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李白羁旅天涯的落寞与悲凉
论李白羁旅天涯的落寞与悲凉
摘要:光彩照人的诗仙李白在人们心目中总是以傲岸不羁的神态睥睨功名富贵。他浪迹天涯,逍遥自在,诗酒风流,一掷千金的形象深入人心。事实上,浮华背后,隐藏着一颗备受煎熬的心。关键词:李白,飘零,思乡,悲凉人生
李白是盛唐的时代骄子。人们提到他的名字时总带着一种无限的敬仰与欣羡。忆昔开元全盛日,李白担当着润色鸿业的历史使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走出蜀郡,为盛唐气象引吭高歌。千百年来,在人们心目中,李白已经成为了大唐王朝的代名词。“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这不仅仅是诗人一己的万丈豪情,也表现出盛唐兼容并蓄的宽广胸怀。他自称“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苏颋赞他“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司马成贞说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杜子美称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四明狂客贺季真则是“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在李白的身上围绕着太多的光环。他的傲岸独立和放浪形骸加上那个飘逸的诗仙称号都使他超乎世外,璨若星辰,仿佛真携着几分仙气,而非活生生的人了。事实上,李白也是人。他也和普通人一样会有痛苦和烦恼。只不过人们往往为他狂放不羁的语言、浪漫奇特的想象以及凌驾风雷的气势所折服,忽视了散落在这些奇篇伟制中的苦闷、忧愤和悲慨。而真正的李白,恰恰常常是在痛饮狂歌的悲凉与落寞中顾影自怜,把酒问月。诗仙也是有痛苦的。
1书剑飘零的孤独
携风雷之势,犹如霹雳轰鸣,李白的诗歌意象壮美,气势宏大。这是他内心世界的反映,也是他狂放自信的表现。在他的心目中,自己就是庄子《逍遥游》中“抟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总有一天会风鹏正举。“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学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他的谒见信,写得纵横捭阖,英气十足,从不卑躬屈膝,洋洋洒洒,“下笔不休”。作为文章的确是文气十足,但是作为谒见信,往往给人桀骜不驯的感觉。他自己也承认“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上李邕》),但依然故我。李白写过不少谒见信,基本都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这与他的表达方式不无关系。唐代文人进行干谒时有一种普遍心态,即他们总是抱着很高的期望值,一方面对个人才干自视甚高,另一方面把前途想象得过于美好。“因此长安受挫被遣后,他受到的打击很大。他的理想和热情灰飞烟灭,遭世遗弃的孤独感和悲怆感汹涌而来,淹没了诗人的情感世界。‘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送蔡山人》),是遭世遗弃的深悲。‘一朝去金马,飘落成飞蓬。宾客日疏散,玉搏亦已空。’(《东武吟》),旧时的交往者离己而去,门前冷落鞍马稀,这是一种真正的孤独之悲,痛入骨髓的是诗人政治前途似飞蓬离根、落叶离本的无依无托的流浪感和失落感,这是真正让诗人感到希望无寄、前途渺茫的悲怆之痛。”[1]
李白的思想中有道家的成分。在极度绝望和失意时,他曾一度入道归隐,但是儒家“安社稷,平天下,济苍生”的思想在他的头脑中从来都没有被搬向后台。他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实现理想的机会。诗文干谒不能让他历抵卿相,那就干脆投笔从戎——“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永王李璘三顾茅庐请他下山,他就兴致勃勃地写下十一首《永王东巡歌》,“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慷慨前行。“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希望能够得到永王的重用,大展宏图。永王兵败,他被长流夜郎,遇赦放还多次求人引荐,又多次失败,遂以痛饮狂歌发泄胸中的苦闷。但在去世的前一年,听说李光弼大举征兵出征东南时,他又摩拳擦掌请缨入幕,终因病半道而还。
李白就像一个屡败屡战的斗士,生命不息,奋斗不已。来往于大唐江山,自西而东,从南至北,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为了自己的理想,他书剑飘零,九死未悔,百折不挠,并为我们留下了瑰丽壮美和意气风发的伟大诗篇。但这其中一杯苦酒,几多忧愤?掩不住的悲凉与落寞尽在这一杯之中和酒吞下„„
2“黄金买醉未能归”
李白出蜀后一生都没有再回去过。那里有他的父母和亲友以及他所热爱的峨眉山月。难道他真是天涯浪荡子,不念旧情吗?显然不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简单易懂的《静夜思》流传千年,终古常新。他在《淮南卧病书怀寄赵征君蕤》一诗中也提到“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些诗篇足以说明李白对故乡的一片深情。然而“莫谓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别匡山》),其功成身退的思想显而易见。他相信自己有一天能够大鹏展翅,荣归故里。哪知造化弄人,他飘零一世,却没能赢得半点功名。功名不成,何谈身退?这是李白的尴尬和耻辱,更是他难以言说的痛苦。
入赘许家,定居安陆之时,李白曾多次谒见裴长史,却遭人谗谤,终被裴拒。遂只身前往长安,谒见王公大人,也颇受冷遇,毫无结果。穷困潦倒的他也和一般的文人士子一样,郁郁不快,甚至自暴自弃,一度和长安市井少年浪游,发生冲突,幸好被友人陆调救出。本以为到了长安,心心念念的圣主应该近在咫尺,谁知道咫尺竟是天涯。他在长安蹭蹬几许,想要回到妻子身边,却因大言放语,谓:“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而今,未能“历抵卿相”,竟一事无成,无颜见江东父老,只好在梁园悲吟“黄金买醉未能归”了![2]。在《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中,也有“黄金白璧买歌笑”的情形。大抵都是述说自己潦倒不遇的愤懑。
李白未曾回家,也不能回家。然而他的思乡之情却从未斩断过。对明月意象的反复吟咏,昭示着他的一片思乡之意。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常相随。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我似浮云滞吴越,君逢至主游丹阙。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此诗表面送蜀僧晏入中京,实则饱含诗人对峨眉山月和故乡的一片深情。“我似浮云滞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在对僧晏的美好祝愿中,以一个“滞”字,深刻地表现出诗人想要一展宏图却有心无路,只能辗转飘零,归家无望的哀伤。诗人甚至羡慕僧晏能够“还弄峨眉月”,而自己却不知何时能再见故乡明月了。此时李白六十岁,距出蜀时作《峨眉山月歌》已过去三十六年。时光荏苒,诗人垂垂老矣,同是歌咏峨眉山月,心境早已大不相同。少了份仗剑去国的欢快,多了份岁月蹉跎的悲凉。这种悲凉在李白即将离世时显得更为明显。回忆中的哀伤已变成了“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的凄楚,充满着一种“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悲壮。
3晚景凄凉,客死他乡
李白的富贵生活,也只是在他青年时代漫游吴越之时。“一次散尽三十余万”的壮举在晚年是再难出现了。自安史之乱后,诗赋文章变得一文不值。文人们以文为生十分困难。长流夜郎的经历更让李白的身心备受煎熬。好友贾至被贬巴陵,李白赠诗劝慰道“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诗中“恩深”二字用反语,讽刺之意甚浓,但绝不似从前那样锋芒毕露,而是多了份老成持重的含蓄与无奈,甚至有那么一瞬让人感觉两鬓斑白的老诗人,犹如经霜的秋蝉有气无力,却还在枝头做着最后的悲鸣。战斗性虽然还有,但这哪像当年裘马轻狂,傲岸不羁的李太白啊?可见长流夜郎的经历的确对李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李白的晚年生活中更加离不开酒了。他的悲愤在酒精的刺激下达到巅峰状态——“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把那君山削平吧,让那湘水从铲平了的君山上毫无障碍地流过去吧!“我且如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我来为你把那黄鹤楼捶碎,你也来为我倒却那鹦鹉洲。多年的郁积和愤懑在这些诗句中喷射而出,一泻千里。这里诗人用了许多破坏性的词语,又是“刬却”,又是“捶碎”,又是“倒却”。诗人不是有“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和“黄鹤楼
前月华白”的诗句,常常把自然风物当作吟咏的对象吗?如果不是胸中苦闷压抑太久,相信李白不舍得对自己钟情的自然山水下手。
理想是越来越远了。生活境遇也是每况愈下。此时的李白也早已不是当年赐金放还的翰林学士了。登门干谒也不受重视,每每被人当做“文丐”看待。曾经高唱着“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李太白也陷入窘境了。他在《醉后赠从甥高镇》一诗中这样写道:
“马上相逢揖马鞭,客中相见客中怜。欲邀击筑悲歌饮,正值倾家无酒钱。江东风光不借人,枉杀落花空自春。黄金逐手快意尽,昨日破产今朝贫。丈夫何事空啸傲,不如烧却头上巾。君为进士不得进,我被秋霜生旅鬓。时清不及英豪人,三尺儿童唾廉蔺。匣中盘剑装鱼昔鱼,闲在腰间未用渠。且将换酒与君醉,醉归托宿吴专诸”。
诗中叙写了生活的拮据窘迫,充满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愤懑情绪。诗人以狂放不羁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心头郁积的深刻苦闷,语言奔放而内容沉重。[3] “文章憎命达”,李白最后死在安徽当涂李阳冰的家中,远离蜀郡,远离妻小。李白之父以客居蜀郡,李白最终客死他乡,冥冥之中有一种宿命的味道。临终前李白作《临路歌》,慨叹自己这只大鹏中天摧折,孔子已经没世,再也没有人为他这样的英才哭泣了。其实李白多虑了。千百年来,人们从未忘记过他这个蜀郡飘来的仗剑歌者。他闪耀在浩瀚宇宙的夜空之中,他的精神为后世所推崇,他的诗篇千载传诵。太白死而有知,也能有一丝安慰了。
作为诗人,李白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其影响如江海之波涛,席卷天下,回荡千年。但作为一个褪去仙光的普通人,他的一生充满着落寞与悲凉。纵观李白的一生,多是羁旅天涯,四海飘零。同时代他的崇拜者魏颢,为了见他一面,也是走南闯北,东奔西跑才得以一睹仙荣。他也曾多次用“浮云”和“飞蓬”自比,表现一种无根无依的孤独。羁旅天涯类转蓬,但却是为理想而奔波。一生追寻,屡屡碰壁,“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期间,“会稽愚妇轻买臣”的耻辱,“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的孤独,“黄金买醉未能归”的苦闷,“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茫然以及“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悲愤,都累积成诗人心中越来越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但我们倾心于李白,我们热爱他那一首首荡气回肠的诗歌,不是因为他的沉重,而是这沉重所外化出来的豪迈与奔放。是这些沉重,让“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乐观、“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放、“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傲岸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蔑视变得更加力透纸背,非同凡响。是这些沉重,给了我们一个更加可敬可爱而又亲切直率的李白。同时,也是这些沉重,让千载以下的人们为他心疼、为他神伤。“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垠草连云。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白居易《太白坟》)„„
注释:[1]万诚毅.在“酒神”的狂舞中解读李白[J],2004.12.09 [2]安琪、薛天纬.李白年谱[M].齐鲁书社,1982,第35页 [3]张厚余.太白诗传[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参考文献:[1]万诚毅.在“酒神”的狂舞中解读李白[J],2004.12.09 [2]安琪、薛天纬.李白年谱[M]..齐鲁书社,1982 [3]张厚余.太白诗传[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9 [4]杨义.李杜诗学[M].北京出版社.2002 [5]康震.康震品李白[M].东方出版社.2006 [6]安琪.李白传[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
