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诊教学大纲(七年制)-2012版.
2012年实验诊断学教学大纲
福建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本大纲依据《实验诊断学》(王鸿利主编,第二版)编写,总学时数36学时,其中理论课27学时,实验课9学时。
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1 掌握:实验诊断学的概念;实验诊断学的影响因素和质量管理;实验诊断学的项目选择。
1.2熟悉:实验诊断学的应用;实验诊断学的学习重点和方法。
1.3 了解:实验诊断学的分类和内容;实验诊断学的现状和展望;实验诊断学的项目评价。
第一章 实验诊断的质量保证 教学目的与要求
1.1 掌握:影响实验诊断结果的有关因素,含来自受检者的影响因素和来自临床和实验室的影响因素;参考范围、临界值、临床决定水平。
1.2 熟悉:临床实验室的概念;检验结果的临床性能评价相关指标;质量控制概念及内容。
1.3了解:检验标本的类别和不同颜色管盖试管的用途;有关检验技术性能的指标(精密度、准确度、检出限等);循证实验医学概念和实践方法。
第二章 临床一般检验与疾病 教学目的与要求
1.1 掌握:血细胞参数的参考范围和临床意义;血细胞参数与疾病;尿液外观、化学和有形成分分析的临床意义;粪便外观及隐血试验的临床意义;渗出液和漏出液的鉴别及临床意义。
1.2 熟悉:结合图谱熟悉血细胞形态学基本特点;结合图谱熟悉尿液有形成分形 态学的基本特点。
1.3 了解:脑脊液、排泄物和分泌物的一般检查与疾病。
第三章 红细胞疾病的实验诊断 教学目的与要求
1.1掌握:贫血的概念及常用实验室检查;常见贫血的确诊实验,含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1.2熟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实验诊断。
1.3了解:血红蛋白病的概念和实验诊断。
第四章 白细胞疾病的实验诊断 教学目的与要求
1.1掌握: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实验诊断;伴有重现性遗传学异常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及不另作特殊分类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实验诊断;前体淋巴细胞肿瘤的实验诊断;成熟淋巴细胞肿瘤的实验诊断。
1.2 熟悉:细胞化学染色;白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基因诊断;染色体分析;MDS各型外周血和骨髓细胞形态学异常特点。
1.3 了解: JAK2基因突变相关的骨髓增殖性肿瘤;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实验诊断。
第五章 出血与血栓疾病的实验诊断 教学目的与要求
1.1 掌握:出血病与血栓病的分类与实验诊断,一期、二期止血缺陷及纤溶活性亢进常用的筛检试验及应用,遗传性凝血缺陷诊断,抗凝和溶血栓药物应用的实验监测,显性(失代偿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实验诊断。
1.2 熟悉:血管壁止血与血管壁异常试验,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和血小板相关补体测定,纤溶活性异常诊断试验,病理性抗凝物质的筛检试验,正常止血与凝血机制。1.3了解:凝血因子异常的检测,血栓形成的常用检测方法及意义,病理性抗凝物质诊断试验。
第七章 脂质代谢紊乱的实验诊断 教学目的与要求
1.1掌握:高脂蛋白血症的概念及分型;代谢综合征的定义。
1.2熟悉:血脂、脂蛋白、载脂蛋白相关概念及脂蛋白的分类与特征;原发性脂蛋白代谢紊乱症的分类;AS的特点及危险因素;血浆脂质测定的临床意义;脂质代谢紊乱疾病的发病意义。
1.3了解:脂蛋白受体的分类及作用;脂蛋白代谢相关基因(ApoE多态性)检测的意义;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的诱因;脂质测定方法及方法学评价。
第八章 心脏疾病的实验诊断 教学目的与要求
1.1 掌握:常用的急性心肌损伤生物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BNP、NT-pro-BNP检测的临床意义;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的临床意义;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的临床意义;ACS时心肌损伤生物标志物的选择和应用;心力衰竭时BNP、NT-pro-BNP的选择和应用。
1.2 熟悉:AMI时,各种急性心肌损伤生物标志物的变化规律。
1.3 了解:急性心肌损伤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原理; BNP、NT-pro-BNP检测原理;心血管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第九章 肝、胆、胰疾病的实验诊断 教学目的与要求
1.1掌握: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测、胆红素代谢检测、酶学检测;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胰腺炎、黄疸的实验诊断。
1.2熟悉:肝脏纤维化相关标志物检测;自身免疫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3 肝性脑病、胰腺癌、胆囊炎与胆石症、呕血、急性腹痛的实验诊断。1.3了解:脂质代谢功能检测、摄取排泄功能检测;药物性肝病的实验诊断。
第十章 常用肾脏功能实验室检测 教学目的与要求
1.1 掌握:肾小球功能的检测、近端肾小管功能检测。1.2 熟悉:肾病综合征的实验诊断。
1.3 了解:远端肾小管功能检测;肾小管排泌功能检测、肾小管性酸中毒检测;lgA肾病、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实验诊断。
第十一章 糖尿病与糖代谢紊乱的实验诊断 教学目的与要求
1.1掌握:血液葡萄糖的检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糖化蛋白检测;酮体检测、乳酸和丙酮酸检测;血糖调节物的检测;胰岛相关自身抗体检测;尿微量清蛋白的检测;实验室检测指标在糖尿病筛查、病因分类、临床诊断、疗效评估、并发症的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1.2熟悉:血糖浓度的调节;低血糖症及其分类;低血糖症的实验室检查。1.3了解:血糖的来源及去路;低血糖症的几种常见类型。
第十二章 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的实验诊断 教学目的与要求
1.1掌握:钾、钠、氯检测的临床意义;血浆渗量检测的临床意义;常见水、电解质紊乱的实验室检测;血气分析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1.2熟悉: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检测的参考值;血气分析对血标本的要求;常用血气分析指标的参考范围。
1.3了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及其调节。
第十五章 风湿性疾病的实验诊断 教学目的与要求
