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作品中的湘方言词

时间:2019-05-15 09:42: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沈从文作品中的湘方言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沈从文作品中的湘方言词》。

第一篇:沈从文作品中的湘方言词

沈从文作品中的湘方言词

1.把钱

释义:“把”是“给”的意思;“把钱”即“给钱”的意思。出处:《边城》:“但是,凡是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 效果:“把”在湘方言中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字。作品中,用“把

钱”更可突显边城人们淳朴、善良的品质。

2.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释义:“悖时”,即“运气不好”之意;“砍脑壳”,即“砍掉脑袋”的意思。这是一句骂人的话。

出处:《边城》:“心中焦急得很,听人要她上去,以为期侮了她,就轻轻的说:‘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效果:这句骂人的方言,经翠翠口中说出,更好的展示了其纯真、可爱的性格特点。

3.你狂什么

释义:“狂”,是“叫”、“吠”的意思,特指狗叫。出处:《边城》:“必得翠翠带点儿嗔恼的跺脚嚷着:‘狗,狗,你狂什么?还有别的事情做,你别跑呀!’”

效果:一句平淡的生活用语,读者可以看到人狗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生动的展现了翠翠对狗求爱跑远行为的反应。

4.得力

释义:“有帮助”的意思。

出处:《边城》:“‘事弄成了,好的很呢。人家在大河边有一座崭新碾坊陪嫁,比雇十个长年还得力一些。’”

效果:从妇人的口吻中,可见讨一个有钱的媳妇,确实是件好事。展现了人们的婚姻观。

5.过身

释义:“经过”的意思。出处:《从文自传》:“虽然在半夜时有人从街巷里过身,钉鞋声音实

在好听。”

效果:写出了钉鞋虽然有半夜人经过时声音好听的优点,但是作者还是不喜欢它。一对比,更显厌恶之情。

6.落了大雨

释义:“落”即“下”之意,“落了大雨”就是“下了大雨”的意思。出处:《边城》:“夜间果然落了大雨,夹以吓人的雷声。” 效果:平实的环境描写,“落”更显雨下的之大。

7.坟山

释义:即“坟墓”的意思。出处:《边城》:“翠翠却想看守祖父的坟山,不愿即刻进城。” 效果:刻意用“坟山”,而不用“坟墓”,可以让读者更直接地联想到坟墓的形状——像一座小山,悲剧气氛更浓厚。同时,也可见翠翠的伤心与孝心。

8.张子

释义:指打牌时,出牌的章法。出处:《边城》:“‘你不说,我还以为你在看我牌学张子!’” 效果:这是顺顺不想同翠翠的爷爷谈话,所找的一个借口。

9.莫得

释义:“没有”的意思。出处:《边城》:“‘只有我三妹莫得什么戴,耳朵上长年戴条豆芽菜。’” 效果:出自翠翠轻轻的无所谓的唱的一首歌。

10.生仔

释义:“产子,生下孩子”的意思。

出处:《边城》:“他们牯牛肯耕田,山羊肯生仔,鸡鸭肯孵卵。” 效果:出自一首还愿迎神的歌曲。

11.硬扎

释义:这是一个典型的湘方言词,使用频率很高,与“霸蛮”并列。意思有三:厉害;扎实,不含糊;有背景。

出处:《边城》:“‘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效果:这是爷爷鼓励翠翠要坚强,不许哭,可见爷爷对翠翠深深地关心与爱。

12.粮子 释义:指当兵的人。出处:《边城》:“她又知道祖父的脾气,一见城中相熟粮子上人物,不管是马夫火夫,总会把过节时应有的颂祝说出。”

效果:“粮子”是个旧时用语,很好的表现了作品的社会背景与社会环境。

13.路

释义:是一个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呢”。

出处:《长河》:“‘嗨,保安团!保安团算什么?连他们都要跑路,不赶快跑就活捉张三。’”

效果:这个语气词的运用,表现出了老水手对“新生活”要来的不安与惶恐,以及对保安团的轻视。

14.包谷

释义:即“玉米”。出处:《长河》:“六月尝新,必吃鲤鱼,茄子,和田地里新得包谷新米。”

