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理解概念句子 单元测试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理解概念句子 单元测试
1.(2016届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用典,也叫用事,是指人们在行文中引用(或借用)前人的言论和事迹等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用典作为一种文学修辞,如刘勰所说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其功能主要是使文辞更为含蓄和典雅。
中国古代用典修辞早就有之。在20世纪西方文论中,出现了“互文性”的说法,它大体的意思是:一个文本不可能完全是自己的创造,一定是从别的文章中引用了、化用了某些成分;或是明写,或是化在自己的文章中。其实这个说法与中国古代的用典的意思差不多。用典变成了“互文性”,传统的文学修辞法变为现代的文学修辞法。
那么,用典与社会文化有何联系呢?
首先,用典这种文学修辞方法与社会精神文化的生成过程密切相关,换句话说,正是社会精神文化的不断生成导致了用典这种文学修辞。社会精神文化的最初的生成可能是从民间到上层的,下层的百姓在劳动的实践中,由于有感受、有需要,形成了最初的歌谣。历史已经证明,下层劳动者创作的歌谣,必然会被上层的士人看中,于是拿过去加工,成为诗歌或其他作品。这种情况一代又一代这样持续下来。而士人从下层劳动者那里“拿过来”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典”了,他们可能增加或减少一些字句,改变一些字句,或者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这过程从广义上说,就是用典。中国士人加工、改造、整理过的最早的诗歌(如《诗三百》),不断被后人“引用”或“化用”,创作成新的诗歌作品,这就更是“用典”了。因此“用典”是精神文化生成过程的重要一环,也可以说,社会精神文化的生成过程使“用典”成为一种文学修辞,“用典”是社会精神文化生成的产物。
其次,再从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看,一方面是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创造,另一方面是后一代的文化总是从前一代、前几代的文化里面继承一些成分。这继承中,必然要引用前代若干具体的资料,以说明新的文化意义,这就是典型的“用典”了。若用刘勰的话来说,文学的发展离不开“通变”两个字,“变”是根据现实状况提出新主张、写出新篇章,这是对古之变;“通”就是要学习古典,熟悉古典,吸收古典,使“变”建立在“通”的基础上。那么在这“通变”中,“用典”也就自然成为创造中重要的环节了。
更重要的一点是,各个时代的社会文化情况不同,士人崇尚的风气不同,这又区别出“用典”的多少、好坏等。为什么到了宋代,会出现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把“用典”推到极端,提出“夺胎换骨”和“字字有来处”的主张呢?这就与宋代士人推崇的风气有关。他们更看重书本,而看轻了生活,或者说从现实逃向书本领域。黄庭坚生活的时代,现实社会问题堆积如山,如与北方民族矛盾已经十分严重,内部纷争不断,而他们觉得他们面对的现实问题解决不了,他们逃向书本是他们与现实矛盾无法协调的产物。这样,黄庭坚看重的是杜甫和韩愈的诗“字字有来处”。
以上所述,说明了文学修辞中的用典的种种情况,其最深根源仍然在社会文化中。我们不能离开社会文化的状况孤立地来理解文学修辞中的种种问题。
(摘编自童庆炳《社会文化对文学修辞的影响》)(1)下列关于“用典”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典作为一种文学修辞,是指人们在行文中引用(或借用)前人的言论和事迹等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亦即刘勰所说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B.西方文论中所说的“互文性”,指从别的文章中引用了、化用了某些成分,其意思与中国古代的用典相似。
C.用典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引用,直接引用前人言论和事迹,一种是化用,把前人言论和事迹化在自己的诗文里。
D.在中国,用典修辞早已有之,然而在西方,直到上个世纪才出现,比中国晚了很多。【答案】D 【试题分析】上个世纪出现了“互文性”的说法,不等于说这时候才有用典的修辞。【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此题选项D偷换概念。(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经》不断被后人“引用”或“化用”,创作成新的诗歌作品,这也说明了用典是社会精神文化生成的产物。
B.历史已经证明,下层劳动者创作的歌谣,必然会被上层的士人看中,拿过去加工,从而成为诗歌或其他作品,所以,士人的创作就是不断加工、改造、整理的过程。C.“江西诗派”把“用典”推到极端,提出“夺胎换骨”和“字字有来处”的主张,这与宋代士人崇尚重书本、轻生活的风气有关。
D.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和创造,而且二者密切相关,继承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继承的变化发展;这当中“用典”是 文学创造的重要环节。
【答案】B 【试题分析】“士人的创作就是不断加工、改造、整理的过程”理解不当。【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张冠李戴、混淆范围、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此题选项B曲解文意。(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典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修辞,在文学创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也引起了中外文论家的重视,所以文学创作应多用典。B.“用典”这种文学修辞与社会文化渊源很深,与社会精神文化的生成、发展,与各时代不同的社会风气及士人崇尚的不同风气密切相关。
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这句诗中的“塞上长城”是化用南朝大将檀道济被宋文帝冤杀时所说的“乃坏汝万里长城”一语,这就是用典,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D.宋代士人之所以逃向书本,是因为他们生活的时代现实社会问题很多,而且他们觉得他们面对的现实问题无法解决。
【答案】A 【试题分析】“文学创作应多用典”这个推论不成立。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混淆范围、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此题选项A曲解文意。2.(2016届四川省双流中学高三10月月考)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魏家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彫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崇尚自然、平淡、朴素、简约,本来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精髓,但在先秦时期,其他派别的许多思想家也加入了对华丽之美的尖锐批判,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墨家从下层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曰:“为乐非也。”法家对华丽之美的批判态度更加尖锐,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同老子、庄子、墨子一样,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而且,儒家美学思想中本来就包含着“节用”的观念和“辞达而已矣”的主张。这样,不但是儒与道,而且又加上了墨与法,这四家的美学思想在朴素、自然、平淡、简约、实用这诸多方面形成了合流,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华丽之美也就成为众矢之的了。
(节选自《华夏文明》,有删节)
(1)下面有关“朴素为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B.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大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
C.朴素为美不仅在中国美学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在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艺术创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答案】A 【试题分析】A项忽略了“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这一信息,表述绝对化。【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此题选项A混淆范围。(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B.《尚书·五子之歌》中旗帜鲜明地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的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C.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美学思想,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强调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D.法家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答案】C 【试题分析】第三段,“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一种“治国的原则”,而不是“美学思想”。【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张冠李戴、混淆范围、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选项C混淆范围。(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在美与真的关系问题上,他提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主张。
B.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的,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时,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C.传统美学观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它就将成为一种超越美学的标准,长期影响中国古代的各派思想家。
D.在先秦时期,儒道墨法等思想家在美学思想上达成的共识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
【答案】C 【试题分析】C项将“已然”当“未然”,原文是“成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选项中是“将成为”。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混淆范围、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选项C混淆范围。3.(2016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3月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从来中国小说,十九以喜剧散场。其能破此习惯者,不能不首数《红楼梦》。说者对于此事,一半归功曹雪芹,一半归功续后四十回之高兰墅,吾以为红楼之得传,初固毋待于后四十回之绩,然真正赚得天下后世儿女一副眼泪者,一大半在后四十回。天下莫不知有曹雪芹,知高兰墅者果有几人。若高氏者可又谓曹氏之功臣矣。
文章而言创作,非难。文章而续人之业,实难。何则?盖续人之作,我有笔墨,不能写我欲说之话,我有思想,不能发我欲说之主张。必以我之心,置人家心腔中,而代为思之书之发挥之,始得无咎。如此续书,能吻合原人之意,已觉不易,况传之后世,赚得天下儿女一副眼泪乎?高所续红楼梦四十回,其写王熙凤、史湘云、甄香菱等人,虽未能合曹雪芹之原意,而宝玉之走、黛玉之死、袭人之嫁、宁国府之被抄,以及惜春一大部分人之下场,皆能与前八十回之草蛇灰线,水乳无痕。不但此也,其言语动作,甚至一小习惯、一口头语,亦莫不然。写贾政仍是贾政,写王夫人仍是王夫人,写宝玉等一切人物,仍是宝玉等一切人物,至其一样注重白描,犹余事也。然则其绞脑滴血,对前八十回之诵习揣摸,果至何等程度哉?
