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前前后后教学反思
篇一:前前后后教学反思
这一课经过几次试讲,才确定了教学形式。不可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尝试永远也发现不了不足,尝试的过程就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平时上课也是这样,最后一个班的课往往比前面的几节令人满意,教学效果也好。
就像这一课的导课,先是让学生通过欣赏一组具有鲜明透视效果的图片和影像资料来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但因为缺少直观的对比,没有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地认识,取得的效果并不如预想的好。于是灵机一动,随手编了一个双手操,用手的动作来展示不同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从双手的位置改变来发现手的大小的变化,学生很容易得就总结出了“近大远小”的规律。这样似乎已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但学生的作业交来后,我发现他们的表现对象仅限于近距离的前后关系,或是书上的内容,并没有拓展开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方式,观察教室、观察课桌、观察站在第一排和站在最后一排的同学,来丰富学生的认识。
篇二:前前后后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从《大人国与小人国》、《前前后后》等课到《今天我值日》。这是一组关于绘画方面的训练课程。它要发展人:区分大与小、前与后,直至发展到画面复杂的总安排构图、人物造型的素质培养。对于学生,一个班多层面的学生基础不平衡,怎么处理教材?为了教好教材而教显然是错误的,新课改精神告诉我:要活用教材教人,让人(学生)发展。我在处理这一组教材时是这样做的:
首先,突出显示第三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因为只有让学生放开、感兴趣来画大与小等,才有可能学会知识与技能(第一维度)。关注第二维度过程与方法。也就是让学生回顾总结自己走过的学习经历,归纳学习好方法。同时把这三维融合起来,注意不截然切割开来,反映到每一节课的学生学习状态之中。
第二篇:《前前后后》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交流,知道可以运用改变物体大小、物体间相互遮挡的方法来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2.回忆、观察生活中近大远小的现象,加深对“近大远小”规律的理解。
3.欣赏小朋友的作品,了解“近大远小”规律和物体间相互遮挡的方法在美术作品中的运用。
4.能够在绘画中运用“近大远小”和“遮挡”的方法表现物体前后关系。
教学重点:
感知前后关系的空间美感,学习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出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学难点:
探究生活中的前后关系现象,运用自己喜爱的美术语言表现有前后关系的美术作品。
评价要点:
1、是否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前后现象。
2、能否自信地将画面中由前后关系产生的效果说出来。
教学过程:
一、名作欣赏:
(1)荷兰画家霍贝玛的作品《林荫道》。
表现的是一个很平常的山村小路的景象,一条小道曲折地伸向远方,两旁排列着迎风摇曳的树木。从画面中,你发现近大远小的景物了吗?
(2)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同学们,你都看到了什么?
画面的主体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这远处的人群与前面的三个人形成对比,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3)法国画家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画面描写了人们在大碗岛上休息度假的情景。
(4)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这幅画中画了五十多个大学者,全画以纵深展开的高大建筑拱门为背景。
二、自主学习: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照样子 说位置”的小游戏,好吗?听清要求:请你依照我的说法来介绍一下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我开始说了,同学们在我的前面,黑板在我的后面。
学生说。可能说XXX同学在我的前面,XXX同学在我的后面。
看来,在生活中,我们都能分辨清物体所处的前后位置,找出它们的前后关系。可是,你了解绘画中物体的前后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4课《前前后后》。(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交流课前观看微视频的收获。
同学们在课前观看了微视频《前前后后》,一定有所收获吧?
来,谁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
学生可能会从生活中见到的近大远小的景物、物体有近大远小的规律、物体间相互遮挡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等方面谈。
假设1:如果谈到近大远小的景物,就随机让学生交流更多自己见过的近大远小的现象,开阔学生的视野。
假设2:如果谈到近大远小的规律和遮挡,就顺势总结课本知识窗中的内容:把一种物体放在另一个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通过逐渐缩小物体的尺寸,就会产生远近的感觉。
2、知识检测
从刚才的交流中能看出,同学们观看微视频时一定很用心。说是一回事,做是一回事,不知大家实践起来怎么样,我来试试。
我要画一幅画,(在实物投影上出示一条大鱼)表现有前有后的鱼,现在画面上已经有了一条大鱼,谁再来接着画?
