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教学案例展示

时间:2019-05-15 06:38: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精彩教学案例展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精彩教学案例展示》。

第一篇:精彩教学案例展示

优秀教师马骁《晏子使楚》课堂精彩展开

案例再现:教师在梳理课文内容的环节问道:作为使臣,晏婴担负着与楚国交好、结盟及一探楚国国力虚实的重大使命;作为使节,来到楚国的他理应受到礼遇和尊重,那他遭遇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来形容,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学生们纷纷回答:难堪、侮辱、捉弄、戏弄、刁难„„教师继续问:请在文中找到依据。学生1:吾欲辱之,何以也?

师:可见以楚王为首的楚人做事不仗义,那他们用了什么办法呢?

生2:设了一个圈套。生3:演了一出戏。那我们可否也演绎一下。(接下来学生们演课本剧,师生评价)

师:楚王有意图,手下有主意,那设下这样一个圈套的目的无非是......生4:设圈套影射甚至是诬陷齐人善盗。

师:也就是污蔑齐国的社会风气不好,进而贬损齐国。主动出击,打压对手,不仅是检验印证晏子“习辞”和智慧,还有什么,不妨设想。生6:显我楚国大国的威风和实力。生7:给使节一个下马威。

师:故事开始于楚王向近侍问计,打算侮辱来使。以楚王为主语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来概括第一段,怎么讲?

生8:问计近侍 欲辱来使。(板书:出使前 问计近侍

欲辱来使)师:那晏子知道吗,当然不知晓。楚人的做法可以说是......学生们:居心叵测、处心积虑、用心不良、蓄谋已久.....师:哪个词说明?

生9:“将”。

师:看来语文的学习要象贾岛一样字字计较、词词研究与推敲。师:大家知道结果是楚王的目的没有达到,用文中楚王的话讲,反倒......生10:反取病焉。师:楚王的话意味着他.......生11:服输,生:甘拜下风。

师:本来打算羞辱别人,不想却自取其辱,用俗语怎么讲? 生11: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生13:偷鸡不成蚀把米。生14:聪明反被聪明误。生15:打不着狐狸惹了一身骚。生16: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师:再品他此时的笑,“王笑曰”是什么样的笑? 生17:尴尬,无地自容、不好意思 生18:无奈、窘迫

师:可见晏子不辱使命。(板书:出使结果:不辱使命)接下来的悬念就是:一场鸿门宴摆在眼前,处于被动状态的晏婴是如何应对刁难,反击楚王取得成功,最后顺利完成了使命的?他用了什么办法?接下来小组研讨开始。

小组1汇报:晏子讲齐国人在齐不偷,入楚则盗的现象与与淮南产橘,淮北产枳的现象一样,都是水土的问题。

师:如何理解文中的两个“水土”的意思? 小组2汇报:第二个“水土”反讽楚国风气不好。

小组3汇报: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好;淮北的橘树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不好,从而理解第一个“水土”是指“气候、土壤等条件”。同样道理得出,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说明齐国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好;齐国人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说明楚国社会环境、社会风气不好,从而理解第二个“水土”是“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意思。

师:大家说的很对也很好,那这种方式是把同类事物进行了联系比较,叫做类比推理,也是打比方。(板书: 类比推理)这种方法很巧妙,使得楚王哑口无言,再无他策。

本文是通过对话的方式展开的,除此还有晏婴的动作描写,就两个人物的表现,我们来评价一下他们怎么样?然后教学环节进入对人物性格及形象的分析研讨。最后结合学生的评价: 晏子作为一名使者,是作者着力塑造的理想人物,他以国家利益为重,头脑灵活,机智过人,善于辞令,言行有节。面对楚国君臣的蓄意刁难、侮辱,若晏子翻脸,意气用事,不能克制,既显出使者笨拙无能,缺少风度,又会使两国关系形势紧张,结果难测。因此,晏子从容镇定,不愠不火,不卑不亢,机警而精妙设喻,使楚王自讨没趣,处于尴尬境地。晏子的对答措词委婉,柔中有刚,充满智慧,表现得大度,充分表现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过人的胆识及出众的辩才。可谓有胆有识,智勇双全,临危不惧。而楚王则是以盛气凌人、傲慢无礼、妄自尊大、目中无人出场出击,最后理屈词穷、尴尬收场,好不愚蠢!

成功细节 : 本案例中,教师在吃透教材、掌握了学情的前提下,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以问解文,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层层递进,不断深入,一追到底。此为其一;其二,在对文本内容的梳理和对人物的评析上,对词语的扩展学习和积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累词语的兴趣,使得课堂充盈丰富了,也凸显了语文课的特点。

功效评价:在语文课堂上,思维的培养是从问开始的,而有效的教学提问是将文本、教师、学生这最重要三要素,很好地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本案例中,教师对文本的提问既有分析、概括性的提问,又有理解性提问。且问题设置紧密,难易适中,这样,由此及彼,拓宽思路,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整合与落实,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观。教师的成功引导对学生的阅读思维、分析理解、全面深刻地认识问题等能力的培养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足见积累的重要和需要过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足见语文教学万不可忽视对字词的积累。“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总目标” 中又提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积累”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实现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尤其是对字词的积累是解决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写作时词难达意或窘于做“无米之炊”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初中语文字词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本案例中词语涉及的非常多,丰盈了课堂,体现了语文课姓“语”的这一戏语,虽然学生不见得都能识记,但它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也必定能为为记忆提供了一定的线索。

