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应该了解的冬至文化与诗歌
应该了解的冬至文化与诗歌
冬至在民间俗称冬节、交九,从这天起就开始“数九”了,进入一年中的最冷时节。有民谚称“冬至进补,立春打虎”,可见冬至还是一个进补的好日子。
“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在北方,冬至吃饺子是必不可少的。饺子最早名“娇耳”,唐代曰“汤中牢丸”,元代叫“时罗角儿”,明末为“粉角”,清朝改称“扁食”,并延续至今。相传,张仲景冬至那天给百姓发放“祛寒娇耳汤”,又于冬至日去世,人们为纪念医圣的施药救命之恩,冬至吃饺子就流传了下来。如今,在中原地区如果小孩冬至不吃饺子,大人们还会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吓唬他们。
与“冬至饺子夏至面”相仿,有种说法叫“冬至馄饨夏至面”。据说,冬至吃馄饨与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有关。按照惯例,冬至当天吴王要接受百官的朝拜,并宴请大臣。宴席上,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丝毫没胃口。西施猜透了吴王的心思,就到御厨做了一碗面点献给吴王。吴王品尝后觉得味道无比鲜美,就吃了一大碗。吃完后问是什么美味,西施暗自嘲笑这个无道昏君混沌不开,就随口答道“馄饨”。如今很多地方还保留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并且在不同地区还有不同的称呼:江西叫清汤,湖北名包面,四川呼抄手,广东称云吞,新疆人美其名曰曲曲。冬至文化不仅仅是上面的吃,而且还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历朝历代的文人吟咏,让冬至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既然是自古以来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自然也会引得无数文人雅士诗兴大发,以独特的感触吟咏之。现如今,友人相聚于冬至日之时,也会谈论起关于冬至的文化,而冬至古诗词更是人们谈论的话题,赏读间使人感受到冬至的文化韵味。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朝中为官时,面对宫中欢度冬至之景,有感而发,作有《小至》一诗: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全诗情景交融,写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不仅将宫女冬至之日绣花添线、吹琴娱乐的场面再现于读者眼前,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诗的末二句写他由眼前景物唤起了对故乡的回忆。虽然身处异乡,但云物不殊,所以诗人教儿斟酒,举杯痛饮。这举动和诗中写冬天里孕育着春天气氛的基调是一致的,都反映出诗人难得的舒适心情。全诗紧紧围绕“小至”的时令,叙事、写景、抒感,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情趣,切而不泛。开篇二句:“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是说冬至后白昼渐长,阳气渐舒,冬至既到,春天也就不远了。作者以咏叹笔调点明“阳生春来”与冬至的诗题紧扣,作为总起。中间两联:“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是分承:颔联,直承首联“冬至”的自然节令特征;颈联,直承冬去春来的景物特征;最后是尾联:“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它以抒情作结。在这无可奈何的情景下,就让儿子取酒来尽饮吧!“事”、“景”、“感”三者烘托,从中可自然地悟出诗人写的只能是“小至”时令,而断非其他什么节候,这正是诗人感受敏锐,立意高远,选材典型,热爱生活的不俗体现,正是:“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了。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一年冬至,在外为官的他只身来到吉祥寺,周围景色令其诗兴大发,信手拈来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的雅致。而与其同时代的另一位诗人朱淑真作有另一《冬至》诗。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从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当时冬至节的喜庆热闹:击乐声声,阳气回升,葵影移动,寒梅花开。而在大诗人陆游的眼中,冬至却显得寂静清贫,这一点在他的《辛酉冬至》一诗中可以看出。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第二篇:冬至文化浅析
“冬至”文化浅析
汉语言1201 吴建敏
“蛾眉亭上,今日交冬至。已报一阳生,更佳雪、因时呈瑞。”,古时文豪多情致,咏春咏雨咏冬至。
年关将近,恍恍惚惚间已觉北风之料峭,真真切切只晓冬至之将来。在绍兴已有两三个年头,却依旧深感十二月的湿冷有些过分,隔三差五接到家人来电嘘寒问暖,不经意间瞥见日历,原来又是一年冬至日。适逢马老师的文化概论课程有相关文化现象论文作业,因此便本着“活在当下”的想法想一谈十二月朔风吹来的冬至文化。
