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颗流星 第一教时-教学教案

时间:2019-05-15 07:54: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这不是一颗流星 第一教时-教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这不是一颗流星 第一教时-教学教案》。

第一篇:这不是一颗流星 第一教时-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弄清文章的结构;

二、引导学生领会课文的中心意思,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学生正确、清楚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中心思想 2.指导学生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方法:讲读、讨论。课时:1教时 教具:小黑板。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分段,领会中心意思: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朗读和造句练习。教学过程:

一、指导自读。

1.板书文题:这不是一颗流星。

解题:什么是流星?你们见过流星吗?流星很快地在天空移动,一转眼就消失了。这“一转眼就消失”的现象可以用哪个成语来形容?——“转瞬即逝”(板书)“这不是一颗流星”就是说这颗星是怎样的呢?(一直存在着不会消失的。)这颗星是指什么呢?大家读过课文就会明白了。

2.指名朗读“训练重点”和“预习提示”:正音释义: ①拙zhuō:笨:笨拙,文中指动作不灵巧,“笨手笨脚”。②喃喃nán: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如“喃喃自语”,课文中“喃喃”指声音轻轻的。③肴yáo:指鱼肉等荤菜,“佳肴”就是好菜。如“美酒佳肴”。④系jì:打结,不读xì(读xì时作拴,绑解),系马,系缚。⑤轻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⑥抚摩:用手轻轻按着并来回移动。⑦转瞬:转眼。

3.范读课文,注意语气及语调。4.自读课文,考虑:

如果把本文分成三个总值发,即“我”回忆前,回忆中和回忆后,应怎样划分? 第一部分。(开头——“眼泪相当于在记忆的门里”)写在万人体育馆看戏熊,儿子想到为阿婆做熊皮手套。第二部分(“阿婆静静地躺在床上”——“还是在等待孩子给他戴上熊皮手套”)写病房里,孩子决心要给阿婆买一副熊皮手套。第三部分(“„„我抹去眼泪——结尾)

写“我“明白了孩子的心比大人们更真诚,更纯洁。

5.怎样理解篇末的“我原以为„„这颗心比大人们更真诚、更纯洁。”这句话的含义? 可分三步理解:(1)将这句话概括成一句简短的语?(孩子的这颗心比大人们更真诚更纯洁)(2)“孩子的这颗心”是指什么呢?

(指要给阿婆买或做一副熊皮手套的愿望所显示的是一颗美好的心灵)(不是。文章只不过通过这样一件事来赞美孩子们真诚纯洁的心灵)。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

三、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

2.第一部分为什么要从万人体育馆看戏熊写起? 为了引起下文回忆有关熊皮手套的事。3.主要写了哪向个人物? 报幕员“我”“我”儿子

4.当黑熊出现在舞台上时,儿子的反应跟别人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儿子不是像观众那样哄笑,而是情不自禁地“嚷”起来,还使劲“推”妈妈,从这两个动作可以看出,他对“熊”有了极大兴趣,也可见熊皮手套在他心中占有多大的份量。5.读第一部分的时候,是什么使你急于读下去而想弄个明白? 是孩子为什么要给阿婆买熊皮手套。

6.当孩子说“有了熊皮,不是可以给阿婆做熊皮手套了吗?”为什么我的心猛烈一震? 因为妈妈本来以为儿子是在胡闹,所以“生气了”,却没有想到儿子脑子里竟有这样一个可贵的念头:“给阿婆做熊皮手套。”因此,听了儿子的话,内心不由得一震,“啊,多好的孩子,我真是错怪了你!”具体说是被孩子对阿婆的真情所感动。为误解儿子而后悔。

以上我们分析了课文第一部分,知道了这部分主要是写万人体育馆里看戏熊,儿子想到为阿婆做熊皮手套。同时留下了悬念:孩子为什么要给阿婆买熊皮手套?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课下预习第二三部分。(作业1)

四、作业2:给小黑板上的字注音,解释画线词语。

第二篇:这不是一颗流星 第二教时-教学教案

教学重点:

分析、理解课文的二三部分,进行朗读训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默写词语:笨拙 偏瘫 喃喃 佳肴 轻盈 抚摩 转瞬 即逝 噌噌