1.1 掌握:常用的筛查试验,含抗核抗体的检测、免疫球蛋白测定、类风湿因子的测定、补体C3、C4测定和实验室方法的选择及结果的确认;自身抗体检测。1.2 熟悉:常见风湿性疾病实验诊断,含类风湿性关节炎(R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自身免疫性肝炎。
1.3 了解:抗O、粘蛋白试验、血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测定、尿蛋白测定;淋巴细胞免疫表型检测。
第十八章 恶性肿瘤的实验诊断 教学目的与要求
1.1 掌握:肿瘤标志物的选择和应用原则;常见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及其评价;(含AFP、CEA、PSA、CAl5-
3、CAl25、NSE、hCG等);肝癌、大肠癌、前列腺癌等的肿瘤标志物检查。
1.2 熟悉:肿瘤标志物的概念、分类及应用范围;实验诊断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作用;TPA、SCC、细胞角蛋白
19、CAl9-
9、CA72-
4、降钙素等项目的临床意义及其评价;胰腺癌、胃癌、肺癌、鼻咽癌、宫颈癌、乳腺癌、卵巢癌等的肿瘤标志物检查。
1.3 了解:AFU、PAP的临床意义及其评价;常见恶性肿瘤的基因检测项目。
第二十章 感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 教学目的与要求
1.1 掌握:感染性疾病的常用实验室检测项目及其临床意义和评价。
1.2 熟悉:引起血流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呼吸系统感染、消化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和先天及新生儿感染常见病原体与常见疾病及 5 病原学检查;常见医院感染病原体及特点;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测及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识别和处理。
1.3 了解:当今感染病特点、感染类型。
第二十一章 性传播疾病的实验诊断 教学目的与要求
1.1 掌握:标本采集和运送;性传播疾病相关抗体的检测;艾滋病、梅毒和淋病的实验诊断。
1.2 了解:性传播疾病概论;性传播疾病相关显微镜检查、分离培养和鉴定、抗原检测和核酸检测;非淋菌性尿道炎、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的实验诊断。
第二十二章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 教学目的与要求
1.1 掌握:敏感、中介、耐药、SDD和不敏感的概念;常用的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细菌耐药表型的检测。
1.2 熟悉:药敏试验的目的和适应证;常用抗菌药物;药敏试验用药的选择;药敏试验用药的分组;细菌的耐药机制。
1.3 了解:抗菌药物药效动力学评价的其他试验;最小防突变浓度;抗菌药的PK/PD理论和抗菌药物敏感折点的建立;细菌耐药基因的检测。
第二十五章 POCT的实验检测和临床应用 教学目的与要求
1.1 掌握:POCT在血糖、尿液、妊娠和急性心肌损伤和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1.2 熟悉:POCT的实验原理;POCT在血栓与止血、动脉血气分析和乳酸测定以及其他临床方面的应用;POCT的优缺点。
1.3 了解:POCT的特点、分类和发展;POCT的质量管理。
第二篇: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教学大纲
外科学总论
绪论
目的:
1.了解外科学的范畴和我国在外科方面的成就。2.树立学习外科的正确观点
教学内容:外科的范畴,外科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重点讲解如何学习外科。自学内容:
1.外科的发展和我国的外科发展。2.如何进行外科临床研究。教学时数:1学时
无菌术
目的要求
1.树立无菌观念,熟悉手术时的无菌操作。2.熟悉常用的灭菌法和消毒法。3.熟悉洗手,穿手术衣和戴手套。
4.熟悉手术区皮肤准备、皮肤消毒和铺巾。教学内容:
常用灭菌术和消毒法的要求和选择。教师同时补充讲述现代消毒内容。自学内容:
无菌术的概念,无菌操作原则。手术者和病人手术区域的准备。见习
1.洗手,穿手术衣,戴手套,手术区的皮肤准备和铺巾。2.了解高压灭菌锅的使用和手术室的管理原则。教学时数:1学时,见习:2学时。
外科病人的体液失调
目的要求:
1.熟悉人体正常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基本概念。2.熟悉水钠代谢紊乱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3.熟悉钾代谢紊乱,低血钙、低血镁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4.熟悉代谢性酸中毒、碱中毒和呼吸性酸中毒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5.掌握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基本防治。教学内容
1.水和钠代谢紊乱的原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方法。2.低血钾和高血钾的原因,临床表现和处理。
3.代谢性酸中毒、碱中毒和呼吸性酸中毒的原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4.外科病人体液失调的综合防治原则。自学内容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基本概念,缺水和缺钠的关系,血液PH检测的综合分析,钙和镁代谢紊乱的原因和治疗原则。
教学时数:5学时 见习:4学时(根据不同类型的体液紊乱病人作分析讨论,制定治疗方案,包括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紊乱)。
输血
目的要求
1.熟悉输血的适应症和并发症的防治。
2.了解血液成分制品和适应症,血浆增量剂的种类和应用。3.了解自体输血的。
4.熟悉大量输血时机体代谢改变及其防治。教学内容
1.输血的适应症。
2.输血并发症的诊断和防治。
3.大量输血的概念、并发症及其防治。4.补充讲述成分输血。自学内容
1.自体输血的种类及其应用。
2.血浆增量剂和血液成分制品的种类和应用。教学时数: 讲课:1学时。
外科休克
目的要求:
1.熟悉外科休克的基本病理生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的关系。2.了解休克的类型及其病理生理特点。3.熟悉休克的诊断和主要监测。
4.掌握休克治疗原则和不同类型休克的治疗特点。5.掌握低容量休克的扩容方法和注意要点。教学内容: 1.外科休克的原因和基本病理生理。2.休克的临床表现和诊断。3.休克病人的监测。
4.休克的治疗原则和不同类型休克的治疗特点。
自学内容: 休克的基本概念。涉及有效循环血量剧减的三大因素与休克分类。教学时数: 讲课:3学时。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
目的要求:
1.熟悉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演进。2.了解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监测。3.了解多器官功能障碍的诊断。