效果:在湘方言区,称玉米为包谷,这很常见。很符合作品设定的背景。

15.个把

释义:“几个”的意思,言数量之少。

出处:《长河》:“水手到了这里,上岸去找个把妇人,口对口做点儿小小糊涂事,泄泄火气。”

效果:写水手找妇人释放欲望,“个把”有一种不太在意的意味,暗含默许与宽容。

16.毛坑

释义:即“茅厕、厕所”的意思。

出处:《长河》:“无地可种的人家,墙边毛坑旁还总有几树橘柚。”

效果:说明种橘柚对萝卜溪人来说,确实是一种谋生、赚钱的好方法。

17.狗矢柑

释义:即指一种很小的柑橘,类似的说法有“狗矢桃”等。

出处:《长河》:“一到吕家坪镇上,便是极酸的狗矢柑,虽并不值钱,也有老妇人守在渡口发卖了。”

效果:很具有湖南地方特色,让人感觉很新鲜,眼前一亮。18.顶

释义:即“很”之意。

出处:《长河》:“‘你顶小的时我就说过,夭夭长大了,一定是个观音。’”

效果:“顶”为程度副词,写出了掌渡船的得意的神气,也从侧面展现了夭夭善良、美丽的特征。

19.该账

释义:“该”是“欠”之意,“该账”就是“欠钱”的意思。

出处:《长河》:“‘我又不是共产党,该账不还账!’”

效果:写出了老妇人对在外丈夫不寄钱回来的埋怨之情。

20.肯巴

释义:指人勤劳,肯做事。

出处:《长河》:“因为年纪青,手脚灵便,一双手肯巴,对待主顾又诚实可靠,所以三五年后就发了旺。”

效果:展现了滕长顺吃苦勤劳的精神,年轻时代的奋斗历程。

沈从文在其作品中使用湘方言词的原因:

① 湘方言是沈从文先生的第一母语,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可能会无意识的运用一些湘方言词。

② 根据作品题材决定是否使用湘方言词:在一些以城市内容为题材的作品中,如《八骏图》等,里面就几乎没有湘方言词;而像《边城》、《长河》等以湖南农村社会为题材的作品中,沈从文先生就恰当地使用了部分湘方言词,这也符合其实际情况,可以原汁原味地展现当时湖南农村的风貌,也可以展现湖南的文化特色。③ 湘方言词多见于人物的对话当中,这也有利于深刻地刻画人物形象,且农村的大环境下,这样的描写也显得真实,对于反映作品的主题有积极意义。

④ 另外,有一些方言词在普通话中没有相对应的词汇,如“狗矢柑”等,只能用方言词表达。

第二篇:读沈从文先生作品有感

读沈从文先生作品有感

我的老师说在文学理论这一研究领域最难做的要数文学批评了。在我看来也是这样。一位作家要写一部作品是不容易的, 要用上他从出生到现世生活中所有的阅历以及对生活的体悟还要搜集大量的材料,更不用说那些扎实的文学功底了。要成为一个文学评论家更是不易了,不仅仅要搜集材料通读作家的作品,有丰富的阅历还要了解作家的生平,最重要的是要读懂作家要从他的作品的字里行间了解他的所思所想及其要表达的东西并用文字精确地表达出来。

李健吾先生便是这样一位读懂了作家并能用文字精确表达出作家所思所想的文学评论家。读了李健吾先生《咀华集》中的关于沈从文先生《边城》的分析。我才较深地了解沈从文先生及其作品。

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笔下的湘西未被近代文明所沾染,是一个肝胆相见的真情实意的世界,里面的人物也都各自有着一个厚道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篇首这样写“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就将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有种淡淡的味道。篇中人物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有着丰富的情感,总为别人着想。老船夫为孙女,大佬为他的弟兄。老船夫为了孙女日后有幸福的生活而日夜操心,天保、傩送弟兄两都喜欢翠翠,天保却为了弟弟的幸福去了青浪滩……

沈从文先生从来不分析而只用大量的描写。《边城》中描写湘西

第1页 赛龙舟、人物风情、溪流。“小溪宽约廿丈,常年水皆静静的,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故水即或深到一蒿不能落底,却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描写简明、细腻、准确。在《八骏图》中写海,在《三三》中写碾房、写少爷,都透露着真淳,细致而不琐碎,美丽而不做作。少爷出场时这样写“白白的脸好像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就估计莫非这人是唱戏的小生,忘了擦去脸上的粉,所以那么白……”作品中用很多描写从四面八方来烘染,用外在烘染内在,他不破口道出却无微不至地写出,让读者自己去感觉。