指导教师评语:
成绩:
签名:年4
日
月
第二篇:论李白诗歌
论李白诗歌
学院:文学艺术学院
班级:汉文
姓名:杜佳彦学号:
2012级2班
2012504010 唐诗专题课程论文
论李白诗歌
摘要: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具有神奇的艺术魅力,内容丰富多彩,艺术手法变化多样,取得了后人难以追及的成就。本文主要从其诗歌的意象、风格、和艺术成就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李白诗歌
意象
风格
艺术成就
一、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描绘的具体形象,是融入了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创造意象并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是诗歌创作的一种重要方法。李白诗歌中的众多意象,不仅体现出李白独特的人格意识和不朽的人格魅力,更体现出意象这一方法在诗歌运用中的独特魅力。
(一)李白诗歌意象的分类
李白诗歌中意象的分类大多数还是与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的意象分类相一致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一是草木类。草木类中的代表意象有梅、兰、竹、菊、青草、杨柳、松柏、梧桐等。草木类的意象主要经常用来表现人物的人品或者性格,例如松柏表示刚正不阿、梅花代表高洁不屈等。李白诗句中有“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里用桃花表现的就是与世无争,其乐融融的境界,桃花是春天的象征,是理想桃源的象征。二是动物类。动物类中代表意象的有大鹏、大雁、蝉、杜鹃等。李白诗歌中典型的意象是大鹏。代表诗句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另外“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诗中的大鹏是作者李白的自我外化,诗人将大鹏视为理想与抱负的寄托,赋予大鹏气贯长虹、直冲霄汉的人格力量,是诗人慕自由、尚洒脱的独特思想意蕴的体现。三是器物类。器物类中代表意象的有酒、酒杯、剑、船、镜子等。酒和剑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比较典型的两个意象,男诗人用的概率更大,而且在描写战争的时候,剑这个意象出现的比较频繁。关于酒的诗句,最出名的诗句之一就是李白的那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虽然诗人在诗句中并没有直接写到酒这个字,但是诗人却用“莫使金樽空对月”描写出了一幅豪迈喝酒的场景,显得十分具有英雄气概。四是气象景物类。气象景物类代表意象的有夕阳、雨雪、流水、白云、蓝天、青山等。这类意象通常都是抒情意味比较明显,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出现的相对较多。如《独坐敬亭山》中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诗句中的“孤云”是失意落魄的自我,如《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其一》中的“兰生谷底人不锄,云在高山空卷舒”中的“云”是作者李白个性自由的精神写照。
(二)李白诗歌意象的特点 在李白的诗歌创作中,诗歌意象表现出了十分明显的个性特征,主要突出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李白诗歌中的意象组合丰富,变化多端。例如在《行路难》中,诗人写到“子青自弃昊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两个非同时、同地发生的事情,诗人把它们并列在一起,成为互相映衬的意象,揭示出正直之士的不幸命运,给人壮阔悲凉的艺术感受。其次,李白善于利用意象表现其象征性,而这种象征大部分表现了诗人本身的仙风道骨及侠士风采。例如《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众所周知,黄河之水不可能从天上来,但是李白却用这样狂野的意象描绘了黄河的壮阔,让人身临其境。第三,李白善于利用意象在自己的诗歌中营造一种奇突之美。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是有一定固有模式的,一般诗歌的意象都蕴含了自己固定代表的寓意。但是李白在使用这些意象的时候往往与其他诗人大相径庭,表现出自己的独到之处。例如在《赠汪伦》中,李白感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水”这个意象在古代诗歌中大多数表现的是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但是李白偏偏在这首诗歌中用潭水来表现与汪伦之间深厚的情谊,不仅让人有新奇之意,而且借助“千尺深”的潭水,让我们也轻而易举地体会到了诗人与汪伦之间情谊的深厚。
(三)李白诗歌中典型意象的分析 李白的诗歌中出现的意象数不胜数,但是仔细分析李白诗歌我们也不难发现,虽然意象的数量很多,但是李白却对一些意象更为偏爱,所表达出的情感与思想也更为深厚,下面我们就着重分析几个李白诗歌中几个比较典型的意象,这也是李白诗歌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意象。
1.李白诗歌意象之“流水”。水无形无态,水又千姿百态。水最轻柔,软如丝绵;水最刚强,滴水穿石。水最有艺术的可塑性,水是李白诗歌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意象,据相关统计我们可以知道,在李白流传下来的九百多首诗歌中,出现了将近四百次有关流水的意象。其中比较熟悉的诗句有“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流水如有情,幽哀从此分”、“好风吹落日,流水引长吟”等。李白格外钟情于流水这个意象,在诗歌中频繁使用,说明它与李白的思想情感紧密相联。笔者认为,李白诗歌中的流水意象其实是诗人比较隐秘的一种表现生命意识的情感。李白诗歌中的流水意象绝大多数并不是作者单纯的对自然景物进行描写,有的时候流水表达了时间内涵,而这一内涵正是折射出了诗人强烈的生命意识。用流水这一意象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并非是李白独创的,事实上流水这一意象经过中国数代文人的反复锤炼已经沉淀为中华文化中一个十分特殊的文化符号:和而不同,兼容并蓄。
2.李白诗歌意象之“剑”。李白不仅是一名浪漫的诗人,还是一名武功高强的侠客,因此在他的诗歌中频繁的出现“剑”这个意象,就显得十分自然。剑是我国最古老的兵器之一,代表的是力量与权威。在全唐诗中,李白笔下一共出现了一百零七次“剑”这个意象,由此可见他对“剑”这一意象的钟情。李白从小就学习剑术,对剑有着深厚的感情,甚至他在自己的诗歌中把自己的妻子也比作了“拙妻莫邪剑”。李白生活在我国古代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代民风开化,国威远扬,因此李白的个人理想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他在诗歌中频繁的使用“剑”这个意象,也表现了他想要建功立业的博大胸怀。“剑”这一意象不仅寄托了诗人对于自由的渴望,还表现了诗人一生都想追求的报效国家的情怀。
二、风格
李白诗歌的风格有多维度的呈现,但以雄奇飘逸、真率自然为主。具体说来,又具有雄壮豪放、神奇瑰丽、飘逸洒脱、天真率直、清新自然等特点。
(一)雄壮豪放
李白的诗歌往往给人一种雄壮豪放的美,这可能与李白好大言有关。李白在《上李邕》一诗中写道:“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种“大言”,实际上就是夸大的话,也就是说大话,常常有意夸大数目,用巨额数量词进行修饰,如“白发三千丈”(《秋浦歌》)、“飞流直下三千尺”(《望庐山瀑布》)等,这样就容易给人一种豪壮的感觉。这种好“大言”,还常常表现为对雄伟阔大、奇特壮美的意象的追求。李白的诗,境界往往十分开阔。你看他写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可谓气势浩荡,一泻千里;他写五老峰:“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望庐山五老峰》),境界也十分壮美。再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声,白波九道流雪山。”雄奇壮美的意象组合,给人以一种崇高感。又如《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象亦极为阔大壮观。他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似乎特别倾心,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当然,李白好“大言”,自然也就常用大胆夸张的手法。他写《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他写《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他写饮酒:“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他写大风:“一风三日吹倒山”(〈横江词〉)。这些极为大胆的夸张,往往能形成磅礴的气势,给人以雄壮豪放的美感。
(二)神奇瑰丽 李白诗歌的奇主要在于它善于运用丰富而奇诡的想像,创造出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并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意蕴和精神境界。诗人常将想像与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手法相结合,把现实与理想、人间与幻境、自然与人事,巧妙地熔铸成篇,创造出神奇瑰丽的艺术境界。李白诗歌的想像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他的奇特的想像,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像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像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李白还好写一些奇幻的境界。如《古风》第十九写他升天神游的美丽幻想:“西岳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借写梦游天姥山,却引出了一个虎啸鸾鸣、仙人纷至的神奇境界:“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种境界可谓奇之又奇。李白也好写一些奇异的景物。如《蜀道难》写蜀道,它不仅写了神话传说,想像奇特,把人们带入了“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神话世界和“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神奇想像中;而且它把蜀道上的自然景物也写得非常奇异。李白诗歌的奇还表现在它那大起大落的结构上。例如《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其重点不是写离情别绪,而是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的牢骚。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在这首诗里被完美地统一起来了。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入苦闷的深渊。直起直落,大开大合,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结构,最适宜于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的急遽变化的感情。
(三)飘逸洒脱
