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课题

时间:2019-05-15 06:21: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学课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学课题》。

第一篇:国学课题

一、课题的提出

(一)背景

1.强大的国学精神吸引、感染我们

中华古诗词历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让学生从小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吟诵古典诗词活动对于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的作用。开展“读诗诵经”活动不需要很大的经济投入,很适合我们矿区学校。以最小的投入换取学生终身受益,培养学生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

2.“国学热”对基础教育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力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以国学为核心的学术探讨、知识普及、文化建设、教育推广等工作,正在波澜壮阔地广泛开展起来,涌动着一股热烈的思想文化潮流,这就是所谓“国学热”。从民间到学术,从大众生活到精英文化,从个人日常行为到主流意识形态,这场“国学热”正浸染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称之为一种富于时代特征的文化现象,是丝毫不算过分的。在山东曲阜孔子的家乡,每年祭孔的层次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在陕西西安,2007年举办了声势浩大、人数众多的国际《道德经》论坛;在上海APEC(亚太经济论坛)上推出的唐装盛极一时,一度引领时装潮流;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重点高校,已经开办了国学研究院、国学教育班等,成为学术创新、教育改革的标志;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季羡林等近代国学大师的名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报刊杂志,被奉为道德文章的楷模;《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读物以及“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书籍,销量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和谐”、“小康”、“民生”等传统文化意蕴浓郁的语汇,更已经被确立为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根本指导意义的思想原则……凡此种种,无不表明国学在当前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昌渐突出,其精神影响力也愈加广泛了。

但是,由于有些具体的基础性问题还没有完全理清,人们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化,这就不能不从理论到现实的各个层面影响着国学的研究、教育、普及、推广等工作向着更高的境界和更大的空间展开。当然,实践的发展更多的是基于现实社会的内在趋势,而往往是来不及等待理论的充分完善以及此后的引导;但是,历史的经验证明,从实践中汲取内在动力、进而形成其理性内涵的理论一旦形成,就必然会对实践起到巨大的引导和推进作用。因此,在当前遍及社会各阶层的“国学热”方兴未艾之际,从一些似乎简单的基础性问题入手,进行发掘本质的理论探究和学理思考,这对于引导“国学热”的持续健康发展,进而真正成为推进民族文化复兴的建设性工作,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对于小学阶段的国学教育,如何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值得我们理性思考,有待我们继续开展实践与研究。

(二)理论和实践依据

1.教科书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国学教育的加强和推广,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和较大的空间。

目前,我们中小学使用的教科书,在文言文、诗词歌赋、古典文学、历史经典等方面,都有空前的增加和扩大。据悉,将来中小学生的语文考试,将重点突出作文和文言文。这虽然目前还不是现实,但这必定会成为基础教育特别是课程改革的方向。台湾、香港、新加坡等所有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地区,都在不同侧面和不同地方强调和突出儒家文化乃至中国国学的文化价值和思想魅力。我们作为国学的正宗传人,更应该以此为己任,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

2.儿童心理(如忘记规律)发展的规律,为国学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开展,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6至12岁左右的儿童,其机械忘记处在最好的黄金阶段,这在心理学上叫“关键期”。只有在关键期、敏感期的教育,才能实现儿童的最佳发展,如果错过了儿童的最佳发展期,那么就等于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你要补也来不及了。因此,提前是不行的,滞后更是不行的。古往今来,无数成功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实践说明,儿童在中小学阶段要有计划地持之以恒地创造性地要他们多读、多记、多背一些好东西,为他们日后文化底蕴的形成、文风的养成、精神境界的提升、心胸视野的开阔,都有极大的支撑作用。有人担心孩子不理解怎么办,这种担心虽然不是多余的,但决不是有用的。我们在小学阶段开展国学启蒙教育,根本目的不在于今天有用,而在于明天发酵。还有人担心,现在学生时间不够怎么办,说这种话的人很让我们尊敬,因为他们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是站在学生立场上讲话的。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学生的时间的确被大人分割了,被成人占领了,我们再不能占用儿童的时间了,只能减轻他们的负担,所以不必再增加时间。为此,要做好三点:一要营造全校性的国学教育氛围,特别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环境;二是把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改革一下,拿出一点时间开展相应的国学教育活动;三是把上课前与下课后所说的“起立”、“坐下”、“老师好”、“同学们好”改变一下,换成诸如“天赋两个室、双手和大脑,勤奋不可少,创新更重要”这样的东西,每个老师都这么讲,每周可换一次。

3.养性、养正、养志、养德,为开展国学教育活动找到了历史根源和教育学根据。

中国古代近代的教育智慧非常之多,除去因材施教、相机而敏、有教无类等之外,重要的一条就是提出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的教育程序和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幼儿如何养性?性是指什么性?是指习性、性格、习惯等,困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童蒙是指什么阶段?一般是指小学阶段,就是指6至12岁左右的年龄,为什么要提养正呢?这是因为人的一生有很多事要做,要涉及到很多是非曲直,作为儿童阶段,就是要打好人生的底色,搞好正直、正气、正义等品质养成的“热身赛”。少年阶段,是指初中,这个阶段的教育,要特别注重志向和理想的养成,正所谓“少年心事当拿云”,古人也说到:十四岁没有理想与四十岁才有理想是一样的可悲。从高中阶段以后,主要任务还要包括养德的成分,这个德主要是指品德、道德、品格和境界。而上述之四养,都可以在国学里面找相应的位置和坐标。有道是:兴于诗,约于礼,成于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4.选择国学教育这一重点课题,作为我校深化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制高点。因为国学具有这样几个明显的特点:文以载道源远流长,人文资讯枝繁叶茂,儒家文化占据主流,自然科学尚欠发达。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特点,就是“文以载道”,其文化精髓中蕴涵着广博的“文雅、优雅、儒雅、典雅”等从文资讯,习其文,即养其性,闻其道,自省顿悟。国学欠缺之处,在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矮化,当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

二、实验目标及意义 1.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营造一种文化精神家园。在这个文化精神家园里,自由的起点是人格发展的个性化,教育需要更多的宽容精神或包容胸怀;创造公平竞争环境,遵守共同的规则,道德教育将上升到更为突出地位,道德成为看不见的准则。面对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我们既要勇敢面对,又要积极应对。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源远流长的中国优秀文化,必将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姿态融入世界文化大潮中,成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葩。

2.科学领航,人文奠基

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有现代科学精神,又要有一定的人文底蕴。人是科学精神与人文底蕴交互作用的函数,对未来发展有贡献的人才一定是具有强烈的科学精神特别是批判和创新意识的人,同时,也必定是有深厚的人文底蕴的人。我们在大力倡导科学与创新精神的同时,也必须大声疾呼人文底蕴的涵养,只有在博大深厚的人文底蕴中,也才能催生科学精神和迸发创造之花。