4.熟悉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的预防。5.熟悉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6.了解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理生理
7.熟悉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方法。8.了解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基础和病理生理。9.熟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10.了解急性肝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教学内容:
1.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演进、诊断及预防。2.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监测。
3.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的主要病因和发病机理。4.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
5.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基础和病理生理特点。6.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自学内容:
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病基础,腹膜透析和血液净化的原理,急性肝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教学时数:讲课:4学时,见习:2学时
围手术期处理
目的要求:围手术期处理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1.围手术期处理的概念和目的要求。2.手术分择期、限期和急症手术。3.手术耐受力的分类和评估 4.术前一般准备和特殊准备。5.术后病人基本处理。
6.术后常见并发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自学内容
器功能障碍综合症的围手术期处理。教学时数:4学时
外科营养
目的要求
1.了解饥饿、手术创伤和感染对机体能量代谢的影响。2.了解病人营养状况的判定。
3.了解营养支持的基本概念和对外科病人进行营养支持的方法。4.熟悉外科病人营养支持的适应症和并发症的防治。5.掌握外科病人营养支持的适应症和并发症的防治。教学内容 1.饥饿、外科手术创伤和感染对机体能量代谢的影响。2.判定外科病人营养状况的方法。
3.营养支持的基本概念、适应症、实施方法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教学时数:3学时 见习(与手术前后结合在一起)
外科感染
目的要求
1.熟悉外科感染的特点,发生和发展的规律。2.熟悉外科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原则。
3.熟悉疖、痈、蜂窝组织炎、丹毒、急性淋巴结炎、脓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4.手的解剖特点对手部感染的重要意义。
5.熟悉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化脓性腱鞘炎以及手掌部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6.熟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概念和病理生理。7.熟悉全身性外科感染的基本概念以及诊断和治疗。8.熟悉破伤风的临床表现、预防和治疗。9.了解气性坏疽的临床表现、预防和治疗。10.掌握抗生素在外科感染中的应用。教学内容
1.外科感染的特点、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防治原则。2.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病理生理。3.软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的诊断和处理。4.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的诊断和处理。5.全身性外科感染的概念、诊断和处理。6.抗生素的合理应用。自学内容
与外科感染有关的各种致病菌所致感染时的特点。破伤风的临床表现和防治。气性坏疽感染的临床表现和防治。外科真菌感染的防治。教学时数:4学时
创伤和战伤
目的要求: 1.熟悉各类致伤因子的作用原理。2.熟悉创伤引起的局部和全身性反应。3.熟悉创伤的临床表现及各种并发症。
4.熟悉创伤修复过程和影响创伤修复的因素。
5.了解各种细胞、生长因子和纤维连接蛋白在创伤修复中的作用。6.了解成纤维细胞增生与胶原合成原理。7.熟悉创伤的诊断和急救。8.了解创伤评分方法。
9.熟悉创伤的局部和全身治疗。10.熟悉各类伤口的处理方法。11.熟悉战伤救治工作的特点。12.熟悉战伤急救的步骤。
13.了解火器伤和冲击伤的特点和处理原则。14.了解核武器和化学毒剂损伤的防护。教学内容:
1.各类致伤因子的作用原理。2.创伤后局部和全身性反应。
3.创伤的临床表现和常见并发症。4.成纤维细胞增生与胶原合成原理。5.创伤诊断和急救。6.创伤局部和全身治疗。
7.创伤修复过程和影响创伤修复的因素。8.伤口愈合分类和各类伤口的处理原则。9.战伤救治工作的特点。10.战伤急救的步骤。自学内容:
1.各类致伤因子的作用原理和创伤分类。
2.各种细胞、生长因子和纤维连接蛋白在创伤修复中的作用。3.创伤评分方法。
4.战伤分级救治、伤员分类。5.战伤现场急救基本技术。
6.火器伤的特点和处理原则,火器伤清创术的要点。7.冲击伤的特点、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
8.核武器的致伤作用及其复合伤的特点和预防方法。9.军用化学毒剂的种类及其伤害作用和预防方法。教学时数:讲课:4学时
烧伤和冻伤
目的要求:
1.掌握烧伤的定义。
2.掌握烧伤的现场急救转运。
3.熟悉烧伤深度的判别和面积的测算。4.熟悉烧伤病理生理。5.熟悉烧伤休克防治。6.熟悉烧伤创面处理。7.熟悉烧伤感染的防治。8.了解电烧伤的特点与急救。9.了解化学烧伤的特点与急救。教学内容: 1.烧伤定义、现场急救、伤情判断。2.烧伤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和诊断。3.烧伤早期休克防治。
4.烧伤创面处理和全身治疗。5.电烧伤的病理临床表现和急救。
6.强酸、强碱和磷烧伤的病理、临床表现和急救。自学内容:冻伤的病理、临床表现、急救和预防。教学时数:讲课:6学时
见习内容:病例示范,烧伤创面类别以及清创、暴露疗法和切或削痂植皮
显微外科
目的要求
1.了解显微外科的概念。
2.熟悉显微外科的技术和应用。3.熟悉显微外科术后处理。教学内容
1.显微外科的概况。2.显微外科基本技术。3.显微外科的应用。4.显微外科术后处理。教学时数:2学时
肿瘤
目的要求
1.了解肿瘤的病因和分类。
2.熟悉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病理和临床特点。3.了解肿瘤的临床表现和诊断。4.熟悉癌症预防的意义。
5.了解肿瘤治疗的各种方法及其选择。6.掌握常见体表良性肿瘤的诊断和防治。教学内容
1.肿瘤的病因,分类和命名。
2.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病理和临床特点。3.肿瘤的临床表现和诊断。4.肿瘤的治疗方法及其选用。
5.了解肿瘤的根治术、姑息手术和去负荷手术的意义。
