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主题活动中渗透民间艺术教育的尝试.
幼儿园主题活动中渗透民间艺术教育的尝试
祥星幼儿园
李海珍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吸收和引进了大量的世界进步文化。高科技的技术,现代化的信息,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当代的孩子正被越来越多的洋食品、洋玩具包围着。久而久之,会造成孩子们淡忘了对本民族、本地区传统文化的了解。“民间艺术不仅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好形式之一。较之其他的教学艺术形式,更能形象地、直接地、全面地体现中国民间和民族文化,更能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和增强民自尊心、自信心”。这是一位资深学者的话.我们知道,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纵观世界幼儿教育,很多国家都非常关注幼儿对本民族、本地区优秀的艺术成就的学习。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实践表明,对幼儿进行民间艺术的熏陶是可能的和必要的。
随着新《纲要》贯彻实施,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主题性教育模式正被幼儿园广泛所采用和推广,采用主题的形式综合儿童各领域的学习内容,把主题内容直接和儿童的真实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主题建构在儿童已知和想知道更多的知识背景上,是一种预设和生成相结合的开放性系统。
因此,怎样在主题活动中渗透民间艺术的教育?怎样将民间艺术的内容更合理、更系统的融入到主题活动中?是本课题要探讨、尝试的问题。
二、实验设计
(一)、实验假设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从素质教育的需要出发,以促进幼儿个体发展为前提,以主题活动为主要的活动形式。活动中抓住教育的契机,渗透民间艺术的内容,培养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感受民间艺术活动的无穷魅力。
(二)实验前期准备:通过网上查询、翻阅资料等途径了解了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活动,如: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文学、民间游戏、民间节日、民间饮食文化等等。民间艺术是指由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反映普通劳动者对生活的 认识感受,表达普通劳动者审美观点并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民间俗成、世代沿袭的艺术。
(三)、实验原则
1、兴趣性原则:兴趣是幼儿学习和游戏的动力,为此,在材料的提供和活动安排上注重幼儿的兴趣点,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能及创造镁的能力。
2、启蒙性原则:学前阶段是人生的启蒙阶段,所以,在研究过程中,所确立的目标是启蒙性的,没有追求过高的认知目标,不任意拔高,也不盲滞后,使幼儿成为探索的主人,鼓励幼儿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3、陶冶性原则:艺术活动就是让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在民间艺术活动中注重以美感人、以美动人,从而发展幼儿的艺术感染力。
4、家园共育原则:民间艺术来源与人们的生活,注重和加强和家长的沟通和交流,正是为民间艺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活动来源,也促进了民间艺术活动的深入开展。
(四)实验对象和时间:
1、实验对象:本课题实验对象为宁波市祥星幼儿园大班43名幼儿。
2、实验时间:一学年(2003年9月━2004年6月)
三、具体操作
(一)创设环境,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
《纲要》中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人的视觉现象是一种积极的探索,环境是一种无声的刺激。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为幼儿创设的环境、情境能激发幼儿去感知、去发现,从而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
1、创设美的物质环境。在幼儿园里以民间艺术的特色来创设环境,如:在每个班级的外墙上布置了不同主题的民间活动,端午赛龙舟、春节舞龙、元宵闹花灯。在通道上采用了具有传统民间特色的年画、十二生肖、风筝、脸谱等等。让幼儿在充满民间艺术的氛围中感受民间艺术的美。
2、创设走进自然、社会的机会。为幼儿提供外出参观的机会,使幼儿更直观、更形象的感知传统的民间艺术的美。为此,组织假日活动小组利用双休日和 节假日到天一阁、保国寺参观,带领幼儿到月湖、梁祝公园踏青,让幼儿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和传统文化。
(二)根据主题内容将民间艺术活动融于其中,让幼儿感受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
主题形式的教育是一种预设和生成相结合的开放性系统。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来选择或生成一定的内容。为此,我们充分抓住教育契机,结合原主题内容的特点将适合的民间艺术内容渗透在其中,使幼儿在平时的活动中潜移默化感受了民间艺术活动的魅力。
在《绿色家园》的主题活动中,在为了更好更全面的教育幼儿保护我们的地球,做个环保小卫士,生成了民间文学活动“大禹治水”。生动的故事情节使幼儿明白了古人治水的不易。在《春天来了》主题活动中,由于幼儿对风筝很感兴趣,而风筝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为此,生成了“风筝”系列活动,使幼儿在欣赏风筝、放风筝、制作风筝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感受到了民间工艺的伟大。在《有趣的动物》中把“老鼠嫁女”“守株待兔”等一些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寓言融入其中,使幼儿在风趣的故事中明白了一定的道理。