细节反思:本课对文本的梳理分析的是以问题的设置展开的。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形式,是实现教学目标整合的重要手段。本课教师发挥主导的作用,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带动学生的思考。教师备课充分,周密预设,因“胸有丘壑”才布疑得法。问题的设置具启发性,难易适中、问法适宜、广狭有度,面向全体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突破难点。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顺畅轻松,张弛有度。

通榆县蒙古族学校 马骁

第二篇:《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教学案例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教案

一、教学设计:

1、了解贝聿铭在建筑设计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爱国之心。

3、了解人物通讯的精心选材,详略得当。

二、教学过程:

1、梳理这一单元几篇文章的体裁,主要写作特点。

童年的朋友

自传体小说

多种描写 一面

回忆性叙事散文

以小见大

我的老师

详略得当

2、《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属于人物通讯,向我们介绍——世界顶级建筑大师贝聿铭。介绍贝聿铭:

贝聿铭,祖籍苏州,世界顶级建筑大师,他的足迹和作品可以说遍及世界各大城市.半个世纪来,他设计的大型建筑超过100项,获奖50次以上.他的封笔之作是06年在苏州设计并建造博物馆,不仅是苏州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代表。

3、提问:假如你是一名记者,现在由你来撰写这篇通讯,你准备突出写什么?如何构思?

(生答:可以叙写他的生平和求学历程,说明年青时奠定的基础是他一生辉煌的前提;可以选择他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表述其伟大成就;还可以叙写他的家庭,突出父亲、妻子对他的影响,一个成功人士背后必定有着坚强的后盾,那就是他的亲人;你还可以写他为中国作出的贡献,突出一个海外游子的中国情。)老师总结:作为贝聿铭这样一位享誉全球的建筑家,你不论从哪个角度写都有可写的东西。下面我们来看记者余玮给我们带来的精彩报道,看看他的构思是不是比我们的精彩。

4、初读课文,按行文顺序说说作者抓住有关贝聿铭的哪些内容来写的?

贝聿铭的足迹和作品:

建造中国银行总部大厦

约翰·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和建造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楼的设计和建造

巴黎罗浮宫玻璃金字塔的设计和建造

贝聿铭设计的建筑物类型多,范围广

北京香山饭店的设计

香港中国银行的设计

5、在介绍的有关贝聿铭这些内容中,作者是不是用笔均匀来写?(详写第二、三标题)

6、当回小导游,介绍特点和评价。(附上图片)约翰·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和建造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楼的设计和建造

巴黎罗浮宫玻璃金字塔的设计和建造

7、思考并讨论:

(1)三个建筑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非议)

(2)“贝聿铭设计的建筑作品在刚刚建成的时候,往往招来非议,但是不久又总是能够成为当地人的骄傲,或者那个城市的一个标志.这就是他的成功所在”从“非议”到“骄傲、标志”这说明了什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贝聿铭的什么品质?(勇于探索

挑战传统

开拓创新)

8、多变的设计,不变的中国心

——从这个标题可以看出贝聿铭的爱国情。那么爱国情体现在哪里?

(1)语言、衣着打扮、生活习惯、家庭布置等都保持中国传统(2)游子归乡——我的根在中国 字串7

(3)作为一个杰出的建筑家,他表达对祖国感情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在他的建筑设计中渗入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作者挑了两个典型建筑来介绍: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

9、读文段,找出香山饭店的特点和评价

(1)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它像一个内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惊人,但是愈看就愈会感到它轻妆淡抹的自然美。(体会“内秀”)

(2)现代建筑艺术和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相结合,而香山饭店便将两种理念变主现实。而正是这便充分地体现了他的中国心,爱国情。(分析“根”的含义)

10、比较而言,香港中银大厦写得较略。只抓住贝聿铭的一句话:“这座大厦在香港是中国的象征之一,应该让它‘抬抬头’,要显示出点风格和气派,这也是中国的骄傲。”(体现贝为国争光,爱国心的体现)

11、总结:

(1)、精心安排,选择材料。文章用小标题分为三个部分:早期成就、突出成就,爱国之心,结构清晰。在每一部分中,作者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进行描写。

(2)、详写和略写相结合.期成就用略写,突出成就详写3座建筑。

第三篇:“精彩一课”《观潮》教学案例

《观潮》课堂教学实例

关键词:

钱塘江大潮 天下奇观 潮来时 闷雷滚动 横贯江面 白色战马 山崩地裂

正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背诵第三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以及探索的兴趣,借助音像等形象、直观、感性的东西,创设语言以及画面情境,让学生理解课文,读中体会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课前准备

钱塘江大潮的音视频资料、图片;战马奔腾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美丽的渤海岸边,对大海都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相信同学们对大海的涨潮一定都不陌生吧!下面,请大家仔细听听,你听到什么声音了?(播放潮来时的声音)

生:这是潮来的声音。

师:真不愧为优秀的渤海儿女,一下子就能听出来这是潮来的声音。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板书:观潮)

二、词义分析,宏观感受

师:请大家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师板书:天下奇观)

师:“奇观”是什么意思?