见习内容 示范:包括临床病例,肿瘤标本、组织切片、细胞 教学时数:4学时。
移植
目的要求
1.了解移植外科的概况(包括发展和现状)。2.熟悉肝移植的指征和手术方式。
3.熟悉同种异体器官移植的基本要求(包括供体选择和脏器保存)。4.了解移植免疫的概念。5.了解临床排斥反应的机制和分类。教学内容
1.移植的概况。
2.移植的基本原则和步骤。3.急慢性排斥反应及其防治。
4.肝、肾、心、肺、胰等器官移植。自学内容
1.移植的种类和发展概况。
2.皮肤移植的种类,各种植皮的特点,适应症和方法概要。3.同种异体器官移植的概况。
4.器官移植供体的要求和脏器的保存。5.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的防治。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三篇:临床医学七年制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七年制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
七年制分子生物学(51学时)各章课时安排
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4学时
第八章:核苷酸代谢
3学时
第十章:DNA的生物合成(复制)
5学时
第十一章:RNA的生物合成(转录)
4学时
第十二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翻译)
4学时
第十三章:基因表达调控
5学时
第十四章: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
4学时
第十五章:细胞信息传递
5学时
专题一
细胞周期
2学时
专题二
细胞凋亡
2学时
癌基因、抑癌基因与生长因子
2学时
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
3学时
专题三
蛋白质工程
2学时
专题四
基因诊断与治疗
2学时
专题五
端粒与端粒酶
2学时
专题六
人类基因组与后基因组研究
2学时
学时分配:总学时45学时,本科内容34学时,知识扩展专题课 17学时(选择讲授)
教材:
卫生部规划教材《生物化学》第六版 第三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学习要求
一、掌握核苷酸分子组成及结构,DNA、RNA组成的异同。
二、掌握核酸(DNA、RNA)的一级结构,连接键。
三、掌握DNA双螺旋结构模式的要点,DNA的超螺旋结构和功能。
四、掌握tRNA、mRNA、rRNA的组成、结构特点。
五、熟悉以下概念:融解温度、增色效应、DNA复性、核酸分子杂交。
专题课内容: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基因组特点
第九章
核苷酸代谢
学习要求
一、掌握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概念、原料、关键酶及过程。熟悉核苷酸生物功能、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途径。了解核酸的消化。
二、掌握脱氧核苷酸的生成,核糖核苷酸还原酶的成分。了解
三、掌握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终产物;熟悉嘌呤核苷酸抗代谢物作用。痛风症的原因及治疗原则。
四、掌握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概念、原料、关键酶及过程。掌握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的生成。
五、熟悉嘧啶核苷酸补救合成途径,嘧啶核苷酸抗代谢物作用。
六、熟悉核苷酸的转变关系。核苷酸合成调节的基本方式。第十一章
DNA的生物合成学习要求
一、掌握中心法则、基因表达、半保留复制的概念。
二、掌握参与DNA复制的主要物质及其作用机理。掌握DNA聚合酶作用特点,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DNA聚合酶的异同。拓补异构酶、引物酶作用。熟悉DNA复制的方向性、保真性。熟悉连接酶作用机理。
三、掌握DNA复制过程及各阶段的特点。端粒和端粒酶概念及作用。熟悉复制起始和冈崎片段、引发体、负超螺旋概念,形成。了解滚环复制过程。
四、掌握突变概念,DNA损伤的类型,切除修复的基本原理;熟悉突变的意义、引发因素。光修复、SOS修复及重组修复的概念。
五、掌握逆转录概念、作用过程。逆转录酶作用特点。生物学意义及应用。
专题课内容:端粒与端粒酶
第十二章 RNA的生物合成
学习要求
一、掌握转录的概念,不对称转录、模板链、编码链。原核生物RNA聚合酶全酶,核心酶的组成和作用。真核生物RNA聚合酶的主要类型和产物。
二、掌握RNA聚合酶与模板辨认结合。掌握原核转录起始。熟悉真核转录因子,转录前起始复合物。熟悉延长与原核两类转录终止过程。
三、掌握真核基因的断裂基因、内含子、外显子的概念。掌握mRNA、tRNA转录后的加工方式。熟悉内含子剪接机制,rRNA的加工过程,核酶结构、作用特点。
四、熟悉核酶的概念,结构、作用特点。
专题课内容:内含子与RNA的剪接
mRNA的编辑
第十三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学习要求
一、掌握翻译的概念及参加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物质,mRNA、tRNA及核糖体的结构和翻译中作用,氨基酰-tRNA的生成。熟悉遗传密码的特点。
二、掌握原核及真核生物翻译的基本过程,起始阶段,延长阶段的三个步骤:注册,成肽,转位。终止阶段。熟悉起始因子、延长因子和释放因子的种类和作用。原核、真核翻译过程异同。
三、掌握多聚核糖体的概念、意义。翻译后加工的概念及加工方式,熟悉高级结构修饰,一级结构修饰。蛋白质合成后靶向输送。
四、熟悉常用抗生素等物质抑制翻译的机理。
专题课内容:1.蛋白质合成中翻译后的折叠及加工
2.蛋白质的靶向运输
第十四章
基因表达调控
学习要求
一、熟悉基因表达的概念,时间、空间性,基因表达方式,生物学意义。掌握基因转录激活调节的基本要素。
二、掌握原核基因操纵子的概念、结构和功能,乳糖操纵子的负性、正性、协调调节。色氨酸操纵子。熟悉阻遏蛋白的负调控,cAMP介导的CAP的正调控,转录衰减。
三、掌握真核基因调控顺式作用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的概念,种类。真核转录因子结构,PIC的装配过程。熟悉真核基因组结构特点,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特点。
专题课内容:真核基因的转录激活调控
第十五章
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
学习要求
一、熟悉自然界基因转移及重组的方式。结合、转化及转导、转座、基因重组。
二、掌握重组DNA技术的相关概念,基本原理。限制性内切酶概念及作用特点。熟悉常用载体及特点。目的基因的获取及与载体连接的方法。
三、熟悉重组体的导入受体细胞及筛选方法。基因克隆表达技术。
四、熟悉重组DNA技术在医学中应用。
专题课内容:PCR技术进展与应用
第十六章
细胞信息传递
学习内容
一、信息物质
1.细胞间信息物质
2.细胞内信息物质
二、激素受体
1.受体分类、一般结构和功能
2.受体作用特点
3.受体活性调节
三、信息的传递途径
1.膜受体激素信号转导机制
蛋白激酶A通路,蛋白激酶G通路,酪氨酸蛋白激酶通路,蛋白激酶C通路
2.细胞内受体激素调节机制
四、信息途径的交叉联系
五、信息途径与疾病
专题课内容:细胞因子的信号转导途径
第二十一章
癌基因、抑癌基因与生长因子
学习要求
一、掌握癌基因概念。病毒癌基因概念、致病机理。细胞癌基因特点和分类。