作者写的人物虽说全都良善,本身却含有悲剧成分。《边城》中老船夫、天保先后离世,傩送的离去,最后只剩下翠翠孤身一人。结尾中写道“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读着让人徒生感伤。《三三》中那白面少爷的去世,使三三和她母亲原来的“心思”全部落空。这些都为作品本身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悲哀。

要是让我在先生的作品里选一篇最喜欢的,我会脱口而出是“《边城》!因为它比其他作品更丰满、完美。它不仅能透视作者怎样用他艺术的心灵来体味一个真淳的生活,还带给读者美的享受。

第2页

第三篇:沈从文湘行散记好句子摘抄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这个版本并不只湘行散记,一共有三部分:湘行书简、湘行散记、新湘行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沈从文湘行散记好句子摘抄,欢迎阅读!

1)“求你将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记,带在你臂上如戳记。”我念诵着《雅歌》来希望你,我的好人。

2)你的眼睛还没掉转来望我,只起了一个势,我早惊乱得同一只听到弹弓弦子响中的小雀了。我是这样怕与你灵魂接触,因为你太美丽了的缘故。

3)但这只小雀它愿意常常在弓弦响声下惊惊惶惶乱窜,从惊乱中它已找到更多的舒适快活了。

4)在青玉色的中天里,那些闪闪烁烁的星群,有你的眼睛存在:因你的眼睛也正是这样闪烁不定,且不要风吹。

5)在山谷中的溪涧里,那些清莹透明的出山泉,也有你的眼睛存在:你眼睛我记着比这水还清莹透明,流动不止。

6)我侥幸又见到你一度微笑了,是在那晚风为散放的盆莲旁边。这笑里有清香,我一点都不奇怪,本来你笑时是有种比清香还能沁人心脾的东西!

7)我见到你笑了,还找不出你的泪来。当我从一面篱笆前过身,见到那些嫩紫色牵牛花上负着的露珠,便想:倘若是她有什么不快事缠上了心,泪珠不是正同这露珠一样美丽,在凉月下会起虹彩吗?

8)我是那么想着,最后便把那朵牵牛花上的露珠用舌子舔干了。

9)“怎么这人哪,不将我泪珠穿起?”你必不会这样来怪我,我实在没有这种本领。我头发白得太多了,纵使我能,也找不到穿它的东西!

10)病渴的人,每日里身上疼痛,心中悲哀,你当真愿意不愿给渴了的人一点甘露喝?

11)这如象做好事的善人一样:可怜路人的渴涸,济以茶汤,恩惠将附在这路人心上,做好事的人将蒙福至于永远。

12)我日里要做工,没有空闲。在夜里得了休息时,便沿着山涧去找你。我不怕虎狼,也不怕伸着两把钳子来吓我的蝎子,只想在月下见你一面。

13)碰到许多打起小小火把夜游的萤火,问它们,“朋友朋友,你曾见过一个人吗?”

14)“你找寻的那个人是个什么样子呢?”

15)我指那些闪闪烁烁的群星,“哪,这是眼睛。”

16)我指那些飘忽的白云,“哪,这是衣裳。”

17)我要它们静心去听那些涧泉和音,“哪,她声音同这一样。”

18)我末了把刚从花园内摘来那朵粉红玫瑰在它们眼前晃了一下,“哪,这是脸。”

19)这些小东西,虽不知道什么叫做骄傲,还老老实实听我的话,但当我问它们听清白没有?只把头摇了摇就想跑。

20)“怎么,究竟见不见到呢?”我赶着追问。

21)“我这灯笼照我自己全身还不够!先生,放我吧。不然,我会又要绊倒在那些不忠厚的蜘蛛设就的圈套里……虽然它们也不能奈何我,但我不愿意同它麻烦。先生,你还是问别个吧,再扯着我会赶不上它们了。”它跑去了。

22)我行步迟钝,不能同它们一起遍山遍野去找你但凡是山上有月色流注到的地方我都到了,不见你的踪迹。

23)回过头去,听那边山下有歌声飘扬过来,这歌声出于日光只能在垣外徘徊的狱中。我跑去为他们祝福:你那些强健无知的公绵羊啊!

