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1

时间:2019-05-15 06:36: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1》。

第一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1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淮安市阳光学校 胡建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必要环节,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毕竟,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学生接触社会,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同时,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也是反映学生语文综合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和学生学习能力强弱的重要方面。在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里,广泛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从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角度来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基本前提。

一、对话文本,寻找意义

阅读,不是单纯的文字阅读。阅读是为了从中体验生命、体验生活、认知世界,因而阅读自身也就有了—个对话交流的过程。文字本身是具有传播力的,是一种文化和信息传播的载体,在文章中所承载的信息和内涵,都是化在字里行间的。读者要读文章,不是为了读文字,而是为了其中的人文精神、思想内涵、生命感悟、生活体验,是为了和文本进行对话,在对话中实现自我知识的飞跃。

因此,对高中语文而言,让学生进行文本阅读,是为把握文本的意思,但是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学习可以通过与文本、作者的对话,重新建构文本的意义,建构全新的自我。如前所述,文本是作者情感和思想的化身,读者阅读文本,就是与这些文本的思想进行对话,学生只有通过与文本、文本的创作者、与他人和自己的对话,才有可能更深入地、更充分地理解问题,同时也能够理解作为个人存在的自我在文本中的作用和意义。也就是说阅读其实是一种对话,是合作,是探究,是转变,是发展。由此可见,对话的重要性非比寻常。而这正是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要认清的,并且鼓励学生去探索和体会的。

如在《敬畏生命》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学生跟文本,跟作者进行思想对话。这个对话的过程分为几个部分:一是把握现象,也就是说学生在阅读中要从文本表面,理解基本的意思,了解作者对“生命”的态度。二是深入对话,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掌握文章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对话。对话的过程就是思想交流的过程。如教师可以以“你认同作者的观点吗?你的生命观与作者是否相同?如果不同,你是怎么看的?”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对话,让学生寻找生命的意义。这正是本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高层次要求。

二、深入文本,重构意义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学的理念也在不断的变化发展。特别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也开始了反思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开始反思独白式教学,传递式教学等这些封闭性教学的弊端,在反思的过程中,教师更清晰更深刻地认识到对话不仅是一种教学情景、教学关系,也是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认识到阅读也是对话式教学的一种方式,是学生主体性教学、理解性教学和合作性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对话的过程,也是意义重构的一个过程。

在现代课程观视野中,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学校教育实施对话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建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批判力的主要途径。从阅读理论来看,阅读是对话的,也是理解的,更是重构的一个过程。在高中阅读教学中,阅读理解、阅读对话,都是较为基本的层次,是素质教育下必须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而意义重构,则是新时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另一个要求。我们知道,教育是培养人的,是要全面提高人的素养,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维,因此,阅读的过程不是纯粹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我们说的意义重构的过程。

那么引导学生阅读并实现意义建构的关键是什么?给学生足够的思想空间。意义的重构需要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而从阅读文本的角度看,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思想空间,是学生能够实现意义重构的关键。如在《边城》的教学中,学生可以被沈从文笔下的“世外桃源”所征服,可以被“人性美”所折服,但是也不能阻止学生对其中封闭的生活方式,狭隘的爱情观有微词。毕竟,文本的意义是靠学生去建构的,教师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就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想象,并得到更多启发。可以说,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全部理论都应该围绕如何实现人的主体发展展开,让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学习到新知识,又能建构出新意义。

三、拓展性阅读,开阔学生视野

在进行课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教师应在授课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或激发学生阅读课内文章以外的相关书籍,如在教完《采薇》一文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去自主阅读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可以这样来设置导语:琼瑶女士曾经写过一本书叫作《在水一方》,这个书名就来源于诗经里面的一个故事。如果大家想理解这是一个怎样唯美动人的故事,可以阅读《诗经·秦风·蒹葭》;如果想理解古人如何追求自己心中的窈窕淑女的,可以阅读《诗经·周南·关睢》;如果想了解古代妇女婚姻不幸的遭遇,可以再读读《诗经》中的《邺风·柏舟》、《邺风·日月》、《邺风·谷风》、《卫风·氓》、《小雅·我行其野》、《小雅·白华》等。这些都是《诗经》中的弃妇诗,可以让我们更了解古代妇女的不幸婚姻生活。这样的扩展阅读训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阅读的理解,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

四、结语

现代课程观视野中的阅读教学,事实上包含文本阅读和课堂教学两个环节的,高中语文教师除了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以文本作为欣赏人类的艺术和审美经验的表现样式的主要途径,也需要让学生在文本阅读后,能够深入美学和艺术哲学中,体验文本的思想,重构文本的意义。

第二篇:浅谈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

浅谈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

在教育日益崇尚务实、回归本真的今天,写作教学所承担的使命也应与时俱进,工作事务、生活需求的写作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写作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宣泄、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形成,鼓励学生有创意、有个性地表达内心世界。然而,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无论是写人、记事、绘景,都须在文末升化主题,走歌颂祖国、热爱人民的“伪圣化”模式,缺少了理性的关怀,教师也一味地鼓励学生说“假、大、空”的话,使作文教学始终走不出“做作”的困境。我们语文教师应减少写作的束缚,分析阻碍学生写作能力、思维发展的原因,以期对症下药,治愈写作教学存在的顽疾。

一、写作教学的难点

写作简单来说就是用语言来表达认知,是一种运用书面语言来表达和交流的一种方式,也是认识自我和世界并进行一种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或者说是人类用书面语言表达自我情感、反映事物客观规律的方式。写作教学的着重点在于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并且让学生在此之下得到全面的发展,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于书面文字语言的运用能力,但是写作作为一种抽象的表达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很难一言两语就能说的清清楚楚,而且对于教师刻意训练下的写作容易造成学生文字千篇一律,毫无文采可言,所以写作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及重点。统观人类历史上的文学名家大师,他们都有着自己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生活知识积累,所以说,写作是一门要求时间积累的学科,它需要学生们花费时间,经历生活,感受生活,了解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素材,创造性的组合素材,达到质变。而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认为背诵名篇佳作,按照考纲重点去写作才是最好的办法,这样不仅导致我们的学生难以领悟到写作的精髓所在,还打消了学生们兴文下笔的兴趣,所以我们的教师应该主动反思并总结自身教学的弊端,批判性的从传统教育模式中吸取教训,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写作教学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和分析,正确认识到写作的规律及特点,将学生作为主体,引导学生了解写作、参与写作、反思写作,进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达到对生活的积累,完成质变,提升写作教学的质量。

