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安全教育教案 第五课2 3 4课时
上课时间:
****年**月**日
第 周星期
第 节
不良场所
不宜进入
个性批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明白哪些场所是不良场所。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分析案例,使学生明白为什么不宜进入不良场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很多场所是可以进入的,而有些是不适宜的。
教学重点:使学生明白不宜进入不良场所的重要性。教学难点:使学生明白不宜进入不良场所的重要性。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导入
案例回放
据《华商晨报》报道,2005年3月以来,北方某市接连发生上网吧的孩子失踪被杀的案件。2006年2月28日,该市警方在得到线索后,抓获了这起特大杀童案的凶手。
据凶手向警方交代,他总在“天麟网吧”泡着,伺机给上网吧的小孩买吃的,然后将小孩骗到家里,将其杀害。
通过这个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同学讨论。
老师小结:类似网吧等不良场所,我们未成年人不要进入,防范侵害。
二、新课
1.什么是不良场所?
同桌讨论
全班汇报
小结:营业性的录像室、电子游戏室、网吧、歌舞厅等场所,容易存在管理不规范、内容不健康、人员良莠不齐的问题,这些地方都不适宜我们未成年人进入。
2.为什么我们小学生不能进入不良场所? 学生发言、讨论
学生1:有的同学在网吧里沉湎于网络游戏,不仅消磨时间和精力,造成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而且把父母给吃的早餐、买学习用品等日常生活的零用钱都花光了。有弊无利,所以不要进入这些不良场所。
学生2:进入不良场所,比如网吧,我们小学生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引诱利用,被逼去参加偷窃、抢劫或团伙斗殴,甚至吸毒、贩毒,或被拐骗、绑架、杀害。
教师小结: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同学们千万要记住:不良场所,不宜进入!
板书设计:
不良场所
不宜进入
类似网吧等不良场所,我们未成年人不要进入,防范侵害 作业布置: 通过看报、在家上网等各种方式,了解哪里是不良场所。教学后记:
第二篇:课时教案 4
课时教案
课题:角色绑定
周次:教学目标:
掌握角色的绑定技术,能够完成基础的角色绑定。教学重点:
1.绑定中各种约束关系的运用
2.属性的创建和关联
教学难点:
课时数 脚的绑定和手的绑定
教学过程:
1.掌握骨骼的相关知识,学习人体骨骼的架设。
2.学习躯干骨骼的绑定技术。
3.学习四肢以及头部的绑定技术。
4.学习IK的运用。
5.学习脚部和手部的绑定方法。
6.学习控制器的关联和总控制器的制作。
7.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绑定。
8.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制作。
作业布置:给先前完成的模型绑定。
第三篇:三年级安全教育第七课时
7、我们的救助电话
教学目标:
1、遇到危险或急事时会打急用电话,形成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2、记住火警、匪警、急救中心的电话号码 教学重点:
掌握这些急用电话用途,并会在危急时拨打。
教学难点: 正确拨打救助电话 教学准备:
急用电话宣传画三幅;玩具电话三部;急用电话号码牌各三张[人手一份]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说一说,介绍急用电话。
1、请观察三幅画
教师:这三张照片是刚从现场拍摄过来的,你们看看,这里发生了什么事? 教师逐一介绍三张图片,这里发生了什么事?从哪里看出来?该怎么办呢?
2、根据画面内容出示急用电话号码牌。火警电话:119
发生火灾的时候,拨打这个电话,消防队员叔叔会立即赶来救火,救人。医疗急救电话:120
当病人病情严重,非常危险时,拨打120,急救中心的医务人员就会及时赶到,及时处理病情并立即将病人送进医院。匪警电话110 在遇到危险和困难时,拨打110,警察叔叔就会赶来帮助我们。
二、想一想,试一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教师设置情境,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拨打什么电话。
爸爸妈妈上班去了,你一个人在家,这时家里着火了,拨打什么电话?如果这时没有电话或来不及应该怎么办?
在放学的路上,发现一位阿姨突然发病,拨打什么电话?