二、指名分别朗读第一第二部分,要求学生把写阿婆的手的地方、写熊皮手套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朗读,这段是分几层写手的? 分三层:

第一层两句话,写阿婆中风昏迷,但那只未偏瘫的右手总想伸出来摸摸什么,引出阿婆的手。第二层也是两句话,先总写一笔:“这是一只永远不得空闲的手,”接着用三个排比句概括地叙述阿婆为孩子们的成长付出了多少辛勤的劳动。这一层是插叙。

第三层,是引起联想,猜想“这只手想干点什么呢?”最后用三个排比设问句,进一步突出“这是一只永远不得空闲的手”。

齐读9段,要求读出感情,几个排比句要读得流畅,最后几句设问要注意语气。3.第13段所描写的手是小浩波看见的,这是一只什么样的手?(红肿,生满冻疮)。由(这只手)引出一件什么往事?为什么要写(冻疮)这件事?(读这件事)

引出阿婆为救护孩子而烫伤手的经过,揭示孩子想给阿婆买熊皮手套的原因。9-13段都是写阿婆的手,但在写法上是不同的。9段是概括叙述,第13段是具体记叙一件事。4.阿婆为救护孩子而烫伤手的事例表达了她对孩子的特殊感情,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语句表达了她对孩子的特殊感情?自读第12段,画出来,分层。

5.阿婆对孩子的无私的受,赢得了懂事的孩子的回报。下面请同学们找一找,小浩波是怎样疼爱阿婆的呢?他最疼爱阿婆的集中体现是什么呢? “阿婆拣菜„„让阿婆从嘴里甜到心里”。

“等我长大了,一定给你买熊皮手套,你就不生冻疮了”。

6.齐读第12段。读时要注意语气和速度,第一层要读得沉重而缓慢;第二层由缓慢而转入明快,第三层又要转入缓慢,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续。7.小结:这一部分的回忆,紧扣“熊”皮手套“这条线索,集中写孩子浩波进病房探望阿婆。

三、分析理解第三部分:

1.教师范读15和16段后,问:“我”和孩子的对话说明了什么?

说明孩子对阿婆的感情是多么深。要让阿婆戴上熊皮手套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尽管“阿婆已经去了,她再也不会回来了”,但他对阿婆的思念并未消失。日有所思,夜有所梦,5岁的孩子不懂做梦的原理,以为阿婆还在呢。2.最后一段是哪一句话跟第一部分中的一句话相照应的?为什么一再说孩子的眼睛像闪亮的星星?

用闪亮的星星形容孩子的眼睛,有两层意思:一是实的,在暗淡的观众席里,孩子清澈的眼睛看起来格外明亮;二是虚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闪亮的眼睛是孩子纯洁美丽的心灵的像征,包含着赞美之情。

3.最后一句是抒情。通过“我原以为„„”和“现在我明白„„”的对比,深深地赞颂孩子更真诚更纯洁的感情。4.结合练习一总结全文。

四、分三组轮流齐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作业:

1.课后练习四。

2.你从这个孩子身上可以得到哪些启示(200字以上)要结合自身实际谈体会。

这不是一颗流星

[永远不得空闲的于][长满老茧的]手 换过 多少 洗过 多少 煮过 多少 摸摸 想 整整 想 拎起 想

第三篇:《这不是一颗流星》教案-word

《这不是一颗流星》教案

本文通过记叙一个5岁孩子要给阿婆买熊皮手套的故事,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幼小孩童天真、纯朴、时时不忘孝敬老人的美德。

这是一篇典型的记事散文,对于初一学生而言,可以按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对待。所以重点是记叙文的基本知识:记叙的要素、中心意思、段落层次、情节、线索等等。因为文章表现的都是孩子们熟悉的、容易理解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和矛盾,因而其思想内容不难掌握,难点是如何把握文章的思路,学习怎样构思、如何选择典型材料表现主题等。

(一)学习本文可带着下面几个问题去阅读、思考。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写的主要人物是谁?

3?课文中人物活动的地点(或场合)有几个,是什么? 4把全文的人和事从头至尾贯穿起来、并且连接起来的是什么?