二、掌握原癌基因的活化机制,原癌基因的表达产物与功用。
三、熟悉抑癌基因概念、类型和作用机理。
四、熟悉生长因子概念、分类。了解生长因子作用机理,细胞凋亡概念。
专题课内容:1.细胞凋亡研究进展
2.抑癌基因研究进展
第二十二章
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学习内容
一、基因诊断
1.基因诊断的概念和特点
2.基因诊断的常用技术方法
3.基因诊断的应用
二、基因治疗
1.基因治疗的概念
2.基因治疗的基本程序
3.基因治疗的应用与展望
学习要求
一、熟悉基因诊断的概念、特点。基因诊断的常用技术。了解基因诊断在医学中应用。
二、熟悉基因治疗的概念,类型。熟悉基因治疗的基本程序。了解基因治疗在医学中应用。
专题课内容:基因治疗的新进展
第二十三章
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学习要求
一、掌握分子杂交与印渍技术原理、类型、应用。
二、掌握PCR技术原理,应用。
三、熟悉核酸序列分析技术原理。
四、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内容、意义,后基因组研究内容。疾病相关基因克隆。其它基因工程技术。
专题课内容: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新进展
第四篇:外科学(普通外科)七年制教学大纲范文
普通外科学(general surgery;GS)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
总学时:90学科学时分配:讲课90学时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本硕连读七年制)
课程类型:考试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1.通过外科学教学,学生应掌握外科常见病的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并学会一些外科基本技能的操作。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作为主讲内容,适当介绍国内外外科领域的现代发展动态,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医学科技竞争的基本素质和发展的潜能。
2.重视外科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三基”培养。系统掌握外科常见病的发病原因、发展规律、病理、临床表现、系统检查、诊断要点、鉴别诊断、预防、治疗原则和手术适应征等。了解普外科疑难病症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及初步处理的能力。手术学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严格的无菌观点和进行外科基本操作的训练。使学生能够顺利通过国家执业医生的考试获取执业医生执照。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颈部疾病(6学时,讲授)
<1> 甲状腺的解剖生理概要(了解),<2> 单纯性甲状腺肿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掌握);
<3> 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因(了解)、临床表现、诊断、手术指征、术前准备、手术
要点和术后并发症(掌握);
<4> 甲状腺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了解);
<5> 甲状腺腺瘤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掌握);
<6> 甲状腺癌的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掌握);
<7> 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和处理原则(掌握);
<8>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解剖及生理、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
疗(熟悉);
<9> 颈部肿块的检查方法和诊断(熟悉)。
(二)乳房疾病(6学时,讲授)
<1> 乳房的淋巴输出途径和腋区淋巴结分组(掌握);
<2> 乳房的检查方法(熟悉);
<3> 急性乳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掌握);
<4> 乳腺囊性增生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掌握)和处理(熟悉);
<5> 乳房纤维腺瘤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掌握);
<6> 乳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和治疗(了解);
<7> 乳癌的病理、病因、分型(了解)、转移途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掌
握)。
(三)腹外疝(6学时,讲授)
<1> 腹外疝的病因(了解)、临床类型(掌握);
<2> 腹股沟区的解剖概要(包括腹股沟区、腹股沟管、直疝三角、股管和股三角等部
位)(熟悉);
<3> 腹股沟疝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斜疝与直疝的鉴别要点及治疗(掌握);
<4> 股疝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掌握);
<5> 切口疝的临床表现和治疗(了解);
<6> 脐疝的临床表现和治疗(了解);
<7> 白线疝的临床表现和治疗(了解)。
(四)腹部损伤(3学时,讲授)
<1> 腹部损伤的分类、病因(了解)、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掌握);
<2> 肝脾破裂的诊断和手术处理(掌握);
<3> 胰腺损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熟悉);
<4> 胃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熟悉);
<5> 肠破裂的诊断和处理(熟悉);
<6> 直肠损伤的诊断和处理(了解);
<7> 腹膜后血肿的诊断和处理(了解)。
(五)急性化脓性腹膜炎(3学时,讲授)
<1> 腹膜的解剖生理概要(了解);
<2>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的病因(掌握)、病理生理(了解)、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
治疗(掌握);
<3> 腹腔脓肿的病理(了解)、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熟悉)。
(六)胃十二指肠疾病(9学时,讲授)
<1> 胃和十二指肠的解剖生理概要(了解);
<2> 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熟悉);
<3> 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外科治疗(掌握);
<4> 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急性大出血及幽门梗阻的病因、病理(了解)、临床