学生画
小结:画的真好,这幅画中既有大小的变化,也有遮挡,这样画出来的画,不仅能表现出物体的前后关系,而且还能使画面更丰富。
3、欣赏小朋友的画
我们再来欣赏小朋友的画。这些作品中有你喜欢的吗?谁来说说?
学生交流
从这些画中,你能找出前前后后吗?
学生交流
(三)、创新实践:
欣赏了画家的画和小朋友的画,你是不是也想动手画一画呢?今天的作业就是:请你用绘画的形式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请你想想,你要表现什么内容?以什么为主体?是人物?动物?还是景物?各个形象在画面的什么位置?和同桌说说。
学生交流。
谁起来说说你的想法?
听大家说的头头是道,老师已经很期待见到你的作品了。好,行动起来吧。
(四)、评价小结:
1、小组互评,推荐出优秀作品。
2、集体展示优秀作品。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绘画中可以运用改变物体大小、使物体之间相互遮挡的方法来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其实,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和材料也能很好地表现物体的前前后后。比如,像这些,用彩纸制作的剪贴画,也很漂亮吧?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试着做一做。
三、课堂小测:
请将各种几何形进行组合排列,使画面形成有前有后的空间关系。
第三篇:《前前后后》说课稿
《前前后后》说课稿
美术组 张攀峰
一、说教材
《前前后后》是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的上学期第4课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欣赏•评述领域。让学生能够概括“近大远小”及“遮挡”能够表现出物体的前前后后关系,初步学会利用所学的美术技能以绘画或拼贴的方式完成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培养学生的想象与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与设计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2、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教学难点:
1、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2、三年级的学生怎样学习透视知识。
四、说教学方法
我采取了互动型教学方法。具体表现为在创设情境中讨论、体验;在欣赏中比较、探究学习技法,以解决难点;在展示评价中获得成功体验。同时更重要地是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对比”“协调”的美能作出正确、全面的认识。本课是先通过欣赏、了解、认识到画画、做做这一过程,体现了由易到难的特点,可激发兴趣,提升到理性的认识。
五、说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学生要接受知识的变化,要接受思维方式的变化,学习方法的变化。是小学阶段比较重要的阶段。学生对与美术充满了兴趣,但是学生贪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缺少认真、严谨、踏实、不怕困难的精神。因此,这堂课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下进行的自主探究学习,是在教师创设的有关情境中,通过感觉、联想和对比,来完成造型表现。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具:课件、学生赏析作品
2、学生准备学具:剪刀,胶水,彩纸,绘画工具。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激趣导入,探究性学习,实践操作,展示评价。
1、激趣导入
这一环节我抓住学生喜欢动画片这一特点,上课开始,出示图片 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羊羊运动会场面。首先选派喜羊羊和灰太狼来参加男子短跑比赛。让同学们猜猜谁跑得快。学生大胆的猜。播放课件,灰太狼逐渐变小,学生观看后发现谁跑得快,谁跑得慢并说出谁在前面,谁在后面,引出课题《前前后后》。
2、探究性学习:
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谁跑的快的,说出谁在前面,谁在后面的原因。学生会发现灰太狼变小了,画面呈现出来灰太狼小,喜洋洋大,发现离我们近的喜洋洋大,离我们远的灰太狼小。
教师总结: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板书:遮挡
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种前前后后的现象无处不在,同学们,你们能说说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前前后后吗?学生说生活中的前前后后。(教师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
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生活中的前前后后,大家一起欣赏。
课件展示。
提问
:这些作品是怎样表现前后关系的?试选择一幅进行分析。赏析学生作品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几幅同龄人的作品,看看他们是怎样在作品中表现前后关系的。提问,我们在画画时候先画前面的还是先画后面的?粘贴的时候呢?学生说,教师示范。
3、实践操作
作业要求:用绘画或拼贴等形式,表现物体的前前后后。
1、构图要饱满。
2、要有前后关系。
3、要将剪下的废纸屑随手放在一旁,收集起来,下课后带走。
学生设计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并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
4、展示评价。