李白是一个才情浪漫、飘逸不群的诗人,杜甫《饮中八仙歌》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一种多么飘逸的风采呀!他狂傲不羁、飘逸洒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这是何等的气魄呀!他可以潇洒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程度,他整日幻想着那“驾鸿凌紫冥”的神仙生活,以至于他的死也被后人传说成是“跳江捉月”、“骑鲸升天”,死也死得潇洒飘逸。李白的歌行体诗歌,最具有飘逸潇洒的艺术风格。如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梁园吟》等作品,以自身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像,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至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不仅感情一气直下,而且还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来显示其回旋振荡的节奏旋律,造成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度,呈现出豪迈飘逸的诗歌风貌。李白的绝句境界清新,也内含飘逸潇洒的风神。他的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适的气质,反映到他的绝句里,就是飘飘欲仙、超尘脱俗、情韵隽永、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象,形成了清新飘逸的情思韵味。如: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在这些诗句里,我们基本上看不到世俗的污浊和混乱,看不到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的肮脏和庸俗,所能看到的只是安闲的山,悠然的水,淡泊宁静的心情,感受到的是心随物化、心与物冥的潇洒与安然。在空明、澄净、悠然的意象里,渗透着诗人对世俗社会的否定和批判,更传达着诗人个性的风流倜傥和浪漫洒脱。
(四)天真率直
李白性格天真,灵魂透明。他胸无城府,襟怀坦白,敢讲真话。他是一个心直口快、表里如一的人,因此,他的心极易与读者沟通。他的大喜大悲,他的喜怒哀乐,总是表露得淋漓尽致。他被朝廷征诏、春风得意之时,便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仕途不如意时,他就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三首》之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他自负时,就毫不掩饰地自我夸奖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他忧愁难解时,便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他到别人家作客,却喧宾夺主地劝酒:“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将进酒》)他玩累了,便向朋友挥挥手说:“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他愤怒时骂那些权贵说:“蹇驴得意鸣春风”,“董龙更是何鸡狗!”(《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他悲哀时说:“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他的这些不加掩饰、直出肺腑的快言快语,使人感到格外的亲切。
三、艺术成就
李白是我国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称赞他的诗时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一)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
李白是一位情感强烈的抒情诗人。在他的诗篇中激荡着火焰般的情感。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使他笔下的一切都带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这种强烈的主观个性,在他的诗篇中都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如:《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公无渡河》:“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出龙门。”
(二)大胆的艺术夸张和丰富的想象
长期漫游的经历,倔强的个性,对现实的叛逆精神,给李白的 诗篇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艺术夸张。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如他的《望庐山瀑布》、《庐山谣》二首诗就是这方面传诵的名作。后一诗中,他在庐山顶上望大江的景色“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这首诗完全摆脱了真实空间感觉的拘束,以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突出了山川的壮丽,展示了诗人壮阔的胸怀。黑格尔曾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艺术家的想象。”李白的诗歌就显示出了这种超凡的想象,创造出了许多常规不可思议的诗篇。
(三)诗歌体裁多样,不为格律所束缚
李白的诗篇不拘对仗,奔放流动,运用的诗体也不拘一格。但他使用最多的还是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这两种诗体在当时也是最新最自由的,和他那自由豪放的个性也特别适应。李白这方面的成就源于他对乐府民歌的学习和研究。
(四)语言清新自然
李白的诗歌在语言上不屑于过分的雕琢刻画,只有天真自然之美。如:《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观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2002.[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增订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修订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中国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三篇:论柳永羁旅词的情景交融
摘要
柳永是中国文学史上颇受争议的人。他才华横溢却不为统治阶级所纳,连苏轼这般文豪也不耻其流连于烟花之地为青楼女子作赋写词。他是文学史上第一个致力于写词的专业人员。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柳永羁旅词的情景交融。从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三个方面进行剖析,解读他朴实婉约的文字里流露的高超艺术,赞扬他将情景交融运用得游刃有余的境界。
关键词:柳永;羁旅词;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
Abstract Liu Yong is a controversial person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But his talent to the ruling class, nor shame for such literary giant Su Shi place of its engagement in the fireworks for the prostitutes who write words.He was the first literary history of professionals committed to write words.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scene is always some words.From scene hides the sentiment, sentiment in see scene, scene three aspects are analyzed, interpreted his gracious words reveal the superb art of guileless, praised his applying scene must swim blade enough to spare.Key words:Liu Yong;Some words;Scene hides the emotion;Sentiment in see scene;The scene
目 录
中英文摘要…………………………………………………………………………(1)
一、景中藏情,展现羁旅情怀………………………………………………………(3)
二、情中见景,寄托羁旅生涯………………………………………………………(9)
三、情景交融,在羁旅生活中寻求自我价值……………………………………(10)
四、结语 …………………………………………………………„„„„„„(12)参考文献…………………………………………………………………………(13)致谢………………………………………………………………………………(14)柳永是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他一生仕途坎坷、行役漂泊,常在秋风秋雨中浅斟低唱,抒发才志未展,思乡念亲的羁旅情愁。羁旅一词多表现游子思乡暮归之情,柳永常年不得志的生活背景,将羁旅情怀和婉约风格本能地结合一起,形成独特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在柳永羁旅词这一题材中,他壮志踌躇,情感丰满,写作往往与自然风景悄然天成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其描写更加细致,创作更加富有含义。其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不但展现出柳永本人驾驭语言的超长能力,也将羁旅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截取柳永词中“秋天景色”为其寄托羁旅情怀的凭借点,运用柳永词相关词句对柳永羁旅行役情怀进行分析,探讨其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一、景中叙情,展现羁旅情怀
柳永羁旅词上下阕情景相融,上阕集中笔墨描绘景物,下阕往往在用词造句中蕴含羁旅情感。看似轻描淡写,却浓墨重彩勾勒出词人的羁旅之情。
(一)萧瑟秋景,堪诉悲秋情怀
柳词汇景繁多,以秋景为主,从秋天萧瑟之景中流露悲秋情感,于适时处再着笔墨,景中之情,活灵活现。
《双声子》中词人离开之时正是凄切寒蝉的秋季,到达目的地时更是秋色渐浓,一句“晚天萧索”①统领全文之景,其伤感悲秋情节赫然显现。
《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②即点明了深秋的季节和离别的时间地点。“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更是历代传诵的送别名句,清秋冷落体现了词人的悲秋之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③虚景实写,设想酒醒后的境况,杨柳在秋风中轻轻摇曳,残月当空,词人的羁旅之苦在秋景的衬托下更显清丽凄苦。
《轮台子》 中“满目淡烟衰草”④的秋草衰败、《引驾行》 中“蝉嘶败柳长堤暮”⑤的秋蝉哀鸣迟暮之景、《雪梅香》“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动悲秋情 ①谢桃坊撰《柳永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第114页。②谢桃坊撰《柳永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第89页。③谢桃坊撰《柳永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第89页。④桃坊撰《柳永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第121页。⑤谢桃坊撰《柳永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第122页。绪,当时宋玉应同。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①更是把萧索颤动的悲秋情怀与渔市、水村这淳朴的景象相结合,使秋景中所含的各种凄凉孤独之感更加真切,使人感同身受。
文学是心灵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有效方式,可见词人产生这样的伤感气氛与其内心的抑郁不得志是分不开的。回首柳永的宦游生活,“奉旨填词柳三变”②闻则豁达,实则不然。“悲秋”正体现出了历代游子追求官宦生活却不得不旅居异乡,导致两地相思的痛苦。而柳永,尤其独特,他并非无华,而是光辉过于耀眼才引来皇帝的嫉妒,“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皇帝不能容忍这样放荡不羁自以为是的人在朝为官,故而断其后路。故而柳永眼见秋天萧瑟皆触发悲秋的伤感。
提及“悲秋”即联想到战国的宋玉。“悲秋”的母题或者主题原型确定于宋玉的《九辨》。“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见说兰台宋玉,多才多艺善辞赋”、“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正同”③皆是其受宋玉影响的真实写照。词人舟车劳顿,仕途无望,辗转徘徊于荆楚风光,正是宋玉的家乡,故而受到当地风气以及其留下的文学影响。遥想宋玉也是这般仕途不得志,旅居于其当年疏泄哀愁的地方,于是产生了共鸣。如《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④