民间艺术的内包罗万象,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因此,在每个主题中都要仔细分析主题内容,寻找与主题相吻合的民间艺术内容。这样,不仅拓宽了幼儿的视野,而且提高了幼儿的各种能力。
(三)利用民俗活动,开展“民间艺术”主题活动,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民间艺术成为幼儿园的课程内容,是因为它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对幼儿而言,民间艺术就是动手、动身和动脑的艺术,民间艺术就是与提取一定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的艺术。因此,要利用本土的、地方性的民间传统节日来开展主题式的活动。
春节的舞龙舞狮,元宵的闹花灯,端午的赛龙舟等一些传统的民间活动有着无穷的魅力,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孕育了我国独有的民俗节日和活动。
在元宵节来临时,我们组织幼儿包元宵、吃元宵,请家长帮助孩子做花灯,并让幼儿提着自己家做的各式花灯进行游园展示活动,并把花灯布置在幼儿园的通道上,使全园的幼儿都感受到了节日的浓浓气氛。在端午节中让幼儿看老师裹粽子,制作香袋,观看赛龙舟的VCD,给他们讲屈原的故事。在中秋活动中还 3 开展了大带小的“中秋大团圆”活动。在欢庆春节、重阳节等民间节日时,我们都失时机的组织了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从而使孩子了解了节日的来历,同时也感受了民俗活动的丰富多彩,激发了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四)挖掘家长、社区资源,促进民间艺术活动的深入开展。
民间艺术来源于民间的生活,我们这一代的青年教师所接触、所了解的民间活动屈指可数。而我们的幼儿园处在城乡交接处,部分家长从小在乡间长大,了解的民俗活动较多。为了更好的、更全面的对幼儿实施民间艺术教育,我们积极主动的向小朋友的爷爷、奶奶们讨教,并发动家长一起搜集资料,为幼儿欣赏、学习提供了机会。组织的班级假日活动小组,得到了家长的普遍支持,每次活动家长都能积极参与,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民间艺术活动能深入的开展,家长是我们支柱和后援团。
四、实验成效及体会
通过历时一年的教育研究,发现在主题活动中渗透民间艺术教育是完全可行的,它不但不与主题的活动相抵触,而且效果相当的理想,它促进了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一)民间艺术活动培养了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
神话、歌曲、童谣等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像一股股甘甜的清泉滋润了幼儿的心田。大禹、精卫等让幼儿懂得了什么是不畏艰难。〈孔融让梨〉又让他们知道了互相谦让的道理。民间艺术教育增长了幼儿对祖国、对家乡的情感,在许多发面都表现出了自信、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
(二)民间艺术活动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
民间艺术来自于生活,反映生活,但又不同于生活本身。民间艺术不是对民间生活的简单反映。民间艺术的美已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美,民间艺术的美具有美学意义上的美的特征,民间艺术欣赏的过程,就是美的感受和欣赏的过程。因此,民间艺术就具有了美育的价值。通过民间艺术活动,幼儿讲的多、唱的多、看的多、操作的多,极大的开阔了幼儿的审美视野,拓宽了审美认知领域。
(三)民间艺术活动促进了幼儿思维的发展。
民间艺术本身就是综合的智慧。民间艺术首先具有艺术和审美的价值,但民间艺术的价值不限于艺术和审美。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习惯、生活活动及生 活材料、生活环境等都会反映民间艺术之中。因此,民间艺术是一种综合的智慧,对民间艺术的感受、欣赏的过程,也是一种综合的学习过程。例如:民间文学中的“猜谜语”,不但可以培养幼儿积极动脑,丰富的想象力,而且训练了幼儿的综合分析能力,使幼儿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在实施民间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会碰许许多多这样那样的困难,如有一些民间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逐渐的消失了,在开展教育时往往不得不中途中断。由于民间艺术内容涉及面广泛,而教材中现成的资料很少,这就需要教师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寻找教材和教学用具上。有些民间艺术内容有很强的迷信色彩,为此,教师在选择材料时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壮大都必须深深地根植于自己的文化土壤之中。我们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史,祖先给我们留下了绚丽多彩的文化瑰宝。国家要振兴,民族要兴旺,都需要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因此,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改变民间艺术“过时、老土”的观念,充分挖掘民间艺术中的精华所在,使我国五千年的古老文化能一代代的继承发扬。
2004年6月
第二篇:幼儿园主题活动中渗透民族文化教育的探索
浅谈幼儿园主题活动中民族文化教育内容的渗透
七色花幼儿园
姜利勤
中华民族已有五千年的辉煌灿烂的文明史,民族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极其珍贵的瑰宝。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育必须反映本民族的精神、传统和特点,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民族性,就等于一个没有灵魂的身体。”新《纲要》中也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从而培养幼儿爱家乡、爱民族、爱国家的美好情感。”由此可见,重视幼儿民族文化教育,就是健全幼儿的思想,民族文化教育需要从小抓起。
