计了“海上功夫大比拼”“龟兔赛跑”“和平使者与‘海盗’”“继承和弘扬郑和精神”四大活动,通过活动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热烈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学生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同时,“讲述法”、“比较法”穿插于整个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突破难点。本堂课的教学是通过教师的精导妙引和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辩论进行的,并借助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保证了在师生“学习共同体”中,师生各司其职,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二、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flash动画配解说词导入。

15世纪,人类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时代。世纪之初,东方浩瀚的洋面上,骤然出现了一支超级舰队,郑和便是这支舰队的统帅。世纪之末,经过大西洋风浪洗礼的哥伦布发现了一块新大陆,不过,在他的眼中,这不过是东方印度大陆,可是,这件事的影响却改变了西方人的世界观。你愿意跟随他们曾经探险的道路,追寻神奇、惊险的经历么?你认为他们俩谁更伟大呢?你愿意参与这场异常激烈的大讨论么?来!让你的思维穿越时空吧!(新课教学)

本课的新课教学采用活动教学的方式进行。活动一:海上功夫大比拼

1.提供情境。教师播放flash动画“东方航空母舰与西方小渔船”。本flash动画是教师自制的,如学校条件限制,教师可以用自制漫画代替。

2.教师设问。

为什么我们把郑和的船队叫航空母舰?而称哥伦布的船队为小渔船?(规模不同),教师承转:好,先让我们来比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海上功夫。

3.学生活动。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书本P88页“动手做一做”中的的问题。4.师生交流,构件知识。在师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本校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及时利用多媒体插放相关资料加以引导,如航海路线图等。本活动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去记忆、扩充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知识,主要是培养学生收集材料、比较分析的能力,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把前面独立所学的两个内容连贯起来并加以比较,从中使学生体会到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相比:规模更大,时间更早、更长,范围更广,航海技术更先进。

5.教师承转。通过“海上功夫大拼比”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从航海规模、时间、范围、技术相比,哥伦布都是郑和的手下败将。但是,一说起世界航海史,人们记得的却是哥伦布、麦哲伦„„,这是为什么?(发现新大陆、环球航行)在国际上,郑和的知名度根本无法同他们相比,以至被人称为“水过无痕”,更有学者称郑和下西洋──“杨白劳”(教师可简单解释:郑和下西洋虽然规模大、时间长、路程远,搞得很张扬(与‘杨’谐音),但却是徒劳无功的,不仅明政府没有从中得利,还白搭了明政府的许多银子,纯粹“白劳”一阵)。你同意什上面的观点吗?

活动二:龟兔赛跑

设置以下活动的目的有三:(1)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及随机应变、口头表达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3)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历史问题。

1.提供情境。在上面教师承转的过程中,教师播放flash动画或展示漫画“东方航空母舰与西方小渔船”之二“‘小渔船’捷足先登发现新大陆”。内容如下:郑和的 “航空母舰 ”在海上游荡,旁白:“杨白劳”;哥伦布的“小渔船”登上小岛,旁白:“印度到了”„„

2.设置辩论题与讨论题:

○讨论题:新大陆为什么会让“小渔船”捷足先登?为什么“航空母舰”发现不了? ○辩论题:郑和下西洋──“杨白劳”,你同意吗?

3.学生分组活动。(1)教师让各个小组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一题进行探讨,其中再把选辩论题的若干小组按同意与不同意分成两大组,各自分析材料,准备论据。(2)教师按各组选题不同发放相关资料。(3)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师生交流。

(1)讨论题。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不需要学生有统一的答案。设置本题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不同的动因,东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大地观及船队性质的不同、组成成员的不同等。

(2)辩论题。本活动的进行可参照正规辩论赛分三步进行:正反双方一辩先简单陈述本方观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正反双方总结本方观点。本活动正方理由可能有:①动机不良:宣扬国威、寻找建文帝、寻宝,②非商非外(外交)、不伦不类,③劳民伤财、难以为继,④嘎然中止、坐失良机;反方理由可能有:①敢为天下先,②举和平旗帜,筑开放里程碑,③开阔视野、丰富知识④移民海外、开发南洋⑤继“张班”伟业,开“哥麦”先河⑥厚往薄来,造福亚非。由教师或学生担任主持人,宣布辩论的规则并在学生辩论过程中维持秩序,从而让辩论精彩而不“乱堂”。教师也可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课前做好本次辩论的准备工作。

5.评选出“最佳辩手”并给以奖励(“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纪念邮票、书籍、DVD等)

6.教师小结并承转。教师在对上面讨论与辩论做小结的基础上指出:我们撇开郑和下西洋是不是“杨白劳”不说,在新大陆的发现上,“航空母舰”确实输给了“小渔船”。这是否说明哥伦布比郑和伟大呢?

活动三:和平使者与“海盗”

1.提供情境。教师播放flash动画或展示漫画“东方航空母舰与西方小渔船”之三“和平使者与‘海盗’”。内容如下:郑和的“航空母舰” 来到印度洋边某国,该国国王带着官员及迎宾的礼仪用品,骑着马,排起长长的队列欢迎郑和上岸„„;哥伦布拿着枪,驾着“小渔船”登上某岛,嘴里喊:“兄弟们,找黄金去”,岛上印第安人纷纷逃离,嘴里在喊:“强盗来了”„„

2.教师设疑。

○印度洋沿岸的居民和美洲印第安人对两人的到来各自的态度是什么?(夹道欢迎与深恶痛绝)

○印度洋沿岸的居民和美洲印第安人对两人的到来,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态度? 3.学生探讨,师生交流。本活动的开展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不同的目的、手段及部分结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理不当,容易造成学生主观认识的错误:哥伦布就是“强盗”。

