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中的小浪花1(模版)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小“浪花”
岔路口中学
陈
芳
在新课改要求下,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是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达到现代社会的要求。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青少年学生对音乐大都感兴趣。教师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如果能恰当地运用这朵“浪花”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较好地达到语文教学目的。
一、在导入时运用音乐,激发学生兴趣。在一节课上,好的导入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许多老师都会在如何导入新课上费脑筋,故事导入、名言导入、问答式导入、这些方式过多会使学生不自觉地产生排斥心理。如果换一种思维用音乐导入则会有另一番效果。人在精神放松的状态下,无意识的心里活动最有利于激发人的兴趣和注意力。利用音乐导入,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里把情感活动和职能活动统一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不知不觉地走进课堂,融入课堂。“成功的课堂首先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关键是要找到触发点,利用这个触发点将学生从心理上和情感上课文里去,这样学生和老师共同成功地完成一节课也就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例如在上《听潮》一课时,先播放一首《海之恋》,随着音乐的起伏,海的温柔、娴静、汹涌、壮观在学生的脑海里就会不断的浮现,学生会被这段音乐引入到一个海的世界里,在那里随风起舞,当学生被音乐的魅力“征服”时,自然就会与文章里的情感有了默契,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领会《听潮》中波澜壮阔的人生乐章主题了。例如在讲述余光中的《乡愁》一课时,可以用《思乡曲》导入,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音乐,从乐曲中贴近余光中的情感,随着音乐的起伏体验到思念、忧伤和怅惘。这样的导入方式能够让学生的思想在音乐中得到升华,使教材美的意蕴充分表现出来,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例如学习《愚公移山》时,把江涛演唱的《愚公移山》引到课文中来,那激昂的歌声“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的是一身肝胆”“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无路难哪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再现了愚公不屈的形象和顽强的精神,这样慷慨激昂的旋律会在学生心中激起一种斗志,有一股激情随着歌声涌起,于是《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的展开则会让学生充满感情的接受。
二、在创设情境时运用音乐,营造课堂氛围。情境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它要求教师创设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路,使学生自主探究,增强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而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它的表现来自悦耳动听的旋律和精致美妙的音乐形式,最能拨打学生的心弦。音乐本身就和文学有着许多相通之处,“音乐和文字都是通过一种媒介,唤起客体心中感受,调动以往的经验,重现某种场景或者是感情”,两者互有长短,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有时候完全可以利用音乐的优势,来创设一种情境,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更好的去体会文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感受力。例如教授《听潮》时可以给学生播放古筝曲《战台风》,创设一种听潮时的情境,气势比较紧急又激昂,营造一种紧张又汹涌的氛围,于是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体会潮水涨潮时那种汹涌澎湃的景象,为下文的分析打下基础。比如《春》这一课,在进入课文分析之前,给学生播放瓦格尔纳的《四季组曲》中春的部分,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同时想象课文中画面,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感受与想象的结合,仿佛看到了春天的草原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情感与音乐一起融入了春天的草原,音乐营造的这种氛围会使学生初步领略全文的基调和感情。例如在教授《蒹葭》这篇课文时,给学生放《在水一方》,在邓丽君的歌声中,学生会进入那种主人公苦苦追寻意中人的情境,便会沉浸在诗词的意境之中,为进入下文的深入理解夯实基础。
三、在分析课文时运用音乐,促进学生理解。相对于文字来说,音乐更具强烈的感染力。而强大的感染力是可以大大促进学生的理解的,音乐那种跌宕起伏的旋律、动人心弦的节奏、凝练的歌词,有时会比课文语言更为直接,更为生动,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在音乐中,学生更容易体会文章的情境和思想内容,在教学过程的分析中,用音乐的魅力来调动学生的情境,使他们在感人心魄的旋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例如在《醉翁亭记》的教学中配上一段《月儿高》,其中的音乐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景色优美,理解欧阳修那种隐居的乐趣。在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可以播放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让学生在舒缓而又激越的乐曲中去领悟文中的那种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在讲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以播放《好汉歌》,“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哇”,这样的歌曲以及里面的歌词会使学生清楚地感受到鲁智深那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正义精神,那种粗犷豪放的性格和匡扶正义的英雄气概。因此,鲁智深的人物形象便会在学生的心中鲜活起来。