二、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方式和策略

1.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的学习是需要以兴趣为前提的,如果他们能够对语文的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能够在语文学习过程之中积极的进行写作的练习,找到自己写作的不足来完成写作过程。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学习过程之中,学生都会感到非常的无聊和枯燥,尤其是日常的写作训练这项内容,本身就感觉是在浪费时间。长此以往,我们学生就失去了写作的兴趣,也就不能将精力放在写作的训练上面,最终影响了我们高中生学习语文的动力。

对此,我们语文教师应该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对于写作的浓厚兴趣,这样才能真正的让同学们更加乐于进行写作这项过程。写作的过程和课堂氛围一般是比较安静的,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参加课堂活动来活跃课堂的氛围,积极的让学生进行写作内容和技巧的讨论,这样才能让他们自己主动的发表对于写作的看法和意见,对于提升他们自己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一些学生由于自己本身的写作水平不高,不愿意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写作情况和内容,对此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鼓励,让他们树立相应的自信心,这样才能督促他们更好的学习语文写作,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2.加强写作素材的积累和写作锻炼

语文的学习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在漫长的学习生活之中不断的加强写作素材和内容的积累才能有效的提升自己的语文学习水平。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之中学习更多的书本内容,就可以获得更为广阔的知识内容,增加学生的内涵和修养。与此同时,学生只有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增加我们对于周围环境的观察,才能够积累更多的写作内容和素材,在写作的时候才能更有效率,而减少出现空洞的情况的概率。我们学生自己并没有真正的生活与社会之中,因此能够了解到的生活内容和范围也是有限的,因此日常的积累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学到更广阔的知识,有效的增加写作的内容和素材。

书面的表达能力和我们个人的能力大小是息息相关的,在一定程度上来看,书面表达能力越大,就能够更好的表现自己,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个人水平。而我们在学习高中语文的过程之中,经常进行日记的写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来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课业的负担等情况,合理的安排写作练习内容,最好能够养成每天一篇日记的良好习惯。平时的日记不用规定特殊的写作方式和内容,主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学习能力,让他们在日记之中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这样长期的训练和培养,就能够让同学们更加注重关注自己的生活,在写作的时候避免出现空洞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

三、注意作文的评讲和修改

在写作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一个现象:教师经常布置作文题让学生训练,但是不太注重作文的评讲和修改。这种做法表面上节省了教学时间,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教师应该开辟出专门的作文评讲课去帮助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具体的修改方式有:

(一)学生自主检查修改。教师在日常的写作训练以及考试作文中,要督促学生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写完后将自己的稿子大概浏览一遍,更正其中的错别字和语病。

(二)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的修改符号。例如:删除号、调位号、增补号等。这些符号用于修改作文中的错别字和病句。特别是在考试作文时,这些符号的准确使用能够让卷面看起来规范整洁,给阅卷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三)教师批注法。学生自主修改之后,再把作文交给教师,由教师进行统一的批注。诚然,这种修改方法给教师增添了不少工作负担,但是,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行文思路、词句文笔、记叙顺序或者议论逻辑上给学生以指导。

(四)学生互改法。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作文打乱顺序分发下去,确保每一个学生拿到的不是自己作文,然后让学生批改别人的文章。首先要求修改错别字、语病;其次给这篇文章写一个简短的200字左右的评语,要求说出这篇文章在题材、文笔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五)例文评讲法。教师可以在每次写作训练后,将一些水平较高的范文当众朗读,以此鼓励学生不断磨练自己的写作技巧。最好选择不同体裁的范文加以评讲,例如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

第三篇:高中语文论文_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初探1

浅谈如何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太和一中 陈敏

内容摘要:高中语文教学面临教学中学生厌学的尴尬的境地。本文拟从课堂教学入手,探讨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能力结构特点,采用多种策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学生不愿学为想学,主动学习。

关键词:教学策略 教法 处理教材 课堂设计

当下,很多老师都为语文课堂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而苦恼。纠结其原因,笔者认为“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思想。由于学科特点的原因,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理的地位堪忧。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这门学科,这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要解决它,需要从多方面努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角度试作一些探索。

一、精心选择教法,提高学生的兴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所授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学生想学,甚至主动去学,从而收到极佳的课堂教学效益。

(一)巧置悬念,抛砖引玉

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原因,那么课堂教学定会活起来。

在教授高中语文小说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预习之后,设置悬念,假如,林教头在山神庙没有忍无可忍奋起反抗,他会成为梁山好汉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产生争论。进入课文,学生分析后便得出答案,并能理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即情节了,进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创设情境,以境致情

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入情的目的。具体可以采用多媒体、影视片断等手段。笔者曾执教《我有一个梦想》,利用影片展现黑人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并以之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因同情而产生激奋,因激奋而融入情感与理解:“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在此时此刻,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坐牢,一起维护自由;因为我们知道,终有一天,我们是会自由的。”通过情境的创设和课文内容的结合,学生情绪激昂,并对自由做出全新的认识。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教师精美的语言,借助美术手段等多种方法达成。

(三)利用朗读,以读促趣

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话剧《雷雨》课堂教学为例,在品味人物个性特点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同学甲读周朴园的语言,同学乙读鲁妈的语言,教师旁白。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人物性格演泽得淋

漓尽致:学生沉浸其中,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理解加深了„„

当然,读的方式很多,还可以有小组读,表演读等等。

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激活课程资源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高中语文文学作品占了很大比重,它们承载着传播文化的重任,其人文性能引起读者(学生)共鸣,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必然吸引学生,让学生喜爱语文,喜欢上语文课。

(一)针对学生的基础,用活教材资源

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既注重语文运用,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的教学中,在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后,引导并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设置问题情境,针对现在城市大规模建设,很多古老建筑都被拆毁的问题进行讨论。是拆还是留?让学生积极的讨论。学生以前启而不发的状态变成了积极热烈的情况。让语文

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举办学生喜爱了的语文课堂活动诸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教材是《课标》的载体,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手段。因此,教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应用活教材这个例子,而不是把它当做死材料。

