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了解20年代诗歌的发展流变
了解20年代诗歌的发展流变 20年代诗体诗风流变
1、风行一时的小诗创作
1923年1月,冰心《繁星》由商务社出版;5月,《春水》由新潮社出版 1923年12月,宗白华《流云》由亚东图书馆出版 1925年3月,梁宗岱《晚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20年代中期起出现的新月诗派和象征诗派。
3、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渐次兴盛及其对早期新诗的影响。
蒋光慈《新梦》,1925年1月上海书店
掌握早期白话诗、郭沫若《女神》、湖畔诗派、、小诗体、新月诗派、象征诗派的特点及代表性诗人与诗作
学习现代诗歌作品鉴赏方法
一、新诗的诞生
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三、浪漫主义诗歌
四、湖畔诗派
五、小诗
六、诗的“规范化”———新月派
七、纯诗概念的提出——早期象征诗派
一、早期白话诗
1、胡适与《尝试集》
1920年3月,胡适的诗集《尝试集》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新诗别集。现代白话诗最早的一批婴儿。
诗歌理论:说话要明白清楚,材料要剪裁、意境要平实、最扼要的材料用最简练的字句表现出来。
评价: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中挣脱出来 理论主张:
作诗如作文
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音节
白话诗歌
2、其他白话诗人 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俞平伯、康白情、刘大白等。早期白话新诗的艺术特点: 重实感,少想象,偏于理;大多不用韵,表现出随感情起伏自然变换节奏和句式的散文化倾向。
二、浪漫主义新诗 创造社——浪漫诗派
1、问题意识:
针对早期白话诗缺少“诗味”、想象、激情等展开批判,开始构建新诗。
2、理论主张:
郭沫若:诗的本质专在抒情
诗=(直觉+想象+情调)+(适当的文字)
3、郭沫若与《女神》(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别号鼎堂,曾用笔名沫若等,四川乐山县沙湾镇人。该诗集分为三辑:
第一辑是三部历史题材的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又称为“女神三部曲”。第二辑30首诗,属于惠特曼式的雄浑风格的诗歌,集中了郭沫若“五四”时期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诗作。
第三23首诗,主要是诗人早期受泰戈尔、海涅影响而写的小诗,以及1921年回到国内写的,风格趋于冲淡、清丽。思想内容:《女神》是五四时代精神与诗人创作个性的高度融合统一。《女神》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格调雄浑豪放,是诗化的五四精神。《女神》不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却是中国旧诗与新诗分野的真正的界碑。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它都是中国新诗真正的奠基之作。
1、《女神》显示了彻底破坏和大胆创新的精神。《我是一个偶像崇拜者》《匪徒颂》;最强烈而集中地体现诗人呼唤新世界诞生的民主思想。《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天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炉中煤》
2、《女神》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自我的崇尚和对自然的礼赞,是高扬主体的力作。《梅花树下的醉歌》《光海》《浴海》《地球,我的母亲》。
3、《女神》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激情。《凤凰涅槃》《炉中煤》 4、反映了劳工神圣的思想。《匪徒颂》 艺术特色:首先,《女神》中最激动人心的艺术形象,常常高大雄伟,被人格化,情绪化,充满色彩。
其次,奔放豪迈的主观抒情,气势磅礴的格调。
其三,真正实现了“诗体大解放”,创造出不拘一格的自由体诗。
4、《女神》的时代特征
精神气质——破旧立新、狂飙突进 中心内容——表现自我 诗体特征——绝端的自由
5、历史评价
(1)五四的自由精神+诗歌本身的艺术成就。使得《女神》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作品。(2)不足
语言缺少提炼,过于铺张直露,欧化现象也比较严重
三、湖畔诗派
1、诗人与作品
1922年,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在杭州成立“湖畔诗社”,出版他们的合集《湖畔》,同年还出版了汪静之的个人诗《蕙的风》,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文学史上称这四人为“湖畔诗人”。
2、特点
他们的诗是真正意义的“五四”的产儿,是“没有沾染旧文章习气老老实实 的少年白话诗”。他们的爱情诗与自然景物诗都带有历史青春期的特色:“赞颂的又只是清新,美丽的自然,而非神秘,伟大的自然;所咏歌的又只是质直,单纯的恋爱,而非缠绵,委屈的恋爱。” 冯至:“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1、他的诗注重抒情,有自己独立的创造与贡献。冯至抒情诗的最大特色是处处表现出了艺术的节制,内心的激情不采取直接倾泻的方式。他的抒情诗感情深沉含蓄,在手法上平淡中见奇巧,哀婉清丽,语言明净,大致押韵。早期代表作品是《一条小河》、《蛇》。
四、小诗
1、特点
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一种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
小诗的出现,—方面表现了诗人对于诗歌形式的多方面的探索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表现诗人捕捉自己内心世界微妙感情与感受的努力。
2、来源
小诗体是从外国输入的,是在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俳句和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的。