生:“奇观”就是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师:我们想去看看这“天下奇观”吗?请你告诉老师,你最想看什么?生:我想看潮来时涌起的波浪。

生:我想看潮来时人的活动。

生:我想听听涨潮的声音。

师:好,大家看看画面,听听声音,然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播放潮来的过程)

(生不断发出赞叹)

师:看了钱塘江大潮,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钱塘江大潮非常壮观。

生:我认为钱塘江大潮不愧是“天下奇观”。

生:我真想亲自去看看钱塘江大潮。

三、师生互动,理解课文

师: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课文又是怎样描述的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潮来时的景象。

(生默读课文)

生: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写了潮来时的景象。

师:找得真好。请大家轻声自由地读读这个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读课文)

生:我知道了这段课文写了潮来时的声音很大,像“山崩地裂”;还写了潮水的样子很壮观。(板书:声、形)

生:我知道了来观潮的人很多,很热闹。

生:我发现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来观察潮水的。

师:你们真聪明,读书真仔细!这两个自然段里有很多精彩的语句,同学生们自由地读吧,特别是你喜欢的语句,可以画一画,多读几遍。待一会读给大家听听,看谁读得最好?

生:“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读得真好,看得出你的确很喜欢这句话,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吗?生:这句话写出了潮水的气势很雄伟,潮水的声音巨大,浪涌起来就像是白色战马。(板书:战马)

师:哪个词写出了潮水的声音巨大?

生:“山崩地裂”(板书:山崩地裂)

生:“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还没看到江潮就听到潮水的声音,说明潮水的声音很大,很大气势。

师:最能表现潮水声音的词是„„

生:“闷雷滚动”。(板书:闷雷滚动)

生:“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这时候潮水来了,人们很激动,高兴得沸腾起来。师:从哪儿知道潮水来了?

生:因为人们已经看到了“一条白线”了。(板书:白线)

生:“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水墙。”这时候的浪潮涌得很快,很高,形成高高的水墙。潮水的颜色是白色的,很壮观。(板书:白色水墙)

师:读得不错,挺有感受的。你们再自由地读读课文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提出来,我们一块儿讨论。

(学生自由读文、组内自由讨论)

师:你们还有哪些问题?

生:老师,“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为什么说它“横贯江面”?“横贯”是什么意思?

师:我们来做个看图填词的练习,你就明白了。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出示图片:

1、钱塘江潮水横贯江面图;

2、钱塘江横卧江面图),两个词分别应该填入哪幅图中呢?

生:“横贯”填到图1中,“横卧”填到图2中。

师:能和大家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图2中,江面很平静,就像躺着睡觉似的,所以我填“横卧”;而图

1中潮水是动的,我觉得应该填“横贯”。

师:你很会思考,填得不错,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了。“横贯”就是横着通过去的意思。

生:老师,我想听听闷雷滚动的声音。

(播放音频:闷雷的声音)

生:老师,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潮水的声音真有那么大吗?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我们一起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课件出示:战马奔腾逐渐切换到潮水奔涌,并作有巨大的响声)看到这儿,你是不是有了更深的体会呢?

生:我发现潮水向前涌和战马向前奔很像。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江水也是后浪推前浪,不断地流去。

生;我觉得战马跑得很快,潮水向前涌得也很快,都很有气势。

生:我听到战马奔跑时的声音和潮水奔腾的声音都是滚滚而来,震动大地的。师:你们有这么深的感受,我想你也有把潮水的这种气势读出来,谁来试试?(指名读,齐读)

师:下面请女同学读一遍,男同学再读一遍,看谁读得更好?(生分男、女齐读)

师:女同学的声音清脆悦耳,男同学的声音抑扬顿挫,都读得很好。现在我们来做一个练习。(学生填写两个自然段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句)

生:“午后一点左右”、“顿时”、“过了一会儿”,这些是表示时间的词;“再近些”、“浪潮越来越近”是说潮水是由远到近的词。

师:那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些词的提示来背一背课文呢?

生:能!

(生自由练背)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我来读这些词,你们来接,我们小声地背一背,不记得的可以看看书。

(生齐声背诵)

四、情景再现,深入理解

师:学到这儿,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你来给钱塘江观潮的客人当导游,我们先来设计一个开场白。

生:游客朋友们,大潮就要来了,请跟我来,我会带你看个仔细。

生:游客朋友们,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今天是观潮最好的时候,千万不要错过哟。

生:游客朋友们,大潮威力无比,请大家注意安全,不要靠近江边。

师:相信你们都是合格的导游。现在就请你们给画面配上解说词,注意用上设计好的开场白。先在小组内练习一下,一会看看哪个组说得最精彩。(出示课件视频:潮来时的过程)

(生在组内练说)

师:请大家推荐一个同学来当导游。

生:游客朋友们,欢迎您来钱塘江观潮。你听到了吗?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可江面还是风平浪静。你看,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了。那条白线移动得很快,越来越粗,横贯江面。潮水已经涌起两丈多高了,就像是一堵白色水墙。潮水越来越近了,就像是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你听,那声音快把人的耳朵都震聋了。游客朋友们,你们认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吗?