词开头就写登楼所见雨后江天,点出“一番洗清秋”。继而开始描写这雨后的秋景,“渐”字总领,霜凉风紧,凄寂可伤。此三句所写之景辽阔壮远,意境高远,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接下来详细描写秋景衰败,红花绿草都已没有了往日的生机,万物似乎开始凋零,了无生气。一个“当楼”,仿佛将整个江天、关河、金风,统统集中于此,换言之,词人这位飘泊的游子感觉整个苍宇间凄寒、悲凉之秋意一齐袭来,叫他如何禁得住!不变的唯有这长江水,依旧东流,说是 ①谢桃坊主编《柳永词赏析集》,巴蜀书社出版发行1996年版,第190页。②吴清伙:《宋玉《九辨》情感母题与柳永羁旅词的雅化》,刊于《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一期,第61页。
③游国恩,王起,萧涤非等编《中国文学史》(修订本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④谢桃坊撰《柳永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第130页。“无语”也是“无情”,竟丝毫不会被身边所发生的事物所感染,当真水无心无情。
在这“红衰翠减”的秋景之下,多情的词人心里压抑的消极伤感跃然呈现。“不忍”适时点出词人的伤感,故乡渺邈的思乡以及佳人妆楼颙望的相思,也难怪词人最后会发出“正恁凝愁”的慨叹。情真意切皆暗藏于秋景图中。秋景颤动了词人的悲秋情怀,也是秋天读懂了词人,同是天涯沦落人所说便是这般光景。
(二)孤景凄凄,思念佳人情切
词人羁旅苍茫,归期不定,途中所染之景孤单凄切。望着这凄凄孤景,怎么能不看到与景物一般孤单只影的词人呢?往昔流连于烟花之地,为青楼女子作词填曲,虽为世人不耻,却也颇负盛名。
词人尊重也爱慕每一个有才情有性情的女子,认为男女实属平等,同情她们的遭遇,也欣赏她们的气节秉性。这份真情赢得了许多才貌双全的女子,诸如“陈师师、赵香香、徐冬冬”①之流。孤单之景自然唤起了其对这些红粉知己的思念。旅居异地之时,词人敏锐的眼睛总能恰时捕捉到各种景物,常触景生情,善作词以慰相思。如《孤塞》:
一声鸡,又报残更歇。秣马巾车催发。草草主人灯下别。山路险,新霜滑。瑶珂响、起栖鸟,金镫冷、敲残月。渐西风紧,襟袖凄冽。
遥指白玉京,望断黄金阙。远道何时行彻。算得佳人凝恨切。应念念,归时节。相见了、执柔荑,幽会处、偎香雪。免鸳衾、两恁虚设。② 此词一如该词牌名,边塞的孤独者,抒写的乃是孤身在荒寂冷漠的边塞的行役之旅。上阕依旧是写景,天将明而未明的早晨,词人夜宿边塞旅店,一声鸡响,催人上路,“又”体现了词人的不愿意却又无奈。接下来运用一贯的白描手法,描写赶路所见,“山路险,新霜滑。瑶珂响、起栖鸟,金镫冷、敲残月”一番描写流露出旅途艰辛,孤单只影不愿前行却又无可奈何的伤感,从这幅边塞孤独者的踽踽独行图中已隐约展现词人的孤单,为下阕要表达的情感做铺垫。
下阕开头词人即从白描的现实中转入想象。“遥指白玉京,望断黄金阙。”“遥指”与“望断”相对,“遥指”还是很遥远的,“望断”使得意思更近了一层,犹云望尽,表达强烈的渴望,这里指的是思念佳人的强烈情绪。“白玉京” ①冯梦龙著《喻世恒言》,南海出版社发行2002年版 第183页。②谢桃坊主编《柳永词赏析集》,巴蜀书社出版发行1996年版 第174页。与“黄金阙”相对,两者本意皆指天上的宫阙,这里则暗指佳人的住所,也就是妓女闺房。用天上宫阙来作为比喻,可见词人对佳人的爱慕之情和尊重之意,更见词人迫不及待地想回到那“白玉京”与“黄金阙”享受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生活。“道何时行彻”只写旅途的遥远无尽头,但加之词人此刻对佳人的思念,显得漫漫长路更加渺无尽头。
“算得佳人凝恨切。应念念,归时节”三句也写得非常艺术,这是词人站在佳人的角度所写的,佳人翘首盼望,思念却不得见难免心生怨恨,盼来盼去却总盼不到词人归来的身影。“相见了、执柔荑,幽会处、偎香雪。”则是词人想象两人相见的情景,久别重逢两人自当喜不自胜,紧紧握住对方的双手,诉衷肠,你侬我侬。可惜想象终究只是想象,蓦然醒来,看到的依旧是一路的萧索,更显惆怅。
词人将自己孤单而产生的思念佳人之情赋予周遭所见的旅途之景中。情景交融中使我们似乎看到了他恨不得插上比翼飞到京都的场景,可见其思念之情并非一般。
又如《迷神引》:
一叶扁舟轻帆卷,暂泊楚江南岸。孤城暮角,引胡笳怨。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天际遥山小,黛眉浅。
旧赏轻抛,到此成游宦。觉客程劳,年光晚。异乡风物,忍萧索、当愁眼。帝城赊,秦楼阻,旅魂乱。芳草连空阔,残照满。佳人无消息,断云远。①
这首《迷神引》是柳永五十多岁宦游各地所写,堪称是他对这些年“宦游成羁旅”的总结。
结构和上述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是一样的。上阕的“一叶扁舟”、“孤城”、“沙雁”皆暗含词人的孤单思归之情。下阕所抒之情乃是对佳人的思慕之情。“城赊,秦楼阻,旅魂乱。芳草连空阔,残照满。佳人无消息,断云远。”这几句词着重描写了词人思念佳人的感情。“赊”“阻”究竟是什么?“城赊”、“秦楼阻”、芳草连空阔的“赊”、“阻”,词人渴望能够飞奔到佳人的身边,无奈这自然环境的阻碍,望断万水千山也不见踪影,即便是鸿雁传书也得越过这重重阻挠,①王兆鹏 姚蓉评注《柳永词》,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2005年版,第179页。徒有一腔的思念。
这里的几句词主要是着重描写了词人与佳人的“阻隔之景”,因为内心的思念故而眼前的阻隔之景才显得格外的清晰明见,强烈的思绪使词人妄想越过一重重的山水与佳人相会,可见思念佳人的情感是伴随词人旅途始末的。
再如《雪梅香》:
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
临风想佳丽,别后愁颜,镇敛眉峰。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无憀恨,相思意,尽分付征鸿。①
“渔市”、“水村”,这些荒郊野外的集市村落与往昔京都的亭台楼阁相比,当真是冷落不堪。“孤烟”的“孤”、“寒碧”的“寒”、“残叶”的“残”、“愁红”的“愁”,原本孤单苍凉的景物加上这样的形容词更显凄凉,刺痛了词人也刺痛了读者的心。尤其“孤烟”的飘渺不定、“残叶”的随风而逝恰恰与词人的漂泊相呼应。试问在这样的景色下我们怎么会读不出词人想找人一诉孤单的心呢?怎能看不出词人对往昔生活的向往,对佳人的思念呢?“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楚天空阔,江流浩荡,斜阳欲落未落,浮动波间,溶溶千里。这番景象放在秋天里给人一种刺骨的苍凉,茫茫不知归期的感受。甚至于感觉自己就像这茫茫大海中的一滴水,没有目标地在世俗、在自己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理想里挣扎。“落花流水忽西东”词人的这番失意也无处寄托,只能作词来抒写自己内心的孤愤和无奈。正是秋景中孤单的意象与自己此刻的境况相接,才有触景生情的无奈与凄苦。
(三)羁旅苍茫,抑郁漂泊无奈
柳永没有与其他词人在朝为官,享受官宦生活所带来的荣耀,即是因为自身的放荡不羁及所谓的“奉旨填词”。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每一个生活其中饱读诗书,赴京科考的人都是希望自己能够谋得一官半职为国效力,一展才华万古流芳。
柳永的才情是举世共瞩的,他的词遍布大街小巷,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可见影响之大,这种连社会最底层的的人都看到他才华的人却不被统治当局认 ①谢桃坊主编《柳永词赏析集》,巴蜀书社出版发行1996年版,第190页。可,批判他的词是淫词艳曲难登大雅之堂。许是其词难以融入统治当局,柳永的科考失意故而开始其宦游之旅。于羁旅行役之际作词谱曲,所写之景自然暗藏抑郁不得志之情。需注意的是,抑郁不得志都是他写景抒情的根本原因。
“不愿穿绫罗,愿以柳七歌。不愿君王歌,愿以柳七召。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仙人见,愿以柳七面”①这首赞颂柳永示他为偶像的歌谣传到皇帝的耳中显得格外刺耳。堂堂九五之尊竟不如一个流落在烟花之地的士子。这让皇帝情何以堪,既然如此受追捧,就将浮名换去浅斟低唱。于是柳永就与他的仕途永远隔绝。这样的不得志使之科考失利后大半生的时间都在漂泊中度过。
羁旅词与他的漂泊是分不开的,毕竟“宦游成羁旅”,有了这漫无目的的“游”及“漂泊”才能创作出这般的羁旅词。
“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羁旅行役词中所写之景皆是他抑郁不得志随处漂泊的代名词。而适时点出的天涯流浪更能使读者产生共鸣。
“楚客登临,正是暮秋时节”。②(《卜算子》)词人用“楚客”自称,可见他也是客居楚乡,途生暮秋的悲凉感觉。毕竟自己只是一个客,楚地以悲秋欢迎他,让人怎么不生漂泊之情呢?
“行侵夜色,又是急浆投村店”。③(《安公子》)表现出词人漂泊的艰辛,飘零到夜幕降临,还得急急投宿的狼狈,这都是其漂泊艰辛的真实写照。
“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楚天阔,浪侵斜阳,千里溶溶”。(《雪梅香》)这里运用白描的手法只写羁旅途中的景物,“孤烟”的“孤”、“寒碧”的“寒”、“残叶”的“残”、“愁红”的“愁”从这些形容词中我们不难读出词人形单影只的悲伤。
“无聊恨、相思意,尽分付征鸿”。④(《雪梅香》)“恨”、“意”这两个词用得很传神。词人将自己聊聊恨意和对佳人的相思都给予鸿雁。鸿雁是古代的传书的重要象征,他是游人寄托乡情的依靠,流露出词人归期难定,四处漂流的凄苦。
“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⑤(《安公子》)这里很直接地用布谷鸟的叫声点出“不如归去”的心意。永无止境,漫无目的的漂泊根本毫无意义,词人内 ①元坤著《千古第一情种柳永》,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②谢桃坊主编《柳永词赏析集》,巴蜀书社出版发行1996年版,第202页。③谢桃坊撰《柳永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第128页。④谢桃坊主编《柳永词赏析集》,巴蜀书社出版发行1996年版,第190页。
⑤谢桃坊撰《柳永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28页。心也汹涌着不如归去的情感。
“当无绪、人静酒醒处,天外征鸿,知送谁家归信,穿云悲叫”。①(《倾怀》)举杯消愁愁更愁,千古情仇酒一壶。半醉之间听到这孤雁的惨叫,不知是实景还是自己的幻想,但都可以读出他当时泣血的心情。
“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②(《玉蝴蝶》)黯然神伤,鸿雁声声断,即便是登高远望,斜阳褪尽,黄昏即将到来,也望不到自己想要的人的踪迹。直点出词人羁旅生活中的孤独之情,一个人的漂泊总是最苦的。
③ “嗟因循、久作天涯客”。(《浪淘沙》)此处词人点出自己悲伤的直接原因,即是天涯漂泊无尽头。
“行行又历孤村,楚天阔、望中央晓”。④(《轮台子》)来来回回地寻觅游走,看到的除了孤村还是孤村,照应的自然是自己孤单的影子。
⑤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少年游》)“高柳乱蝉鸣”可见凄凉至极,一个“高”字可见凌乱柳条萧索,一个“乱”字更见词人被蝉鸣所扰乱的心绪,由此可见词人秋日所见的萧索颓废之景,“夕阳鸟外”一句足可见郊原广阔,飞鸟的身影淹没在长空之中,而夕阳更是在飞鸟之外,可隐约读出日暮之时词人无家可归的无奈。“目断四天垂”,双目望断却无一归处。这段景物描写不难读出词人漂泊在外流离失所的无奈。
二、情中见景,寄托羁旅情怀
情中见景是意境创造的一种方式,多为直抒胸臆,不需写景,只需抒情,在“字字写情”中给人以“句句写景”的感受,在词人直接抒发的感慨出体悟到清晰美丽的景色。使得浓厚真切的感情与虚景相结合,情景交融中将词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如果说景中藏情在宋词中屡见不鲜的话,那么情中见情则是柳词的一大亮点。虽说古之陈子昂等人的文章中也不难捕捉到情中见景的影子,然柳永的羁旅行役词中此法的运用却更显是灵活,其覆盖面使人琳琅满目。例如:“到此因念,①谢桃坊撰《柳永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页。②谢桃坊撰《柳永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页。③王兆鹏 姚蓉评注《柳永词》,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2005年版,第76页。④谢桃坊撰《柳永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21页。
⑤谢桃坊主编《柳永词赏析集》,巴蜀书社出版发行1996年版,第237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叹后约丁宁竟何据?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①中词人直接点出自己的心情,那便是自己犹如海上的浮萍一般,没有着落,即是羁旅行役之苦。同时也想起佳人的叮咛,自然也触动了对其的无限思念爱慕。可惜归期难料,即便自己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他的身边,可也只能将这情思赋予大雁,希望它可以寄给远方的佳人些许安慰。此处词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如浮萍般的漂泊,归期难定,思念远方的佳人的思想感情。从那饱满感情的文字里我们似乎看到了一幕词人翘首远望,泪眼朦胧的景象。满腹情衷无处诉只能赋予这南飞的大雁的景色。从中依稀可见萧瑟场景,离别之人天涯流浪的景色。如:“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积,故人难聚。凭高尽日凝伫,赢得消魂无语。极目霁霭霏微,暝鸦零乱,萧索江城暮。南楼画角,又送残阳去”。②词人直抒自己愁思难消散,想念与故人相聚之情。字里行间的那份离家不得团圆相聚的情感让我们好像看到了一个人登高倚着栏杆极目远望却无法找到心之所依的失魂落魄,萧索江天的景色使得词人的形象更加鲜活真实。