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掌握);
<5> 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手术原则与手术方式的选择(掌握)、术后并发症(熟悉);
<6>胃癌的病因、病理(熟悉)、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掌握);
<7> 胃肉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熟悉)。
(七)小肠疾病(6学时,讲授)
<1> 空肠、回肠和结肠的解剖生理概要(了解);
<2> 肠梗阻的病因、分类、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掌握);
<3> 各类肠梗阻的病因、病理(了解)、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掌握);
<4> 短肠综合征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和治疗(熟悉);
<5> 小肠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熟悉);
<6> 肠外漏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熟悉)。
(八)阑尾疾病(3学时,讲授)
<1> 阑尾的解剖生理概要(了解);
<2> 急性阑尾炎的病理分型、临床表现及诊断(掌握)、鉴别诊断、手术适应症及治
疗方法(熟悉)、并发症及处理(了解);
<3> 特殊阑尾炎的特点和处理原则(熟悉);
<4> 慢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了解);
<5> 阑尾肿瘤的临床表现和处理(了解)。
(九)结、直肠肛管疾病(9学时,讲授)
<1> 结肠、直肠和肛管的解剖生理概要(了解);检查方法(掌握);
<2> 乙状结肠扭转的病因、病理(了解)、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掌握);
<3> 结直肠息肉与息肉病的分类、检查诊断和治理原则(了解);
<4> 结直肠癌的病因、病理(熟悉)、临床表现、诊断和外科治疗(掌握);
<5>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肛瘘、肛裂及痔的病因、病理(了解)、临床表现、诊断和
治疗(熟悉);
<6> 肛管及肛周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了解)。
(十)肝脏疾病(6学时,讲授)
<1> 肝的解剖概要(熟悉);
<2> 肝脓肿的病因及分类(熟悉)、临床表现及诊断(掌握)、鉴别诊断(熟悉)、治疗(掌握);
<3> 肝良性肿瘤的表现和治疗(了解);
<4>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了解)、病理(熟悉)、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掌握);
<5> 转移性肝癌的诊断和处理原则(熟悉)。
(十一)门静脉高压症(3学时,讲授)
<1> 门静脉的解剖概要(掌握);
<2> 门静脉高压症的病理生理(了解)、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掌握);
<3> 肝前型门脉高压症的病因、诊断和治疗(了解);
<4> 肝后型门脉高压症Budd-Chiari综合征的定义、病因、诊断和处理(熟悉)。
(十二)胆道疾病(6学时,讲授)
<1> 胆道的解剖(熟悉)、生理(了解);
<2> 胆道系统的特殊检查方法(熟悉);
<3> 先天性胆管扩张征的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熟悉);
<4> 胆道蛔虫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预防和治疗(了解);
<5> 胆结石的分类和成因(了解);
<6> 胆囊结石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掌握);
<7> 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表现、检查和治疗(掌握);
<8> 肝内胆管结石的成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检查和治疗(熟悉);
<9> 急慢性胆囊炎和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掌握)、病理(熟悉)、临床表现及诊断(掌握)、预防(熟悉)、治疗(掌握);
<10>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病理、临床表现、检查和治疗(了解);
<11> 胆道疾病常见并发症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了解);
<12> 胆囊息肉的诊断和治疗(了解);
<13> 胆囊癌的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熟悉);
<14> 胆管癌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熟悉);
<15> 胆道损伤的分类、诊断和处理(了解)。
(十三)胰腺疾病(6学时,讲授)
<1> 胰腺的解剖和生理(熟悉);
<2> 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熟悉)、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分期、并发症和治疗(掌握);
<3> 慢性胰腺炎的分类、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检查、诊断和治疗(了解);
<4> 胰腺囊性病变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熟悉);
<5> 胰腺癌的病因、病理(了解)、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掌握);
<6> 壶腹部癌的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熟悉);
<7> 胰岛素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熟悉);
<8> 胃泌素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了解);
<9> 其它胰腺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了解)。
(十四)外科黄疸的诊断与处理原则(3学时,讲授)
<1> 胆红素的代谢与黄疸分类(了解);
<2> 引起胆道梗阻的常见外科疾病(熟悉);
<3> 黄疸对机体的影响(了解);
<4> 诊断外科黄疸疾病的方法和程序(熟悉);
<5> 肝外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掌握)。
(十五)脾疾病及切除术的适应征(3学时,讲授)
<1> 脾疾病概述(了解);
<2> 脾主要相关疾病(熟悉);
<3> 脾切除术的适应症(掌握)。
(十六)腹部肿块(3学时,讲授)
临床分析(了解)、检查(了解)、诊断(掌握)、治疗(熟悉)。
(十七)上消化道大出血的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3学时,讲授)
