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徐正权实践性课型教学研究
《“五严”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型研究》
子课题“实践性课型教学研究”
研 究 报 告
镇江市第九中学 徐正权
一、课题:语文实践课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者:徐正权
研究对象:高
一、高
二、高三学生
研究主导课程:高中语文、现代课程改革理论
三、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圈内人埋怨,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收效不大”。为了使语文教学走出困境,广大语文教师做了许许多多可贵的探索,从教材内容到教学手段,从教学方法到考试评估等方方面面的研究,为改变语文教学不尽如人意的局面产生了良好影响。但是,也有不少研究,仅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篇课文的肢解分析、一节课的程式宣讲、一个环节的机械处理、一块板书的安排设计、一道练习的标新立异这些只属于技巧的细节、末节上。我们发现了语文教学的病状,却未能重视疗治它的病根。我们误以为抓住了某一技巧,凭借某一“绝招”,就能使语文教学大功告成,一蹴而就。然而实践给我们留下了的却是一个又一个遗憾和打击,一个原本是内容生动、充满情趣的学科,反倒使学生厌学,教师厌教。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本来是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却远离多彩的生活。我们习惯地为语文教学画定了太多封闭的怪圈,我们在这怪圈里疑惑徘徊,我们始终也没有走出这怪圈的力量和勇气,我们甚至还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不断营造和完善这一怪圈。如果说传统教育的某些陈规还在影响着现代中国的教育,那么,它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影响却是最顽固最难以摆脱的。语文教学呼唤的不是改良,它应当有一个挑战性的选择。语文教学必须走出封闭,走向生活,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建立新教学格局,确立新的考试思路。
四、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语文实践课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实际能力,可以优化学生学习的心理素质,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飞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现代文明的时代。为适应现代生产、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教育,现代教学理论便应运而生。从现代教学论的特点来看,语文实践课的开展是符合现代教学理论的。
第一,现代教学论主张把学生作为一种独立的、具有创造性的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人来培养,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发展、培养统一起来,因此具有发展性的特点。(参见吴紫彦、吴重光主编的《现代教育思想》P35-P38)开展语文实践课的目的,就是通过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促进能力的形式,语文实践课的宗旨与现代教学论的理论是一致的。
第二,语文实践课具有多向传递信息的特点,这也与现代教学论的理论相符合。语文实践课的形式,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注入式教学中教学信息单向传递的弊端,教学时选择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双向传递或多向传递的方式,大大增加了信息
第1页 的传递量和信息反馈的渠道,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实践时,既有师生间的质疑问难,又有同学间的启发补充。这种多向传递信息的形式,既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思想。
第三,语文实践课的开放性教学,符合现代教学论中教学组织的开放性特点,能有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大众传播媒体的广泛使用,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广阔途径。让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多参加实践,多接触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实行开放式的教学,已越来越成为老师们的共识。语文实践课的开设,已为开放性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学生的能力也从中得到了培养。例如在开展纠正错别字的实践时,老师先布置学生找出自己作业中出现的错别字或者收集社会上招牌广告以及报刊杂志上出现的错别字,然后由各小组汇报收集的字例,让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并改正。这样的教学,比教师在课堂上单纯讲纠正错别字要有针对性得多,范围也广泛得多,效果当然更为明显。因为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既找出了自己写字方面存在的问题,又深入了解了社会用字混乱的现象,从而引起对用字的重视。另外,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从教学的效果来看,也符合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最优化的理论。
第四,语文实践课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现代教学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语文实践课,强调的是“活”,更让学生尽可能地“动”起来,避免教学方法上的单调呆板。灵活多变的教学,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学生当然就感到轻松愉快,从而爱学,乐学了。学生对这样的学习感到很“新鲜”、很“刺激”,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件苦恼的事,从而就会以良好的心境去主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高,那么学生主动探求真理的能量就将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说,学生能过自身的努力而获取到知识,往往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和成功感。这种成功的情感体验,又可以成为学生获取新知识、攀登新高峰的新动力。
六、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中心是,如何科学有序、切实有效地开展高中语文实践课。具体内容包括下列三个方面。
1、根据高中各年级学生的情况和语文教学要求,对高中各年级语文实践课对学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素质的发展进行详细的目标分类规定,从而建立高中语文实践课程的目标体系。
2、根据高中各年级语文实践课目标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安排高中各年级语文实践课的内容,内容的安排力求充实、精当、有序,并初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实践课内容体系。
3、根据高中各年级语文实践课目标内容和高中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探索高中语文实践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确定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时间、空间及程序,并在此基础形成多种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语文活动课教学模式。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
1、准备阶段(2009.12~2010.9):组织研究队伍,进行有关的理论研究,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确定实验班级并培训教师,对实施高中语文实践课作出规定,确定课题研究和操作的老师,提供实践空间、场地、时间、经费,并组织有关教师学习有关理论,进行实践课的设计。
2、实施阶段(2010.9~2011.12):实施实践课的班级每教学周开设一课时的语文实践课,并利用寒暑假及平时假期开展课外实践课的教学。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订好计划,认真实施,并做好资料的积累和分析研究。
3、总结、鉴定和验证阶段(2011.12~2012.6):对三个年级两年多来的实践
第2页
研究进行全面的总结,研讨高中语文实践课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根据高中语文实践课的教学规划,鉴定实践经验和研究课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并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验证。