师:这位同学介绍得不错,用上了很多课文中的精彩词句。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就更好了。

生:游客朋友们,大潮就要来了,要摄像的,请大家做好准备。你听,大潮离我们很近了,你听到了隆隆的声音了吗?那是潮水的声音。快看啊,远处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声音越来越大了。潮水越来越近了,请大家退后一点,注意安全。你看,江水就要向我们扑来了,好像要把我们吞没了,那浪潮多高啊!那声音真是震耳欲聋!现在,我们脚下的大地都颤动起来了。相信你们一定会终生难忘!

师:听了你们的介绍,真让人感到震惊,难怪人们把钱塘江大潮称为——“天下奇观”。(生齐说)

五、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感受到了钱塘江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都学得不错。那么课文二自然段还写了什么呢?课下同学们一定要仔细读读第二自然段,下节课咱们看看究竟谁预习的效果好!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把这一段学好?

生:有!

师:底气十足,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的!

下课!

作者姓名:梁建磊年龄:30

性别:男现职:小学一级教师

单位:唐海县柳赞镇大庄河小学

联系地址:河北省唐山市唐海县柳赞镇大庄河小学

邮编:063509电话:0315-4505229

第四篇:案例展示估算

案例展示

案例二:《估算》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人教版教材《估算》

讲课教师:吴正宪(北京教科院,数学特级教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估算的过程,进一步认识估算的意义,探索具体问题中估算方法。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感知估算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培养数感,能结合实际合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估算意识。

3.感受学习估算的价值,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趣

师:同学们,有关估算的知识我们在二年级时就已经学过,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有关估算的问题。板书:估算。

师:关于估算,在过去学习过程当中你碰到什么困难?还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凡是有关估算的问题,都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来研究。

预设:

1.估算结果时为什么不用等号,而要用约等号? 2.估算是在什么时代开始使用的,什么人最早用的? 3.为什么要进行估算? 4.估算有什么用? 5.估算有什么好的方法?

6.在什么情况下要估一估?在什么情况下,就可以精确计算?

师: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数学课堂,看看今天这些问题能不能得到解决。【意图: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记录和整理。问题由学生提出,一方面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调整好学生的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也对学生进行了问题意识的培养,同时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可谓一举多得。】

二、在经验积累中引入估算 师:请看大屏幕:

屏幕上出现了青青和妈妈一起在超市购物的录像。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有过和爸爸妈妈一起购物的经历吧?我们来看一看,青青在购物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课件显示:青青和妈妈选了五种商品,妈妈的问题是:“我只带了二百元钱,够不够买这五种商品呢?”收银员的问题是:“我到底该怎样把这些数据输入到收银机中呢?”)

【意图:“青青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非常自然的情况下,感受估算与精确计算的价值,体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感受估算与精确计算的区别。】

师:在下列的哪种情况下,使用估算比精确计算更有意义?请同学独立思考,做出判断。

屏幕显示:

1.当青青想确认200元是不是够用时;

2.当销售员将每种商品的价格输入到收银机中时; 3.当青青被告知应付多少钱时(生用手势表示)。请学生说一说自己选择的理由,引发生生互动。

师小结:当收银员告诉顾客要付多少钱时一定是一个很准确的数,而要确认带200元钱够不够时,采用估一估的方法,知道五种商品大约花了多少钱就可以了。【意图:真实的情境是有效学习的基础。用购物过程中妈妈的问题“我只带了二百元钱,够不够买这五种商品呢”和收银员的问题“我到底该怎样把这些数据输入到收银机中呢”进行比较,到底哪一个用估算,哪一个用精确计算,促进学生充分感受估算与精确计算的区别,感受估算的价值。】

三、在探究估算的方法中,体验估算方法的多样性。课件显示:曹冲称象图。

师:仔细的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得出:从图上观察,这条红色的标记是在同一个位置上,说明它们的质量是相等的,只要称称石头就可以得到大象的质量。他们一共称了六次,你知道这头大象大约有多重吗?

课件显示:

次数 质量 328 346 307 377 398 352 师:你能估计一下这头大象有多重吗?怎样估计?有没有同学愿意把你估的结果或算的过程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简单记录自己的计算过程。

(生活动,几名学生上前板书出自己的估算方法,教师巡视)1.整理估算方法 汇报顺序:(1)小估

圈出“300×6”,问:这是谁写的?能够把你的估算方法解释一下吗? 学生进行解释:我觉得可以把每次称得的石头质量看成300千克,就把所有的数都估成300,再乘以6。

师追问:为什么乘6?

师小结:这位同学,不仅能写出算式,他还能用语言清晰地叙述出他的思考。他把六个数都看成三百,三百乘六,本来这些数据都是三百多,可是这位同学把这些数据都估小了,你们能把他这种方法取个有特点的名字吗?

