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如何关照学生生活
语 文 教 学 如 何 关 照 学 生 生 活
荆门市掇刀区团林中学王敏惠
语文作为交际的工具和学习的基础学科,决定了它同生活的联系比其它任何学科都更为直接和紧密。这是因为生活离不开交际,也离不开学习。要交际和学习,就必须用到语文,可以说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运用着语文。语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而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运用语文素养和能力更好地服务生活。正因为如此,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体验,加强与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笔者认为这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真谛,切中了语文教学的正脉。在语文教学中全面关照学生生活,也就把握住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是真正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体现,实在是举纲张目,一石三鸟。那么如何关照学生生活呢?
一、采取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生活特点
要想在教学中关照学生生活,就必须了解学生活的特点。常用的了解方法有观察、谈话、问卷、家访、交友、文章交流等,其方式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在这些方法中最重要的是家访、谈话和交友。通过家访可以了解到学生在家生活表现和家长评价,而谈话和交友则可以深入学生内心,了解学生的所想所需,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但无论用哪一种方法了解学生,教师都必须主动热忱、公平慈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关爱,力争师生关系融洽,畅所欲言,这样才有可能真正熟悉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分析概括出当代学生生活的共同点,并深入研究,甄别其个性特征。
二、调动生活情感体验,指导朗读教学
任何文章都倾注了作者的心血,浸透着一定的生活情感,好的文章更是字字珠玑,句句情语。朗读教学可以起到再现生活图景、陶冶情操、培养语感、领悟意旨等多方面的作用。好的朗读不仅要文从字顺,音正腔圆,更重要的是读出藏匿在文中的感情,因此把握好情感基调和起伏变化是朗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重点体现在调动学生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与文中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比如《听潮》一课,作者用了大量具体可感的事物和生动的比喻,化无形为有形,塑造了声音的形象美,再现了海潮的优美和壮美,体现了作者溺爱大海的情怀。学生不一定都见过大海,即使见过也不一定体会出文中描写海潮的意境。而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在朗读中入境明意。如何让学生把握感情基调,如同演员表演一样找到感觉,进入角色,是本课教学的关键。这时教师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学生在生活中感知过的熟悉事物,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之中。比如,让学生比较《洪湖水浪打浪》与《黄河大合唱》两首歌曲的旋律,说说月光下风拂荷塘与山涧瀑布飞泻的感受,谈一谈小桥流水、莺歌燕舞与洪水奔流、列车飞驰的气势……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体会到优美与壮美的区别。有 了这样的感觉,则学生自然会用舒缓沉静的语感和高昂激越的情绪来读好《听潮》这篇美文,从而精深的理解本文的意象之美和情感之浓。
三、运用已有生活积累,理解疑难新知
新知的学习必须以旧知为基础平台,遇到疑难更需要调动原有认知系统,寻找解决问题的适宜途径。人们常用“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一句话来形容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和解决疑难。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善于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生活积累,搭建起跳的跳板。比如我们教学王安石《登飞来峰》一诗,其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富有深刻哲理,需联系作者当时所处环境和政治理想来理解。学生一时难于领会,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原来学过的王之焕的登临之作《登颧雀楼》,学生只要明白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既是登高望远的实写,同时也揭示了要想实现远大理想,就必须进一步努力,再上新台阶的普遍道理,则学生不难理解《登飞来峰》同样是虚实结合,表达了只要志存高远,就不怕困难阻碍的弦外之音。这样联系学生学情,借助已有知识积累,学生极易触类旁通,学习新知过程中的疑难便迎刃而解。
四、丰富课外阅读,拓展生活视野