用活教材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像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像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新教材中选入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不少文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的内容。若能对文中涉及矛盾关系细加品味,深挖本质,触类旁通,改变视角,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些矛盾关系的看法。不仅使课堂活跃,而且有利于培养辩证思

维能力。

如果我们语文老师去想方设法地、千方百计地设计、上好每一堂课,力争将自己的课新颖、精巧地设计而上出特色,牢牢地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将语文课堂演绎成七彩的“人生殿堂”和“知识的迷宫”,使学生陶醉在你的彩虹似的、绚烂多姿的语言艺术和课堂设计里而乐不思“蜀”、乐不思归、乐而忘忧。这样的语文课,谁又能否认它是最有趣、最富魅力的语文课呢?我们还可借助时政新闻激活语文课。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鲜活的语文“活水”已流到了语文课堂的门前,我们再紧闭大门,让学生钻“故纸堆”,让学生“嚼蜡”式地闷“死”在你的课堂里,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全部。身边的小事;国内、国际大事都可以引入语文课堂,和课文里最恰当的情节、内容组接起来,激活沉闷的、乏味的、教师独角戏式的语文课堂。

第四篇:教学策略1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选择 2.1:教学策略的概念

策略涉及的是指为达到某一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因此,可以将教学策略理解为: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

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相比,两者都是教学规律、教学原理的具体化,都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只是教学模式是相对稳定的、可供参照的一系列教学行为的组合,而教学策略尽管也以一整套的教学行为作为表征形式,但其本身是灵活多变的,不具有相对固定的属性;教学模式有一定的逻辑线索可以依据,它指向于整个教学过程;而教学策略的结构性却显得不足,而且它往往比较明显地指向单个的教学行为。

教学策略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在某个教学模式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同时,一个教学策略也可用于多种教学模式中。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选择 2.2: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是指教师在教授新教材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新教材更加抽象、概括和综合,并能清晰地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的联系。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所谓认知结构,是指学生现有的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而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在于用先前学过的材料去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并帮助学习者区分新材料和以前学过的材料)。

先行组织者可以分为以下两类。(1)陈述性组织者

使用陈述性组织者的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它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例如,学习“蚂蚁”之前先让学生学习“昆虫的基本特征”,那么“昆虫”概念就是学生学习“蚂蚁”概念的陈述性先行组织者。

(2)比较性组织者

比较性组织者用于比较熟悉的学习材料中,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材料,从而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性。例如,在让学生学习关于白蚁的知识之前,先让学生学习蚂蚁与白蚁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这就属于比较性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如下图所示:

运用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需要有一定的教学条件,它们是:(1)教师起呈现者、教授者和解释者的作用;

(2)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教材,教师直接向学生提供学习的概念和原理;(3)教师需要深刻理解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先行组织者策略;(4)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观念和信息;

(5)个人的原有认知结构是决定新学习材料是否有意义、是否能够很好地获得并保持的最重要因素;(6)学习材料必须加以组织以便于同化;(7)需要预先准备先行组织者。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选择 2.3:情境教学策略

从广义上来说,教学情境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上来说,教学情境是由教学的具体环境和教学内容、师生情绪和情感等所构成的教学氛围,其包括物理的和心理的两方面内容,是“情”和“境”的融合。教学应该在和真实情境相类似的环境中发生,在真实情境中的学习,可以在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促进其对所学内容意义建构的同时,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在不同的教学活动进程中,情境的作用不同,主要可分为两类:动机激发和学习情境。为动机激发进行的情境创设,一般用于一堂课的开始或活动的开始,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视音频功能创设逼真、吸引人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为学习进行的情境创设,应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具体化的教学情境、学习情境、问题情境,将对现实生活经过抽象和提炼的教科书知识,通过情境的设计,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根据教学情境与现实世界存在的关系,可以分为真实型、仿真型、提供资源型等。根据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教学情境又可分为问题情境、探究学习情境、合作学习情境、练习情境等。

(1)真实型教学情境的创设: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亲临现场,在工厂、田间、野外等真实的生活与工作场景中学习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常,只要教学条件允许,就应当尽可能使用真实教学情境。

(2)仿真型教学情境的创设:一些危险的、不易或不宜真实接触的必修教学内容与学习内容可以用创设模拟现实情境来满足教与学的需求。如法律专业的模拟法庭。(3)提供资源型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是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求知,培养其独立钻研、独立学习的能力。

(4)问题型教学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质疑,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创设问题情境宜围绕教学目的,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新意识,且难度适中。

(5)探究型教学情境的创设:该情境与问题型教学情境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的刺激下会主动参与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继续深化学习情境,营造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

(6)合作型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合作型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培养学生的交往、协作和竞争能力。

(7)练习型教学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巩固或者独立的练习而创设的教学情境,前者可以利用课中教学情境的延伸,有时也需要单独创设以达到目的;后者可以用带有趣味性的故事情境进行串联,调动学生的练习兴趣。

学习情境的创设有以下三个要素。(1)学习情境的上下文或背景

描述问题产生的背景(与问题有关的各种因素,如自然、社会文化及背景的组织管理等),这样就有利于控制、定义问题,这个过程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完成。

(2)学习情境的表述及模拟

虚拟现实、高质量视频等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真实、富有挑战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得到各种锻炼机会。(3)学习情境的操作空间

为学习者学习提供所需要的工具,如虚拟实验室、讨论组、聊天室、邮件列表等,使学习者可以对情境问题进行不同的操作以及互相之间进行交流。

设计学习情境的注意事项如下所列。(1)不同学科对情境创设的要求不同

内容结构严谨的学科,如理工类学科的学习,要求创设拥有丰富资源的学习情境,其中应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内容结构不严谨的学科,如语文,英语等,要求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情境,在该环境下应能模拟实际情境,从而激发学习者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交互过程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2)学习任务与真实学习情境必须相互融合

学习任务与情境不能处于分离或勉强合成的状态,学习情境要能够以自然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选择 2.4:动机教学策略

学习动机是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学习动机能促进学习者加强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对所学知识的保持,还可以影响对知识的提取(回忆)。因此,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是教学的重点所在。

奥苏贝尔认为,动机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种成分组成。(1)认知内驱力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2)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一个人要求凭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的愿望。(3)附属内驱力是指学生为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赞扬而学习的需要。要引发学生的动机,就应该从这三方面着手,主要措施有以下几方面。(1)通过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2)唤起学生的认知兴趣,引起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