冥冥之中,曹是否引高为知己,吾不得而知。若俞仲华之于施耐庵,关汉卿之于王实甫,则真应对高而自愧矣。人生得一知己难,求得为文一知己尤难。吾于曹高之事,不禁长叹焉。
(选自张恨水《文论语丝》)
(1)作者为什么说“若高氏者可又谓曹氏之功臣矣”?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6分)【答案】①绞脑滴血,诵习揣摸前八十回,续写基本吻合“原人之意”;②续写《红楼梦》,赚得天下后世儿女的眼泪;③人物特点上注重一贯性,甚至言语动作习惯都不忽视;④手法上与前八十回一样注重白描。(答对三点即可,每点2分)
【考点定位】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技巧点拨】首先理解“若高氏者可又谓曹氏之功臣矣”的含义,然后分析原因,将原文划分层次,提取主干信息,分别概括,综合整理答案。如绞脑滴血,诵习揣摸前八十回,续写基本吻合“原人之意”;续写《红楼梦》,赚得天下后世儿女的眼泪。(2)解释第二段中的“草蛇绳灰”的含义。(3分)
【答案】指《红楼梦》前八十回在人物、情节等方面的或明或暗的线索和迹象。(3分)【试题分析】此句是含义题。解释第二段中的“草蛇绳灰”的含义,根据文本内容“水乳无痕„„对前八十回之诵习揣摸,果至何等程度哉”可知,《红楼梦》前八十回在人物、情节等方面的或明或暗的线索和迹象。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此题考查考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有些难度,如果感知能力欠缺,就会走上死搬硬套的道路。不过,这题虽有难度,但命制得好。现用“草蛇灰线”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把“草蛇绳灰”放回原文,联系上下文,找出该句的本体。该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形象化说理,喻体是“草蛇绳灰”,本体应是“《红楼梦》前八十回在人物、情节等方面的或明或暗的线索和迹象”。结合“水乳无痕”以及前后内容,可知《红楼梦》前八十回在人物、情节等方面的或明或暗的线索和迹象。(3)高鹗所续《红楼梦》在情节安排上与曹雪芹原先的意图有较多出入,请结合王熙凤和香菱的判词进行分析说明。(6分)王熙凤判词: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生此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香 菱判词: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答案】“一从二令三人木”基本意思是王熙凤最后被贾琏休弃,续书结局是王熙凤在贾府病死,与曹氏原意不同。(3分)
“两地生孤木”寓指夏金桂。判词后两句意指香菱最后被夏金桂虐待致死,续书写香菱最后被扶正,与曹氏原意相反。(3分)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在《红楼梦》里,判词就是部分主要人物结局的一种隐讳的总结。所有判词中,又以十二钗判词为最。近年来,对判词的研究已成为红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本题是借助对判词的分析,探究高鹗续写的《红楼梦》在情节安排上与曹雪芹原先的意图有较多出入。“一从二令三人木”基本意思是王熙凤最后被贾琏休弃,续书结 局是王熙凤在贾府病死,与曹氏原意不同。“两地生孤木”寓指夏金桂。判词后两句意指香菱最后被夏金桂虐待致死,续书写香菱最后被扶正,与曹氏原意相反。
4.(2016届贵州市兴义市第八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跪拜:从表达礼敬到自示卑贱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跪礼的涵义在唐宋之际发生了重大的嬗变。唐宋之前,中国是没有椅子的,只有一种叫做“胡床”的坐具,是贵族才使用的奢侈品。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是席地而坐。我们现在熟悉的高型坐具,如交椅、靠背椅、高凳等,都是在宋代才开始普及开来的。唐代时虽然已出现椅子,但应用不广,只限于贵族与士大夫家庭。
高型坐具的出现,改写了中国传统的礼仪方式。在席地而坐的先秦时代,中国人通行跪拜礼,跪拜是自然而然的,因为正规的坐姿就是双膝跪席,跪礼不过是挺直上身,再配上手部与头部的动作,如作揖、稽首、顿首,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而对方也须还礼答谢。这个时候的跪拜礼并没有包含尊卑之意,臣拜君,君也拜臣。跪拜只是相互表达礼敬与尊重。
秦汉以降,君臣之间方有尊卑之别,体现在礼仪上,臣拜君,君不再回拜,但尚要起身答谢。到椅子出现之后,中国人席地而坐的习惯发生改变,跪拜的动作更是带上了强烈的尊卑色彩——从椅子上到地上跪拜对方,显然透露出以卑事尊的味道。
也因此,除了“天地君师亲”,宋人基本上不用跪礼,迎别待客一般都是用揖逊、叉手之礼。宋朝臣对君,当然也有需要隆重行跪拜礼的时候,但那通常都是在极庄重的场合与仪典上,如每年元旦、冬至日举行的大朝会、三年一次的郊祀大礼,自然是极尽繁文缛节。至于君臣日常见面礼仪,当是揖拜之礼。从元朝开始,带屈辱、卑贱性质的跪礼才推行开,清廷更是变本加厉,不但大臣奏事得跪下,皇帝降旨宣答,众臣也必须跪着听训。至此,跪礼原来所包含的向对方表达礼敬与尊重之意已经淡化,而下跪者自我示卑、示贱之意则日益凸显出来。
从宋至清,跪礼的变迁,不过是时代精神蜕变的投影而已。如果比较宋代与清代的精神风貌,它们是完全不同的:宋代士臣敢振言告诫皇帝:“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至于廷争面折之事,更是不胜枚举。而清代的士大夫已经全无宋人风骨,竟以获得在圣上之前自称“奴才”的待遇为荣。
士大夫已是如此,草民更不用说了。宋代的平民见官,尽管也讲尊卑有序,但大体上还可以维持尊严,见多识广的京城之民,更是不畏官长,常抓着官府的短处不放,跟官长争长短,也不给官长好面色看,急了就写检举信,或者到京师的直诉法院——登闻鼓院控告。而清代的平民,不但见官得先跪拜叩头,老百姓向衙门呈交诉状禀词,都以“蚁”或“蚁民”自称,官府称呼其治下小民,也直接叫“蚁”。人民在官府面前表现得如此卑贱,只怕是前所未见的。
古人说,“礼者,时为大”。礼仪的应用,还是以顺应时宜为第一要义。基于此,支持对跪拜礼的恢复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有删改)
(1)下列具体语境中的跪拜礼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宋覆灭后,文天祥被元人俘至大都,文天祥向蒙元丞相博罗只长揖不跪拜,既表现他不向敌人屈服的民族气节,又体现了中国文化基本的待人礼节。
B.当前古装戏从春秋剧到清宫戏,朝臣见到天子一律伏在地上叩头三呼万岁,君主高高在上岿然不动,这是违背跪拜礼的传统的。
C.《红楼梦》中元妃省亲,当元妃凤辇到荣国府门前,贾母、贾政、王夫人等一律跪拜叩头,起身迎元妃入堂后,元妃再请贾母上座,拜见祖母,这是先行君臣之礼,再行家族之礼。
D.西汉的张禹,曾是汉成帝的授业师,后任宰相,治理出西汉后期少有的中兴盛世。致仕家居后病重,成帝亲自探望,并在张禹床前行跪拜之礼,表现成帝对功臣的体恤。
【答案】D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D就是对文章第三段内容理解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作为君臣关系,尽管张禹功勋卓著,汉成帝也没有必要向他行跪拜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3分)()
A.在先秦时代,跪拜是人际之间通行的礼仪,就是正常的坐姿,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而对方也须还礼大写,因此没有尊卑之别。
B.唐宋之前中国没有椅子,人们都是席地而坐,从唐代开始,椅子从贵族、士大夫家庭走向平民家庭流行开来。
C.宋朝君臣之间除了极庄重的场合与仪典,臣子对君王才实行跪拜礼,一般日常见面只是行揖拜之礼。
D.宋朝大臣敢于告诫君王天下非君王一人之天下,敢于当面指责君王过错,而清朝大臣已经由臣变奴,甚至以获得在圣上之前自称“奴才”的待遇为荣。
【答案】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A“跪拜„„就是,就是正常的坐姿,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说法不当,原文第二段有“因为正规的坐姿就是双膝跪席,跪礼不过是挺直上身,再配上手部与头部的动作,如作揖、稽首、顿首,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而对方也须还礼答谢”,至于跪拜还需要配上手部与头部的动作。【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是对文章第二段内容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时候将“跪拜”理解为“正常的坐姿”,这是偷换概念。
(3)下列对具体情境中的跪拜礼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元朝以后直至清朝,跪拜礼由过去表示对对方的礼敬与尊重之意渐渐变成君王现实威严或者臣子自我示卑、示贱之意。
B.秦汉以后直至唐宋,跪拜礼渐渐由人与人之间正常礼节交往带上了强烈的尊卑色彩,这体现了时代精神的蜕变。
C.宋代百姓在官员面前大体上能保持自身尊严,更是不畏官员,敢于跟官员较长论短,甚至向上一级部门申诉,而清朝百姓见官须跪拜叩头并自称“蚁”或“蚁民”。D.在跪拜已含有强烈的尊卑含义之后,人们从下跪的动作自然而然地就会联系到“屈辱”“卑贱”,这时候再来提倡回复跪礼,肯定是不合时宜的。
【答案】B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B混淆时间范围。
5.(2016届江苏省苏州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重建历史意识 庄秋水
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所有“现在的事态”,都是具有不同起源和节奏的运动复合体,今天的时间既始于昨天、前天,也始于遥远的过去。但某些地方、某些部门却任意挥霍社会资源,不仅屏蔽遥远的过去,还在拆除昨天与前天。
近几十年里,城市被当作可以随时撕毁的白纸。譬如出于商业利益拆毁过去幸存下来的建筑,代之以能够提供更多方便和更符合时代情趣的建筑。北京梁林故居“维修性拆除”以及蒋介石重庆行营“保护性拆除”,让人觉得这种针对“历史意识”的暴力冲动,其戾气已积聚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自19世纪以来,保护旧建筑和纪念建筑就是政府和个人的一项重要活动。那些与神圣事物、世俗权力、艺术和历史等有联系的建筑,是构筑社会与个人的历史意识的重要元素。历史意识是一种对过去事物的感受力。无论是对历史敬重、依恋,还是憎恨、厌恶,此种感受力传递给了每个人,成就了人在精神活动里不可缺少的时间维度。作为单个人的历史意识,不会只满足于构造自己的生物世系来填补历史空白,它对自我的界定,一定关涉广泛的往昔事物。于是,在代代相传中,某种宗教信仰、艺术风格、社会制度,既延续共同之渊源、主题,也会发生变异,然后形成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
梁林故居所承载的正是建筑史和文学史某个阶段的重要价值,蒋介石行营作为抗战遗址则是那段“一寸山河一寸血”艰危时日的象征。它们的存在,虽未必保存在大众记忆之中,但经由历史学家等人的记载描绘之后,便会唤起大众对历史人物和文物、历史事件和信仰的回忆,从而加强人们的历史意识。历史建筑使过去延续至今,在代与代之间、一个历史阶段与另一个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自我的文化密码,并给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
我们并非要重建过去的生活方式,也无法想象一个布满旧建筑的城市是什么样子。事实上,很少有人因热爱过去而愿意放弃当今世界所提供的一切便利。社会的迅速转型,会摧毁那些不再有适应性和灵活性的旧传统。但正如霍布斯鲍姆在《传统的发明》中说的那样,“被发明的新传统”,必定是植根于旧传统,必然暗含与过去的连续性。没有历史的城市无法满足人的情感需求。拆除所有旧建筑之后再假装古老,只会像小丑一般可笑。当记忆不起作用时,想象力也会飞走;当遨游时间的翅膀被折断,人会变得急躁、幼稚、任性和愚蠢,人和城市一样,只是一件现代展品。
