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设问”对学生的作用(5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6:42: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中的“设问”对学生的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中的“设问”对学生的作用》。

第一篇:教学中的“设问”对学生的作用

教学中的“设问”对学生的作用

保小——Zhangzhengping [摘要] 教学设问环节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启发作用。因为设问是一种常用的启发方式教学。设问一出,学生就要动脑、动口和动手,所以教师在授课中要提问有高质量的设问,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以尝到思维飞跃之果,从而对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教学 设问 学生 作用

课堂设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既是教师素质的体现(诸如知识面、驾驭教材、洞察力、控场技术等),也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体现。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设置问题以提高教学效果呢?

在<<标准>>中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关于“如何做”“如何设问”的知识,特别应注意让学生在尝试,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对数学问题知识的体验和认识。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设意识与实践能力。

我在小学7年的教学中发现“设问”是这一教学环节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启发作用。因为设问是一种常用的启发方式教学。设问一出,学生就要动脑、动口和动手,所以教师在授课中要提问有高质量的设问,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以尝到思维飞跃之果。在教学中,本人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提出设问:

一、在教学中知识的关键处设问

要善于围绕教学中心抓住课堂教学的关键提问,能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如:在教学“求平均数”时,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我在引导学生做游戏(两队各三名同学挟珠子比赛),让学生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比赛不公平,我抓住学生的疑问进行设问:“怎么不公平”谁能举例说明:怎么不公平呢,如,学生说:淘气队是4个人挟的珠子,23+35+21+28=107个,而笑笑队是3个人挟的珠子:34+40+26=100个,就不公平了。就引出对平均数含义的进一步的了解,我可以继续提问:要做到公平又不能重新比赛了,该怎么办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呢?学生经过讨论,发现是要平均分?我继续提问:怎么平均分呢?请举例说明,淘气队:(23+35+21+28)÷4求出淘气队平均每人挟的珠子的个数是26个。笑笑队:(34+40+26)÷3求出笑

笑队平均每人挟的珠子的个数33个。我提问:26是那组数据得平均数呢?33呢?学生回答以后。继续设问:在参加比赛时人数不同的情况下,要是比赛公平,应该比较总数还是平均数呢?应该怎么求平均数呢?学生发现:总数÷人数(份数)=平均数。由于问题提在关键处,学生围绕关键处观察、思考,所以理解得深、记得牢,很快就能求出平均数的值。

二、在新旧知识探索规律中设问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数学知识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所以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突出数学知识的特点及规律,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才能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从而正确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因为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是旧知的延伸和发展。在教学新知时,注意在知识的内在联系处设问,有利于学生建立和加深理解新概念。如在教学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时,先出示一道口算题是旧知的引出:6x4=(),学生算出结果是24,然后再出示60x4=(),600x4=(),在引出新知0.6x4=(),6x0.04=(),让学生算出结果后,可拟定如下设问:(1)积与因数变化有什么规律?(2)你发现什么问题呢?(3)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后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积就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从而在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中,也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由于学生发现了规律,就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愈加浓厚,使他们掌握这些知识就更加快捷。

三、在相似并且易于混淆处设问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形式相近、联系紧密的概念、法则、公式等极易混淆,影响学生准确掌握和运用。因此在这些相似易混处设问,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首先要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有无穷的奥妙,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激情,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形成良好的心理动力。如“平均数和平均分”是易混淆的两个概念,教师可以采用图解配合设问的方式辨折。借助平均分和平均数的意义设问:平均分和平均数是不是完全一样呢?引起学生好奇和激情性。举例说明如:把12块糖平均分给3个孩子,每人能分多少块糖呢?是什么意思呢?用什么方法计算呢?学生:(12÷3=4)。

算式每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学生知道平均每个孩子分4块,这个4块是每个孩子实际分得数,(如果说3个孩子一共有12块糖,平均每个孩子分多少块糖呢?)(12÷3=4算式每部分表示什么意思?)这4是什么数?学生:(平均数)。因为不一定每个孩子都分4块糖。通过以上设问,引导学生进行两种分法的异同点比较,经过对比,可以沟通过两种关系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数和平均分是不完全一样的。从而学生恍然大悟、在会心的笑中,我知道学生已体验到了数学的趣味和奥妙,学生真的理解了平均数和平均分的意义及区别。