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常见原因及特点(掌握)、临床分析(掌握)、辅助检查(熟悉)、处理原则(掌握)。
(十八)血管外科疾病(6学时,讲授)
<1> 血管疾病临床表现、检测方法和治疗(了解);
<2> 动脉瘤的病因、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了解);
<3>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因及病理(了解)、临床表现及分期(掌握)、检查、诊
断和治疗(熟悉);
<4> 下肢静脉的解剖(了解)、<5>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的病因及病理(了解)、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掌握);
<6>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病因及病理(了解)、临床表现及诊断(熟悉)、治疗(了解);
<7>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病理(了解)、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熟悉)。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见习、实习和自学。
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笔试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教材《外科学》,供8年制及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用,陈孝平主编
(二)主要参考书目
1、《黄家驷外科学》第六版,吴阶平、裘法祖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David C.Sabiston.Jr.,M.DTEXTBOOK OF SURGERY: The Biological Basis of Modern Surgical Practic.15th edition.Philadephia:W.B.Saunder Company
本大纲主撰写人:刘弋、刘虹
审核人:刘弋
2008年12月29日
第五篇:病理学-教学大纲-病理学-1教学大纲(七年制)
病理学-1教学大纲(七年制)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病理学-Ⅰ 课程号(代码):50200970 课程类别:
学时:119 学分:7.0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制和患病机体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变化的学科。病理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熟悉主要疾病的病理学知识,认识疾病的本质、了解其发生发展规律,为学习临床课程奠定理论基础。病理学也是临床诊断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病理学的基本内容分总论及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讲述疾病的带有共性的各种基本病理过程,各论主要讲述人体各系统主要疾病的病理改变及其规律。讲授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适当介绍国内外医学的新成就,反映现代科学水平,注意机能与形态、基础与临床的结合,从培养目标出发,做到少而精,避免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病理学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及实习,实习包括观察大标本、显微镜标本、见习病理尸检及课堂病例讨论等,通过实习达到巩固和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对病变的观察和描述能力等)。
对于七年制学生,要求掌握病理学及临床医学的英语单词400-600个。
三、教学内容
(一)理论讲授部分 绪论
掌握病理学的概念,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熟悉病理学在医学教育、临床医疗和科研中的地位。了解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病理学研究方法和新技术(详见附录二),病理学在临床中的作用(详见附录一)。
第一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掌握适应、损伤、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细胞、组织损伤的形态学变化,细胞变性和细胞内外物质蓄积的概念、类型及其形态学特征;坏死的概念、类型、形态学变化和结局,凋亡的概念和形态学特点。
熟悉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类型;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和发生机制。了解常见细胞变性和细胞内外物质蓄积的发生机制;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细胞、组织损伤对机体影响。凋亡的生理与病理意义。
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
掌握再生与修复的概念;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点、功能和结局;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熟悉再生的方式,各种组织的再生(血管、纤维组织、上皮组织与神经组织的再生);骨折愈合过程。
了解影响再生的因素。细胞的再生和调控的机制。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掌握充血的概念、静脉性充血的病因、病理变化、发病机制和结局。
掌握血栓形成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血栓的类型及血栓形成对机体的影响。掌握栓塞的概念、主要的栓塞类型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掌握梗死的概念、梗死产生的条件、病理改变及结局。了解出血和水肿的基本概念、病因、发病机制
第四章 炎症
掌握炎症的概念、炎性渗出的过程和机制;炎症的常见类型:急性炎——浆液性、纤维素性、化脓性、出血性、慢性炎——非特异性慢性炎、肉芽肿性炎;炎症的经过和结局。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熟悉炎症的原因,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炎性介质的种类和作用,炎性息肉,炎性假瘤。
了解炎症的意义。
第五章 肿瘤
掌握肿瘤的概念、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肿瘤的一般形成特点和异型性;肿瘤生长的生物学、生长方式和扩散途径;良性与恶性肿瘤的主要区别;恶性肿瘤分级与分期的原则;肿瘤命名和分类的原则。