对于问题1,学生回答不外乎下面这三种答案:

A孩子看戏时发现一只熊,可以用熊皮给抚养自己的阿婆生了冻疮的手做熊皮手套。

B精心抚养孩子的阿婆手上生了冻疮,等待孩子给她戴上熊皮手套。

C母亲在看戏时发现孩子想要一只熊皮手套戴在抚养他的阿

第 1 页 婆生了冻疮的手上。提问:

本文共写了几个人?──三个。哪三个?──孩子、母亲、阿婆。这三个人物哪一个是主要人物呢?

全文是用第一人称──我即母亲叙述故事的,显然母亲是衬托人物;写了具体事迹的有阿婆和孩子。这两人究竟谁是主人公呢?这要看作者行文的意向:看开头,看结尾,再看标题。这样就能发现,虽然也写了阿婆的事迹,但主要是为了赞扬孩子。孩子才是贯穿全文的中心人物。回过头去,再看那三种答案,一眼就可以看出A是以孩子为主线回答的,B是以阿婆为主线,C是以母亲为主线。究竟哪一种答案更符合作品的实际呢?就很容易作出正确选择了。

将全文故事情节连接起来的事物是什么呢?显然是熊皮手套。

从熊皮手套引出了什么呢?引出了阿婆的冻坏的手。表现出阿婆对孩子的关怀照顾,孩子对阿婆的纯真感情的事例,在生活中可以找出很多,作者为什么要挑选生了冻疮的手和熊皮手套来表现呢?我们来看看文章是怎样描写的。并进一步体会作者选材的匠心。

提问:文中写熊皮手套的地方有几处?──四处。(1)孩子看戏熊时的联想:有了熊皮,不是可以给阿婆做

第 2 页 熊皮手套了吗?

(2)孩子过去对手上生了冻疮的阿婆的耳语:阿婆,等我长大了,一定给你买一副熊皮手套……。

(3)母亲的回忆:弥留的阿婆仿佛等待孩子给她戴上暖合的熊皮手套……

(4)母亲回忆后的悲叹:孩子……你的熊皮手套她戴不到了!

这四处描写怎么就生动地突出了孩子对阿婆的深情了呢? 阿婆是为了保护孩子而生了冻疮,孩子对阿婆的感激莫过于保护那为自己而冻坏的手。给阿婆戴上熊皮手套,就能集中表现出孩子的爱心。由看戏熊而引起的联想,更表明了孩子感情的深厚;而母亲的悲叹又衬托、加深了这种感情。另外,由戏熊而引起熊皮手套的联想,又富有孩子天真纯朴的特点,更加生动感人。

(二)文章的结构

人物的活动、故事情节的展开,总要放到一定的场合中。这种场合是时间、地点、环境等的综合体现,一般叫场面 提问:本文写了哪几个场面?一是体育馆,母子在看戏。二是医院的病房。母亲回忆孩子探望昏迷的阿婆。这两个场面是怎样连接成一篇文章的呢?请同学们先回答课后练习二,我们可以总结出:

(1)本文故事发生的现实场面只有一个,即体育馆,全文

第 3 页 从体育馆看戏开始,在体育馆看戏结束。(2)本文中间穿插了一部分母亲的回忆。

所以,全文的结构形式是体育馆(现实)──病房(回忆)──体育馆(现实)

第一部分:1-8自然段。写浩波为阿婆做熊皮手套的急切心情,表现了他的天真。

第二部分:9-14自然段。通过我的回忆,写出阿婆与浩波之间动人的往事,及纯真的感情。

第三部分:15-17自然段。赞美孩子纯洁的心灵,以议论结束全篇。

记叙文的一般知识: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我),第三人称。记叙文叙事的方式:顺叙、倒叙、插叙。

写人,主要是描写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至于每个具体的人物重点写什么,要看表现人物的特点的需要。本文的三个人物都各有描写的侧重点,大家在阅读时细细梳理,具体领会。本文除了写主人公浩波对熊皮手套的特殊心情外,在开头、结尾反复描写的是什么?是眼睛。作者为什要着重写孩子的眼睛呢?孩子天真活泼,内心世界用眼睛比用语言更能表现。因此,写孩子的眼睛最能生动形象地