四、在生活化练习中精心设计设问使学生主动学习

课堂教学中学生会有不同的参与程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与新知相关练习问题,有意识地去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不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课堂教学能取得较好的效益,例如,我讲整理与复习让学生做练习是,我给学生生动地讲“哥伦布竖鸡蛋”的小故事,并明确提出问题,你知道这篇文章约有多少字?是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解决问题地强烈欲望,教师提倡算法多样化,教师还可以继续问:同学有什么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并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 学生可能会有议论,教师索性就让学生讨论一下,然后说明各自的理由。如,有的学生可能一个字一个字的数,有的学生说我是先数每行有多少字.如,2,4,6,8„„22,每行有22个字,有13行.有的是 22≈20 13×20=260大约有260个字,还有的22×13=用竖式计算.在倾听学生的答案.教师知道学生在交流中再次熟悉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充满着数学得问题(设问),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设问数学问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十分注重创设教学情境中得(设问),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也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知识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以上是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小总结。教学实践表明:“设问”的恰切使用,不仅激发了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的兴趣、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高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靠维持纪律来保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思维的活跃,而应该以学习内容和过程本身中的怎样精心设计设问来吸引学生。

第二篇:教学中对学生的正确评价的作用

教学中对学生的正确评价的作用

洛阳镇张畈中心小学

陈耀兵

2012年4月

人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就有欲望。其欲望的产生、发展和需求,是随着人的生存和成长、环境和影响而萌动的。天真活泼的孩子都怀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比较强烈和旺盛。当他们无忧无虑高高兴兴地走进校门,老师对他们的影响和引导得法,将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更使得他们的学习热情得到保持和发展。

在现实中可恰恰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升学,大多数孩子却热情减半,甚至毫无热情,厌烦读书。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他们感觉不到苦中也有乐,也不懂得先苦后甜的辩证事实。也许有的教师曾经跟他们讲过这些方面的道理,却无效果;或许有的家长也曾比长论短地对孩子说过不好好读书就没有出息没有饭吃,可也没有用。究其原因除了应试教学的考试压力大,学业负担重外,重要的是在教学中不能及时肯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兴趣爱好,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注意和不懂得实事求是地进行中肯正确的评价。因此,调动和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爱好学习,教师必须注意和懂得对学生的评价作用。

谁都希望自己通过学习和努力能取得好成绩,得到好评价,尤其是学生,听完一节课,做好一道题,交上作业或试卷,总是迫不及待地想马上知道结果,期待老师的肯定和评价。因为,教师的恰到好处的评价,能使他们受到启发和鼓舞,精神上能得到满足,从而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进取心。这无论是从心理学的情感认识过程和情感需要来分析,还是从教育学的教育目的和审美教育来检验,其评价来得及时将是最直接的对学生起到催化教育的效果。

有两位外国学者曾做过这样的试验:把一个班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进行测试。第一组每天告诉学习结果,第二组每周告诉学习结果,第三组不告诉结果。八周后,第一组最好,第二组中等,第三组最差。从第九周开始第一组不告诉结果,第二组不变,第三组每天告诉学习结果。又如此地进行了八周,结果学习成绩大有转变。第一组最好降到最后,第二组仍保持中等,第三组从最差变成最好。由此可见,这个实验充分证明了学生学习要及时反馈,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及时作出评价,就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得力措施。

如何对学生进行正确评价呢?

一、中肯评价学生的学习和成绩。

评价的重要一点是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作一分为二的分析。对学习好的同学,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尽量提出严格要求,这会促使他更为积极地努力;对学习差的同学,在指出其不足的同时,要尽力挖掘出哪怕是一丁点的积极成分,让他们尽可能地扬长避短,看到希望。成绩差只是暂时的,不及格是有原因的。教师要把信心和良好的情绪用多种方式方法传递给他们,帮助他们进步,中肯评价他们的学习和成绩。他们也相应地会作出努力和对自己充满信心。

二、及时评改学生的作业和试卷。

批改学生交上来的作业和试卷,无论是对是错,学生总是热切地期待老师的评语。如果只是符号、等第、分数评批,加之又不能及时得到批改结果,学生们的情绪就会低落,甚至懊恼、埋怨,以至削弱对以后的作业、练习、考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教师在及时批改后,并能作出引导性的评语和鼓励,不仅能矫正知识上的错误,而且更加推动他们学习积极性的高涨。同时他们越发珍惜时间,及时了解和懂得如何努力进步。