将学生设计好的作品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进行评价,优秀作品作者介绍自己的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不但可以使学生的作品得以展示,提高其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搭建了一个互相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改正自己的不足。
七、说教学效果预测
本课通过创设情境,课件展示及多种知识向学生介绍了“近大远小”及“遮挡”能够表现出物体的前前后后关系,使学生产生极高的创作欲望。以学生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完成了一幅能够表现出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优美的画面,丰富的知识,使整节课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中,并突出了美术学科的特点,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八、赏析学生作品。
第四篇: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学设计
《前前后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观察生活中前后遮挡的现象,感知产生遮挡的前后关系,以及物体的尺寸逐渐缩小,会产生视觉上的远近变化。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遮挡”的规律,绘画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风景画作品。
3.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感受快乐 【学情分析】
本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孩子,他们好奇心强,想象力与创造力都非常的丰富,并且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造型方法和色彩知识。引导学生学会用艺术的眼光来观察世界,了解物象的和谐之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前后关系的空间美感,学习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出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学难点]:探究画面是怎样表现出物体的前后关系,用“近大远小、遮挡”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具:课件、学生赏析的作品
2、学生准备学具:油画棒、纸张等绘画工具。【教学方法】 观察、欣赏、讲解、尝试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情景导入:森林运功会,排队争第一。动物跑步比赛谁第一,动物开车比赛谁第一,让学生判断谁在前、谁在后。揭示课题:前前后后。1.游戏表演:找自己
师:我的前面是大家,我的后面是黑板,现在请一位同学,说出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生回答。
师: 同学们,可别小瞧了前前后后,这其中还有不少的奥妙呢,来,让我们一起去发现,好吗?(板书课题):前前后后
二、讲授新课
这一环节我抓住学生喜欢动画片这一特点,上课开始,出示图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羊羊运动会场面。
首先选派喜羊羊和灰太狼来参加短跑比赛。让同学们猜猜谁跑得快。学生大胆的猜。播放课件,灰太狼逐渐变小,学生观看后发现谁跑得快,谁跑得慢,并说出谁在前面,谁在后面。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谁跑的快的,说出谁在前面,谁在后面的原因。画面呈现出来灰太狼小,喜洋洋大,发现离我们近的喜洋洋大,离我们远的灰太狼小。
教师总结: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会产生前后的感觉。板书:近大远小
继续比赛,展示课件红太郎和美羊羊参加女子组比赛,学生再猜猜谁跑得快,课件展示美羊羊将红太郎遮挡住,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谁在前面,谁在后面,说说你的理由。说明前面的物体会将后面的物体遮挡住。
教师总结: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板书:遮挡
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种前前后后的现象无处不在,同学们,你们能说说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前前后后吗? 学生说生活中的前前后后。(教师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生活中的前前后后,大家一同来欣赏。
课件展示生活中前前后后的图片。
三、实践操作
1、展示风景蜡笔画图片:
2、提出作业要求(课件展示):
作业要求:用绘画形式,表现物体的前前后后。
(1)、构图要饱满。(2)、要有前后关系。(3)、注意绘画顺序、绘画比例、颜色的搭配等
3、学生设计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并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
四、展示评价
1、老师将学生画好的作品进行展示。
2、同学互评,体验创作的快乐
五、教师总结、拓展:
今天大家的作品很精美,内容很丰富。课后,同学们可以用更多的方式来表现画面的前前后后吧,比如,大家可以用各种美丽的树叶来完成一张作品。
课后拓展:寻找、收集与本课有关的世界名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书面评论。
六、板书设计:
前前后后
表现前后的方法:近大远小法
遮挡法
