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刑法中的安乐死问题
论刑法中的安乐死问题
近日,英国一家医院首次公开为晚期癌症病人托马斯.布兰德实施安乐死全过程的视频,并由电视台实施转播。这一消息在人群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安乐死”这一陌生的名词仿佛一夜间出现在人们身边。其实早在史前就有过安乐死的实践,如游牧部落在迁徙时通常把年老的人和生病的人留下,为的是减少负担,实则加速了他们的死亡。目前已有一些国家通过了安乐死法案,尽管如此,要想实现世界范围的安乐死立法仍困难重重。抛开立法实践不说,要使全民接受“安乐死”这一观点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本文从安乐死基本理论开始阐述,同时通过介绍安乐死在各国的发展情况,对我国安乐死立法提出建议,为使民众在面对安乐死问题时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客观的角度,以积极的态度,去认识安乐死,并能够逐渐相信、接受它,从而推动安乐死制度在我国的理论完备、制度开创和完善人权观念制度的进一步落实、医学的发展、乃至人类的共同进步。
一、安乐死理论基本概述
(一)安乐死的概念及释义
“安乐死”一词,来源于希腊文Euthansia,意思是无痛苦的、幸福的死亡。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痛苦的死亡,安然地去世;二是无痛致死术,为结束患者的痛苦而采取致死的措施。我国刑法界有学者做了这样的概括:“安乐死,也称无痛苦致死,是指对换了绝症、濒临死亡的病人,由于难以忍受肉体的痛苦,本人或其家属要求其安乐地死去时,医生为减少病人难以忍受的剧烈痛苦,采取措施提前结束病人的生命,使其安乐死去的行为①。”因此,我们通常说安乐死是一种特殊的选择死亡的方式。
(二)安乐死的实质和缘由
人们往往提到安乐死就感到恐慌,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死亡”的过程,而忽略了“安乐”才是其中的关键。安乐死的本质不是授人以死,而是授死者以安乐;不是解决生还是死的问题,而是要保证死的质量;不是从生向死的转化,而是从痛苦向安乐的转化。是在患者自愿前提下通过科学的方法对人的死亡过程进行优化调节,使人在死亡过程中避免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优化死亡状态,使死亡安乐化。安乐死不是病人真正的死亡原因,其实质是遵从死亡法则,让病人在相对舒适的状态下“ 安乐”的死去,是死亡方式之一,是生命终结的新方式,是文明的死亡。②
死亡作为一种自然规律是无法避免的,既然如此,人们只是期盼着最终能“善始善
论刑法中的安乐死问题
终”。但是对于那些身患绝症,无法保证自己生命质量的病患,与其饱受难以忍受的病痛的折磨,相信他们宁愿选择一种“安然的解脱”,所以“安乐死”成为他们理智的选择,这是一次有价值、有尊严的解脱。根据有关统计,每年我国的死亡人数将近一千万,在他们之中有一百多万人是在极度病痛中死去的。他们中曾有很多人要求过安乐死,但是都因法律的欠缺而遭到了拒绝,他们只能在痛苦挣扎中逝去。然而,在我国医学技术并不十分发达的今天,面对着众多无法治愈又饱受痛苦的病患,我们不能因为缺乏立法而否定其价值,应该看到的是安乐死在我国实施是必然趋势,人们需要安乐死。我认为,实施安乐死有以下优点:(1)可以解除病人的病痛;(2)可以减轻家庭的负担;(3)可以节约医疗及社会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分配。
(三)安乐死的分类
关于安乐死的分类,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主要有主动、被动、积极、消极自愿、非自愿等分类。我认为应该把安乐死分为以下四类: 1.广义安乐死和狭义安乐死
广义安乐死是指对一些出生即为重残或呆痴的婴幼儿以及社会上一些重度残疾人所实施的安乐死,以使其在无痛苦中死亡。
狭义安乐死是指对身患绝症、无法治愈且处于极度痛苦中的病患所实施的促使其无痛苦的快速死亡的一种方法。2.自愿安乐死与非自愿安乐死
自愿安乐死是指由患者自己经口头或书面提出申请并由医生实施的安乐死。
非自愿安乐死是指患者已无意识或表达能力,由其监护人提出申请而事实的安乐死。
3.主动安乐死与被动安乐死
主动安乐死是指对无法治愈的患者,医生为解除其痛苦而采取某种措施加速器死亡的一种方法。
被动安乐死是指医生对重症濒危的患者,除去其维持生命的措施,而任由患者自行死亡。
4.直接安乐死与间接安乐死
直接安乐死是指病人的死亡是由医生的安乐死行为所直接引起的。
间接安乐死是指医生的安乐死行为并不直接引起患者死亡,而只是其死亡的一个间接性因素。
论刑法中的安乐死问题
二、安乐死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和立法现状
(一)荷兰
1993年2月9日,荷兰上院通过了一项“没有希望治愈的病人有权要求结束自己生命”的法案,事实上默许了安乐死合法。该法按规定了严格实施安乐死的条件及有关限制性的规定。该法案的出台,推动了安乐死合法化运动的发展。2000年11月28日,荷兰议会下院以104票对40票通过了一项安乐死法案;2001年4月10日,荷兰议会上院以46票赞成、28票反对、1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这项法案,荷兰因此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法律将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为避免人们对安乐死权的滥用,该法按规定了非常严格的条件:(1)适用对象必须是身患不治之症的成人,且须经本人深思熟虑后自愿作出“安乐死”的申请;(2)病人所患疾病必须是无法治愈的,除安乐死之外无其他选择;(3)当病人提出安乐死请求后,须经至少两位医生的诊断,慎重的确定安乐死的方式。荷兰安乐死法案,是世界上较早的且目前正行之有效的安乐死成文立法之一。
(二)日本
日本,是世界上首次以司法判例的形式附条件地认可安乐死行为合法的成文法国家。1962年12月12日,名古屋高等法院公示了安乐死的六个条件:(1)根据现代医学技术判断,患者患不治之症,且临近死期;(2)患者身心极度痛苦,旁人已不忍继续目睹;(3)安乐死的唯一目的是解除患者的痛苦;(4)需要在病人意志清醒时明确做出意思表示;(5)安乐死的行为原则上必须由医生来实施,否则,必须有足够说服人的理由;(6)安乐死的方法在伦理上应该是适当的。这一判例为日本本国日后安乐死案审理提供了相应法律准则。虽然法院的判决逐渐形成日本的安乐死判例法,但日本迄今为止尚无有关安乐死的成文法。如果以积极或消极手段终止病人生命,将被视为协助自杀受到起诉。
(三)英国
1935年,英国自愿安乐死民间团体宣告成立。此后,岛内各界人士为安乐死合法化,从不同的方面做出了大量而不懈的努力。1969年,英国贵族拉格朗爵士以英国自愿安乐死协会的名义,正式向国会提交了一份有关安乐死的立法建议书,但是遭到了否决。1970年,英国国家医疗中心以该中心的名义成立一个“延长生命与安乐死问题”专门工作小组,开始对安乐死问题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和论证。该中心的最后结论是:医生协助病人实施安乐死的行为不构成违法。当然,一个基本前提是“为患者实施安乐死
论刑法中的安乐死问题 的医生必须品行优良,病人所患疾病为不治之症并同时承受着巨大痛苦。”到现在为止,英国还没有一部独立的成文法立法。但是并不等于医生不能为患者实施安乐死。换言之,应患者请求医生为患者实施安乐死的行为不违法。2002年3月22日,英国最高法院裁决同意了普蕾蒂女士可以实施安乐死。这一判例的出现,无疑表明英国已向安乐死合法化目标迈出关键的决定性的一大步。
③(四)澳大利亚
1996年5月25日,澳大利亚北部地区议会通过了《晚期病人权利法》,从而使安乐死在该地区合法化。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积极安乐死法。这部法律的宗旨在于:“确认晚期病人有权要求合格的医务人员以人道主义的方法结束自己的生命;确认医务人员在规定的条件下经被请求后可以提供这一协助而不为法律所阻碍;制定程序以防止对这一权利及法律的滥用④。”然而这部法律只施行了不到半年,就因为联邦会议员提出了措辞极其强烈的反对议案,最终它还是在1997年3月25日被废止。期间实施合法安乐死者为4人。此部法律的夭折表明:安乐死合法化的历程是艰难曲折的。
(五)美国