在这一思想的倡导下,结合二期课改的精神,我园尝试在主题活动中渗透民族文化教育内容的探索,旨在将优秀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正面反映生活的具有民族特点的内容,对幼儿进行秉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努力实现在幼儿的心灵中埋藏中华民族精神的种子,激发他们热爱祖国,感受和表现祖国民族文化的情感。
《纲要》指出:“学前教育课程改革要确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致力于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过程中,如何转化和构建园本课程是关键,而创造性地把握、运用民族文化教育内容与主题活动相结合、相渗透,是我们一开始就思考的问题。鉴于此,我们在主题活动中渗透民族文化教育内容时,始终贯彻和体现二期课改的先进理念,寻找最佳渗透点,体现课程园本化,具体体现在:
一、结合主题,创设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环境
主题教育非常注重环境的创设,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任老师。辛帝纳曾说过:“虽然人生和遗传有关,但是环境更能改变生活。”由此可知,良好的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在主题活动渗透民族文化教育内容时,首先注重的是必须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民族文化教育环境。
首先,我们注重整个幼儿园大环境的创设上体现民族文化教育的特点。如:在幼儿园走廊的空中,我们结合《我是中国人》的主题内容,布置了红、黄两条立体的巨龙,在巨龙的身体上,粘贴着每一位孩子参与制作的鳞片,寓意着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每个人都是龙的传人,同时,两条巨龙还可以分别代表长江和黄河,我们刻意用了红、黄两种对比强烈的传统颜色,体现了“红搭黄,喜洋洋”,这样幼儿园走廊的整个色调稳定统一,明快响亮,热烈激昂,体现了民间艺术的审美情趣。再如:在《京剧脸谱》的主题活动中,我们把孩子制作的京剧脸谱全部布置在幼儿园大厅内,形成了一道蔚为壮观的京剧脸谱背景墙,给幼儿以强烈的民族艺术感染。在开展《好吃的食物》主题活动时,我们在走廊中创设了富有民族气息的“美食街”,提供各种地方著名小吃的实物图片、关于小吃的故事的图片等等,并提供相应的操作材料,如:一次性盘子、小碗、彩纸、彩泥等,让幼儿进行操作,让幼儿在看看、听听、说说、做做中,了解有关传统饮食文化的知识。此外,我们结合幼儿园内各种墙面、楼梯口,我们也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布置,装饰成民间艺术品欣赏台、民族艺术作品展示区,用来摆放一些彩陶、泥塑等民族工艺品、老师和孩子制作的手工作品,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欣赏、展示的领地。同时还充分利用走廊场地创设民间游戏活动区,为幼儿提供绳子、沙包、毽子、陀螺等有趣的民间玩具,让孩子在趣味横生的游戏中,体会民间游戏给人民带来的欢乐,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其次,在创设环境时,我们结合主题和民族文化教育的内容,注意把民族文化渗透到各个主题活动区中。如进行“多彩的少数民族”主题时,为了让幼儿了解各民族的名称、服饰,培养幼儿的民族情感,我们在活动室内布置一个小舞台,投放各种少数民族的服装,以及磁带,幼儿可以自编自演,学跳各种民族舞蹈。京剧脸谱不仅能表现京剧的基本特征和戏曲艺术的美,而且能够充分显示色块的对比和对称,《京剧脸谱》主题中,我们不仅张贴京剧脸谱供幼儿欣赏,并在活动区中提供各种材质的脸谱,让幼儿进行创意、构图、涂色练习。
我们还注重体现民族文化的专用活动室创设。在我园的“民族风情屋”中,我们别出心裁地创设了绣坊、纸浆工艺坊、水墨坊、琴韵坊、茶坊、印染坊、棋牌坊等,提供相应的操作材料,既给孩子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的空间,同时也为幼儿创设了一个与民族文化互动的环境,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使幼儿从小树立民族自豪感,并激发幼儿不断探索,最大限度发挥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环境的育人作用。
二、结合主题,丰富和拓展民族文化教育内容
在幼儿园的新教材中,已经编入了一些相关的民族文化教育的内容,我们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丰富和拓展,以发挥民族文化渗透在主题活动中的最大教育价值。
例如:在大班开展的主题活动《我是中国人》中,我们对主题已有的二级主题及相关内容进行了梳理,根据幼儿的认知经验,以人、事、物为主线,对有关民族文化的内容进行调整,进一步增加和丰富了相关的主题内容:我所知道的中华名人(了解古今一些对祖国有重大贡献的人);多彩的少数民族(知道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了解少数民族的风情特点);民间工艺(知道一些我国闻名于世的代表工艺品,如:剪纸、中国画、泥塑等);我喜欢的民乐(感受民乐,了解一些常见的民乐器)……
