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画交融》教案案例
《音 画 交 融 》教学案例
美术 冀教版八年级(上)第十二课
承德县安匠初级中学 陈立鑫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冀教版美术教材八年级上册,属于造型·表现类课程。教学目标:欣赏音乐与绘画作品,体会音乐与绘画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尝试用绘画表现音乐,用音乐表现绘画。
二、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刚刚在物理课上接触声学,对音色、节奏等概念有所了解。音乐课上,学生对旋律线已经很熟悉。七年级美术课上对色彩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都为本课的教学打下了知识基础。同时,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处于感性到理性的转折点,抽象思维有所发展,在理解音乐和绘画的相通性方面,正在一个起步探索的阶段。因此,本课正迎合了其年龄特征,能够促进其抽象思维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够通过联想用色彩、线条或形状表现不同音色的声音,能够感受画面所呈现的音乐情境。
2.能够感受画面中的节奏。
3.尝试用色彩、线条或形状表现乐曲。
过程与方法:通过感受音乐和绘画作品,发现“艺术相通”的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敢于表现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音乐和绘画作品,发现音乐和绘画之间的相通性。
难点 :对抽象绘画中的形、色、结构、节奏等绘画因素的感受、体验与表现。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音乐。
六、教学过程:按常规进行组织教学。
导入课题:播放音乐《荷塘月色》,多媒体展示荷塘月色的相关图片,本节课涉及到音乐和美术两个艺术门类,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而美术则是视觉的艺术,看起来它们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其实它们却有很强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通感”。新课:
1、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画家谈音乐:
“色彩是琴键,眼睛是和声,灵魂是具有许多琴弦的钢琴。画家是弹钢琴的手,弹某个琴键,引发灵魂的震颤。”
--康定斯基
康定斯基以纯理论化的方法把色调和音色、色度和高度、饱和度和音量联系起来。
2、用绘画中的要素——线条来描绘音乐 出示图片:
线的宽度、浓淡、锐度可以表示音乐的高度、强弱、节奏、韵律 学生讨论总结,线条的乐感
师:我们在美术课上都会画一些静物或风景,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下面我们就试试用绘画来表现一下看不见摸不着的音乐。首先,我先放两段音乐,你们想一想能用什么样的线条来描绘,为什么?并自己试着画一画。
播放《献给爱丽丝》和《命运交响曲》
生:《献给爱丽丝》这段旋律比较舒缓,优美,速度慢,应该用平滑的曲线来描绘。《命运交响曲》速度时而缓慢,时而急速,旋律是上下波动的,体现命运的跌宕起伏,应该用转折较大的折线来描绘。
3、用绘画中的要素——色彩来描绘音乐 淡蓝色犹如一支长笛发出的声音 蓝色像是一把大提琴,深蓝色好似低音大提琴,纯绿色非常接近小提琴纤弱的中间音调。白色如同音乐中倏然打断旋律的停顿,鲜明的红色就像乐队中小号的音响,响亮、清脆,而且高昂,橙色的音调浑厚的女低音,或像一把古老的小提琴所奏出的舒缓、宽广的声音。
黄色具有不断向上“超越”,从而达到使眼睛和神经均无法承受的高度的能力,所发出的声音犹如刺耳的喇叭。师:你会用什么色彩来描绘这个音乐片段? 播放《仙境》
生:绿色黄色。
师:绿色象征着生命黄色象征着温暖,这两种颜色非常适合描绘仙境这首乐曲。
播放《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欣赏教材上的作品 师:你会用什么色彩来描绘这个音乐片段? 生:红与黑
师:红与黑很适合表现悲剧的题材。
播放《爵士舞曲》并欣赏教材上的作品。
师:刚才你们边听音乐边作画,那么你们是根据音乐中的哪些因素来进行绘画的呢?
生:旋律起伏、音量、节奏、音色、力度、速度、音乐所表达的情绪......4、欣赏绘画作品联想音乐
欣赏教材上的康定斯基作品和蒙德里安作品《百老汇爵士音乐》 蒙德里安简介学生讨论:不看题目,你能感受到画家表现的主题吗?联想题目,再欣赏作品,你能想象出百老会怎样的场景?