在立法上一项处于前沿的美国,在安乐死立法上相对比较保守。1939年1月25日,美国安乐死协会起草了安乐死立法建议,并递交纽约和内布拉斯加两个州。197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颁布了《自然死亡法》。这是一个消极安乐死法,是美国第一个关于消极安乐死法,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有关安乐死的法案。此后,美国又有35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正式通过安乐死法案⑤。为了统一各州的自然死亡法,1985年8月。美国统一州法委员会通过了一项《统一重危病人权利法》。经过三次的讨论,最终通过一项法案:协助病人自杀的医生将会受到处罚。这使积极安乐死在美国成为非法。
三、安乐死在中国
(一)我国安乐死的萌生
有人认为,我国安乐死观念在原始社会就已经萌生。每当民族迁徙时,族长为节约食物和饮水,都会把年老和年幼的以及病衰的人留下,任由他们死去。这可以看做一种消极安乐死。但是在我国,真正对“安乐死”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6年发生在陕西汉中的我国首例安乐死案件,59岁女患者夏素文患肝硬化腹水,病情严重。当她的子女得知母亲已无生还希望时,请求主治医生蒲连升为其实施安乐死。蒲连升在取得患者子女书面证明后,为夏素文实施安乐死,致其死亡,后被检察院以涉嫌“故意
论刑法中的安乐死问题
杀人罪”批准逮捕。案件审理了6年后,蒲连升终获无罪释放。但这并不意味着安乐死的合法性,安乐死仍是违法的,只不过由于蒲连升给患者开具的冬眠灵不是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危害不大,才不构成犯罪。安乐死问题在我国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问题,其本身还在诸多问题需要妥善解决,才能推动其合法化,从安乐死的研究、宣传、立法、实施的全局来看,还有一些基本认识、基本观点需要进一步解决,而这些也造成了众多不同意见的产生了多方面的争议。
⑥(二)我国安乐死观点的发展及现状
中国传统观念一般是乐生恶死,避讳死亡,特别是用人为的方式结束生命,更为人们所不能接受。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我国现代关于安乐死的讨论与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安乐死之风自西方吹入我国。在医学界开始出现关于安乐死的翻译文章及文献摘要,从而引起了医学伦理界开展专栏性讨论。1980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首届医学伦理学学术讨论会上,有些专家提出了有关安乐死的学术见解,从此正式引起我国学术界的关注。
我国自1992年起,在每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案组都收到有关安乐死的提案,要求我国立法,使安乐死合法化,天津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崔以泰教授和北京儿童医院名誉院长,儿科专家胡亚美教授都是安乐死议案的提案人,他们不仅在为安乐死的合法化进行着努力,而且都表示,自己在必要时也要实施安乐死。原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同志生前也很赞成安乐死。而除了在全国最高权力机关进行呼吁外,有些人士还在民间为安乐死奔走,准备成立纯民间的“自愿安乐死协会”。
除了上述支持安乐死的观点外,还有一部分人坚决反对安乐死。赞成安乐死的人认为,安乐死是在追求生命质量,是有尊严的死亡,是对饱受痛苦且濒临死亡的人的一种理解和尊重,是“安详的解脱”;反对安乐死的人认为,人都应该享有生的权利,安乐死凭借一些“善意”的理由强行剥夺这项权利,是“合理的谋杀”。
(三)我国对安乐死立法的必要性及合理性
关于安乐死的立法,前几年在国内的呼声很高,无论是在全国性的安乐死学术会议上,还是在全国和地方性的人大会议上,都曾有强烈的呼吁并提出议案。安乐死问题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是近年来经久辩论的热点,这个争议已久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理论界和司法界。目前,在社会制度和人文观念并不十分发达的我国,人们有众多理由拒
论刑法中的安乐死问题
绝安乐死。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病患者痛苦中死去,我认为安乐死立法已迫在眉睫,它能给人类带来益处。
首先,从病人自身的角度考虑,安乐死可以减轻病患的痛苦,给予他们解脱。我曾看过这样一则消息:一个老教授身患绝症,医生已明确向其家人表示过已无救治希望,老教授饱受痛苦,每天只能靠打麻醉药艰难度日。他曾多次拔掉输液管,但都被抢救回来,老教授在清醒时哭着对子女说:“我的病已经没有救治希望了,活着遭罪,你们就让我痛痛快快的死吧!”儿女们不同意,他们跪在病床前苦苦哀求爸爸:“爸你要为我们想想啊,我们如果想在对您放弃治疗聊,人们会怎么看我们,我们还怎么做人啊„„”老教授再也不说话了,又折腾了几个月,临终的他说了一句话:“你们是讲道德了,我⑦的罪可受够了!”且先不论亲属的内心想法,单单是传统的医德观念使医生们普遍认为,对于一个重症垂危的患者,一定要竭尽全力进行抢救,尽量延长其生命,哪怕一两天,甚至短短几个小时,只有这样才算尽到了医务人员应有的职责。可是谁又能体会患者从极度挣扎到最后死去这期间的痛苦,这样的我们是否可称之为“自私”。因此,我认为安乐死立法首先要解决得就是改变安乐死在人们心中的传统观念,使民众在面对安乐死问题时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客观的角度,以积极的态度,去认识安乐死,并能够逐渐相信、接受它,并根据病人的意愿解决病人的痛苦。
其次,从家庭的角度考虑。虽然现代的医学越来越发达,然而,仍有一些疾病是无法治愈的。当一个家庭出现一名身患绝症的病人时,也就意味着漫长而又昂贵的求医之路的开始。而家人往往明知病人最后的结果,却出于道义、责任、碍于社会舆论等原因不放弃治疗,仍寄希望于医院。直到耗尽全部家当。最终人们家财散尽,甚至负债累累却仍改变不了亲人死去的后果时,承受的不仅仅是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还背负了一身的经济负担。面对这些,我们不得不感叹,安乐死会是一个明确的选择。
再次,从法律的角度上来说。即便是身患绝症的病人及其家人都同意安乐死,由于没有明确的安乐死立法,无数的病人被拒绝了,而迎接他们的仍是无尽的、漫长的痛苦,最终在饱受痛苦中走向死亡。曾经有一名北京的医学教授说,他认识一位身患绝症的医生,身上插满了管子,痛苦不堪,这位教授很同情他的遭遇,但当医生请求教授为他实施安乐死时却被拒绝了。这位教授说:“同情归同情,但是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无法保障自身安全的时候,没有人敢做这样的决定。”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安乐死问题,由此我们看到了我国法律的欠缺,当法律连一个人基本的“死“的权力都无法保障的时候,我们还能要求它保障什么,这不能不说是阻滞法律甚至社会发展的一大弊病。
论刑法中的安乐死问题
最后,从医疗及社会资源方面来看。目前,医生为身患绝症的患者实施治疗,一般用的都是进口药和最先进的医疗设备,这些可能仅仅能消除患者某些部位的病灶,却无法抑制有病细胞的再生和转移,或者只能减轻病人的病痛,却不能从根本上治愈,病人最后的结局还是死亡。而家人明明知道患者已无抢救价值,但为了心理或精神上有个寄托,还是选择继续治疗。我并不否认这些努力,这不仅浪费了钱财,还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还有,在一些偏远的地区,因为缺少药品和医疗设备,不少可以治愈的病人无奈的死去。所以我认为与其将这些进口药品和先进设备用于已无救治希望的患者身上,到不如将它们运用到能充分发挥它们功效的地方,这样即节约了资源,又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人都有“生”的权力,自然也应该享有“死”的权力,同样应当享有“死的安然”的权力。我们应当看见,安乐死立法可以保障人权的实施,是医学及社会的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进步。选择安乐死的人并不是生活的懦夫,而是勇于面对现实的勇者。
四、对安乐死的立法建议
(一)安乐死的适用对象