在做《我是中国人》这个主题的同时,我们把原主题中有关“节日”的相关内容剥离,形成一个个独立的主题活动。因为我们考虑到节日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具有文化的传承功能,于是我们围绕每个“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活动,借助节日活动,让幼儿了解节日的来源和风俗。如:春节、元宵节,通过拜年、吃元宵、做灯、猜灯谜等活动,让孩子知道新年是一年的开始,过新年是团圆的日子、是大家最高兴的日子。中秋节到了,小朋友们一起做月饼、吃月饼、互相赠送节日祝语、一起赏月,并通过一些关于中秋的故事、古诗,感受游子的思乡之情,体验家人团圆的亲情。重阳节,我们引导幼儿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爱老尊老的美德,组织活动让孩子为老人们演出、为爷爷奶奶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了孩子关爱老人的情感,也知道自己长大懂事不再麻烦大人,以建立初步的责任感。端午节了。我们让幼儿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知道了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激发幼儿对爱国人士的敬爱之情,萌发幼儿的爱国情感,同时,在包粽子、吃粽子、做“划龙舟”游戏的活动中,让幼儿在欢乐中体验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又如:在中班《春天来了》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增加了“风筝节”的二级主题,我们通过认识欣赏、“大手牵小手——和爸爸妈妈一起做风筝”、“走进春天——亲子放飞风筝、“春在七色花——七色风筝节”等系列综合活动,引导幼儿对“风筝”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喜爱。这样,既丰富拓展了原有主题的内容,又达到了主题内容与民族文化教育内容有机结合渗透的目的。
三、实践中的思考
(一)主题活动中渗透民族文化教育内容,要遵循“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我们强调民族文化教育应注重面向全体幼儿,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民族文化教育和以幼儿发展为本的角度确立目标、内容和方法。要关注幼儿的需要、关注幼儿的个性发展的特点,与幼儿现实生活相联系,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以更好的体现生成、体现幼儿的自主性。
(二)主题活动中渗透民族文化教育内容,要注重把握课程的平衡
在把有关民族文化教育内容渗透到主题活动的过程中,老师要尽可能地考虑到学习、运动、游戏、生活课程之间的平衡,而每个主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整合课程观的指导下,这需要老师灵活的运用和把握。
第三篇: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的尝试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几点
尝试
摘要:化学实验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笔者在了解学生实验心理的基础上围绕课程目标,就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精神、安全意识、培养自信、团结协作、激发学习动力等方面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尝试。
关键词:化学实验 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 尝试 引
言:
化学实验是学生学好化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正如《化学课程标准》指出的: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让每一位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等。教师要重视实验探究的作用,关注学生实验心理,培养和稳定学生的实验兴趣,疏导各种心理障碍,促进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九年级是化学启蒙阶段,大多数学生对化学实验是有兴趣的,喜欢看到新奇、有趣的实验现象,愿意亲自动手做实验,但少部分学生存在对实验的轻视、恐惧心理及畏难情绪,对实验探究活动兴趣淡薄。教师应有意识的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心育功能,通过这一载体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一、探究实验,激发兴趣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一切成功的教学都离不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化学对于刚入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学习化学让学生产生了许多新鲜感和好奇感,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更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比如:绪言课教学,在学生初次接触化学这门学科,感到既新奇又陌生。可选做一些“魔术表演”:①魔棒点灯;②水底生烟;③白纸显字;④水火共存;⑤白酒变红酒;⑥水变牛奶等。又如,讲燃烧条件前,选做:①将一块方形手帕浸在酒精与水(体积比为2:1)的混合物中,再用坩埚夹起点燃,只见烈火熊熊,稍倾,将手帕在空中一挥,火焰熄灭。学生原以为手帕已化为灰烬,未曾想它却丝毫无损。②将燃着的红磷伸入盛满O2的集气瓶中,可见光芒四射、白烟升腾(是学生已有的印象),片刻火焰熄灭(在学生意料之中),熄灭了的红磷从集气瓶中迅速取出却又“死灰复燃”(学生茫然)。③向浸在热水中的白磷通入O2水中空动火花。
上述实验现象是学生始料不及的,“为什么?”“怎么样?”,此时学生已处于心求通而不解,几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急切地等待教师的解答,在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兴趣盎然的状态下,教师讲解相关知识其效果不言而喻了。
创设探究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探究过程,抓住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运用探究方法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探究实验还可以关注生活,把化学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或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尝到学以致用的乐趣,求知欲更进一步激发,其积极探索的精神得以培养。