4.教师承转并小结。

○通过前面三个活动,我们对郑和与哥伦布有了更深的认识,大家现在认为郑和与哥伦布哪一个更伟大?(学生再次举手表决,与新课开始时定有变化,因为活动设计的倾向性,估计与课前相比会有更多的学生认为郑和更伟大)

○为什么你的观点会发生变化呢?(叫几位观点转变的同学回答。学生:以前对他们的了解很肤浅)

教师:同样,通过今天短短45分种,尽管我们对他们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对他们做出更客观、公正的比较与评价,还需不断研究。(激发学生的课后探究欲望)

○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的个人观点?(设计这个问题用意有三:①这个问题本身并无定论,如以标准答案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或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势必限制学生的思维拓展和探究欲望②通过展示教师的个人观点来小结本课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③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

教师:首先要指出的是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称哥伦布是“强盗”,这是片面的,老师对他的评价是:功过相当,功魁祸首(功:哥伦布航海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过:对印第安人进行殖民侵略,实行种族灭绝。)郑和尽管没有发现新大陆,但绝对不是“杨白劳”。关于郑和与哥伦布谁更伟大的问题,老师同大部分同学一样,投郑和的票,这不仅因为我是中国人,何况客观理由也很充分:

规模 目的 手段 部分结果

郑和下西洋 “航空母舰” 厚往薄来 和平亲善 造福亚非

哥伦布航海 “小渔船” 东方金梦 殖民扩张 祸殃美洲

在出示自己的观点后,教师承转:伟人已逝,精神永存。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全国各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来纪念他(播放纪念活动的新闻片段)。同学们,我们都认为郑和伟大,那么伟大的郑和给我们留下了怎样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呢?你们认为我们应从郑和下西洋这段历史中吸取什么经验和教训呢?

活动四:继承和弘扬郑和精神

郑和精神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基于初二学生尤其是广大农村学生的能力有限,本课以情境分析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活动来感悟和体会,提升自己的情感。

1.提供情境。情境1:

郑和是我国明代的伟大航海家,诞生在云南昆明。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在第七次下西洋返航途中郑和病逝于古里,把毕生献给了航海事业。郑和一生七下西洋,每次都是选择冬季出发,夏季返国;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比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1497年率领的葡萄牙船队到达印度卡利卡特要早92年。这段材料蕴涵了郑和的哪些精神?(敬业献身、经略海洋、科学创新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情境2:

(1)当19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五百周年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欲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日期作为全球节日,但最终因受到拉丁美洲人民的坚决反对而作罢。

(2)在迎接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世界各地纷纷开展活动纪念郑和。马达加斯加发行了《郑和下西洋》小型张邮票;马来西亚马六甲州准备在三保山上建立郑和纪念馆;2003年5月28日,世界上第一个以‘郑和’命名之清真寺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首府泗水举行落成典礼并正式对外开放。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体现了郑和的睦邻友好精神,正因为郑和是一个和平使者,才受到了世界人民的缅怀;正反例子的比较充分表明了世界人民爱好和平,反对战争和侵略)

情境3:

(1)“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见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发见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摘自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2)1984年金秋时节,邓小平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说:“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恐怕明朝明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明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300多年的闭关自守。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你从这两则材料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关门主义必然导致落后,我们应抓住机遇,扩大开放)

2.学生活动。让各小组选取其中的一个情境进行探讨,教师巡回指导。

3.师生交流。通过交流让学生感悟郑和下西洋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和经验教训。(参考答案见上面)

(教师总结)

伟人已逝,精神永存。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我们不仅要缅怀郑和,更要继承和弘扬郑和的爱国献身精神、科学创新精神和睦邻友好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课后探究)

以班级为单位在九年级几个班中搞一次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征文比赛或知识竞赛。

下载礼物课堂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礼物课堂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风筝》课堂实录

    《风筝》课堂实录 一、作家作品简介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风筝》。哪位同学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鲁迅先生。 生:他有个弟弟叫周作人,也是伟大的文学家......

    《风筝》课堂实录

    《风筝》课堂实录 一、作家作品简介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风筝》。哪位同学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鲁迅先生。 生:他有个弟弟叫周作人,也是伟大的文学家......

    《将相和》课堂实录

    《将相和》课堂实录 淄博师专附属小学: 董丽娜 (课前进行猜谜语游戏。) 师:同学们,刚才我给大家出的是谜面,让大家猜谜底。这次我出的是谜底,请同学们来猜谜面。出示“斌”,......

    将相和 课堂实录

    将相和课堂实录 一、走进古典名著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

    劝学课堂实录

    《劝学》教学实录 浙江省温岭中学 田继松 师:先说一个不太好笑的笑话? 生:好! 师:古代有个富翁,他不识字,因此经常吃亏。为了不让儿子不自己的后尘,他请了一位先生教儿子识字。......

    黄河颂课堂实录

    《黄河颂》课堂实录(预设) 一、 直接导入: 师:抗日战争时期,作为抗日战士的光未然路过黄河,目睹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思绪万千,写下一组长诗,当他为同志们朗诵时大家都受到了强烈的鼓舞,......

    观沧海课堂实录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虹桥学校 解瑛于2008年12月21日在黑龙江省劳动保护培训中心参加了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初中教育教研部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初中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2008年初......

    养花课堂实录

    《养花》课堂实录 1、引入课题,简介作者 师:老师带来了一些花,给大家看看。(点课件) 师:看了这些花,有什么感受? 生:漂亮、美…… 师:喜欢吗? 生:喜欢! 师:如果这些花是自己亲手种、亲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