【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从《大人国与小人国》、《前前后后》等课到《今天我值日》。这是一组关于绘画方面的训练课程。它要发展人:区分大与小、前与后,直至发展到画面复杂的总安排构图、人物造型的素质培养。对于学生,一个班多层面的学生基础不平衡,怎么处理教材?为了教好教材而教显然是错误的,新课改精神告诉我:要活用教材教人,让人(学生)发展。我在处理这一组教材时是这样做的:
首先,突出显示第三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因为只有让学生放开、感兴趣来画大与小等,才有可能学会知识与技能(第一维度)。关注第二维度过程与方法。也就是让学生回顾总结自己走过的学习经历,归纳学习好方法。同时把这三维融合起来,注意不截然切割开来,反映到每一节课的学生学习状态之中。
教学《前前后后》一课,它比《大人国与小人国》来得难。不用说小学生,就是大人画复杂画也会搞错前和后的关系。怎么办?“突出显示第三维,关注第二维,多种教学方法引导第一维”恐怕不行。调整一下“突出显示第一维,关注第二维,淡化第三维”。调整的原因是:这一课程理性比较分析含量多了。于是,我把“观察比较看仔细”作为老师引导的重要教学内容,在第一维知识与技能上下功夫。课堂上,“这一块”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教具演示(表象积累)——学生上台画刚才的教具前后关系——出示儿童画让学生找前后——学生说前后事物,老师现场画——学生评老师:“对否?把前后事物找出来,用红笔标出。”由于合理调整三维,教学效果较好。这一节课又使我明白:三维不是死教条一成不变的,要灵活使用它,以学生进阶性发展为总前提才是硬道理。
第五篇:《背影》前前后后的故事
《背影》前前后后的故事
天津市大张庄中学
季树涛
朱自清先生在《写作杂谈》中关于《背影》的写作,曾有这样的说明: “似乎只有《背影》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但也不尽然。”
这是一个重要的提示,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个角度去解读《背影》这篇文章。为了让大家对这句话有更好的理解,我们就有必要把《背影》前前后后的故事弄清楚,这对我们是大有裨益的。
朱自清原名叫朱自华,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同年12月15日成亲。当时朱自清的父亲还在榷运局任上(榷运局,是民国初年官方所设的掌管盐专卖专运的机构),家庭经济比较宽裕。但没有多久,父亲的差事交卸了,家庭经济逐渐拮据,朱自清心中很焦虑。当时北大规定,学生读两年预科后才能考读本科,但朱自清感到以眼下的经济状况,按部就班读上去是有困难的。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他改名“自清”提前一年投考本科。
1917年,朱自清考入北大哲学系。当年冬天,朱自清父亲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差事又交卸了。说起来,这里面有一段很长的故事。
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字小坡,也是个读书人。在儿子的记忆中,他既是一个严父又有其慈爱的一面。朱自清在他的散文《冬天》里曾回忆起童年和父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冬天的夜晚特别的冷,父亲便起了炉子,煮上白水豆腐。但洋炉子太高,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放进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都喜欢这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在寒冷的冬天里,父子围着暖烘烘的炉子坐着,父亲为儿子夹起白水豆腐。这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面,让人体会到父亲对孩子深深的爱。
应该说在1917年之前,朱自清父亲的差事一直都还好。但是到了1917年,事情就起了变化。
朱自清的父亲原来在江西做官时已娶了一个妾,从此种下了家庭不和的种子。到徐州任上又娶了妾,致使江西任上所娶的妾大怒,前往徐州大闹,终至上司怪罪下来,撤了父亲的差。而赔偿徐州之妾的金额不菲,父亲花了许多钱,以至亏空公款五百元。不得已父亲求祖母变卖首饰,还借了高利贷来补上窟窿。祖母不堪承受这样的变故,在郁郁中辞世。
应该说,造成祖母逝世、家庭濒临崩溃的原因,就是父亲道德上的过错。作为20岁的大学生,朱自清对父亲的此等品行以及造成的后果,虽然口不能言,但却郁积于心。在这种情况下,儿子对父亲在情感上是有距离的。
这时朱自清的二弟即将报考大学,但家里已拿不出学费。朱自清看到家中景况十分惨淡,看着已显老迈的父亲,老实巴交的母亲,以及众多尚未成年的弟妹,心情十分沉重,叹着气说:“我要争取早一年毕业。”他已暗下决心,要尽早挑起养家活口的重担。
祖母的丧事完毕,朱自清要赶回北京上学,朱小坡也要到徐州谋事,于是父子决定同行。
明白了上面的种种状况,《背影》中的许多文字就容易理解了:父亲对儿子的种种看来似乎有些过分的呵护,诸如“定制紫毛大衣”、“再三嘱咐”、“甚是仔细”、“不放心”、“怕”、“踌躇”、“忙着照看”等等,固然是父亲对儿子爱的天性使然,其中似乎也包含着对自己曾经有过的感情伤害略作弥补之意;而儿子的种种“聪明过分”的不理解,诸如“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等等,其实也是父子之间隔膜未解的表现。因此,我们在文章中看到的句子都是有“温度”的,这“温度”甚至是有些冷的,比如,“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以及“爸爸,你走吧”等等。
而当父亲艰难地去给儿子买橘子时,“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儿子为什么要哭?看了上面的故事,读者当然可以理解为朱自清对着父亲的背影百感交集:姨太太的闹腾,家庭状况的急转直下,母亲的痛苦,祖母的去世,烟酒公卖局局长被撤职,亏空公款,借高利贷,混到现在黑布小帽„„这些或许都会在朱自清当时的头脑中闪动。
这样的理解当然有道理;但是,如果我们只是这样理解,这篇文章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了。因为等父亲回来后,“我”“赶紧”“去搀扶”,而“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又说明了什么呢?只能说明“我”不但理解了父亲的爱,更为之前父子之间的误解、隔膜而悔恨!