二、演示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守规和安全意识
演示实验要求教师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严谨、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等。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对自己的化学实验操作的示范性,绘制实验仪器装置的规范性,板书的工整性,语言的生动性和解题的标准化等都应严格要求。教师首先应做好必要的演示实验,充分发挥示范作用,药品的取用、放置,仪器的组装、拆除、洗涤,每一个细节都要准确、细致、合理、节约、规范、安全,使学生明白准确而规范的操作是安全的保证,也是实验成功的前提。
例如,学生在学习氧气制取实验时,实验装置的连接、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会经常出现等错误,若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能注意提示,规范操作,则可防止学生出现违反操作规程的错误。再如,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中,改进了吹灭蜡烛后再点燃白烟,换成用酒精灯帽盖灭再点燃,这一小小改动演示极大的提高了这一实验的可观察性及说服力,让学生们更深刻认识到酒精灯帽的用途,而且也改掉了熄灭酒精灯时用嘴吹灭的习惯。
学生实验的基本技能来源于对教师的模仿,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规范操作,一丝不苟,让每个实验基本操作准确到位,让每个步骤的操作要领深入每个学生的心里,严谨治学的精神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了学生遵守规则和安全意识。
三、动手实验,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心
初中的学生好奇心强,富有参与精神,很乐于自己动手做实验,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充分掌握化学实验知识和操作技能,不仅有利于化学的学习,更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师要充分利用成就动机的定向和驱动作用, 对一些要求不高危险性不大的实验,可以大胆的放手给学生做,引导学生通过“紧张”的智力活动去完成学习任务, 让学生在做中学,观察、猜想、设计、分析、协作、表述、应用等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获得满足感和愉快感。学生经常地受到这种成功的激励,就可以使他们深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就会对自己所从事的各项工作更感兴趣,倍加努力地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而且一些学生在做实验,动手做实验的学生由于是在全体同学面前做实验,注意力特别集中,收效特别好,另部分同学观摩实验也仿佛自己在做实验,全部注意力都
集中在一起,使得整个课堂的教与学融为一体。经常让学生动手实验,加强个体训练,让学生体验成功,可以大大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也会使学生规范实验操作、激发探索创新精神,培养了自信心。
实验学习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困难,有的学生由于一贯的自卑心理而感到畏惧,他们觉得“好生”水平高,能力强,常常在实验课堂中认为完成实验是他们的事。初中化学教材中有许多实验本身带有危险性和操作不确定性(氢气爆炸实验、浓硫酸稀释实验等),往往使学生远而观之,畏惧实验,不敢靠近实验观察实验,若学生在学习中畏首畏尾,对化学实验不感兴趣,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那对其做过的化学实验也不一定会有印象,那就更谈不上进步了。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创造成功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接纳自己,积极投入到实验的探索中。出现畏惧和气馁情绪,教师要及时发现予以疏导和鼓励, 与学生共同分析原因,研究改进方法,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树立信心,走向成功。
四、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现代社会对团结协作精神的渴求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显得迫切和重要,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团结协作不只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是一种为人的品质。它体现了人们的集体智慧,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团队精神、合作能力较差,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营造环境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实现优劣互补。教师在实验操作前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特点分好组,让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搭配,在实验活动中,小组成员的共同参与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表现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在实验操作中遇到困难时相互帮助,做较复杂的实验,更需要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制订相应的措施和要求,及时进行团结协作意识的渗透,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体验过程,寻找方法,在实践中学会与他人相处,在交流、沟通、分享中促进团结合作,培养责任感。