(2)大估

圈出“400×6”,问:这是谁估的?请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进行解释:我把它们全都估成400,因为有六个数,所以再乘以6,就是400乘以6等于2400,单位是千克。

师引导学生起名字,并板书。(3)大小估

圈出“300×3=900,400×3=1200,900+1200=2100”:我们来看这个同学是怎样估的?人家要么大估,要么小估,你又大估又小估,什么意思?

学生进行解释:前面三个数比较接近300,就给它估成300;后三个数比较接近400,就给它估成400,然后再把算出来的得数加起来,是2100。

师:他那种估法,你们能给它取个名字吗?(4)中估

圈出“350×6”,问:这是谁写的?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解释:我把每次称得的石头质量看成350千克。师追问:你为什么把这6个数都看成350呢?

学生解释:虽然这6个数有的比350大,有的比350小,但是它们都接近350,我就取了一个中间的整十数。

师小结:这些数有的比350大,有的比350小,所以他不往小的估,也不往大的估,这个特点很鲜明,可以叫„„(5)四舍五入估

圈出“330+350+310+380+400+350”:这里还有一位,后面不写了,你是怎么想的? 师:我想通过对这个算式的讨论,大家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你为什么把328看作330呢?

学生解释:把28估成30了。师:那怎么把352估成了350呢? 学生解释:352比较接近350。

师:看来,在这位同学的心中,一定悄悄地有着一个自己定的标准。当最后一个数字是8时,你就„„当最后一个数字是2的时候,你就„„如果遇到个位上是6呢?7、8、9呢?

如果是1、2、3、4呢?师:如果是5呢?

师:看来同学们心中也都有了标准,就是遇到个位上是1、2、3、4时就下降,遇到个位上是5、6、7、8、9时就上升。

师引导同学们给这种方法起名字。(6)调凑估

圈出“300×7”:300×7,为什么不是300×6而是300×7呢?明明是6个数,怎么整出七个数啊?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解释:表面上看有6个数,把它们全部看成300后,剩余的部分凑在一起也差不多是1个300,这样就是7个300了。

师追问:你为什么这样估?

学生解释:我想它一定比6个300更接近准确值。

师:在估的过程当中,调一调、凑一凑,因此整出一个与众不同的7个300。这种估法你们能起一个名字吗?

(7)先精后估 圈出“328+346=674,674≈700„„”问: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解释:我是先把前面两个加起来,得出结果674,大约等于700„„ 师:你是先要精确计算,然后再估数,那这种方法可以叫„„ 2.小结估算方法

师:刚才上课时大家问估算有什么方法,怎样估,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小估,中估,大估,大小估,四下五上估,调凑估„„)

师小结:估算的方法有好多,但是刚才我看到有同学是精确计算的,尽管慢,可也得出了结果。其实我们要慢慢地积累经验,在学习估算的过程中,会碰到很多情况,同学们选择的方法都是可以的。

3.在比较中反思提升

师:在同学们进行估算的时候,我的电脑也在悄悄地工作着。(电脑屏幕先后显示:20108千克、2108千克。)

师:第一次算出的结果是20108千克,第二次算出是2108千克,你认为哪一个准确值可能是正确的?

生用手势表示。

根据现场学生情况,提出问题,请学生解释。预设问题:

为什么你们大部分同学都选二呢?

现实中没有那么重的大象,有没有不同的解释?

小结:有的同学发现,我们估的数都在2000左右,不可能有两万多,用自己的经验选择了第二个答案,这种从经验出发去学习,这种方法是很好的。有的同学是从大估的结果来判断的。这几个同学的发言都挺有道理,还有的同学从实际出发,大象不可能那么重;有的同学借助大家估算的经验;还有的同学从估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估算又一次帮助我们进行了选择。同学们,你估的结果和2108相比,你想对刚才自己估算结果做一点评价或思考吗? 学生交流,师预设如下问题: 你是怎么估的?

“小估”和“大估”,说说你们的感受。

小结:你们很善于思考,其实你估的结果是可以的,但是你还能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发现问题,进行调整,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四、在问题解决中感悟、体验估算的价值。1.在问题解决中体会估算的价值

师:还有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既学了精确计算,又学估算干什么?”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继续来研究,请看屏幕„„

(电脑屏幕显示题目一:每辆车有56个座位,有7辆车,350个同学坐够不够?)学生尝试解决。师:你们是怎么估的? 预设如下:

1:大估的。把56年成60,60×7=420,420>350所以够。

2:小估的。把56估成50,50×7=350,350=350看成50个座位也够了。

师:这里小估一点可以,大估一点也可以。请看(课件显示:56×7≈420),这里“56×7”是等于420呢,还是接近420?

生:是大约等于420。师:所以,我们要用„„ 生:约等号。

师继续追问:这种情况,我们是把56往小点估成50好呢,还是往大估成60比较好? 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电脑屏幕显示题目二)师:这座桥限重3吨。一车上装有6箱,一箱285千克,车重986千克,这辆车能安全通过吗?

引导学生进行生生互动。

2.在估算方法的比较中积累经验

师:刚才这两个问题,一题小估点比较好,一题大估点比较好,碰到其它情况,到底是用大估,还是小估?

得出:我们总结了这么多估算的方法,要看具体情况而决定用什么样的估算方法。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一节课就要结束了,你们有哪些收获?