八、课题研究手段:问卷调查、实践法、比较法、归纳法。
九、实践课活动安排
高一第一学期
自画像(说说自己)普通话朗读 查字典
日记选美会 观察与描述 快速阅读 想象七彩虹 词语接力赛
高一第二学期
竞选主持人
故事会 收听广播
说说我读过的一本书 成语小博士
情节知识连环赛 作文接力赛
语言病床(纠正错别字)古诗背诵
高二第一学期 谜语大厦
可爱的家乡专访 商品介绍大会
“说说今天的报纸新闻”联播台 语言美容院
语言的艺术──广告
一幅图画引发的联想和想象 小小编辑部──编手抄报比赛 标点符号知识竞赛活动
高二第二学期
过把演员瘾──“角色”传话活动 记者招待会 小小影评家
评头品足(议论身边的事)读书报告会
作文标题审判庭 文段精读仿写 语法知识大检查
第3页
高三第一学期
新闻发布会(报道校园新事)阅读三棱镜(精读比赛)小小演说家
小小图书馆(布置班级图书角)语病会诊
听音乐,编话写文
在戏剧的海洋里畅游(课本剧活动设计)
高三第二学期
辨论会
应用文
写作小教师(议论作文)
热点调查与报告
课文主人公大聚合箴言互勉
我为人师,人师为我(学习经验交流)
语文知识树(总复习)
十、问卷调查反馈
实践课开设前的问卷调查数据表明:80%以上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他们认为,语文课太沉闷,枯燥无味;翻来覆去都是字、词、句、篇、主题、人物、背课文、讲结构,太死板,总是提不起精神,一句话,学语文太累。
实践课一年后的问卷调查数据表明:100%的学生欢迎、喜爱这种新型的课程,用他们的话说:“语文实践课,我们都乐于参与,表现积极,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课”;“自从开展了语文实践课后,我渐渐发现,原来语文并不是很无聊,并开始喜欢语文了,这完全归功于语文实践课,是它──使我爱上了语文”。
实践课开设两年后问卷调查数据表明:以高三⑷⑸111人中,认为语文兴趣提高的有109人,听说能力提高了的有107人,读写能力强了的有89人,愿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有108人,改进了学法的有100人,学习效率提高了的有96人,考试中优秀率、平均分、合格率都超过对比班九个百分点,竞赛获奖人数也比对比班高出一倍。
十一、结题报告
语文教育是为了“造成善于处理生活的公民”,“衔接实验”倡导“立足课内,经营课外,由课内辐射课外,由课外扩展课内”“语文教学生活化”“社会生活语文化”。语文是生在社会之中的,社会生活是语文素材的最大来源地,又是语文赖以流传、锤炼发展的依托。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向生活汲取语言和思想的材料,到生活中学习语言。引导“学生由单一的语文课堂教学‘狭的笼’,步入广阔的社会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在长智力的同时养成良好习惯,在练就终生受用的语言本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作为现代人的社会交际素质,从而促进自身人格的完善”。站在民族化、现代化、国际化的高度来审视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吸收中国传统语文经验,大胆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把语言学习置于社会文化生活和社会生产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与学生的求知、生存、发展、创造高度融合显得更为必要。我们深深地觉得语文教学若要革故鼎新,就要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注重把时代活水引入课堂,把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通过社会实践去探索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一)变有限课堂为无限学习,让教学贴近社会生活
第4页
语文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语言是工具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它既是人们思维的工具,又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语文教材犹如一部百科全书,从内容来看,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宏观宇宙星系,小到微观原子粒子,新的涉及电脑、激光,老的联系老子、庄子,或介绍国外风情,或推崇民族传统,有语言素养,有思想教育,其一切的一切无不是大千世界社会广阔生活的反映。再从中学语文课本涉及的一些有影响的作家和具体的作品来看,无论是李白、杜甫,还是巴尔扎克、高尔基,他们的创作无一不与他们所处的阶级地位、个人遭遇以及所处的历史时期的生活感受有关。如果我们将语文教学完全和社会实践脱离开来,搞封闭式的训练,那么学生就很难深刻理解和正确认识作者的写作意图、表达方式及文章的深刻含义,更不用说学以致用,将知识转换成能力。
“衔接实验”以叶老的“例子”理论为指导思想,提出了“用好例子,用活例子,用足例子”的课堂原则,深入挖掘教材,凭借有限课堂展开无限的学习。在教学中,力求把生活的活水引进课堂,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如上《我的空中楼阁》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先写一篇《我的空中楼阁》,并让学生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珍藏的这件东西的来历。为此,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有说“一枚珍贵的邮票”的,“一只珍贵的瓷猫”的,“一枝珍贵的毛笔”的,等等。由于体验深刻,不足五分钟,近十位同学就把其东西的“珍贵”缘由说得简洁明了、清清楚楚。通过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篇篇课文,大力发挥其语言的典范作用,把学习语文置于社会语言的大背景下,参加丰富的语言实践,才可能有较深厚的语言积淀和丰富的社会阅历。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贴近生活;一旦脱离热火朝天的现实生活,便失去了应有的活力。
(二)变小课堂为大社会,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中有限的社会生活的同时,引进生活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丰富生活见闻,广开读说听写甚至是动手操作的训练之路。让学生试读,试讲,试作探讨,试作实习,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增长知识和才干。“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带着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
“课前五分钟”(或三分钟)活动是一种用时不多,学生能力却大有所增的有效方法。为充分激发学生兴趣、丰富活动内容、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每周星期一至星期五依次设置了“海阔天空”“课文质疑”“开心一刻”“佳作赏析”“日记大家听”“一周新闻联播”等栏目,学生依次担任主持人。这些栏目带入课堂的生活内容,可以囊括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全部。
在课堂上,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社会实践的场景,培养学生的动口动脑、动手能力。教学《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把他们带进图书馆,让他们动眼动手后,就很容易掌握课文中的知识。以“今天我当家”或“今天我当经理”为内容,让他们应用所学知识安排一家人或一班人的工作。使小课堂变成大社会,这是学以致用的最好尝试。同时,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引进实验教学中,如知识抢答、演讲比赛、抽签作文赛、口头作文赛、规范用字比赛、书法比赛、故事会、手抄报比赛、报刊剪摘活动、争鸣辩论活动、新闻语竞猜活动、介绍新技术与分析新思想及叙述新事物活动、计算机操作活动、多媒体演示活动等,把竞争激励机制引进整个实验教学中,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和才华,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推动了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
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教材内容所反映的生活空间也越来越广阔,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可以走进课堂的生活内容也更加丰富。教学“语言要得体”时,在学生掌握了怎样的场所该用怎样的语言才算得体后,教师可设置多种生活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人物形象进行社会实践的语言训练。如向陌生人问路、到医院看望
第5页
病人、到商店买东西、给别人解决纠纷。虚拟“爱心寻呼线”的“寻呼”和“中学生你、我、他”栏目,让他们在角色中换位,身临其境;学生在这些场景中不仅学会了运用语言,而且锻炼了交际能力。在这些场景里,有各种人物的登台亮相,有形形色色内心世界的展示,通过模拟生活让学生了解了社会,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变大社会为小课堂,让课堂走向社会生活