这是人类与过去的关系。像布罗代尔说的那样,“过去和现在将永远互相给对方以启示”。
(选自《看历史》2012年第3期,有删改)
(1)标题中的“历史意识”应怎样理解?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历史意识”是人们对过去事物的感受力;能使人的精神活动具有时间维度;能促进整个社会传承文化遗产。(每层2分)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如何解答“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1.养成精心审题、明确方向的读题习惯。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存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致命陷进,准确审题、明晰答题方向是做对题、答准题的前提。2.养成全文搜寻、逐段圈点的阅读习惯。“重要概念的含义”大都不会集中出现在某一处或某一段,而是有序地分布在多个段落中。3.养成回文对照、辨同析异的做题习惯。选择题的众多选项基本上都来自于原文,因此辨析原文语句与选项的差别是正确解答的前提。4.学会摘录原文、组织答案的答题方法。针对涉及“重要概念”的主观题,通过找概念、找限制、找要求、找暗示等方法准确审题,然后判定问题涉及的段落区间,联系上下文,圈定关键词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将其组织起来。5.学会分段概括、分点列举的答题方法。“重要概念”的属性与内涵往往分散于文章各个段落,这就需要一段一段地搜寻、概括,然后分点列举,形成条理清楚的答案。
(2)文章在二、四两段中两次提到梁林故居和蒋介石重庆行营,各有什么作用?(6分)【答案】第一处举例说明拆毁历史建筑的严重程度,从反面角度论证重建历史意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第二处阐述历史建筑承载的重要价值(2分),它能加强人们的历史意识,使历史阶段保持连续性并构成某个时代社会的文化密码。(共6分,第一处2分,第二处4分)类文本最主要的论证方法,也是高考对论述类文本论证特色考查的主要内容。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3)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的含义。(6分)
(3)【答案】人类失去历史记忆,就失去创造的想象力;就失去心灵游走的空间,心气浮 躁而行为愚蠢;就失去生命的丰富内蕴和活力。(每层2分)【补充:强调重建历史意识的重要性也得2分】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句子含义题。做这类题目,就是解释句子所蕴含的意义,一般包括三方面:表层意义、句内意义、句外意义(言外之意),然后分析其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揭示文章主题方面的作用。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品味句子的含义,是常考的题型,难度很大。首先读句子,圈出关键词,然后回归文章,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关键词的意思,最后连缀成句。答题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本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以句中的关键词为突破口来整合作答。
第二篇:江苏省2016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理解论述类文本中重要概念、句子含意》教学设计
《理解论述类文本中重要概念、句子含意》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述类文本中重要概念、句子含意这一考点的考纲要求。
2.了解论述类文本的相关内容,掌握理解论述类文本中重要概念、句子含意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理解论述类文本中重要概念、句子含意的解题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1.联系知识链接中的方法指导,了解掌握理解论述类文本中重要概念、句子含意的解题方法。
2.实战演练,巩固掌握理解论述类文本中重要概念、句子含意的技能技巧。教学时数:2学时
考点阐释 1、2013年江苏《考试说明》对论述类文本考查其中的要求有: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能力层级为B
3、解读:
①“重要概念”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这些概念或表示特定的意义,或表达丰富的内涵。“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指根据具体语境把握这些概念的意义。
②“重要句子”指对文章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这些句子或意蕴比较丰富,或表达比较独特,或结构比较复杂。“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指根据具体语境领会或解释这些句子的意义。
知识链接
一、论述文体裁的基本特征 1.议论文的种类
①政论文:即针对当时政治问题发表看法,提出见解的议论文。
②评论:即评述某一事件、社会现象、思想倾向、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的议论文。③杂文:即直接反映社会事实的文学性论文。它具有短小、活泼、尖锐、隽永的特点,是一种战斗性很强的文体。
④感想:即读后感、观后感、杂感等。是人们阅读小品、观赏影视戏曲或体验某一生活经历后,在某一方面有了感触,得到的启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发表的议论。2.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3.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①立论:直接提出并阐明论点的论证。②驳论:通过反驳对立的论点来阐明自己的论点。4.常见的论证方法
①例证法: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正确的方法。这种方法起到摆事实、讲道 理、以理服人的作用。这种方法的要领是:先提出论点,然后逐一加以事实论证。
②引证法:包括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话、谚语、警句等。由于引用的这些论据是世人公认的思维成果,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所以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③比喻论证:在议论文中,比喻可以使论点讲得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④对比论证: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加以对比,达到否定错误论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运用对比,可以使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区别得非常明显。5.常见的论证结构
①总分结构(分总结构,总—分—总结构)②层进结构 ③并列结构 ④对照结构
二、论述文本解题的主要思路
划分并概括段落内容、把握中心论点、筛选整合信息,深透理解语句内涵,是答题思考时的重要方向。
1.划分段落,把握主题
读文,是一个整体认知过程,需要划分段落,把握文章的主题。这是准确筛选信息、理解原文语句内涵、概括主题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重要基础。读文时应做到:
(1)画出文中能够表现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透过这些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题。(2)为全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整体把握文章观点。
(3)初读文时,遇到画线的句子即要特别注意揣摩、探究其意义。这能为后来的答题打好基础。
2.阅读题干,审明要求
仔细审读题干,寻找提示性词语,明确对象,揣摩出题者用意,根据赋分确定答案要点。
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3.筛选信息,弄清范围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目,大都是直接筛选原文信息,或以原文信息为答案基础。这从上述例题中就可以看出来。因此,考生应有筛选信息意识。
深透阅读,准确地筛选信息,是回答一切简答题的重要基础。因此,要回到原文,根据题干的指示和要求寻找答题范围,寻找阅读区间。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间的“彼信息”,弄清楚是只要部分寻找还是需着眼全文,然后重点研读。
解题时,要排除干扰,按照题干的要求,对确定范围内的信息进行全面有效的筛选,筛选的主要方法是去枝叶,找关键词,抓主干。原文信息为一个句子的,可采用“取干去枝”法;原文信息较分散的,可采用“摘录整合”法。4.理解语句,挖掘内涵
由表层含义挖掘到深层含义。
5.掌握论证方式方法,分析具体作用 概括论据,弄清其所论证的观点。掌握结构,分析结构方式。要掌握论述文各种论证方式方法(见前文)。注意:要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其作用。最终,我们要具有信息筛选与语言转换整合能力。转换说法、语言重组、提炼概括等。
三、关于“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句子的含义”的相关知识
1、“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其语言形式是词与词语。“文中重要概念”,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概念。“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指根据具体语境准确领会文中重要概念的意义,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每个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答题时应注意由表层含义挖掘到深层含义。
(1)明确概念的内涵
概念的内涵,是对事物特有属性的反映。通常而言,一般论述类文章的重要概念,主要是一些术语,其内涵多数是临时的、具体的、不具备普适性;其对概念内涵的揭示,也不一定是“下定义”的标准语言形式。
(2)明确概念的外延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全部事物,也就是概念确指的对象的范围。
2、所谓“文中重要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起着决定性影响的句子。从内容上看,是指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句子,段落中那些有概括段意作用的句子;从表达方式看,是指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或发表议论的句子;从结构上看,指起始句、总结句、过渡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句子;从修辞上看,用了多种修辞的句子及语意比较含蓄的句子。
理解关键语句含意在解题时,首先对号入座,找准位置,结合时代背景、写作特点、作者意图加以解答。千万不可抛开中心,漫无边际,泛泛而谈。教学过程:
活动
一、阅读学案中的知识链接,能够分析概括理解论述类文本中重要概念、句子含意的解题思路。
活动
二、完成下列题目,强化掌握理解论述类文本中重要概念、句子含意的解题方法。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习题
谈
静
朱光潜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很宜于入画,或者说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姑且闭目一思索,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日本人小林一茶有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懂得这一句诗,便懂得我所谓静趣了。
(选自来光潜《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思考:作者所说“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1)“静趣”是指心界空灵(或摆脱物界喧嘈),在悠然遐想中获得无穷妙悟。
(2)作者心界空灵,由眼前的苍蝇而悠然遐想,悟得万物平等真谛,泯灭了益虫、害虫的功利观念,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苍蝇的自在情态,由此而获得的情趣正是作者所阐述的 “静趣”。
【解析】(1)从“ 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领起的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加以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2)结合上文对“感受力”及“静”的解说,可知这句诗中体现出来的情趣正是作者所阐述的“情趣”。
【方法总结】理解词句的含义。它包括三层次意思: 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深层含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1、明确词语是代词还是非代词。如果是代词,其指代内容一定在前文中出现过;弄清指代的范围。
2、如果是非代词,其指代义一般需要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注意上下语境的限制
3、分析词语原来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根据语境以及修辞分析在文中的意义
4、分析词语或短语的语法特点,以便准确理解和表达。
《记住回家的路》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 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只有不忘外部生活且更关注内心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寻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20.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⑴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2分)
⑵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2分)【答案】(1)被社会的诱惑和压力左右,在忙忙碌碌或漫无头绪中,忽视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迷失了自我。
(2)一个人拥有自己的心灵世界,就会明确行动的方向,无论面对怎样的诱惑和压力都能保持清醒。
【解析】(1)首先能把握这句话的主旨,是机会和压力对人的负面影响,再结合本段的中心“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答案即可得出。(2)首先理解关键词“坚实的自我”“ 精神的坐标”,再结合本段的中心“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答案即可得出。
【方法总结】
1、理解分析句子,找出关键词,如果句子用了修辞格,应该还原修辞手法
2、结合语境巧妙分析含义(也可以探究原因,也可以分析修辞的表达效果)
3、注意作者蕴含的情感
第三篇: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写作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写作
一、文字式材料作文练习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年高考,临沂女生徐玉玉被南京邮电大学录取,8月19日她接到陌生电话,称有笔助学金要发放给她。因之前接到过教育部门的通知,徐玉玉便没有怀疑,按指示将9 900元学费转入对方账号,事后得知被骗,她伤心欲绝,郁结于心,不幸离世。此事件引起轩然大波,涉及面极广,给我们的教育警示极多。
要求:根据这则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准大学生徐玉玉因遭到电话诈骗导致死亡的事情让每个人都感到深深的痛心,也给了我们很多的警示。我们都希望通过分析原因,进而找寻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悲剧不再重演。这件事的直接当事人是徐玉玉和诈骗分子,另外家庭、学校、社会也应对这件事情负有一部分责任。(1)诈骗分子掌握了徐玉玉大量的真实信息,精准诈骗,是骗子能够成功的主要原因。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应该思考,为什么我们的个人信息会泄露?社会相关部门应采取怎样的措施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由此可立意为“加强信息监管,维护信息安全”“打击诈骗,绝不手软”“立法监管,切实到位”等。(2)徐玉玉是一个刚刚毕业的高中生,她的生活基本完全被学习占据,如果学校、家庭和社会能注重对孩子普及相关的教育,孩子可能会有防范的意识,悲剧可能也不会发生,由此也可立意为“学校不能只重视文化课教育”“多渠道指导学生形成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等。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和尚跟着老和尚出来化缘,满心不情愿,看见几尾逆水而游的鱼,便借题发挥:“这些鱼真傻呀,逆水而游,多费力,多辛苦!”“可它们正在享受快乐呢!”老和尚说,顺手一指河面上的落叶,“你看见那片黄叶了吗?只有死去的东西,才会享受这种随波逐流的安逸和舒适啊!”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快乐的含义是行动。(2)不要随波逐流。(3)要勇于逆流而上。(4)在奋斗中享受快乐。
3.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浮云”“落日”中能捕捉到离别之意,历史遗迹中可生发出兴亡之慨,日常小事中能悟出人生哲理„„你若有心,生活处处散发着诗意。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发现诗意。(2)诗意的栖居。(3)诗意的人生就是用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4)对诗意生活的追求。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日前,杭州图书馆引起了无数网友和一些主流媒体的关注。杭图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实行“零门槛”阅览,因此常有乞丐、拾荒者和农民工进门阅览,图书馆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有读者无法接受,找到褚树青馆长,说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图书馆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褚树青回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
此消息在网上传播开后,被感动的网民把杭图称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慨叹,公共图书馆零门槛开放本来就是正常之事,也已做了多年,瞬间引发如此大的关注值得反思。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想与思考?请结合你的感想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知识面前人人平等。(2)弱势群体的权利也需要尊重。(3)共享创造和谐。(4)社会呼唤人文关怀。(5)公共服务应惠及全民。(6)关注弱势群体是社会进步的表现。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一个热闹非凡的广场上,一位老人用拖把沾水在水泥地上写字,龙飞凤舞。很多市民驻足观看,纷纷掏出手机拍照留念。有人感叹,这么好的字,很快就干了,看不见了,太可惜了。这也是一种文化,应该留下来给后人看看,不能说没就没了。老人却说,写字就是图开心,何必要留痕迹,让我把字留下来,反而写不好了。字迹干了,我没有前面的压力,会写得更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老人的角度:(1)看淡结果,享受过程;(2)忘却已有成绩(成功),可以赢得新的进步;(3)过程固然重要,但结果也同样重要。
从市民的角度:民族文化应留存、传承。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傅山在《作字示儿孙》小序中写到,写字要注意“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
鲁迅对于作文自描法,也曾谈过十二个字:“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其实,这何止是对写字作文的要求,做人做事亦理应如此。请联系材料,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定立意,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2)自拟题目;(3)自选文体,诗歌除外;(4)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审题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隐去浮华,追求本真;(2)质朴为人,率真为事;(3)外表的朴素与内心的华贵。
7.阅读下面的材料,围绕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从前有对夫妻,他们遇到了死神。死神说:“你们俩阳寿总和已经到了,只能活一个,你们猜拳(石头剪子布)吧,输的就得死。”他俩耳语一阵之后出拳:妻子出了剪子,丈夫出了布,——丈夫输了。妻子拽着被死神带走的丈夫哭着说:“说好了一起出石头的,为什么你却出了布?”丈夫什么也没说,平静地跟死神走了。审题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们可以分别揣测一下丈夫和妻子的想法。因为之前商量好要同时出石头,妻子选择出剪子是想牺牲自己,让丈夫活下去。而丈夫出布则有两种可能:想赢了妻子,自己活下去;多年夫妻生活使他非常了解妻子,深知妻子愿把活的希望留给自己,自己则比妻子多想一步,牺牲自己。但最终的结果是丈夫死去,妻子生存。如果认同丈夫的自私,可立意为:做人不可自私,算计别人终将算计自己,奸诈只能害自己。如果认同妻子与丈夫的奉献精神,则可立意为:甘愿奉献的人赢到最后,做人应善良、厚道,人间大爱是理解。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两马各拉一货车。一马走得快,一马慢吞吞。于是主人把后面的货全搬到前面。后面的马笑了:“越努力越遭折磨!”谁知主人后来想:既然一匹马就能拉车,干嘛养两匹?