确认安乐死的适用范围是个复杂的问题,世界各国对此都有着一定的分歧。例如对于植物人、严重缺陷新生儿等的安乐死处置,就有着不同的观点。故在对安乐死对象选择上,就有着一些不同的观点。由于我国对安乐死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各地社会文化差别较大,对安乐死接受心理程度不同,在我国安乐死的适用对象总结起来应包括以下四种:(1)、经现代医学技术和知识判断,患有不治之症且现代医学技术无法救治的患者;(2)、精神和肉体正饱受难以忍受的痛苦且濒临死亡的绝症患者;(3)、靠机器维持生命的重病患;(4)、出生即有严重缺陷的新生儿、重残患者、植物人和脑死亡患者等。
(二)适用安乐死的条件
申请安乐死的对象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病人患有绝症并饱受极度痛苦;(2)病人在意识清醒时明确提出过安乐死请求,必须是自愿且经慎重考虑过;(3)医生已经把详细的病情准确无误的告诉患者,让患者作出周密考虑;(4)必须经至少两名专科医生的诊断,确定已无救治希望;(5)实施安乐死地方法必须是无科学的、无痛苦的,让人在安详中死去。
(三)实施安乐死的方法
安乐死地方法应该是快速的、科学的、无痛苦的,尽可能体现其“安乐”的本质,论刑法中的安乐死问题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是主动为病人注射或让病人服用某种药物,是其在短时间内无痛苦的死去;另一种是除去病人用来维持生命的措施,任由病人死亡。
(四)实施安乐死的程序
1.申请
申请安乐死应当由患者本人以书面形式提出,并附有医生开具的证实身患绝症的医疗证明。如患者本人无法表达自己意愿或已陷入永久性昏迷状态,则由其法定监护人代为提出申请,但需得到有关部门或医疗单位同意方为有效。
2.受理
安乐死的受理机关必须是符合安乐死实施条件的医疗机构。县级以上的医疗单位应当设立安乐科,负责对安乐死申请的审查和批准。对不符合安乐死田间的申请者,审查单位应当在法定期限内以书面形式告知,并说明理由。对符合条件的申请者,应当批准申请,并经公证机关公证后,安排施行。
3.执行
安乐死申请批准并公证后,病人所在医院应当按照批准的时间和地点指定医生执行安乐死。司法机关必须派人到场监督。实施安乐死至少由两名医务人员进行,何时执行可应病人和家属的要求。执行医生在接到相关的证明材料和核准材料后由病人或家属签字后予以执行。执行前,病人撤回申请或表示反悔的,应立即停止执行。主管医生反对施行安乐死的,应当暂缓施行安乐死。⑧
(五)违反安乐死法的责任
为了防止安乐死制度被利用或滥用,还应明确违反安乐死法的责任。我认为违反安乐死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为不符合条件的病人实施安乐死的,构成故意杀人罪。
2.未经法定程序批准而擅自执行安乐死的,如出于为减轻病者病痛等善良动机,构成故意杀人罪,但可酌情从宽处罚;出于卑劣动机而采取诱惑、欺骗、威胁等手段强制病人实施安乐死的,构成故意杀人罪,可从重处罚。
3.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职责,造成重大医疗事故的,以玩忽职守罪论处。4.违背法定安乐死的方法,以残酷方式实施安乐死的,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应以玩忽职守罪论处。
5.在实施安乐死过程中违反有关保密规定的,应以侵权罪给予民事处罚。⑨
论刑法中的安乐死问题
结论
安乐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医学问题,它所涉及的还有社会、法律及伦理问题。而且,当前的医疗水平尚不完善,传统的观念使人们无法快速接受新事物,诸多的现实阻碍着安乐死立法的步伐。我认为在安乐死立法前最重要的是必须要把人们的认识水平提到相当高的高度,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实行开来。不难发现已经制定安乐死法规的国家大多是一些发达国家,从目前我国社会制度、医疗技术及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全国范围内推广安乐死制度是不现实的,也不能被人们所接受。我们不妨抱着良好的心态,积极为安乐死立法做准备。我们可以先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小范围的推广安乐死,在人们可以接受得程度内为安乐死部分立法,了解人们所能接受和不能接受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完善。渐渐的将安乐死立法推向全国⑩。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总是利弊相伴的,我们不能否认,安乐死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就可以真正解除病人的痛苦,用得不好,就可能成为剥夺病人选择生命权利的借口,被不法不义之徒滥用。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这样,就否认了安乐死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健全的法律是为了给人们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我相信,在我国法制建设快速发展,社会观念飞速进步的今天,安乐死合法化最终将得以实现。
论刑法中的安乐死问题
参考文献
[1] 叶高峰.《安乐死的法律思考》.载《刑法问题与争鸣》.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399页 [2] 莫怩.《安乐死合法化初探》.载《广西社会科学》.第76~79页
[3] 拿达里.安吉尔著.张涛译.《善待生死》.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43~245页 [4] 倪正茂.李惠.杨彤丹.《安乐死法研究》.法律出版社.第62页 [5] 孙付.《各国评断安乐死》.《百姓信报》.2001年7月17日 [6] 王晓慧.《论安乐死》.吉林大学出版社.第17页
[7] 魏鹏.《挑战中国传统》.载《法制与经济》.2005年第3期 [8] 樊立华.《卫生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02页
[9] 王青.《“安乐死”法律思考——关于安乐死的立法建议》.转自论天下论文网.2007年11月22日
[10] 祝敏.《安乐死与生命权——关于安乐死合法化》.载《法制与经济》.2008年第6期
第二篇:安乐死中的伦理问题
安乐死中的伦理问题
摘要:以前,我们一直是这样认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珍惜生命;生命是脆弱的,更要尊重生命。但是事情永远不会像我们想的那样简单,并不是所有想安乐死的人都能如自己所愿,没有痛苦的离开这个世界,从此彻底解脱。安乐死意味着一个生命以不正常的方式消失,涉及到个人的利益及社会的利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如今的“安乐死”采取不同的态度。
关键字:安乐死,生命,价值,权利,法律;
一,安乐死的定义。
“安乐死”这一概念在学界和法律上至今仍然没有得到统一,中国学者经过认真的讨论为“安乐死”下了如下定义:安乐死是指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濒死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过医生认可,用人为的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下度过死亡阶段而终结生命的过程。除此之外,不同的学者给安乐死下的定义还有许多,不过综其所述,这些概念中都包含着一些必要的因素,例如安乐死的实施对象、安乐死的前提、安乐死的合法性、安乐死的实施手段等。
二,安乐死的分类。
安乐死按照实施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被动安乐死(间接安乐死)和主动安乐死(直接安乐死)两大类。被动安乐死是指在认定治疗不再有效的情况下,停止使用延续生命的器械或维持生命的治疗措施,仅是采取止痛的办法听任病人自然死亡;主动安乐死是指对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遭受极端痛苦的人实施一种直接的、旨在仁慈的结束生命的行为。
三,安乐死中的法律问题。在我国的法律中,并没有明确规定一个人有选择死亡方式的权利,特别是没有选择安乐死的规定,因此在未立法的情况下,实施安乐死(主动安乐死)仍属于违法行为。但在国外部分国家已经立法表示安乐死的合法性,但有明确的条件。四,安乐死中的伦理问题。1.支持安乐死的伦理依据
(1)人类最大的愿望是生活得好,追求生命的质量。当一个病人已濒临死亡,而且不可逆转、极端痛苦,没有必要以人性或人道为理由并付出高昂代价去换取低质量的生命。安乐死帮助病人结束生命,免除临终的痛苦,符合病人的利益,也是人道之举。