比如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由于该实验所用到的仪器较多,且操作复杂,需要做好小组内部的分工,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使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得到发挥。对于化学实验的结果,会因所使用的药品、仪器、实验环境、药品投放顺序、反应温度的控制、反应时间的长短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因而,在实验中应鼓励学生相信自己,敢于质疑,组织学生相互讨论、研究,反复论证。通过实验的重现性和可变性进行辩证的分析实验,最终得到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各小组成员的分析和思考,从而促进同学之间合作意识的形成。
五、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轻松愉悦学习
化学实验教学中评价学生要注意过程评价,有时过程评价比结果还要重要。实验探究教学中,学生有没有进行科学猜想?设计实验做得如何?进行实验时参与度如何?有没有认真观察?有没有认真分析问题?遇到问题如何解决?讨论过程有没有积极发言同伴之间的合作能力如何?表达能力怎样?等等,在各环节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开放、欣赏眼光看待学生的潜能,只要学生比以往有进步就要给予肯定与表扬,对于学生的错误,要耐心智慧的寻找恰当的批评方式,使学生在批评中得到尊重,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护,能准确地认识自我,发扬优点,改进缺点,在进行个体评价的同时也应对实验小组进行评价,让学生感受到个体和集体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提升集体荣誉感。科学有效的评价能让学生及时了解学习效果,以此调整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激发自信,促进他们轻松愉悦的努力学习。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在了解学生实验心理的基础上,在实验教学中围绕课程目标,有目的、有针对性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矫正不良心理,提升学生的心理正能量,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成绩,更能培养学生自信乐观、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 《初中化学实验报告册》,安徽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 文章类
[2]施建国:《积极心理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年第14期。[3]吴剑英,谢国军:《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第9期。
网络文章类
[4]《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稿》,百度文库
第四篇:区域活动中的多元化民间艺术教育(模版)
区域活动中的多元化民间艺术教育,促进幼儿多元智力的发展
赵月英
(山东邹平明集镇中心幼儿园)
区域活动是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的选择活动内容和合作伙伴,主动的进行探索与交往,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深受幼儿喜爱。因此,在民间艺术教育实验过程中,我们幼儿园为了能曾强其实验地教育效果,将民间艺术教育与区域活动有机结合,将民间艺术教育溶于区域活动之中,收到良好效益,从以下几方面浅谈:
一、开辟与民间艺术教育有关的区域活动,提供丰富充足的活动材料
幼儿的知识是在操作与探索中通过自身的活动获得,我们在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中,创设让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民间艺术操作区,选择适合他们发展水平的实践活动及材料,利用操作区“活动性、游戏性"的有利条件,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和表现的机会。
1、美术区
在美术区我们投放了橡皮泥、彩色纸、彩带、碎布头、玉米皮等大量的材料,让孩子进行简单的工艺操作。在美术区孩子们憋足了劲,认真的制作起来,通过画、剪、贴,任其所能,流露出对民间艺术的迷恋,尽情的享受民间艺术美的熏陶,同时积极大胆地表现自己,去创造美、表现美。
2、音乐区
在音乐区中,我们摆放了锣、鼓、脸谱等道具,引导他们大胆运用进行表演。还摆放了各族服饰、民间舞曲录音带等。孩子们在这里没有听到生硬的说教,幼儿在自娱自乐中,始终兴致高涨,自由表演..........,古老的东方文化焕发出迷人的色彩,”中国人真伟大“以悄然潜入孩子们幼小地心灵。他们对祖国、对民族的意识虽然是潜伏地,但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已经在他们心中萌动。
3、图书区
(1)、有民间童话选、民间故事、民间童谣等画册。孩子们通过看、说、讲,培养了口语表达能力,锻炼了交流能力,讲出了家长惊奇的民间知识。
(2)、拼摆区内,让幼儿搜集了很多废旧的民间文学图案,让幼儿拼摆、创编故事。另外,我们随着实验地进行,还随时设置了自然区、游戏区等以配合民间艺术教育。
4、游戏区
在民间游戏区,我们发动家长,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玩具,并根据我们地需要以及孩子地年龄特点,安全因素等进行了整理,选择了陀螺、沙袋、风车、杏核、降落伞、冰棒棍等适合游戏的材料。这些材料可塑性强,可以千变万化,来源于一代又一代有的生活,所以深受孩子的喜爱,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可以一物多玩,充分发挥了孩子的创造力。
二、多样化教育方式,通过区域活动培养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