3.遵奉传统,超越权威

在西方文化占据主导思潮的今天,在全球文化趋同的大形势下,只用西方的思维方式与价值体系思考问题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同时用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时时提醒、处处维持。我们认为:不能忘记传统,相反,只有彻底地遵奉优秀的传统,才能真正地超越权威。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超越权威的源泉,我们要乐于守旧,吸取精华,又要善于创新,摧陈出新,可以说:守旧是厚积,创新是薄发。一个连过去都不知道、不了解的人,是谈不上有正意义上的创造的;一个背弃传统的人,是缺乏创新之源的。正如伟大科学家牛顿所说的那样: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所超越。

4.旨在东西方文化对话

中华文化有着很强的包孕性和创造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化的发展是不断学习和融合外来文化而催生的过程,从汉到宋的融和佛教文化,从五四时期到改革开放时代的“学习西方”,从上世纪末到今天的中西交流,无不在学习与吸收,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立足于本土,扎根于本土。我们在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实验之时,并不是“一致排外”,而是在东西文化之间架构桥梁,其目的就在于东西方文化对话,培养“中西合璧”的创新人才。我们不主张“洋为中用”和“师夷长技以制夷”,而是集中华和世界各国文化之长,给学生以“中西合璧”的营养片,促成学生适应未来的、面向世界的、面向现代化的身心健康发展。

5.精神层面——

首先,我们要培养能对我们民族文化的基本理念、基本价值真正理解、有感情、有强烈认同感的人,使我们的精神有皈依的家园,使我们的人格有自信的能力,我们才有气度去实现中西方文化的融通而非同一。我们所做的是上述人才培养的奠基工作。其次,我们要培养的是“新君子”素养,即自尊自省的独立人格,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奉祖惜身的负责意识,求真至善的创新品性,笃守道义的人生信条,仁者爱人的价值关怀,以探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共处之道,并进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6.文化层面—— 我们并非只偏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而是提倡“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算数并进的教育方法”(南怀瑾)。所学内容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古诗词、名言锦言。所选取的首先是一些篇幅较短、容易忘记成诵的文章,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并且采用一种启发式的、活泼的教育方式,比如说载歌载舞、说唱、书写等。培养孩子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与认同感,并用儒家经典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在长大之后的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运用出来”(南怀瑾);具有了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将来无论学习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从事科学还是人文事业,都不会妨碍专业上的成就,只会因此而具有更丰富的创造及文化心灵。

7.技艺层面——

源于国学旧“六艺”的启发,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我校师生的特点,我们在技艺训练上突出“读写说唱”。通过颂唱古诗词、书写古诗词、绘画古诗词、讲演小故事等提高师生朗读能力、书写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实验内容和方法 1.对教师进行一系列国学讲座

事业兴旺在于人,国学教育的兴旺在于一批有志的教师和教育管理队伍,除树立“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理念外,我们还应有“品牌教师”的理念。可以说,一个优秀的品牌教师就可以带起一个品牌教育项目,一批优秀的品牌教师就可以促成一个特色学校。基于此认识,教师的国学素养提高和教育理念更新尤为重要,特别是培养品牌的国学教师。在国学经典诵读实验中,首先,开展一系列教师国学讲座,旨在国学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之间有机嫁接。

2.精选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

对于博大精深的国学,我们根据精神、文化、技艺等三个层面的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精选国学经典诵读内容,进一步完善国学经典诵读的校本教材。所选取的内容主要是一些篇幅较短、容易牢记成诵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古诗词、典故、名言警言甚至是儿歌童谣。

3.对传统国学经典进行现代转换

可以说:没有选择就没有学习,没有现代转换就无法读好传统国学经典。我们在“筛选精选”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古诗词等作现代注解和提出新的教育要求,对传统国学经典进行现代时空转换。我们深知:教育内容是为教育目的而定的,我们要按照现代“新君子”素养需要和创新人才培养标准来学习已经完成现代时空转换的传统国学经典。

4.融合国学与国外先进文化

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实验的同时,决不孤芳自赏,而要“恢宏胸襟地球村,极目山河纵大观”。中华文化有着很强的包孕性和创造性,有“天地之大德日生”、“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创生尊生、与时俱进之道。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这一优秀传统,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实验中,既要知道孔孟诸子百家、四书五经、四大名著等,也要知道诸如莎士比亚等世界大家,知道世界工业文化和现代信息革命,在对话中嫁接,在国学与国外先进文化融合中孕生和创造。

四、实验策略及措施

1.分年级推进。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学校划分三个推进梯队,分阶段推进国学经典诵读实验。1—2年级为第一推进梯队,诵唱中华传统美德童谣、儿歌、古诗,以国学发蒙,立身养性;3—4年级为第二推进梯队,诵唱古诗文经典、习书画、练博弈、对词吟诗,论中外古今、扬中华精神,立命养志;5—6年级为第三推进梯队,诵唱经典古诗文,知行结合,塑造儒雅风度。

2.分三个层面进行。三个层面,即:精神层面、文化层面、技艺层面,从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等三个方面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实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光大华夏传统美德,秉承中华“礼仪之邦”之古风,习礼、厚德、雅行;树凛然之正气,养浩然之气节;培养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宽广包容的民族精神。立足民族,放眼世界,诵读中外传统诗文经典,吸收世界文化精华,积淀智慧财富,生发创新胚芽。开发师生学习传统技艺的课堂,对词吟诗作文、书法绘画搏弈,习得国学技艺,提高师生素质。德育处、团队组织具体组织实施“讲规范、促养成、树精魂”的育人工程,塑造“为人求真、为学求实”的校风,特别是在建设班级文化、校园精神文化中,让国学经典诵读行动始终在其中,并重在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

3.课内外结合。以国学活动课为主,各学科有机结合、点滴交叉为辅,充分运用校园电视台、广播站等阵地,通过课内外等途径,采取诵唱练习等形式,形成国学经典诵读推进体系。

4.师生共同成长。在国学经典诵读实验中,始终树立一个理念,即“教师与学生同为发展主体,教师和学生一同成长、发展”。教师发展是为了学生的更好发展,学生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和体现教师发展,从而摈弃过去单一的教师发展或学生发展,把师生发展统一起来、结合起来。

5.多种感官介入。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上世纪20年代起推进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提出要实现儿童六大解放,即眼睛、双手、头脑、嘴、空间、时间的解放。我们在推进国学经典诵读行动的时候,就是要实现儿童的身心解放,让儿童在身心解放的愉悦中眼睛、双手、头脑、嘴动起来,让儿童的时间和活动的空间少一点成人的占领,多一点儿童的自主支配。

6.开发校本课程。我们根据课程改革与发展思路,在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双向建构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开发国学经典诵读的校本课程,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7.建设文化校园。我们借国学经典诵读实验,践行“以愉快成就学业、以知识博大胸怀、以创新激活生命、以智慧奠基未来”的素质教育,促进教师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返本开新的参与者、内圣外王的实践者,塑造学校灵魂、凝集学校精神,努力构建书香校园、和谐校园、魅力校园,让师生成为幸福的成功者。

五、实验保证

1.健全组织。成立姚桥学校国学经典诵读实验课题组,负责课题实验方案、计划的制订及其实施,培训课题组成员,加强对外交流,组织修订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组织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实施国学特色教育。