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相关知识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社会上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去了解社会、审视社会。让语文课堂教学走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这是语文教学由“知”到“行”的必经之路。从社会实践中学习语文也是一条多快好省的捷径。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荀卿主张通过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去激发学生兴趣。孟子则认为:“尽信书不如无书。”叶圣陶先生在《读书二首》中写道:“善读未写书,不进图书馆,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投身到社会这个大课堂,通过实践学到的知识更完全、更牢固。如果只是关在教室里学习词的构成、句子成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阅读写作等,而脱离语言运用的实践,那是很难学好语文的。
刘国正先生强调:“语言是躯壳,生活是血肉,思想感情是灵魂,他们水乳交融,难分难解。”社会中的语文学习、语文实践活动是“课内外衔接”实验注重的一个重要方面。制定了社会实践课计划,指导学生到社会大课堂中去学习、求知,并用“社会实践活动卡”的形式检查、督促、落实。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⑴根据教材内容,在社会大课堂中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思想和艺术特点的理解。走向社会是学生认识社会和处理自我认知关系的好途径、好方法,它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如:在学习了描写风景、记述处所的文章后,可以让学生去观察、记叙,描写本地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用大自然的美来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学习了记叙英雄模范、名人伟人传记后,可以让学生调查身边的先进人物,用手中的笔为他们树碑立传,讴歌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在学习记叙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的文章后,让学生了解本地的风俗人情、方言俚语、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⑵让学生到社会大课堂中去发现语言现象,开阔视野,厚积知识。到农村、部队、机关、街道进行社会调查,调查市场供求双方的情况,听取农民对发展生产的建议,听取工人对工厂发展的意见,了解百姓对政府官员的议论。“我学讨价还价”、街(乡)邻春联集成、征信民谚农谣、广告招牌评说赏析„„学生渐渐领悟到社会实践原来也是语文学习的不绝的源泉,是丰富的知识宝藏。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做生活有心人的良好习惯,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华,获得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⑶让学生学以致用,在社会服务中提高语文素质。叶老曾说:“尤其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如何启发学生,把所学的应用到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去。”组织学生走上街头,纠正街头商场等公共场所出现的错别字,指导学生承办乡村黑板报,街道文学建设,假期开办乡村夜校,义务当导游,慰问老红军,为本地产品写广告词,写对联,写标语,甚至可代人诉讼„„这样从小树立服务于社会的观念,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开阔视野,切实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
在这些社会实践中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既当“演员”又当“导演”,真正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人。
“社会实践课”“阅读课”“收视课”“文学社团活动”是语文课外活动的“四大支柱”,参与社会实践,让社会生活走向课堂,让齐全内外有机结合,变有限课堂为无限学习,变小课堂为大社会,变大社会为小课堂,必将会迎来语文教学的满园春色。
第6页
十二、课例之一
第一课 自画像(说说自己)(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
【活动目的】
1、通过说话活动,树立当众说普遍话的自信心。
2、通过彼此的自我介绍,促进同学间的沟通。
3、掌握应有的说话技能,把话说得连贯、完整、易懂。
【活动提示】
一般来说,自我介绍有个人简介、求职信、竞选演说等,它们之间有联系有区别,因目的不同而各有侧重。如竞选演说,要充分了解所竞选职务的性质、任务及承担的责任。
这里要同学们掌握的,是自我介绍的一种简单活动,主要是说话训练活动。
在活动中,可以适当简述自己的姓名、年龄、学习经历,重点要放在自己的爱好、能力、有过的成绩及今后的理想上。同学老师最需要了解什么,就介绍什么。当然,不是什么都说,而是有条理地把最主要的东西说清楚,能生动些更好。
一要克服胆怯心理。有些同学平时与人交谈,口齿伶俐,谈笑风生,一到大庭广众面前,便判若两人,说话结巴,手脚僵硬,表情呆滞,似乎思维也凝固了。当满头大汗走下讲台时,连自己都觉得不是一个真正的“自我”了。只有克服胆怯心理,才能有真实的“自我介绍”。而要克服胆怯心理,可以从四个方面做起:
⑴认识说话是人际关系的桥梁和纽带,这种能力非具备不可。
⑵要有自信心,别人做得到的自己也一样可以做到。同时,多用杰出演说家的故事来激励自己。
⑶做到说话“胸中有人,心中有数”和“目中无人”。即对自己的听众有不少的了解,对自己要说的话,想得清清楚楚,到了说话时,就要一心一意地说,不要去考虑面前有什么人,是否有人讥笑。
⑷不要放过任何机会,多进行练习。练习多了,技能就自然培养起来。
二是用语恰当。这首先是用语要准确无误。其次是语句连贯,不要前言不搭后语。再其次,要尽可能引进生活中真实有趣的话语。不要堆彻一些空洞华丽的词藻,文诌诌的满口“学生腔”。同时,去掉“口头禅”和过于夸张的动作。
【活动要求】
1、克服胆怯心理,大胆发言。
2、发言前先考虑清楚讲话的内容要点。
3、同学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鼓励。
【活动过程】
(一)在老师指导下由班委会拟出“说话训练──自我介绍”活动的通知。通知中要说明如下几点:
1、开展“自我介绍”活动课的目的。
2、活动的主要原则是:人人动口、动手、动脑、气氛活跃、形式灵活。大家思维高度活跃。
(二)出示二篇“说话训练──自我介绍”的例文。(见后)
(三)准备自己的介绍提纲(可以仿照例文一、二,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写,各有特色。可以是全面的,也可以突出一二个特点。)
(四)自荐或推荐产生下列人员,活动总负责人,让他主持活动的主要工作;活动的评委,负责对说话进行评议、计分。其他同学也可以依评价表进行评价。
(五)根据目的要求,制定评价表,内容包括语音要清楚、语句要连贯、第7页
声音要响亮、态度要大方、富有表情、画出了自己最主要的特征等。
(六)自愿或按座位号划出8个小组,选出小组长,每小组在课外由组长定时间定地点,先在组内进行“自画像”说话活动。然后评优劣,选出1-2名代表。同时对代表的说话进行讨论补充。让他们代表本组同学上台进行“自画像”。代表的得分。即为全组的得分,代表的成败,与每位同学都息息相关。
(七)课后,评出自己认为最好的“自画像”。
下面附上两个具体的活动方案。
具体活动方案之一:
1、老师用如下实际事例进行必要的鼓动,尽量将同学们带入营造好的氛围中,时间控制在2分钟之内。
事实一:拿破仑的《我要拥抱鹰旗》演说仅仅几百字,却使他的卫队的士兵感动得像小孩子一样失声痛哭,其成功在一:感情非常丰富、真挚,产生了巨大的共鸣。那铿铿有力的语言,形成了演说的高潮,气势磅礴,荡气回肠。
事实二;马克·吐温用风趣、婉转、幽默的语言使以《婴儿》为题的演讲得到了听众的热烈欢呼。
事实三:刘明年用良好的形象,灵活而恰如其分的问答,包括恰到好处地谈自己的缺点,赢得了招聘者的赞赏,求到了较好的职位,为后来事业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活动组织者开始主持“自画像”的活动。
⑴要求大家推荐出来的代表抽签,明确各自的顺序,明确一人不超过3分钟。
⑵要求每位同学作好记录和评价。
⑶提醒同学,对自己认为有特色的“自画像”作尽可能详细地记录。
⑷评委完成好准备工作。
⑸代表依次上台进行“自我画像”。
(要注意各方面的反馈,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对有些怯场给予热情的鼓励,对夸夸其谈和严重超时者予以提醒。)
⑹评出优胜者(前五名)及“说话”成绩。
⑺检查谁评得最准,给予“最佳评论员”称号。
⑻主持人作小结。
⑼教师布置延伸性作业:把自己认为最佳的“自画像”用文字或图画再现出来,或写一篇文章,题目是:他就是我要找的朋友。
【附:活动实录】
学校班级:
(上课钟响后)
师:我们班是全市招生的新班,大家来自各城镇乡村,今天,我想给大家一个机会,让每位同学都来说说自己。
(学生纷纷议论,有些好奇)
可能有人认为这只是“小菜一碟”,没啥意思,其实,这作用可大啦!你们猜想猜想,这作用我会说出多少点?
生1:老师,我觉得你至少可以说出两点:一是可以锻炼说话;二是可以相互熟悉。
生2:应该说一是审视自己,发挥优点,纠正不足;二是创造一种新的上课形式。
生3:老师,我想你会用名人的成功和社会行业的需要来使我们懂得说说自己的价值。
师:大家说得都对。要是让你来举例,你能举出哪些?
第8页
生4:富兰克林、林肯,还有毛泽东、朱德。
师:能具体一点吗?