冬至这一说法在古时便有,渊源颇深。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古人对冬至的定义颇有理论依据,在今天看来也相当科学。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处于北半球的中国白日最短,故有“阴极之至,阳气始生”之说。
既是“阳气始生”之日,在敬神鬼,重阴阳的古代中国就显得相当重要了。《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这种想法随着民族的繁衍发展而一脉相承。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这就是古代中国的有趣之处。一句想当然的“阴极之至,阳气始生”就可以让一个节日在两三千年的历史里盛名累累,极尽繁华。然而我这么说并不是对“冬至”这一节日有何非议。我坚信存在即是合理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得道之处。况且这还涉及到政治、信仰之类的诸多原因,不作谈论。
两三千年的歌颂,足以把一个人塑造成神;两三千年的庆祝,足以让一个节日积淀厚重的文化内涵。民国以来虽然我们提倡科学,政府也对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的说法避而不谈,但文化自身的新变使其一些积极的文化内涵依旧得以延续传承。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
“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冬至这一天,无论贫富,水饺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节日饭。尤其是在北方,“冬至到,吃水饺”,倘若不吃反倒让人侧目。
汤圆,寓意团团圆圆。南方人家多在冬至这一天合家团聚,吃一碗香而甜的汤圆,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家的温馨,亲人的温暖。
在山东滕州这个地方还有吃羊肉汤的习俗。相传,汉高祖刘邦在 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山东滕州一带沿袭这一食俗,冬至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寓意驱除寒冷。
此外,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冬至文化中问候长辈、拜访朋友的文化因子时至今日依旧不曾流失。
科技高速发展的今日,人的流动日益频繁,人和人的联系在时间空间上不再那么紧密。久别故乡,在异乡的土地上求学或者流浪,和五湖四海的人相处。每个人看似不孤单,嘻嘻哈哈,脸上挂着笑儿。但在十二月的冷风里,我们总会不经意间想起故乡,想起儿时父母怀抱的温暖,想起远行朋友肩背的依靠。望着拥挤的人群,我们会有一种想听这些至亲至近人的声音的渴望。有些人生性扭捏害羞,像我,在冬至这天会毫无顾忌地大声地对父母说你们辛苦了,大骂朋友这么久了也不打个电话,大胆地对仰慕的女孩子说多穿点别冻着。
我坚信,每个文化之所以存在都有其得道之处。那么所谓冬至,所谓冬至文化到底有什么底蕴、内涵呢?
文化这个概念很矛盾,它可以很抽象,也可以很具体。具体在你能看到它所产生的种种文化现象,生成的种种文化实体。但它却又抽象无比,我们需要从这些具体而实际的文化载体中归纳概括出其文化实质。而这往往是最难把握的。
冬至文化在我看来有三点文化内涵。
第一点,它蕴含着人们对家庭团圆,生活美好的憧憬与向往。南方人家冬至吃汤圆,“汤圆月圆团圆”是美好的希望。秋末冬至,寒风料峭,这些都让家庭的温暖显得尤为重要,不可代替。
第二点,它深涵着着人与人之间的美好羁绊与对身体健康的祝愿。古代养生学提倡阴阳调和,冬至被认为是“阴极阳始”,即身体最脆弱虚弱的时候,山东滕州人家吃羊肉汤,希望借助阳气丰厚的羊肉驱除阴寒,广义上便是一种对身体安康的美好祝愿。况且寒冬将至,在这寒冬降临的第一天慰问好友亲戚,这本就是对人与人之间重要情感的珍惜。
第三点,它潜藏着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与和谐之心。冬至之时,白日短极,西风鼓动,万物衰败,寒冷降临,古时人们敬畏它,认为这是一年中新的开始,是一切事物复归清明的征兆。这是对神秘而不可知的自然的敬畏之情。科学发达的今天,我们的这种敬畏之心并没有消失。明了其原理往往更能让我们对大自然的伟力萌生敬意。敬畏之心转为更为和谐的尊敬之心。人与自然在相互认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和谐的道路上越走越近。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冬至文化从亘古而来,一脉相承,在新时代依旧发光发热。重视这种文化,它深埋在民族的血液里,它深藏于民族的精神里。稍加剖析,我们便能清晰明了地望见它之于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如夜空里的万千星辰之一,为璀璨的中华文化投射出自身的光华。
第三篇:冬至文化