第 4 页 写出孩子的心灵特点。

作者是怎样描写孩子的眼睛的?为什么要这样描写?作者写孩子的眼睛主要用闪亮的星来比喻。因为舞台的灯光也是闪亮的,这就把人和景融合起来,夸张了孩子眼睛的明亮。而从星星的闪光又容易联想到流星的转瞬即逝,这就反衬了孩子的心不像流星。作者还用了水晶般的形容词,也是为了写出孩子纯洁的心灵。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描写呢?这就是作者有意使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反复,就是为了强调,为了突出,因为这是揭示孩子心灵纯洁的集中点。这种写法,还说明了作者的高明。我们同学们不妨在自己的文章里,学习这种描写方法,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对他(她)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做细致的刻画。

第 5 页

第四篇:《这不是一颗流星》读后感

《这不是一颗流星》读后感

文章虽然短小,但是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感情。我觉得文章中有几处地方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第一处是一个词“哇啦哇啦”。这是在写教训小孩子“没教养”的行为时,作者批评孩子的话。这一句用的很准确、又很朴实。虽然想给孩子一个教训,但是没有用特别过激的言辞。从下文的内容上来看,其实孩子并不是真正没教养,而是惦记阿婆才脱口而出了那么一句话。从这里感觉作者对于词语表达感情程度的拿捏是十分有功底的,真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啊。第二处,是从想象回到现实的一个转化。这样的转化十分自然,稳着陆,一点不给人突兀的感觉。似乎读者正在观看一步电影,从一个镜头转化了回来,回到了现实中来。这一点也许是作者多年写作功底的一时外露,然而总览整篇文章,就会发现在一篇如此短小的文章里竟然能包含这样丰富的情感,甚至让人读完有一种为其所动的感觉,可见文章有多么的凝练。我虽然没有亲眼所见文章中所描述过的那些画面,但是我的脑海里却对那些人物留有十分清晰的印象,这是为什么呢。自己写出来的文章能否也给别人留下一点点值得回味的东西呢?看来我还需要不断的磨练才行。

陕西西安莲湖区123一年级:evidence321

第五篇:《这不是一颗流星》教学设计二

《这不是一颗流星》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在家庭生活中选取典型材料,通过倒叙集中组织材料的写人记事方法。

2.练习准确、清楚的朗读。

3.体会课文中赞美的真诚、纯洁的童心,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深挚、持久的感情。

教学设想

教学这篇课文,要考虑到这是学生入中学第一次接触的记叙文,教学中要能体现记叙文的基本知识;要考虑到本册教材训练的重点,突出读写基础训练,特别是把写作和生活联系起来;还要考虑到这篇文章质量很高,可以挖掘的教学因素很多,但入学新生的思想和语文水平又有局限,不宜面面俱到。故此,教学本文可以采取这样的方针:把课文放到记叙文写作的全过程中去理解,将重点放在选材和组材上。教学方法应是从整体到局部、从生活到文章,逐步展开。全课可用三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由教师讲解中学语文课的任务和基本要求,本册教材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然后预习课文。第二课时主要是熟悉课文,大体弄清写人记事的具体内容、情节线索,重点解决从生活中取材的问题。第三课时,分析结构特点,进一步弄清细节及表现方法,重点解决组材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和要求;预习课文的重要性和方法。

教学过程

1.教师讲授。

这是学生入中学后的第一堂语文课。教师应用简练的语言,明确地向学生说清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中学语文课的任务和基本要求。

中学语文课的学习是在小学语文学习基础上的全面提高。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要提高观察、理解、分析、提炼生活的能力,这是提高读写听说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学习语文要联系生活。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要学习各种不同文体的课文,写各种不同文体的文章,学习掌握语文工具所必需的基础知识进行各种训练,进一步积累词汇。语文学习在初中阶段是至关重要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语言表达能力,在初中就可以打下牢固的基础,初中是人的一生掌握语言工具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语文学好了,不仅为日后升学创造有利条件,而且终身受用不尽。因此,对待语文学习,就不能只是一般的重视,要放到头等重要的地位。对待语文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除了虚心、勤奋,特别要强调主动,做有心人。平时,用眼、用耳、用手、用口。听、看就是阅读;动作,就是写作;说话,就是口头表述;随时注意积累,进行自我学习和训练。从而开拓视野,发展智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2)本册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本册的语文教学,主要任务是读写听说的基础训练,着重解决语文的运用与生活的关系,培养观察、分析和提炼生活的能力。阅读,主要是掌握正确的和分析方法;写作,主要是学习记叙生活经历和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参看教材的“说明”)