3、诗人与作品 923年,同时出版了冰心的《繁星》与《春水》,以及宗白华的《流云小诗》。
五、新月诗派
1、概念
是指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活跃至30年代初期的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一批诗人组成的一个新诗流派,他们以系统的理论主张和鲜明的诗风对新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积极提倡并实践现代格律诗,亦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2、历史意义:郭沫若的《女神》为新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以后,就迫切需要出现形式与内容的严格结合和统—,可供学习、足资范例的新诗作品,确守新的艺术形式与美学原则,使新诗走向“规范化”的道路。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在新诗发展史所担负的正是这样的历史使命。理论主张:在新诗已经基本立足后,新月派所要做的: 一是“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二是把创造的重心从早期白话诗人关注“白话”(非诗化,)转向“诗”自身,也即“使新诗成为诗”,由此,新月派举起了“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的旗帜,中国的新诗创作于是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期
4、徐志摩(20年代散文)
5、闻一多三美
六、早期象征诗派
1、理论主张
1926年早期象征派诗人穆木天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指出: “胡适说:作诗须如作文,那是他的大错。”
“先当散文去思想,然后译成韵文,我以为是诗道之大忌”,“得先找一种诗人的思维术,一个诗的逻辑学”,“用诗的思考法去想”,用“超越”散文文法规则的“诗的文章构成法去表现”。“诗与散文的纯粹的分界”,创作“纯粹的诗歌”。
2、诗人与作品
诗人:穆木天、王独清、李金发、冯乃超、胡也频 王独清《玫瑰花》穆木天《雨后》
3、李金发《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等诗集。
思考题
1、勾勒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新诗的流变线索,并简评不同阶段新诗潮流彼此之间的承传关系。
2、简析新月诗派对中国新诗的贡献。
3、简述象征诗派的艺术追求。
4、李金发诗的艺术特色和缺失。
20年代喜剧
1905年汪优游组织同学,成立中国第一个业余剧团,演出《官场丑史》。诞生期:
1、春柳社:1906年在东京成立。主要成员有李叔同、欧阳予倩等。是中国最早的现代话剧社。
2、民众戏剧社
1921年成立,成员有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等。
3、上海戏剧协社
1921年成立,成员有应云卫、谷剑尘等。
二、20年代剧作家的创作 社会问题剧
胡适 《终身大事》是第一个在刊物上公开发表的剧作。田亚梅:“孩儿的终身大事,孩儿应该自己决断”
陈大悲《幽兰女士》从家庭入手来分析社会问题。3.欧阳予倩 现代戏剧家、电影事业开拓者。建国后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这一时期戏剧代表作有《泼妇》《潘金莲》等 创造社剧作家:1.郭沫若
代表作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2.郑伯奇 《抗争》被洪深誉为最早显露“反帝意识”的独幕剧。丁西林——“独幕喜剧的圣手”
田汉:湖南长沙人。中国现代话剧奠基人之一。南国戏剧运动的领导者。1920年第一个剧本四幕剧《梵峨嶙与蔷薇》。《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名优之死》《苏州夜话》《湖上的悲剧》《南归》《古潭的声音》等是代表之作。(“两夜一死”)
30年代加入左联
创作话剧《梅雨》《乱钟》《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回春之曲》等.写电影剧本。40年代代表作
《秋声赋》与《丽人行》。建国后
话剧《关汉卿》《文成公主》。改编戏曲《白蛇传》《谢瑶环》等作品。1968年被迫害致死。
二、田汉剧作的特征(P107)
1、新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1、新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2、逐步增强的现实主义因素,戏剧性与抒情性的互相依存。独幕话剧《获虎之夜》,早期最优秀的独幕话剧之一。三幕话剧《名优之死》
田汉戏剧的艺术风格
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融为一炉、交互辉映
2、抒情性与戏剧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剧作趋向成熟。
20年代文艺思潮 学习内容:
1.文学革命发生与发展的过程; 2.外来思潮与文学社团; 3.初期文学理论建设; 4.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第一节 五四文学革命发生与发展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文学革命的背景和动力
1、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现实
2、新型知识分子队伍的 壮大
3、辛亥革命后不到二十 年的时间,是中国思想的 “黄金时代”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
1、陈独秀与《新青年》
2、《新青年》的两项主要工作:(1)倡导思想自由,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2)广泛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三、五四文学革命(1)胡适与《文学改良刍议》 《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1917年1月)(2)陈独秀与《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的第二篇宣言(1917年2月)