俗话说“冬至大如年”,在周代,冬至是新一年的元旦,如今江南一带仍有:过了冬至长一岁的说法。古代冬至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汉朝称冬至为“冬节”,官府有专门的祝贺仪式,叫“贺冬”。《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民间歇市三天,走亲访友。“提筐担盒,充斥道路”,其热闹程度不亚于现在的春节。唐宋时,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现在冬至的节日氛围已经淡化,冬至放假的传统更没有像端午、中秋那样被沿用,否则倒又可多三天假期了。关于冬至,有许多传说。相传汉时,北方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经常骚扰边疆,民不安生。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吃了混沌就如吃了“浑”、“屯”一样解恨。吃馄饨也就相沿成俗,至今民间仍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闽、粤一带冬至要吃汤圆,“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所以冬至也有团圆的内涵。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我们这里把汤圆叫“汤团”,也又叫“冬至团”的。汤团可以用来祭祖,也用于馈赠。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这一天皇帝在要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则祭拜祖先。现在除了农村还保留有冬至祭祀的习俗,城里人,特别是城里的年轻人,已经不大关注冬至了。
冬至在气象上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日子,所谓“连冬起九”,是数九寒天的开始。民间有许多与冬至有关的气象谚语。如“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今年冬至有点冷,还下着雨。蛇年能否有一个晴朗温暖的春节,我们就只能拭目以待了。
过了冬至,天会一天比一天冷。虽说是春打六九头,但真正的大地春回,要等过完了9个九。民间流传一幅九九消寒迎春对联。上联是“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为“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这幅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每一个字都是9笔。每天上下联各写一笔,等到把这幅联写完刚刚是九九八十一天,真正的春天就来了。
冬至冷对富人来说不算什么事,衣服穿厚一些,找个理由,约三两好友,生一炉旺旺的火,大家围炉而坐,哪里会有冷的感觉。一边喝酒一边吟诗,兴致来了就索性披上大氅,走出户外,说是踏雪寻梅。穷人就两样了,饥肠辘辘、衣不蔽体,那有心思想着玩。民间流传这样一个故事,说是一年冬至,皇帝走出寝宫,忽见漫天大雪,满世界一片银白。心想瑞雪兆丰年,是个好兆头。于是提笔写下了“大雪纷纷落地”6个字,叫太监贴到城门口,要百官黎民往下续,说是与民同乐。只见官员们在下面续道“这是皇家瑞气”,富人接着添上“下他三年何妨”。穷人气不过,便骂道“放他娘的狗屁!”可见穷人和富人过节的心情大不一样。
杜甫在他的《冬至》中写道“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这里的泥当缠讲。杜甫在冬至想到的不是赏梅饮酒,而是被贫愁缠身的穷人。白居易在寒冷的冬至之夜想的是家,他在《邯郸冬至夜思家》里写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很少有人想到冬至了。冬至过与不过,以及怎样过是各人的事,但冬至和端午、中秋一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能把它丢了。
第四篇:毕业生应该了解的知识
毕业生应该了解的知识
最近收到不少学生咨询就业协议书等问题,看了之后感觉大家对毕业的事情还是模模糊糊,再此做一个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用!
1、就业协议书
协议书是我们学校毕业时最正规的就业协议,是我们与公司双方权益的保证,签这份协议希望大家要慎重。如果经过考虑你确实愿意在这个公司工作,那你就可以考虑和他签订协议;如果你不愿意,那就不要勉强,要不然到时候毁约,不仅毁掉了你自己的信誉,也毁掉了学校声誉。协议书从上至下,第一部分是毕业生情况及意见:姓名学历弥足学制政治面貌等不说;培养方式我们均为并轨;健康状况,接着是专业学历毕业时间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应聘意见,一般是毕业生是否愿意到签订协议的单位工作等话题;如”单位给我提供了很好的工作条件和发展工作,我愿意到****公司工作”等。
第二部分是用人单位情况及意见:单位名称、单位隶属、联系人、联系电话、邮政编码、通信地址、所有制性质、单位性质、档案转寄详细地址均为为必填项目,用人单位意见和用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意见(有用人自主权的单位此栏可略)这两项要注意,第一项仅牵扯用人单位意见及签章;第二项是要注意的,他和上面的档案转寄地址相联,如果你愿意在公司工作,公司也愿意接纳你的人事关系,那这两项为必填项目,如果你的工作单位是政府部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国有性质的单位,他们均有人事自主权,用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意见(有用人自主权的单位此栏可略)这栏目可以不用签章,问清档案转寄地址填上即可作正式协议;如果你应聘的不是这些单位,那他们没有人事自主权,你要去单位所在地的人才市场去签章,由他们来代理你的人事关系,否则不算做正式就业协议书。
第三部分为学校意见,学校联系人、联系电话、邮政编码、学校通信地址等可以填写我的信息就可以了,下面两项已经弄好!
