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西差异案例
中国人重“内”,西方人崇“外”。
中国人通过节庆活动企盼丰收、享受喜悦,而西方人则更偏向借此发泄个人情绪、张扬个体人格。
思维模式,西方重唯理、思辩细节分析;中方重经验、直觉整体综合。
隐私方面,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时间观,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
客套语,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餐饮习俗,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
行为规范,比如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
风俗习惯,中国人对龙有着至高无上的尊重,认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西方有一个“打龙节”,龙被视为恶。中国人将红色视为“喜庆”“吉祥”的象征,而白、黑两种颜色为“不吉利”的颜色。因此在重大节日或者婚礼上会穿红装、挂红灯笼、贴红“喜”字。而在丧礼中,人们都会穿黑或白颜色的衣服,代表对已经过世人的哀悼。但西方人则非常喜欢白和黑这两种颜色。外国新娘则穿白色,表圣洁,参加晚会时中国女性一般穿黄色或紫色的衣服,表高贵,而外国女性则穿黑色的衣服,表典雅。(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不断深入,中国人的一些观念也在悄悄发生转变会穿白色婚纱)
饮食文化,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中国则是一种美性的饮食观念,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也难以涵盖全部。
宗教信仰,中国以儒学为核心,以佛教为宗教的文化体系和西方以基督教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带来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国传统文化则认为双数是吉利的数字“666”在中国是吉祥数却是魔鬼复活的日子。
第二篇:中西教育差异
中西教育差异
中西方存在巨大的差异,文化差异更为巨大,教育、宗教、饮食、礼仪、生活方式等,都是文化差异的不同体现形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西方这两片截然不同的文化大地,养育出了截然不同的中西方人。
中西文化一直还在传承,两者的差异也还存在。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和地域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形式。中西教育的差异,传承了各自的文化,同时也延续了两者之间的差异。从学校教育来看,对比中国与西方的学生,中国的学生学的很多,甚至可以说是太多,自己却想的很少。西方的学生学的不多,该学的都学,自己想的比较多。学的东西太多,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怪不得中国学生厌学较多。中国社会教育思想重视打实基础,唯书是从。长期忽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没有自己的想法,按部就班。西方的教育思想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按着自己的兴趣去学习。
中国的课堂,是越整齐越好,还记得上小学时老师教过的上课时的标准坐姿,每个人都整齐划一,学生就认为这是对老师的尊重,中国的社会就是要强调“守规矩”,这思想在我们最容易接受事物的年纪就牢牢地灌输给了我们。西方的学校课堂上学生们可没有这样的规定,完全不可想象。
从家庭教育来看,中西方家庭教育思想的差异也甚为巨大。中国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家长本身的文化水平关系,自身也生活在这个东方文化的社会环境中等等各种因素,极少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内心的真正想法,总认为孩子的话没什么道理,自己想的一定是孩子要的。前几天在车上听到后座一位妈妈带着刚放学的孩子,孩子不大,因为知道生孩子很痛而说以后不要结婚,她妈妈说,你那么小不要想别的,现在最重要的就是给我想怎么考100分回来。中国家长的要求很多没有想到孩子实际的能力。西方家长鼓励教育孩子怎么做人,怎么尊重别人。两者差别巨大。
教育是培养,不是灌输。
第三篇:中西教育体制差异
人类获取知识的最佳模式和人体智力发育的自然规律,那就是:
一、人类获取知识的效率是与对该知识的兴趣有极大的关系。人类是天然具有好奇心的。而教育的作用就是如何诱导,刺激和引导这种好奇心。填鸭式和题海式教育是泯灭这种好奇心的天敌(必要的记忆背诵除外)。而且极易导致人对学习的反感心理以及对个人行为的其他负面影响。
二、儿童在宽松的环境中用他们天性中的好奇心加上想象的翅膀,充分地感受生活,积累对自然的认识。