三、创造评价学生的机会和舆论。

学生都有一种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希望自己取得胜利,希望自己超过别人,希望自己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赞扬。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给予他们发挥自我的空间,进行各种类型的学习竞赛活动,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表现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才能,也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评价他们,进而造成良好的评价舆论。不但要利用活动评价他们的学习,而且要针对开展的活动评价他们的行为、思想和精神。“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语)所以教师也必须给学生自我检验的机会,和促使形成良性舆论对学生进行评价。

总之,教师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外辅导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和懂得对学生评价的作用,使学生的成绩、思想行为等及时得到教师评价的反馈,从而找到差距,明确方向,感受到自己在不断进步的喜悦,更好地发展和提高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设问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设问

精品源自语文科

【专题名称】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专 题 号】G32 【复印期号】2009年07期

【原文出处】《教育艺术》(京)2009年4期第50~51页

【作者简介】张林美,江苏海门市海南中学。

在历史教学中,不论是常规教学还是现代教学,设问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因为只有设问才能实施教学目标,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所以,设问是历史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在教学过程中的设问,如何操作呢?

一、设问要突出教学目标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常常设立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目的是检验学生对所传授的知识是否掌握,这是教师设问的目的所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很多,对此,教师不可能都把它们提出来让学生思考、回答,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有主有次、有轻有重地提出来。简单的、易理解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重要的、难以理解的问题由老师提出来,让学生共同探讨。这样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果设问不能突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偏离了教学方向,茫然设之,则教师要传授什么,学生该学习什么,就会模糊不清。如《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一课中,俾斯麦为统一德意志而发动的三次王朝战争的内容,教学目标是按时间顺序记住这三次王朝战争的名称,并由此认识到俾斯麦“铁血政策”的表现。而有位教师在教学时却让学生讨论:“俾斯麦三次王朝战争的具体经过是怎样的?”由于战争比较复杂,结果经过几个学生的东拼西凑,再加上教师的启发、引导,既利用图表,又利用挂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完成了这个讨论。我想如果这是一堂历史课外兴趣小组的讨论课还可行,而它是一堂历史讲授课,就偏离了应有的教学目标。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全面深入分析教材,认真考虑设问的内容,拟出设问的提纲,以保证设问突出教学目标。

二、设问要有启发性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以便调动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问题提得要使学生经过思考才能答出,如果只是“对不对啊?”、“是不是啊?”则意义不大。启发性的设问不但极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尽量多地给每一个学生发言的机会。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对答错的学生不要批评,教师可在纠正其错误后,鼓励学生认真思考,继续大胆回答,一味指责势必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有可能使学生失掉对历史课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比如,我在讲《秦的统一》一课时,设立了一个对秦始皇进行评价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最后,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肯定,有的否定,并各自摆出自己的理由,课堂气氛甚是热烈。在此基础上,我进行了总结发言,指出一方面秦始皇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对中国历史发展有重大贡献;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暴露了地主阶级本质,导致秦王朝很快被农民起义推翻。通过这种启发性的设问与回答,使学生初步学会用“两点论”、“全面论”去评价历史人物,对秦始皇这一主要历史人物也有了本质的理解。所以说,设问具有启发性,对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是极有帮助的。

三、设问要适时

所谓适时,就是教师在设问时,不能提前,也不能太晚。什么时候提问要根据当时教学内容、课堂气氛、学生对知识感应的程度等,做得恰到好处。有些时候,导入新课也可采用设问的形式,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注意和重视。像着名教育家斯霞、魏书生等,他们在教学中都十分注重设问的时机。此时此刻,问题一提就能打动学生的心,抓住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中,当学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有位教师他没有问学生英法联军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而是随机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看到这些侵略者为非作歹,你们的心情如何?有何想法?我们应该怎么做?”问题一提出,学生争相回答:有的表示出对英法强盗的仇恨;有的认为清政府无能;有的表示长大要参军,保家卫国;甚至有的表示要成为科学家发明比别国更先进的武器,等等。这些问题看似不重要,但它突出了讲授这部分内容的目的,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报国之志。这样的提问切合时宜,从而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如果提出的问题不注意适时,错失了提问的机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何,教师心里没数,而学生也弄不清楚从中要学到什么。如果是这种情况,教师课前制订的教学计划就很难实现,教学目的也难以达到。所以,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具备这种适时设问的能力,而这种能力要靠自己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培养、不断地积累才能达到。