2、报到证&档案关系
如果毕业时你签订了正式的就业协议书并且已经上交的同学,毕业时就会报到地址就是你的单位地址,档案随转;如果毕业时你没有签订正式就业协议,那么你有两个选择:一是写出书面申请,申请档案留校,那就不发派遣证,档案留校;二是什么也不做,毕业时发派遣证,派遣到生源所在地,档案在暑假期间转回生源所在地;考研的同学没有派遣证,档案转新学校,但需要先交录取通知书的复印件。
档案关系留校的好处是走的时候比较简单,不用考虑他,但是当你用的时候你要首先跟一个单位签订正式就业协议书,来学校开局就业证明,带上协议书、就业证明前往省教育厅办理报到证,那报到证回来领取档案;档案转会生源所在地最简单,什么事情不用做,需要用档案的时候,直接到生源所在地的市级人才市场取就可以了(具体操作遵循各地规定)。
3、党组织关系
党员同志注意,你们还有一个组织关系和党员档案,请每位党员同志在毕业前确定一个能够接收你的党组织,上报党支部,到时候开具党组织介绍信,转接组织关系;档案可以随你转移至党支部,也可以与你的人事档案合并,这个到时候由你本人决定。
第五篇:了解日企文化
进日企了解企业文化为先
梁杰
◆ 作风严谨,工作氛围相对紧张;
◆ 重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鼓励员工终身为企业服务;
◆ 突出等级,倡导论资排辈。
日企文化与众不同
外资企业中,日资公司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与创新活跃、雷厉风行的欧美企业文化相比,日本企业文化外柔内刚,严谨有序,选拔人才时特别注重求职者与企业文化的相融。如果求职中能体现日本式职业精神,应聘成功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重规矩,责任心强
严谨认真是日企文化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他们注重责任感,每个员工都很明确自己的份内职责,老板极其重视下属的工作态度。做事要一板一眼;计划性很强;对鲜活的创意鼓励不足。员工请假,不仅要提前向上司申请,也不能忘了向同事表示歉意和感谢,因为由于你的空缺,同事不得不顶班做原本不需要做的事情。
●等级“森严”
日企等级制度比较清晰,按资排辈。“后辈”总是从基础、简单的事做起,要虚心请教,凡事要多报告、商量。“前辈”则有义务教授指导,承担责任。开会时的座位顺序以及谁先坐下都有讲究。
在工作中,上级的命令需要无条件执行,没有还价的余地。如果工作完成得糟糕,老板说发火就发火。这种森严的管理制度,会让不熟悉日本文化的人感到不舒服。
●强调忠诚度
与欧美企业员工随时面临被“炒鱿鱼”的危险相比,日企员工的“饭碗”相对稳定。只要没有触犯“天条”,日本公司是不会轻易炒员工“鱿鱼”的。尽管本土人才升迁的机会不是很多,且时间较长,但只要工作态度好绝不会失掉目前的位置。这与日企强调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有极大关系。在日本企业家眼中,一个对以前公司弃若敝履的人,绝对不值得信赖。●经验胜过能力
在日企,有时经验比能力更重要。他们认为,再优秀的人没有经过岁月的熏陶也不算优秀,磨练越久,积累的经验越丰富,未来晋升、加薪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想踏踏实实地在一家企业做下去,并明确了自己的职业规划,日企应该是比较适合的选择。
提醒:
应届生需要关注的潜规则
稳居中游是最优策略。这条规则尤其适合初进职场的大学毕业生。要在日本公司里长期发展,必须具有耐心。在很多日本人的潜意识中,“不落后于他人”是最佳状态。如果一个人过分热衷于自我表现,不但会招致同事的反感和抵制,而且上司也可能感觉受到威胁从而无情打压。
注重团队合作。日企非常看重团队精神,强调分工协作。希望早日出头,在工作中追求个人成绩,缺少奉献精神,这是日资企业所忌讳的。企业对刚进公司的新人的观察考核细致入微,甚至包括吃饭、打电话,太过追求个性,是无法在日企生存的。
招聘面试重视细节
日企一般不喜欢参加大卖场式的人才招聘会,认为那样既影响公司形象,又容易在人多眼杂的场合中暴露公司机构设置。日本企业习惯于利用专场招聘会、猎头服务或通过求职网站发布招聘信息。
在人才选拔方面,招聘者在提问求职者时,最想搞清楚的是———求职者是否能够在这里长期工作。
宏威职业顾问首席咨询师郭策告诉记者,基于这一目的,日企在招聘过程中的提问非常细致,细到你的生活习惯、性格和爱好等。日企招聘者比较注意求职者简历上的工作经验,或应届生的实习经历,会一一询问求职者离职的原因或实习情况。一些求职者在两份工作之间有一段时间是空白的,招聘者会对这段“空白”表现出极大兴趣。