四、在总结课堂时运用音乐,升华学生情感。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好的结尾也是一种莫大的成功,因为如果课堂是一个虎头蛇尾的话,便会使整个课堂效果大打折扣。许多教师只注重开头的导入而忽视结尾的总结。如果总结也能适时地运用恰当的音乐会使文章得到一种“全面的升华的效果”,使整个课堂达到一种完美的系统的教育作用。例如在教授《听泉》时,学生们了解了阿炳不幸而又伟大的一生,在课堂总结前,我们播放一首《命运交响曲》,播完后,教师可以加上“贝多芬虽是一位盲人却能够扼住命运的咽喉而成就伟大的音乐作品,阿炳也是一样虽然经历坎坷不平的一生,却也能成就广为流传的作品,这些不平凡的人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把握住自己的命运,要与命运抗争,要成就一番事业”这样的结语,课文在音乐和老师的激励的结语中得到升华。又如学完《一剪梅》时,教师可播放一首《月满西楼》,在乐曲与歌词中课堂慢慢结束,在结尾时将这首歌在心里默默学会,而课文也会在这首歌的影响下被学生背诵下来,这样的结尾就很成功了。
固然这朵“浪花”在中学语文课堂上能激起“千层浪”,吸引学生的情感智商,促进教师的积极教学,营造课堂的和谐氛围,能够更好的实现语文教学目标。但这一切的前提是这朵“浪花”要被恰当地运用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否则,语文教师对其不恰当运用则会起到许多反作用。因此要注意以下几点:(1)音乐不能喧宾夺主,替代语文讲解。它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载体。(2)音乐的播放时间,音量大小,播放时机都要合理。(3)音乐的选择要恰当,要适合文本的情感基调。(4)避免走进节节课堂用,篇篇课文用的误区。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位作者都有着充沛的感情流露在作品里。而音乐则最长于表达情感,最易触发人的情感,在音乐的欣赏中最容易产生共鸣。我们的中学课堂让音乐走进来,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喜爱的充满诗意充满情感的课堂,让学生在愉快的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在自由中激发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培养情操,在自由中发掘个体智慧潜能,让我们的语文课成为一门有着高效率高美育的综合课。这应当成为新时期文化教育者的一种理念。
作者简介:陈芳,女,1978年9月29日生,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岔路口中学中学一级教师。从事语文教学10年。联系电话:***,email:xnfyzwx998@yahoo.cn
第二篇:浪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浪 花(第一课时)
贾家店农场九年一贯制学校 陈 闯 教学目标:
1、认识“玩、步、丫”等12个生字,会写“下、不”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海边玩耍的乐趣。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写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方法:朗读感悟,合作学习。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播放视频大海,学生欣赏大海的风光)同学们,大海美吗?沙滩美吗?浪花美吗?想到海边去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一起看美丽的大海、美丽的沙滩、美丽的浪花。(板书课题:浪花)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试着读课文,边读边画生字,标出自然段。
(三)识字
1、(课件出示生字)学生带拼音试读。
2、齐读,去拼音读,学生当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3、交流识字方法。4、变换字的顺序,再读。5、同桌互相考一考。6、用喜欢的字组词,说句话。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学生读文,学生回答,师板书:走、挠、笑、跑、捧、淘气的娃娃。)
3、谁想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学生朗读,教师指导朗读。)
4、配乐朗读。(课件播放音乐)
(五)写字
1、教师范写,学生书空。2、提醒写字时要注意什么? 3、学生描字,写字。教师巡视指导。4、展示优秀作品。
(六)实践活动
在课文中找到自己喜欢的词语抄写在“词语花篮”的空花朵上,再读给同学听。
(七)、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6.浪花 走 挠 笑 跑 捧
淘气的娃娃 教学反思:
第三篇:《浪花》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S版一年级上册
16.浪花
锦屏镇高桥小学 张新利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玩、不、丫、眼、泪、流、跑、贝、青、气”10个生字及词语,会写“不、下、见、出、气、贝”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海边玩耍的乐趣。过程与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图像辅助,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和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受到美得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重难点、关键
1.识字、写字。
2.理解内容,体会浪花的可爱,“我”的愉快。教具准备
课件、插图。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8个词语,认识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前准备
海边风光录像片、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孩子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在哪儿见过?
师:想不想亲眼看看?(播放海边风光录像片)
师:说说吧,你们看到什么了?能用一句话说说大海给你的印象吗?大海是„„,大海非常„„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浪花》(设计意图:对于大海、对于浪花,远离海边的孩子知之甚少,即使真的去过也已模糊,所以开课初,便让孩子拥抱大海、感知大海、走进大海。去过的唤起其沉睡的回忆,没去过的打开其渴望的心灵拥抱大自然。)
二、读文识字,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语气。
2、圈画初读。
(1)同学将书下的“玩、不、丫、眼、泪、流、跑、贝、青、气”10个生字,在文中圈画出来,对照拼音多读几遍,然后再把课文读
通顺。
(2)再次朗读。注意课文中有好多字读轻声,如:“看见”、“笑着”、“一会儿”等。边读边标清自然段并思考课文中写了谁和谁之间的事?