放学回家,发现房门大开,家里东西被翻得乱七八糟,拨打什么电话?
三、游戏:我说你打
1、认识并熟悉求助电话,教师分别说出火警,匪警,急救电话,学生迅速出示相应的电话号码牌子。
2、教师口述设置情景,请学生迅速举起相对应的号码牌子,并学会拨打电话。
四、安全教育
教师出事119、120、110号码牌子,请学生依次说出它们是什么号码? 拨打这个号码是免费的,但平时不能随意拨打,只有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才可以拨打急用电话。
五、出示教材用书。
请学生找出与画面相对应的电话号码,并进行连线。
讨论:(1)除了110,你还知道哪些求救电话(119是火警、120是急救等);
(2)什么情况下应拨打119或120电话?(家里着火或亲人突然得病了);(3)能不能随便拨打求救电话?(只有真正遇到危险时才能拨打)作业: 模拟求救:幼儿两人一组,自定角色。一个扮演警察(消防员、医生)一个扮演求救者。准确说明当时情况,并说出自己所在的位置,被求救者做出积极的反应,然后交换角色表演,学习不同的求救方式,提高应急应变能力。板书设计:
7.我们的救助电话
119
120
教学反思:
让孩子们遇到危险或急事时会打急用电话,形成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记住火警、匪警、急救中心的电话号码。
第四篇:安全教育教案4
安全教育教案(4)-------突遇火患冷静自救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火灾事件的了解,提高学生防火意识,明确防火自救的重要性,冷静对待火
灾。
2、掌握一些消防安全常识及逃生自救方法。提高学生自我保护和求助逃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应变能力。
3、利用各种方法查阅、搜集处理信息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及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理。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防火意识,明确防火自救的重要性。掌握一些消防安全常识及逃生自救
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自我保护和求助逃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应变能力。教学方法:引导自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1、说一说生活中让你开心的事情。
2、过渡:家人关怀,同学的友情,多彩的活动,让我们感受到快乐与幸福。可是,一场意外却足以改变许多人的生活---------(导入课题)
二、案例呈现激发情感
1、请同学们看图片。(视频展示生活中各种火灾现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教师: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
2、课前同学们搜集了许多火灾案例,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交流一下。
3、全班交流,教师及时总结。教师:假如这些火灾发生时你在场,你会怎么桌?(学生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
4、教师小结过渡:同学们说得真好!是啊,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看来,当我们突遇火灾时,掌握一定自救逃生方法,冷静自救是非常必要的。然而,我们面对突遇其来的熊熊大火,我们又如何逃生自救呢?
三、交流反馈讨论策略
1、同学们搜集了许多火灾自救小常识,在小组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
3、什么样的逃生方法才是科学的逃生方法?(教师分别从五个方面进行总结补充)。
四、积极动手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交流了这么多关于突遇火灾、冷静自救的小常识,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呢?