“课本无非只是些学习的例子”(叶圣陶语),再精再美的课文在内容和语言形式上也有其局限性,死读课本,拘泥课本,必使语文教学陷于教条呆滞的死胡同。语文素养的形成需要多读多看多积累,丰富的课外阅读是开启学生视野的窗子,是弥补直接经验不足的有效途径。而学生生活阅历窄浅,知识面相对封闭,面对丰富多采的社会生活和悠久灿烂的人类文明成果,他们需要了解和学习的太多太多。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可以安排在自习课、课外活动、双休日、寒暑假、也可以排出专门时间;读物渠道可以是名著、报刊、影视、网络;内容可以分为文体、科技、教育、时事、美文等。所选文章必须体现知识性、人文性、教育性,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了解到科技成果的发达,认识到人类文化的丰富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见多必定识广,只要引导得法,广泛有益的阅读不仅能拓展学生生活视野,而且还会促进学生辩证思维,学会正视生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体现语文教学因文悟道的功能。
五、贯通作文与生活的联系,消除表达困阻
任何技能的形成和提高都来之于扎实的训练,作 文水平的提高也必须多写多作。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有许多困阻。学生中流行“几何几何,几破脑壳,作文作文,作得头疼”的戏语,怕作文、不愿作文的心理可见一斑。作文训练常常无话可写,被动应付。教师很少看到得意之作,总嫌学生进步太慢。学生又觉得作文高深莫测,难以写好,不知如何下笔。解决这些困阻的办法还得要用关照学生生活这把钥匙,贯通作文与生活的联系。①首先要消除学生畏难心理。引导学生在熟悉的人和事中自由选材命题,使其有话可写。从生活中怎么想和做的就怎么写,渐进到深化认识,考虑怎么写才为妙。着意让学生明白生活与作文的抽象对应联系:比如作文中记叙与议论就是生活中的所见所思,描写与抒情就是抒写对人和事物的感受,至于结构文思就是生活事理联系的反映。只要写真人真事,认真提炼加工,表达真情实感,来点创造性地“独抒性灵”,文章必然鲜活生动有个性。让学生觉得作文其实很容易。②其次要让学生有浓厚的作文兴趣和自觉的写作习惯。兴趣是成功的一半,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去探求。激发写作兴趣常用的方法是:在作文讲评中多鼓励和肯定,给学生以成功感;同时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发表阵地和交流机会,文学社、校报、广播、文化长廊、黑板报、作文竞赛、报刊网络投稿,这些都能满足学生写作才华的展示欲望,并获得成就感,从作文的快乐中体验到学习生活的快乐和精神上的愉悦。成功的愉悦感定会增强学生不断提高写作技能的信心,促进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反映生活的自觉性和敏感性,形成勤于观察、敏于思考、善于表达,感知、分析和判断三种能力互为促进共同提高的良性循环。
六、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语文在生活中的运用能力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还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语文技能为生活中的交际服务。开展研究性学习,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直面生活,学用结合,在生活实践中培养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情和本地人文资源特点,提出一些适宜的课题让学生去探究。比如组织学生开展采访先进人物、调查风土人情、环保宣传、社区服务等活动,在活动结束时形成总结报告,最能反映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笔者曾指导学生收集本地民间传说故事、收集荆门英烈人物,然后汇编成册,调查本地岳飞城遗址、家乡改革开放20年变化,通过这些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又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强化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随着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独立审视和评价纷繁社会生活能力的提高,语文知识和技能也会在其中得到创造性地发挥和运用。教学中要关照学生生活,不只是对语文学科而言,它是整个课程改革纲要中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语文教学关照学生生活也不只是上述六个方面,就以这六个方面而论,其方式方法也有待深化探究,完全可以见仁见智,不拘一格。生活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大概念,可指社会、家庭和学习方面的实际生活内容,也可指生活态度、生活观念、生活情感等方面的抽象内容;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教师只要认真研究,想学生之想,准确把握住学生身心规律和生活特点,努力“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和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需要相协调”(杜威语),就一定能在新课标的实施中,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第二篇:澳大利亚政策关照未成年学生
未满18岁可由家长陪读学生监护人必须由18岁以下的学生签证持有人的父母或法定监护人提名,初次580类学生监护人签证申请必须在澳大利亚境外提出(递交到阿得雷德海外学生签证评审中心),批准580类签证申请的前提是提名监护人的学生必须持有学生签证。申请成为监护人必须是学生的父母或法定监护人,或者是学生的亲属年龄必须超过21岁。还必须提供在过去10年中曾居住过超过12个月的每一个国家警方所出具的无犯罪记录证明。