要使活动区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因此,我们注重探索多样化指导方式,为幼儿提供充分的表现美的感受美的机会。
1、创设民间艺术氛围
幼儿在充满民间艺术氛围的环境中,通过与环境和材料的合作,从中他们受到了民间艺术美的熏陶,萌发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们园开展的区域活动,不是单一的让幼儿去”做做、玩玩”,而由教师从中去协调各类活动之间的联系,将民间艺术教育与区域活动有机相连,将区域活动与幼儿的一日活动有机相连。如:在“鱼”这一主题中心活动中,让幼儿画《美丽的鱼》,我们有意识地在自然区中放置几个鱼缸,鱼缸里有金鱼、鲤鱼。请幼儿在活动画中观察其特征、形态,激发幼儿
绘画地兴趣,由于活动区的感染,幼儿在绘画时,用不同的民间色彩将鱼儿打扮的特别漂亮。区域活动之所以受到幼儿的喜爱,就是它能为幼儿提供较宽松地自由发挥空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择活动区,自由地选择操作,区域活动没有一定局限性,幼儿可以大胆的想象,俗语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如:美工区中,小朋友用玉米皮编出许多“小鞋垫”、“小花”、“小眼睛”、等,会画时,她们能根据自己的意愿画出故事情节等。他们的创作会让你大吃一惊,同时也获得了成功与自信,这样即曾加了幼儿选择的机会,又激发了幼儿的创造性。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是激发幼儿创造欲望的好方式。
2、活动区教学应以鼓励引导为主,重视幼儿的个体差异
活动区教学教师应以鼓励性地语言帮助幼儿引导为主,重视活动的欲望。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能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指导。在指导中教师以鼓励性的语言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激发活动的欲望。在指导中还特别关注那些胆小、孤僻的幼儿,多以信赖的眼光和亲切的语言鼓起幼儿的勇气和信心,使她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学习,自己在活动中去探索、创造。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学习。
3、纠正偏区,激发幼儿全面参与区角活动,促进均衡发展
我们发现不少幼儿存在偏区现象。如:许多男孩对“表演区”、“编织区”有偏见而无兴趣,许多女孩只愿意跳舞而不愿意涉足其它,部分幼儿偏爱文学、音乐,对美术不感兴趣,部分幼儿只愿意画画、剪纸而不愿意跳舞,面对这些情况,教师要认真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重心审视所设的区角是否贴近各类幼儿的能力和兴趣,有针对性地调整区角内容,补充活动材料,丰富幼儿生活生活经验。活动中还可采取陪同参与,推广活动内容如:“咱们到XX区玩吧!”“你一定能剪出漂亮的图案”等办法,加强薄弱环节的引导,激发幼儿全面参与区角活动,促进均衡发展。
三、开展区域活动,实施民间艺术教育,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目前我们幼儿园的课堂教学,几乎没有幼儿的选择自由:从教学活动内容、材料、方法、时间、空间、合作伙伴等方面,供幼儿选择的余地十分有限,指定远远多于选择,选择的范围也是很小的,因为活动目标和内容单一,材料欠丰富,很少考虑个性差异。区角活动则不同,每次让幼儿开展区角活动,这时幼儿会兴高采烈地来选择自己所要活动的场所,他们无拘无束,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选择材料进行拼贴、表演、绘画等等。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幼儿在表现自我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树立了自信心,性格活泼开朗”,幼儿在区域氛围中,心情也特别开朗,她们一有时间就跑到活动区中,感受她们的无穷乐趣,孩子们在一起不再是打打闹闹,而是团结合作,友好交往。在区域活动实施民间艺术教育,弥补了课堂教学的空白,幼儿轻松、愉快,易于接受,各方面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1、开展区域活动,萌发了幼儿初步感受美的表现美的机会
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区域,让幼儿在活动区中轻松愉快地表现自我,萌发了幼儿的感受美、表现美、再选美地情趣。表演区中,一个个动人的民间故事,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如“西游记”、“小羊和大灰狼”、”彩霞姑娘“等。在小朋友的表演下更生动,幼儿戴上各种头饰,伴随各族音乐旋律翩翩起舞。美工区中地幼儿画的画,剪的剪,捏的捏。他们一双双灵巧的小手绘制出一幅幅、一件件精美的民间艺术作品,他们绘制的不仅仅是几件艺术作品,他们绘制的是中华民族艺术长盛不衰的宏伟蓝图。
2、开展区域活动,幼儿自信心曾强,形成了活泼开朗的性格
活动区中的民间艺术教育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幼儿在表现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树立了自信心,性格活泼开朗,心情特别开朗,他们一有时间就跑到活动区中,感受民间艺术赋予他们的无穷乐趣,孩子们在一起不再是打打吵吵,而是团结合作,友好交往。
3、开展区域活动,培养了幼儿创造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教育技巧的奥秘之一在于:儿童从一个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鼓励的话。”“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最美好的东西,发现他们,不去用学校里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鼓励独立工作---创造。”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培养幼儿创造性要做到“六大解放”,即解放幼儿的眼睛,解放幼儿的头脑,解放幼儿的双手,解放幼儿的嘴巴,解放幼儿的空间,解放幼儿的时间。这实际上是要给幼儿以极大的自由,以便把焦虑心理降低到最低程度,从而使幼儿的巨大 创造潜能释放出来。