学生:我想办一份手抄报 ;我打算把搜集的资料整理出来,制作防火宣传手册 ;我想 … …
五、小结:
同学们的想法很好,现在九按你们的赶快行动吧!最后祝愿我们每一位同学:“健健康康每一天,开开心心每一天
第五篇:长恨歌教案-4课时
《大学语文》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长恨歌(上)
具体教学步骤
第一阶段:导入(告知本次教学目的、内容)
导入:古往今来、世世代代的人们演绎了无数悲欢离合,也从未停止过对爱情的咏唱,爱情永远是文学的主题。世上的爱情有许多种,有一种极为特殊,那就是帝王后妃之间的爱情。常言道几曾见帝王天子有真情,至高无上的权利与纯真无暇的爱情往往不能两全,可又谁知真有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奇迹呢?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可以说是爱情经典长廊里的一个奇迹。奇在何处?(带领学生自由讨论,并逐渐引申出主题)
首先,它奇在主角一个是缔造开元盛世的帝王,一个是有名的四大美人之一;其次,它还奇在悲剧的主人公就是悲剧的制造者,唐玄宗亲自签发了自己爱人赐死的命令。他们的情事曲折离奇,又与导致唐王朝衰落的重大史事安史之乱联系,备受历代文人关注,自唐至清名作如林。如杜牧《过华清宫》、苏轼《荔枝叹》、元白朴《梧桐雨》、清洪昇《长生殿》,都感叹这一爱情悲剧,抒发兴亡之感。而白居易的《长恨歌》无疑是其中翘楚,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哀婉动人、缠绵悱恻的传奇,对爱情的咏叹千秋万代,绵绵无绝期。
第二阶段:了解创作背景
白居易出生时,李白、杜甫已去世,时代需要大诗人,作者适逢其时。(生平略)作为一个天才大诗人,白居易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诗歌在形式、思想内容和风格上都是多样的。最大的特点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又经过千锤百炼。年轻时热心济世,倡新乐府运动,《新乐府》、《秦中吟》针砭时弊,感时伤乱。这位主张“为时、为事”创作的现实主义诗人,也创作了感伤类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代表他艺术最高成就,唐宣宗悼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诗。”
《长恨歌》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冬,35的白居易被授周至县尉(陕西),马嵬就在附近。中唐时代民间喜于 谈论玄宗杨妃故事,“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他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仙游寺游玩,谈起几十年前的安史之乱和李杨爱情,十分感慨。王质夫说:“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 意思是李杨悲剧,大诗人方能润色书写使之流传,否则就要失传。提议白居易作歌,因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称《长恨歌》,陈鸿写传奇《长恨歌传》。朋友推荐白居易执笔的理由是“深于诗、多于情”,白居易很看重此诗,自言“一篇长恨有风情”。当时长安歌妓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长恨歌》家喻户晓,流传广,影响大,以标格卓异的风姿赢得了古今无数读者,称得上千古绝唱。
第三阶段:配乐朗诵本诗
步骤一: 诵读诗歌
播放《长恨歌》配乐朗读录音,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整体感知诗歌。
学生分组、分角色共读诗歌,通过诵读了解故事情节,体味诗中感情内涵,走入绵绵长恨中。
步骤二:学生说话能力训练
学生用自己的话大致讲解诗意,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
第四阶段:理解赏析诗歌
步骤一:就作者如何歌”长恨”分层解析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写,而是通过诗化的故事,因果分明地一层层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回味。以“长恨”为线索,根据内容和情节发展,诗分四层。
1、“长恨”的内因:玄宗迷色废政。唐玄宗重色求色,得到杨妃后迷恋声色,荒废政事,酿成安史之乱。
诗歌开卷第一句 “汉皇重色思倾国”含量极大,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全诗。唐玄宗重色、求色,终于得到 “天生丽质”的杨贵妃。描写杨贵妃的美貌,进宫后受专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氏族门权势逼人,不可一世。诗人反复渲染他们在宫中纵 欲行乐,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写出了“长恨”的内因,形象地暗示玄宗迷色废政,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皇帝后妃也是人,也有情欲,与平民没区别;但皇帝的权威,使爱情效果不相同。好色不是了不起的罪过,滥加封赏,紊乱朝纲,就离亡国灭家不远了。这种奢侈的生活背后是路有冻死骨,社会危机重重。所以当安禄山叛乱,唐王朝这座炫人眼目的金字塔立刻就倾倒崩溃了,由盛而衰。
