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课时 掏洋芋
第三课时 掏洋芋
教学内容
听赏《跑旱船》《掏洋芋》 表演《跑旱船》《掏洋芋》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表演,感受歌曲的地区特色
2、能够模仿跑旱船进行表演 教学重点
充分体验歌曲情绪 教学难点
能用肢体语言表现歌曲 教具准备
磁带、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说过这一单元我们会接触很多北方民歌,而且我们已经学过了几首,今天啊,我们先把唱的歌曲放一放,咱们比较几首歌,听一听,演一演好不好? 生:(回答)
师:首先,我带大家去陕西走一走(播放陕西更土人情的课件)
三、听《跑旱船》
要求:跟着律动晃动身体,师跟学生一起。
1、师用秧歌演绎《跑旱船》并介绍跑旱船的形式
2、教学生秧歌的简单步子,一起表演。
四、听赏《掏洋芋》
师:好,看完了一个小女孩的故事,下面老师再带你们去一趟山西,看一个农村小伙子在干嘛。
1、听赏《掏洋芋》
师:这个小伙子在干嘛啊?(生回答)
2、再听一遍,看看谁能把这首歌演绎出来
3、请个别同学演绎,其他同学读念白部分。
六、师小结两首歌,下课。
第二篇:《掏洋芋》教学反思
《掏洋芋》教学反思
一、深入体验,走进音乐的灵魂
《掏洋芋》是一首风格独特的山西民歌,表现了农民丰收时的喜悦情景。歌曲中第一声部的演唱和第二声部的念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歌曲充满生活气息。为了让学生深入体验这首山西民歌的特点,感受歌曲的韵味。我认为,要让学生在四十分钟内有收获、有提高;在四十分钟要成果、要长进;在四十分钟以后有启发、有思考;我觉得就应该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上为学生搭建起音乐的台阶,让学生能拾级而上,让学生有路可走。
一、想象、模仿,体验情景 现在的孩子都缺头、掘地的动作,虽然只是徒手模拟,但学生在有节奏地挥动中感受到掘地劳动的辛苦,才能更加体会丰收后的喜悦。
这首歌曲有两个声部,范唱中是男声演唱高声部,女声念白,我引导学生想象:这两个人是什么角色?这是什么样的场景?学生有的说父女俩,有的说祖孙俩(爷爷和孙女),然后请学生分别扮演爷爷和孙女,模拟他们的口吻,体验到来自家庭的幸福快乐。
二、合作表演,在合作中体验乐趣
这首歌曲二声部的融合,使师生、生生之间有了很多的合作机会。在导入环 节,教师的演唱和学生的念白合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感染到教师的情绪、歌曲的风格,使学生带着良好的情绪进入歌曲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合作,既增加了学生合作中的乐趣,又使歌曲的形象更加生动、具体。学生在合作中培养相互倾听、配合协调的能力,体验各人物的形象,体验生活气息,较好地表现了歌曲。
整个课堂教学,我感觉细节方面处理得比较到位,但是缺少足够漓尽致地表现山西民歌的风格和丰收时的喜悦心情,也许和学生的年龄有关,应该要引导学生再粗犷一点、豪放一点、高亢一点、喜悦一点,更好地感受和表现山西民人民的性格特点和音乐风格。
二、教学反思:
记得贝多芬说过:“音乐可以使人们的精神迸发出火花”,我们在音乐课的课堂上也正在努力地让学生从音乐教学中受到熏陶,增长技能。可是纵观现在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学,简单而片面的就可以称之为“唱歌课”,这无疑显示出了我们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的薄弱。要让学生在四十分钟内有收获、有提高;要让学生向四十分钟要成果、要长进;要让学生在四十分钟以后有启发、有思考;我觉得就应该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上为学生搭建起音乐的台阶,让学生能拾级而上,让学生有路可走。首先,弄懂歌曲内容,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本节课中学的是山西民歌《掏洋芋》。学生对“洋芋”是什么就没弄明白,如果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教学的话,那么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唱得是什么,更谈不山西方言,在学唱之前弄明白也是学歌曲的关键。搞清楚了意思,学生在学起来就显得生动、明白多了,可以边感受歌曲,边想像山西人民劳动时的场景。
其次,熟悉音符之间的跨度,降低学生学唱歌谱时的难度。部分学生怕开口唱歌,说到底就是怕面对1234567,熟悉的七个阿拉伯数字,怎么在音乐课上就变得那么陌生和拗口,长长短短,高高低低。每当接到一个新的班级时,在第一节音乐课上我总会告诉他们,音阶就把它看成音乐的台阶,并且在黑板上画出台阶的图形,让一个个音符“站”在台阶上,以此让学生在脑海中有形象的音高感觉。在学唱《掏洋芋》之前,我找出了乐谱中跨度比较大的几组音,比如中音6到高音3,高音2到中音3等,对照音乐的“台阶”感受两音之间的跨度,再跟琴模唱,这样就降低了学生接下来学唱歌谱时的难度。
第三篇:线段第三课时
线段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 课后小结:
第四篇:第三课时时间
第三课时
时间:10月10日地点: 九(3)教室授课人: 熊华爱
主题: 初中英语课堂如何进行导入
一、提问导入法:
在每堂课开始,教师设计几个与本节课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沟通,然后在问题中渐入新课。
二、游戏导入法,这更符合学生心理特征,能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讨论导入法
四、听力导入法,事先准备好一段听力材料,比如有关天气的内容,从中可以听关于风声、雨声、雷声等,然后提问
五、复习导入法
六、故事歌谣导入法,可以自编故事、歌谣,尤其对于初一的学生更有吸引力,如引入歌曲两只老虎的曲调,填入新词
七、课前演讲导入法,每天让学生提出前准备与新课有关的演讲内容,或是句子,或是故事,两三分钟即可,这种方法综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总之,好的开头即是成功的一半,正确的导入方法会充分开启学生内心深处的好奇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节英语课都会闪出它的亮点。
第五篇:英语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
Unit1My name’s Gina
学习音标: ∕eI∕eight∕eIt∕ 八name∕neIm∕名字
∕aI∕nice∕naIs∕好的five∕faIv∕五nine∕naIn∕九 ∕ɔI∕boy∕bɔI∕男孩
∕əu∕hello∕hə´əu∕zero∕´zi: rəu∕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