3、检查生字:(1)、认读10个生字。
(2)、认读浪花、沙滩、走来、脚丫、眼泪、刚才、雪白、贝壳。(3)、找浪、沙滩、泪的共同点,并说说带有三点水的字。
三、再读课文,指导朗读
1.说说自己知道的浪花是怎么样的? 2.学生自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3.说一说课文中写了谁和谁之间的事? 4.你喜欢哪一段来读读吧。(1)指名读。学生评议,教师点拨。
师指导:第一段中,“轻轻的”、“悄悄地”反映了浪花初来时的轻盈,要重音轻读。“眼泪”、“流”体现了我的开心程度,要读的稍重些。“它才哗哗哗笑着跑回家”的“哗哗”是象声词,读得稍重些。第2自然段中的“跑”、“雪白”、“青青”、“装不下”读重些,突出浪花的活泼、贝壳的美丽、小虾的可爱、“我”的开心。第3自然段,要读出“我”对浪花的喜爱。
(2)分小组分段读。组员之间互相纠正读法。(3)同桌互读。比比看谁读得好。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画一画你心中的大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的认读,会写“不、下、见、出、气、贝”6个字。2.感悟课文,体会感情。3.总结拓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准备
课件、各种美丽的贝壳。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猜字谜:
两座山连成串。(出)
老牛没竖飞不起来。(气)看见没有脚。(贝)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为生字学习做好准备。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习语文真有趣,让我们继续在语文的海洋里畅游吧!2.现在我们来学习16课《浪花》。
二、朗读感悟
1.指导学习第一段。(出示课文插图)(1)图上画的谁?他表情怎样?他为什么笑?
师:谁能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这幅图的一段话来读一读。(指名生读第一段)
(2)浪花是怎么来的?它做了什么?谁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一说?板书:迈
挠
(指名生上台做浪花的动作)
(3)、浪花轻轻地来把我逗笑了,它又怎样了?谁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一说?(指名生读)
师:“哗哗哗”说明声音怎样?为什么发出这么大的声音? 板书:笑
跑
(4)、你们觉得浪花怎么样?板书:可爱
师:你们喜欢浪花吗?那就请同学们再来感受一下浪花的可爱吧。(生齐读第一段)
过渡:浪花真可爱,作者也很喜欢浪花,你看,他都把浪花当作一个和他捉迷藏做游戏的娃娃了。浪花也很想和我们做朋友。你听,它又来了。(放浪花的声音)
2.引导学习第二段。(1))师朗读第二段。
师:可爱的小浪花一路上又唱又笑、又跑又跳给小男孩送礼物来了,都有什么呀?
生:雪白的贝壳,青青的小虾
拓展延伸:还能是()的贝壳
()的小虾
(2)师:浪花是怎么送来的?谁能找到这句话来读一读?(指名生读)
师:描写浪花带来礼物时有个动作——捧(板书)师:什么叫“捧”?做个动作。师:浪花真的会捧吗?会唱会跳会跑吗?
师:这种把浪花当作人来写的表达方法叫——拟人。师:浪花还是一个有礼貌的娃娃呢!
(3)拓展思维:它还能给我们送来什么?出示插图(学生看图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合理的想象说一说)
(4)!师:如果浪花给你送来这么多礼物,你心里怎么样?(高兴)请同学们带着高兴的心情来把第二段读一读。过渡:浪花又可爱又有礼貌,老师也喜欢上浪花了。你听,浪花又来了。(放浪花的声音)
3.引导学习第三段。(1)指名生读第三段。
这一段中的“哗—哗—哗—”和第一段中的有什么不同? 师:破折号表示声音延长、说明浪花很慢、很多,所以要读的长一些、响亮一些。谁愿意来试一试?(指名生读)
(2)浪花为什么发出这么大的声音?板书:跑去又跑来 这说明浪花怎么样?板书:淘气 师:这一段中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句子吗?
(设计意图:读前没有指导、读中没有理解、读后没有评价,就达不到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的目的,故练习旧知,品词析句就非常必要。)
(3)浪花又淘气又可爱,我们越来越喜欢它了,请大家带着对浪花的喜爱之情,再来把课文读一下吧。(配乐朗读课文)
过渡:浪花也很喜欢我们,它还要和我们一起学习生字呢?