2.保证时间。每天早晨20分钟,是全校学生经典诵读的时间。诵读内容主要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名贤集》和古诗词。每一学期末,学校对不同年级的经典诵读进行考评。

3.巩固提高。成立“国学经典诵读兴趣班”,满足那些国学基础好、学力强的学生对国学教育的需要,提高教育效益,打造教育品牌。

4.确立实验班。在一、二、三、四年级分别确定一个实验班。我们要求实验教师认真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树立档案意识,建立学生的个案资料;第二,科学制订计划,每周用一节语文课时间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实践;第三,加强学习,探索国学经典诵读的课堂教学模式。

六、实验要求

1.加强领导,重在指导,善于引导。学校国学经典诵读实验课题组要通过常规检查、竞赛评比、档案验收、综合评优等形式,指导和督促国学经典诵读实验工作,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分制度方案、校本教材、教案作业、师资培训、实验研究、总结交流等六类建立国学经典诵读实验档案,保存好文字、图片、影像和实物等资料。不得借实验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向学生收取费用。

2.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课程、教材、教法之间的关系;国学经典诵读进课堂、进家庭和进社区的关系,特别是如何利用社区学校、家长学校、市民学校等教育资源深化和拓展国学经典诵读。

七、实验步骤和进度

本实验计划用两年时间(2016年9月—2018年7月),分三个阶段完成。

(一)准备阶段(2016年9月—2017年1月)1.确定课题,拟定研究方案。2.课题申报立项。

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4.精选经典诵读内容。

(二)实施阶段(2017年2月—2018年1月)1.按计划开展经典诵经活动。

2.积累典型案例、研究资料,撰写论文。

(三)总结阶段(2018年2月——2018年7月)1.课题组成员写结题分报告。2.课题组写结题总报告。

八、实验成果构想

(一)阶段成果

1.课题的实施方案、意见(文章)。2.典型案例实录(文章、录像)。

3.各项专题研究(论文、经验总结、研究报告、录像等)。

(二)最终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2.课题结题报告。

九、实验组织

(一)顾问

(二)特聘专家

(三)课题组成员 组 长:刘培峰 副组长:刘允生 周楠

成 员:张浩 王士芹 王金龙 郝勇金 史芳顺

十、经费预算

1.调研、组织活动等经费约1万元

2.购买有关设备、书籍、音像资料、印刷校本教材等资料费用约1万元

3.专家指导、成果交流等经费约1万元 4.课题组教师学习培训等经费约1万元 合计需要课题经费约4万元。

第二篇:国学课题研究例子

国学课题研究例子

(一)背景

1.强大的国学精神吸引、感染我们

中华古诗词历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让学生从小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吟诵古典诗词活动对于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的作用。开展“读诗诵经”活动不需要很大的经济投入,很适合我们矿区学校。以最小的投入换取学生终身受益,培养学生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

2.“国学热”对基础教育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力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以国学为核心的学术探讨、知识普及、文化建设、教育推广等工作,正在波澜壮阔地广泛开展起来,涌动着一股热烈的思想文化潮流,这就是所谓“国学热”。从民间到学术,从大众生活到精英文化,从个人日常行为到主流意识形态,这场“国学热”正浸染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称之为一种富于时代特征的文化现象,是丝毫不算过分的。在山东曲阜孔子的家乡,每年祭孔的层次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在陕西西安,2007年举办了声势浩大、人数众多的国际《道德经》论坛;在上海APEC(亚太经济论坛)上推出的唐装盛极一时,一度引领时装潮流;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重点高校,已经开办了国学研究院、国学教育班等,成为学术创新、教育改革的标志;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季羡林等近代国学大师的名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报刊杂志,被奉为道德文章的楷模;《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读物以及“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书籍,销量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和谐”、“小康”、“民生”等传统文化意蕴浓郁的语汇,更已经被确立为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根本指导意义的思想原则„„凡此种种,无不表明国学在当前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昌渐突出,其精神影响力也愈加广泛了。

但是,由于有些具体的基础性问题还没有完全理清,人们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化,这就不能不从理论到现实的各个层面影响着国学的研究、教育、普及、推广等工作向着更高的境界和更大的空间展开。当然,实践的发展更多的是基于现实社会的内在趋势,而往往是来不及等待理论的充分完善以及此后的引导;但是,历史的经验证明,从实践中汲取内在动力、进而形成其理性内涵的理论一旦形成,就必然会对实践起到巨大的引导和推进作用。因此,在当前遍及社会各阶层的“国学热”方兴未艾之际,从一些似乎简单的基础性问题入手,进行发掘本质的理论探究和学理思考,这对于引导“国学热”的持续健康发展,进而真正成为推进民族文化复兴的建设性工作,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书记的“四个讲清楚”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对于小学阶段的国学教育,如何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值得我们理性思考,有待我们继续开展实践与研究。

(二)理论和实践依据

1.教科书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国学教育的加强和推广,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和较大的空间。目前,我们中小学使用的教科书,在文言文、诗词歌赋、古典文学、历史经典等方面,都有空前的增加和扩大。据悉,将来中小学生的语文考试,将重点突出作文和文言文。这虽然目前还不是现实,但这必定会成为基础教育特别是课程改革的方向。台湾、香港、新加坡等所有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地区,都在不同侧面和不同地方强调和突出儒家文化乃至中国国学的文化价值和思想魅力。我们作为国学的正宗传人,更应该以此为己任,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2.儿童心理(如忘记规律)发展的规律,为国学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开展,提供了心理学依据。6至12岁左右的儿童,其机械忘记处在最好的黄金阶段,这在心理学上叫“关键期”。只有在关键期、敏感期的教育,才能实现儿童的最佳发展,如果错过了儿童的最佳发展期,那么就等于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你要补也来不及了。因此,提前是不行的,滞后更是不行的。古往今来,无数成功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实践说明,儿童在中小学阶段要有计划地持之以恒地创造性地要他们多读、多记、多背一些好东西,为他们日后文化底蕴的形成、文风的养成、精神境界的提升、心胸视野的开阔,都有极大的支撑作用。有人担心孩子不理解怎么办,这种担心虽然不是多余的,但决不是有用的。我们在小学阶段开展国学启蒙教育,根本目的不在于今天有用,而在于明天发酵。还有人担心,现在学生时间不够怎么办,说这种话的人很让我们尊敬,因为他们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是站在学生立场上讲话的。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学生的时间的确被大人分割了,被成人占领了,我们再不能占用儿童的时间了,只能减轻他们的负担,所以不必再增加时间。为此,要做好三点:一要营造全校性的国学教育氛围,特别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环境;二是把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改革一下,拿出一点时间开展相应的国学教育活动;三是把上课前与下课后所说的“起立”、“坐下”、“老师好”、“同学们好”改变一下,换成诸如“天赋两个室、双手和大脑,勤奋不可少,创新更重要”这样的东西,每个老师都这么讲,每周可换一次。