除了支付学生赴澳留学的费用以外,申请学生监护人签证还有一定资金要求:生活费(12000澳元/年)+国际旅费(2000澳元)+海外旅客健康保险费(在澳第一年的健康保险费)。
申请中学生签证不受18岁限制
申请571类签证时不受18周岁年龄的限制。
申请人只需要提供最长期限为3年的学费和生活费作为留学担保金,无须再提供额外一年的留学费用(即少计算额外一年24000澳元的费用,与570、572、573及575的要求相同)。
申请571类签证时,资金担保金额只需覆盖申请人在澳前3年的留学费用。
自2004年4月1日起,申请赴澳读中学的年满15周岁的中国学生需提供英文成绩证明。该成绩证明可以是IELTS成绩,也可以是中学组织的语言考试。
第三篇:语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安顺市实验学校 谢朝贤
摘要:很多中学语文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语文学习与他们生活实际相关不大。学生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学到的和做到的完全是两码事。而有的学生认为老师交给的知识是虚无缥缈的,生活实际中基本上没有用。老师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才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生活实际
中学语文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经常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学生被分裂在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中,在一个世界里,学生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被动地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学生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学到的和做到的完全是两码事。课堂中充满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学习,它像一个过滤器,使学生如标准件一样同一化,那个富有个性、活生生的孩子渐渐变得呆巴巴、冷冰冰、毫无生活的活力。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里说:“课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能把学生与生活割裂开来,而应使学生与生活有机融合,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在习得书本知识的同时,形成对待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学本来就是为学生服务的。新《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还提到“语文课程应该置根于实际”。那么,语文教学该怎样进行呢?我认为课堂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需要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变“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
课堂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语文教改的关键在于如何把狭窄的课堂教学引入社会实践与生活实践中,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在语文教育走向生活观念的指导下,变课堂教学中以教师的教出发为学生的学出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扮演辅导员,教练的角色,学生才是主角,是主人。教学活动是一次集会式的讨论、探讨,与会的是学生,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体,教者是主持人,召集人,需要巧妙地把握讨论的方向和进程。教完全是为了学,服从于学生的学,服务于学生的学。面对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语文学科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要做到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点,从观念上讲,就是树立“生活是语文之源”的大语文观,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从做法上讲,就是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的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
二、探求语文教学的规律,延伸阅读教学的生活空间。
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用课文,创设学以致用的语文学习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与生活实践中吸取生活素材与语文素材,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但单靠教材加大篇幅进行生活素材与语文素材的积累,从而根本解决语文“服务于生活”这一问题显然不行。解决好“反映生活”与“服务生活”的问题,要深入生活实践,注意从生活中阅读积累,扩大篇章阅读量与篇章阅读范围。