生:《第七乐章》融合了激情而亢奋的音乐,画面是抽象的、狂乱的、色彩对比鲜明。
师:康定斯基不仅是位著名的画家,同时他又是位出色的音乐家。他在自己的论著中这样写道:“黄色好比一支发出尖锐声音的喇叭……”(课件出示)我们看到的画面是不是体现了这种表现呢。大家有没有觉得,康定斯基的这些乱话引发了我们很多的灵感呢?
生:《百老汇爵士音乐》风格比较欢快、活泼,借助了明快的色调和鲜艳的颜色来表现。跳跃的节奏是借助于大小不等的点、块、面的形式来表现。所以二者的融合是相通的。
师:两种不同风格的抽象画作品可以表现风格各异的音乐类型,只是组合的方法有所变化。绘画中的点、线、面、色彩等这些抽象的造型语言和音乐中的节奏和旋律都可以表现我们的情感。所以,二者的规律也是相通的。
尽管人们对抽象美术绘画作品还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但抽象美术绘画作品在美术发展史上,以至人类审美发展史上都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师:们随着这些灵感,我们来欣赏一下优秀的音画作品。(播放影音课件)看完后,大家是不是也想动手画一画啊?好,接下来就要看你们的了!
5、作业
给大家播放一首曲子。请大家跟着乐曲的节奏感悟曲子的内涵,把你的感悟画在纸上。
作业要求:感受乐曲,用线条和色块进行表现。作业展示:学生互评,教师总评。
七、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音乐与绘画的关系,音乐与绘画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用音乐可以表现绘画,我们通过音乐中旋律的起伏、音量、节奏、音色、力度、速度、音乐所表达的情绪,联想到一幅美丽的画面;用绘画也可以表现音乐,我们可以从画面中的色彩、线条、构图中感受到音乐存在。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把音乐与绘画联系起来,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更加多姿多彩。
板
书
音画交融 1.用绘画中的要素——线条来描绘音乐 2.用绘画中的要素——色彩来描绘音乐
课后反思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认为首先要了解现在的学生在想些什么?他们理想中的美术课应如何完善?教师在课堂中应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是否每一节课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面对眼前的学生,他们有着自己的想法个性,喜欢民主和平等,步入初二年级的学生己具备了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针对学生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友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自由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产生自觉参与的愿望。师生之间互相尊敬,气氛和谐,情在学中,学在情中。l、引入环节的重要性
以轻松略带悬念的谈话激发起学兰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了接近学生的想法,我以凤凰传奇的一首《荷塘月色》作为导入歌曲,并播放荷塘月色的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能积极回答我提出的问题。
2、教学环节的多样性
首先我会讲解一些基础知识,然后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各种线条能表现生么样的音乐,我对其总结。在此基础上接着播放轻松愉快的歌曲让学生在愉悦中快乐的学习。欣赏康定斯基作品《第七乐章》和蒙德里安的绘画作品《百老汇的爵士音乐》,动用自答和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分析和理解音乐与绘画交融的规律。利用欣赏课件展开互动联想,引领学生多角度感受音乐的和声色、绘画节奏。
这里针对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选用两段区别较大的音乐,节奏和旋律的不同,有助于学生自觉发现其中的规律并表现出来;并让学生试着画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体验绘画和音乐的乐趣,在引用康定斯基关于用线的画论作为提示后展示其油画作品《第七乐章》听觉和视觉的统一,音乐和绘画的融合,使学生再次感受到二者所表达的情感共鸣。此环节,注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对有独特见解的学生要及时肯定,同时将学生的思维扩展到无限的自然苍穹。
播放图片并结合相应音乐作品,让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音乐和美术,应怎么样结合。
回味课上每一个环节的得与失。感觉自己和学生短时间的交流合作未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活动时,有的班级不够主动,在学生的练习作业中就出现了一些形式单
一、学生的好多新奇想法来不及表现等漏洞,这给我敲响了警钟,促使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音画交融教案
《音画交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冀教版美术教材八年级上册属于造型·表现类课程。
教学目标:欣赏音乐与绘画作品,体会音乐与绘画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尝试用绘画表现音乐,用音乐表现绘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音乐的比较欣赏,更好地促进对抽象绘画的理解。
难点:对抽象绘画中的形、色、结构、节奏等绘画因素的感受、体验与表现。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08年是令所有炎黄子孙为之振奋的一年,为什么?——北京奥运会。为迎接中国奥运会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的中国色彩《茉莉花》震撼了整个雅典,——学生再次观看感受,并表现出色彩感受?(视频演示)
“原来这些活跃的音符是可以用色彩来表现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番”音画交融”(出示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刚才我们初步感受到音乐带给大家的色彩联想,那如果将音乐和联想的画面结合起来会是一种什么效果?举例(视频课件演示)“ 心潮澎湃、气势磅礴,这种气势的交响乐,看到的是高山、大海等场面壮观的画面。”
师:看来,音乐和画面的融合具有非常强烈的震撼力。
2,不同风格的音乐带给人的情绪是不一样的,播放爵士音乐,并找出与之融合最为贴切的一幅画。说出理由?