3.养性、养正、养志、养德,为开展国学教育活动找到了历史根源和教育学根据。

中国古代近代的教育智慧非常之多,除去因材施教、相机而敏、有教无类等之外,重要的一条就是提出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的教育程序和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幼儿如何养性?性是指什么性?是指习性、性格、习惯等,困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童蒙是指什么阶段?一般是指小学阶段,就是指6至12岁左右的年龄,为什么要提养正呢?这是因为人的一生有很多事要做,要涉及到很多是非曲直,作为儿童阶段,就是要打好人生的底色,搞好正直、正气、正义等品质养成的“热身赛”。少年阶段,是指初中,这个阶段的教育,要特别注重志向和理想的养成,正所谓“少年心事当拿云”,古人也说到:十四岁没有理想与四十岁才有理想是一样的可悲。从高中阶段以后,主要任务还要包括养德的成分,这个德主要是指品德、道德、品格和境界。而上述之四养,都可以在国学里面找相应的位置和坐标。有道是:兴于诗,约于礼,成于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4.选择国学教育这一重点课题,作为我校深化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制高点。因为国学具有这样几个明显的特点:文以载道源远流长,人文资讯枝繁叶茂,儒家文化占据主流,自然科学尚欠发达。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特点,就是“文以载道”,其文化精髓中蕴涵着广博的“文雅、优雅、儒雅、典雅”等从文资讯,习其文,即养其性,闻其道,自省顿悟。国学欠缺之处,在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矮化,当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

(二)实验目标及意义

1.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营造一种文化精神家园。在这个文化精神家园里,自由的起点是人格发展的个性化,教育需要更多的宽容精神或包容胸怀;创造公平竞争环境,遵守共同的规则,道德教育将上升到更为突出地位,道德成为看不见的准则。面对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我们既要勇敢面对,又要积极应对。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源远流长的中国优秀文化,必将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姿态融入世界文化大潮中,成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葩。

2.科学领航,人文奠基

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有现代科学精神,又要有一定的人文底蕴。人是科学精神与人文底蕴交互作用的函数,对未来发展有贡献的人才一定是具有强烈的科学精神特别是批判和创新意识的人,同时,也必定是有深厚的人文底蕴的人。我们在大力倡导科学与创新精神的同时,也必须大声疾呼人文底蕴的涵养,只有在博大深厚的人文底蕴中,也才能催生科学精神和迸发创造之花。

3.遵奉传统,超越权威

在西方文化占据主导思潮的今天,在全球文化趋同的大形势下,只用西方的思维方式与价值体系思考问题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同时用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时时提醒、处处维持。我们认为:不能忘记传统,相反,只有彻底地遵奉优秀的传统,才能真正地超越权威。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超越权威的源泉,我们要乐于守旧,吸取精华,又要善于创新,摧陈出新,可以说:守旧是厚积,创新是薄发。一个连过去都不知道、不了解的人,是谈不上有正意义上的创造的;一个背弃传统的人,是缺乏创新之源的。正如伟大科学家牛顿所说的那样: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所超越。4.旨在东西方文化对话

中华文化有着很强的包孕性和创造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化的发展是不断学习和融合外来文化而催生的过程,从汉到宋的融和佛教文化,从五四时期到改革开放时代的“学习西方”,从上世纪末到今天的中西交流,无不在学习与吸收,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立足于本土,扎根于本土。我们在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实验之时,并不是“一致排外”,而是在东西文化之间架构桥梁,其目的就在于东西方文化对话,培养“中西合璧”的创新人才。我们不主张“洋为中用”和“师夷长技以制夷”,而是集中华和世界各国文化之长,给学生以“中西合璧”的营养片,促成学生适应未来的、面向世界的、面向现代化的身心健康发展。5.精神层面

首先,我们要培养能对我们民族文化的基本理念、基本价值真正理解、有感情、有强烈认同感的人,使我们的精神有皈依的家园,使我们的人格有自信的能力,我们才有气度去实现中西方文化的融通而非同一。我们所做的是上述人才培养的奠基工作。其次,我们要培养的是“新君子”素养,即自尊自省的独立人格,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奉祖惜身的负责意识,求真至善的创新品性,笃守道义的人生信条,仁者爱人的价值关怀,以探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共处之道,并进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6.文化层面

我们并非只偏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而是提倡“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算数并进的教育方法”(南怀瑾)。所学内容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古诗词、名言锦言。所选取的首先是一些篇幅较短、容易忘记成诵的文章,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并且采用一种启发式的、活泼的教育方式,比如说载歌载舞、说唱、书写等。培养孩子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与认同感,并用儒家经典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在长大之后的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运用出来”(南怀瑾);具有了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将来无论学习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从事科学还是人文事业,都不会妨碍专业上的成就,只会因此而具有更丰富的创造及文化心灵。7.技艺层面

源于国学旧“六艺”的启发,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我校师生的特点,我们在技艺训练上突出“读写说唱”。通过颂唱古诗词、书写古诗词、绘画古诗词、讲演小故事等提高师生朗读能力、书写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实验内容和方法

1.对教师进行一系列国学讲座

事业兴旺在于人,国学教育的兴旺在于一批有志的教师和教育管理队伍,除树立“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理念外,我们还应有“品牌教师”的理念。可以说,一个优秀的品牌教师就可以带起一个品牌教育项目,一批优秀的品牌教师就可以促成一个特色学校。基于此认识,教师的国学素养提高和教育理念更新尤为重要,特别是培养品牌的国学教师。在国学经典诵读实验中,首先,开展一系列教师国学讲座,旨在国学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之间有机嫁接。2.精选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

对于博大精深的国学,我们根据精神、文化、技艺等三个层面的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精选国学经典诵读内容,进一步完善国学经典诵读的校本教材。所选取的内容主要是一些篇幅较短、容易牢记成诵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古诗词、典故、名言警言甚至是儿歌童谣。

3.对传统国学经典进行现代转换 可以说:没有选择就没有学习,没有现代转换就无法读好传统国学经典。我们在“筛选精选”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古诗词等作现代注解和提出新的教育要求,对传统国学经典进行现代时空转换。我们深知:教育内容是为教育目的而定的,我们要按照现代“新君子”素养需要和创新人才培养标准来学习已经完成现代时空转换的传统国学经典。4.融合国学与国外先进文化

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实验的同时,决不孤芳自赏,而要“恢宏胸襟地球村,极目山河纵大观”。中华文化有着很强的包孕性和创造性,有“天地之大德日生”、“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创生尊生、与时俱进之道。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这一优秀传统,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实验中,既要知道孔孟诸子百家、四书五经、四大名著等,也要知道诸如莎士比亚等世界大家,知道世界工业文化和现代信息革命,在对话中嫁接,在国学与国外先进文化融合中孕生和创造。

四、实验保证

1.健全组织。成立姚桥学校国学经典诵读实验课题组,负责课题实验方案、计划的制订及其实施,培训课题组成员,加强对外交流,组织修订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组织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实施国学特色教育。