又如《采莲令》中: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一叶兰舟,便凭急桨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③
这首词的上阕写的是送行人的依依不舍,而下阕则是写词人自己的感怀。
上阕中直接点出“此时情苦”的无奈,从“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可以看出一个多情女子对情郎的不舍,流露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惆怅,万般叮咛都化作“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此处是词人直接点出送行者的无限依恋,但是透过这多情的文字我们眼前似乎展现出了云淡风轻,霜寒露重,夜幕降临,游人不得不离开,与送行者执手相别,双目传送秋波叮嘱的美景。下阕抒写行人的感怀。每逢读经此处,我们仿佛看到了兰舟催发,夜色匆匆,一个孤单的背影斜坐于草船之上,泪眼望断重楼寒江的场景。这里将词人不愿离去却又无可奈何的情感表达得鲜明透彻。
①谢桃坊撰《柳永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05页。②谢桃坊撰《柳永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页。③王兆鹏 姚蓉评注《柳永词》,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2005年版,第58页。
三、情景交融在羁旅生活中完美结合
词人传世的这七十多首羁旅行役词将藏情于景、情中见情运用自如,融会贯通,浑然天成。写景与抒情相互融合使得景更具表达力,情更具说服力。可谓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如《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① 凄凄啼鸣的寒蝉、刚被雨水洗礼的送别长亭、蓄势待发的兰舟这些景物刻画出作者当时的不舍之情。心灵的悲伤加之景物的真实交汇出来的意象真切美丽,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水中烟波、雨后迷雾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作者内心的世界,他的“愁”、他的“情”让我们一览无余。
“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点睛之笔,送别之时的“杨柳”、清风拂面、天色渐晚的“残月”这些都是普通的意象,但交织在一起就显得不普通了。本是普通的景物,经过词人的情感加工,杨柳即是表送别之情,晓风残月更是词人内心残缺不全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首词词人将自己的内心苦闷的离愁别绪赋予萧萧秋色之中,又借秋天寒蝉泣鸣,晓风残月等悲伤的景物来寄托自己的哀思。情与景融合得恰到好处。
例如《卜算子》: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引疏砧、断续残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尽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②
渐老的江枫、半凋的汀蕙,这两个衰败的景物交织成一幅孤寂暗淡的画卷。“砧”这个静态的物却发出的动态的捣衣声,勾勒出残阳的气氛。夕阳落山,忙碌的妇女们开始浆洗衣物,做完最后的活计等待着夜幕的降临。词人面对这衰败 ①谢桃坊撰《柳永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9页。②谢桃坊主编《柳永词赏析集》,巴蜀书社出版发行1996年版,第202页。之景和妇女收拾回家的场景触景生情,更添伤感,顿生牵瘦马游逛与夕阳西下不知路在何方之感,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词人眼中的意象可见词人的无奈。
下阕的“烟水”、“翠峰”都是虚景,词人由上阕的景物描写而引起对宦游生活的感伤,想象隔着这“万重烟水”、“层峦翠峰”的另一头的亲人和情人,抒发怀人之感。
此处没有这些鲜活的景物则无法读出词人这般强烈的夕阳西下,思念家人和情人的感情。然则,若没有词人这般浓厚的情感那这些景物之能是普通的景物,何来寓意之象呢?正是情景的适度结合才使得它们相宜映衬,情之所钟景之所至。
四、结语
总之,柳永的羁旅行役词情中含景,景中含情,情景并茂,继承了战国时期宋玉的悲秋情结并将其发扬光大。所写之景尽抒羁旅行役之苦,仕途失意,归期难定,思念佳人的感伤情怀。所诉之情又引领我们欣赏那萧索秋色的凄美,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词人消瘦孤独的形象。情景交融,使得景更为形象,情更为生动,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笔不菲的财富。参考文献:
(一)专著
[1]元坤.千古第一情种柳永[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2]游国恩,王起,萧涤非等.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3]王兆鹏,姚蓉.柳永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谢桃坊.柳永词赏析集[M].四川:巴蜀书社,1996.[5]谢桃坊.柳永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二)期刊论文
[1]周建梅.论柳永、周邦彦的羁旅行役词[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2]王蕾.浅谈柳永的羁旅行役词[J].辽宁文化艺术职工大学学术论坛.2012年(05).[3]孙小梅.四时意象最爱秋——柳永羁旅行役词秋意象统计及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4]胡琳.斜阳暮霭黯淡景 羁旅行役惆怅情——论柳永的黄昏词[J].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年(1).[5]谢稼.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J].《船山学刊》.2004年(03).[6]许菊芳.从宋代水路看柳永、周邦彦的羁旅词[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07).致 谢
论文的写作已经接近尾声。作为一个中文系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指导教师的支持,以及督促指导,想要完成这篇论文是难以想象的。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王照年。王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毕业论文的每个阶段,从选题、查阅资料、论文提纲的确定,到中期论文的修改,再到后期论文格式的调整,甚至是一个小小的注解,老师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除了敬佩王老师的专业水平外,他的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最后还要感谢所有的中文系老师,是在他们的教诲下,我更加喜爱中国文学,尤其是古代文学,并且让我掌握了更加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为我以后的扬帆远航注入了动力。
第四篇:论李白的情感世界
论李白的情感世界
内容提要:伟大诗人李白的诗歌无论是在唐代以及唐以后,都有着特殊的内涵和特殊的魅力。盛唐气象,孕育了这位狂傲不羁的诗人,他以超脱世俗的人性智慧,谱写了盛唐的最强音。仔细品味诗人笔下那些充满奇思异想,奇情异彩的情感世界,我们可以对诗性李白获得更丰富更有趣的理解,本文从这就从这四个方面对李白的感情世界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关键词: 李白 爱国之情 山水之情 酒友之情 爱妻之情 一、“盛唐风骚绝往昔,更添风华一谪仙”—李白的一生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少年时期生活在蜀中,家境富裕,轻财好施,喜好文学,熟读百家书籍。又关心国事,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二十多岁时出蜀东游,十年之内,顺着长江南浮洞庭,北游襄汉,东上庐山,直下金陵、扬州,远到东海边,后来又到黄河流域许多地方。四十多岁时,经推荐,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作为文学侍从,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很兴奋,以为可以辅弼君主时的玄宗沉湎于歌舞酒色,政治黑暗腐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生活在草野间的人)”?但是,此在长安不满两年,便愤然离去,继续漫游各地,“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李白的诗歌创作于是趋于成熟,名篇叠出。天宝三年(744年),他在洛阳和杜甫相遇,结成好友。两人在河南山东一带,携手探胜,把酒论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在永王(玄宗第十六子)幕府工作。后来,唐肃宗借口永王谋反,杀了永王,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中途遇赦。宝应元年(762年),62岁的李白,在穷困和飘泊中病死于安徽当涂。李白存诗九百多首。他热爱祖国山河,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其中,《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无与伦比的绝唱。
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李白的爱国之情
打开《李太白全集》,开卷第一篇就是《大鹏赋》。“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作于青年时代,李白在赋中以大鹏自比,抒发自己要使“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远大志向。后来李白在长安,政治上虽遭到挫折,被唐玄宗“赐金还山 ”,屡有失望之情,但并没有因此志气消沉,大鹏的形象,始终激励着他努力奋飞。同样,他在《上李邕》诗中说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 ①
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也是以大鹏自比的。大鹏在李白的心里是一个带着浪漫色彩的、非凡的英雄形象。展示了李白的爱国的壮志,济世的雄图。
(一)“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政治抱负。诗人的命运必须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通,李白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和“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政治抱负。他一生保持着功成身退的处世态度和不事权贵的傲岸品格,这样他必然不为当权者所赏识,在他一生的政治生涯中,就受到两次大蹭蹬,他报国立功的志向终究没有实现。前一次李白正值中年,由友人所荐,被唐玄宗召入京师,供奉翰师。李白一贯“戏万乘如僚友,视俦列如草芥,”他哪里愿做那些权贵大臣和斗蹴鬯之徒的御用文人,他毅然摆脱了豪华的宫廷生活,告别长安,浪迹天下。后一次,李白已到晚年,在安史之乱以后,他无辜遭到囚系浔阳。长流夜郎(今贵州遵义附近)的处分。李白的这一次不幸遭遇和庐山密切相关。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春,李白偕同妻子宗氏由北往南,经安微宣城一带,最后上了庐山。这时他已经五十开外,老人的心境更能领会五老峰传说的含义,他更加喜爱五老峰了,说: “予行天下,所游览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五老峰东侧是九叠屏,山连山,相连十余里,绵延如屏,又称屏风叠,李白就在这样一个僻静幽谷筑有“太白读书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李白真是感谢大自然为他在人生长途跋涉中,安排了这个短暂歇息的住所,他高兴地唱道:“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诗人以五老为邻,以云松作伴,避居下来。