(3)预习课文的重要性和方法。

听课前的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所谓“预习不是拿到教科书出于猎奇心理草草地浏览一遍课文,而是有一定目的、带着一定问题而进行的一种阅读方式。这种阅读,即通常所说的“通读”。通读的基本要求是大弄懂,整体把握,即初步辨析文体,了解内容大意。对记叙文则要弄清写的是何人何事,大体掌握记叙的顺序,粗知文章的结构形式,达到对文章有个整体的把握。在这个基础上,再按照教师要求看第二遍,如考虑回答预习思考题,找出文中的难点,生字生词自行查字典解决。这些都做到了,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动手写预习笔记,要准备一个自己阅读的笔记本,分项记录,带着这个笔记进行课堂学习。预习课文是很重要的,它可以避免课堂学习的盲目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对教师的讲解和课堂的活动都能很好适应,提高效率。应严格按照教师要求搞好预习。

2.布置预习。

第一课书的预习在课堂进行。

(1)认真通读一遍课文。

具体方法可按“读、划、批、写”四个步骤进行。读,即通读(如上所述);划,即划重点,用各种不同符号在文中划出,如重点词语、生字生词、关键语句等,圈点的符号教师可介绍一种通常的用法,不必要求统一;批,即在课文的“天、地、左、右”空白处加上适当的批注,如段意概括、词语解释、难解的问题等,严格禁止在课文的夹缝中写字;写,即做出预习笔记,方法可多种多样,不强求一律。(2)思考下面问题(可用小黑板显示)。

①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②课文写的主要人物是谁?

③课文中人物活动的地点(或叫场合)有几个,是什么? ④把全文的人和事从头到尾贯串起来、并且连接起来的是什么?

3.教师检查。

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走到学生中去,逐一检查预习情况,主要是落实“读书四步法”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指导如何写好预习笔记。

布置作业

1.课上预习没有完成的,课下继续完成。思考题要求课上口头回答,学生应在笔记本上写出书面答案。

2.做课后练习一,除做记号外,应简要书面回答。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本文的中心人物和情节线索。

教学过程

1.教师导语。

教师在检查预习、作业情况之前,先概要地讲一点文体的基本知识,可通过边提问(让学生有思考余地,不必全作答)、边讲授的方式进行。

(1)记叙文的一般知识。

①记叙文一般有六个要素,哪六要素?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结果。

②记叙文的人称有几种?

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我”),第三人称(第三者口吻)。③记叙文叙事的方式(即安排故事的方法)有哪几种?

记叙文的叙事方式:顺叙(时间顺序、事物发展顺序)、倒叙、插叙、补叙。

(2)阅读分析记叙文先要了解它的故事情节和结构形式 记叙文主要是写人记事的文章。写人和记事是密不可分的。事要人来做,而人的活动表现为事,所以,人和事是相互依存的,只不过就文章的整体来说,由于记叙的目的、角度和侧重点的不同,而可以确定是写人为主、还是写事为主。

读记叙文,一般地说,应该以了解故事情节为突破口。先从整体上看,写的是一件事还是几件事。如是一件事,它的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有没有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过程;如是几件事,那就要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故事情节弄清楚了,就要进一步看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些故事情节的,是通过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来表现的。这是阅读、分析文章的基本功,最为重要。2.朗读课文。

板书课题:这不是一颗流星

分三个部分,找三个学生朗读。

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语气通顺。

朗读完了以后,教师简单小结朗读情况。

3.师生共同活动,弄清故事榻凇?