(3)提高学生的志向水平,对自己的奋斗目标持有较稳定的抱负和期望。(4)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引起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欲望。(5)注意与学生的情感的交流。(6)注意评估、反馈和奖励的频率。

教师应经常给学生以反馈和鼓励,使学生尽力而为。小的经常性的鼓励比大的但极少的奖励更有诱因价值。

(1)使所有的学生都有得到奖励的可能。教师应把奖励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努力上,而不放在学生的能力上,尽量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奖励,但是又不能使学生感到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奖励。

(2)避免对学生进行具有威胁性的考试和竞争,避免打击其自尊心,使其产生焦虑情绪等。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选择 2.5:启发式教学策略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对启发策略的高度概括,“愤悱”是学生无法解决所遇疑难问题时心理状态的外在表现,即是指在学生在就某一问题进行思考,急于解决但又难以突破时,教师应适时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而在学生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之后,但因思考尚未成熟,想说却又难以表达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孔子强调了“愤愤悱悱,然后启发也”,即只有当学生出现“愤悱”并提出求教时,他才去实施启发;而且他还要求教师不要包办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可见,“答疑解难”是孔子的启发方式;其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独立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主的过程。

使用启发策略时应注意两个方面:时机(何时给学生以指导)和方法(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在教学应用时,教师应遵循以下原则:

(1)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把握学生愤悱的状态和时机,同时对学生的困惑给予高度的重视,考虑其产生的根本原因;

(2)因材施教:学生可能会有同样的问题,但是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疑惑却不同,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困惑,从其根本上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3)把握启发的度:无论是启还是发,都是教师力求进一步推进学生的思考过程而对其的指导和点拨,因此,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解决办法或答案。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选择 2.6:九段教学策略

加涅认为,学习的发生要同时依赖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教学的目的就是合理安排可靠的外部条件,以支持、激发、促进学习的内部条件。加涅从学习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的九个阶段演绎出了九阶段教学事件,两者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以上九个教学事件的展开是可能性最大、最合乎逻辑的顺序,但也并非机械刻板、一成不变的,也并不意味着在每一堂课中都要提供全部教学事件。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行满足了某些阶段的要求,则相应的教的阶段就可以不出现。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选择 2.7:情境——陶冶策略

情境——陶冶教学策略有时也称暗示教学策略,主要通过创设某种与现实生活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但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在学习中通过与他人的充分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能力,以达到陶冶个性和培养人格的目的。

因此,情境—陶冶教学策略主要用于情感领域教学目标,当然在认知教学的某些领域,如外语教学中也广泛应用。

情境——陶冶教学策略主要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1)创设情境

教师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和音乐渲染等方式或利用教学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情绪。

(2)自主活动

教师安排学生加入各种游戏、唱歌、听音乐、表演、操作等活动中,使学生在特定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从事各种智力操作,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学习。

(3)总结转化

通过教师启发总结,使学生领悟所学内容主题的情感基调,达到情感与理智的统一,并使这些认识和经验转化为指导其思想、行为的准则。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选择 2.8: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策略的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其着眼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学”。因此,这类教学策略的具体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始终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

自主学习策略的基本过程是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归纳来获得一般法则,并用它来解决新的问题。其大致步骤如下所列。

(1)问题情境

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提供有助于形成概括结论的实例,让学生对现象进观察分析,逐渐缩小观察范围,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要点上。

(2)假设——检验

让学生提出假说,并加以验证,得出概括性结论。通过分析、比较,对各种信息进行转换和组合,以形成假说,而后通过思考讨论,以事实为依据对假说进行检验和修正,直至得到正确的结论,并对自己的发现过程进行反思和概括。

(3)整合与应用

将新发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纳入到认知结构的适当位置。运用新知识解决有关的问题,促进知识的巩固和灵活迁移。

自主学习策略一方面关注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提取、应用,同时关注学生在发现过程中的思维策略,关注探究能力和内在动机的发展,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应用;但是,这种学习往往需要用更多的时间,效率较低。

如果对自主学习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深刻认识,那么在实践中就有可能出现诸多问题:(1)缺乏明确的学习任务,学习过程松散而效率低下,一切从学习的“需要”、“兴趣”出发,课堂处于放任自流状态;(2)缺乏必要的指导:教师在课堂上为了多给学生留出“自由”的空间,而不敢多讲一句话,不敢多提学习要求,不敢多对学生的学习作出适当的评价;

(3)自主学习活动花样繁多,为了自主而“自主”,对教材内容、学生的特征等缺乏深入的分析,在形式上追求丰富性,忽略了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这一根本目的。

因此,在使用自主学习策略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人的设计

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设计的重点应放在能够促进学习发展上,而不是活动的形式上。

(2)目标明确

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或曰“基本内容”),然后再围绕主题进行意义建构。另外,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情景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即将知识外化。

(3)让学习者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即能实现自我反馈。

(4)重视教师的指导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要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在充分考虑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用各种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选择 2.9:支架式教学策略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应当为学习者建构一种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用于促进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因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这种教学思想来源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儿童的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换句话说,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邻近发展区”。儿童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因此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已有的智力发展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对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搭脚手架

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2)进入情境

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3)独立探索 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须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4)合作学习

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合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选择 2.10:抛锚式教学策略

这种教学策略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Anchored Instruction),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深刻理解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抛锚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创设情境

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2)确定问题

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3)自主学习

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包括:

● 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学习内容表是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

● 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的信息与资料); ● 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4)合作学习

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5)效果评价 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选择 2.11:随机进入式教学策略

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要做到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即真正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是很困难的。往往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为克服这方面的弊病,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进入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显然,学习者通过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将能达到对该知识内容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这种多次进入,绝不是像传统教学中那样,只是为巩固一般的知识、技能而实施的简单重复。这里的每次进入都有不同的学习目的,都有不同的问题侧重点。因此,多次进入的结果,绝不仅仅是对同一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巩固,而是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

随机进入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呈现基本情境

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2)随机进入学习

取决于学生“随机进入”学习所选择的内容,而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不同侧面特性相关联的情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学习。(3)思维发展训练

由于随机进入学习的内容通常比较复杂,所研究的问题往往涉及许多方面,因此,在这类学习中,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方法是:

●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应在“元认知级”进行(即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提问);