生5:毛泽东和斯诺的一席话,便让当时的世界知道,红军在陕北,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师:说得好!你们再来假设一下,我会怎样上这节课。
生6:按学号叫人上来,每人几句。
生7:不对!要让临时班干先上。
生8:抽签。
生9:让我们先讨论一下,然后看看有没有自告奋勇者上台帮老师主持。
生10:那不行,学生是学生,不够水平。
生11:错,老师不是常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吗?我们长大了,电视里小孩都能主持,上海《小主人》杂志就是一班小学生办的,办得真好。
师:有事实,有道理,也真有志气。要是有人真的能露出两手,那真是再好不过的“自我介绍”了。
(同学们兴奋起来,你鼓励我我推荐你的,说话训练的气氛营造起来了,同学自己来主持的可能性也出现了)
师:看来又只好用老套子了!(欲擒故纵,同学们欲罢不能了)
生12:吴翠翠上!
生13:上就上。
师生:好!(鼓掌)
师:吴翠翠有志气,我想,他一定能成功,对了,要是大家给他出出主意,他又能博采众长,说不定我们这节课真的会高潮迭起,终生难忘!
生14:让我们来创造一堂使我们永生难忘的课吧!献出你的聪明才智拿出你的“秘密武器”!
生15:请说说必要的规则。
师:这里印有一个《自画像说话活动评价表》及一些规则。看看可不可以用。
(发“表”及“规则”,学生自发地讨论起来,稍作补充,正式按表评定,依规操作)
(学生正式开始主持活动,评委以自荐和分荐组成)
生16:我是主持人,先带个头,我想从性格、兴趣和所关注的事物、对问题的看法等方面来画画自己的“像”。
我现在喜欢思考问题,大至共产主义、东欧巨变、苏联后的俄罗斯,小至书包的式样该怎样设计,老师的哪句话讲得特别有味都喜欢寻根问底。为了给问题寻找答案,我特别注意看报纸及新闻,几乎每天都用课余时间翻资料,对大人的讨论也总想加入,而且会对他们的讨论作出自己的评价,有些自认为重要的还认真地写在日记本上。
生17:我来说说自己,题目是:善于战胜自己。
善于战胜自己,这就是我的个性。去年,我参加了省快速作文竞赛,取得了较好成绩,文章还在《少年文艺》上发表了。这是我战胜自己的结果。记得那天老师在堂上大声问:“谁愿意自告奋勇地报名参加省快速作文赛?”眼光里透出热切的期待。我犹豫了半天,因为妈妈前天指着我的鼻子向来参加哥哥婚礼的至爱亲朋说我数学十分糟,考中学麻烦,比不上邻居的张丹丹。我给自己立下军令状,要把数学赶上去。但面对老师的失望,我不能无动无衷,咬咬牙,举了手。妈妈知道了,冷嘲热讽一番,我又凉了半截。后来,无意中看到老师写的文章,题目就是《战胜自己》,我受到很大启发,决心战胜自己。经过不断努力,升中考试,取得了优
第9页
异成绩。这几天,在新的班里,我看到在全国数学联赛中获佳奖的人如些努力、谦虚,我又明白,自己仅仅才入了门,今后要对垂头丧气的自己、得意洋洋的自己、畏缩不前的自己作一次次真正的超越。这,就是现在的我。
生18:我现在不愿父母老管着我,唠叨不完,当我是小孩,也不愿走他们替我设计好的厂长、经理、出国打天下的路。我想做个出色的军人,能掌握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研制出一代代超一流的新的武器,击败一切敌视我们的人。因为我好奇地看了十多本历史传记,里面全是洋人怎样侮辱我国,掠夺宝藏,我恨透了侵略者,我要用自己的一生在中国的土地写个大写的“我”字!(鼓掌)
生19:我喜欢知识,但又不愿下苦功学习。我希望别人尊重自己,但我又很少去注意尊重别人。我有了一点成绩,就盼望老师、领导在会上表场表扬。但表扬时又要故意说点谦虚的话。如果老师、领导也同样地表扬别人时,我有时会羡慕死了,有时──特别是对那人不太有好感的,就会生出一种莫名的嫉妒,对许多英雄人物,我是真心崇拜的,但要我像他们那样出生入死,我又下不了决心„„我是个矛盾的人。
生20:我说不上自己有什么特点,说几件小事吧。上小学时,我有一次上学迟到,紧张中,把衣服穿反了,报告老师后,老师开了句玩笑:“时装明星啦!”同学一阵哄笑,我醒过来后,立即跑回家,对着奶奶哭了足有两个多钟头,并且奶奶越哄,我就越来劲。去年升高中考试时,忘了一个小数点,回去哭了好一阵。我在家是独子,三代单传,养就了别人没有的“贵人病”,上到高中后,发现同学会做许多小制作,体育也特棒。一咬牙,我也“革命”起来,自己骑单车上学,坚决不坐爸爸接送车,玩具自己修理,不要爸妈的钱买新玩具。而且天天早起跑步、背诵英语,用自己的努力,洗掉了“花花公子”的“美名”。爸爸有钱,但文化水平低,喜欢买新潮家具,但一定要请人上门安装,有次与商店吵架了,买回的录像和音响放了几个星期。一天,我按说明书硬是把它们安装调试好了,爸爸知道后,眼瞪得很大。从此,不再嘀咕要我早日接他的班,说:“这小子,读书有路数!”