实验中,我们发现区域活动没有一定局限性,幼儿可以大胆地去发挥、去创造。小朋友在表演文学作品时,可以夸张地表演,大胆地想象,美工区中,小朋友用玉米皮编出许多“小鞋垫”、“小花”、“小鱼”等自己喜欢的作品,绘画时,他们能根据自己的意愿画出故事情节。如:“在画“美丽的花”时,有的小朋友,添画上许多的小草,小虫、有的小朋友画上各种画,说是花儿来比美,还把它编成故事来讲,有的小朋友还画出各种花地形态,有的想象可真丰富!由此可见,区域活动提供了幼儿想象和创造的环境、俗语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是激发幼儿创造欲望的好方式。开展区域活动,实施民间艺术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和各种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不仅培养了幼儿的感受、理解、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能够陶冶幼儿情操,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感,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和谐发展,全面提高了幼儿的素质。
第五篇:幼儿园本土化民间艺术教育的实践
幼儿园本土化民间艺术教育的实践
[摘 要]将本土化民间艺术引入到幼儿日常生活中,通过精心创设民间艺术教育环境,充分挖掘本地的民间艺术资源,以多样化的民间特色区域活动为亮点,让孩子在感受美的过程中自发地喜爱上民间艺术,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
[关键词]民间艺术;本土化;艺术教育
一、创设环境,营造氛围
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充满美感的民间艺术教育环境,可以让孩子从感受美的过程中自发地喜爱上民间艺术,接受民间艺术文化的熏陶。如走廊上的“农家乐”区域,走廊的天花板上吊上造型雅致的灯笼、形态各异的风筝、芦苇叶制成的风车、蚱蜢以及师生共同收集制作的民间手工作品;“小院”的前面则是幼儿种植的农家小作物,时时让幼儿感受民间艺术的神奇魅力,体验创造与成功的快乐。
二、精选教材,建构课程
首先充分利用现有教材。通过网络搜寻、文本查阅以及问民间文化艺人咨询等途径,以新的教育理念对这些教材和已有研究成果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价值分析和筛选。二是以民俗、节日活动为线索,挖掘其中的教育因素。将节日来历故事、民俗娱乐活动等引入教育教学,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三是通过对民间艺术用品商店、南通民间艺术馆等的实地调查、参观,开发了一系列民间工艺、社会文化的教学内容,如“蓝印花布”“音响风筝”和美丽的“刺绣”等。在此基础上,初步建构本园的民间艺术教育内容体系,主要包括民间美术类,像剪纸、扎染、刺绣、编织、花灯等;民间音乐类,像海门山歌、民间歌谣及音乐游戏、民间乐器等;民间文学类,像海门童谣、民间故事等。
三、大胆探索,形式多样
1.设置民间艺术特色的区域活动。手工坊、编织坊、剪纸坊、扎染坊、泥塑坊等系列区域,为幼儿提供了活动和表现艺术才能的机会和条件。幼儿在与材料的积极互动中,用不同的方式演绎了自己对传统艺术的理解与认识,表达了自己对世界、对生活的感受。
(1)手工创意坊:刺绣、扎花灯、扎风筝、纳鞋垫、扎扫帚、压帘子等。陶行知先生曾说:“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幼儿园请来扎花灯艺人,扎扫帚、压帘子的师傅,问这些老艺人学习扎、剪、编等各种技能。一只只生动形象的花灯、一把把淳朴的扫帚、一卷卷精美的帘子、一双双喜人的鞋垫作品现身了。
(2)编织坊:编织蛋袋、渔网、草鞋、芭蕉扇、麦秸粘贴、稻草创意造型等。在欣赏具有农家特色画面的基础上,让幼儿用麦秸等自然物进行粘贴,如挑谷子、插秧,农家小屋;用剪、折、捆、扎等多种技能编织出造型各异的小动物,在实践中发现和感受民族游戏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真正验证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句话――“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
(3)有趣的陶艺坊:漂亮的小茶壶、简洁的笔筒、瓶子、瓦片画等。用颜料在瓶子上作画,用鲜艳的色彩在瓦片上装饰,更是孩子们百玩不厌的创意游戏。孩子们在尽情“玩耍”中领悟了传统艺术的魅力。
(4)剪纸坊:剪窗花、剪雪花、剪小动物等。剪纸是一种实用性强、表现力丰富、流行最为广泛的民间艺术。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各种剪法:镂空法、二方连续法、重叠累加法等。利用这种具有鲜明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流行最为广泛的民间艺术来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趣,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变得“心灵手巧”。
2.专门性教育活动与渗透性教育活动相结合。专门的教育活动是指由教师组织的集体的全班或小组的学习活动,是幼儿园实施民间艺术教育的基本途径。幼儿园以主题教学和区域活动相结合,园内教学和园外实践相结合,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相结合,幼儿园活动和亲子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展现。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环境资源,注重发挥环境对幼儿情感和认知上的熏陶作用,将民间艺术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晨间接待时,播放朗朗上口的民间童谣,写春联,剪窗花,猜灯谜;自由活动时间,在活动区开展民间艺术创造活动,如民间服饰秀、种子粘贴、编织渔网、纳鞋垫、挑花棒等;餐后散步时,带幼儿欣赏园内壁画和民间艺术手工作品;午睡起床时,讲述民间故事;离园活动时,欣赏民间音乐、海门山歌等。
责任编辑 沁 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