最后懒马被宰掉吃了。这就是经济学中的“懒马效应”。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审题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生无所息;生于奋斗,死于懒惰。(2)守住你的位置;让成绩证明自己的价值。(3)尸位素餐者诫。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年轻人去买碗,来到店里他顺手拿起一只碗,然后依次与其他碗轻轻碰击,碗发出沉闷、浑浊的声音,他失望地摇摇头,他几乎挑遍了店里所有的碗,竟没有一只满意的,就连老板拿出的自认为店里最好的碗中精品也被他摇着头放回了原处。
老板很纳闷,问他老是拿手中的这只碗去碰别的碗是什么意思。他得意地告诉老板,这是一位长者告诉他的诀窍,当一只碗与另一只碗轻轻碰撞时,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的就是好碗。老板恍然大悟,拿起一只碗递给他,说:“你拿这只试试,包你能挑中自己心仪的碗。”他半信半疑地试了试,果真如此,老板说:“道理很简单,你首先拿的那只碗是次品,你用它试碗,那声音必然沉闷、浑浊。你想得到一只好碗,首先要保证自己拿的那只也是只好碗。”
年轻人豁然开朗地感叹道:“是啊,就像一只碗与另一只碗的碰撞一样,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也需要付出真诚。如果自己带着猜忌、怀疑甚至戒备之心与人相处,就难免得到别人的猜忌与怀疑。”
上述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如果想别人怎样待自己,自己也要怎样对待别人。(2)做最好的自己,才能碰撞出最好的别人!(3)其实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自己生命中的“贵人”,前提条件是你应该与人为善。(4)你付出了真诚就会得到相应的信任,你献出爱心就会得到应有的尊重。
二、诗歌式材料作文练习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席慕蓉说:人都有一个死角,自己走不出来,别人也闯不进去。我把最深沉的秘密放在那里,埋藏心里。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对此,你产生了哪些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审题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高山流水难遇知己;(2)人性的“死角”;(3)时间带走了什么,带来了什么;(4)“怪”与“不怪”辩证观。
1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康德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顾城 审题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理性让我们生活得更好;理性造就成功;理性重于感性;理性地感受生活;让理性为爱开路;人生需感性,但更需要理性;让人生插上理性的翅膀;感性之余勿忘理性;感性诚可贵,理性价更高;用感性去构建和谐社会;感性让生活更精彩。这些立意均可看作是符合题意的。让思想与情感并存,让生活充满爱,让思想大放光彩,爱满人间,幸福源于情感等立意,应该看作是偏离题意的。
1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有人说,你是谁,便遇见谁。也有人说,遇见谁,你便是谁。审题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创造出最好的自己;(2)只有我们自己的心才能决定自己是谁;(3)做好自己,做对自己。
三、漫画式材料作文练习
13.下图是2015年最震撼人心的照片之一,请观察画面,联系画面下边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审题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在困窘的生活中寻求精神的富足;(2)生活不能没有浪漫的情怀;(3)既要坚强地生存,更要诗意地活着;(4)追求精神远比追求物质重要。
14.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审题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爱之有法,爱要用正确方法;(2)放手让孩子经受风雨;(3)不要多此一举,不做无用功。
15.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解放思想。(2)勇于冲破精神的牢笼。(3)解放心灵。(4)打破惯性思维。
第四篇: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写作2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写作
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浮云”“落日”中能捕捉到离别之意,历史遗迹中可生发出兴亡之慨,日常小事中能悟出人生哲理„„你若有心,生活处处散发着诗意。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提示(参考立意)(1)发现诗意;(2)诗意的栖居;(3)诗意的人生就是用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4)对诗意生活的追求。
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傅山在《作字示儿孙》小序中写到,写字要注意“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
鲁迅对于作文自描法,也曾谈过十二个字:“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提示(参考立意)(1)隐去浮华,追求本真;(2)质朴为人,率真为事;(3)外表的朴素与内心的华贵。
3.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席慕蓉说:人都有一个死角,自己走不出来,别人也闯不进去。我把最深沉的秘密放在那里,埋藏心里。你不懂我,我不怪你。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提示(参考立意)(1)高山流水难遇知己;(2)人性的“死角”;(3)时间带走了什么,带来了什么;(4)“怪”与“不怪”辩证观。
4.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有人说,你是谁,便遇见谁。也有人说,遇见谁,你便是谁。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提示(参考立意)(1)创造出最好的自己;(2)只有我们自己的心才能决定自己是谁;(3)做好自己,做对自己。
5.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当今世界,远在天边也可以便捷交流,可谓“天涯若比邻”;而另一面,近在眼前却常常无话可说,可谓“比邻若天涯”。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提示 本则材料的核心内容为“远和近”,“远”为物理距离,“近”为心理距离,现代生活在实现“天涯咫尺”的便捷化交流的同时,却又出现了“咫尺天涯”的心理隔膜,一如顾城的小诗《远和近》所写的:“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把话题放在当下的背景下来呈现,就有了针砭时弊的作用。为何会出现“咫尺天涯”的状况?有现代人心理的孤独、被手机等通信设备所控制与“物化”、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在流逝等众多的因素。如何跨越心理距离,达到心灵的融合,治疗现代人的心理痼疾?可由此引发众多的思考。有了这些思考,既可以深化主题,也让作文有了现实的功用。6.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有人说,这是一个快速变化发展的时代,要追寻潮流乃至立于潮头之上,如果一个人不能融入现代潮流,那他就会成为落伍者。