第四篇: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7第七课沈从文

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选修课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略读】

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教学提示

《从文自传》篇幅较长,课文只选收了其中大约三分之一的内容。传记主要是由传主的回忆片断组成,虽有些跳脱,阅读也不会有多少困难。况且这篇传记非常好读,能激活对作家传奇人生以及乡土风物特异性的好奇心。布置学生阅读时应当提醒注意两个重点:

第一,同学们可能首先被沈从文的阅历“故事”所吸引:这位穿着草鞋从边地走来,没有上过多少学、却最终成为教授和大作家的“乡下人”,人物本身就极富传奇色彩。让学生了解沈从文从小如何“读社会这本大书”,感受他青春期的悲欢得失,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创作。这是一种收获。但更加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把沈从文的传记看作是一本关于人在逆境中成长的“教科书”。这部传记可能给予同学们最重要的启迪是:困难和艰辛可以转化为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锻造人坚韧的性格,激励人追求生活的意义。也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他们的学习生活现实,讨论一下“青春成长”“挫折教育”和“读社会这本大书”等话题。

第二,《从文自传》展示了一幅幅神秘有趣的风俗画,有的还很原始残酷,与我们当今的生活有非常大的距离,同学们读来有很强的“陌生感”。可以抓住这个感觉,提示学生注意其背后可能蕴藏着的悲剧,阅读时不停留于猎奇,最好能发掘“奇”中的人文思索,“奇”中的批判意识。比如,沈从文对于城市文明过于物质化显然持批评与焦虑态度,他力图从民间质朴原始的“生命方式”中提取人类文明的“活力”。这种看法也浸透了他的自传。但是这个问题也比较难一些,不妨点到即止,做引发式的提示。后面提供的关于沈从文创作及其对人类文化命运的思索(《从文自传》附记和温儒敏等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中有关沈从文及其湘西世界的评论节选),可以作为理解这篇传记情调和含义的一种参考。

另外,这篇传记由于传主生活经历的太多苦难,加上作者在回忆中不时融入淳厚的情感,引发对人生的慨叹,读来有某种沉重与辛酸。应当指出这种现象,引导学生感受这份沉重,启发学生:对于强者来说,生活中的风霜雨雪也和阳光雨露一样,都从不同侧面或者以不同的方式滋润着我们的生命,现实中的曲折、坎坷、苦难可能拓展人的精神空间,让人能更加以阔大的心胸与坚强的意志,去感受生命,理解生活的意义。

这里还选收了毕树棠写于三十年代的对《从文自传》的评论,可以看到当时一般论者对这部作品的反映。其中谈到作家生活与创作的关系,以及这部自传的叙事艺术特色,可供参考。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传记的文学性问题。仔细欣赏这篇自传的散文笔法,考察其叙述与描写并重、渲染故事性、取材的用心与文字的质朴等特点。当然,如果能让学生读完《从文自传》后,找一些沈从文描写湘西的散文或者小说来对照阅读(如《边城》《湘西》《湘行散记》等),并思考作家的生活与创作的关系,也会有很好的效果。

思考与探究

第一题要求理解“那一本大书”的含义,并联系沈从文的创作生涯及有关作品(如《边城》《湘行散记》等),说说这本“大书”对沈从文人生的意义。

“那一本大书”自然指的是社会。沈从文在上学期间就喜欢到各处游历、玩耍,他觉得世界如此宽广,充满了许多新鲜的未知的东西,为了了解这些,他“各处去看,各处去听”。小学毕业之后,他随着当地的土著部队在沅水流域各县生活,广泛的接触了社会。这段时期的经历不仅教给他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苦难,而且为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后来走上文学道路,他一直从自己的故乡开掘题材资源,对当地土著部队士兵的生活、湘西边地少数民族和沅水流域船夫、水手的命运,都作了富有地方色彩的描绘。应该说这些作品的成功都来自于他读“那一本大书”的结果。