(二)“大盗割鸿沟,如风扫落叶。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怀。李白栖遁山林,他的爱国热情却丝毫没有冷却,他一直关注着动荡不安的政局。山村的长风曾给他送来远方的讯息,耳畔的松涛曾激起他心中的波澜。他一直深切怀念着备受战争苦难的北方人民。当他得知安禄山攻陷东京洛阳,在那里做起大燕皇帝时,极为愤慨,挥笔疾书: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李白想起自己一生漂泊,不被赏识,当此国家存亡之秋,自己仍然无所用力,悲凉之感油然而生。但他对当时境遇并不甘心,他写诗策励自己:“大盗割鸿沟,如风扫落叶。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他在积聚心中的力量,等待着报效祖国的时机。
安禄山叛乱不久,唐玄宗就弃宫逃避到四川,途中下诏予第十六子永王李璞,为山东南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和江陵郡大都督,委以军政大权,保卫唐朝东南的广阔地域。天宝十五年(公元758年),永王起兵东巡到浔阳,因为钦慕李白的声名,他三次派人到庐山请李白去做僚佐。第三次的聘使是韦子春,李白在<<赠韦秘书子春>>诗中说:“气同万里合,访我来琼都。披云睹青天,门虱
③②
话良图。留候将绮季,出处未云殊。缍安社稷,功成去五湖。”“琼都”即指庐山。李白引用一个历史典故,故韦子春比作张良,把自己比作商山四皓中的绮里季,为了保卫汉惠帝,是张良建议把深居商山的四皓请下山来的。如今,韦子春又再三声言永王之师以抗胡平乱为宗旨,所以李白觉的“辟书三至,人轻礼重,严期迫切,难以固辞。”他盼望着能借此为祖国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这年十二月,李白兴冲冲地离开庐山,踏上永王的楼船,自浔阳东去金陵。这时,他的激奋之情喷洒在诗句中间:“永王正月东出师”,“云旗猎猎过浔阳”,“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李白以东晋大破前秦苻坚百万众的宰臣谢安自喻,渴望辅佐永王荡平荡乱,维护祖国的安定统一。
然而,李白参加永王幕府的爱国之心,很快就在永王李陵和他哥哥肃宗李亨两个王子的内战中受到难以承受的打击,突现在诗人征途面前是一场飞来横祸。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永王和肃宗在丹阳干戈相见,永王兵败,军心涣散,死的死,走的走,李白也一气逃到江西彭泽。“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往柱,悲歌难重论。”这是他南奔途中留下的诗篇,此时此地自身难保还念念不忘“清中原”之志呢!可是,附逆的罪名却已经如同阴影一般跟在他的身后。不久,他便被肃宗囚于浔阳狱中。他在永王军中一共不过两三个月,却蒙受如此不白不冤,不禁“万情结缉,忧从中催!”悲愤和痛苦折磨着位老人。在狱中他写有<<万愤词投魏郎中>>: 南冠君子,呼天而啼。恋高堂而掩泣,泪血地而成泥。狱户春而不草,独幽怨而沉迷。兄九江兮弟三峡,悲羽化之难齐。穆陵关北悉爱子,豫章天南隔老妻。一门骨肉散百草,遇难不复相提携。
离开浔阳的第二年,李白沿长江西行,向流放地夜郎走去。到了夔州的白帝城时,碰到大赦,白也在被赦之列,得以释放,这真是绝处逢生。到达江陵后,诗人心中热情的火苗一下子点着了,诗句从口中奔涌而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就是脍灸人口的千古绝唱<<早发白帝城>>。李白很快回到了浔阳,又登上庐山,尔后返回南昌家中。
(三)“一醉累月轻王候”、强烈的叛逆性格,积聚了诗人了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情感。李白自己对隐居庐山“仆卧香炉顶,餐露嗽瑶泉”的那段生活常在心头怀念,在他晚年还希望再度上山隐居:“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不过这个愿望最终并未实现。当然,我们可以看到,他“将不可求之事求之”的真实目的,是借以挥斥“人生在世不称意”的幽愤,是要永远辞去那个“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间,只是把虚无缥缈的神仙无界当作没有权贵的世界来追求罢了。李白从庐山回到家后,安史之乱尚未平息,乱战频仍,李白纵目河山,心绪焦
⑤④
急,“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他还不顾六十二岁的高龄,参加太尉李光弼平定叛乱的东征,但在半途因病踅回来了,第二年便病逝于当途。李白到了晚年直至离开人世之前,他的爱国热情还象人们在庐山含鄱口看到的朝霞那样燃烧着,熊熊的燃烧着。
李白的性格“狂傲不羁”。他愤世嫉俗,蔑视权贵,“一醉累月轻王候”、“天子呼来不上船”。特别是经历了二次放逐后的晚年,具有更加强烈的叛逆性格,这是他强烈的爱国爱民、忧国忧民以及体验社稷苍生、探寻兴衰治乱政治热情的积聚而形成了指点江山、叩问苍天的情感冲动。
三、“儒道释山水,出入亦关情”——李白的山水之情
李白自幼喜爱山水,有不少咏山水的佳句。诗人融情于山水,真切地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他在青年时代写的《大鹏赋》借大鹏的视力扫描祖国辽阔壮丽的河山。大鹏是李白的化身,他要实现他那伟大政治抱负,使祖国更加兴盛。李白一生的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他那“视三山”、“观五湖”、“抚四海”、“吞八荒”的魄力,既表现出他奋发向上、一往无前的精神,又表现出他对祖国辽阔疆土无比热爱的激情。
一是描山绘水,抒发炽热奔放的感情。李白性格豪放,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在强烈感情的驱使下写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诗人大胆地运用极度夸张的比喻、丰富的想象等浪漫主义手法,使这些山水的形象更具扣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
他笔下的大河,总是在读者的心中浩荡飞奔,狂泻不已。这不仅突出了祖国山川的雄奇壮丽,而且给人一种激励和鼓舞。在《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喷涌而出的瀑布描绘得极为生动传神。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的流水,简直就是从天而降的银河!“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望天门山》),写的是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诗人的心中,楚江是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连天门山都被它冲开了!诗人豪情满怀,登高远望,只见长江浩浩荡荡直泻东海;茫茫九派,白波汹涌,浪高如雪山。长江景色写得意境高远,气象万干。一切景语皆情语,以上诗句,情景交融,那奔腾怒泻的河水就是诗人心中激荡的感情浪涛,充满着磅礴的气势和力量,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襟怀和昂扬的气势。
二是寓情于水,抒发怀乡思友之情。以山水为形象,抒写绵绵不尽的怀乡思友之情,也是李白诗歌的一大特色。
开元十三年(725)春,二十五岁的李白出蜀远游,船经荆门山一带,诗人观看两岸的景色,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故乡的水啊,多么可亲可爱,你奔流万里是为游子送行吗?诗人寓情于流水,流水即乡情。至于思友,李白与杜甫的交谊当值一提。《沙邱城下寄杜甫》之尾联,“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具体表现了李白对杜甫的深切怀念: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以汶水喻思君之情,创造了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天宝十二年,当诗人听到好友晁衡溺死海上的传闻时,写悼诗《哭晁卿衡》,“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如果说“明月”比喻晁衡的高洁品德,那么“碧海”则象征着诗人无限的哀思,愁深似海。语含悲悼痛切,这种感人肺腑的情谊,催人泪下。
三是幽思如水,抒发政治上失意的忧郁之情。李白的政治理想和诗歌一样,也很有浪漫主义色彩。他曾受诏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满以为到长安就可以“济苍生„安社稷”。然而在唐王朝政治日趋腐败的现实中,那是绝对行不通的,诗人的政治抱负不能施展,心情十分苦闷, 忧郁之情往往借流水倾泻而出。
天宝年间,诗人被排挤而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作了《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诗人登台远眺,江水悠悠,思潮悠悠:当年凤凰翔集,众鸟群附的盛事已随水逝去,唯有空台流水任人凭吊。在怀古的幽思中,抒发了政治上失意的忧郁之情。理想和现实的强烈反差,加重了内心的烦忧苦闷,诗人无奈感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的比喻奇特而富于独创性,自然贴切而富有生活气息。那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烦忧是何等相似!
四、“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的酒友之情
李白为人热情豪爽,广泛交游,在和朋友的唱酬中写下不少赠别之作。这类诗往往取材于临别时的江边湖岸,诗人把眼前的实景信手拈来,以饱蘸离情的彩笔,描绘了一幅幅意境开阔、感人至深的画面。
(一)以水喻情,对朋友感情之深、思念之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结尾两句借流水写友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伫立江岸,极目远眺,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宽阔明丽、流动变化的图景。朋友乘坐一叶孤舟,挥手告别,渐行渐远,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的远方,留在诗人眼前的是碧空如洗,高远辽阔,是江水东流,滔滔不绝。一片空阔明丽的天地,一个怅然若失的诗人,那浩浩东流,绵绵不尽的流水不正如诗人追随友人而恋恋不舍的深挚情怀吗?凝眸流水而心驰神往,久久伫立而天地不见,足见诗人对朋友感情之深、思念之切。
⑥
《赠汪伦》也是写朋友之间的送别之情,与前一首诗人送别友人不同的是,这首诗写的是朋友送别诗人。结尾两句是这样写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先是夸张桃花潭水深达千尺,美丽诱人;再是就境设喻,以水喻情;最后出人意料,凡语翻新,“不及”一比,凸现出朋友情深似海,义重如山。友情之纯洁、厚重全通过一个否定性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把抽象的离情别意变为具体的形象,情真意切而又耐人寻味。
(二)纵情狂饮,朋友的感情之深厚。重李白才情绝世,嗜酒如命,常常烂醉如泥,尽管如此,他常常也是醉眼朦胧,诗性大发,这个时候临江看水又是另外一种风趣。《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写醉游洞庭,抒愤懑块垒。“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诗歌之美美在幻想之天真奇特,感情之深沉厚重。李白和族叔李晔两人泛舟洞庭,开怀畅饮之际,举眼望去,兀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挡住湘水不能一泻千里,直奔大海,就好象他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碍,破坏了他的远大前程,诗人突发奇想,“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表面上是要铲去君山,让浩荡湘水毫无阻拦地向前奔流,实际上是抒发他的愤懑不平之气。后两句写诗人醉眼看世界,纵情狂饮,烂醉如泥之际,诗人竟然把洞庭秋水看成是无限酒海,把君山红叶看成金秋醉颜,曲折地流露出诗人久积于心的愁闷,他也希望象洞庭湖的秋天一样,用湖水似的无限美酒来尽情一醉,借以冲去积压在心头的千古愁,万古愤。四句诗两次幻想,写烟波浩渺,写江流浩荡,全是从一双“醉”眼出发来观察世界。抒愤懑,豁胸襟,只有伤心如李白者,才能写出如此醉意朦胧,奇妙天真的诗句来。李白的另一首诗《襄阳歌》也有类似写法,诗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发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诗人豪情放纵,酒兴大发,脱口而出,直抒胸臆。他醉眼朦胧地四方眺望,远远看见襄阳城外碧绿的汉水,幻觉中就好象刚酿好的的葡萄酒一样,啊,整条汉江若能变成春酒,那么单是用来酿酒的酒曲,便能垒成一座糟丘台了。奇妙的想象,动情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神采飞扬,无拘无束的李白,也让我们领略到了一种精神舒展,个性解放的人生乐趣。一江春水,无限美酒,活现李白潇洒快意,放浪形骸的醉乐人生。让我们随李白一道为生活,为生命而狂歌纵饮吧!