【课后反思】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小学阶段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有关估算教学的要求时,广大一线小学数学教师在困惑中开始了探索与实践。但是由于理论研究的缺乏、课程设计及实践经验的不足,教师们在估算教学和评价中遇到了许多困惑,一线教师们(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教师)不停地向我询问:“课程标准增强了小数教学中估算的分量,有没有必要用这么长的时间来学习估算?”“估算对学生真的很重要吗?”“估算教学重点要抓什么?”“怎样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还有教师提出:“估算有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面对一线教师在“估算”教学中的困惑,我曾多次做过专题讲座,阐述我的“估算教学主张”。教师们听了也很有收获,频频点头,但当一位一线教师说:“到我们自己的课堂还是不知所措”我萌发了自己亲自执教“估算”,把课堂作为一个研究的资源和载体,供一线教师共同研究探究。

于是,我开始了估算教学的思考与设计„„

我首先做了两件事,一是读课标、读教材;二是进行学生的现状调研。强烈地感觉到学生主动估算的意识差,常常出现题目中明确提出估算要求的情况下就估算,即“让我估,我才估”;学生利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弱,表现在不知在什么问题情境中选择用估算来解决问题更合适,往往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有了对教材的解读,对学情的调研,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主动估算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选择估算与精确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估算„„

就这样,我开始了估算教学的课堂实践。

上课伊始,我首先请学生提出在估算中遇到的困难和需要研究的问题,一个个问题脱颖而出:“有什么好的估算方法?”“学习估算有什么用处?”“为什么学习了精确计算还要学习估算?”„„此课就在学生的一个个问题中拉开了帷幕。

我选择的第一个讨论问题就是:

在下列的哪种情况下,使用估算比精确计算更有意义? 1.当青青想确认200元是不是够用时;

2.当销售员将每种商品的价格输入到收银机中时; 3.当青青被告知应付多少钱时。

往日的课堂教学,我很可能在同样的情境下只提出“妈妈带200元够吗?请 你估一估”,今天我提出的“你认为在哪种情况下使用估算比精确计算更有意义”正是解读课程标准“不失时机地培养估算意识”的具体实践。我受到国际数学教育的影响,借鉴了TIMSS的国际数学测试题目,力求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选择“估算”的判断能力。

课堂中学生在“估大象的体重”问题时出现了多种估算的方法“大估”“小估”“中估”“调凑估”“四舍五入估”,面对着多种估算方法,我并没有及时评价,而是引导学生在与“准确值”的比较中反思自己的估算方法,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自主反思,学会欣赏接纳同伴的经验。本节课在引导学生利用估算进行问题解决时,我精心设计了“估一估座位够不够?”“能安全通过小桥吗?”两个有意义的问题情境。通过比较“在什么情况下小估(大估)比较合适?”的问题讨论,让学生体会选择估算方法对问题解决的重要。从而使学生将数学知识活用即“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提高了学生估算技能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估算》课堂实践的过程,正是思考的过程、研究的过程,愿与一线教师共同探索与实践,为孩子创设有价值的估算学习。

第五篇:案例展示一

案例展示一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江苏省译林出版社《牛津初中英语》 8B Unit6 A charity walk —Vocabulary 授课教师:赵文琳(苏州市立达中学,中教中级)

【教学设计】

8B Unit 6 A charity walk

慈善行走

一、教学目标 Teaching Aim : 1.学习理解 复合词 的构成与含义。2.根据提示组成和记忆复合词。3.能在现实情景中灵活运用。

4.让维基白板功能在英语教学中得以体现。

二、教学内容 Teaching Contents : 学习掌握复合词的使用。

三、教学过程 Teaching Procedures : Background : Oxfam Trailwalker , 乐施会毅行者是为了募集资金而进行的一项慈善步行活动。由香港乐施会组织,一年一次,全长 100 公里,从东到西穿越 8 个乡村公园,必须在 48 小时内跑完。四人一队,要求相互支持与帮助,因此团队精神尤其重要。参赛队可以从后援团那里得到必要的食物,饮料与衣物。每个队必须募集到至少 6500 港币的赞助。这些钱用来帮助穷人,实施发展项目于救济计划。1.导入 Lead in :呈现 Oxfam Trailwalker 的有关图片,复习本单元 Reading 所学内容 We need your support Oxfam Trailwalker,提问:(2 分钟)

Q: What is Oxfam Trailwalker? A: It is one of the biggest fund-raising events in Hong Kong.Q: Is it possible that people carry everything with them during the walk? A: No, they cannot carry everything with them.2.呈现 Presentation :(6 分钟)

划出句子中的有关单词: trailwalker , fund-raising,学生大声朗读,并且作解释。

观察单词,发现它们的共同点:由两个独立的单词构成的新词。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类似的单词,口头说出(6 个左右)。总结规律,复合词的构成形式,中文解释。3.练习Exercises :(12 分钟)

给出第一组复合词,让学生猜测词义,提醒必要时使用连字符号。Swimsuit backpack English-speaking without understand earring 用以上单词进行句型填空。