西方教育基本上照顾到了这些自然规律。在初中(15岁)以前基本上不给学生施加任何压力。学生学得很放松。既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还可以让各种兴趣自由的生长,各种思想自由地发展。让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有一个十分健全的发育。但一过15岁进入高中阶段,学习迅速变得严格起来,而且学习负担和压力都有显著的增加。这种状态将持续增强直到大学毕业。结果到大学毕业时学过的总内容比中国的大学生有多无少。换句话说,在校学习强度与人的理解能力及智力发育保持同步增长。这是值得中国教育界好好借鉴的。
遵从教育自然规律与否才是中西方教育的根本差异,也是中国现行的教育方式中最深层次的,最实质性的,最难被人们注意到的要害问题。
在教育孩子上,西方的教育是:
第一:把孩子当人看,平等地看待他,给他选择的权利。
第二:从小让孩子独立,教会孩子如何在各种环境下生存的技能。
第三:让孩子快乐地成长,培养他一颗乐观的坚毅的心。
中国与美国在教育方面的确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美国教师给学生传授了许多人文的东西,提出了要守时、要注重仪表、人们都需要朋友、继母也是有爱心的、要爱自己、出错并不可怕等六个观点,将品德教育融入课堂,教人做一个懂得礼仪、诚实守时的人,体会父母的爱和朋友的帮助,更要学会爱自己,可谓润物细无声,比泛泛的说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效果更为明显。
相比之下,中国的教育,侧重于分析字、词、句,如何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思想。教给学生的无非就是做人要真诚、善良,要遵守时间,学生除了学到这些,还有小女孩们幻想着穿上玻璃鞋找到自己的王子,嫁到金碧辉煌的宫殿中去。
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爱自己!近年来,经常看到这样一些报道:为了一些小事、小小的挫折,许多孩子竟然自杀,告别人世,惋惜之余,不禁感叹,现在小孩子的心理也太脆弱了。美国教师关于“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需要的东西--没有人能够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的观点,正是需要我们来告诉中国的孩子的,要爱自己!不要保护自己的生命当儿戏。
090114049
汉本一班
朱晓彦
第四篇:中西文化教育差异
中西文化教育差异
中国的教育体制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多少显得有点窘破,在全国人民的强烈呼声之下,改革也是一种必然,但如何改革才能真正有所突破呢?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需要慎之又慎!今天我写为什么西方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的文章是想警醒国人,继续发挥中国上千年来最大的传统美德:学其精华、弃其糟粕;把西方好的学习模式和教育方法引进来。希望咱们的改革能朝着最有利的方向发展。
一、学校的教育
1、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去操作(并非所谓的真学习)按部就班,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两者的最大差异就在于西方教育以人为本,从人的学习的本能出发,符合学习论,而中国教育是一种消除错误的“生产”教育,将学生当作产品,希望在生产线上生产出的是合格品,而不是次品。正是不能正视“学习是可以犯错的”这一规律,使得学生缺乏应有的创新思维。
2、从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看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异: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
3、考生成绩的计算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一个显著差异 在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情况,比较客观和公正。由于西方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分数,所以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值。
在中国,成绩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从。一些综合分数低,而偏科成绩比较严重的学生,反而被埋没了。成绩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定,主要是笔试,比较单一,另笔试的成绩很容易被复制。像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很容易因为发挥失场,而与大学教育失之交臂。高分低能那是我们国人的最大悲哀呀!