在人世艰难的年代,父子之间曾经有过的隔膜,终于被天地之间最真挚的父子之爱,被这种天性的力量消解、融化,这才更显示出父子之爱的伟大与永恒!
这,大概就是朱自清先生说的“情感的自然流露”吧?但是,这件事发生在1917年,为什么到了8年之后的1925年,作者才把它写成文字呢?这是因为,从1917年到1925年,父子之间还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这也需要我们了解清楚。
1920年6月,朱自清用三年的时间就修完了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四年课程,提前一年毕业,实现了自己先前的承诺。在北大校长蒋梦麟的推荐下,他到杭州第一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养家糊口的生涯。读者需要知道的是,三年前朱小坡和儿子分手之后,在徐州并没有谋到差事,并且病倒外乡,后被人送回扬州。从此贫病交加,家道日衰,因此心情郁愤,脾气暴躁。
初登讲台的朱自清,一口扬州官话学生听不太懂,再加上对教学方法一窍不通,教学效果自然很差,这令他十分尴尬。更为重要的是,他当时月薪70元,虽然寄一半薪金回家,但还是不能满足父母的要求(当然主要是父亲和庶母的要求),父母当然不满意,因为贫穷而使家人失和。这样,刚教了一个月的书,他就坚决要求辞职。后来虽经多方挽留,但几经反复,他最终还是离开了。
为了减少家庭矛盾,节约生活开支,1921年暑假后,经好友介绍,朱自清回到家乡扬州的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任教务主任。他虽为人谦和,但秉性耿直,到任不久便和人发生了争执,后来又与校长意见不合。
工作上的不顺已使他痛苦,来自家庭的纠葛更是雪上加霜。由于庶母的不断挑拨,朱自清的母亲和妻子关系处得不是很好,朱自清处在母亲和夫人的夹缠间,精神极为痛苦。而父亲因为听了庶母的话,借着和校长的私交,向学校交涉朱自清的薪水被直接送到家里,本人不得领取。这种专制式的家长统治激怒了朱自清,一个月后他不得不找借口辞职出走,到外地执教,从此父子失和。
辞职后,朱自清经好友介绍到上海中国公学教书,不久就因为闹**受人排挤被解聘。深秋时节,他接到杭州第一师范学校的聘书,又回到一师教学。
1922年初,朱自清将妻子和两个孩子从扬州接到杭州,在杭州组织起小家庭。从此,除了每月寄钱回家外,与父亲之间连书信也很少了。因为奉养父母、维持家庭生活的负担实在太重,没有多久,为生计所迫,他又应允了浙江第六师范校长的聘请,只身到台州教书,把妻子和儿女留在杭州。独自在台州生活的他只身一人,孤灯独影,非常痛苦。3月间,一师的学生来信请朱自清回去。六师的学生坚决挽留,盛情难却,他只好答应暑假后回台州。9月,朱自清带了妻子和两个孩子回到台州。
1923年3月,经北大同学介绍,朱自清到温州的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任教。自从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以来,生活的担子把朱自清压得喘不过气来,家庭中翁姑婆媳间的矛盾,也使他感到痛苦。
朱自清对温州十中很有感情,和同事相处也极融洽。但是,经济原因使他不能继续在此任教。在这里他每月薪金30多元。那时物价不高,一担谷子才一元大洋,按理收入不算低。但是学校经常欠薪,两三个月才发一次薪水,甚至一个月只发十元维持生活;而朱自清的家庭负担太重,三个孩子、一家五口要维持,同时还要赡养父母,偿还父亲当年“亏空公款”的宿债,经济十分拮据。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在1924年2月下旬,离开温州到宁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学任教。为了节省开支,他一个人去宁波,把家眷留在温州。