(2)主动结束必然要死亡的生命不仅可以免除病人死亡前的痛苦挣扎,而且减轻了家属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同时,又可以避免社会卫生资源的浪费,从而可以将有限的卫生资源用于能挽救的病人和人们的卫生保健上。以上体现了对病人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一致性。
(3)人有生存的权利,也应有选择死亡方式的权利。人的生命权不是单纯的生存权,还应包含死亡方式的选择权。安乐死是对人死亡方式选择权的尊重,也是人类对生命权认识的升华,体现了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2、反对安乐死的伦理依据
(1)医务人员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而实施安乐死与此职责相冲突,并且还可能被出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所利用而将安乐死作为变相杀人的手段。
(2)人有生存的权利,只有法律部门才能量罪结束人的生命,其他任何部门和个人都没有这个权利,而安乐死与此相悖。
(3)如果实施安乐死,在一定程度上使医务人员放弃探索“不治之症”的责任,而不利于医学科学的进步。同时,安乐死也有可能错过三个机会:病人病情自然改善的机会;继续救治可望恢复的机会;有可能发现某种新技术新方法使该病得到治愈的机会。五,我对安乐死的看法。
我个人观点赞同主动安乐死。从道德上,主动安乐死是尊重他人对自己生命的选择。从法律上,它从犯罪的实质上说,并未构成犯罪。从犯罪的本质特征来讲,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是构成犯罪的基本条件。而有严格条件限制的安乐死,不仅没有什么社会危害性,相反,从客观上讲可能还有利于社会。首先,从医疗工作上讲,对那些身患绝症,久治不愈,濒临死亡的病人施以安乐死,可以使医护人员从繁杂而无益的工作中脱开身来,把精力用于其他病患者。尤其是目前医疗任务繁重,病人看病难的情况下,这更富有意义。其次,安乐死也有利于死者的家属和亲友及早从悲痛中恢复过来,投身到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产中去。同时,由于家属对病患者负有照料的义务,为了一个即将死亡的无意义的生命去消耗有意义的生命,是对社会不利的。最后,对患有绝症的病人施以安乐死,还可以减轻社会的负担。1992年,在加拿大的一个委员会的听证会上传出颤抖却又有力的声音:“各位先生,我想问问你们,若我不能批准自己去死,那我这个躯壳的主人是谁呢?究竟我的生命是谁拥有呢?”我们既有生存的权利,也就应该拥有选择安逸死亡的权利。对于一个救治无望又遭受病痛严重折磨的人来说,也许生不如死;他们能做的仅仅是忍受病痛的煎熬,增加亲人的负担,这样的生命质量是毫无意义和价值可言的。用安乐死给以解脱,是最人道和最慈善的选择,所以应该赋予其选择“安乐死”以维持生命尊严的权利。
人的生命如何才能体现神圣性?答案就是生命的质量!庄子在妻子死后非但没有哀叹悲伤,而是“鼓盆而歌”,歌曰:“生死齐一”,在庄子的眼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是人难以逃脱的轮回,也是人间之大道,人要坦然面对死亡。我们不是不重视生命,而是人的生命要有质量,倘若一个人能在造成懂得了世间的大道,即使是晚上就与世长辞了,他的生命也是值得的。那么对于处于死亡边缘的癌症晚期病人、没有任何能力生存的“活死人”植物人、天生就无脑或重度脑残的婴儿,他们的人生又有何意义?对于他们自身而言,这样的生活没有生命的神圣,却只有生命带给他们的痛苦和磨难和对身边的亲人的连累。况且,人的生命非同一般,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所以人的生命对于自身而言要有质量的保证,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则要有价值。司马迁言,“人终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如果人的生命的存在仅仅是为了生命本身的质量的优越,那它还不是足够神圣的,它的神圣更表现在一个生命对所有生命(对全社会)的价值。有的人的生命可以“重于泰山”,有的人却只能是沧海一粟,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他的生命就是神圣的,因为他毕其一生创作了造福于后人的经典,伟大发明家爱迪生的生命也是神圣的,因为他的无数发明带给人类生活的便捷。而对于一个可怜的濒死之人、对于植物人、对于重度残疾和缺陷的婴儿,他们的生命毫无质量可言,他们不可能为社会创造任何价值,那么我们还可以以他们的“生命神圣”为名来阻挠他们以安乐死的方式摆脱这种痛苦的深渊的吗?
第三篇:安乐死中的伦理问题
安乐死中的伦理问题
摘要:以前,我们一直是这样认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珍惜生命;生命是脆弱的,更要尊重生命。但是事情永远不会像我们想的那样简单,并不是所有想安乐死的人都能如自己所愿,没有痛苦的离开这个世界,从此彻底解脱。安乐死意味着一个生命以不正常的方式消失,涉及到个人的利益及社会的利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如今的“安乐死”采取不同的态度。
关键字:安乐死,生命,价值,权利,法律;
一,安乐死的定义。
“安乐死”这一概念在学界和法律上至今仍然没有得到统一,中国学者经过认真的讨论为“安乐死”下了如下定义:安乐死是指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濒死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过医生认可,用人为的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下度过死亡阶段而终结生命的过程。有些更有“本体论”意味的定义认为,安乐死是在不违反晚期癌症患者的意愿或受其委托的前提下,处于对患者的同情和帮助以及对其死亡权利和尊严的尊重,不给或撤销引起痛苦的治疗或采取措施使患者以无痛苦的方式结束生命。除此之外,不同的学者给安乐死下的定义还有许多,不过综其所述,这些概念中都包含着一些必要的因素,例如安乐死的实施对象、安乐死的前提、安乐死的合法性、安乐死的实施手段等。
二,安乐死的分类。
安乐死按照实施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被动安乐死(间接安乐死)和主动安乐死(直接安乐死)两大类。被动安乐死是指在认定治疗不再有效的情况下,停止使用延续生命的器械或维持生命的治疗措施,仅是采取止痛的办法听任病人自然死亡;主动安乐死是指对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遭受极端痛苦的人实施一种直接的、旨在仁慈的结束生命的行为。按照安乐死的被实施对象的意愿表达情况,主动安乐死还可以分为主动自愿安乐死和主动非自愿安乐死。主动自愿安乐死是指被无痛苦结束生命的人,在头脑清醒的时候有这样的要求。主动非自愿安乐死是重病者或濒临死亡者没有能力做出安乐死的选择,他们被无痛苦的结束生命完全是出于监护人对患者意愿的诠释。
三,安乐死中的法律问题。
在我国的法律中,并没有明确规定一个人有选择死亡方式的权利,特别是没有选择安乐死的规定,因此在未立法的情况下,实施安乐死(主动安乐死)仍属于违法行为。
但在国外部分国家已经立法表示安乐死的合法性,但有明确的条件。1996年,澳大利亚北部地区议会通过了《晚期病人权利法》,从而使安乐死在该地区合法化,这也是人类第一部允许安乐死的法律。在这部法律中,它严格规定了实施安乐死的条件,对医生做出了种种苛刻的限制。2001年4月10日荷兰议会上议院以46票赞成28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安乐死法案,也使荷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承认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同年5月16日,比利时众议院通过“安乐死”法案,允许医生在特殊情况下对病人实行安乐死,从而成为继荷兰之后第二个使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1986年,美国医学会伦理司法委员会宣布,对于晚期癌症患者和植物人,医生可以根据伦理判断停止包括食物和饮水在内的“所有维持生命的医疗手段,这实际上是对被动安乐死的认可。
除开法律的限制,民众对安乐死的态度呢?