音乐节奏感强,比较活泼欢快;而其中第2幅画面颜色明快、鲜艳;大小不等的点、块儿突出了音乐的节奏感受。
由此,进而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油画作品,并讨论:这幅画是怎样表现爵士乐的风格的?爵士乐与画面之间的融合有没有规律? 风格比较欢快、活泼,借助了明快的色调和鲜艳的颜色来表现。跳跃的节奏是借助于大小不等的点、块、面的形式来表现。所以二者的融合是相通的。
4,尝试用线条表现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播放《梁祝》和《命运交响器》
5,欣赏康定斯基的《第七乐章》,这是康定斯基根据贝多芬的《第七交响乐》而画的,二者交融的成功之处在哪儿?
融合了激情而亢奋的音乐,画面是抽象的、狂乱的、色彩对比鲜明。6,再次欣赏优秀的音画作品。(播放影音课件)
7,学习活动:根据乐曲《喜洋洋》或《大提琴》,大家选择其中一个来练习,要求运用点、线、面、色彩组合等综合一起表现。
老师巡回辅导,学生完成后自评、互评。
教学总结:有人说:”音乐是有声的绘画,绘画是无声的音乐”。我们要表达自己的情感,除了表情的流露,可以用绘画的色彩、点、线、面等这些造型语言,也可以用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还可以用散文等文学作品来表现。由此可见,“艺术得相通的”。我有个建议:大家能不能把自己的作品配上一段散文呢?课下试一试。
作业:根据自己喜欢的音乐,完成音画交融作品,并配上一段散文。
第三篇:八年级·上《音画交融》教案
《音 画 交 融 》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冀教版美术教材八年级上册,属于造型·表现类课程。教学目标:欣赏音乐与绘画作品,体会音乐与绘画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尝试用绘画表现音乐,用音乐表现绘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音乐的比较欣赏,更好地促进对抽象绘画的理解。
难点 :对抽象绘画中的形、色、结构、节奏等绘画因素的感受、体验与表现。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音乐。
四、教学过程:按常规进行组织教学。
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学习新课《音画交融》,这一课涉及到音乐和美术两个艺术门类,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而美术则是视觉的艺术,看起来它们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其实它们却有很强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通感”。新课:
1、用绘画中的要素——线条来描绘音乐
师:我们在美术课上都会画一些静物或风景,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下面我们就试试用绘画来表现一下看不见摸不着的音乐。首先,我先放两段音乐,你们想一想能用什么样的线条来描绘,为什么?并自己试着画一画。
播放《献给爱丽丝》和《命运交响曲》
生:《献给爱丽丝》这段旋律比较舒缓,优美,速度慢,应该用平滑的曲线来描绘。《命运交响曲》速度时而缓慢,时而急速,旋律是上下波动的,体现命运的跌宕起伏,应该用转折较大的折线来描绘。
2、用绘画中的要素——色彩来描绘音乐
师:你会用什么色彩来描绘这个音乐片段? 播放《仙境》
生:绿色黄色。
师:绿色象征着生命黄色象征着温暖,这两种颜色非常适合描绘仙境这首乐曲。
播放《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欣赏教材上的作品 师:你会用什么色彩来描绘这个音乐片段? 生:红与黑
师:红与黑很适合表现悲剧的题材。
播放《爵士舞曲》并欣赏教材上的作品。
师:刚才你们边听音乐边作画,那么你们是根据音乐中的哪些因素来进行绘画的呢?