三、联系生活,注重学生进行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联系生活,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在教学中开展充满富有个性和积极思维的语文实践活动,将语文灵活地与影视、艺术、戏曲、民俗等生活形式相结合,探究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尊重学生的生活权利,把课堂教学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研读。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有组织地开展各种游览观光活动,通过调查与活动开展,加深学生“反映生活”、“服务生活”的认识,同时及时进行积累与训练,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结起来。
四、由生活导入课堂。
抽象的知识往往讲起来枯燥,学起来没兴趣。那么,教师在引入课题前就要努力争取学生的积极配合。比如初学议论文,就可以用生活中浅显通俗的议论导入课文。教师可设计一个评选优秀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懂得每个人的观点就是论点,所摆的事实,讲的道理就是论据,发言过程就是论证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论点、论据、并分析论证过程。
五、用生活讲解知识。
譬如讲借代,如果直接讲概念及相关知识,恐怕学生在实际应用时还是难于把握,特别是难于区分它与借喻的区别。假如用生活中的“绰号”来讲,学生就容易理解了。首先让学生明确绰号就属借代,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要取那么个怪绰号、从中找也绰号与本体的相关性,进而得出借化的特征性定义。
再如,讲《核舟记》时,课中提到陪同苏东坡游赤壁的有一个和尚佛印,提到佛印,可以给学生讲故事:苏东坡喜欢和佛印斗嘴。一天,他对佛印说:“和尚,我看你一身黄袈裟,越看越像一泡屎!”说完以后,哈哈大笑。佛印听了,不但不生气,反而乐呵呵地回答:“施主,我看你倒是越看越像一尊佛呀!”苏东坡乐坏了,以为斗嘴赢了,回家后告诉妹妹。苏小妹一听,肚子都笑痛了:“哥呀,你上当了,人家佛印是心中有佛,满目是佛,看什么都是佛。而你心中有屎,所以满目是屎,看什么都是屎!”我问大家:咱们应该心中有佛还是心中有屎?学生齐答:心中有佛!接着,我说: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朝气蓬勃,情趣高雅,追求真善美。而有的同学的言谈举止却却没有体现出真善美,他心里装的是什么,那就难说了。这个简短的故事听起来很俗气,但这仅仅是一个小插曲,贴近学生生活,除了调节课堂气氛,还能起到了育人的作用。
讲这一课时,还可以采用表演课本剧的形式,老师当导演,学生当主角,让学生根据特点选出三个同学演船头三人,两个同学演船尾舟子,一个同学朗读课文,六个同学担当评委,其余同学当观众。表演时同学们沉浸在剧情之中,显得异常兴奋。六个评委争相评说,这个说演得好,逼真;那个说读得好,有感染力。这堂课不仅形象地再现了文言文中的词句,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好胜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唤起了学生成功的欲望。
总而言之,贴近生活的教学,才有生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源泉,我们老师应牢记这一点,这样才能迎来教育教学的灿烂春天!
参考书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冰心.《繁心 春水》【M】,长春:吉林出版社,2010.
第四篇:新课程高考在关照生活中趋向开放(精选)
新课程高考在关照生活中趋向开放
作者:黄日暖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在关照生活中进一步趋向开放,这是新课程高考政治科命题的改革方向,但是这些命题改革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些试卷虽然涉及到问题设计的多样性与评价的开放性,但仍然局限在素材选用的多样性以及新材料、新情境的设置上。所以,如何命制以探究题为代表的立足生活的开放性试题,如何有效地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开放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也是施行新课程高考的第二年。随着江苏省的迅速跟进,5个施行高中新课程改革试验的省区经受了新一轮新课程高考的检验与评价,明年又将有5个省区进入新课程高考。综观进入新课程高考省区的政治科命题,在稳妥与连续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求新求变,其中一个显著的趋势,就是高考试题的内容、形式及其精神实质较好地体现了“关照生活,趋向开放”的新课程特色。
关照生活 体现现实性命题意图
关照生活是指命题设计紧密结合现实生活,这种生活化取向的命题方式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当然,在新旧课程并存与过渡的今天,反映现实的生活化取向的命题改革不只是在实施新课程后才出现的。事实上这种命题意图早在几年前就开始探索了,但新课程实施后的高考强化、加速了这一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这正是新课程改革正在践行并大力倡导的。与之相适应,新课程高考试题命制必然是生活化取向的。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生活”,并不是狭隘的、局限于学生生活直接体验的,而是既包括学生生活,更包括广阔的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小舞台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他们的生活经验既包括直接经验,也包括间接经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每一个人成长中不可分割的两翼,其中既有现象化的生活经验,也有本质化的生活智慧。所以,高考命题的背景资料可以网罗生活素材,但立意必须指向事物的本质及其联系。因此,生活化取向的新课程高考要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其试题命制如素材的选用、问题的设计、答案的设置、评分标准的把握等就应该充分体现这一点。