四、设问要适度

这是历史课堂设问的一个特点,因为在学生没有掌握基本史实、尚未形成历史表象时,教师就提出有关问题要求学生回答,这样容易造成“冷场”,甚至出现学生胡答乱猜的情况,反而会拖延教学时间并影响教学效果。比如讲人工取火,如果提问学生:“人工取火的发明对原始农业和原始手工业的作用是什么?”由于学生尚未学习原始农业的火耕和原始手工业的制陶、冶炼等方面的知识,当然就回答不出教师的问题。再如教师提问:“谁知道恩格斯对摩擦生火的发明给予了什么评价?”这个问题更是超出了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因为初一学生不可能读过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是答不出恩格斯“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的评价。所以,只有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设问,促使学生回忆思考、分析综合,才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与能力,使设问真正发挥作用。

五、设问要明确具体

教师根据教学进展情况,为了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设立什么样的问题,这些在上课前都已在备课中制订好了。在设问时,教师有一点必须注意:设问要明确具体。只有题意明确具体,才能使学生领会要求,考虑如何回答。如果问题提得太笼统、过大,学生会感到难以回答。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问题提出后迟迟得不到正确回答的现象,这其中的原因不外乎有两条:一条是学生真正地不会;而另外一条就是教师问题提得过于含糊,似是而非,学生不知如何回答,于是保持沉默。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受挫,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如《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一课,有位教师导入新课设立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去过南京吗?知道南京有哪些景点?”学生回答:“莫愁湖”、“灵谷寺”、“孝明陵”,等等。面对这么多的回答,这位教师还是不满意,因为他所要的回答是“中山陵”。于是,有些学生怕说错就干脆不举手了,被点到名的学生,也只好随便猜一个,急得这位教师额头都冒出了汗。最后,好不容易有位学生说到了“中山陵”,才帮助这位教师解了围,使他得以按计划进行下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就是因为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笼统,不明确。如果这样提问:“在南京,与孙中山有关的历史名胜是什么?”就比较明确具体了,这样也就不会出现令教师尴尬的局面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问题表述一定要明确具体。本文来自[教育资源库]http://edu.5151doc.com

六、设问的语言要准确

如果说设问不明确、不具体,会影响教学效果的话,那么设问的语言不准确,还会使学生以错就错,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历史教学中,我们有的教师在设问时,由于用词不规范,语言不严密,学生对其设问会模棱两可。结果有这样回答的,也有那样回答的,让人感觉怎样回答都可行。比如《中法战争》一课,在复习旧知识时提问:“19世纪七、八十年代有哪些国家侵略了我国哪些地方?”答案是:美、日侵略台湾;俄、英侵略新疆;英国侵略云南、西藏。但如果教师在提问中不用“侵略”而用“侵占”一词,那么学生要是只答俄国侵占我国新疆七万多平方公里领土,就不能算答错。因为其他国家对我国边疆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活动,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语言的锤炼,规范自己的语言,使提出的问题准确无误。否则,既传授不了知识,又扰乱了学生的思维,特别是那些逻辑性严密课程的教师更应该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综合上述,正确的设问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占有特殊地位。如何更好地提高设问技巧,应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在当今信息时代,历史教师要经常研究史学动态和史学着作,提高自身素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科学的设问技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第四篇:学生授课在教学中的作用

学生授课在教学中的作用

为了迎合当今素质教育的大形势,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这一工具,培养听说读写诸方面能力,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为此,我们学校语文教研组搞了《学生授课在教学中的作用》这一课题研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走上讲台,当一回老师。通过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我个人的具体做法说出来,以飨读者:

一、精心筹划,举行说课竞争,选好“老师”。

针对中学生独立自主意识较强,又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争强好胜、富于冒险、以及我本学期所任的初一、三四班的特点、我首先在班上宣布了这个主意,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上课”。让他们自己选择课题,叙述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方法等,然后由学习小组推荐,全班评议,确定执教者,排出讲课日期(学生所选内容多数为阅读课文)。