另外,日企招聘者非常希望在交谈中双方能够互相充分了解,不仅是招聘方对求职者提问,还包括求职者对招聘企业的了解,日企希望求职者通过对企业的了解,自己判断是否能够长期工作。
不过,在面试过程中也有诸多忌讳,最忌轻言自己报考过多个公司或者已在多个企业工作过,这样说非但不会抬高自己的身价,反倒会给招聘官留下见异思迁、喜欢跳槽的负面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企业十分重视面试中的第一印象。而对第一印象构成重大影响的因素是应试者的才学和气质,其次是衣着和长相。
提醒:
应聘日企的小细节
简历真实:日企选拔人才重细节,对简历中涉及到的信息会认真了解,任何虚假的成分都有可能在面试中暴露。有一说一,绝不可自我吹嘘,要实事求是地介绍。
态度谦虚:在应聘过程中要面带微笑,表现得谦虚。
着装正式:日本人的观念是,严格的着装反映出一种严谨的工作态度,并且是一种礼貌。应聘最好穿得正式些,男士可着西装、系领带,女士可着职业装。
守时守约:准时守时在日企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品质,不管你有多少个理由,都不能改变因为你的迟到,而给别人带来麻烦的事实。值得注意的是,不守时不仅指迟到,还指早到。
详述工作经历:日企非常注重求职者的工作经历。求职者在做自我介绍时,要多介绍一些自己的工作经验,没有工作经历的大学毕业生,可以介绍自己实习时做的项目。
话语流畅:回答问题明了简洁,条理清楚,配合一些恰当的手势等,给面试官留下积极明朗的好印象。
注重礼节:面试过程中的礼貌尤其重要。开关门要轻,进门后要鞠躬致意,轻声打招呼“打搅了”。面试结束后,礼貌告辞,轻轻退出。
本土员工晋升空间拓宽
一般人认为,在日企中,中国员工的上升空间非常有限,因为高层管理人员大多是从日本总部直接派来的,而国内员工能提升到部门经理的屈指可数。这种状况正在改变。据介绍,在很多日企中,本土员工做到中层管理岗位已是司空见惯,而本土出身的总经理也在增加。在日企工作已近10年的李先生告诉记者,由于日企特殊的管理文化,在用人方面,中国员工晋升的空间尽管已经拓宽,但升速较为缓慢。这一点也是沿袭了日本企业论资排辈的思想。他介绍说,即使是非常优秀的应届毕业生,从一张白纸到系长(科长)的职位,起码也要4年以上时间。
日企公司在招聘和试用期间,就会对员工有一个定位,有综合值和一般值之分。综合值的员工将来是做管理岗位的,上升空间可能要大一些。
伴随日企本土化逐步深入,日资企业也在“入乡随俗”,寻求适应本土人才的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塑造人才竞争力。相信更多的本土人才能在日企找到发展空间。
企业培训全面覆盖
应届毕业生在获得日企offer这个环节上将会很辛苦。但是,一旦能够进入日本企业工作,将会得到比一般企业多得多的培训机会。
日企对员工培训可谓是不遗余力,这已经成为日企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企业培训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和管理技能培训,还包括企业成员人格培养和企业道德文化的培养。东芝(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有2万多名雇员,65家子公司。该公司于2003年设立了一个虚拟的东芝中国教育学院,由这家“学院”来为其企业提供教育服务。该公司总裁平田信正向记者介绍说,到2006年3月为止,大概有一半以上的东芝白领,在这里接受了培训教育。
东芝中国教育学院每半年公布一个教育计划,下属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报名参加培训。人事部总负责人翟永久说:“普通培训往往致力于教授一种知识,东芝中国教育学院更多的是为企业职员提供提高技能,解决现有问题的能力。”
此外,日企的领导层也会直接参与员工培训。类似“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做法,是日本企业特有的现象,日本人的上司,或“前辈”,会特别热心地告诉新人一些在操作手册上看不到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往往特别重要。新人“出师”的早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很幸运地碰到了一个不保守的热心好“师傅”。建议应届毕业生要有谦虚的态度和好学的精神,这是决定新人能否快速成长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