新课程高考政治科在命题素材的选用与问题的设计上既体现了时代精神,又关注了地方特色。在体现时代性上,新课程高考政治科可以说处处在关照正在发展着的现实生活,无论是对奥运主题、改革开放主题、环境主题等现实热点方面的高度关注,还是对传统文化、时代精神、民主政治、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等社会内容方面的关注都体现了这一点。在反映地方性上,新课程高考政治科同样给予密切关注,尤其表现在含金量大的非选择题方面,紧密
联系了地方特色与社会现实。如广东卷第40题(南方雪灾)、41题(人民币升值对珠三角传统贸易企业的影响),海南卷第25题(海南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山东卷第28题(山东在经济、文化、民主法治上的科学发展),江苏卷第34题(农产品涨价与江苏农民生活消费)等。新课程高考如此反映现实生活,有利于引导中学政治教学改革立足发展中的现实,既重视学生宽广视野的培养,探究全国性甚至是世界性的事件,又重视引导学生关心乡土文化,关注地方特色与经济社会发展。
由于新课程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所以,新课程高考必然要注重现实生活情境的设置。在此基础上,试题命制注重追求问题的现实性(联系现实生活)和有效性(问题的效度与区分度),既注重试题的可接受性,又注重试题的宽广度。所以,将问题设计融入学生生活情境之中,是新课程高考政治科命题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这有利于引领新课程在回归生活理念上的持续深入。例如,广东卷第41题第(3)问设置了“如果你被聘为„„管理顾问„„”的问题情境;山东卷第28题第(3)问以某校高一学生的“山东省基层群众自治状况”研究性学习为切入角度,设置了“假如你是小组成员„„”的问题情境;宁夏卷第38题第(3)问设置了“假如让你制定方案„„”的问题情境,等等。这样的问题情境,有效回应和关照了高中新课改试验区学生的种种新学习情境。
课程设置的目标指向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是不能脱离学生实际与社会生活实践的。只有把目光投向现实,新课程改革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与课程设置以及课程改革均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由于高考的独特作用,它一方面反映了新课程改革实际,另一方面又引领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因此,体现素质教育的新课程高考必然要立足学生实际,强调试题命制贴近学生的特点与生活实践。
趋向开放 体现多样性命题意图
生活本身是开放性与多样性的统一,而趋向开放的试题能更有效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生活化取向,反映新课程改革的特色。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趋向开放的新课程高考应该注重考查考生的能力素养,包括信息的提取、问题的把握、思维的品质、答题的严谨、论证的合理、探究的意识与创新的程度,政治科高考考试大纲正是这样强调的。它在“考试目标与要求”中指出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并强调要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透过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提出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并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为此,新课程高考政治科在降低考试难度的基础上,重
视考试素材来源与命题角度的多样性。同时,各套试题均在大题中设置了探究性试题或开放性问题,以此来强化新课程高考的开放性取向。
具体说来,新课程高考政治科试题采用“情境设置”与“图文结合”的方式,既考虑了学生的自身实际和特点,又反映了当今时代信息多元化的特点;采用“探究类试题”与“开放性答案”的方式,既表现在探究类试题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上,如江苏卷第37题、宁夏卷第40题第(4)等要件式与例子式参考答案,也表现在强调言之有理的答案可以酌情给分上。
总体而言,新课程高考政治科试题的开放性主要指试题素材来源于生活、选取角度多样化,命题方式多样化、设问方式探究化、参考答案的不唯一性和评价标准的多层次性上。例如江苏卷第37题就具有较好的开放性。这是一道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个现实时政热点为主题的探究题,图文并茂,情境多样,问题开放,探究性强。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举世瞩目的体育盛会。在迎奥运过程中,某校高三(1)班同学开展了“感受奥运、参与奥运、做奥运文明使者”的综合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情境一:同学们从网上下载了各具特点的部分奥运会会徽和具有“篆书之美”的第29届奥运会体育图标、“金玉良缘”奥运奖牌、“祥云瑞霭”奥运火炬,深深为中华文化的魅力所感染,为设计者的智慧所折服。
(1)结合《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谈谈从北京奥运会会徽和体育图标的设计中,你发现了什么?