生:旋律起伏、音量、节奏、音色、力度、速度、音乐所表达的情绪......3、欣赏绘画作品联想音乐
欣赏教材上的康定斯基作品《第七乐章》和蒙德里安作品《百老汇爵士音乐》 蒙德里安简介学生讨论:不看题目,你能感受到画家表现的主题吗?联想题目,再欣赏作品,你能想象出百老会怎样的场景?
两种不同风格的抽象画作品可以表现风格各异的音乐类型,只是组合的方法有所变化。
尽管人们对抽象美术绘画作品还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但抽象美术绘画作品在美术发展史上,以至人类审美发展史上都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音乐与绘画的关系,音乐与绘画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用音乐可以表现绘画,我们通过音乐中旋律的起伏、音量、节奏、音色、力度、速度、音乐所表达的情绪,联想到一幅美丽的画面;用绘画也可以表现音乐,我们可以从画面中的色彩、线条、构图中感受到音乐存在。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把音乐与绘画联系起来,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更加多姿多彩。
五、作业:
用心体会一首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尝试用抽象的线条形状色彩组合一幅画。
第四篇: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教案
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
教材分析:本文是季羡林先生读了吴全德的《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一书后写的读后感,文中大量引用了吴全德书中的语句,也转引了许多名家之言,既有原文的直接引用,也有大意的间接引用,并借这些引言来引发和阐释自己的观点。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这些引言的意义和作用,进而找到和理解作者的观点。.本文在思想内容上与本单元前一篇课文密切关联,所以可将两篇文章结合起来学习,更深地体会“科学人文,和而不同”,更切实地理解文理交融 “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也是个人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从而激励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的科学及人文素养。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较为深奥和枯燥,不易引起中职学生特别是工科专业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教师要尽量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本文的教学要深文浅教,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用科学与艺术交融、文与理交融的实例来引导学生切实领会科技与人文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明白文理交融 “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也是个人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从而激励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的科学及人文素养。教学目标
文章大量引用名家之言,请学生梳理并理解这些引言,找出课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提高自己筛选信息的能力。
通过学习,了解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进一步认识科技与人文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自觉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认识科技与人文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教学难点:梳理并理解引言,找出课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提高自己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法、导读教学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课前请学生小组分工,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一)作者季羡林。
(二)吴全德和《科学与艺术的交融——纳米技术与人类文明》。
(三)课文中提到的著名科学家、艺术家和文学家的资料。
(四)科学与艺术交融的例子。
二、课堂导入
以《科学人文,和而不同》一文的“科学求真”、“人文求善”引出“艺术求美”的观点,并展示科学与艺术交融的图片,如以中国传统艺术手法表现当代科学主题的画作(吴作人的《无极无尽》、吴冠中的《流光》、李可染的《核子重如牛、对撞新生态》等),或者是纳米摄影的精美图画,让学生直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的交融,引出《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一书及《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
三、文本阅读
(一)本文是一篇读后感,具备读后感的基本特点和思路,即先交代读了何书,然后对该书做总体评价,接着介绍书中主要内容、观点(或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再针对这些内容或观点谈读后感受、认识。请根据这一特点,理清课文的思路。
(二)文章用大量的引用来阐述《科学与艺术交融》的主要观点,也由此引发作者自己的观点,请梳理这些引言,看看哪些是吴全德在自己的书中引用的名言,哪些是季羡林自己引用的名言,这些引言分别起什么作用。
(三)筛选文章关键语句,说说吴全德和季羡林的主要观点和见解是什么。
四、学生自主阅读,筛选主要信息
(一)吴全德《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中的主要观点和见解是什么? 认为科学与艺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联系。强调艺术中“美”与“妙”的区别。
强调了“开发右脑”。提倡应着重开发右脑,这样就能提高艺术鉴赏力,提高创新欲望,容易激发灵感,令人心平气和、生活平静与协调。
(二)季羡林对《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有何评价? “真是一部好书。”
“引人入胜,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启悟,发人深省。它给科学与艺术架上了一座可靠的桥梁。”
“对科学与艺术交融问题讲得最全面、最彻底、最有系统的,还是吴全德教授的这一本书。”
(三)《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中引用了哪些名人的言论和看法?哪些是直接引用,哪些是间接引用?书中引用这些言论有何作用?