2.保证时间。每天早晨20分钟,是全校学生经典诵读的时间。诵读内容主要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名贤集》和古诗词。每一学期末,学校对不同年级的经典诵读进行考评。

3.巩固提高。成立“国学经典诵读兴趣班”,满足那些国学基础好、学力强的学生对国学教育的需要,提高教育效益,打造教育品牌。

4.确立实验班。在一、二、三、四年级分别确定一个实验班。我们要求实验教师认真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树立档案意识,建立学生的个案资料;第二,科学制订计划,每周用一节语文课时间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实践;第三,加强学习,探索国学经典诵读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三篇:传承国学启迪智慧课题小结

《传承国学启迪人生智慧》课题小结

太谷师范附小 秦志亮

课题背景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吸收与传扬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已经成为中华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放眼时代背景——社会发展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聚焦教育现状——课程设置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支离破碎、一知半解,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简单化、机械化,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严重缺失,促使我们提出了《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实验。

研究过程方法、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除夕等传统节日,学校是逢节必过。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学生享受到了节日中所蕴涵的独特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内核。去年的重阳节,学校开展了重阳节民俗体验活动。学校组织教师以收集“重阳节来历”为切入点,让学生自主了解中华文化的精华,于是各种版本、不同出处的神话传说,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尊老、敬老一时间成为孩子们聊的最多的话题。与此同时,学校“传统文化擂台赛”同时播出了与“九九重阳”为主题的诗文诵读、成语故事、孝心演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高年级自发组织学生开展“九九重阳”诗文诵读比赛,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到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都成为学生争相诵读的佳作。低年级,参观了学校的传统美德长廊,在老师的讲述中了解了扇枕暖席、卧冰求鲤、百里负米、鹿乳奉亲等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激发着学生尊老、敬老的渴望与行动。同时,将文化赋予学生行动,在尊老爱老主题班会上,同学们畅谈了老人对自己的关爱,表达了心中的感谢之情,交流了自己的敬老想法,“当一次妈妈”,就是低年级小朋友关心父母的发自内心的呼唤;承担一项家务劳动,成为大部分学生自觉的行动;给家长洗一次脚,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干净,不向家长提过分的要求等都闪烁着学生稚嫩的童心。有的学生还提出了要关注爷爷奶奶的精神健康,陪奶奶聊聊天,给他们读读报纸,周末和爷爷一起登山,让他们不再感到寂寞。学生把关爱从物质生活延伸到精神世界,真正演绎了“孝”的宽广内涵。文化的力量是神奇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在学生身上转化为行动的智慧,我们的期待如约而至。

三、研究成果

(一)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我校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研究平台,系统而深入的实践与研究,使学校成为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与尊重。了解传统——学习传统——发扬传统——丰厚积累——健全人格,传统美德、经典文学、民族技艺、节日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已经在学生身上生根、发芽,并悄悄改变着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提高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通过诵读古典诗文,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精美诗词,精彩片段,并能熟读成诵,积累数量远远超出了《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通过对文学领域名人、名篇的研究,学生不仅更多地了解了名人的生平及故事,还通过他们的生活了解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历史变革,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阅历;通过对民族艺术的研究与学习,每名学生都掌握了至少一项传统技艺;通过对民风民俗的亲身体验,浓厚了节日氛围,使学生越来越喜欢自己的中国节;礼孝忠诚的传统价值观念悄悄改变着学生的言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的发展涂抹了一层亮丽的底色。

2、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特长

学生在《阳春白雪》等古典音乐的弹奏中,体会了她的典雅;在太极扇的舞动中,感受了她的含蓄;在中国结的编织中,承接了传统编织的精神。操场上,回荡着传统游戏的欢快;舞台上,跳动着加鼓通等地区民俗之舞……寓教于乐的民族艺术教育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发展了他们的兴趣爱好。说学逗唱,吹拉弹跳,剪拼捏画,每个孩子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在传统技艺展示现场,一件件作品在学生稚嫩的手下脱颖而出,五

(五)班的每位同学在十分钟之内都能剪出一个栩栩如生的单幅作品,学生合作的《龙小——我们的乐园》《喜迎奥运——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等大幅剪纸作品更是博得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学生绘制的年画作品、脸谱,无论从构图还是着色都堪称大手笔,制作的皮影、风筝、扇子、泥塑作品有创意,有质量,令人拍手叫好。三年级八班的凌小雨演唱的民族戏曲《俺外甥在部队》,一颦一笑,一招一式都有板有眼,让人不由地对这个个头儿不高的小姑娘发出由衷地赞叹。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为展现学生的艺术风采和精神风貌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1、丰富了原有的知识结构

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长流水。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学习、体验、研究活动,老师们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传统戏曲、风筝制作、刺绣工艺、编织艺术等都是老师们平时的教学中不常涉足的领域,为了指导学生的研究,老师们虚心请教别人,查阅资料,不断地丰富和充实自己,逐渐地成了行家里手,增强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教育的底气。老师们沐浴经典之风,体味儒雅人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司马迁的《史记》到曹雪芹的《红楼梦》;从教育鼻祖孔子到一代伟人毛泽东,老师们触摸到了民族的血脉灵魂,感受到了优秀经典文化的无穷魅力。现在,75%的老师仅对先秦时期的经典诗文就能熟练背诵30多首。用经典文化伴随教学生涯,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养,也增强了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和自觉性。利用闲暇时间制作艺术作品,也成为许多老师的业余爱好,既调节了教师的身心,提高了艺术修养,又美化了生活环境。

一。

三、今后工作的展望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仅是各班在文学和民族艺术领域确定的研究子课题就达270多个。仅就文化名人来说,无论是孔子、李白还是杜甫,他们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和辉煌成就都是一部鸿篇巨著。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不够,指导学生的研究就做不到胸有成竹,得心应手;对于学生研究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就不能给予恰当的、科学的答复;对于学生研究中出现的偏颇,就不能及时地发现与校正。传统文化教育继续深入,增强教师的传统文化底蕴仍是工作之首。

2.继续探索学科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途径。国家课程内容中增加了不少传统文化的元素,如三字经、对联、古诗、成语故事、历史名胜、艺术等,大都散落于语文、品生品社、音乐、美术等课程中,这就需要我们整理各学科教材中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并以此为生发点,探寻学科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途径。

3、继续加强评价研究。检测评价体系在课题研究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是课题研究成功与否,研究成果是否有价值的重要环节。评价能较好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评价结果的运用中,还存在着某些偏颇,在某种程度上,还不能被任课教师所承认,极大的消弱了传统文化评价手册的功效。其次,评价标准的科学性、普适性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尤其是对于数量的规定,要尽量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加重学生的负担。再次,评价工作还有待与学生家长进行进一步的沟通,如何发挥家长评价在整个评价中的作用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之一。

4、加强子课题组间的交流与合作。目前内容、方法途径和评价三个子课题组间的协调与沟通还不够,今后研究工作中要增加交流机会,及时探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先进经验,共同为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献计献策。学校建立课题研究网站,为各课题组的交流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