情境二:有同学说,在家门口举办世界最高水平的体育赛事,我们观看更方便了;有同学说,举办北京奥运会对我国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此,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2)你认为举办北京奥运会给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带来哪些影响?(请各举一例)
情境三:同学们了解到,北京有为数众多的青年学生加入到奥运志愿者行列。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在江苏选拔产生了377名火炬手及137名护跑手,其中也包括中学生。并非每个人都有当志愿者和火炬手的机会,但是人人都可以为奥运会增光添彩。“心动不如行动”,班级组织同学们开展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做奥运文明使者”为主题的演讲赛。
(3)请你从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角度,就上述主题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拟出演讲要点。
这道探究题一开始就提出“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探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要求,开放色彩与探究指向鲜明。它融“北京奥运会”大事件于综合探究活动这个学生日常学习活动情境之中,主题鲜明,把多样素材与开放问题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某校高三学生的“感受奥运、参与奥运、做奥运文明使者”综合探究活动,从学生上网下载北京奥运会会徽和体育图标入手,讨论北京奥运会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广泛影响,开展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做奥运文明使者”为主题的演讲赛等方面设置了3个具体的学习情境,以此为素材分别设置了发现内涵、举例说明、拟写演讲要点等相关的开放性问题,既充分体现了政治命题宏大主题与微小入口的统一,又较好反映了新课程高考趋向开放的命题意图。
综上所述,新课程高考政治科命题在关照生活中进一步趋向开放。这一趋向充分反映了高考试题命制的改革方向。当然,新课程高考政治科命题在开放性与多样化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有些试卷虽然多少也涉及了问题设计的多样性与评价指向的开放性,但大多数试题尤其是客观题和简答题还局限在素材选用角度的多样性以及新材料、新情境的设置上。所以,如何命制以探究题为代表的立足生活的开放性试题,如何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开放意识,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广东教育杂志社 黄日暖)
《中国教育报》2008年11月5日第5版
第五篇: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生活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生活
冠山联校庙沟小学
白旭华
语文教学走进生活不仅是教学的需要,更是生活的需要。学语文就是为了更好的运用语文,运用其为生活服务。俗话说:生活之中处处皆学问。在生活中蕴含着语文教学,鼓励学生睁开慧眼,寻找生活与语文教材的结合点。在教学时,教师如何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并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呢?
一、教学回归生活,让语文充满活力。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教学时,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让教学贴近生活,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生活的经验去解读语文材料,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这样,才能赋课文以生命和活力,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1.搜集资料,丰富学生生活。
语文负载着,传承着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用人类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哺育后代,是语文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由于文中涉及的一些人或事,和学生存在着较大的时空距离,学生在认识时往往不够全面,甚至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在教学时,我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教学《长城》一文时,学生对事物的背景不够了解,很难理解和体会文章内涵。为了拉近学生与语文的距离,在教学前,我让学生利用各种渠道搜集相关信息。同学们兴趣盎然,情绪高涨,纷纷把自己的搜集到的劳动成果呈现了出来。这样充实了学生的生活,拓展了他们的学习空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2.尽情表演,再现生活。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贴近生活实际。要理解、读懂它们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文字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教学时,我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尽情发挥,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或是及时捕捉文章中的信息,让学生在想象中把文字变换成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愉快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内容,真切地体会到作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在学习《去年的树》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小鸟信守诺言这种品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抓住四次对话让学生进行表演,使学生懂得小鸟为完成诺言不辞劳苦找到了由树点燃的灯火。学生们积极投入,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言,精彩形象的表演,学生非常轻松的总结出课文的中心。
二、拉近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距离。
现在的教材内容大多来源于生活,贴近孩子生活实际,孩子们读起来亲切。为了更好的让孩子体会教材蕴含的生活韵味,就得使教材与生活的距离拉近。
首先,要让孩子做有心人,让他们“留心事物,观察生活。” 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我在教学时常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如教学《猫》一文,其实猫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都是比较熟悉的。一提到猫,孩子们立刻就会说出猫的一些特点,但是究竟怎样把猫的特点展现给人们,孩子们并不知。所以,在学文之前,我就布置孩子们去观察身边的猫,它的外形是怎样的,怎样抓老鼠等,并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堂上让孩子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与课文相比较,找到差异,了解怎样就可以把事物写具体。课后,我再让孩子们观察狗,指导他们怎样观察,并把观察到的运用语言描述出来。这样孩子们在观察、感受生活的同时,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留心观察的好习惯,让课文与生活的距离近了不少。