(1)教师提问:

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要求学生用三言两语回答,可以按照原文的顺序,也可以不按原文的顺序。

(2)学生作答。

学生举手,教师选上、中、下三类学生作答,指定学生作答也可。

(3)教师小结。

对于“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的问题,可能有三种答案。①孩子看戏时发现一只熊,可以用熊皮给抚养自己的阿婆生了冻疮的手做熊皮手套。

②精心抚养孩子的阿婆手上生了冻疮,等待孩子给她戴上熊皮手套。

③母亲在看戏时发现孩子想要一只熊皮手套戴在抚养他的阿婆生了冻疮的手上。

学生的答案不外乎这样三种,即使答案多种多样,归结起来也只能有这三种。

教师边提问边讲解,逐步引导学生对这三种答案进行分析:

本文共写了几个人?——三个。

哪三个?——孩子、阿婆、母亲

这三个人物哪一个是主要人物呢?

看作品描写的主要人物应从哪些方面着眼?这是一虚问。学生如能回答更好,否则,教师应正面讲解。全文是用第一人称——“我”即母亲叙述故事的,显然母亲是衬托性人物;写了具体事迹的阿婆和孩子。这两人究竟谁是主人公呢?这要看作者行文的意向:看开头,看结尾,再看标题。这样就能发现,虽然也写了阿婆的事迹,但主要是为了赞扬孩子。孩子才是贯串全文的中心人物。

回过头去,再看那三种答案,一眼就可以看出①是以孩子为主线回答的,②是以阿婆为主线,③是以母亲为主线。究竟哪一种答案更符合作品的实际呢?就很容易作出正确选择了。

板书:

①孩子看戏发现一只熊

②想到可以给阿婆做熊皮手套

③因为阿婆精心抚养孩子,为救孩子手上生了冻疮

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应包含黑板上的三个要点。怎么编都是可以的。

4.教师引导学生活动,弄清情节线索,理解选材的匠心。(1)将全文故事情节连接起来的事物是什么呢?

是熊皮手套。

(2)从熊皮手套引出了什么呢?

从熊皮手套引出阿婆的冻坏的手。

(3)表现出阿婆对孩子的关怀照顾,孩子对阿婆的纯真感情的事例,在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作者为什么要挑选“生了冻疮的手”和“熊皮手套”来表现呢? 下面,看看文章是怎样描写的。并进一步体会作者选材的匠心。

教师提问:

文中写“熊皮手套”的地方有哪几处?

学生回答:文中写“熊皮手套”的地方有四处:

①孩子看戏熊时的联想:“有了熊皮,不是可以给阿婆做熊皮手套了吗?” ②孩子过去对手上生了冻疮的阿婆的耳语:“阿婆,等我长大了,一定给你买一副熊皮手套„„”。

③母亲的回忆:弥留的阿婆“仿佛等待孩子给她戴上暖和的熊皮手套„„”

④母亲回忆后的悲叹:“孩子„„你的熊皮手套她戴不到了!”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

这四处描写怎么就生动地突出了孩子对阿婆的深情了呢?

阿婆是为了保护孩子而生了冻疮,孩子对阿婆的感激莫过于保护那为自己而冻坏的手。给阿婆戴上熊皮手套,就能集中表现孩子的爱心。由看戏熊而引起的联想,更表明孩子感情的深厚;而母亲的悲叹又衬托、加深了这种感情。另外,由戏熊而引起熊皮手套的联想,又富有孩子天真挚情的特点,更加生动感人。

教师提问:

文中写阿婆的手的地方有哪几处?

学生回答:

文中写“阿婆的手”的地方也有四处: ①母亲回忆阿婆昏迷时:“只是那只未偏瘫的右手总想伸出来摸摸什么。„„此刻,这只手想干点什么呢?”

②母亲回忆孩子探望阿婆:“她吃力地伸过手来要紧紧抓住孩子柔软的小手。”

③孩子的突然发现:“他看到阿婆红肿的手背,这是冻疮。”

④孩子表达心愿后:“阿婆的手更紧地握住了孩子的小手„„”

教师引导分析:

这四处描写怎么就生动突出地表现了阿婆对孩子的疼爱呢?