5、通过实践,进一步验证当前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整理《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资源》集锦,为科学有效的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提供依据。

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通过认认真真地传承传统文化,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享受传统文化,让幸福人生从这里起航,期待一批批具有民族精神和现代意识的建设者能在龙小沃土上茁壮成长。

第四篇:十二五德育课题实施方案(国学经典)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与理论依据

1、课题提出的背景

信息时代,物欲冲击,部分小学生过早地沾染上了诸多不良习气,或者精神空虚,沉迷网络,或者与父母逆反甚至敌对,或者自私自利,自我意识严重,社会公德意识滑坡、尊师、节俭等意识差、厌学情绪重等问题使许多家长处于迷茫无奈徘徊中。原因何在?因为现行教育中缺失了中国几千年行之有效的传统教育思想,口头上提出德育为本的方针,实际上还是实行中考统考、高考统考的以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的策略,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尤其是把孔孟学说的教育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造成了中华传统文化断层的局面。中华民族本是礼仪之邦,可如今孝敬父母、礼貌谦让这些传统美德却逐步被人们遗忘。“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学生缺乏孝心、爱心、责任心,礼仪之邦的一切都受到了冲击,“国尚礼则国昌,家有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优,心有礼则心泰。”如果从小没有受到圣贤的良好教育,本来善良的心灵也就受到各种污染,于是做出各种错事来。

2、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国学经典所代表的传统学问,更是具有极为厚重的伦理色彩,所谓“学优者德厚,学浅者德薄”。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不仅是增进知识的过程,不仅是“把知识消化于生命,转化为生命所具有的德性”的过程,而且具有熏陶气质、变化性情、提高涵养的意义。国学经典教育不仅培养文义通晓、才华擅长、经书熟习、学问通彻的博学之士,更是要培养行谊谨厚、立品端正、品行端方、敦品励行的谦谦君子。

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最佳时期是0—13岁。孔子曾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我国历代大师、学者和名人如李白、杜甫、曹雪芹、毛泽东、温家宝等无一不是从诵读经典开始其学业。所以说,儿童时期进行经典诵读,在人的一生中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儿童在这样的时期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会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产生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可以培养儿童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会开启儿童未来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而奠定一生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基础,使儿童更文雅,更具文化气质。(1)重新构建学校特色文化。

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质是重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而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积淀、提炼、培育而成。加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办学效益起着关键作用。学校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展,以适应课改的需要,已成为每个学校所面临和思考的问题。国学经典能营造学校良好的育人氛围,能促进学校的发展。因此,推广学习国学经典是开创学校向前发展的有利途径。

(2)迅速高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课题研究立足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依托开放的社会环境,从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特征出发,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及当代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相符相成。探索开展小学语文开放式教育的基本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认知的特点,从小学习经典文化,提高孩子的文学底蕴的同时提升孩子品德素养。同时拓宽语文教育途径,开发和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实现课堂教学、综合性学习的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的结合,建设起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开放的生活实践中用语文,学语文,迅速高效地提高语文素养。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选择“读国学经典,弘扬中华文化,做时代新人”研究课题,最终目的是通过我校的校本课的读诵、书写、简单的讲解方式还有竞赛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从活动中体味感悟国学经典的魅力,提高孩子语文素养同时培养孩子优良的品行。

(1)结合当前的新课程改革,研究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开发国学经典教育,旨在提升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言行。即: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与同伴、与师长、与兄弟姐妹相处的基本礼仪规范,养成乐于助人、团结协作、尊敬父母师长,诚实守信等良好的品行。这样不仅课题研究有了新意,而且具有了实用价值。

(2)从当前学校教育来看,过高重视学生智育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现象尤为突出。因此,我们从现在学生突出表现的不良习惯出发,开设国学经典课程,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感染熏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行为,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达到进一步提高学生优良品行的目的。

(3)本着探索问题的原则开展研究,要重视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对照研究、课堂观察的研究,运用新的研究方法从新的视角开展研究,才能得出新鲜的、有价值的结论。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用国学经典文化提高孩子的文化素养,丰富校园文化氛围。

2、用国学经典培养孩子优良品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校园文化底蕴,提升学校的品位。

3、对儿童进行经典诵读和国学启蒙教育,培养孩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孩子高尚的精神品质,竭力营造孩子的爱国主义行为。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将国学经典纳入校本课程研究,开展“读国学经典,弘扬中华文化,做时代新人”课题研究。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和年级国学教育的具体目标。印制《国学经典》教材,将国学精髓《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小学生必读古诗七十二首》《优秀的经典名文》作为我校三到六年级的“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构建国学课的授课模式,不同年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自己独特的国学课授课模式。通过全面结合班级实际——学校训导——骨干引领——逐步推进——教师的集体研讨等五个环节,即:三年级学习教师导读《三字经》《百家姓》,四年级学习《千字文》:自读自悟,悟中求实,导读成诵。五年级学习《增广贤文》: 温故知新,升华内涵,熟读成诵。六年级结合课程学习《小学生必读古诗七十二首》,通过每天十分钟的国学经典阅读,使学生逐步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最终成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谦谦君子,达到“在家是个好孩子,在学校是个好学生,踏入社会是个好公民”的教学目标。

2、重视学科渗透,将诵读活动引入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挖掘教材中涉及到经典的知识点,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经典内涵,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语文学科的教师和思品社会学科的教师挖掘经典知识点,并在课堂教学中组织重点讨论,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营造“国学教育”育人环境,让经典育人“润物无声”。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上,进行精心设计,整体规划,分块布局,处处体现国学教育特色。着力构成一种和谐关系校园风景线。

4、拓展“国学经典教育”实践活动,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

在实践活动之中,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国学教育”,有常规国学教育学科活动,有结合养成教育的主题活动,还有一年一届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发动师生开发出丰富多彩的诵读形式:一是利用大课间,放学路队,上操时让学生边做操、边诵读,边走路边诵读。既锻炼了身体,又诵读了经文。二是经典游戏表演。以往拍拍手、跳皮筋等游戏的顺口溜如今换成了“人之初,性本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等经文,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把经典语句配上时代音乐,走上表演舞台,赋予新时代的气息,让小学生享受到创新的乐趣。三是开展社团活动。为了能够理解经文的含义,由各班诵经的爱好者组成,他们在一起共同探讨儒家经典的深厚内涵,共同探讨自己的人生感悟,共同展示自己诵读的成果。教师们也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聚在一起研究儒家经典,探讨人生理想,讨论对学生的教育方法是活动的主要内容。四是经典故事表演。

5、把经典诵读与感恩教育结合起来,结合《三字经》《增广贤文》等内容,联系新形势要求,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在家里学生自觉做到进家出门主动和父母打招呼,好吃的东西让长辈先尝,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等;在学校学生自觉尊敬老师,关爱同学。这些活动使学生懂得了学会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应该从小做起。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参考国学经典著作,提炼适合小学生使用的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

2、访谈法:通过家长会给家长发放调查问卷,与家长面谈或电话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言行方面的缺失。通过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面谈、QQ聊天、心理咨询等方式,了解学生思想现状。