● 要注意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即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例如教师可通过这样一些问题来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你的意思是指?” “你怎么知道这是正确的?”“这是为什么?”,等等);

● 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通过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来达到:“还有没有其他的含义?”“请对A与B之间作出比较?”“请评价某种观点”,等等)。

(4)小组合作学习

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境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每个学生的观点在和其他学生以及教师一起建立的社会协商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同时每个学生也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进行思考并作出反映。

(5)学习效果评价

包括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评价内容与支架式教学中的评价内容相同。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选择 2.12:探究式学习策略

探究式学习思想认为在教学中可以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科学家面对疑难情境,搜集和加工所需要的资料,最后达成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成为探究策略的基础。

探究式学习策略主要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1)选择课题

教师选择一个令人困惑的情境或问题,这一问题可以是一个疑难的科学问题,可以是一个事件,也可以是一段戏剧或故事的情节,但是涉及的问题或情境必须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探索的意向。

(2)解释探究的程序

教师向学生说明开展探究过程应遵循的规则,使学生明确如何去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案。然后教师将问题情境呈现给每个学生。

(3)搜集相关的资料

学生根据问题搜集资料,在搜集和证实资料的过程中可以提出问题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但教师只帮助学生澄清问题,并不给出直接答案。

(4)形成理论,描述因果关系

当学生提出一个理论假设时,教师停止提问,将这一理论写在黑板上,全班对其进行讨论和考察,决定是否接受。在这一阶段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或参考其他资料检验理论。提问仍是有效的工具,但要指向对理论的考察。鼓励学生提出多种理论,逐一考查其有效性。

(5)说明规则,解释理论

某一理论或创设被全班确定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并应用这一理论,要对这一理论的原则或效果以及应用于其他情境的预测性价值进行讨论。

(6)分析探究过程

最后,教师和全体学生讨论所经历的探究过程,考察如何形成理论来解释问题,并讨论如何改进这一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技能。

实施基于Internet的探究式学习策略时要注意防止学生产生过强的挫折感,为此要有比较敏感的信息反馈系统,以便及时给予学生以帮助。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选择 2.13:合作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策略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常用的合作式教学策略有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和伙伴五种。而实际教学中往往包含多种协作式教学策略。

1.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教学策略的运用要求整个合作学习过程均由教师组织引导,讨论的问题皆由教师提出。“课堂讨论”教学策略的设计通常有两种不同情况:学习的主题事先已知和学习的主题事先未知。

(1)学习的主题事先已知

对于这种情况,课堂讨论策略的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 ● 围绕已确定的主题设计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 ● 设计能将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

●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位于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讨论,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代替学生思维);

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2)学习的主题事先未知

由于事先并不知道主题,这时的课堂讨论策略设计没有固定的程式,主要依靠教师的随机应变和临场的掌握,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 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应认真、专注地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仔细注意每位学生的神态及反应,以便根据该生的反应及时对他提出问题或对他进行正确的引导;

● 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哪怕只是萌芽),并及时给以肯定和鼓励; ● 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通过发言暴露出来的、关于某个概念(或认识)的模糊或不准确之处,并及时用适合于学生接受的方式予以指出(切记使用容易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词语);

● 在讨论开始偏离教学内容或纠缠于枝节问题时,要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 ● 在讨论的末尾,应由教师(或学生自己)对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作出小结。

多数的合作学习属于第一种情况,但是第二种情况在教学实践中也会经常遇到。例如,中小学的语文课上,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让学生当堂进行看图作文或命题作文,然后在课堂的后半段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全班性的评议交流就属于这种情况。因为在此情况下,事先只确定了一个目标——通过集体的评议交流来促进全班的作文学习,而具体的评议内容即学习主题在事先并不清楚。

2.角色扮演

通常有两种不同形式的角色扮演:师生角色扮演和情境角色扮演。(1)师生角色扮演

师生角色扮演就是让不同的学生分别扮演学习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学习者被要求解答问题,而指导者则检查学习者在解题过程中是否有错误。当学习者在解题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指导者帮助学习者解决疑难。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可以互换。让学生分别扮演指导者和学习者的前提是他们对学习问题有“知识上的差距”,怎样衡量和认识这种知识上的差距是运用这种教学策略的难点之一。

(2)情境角色扮演

情境角色扮演是要求若干个学生,按照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情境分别扮演其中的不同角色,以便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气氛,使学生能设身处地去体验、去理解学习的内容和学习主题的要求。比如,在学习《鸿门宴》的语文课中,让学生分别扮演刘邦、项羽、张良、范增、项庄、樊哙等历史人物,去重现当时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又如,在学习与法律有关的课程中,让学生分别扮演法官、陪审员、原告、被告、证人等不同角色。这些都是运用情境角色扮演教学策略的很好实例。

3.竞争

竞争策略是指两个或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情境,进行竞争性学习,看谁能够首先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运用竞争策略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要注意恰当选择竞争对象,巧妙设计竞争主题,一方面要避免学生产生受挫感,另一方面又要巧妙利用学生不愿服输的心理刺激进一步的学习;

● 一定要突出各成员间的努力是相互促进的,某成员的成功作为外界激励,经过竞争会在其他成员身上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形成整个协作小组内的成功正反馈。

在网络合作学习中使用竞争策略的一般过程如下:由学习系统先提出一个问题,并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学习者在开始学习时,先从网上在线学习者名单中选择一位竞争对手(也可选择计算机作为竞争对手),并协商好竞争协议,然后开始各自独立地解决学习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看到竞争对手所处的状态以及自己所处的状态,学习者可根据自己和对方的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4.协同

协同策略指多个学习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或者是进行分工合作。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就在这种和同伴紧密沟通与协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

5.伙伴策略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常常与自己熟识的同学一起做作业。没有问题时,大家各做各的,当遇到问题时,便相互讨论,从别人的思考中得到启发和帮助。伙伴学习策略与此类似,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他并不是孤独的,而是有一位伙伴可以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当一方有问题时,他可以随时与另一方讨论。由于个人的思考范围有限,若在学习过程中,能和伙伴相互交流、相互鼓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利用Internet网络的条件下,使得学生可供选择的学习伙伴更多了,而且具有更便利的条件。在这种系统中,学习者通常先选择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并通过网络查找正在学习同一内容的学习者,选择其中之一,经双方同意结为学习伙伴。当其中一方遇到问题时,双方便相互讨论,从不同角度交换对同一问题的看法,相互帮助和提醒,直至问题解决。当他们觉得疲倦的时候,还可以在聊天区闲聊,使得学习过程中不再枯燥和孤单,而是充满乐趣。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选择 2.14:教学组织策略