也有人说,任凭潮流涌动,我要做自己内心的国王,就如“风可以吹走/一张无助的纸片/却吹不走/一只会飞的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
还有人说,追寻潮流与追寻自我并不矛盾,一方面顺应潮流但保持理性的距离,另一方面顺应内心但不被自我蒙蔽。
审题提示 这是一道观点型材料作文题,列举了关于潮流与自我的三种观点:第一种强调追寻潮流,融入潮流,乃至引领潮流;第二种强调坚持自我,不为潮流所动;第三种强调把握好分寸,辩证看待潮流与自我的关系。写作时,应选择其中的一点,不可照单全收,以致观点模糊甚至自相矛盾。如何选择,可依据自己感受最深、有充足理据的一点构思行文。另一方面,题目对文体有要求,即论述类文章,要求有论有述,述论结合,不可空发议论,也不可堆砌论据而不加阐发论证。这是对写法的要求,也就是要做到论点、论据和论证的有机结合。
从构思的角度,无论是引领时尚潮流,变一味模仿为创新引领,还是坚守内心自我,保持如一本色,都可以在科技、文化、商业、政治等不同领域,选择自己熟悉了解的,加以论述;而第三种,需要辩证分析,论证时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能既肯定又否定,而要强调潮流与自我的相互交融、相互转化。
7.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科技让人类变得“强大而自信”;如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又似乎变得“渺小而无助”。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提示 作文材料中,人类在科技面前变得“强大而自信”,是因为人类凭借科技实现了很多前人未能做到的事情,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类也变得“渺小而无助”。因为世界变大了,人类就显得渺小了,人们在惊叹科技的魅力的同时也感觉到自己在自然中的渺小。这则材料总体来说主要是论述科技和人类的关系,而其中“强大而自信”和“渺小而无助”看似对立,实则核心是人在科技面前应保持怎样的态度,围绕这个核心进行立意即可。再强大的科技也只能是人创造的,只能为人所用,所以人类不应该在科技面前自叹不如。8.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蒙田
智者受理智的指导,常人受经验的指导,而野兽受直觉的指导。——西塞罗
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歌德 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提示 作文题采用了新材料作文的形式,引用了三句名言,这三句名言既相互独立又有一定的联系,可以将其看作一段非连续性文本。分别来看,蒙田的名言强调“头脑”,可理解为人的头脑来自天赋、学习和实践;西塞罗的观点强调理智的重要性,经验主义不可取;歌德的名言,以导游者作为思想的形象化比喻,强调有思想才能自觉地把握前进的方向。行文若只根据其中一句来写,显然是偏离题目本意的。抽取三句名言的关键词“头脑”“理智”“思想”综合来看,“头脑”其实是“思想”的另一种表述,侧重指人的思想来自何处,第二句侧重思想中理智的作用,合起来看,这些材料重在表达思想的作用、意义以及从何处获得思想。行文可以从为何需要思想、思想的意义体现在何处、如何拥有思想等角度展开。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我要做我自己,我要为自己而活。当代青年如是说。
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胆量。作家林语堂说。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提示 对于本题而言,可以运用抓关键词句法来审题立意。材料的含意丰富,两则材料都体现了“做自己”的重要性,但侧重点不同。当代青年说“做我自己”“为自己而活”,表现了当代青年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林语堂说“能做我自己的自由”“敢做我自己的胆量”,表明林语堂清楚“做自己”需要资本(自由和胆量),而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具体来看,可供参考的立意角度有:(1)做自己,为自己而活;(2)要有做自己的资本;(3)要有做自己的勇气。但有的同学可能会从“自由”与“胆量”的角度立意,这是因为没有扣住两则材料的共同点和语段的关键词句来分析,仅仅抓住材料中的某一非关键词语来思考,这种审题方法是写材料作文题之大忌。1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人生就是一局棋。有的人下棋,落子如飞,但是常忙中出错;有的人下棋,因最初顾虑太多,弄得后来捉襟见肘;有的人下棋,不走到最后关头,绝不认输;有的人下棋,稍见情势不妙,就弃子投降。如果你不懂得计划未来,必定是个很差的棋手;如果你没有参谋,必定是个孤单的棋手;如果你因为输不起,不敢入局,必定是个最傻的棋手。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提示 这则以棋喻人生的材料,意在引导我们思考人生问题,立意角度很多: 从“忙中出错”看:深思熟虑很重要,效率不光看速度。从“顾虑太多”看:时间分配要科学,通盘考虑才是真。从“认输态度”看:态度决定高度,坚持才能成功。从“计划未来”看:目光需长远,步骤需清晰。从“参谋”看:一个好汉三个帮,人多力量大。从“不敢入局”看:无勇者无功,参与才有希望。
1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娘想儿,流水长;儿想娘,扁担长。(谚语)审题提示(1)审题立意
本次作文材料采用的是一则短小而隽永的谚语。谚语借助比喻和对比,感叹母爱的长阔高深,并揭示儿爱母亲与母亲爱儿的不对等。“母爱”“孝心”和“回报”,可以说是准确理解和把握这则材料的三个关键词。
看到这则谚语,人们会自然联想到“儿行千里母担忧”等古话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诗句。这些谚语、古话和诗词名句,传达的是中华民族所重视的亲情和孝道。命题用意显然在于引导考生感悟亲情。比如,用心体会父母亲给予自己的关爱、关注并思考空巢老人现象、对父母要给予精神赡养等。谚语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它不是一句俏皮轻飘的顺口溜,传达的是一个严肃沉重的社会话题。(2)阅卷提醒
①谚语以分号为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对照互补的两部分构成一个整体。“爱的不对等”是其感情内核,也是作文应择取的核心立意。如果考生侧重写“儿想娘,扁担长”同时也涉及“娘想儿,流水长”,这是切合题意的。但是,考生只抓住前半部分“娘想儿,流水长”,写母亲对自己持久的呵护与惦念,则是偏题之作。②对于谚语中的“儿”和“娘”,考生审题立意时可实写母子亲情,也可以拿“游子”与“故乡”(“祖国”)与材料中的“儿”与“娘”类比行文,关键要自然圆融,言之成理。如果有考生抓住材料中的“长”和“短”来写爱情、友情等情感付出与回报的不平衡,应视为“略有牵强”,给分不得超过48分。
③本次作文审题难度不大。材料主旨明白,命题导向明确。这就要求考生直面“亲情不对等”这一主题,或发表看法,或抒发感慨,或叙述故事。文体方面,议论文以能针对现实生活提出高明见解并作辩证分析为佳,记叙文以事件真实、情感真挚并讲究叙事的技巧为佳。
④评判记叙文,要看它的主题是否体现(或暗含)材料主旨,要看其章法技巧(比如有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如何。还要看作者的语言功底。既看作者写什么,也看怎么写,做到整体把握,依“质”赋分。
1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我们要防范他人。要小心翼翼,不停地试探,之后才能迈出脚步,不然就可能上当受骗。防范他人其实是自我保护。