直接引用:
蔡元培先生《美术与科学的关系》:“科学虽然与美术不同,在各种科学上,都有可以应用美学眼光的地方。”
鲁迅:“皆所以致人性于全,不使偏倚,因此见今日之文明者也。” 爱因斯坦:“真正投身于科学事业的人是对自然和谐与美的追求。”
庞加莱雷:“科学家研究自然是因为他从中得到快乐;他从中得到快乐是因为它美,是根源于自然各部分和谐秩序、纯理智能够把握住的内在美。”
德国数学家魏尔:“我的工作总是尽力把真和美统一起来,但当我必须在两者中挑一个时,我通常选择美。”
间接引用:
鲁迅《科学大教篇》中指出,仅片面地推崇科学,人生必大归于枯寂。他又指出,人类所当希冀要求者,不仅是牛顿,也应有莎士比亚;不仅要有玻意耳,也要有拉斐尔那样的画家;既要有康德,也必须有贝多芬;既要有达尔文,也必须有卡莱尔似的著作家。
德国科学史家菲舍尔认为,所有伟大的科学家都追求美的感受,他们懂得从美学中获得科学灵感,从而揭示自然界的真理。
引言的作用:
说明了科学与艺术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就是不“全”,“科学与艺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联系,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
(四)季羡林由《科学与艺术的交融》引发了自己的什么观点? 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是一个事实,是无法否认的。
在21 世纪,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这一点我是敢肯定的。
(五)本文是一篇读后感,请根据读后感的特点,归纳本文的写作思路。
五、教师补充举例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要观点
(一)蔡元培先生说:“科学虽然与美术不同,在各种科学上,都有可以应用美学眼光的地方。”举1-2例加以说明。
(二)怎么理解文章所引的鲁迅的观点?“皆所以致人性于全,不使偏倚,因此见今日之文明者也”的含义是什么,举例说明。
(三)举例阐释吴全德“开发右脑”的观点。
(四)和学生一起再列举一些科学与艺术交融的实例。
六、课外延伸
1课外收集科学与艺术交融的文字、图片资料,办一份主题为“科学与艺术”的手抄报。2学习本单元后,你对科学与人文、文与理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的收获。
附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主攻英国文学,兼读德国和法国文学,同时选修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课余专心于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及散文创作。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入德国哥廷根大学潜心学习印度学。1941年荣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
季先生长年任教北大,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语言学方面的学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中世纪印欧语言的研究上。主要著作有:《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等。作为文学翻译家,他的译著主要有:《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润集》(1981年)、《季羡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杂忆》(1998年)等。
吴全德简介
电子物理学家、电子物理教育家。194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任教于物理系,1952年转入北京大学,任教至今。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长期从事光电发射材料、埋藏有金属超微粒子(纳米粒)的薄膜、薄膜的成核生长机理等研究,是我国光电阴极理论研究的开拓者,在国际上最先解开银氧铯光电阴极发射机理之谜。提出金属超微粒—半导体薄膜光电子发射模型和固体基质中超微粒子的成核、生长理论,国际同行称之为吴氏理论。对光电子发射和超微粒—固态基质薄膜物理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文章
天人合一,文理互补
季羡林
我讲两个问题:第一个是21世纪理论界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第二个是理科和文科互相渗透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我都是野狐谈禅,也可能是胡说八道,请大家“批判”。