4、从知识层面来说,西方教育更容易发掘天才:
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对学生的教育是点到为止;西方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比如,一位学生对物理、化学或生物不感兴趣,感觉有很大的困难,可以只选修比较基础的课程,而选修较多的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课程,只选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门,同样可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也能进入顶尖大学,同样有机会成为“精英”。
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以数学为例,中国教育使用题海战术,教师让学生重复练习,直至“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说,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识学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国教育要求数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学得不好都有可能对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响。
二、家庭的教育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西方家长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而中国家长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和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中国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闹钟,就算自己能装回,恐怕也没几个敢告诉家长的。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性火花。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外国家长重视的恰恰是中国家长忽视的。西方家长教导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做错事自己纠正,自尊并尊重别人,全身心锻炼,按兴趣学习。他们鼓励孩子成为梦想家,成为自己心目中的成功者。中国的家长们,您不妨借鉴一下。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中国最缺的,是责任教育!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社会、民族负责!教育不是只在学校,还在家里,在周围环境,在社会氛围。而现在,常见到家长,学校,周围环境在推卸责任。来看看美国,经常可以见到大人教育小孩,而那个小孩并不是他的孩子,大人也不是什么教师。为什么?就是因为:“美国人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是自己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每一个美国人的责任”;在英国,每一个欧巴桑的威力大家都知道,她们总是在自觉的监督年青人的行为,好像警察一般。这两个国家已经把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交给了每个公民,每个公民也在为国家的未来负责。而在国内,又有谁把教育下一代国人视为自己的责任呢?看到不认识的小孩有不对的地方,又有谁会上前去教育他,指出他的错误呢?教育制度不完善,官员贪污腐、、、、这些问题的存在,管理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你,我,所有国人,甚至包括受教育者,谁可免责?如果每人都确实负起自己的责任,又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第五篇:中西媒体意识形态差异
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
文化价值观的差异看中西新闻报道
[内容摘要]新闻报道是大众传播者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和加工,向受众进行信息传播的活动。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高,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虽然新闻制造者一直宣称他们是以客观、中立的态度为公众报道新闻事件的,然而由于受新闻媒体的政治立场、特定的读者群以及新闻报道者的政治倾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任何新闻报道都很难做到真正的客观公正。这就需要我们看到其报道特点及其发生的变化,深入分析其原因,探究媒体语言及其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会造成中西新闻写作报道各具特色。本文对中西方文化价值体系进行对比,简要分析了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对新闻写作的影响。
[关键词]新闻;中西媒体;比较;客观性;观念
生活在一定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报道主体,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受到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从而使其新闻写作呈现出形形色色的文化特征。新闻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差异体现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区别上。新闻文化主体对某些价值的特别看重或追求,将会导致某种类型或内容的新闻反复出现,并构成了新闻报道的独特特征。
一、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是有差异的,而不同特质的文化对群体各成员具有制约性。生活在特定文化语境中的人们,他们的思想、行为和情感无不受到该文化系统的制约。中西文化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质。不同的文化系统建构了中西方人的经验和知觉,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决定了他们对事物、事件的认识和评价。关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多哲人提出过许多真知灼见。比如,梁漱溟先生认为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中国文化以伦
第1页,共5页
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
理为本位;西方以向前要求为根本精神,中国以调和持中为根本精神;西方人以逻辑理智为思维特征,中国人以玄学直观为思维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的价值原则为主导。其核心思想是“仁”。“仁”表达的意向就是群体性,是一种“利他”的社会价值观,强调的是群体意识和社会意识,认为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推崇一种高尚的无私奉献的价值观。所以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轻利、重道轻器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
西方自古代希腊罗马时期起,人们在跨海迁移活动中产生了以财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契约制关系,形成以基督新教为精神文化底蕴的西方社会价值体系。西方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分别对立的关系。体现为崇尚天人两分,重视人作为个人的个性、独立性、强调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解放,是一种个体主义。