在美国,1952年的盖洛普民意测验,36%的人支持不分类别的安乐死;1972年有调查表明,53%的人支持直接安乐死;据有关民意测验统计,进入20世纪90年代支持安乐死的达90%。在英国,20世纪50年代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认为安乐死应合法化,而现今赞成这一主张的已达82%。在法国,1987年底的一次民意测验表明,76%人希望对法律修改将 “实行安乐死归为合法行为”;而据有关民意测验统计,进入20世纪90年代支持安乐死者达85%。在中国,1987年河北职工医学院的郭清秀、耿洪刚对保定市部分工人、农民、干部、医务工作者的调查表明,有61.5%的人赞成安乐死;1988年首都医科大学的调查表明,赞成安乐死达88.6%。当然,上述差别也有调查人群不同的因素。
四,安乐死中的伦理问题。1.支持安乐死的伦理依据
(1)人类最大的愿望是生活得好,追求生命的质量。当一个病人已濒临死亡,而且不可逆转、极端痛苦,没有必要以人性或人道为理由并付出高昂代价去换取低质量的生命。安乐死帮助病人结束生命,免除临终的痛苦,符合病人的利益,也是人道之举。
(2)主动结束必然要死亡的生命不仅可以免除病人死亡前的痛苦挣扎,而且减轻了家属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同时,又可以避免社会卫生资源的浪费,从而可以将有限的卫生资源用于能挽救的病人和人们的卫生保健上。以上体现了对病人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一致性。
(3)人有生存的权利,也应有选择死亡方式的权利。人的生命权不是单纯的生存权,还应包含死亡方式的选择权。安乐死是对人死亡方式选择权的尊重,也是人类对生命权认识的升华,体现了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2、反对安乐死的伦理依据
(1)医务人员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而实施安乐死与此职责相冲突,并且还可能被出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所利用而将安乐死作为变相杀人的手段。
(2)人有生存的权利,只有法律部门才能量罪结束人的生命,其他任何部门和个人都没有这个权利,而安乐死与此相悖。
(3)如果实施安乐死,在一定程度上使医务人员放弃探索“不治之症”的责任,而不利于医学科学的进步。同时,安乐死也有可能错过三个机会:病人病情自然改善的机会;继续救治可望恢复的机会;有可能发现某种新技术新方法使该病得到治愈的机会。
五,我对安乐死的看法。
我个人观点赞同主动安乐死。从道德上,主动安乐死是尊重他人对自己生命的选择。从法律上,它从犯罪的实质上说,并未构成犯罪。详解如下。
从犯罪的本质特征来讲,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是构成犯罪的基本条件。而有严格条件限制的安乐死,不仅没有什么社会危害性,相反,从客观上讲可能还有利于社会。首先,从医疗工作上讲,对那些身患绝症,久治不愈,濒临死亡的病人施以安乐死,可以使医护人员从繁杂而无益的工作中脱开身来,把精力用于其他病患者。尤其是目前医疗任务繁重,病人看病难的情况下,这更富有意义。其次,安乐死也有利于死者的家属和亲友及早从悲痛中恢复过来,投身到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产中去。同时,由于家属对病患者负有照料的义务,为了一个即将死亡的无意义的生命去消耗有意义的生命,是对社会不利的。最后,对患有绝症的病人施以安乐死,还可以减轻社会的负担。
1992年,在加拿大的一个委员会的听证会上传出颤抖却又有力的声音:“各位先生,我想问问你们,若我不能批准自己去死,那我这个躯壳的主人是谁呢?究竟我的生命是谁拥有呢?”我们既有生存的权利,也就应该拥有选择安逸死亡的权利。对于一个救治无望又遭受病痛严重折磨的人来说,也许生不如死;他们能做的仅仅是忍受病痛的煎熬,增加亲人的负担,这样的生命质量是毫无意义和价值可言的。用安乐死给以解脱,是最人道和最慈善的选择,所以应该赋予其选择“安乐死”以维持生命尊严的权利。
人的生命如何才能体现神圣性?答案就是生命的质量!庄子在妻子死后非但没有哀叹悲伤,而是“鼓盆而歌”,歌曰:“生死齐一”,在庄子的眼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是人难以逃脱的轮回,也是人间之大道,人要坦然面对死亡。孔子也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我们不是不重视生命,而是人的生命要有质量,倘若一个人能在造成懂得了世间的大道,即使是晚上就与世长辞了,他的生命也是值得的。那么对于处于死亡边缘的癌症晚期病人、没有任何能力生存的“活死人”植物人、天生就无脑或重度脑残的婴儿,他们的人生又有何意义?对于他们自身而言,这样的生活没有生命的神圣,却只有生命带给他们的痛苦和磨难和对身边的亲人的连累。况且,人的生命非同一般,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所以人的生命对于自身而言要有质量的保证,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则要有价值。司马迁言,“人终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如果人的生命的存在仅仅是为了生命本身的质量的优越,那它还不是足够神圣的,它的神圣更表现在一个生命对所有生命(对全社会)的价值。有的人的生命可以“重于泰山”,有的人却只能是沧海一粟,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他的生命就是神圣的,因为他毕其一生创作了造福于后人的经典,伟大发明家爱迪生的生命也是神圣的,因为他的无数发明带给人类生活的便捷。而对于一个可怜的濒死之人、对于植物人、对于重度残疾和缺陷的婴儿,他们的生命毫无质量可言,他们不可能为社会创造任何价值,那么我们还可以以他们的“生命神圣”为名来阻挠他们以安乐死的方式摆脱这种痛苦的深渊的吗?
第四篇:论安乐死的合法化
论安乐死的合法化
摘要:安乐死的本质不是授人以死,而是授死者以安乐。现代文明社会应尊重患者的生命权与个人选择,对患者以临终关怀,使之死亡状态得以优化从而使死亡安乐化。安乐死具备现实性、合理性,所以安乐死应该有其合法化的地位。
关键词:安乐死起源
现状
立法思考
实施程序
目录:
一、安乐死的起源及各国的现状
(一)安乐死的定义
(二)安乐死各国的立法
(三)我国安乐死事件
(四)国内的民众关于安乐死的意愿调查
二、安乐死的学说
三、安乐死存在的可行性
(一)存在的合理性
(二)存在的合法性
四、安乐死的实施程序
(一)实施程序
(二)违法执行安乐死应承担的责任
五、安乐死的立法思考
一、安乐死的起源及各国的现状
(一)安乐死
安乐死(Euthanasia)一语源自希腊语“美丽的死”(Euthanlos),又称安死术或称怜杀原意是指舒适或无痛苦地死亡。①
安乐死作为一种特殊的死亡形式,目前尚无一个统一完整的定义。《牛津法律指南》将安乐死定义为“在不可救要的病危者自己要求下,所采取的引起或加速死亡的措施。”《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对其定义为:“对于现代医学无可救药的并濒临死亡的病人,医生在患者本人真诚委托的前提下,为减少病人难以忍受的剧烈痛苦,可以采取措施提前结束病人的生命。” 安乐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安乐死,包括一切因为身心原因致死,让其死亡及自杀。狭义的安乐死则把其局限于不治之症而又极端痛苦的人,即对死亡已经开始的病人,不对他们采取人工干预的办法未延长痛苦的死亡过程,或为了制止剧烈疼痛的折磨而采取积极的措施认为的加速其死亡的过程。安乐死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安乐死”实施的对象应该是指那些有充分证据证明在当前医学条件下毫无救治可能并正处于极端痛苦之中的病人或者是无生命价值的人。
2、“安乐死”应该是在病人自愿请求的前提下进行的。如在病人在非自愿情况下,而强行对其实施就构成了故意杀人罪。
3、在这一行为中,执行人,只能是取得合法资格的医护人员,且必须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死亡的问题,是每一个活着的人所不可回避的问题。人类的死亡,体现了自然的规律,但死亡的方式各有不同。安乐死的本质不是授人以死,而是授死者以安乐;因为即使不实施安乐死,该病患也会死亡,而且是痛苦的死亡,所以,安乐死不是生向死的转化,而是把死亡由“痛苦”向“安乐 ”的转化。其本质是驾驭消除痛苦的机制和规律,对人的死亡过程进行科学调节,消除痛苦,是病患死的安乐,是优死。
安乐死根据实施方式的不同而分为:1)积极的“安乐死”与消极的“安乐死”。积极的“安乐死”又称为主动“安乐死”指医务人员采取促使病人死亡的措施结束病人的生命。
消极的“安乐死”有称被动的“安乐死”指对那些身患绝症处于极端痛苦的病人停止救治、放弃救治,包括停止使用生命辅助设施和药物,是病人自然的死于疾病。2)根据被实施者明确表达愿望与否,分为自愿“安乐死”和非自愿“安乐死”。自愿“安乐死”指病患在意志清醒时候,有明确的表示,自愿实施“安乐死”。非自愿“安乐死”指那些无行为能力的病人:脑死亡、植物人和先天性疾病的婴儿,由于这类人都无行为能力,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对于这类病人的安乐死应由其监护人代为提出。