第二题要求品味传记中一些蕴涵作者对生活和人生思索的句子,可以理解为是传记“点睛”之笔,建议引导学生结合传记的相关描写,加上前面所说的一些参考材料,来体会并讨

论沈从文这些哲理性的思考。其中第一句注重“人生视野”,第二句是“健康生活”的含义,第三句是“把握命运以及对生活的信心”,第四句是“生命的价值”。这里只是提示,当然还可以展开思考更多的含义。

第三题要求分析这篇传记的特色。注意叙述中如何做到既有线索展开,又有某些生活细部的回忆,两者结合,也就是“点”与“线”的结合。概括的叙述犹如人的骨架,把握着叙事的方向,可以避免繁琐的叙述,起到以少胜多的作用,在这篇文章中,对于童年生活经历的介绍,大多属于概括叙述。生活细部的描写则像人的血肉,可以使骨架丰满起来,显得真实生动。比如147页第三段举了两个事例,都是人与人之间闹别扭甚至厮打起来的小故事,作者说“生活虽然那么糟,性情却依旧那么强”,我们看到在这片土地上,人的勇敢直爽,即使打架,也显得那么可爱。

参考资料

一、沈从文生平与创作概况(董易)

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曾用过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笔名。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1902年12月28日生。1918年从家乡小学毕业后,即随当地土著部队在沅水流域各县生活,曾在湖南地方军队任职。1918年,在芷江县任屠宰收税员时,开始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和林纾以文言文译述的一些西方文学作品。他最初接受过梁启超、谭嗣同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家的思想影响,后受五四运动启发,对新文学发生兴趣。1923年到北京。因生活困难未能升学,遂靠自学从事文学写作。1926年沈从文在香山图书馆工作。那年起,他陆续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创作;并曾与胡也频一起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在吴淞中国公学任教并继续写作。1928年与胡也频、丁玲先后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在《新月》上发表作品,当时已有“多产作家”之称。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主编北平《大公报》副刊《文艺》,次年主编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益世报·副刊》。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小说习作课程,抗战胜利后又在北京大学任教。曾先后与主编过商务印书馆《文学杂志》的朱光潜合作,以《大公报》副刊《文艺》和《文学杂志》等期刊为阵地,集合当时北平的一些文人从事文学活动,他们有比较接近的艺术倾向,因而有“京派作家”之称。

沈从文的早期创作与后期创作虽风格迥异,但在思想、艺术的发展上一直保持着他个人一贯的特色。他的早期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比较驳杂,起初主要受鲁迅以故乡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的启发,创作以乡土文学为主;后来受废名(冯文炳)以抒情笔调写小说的影响,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体小说(或称诗体小说)这一形式。他从自己的故乡不断开掘题材源泉,对当地土著部队兵士的生活,湘西边地少数民族和沅水流域船夫、水手的命运,作了富有地方色彩的描写,提供了当时别的作家还没有写过的湘西地方风土人情的风俗画。但作品往往单纯追求故事情节的离奇和原始生活的神秘情趣,如《龙朱》、《神巫之爱》和《凤子》等小说。后来则渐渐改变,多以赞美少数民族和边地人民中原始的蛮性力量和粗犷放纵的强悍气质为主题。在描绘湘西民性的强悍的同时,歌颂了边地民俗的淳厚,并以此与大都市的所谓“近代文明”形成强烈对比,表达出作者对城里“绅士阶层”和乡下“抹布阶级”不同的感情。

沈从文的作品总的思想倾向是向往一种健康的世态、富有人情美和心灵美的人与人的关系,恢复被“近代文明”所污染、所泯灭了的人性;表现这种思想倾向的代表作有《柏子》《虎雏》和《边城》等小说。同时,他以另一种写实的笔调揭露大都市中“绅士阶层”虚伪的面目和空虚的精神生活以及他们日趋堕落的情状,如《绅士的太太》《王谢子弟》等;对于某些知识阶层中“被阉割了的寺宦观念”,他也给予了抨击,如《有学问的人》《八骏图》等。他还比较深刻地描写了一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农民形象,如《丈夫》《牛》和《贵生》等小说中的主人公。这些作品都有较强的现实主义精神,但也有许多作品缺乏应有的时代感。