2、“长恨”的源头:生离死别悲剧。安史之乱中玄宗逃难,马驿兵变,杨妃丧命,生离死别。
安史之乱的发生,打破了他们的享乐生活,“渔阳鼙鼓动地来”,形象地说明这一过程。接着描述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和这一**中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回看血泪相和流”就是他们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杨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情节,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这是长恨的源头。诗人将安史之乱作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
接着,从“黄埃散漫风萧索”,描述了杨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
3、渲染长恨之情:玄宗苦苦思念。玄宗回宫后睹物思人、触景伤情,苦苦思念。
诗人抓住人物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形容玄宗回宫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无物无景不在勾起他对杨妃的怀恋,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从“太液芙蓉未央柳”至“魂魄不曾来如梦”,层层铺陈,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由于诗人渲染相思之情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4、点明深化长恨主题:杨妃重申前誓。方士在仙境觅杨妃魂魄,杨妃托物寄词,重申不渝之情。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写道士帮助玄宗寻找杨妃。忽而上天,忽而入地,后来在海上缥缈的仙山找到了杨妃,让她以梨花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玄宗对她的思念。诗末用“天 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仙凡两隔,再无见期,这是对爱情受命运播弄,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至此深化点明“长恨”的主题。余音袅袅,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步骤二:理清诗歌感情脉络
全诗的感情脉络:乐、悲、思、恨。
先写热恋情景,突出杨氏之美和玄宗对她的迷恋,对玄宗因贪恋女色而误国事有所讥讽。次写兵变妃死,悲剧铸成,玄宗肠断,悲欢荣辱极端对比。再写物是人非及刻骨铭心的无望思念。最后写天人永隔之长恨。由乐而悲而思而恨,构成全诗的感情脉络,因果关系密切分明。
步骤三:探讨长恨的含义
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
1、诗题中“恨”是什么意思,“长恨歌”应作何解释? 提示: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恨,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恨歌就是歌长恨。
2、这首诗歌是谁在恨,他们长恨的是什么呢?
提示:李隆基和杨贵妃,他们彼此相思而不能相见,相爱而不能重聚,最终杨妃身死,玄宗退位。长恨即天人永诀之恨,即李杨生死相思,永无见期而产生的无穷无尽的憾恨。
诗用情深意长的两句结束全篇,在诗人看来,一对刻骨思念的情人遭遇这样的不幸是一个令人哀怜的悲剧,这对这对情侣、以至对后人来说,都只能为之遗恨千古,悲叹莫置。
第五阶段:小结,作业
小结:《长恨歌》就是歌“长恨”,诗以“情”为中心,以“长恨’为主题,歌咏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将一段宫闱畸恋写得缠绵悱恻,荡气回肠,使人被这种永无决期的绵绵长恨感染。
布置作业:思考以下问题,查找资料,准备讨论。
1、诗中的男女主人公等同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吗?你如何看待男女主人公的爱情?
2、你认为白居易创作此诗的目的何在?
《大学语文》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长恨歌(下)
具体教学步骤
第一阶段:导入(告知本次教学目的、内容)
播放一段电视剧《唐明皇》主题曲。
上次课学习了《长恨歌》这个中国版 “人鬼情末了”的动人故事。这首长篇叙事诗贯穿情的主旋律,渲染长恨主题,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的承受者,让人不得不感叹。
第二阶段:分析诗中人物形象
步骤一 :学生讲历史中李杨故事和“安史之乱”。步骤二 :本诗中李、杨的人物形象怎样?找出具体句子。提示:作者生动描述了行为举止,也细腻刻画心理活动。
1、唐玄宗形象:首句点明他好色,从“不早朝”、“看不足”,都表现了重色轻国。马嵬兵变后,极力刻画人物揪心的恨和一往情深。赐死贵妃时欲救不得,眼流泪心流血,矛盾痛苦;逃蜀途中见月伤心,闻铃断肠,寂寞悲苦;还都路上踌躇不去,追怀忆旧;还宫之后,触景生情,辗转思念,教道士觅魂。诗中玄宗虽是个迷色误国的荒唐君主,也有普通人的真情。哀婉缠绵,读来颇为动人,令人回肠荡气。