给出第二组复合词,连线。

first-aid myself trailwalker wildlife raincoat football 用以上的单词进行问题回答。

呈现一篇文章(已学过的有关迪斯尼乐园的内容复习),包含若干复合词,让学生找出复合词,说出意思。(4 分钟)

Last weekend , my grandmother and I went to Disneyland by underground.We visited Tomorrowland , Fantasyland , Adventureland and Main Street USA.Both of us had cheeseburgers with fries in a take-away restaurant.In the afternoon , we watched a three-D film.It was eye-catching.Then my grandmother bought some T-shirts and I bought a pair of sunglasses in the shop.At the end of the day, we watched fireworks.What a wonderful day!Game :将全班分成两组男生组和女生组,找出本课所学习的复合词,完成的多且正确的为获胜组。(3 分钟,使用计时器)

Group Work :四至五人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用上本课所学的至少五个复合词,越多越好,编写一段故事,要求设计合理,生动有趣。课堂交流 3-4 组故事。(7 分钟)

翻译句子(5 分钟)

5.回家作业 Homework :(1 分钟)复习,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复合词有关内容。完成《学与练》 Vocabulary 的练习。

【说课】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 合成词(也叫复合词)的构成与含义。2.根据提示组成和记忆合成词。3.能在现实情景中灵活运用。

二、教学准备:

1.为了便于进行 pair work 与 group work,把学生分成 4-5 人一组,男女生搭配,面对面坐。

2.教学 PPT,实物教具。

三、教学过程:

1.由 Reading 的 Oxfam Trailwalker 作为切入,通过有关图片描述,复习课文中已经学过的合成词 trailwalker,fund-raising,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并且给出类似的例子: classroom,superman 等等,由此提出构词法(word-building)中的一类:合成词(compound words)。

2.给出两组复合词,通过实物,让学生猜测词义,加以具体练习,比如单词填空,照片描述,回答问题,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学会使用相应的复合词。

3.在本册数书第二单元 Travelling 中学生们已经了解了香港 Disneyland 的情况,知道它是有四部分组成的: Main Street USA,Tomorrowland,Fantasyland,Adventureland,可见教材的安排前后呼应,这些词恰好就是我们本堂课要学习的合成词,由于已经做好了铺垫工作,我就给出一段关于 Disneyland 的描述,让学生找出复合词(12 个),在实际情景中不仅复习了景点描写的要点,更掌握了合成词的使用,一举两得。

4.通过游戏,让学生归纳我们本堂课出现的复合词。将学生分成男生组(Super Boys)与女生组(Spicy Girls),进行快速反馈。

5.呈现单词,加深记忆。

6.最后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创设语景进行交谈,将我们所学的合成词加以运用,编写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

【教学反思】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如何有效的实现英语词汇的教学?本堂课我设定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学会使用合成词。

词汇教学要讲究策略,讲解不要过多,训练不要太单调,检测不要太难,应该在语境中讲解清楚,保证训练量,给予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合成词的语法概念给予一个比较轻松的归纳与讲解,具体通过多种形式的语境给出操练,让学生多动脑,自己讲,老师在一旁起到辅助的作用。

由于使用到很多以前学过的合成词,学生没有感到明显的难度,比较容易上手。合成词构成比较简单,通过在英语语境中的学习,学生们基本学会了它的结构与解释,同时也拓展了知识面,提升了“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由于考虑还不够周全,难免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注意。

案例评析一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江苏省译林出版社《牛津初中英语》 8B Unit6 A charity walk — Vocabulary 评析教师:胡明(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教师)

费建华(苏州市立达中学校长,特级教师)

赵文琳(苏州市立达中学,中教中级)

【评析文本】

赵文琳老师上的是一节初中英语语法课,所用的教材是牛津英语 8B 中 Oxfam Trail Walker 部分。本课的内容是关于合成词的用法,合成词属于构词法中的一类。教师利用这个 reading 部分的内容进行了切入。

赵老师的这节初中英语词汇课体现了以下的几个特色:

1.教师利用照片等教具创设情境,为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运用合成词创造条件。

赵老师发现合成词在教材里练习非常少,因此,教师对如何把合成词在情境中呈现和运用方面动了不少的脑筋。考虑到学生是比较喜欢看图片的,所以教师首先是在设计的时候,使用了一些图片,让学生回忆了一下我们所学的课文内容,然后,从中选择了两个单词。教师引导学生讲 walking 的图片,选得非常好,组织的活动也比较贴切。教师还用了一张本人在英国学习时候和在曼联拍的照片。学生喜欢这些照片,喜欢照片中出现他们本人,或者他们认识的老师,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兴趣。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合成词,提高学生对于合成词辨认的能力。

赵老师在上课中间设计了一个活动,教师把这些词放在一个语境中间,要求学生在这个文本中间找出他们所能发现的合成词。那么,这个语篇本身就是一个语境。教师选择的这篇文章,正好是牛津英语 8B 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内容,讲述的是有关于香港迪斯尼乐园的故事。这个故事由于跟学生的生活非常的贴近,很多学生都去过香港的迪斯尼乐园,所以他们对这里面的一些场景都非常的熟悉。因此,文章一出现,他们就觉得很多词我们都学过,他们都看到过,所以,他们表现很积极,很容易地就能挑选出来。这样做就能帮助学生在语境当中掌握这些合成词了。