现代意义上的安乐死思想发起于17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培根、洛克、休谟等都阐述过他们对死亡的看法。托马斯·莫尔在其《乌托邦》一书中还对如何实施安乐死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设想。20世纪30年代,由于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使一部分危重病人的生命可以在人工干预下,长时间地、极其痛苦地延长,这在极大程度上激化了医学伦理中延长病人生命和解除病人痛苦的矛盾,使安乐死合法化运动与人权运动结合起来,并正式走上了历史舞台。1936年英国首先成立了“自愿安乐死协会”。1944年,澳大利亚和南非也成立了类似的组织。1983 ①储怀植:《美国刑法》(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2页 年美国成立了“无痛苦致死协会”。②
(二)安乐死在各国的立法
澳大利亚,是一个历史上较早在个别区域范围内通过了安乐死立法的国家之一。1995年5月25日,澳大利亚北部地区议会通过了《临终患者权利法案》。该法案自1997年起生效实施,于1999年3月被废止。③
至今为止,英国还没有一部独立的安乐死成文法。但并不等于医生不能为患者实施安乐死。2002年3月22日,英国最高法院裁决同意了普雷蒂娜女士可以实施安乐死。这一判例,表明安乐死在英国事实上已经取得了合法地位。④
荷兰2001年4月10日,荷兰议会上议院以46票赞成、28票反对、1票弃权通过了安乐死法案。
日本是世界上首次以司法判例形式附条件地认可安乐死行为合法的成文法国家。1962年12月12日,名古屋高等法院公示的适用安乐死六个条件,它不但为日本本国日后的安乐死案件审理提供了相应的法律准则,亦成了世界各国刑法学届约定俗成的一个不成文惯例。⑤
(三)我国安乐死事件
1986年在陕西汉中发生了我国首例安乐死:医生蒲连升应患者女儿的要求,为患者夏素文实施了安乐死,后被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批准逮捕。案件经历了6年诉讼后,蒲连升终获无罪释放。这并不意味安乐死是合法的,只是蒲连升开出的冬眠灵并非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危害不大,才不构成犯罪。1994年9月8日,河南省宁陵县的吴秀云因患肝癌疼痛难忍而要求其丈夫刘某协助其安乐死并写下遗嘱,刘给吴喝下半杯农药,致吴某死亡。后吴家人将刘告上法庭,法庭认定刘是处于安乐死的动机协助其妻自杀,但按我国现行法律,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⑥2001年4月,西安市9名尿毒症病人联名写信给当地媒体,要求安乐死。消息见报后,又有40名尿毒症患者公开提出了相同的要求。
(四)国内的民众关于安乐死的意愿调查
1992年我国首例安乐死划上了句号,也是从1992年起,在每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案组都会受到关于安乐死的提案,要求立法。2001年4月10日,荷兰参议院通过安乐死法案,④此事在我国引起较大反响。一时间安乐死成了人们的热点话题之一,赞成安乐死、应当为安乐死立法的意见空前坚定和高涨。据中国天虎网2001年4月24日的最新网上调查结果,在32,000名参与调查人员中,74%赞成安乐死,反对者仅占26%。上海曾以问卷的形式对200为老人进行了安乐死意愿的调查,其中赞成率占72.56%,西安某大学小范围的调查表明90%以上的人赞同安乐死。在对某医学院172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赞成对伴有难忍痛苦的绝症患者实施安乐死达77%,因法律无明文规定而表示说不清的占⑦16%。可见无论是青年人还是老年人无论是医务工作者还是非医务工作者大都赞 ②③严领蓉:《关于安乐死立法的思考》载《海南大学学报》2004年12月 第4期,第323、324页 王晓慧:《论安乐死》,吉林人名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69页 ④拿达里﹒安吉尔著,张涛译:《善待生死》,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版第243页 ⑤王晓慧:《论安乐死》,吉林人名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28页 ⑥严领蓉:《关于安乐死立法的思考》载《海南大学学报》2004年12月 第4期,第324页 ⑦赵秉志:《刑法争议问题研究》下卷 河南人民出版社,第136页 成安乐死,希望有相应的法律来予以调整。
二、安乐死众学说
(一)赞同派
1、“生活质量”说:在哲学理论界较为流行。有哲学家认为,人生活的质量和意义并不在于寿命的长或者短,而在于生活中能实际享受到的幸福有多少以及幸福程度的高低。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们认为,对一个精神和肉体都倍受痛苦折磨的人来讲,生活中己经没有了幸福和快乐。所以这样人继续生活下去必然毫无生活乐趣可言,更无继续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医生对这些生活质量明显欠缺(甚至根本都不存在)的人适用安乐死,丝毫不违背当代人的幸福观原则。⑧
2、“生命价值”说:持该说的学者们主张,根据历史唯物论观点的要求,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从自然属性看,他是属于个体的,而从社会属性看,他又是属于社会的。换言之,人是自然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古往今来,衡量一个人的生命是否具有价值,基本上取决于两个意义不同的参数。一个参数是生命对个人自身的价值,而另一个参数则是生命个体对社会或者某个群体的价值。这是当代哲学思想和社会学理论对人生价值评价的基准。同时,也是评价一个人生命价值大小与高低的“尺度”。从人的社会属性高于其自然属性的原理推论,无疑人对社会或者群体的价值自然要重于人对个体生命的价值。结论是一个人生命价值的有无与大小,绝对不在于他是如何得到或者这样索取,而在于他怎样进行奉献。既然安乐死的适用对象一般都是己经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并且不可能恢复的“索取型”人物,显然,其生命己无任何的社会价值。那么,对这类人就可以适用安乐死,对这类人也应当适用安乐死。⑨
3、“权利赋于”说:作为赞成安乐死派的一个重要理由在法理学界最为通行,并且,这一思想直接影响到人道主义学者和刑法学界的许多学者。该说认为,作为现代民主社会中的公民,他不但有生存权,而且还有死亡的自主决定权。我国法理学著名学者刘海年认为,从理论上说,安乐死应当作为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一项内容。安乐死权属于人权概念。荷兰著名人道主义学者简·格拉斯特·范隆始终坚信,延续一个人的生命与结束一个人的生命之间的选择与这种自我决定的权力紧密相关。所有的人都必须被允许自我决定自己的生死,应当有成文的法律规定保证和保护人们对自己生命做决定的权力,对于死亡不可避免而又遭受极大痛苦的病人来说,满足他们人生最后一个要求是人道的,他们应当有这个权利。⑩
4、“人道主义”说:人道主义者们一贯主张并认为,关心弱者和同情弱者是人道主义的基本信仰,而从行动上帮助他们,尤其是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更是一个具有人道主义思想信念的人在行动上的具体表现。对一个备受痛苦煎熬而又孤立无援的生命垂危者,能够在他生命的最后一站到达之前予以其“临终关怀”,这是
11任何一个人道主义者都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是应该得到支持的。
(二)反对派
⑧⑨王晓慧:《论安乐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39页 王晓慧著《论安乐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40页 ⑩ 〔美〕保罗·库尔兹著,肖峰译:《21世纪的人道主义》,东方出版社1998年5月版,第359页 11王晓慧著《论安乐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l月,第42页
1、“生命神圣”说:西方宗教界领袖以及具有浓郁的宗教思想和观念的人士多持该说,他们认为安乐死严重地违反了人的生命宗教意义。生命神圣,万物中,人的生命可谓是最宝贵的。死生有命、气数在天,这些是永恒的千古不变之真理。“生命的期限是上帝规定的,所以,死亡是归依于上帝的旨意,他的到来,也必须经过上帝的允许。”12基督教圣经的《旧约》也写到,“凡事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尽管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身份、地位和能力的不尽一样,但每一个人的寿命却都是上帝预先规定的。”总之,天命是不可违的。“人总是会死的,至于生命的期限均认为由上帝规定。13