由于方案出台于上学期末,出于时间与课文的限制,到目前两班共有32位学生上了讲台,占全部学生的50%。

二、悉心指导,帮助学生备课,写好“教案”。

“教师”和课题确定以后,我就全力以赴帮助执教者备课,查找资料,分析课文,共同设计讲课方案,有时每一句话都要再三斟酌,力求科学规范。重点难点,由学生自己结合教师指导确定。课堂教学环节,学生一般把握不住,我就要求执教者先给我 “试讲”,记下每一环节的时间,反复历练。学生对教学内容很熟悉,教学环节也很清楚,这就为上好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教师做后盾,学生也就信心十足。

三、全心投入,参与课堂教学,当好“导演”。

学生上课时是主角,一边在讲台上讲课,一边在板书、巡视,收集下面同学的信息;我就成了学生,和学生一起听课,且要记好笔记:注意讲课的学生对知识点有没有吃透讲透、重点有没有突出、难点有没有突破等,在学生讲解完之后做补充;注意听课学生的情绪与反馈。

不同的学生上课,情况有很大区别。有的学生上课时心理素质较好,能很好地完成上课的任务,我就尽量不走动,让他(她)完整地上完;有的学生,一走到讲台上,心里发慌,有些内容表述不清,降低了上课的效果。这时,我就及时

帮助这位学生,让他(她)跳过难以讲清的知识,而重点讲他(她)准备充分的课外资料,且适时地表示赞许,让学生有信心完成他的任务。然后,我再做补充;有些学生心理素质特好,口才也好,有时讲着讲着就发挥出去了,往往跑题。而这时,讲课学生兴致极高,听课学生也聚精会神,我不方便打断,只能静观其变,找机会把他(她)的主题拉回来。有时执教者产生知识性错误或是表达不清,听课学生当即举手指出,此时容易出现“唇枪舌战”,甚至混乱,我就出面“调停”,当好“导演”。

下课后,我及时和执教者交换意见,指出他们(她们)的优缺点,明确努力方向,并要求全班同学对执教者的课堂教学写成体会并加以评议,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具有不少好处。

一、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大力提倡教学改革的今天显然不合时宜,更不能适应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需要。课堂教学中,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连思维活动都受控制,一切以老师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了一句空话。而让学生走上讲台,由学生自己上课,既消除了教者与听者之间的心理障碍,便于双方多向交流,又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创造性。教学双方都是学生,就自然多了一份亲近和默契,双方无拘无束,密切配合,都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体。

二、有利于培养参与竞争、共同合作意识和刻苦钻研精神

执教者为了上好课,势必作一番精心的准备,如广泛搜集材料、深入钻研教材、多方听取意见等。他们会通过自己刻苦钻研,自觉吃透教材,甚至不放过一些细枝末节。上课前和上课时,教学双方都会通力合作,备好课,上好课,听好课。

三、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精神

受年龄、心理因素和环境制约,由学生自己上课,这一新颖的形式会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即便教者“照本宣科”,也会给听者许多新鲜感,这种新鲜感便会使学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有意注意。他们会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判断,一旦发现问题便立即作出反应,不向原来对老师那么迷信,他们会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

见解,大胆质疑问难。虽然这样常常会使教者措手不及而处于尴尬的境地,但整堂课却会气氛热烈、高潮迭起。

如:《将相和》一文,学生李慧娟执教,有学生问:“渑池之会后赵王为什么只给蔺相如记功,而不给廉颇记功呢?这是不是赵王有偏向啊”又如:《草船借箭》一文,由尚月明、高晓霞执教,有学生问:“诸葛亮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周瑜如何弄到十万支箭的?”还有学生问:“历史上诸葛亮真的有那么神吗?”再如:《走向生活》是陈海明、李中华执教,学生问:“科宁斯听到罗斯福夫人的回答后会接着提些什么问题,他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讲课同学一时都陷入尴尬,这时,作为“总裁判”的我出面释疑,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就尤其深刻。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质疑问难,比平时更活跃,因为他们学生之间有一种相互责难的童趣,于是也就更容易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习惯。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读写,轻听说。让学生上课,无论教者还是听者,都有了一个特定的情境——课堂,交流的需要非得他们相互听和说不可。对学生来说,这种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次极好的听说训练,而且他们似乎觉得很好玩,平时不敢讲的此时也敢放开了说。如讲《草船借箭》,江珊和刘恒就在课堂上争论起了对曹操的评价,而且还头头是道,让大家也对曹操有了较为完整的认识。