生21:我不爱说话,但好多事我都明白,也有主见。
生22:我唱歌得过市二等奖,体育跑步200米亚军。
(下课时间将到,还有许多人争着上台,教室里不时发出热烈的掌声,有些同学主动握手祝贺,也有的仍在鼓动同学上台发言。)
主持学生:今天的“说说我自己”活动很成功,非常感谢大家的积极参加,课上的交流,会使我们找到自己的真正的朋友。现在公布评选结果(略)。
师:祝贺你们用自己的才干上了一节非常有意义的语文说话课,课后请大家还应互相交谈。课后,请大家把你认为这节课最精彩的地方写成文章,或对这节课进行评议。下课。
第10页
第二篇:小班型教学研究
小班型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提出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知识化的时代,而且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学生生源逐渐减少,集体式授课更趋于小班化的教学。小班化教育教学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实行小班化教学,使教师与每一位学生有更多的交流、合作、帮助机会,学生课堂上动手动脑的机会大大增加,使教育面向每一位学生的教育思想变为实实在在的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活动和提问,使学生的想象力、动手动脑能力、表达表演能力及团队意识都逐步加强。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传统的学校教育和班级授课制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其趋势之一是教育内容整体化和个别化的有机结合,即教育内容一方面重视认知与情感、能力与方法的结合,以塑造教育对象完整的人格,另一方面又针对每一个个体的差异,提供给最适当的教育。小班化教育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在时间、精力相同的情况下给每个学生以更多的关心和个别化辅导,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多的个体学习机会,更充裕的活动时间和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小班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更好的展示。个性的发展是创造的基础,也是现代教育改革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因而,现代教育呼唤着“小班教育”这一反映以人为本、关心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又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
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也有了新的追求。而教育是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实行独生子女的政策,入学适龄孩童的数量日益减少。家长希望子女在学校生活中有更大的活动空间,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活动的中心地位,有更多的时间与教师交往,得到教师的更多的个别化教育。因此,提高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让每一个学龄儿童都享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已经成为进一步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新的增长点。而“小班化教育”以独到的教育组织形式,优异的教育活动方式,创新型的教育模式以及先进的教学观念、方法、条件,能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增加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将有助于孩子更好更全面地发展。
小班化教育最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它克服了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其目的是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在法国,1981年学生在24名以下的班级占65.1%,1990年每班均不超过25名;在英国和日本,小学与初中每班人数不超过35人。
所谓“小班”就是指教育组织的一种空间形式。简单讲其基本内涵指较少容量的教学班。“小班教育”,指教育活动的组织方式。即在学生较少的班级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学生人数的减少,使教育活动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如教育活动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变化;如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活动密度、活动强度和活动有效度等的变化;如师生互动关系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加或增强;如教育教学的内容、方式、评价等会发生全新的变化等等。此项实验,就是探索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促使上述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小班化教育”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论”的支配下,实施“小班教育”的一个动态演变过程。亦即在“小班”配置的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推行“小班教育”的过程,小班化教育为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思想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与大班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走进课堂,是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的一种新举措,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可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得到锻炼机会;培养集体合作的精神,达到交流与提高的目的。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为此,我校提出研究课题,探索小班化教育中提高质量的途径,充分寻觅和利用小班化教学的优势,深入、持久的研究和实践,促使学生素质更全面的提高,使小班化教学无差生,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也让小班化真正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之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的产生除了美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之外,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组3-6人),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学校改革课堂教学,也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应用与研究。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都验证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常规组织形式在提高学习效果方面的有效性。国内学者从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伦理学等不同角度,对小组合作学习与学习成绩的关系、个性优化以及班级社会心理气氛等进行了理论研究,并开展了“协同教学”、“合作学习”等实验研究。目前,国内研究对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以主体发展为核心的小组合作学习与美国和前苏联倡导的合作学习有什么不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等理论问题还未取得共识;对如何处理小组合作学习与集体教学的关系,如何处理教师、学生集体、学生个体间的相互关系等实践问题,还未形成一个立论点高、方法程序明晰合理的基本思路。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新策略。
三、研究的目的、意义
目的:
小班化“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就是以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以“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论”为理论根据,以小班化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程序,在本模式的应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结合本校的办学条件、以及学龄人口特点,把每班学生人数控制在30以内,并考虑到小学学科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博采众家之长,力求为学科教学的应用做贡献。
在小班中采用小组合作型教学模式,主要是依据儿童本身的学习特点。我们知道: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经历,都能获得经验,但我们应当关注的是学习经历和经验的性质,是接受学习的经历,还是探究学习的经历,是获得间接经验还是直接经验。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带领学生走一条认识的捷径,片面追求知识传递的高效,以至学生的学习经历中,直接经验太少,更谈不上学生与别人的合作、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怎样为儿童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使儿童在活动、交流中轻松愉快地自主学习,是本实验研究的主要目的。
因此,作为一线的小学教师,结合本地及本校的学生实际,在课堂教学中迎难而上,使“合作互动”这件事坚持做下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的脑和手都动起来,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和积极参与的意识而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改变旧有的单一的接受式的模式,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新型学习方式。小班化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那种单一化、模式化、教条化、静态化的弊端,为师生互动创造良好条件,与大班相比,师生互动空间更大了,每个学生得到老师的关注和有针对性辅导的机会增加了,学生参与活动,发表自己见解的时间充裕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类辅导,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变成了实现。
首先,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学到真正的技能,通过试作及巩固练习的训练,学生掌握以主题为中心的结构性基础知识。这种知识能使学生产生广泛迁移,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活。另外在学生评价反思中,领悟到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坚持做到叶圣陶先生所言“教育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育”。
其次,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确立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价值观。教学中使学生养成自主创新意识。课堂上教师同学生平等和谐相处,并积极为学生学习创设环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为目的,使学生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学会自主创新,掌握学习方法,同时培养严谨科学、崇尚真理的良好素质。
再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参与、互助、民主、团结、合作、竞争、交往的道观念和现代意识。
另外,发挥小组活动互动功能,尽可能长时间的照顾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有提高。
四、研究的对象(被试)
此课题选取本校三年级一班学生为研究对象。
五、研究的内容
我们对“小班化“小组合作型”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课题研究的内容作出了如下定位:
1、我校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及其常见问题分类
(1)我校三年级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
(2)影响三年级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相关因素
(3)针对不同学科怎样对“小班化“小组合作型”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研究
2、我校“小班化“小组合作型”教学模式的应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教学中的典型案例
(2)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寻找“小班化“小组合作型”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3)根据“小班化“小组合作型”教学模式的现状分类,研究“小班化“小组合作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方法
3、“小班化“小组合作型”教学模式的应用评价标准
六、研究的过程、人员分工、保证措施
(一)准备阶段(2008年6月—2008年8月):
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有关小班化“小组合作型”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的理论文献和实践经验材料,设计并修改完善课题标准,通过课题论证。
(二)实施研究阶段(2008年9月—2010年3月):
1、采用调查研究法、谈话法和观察研究法对小班化“小组合作型”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调查,搜集常见问题,进行归纳分类,分析原因,撰写调查报告。
2、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结合课堂教学设计实施具体研究,广泛收集案例,结合典型案例探究小班化“小组合作型”教学模式的特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教学设计,设计评价标准等。
3、采用内容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学习成绩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经验,积累具体研究资料和成果,积极探索小班化“小组合作型”教学模式应用的方法。
4、研究策略:
(1)教师要营造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人文环境
(2)根据学生的智力、兴趣、个性等方面的特征合理调配小组成员
(3)处理好学生主动探索学习和教师适时有效指导的辨证关系
(4)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辨证关系
(三)总结阶段(2010年4月——7月):
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等。全面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分析总结课题研究情况,汇集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编印论文专集、案例集、评价标准,进行课题结题鉴定、汇报活动等。
人员分工:
课题组组长:杨 静,负责课题方案的制订,组织实施,在总结阶段撰写课题研究的报告。
协作人员: 卜朝辉,负责指导实施,聘请有关专家,全面指导协调。
李忠宇,负责学校工作的总体协调和全面监控。
课题组组员:
于淑艳,参加课题的实践,负责三年级语文各项目标的实施,资料的收集 卢秀启,参加课题的实践,负责三年级数学各项目标的实施,资料的收集。王 芳,参加课题的实践,负责三年级英语各项目标的实施,资料的收集。
贾俊龙,参加课题的实践,负责课题研究相关理论资料的搜集。
刘海军,参加课题的实践,分发活动表格,回收活动资料。
安海青,参加课题的实践,课题档案的管理。
保证措施:
1、争取学校领导和有关方面专家的支持。
2、收集相关资料供研究人员的学习和研究。
3、组织研究人员学习,举行一些讲座,提高研究水平。
4、争取一些研究经费,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
七、课题管理(前期、中期、后期或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阶段成果及最终成果
(一)准备阶段(2008年6月—2008年8月)
2008年6月—8月收集整理有关小班化“小组合作型”教学模式的理论文献和实践经验材料,设计并修改完善《 小班化“小组合作型”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课题方案,通过课题论证。
(二)实施阶段(2008年9月—2010年3月)
按计划进行研究,由教研组长负责各阶段目标的实施,课题组每月做一次阶段性总结,整理案例,从中探索规律,反思教学设计程序与实际效果,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为 小班化“小组合作型”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积累实践资料。学期末,对教学情况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分析典型案例,撰写出阶段性的研究论文。1、2008年9月—2009年2月:分析现状
2008年9月:设计课堂教学现状调查表、调查问卷。
2008年10月:对小班化“小组合作型”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调查,进行单元认知水平检测分析,对常见问题进行归纳分类,分析原因。
2008年11月—2009年1月:收集小班化“小组合作型”教学模式应用研究的相关因素的论文,撰写“小班化“小组合作型”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的现状分析”调查报告,为下一步研究做好准备。2、2009年2月—5月:探究方法
2009年2月:教师充实培训,提高教师运用“小组合作型”教学模式的能力,明确小班化“小组合作型”教学模式的要求。
2009年4月:进行教学研究,积累各年级段教学案例,分析案例,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反应及时反思。
2009年5月:收集案例,集体交流研讨。3、2009年6月—8月:初步设计评价标准,总结方法,组织中期汇报。4、2009年9月—12月:验证实践,进一步探究方法
根据目标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实施具体研究(具体化如每周一课,每人一课等),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教学设计和实施等。
2009年9月: ①针对某一学科进行教学设计,②进行实践,③组织交流研讨,探究应用方法。
2009年10月:对各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学习成绩等方面进行调查,调整方法。
2009年11月—12月:继续进行教学实践,对调整的方法进行验证,收集应用方法和途径的有关论文,继续完善评价标准。5、2010年1月—2010年3月:总结方法和途径
收集案例、课堂教学设计,经验论文,积累具体研究资料和成果,总结出有效方法及途径,完善评价标准,组织中期汇报。
(三)总结阶段(2010年4月—2010年7月)
2010年4月:全面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分析总结课题研究情况。2010年5月:编印《论文汇编》、《案例集》、《各年级段评价标准》。
2010年6月—7月:汇集课题研究成果,撰写《小班化“小组合作型”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报告,进行课题结题鉴定、汇报活动等。
最终成果:
1、论文集。
2、案例集。
3、小班化“小组合作型”教学模式的应用评价标准
4、《小班化“小组合作型”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报告
八、经费预算
分项费用预算 费用项目 查阅复印文献 上 机 费 差 旅 费
第三篇:设计色彩构成实践性教学研究
摘 要:在构成设计色彩教学过程中,教学体系的完善非常重要,随时都要根据课程的特点调整教学模式。还要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色彩构成设计应用的整体设计水平。本文通过老师组织学生、引导学生分组设计方案,写教案、做ppt课件、上好课等环节,让学生了解学习应该是主体性、灵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相结合的教与学的活动。然后通过学生的心得体会来感受设计构成课程进行研究性、实践性教学的可行性。从而建议改变以往“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提倡尝试进行研究性实践性教学模式。
关键词:实践性;研究;构成;教学效果
当今世界,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涌现,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发展。我们人类正处在一个数据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年代。许多人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也随之受到影响。家居生活和居住环境的艺术形态在艺术设计中与色彩构成的关系非常密切。就此,我们国家职业高等院校开设的设计构成课也非常普及。例如,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是构成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学院也不例外,近段时间我们针对色彩构成课程在实践性平面设计教学中做了一次实验性和研究性的教学尝试,在此供大家共同分享、共同学习和探讨。
就其内容而言,色彩构成是科学的分析方法,是把复杂的色彩现象归纳和还原为色彩要素,再按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和重构,从而形成理想性的色彩关系。我们在培养学生学习色彩构成的同时要提高其色彩理论知识,探讨利用色彩之间的配置关系,让学生掌握色彩审美的原理、法则和规律。通过逻辑性的、抽象性的思维方式来研究色彩的运用。
在这两三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了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直接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和实验法等。一般性的色彩构成教学,多数人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在课堂上讲授,之后学生以手绘的形式完成作业,然后老师再讲评作业。这种方式有它的优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老师教学生练。但是笔者在这里要介绍的是:老师和学生互换角色,通过老师来引导学生,让学生直接参加了解学习内容、学习方案策划、查找资料、备课写教案和制作ppt课件等环节的实践性教学模式。这种活动我们已经开展和进行了两年时间。概括起来有几个方面: 色彩构成尝试性研究和实践性教学
学期初前几周我们老师按照色彩构成教学大纲计划:以示范性的形式给产品设计班的学生分组,利用五周的时间学习色彩平面构成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基本要素、设计原理、图形创意和肌理的表现等。在这段时间里老师上课和讲ppt,还要教会学生一边选定课题,一边分组分工查找资料。同组的学生根据平面设计色彩构成主题内容讨论选取资料和相关图片。并在老师引导下准备方案,写好教案,做好ppt课件,然后确定自己这一组是第几周“上课”。最后确定选派两三名代表上台充当“小老师”――上课讲ppt。
开始还真担心有些分组的学生上不好、说不透、讲不明„„于是我们老师附加了一道“工序”,轮到的那一组学生上课前,必须要经过老师的“把关”――验收。对教案和计划进行检查修改,直到产生可用性为止。因此,一个学期从第五周到第十四周的时间基本是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在上课。我们老师上课的时候要做的事是:听课、记录、计分、讲评与补充总结„„一节课下来的安排基本为:10分钟开场白,说明课题,介绍重难点等。40分钟给两位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15分钟简要讲评,剩下的时间就是补充和总结。
当然,在某些环节上不一定很顺利。例如,开始的第一二组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不是很流利,讲课线索不是很明白,展开解说和图片的运用介绍得太少,时间把握不准,色彩构成课题内容讲得也不够透彻,存在胆子小、声音弱等问题。我们老师在讲评的时候都要一分为二,分析说明与补充,尽量以表扬为主鼓励学生,让他们感到进步而自信。让他们相信学习进步是一个从不懂到懂,从无知到熟知的过程,以便后面的同学从中吸取经验,避免产生同样的毛病。经过两三周的锻炼,学生们上课转入了正轨。有些“小老师”确实上得还不错,在上课的时候还会运用举例子、用数据、打比方、提问式、课尾还会有些小总结等方法。
色彩构成研究性实践课的优缺点
有些学生还真的把自己当成一位老师来授课,可谓是有声有色,其乐无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主动性也明显加强。这也使笔者认真地关注起这种平时不是很在意的教学模式,这种研究性实践课的教学模式究竟存在怎样的优缺点?细想起来,其有它的科学性。例如:
(1)它能把学生当作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把教师当成教学中的客体,老师只起到辅导性的作用。这是完全符合教育学理论的,和现代教育家魏书生的教学理念也是一致的。“让学生自己去管理和组织自己的团队,让学生自己主动去追求与获得知识的欲望„„”因此,学生们变得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上课之前要选择自己熟悉的课题,在教学大纲的内容之内可以大胆发挥与联想,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2)它能体现教学中的实践性。色彩构成课的内容和主题可以充分刺激学生们的视觉、触觉、听觉等,从感知认识到理性认识。像在“色彩构成的配色原则”教学中,学生自己备好色彩对比的作品,在介绍“色相对比、明度对比和纯度对比”的过程之后,接着显示不同的“对比色效果图”让大家从视觉上体验“色彩对比”的强弱,还有冷暖关系。在色彩调和的过程中也要考虑色彩形式美法则的几个方面:第一,均衡原则,第二,呼应原则,第三,主次原则,第四,节奏原则。然后再通过各种色彩图片显示和比较理解它们的配色关系。因此,它具有实践性的学习过程。
(3)它还体现教学的灵活性。因为每一位学生的阅历、文化基础、兴趣爱好等都有所不同。因此,要想达到色彩设计更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只能因人而异和因材施教。这个学期,我们色彩设计构成课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和探讨在让学生了解整个上课过程操作步骤之后,学生们经过小组讨论确定了自己的课题和内容。接下来,就是要熟悉内容和把内容和上课的各个细节贯穿起来,让课程的演讲更加熟练和流利,从而变成可行性。俗话说:熟能生巧。这样的课题他们经过查找资料,理解更加透彻,运用的图片也是自己花时间查找的,因此会更加熟悉。所以在充当“小老师”上讲台演讲就能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色彩感较好的学生会选“色彩构成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或“构成色彩的性格”等作为研究的课题。对“创意”设计感兴趣的学生会选择“平面构成设计图像创意”作为研究的对象。还有卡通漫画、立体构成形式美等,这些都属于设计构成的范畴。因此,也充分体现了教材内容的灵活性。当然,学生在许多方面还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它们存在于各种不同的系统门类和派别,以及不同的性质。要让学生知道和了解他们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与说明可能还不是很全面,或存在不够透彻的可能性,或有些问题当场解决不了,还需要老师来补充。但总的来说,这种教学模式还是利大于弊。说起来,任何教学模式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只有通过不断地尝试和实践,才能变得更好。可行性的研究和实践性教学模式
现在学期即将结束,笔者给每位学生安排了一篇平面设计色彩构成课的心得体会。学生们都写得挺认真细致,内容也充实而亲切。下面我们来听听两位学生的心声:
2015级产品设计(1)班的杨海涛同学说,研究性实践教学的设计构成课学习起来其实不是很深奥。说起来也挺简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色彩课题为基础,以探讨设计构成为方式,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综合性教学活动。它看似简单和容易,其背后却隐含着深远的意义。我们进行了8个星期的研究性色彩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也让同学们扮演了一回“老师”的角色。感觉这种方式可以开阔大家的视野,拓展大家的知识面;培养了大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同学们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它可以个人进行,小组合作,也可以多组研究性探讨。我作为我组的一名组长,深深体会到在研究课题时,搜集资料和全组分工合作的那种快乐,真是大有裨益。
15级产品设计(2)班陈凯军同学也说了,以前我们几乎都是在这样的模式中学习:老师教,学生学。教的和学的,考的和评的,都是书上的知识。为此,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曾几何时“书呆子高分低能”和我们如影随形。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一片空白。但是日新月异的大千世界告诉我们,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要懂得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我,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认识社会,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在这样的设计构成课研究性实践中,班中很多同学分工合作。自己课外查阅资料,搜集整理,向老师“取经”,设计好教案,做好ppt,上好课,直到充当一名真正的“老师”。每一个环节都让我们获益匪浅,使我们深刻地了解到教学和学习的关系,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作用等。除了这些,我们还从中体会到我们组的成功在于大家的同心协力,团结互助,集思广益,交流信息,共享资源。学习不再是个人奋斗的孤立行为,我们成了学习的共同体。这增强了我们学习的自信心和团队精神。
以上两位同学谈的体会都比较中肯和亲切,也道出了我们的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和人性化。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不能再用往年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这一年的研究性和实践性的教学过程中,活跃了色彩构成课堂的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大家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构成设计的教师,笔者感到以往的教学模式过于呆板,不够灵活,应该要彻底地改改了。要让学生参与互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展现自己的才艺,而且又能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有所收获,培养其各方面的能力。高校教师应该积极地在各种研究性、实践性教学中大胆尝试,给学生一个充当“小老师”的机会,这样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样我们就会教有所成,教有所获。
参考文献:
[1] 朱广宇,谷林,等.设计构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2] 教学模式[m].荆建华,宋福钢,华消亮,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3] 马忠良,伍新春,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 王雪青.二维设计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5] 张梅.新设计色彩[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作者简介:李明(1972―),男,广东罗定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广东工业大学,研究方向:设计学。
第四篇:任务型教学研究
满意答案
好评率:100%
牛津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法之实践研究
常熟市梅李中学英语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纵观中国的英语教学,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英语的授课方式基本上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大部分老师将外语教学理解成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而忽视了对思维的训练,对审美情趣的熏陶,对自然和社会知识的扩展,对合作能力的培养,对情感体验置于不顾,甚至会觉得它们浪费学习时间。因此,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备课、查阅资料、准备了大量的试卷,搞题海战术,结果教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学的更累。随着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的继续,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兴趣大为减弱,乃至厌恶,更不用说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与学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2、新制订的《英语课程标准》为解决教与学的矛盾指明了方向。它的基本理念就是要重视共同基础,构建发展平台;要提供多种选择,以适应个性需要;要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要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要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不断发展。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需要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进一步更新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
3、05年秋季实施的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无疑是全面落实新《英语课程标准》精神的好教材,但对于擅长传统教学的广大老师来说是一种挑战,有困难,有困惑,怎样用新课程的理念革新传统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是摆在一线老师面前急需要解决的课题。
4、英语是人与人之间获得和交换信息的一种工具。根据本校情况,学生听说能力低下,整体素质差,“哑巴英语”现象极为普遍。
二、概念的界定
任务型教学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而不是以测试的分数)来体现教学的成就。它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其核心思想就是要模拟人们在社会、学校生活中运用语言所从事的各类活动,它把语言教学与学习者在今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应用结合起来,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做的事情细分为若干非常具体的“任务”并把培养学生具备完成这些任务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三、课题研究的假设和理论依据
(一)课题研究的假设
1、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OR Task-based
Instruction,TBLT OR报TBI)是一种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的动机或动力,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而不是以测试的分数)来体现教学成就的教学途径。
2、研究假设:将英语学科内容与任务型教学途径整合起来,建构新型的“为用而学,用中学,学了就用”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和应试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二)理论依据
第一位将任务型教学体现在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中的是Prabhu。1979年,Prabhu在印度南部的Bangalore开始了把当时看来很激进的理论假设付诸于实践的大胆教学试验。他认为:students may learn more effectively when their minds are focused on the task , rather than on the language they are using。Prabhu被认定为任务型学习活动创始人。
另一位值得一提的人物是Jane Willis。她在1996年写的一本关于“任务型学习”的著作“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出版后获得BEN WARREN国际图书奖。Jane Willis 认为,任务型学习活动强调的是学习语言中“意义至上、使用至上”的原则,这就要求Learners为完成一个任务而在活动中以交流为目的(“with some kind of communication purpose”)真实的使用语言(“process the text for meaning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the task”)。而这种活动需要学生参与到“reading , listening or reviewing” 之中。