2、文学革命的响应 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刘半农的“双簧信”;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周作人:《人的文学》、《思想革命》《平民的文学》 《每周评论》、《新潮》
3、文学革命的论争
1)对“国粹”派林纾的斗争(1917年-1919年(2)与“学衡派”的论辩(1922年)3)与“甲寅派”的论争(1925年)4)新文学阵营内部的分化与斗争
4、文学革命的实绩
(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第二节 五四时期外国作品的译介和 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一、外国作品的译介
二、文学社团的兴起
1、文学研究会: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
2、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 浪漫
3、新月社: “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作一件认真事情做” 第三节 文学革命初期理论建设
一、为文学革命寻找根据,证明其必然性与合理性。
二、胡适的理论:侧重从语言、形式方面为文学革命寻找突破口
1、“白话文学”论
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1918年4月《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2、“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白话文学史》
3、主张采用写实主义 《易卜生主义》、《谈新诗》
三、周作人的理论:探讨新文学的思想建设 第四节 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第一个十年文学的三个阶段: 1、1917-1919,文学革命初期。创作刚刚萌芽,是准备阶段。2、1919-1926,思想最解放,创作最活跃。第一代重要作家登上文坛,创作流派开始形成,各种文体有了较大发展,新文学初步站稳脚跟。3、1926-1927,革命形势发生巨变,创作沉寂。对于“革命文学”的理论提倡和最初的创作实践,为下一时期无产阶级文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思考题: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2)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3)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和文学社团兴起的情况。(4)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与理论? 需掌握知识点:
《新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戏”、林蔡之争、《学衡》派、《甲寅》派、易卜生主义、“五四”前后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浅草一沉钟社、新月社、湖畔诗社、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第二十六章
新诗(1937.7——1949)二、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及以后的《希望》、《诗垦地》、《诗创作》、《泥土》、《呼吸》等杂志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其主要代表诗人有鲁藜、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人,他们以提倡革命现实主义与自由体诗为主要旗帜,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诗歌创作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新诗派: 抗战结束以后,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佳等西南联大诗人回到北方,在北京、天津等地的刊物发表诗作、诗论,与南方的唐湜、陈敬容、唐祈、杭约赫等诗人相呼应,形成40年代一股重要的诗歌力量。他们抛弃“诗的本质是抒情”的诗学观,追求“新诗戏剧化”,把传统主观抒情诗变为戏剧性的客观化处境。他们提出诗“纯粹出自内发的心理需求,最后必是显示、象征、玄学的综合传统。1980年代,该诗派又被称为“九叶诗派”。
2、穆旦穆旦(1918—1977)是中国新诗派(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1)穆旦的诗深入持久地探索、表现“自我”。穆旦诗中的“我”是生活在混乱而黑暗的现实中的分裂、残缺、矛盾而痛苦的“我”。《诗八首》既是关于爱情的诗,也是关于自我的诗。其中的情爱主体被困于灵与肉、理性和感情、时间与空间、我与你等一系列矛盾之中,抒情主体分裂而痛苦。
(2)穆旦的“我”深深植根于中国现实,在社会人生的现实中探讨个体,在个体生命的展开中体认现实,成为穆旦诗的显著特点。第二节 敌后根据地的
诗歌创作 40年代解放区“文艺为工农
兵服务”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民间诗歌资源成为主要(唯一)的资源,盛行在民间传统歌谣形式中注入革命内容的“新歌谣”,最著名的如《东方红》。此外,还出现一批传诵一时的长篇叙事诗
《王贵与李香香》(1946)
作者:李季
是解放区在延安整风
运动后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叙事诗,堪称歌谣体新诗典范。诗歌描
写农村青年王贵和李香香悲欢
离合的爱情故事,却融入革命意识,将传统戏曲“情人历难而团圆”模式,创造性转化为“在革命(与爱情)的考验中成长”的新诗歌模式。艺术上采用了陕北信天游的民歌形式又加以改造,完成民间抒情诗体向现代叙事诗的转化。