五、“莫怪篇篇吟妇女,别无人物与形容”—李白的爱妻之情
“赠内诗”,顾名思义,就是写给妻子的诗。作为盛唐时期有“诗仙”之称的才子,李白在诗歌上的成就是斐然的。关于唐代诗人的爱情、婚姻生活,人们比较熟悉的是杜甫对于妻子的挚爱,李商隐对于爱情的忠贞,元镇对于亡妇的眷恋。在李白流传于世的大量诗篇中,“赠内诗”所占的分量并不多,只有十余首。但即
⑦
便是这为数不多的十余首诗,通过这些作品,可以大致窥见李白情感世界的这一方天地。
李白的婚配、家庭情况,在现存记载里,当以李白友人魏颖《李翰林集序》里的一段话为最详尽:“ 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李白娶于许的许氏夫人和娶于宋的宗氏夫人应该算是他的正式妻子,至于刘姓女子和“鲁一妇人”很可能是他的侍妾一类,李白的赠内诗,就是写给许氏夫人和宗氏夫人的。
李白与许氏夫人结合于今湖北安陆,时在开元十五年,那年李白二十七岁,这一情况,可在他于开元十八年所作的《上安州裴长史书》中看得很清楚:“(白)南穷苍梧,东以涉溟海,见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云梦有七泽,遂来观焉。而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便憩迹于此,至移三霜焉。” 天宝十二载,李白在宣城作《秋于敬亭送从住禹游庐山序》中己说自已“酒隐安陆,磋跄十年”,可见李白与许氏夫人结婚后安家于安陆达十年之久。许氏夫人的祖父(也许是曾祖父)“许相公”,即许困师,他在高宗显庆二年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李白对能娶到故宰相家的孙女,颇感荣幸。这也不足为怪,因为在唐代婚配很重门第,时尚如此,李白未能免俗,诚如陈寅格所说“盖唐代社会承南北朝之旧俗,通以二事评量人之高下,此二事,一曰婚、二曰宦。凡婚不娶名家女。与仕而不由清望官,俱为社会所不齿”。
李白结婚后,继续出游四方,谋求政治出路,其妻许氏夫人则居于安陆家中。开元十九年前后,他旅居长安、洛阳、南阳等地,写了《寄远十二首》其中主要是赠内诗,也有数首是自代内赠诗,在寄内诗里,李白抒发了对于妻子深深己 云的思念之情。也想象着妻子会深深地思念。如:“ 其一”云:
三鸟别王母,衍书来见过。肠弦断若剪,其如愁思何? 遥知玉窗里,纤手弄曲交。奏曲有深意山,青松皎女萝。和写水井中,同泉岂殊波。秦心与楚恨,皎皎为谁多?
三鸟,即三青鸟,在《山海经》里该鸟主为西王母取食,后借指使者或传递书信的人。首两句言许氏夫人托人捎来书信,大约信中颇多忧愁苦思之言,所以第三、四两句便表达对妻子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无可奈何之意,以下四句,李白揣想妻子时常会在窗下抚弄云和(乐器名,如筝而稍小),借此表达自己对于丈夫坚贞不二的爱情。最后四句,是说自己思念妻子一如妻子思念,恰似两水泻入一井,难判多寡,难分彼此。时李白在长安,地属秦,许氏夫人在安陆,地属楚,故有
⑧
“秦心”、“楚恨” 之语。泻水山泉之喻,非常新奇、妥切,形象地表现出李白对于妻子的真挚感情和平等态度。“其三” 是李白与妻子分别三春后作: 友本作一行书,殷勤道相忆。一行复一行,满纸情何极?瑶台有黄鹤,为报青楼调。未颜凋落尽,白发一何新?自知 未应还,离居经三春,桃李今若为?当窗发光彩,莫使香风飘,留与红芳待。
诗人作家书,本不打算多写,孰料一旦走笔,便如涌池之泉,于此足见李白对于妻子的深厚感情。由于离家日久,诗人自觉衰老许多,他向妻子诉说“ 朱颜凋落尽 白发一何新。”这既可视为在向妻子叹苦。但又何尝不是在企盼得到妻子的慰藉呢。结尾一句用暗喻法,希望妻子善自珍重,等待自已的归去,全诗感情真纯,思致跌宕,有殷勤的忆念 有磋跄的磋叹,还有美好的祝愿,确实写出了李白对于妻子的眷眷深情。
在这组诗的其他几首里,还有一些抒写相思之情的佳句,如 :“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断”(其五)“相思无日夜,浩荡若流波”(其六)“相思千方里,一书直千金”(其十)恩“情婉妾忽为别,使人莫错(亦作“错漠” 犹索漠,寂寞之意)乱愁心”(其十二),阅读这些洋溢着诗人真情实感的清词丽句,我们很难不为之感动。
当然李白的赠内诗于夫妇感情之抒发,并不都是火山喷爆,大江腾涌式的,也有写得、活泼轻松、妙趣横逸的。如:《赠内》: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此诗作年,据安旗主编之《李白全集编年注释 》,系于开元二十五年。此诗通俗明快,似是李白与妻对面谈说时的调侃之语,惟“太常妻”一词典出《后汉书 周泽传 》 “(泽)为太常,清絮循行,尽敬宗庙,常卧病斋宫,其妻哀泽多病,窥问所苦,泽大怒,以妻干犯斋禁,遂收送诏狱谢罪”。当世疑其诡激,时人为之语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汉官仪 》此下云:“一日不斋醉如泥”读此诗,固然可以知道李白嗜酒如命的个性,却也能看出他与妻子亲密融洽的关系。
宗氏夫人与许氏夫人一样,也是宰相之后,其祖父宗楚客是武则天从姐之子,在武则天和中宗时曾三次拜相。李隆基起兵诛杀图谋纂位的韦后、安乐公主时,把依附韦后的宗楚客也杀了,尽管如此,李白对于这门亲事也是满意的,因为宗氏夫人毕竟出身于“三作相”的名门望族,李白与宗 氏夫人在梁园(在今河南商丘东)结合后,继续漫游各地。天宝十四载,李白在宣州秋浦,收到宗氏人托人
⑨
带书信,询问其归期,李白于是作五言《秋浦寄内》诗,一方面回答说准备去寻阳(今江西九江),一方面也流露出“虽不同辛苦,怆离各自居”的孤独之感和思念之情,同年秋天,李白又作五言《秋浦感主人归燕寄内 》诗,诗人看到胡燕(燕之一种)别主人,“双双语前檐。三飞四回顾,欲去复相瞻”大受感动,己高度赞扬胡燕“岂不恋华屋,终然谢珠帘”的不慕荣华毅然归乡的义举,又联想到自已飘泊他乡、欲归无计的窘困处境,感慨万分,禁不住吟道:“我不及此鸟,远行岁已淹,寄书道中叹,泪下不能缄”这四句诗 充分展示了李白对于妻子无限思恋的满腔深情。南宋人陈藻《讲读李翰林诗》云:杜陵樽酒罕相逢,举世谁堪入此公?莫怪篇篇吟妇女,别无人物与形容,这确是极为精到的看法。
理想化的人生设计,浓烈奔放的情感,自由狂傲的性格,热切渴盼成为英雄的李白,注定在这纷繁多变、权势倾扎、尔虞我诈的现实中惨遭失败。才华横溢、孤独漂泊、始终不渝追求理想的李白,尽管在每个人生阶段李白都有他特别彰显的个性,但他的“逸”、“狂”、“愤”、“醉”始终交织、贯穿和影响了他的一生。
参考文献:
①《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8月版 ②《中国文学史》(上、中、下)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年4月版 ③ 李白: 《李白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④ 李白诗选注编选组:《李白诗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⑤《元白诗笺证稿 》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12 页 ⑥《李白全集编年注释 》安旗主编 巴蜀出书 1990 年版
⑦《李白与杜甫 》 李白杜甫年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 年版 ⑨《李白和他的诗歌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37页 ⑩《李白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 《散文》2003年12期
⑩
第五篇:论文—论李白的山水诗
浅谈李白的山水诗
李春华
【摘要】
“盛唐风骚绝往昔,更添风华一谪仙”,李白的诗歌无论是在唐代以及唐以后,都有着特殊的内涵和特殊的魅力。山水诗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当然也在不同方面,不同时代,反映了作家个人的主观意识和时态风世。但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山水诗的多数作品,也和其它题材的诗歌一样,在观照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的基础之上,又寄托着作者的某种或遁迹弃世,或乐山乐水等远离正统法门之外的超然情趣。李白的山水诗,以卓然独具的艺术风采和强烈的时代精神,达到了审美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他屹立于浪漫主义的艺术巅顶,给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诗文学发展史上“奇峰突起,意境独辟”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李白艺术特色时代精神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少年时期生活在蜀中,家境富裕,轻财好施,喜好文学,熟读百家书籍。又关心国事,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二十多岁时出蜀东游,十年之内,顺着长江南浮洞庭,北游襄汉,东上庐山,直下金陵、扬州,远到东海边,后来又到黄河流域许多地方。四十多岁时,经推荐,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作为文学侍从,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很兴奋,以为可以辅弼君主,但玄宗却沉湎于歌舞酒色,政治黑暗腐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虽然实现了他的政治抱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是,此在长安不满两年,便愤然离去,继续漫游各地,“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李白的诗歌创作于是趋于成熟,名篇叠出。天宝三年(744年),他在洛阳和杜甫相遇,结成好友。两人在河南山东一带,携手探胜,把酒论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在永王(玄宗第十六子)幕府工作。后来,唐肃宗借口永王谋反,杀了永王,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中途遇赦。宝应元年(762年),62岁的李白,在穷困和飘泊中病死于安徽当涂。
李白,作为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他热爱祖国山河,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其中,《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无与伦比的绝唱。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角度对李白的山水诗作具体的赏析:
一、时代精神:激昂奋发成功名,蔑权贱贵浪川山
李白山水诗数量之广,涵盖面之宽泛,对风格、内容之开拓创新,实在是其他诗人所不能比拟。李白忘情山水并非抛却功名,相反,李白极重功名。在处于封建社会上升阶段的盛唐时期,一代知识分子蓬勃向上、积极进取、乐观豪迈,寻求建功立业,彪炳青史,体现出一种激越昂扬、自信奋发的独有时代气质,同样,那时的李白也是意气风发,他时常以大鹏作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 1
上九万里”(《上李邕》)。现存李白诗作中有大量的干谒求仕、酬赠往还的作品,清晰地记录了李白为走上仕途、实现大济苍生的梦想而付出的不懈努力。李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对他的人生理想作了详细地描绘:“李公仰天长吁,谓其友人曰:吾未可去也。吾与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安能餐君紫霞,荫君青松,乘君莺鹤,驾君虬龙,一朝飞腾,为方丈蓬莱之人耳。此则未可也。乃相与卷其丹书,匣其瑶瑟,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矣。”
开元天宝年间,唐帝国国力虽然极度强盛,但同时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又潜伏着各种危机。这在李白的(《古风》第三首)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等句。另外,李白历来称赞那些功成身退,不事王侯权贵的清高人物,故而当李白于希望与梦想落空之时,再加之其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所见所闻,他对统治阶级极端厌恶蔑视,于是乎他便把他的哀愁、苦闷寄向了山水。从而在这时,李白又形成了另一种与“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并行不悖的人生价值趋向,那就是通过对山水田园的吟咏,表达洋溢着乐观情绪的、理想主义的人生追求,探索人的精神价值与生命自由解放的价值,如“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一命不沾,四海称屈(《为宋中丞自荐表》)”,“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第四首)等,这都是此种价值观的体现。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李白与一般山水诗人不同,自然山水在他心中唤起的不是闲情逸致,而是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非常热烈的情绪。山水与李白的个性精神与思维表达方式浑融一体,折射着李白傲岸不群,摆脱束缚,冲出樊笼的自由意识。在李白看来,追求功名和山林之志并无实质性的冲突,都是对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是热衷功名还是醉情于山林,不在于“达”或“穷”,而是“舒卷在胸臆”,全然由“我”不由人,以诗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所以李白游赏山水,原始的驱动力不在于官场的得志与失意,而来自于他对山水不可遏阻的热爱和审美的冲动。这种热爱在诗人的诗篇中也有着坦率地表露。“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秋下荆门》),“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二、艺术特色:宏放高远意飞动,虚实相生画意浓