那么什么是任务呢? 纽南(David Nunan,1989)认为,“任务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法,具有结构性,包含五个方面:
1、任务目标
2、构成任务的输入材料
3、给予输入材料的各项活动、4 任务所隐含的教师和学习者的作用
5、任务执行的环境。Skehan(1998)对任务有如下论述:意义优先,任务完成为主,评估基于任务完成与否。也就是说,任务重是学生如何沟通信息,而不是强调学生使用何种语言形式;任务具有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而不是“假交际”;学生应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完成任务上,对任务进行评估的标准是任务是否成功的完成。外语教学课堂中的任务是指学习者运用目标语进行交际以达成某一结果的活动。感性一点的定义时,任务是学习在其发生的活动。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庞继贤教授则认为,所谓任务,简而言之,就是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习者始终处于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任务的参与制定之间的交际过程也是一种互动的过程。为了完成任务,学习者以“意义”为中心,尽力调动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的资源进行“意义”共建,以达到解决某种交际问题的目的。完成任务的过程催化了学习者自然的和有意义的语言应用,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学习这种语言习得和内化的支持环境。
四、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对文献的学习,确立正确的任务型教学观念。
2、探索出不同课型的任务型教学的基本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通过对学生实际情况和完成任务的情况分析,探索提高任务完成率的条件和有效方法。
4、建立与任务型教学相配套的新的评价方法。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1、任务型教学的内涵、特征、条件、意义等要素研究(文献研究法)
课题研究是一项纷繁复杂的工作,需要研究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任务型教学的内涵、特征、条件、意义等。我们将课题组活动和教研组活动相结合。原则上,每周进行一次理论学习,自学与研讨相结合,定内容定主讲人。并充分运用图书室、网络等,努力使理论学习达到最优化。转变课题组的全体教师教育观念。努力跨越狭隘的学科界限,建立起“大学科”的观念。摈弃了将外语教学理解为仅仅是英语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对思维训练、对审美情趣熏陶、对自然和社会知识的扩展、对合作能力的培养、对情感体验置于不顾的传统作法。其次在课堂上,转变教师的角色,成为学生的observer, a helper and supporter 等。
2、任务型教学法在教材不同版块(不同课型)中具体运用的研究(行动研究法)
(1)教学模式是对课堂教学整体进行科学设计的方法及其表现形式。经研究讨论要形成阅读课的教学模式。
(2)要通过研究形成写作教学的模式。
(3)要探索对话课的教学模式:。对话课以激趣—导学—活动—评价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环环以完成任务的形式进行,在活动的过程中,若让每个学生表演是不可能的,这时适宜组织小组合作,将对话按角色分,再按情节汇合,这样既降低了难度,保证每位同学会开口,又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提高学习效率。
3、与任务相配套的评价方法的研究(行动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
(1)注重过程,关注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和表格式的累积,从学生的课堂行为观察记录及表现、调查问卷、小组合作学习的记录、学生个人的言语报告、学生学习行为的调查、课业档案累积等多角度、多层面地科学评价学生的英语学习。这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师的参与和促进,从而逐步过渡到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达到学习策略形成的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开设多层次的口语测试。在中期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中,开设多层次的口语测试,老师设计多种材料,满足不同学生实际水平和需要。如:学习能力后进的同学,只要求朗读单词、句子、短文或看图说出简单的一到两句英语句子即可。中等的同学则多增加了看图说话(图材料来自于课文);学习优秀的同学则是通过情景的设计给予“角色扮演”的口语测试,充分调动不同水平学生的成功与喜悦的感,达到全体发展。
(3)学生成长档案袋的运用和参与评价的作用。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着力强调质性评价方法的应用,改变以往只注重单一的量化评价方法,把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有效地描述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质性的评价通常记录了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作品或者思考等描述性的内容,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分数,不仅具体直接地描述出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而且较好地全面反映了学生发展的状况,对于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质性的评价方法多以描述和记录为主,比较真实、深入地再现学生发展的过程。形成性评价强调的是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质性的评价方法提供了非常有效的评价手段。
4、提高任务完成率的策略研究(经验总结法)
1)学案导学策略 导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重点是设计预习任务,正确地引导或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起到导读、导思、导用的作用。2)课堂互动策略 课堂互动包括认识互动、信息互动和角色互动。这一切都是以完成任务为前提。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答、讨论、辩论等任务使师生、生生在课堂上互动起来。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帮助者,指导者,倡导者等角色。3)课后活动策略 各种活动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开辟各种途径和创造各种场合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学校开办校园广播站,举办英语口语、演讲、圣诞晚会等,进行小型的研究性课题,在上课前5-10分钟轮流展示他们的成果等。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研究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经验,写读书笔记,结合课堂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开展专题研讨。
2、行动研究: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诊断,从而发现问题,制定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案,开始行动(观察、记录),进而作出评价(分析、归纳)。
3、调查和统计研究:通过召开师生座谈会,设计问卷等形式,采用询问法、问卷法,了解有关情况,交流成功经验。
4、经验总结研究:把某类教育、教学现象进行分析,加以总结。
七、研究步骤和时间安排
1、准备阶段(2007年4月——8月)建立课题组、进行申报、作好前期准备工作、启动课题研究
2、实施阶段(2007年9月2010年2月)按照课题成员分工、全面实施计划、修改方案、总结经验、写出阶段论
第五篇:杨正权听课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大练兵听课心得体会
今天(2010年11月1日),在学校领导的精心组织下,我们学校进行了“非语数课目课堂教学大练兵”活动。我有幸的见识了不少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认识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我分别听了双柏一小的苏贤桂老师、李金霖老师的英语课;姚玉华老师的科学课;李玉萍老师的思品课;山灵珠老师的体育课;以及尤国琴老师的音乐课和普岚老师的美术课。使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让我对小学语文教学以外的科目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次听课对我来说是提高,也是促进。作为年轻教师,我深深感到学习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实践新课改,促进自己教学工作的不断进步。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精彩的导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好的导课可以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的向师性更强,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讲课的教师们都精心设计了课堂导入:姚玉华老师直接导入新课,开门见山,没有拖泥带水;李玉萍老师用寓意深刻的“家庭树”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索知识的兴趣;尤国琴老师以生活实际问题导入新课,提出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使学生爱学、乐学。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教师的评价到位并且多方位。
在教学过程中,各位教师都注意了及时评价及激励评价,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不断,如“孩子你真细心”“你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1 “孩子你知道的可真多”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
三、把教学民主真正落到实处。
在课堂中,各位教师都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上,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如:姚玉华老师讲的《神奇的水》时,教师凭借个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及独有的人格魅力驾驭着课堂,引导学生在看一看、做一做、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中直观感知、主动参与、探索实践、自主建构,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自我感悟中轻松地学会了知识。这些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给了学生一种集体荣誉感。
五、多媒体的运用恰到好处。
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每一节课都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使抽象的知识更直观,更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听了这七位教师的课之后,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当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小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自己的教学不断地充实。
总之,这次听课,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提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使自己不断成长。通过听课,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听课是教师的必修课,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捷径。今后我将通过这条捷径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来帮助我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
2010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