3、观察法:利用各个学科课堂教学时间或重大活动,观察学生在言行举止方面的表现并记录在案,便于解决相关问题。

4、实践研究法:采用边研究边实践边修改边提升的方法,在实践反馈中不断提高研究质量。

5、对比研究法:此方法应用于研究学生在学习国学经典前后思想、言行等方面的变化。

6、调查问卷法:通过对学生、家庭、社区的调查问卷,运用比较,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习惯。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1月——2011年5月)

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完成课题的论证,制定实施方案,编辑教材,向高一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申报。

2、实施阶段:(2011年6月——2012年12月)

对研究的内容进行具体的研究论证,并分阶段及时总结整理阶段性成果。

3、汇总阶段:(2013年1月——2013年9月)

全面总结研究的工作,搜集整理研究的材料,撰写结题报告。

七、预期达到的结果:

1、使校园环境更具有育人气息。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课一操都显现一个鲜明的特征——国学经典。国学经典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既有无声地熏陶和感染,更有有形的地引导和教育,处处凸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校园书香盎然,国蕴飘香。

2、师生素质明显提升,办学水平明显提高。教师的一朝一夕,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展示了明显的特点——国学经典。学生陶冶了高雅情趣,开阔了胸襟,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了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学生的自律和行为规范能力有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3、能给孩子们以精神上的滋养、激励、慰藉和启示。在无声的滋润与熏染中给孩子重要和深远的影响,达到正礼修身育人的目的。经典教育深入到课内,渗透到课外,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和育人的全过程,使学生具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使经典育人“生根开花”。

4、加大宣传力度,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国学经典教育使整个校园里充满了国学教育的气息,一篇篇经典美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做人的道理。经典育人就是这样“润物无声”的让学生的道德品质发生了质的升华……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陈光灿

负责开题报告的撰写,课题研究过程的组织和方案设计及课题资料的上传

副组长:肖仕华

负责监督课题活动的开展

成员:

彭俊枫、周开忠、三至五年级语文教师

负责公开课的组织和实施

九、课题指导组

王正军

章枝权

张正义

肖仕华

陈光灿

十、课题顾问组

王正军

章枝权

第五篇:《国学与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课题(精选)

《国学与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课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以国学经典篇章陶冶学生高雅情操,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

2、改善性格,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研究国学经典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探索学生学习国学的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提高儿童的道德修养及爱国情操。

4、探索新形式下学校开展养成教育的途径、方法、措施和手段,实施养成教育的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

三、研究工作小结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组建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并加以论证、确定。

2、开展前期活动,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在编写校本课程《弟子规》、《诗情画意》的同时,组织引领教师研读国学,加强小学生德育、家校共育等方面的理论学习与研究。

3、优化校园环境,在教学楼门厅和走廊上悬挂《弟子规》章句、名人名言、唐诗宋词等展板;成立了以“诵国学经典 做文明少年”为主题的红领巾广播站;校图书室充实了国学经典读本,阅览室定期开放,班级设立图书角,让学生在耳闻目睹中感受国学,营造了学习、诵读国学的浓郁氛围。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发放校本课程,开设经典诵读课(每周一节),把早晨第一节课前15分钟定为自主诵读时间和检测、评价时间

2、(1)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情况调查阶段 ①设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情况问卷调查表。

②对全校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情况进行学生、家长问卷调查。

③对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对各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状况作出评价。(2)对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与探索阶段

①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与探索。②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及时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利用“家长学校”这一阵地定期举办主题培训、经验交流等活动,及时反馈课题研究成果,转变家长的育人观念。

3、、开展丰富的活动,如书法、背诵、接龙游戏、猜谜、绘画注释等竞赛活动。把国学中的一些经典运用于日常的行为中促进同学们的养成。即探讨如何把所学践行于现实生活当中。(1)、主要开展学生通过国学教育,在做人、做事和学习三个方面良好习惯养成的研究。

在做人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爱心”; ①真诚待人的习惯;②诚实守信的习惯;③认真负责的习惯;④自信自强的习惯。

在做事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规则意识”; ⑵做事方面的习惯:①遵守规则的习惯;②讲究效率的习惯;③友善合作的习惯;④合理消费习惯。

在学习方面,①主动学习的习惯;②独立思考的习惯;③学用结合的习惯;④总结反思的习惯;⑤爱好读书的习惯。

(2)、调动家长积极配合协助完成学生的国学践行活动的任务,为此我将利用家访和书信与家长建立联系形成学校与家庭共建局面。

(3)开展“诵国学经典,做文明少年”班级主题读书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演绎对经典的理解。实践活动通过《弟子规》、《论语》、《孟子》、《道德经》等国学经典的学习评出班级的“孝星”“尊师模范”“和谐大使”“学习能手”“家长教师的助手”“独立生活的巧匠”等等。

4、在班级开展主题读书活动的基础上,开展校级经典诵读、讲故事和读书征文活动。

5、对全校学生的经典诵读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及时和家长沟通,调查和了解诵读国学经典后学生在思想和行为方面的变化。

6、每班参与六一文艺汇演的节目要渗透国学经典内容,遴选优秀国学经典诵读节目参加岱岳区经典诵读大赛和每学期一次的素质教育展示评比,参选的节目是《古诗新唱.上学歌》、小品情景剧《唱学弟子规》、配乐诗朗诵《江山如画》

7、建设校园背景音乐,营造听觉环境,用国乐美化孩子的学习环境。选用的音乐是《国乐启蒙》系列乐曲:《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童声诵读弟子规》等。(1)建设经典诵读课诵读音乐环境,在学生诵读经典的时候播放。

(2)建设晨间、午休的等时间段的音乐环境,早晨8:00—8:15,中午12:00—12:(3)创建《弟子规》韵语操的背景音乐,音乐老师根据3个字一句的鲜明节奏,为韵语操配背景音乐。

8、创编《弟子规》操,学生学做《弟子规》操,把《弟子规》操作为学生的课间操。全校学生在大课间时间边吟诵,边做弟子规操。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1、继续组织学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做好每一次活动的记录,写好阶段性的诵读分析。

2、开展教师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活动,并选拨教师参加区读书演讲和读书征文比赛。

3、课题组成员写结题分报告。

4、汇编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研究成果鉴定。

四、研究结果分析

(一)实现了国学经典诵读与学生养成教育的有机结合。

突出诵读经典与学生的养成教育的有机融合是课题组的工作重点,怎样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耳濡目染中荡涤心灵。我们课题组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初步形成了以“国学为基,校本为本,课题引领”为核心的研究模式,以’书香校园、经典诵读和养成教育”三位一体的活动模式,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搭建了平台。