阿婆的手是关心爱护孩子最集中的表现。阿婆就是通过这双勤劳的手去抚养孩子的,而为救这第十九个孩子又使她的手生上了冻疮,这手就更凝结着阿婆对孩子的一片爱心。写这双手,实际集中表现了阿婆一生抚养孩子付出的心血劳动。(4)教师小结。

写好记叙,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写什么”。生活中可记叙的事情很多,不能样样都写,要有所选择。选材的标准是:围绕中心,有代表性,还要生动、突出,有利于文章的表达。

本文就选取了生活中典型的、生动突出的材料,构成了全文的描写中心和情节线索。

板书:情节线索:熊皮手套——生冻疮的手

布置作业

1.做课后练习二。

2.给“预习提示”后加黑的字注音。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本文的结构形式、人物描写和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教师导语。

上节课我们着重了解了课文“写了什么”,即弄清写的什么人、记的什么事、用了什么材料。这节课,我们要着重理解文章是“怎么写的”,用什么方法组织材料、结构成文的。

大家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答问,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2.引导学生弄清结构形式。

人物的活动、故事情节的展开,总要放到一定的场合中。这种“场合”是时间、地点、环境等的综合体现,一般叫“场面”。(当然,也就出现了场面描写的问题。)

本文写了几个场面?哪几个?

本文写了两个场面:

一是体育馆。母子在看戏。

二是医院的病房。母亲回忆孩子探望昏迷的阿婆。板书:场面:体育馆——医院的病房。

这两个场面是怎样连接成一篇文章的呢?

请学生答出课后练习二的答案。

全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这三部分是怎样通过两个场面表现的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结:

①本文故事发生的现实场面只有一个,即“体育馆”,全文从体育馆看戏开始,在体育馆看戏结束。

②本文中间穿插了一部分母亲的回忆。

③这样,全文的结构形式是:

板书:结构形式:体育馆——病房——体育馆

(现实)(回忆)(现实)

④如果按照事物发展的本来顺序,应是阿婆抚养孩子、手生了冻疮、孩子想给阿婆熊皮手套这样的过程。现在,后发生的事先写,在记叙的方式上叫“倒叙”。这种写法可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还可以使故事更集中、更突出。

⑤文章的三个部分是怎样连接起来的呢?找出衔接过渡的语句。

三部分连接过渡的语句主要是——

这一部分的最后一句话:“我紧紧地抱住他,眼泪洒在记忆的门里”。这表明,下面是母亲的回忆。

第一部分的开头一句话:“我抹去眼泪,深深叹了一口气„„”这表明,母亲已从记忆中清醒过来。

第一、三部分是现实情景,用母亲的“眼泪”这样的语言标志,把这两部分衔接起来,使读者明确地感受到现实与回忆的界限。当然,把第一、三部分与二部分连接起来,并明显区别的,还有情节的线索“熊皮手套”。第一部分写孩子发现可做熊皮手套的熊的熊皮,第二部分写孩子需要熊皮手套的原因,第三部分写孩子给阿婆熊皮手套的愿望的破灭。

3.引导学生理解并学习人物描写。写人,主要是描写人物的肖象、动作、表情、语言和心理活动等。至于每个具体的人物重点写什么,要看表现人物特点的需要。本文的三个人物都各有描写的侧重点,大家在阅读时要细细梳理,具体领会。

本文写主人公浩波对熊皮手套的特殊心情,已从前面分析的四处描写中得到充分的表现。除此之外,写孩子最多的、开头、结尾都反复描写的是什么?

是眼睛。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①作者为什么要着重写孩子的眼睛?

达·芬奇曾经说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鲁迅也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孩子天真活泼,内心世界用眼睛比用语言表现得更多。因此,写孩子的眼睛最能生动形象地写出孩子的心灵特点。

②作者是怎样描写孩子的眼睛的?为什么要这样描写?

作者写孩子的眼睛主要用“闪亮的星”来比喻。因为舞台的灯光也是“闪亮”的,这就把人和景融合起来,夸张了孩子眼睛的明亮。而从“星星”的闪光又容易联想到流星的转瞬即逝,这就反衬了孩子的心不像流星。作者还用了“水晶般”的形容词,也是为了写出孩子纯洁的心灵。

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描写?

这就是作者有意使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反复,就是为了强调,为了突出,因为这是揭示孩子心灵纯洁的集中点,也是在戏场上那种特定的环境里最便于表现的描写点。这种写法,还说明了作者的高明。

4.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现的思想感情。

通过从故事情到结构形式,从情节线索到人物描写这一系列的分析,我们已经很明确,本文的主人公是孩子,主要赞美的是孩子真诚而又纯洁的心灵。只有抓住了这点,就抓住了课文的中心,至于用怎样的具体文字归纳,那不是主要的。允许学生有自己不同的表述方式。

下面,要弄清两个问题。

(1)课文也赞美了阿婆的辛劳,这是不是课文的中心意思呢?