3.教师在词汇教学中体现了帮助学生理解词汇的词义、会拼读、会运用的原则。赵老师整堂课不仅是词汇教学,而且是构词法的学习。词汇教学,无非是要让学生掌握这么几个要点:第一,词义一定要让学生掌握。第二,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同时,单词的拼读、拼写也都要准确。赵文琳老师在这三个方面都做到了。包括学生对于这些单词的识别、朗读以及这些单词在实际情境当中的使用,她都能够融会贯通于整个教学当中。

4.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得体地使用了肢体语言。

在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语言具有工具性。工具性实际上就是用来与人交流。如果没有这个工具的话,你就没办法与人交流。在教这些词的时候,使我们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赵老师的 body language。她用一些手势、动作,让学生来体会一些词等。这些都使我们印象深刻。

5.在语言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用英语去做事。实际上,老师上课的时候并不是只是讲一些构词法的规则、词义间的辨析。大部分时间要设计情景和活动,创造机会让学生来练习、运用词汇和语言。我们注意到,赵老师这堂课上也没有采用翻译法让学生来做进一步的练习。

我们要求老师在课堂上 speak English most of the time。教师在考查学生如何运用的过程中,设计了 Don't forget to bring your____, when you go to the beach.语境的时候,教师的预设是: When you go to the beach.就是去海滩的时候,这是一个情景。教师在设计的时候的预设是让学生说: Don't forget to bring your swimming suit.但出其不意的是教师叫起来的学生马上就说 Don't forget to bring your homework.这个时候,教师处理得还是比较好的。教师没有马上去批评学生,怎么到海滩上去还要带 homework 呢?这个就是鼓励学生,而且是促进学生思维的方法,是散发性的。这是一个亮点。因为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往往就语言而进行教学,而不太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就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有所提高的,那就是通过构词法来创设一些新词。我们注意到教师在讲到 English-speaking,然后让学生说出 Korean-speaking,Japanese-speaking。其实,构词法就是这样,不是就这个单词的学习而言,让学生学会更多的单词,而是通过这个构词法的学习,让学生在阅读或者写作过程中也生成了一些新的单词,这也是一个亮点。

6.教师使用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和记忆合成词。

赵老师在帮助学生记忆和学习合成词的过程中使用了一个活动---用了计时器。2 分钟内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写出学过的合成词。教师的要求是 20 个。我们觉得这个练习还是非常好的。这个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7.教学和学习目标比较明确。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这堂课教师所设计的教学和学习目标还是比较明确的。教师通过设立具体的语境,帮助学生理解并学会使用合成词。在本堂课中,教师对于合成词的这个构词法的概念,还算是比较轻松的进行了讲解与归纳,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进行操练,多动脑筋,不断地进行运用。教师通过使用到很多学生以前学习或接触过的合成词,他们并没有感觉到有明显的难度,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总之,该教师是通过以新带旧,或者以旧的来引出新,然后还生成新的方式来教授单词,这样学生就不觉得累。构词法是课标 5 级分级目标所要求的。根据构词法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有效扩大他们的词汇量。因为英语学习中,词汇量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希望老师们今后都能够那里在语境中进行单词的教学,不断帮助学生扩展词汇量。

下载精彩教学案例展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精彩教学案例展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足球案例展示

    案例展示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初中二年级 《足球之头顶球课》 授课教师:刘欢(北京市第六十二中学,中教二级 ) 【说课】 一、 指导思想 本课贯彻《体育健康课程标准》,以发展学......

    展示设计项目教学案例分析

    展示设计教学中的项目教学案例分析 李德真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09级2010-2011第二学期展示设计教学中的项目教学实践案例,分析项目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可行性及效果反馈,为高......

    申论写作精彩结尾展示

    申论写作精彩结尾展示 结尾,主要起收束全文的作用,就是概括全文内容,进一步强调或肯定文章的中心思想,使文章意义表达得更加深刻。在形式上,可以鞭辟入里、发人深省,也可以点到即......

    面试题 精彩案例

    面试题 精彩案例推荐 下面为您挑选了几个方面经典面试题,并为每题配上巧妙的参考答案和解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给您的参考答案不一......

    《小小板报 精彩多多》教学案例

    《 小小板报 精彩多多》——文本框的使用 教学案例: 刘家场初级中学李俊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用Word文档中的文本框制作一份电子板报,同时增进学生环保意识。 2、过程......

    语文课堂小组展示案例

    语文课堂小组展示案例小组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概括文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内容 1. 从前罗布泊是什么样子 2. 现在罗布泊是什么样子 3. 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 小组展示......

    管理学案例小品展示

    前言:学校管理的主体是学生,不同时期的学生管理方式也不同,尤其是对于毕业生的管理方式上,无论是学校、学生自身、还是家长都需要用特别的管理方式对毕业生进行管理,也需要为毕业......

    案例展示[精选合集]

    案例展示(一)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 人教版中学语文八年级上 记承天寺夜游 授课教师: 【说课】 《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八(上)第六单元的文章。 优秀的山水诗文,是这个单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