五、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

由于学生听的课比较多,通过比较鉴别,他们已经能够对一堂课乃至一种教法的优劣做出浅显的判断。在他们执教时,便会有意无意地借鉴和模仿那些他们自认为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或者按照自己理想的模式和方法组织教学。这些会给我们教师很大启发,从中我们不但了解到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选择标准,而且还可以借鉴和吸收学生在执教时一些有益的东西,从而更好地改进以后的课堂教学。

总之,通过这个课题的探索和研究,让我更加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学生不是对知识被动接受的机器,而是有灵动思维,敢创新的人!我们应该相信学生!

第五篇:关于大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影响作用

刘春燕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不仅包含语言文字知识的传授,同时还对学生的能力构建、修养提升、心灵净化、智慧启迪发挥关键的影响作用。目前大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改进,推动语文教学发展势在必行。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从观念的转变开始,重视语文课程的深层次作用,进而实现教学与考核方法的创新,使学生从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收获丰硕的成果。关键词:大学 语文 教学 影响

从近年来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语文课程不仅有被边缘化的趋势,而且在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的效能也很有限。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建设发展的栋梁,其文化素养直接关系到今后的工作乃至个人成长。因此,教师应当加强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反思,关注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深层影响作用,进而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学生从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收获智慧和启迪。

一.大学语文教学的影响作用

大学语文是高校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教材中汇集了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从诗词、歌赋到散文、小说,既注重文化的传承,也关注对人的思想启迪。所以语文课程教学不仅仅是讲述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能力构建、修养提升、心灵精华、智慧启迪提供有力的支撑。1.能力构建

大学语文教学的目地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1]。语言文字能力是大学生必备的素养,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无论从事哪一领域的工作,都离不开语言文字功底的支持。例如,日常工作中人与人之间需要进行沟通,并且讲求沟通的艺术;工作中撰写书面报告需要条理清晰、措辞严谨等等。大学语文涉及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以及文书写作等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能够加强对古文的识别,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这些都是今后工作中所不可或缺的。2.修养提升

古人云“开卷有益”,读书是一项有益身心的活动,特别是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对学生文化修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学习,可以从中汲取文学知识,加深文学理解。大学语文教材囊括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古代文学中屈原的《离骚》、白居易的《长恨歌》、汤显祖的《牡丹亭·惊梦·游园》片段、曹雪芹《红楼梦》“黛玉葬花”节选等,现当代文学中钱钟书的《论快乐》、季羡林的《清塘荷韵》、贾平凹的《秦腔》、史铁生的《命若琴弦》等名家之作,其精美的诗文、动人的语句,能够使学生领略不同作家的风范,感受作家的内心情怀,久而久之,自身的文化修养也将得到升华。3.心灵净化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科技日新月异,但同时在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也异常活跃,各种不良思想会随时侵蚀大学生的心灵。大学生刚刚步入成年,思想单纯,社会阅历尚浅,面对复杂纷繁的社会问题与压力,内心也急需得到净化,而语文教学恰恰是滋养学生心灵的一剂良方。文学作品中不乏大量歌颂英雄气节的作品,也有描绘内心情感的细腻之作,其中所传递的意境之美与情真意切,都是作家追求真善美的体现。相比时下各种急功急利的浮躁行为,这种平实、质朴、真挚的情感可以滋养学生的心灵,学生通过融入作品的氛围,静心体会其中的意境,内心也将得到净化。4.智慧启迪

大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不仅饱含文学知识,同时也蕴含丰富的哲理。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开启职场生涯,经营未来的生活,这些都需要日臻成熟的心智作为基础,从而能够在遇到问题时理性思考,明确前进的目标,而语文课程中的经典作品正是启迪学生智慧的钥匙。语文教学不只是教授学生作品本身传达的语言文字知识,更重要的是透过作品诠释其中的哲理,帮助学生成为生活的智者。例如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中闪烁的人性的光辉,白居易的《长恨歌》点出了国家陷入灾难的根源,这些都给人带来启迪,学生在学习作品的过程中也将更加聪慧、睿智。二.当前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