有人说,我们要相信他人。因为对于他人,我们自己也是他人;相信他人,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才会消除,才会活得轻松快乐。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提示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审题时可以分别从其中一个角度立意,也可以综合两个观点来立意。如从“要防范他人”的角度立意:要有防范意识,防范他人,防人之心不可无等。从“要相信他人”的角度立意:与人和谐相处,在相信中赢得快乐等。综合两个观点来立意:掌握好与人相处的尺度等。
第五篇: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文言文阅读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文言文阅读
(用时:40分钟 满分: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9分)郭琇,字华野,山东即墨人。康熙九年进士。十八年,授江南吴江知县。材力强幹,..善断疑狱。征赋行版串法,胥吏不能为奸。居官七年,治行为江南最。
二十五年,时河督靳辅请停濬下河,筑高家堰重堤,清丈堤外田亩以为屯田,谓可增岁收百馀万。巡抚于成龙议不合,上令尚书佛伦往勘,主辅议。二十七年,琇疏劾辅治河无功,偏听幕客陈潢阻濬下河。上御乾清门,召诸大臣,下琇疏,令会同察议。寻辅入觐,复召诸大臣与议。琇申言屯田害民,辅坐罢,而擢琇佥都御史。大学士明珠柄政,与余国柱比,颇营贿赂,权倾一时,久之为上所觉。琇疏劾明珠与国柱结党行私,详列诸罪状,并及佛伦、傅拉塔与辅等交通状,于是明珠等降黜有差。琇直声震天下。
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辩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狱未具,琇疏言:“左都御史马齐於会讯时多方锻炼,必欲实以指使诬劾罪。”诏责琇疑揣。寻法司奏琇请讬事实,当夺官。上以琇平日鲠直敢言,改降五级调用。
三十八年,上南巡,琇迎驾德州。既还京师,谕大学士阿兰泰等曰:“原任左都御..史郭琇,前为吴江令,居官甚善,百姓感颂至今。其人有胆量,可授湖广总督,令驰驿..赴任。”琇上官,疏言:“黄州、武昌二府兵米二万七千有奇,运给荆州、郧阳汛地①,悬隔千里,輓输②费不赀,请改折色③。江夏等十三州县有故明藩产,田瘠赋重,数倍民
④粮,请一律减徵。江夏、嘉鱼、汉阳三县濒江地,水齧土陊,有赋无田者三百馀顷,请豁免。”皆允行。
四十年,以病乞休,上曰:“琇病甚,思一人代之不可得,能如琇者有几人耶?”..未几,琇以病剧再疏求罢,仍慰留。五十四年,卒。(节选自《清史稿·郭琇传》)注 ①汛地:军队驻防之地。在清代兵制中,凡千总、把总、外委所统率的绿营兵均称“汛”,其驻防巡逻的地区称“汛地”。②輓输:运输。輓:同“挽”。③折色:旧时指除米麦实物赋税之外的其他实物或货币,也称所征田粮等价的银钞布帛或其他物产,亦用以称俸禄折发钱钞。④水齧土陊:齧,同“啮”,侵蚀。陊,同“堕”,山崩。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辩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 B.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辩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 C.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辩/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 D.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辩/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 答案 C 解析 文句大意: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弹劾山东巡抚钱钰贪污,钱钰上奏辩解,因为涉及郭琇曾给钱钰来信嘱托举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人,钱钰拒绝了,于是郭琇心怀怨恨让张星法捏造罪名弹劾,皇上下令法司审讯。“钱钰贪黩”作“劾”的宾语,“高上达等”做“嘱荐”的宾语,要放到前句,不要做后句的主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是清代科举的最高功名。经会试、复试和殿试取中后,方能称进士。这三个阶段的考试由皇帝圈题,钦定名次。
B.京师是中国古代对都城的称谓。在中国古代,国家的首都通常称为京师,近现代已不再沿用,直接称为首都。
C.总督是清朝时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又称为“督宪”“制台”,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
D.乞休,自请辞官退休。古代对辞官退休有多种称谓,如“挂冠”“乞骸骨”“乞身”“致仕”“解绶”“移病”“告老”等。解析 A 解析 殿试才由皇帝圈题,钦定名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河督靳辅以屯田增收为由奏请停止疏通河道,修筑高家堰大堤。巡抚于成龙不赞成此议。皇上派尚书佛伦前去调查,佛伦赞同靳辅的建议。
B.郭琇为官鲠直敢言,曾弹劾河督靳辅治河无功、大学士明珠与余国柱朋党、佛伦等与靳辅勾结串通。查实后,皇上罢免了明珠等大臣的官职。
C.郭琇受山东巡抚钱钰贪污牵连,上疏辩解,皇上责怪他胡乱猜疑。后来,经法司查明,郭琇在贪污案中却有不妥之责,皇上将他降官五级调用。D.皇上南巡回京后,钦点郭琇担任湖广总督。郭琇上任后,上疏建议改变军粮供给形式、或减免贫瘠土地的赋税,皇上全都同意了。答案 B 解析 “罢免”一词不正确,原文为“降黜有差”,明珠等大臣或被降级或被废黜。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大学士明珠柄政,与余国柱比,颇营贿赂,权倾一时,久之为上所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左都御史马齐於会讯时多方锻炼,必欲实以指使诬劾罪。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大学士明珠控政,与余国柱来往亲密,大肆谋求贿赂,权倾一时,时间久了被皇上察觉。
(2)左都御史马齐在朝臣会审时多方罗织罪名陷人于罪,必定想要把我指使诬陷弹劾朝臣的罪名坐实。参考译文
郭琇,字华野,山东即墨人。康熙九年中进士。十八年,授官江南吴江知县。机智能干精明干练,擅长判定诉讼案件。征收赋税推行版串法,官吏不能够狼狈为奸。做官七年,他的政绩是江南一带最好的。
二十五年,当时河督靳辅请求停止疏通下河,修筑高家堰大堤,详细地测量堤外的田地作为屯田,说可以增加年收入几百万。巡抚于成龙意见不合,皇上让尚书佛伦前往调查,佛伦赞同靳辅的提议。二十七年,郭琇上疏弹劾靳辅治河无功,听信幕客陈潢的一面之词阻止疏通下河。皇上驾临乾清门,召集诸大臣,颁布郭琇的奏疏,令诸大臣一起审察商议。不久靳辅入宫觐见,(皇上)又召诸大臣一起议事。郭琇再次言明屯田害民,最终靳辅被判免官,郭琇被提升担任佥都御史。大学士明珠控政,与余国柱来往亲密,大肆谋求贿赂,权倾一时,时间久了被皇上察觉。郭琇上疏弹劾明珠与国柱结党营私,详细地列出了各条罪状,并且还有佛伦、傅拉塔与靳辅等勾结串通的罪状,于是明珠等人相应地或被贬退或被废黜。郭琇的耿直敢言名震天下。
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弹劾山东巡抚钱钰贪污,钱钰上奏辩解,因为涉及郭琇曾给钱钰来信嘱托举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人,钱钰拒绝了,于是郭琇心怀怨恨让张星法捏造罪名弹劾,(皇上)下令法司审讯。判决还没有下来,郭琇上疏说:“左都御史马齐在朝臣会审时多方罗织罪名陷人于罪,必定想要把我指使诬陷弹劾朝臣的罪名坐实。”诏书责怪郭琇怀疑揣测。不久法司上奏郭琇请求帮助举荐的事实,判处他免官的刑罚。皇上因为郭琇平日耿直敢言,改为将他降官五级调用。