1、创编了以国学经典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

2、优化了学校的育人环境

3、开设了国学经典诵读课

4、实践了国学经典诵读与课堂教学教学的有机结合

5、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6、加强了教师对国学经典的学习

五、研究成效分析

(一)国学经典诵读促进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优化。

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千百年年传唱不衰。诵读它,可以修身养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教育专家认为,“道德”“情操”“品性”“气质”等人文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因此,在国学经典诵读,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能改变德育以说教为主的方式。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个人与社会健康互动之道;“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创生之道,以及“民吾同胞,物吾与生”的人文关怀,等等。通过这些经典熏陶,可以帮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准则和方法,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不断提升精神境界,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优化。实践证明,“润物无声”的经典诵读是提升学生品性和修养的有效途径。在国学经典的浸染下,学生的性情变得平和了,审美情趣更浓了,想象创作能力更强了,胸怀更为广阔,富有个性,人格健全。经典作品,为孩子的内心世界涂下亮丽的底色。

(二)国学经典诵读发展了学生记忆力。

人类有两大学习能力,记忆力和理解力。理解力个记忆力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曲线是不同的。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0岁开始的6-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期,至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高峰。我们开展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根据儿童的记忆特点来安排的。反复诵读,是儿童的自然喜好。背书,是他的拿手好戏。指导孩子背诵过大量经典诗文的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对经典诗文的背诵一旦突破一两百篇(首),接下来的背诵就变得非常容易。这是因为在背诵的过程中,孩子的记忆力得到的很好的开发和锻炼。从各班教师提供的诵读阶段性总结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记忆力大大提高。从部分家长的诵读反馈表中也可以看出,孩子们背书比以前背得快。

(三)国学经典诵读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渠道。少年儿童正处于储备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读、多背诵一些经典,不仅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记忆力,更有利于小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提高文学素养。

如:学生诵读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各种题材广泛的典故;读了《增广贤文》会说话,读《幼学琼林》就是在读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笠翁对韵》为声律启蒙读物,它既能给学生一种写作格式的对韵,又传送了历史、地理以及古典文学知识;《论语》《庄子》,儒家和道家是我们民族思想的源头构成;唐诗所表达的人的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广阔性是前所未有的…… 优美文化经典,这些范文烙印脑中,自然就提高语文素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又促进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学生认的字多起来了,提高了初读课文的效率。背诵能力强了,课文能很快读熟,会背。理解课文内容时,发言时语句通顺,常常引经据典,很有深度,常有令人感叹的顿悟之言出现。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诵读经典。形成了良性循环。

(四)国学经典诵读进一步丰富了学校文化内涵。

学校校徽的设计体现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意境,教学楼门厅及走廊设有《弟子规》文化长廊,有“勤奋 健美 文明 守纪”的校风,有“进德修业,教学相长”的教风,有“敏而好学,温故知新”的学风,有体现学校特色、弘扬传统文化的校歌、校刊,营造了浓郁的国学文化氛围。国乐校园背景音乐环境的建设,营造国学氛围、创造高雅环境,学习环境减压、减负,和谐放松。校园里每天都能听到学生诵读经典的朗朗书声,能够聆听到悠扬的国乐。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五)国学经典诵读提升了教师的国学素养。

诵读经典,就犹如在聆听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智者讲述生活的经验、生命的真谛、生存的哲理,就仿佛徜徉于知识的黄金海岸。经过经典文化的滋养,教师正心、修身、养德为以德立教提供了可能,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找到了动力源,师生共同诵读经典,文化立校、道德立人的的社会效应十分显著。诵读经典逐渐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成为教师的文化自觉。经过国学经典诵读的实践研究,教师对经典的认识已经得到了大大的丰富和拓展。《论语》《礼记》,增长了教师的教育智慧;熟读蒙学读物、诸子散文和经典诗歌,丰富人生体验和审美体验,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在教学中注意了学科与国学经典诵读的整合,更加注意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更好地指导小学生诵读活动广泛深入开展。

六、研究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经过国学经典诵读的实验,老师和家长欣喜的发现,孩子们从文化素养到精神气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家里,孩子们的语言变得丰富灵动了。常常妙语连珠,出口成章;写作文也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老师和家长也为此惊喜不已,更让家长高兴的是,孩子们懂得了孝敬;懂得了感恩,懂得了一衣一食来之不易。经典诗文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净化了学生的品格,全面提升了学生的道德和人文素养。

经过国学经典诵读的实验,教师对国学经典的认识得到了大大的丰富和拓展,自身的国学素养得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经过国学经典诵读的实验,不仅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和发扬,而且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使学校的育人环境得以优化,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物质保证,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思考

在课题实验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碰到一些问题,影响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经典诵读不能奢望孩子们能够现学现用,对于小学生而言,经典熏陶是不可能即时显奇效的。因此部分家长对经典诵读的活动不够理解,支持的力度不够,部分教师对经典诵读实践的力度不大,主动性不够强;由于种种原因,诵读的时间有时不能保证;诵读促使学生的变化不能进行量化。尽管如此,我们仍旧会一如既往的做好国学经典与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我们相信,通过开展国学经典与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那些博大精深、睿智宏伟的国学经典,必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学生阅历的增加而慢慢释放出浓醇的芬芳,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必将会大大提升,祝阳镇中心小学这所古老而又年轻的学校必将会展开腾飞的翅膀,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下载国学课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学课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学

    了解国学。这里所说的“国学”指以儒学为主体内容的中华传统文化。其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健康向上的道德元素、做人原则、处世态度、民族精神、价值取向和传统技艺,既有物质......

    国学

    国学、博学、活学、乐学 改革开放以来,在教师教育培养上,我们国家历来是十分重视的。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的教师队伍有了很大提高,基本上都是合格的教师,针对教师队伍,我们还采......

    国学

    1.小孩子背书开场(暂定为《弟子规》) 2.成人礼 3.琴棋书画 4 三德歌(合唱) 5.太极拳 6.古诗词朗诵 7.青花瓷(舞蹈) 8. 跪羊图(手语) 9. 孝感动天(话剧) 10.茶艺(现场展示) 11.古筝演奏 12.谢幕......

    《国学启蒙教育与书法相结合的开发与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东长小学“国学启蒙教育与书法相结合的开发与 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我校紧紧围绕南府教发[2012]1号文件“2012年南关区教育工作要点”的精神和“南关区中小学国学经典进校园系......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与实践”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当中华文化开始摆脱弱势文化形象,挺直胸膛再次走向世界的时候,国人对自己的传......

    诵读国学经典润泽小学生的心灵课题研究方案(推荐5篇)

    《诵读国学经典,润泽小学生的心灵》 课题研究方案 学校:广宁县江屯镇中心小学 主持人:范少霞 刘国才 时间:2013-10-12 课题研究方案 一、 课题现实背景及研究意义: 1、 国学经......

    《国学启蒙教育与书法相结合的开发与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东长小学“国学启蒙教育与书法相结合的开发与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学校紧紧围绕南府教发[2012]1号文件“2012年南关区教育工作要点”的精神和“南关区中小学国学经典进校园系......

    国学推广

    金教体通〔2011〕13号 关于在全县中小学开展国学推广活动 各乡镇(金乡街道办、开发区)中心校,县直各学校: 为了弘扬金乡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传统国学教育,提高学生基本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