40年代文学思潮及运动:“文协”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全称,于1938年3月27日成立于武汉,标志着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由老舍主持日常工作,会刊是《抗战文艺》,“文协”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鼓励作家深入战争实际生活,在推动抗战文艺运动特别是国统区文艺运动的发展上做出了极大贡献。
2、地域政治文化的形成 a、国统区文学
40年代文学思潮主潮 时段性明显:
Ⅰ、抗战初期(1937、7——1938、10)
爱国主义激情,亢奋乐观;
Ⅱ、抗战中期(1938、10——1944、9)
对现实、历史的反思,深沉凝重; Ⅲ、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
(1944、9——1949、9)
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讽刺暴露,喜剧特征 b、解放区文学
基调:明朗、素朴、少有变化。Ⅰ、新主题、新人物、新题材的出现 阶级斗争主题,翻身解放的“新人”,民族战争、阶级斗争、劳动生产的题材。Ⅱ、新形式的出现
民族化、大众化的形式
c、沦陷区文学及上海“孤岛”文学
华北、东北沦陷区,1941年12月后上海、台湾、香港沦陷区。夹缝中生存,雅文学、俗文学对立中接近上海“孤岛”文学 1937、11——1941、12 上海“租界”,坚持创作,配合抗日救亡活动,表达抗争异族侵略的意识。活动主要集中在戏剧、杂文两方面。代表人物于伶、钱杏邨、唐弢等。
《讲话》内容①是中国革命文艺运动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重要成果;
②带有浓厚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
③是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特定背景下的、特定的文艺政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具有正确性、权威性以及统一思想的重要作用,但后来扩展到整个中国甚至延续近四十年,就显示出其弊端;④过于偏重文艺的社会政治功能,而忽视了文艺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其超阶级的、审美的特质;
⑤其所提倡的文艺创作模式及批评标准由于过多的强调了服务政治,结果导致了长期以来的创作、批评的简单化、概念化;
⑥毛泽东的个人权威性及维护权威的力量长期以来压制了对其质疑和修正的呼声,造成了文艺的停滞和发展。“战国策派”:是指主办《战国策》杂志的一些人。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教授林同济、陈铨、雷宗海等人。
40年代小说
张恨水(1895-1967):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之一。《啼笑因缘》
《金粉世家》
承袭了晚清谴责小说的传统作风,其最高境界是暴露黑暗。后期“抗战十言情”
黄谷柳(1908——1977),原名黄显襄,广东梅县人。代表作《虾球传》
3.文化分析小说 巴金《憩园》、老舍《四世同堂》、师陀《果园城记》、萧红《呼兰河传》 师陀(王长简)主要风格:
抒情含蓄深沉,语言生动简约,极富散文的风致和诗的韵味。4.人生探索小说
路翎代表的“七月派”小说
5、通俗与先锋——都市新小说 予且的新市民小说 张爱玲(1920-1996。苏青的《结婚十年》、《歧途佳人》 梅娘的《蚌》、《鱼》、《蟹》(水族系列)徐訏的《鬼恋》、《风萧萧》 无名氏的《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等
第二篇:中国古典诗歌发展流变(模版)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流变
诗是一种源远流长的韵文,我国曾被誉为诗的国度。一.民间诗歌
《诗经》—乐府诗—南北朝民歌—敦煌曲子词 二.文人诗歌
1、内容抒情言志:楚辞(屈原)—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魏晋南北朝诗歌(三曹、阮籍、嵇康、左思、陶渊明„„)—唐诗(初唐四杰、陈子昂、李白、杜甫、李贺、白居易、李商隐„„)
2、形式趋向完美:玄言诗--山水诗(谢灵运)--新体诗(永明体:谢眺、沈约)--宫体诗(庾信)--律诗(杜甫)。
3、诗歌体裁:
依内容可分为——玄言诗、山水诗、宫体诗、田园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乐府诗„„
依形式可分为——古体诗: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近体诗:律诗,可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绝句,分 五言和七言绝句。
1.《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时代: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孔子:“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2.楚辞(骚体)
奠基人和主要作者:屈原--中国第一位伟大诗人 3.汉乐府
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的精华。最能代表汉乐府成就的是两首叙事诗:
《孔雀东南飞》--“长诗之圣”“古今第一首长诗”
《陌上桑》
4.《古诗十九首》--“五言之冠冕”,标志文人五言诗的成熟 5.建安风骨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建安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幹、应瑒 6.正始之音
阮籍:“阮旨遥深” 《咏怀诗》是中国第一部规模较大、内容丰富的个人抒情五言组诗
嵇康:“嵇志清峻”开四言诗新境界
7.太康诗坛
三张--张载、张协、张亢
二陆--陆机、陆云
两潘--潘岳、潘尼
一左--左思 《咏史》 “左思风力”
8.陶渊明--中国最早大量创作田园诗的诗人
田园诗:
咏怀、咏史诗:“金刚怒目” 9.南朝诗人
“大小谢”(谢灵运、谢朓)--山水诗初创时期的大家
谢灵运--中国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
鲍照:“俊逸鲍参军”