第一个问题,21世纪最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什么?大概若干年以来,我们这个地球村里面,自然界发生了很多过去没有的现象,比如气候变暖,淡水缺乏,生态平衡破坏,人口爆炸,动植物灭绝等,这些问题如果有一个解决不了,我们人类的前途和发展就有困难。比如水,我们从来没有想到水会发生问题。我看了一篇文章讲:如果现在发生了世界大战,大家不是争油,而是争水。由此可见水的重要性。我举两句话,一句是德国的伟大诗人歌德说的:“大自然从未犯错误,犯错误的是人。”第二句是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讲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每一次胜利,自然界对我们都进行报复。”这两句话很值得我们品味。
为什么自然界对我们报复呢?我们中国讲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就是天人合一。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大自然和人类要和谐统一,不要成为敌人。在欧洲这种情况有些不同。查一下英文字典,“征服”是“conquer”,举的例子有“conquernature”,把自然看作敌对的。最近几百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很大的福利,但带给我们福利的同时也产生了问题。所以我说的现象就证明自然不能被征服。
那么怎么办呢?我们人类的衣食住行所有的东西都是从大自然来的,我们只能向大自然伸手要,我们才能活。不征服怎么办呢?只有一条路:就是我们和自然做朋友,天人要合一。中国古代也有征服自然的想法,荀子想制天,想能够胜天,能够战胜自然,但现在事实证明,你想制天,必定为天所制。
天人合一不限于中国。在印度也是讲天人合一的,讲个人与宇宙是统一的。我归纳东方文化的特点是天人合一。我们讲人和自然是一致的,不是敌对的。
第二个问题是文科和理科的问题。回顾一下北京大学校史,在1917年,蔡元培校长当时提出了一个意见:文科的学生必须学一门理科的课。
蔡校长的想法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是,我觉得我们的做法并没有达到蔡校长原来的想法。将来怎么办?我想再进一步,文理不但互补,而且要互相渗透。互补怎样补法呢?一个文科学生学一点理科的课。比如学哲学的要学一门理科的课。不仅要互补,还要互相渗透。21世纪要发展社会科学,推进理论创新,非文理结合不可。
清华有两位大家,一位是大物理学家李政道,也是北大的教授;一位是大画家吴冠中,刚在中国美术馆搞了一个科学与艺术展,还出了一本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绝不像以前讲的那样泾渭分明。从一部科学史可以看到,科学越来越深化。最早的时候,只有哲学,后来分出物理、化学,再后来生物化学、物理化学等边缘学科越来越多。到了21世纪,我想边缘科学还要增加,增加的同时,文科和理科的互相渗透能不能达到?我想真要创新,应该从这地方创起。
第五篇:音诗音画
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上册《图画展览会》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聆听《图画展览会》,能够感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力度等)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中的作用,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
2、通过小组合作,在理解音乐意境的基础上,能创编哑剧动作将音乐加以再现。
3、通过欣赏、创编、表演,掌握“音画”这一概念。
4、利用上网查阅、预先收集视听资料等多种渠道,学会用自学的方式了解穆索尔斯基这个音乐人物。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欣赏《图画展览会》中《牛车》、《两个犹太人》、《基辅大门》三个音乐段落,体验音乐要素在表现越情绪中刻画音乐形象的作用。
2、教学难点:根据音乐,发挥想象创编哑剧并表演
三、教具准备:
电脑、多媒体投影仪、多媒体课件、黑板、钢琴、图片
四、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组织教学: 师生音乐问好!
(二)新课导入:
提问:同学们有没有去参观过一些展览会啊?去过哪些展览会呢?(汽车展、售楼展、动漫展、画信展、美术展、古玩展等等)
今天,老师将邀请你们用耳朵去参观一个图画展览会。(有议论声)是不是觉得老师刚才的话说错了?耳朵如何去参观画展?其实一点没错,一会儿,我们就将在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音乐的引领下去参观一个精彩的图画展览会。