这时,因为姨娘的飞扬跋扈,母亲在家里也住不下去了。于是,朱自清又把母亲和妹妹接出来和妻子一起帮忙照顾自己的四个儿女。这以后,除了仍旧给父亲寄钱外,和扬州老家几乎就断绝了关系。
这以后,为了增加收入,朱自清的教书生涯又几经变换:1924年3月,老友夏丏尊请他到上虞春晖中学兼课,他就到春晖中学教了一个月的书;9月,春晖中学正式聘用他;10月,他偕家眷来到春晖中学;11月,宁波四中也给他安排了课,他也答应下来,于是他往来于春晖与宁波四中之间教书;11月20日至年底,春晖中学起了风潮,学校开除进步学生,丰子恺、夏丏尊、朱光潜等人集体辞职,暂时没有合适去处的朱自清虽然留了下来,但已下定了离开的决心。
1925年8月,清华大学物色教授,好友俞平伯推荐了朱自清。于是,在迷惘中彷徨的中学教师朱自清突然间成了清华大学的教授。暑期过后,他把眷属 留在春晖中学,一个人赶往北京。从此,朱自清结束了五年辗转不定的生活,开始服务清华。
10月的一天,他接到南方父亲寄来的一封信,信中说父亲很不放心自己的长孙,希望能把长孙接到扬州接受教育。父亲在信中还向朱自清提起:“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才好。”
这封信就是《背影》里所提到的信。《背影》里写道:“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由于父亲的姨太太始终没有生育,而父亲旧式宗法社会的思想中,对于长孙是非常重视的,很不放心,所以才写了这封信给朱自清。
不管怎样,朱自清在北京定居后,生活安定了,可是精神上却并没有放松。尽管由于姨娘的作祟,父亲的做法过分了些,尽管自己也曾一再忍受;但是,朱自清的禀性毕竟是忠厚而且善良的。
或许这个时候,他开始理解父亲;或许他也在反思由于家道中落,造成彼此心境不佳,父子之间才发生了那么多冲突,以致形成了很深的隔膜;或许他会想到,自己这5年中为了生计不断换学校教书,也和父亲当年一样“东奔西走”,尤其是有四个儿女需要抚养,也没有有什么好的心境……
这个时候,他或许开始原谅了父亲。于是,他开始想到父亲待自己的种种好处,特别是八年前料理祖母丧事完毕,父子同车北上,在浦口车站分别的情景,他似乎看到了父亲为给自己买桔子,蹒跚地走过铁道,两手上攀,两脚上缩,肥胖的身子显出努力样子的背影。
他又想到,父亲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东奔西走,可家中光景竟一日不如一日,以致老境如此颓唐。又想到,他近来情郁于衷,常常动怒,但始终惦念着自己和自己的儿子。哀伤和想念之情如滔滔潮水,铺天盖地而来,在晶莹 的泪光中,他仿佛又看见父亲肥胖的,穿着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22年后,当《文艺知识》编者问朱自清写作这篇《背影》的情况时,他答道:“我写这篇文章只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
这就是《背影》前前后后的故事。知道了这些故事,我们对于《背影》就会有更恰切的分析;同时,我们对朱自清先生“情感的自然流露,但也不尽然”的写作理念也才会有更深入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陈孝全《朱自清传》
2.钱理群 孙绍振 王富仁 《解读语文》 3.姜建
吴为公《朱自清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