李白的诗歌无论是在唐代以及唐以后,都有着特殊的内涵和特殊的魅力。提及其山水诗,则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占有着很大的比重。李白嗜爱山水,竟至于沉醉,乐极,“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甚至达到“爱此肠欲断,不能归人间”(《望庐山瀑布》其一)的痴迷程度。李白的山水诗,约莫有百余首,有继承庄子散文意境宏阔、浩渺奔放的浪漫主义传统的放浪诗作;有借鉴陶元亮融情入景的园田诗作;有袭二谢余风,而意境结构日渐佳境的山林诗作。李白很敬佩、赞慕二谢,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谢公宿处今尚在”和“脚著谢公屐”(《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及“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可以看出。另外还有与王孟等初唐山水诗人风格相似的意画诗作,还有游仙缥缈入天地山海的意念诗作等等。由此可见,李白山水诗的丰富多彩与绮丽。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在艺术表现上,诗人事常只选择自然景物中最富特征,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些方面加以突出的描绘,在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的氛围中,蕴涵了无穷的韵味,故而较
之晋宋诗人的“情、景、理”三段式的风格情调更胜一筹,作品意向高远,感情更为真挚。除上一部分已举作品兼具这一特点之外,李白还有更多的山水诗篇可以作为这一方面的例证。例如:《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是现在公认的古代山水诗中最优秀的篇章。当时作者因永王璘案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中途遇赦,惊喜交加,当即从白帝城放舟东下江陵。诗人那历尽艰险而遇赦的喜悦心境,久别亲友而归心似箭的急切念情,以及得以解脱之后的兴高采烈的神态,无不在空谷传响,夹岸秀丽的山峡风光之中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诗气势豪爽,情景交融,精妙至极。明·杨曾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江上吟》)。杜甫却称赞他的诗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确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特色。”①具体来说,第一,所谓宏放高远,其一是指李白的山水诗描写的题材广泛,山水草木,虫鱼鸟兽,人文景致等;其二是指时间宽度大,年代久远,空间高远,即所谓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②李白写山水常追溯及远古历史发端,具体如《蜀道难》一诗,诗人从秦蜀远古的隔绝之状起笔:“蚕从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接着写蜀王派五丁开山,壮士们牺牲生命,才建成一条钩连秦蜀两地的天梯栈道:“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远别离》写洞庭、潇湘、九疑、苍梧等山水也是与远古的娥皇、女英、尧、舜、禹等人物相连。空间的高远则又是指李白善于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对山水进行整体的观察和描绘。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西上太白峰,夕阳穷攀登,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登太白峰》),“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 邈尔与世绝。”(《古风》其五),“水从天汉落”(《赠崔秋浦三首》),“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这些诗句山高水远,如同一幅幅远景山水画,具有构图宏大,视野开阔,境界邈远的特征。这既是大自然恢宏博大的写照,又是诗人心胸开阔的反映。第二,所谓意象飞动浩荡是指李白笔下的山水虽也有幽静、秀丽的一面,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离乱后„„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但这并非主流,由于他思想奇逸浪漫,个性自由奔放,犹如天马行空,不可羁勒。所以,意象之景外化后常使其山水形象具有飘逸飞动之势,如“巴水疾如箭,巴船去若飞”(《巴女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炎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望庐山瀑布》二首),“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遥看鹊山转,却似送人来,”(《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第三,虚实相生与浓重的画意。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宋人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③,说得就是意境。近人王国维先生也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④他认为这就是“有意境”。
这些用来评说李白的诗可谓恰如其分。就其山水诗而言,李白眼前之景象与胸中想象大多相融而莫分,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心物合一的地步。结合上文,我们可以认为意境从结构上看,正是“如在目前”与“见于言外”的统一。所以在这个层面上讲,意境也就可分为实境和虚境,进而我们再来看李白的山水诗,他将虚的“见于言外”与实的“如在目前”发挥到了极致,如其《行路难》便是最好的说明,冰塞黄河,雪满太行,垂钓碧溪以及直挂云帆破浪济海等,看似实境,却均由心中抽象的情感和意念而来,是虚境的自然表现。实境与虚境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构成无比美好的世界。再谈及画意,李白在此与王孟的造诣大约相当,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李白却把浓重的画意借助于其出神入化的意境抒发而加以表现,也就使得他的一些山水诗正如一幅幅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写意画,并且这些画的技巧炉火纯青,返璞归真,千态万状皆不离自然之道,而雕琢之迹全无,这正是中国诗画的最高境界。李白诗的山水名篇《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及《行路难》可作例证。《蜀道难》可谓一幅峥嵘嵯峨的蜀国山水图。览毕此诗,无不感到他在穷形尽相地描写蜀道艰难的实境时那种充满了激情,寄寓着许多慷慨悲壮的感受。同时作者驰骋想象,写景抒情,创造出蜀山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使其虚境蕴含十分丰厚,以至众说纷纭,历代“解此诗者,几如聚讼”(《唐宋诗醇》)。再者在此意境的基础之上,那种悲凉、愤懑的画意又随即映入眼前,或云感慨仕途坎坷;或言揭露时弊、讽玄宗幸蜀;或以为是劝告入蜀友人等等不一而足。
三、自我意识:仰天大笑出蓬蒿,四海云游一孤鸿
自汉以来,中国传统士人以儒学为宗,等级观念森严,崇尚修身养性,为人克己内敛,行事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缺少一种张扬自我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弥漫着浓厚的伦理色彩和功利主义倾向,而李白却对此说不,“李白虽然一生都在追求功名与理想,但却永远保持着一份自由自我的超然与纯真。”⑤究其原因,正如前文所说,一方面,盛唐初期的国运昌隆与政治文化开明增强了李白等布衣阶层知识分子的自信心,所以李白感受到了盛唐时代精神,同样是怀抱理想,热衷功名;另一方面,儒家的正统思想又直接促使了李白的一种雄心壮志与社会责任感。“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朝是门阀士族政治的转折点,经过隋末农民起义的扫荡和李唐王朝的打击,长期左右中国政治的门阀大地主退出了政治舞台。科举制度的确立,使大批士人得以由考试而进入各级政权。张九龄、魏征等在政治舞台上的风云际会,鼓舞着一代知识分子以奋发有为、建功立业为己任,“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还有,申管、晏婴、鲁仲连、陶朱、吕尚、留侯,诸葛亮等是李白所崇尚的功成名就与青史留名的人物,他们对于李白独立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之下,盛唐之音表现在李白身上,又有它独特的个性化的表达即在追人生求的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美学理想和人格理想等诸方面,李白以坚持独立人格为人生最高理想,对自我价值认识特别强烈,这迥然有别于历代封建知识分子。当然,李白的这种独立人格在其山水诗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陪侍御叔华登楼歌》),“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等。
李白热爱大自然。他曾经以豪迈的胸怀、奔放的激情,将祖国壮丽秀美的河
山描摩笔端,融铸清辞。他写月、写山、写水,明朗清新,境界开阔;他将自己对自由,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化入了山水诗作之中,情景交融,韵味悠长他壮绘直落九天的瀑布,以及奔腾咆哮的黄河和崎岖险阻的蜀道,并给予了汪洋恣肆的描绘,再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形象,从而产生了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李白的山水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山水诗之冠”⑥,他以描绘中国大好河山,表现大自然无穷景物之美为主旨,并于容情入景中兼以抒发主观情怀。李白把祖国雄伟壮丽的河山视为主体,作为审美对象加以审视,而且要以新的视角、新的色彩、新的声音、新的气势写出前人和同时代人巅峰之作。
李白的山水诗是李白诗歌成就的代表之作,它不仅在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反映了诗人的本体意识,而且其中也涉及到不少关于时代,社会,以及民生疾苦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意义。总之,一句话,李白的山水诗代表唐代及唐代以前的最高水准,在文学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就像一座无法企及的丰碑,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①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修订本 第86页).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4.②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62.③童庆炳主编 文学理论教程(修订2版 第226页).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④郑文校点.六一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983重印)
⑤王国维,况周颐.人间词话·蕙风词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⑥张家骐.中国古代山水诗之冠——简论李白山水诗齐鲁学刊,199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