三十八年,皇上南巡,郭琇在德州迎驾。回到京城以后,(皇上)下令大学士阿兰泰等说:“原任左都御史郭琇,之前是吴江县令,官做得很好,百姓感念歌颂至今。这个人有胆量,可以授予湖广总督的职位,令他驾乘驿马疾行赴任。”郭琇受命上任,上疏说:“黄州、武昌两府军粮二万七千有余,运给荆州、郧阳汛地,相隔千里,运输费用不可计量,请求改用钱钞。江夏等十三州县有已亡明朝的藩王的产业,这些地方土地贫瘠赋税繁重,是百姓产粮的数倍,请求全部减少征收。江夏、嘉鱼、汉阳三县濒临长江的地方,洪水侵蚀,土地崩塌,有赋税却无法耕种的土地有三百多顷,请求免除这些田地的赋税。”(皇上)都答应推行(郭琇的奏请)。
四十年,因为生病(郭琇)请求辞官,皇上说:“郭琇病得很严重,想要找一个能代替他的人都不可得到,能和郭琇一样的人有几个呢?”不久,郭琇因为病重再次上疏请求辞官,(皇上)仍然劝慰挽留他。五十四年,郭琇去世。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9分)闳字夏甫,彭之孙也。少励操行,苦身修节。父贺,为彭城相。闳往省谒,变名姓,徒行无旅。既至府门,连日吏不为通,会阿母出,见闳惊,入白夫人,乃密呼见。既而辞去,贺遣车送之,闳称眩疾不肯乘,反,郡界无知者。及贺卒郡,闳兄弟迎丧,不受赙赠,缞绖扶柩,冒犯寒露,礼貌枯毁,手足血流,见者莫不伤之。服阕,累徵聘举召,..........皆不应。居处仄陋,以耕学为业。从父逢、隗并贵盛,数馈之,无所受。
闳见时方险乱,而家门富盛,常对兄弟叹曰:“吾先公福祚,后世不能以德守之,而竞为骄奢,与乱世争权,此即晋之三郤矣。”延熹末,党事将作,闳遂散发绝世,欲投迹深林。以母老不宜远遁,乃筑土室,四周于庭,不为户,自牖纳饮食而已。旦于室中东向拜母。母思闳,时往就视,母去,便自掩闭,兄弟妻子莫得见也。及母殁,不为制服设位,时莫能名,或以为狂生。潜身十八年,黄巾贼起,攻没郡县,百姓惊散,闳诵经不移。贼相约语不入其闾,卿人就闳避难,皆得全免。年五十七,卒于土室。
二弟忠、弘,节操皆亚于闳。忠字正甫,初平中,为沛相,乘苇车到官,以清亮称。弘字邵甫,耻其门族贵势,乃变姓名,徒步师门,不应征辟,终于家。忠子秘,为郡门下议生。黄巾起,秘从太守赵谦击之,军败,秘与功曹封观等七人以身扞刃,皆死于陈,诏秘等门闾,号曰“七贤”。论曰:陈平多阴谋而知其后必废邴吉有阴德夏侯胜识其当封及子孙终陈掌不侯而邴昌绍国虽有不类未可致诘其大致归然矣。袁公窦氏之闲,乃情帝室,引义雅正,可谓王臣之烈。及其理楚狱,未尝鞫人于臧罪,其仁心足以覃乎后昆。子孙之盛,不亦宜乎?(节选自《后汉书·袁闳列传》)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平多阴谋/而知其后必废/邴吉有阴德/夏侯胜识其当封及子孙/终陈掌不侯/而邴昌绍国/虽有不类未可致/诘其大致归然矣
B.陈平多阴谋/而知其后必废/邴吉有阴德/夏侯胜识其当封/及子孙终陈掌不侯/而邴昌绍国/虽有不类/未可致诘/其大致归然矣
C.陈平多阴谋/而知其后必废/邴吉有阴德/夏侯胜识其当封及子孙/终陈掌不侯/而邴昌绍国/虽有不类/未可致诘/其大致归然矣
D.陈平多阴谋而知/其后必废/邴吉有阴德/夏侯胜识其当封/及子孙终/陈掌不侯/而邴昌绍国/虽有不类/未可致诘/其大致归然矣 答案 C 解析 本题画线句子中,“陈平”“邴吉”“夏侯胜”“陈掌”“邴昌”都是人名,“阴谋”“阴德”“子孙”“大致”都是常用词,依据这些信息,再结合上下文推断,可分析出画线句子的意思是:从陈平有很多阴谋看,就知道他的后代必然会被废弃;从邴吉具有阴德看,夏侯胜就认识到他的封侯会延及子孙。结果陈平的曾孙陈掌最终没能封侯,而邴吉的孙子邴昌称却能够继承封国。这样比虽然有些不同,也没有什么可以斥责的,但其道理大致上是一致的。据此可正确断句。画线句子加标点为:陈平多阴谋,而知其后必废;邴吉有阴德,夏侯胜识其当封及子孙。终陈掌不侯,而邴昌绍国,虽有不类,未可致诘,其大致归然矣。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赙,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赙赠,即赠给死者家属钱财以办理丧事。B.在古代缞和绖就是丧带和丧服,缞绖指整套丧服,后来渐渐引申出服丧之意。C.服即丧服,阕有停止之意,古代丧期一般为三年,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D.徵聘举召,指的是当时科举制度下的遴选官员的方式。答案 D 解析 “徵聘举召”应属于察举制,从本书的年代可知应在科举制形成之前。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袁闳去拜谒担任彭城相的父亲,其父派车相送,袁闳不肯乘坐,并反对郡中那些无知者,由此可知袁闳是一个砥砺德操品行、苦心修为的君子。
B.黄巾军因为忌惮袁闳家门富盛,所以相互约定不进入袁闳家所在的村子骚扰,同乡人就来袁闳家避难,得以保全性命。
C.传主为袁闳,文章重点记载了袁闳的省亲、守孝、潜身等事,却在文末提及袁忠、袁弘、袁秘,意在凸显子孙之盛深受其先人仁心褔祚的观点。D.“论曰”类似“乱曰”“赞曰”“太史公曰”“异史氏曰”,一般置于传记文章的结尾,大都为议论性文字,对前文所记之人事展开议论,一般用韵文写成。答案 C 解析 A项“并反对郡中那些无知者”与原文不符,文中的“反”即返回,指回家之后。B项无中生有,“因为忌惮袁闳家门富盛”错,文中并没有说明“家门富盛”是黄巾军不来骚扰的原因。D项“一般用韵文写成”错,有的用“韵文”,有的用“散文”。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居处仄陋,以耕学为业。从父逢、隗并贵盛,数馈之,无所受。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及母殁,不为制服设位,时莫能名,或以为狂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他居住的地方逼仄简陋,以耕田求学作为事业。他的叔父袁逢、袁隗都很富有,多次馈赠,他也不接受。
(2)等到母亲去世,袁闳不穿孝服不设置灵位,当时没有谁能够叫出他的名字,有的人认为他是个疯子。参考译文
袁闳字夏甫,是袁彭的孙子。少年时候砥砺德操品行,自己苦心修为节操。父亲袁贺,是彭城相。袁闳前往省亲拜谒,他改变名姓,徒步出行。到了父亲所在的府衙,连续几天办事的人不给他通报,正逢他的奶妈出来,看见袁闳,十分吃惊,进入告诉夫人,这才秘密招呼他进去相见。不久袁闳告辞离去,袁贺派车送他,袁闳称晕车不肯乘坐,回家之后,所在的地方没有知道袁闳探亲这件事情的。等到袁贺在郡里逝世,袁闳兄弟迎丧,不接受赠礼,穿着孝服扶灵柩,冒着寒冷,因为行礼,人都变瘦了,手足流出血来,看见的人没有谁不为这件事伤心的。袁闳守孝完毕,上司多次征召,他都没有答应。他居住的地方逼仄简陋,以耕田求学作为事业。他的叔父袁逢、袁隗都很富有,多次馈赠,他也不接受。
袁闳看到时势正危险纷乱,但自家富裕,常对兄弟叹息:“我们的先人富裕,后世的人不能凭借德行来守住这些,只是竞相骄奢,在乱世争夺权势,这就是晋国的诸多纰漏啊。”延熹末年,朋党的事将要暴露,袁闳就打散头发与世隔绝,想把自己的行迹隐藏在深林里。因为母亲年老不宜远走,他就在自己住的庭院四周筑起土室,不开房门,从窗口放进吃的喝的东西。早上在房中向东方拜谒母亲。母亲思念袁闳,时常前往探视,母亲离去,就自己关上窗子,兄弟妻室儿女没有谁能看见他。等到母亲去世,袁闳不穿孝服不设置灵位,当时没有谁能够叫出他的名字,有的人认为他是个疯子。潜藏自身十八年,黄巾军起义,攻陷郡县,老百姓惊慌逃散,袁闳诵读经书不离开。黄巾军相约说不进入他所在的村子,人们到袁闳这里来避难,都得以保全幸免。年龄五十七岁,在土室中逝世。
两个弟弟袁忠、袁弘,节操都比不上袁闳。袁忠,字正甫,初平年间,担任沛相,坐着简陋无装饰的车子去上任,凭借清正诚信而闻名。袁弘,字邵甫,因为自己家族人有权有势而觉得羞耻,于是改名换姓,徒步去求学,不接受征召,最后在家里去世。袁忠的儿子袁秘,担任郡中门下议生。黄巾军起事,袁秘跟随太守赵谦去攻打,结果遭到失败,袁秘和功曹封观等七人用身体来抵挡刀刃,都在阵中战死。皇上下诏赐封袁秘等人的门闾,号称“七贤”。
史家评论:从陈平有很多阴谋看,就知道他的后代必然会被废弃;从邴吉具有阴德看,夏侯胜就认识到他的封侯会延及子孙。结果陈平的曾孙陈掌最终没能封侯,而邴吉的孙子邴昌称却能够继承封国。这样比虽然有些不同,也没有什么可以斥责的,但其道理大致上是一致的。袁公与窦氏之间,对帝室竭尽忠心,伸张正义,正直不移,可算得上是建立了王臣的功业。当他处理和楚王的案件时,不曾以贪赃的罪名审讯人,他的仁慈之心就是延及子孙。他的子孙兴盛,不也是应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