2、“阻碍医学发展”说:个别的临床医生同样反对安乐死。他们认为,如果实施安乐死,将不利于我国医学技术的发展和提高,这涉及到对医学技术上所谓“绝症”的认识以及如何
解决绝症的问题。安乐死中所谓的“不治之症”只是一个暂时的相对难题而已。根据医学技术发展史的经验,人类必须相信,“我们掌握的技术己有能力在某种限度内改变死亡的到来之期。在为期不久的将来,我们有可将这种能力扩大到控制死亡。14
3、“危险先例”说:刑法学界,部分学者担心,安乐死一旦立法,必然随之产生一种危险的不良的社会后果。于是,有人担心“一旦针对临终病人确立了安乐死的原则,那么,该原则被适用所有成为家庭和社会负担的人的日子也就为期不远了。”15“安乐死合法化可能引发非任意安乐死、杀人或大量虐杀的后遗症。”16
4、“人道主义”说:个别人道主义者人为安乐死有悖于人道主义思想的基本宗旨,其本质就剥夺了一个人的实际生命。综观世界的各国法律、道德、舆论和风俗习惯,对痴呆、严重畸形、伤残乃至各种濒临死亡的人,普遍采取极其宽容的态度,这是人道主义精神在全人类中的普遍体现。17
三、安乐死存在的可行性
(一)存在的合理性
目前我国法律对安乐死还未有明确的规定。根据卫生部和国家计生委的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死亡人数近1000万,其中有100多万人是在痛苦(如癌症晚期的剧烈疼痛)中离开人世的。这100多万死亡者中又有相当多的人曾要求过安乐死,但因无法律根据保护而被拒绝,因此他们也只能“含痛死去”。可见其意义深远性和可行性。
生与死是自然的现象,人不仅有生的权利而且有尊严死的权利。对于身患绝症而明知治愈无望而采用人工的方法延续其生命不仅让患者忍受肉体上的痛苦而更是精神上的折磨。这显然是不人道的,同时也损害了患者生命的尊严。从病人家属的角度来看,长期看到自己的亲人长期受到病痛的折磨,自己确无能为力,在经济和精神上都担负着巨大的压力。病情危重无生存希望的病人长期占用医疗设备、医务人员,消耗大量的医疗药品用以延续无治愈希望的病人,显然是对有 1213 《古兰经》第三章第139节 冯沪祥著:((中西生死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97页 14南川、黄炎平编译:“与名家一起体验死”,光明日报出版社20以年1月版,第5页 15张毅:“论安乐死与第三条路线的法律评价”,《中国刑事法》2002年第3期,第117一118页。16夏强:“安乐死合法化探究”,《中国刑事法》2001年第5期,第25页 17杜金香、王晓燕著:《医学伦理学教程》,科学出版社1998年5月版,第211页 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由此可见,安乐死有助于节约医疗资源,使有限的医疗合理分配。
(二)存在的合法性
安乐死的合法化的关键在于人权是否包括自主选择安乐死的权利。何为人权呢?所谓人权,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人权的本质是要求自由平等的。自由的目的是使人摆脱一切的压迫和歧视获得尊严的生存和全面发展的自由。我国宪法尚未明确规定公民本身的生命权利,但我国宪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我国公民享有人身自由的权利。18而安乐死从某中程度上体现的也是一种人身自由的权利。
根据立法规定及刑法理论的通说,犯罪具有上个基本特征,即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及刑罚当罚性。其中,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上个基本特征中首要的特征,也是最本质的特征,是决定一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前提条件。“安乐死”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且在客观上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从法理学的角度来看,公民的权利是以法律规定为限。我国法律并没有禁止安乐死,所以公民可以为之。
从犯罪构成来看,安乐死行为和我国刑法规定的故意杀人罪犯罪构成不符。从犯罪客体方面看,故意杀人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利。生命权利是每个公民所具有的最基本权利,包括公民生命不受他人非法侵害权和特殊条件下公民对生命的自决权。生命权利是我国法律保护的一种社会关系。从客观来看,故意杀人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违法性是构成本罪的必要特征。安乐死是身患绝症、濒临死亡且忍受极大病痛的病人选择死亡的方式,而非对病人生命的非法剥夺。实施安乐死,对身患绝症的病人生命来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所不同的是死亡过程的加速而已。由此可见,安乐死与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有本质上的区别。从主观来看,故意杀人在主观上必须具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刑法中所说的故意,应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为前提,如行为在客观上不具有社会危害性而行为人在主观上就无犯罪故意可言。医生为病人实施安乐死,是出于对病人的同情与怜悯,出于人到主义,其目的是为了解除病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使之安然逝去,行为人在主观上根本不存在杀人的故意。19
四、安乐死的实施程序
(一)实施程序
1、申请程序。除无近亲属的病人由单位代为申请外,实施安乐死首先必须有当事人的自己提出。申请必须是以正式的书面形式,写明申请的理由、意图、愿意接受安乐死的承诺,并由当事人签名。
2、确诊程序。所在医院应组成专家组对病人所患的绝症进行确诊,做出书面结论,载明诊断结果和医生对病情说明及处理建议。
3、审查程序。当事人提出申请由医院专家组会诊确认后并需经专业审查和司法审查。首先,进行专业审查:将病人的申请书及医院专家组的确诊意见递交 1819郭春孚:《经济与法》群言出版社,2004年,第5期
肖良平:《对于安乐死的法律思考》载《江西教育学院报》2003年第2期,第28页 上级专家委员会(由各个医院该疾病方面诊断专家组成,专家不得少于三人)亲自对病人的情况进行复诊,做出准予或不准予对病人实施安乐死的专业意见。做出准予实施安乐死的决定时,还应就实施安乐死的方法、用药剂量等问题做出详细的规定。其次,需要进行司法审查:专家委员会做出予实施安乐死的决定,应报医院所在地的地(市)级人民检察分院从法律上对其合法性进行审查,由检察委员会决定是否批准。对准予实施安乐死的决定存有疑点,有权要求有关专家做出明确的解释。
4、执行程序。安乐死的最终执行必须严格依据法律规定,在批准的时间、地点、方法,由具备资格的医生进行操作。执行应当秘密进行,不向社会公开,地(市)级人民检察分院必须派员到场监督,病人家属有权要求在场见证。
5、备案程序。安乐死虽然不是司法程序,但由于是对人的生命的非司法处置,所以还应当强调对其进行司法监督。这需要执行完毕后附加一个备案程序,由所有参加执行人员当场在有关材料上签字,并加盖医院和检察机关的公章,最后将这些材料送检察机关归档备案。
(二)违法执行安乐死应承担的责任
1、刑事责任:⑪出于善良动机,医护人员或近亲属未经合法的审批程序擅自对绝症患者实施安乐死的,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但刑罚可以酌情从宽。出于卑劣动机对绝症患者实施安乐死的相关人以故意杀人罪论处。⑫审查人员、执行人员、监督人员未履行或未认真履行责任,导致重大医疗事故,严重损害医疗机构与司法机关形象的应以玩忽职守从严论处。
2、民事责任:对于上述违法犯罪行为的个人或单位,受害人家属可以提出民事赔偿请求。
五、关于安乐死的立法思考
安乐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产物,其必然与传统观念产生冲突,也势必给安乐死的立法带来重重阻碍。同时,我国医务人员的思想和技术也有待提高,这也影响着人们对医生诊断的信任度。面对现况,我们既不能消极等待,亦不能急躁贸然进行。安乐死的立法一定要本着积极稳妥的精神,循序渐进,从严把握。既要满足人们对安乐死的合理要求,又要尽力避免安乐死的滥用。
安乐死的适用对象应是濒于死亡并承受巨大痛苦的病人,如无法忍受病体折磨的癌症晚期患者、植物人(不是自然的生命,而是人工制造的没有意识、任认摆布的“生命”)、患有严重生理或智力缺陷的新生儿,现代医学确实无法救治且缺陷将严重影响婴儿今后的生活质量的,而且其法定监护人不愿维持其生命的。