熟悉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肿瘤的临床特点);常见肿瘤(如乳头状瘤、腺瘤、鳞状细胞癌、腺癌等)和癌前病变的好发部位、形态特点及生物学特性;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了解肿瘤的病因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恶性肿瘤浸润和转移的过程及机理。
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掌握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基本病理改变及临床病理联系,熟悉其病因和发病机制。
掌握高血压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基本病理改变及临床病理联系,熟悉其病因和发病机制。
掌握风湿性心脏病的基本病理改变及临床病理联系,了解风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熟悉感染性心内膜炎及慢性心瓣膜病的基本病理改变及临床病理联系,了解其病因及发病机制。
了解动脉瘤、心肌病、心肌炎、心包炎及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结局。
第七章 呼吸系统疾病
掌握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和间质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及结局。掌握大、小叶性肺炎和病毒性肺炎三者间临床和病理之区别。掌握肺癌(支气管源性癌)的病因,病理变化,扩散途径及病理诊断肺癌的一些常用方法。
熟悉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哮喘、肺硅沉着症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及结局。熟悉鼻咽癌的病因,病理变化,扩散算途径,临床病理联系。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
掌握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肿瘤、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病理改变、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和结局;了解其病因和发病机制。
熟悉阑尾炎、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急性胰腺炎的病理改变和临床病理联系;了解其病因和发病机制。
了解胆囊炎、胆石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
第九章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掌握淋巴瘤的概念,了解淋巴瘤的基本病理改变,熟悉淋巴瘤的分类原则和诊断方法。
了解髓样肿瘤的概念和分类。了解急性髓性白血病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及诊断方法。
了解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概念。
第十章 免疫性疾病
掌握艾滋病的基本病理改变。熟悉其病因及发病机理。
熟悉器官与组织移植产生的排斥反应的类型。了解自身免疫病的概念。
第十一章 泌尿系统疾病
熟悉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和分类;掌握肾小球肾炎的基本病变与临床病理联系;掌握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基本病变与临床病理联系;掌握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各型的病理变化;了解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的基本概念;了解狼疮性肾炎和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变与临床特征。掌握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了解肾小管坏死的病因和病变特点及临床表现。
了解肾细胞癌、肾母细胞瘤、膀胱癌、前列腺良性增生、前列腺癌的病理改变和临床特征。
第十二章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熟悉男、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炎症、肿瘤的病因和病变特点;了解常见肿瘤蔓延转移途径,与内分泌因素的关系;卵巢生殖细胞源性肿瘤分类的临床意义。
熟悉乳腺非增生性疾病与增生性疾病(包括非典型增生)与乳腺癌的关系;了解乳腺癌分型的临床意义。
了解前列腺疾病、睾丸和阴茎肿瘤的病变特点。
第十三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了解内分泌系统疾病的病变特点。
熟悉垂体腺瘤的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熟悉甲状腺肿的病理改变;及其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病理联系。熟悉甲状腺炎及甲状腺肿瘤的病变特点。
了解糖尿病的病变特点。
第十四章 神经系统疾病
熟悉流行性脑膜炎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因、传染途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临床病理联系。
了解脊髓灰质炎、Alzheimer病、Parkinson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临床病理联系;缺血性脑病、阻塞性脑血管病、脑出血、海绵状脑病、脑积水、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并发症(颅内高压、脑水肿、脑疝)的病因、病理改变和临床病理联系。
了解常见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第十五章 传染病 掌握结核病的基本病理改变和转归规律;肺结核病的病理改变及类型。熟悉传染病的基本临床病理特点及结核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熟悉伤寒、菌痢的病理改变和临床病理联系;熟悉性传播疾病的概念、及梅毒的病变特点,了解伤寒及菌痢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了解肺外结核病的类型。
了解麻风病的病因、病理改变;深部真菌病的发病条件、共同病变特征;流行性出血热、钩体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变特点。
第十六章 寄生虫病
熟悉阿米巴病、血吸虫病的病理改变和临床病理联系;了解其病因和发病机制。
了解肺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临床病理联系。
了解猪囊虫病、棘球蚴病的病因、病理改变。
(二)实习部分,详见病理学实习指导一书
四、教材 《病理学》七年制 主编 李甘地 2001.9出版
五、主要参考资料
六、成绩评定(注明期末、期中、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或理论考核、实践考核成绩所占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