美国学者瑞格卢斯把教学策略分为三种:组织策略、授递策略和管理策略。

教学组织策略是指有关教学内容应按何种方式组织、次序应如何排列以及具体教学活动应如何安排(即如何做出教学处方)的策略。组织策略考虑的是如何将所选用的教学内容合理地加以编排,通常分为微策略和宏策略。

1.微策略

微策略关心在一个教学单元(或知识点,如一个概念、一个原理)内部如何组织教学,通常被看作一个教学编列(排序)问题。

微策略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策略部件(即一个微策略应包含的构成要素)和编列规则。(1)策略部件

在教学一个概念性单元时,一般包括讲解通则、举例说明、提供练习等教学步骤。因此,最基本的策略部件包括:

● 通则 ● 实例 ● 练习

梅瑞尔提出了四种基本呈现形式:讲解通则(即呈现一般的情境)、讲解实例(例子)、探索通则(回忆)、探索实例(实践),这四种基本形式就是成分显示理论中的微策略部件。

加涅的九个教学事件,即引起注意、告诉目标、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诱发学习表现、提供反馈、评价表现、促进记忆迁移,也是微策略部件。

(2)编列规则

将微策略部件进行适当排列组合,就可以得到许多不同的教学方法。微策略的编列涉及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规则与例子的安排

规则与例子的安排最典型的例子是规——例法(先介绍规则后举例子)和例——规法(先给例子后得出规则),这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规——例法属传递法教学,适合于教学对学习规则的运用;例——规法属发现法教学,适合教学对学习规则的发现。

● 正例与反例的安排

关于正例与反例的安排,同一概念的正例与反例要匹配,一对正反例最好只有一个关键属性是不同,而其他非关键属性应尽可能相近。

● 相继例子的安排

关于相继例子的安排,也就是当学习一个概念需要提供多个例子时,相继的例子应多样化,并且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呈现。

梅瑞尔提出了五条编列规则:

● 若教学结果为“使用通则”,则呈现通则先于呈现实例; ● 若教学结果为“发现通则”,则呈现实例先于呈现通则; ● 以多样序列呈现实例(例子和练习题); ● 按从易到难顺序安排实例; ● 提供与正例相“匹配”的反例。2.宏策略

宏策略考虑如何将多个知识点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包括两方面问题:编列和综合。“编列”关心如何将各类教学内容(事实、概念、原理、过程)合理地组织成为一节课或一门课程;“综合”考虑如何建立不同知识元之间的关系。

(1)编列策略

编列规则:从简到繁,从具体到抽象,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细节,从观察到推理,从已知到未知等。其中从简到繁是最基本的编列规则。课程内容编排的具体结构:螺旋式编列、渐进分化编列、自底向上/自顶向下编列、最短路径编列、细化编列、正向链/反向链编列等。

● 螺旋式编列

布鲁纳认为,对于某些学科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知识,应该让学生尽早开始接触,并且要经过多番学习,随年龄增长和智力发展不断加深内容。比如,物理中电的知识在小学、中学和大学课程中都得学习,但是内容是逐渐深入的。

这种螺旋式课程结构体现了从观察到推理,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原则,适合于教原理性的内容。

● 渐进分化编列

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层次状的,如果先向他们提供一个“先行组织者”,先介绍总括性的信息,然后逐层展开,提供稍微详细的信息,也就是遵守从整体到细节的原则,学生就容易形成比较稳定的认知结构。这种教学安排比较适合于概念性内容和言语型内容的教学。

● 自底向上/自顶向下编列

加涅认为在作教学分析时应将智慧技能分解成较小的组成部分,然后按“从部分到整体”的原则将它们组织成谱系结构。教学时则依照“自底向上”的顺序,先教基本技能,再教复合的高阶技能。但对于概念性内容和言语型内容,其知识结构也往往呈谱系式,可采取“自顶向下”的编列顺序。

● 最短路径编列

对于过程性知识(即知道如何做的知识,如数学中教如何约分),在进行教学分析时通常要产生知识的流程图,通过路径分析确定流程图中所有可能的路径,教学时则先教最短路径,即比较简单和基本的内容,然后教其它路径,内容越来越复杂和详细。

● 细化编列

瑞格卢斯和梅瑞尔吸收了前述四种编列方法的优点,提出了指导宏编列的细化理论。细化理论采取照相机调焦镜头的隐喻,学生首先用“广角镜”去粗看“图片”(领域知识)的主要部分极其相互关系,无需注意任何细节;接着聚集到一部分,越来越仔细地看清各部分的细节及其相互关系,然后又将镜头拉回到广角去复习该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如此继续下去,研究其他部分并弄清它们与整体的关系。细化理论对于不同类型的内容提出了不同的具体编列方法,但都遵循由简到繁的原则。

● 正向链/反向链编列

正向链过程应该是后面步骤依赖于前面步骤的完成,一般适合于实验技能训练。与此相反,反向链过程要求学生先练习离目标最近的步骤,然后练习倒数第二步、第三步,以此类推,直到掌握全部步骤,属于发现法的学习路径。例如教小孩系鞋带,正向练习方式的效果往往不理想,于是改用反向练习方法,让大人先做完系鞋带的大多数步骤,只留下最后一个步骤让孩子去做;待这步掌握后,然后再按倒序的方法一步步的学习,直到最后掌握。

(2)综合策略

综合策略主要关心寻求适当的内容结构,帮助学生完整地理解课程的知识体系。当前,教学专家们趋向于使用一定形式的网结构来表示知识元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大多是针对概念性知识的。瑞格卢斯还设计了称为合成器的工具来支持概念性知识、过程性知识及原理性知识的综合。

● 语义网

下图是语义网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 合成器 瑞格卢斯设计的合成器可以支持概念、原理和过程的综合,各类知识的表示结构各不相同。

 概念结构(整体部分关系和类属关系)用谱系图表示,如下图所示:

 理论结构(因果关系)用关系图表示,如下图所示:

 过程结构(顺序关系)用流程图表示。

内容合成还有其他一些方法,如概念地图、映象图等。

运用综合策略而得到某种形式的知识结构图,在教学过程中可用于如下目的: ● 作教学总结:在一节课的结尾进行归纳性总结; ● 提供系统性复习:对所学课程知识作综合回顾; ● 作课程的先行组织者:在课程开始作为导学图;

● 作评价手段:提供适当的合成工具给学生,让他们自行建构知识图,检验他们的综合理解水平。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选择 2.15:教学内容传递策略

为实现教学内容由教师向学生的有效传递,应仔细考虑教学媒体的选用和教学的交互方式。教学内容传递策略就是有关教学媒体的选择、使用以及学生如何分组(个别化、双人组、小组或是班级授课等不同交互方式)的策略。

授递策略考虑在教学过程如何开展有效的交互活动。基本授递策略部件包括: ● 提问策略; ● 反馈策略; ● 学生控制策略; ● 助学策略。1.提问与反馈策略 提问有三种功能:(1)吸引和保持注意;(2)使编码更容易;(3)复述学习材料。反馈的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1)告知学习者回答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完全正确的还是部分正确的;(2)纠正学习者的错误或帮助学习者自己纠正错误。教学中常用的提问与反馈策略有:(1)教师提问,学生响应,教师反馈;(2)学生提问,教师反馈;(3)学生提问,学生反馈;(4)学生提问,计算机反馈;

(5)计算机提问,学生响应,计算机反馈。

教学环境和提问与反馈策略匹配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2.学生控制策略

学生控制策略关心的是如何将学生置于一种积极、愉快、有效的学习活动中。教学中常用的学生控制策略有:(1)集体讲授;(2)班级头脑风暴;(3)有效的小组讨论;(4)个别化的学习指导;(5)角色扮演。

教学环境与学生控制策略匹配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3.助学策略

教学中常用的助学策略有如下几种。(1)先行组织者

指教师在教授新内容之前,提供给学生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新内容更加抽象、概括和综合,并能清晰地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的联系,其作用是帮助学生在获取新材料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利用原来的概括性知识去同化新知识,实现新材料向主体的认知结构转化。

(2)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种笔记方法,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特征: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图形向四周放射;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制作思维导图的工具有很多,如FreeMind,MindManager等。

(3)知识库

大量信息对象的集合,并允许用户根据某些属性进行检索。(4)电子笔记

(5)虚拟导师与虚拟学伴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让计算机来模拟教师和同级学伴的行为。(6)匿名学伴

教学环境与学生控制策略匹配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选择 2.16:教学管理策略

管理策略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组织策略和授递策略部件来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即教学决策功能,包括:学生管理策略;教学方法选择策略;学习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策略;学习评定与奖励策略。

1.学生管理策略

学生管理策略主要是指对学生的特性,包括性别、年龄、知识水平、认知风格等方面的把握,以便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学习任务分配和学习进程调控。

2.教学方法选择策略

影响单元教学方法选择的因素有:学习目标、学生特点、目标受众、实际设计约束等。3.学习诊断

学习诊断是指通过相应的测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以便确定学生是否到达了规定的学习目标。

在以客观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单元教学过程中,通常采取掌握学习法,诊断的结果仅判为“掌握”或“未掌握”。在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的单元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不是简单地依据其学习结果,而是注重对学习过程的分析和评价。

4.学习任务分配策略

根据宏编列策略规定的学习序列,为学生个人或小组分配适当的学习任务。在单元教学过程中,通常根据诊断结果为学生分配下一学习任务。若学生顺利通过当前目标,则为他分配新的学习任务,这叫前进处方;若学生未能达到当前目标,则提供复习或补习材料,这叫补救处方。因此,处方实际上涉及学习路径选择与学习进程控制问题。

5.学习评定与奖励策略

学习评定与奖励机制有关,在单元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以下三种不同的激励机制。(1)独立机制

对个人学习成功或失败的判定与他人的学习表现无关,一般采取参照标准的测试方法来评定学生成就。

(2)竞争机制

个人学习成功的判定依赖于他人失败的判定,在角色扮演游戏和模拟中常采取这种评定策略。

(3)合作机制

个人学习成功依赖于合作者全体的努力,在计算机支持合作学习系统中一般采取这种评定策略。

3.有效应用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选择3.1 选择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时应该考虑的因素及原因 在选择教学模式时,教师要重点考虑以下问题。1.教学目标

当教学的核心目标是知识掌握时,可以更多采用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突出系统讲授和系统训练。如果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实际能力或方法的培养,那就要在教学中更多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如果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形成某种态度或价值观,那就要更多采用突出社会活动、情感体验的教学模式。

一门课、一个单元的教学往往同时会涉及多个目标,所以,要在教学中适当对不同模式加以组合。

2.学习过程的复杂性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学习活动的认知复杂性是不同的。

(1)低复杂性的认知活动包含的思维模式比较简单,是一种绝对的、非白即黑式的思维模式,其中会尽量减少矛盾冲突。

(2)中等复杂性的认知活动需要学生对几个方面进行综合思考,避免绝对化,不盲目相信权威。

(3)高复杂性的认知活动则体现了更多的辩证思维,需要灵活地、多角度地看问题,需要深刻地进行思考,且具有更高程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如果所要进行的学习活动具有较高的认知复杂性,就需要选择采用结构较松散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及教学程序的控制性较低,允许学生进行更主动的、更开放的探索性活动的教学模式,如发现学习的模式、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模式、非指导性教学等;相反,如果所要进行的学习活动主要依赖于较低复杂性的认知活动,那就可以选择结构更严格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教学程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详细严格的规定,如程序教学等。

3.学生的特点 教学模式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低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活动上更多依赖于动作和具体形象,依赖于直观经验,所以应采用突出学生活动的教学模式,如发现学习。而高年龄阶段的学生则可以更好地进行抽象概括,可以借助于语言符号获得更多的间接性经验,所以,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模式在这一年龄段上更为有效。另外,在选择教学模式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而且应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4.各种教学模式对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客观条件的要求 同样的,教学策略的选择也必须考虑上述问题。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选择

3.2 评价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评价所选择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是否有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判断。1.学习者的认知和情感目标达成情况,这一点尤为重要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选择既要能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与教学实施,学生不仅要得到广泛的认知范围、深层次的认知深度,同时还要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有所收获,如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的成就感,培养良好的道德观等。