10.北朝诗人:庾信--六朝文学的集大成者 11.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朝民歌--清丽婉转 《西洲曲》
北朝民歌--粗犷刚健 《木兰诗》 12.唐代--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陈子昂
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
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元白诗派: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
韩孟诗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
“诗鬼”李贺
“小李杜”--杜牧、李商隐 ***
词的基本特点:
1、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即歌词。
词调——词牌 种类
按乐调的长短,词可以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
按风格,可分为豪放派词和婉约派词。
2、诗词的共性:抒情性和音乐性。
不同点:“诗庄词媚”、“词为艳科”。
第三篇:挥手告别那个年代诗歌
你太多的情感
我承受不起
一切负累
都成了过去
看那
天边的白云
蓝的彻底
过往的云朵
也有了笑意
任时光流逝
岁月苍茫
我和你依然在路上
友情
依然埋在心底
绽放
一缕馨香
给你送去最浓的光芒
像茶一样
滋润你阔淡时光
岁月
掩饰了你的渴望
像酒一样
醉了一地的思想
路漫漫
脚步蹒跚
那从前的幻想
夭折了翅膀
只希望
在人生的天堂
有我炽烈而又
充实的希望
第四篇:发展历程——创业年代
新中国成立50年来,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巩固了国防,促进了国家的繁荣昌盛,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和国诞生的最初年代,科学技术极端落后,很多现代学科和技术领域都是空白点。国家在百业待兴的情况下,积极组建科技机构和科技队伍,开展科学技术工作。大批胸怀报国之志的旅居海外的科学家纷纷归来,投身到祖国的科技事业中。1955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学部时,海外归国的科学家占了学部委员总数的80%以上。当时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激发起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学习和钻研科学知识的热潮。周恩来总理主持,众多科技专家参与制订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提出“把我国科学事业方面最短缺而又最急需的门类,尽可能迅速地补足起来”,“争取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末使我国最急需的科学部门能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随着这个规划的顺利实施和提前完成,新中国奠定了原子能、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计算机技术、火箭技术等新兴学科的基础。凡是从50、60年代过来的人都会记得,那是一个劳动和创业的年代,一个建设和奉献的年代。科技工作者和亿万人民一道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建设事业当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中国的历史记录: 1956年,第一批国产汽车出厂。1956年,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上天。1957年,第一座长江大桥通车。1958年,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投入使用。1960年,第一座大型水电站开始发电。我国医学专家成功地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断肢再植显微外科手术,第一个研制出人工合成胰岛素。根据我国地质学家的陆相生油理论,石油部门在东北的松辽平原上成功地勘探、开发了大庆油田,从此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为了发展新中国的原子能事业,增强国防力量,打破帝国主义的战争威胁与核讹诈,我国早在1955年便开始了原子能的科研与基础建设工作。毛泽东主席说:“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参加研制核武器、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科学家隐姓埋名,以身许国,他们和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在极端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下,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国家建立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功勋。1964年10月16日我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爆破成功,我们还掌握了中子弹和导弹核武器与核潜艇技术。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声响彻太空,中国科技队伍创造的奇迹震惊了全世界。今天,当我们回顾50年科技成就时,不得不钦佩和赞颂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的远见卓识和共和国科技队伍的丰功伟绩。
第五篇:写信的那个年代爱情诗歌
在那个写信的年代
曾与你有书信的往来
谁做了我们的邮差
谁急切的把信封打开
不怕回信的漫长等待
就怕寄出的信石沉大海
不怕真心得不到表白
就怕有太多的无奈
时间过的真快
快的我都跟不上节拍
再见你时
你还是那么的清纯可爱
我却早已不是
当年那个帅气的男孩
想把情书去翻晒
却挥不去心中的阴霾
想向你诉说情怀
却又一时的语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