点题,出示课件: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 哈特曼 音乐 —— 音画作品 —— 美术
(三)新课教学:
1、大家平时参观展览会的时候通常会选择用怎样的步伐速度呢?(快速、中速、慢速)学生选择其一。
2、如果为你参观的步伐配上音乐,你会选择下面哪一种呢?教师点击课件里的音乐片段,请同学感受选择一个音乐速度与意境最为适合的旋律片段。(《野蜂飞舞》《漫步主题》《葬礼进行曲》)初听《漫步主题》
3、刚才大家听到的《漫步主题》是穆索尔斯基作品《图画展览会》中最为重要的一段音乐。因为这部作品是曲作者穆索尔斯基去参观亡友俄罗斯画家和建筑家哈特曼的遗作展览后,经过筛选从中挑出他最感亲切的肖像画、风俗画以及与民间创作密切相关的画面,写成的一套钢琴曲。全曲共分《侏儒》、《古堡》、《杜衣勒里宫得花园》、《墓穴》等十段音乐。每一段乐曲描绘了特定的景物,(强调、语气加重)而整个作品则用《漫步主题》加以贯串和统一起来,所以说这段音乐在这个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4、跟随钢琴伴奏,随老师一起将这段音乐主题进行哼唱。
5、熟悉漫步主题后,我们将在它的旋律伴随下依次来欣赏图画展览会中展出的三幅作品。三幅绘画作品我们将按照抽签号码,分别邀请各方阵的同学配合老师来进行现场解说与介绍。
5、首先,第一幅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幅画,(课件)老师只给看5秒钟立即关闭图片。请左边方阵同学回答。
提问:刚才这幅画面中有哪些建筑?除此之外还看到了些什么?(同学回答时肯定以大的建筑物为主,教师此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出画面中与音乐有关的内容,比如:教堂、大门、欧式建筑、街道、欢歌的人群。)
6、分段播放音乐《基辅大门》,当听到音乐中提供了某些线索时立刻举手示意,并告诉大家是什么建筑?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进行适当引导,借用音乐要素引导学生答题。
A、庄严的颂歌,它像巨人一样宏伟和有气魄。管乐器的合奏强调出它所有特有的气质——雄伟的城门,具有古俄罗斯的建筑风格。B、虔诚而严肃的音乐形象仿佛是有人在祈祷,祥和安宁的唱诗声和祈祷声,又让我们联想到了什么建筑? 教堂
C、听这一声声规整有序,有着金属质感的声音,它像是什么东西发出的? 教堂的钟声
D、热烈辉煌的钟声,表现了古俄罗斯的节日气氛,在这雄伟的城门下,我们还能看到什么景象? 节日里欢腾雀跃的人民
7、听赏完毕小结,再次打开观看图片,对比音乐与绘画作品的吻合程度,强调在艺术领域中除了美术外,也可以用音乐的手段来描绘自然景物。注意音乐还中隐约出现了“漫步主题。”
8、伴随着轻声的“漫步主题”音乐欣赏第二幅图片。画面中有两个人物,请用词语来形容这两个人的特征。请中间方阵的同学回答。(消瘦、哀怨、贫穷、富有、肥胖、蛮横……)
9、这幅画中的两个犹太人,是作者哈特曼在1868年旅行时写生的模特儿。其中一个富有、肥胖、自满而乐观;另一个贫穷、消瘦、哀怨。
10、看黑板上的表格,仅仅只在欣赏了这幅图片后就请中间方阵中两位同学凭你的设想来填写。(板书/课件)本方阵同学可帮忙
11、表格填写可供选择的词语:强、弱、缓慢、急促、重、轻、木管乐器组和弦乐器组、小号、傲慢、威风凛凛、神经质、机灵、趋附逢迎、哀怨、自满而乐观
人物 戈登堡 什缪耶尔
12、填写结束后对《两个犹太人》音乐段落进行欣赏,边听边看刚才填写的表格是否正确,另外两个方阵的同学在音乐结束后对表格的填写进行批改。
13、请同学根据刚才听到的音乐来设计一段哑剧动作,三个方阵各派一组代表,看哪组能将音乐与图片中这两个人物的特征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给2分钟排演,同时轻声播放音乐,教师到各组给以辅导)
14、请中间方阵第一个上场表演,配合音乐开始部分,进行哑剧表演。随后是左右方阵。
15、小组相互点评,教师点评各组优缺点,并给表演得最好的方阵加分。
16、听着轻柔的“漫步主题”音乐,我们来到今天要欣赏的最后一幅图画作品前。图画作品的标题叫《牛车》,但这幅画不在老师这里,而是在同学们的手中。(学生议论、觉得诧异、开始翻书)
17、这最后一幅画先要请大家认真去听,继续利用分析音乐要素的方法对穆索尔斯基的这段音乐进行赏析,这样我们就能看到哈特曼的这幅图画作品了。
18、完整播放《牛车》音乐。先请大家闭上眼睛,最大程度发挥想象,老师在播放音乐的同时给予一些小的提示来帮助同学感受画面。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聆听分析音乐要素中的乐器、音区、旋律、力度等特征。教师画外音引导提示:两头驯顺的公牛拖着一辆大货车正缓缓驶来。这是一辆什么样的大货车呢?(华丽精致/笨重简陋、轻松行进/蹒跚而来、车上农民心情是喜悦/悲痛、牛车是由远而近/由近而远?)
19、音乐结束,请同学拿出纸张和笔,根据刚才的分析与欣赏,当场进行简笔绘画。请两位右边方阵的同学到黑板上现场作画。教师根据音乐要素对应呈现的画面给予点评,并请大家欣赏原作。
三、小结、老师提问同学们这节课都学到了什么?师生讨论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