2.与教学环境和教学媒体的切合度来判断

要考虑所选用的教学媒体和教学策略是否符合当前的教学环境与教学媒体。教学不可能脱离现实情况而独立存在。只有最适合当前情境的教学模式,不存在最好的教学模式。因此,从经济性、可操作性、时间、精力、人流、物流成本等角度综合考虑,选择出来最适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才是有效的、有意义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

第五篇:浅探当前高中物理个体差异教学策略

浅探当前高中物理个体差异教学策略

【摘要】目前的高中物理教学仍是传统的一刀切、千人一面的教育方式,统一的教学评价严重挫伤了部分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高中物理教学应实施有差异的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学生的差异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那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什么样的差异教学策略才能满足学生的差异发展,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这些策略,成为广大高中物理教师急需探究的问题。因此,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探讨,分析差异教学策略的构建原则,提出构建高中物理个体差异之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物理 个体差异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113-02

1承认个体差异

1.1尊重差异,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物理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以及能力来选择学习内容。如:可选择教材中的开放性栏目“科学足迹、STS、做一做”等内容,让学生探究、合作、自主的学习,并可将学习成果以自已的方式展示、讨论和交流。这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提供给他们展示自己、发展个性、体验收获与成功的机会。

1.2 创设差异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构建的原则

学生产生认知需要的关键是物理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不同的、有差别的物理教学情境,可以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物理知识的建构,这就需要考虑不同学生的需求和认知水平。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差异、性格差异、经历差异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积极理解知识、构建知识,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逼真的物理实验情境,来吸引学生,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组织材料进行自学学习,促进知识的主动构建。

1.3 通过合作完成差异教学的原则

他们在异质小组中彼此通过对话、合作,完成一项教学任务,实现了差异资源的共享。小组合作不是几个同学一起完成一项教学任务这样简单,分组时充分注意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特点进行分组,使每个同学都能参加小组活动,即发挥了他们各自的优势,又使他们从其他成员中学习了自己的弱势。通过相互合摘 要 目前的高中物理教学仍是传统的一刀切、千人一面的教育方式,统一的教学评价严重挫伤了部分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高中物理教学应实施有差异的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学生的差异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那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什么样的差异教学策略才能满足学生的差异发展,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这些策略,成为广大高中物理教师急需探究的问题。

2构建高中物理个体差异教学策略

2.1挖掘教学内容本身蕴含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教师可以利用物理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准备几个有趣小实验,如“小鱼煮不死”的实验,使学生对物理课充满兴趣。教师要充分挖掘并借助于情境、活动等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2.2 学习内容要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

教学要联学生生活实际,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内在需要,激发内在动力。

2.3 提高物理教师自身魅力和教育水平

俗话说“信其师,听其道”,大多学生喜欢某门课程,往往是从喜欢某位老师开始。

而决定教师在学生中地位的因素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知识水平以及教育水平。教学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自如的驾驭教学,还能用自己的神态和语态、丰富的媒体、幽默的故事牢牢的吸引住学生。当然,为了使学生能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动机,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领域,给他们创造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

3构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策略

对不同的学生采用哪些不同方法,不同方法之间如何有机结合,甚至还要提前估计可能出现的情境。是讨论式教学还是讲授式教学,是小组合作还是个人自学,是利用计算机辅助还是演示实验,这都需要教师精心筹划。但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应体现启发式教学的思想,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不同学习方法,并加以指导。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要注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探究和构建知识,这是因为未来的社会要求有主体精神的人,有创新精神的人,要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

另外,从照顾差异角度来说,只有当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教师才有时间和经历去照顾差异。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绪表现不同,需要灵活的调整教学方法而这正需要教师的教育机智。

4创设优越的教学环境

教学需要一定教学设施如:实验仪器、多媒体平台等,这些设施能够影响学生的创造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学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学校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各种社会关系与外界进行交流。

处在丰富信息环境中的学生,与处在闭塞信息环境中学生其见识水平、学习效果是有差异的,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和加工程度也不一样,教师要及时给以指导。同时在座位编排上教师也应兼顾学生的差异,对于学习自制力差、注意力易分散、爱做小动作、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应尽量安排在教学活动的“行动区”,使其处于教师课堂监控的有效范围内,学生自然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认真听课。教师也可以通过眼神、表情、举止将自己对学生的关注和期望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产生心理共鸣。

结论

本文对高中物理差异教学的设计原则及教学策略进行了具体的探究,通过理论分析,文献的分析探究出了高中物理个体差异教学的具体教学策略。希望能够通过这些策略为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提供参考。鉴于笔者的研究时间、能力、文献资料的搜集能力和教学实践经验的限制,本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高中物理个体差异教学策略有待进一步探究,希望广大的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更多更好的办法。

参考文献:

[1] 华国栋,差异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朱文红.差异教学的课堂组织策略研究[G].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6

[3] 李吉.差异教学一一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08.47-50

下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1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探当前高中物理个体差异教学策略

    浅探当前高中物理个体差异教学策略 【摘要】目前的高中物理教学仍是传统的一刀切、千人一面的教育方式,统一的教学评价严重挫伤了部分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

    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浅探

    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浅探 河北省河间市一中 白志敏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弊端,如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少;师生一问一答多,学生探讨研究少;......

    “对话内化”教学策略选择浅探

    “对话内化”教学策略选择浅探 [摘 要]“对话内化”教学对语文的本质、语文教学的本质进行追溯和反思,对儿童的语文学习规律进行探索和思考,对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进行梳理和优......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在中国跟战乱有关的历史数不胜数,前人通过古诗词铭记这些事件,而这些古诗词也成为中华传承的精华所在。目前,古诗词教学被教育界所重视,成......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共5篇)

    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组织策略刍议 一、 “解放思想,贯通古今”我这里所说的“解放思想”,就是在平常的文言文教学中,要放下思想包袱,不要先入为主的认为文言文教学是“硬骨头......

    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它要求学生在提高文本感受鉴赏的基础上,增强对自身阅读能力的应用拓展,促进创新性......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浅探(合集五篇)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浅探 在高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一、给足......

    高中语文有效课堂策略浅探

    高中语文有效课堂策略浅探 攀枝花市西区第十二中学校 杨帆 内容摘要:当前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