三、指导写字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个字,自己试着用手写写。指名生说喜欢哪个字。(出示课件)
(1)你观察到它的结构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了吗?(2)你会写笔顺吗?试一试吧。(3)你来组个词吧!
2.你喜欢哪个字,来说说它的位置结构笔顺吧!谁能组很多的词,来试一试。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的。
(设计意图:课件出示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根据字型来记生字。练习让学生用多种识字方法认汉字。)
同法学习:见、贝、气、不、下、出。强调:(1)比较“贝”和“见”的最后一笔。
(2)“出”的笔顺。
3.同学们伸出小手在自己的生字本上写一写,看谁写的最漂亮。浪花可喜欢和写得一手好字的小书法家做朋友了。师巡视
4.指名生上台写,并纠错。
过渡:浪花跟我们学会了这几个字,它可开心了,它还要跟我们去探宝呢!(出示课件)
四、巩固练习1.词语宝库。
Làng huā
bâi kã
wán shuǎ
xuě bái 浪
花
贝 壳
玩
耍
雪
白 你能读一读吗?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
2.浪花想让聪明的同学把搭配在一起的词语用线连起来,谁来试一试?
清清的小虾
青青的河水
轻轻的贝壳
雪白的步子
3.照样子说一说。(同学们太聪明了,浪花想出再难一点的句子考考大家呢,谁敢来试试?)例:我坐在沙滩上玩耍。爸爸坐在沙发上_________。妈妈坐在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 坐在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在整节课中都把浪花当做一个娃娃而贯穿始终,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游戏中轻松的学到知识。)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太棒了!浪花很喜欢大家,可是浪花要回家了,它想问问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
大家收获真多呀。让我们和浪花一起满载而归吧!
六、欣赏:
海边美景、美丽的贝壳。
七、板书
16.浪花
迈
挠
可爱
笑
跑
捧跑去又跑来
淘气
第四篇:《浪花》教学设计
《浪花》教学设计
石嘴山市第十五小学 王玉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七个会认的字,掌握“浪花、一会儿、雪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每个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
4.激发学生喜欢小浪花从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抓重点词、句,理解小浪花的淘气可爱。教具准备:
字词卡片、多媒体电脑。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出示生词卡片,复习所学生字词。
浪花,贝壳,小虾,篮子,轻轻的。
2.同学们,你们想看浪花、贝壳、小虾吗?让我们一起到海边去看看吧。(多媒体电脑播放海边景色和浪花声。)
二、运用多媒体看图导句,学词学句。
1.同学们快来看呀,我正在沙滩上玩耍,谁来了?(浪花)。浪花来做什么?(搔脚丫,送贝壳和小虾,解释“搔”)。是啊,浪花一共来了两次,第一次来搔我的小脚丫,第二次给我送来了贝壳和小虾。(文中哪个自然段是在写浪花来搔脚丫,哪个自然段是在写浪花给我带来贝壳和小虾?)齐读课文。
2.哪个自然段在写浪花第一次来搔我的脚丫?(第一自然段)。
第一段中的哪句话呢?用“———”勾出(请三位同学每人读一句,同桌讨论勾画)。
课件展示①浪花看见了,迈着轻轻的步子走来,悄悄地搔痒了我的小脚丫。
3.讲读第一自然段。
①.浪花第一次来,是怎样来到我身边的?(板书:轻轻、走)。
②.你能发发声音,做做动作,表演出来吗?
③.课件展示比较句子。
浪花迈着步子走来。
浪花迈着轻轻的步子走来。
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不要“轻轻的”好吗?为什么?
比较读这两句。
④.(回看①)这两句还有哪个词是轻轻的意思。
(板书:悄悄地)还可以悄悄地干什么?
⑤.是啊,小浪花迈着轻轻的步子来就是想悄悄地搔我的小脚丫。小浪花怎样呢?
⑥.小浪花更调皮的地方还在后边呢?找找看是哪句?(笑得我眼泪„„)
指导朗读这一句。
⑦.齐读第一段,体会小浪花的淘气。
4.第二次,小浪花又来了,给我带来了贝壳和小虾,这是第几自然段中写到的。(第二自然段)。
5.讲读第二自然段。
①.这次,它是怎样来的?勾出表示动作的词。(小组讨论)
板书:唱、笑、跑。
②.用手、口表演出浪花唱笑跑来的样子。
③.比较读“第一次走来的句子”和“第二次跑来的句子”。
④、浪花唱得多高兴,笑得多开心呀。你看它还给我送礼物来了呢!