在立法形式上,因我国地域广阔,各民族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伦理观念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在近期内制定一部在全国范围内适用且内容详尽的《安乐死法》是不太现实的。可考虑采用渐进式方案,先从阻力较小的、公众容易接受的被动安乐死开始,即先由全国人大制定一部内容简略的、仅规定患者可以拒绝治疗,医生也可以尊重患者的意愿、停止对其进行治疗的《自然死亡法》,该法可规定要求安乐死者自己以遗嘱或由其亲属表示同意的方式停止维持其生命的治疗。制定该法实际上是一个过渡,待其施行一段时间后随着科学的生死观深入人心和被动安乐死实施经验的积累、人们观念的变化,此时才可以考虑制定《安 乐死法》。同时,我国的安乐死立法应在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包含如下内容:
第一,16岁以下患者的安乐死决定必须由其家长或监护人做出,16到18岁的未成年人可以在同家长商讨后一同做出决定。
第二,必须有医生的诊断。申请安乐死者必须经两名医生(其中一名是患者的主治医生)确诊身患绝症且身体上的病痛程度是药物所不能控制或已处于垂危状态,主治医生必须向患者详细陈述实际病情和后果预测,当一切努力均不可能时才能考虑安乐死,禁止医生向病人作任何可以把安乐死作为一种选择的暗示。必要时,还需要一位心理医生对患者进行诊断,以确认其神志清楚,完全有能力自己做出安乐死的决定。安乐死申请应有上述医生签字同意方为有效。
第三,必须有患者或其亲属的申请。申请安乐死者如果有表达意愿的能力,则必须提交由其亲笔签名的书面申请,若口头提出申请则必须是录音且必须有二名以上的见证人。原则上说,任何人都不能代替患者本人提出安乐死申请。神智不清、无法表达自己意愿的绝症患者,在一般情况下也不能对其实施安乐死,除非他们在神智清楚时已立有希望实施安乐死的遗嘱或有了解病人愿望的亲人提出请求。了解病人愿望的亲人是指那些长期服侍病人、能理解病人真实心愿的家属。当然,患者或其亲属可随时撤回申请。
第四,必须是患者明确、真实且深思熟虑后的意思表示。患者必须以语言或文字明确表示求安乐死,以暗示或其他方式表示的,都不能认为是明确的意思表示。意思表示还必须是患者的真实意思表示而非出自胁迫、欺骗、诱惑等其他非本人意愿的因素。
第五,必须有患者亲属的认可。安乐死申请者的父母、妻子、儿女等共同生活者,必须对申请安乐死的要求共同认可,并在安乐死申请者的申请书上签名。
第六,必须经过专门委员会批准。由具有一定职称的医生和伦理、法律专家组成。病人的安乐死请求经有关医生签署意见后,专家组鉴定提出安乐死申请的病人所患疾病是否为绝症,决定可否实施安乐死。
第七,患者的安乐死申请被批准后,分别要有7天以上的“冷却期”和48小时以上的“等待期”。安乐死申请被批准7天后,如果病人仍然坚持安乐死,那么病人还要再签一份申请书,他自己在这份申请书上签字之后,还要再等48小时,如果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那么,安乐死才可以正式实施。
第八,必须经指定医院按照法定程序进行。遵循严格的程序是防止安乐死被滥用的关键,安乐死应体现“安乐”,给死者创造一个愉快或无痛苦的死亡过程。安乐死必须在指定医院施行。并由申请人及其家属签名,施行时必须有死者家属及见证人在场。
第九,必须用医学方法实施安乐死。具体是由医护人员给患者注射针剂或由患者自己服用安眠药片等,所用方法不应使病人遭受不应有的痛苦或使他人产生残酷的感觉。
第十,申请安乐死的患者的主治医生不能因为患者实施安乐死而从死者或其亲属处获得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利益。20
综上所述,安乐死是人类理性面对现实,探索死亡文明的客观体现,是人类社会在文明进程中的一大进步。安乐死问题涉及面虽广,实施难度也很大,但却是十分现实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观念的不断更新,对安乐死的争论将 20朱沛智:《安乐死及其立法思考》载《科学﹒经济﹒社会》2002年第1期,第78、79、80页 会越来越激烈。社会现实状况表明,面对这样一个群众日益支持的社会问题,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安乐死制度,明确安乐死的非罪性,分清安乐死的罪与非罪的界限是必须而又迫切的。安乐死行为是人性善良的张扬。
参考文献
1、储怀植:《美国刑法》〔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严领蓉:《关于安乐死立法的思考》载《海南大学学报》2004年12月 第4期
3、王晓慧:《论安乐死》,吉林人名出版社,2004年1月
4、拿达里﹒安吉尔著,张涛译:《善待生死》,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版
5、肖良平:《对于安乐死的法律思考》载《江西教育学院报》2003年第2期
6、朱沛智:《安乐死及其立法思考》载《科学﹒经济﹒社会》2002年第1期
7、赵秉志:《刑法争议问题研究》下卷 河南人民出版社
8、郭春孚:《经济与法》群言出版社,2004年,第5期
9、〔美〕保罗·库尔兹著,肖峰译:《21世纪的人道主义》,东方出版社1998年5月版
10、冯沪祥著:((中西生死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
11、南川、黄炎平编译:“与名家一起体验死”,光明日报出版社20以年1月版
12、张毅:“论安乐死与第三条路线的法律评价”,《中国刑事法》2002年第3期
13、夏强:“安乐死合法化探究”,《中国刑事法》2001年第5期
14、杜金香、王晓燕著:《医学伦理学教程》,科学出版社1998年5月版
第五篇:从刑法谈安乐死合法化
从刑法谈安乐死合法化
【摘要】自从1986年夏素文安乐死案以来,加之近年邓明建弑母案所引起的广泛讨论,我国是否应该实行安乐死合法化的争议不断。本文主要针对安乐死从刑法层面阐述、分析安乐死的合法性,本人认为安乐死并不违背我国刑法,且具有一定合理性,应该将其合法化。
【关键词】安乐死
合法化
刑法
一、安乐死的简述
什么是安乐死?《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对安乐死的解释是:对于现代医学无可挽救的逼近死亡的病人,医生在患者本人真诚委托的前提下,为减少病人难以忍受的剧烈痛苦,采取措施提前结束病人的生命。
二、外国安乐死合法化情况
安乐死并非中国“出土”,安乐死一词源于希腊。事实上外国对安乐死早有研究。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就有人开始在法律上确认安乐死,为推动安乐死合法化而开展运动。2001后4月10日,荷兰上下两院以绝对优势通过了安乐死合法化的法案,成为当今世界第一个将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比利时在2002年9月实施条件严厉的合法化安乐死。病入膏肓或无法治愈的一名成年病人,智志若清醒又能自我决定,可由一名医生从旁协助,了结生命。2008年11月,美国华盛顿州近60%的选民投票通过了第1000号动议案,成为继俄勒冈以后第二个由选民投票允许安乐死的州。
三、安乐死合法化的刑法分析
(一)安乐死无社会危害性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基本特征,要讨论安乐死是否应当合法必先从其有无社会危害性开始。
安乐死是当事人在明知自身疾病无法医治且备受病痛折磨的情况下,经其请求由医生帮助提前结束生命的行为。也就是说安乐死是当事人对自己生命的自决行为。那么安乐死只是为了避免患者继续遭受因患病产生的无法忍受而又无谓的痛苦,人为地将濒危的病人无法挽回的,由疾病导致的必死的结局,稍稍提前一点,而并未改变患者将死的命运。这对患者来说是一种解脱,也是对其选择死亡方式和时间权利的尊重和保障,有利无害;对患者家属来说,能从沉重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中解脱出来;对社会来说,这节约了社会资源,可以把这部分资源用在更需要的地方。
(二)安乐死不具有刑事违法性
根据罪刑法定的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而我国刑法对安乐死并无明文规定,也就是说安乐死是不违背刑法的。但是我国对于相关安乐死的案件都以故意杀人罪处罚,这其中的合法性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三)安乐死不具有应受刑罚处罚性
实施安乐死,是基于痛苦难忍的患者的同情,怜悯,帮助人员主观上并无害人及危害社会的恶性,相反,如果对施予帮助安乐死的人员定罪量刑,事实上也就是对于人们这种对于患者的同情与怜悯的行为进行惩罚,这是不符合人道主义的,它所导致的结果只会导致患者苦不堪言,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因此,我认为安乐死不具有应受刑罚处罚性。
四、结语
以上是基于刑法层面来阐述的,安乐死不符合犯罪本身各方面的特征。因此,安乐死合法化在刑法上是可行的。但是在安乐死合法化的过程中不能马虎,一定要制定详细、科学的规定,避免心怀不轨者利用安乐死进行违法犯罪,同时相关部门要严格执法、司法,保证安乐死制度的正常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