其次,还要让学生“动手查找,了解生活。”如,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文中的事物和学生的生活差距太大,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够全面。教学时,我常常组织学生到图书室、网上去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次,还要激发创意想象,想象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幸福生活永远属于那些敢于想象,善于创造的人们。在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对生活充满想象的。由于这类题材的文章大都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所以给学生的理解增添了一定的难度。语文教学时应注重孩子对生活的想象,鼓励他们根据课文的描述大胆地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通过绘画、叙述等形式记载下来,将文本中的抽象文字具体化。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同时也训练了孩子对生活的憧憬。例如,《新型玻璃》一文描写的是一种新式的装饰材料,孩子们大都对它没有过多的认识。为了让他们对玻璃有新的认识,我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创造,并把自己设计的各种玻璃用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孩子经过大胆的设计与想象,果真设计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作品,而且还联系生活实际介绍了各自设计的理由。孩子们经过设计大赛,对玻璃进行了大胆的想象,对于学生与文本的融合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三、生活走进语文,时时处处感受生活。
生活时时处处皆学问,它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教师应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1.校园生活中的语文。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教师要善于将这座舞台上发生的点点滴滴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如上周我们组织了一次个歌颂祖国朗诵比赛,比赛前学生们都积极参与,活动结束后学生们还沉浸在那热烈的气氛中,我对他们这种反映没有忽视。于是我就在课上让同学们以这次活动为材料,布置习作练习,由于这些对他们是喜闻乐见的,所以质量比较高。适时的捕捉机会让学生大胆地去说一说、去讲一讲、去写一写,对学生真的感受生活。在教学课文《风筝》一课,我就运用了这样的方法。这篇课文用朴实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孩子们放风筝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的伤心和憧憬。我想如果仅仅从语言中让孩子去感悟,可能他们的感受并不深。为此,我特意组织孩子们去放风筝,然后利用班会让他们大谈放风筝之感。从他们激动得通红的脸上,我感受到此时,孩子的感受已经和作者的感受很好地交融在一起,以后对作品的感悟也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学校这座舞台上经常会发生的一些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都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孩子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同班残疾学生上学,某班开展了一项有趣的活动,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说、去讲讲。
2.家庭生活中语文。自孩子出生,家庭便成了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五彩纷呈的家庭生活,为孩子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自己的舞台。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家庭中的语文课程资源,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3.社会生活中的语文。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充当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是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天空,而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个体活动。如,学了保护环境一单元,可以让学生做动物专家,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一下动物的可爱和它们的美;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善待自然,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就是善待自己”等环保宣传实践活动。群体活动。学校开展的“敬老爱老院献爱心”活动,对学生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它把语文置身于社会生活中,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了解社会的窗户,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时时有语文。
四、创设各种情景,再现生活内容。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有的课文内容仅仅从语言文字层面来体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如果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就能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观看相关的影片等方法,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如我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时,借助多媒体,再现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最后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感人场面,同时配以我抑扬顿挫的朗读,丰富多变的表情、精心挑选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了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身临其境,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不但如此,课文中某些词语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再现生活来实现。如在教学理解“悠闲”一词中,学生有些困难。于是,我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暑假干了些什么。这时,孩子们会谈到“逛公园、爬山、捉知了、吃冰棍„„”,然后再追问他们此时的心情如何,孩子们自然会说到“轻松、自在、快乐”。最后水到渠成的告诉他们这样的感受就是“悠闲”。在理解这个词语时,通过让他们的脑子里再现生活的场景,轻而易举地就突破了难点,实现了教学目标。
其实课堂教学是在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是师生间感情和知识信息的交流,二者的交织流动,共同汇成教学过程中信息回路的总流。若能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再现生活,使学生在高昂和愉悦的情绪中,随问而思,随引而发,便可加大信息回路的总量,从而收到可喜的教学效果。总之,生活中处处是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学习的平台,只有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走近生活,学生才会更爱语文,才能令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