二、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新闻写作的影响
新闻报道观念是人们关于新闻报道的一系列看法、观点的累积和整理,它涉及到新闻报道的性质、原则、功能和手段等诸多方面,其核心是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和加工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新闻传播的内在规律使得中两新闻报道观念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的,比如双方都注重新闻的真实性,肯定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的原则。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一)中国新闻报道体现着政治和文化立场,西方新闻报道注重客观性
西方新闻工作者在19世纪提出了“客观报道”这一命题。“事实”“客观”“真实”“全面”等概念,在中国的新闻报道观念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中国新闻报道使用的这些概念,与西方客观性理论里使用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新闻机构发布的新闻,往往表现为对事实的客观报道,“实际上,在对事实的选择和事实的报道中,常常渗透着新闻发布者的思想和观点,体现着一定的立场和政治倾向,它能够使受众在获知事实的信息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报道者的观点和意
第2页,共5页
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
见,因而具有特殊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因此,在中国的新闻报道观念中“事实”“客观”等都是手段性的东西,其作用只不过是要保证能够形成“无形的”意见,寓意见于事实的客观巧妙的报道之中。
(二)中国新闻注重国家形象,西方新闻报道注重揭露 中国文化注重群体意识,使得新闻报道重视政治色彩和社会效益,所以一般偏向对重大新闻的规范性、传统性的报道。各大新闻报道往往是根据社会现实的政治形势与经济任务提出的,如对领导人的重大政治活动、“两会”等重要事件的报道。当然,中国传媒也注重对一些社会现象和腐败等的揭露,但一般算不上重大新闻。
西方文化注重个体价值,使得两方媒体强调自身的独立性。西方新闻界历来有“扒粪揭”的传统,例如普利策倡导报纸进行揭丑,认为罪恶,卑鄙、腐败最怕的就是报纸,任何法律、伦理、规章制度都无法和报纸相比。由普利策拟定的“新闻揭丑”思想后来逐渐成为了美国新闻思想的主流话语传统。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这些丑闻不但没有扰乱美国的社会秩序,反而加强了美国社会对自由意志、社会责任感、民众知情权、社会正义与同情心的追求。美国传媒眼中的“重大”多以个体为视点,聚焦于个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对个体之重要便是对国家之重要,社会意义之重要便是新闻价值之重要。
(三)中西记者新闻报道的思维方式不同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价值观念、价值取向的不同,使得两者在具体的新闻写作运用事实中出现两种不同的手法,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与状态:反映与证明。一种是为了反映新闻现象,收集、选择、运用各个方面与新闻现象有关的材料和事实,包括对这种现象的不同的评论观念,呈现一种发散形状;另一种是运用材料和事实来证明某种现象或观点,呈现出一种内聚形状。西方新闻写作侧重于反映,而中国新闻写作侧重于证明。
受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的影响,中国传媒往往用普遍的、被视为真理的东西统摄事实,习惯由整体顾全大局的思维、普遍的价值取向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评判个别事例。新闻报道崇尚和张
第3页,共5页
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
扬“利他”价值普遍性,如大公无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公而忘私、克己奉公、见义勇为等。注重理性思维是西方的一贯传统,从古希腊时期起,西方人就非常注重实证与分析,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逻辑思维和实证分析便成为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因此西方传媒往往以具体的个例反映普遍的社会问题,由感性的披露上升到理性思考的角度。在事件新闻的写作中,西方记者把“事”与“人”都当作客观的东西来反映,而中国的记者的思维重心无疑是落在“人”上的。总是要通过对灾难中的人的精神的赞美,来体现一种境界,来证明社会的优越性,描绘一幅美好的图景。
三、中西方新闻客观性差异的比较分析
众所周知,人类活动是种有意识的活动,是主观意识反作用于客观现实的产物,新闻活动也不例外。新闻学界对作为一种理念的新闻客观性问题已经有了比较一致的认识: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报道”而不是“事实”的属性决定了“新闻的客观性”与“事实的客观性”不是一回事。
新闻业是种公共服务业,并非为某一政党摇旗呐喊的喉舌。所以西方所说的新闻客观性蕴含着一种为网罗大众服务的意思,内化在他们的新闻工作者身上自然也就有了一种“特有的职业意识”。与西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学者讲的新闻客观性相比,中国的新闻客观性理论更多的是一种“倾向性”,突出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的作用,强调报纸的宣传、鼓动、组织作用和报纸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的职能,强调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突出报纸稳定大局的作用,强调报纸的舆论监督作用等等。与国外的新闻专业主义相比,中国记者编辑的职业规则为“政治家办报”与“用事实说话”,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意识也不同于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
追究中西方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这与中国新闻机构的所属性质是分不开的。1949以后,中国的新闻机构就是政府的一个部门,所以其宣传色彩比较浓厚,有些时候甚至为了宣传而不顾及新闻的客观性,这在“大跃进”与“文革”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改革开放以来,第4页,共5页
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
中国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学者在本土客观报道实践的基础上,外加借鉴西方的新闻理论,使得中国的新闻客观性理论有了新内涵,他们以“政治家办报”的姿态,用“用事实说话”的报道方法,在顾全大局、全面、本质、真实地反映新中国发生的巨变的同时,也适时地抛出了一系列的批评性报道,以各种深度报道的方式践行着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客观性理论,中国的新闻工作者也部分地有了自己的职业意识。
四、总结
通过分析比较可以看出,中西方新闻报道具有各自的特点,这些特点和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有着必然的联系。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下新闻报道活动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中国的新闻媒体要借鉴和学习西方媒体的报道方式、报道思想以及对自身独立性的追求。只有文化价值观的融合和超越才能带来新闻报道观念的变革,也才能带来新闻报道实践的真正创新。
第5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