2、杨贵妃形象:主要抓住两点:美貌、忠贞。
开篇写杨妃是“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倾国美人,其中不无讽刺意味。对其惨死寄予同情,化为仙女免去了她的责任,并以凄美纯洁、楚楚动人姿态出现。“闻道汉家天子使”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惊喜(梦魂惊)、急切(花冠不整下堂来)、悲楚(玉容寂寞)、委屈(梨花带雨),托物寄情、重申前誓刻画了一个重情重义,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可敬女子形象。
步骤三 :思考:诗中人物形象与历史人物能画等号吗? 提示:诗歌取材于历史,又有艺术加工。杨妃专宠和马嵬之死是尊重历史的,但又不拘泥历史真实,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剪裁和虚构出一个动人的故事,用回环、缠绵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为突出爱情,保持人物形象完美,有意剔除历史中荒淫、爱而不纯的东西,集中了表现真诚和专一的爱情情节。如杨妃曾为寿王妃,先转为女道士后再入宫,诗歌却把她描绘成养 在深闺的少女;杨妃曾与安禄山有暖昧关系,因忌妒两次被遣出宫,玄宗私召梅妃,又“推恩分爱”于虢国夫人,诗歌对这些材料都弃而不用。杨妃死后升仙,出之于想象。
文学作品不等同于史实,允许剪裁和虚构,诗中的故事、人物都做了艺术化的处理。人物形象鲜明,如玄宗、杨妃形象具有了普通男女的思想感情,而且充满变化,是现实中人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第三阶段:探讨诗歌创作主旨
步骤一 :教师提供背景知识。
《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争论不休,观点分歧,约分三派:讽喻说,曰批判“汉皇重色”误国;爱情说,云歌咏李杨爱情;双重主题说,云二者兼有。
1、讽喻说。认为此诗是借李杨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不是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爱美人先要爱江山,更爱江山。
2、爱情说。此诗前半部分对李、杨有所讽刺,但不是主旨,以大篇幅描写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爱情。尽管李、杨为帝妃,但他们与人民的生活、感情一致,他们的爱情已超越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反映出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3、双重主题说。认为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
步骤二 :学生讨论发言,你认同哪种说法?为什么? 步骤三 :教师评价、总结。双重主题较切合作者态度和本诗实际。
分析《长恨歌》主题思想,首先须注意:这首诗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部分,两者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来长恨的原因,长恨则是荒淫误国的必然结果。突出或忽视任何一方面,都将损害故事的完整性,割断前后的逻辑和因果联系,难以符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原意。
其次还应注意:这是一出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主人公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是悲剧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乱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苦果,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它是分析、理解作者态度和感情倾向的前提。
因此,《长恨歌》一方面写玄宗溺于女色,招致安史之乱;另一方面写贵妃惨死,玄宗思念,杨妃成仙。对李杨悲剧非常同情,同时对酿成悲剧的原因作严肃的批判。矛盾态度是由帝妃的爱情特点决定的,即政治性与残酷性。客观上,杨妃爱玄宗不是出于干政动机,玄宗爱杨妃也不是把妇女当玩物。但溺于情爱必然荒废政事,为博得妃子欢心,给予姻亲杨氏很高的地位,产生了一个特权集团,加速了政治危机。白居易既歌颂爱情的热烈、真挚,也批判误国害民的后果。
作者矛盾的态度和感情造成了此诗复杂的主旨。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谕诗或爱情颂歌都不恰当,而是讽谕、同情、歌颂交织。一开篇反思悲剧的原因,对玄宗荒淫误国持批判态度。随着情节发展、悲剧发生,由批判讽喻转为对李、杨的爱情结局一掬同情泪水,感到惋惜。尤其是对杨妃的悲惨死去寄予极大同情。直至篇末歌颂杨妃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作者态度变化:讽喻批判――同情怜悯――赞颂慨叹 总体倾向:批判少、同情多。