全文的中心意思只有一个,那就是赞美孩子。作者赞美阿婆也是为了赞美孩子。当然,赞美阿婆也是思想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阅读时不应忽视。(2)作者在结尾时用了“这颗心比大人们更真诚更纯洁”这一语句,是否就表明了这是对大人们的含蓄的批评呢?

作者结尾的这句话,只能理解为是一种比较的方法,从比较中突出所要赞美的人。正像用阿婆的爱心去激发孩子的爱心一样,这里用大人的真诚和纯洁来突出孩子的“更”真诚、“更”纯洁。应该说,这里丝毫没有贬损、批评大人的意思。如果这里是一般的“贬损”和“批评”,那就等于说,文章中的母亲和爱孩子的阿婆的感情也“像流星一样”,应该批评了。这样的理解是不符合原作的含意的。作者在全文中表现出来的只有赞美,结尾是一种深化。

板书:写人方法:言行、肖像(眼睛)

思想感情:赞美孩子真诚、纯洁的心灵

5.全课小结。

《这不是一颗流星》这篇课文,我们用三节课作了全面的阅读和分析;记叙文的诸要素及其表现方法,都有重点的提示;特别是选取和组材的方法,剖析得比较详细。同学对这篇课文要认真的全面的复习,当作写作的一篇范文来阅读。

要求学生认真整理笔记,完成好作业。

6.朗读课文。

可由教师范读,也可找最好的学生朗读。

要求学生仔细听,体会文中思想感情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途径表现出来的,体会重点词语的深刻含义。

布置作业

1.做课后练习三。仔细体会,简要书面回答,写在练习本上。

2.做课外作文。

题目:

我要为阿婆买熊皮手套

阿婆,你有了熊皮手套了 妈妈,我要熊皮手套

(任选一题,或自定题目。)要求:

1.改变人称,由母亲的第一人称改为孩子的第一人称。

2.保留情节。全部故事情节均保留。

3.补充细节。有些细节可适当补充。

4.改变中心思想和主要人物。文章的主要人物可改变,表达的中心也可改变。

下载这不是一颗流星 第一教时-教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这不是一颗流星 第一教时-教学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草(第一教时)-教学教案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说出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初步懂得要像小草那样不怕困难、顽强不屈。 3、启发儿童想象,让学生感受小草蓬勃生长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

    《麋鹿》第一教时教案

    《麋鹿》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理清课文脉络层次。 3、初步了解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教学重点】了解麋鹿的外形......

    蓝鲸第一教时教案

    蓝鲸第一课时nami课前交流同学们,今天我们这堂课和平时不太一样,看,后面这么多家长,还有领导和老师,紧张吗?老师很紧张,也很担心,你们能给我一点信心吗?一:回答问题要积极二:回答问题声......

    《北京》教学设计(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 1、 了解课文如何按方位顺序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四周、中央的主要建筑物。 2、学习课文写法,练习按方位顺序说话。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蓝鲸(第一教时教案)-教学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第一课时 nami 课前交流 同学们,今天我们这堂课和平时不太一样,看,后面这么多家长,还有领导和老师,紧张吗? 老师很紧张,也很担心,你们能给我一点信心吗? 一:回答问题要积极 二:回答问题......

    最大的麦穗第一教时教案

    16.《最大的麦穗》第一教时教案 活动一:导入揭题,赏读课文。 1、导入谈话 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做一次精神旅游。我们将要到一座精神殿堂——古希腊,与2500年前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

    这不是一篇好课文-教学教案

    “自动人行道分快速道和慢速道。快速道每小时可走25千米,相当于公共汽车的速度。慢速道走5千米,与步行差不多。”“要是走快速道,就能迅速到达目的地;如果走慢速道,还可以边走边悠......

    三年级科学下册热胀冷缩教案(第一教时)

    三年级科学下册热胀冷缩教案(第一教时) 热胀冷缩(第一教时)一、 教学目标: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观察认识多种液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