⑤有什么?怎样带来的? 做“捧”的动作。
你们看,这两朵浪花多像一双手呀,贝壳和小虾就是这样捧来的。(多媒体展示)
篮子里的礼物多吗?从哪里看出来的?(装不下)
⑥.指导读第二自然段。
浪花又能唱又能笑,还给小朋友带来这么多的礼物,你喜欢它吗?
让我们带着欢快的语气来读一读吧。
6.讲读第三自然段。
①浪花一会儿跑来,一会儿跑去,像一群什么?齐读第三自然段。
②这群娃娃怎样呢?(板书:淘气)
③你喜欢淘气的小浪花吗?让我们再去看看它吧?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作业:学生通过多媒体电脑完成填空题。
四、运用多媒体,扩大知识面。
书中的小女孩和浪花玩得多高兴呀,你也想去看看小浪花吗?那么,请调用有关资料到大海边去玩玩吧,到大海深处去看看,看看大海给我们带了些什么礼物!
五、板书设计:
浪花
轻轻的 悄悄地 走
淘气
唱
笑
跑
第五篇:《浪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读懂每个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浪花来了两次,来干什么。
2、培养学生观察兴趣及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
3、激发学生喜欢小浪花从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抓重点词、句,理解小浪花的淘气可爱。
教具准备:
字词卡片、多媒体电脑。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生词卡片,复习所学生字词。
浪花,贝壳,小虾,篮子,轻轻的。
2、同学们,你们想看浪花、贝壳、小虾吗?让我们一起到海边去看看吧。(多媒体电脑播放海边景色和浪花声。)
二、运用多媒体看图导句,学词学句。
1、同学们快来看呀,我正在沙滩上玩耍,谁来了?(浪花)。浪花来做什么?(搔脚丫,送贝壳和小虾,解释搔)。是啊,浪花一共来了两次,第一次来搔我的小脚丫,第二次给我送来了贝壳和小虾。(文中哪个自然段是在写浪花来搔脚丫,哪个自然段是在写浪花给我带来贝壳和小虾?)齐读课文。
2、哪个自然段在写浪花第一次来搔我的脚丫?(第一自然段)。
第一段中的哪句话呢?用勾出(请三位同学每人读一句,同桌讨论勾画)。
课件展示① 浪花看见了,迈着轻轻的步子走来,悄悄地搔痒了我的小脚丫。
3、讲读第一自然段。
①、浪花第一次来,是怎样来到我身边的?(板书:轻轻、走)。
②、你能发发声音,做做动作,表演出来吗?
③、课件展示比较句子。
比较句子。
浪花迈着步子走来。
浪花迈着轻轻的步子走来。
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不要轻轻的好吗?为什么?
比较读这两句。
④、(回看①)这两句还有哪个词是轻轻的意思。
(板书:悄悄地)还可以悄悄地干什么?
⑤、是啊,小浪花迈着轻轻的步子来就是想悄悄地搔我的小脚丫。小浪花怎样呢?
⑥、小浪花更调皮的地方还在后边呢?找找看是哪句?(笑得我眼泪)
指导朗读这一句。
⑦、齐读第一段,体会小浪花的淘气。
4、第二次,小浪花又来了,给我带来了贝壳和小虾,这是第几自然段中写到的。(第二自然段)。
5、讲读第二自然段。
①、这次,它是怎样来的?勾出表示动作的词。(小组讨论)
板书:唱、笑、跑。
②、用手、口表演出浪花唱笑跑来的样子。
③、比较读第一次走来的句子和第二次跑来的句子。
④、浪花唱得多高兴,笑得多开心呀。你看它还给我送礼物来了呢!
有什么?
怎样带来的?
做捧的动作。
你们看,这两朵浪花多像一双手呀,贝壳和小虾就是这样捧来的。(多媒体展示)
篮子里的礼物多吗?从哪里看出来的?(装不下)
⑤、指导读第二自然段。
浪花又能唱又能笑,还给小朋友带来这么多的礼物,你喜欢它吗?
让我们带着欢快的语气来读一读吧。
6、讲读第三自然段。
浪花一会儿跑来,一会儿跑去,像一群什么?齐读第三自然段。
这群娃娃怎样呢?
板书:淘气
你喜欢淘气的小浪花吗?让我们再去看看它吧?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作业:学生通过多媒体电脑完成填空题,教师在教师机中随时查看作业情况。学生互调查看。
四、运用多媒体,扩大知识面。
书中的小女孩和浪花玩得多高兴呀,你也想去看看小浪花吗?那么,请调用有关资料到大海边去玩玩吧,甚至还可以到大海深处去看看,看看大海给我们带了些什么礼物!
板书: 浪花
轻轻的 悄悄地 走
淘气
唱
笑
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