大学语文是基于中学语文的提高性的母语高等教育,是以人文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人文教育核心课程,是督导大学生提高语用能力和人文修养的基础课程[2]。所以教学过程需要立足学生的常远发展,而不是局限于教材本身的讲解。但从当前语文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课程受重视程度不足、教学方法单

一、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仍然存在。1.对语文课程的重视不足

大学语文虽然属于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但受重视程度仍然不足,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首先,课程定位不清晰。大学语文并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而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但是近年来大学语文被边缘化的趋势日益显现,有的学校将大学语文设定为选修课,或是仅安排一个学期的教学,其教学效果很难保证。其次,师生对课程的认识存在片面性。由于课程本身的定位问题,教师一定程度上会缺少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动力,而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目标也不明确。例如,很多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拿到学分,考取合格的成绩。而大学语文作为基础的公共课程,本身教学环境相对宽松,学生自我约束力不强,并不能对语文课程的学习给予应有的重视。2.对教学方法的使用单一

大学语文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来自教师的授课,精彩的课堂从来不缺少观众。人文教育涉及丰富的内涵,其经典的著作、孜孜以求的精神、历史的韵味无疑都是吸引学生的焦点。而目前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主要是依据选定的教材,按部就班分析作品。例如,讲解古代诗词歌赋时,教师一般先是介绍作者,追溯作品的历史背景,进而探讨作品折射的思想精髓,并对其中的语法知识进行分析。同样在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中也是类似的讲解过程。这种千篇一律的授课方式与中学阶段相比差异不大,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使在多媒体教学的支持下,教师制作出精美的课件,但是因为讲解过程本身缺乏生动性,也难以使学生产生共鸣,迸发学习激情。3.对学习效果的实现困难

大学语文教学的效果不能简单从学生的考试成绩得出结论。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是服务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使学生在大学阶段能够进一步增强语言文字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学修养,从而对今后的工作以及生活产生积极影响。但是按照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显然不尽理想。首先从学生的学习行为来看,目前大学语文的考核基本上仍是以基础知识为主,学生主观发挥的题目较少。期末阶段学生多是集中突击,背诵诗词篇章,复习知识要点,至于从作品中受到的启发、增长的修养往往并不为学生所关注。其次从学生步入社会的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在工作岗位中也未能展现出应有的文字功底,文书写作的格式、语法常常出现问题,文字生硬刻板,而且毕业后能够继续保持读书习惯的人也是越来越少。三.推动大学语文教学发展的设想

大学语文教学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教学改革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作用。今后大学语文教学应从文本出发,根据作品的特点,分别在思想、审美、文化等不同层面进行拓展,在提高大学生文学修养的同时,提升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促进其精神的成长[3]。1.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

大学语文课程具有基础性与人文性并重的学科特征,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精神成长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自身角色也应从知识的讲解者转化为学生探究学习的指导者。同时教师不仅自身要实现观念上的转变,还要将这种观念传递给学生,带动学生的转变。大学生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习惯于记笔记、背书的学习方式,往往意识不到语文课程对职业能力、个人成长方面的影响,教师要适时给学生以提示和启发,促进学生实现思想上的蜕变。为此,教师可以列举学生步入社会遇到的问题,如工作中写作能力的欠缺,与人沟通交流存在的不足,缺少阅读学习带来的精神空虚等等,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到长远的发展,感知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增进学习动力。2.营造生动的授课风格

教学方法的改革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教学风格的变化,因为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为了激活当代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必须重视研究学习主体的心理特征[4]。大学生已经步入成年阶段,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思想特征,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是一种自然的心理反馈,对感兴趣的内容他们才能更愿意投入精力去探索和研究,教师对于课程教学的改变实际上需要更多地考虑和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大学语文中的文言文教学为例,《论语》、《大学》、《学记》、《老子》等节选因其文言文的体裁,常常使学生感到枯燥难懂。但是反观学生对《百家讲坛》节目的态度却大相径庭,节目中不乏大量追溯历史的主题和题材,主讲人生动的讲解融合古诗词、文言文,却丝毫没有影响学生观看的兴趣,这也给大学语文教学带来深刻的启示——教师不仅要注重文言文以及古诗词的“翻译”环节,更重要的是营造一种历史意境,感人至深方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改变授课的风格才能让学生真正沐浴在文化的海洋之中。教师在讲解某一作品时,应当广泛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文学作品,勾勒作品生成的图景,营造栩栩如生的情境,这样学生也会更加自然地体会作品中的语言,避免局限于知识点的学习和记忆。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把握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魅力同样是一种才华的展现,是吸引学生感染学生的能量所在。3.在教材基础上拓展作品范围