从作者创作意图来看,是为歌“情”而作此诗,以“情”为主旋律。不是板着说教的脸孔,即使心存讽谕,“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但深入下去却未能贯彻,而是情之所至,不能自已,倾注感情去描写爱情,爱情冲淡、淹没了政治批判色彩,结果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全诗用最大篇幅、最多笔墨、最深情感,写他们的结合、分离与怀念。对情的渲染,超出了历史事实,超脱于帝妃间的感情纠葛,带有普遍意义、理想成分。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与人们一种对真情向往对幸福美满的追求产生共鸣,使此诗取得审美上的成功,获得了永恒的魅力。
第四阶段:分析艺术特色
划出感受最深的诗句,想想作者用了什么写作技巧。
教师在学生分析基础上总结:在《木兰诗》、《孔雀东南飞》之后,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诗,《长恨歌》艺术 成就很高,达到了八面玲珑的地步,古往今来的人都肯定其特殊的艺术魅力。它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曲折动人的情节,缠绵悱恻的感情,恐怕是它吸引人、感染人的原因。
1、构思精巧,情节曲折动人。首先吸引我们的是扣人心弦的爱情故事。诗人极力渲染纵情取乐的场面,正反衬后来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 “长恨”原因。安史之乱爆发,情节急转直下,描述了生离死别的一幕,“君王掩面”不忍割爱又欲救不得,才会有没完没了的恨。至此,就情节来说,悲剧已告完成,爱情故事已结束。然而,诗人以同情的笔大篇渲染玄宗奔蜀途中,还都路上和回长安后一年四季、日日夜夜的思念。后面情节的发展由人物的感情来推动,在高潮后又起波澜。日思夜想而不得,希望于梦境,却 “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把“长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现实、梦中找不到,生发出道士招魂、寻找杨妃的情节,使故事更回环曲折。找的过程也不一帆风顺,由两处茫茫皆不见,致之死地而后生,转出一线生机,想象出一个仙境,在蓬莱宫找到了杨妃。描述了贵妃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的情节,整个故事在二人的绵绵长恨中结束。情节变化曲折,故事宛转动人,构思奇特精巧。
2、叙事、写景、抒情结合。《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不是客观的叙事,而掺入了诗人的感情,以情为中心,叙事写景为抒情服务,带有浓浓的抒情成份。安史之乱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炼的几句交代,对双方思念之情,绵绵长恨则不惜笔墨,着力渲染。“圣主”、“此恨”等直接抒情的不消说,景物描写也渗透着沉甸甸的感情。有时以哀景写哀情,如“黄埃”句以惨淡的秋景烘托内心痛苦。有时以美景写哀情,如“蜀江”句,面对青山绿水无心欣赏,不能忘情。还都路上本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伤心泪下,叙事中饱含痛苦的感情。回长安后,物是人非,“梨园弟子”白发,勾起对往日欢娱的怀念,黯然神伤。“夕殿”从黄昏写到黎明,不能入睡,这苦苦的思恋,“春风日”、“秋雨时”都是这样。日日夜夜,年年岁岁,层层渲染。叙事写景抒情互相搭配结合又富于变化,来表现“情”的中心和“长恨”主题,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富有艺术感染力。
3、语言流畅婉转、凝练优美。如“回眸”句惟妙惟肖表现情态。“芙蓉”顶针回环,读来流畅上口,比喻贴切。“春风、昭阳”对偶工整,音律和谐。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借代、比喻、对比、对偶、顶针)增强语言形式美。语言浅近流利,很少用典,应用了民间色彩的比喻,如“比翼鸟、连理枝”等丰富了语言,不少名句感人至深,为人传诵。
4、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富于浪漫气息和传奇色彩也是它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的原因。写道士招魂、死而成仙的奇迹,提出天上人间会相见的爱情预约,带有戏剧和神话色彩,对明清传奇影响很大。浪漫主义的笔,给我们一点点慰藉,也让我们相信爱情的珍贵和美丽。
第五阶段:引申讨论——红颜是否祸水
以西施、褒姒等中国传统的“红颜祸水”论,对比西方神话海伦的故事,展开讨论。不设正确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第六阶段:小结,作业
小结:这首诗以情为中心,以长恨为主题,叙述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以饱含同情的笔调写出主人公的绵绵长恨,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以其独特魅力赢得古今无数读者,不愧为千古绝唱。唐代写李、杨爱情的诗极多,唯此诗被反复敷演成小说、戏剧。此后出现了元白朴《梧桐雨》,清洪异《长生殿》等据此创作的作品。
布置作业:背诵诗中名句,完成课后思考题第1题。延伸阅读:洪升《长生殿·惊变》、白朴《梧桐雨》,课外观看电影《长恨歌》。(根据王安忆小说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