从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师过于遵从教材是教学发展的瓶颈之一。不可否认现有教材的编排能够尽可能汇聚古往今来的优秀作品,甚至是点睛之作,但是文学作品犹如广阔的海洋,文学素养的积累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即使是极富天赋的作家,如果没有后期的孜孜不倦,也不可能成就惊世之作。语文课程的学习也是如此,学生不可能单纯依靠某几个篇章作品的学习,就能迅速提升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应突破教材本身的限制,进一步拓展对作品的分析解读,由此形成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例如,在讲授某一主题的作品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代表书目或作品,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增加对生活和社会的关注。4.建设开放式的在线教育课堂

开设在线课程有助于解决长期以来课时紧张的问题,解决了有限教学时间内讲授深度和广度的相对矛盾[5]。在线课堂具有很大的弹性空间,能够容纳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名师的讲解,深刻的教诲,广博的文化,师生的互动,都可以通过在线教育平台进行传播,其系统性与开放性并举的特点便于学生随时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教师应当积极开发在线课堂的教育资源,并对在线课堂的教学内容加以细分,如教材本身的精彩解读,相关作品的分析,珍贵资料的搜集,读书感想的畅谈等等,对学生形成正向的学习激励。而且在线教育课堂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一种开放的空间,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特长,展示自己的成果,从而营造温馨的学习氛围。5.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

考核实际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一种驱动,当学生被动完成最终的学习目标时,其学习的过程也不会是主动的、兴趣使然的;反之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完成学习任务,自然会充满动力和激情。教师在考核中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固然是重要一环,作为国家的一代新人也需要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但同时教师应当为学生开辟广阔的空间,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自主学习,从中实现文学素养的升华。因此,教师可以将考核划分为两个层面,一层仍侧重基础知识,另一层则设立为开放式考核,如作品分析、读书随感、特色写作等都可作为开放式题目,以便给予学生展示自身文学素养的机会,增进学生的学习信心。

语文教学的华丽绽放并不局限于课堂本身。文学知识的学习是一项持续性的活动,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也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得以体现。正如学生语言文字能力、文学修养的提升,阅读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教师,更要积极探索大学语文教学的本质与追求,真正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更好地规划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受到有效的文化熏陶,增强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

下载教学中的“设问”对学生的作用(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中的“设问”对学生的作用(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数学史对学生数学教学的作用

    摘要:学生数学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培养学生分析、论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现在数学教学中忽视对数学史的教育的这一现象,本文结合相关资料谈一谈数学史在......

    在教学中运用“分组讨论法”对学生产生的作用(精选5篇)

    在教学中运用“分组讨论法”对学生产生的作用 (宁夏西吉县兴平乡赵垴小学小学 教师巩志俭)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常常可以获得意......

    浅谈适当的教学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浅谈适当的教学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从事英语教学工作整整7年了,在这七年的教学过程中,我见了多种类型的学生,有的学生非常爱学习,自觉性非常强;有的学生只是迫于家长或老师的......

    第一印象对教学的作用

    第一印象对教学的作用学生接触一门新的学科,总是会对代课教师有一定的猜测和期望,这就给了我们机会,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这里的第一印象包括教师的表情、语气、着装......

    课堂中有效设问的方法

    课堂中有效设问的方法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

    浅谈科学问题情景教学中的有效设问[★]

    浅谈科学问题情景教学中的有效设问 摘要 本文从科学课中问题情景教学的有效设问中经常遇见的几个问题出发及从悬念设问、矛盾设问、质疑设问、递进设问和开放设问来提出策略......

    高中英语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英语早读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浅谈高中英语早读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的四大基本要素。这四个环节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就"读"而言,重视加强这一环节的训练,能促进听、说......

    利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问催化学生的创新思维五篇

    利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问催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海口市第十一中学 陈夫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必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而恰当的课堂设问正是良好教学情境的有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