由于他在文学创作上坚持现实主义原则,艺术上确有自己独到的特色,不但注意细节描写的真实性,同时还结合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所以使他的小说和散文浸透了乡土抒情诗的气氛,创造了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牧歌意境。他对富有地方色彩的世态人情的描绘,使后来一些作家如汪曾祺、叶蔚林、古华等在艺术风格上深受影响。

1957年后,沈从文放弃了文学生涯,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工作,研究出土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等,1978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继续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专题。在中国历史文物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中国丝绸图案》(与王家树合编,1957)、《唐宋铜镜》(1958)、《龙凤艺术》(1960)等文集以及《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1)专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二、《从文自传》序(沈从文)

这个《自传》,写在1931年秋间,算来时间快有半个世纪了。当时我正在青岛大学教散文习作。本人学习用笔还不到十年,手中一支笔,也只能说正逐渐在成熟中,慢慢脱去矜持、浮夸、生硬、做作,日益接近自然。为了补救业务上的弱点,我得格外努力。因此不断变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用不同方法处理文字组织故事,进行不同的试探。当时年龄刚及30,学习情绪格外旺盛。加之海边气候对我又特别相宜;每天都有机会到附近山上或距离不及一里的大海边去,看看远近云影波光的变化,接受一种对我生命具有重要启发性的教育。因此工作效率之高,也为一生所仅有。前一段十年,基本上在学习用笔。后来留下些短短篇章,若还看得过去,大多数是在青岛这两年内完成的,并且还影响此后十年的学习和工作。我的作品,下笔看来容易,要自己点头认可却比较困难。因为前后20年,总是把所写作品当成一个学习过程看待,不大在成败得失上注意。这个《自传》的产生却不同一些。一个朋友准备在上海办个新书店,开玩笑要我来为“打头阵”,约定在一个月内必须完成。这种迫促下出题交卷,对我并不习惯。但当时主观设想,觉得既然是自传,正不妨解除习惯上的一切束缚,试改换一种方法,干脆明朗,就个人记忆到的写下去,既可温习一下个人生命发展过程,也可以让读者明白我是在怎样环境下活过来的一个人。特别在生活陷于完全绝望中,还能充满勇气和信心始终坚持工作,他的动力来源何在。因此仅仅用了三个星期,写成后重看一次,就破例寄过上海交了卷。过不久印成单行本后,却得到些意外好评。部分读者可能觉得“别具一格,离奇有趣”。只有少数相知亲友,才能体会到近于出入地狱的沉重和辛酸。可是由我说来,不过是还不过关的一本“顽童自传”而已。书中前一部分学生生活占分量过多。虽着重在反对教“子曰”老塾师顽固而无效果教育方法,一般读者可能只会得到些“有趣”印象,不可能感到有什么积极意义。因为到他们读我作品时,时代已不同了,“子曰”早已失去作用,随之而来的却是封建军阀大小割据打来杀去国势陷于十分危急时期。后一部分写离开家庭进入大社会后的见闻和生活遭遇,体力和精神两方面所受灾难性挫折和创伤,个人还是不免受到些有形无形限制束缚,不能毫无顾忌的畅所欲言。当时还以为到再版时,将有机会加以调整补充。事实上1933年夏回到北平后,新的工作一接手,环境一变,我的打算全部落了空,不能不放弃了。

时间过了半个世纪,我所经历的一切和我的创作都成了过时陈迹。现在《新文学史料》编辑部忽然建议重发我的《自传》,我是颇有些犹豫的。时代前进了,我这本《自传》还能给青年读者起些什么教育作用,实令人怀疑。但是这本《自传》确实也说明了一点事实。由此可以明白,一个材质平凡的乡下青年,在社会剧烈大动荡下,如何在一个小小天地中度过了20年噩梦般恐怖黑暗生活。由于“五四”运动余波的影响才有个转机,争取到自己处理自己命运的主动权,完成了向社会学习前一阶段的经历后,并开始进入一个更广大复杂的社会大学,为进行另一阶段的学习作了准备。如今说来,四五十岁生长在大城里的知识分子,已很少有明白我是干什么的人;即部分专业同行,也很难有机会读到我过去的作品。即或偶

然见到些劫余残本,对于内中反映的旧社会部分现实,也只会当成“新天方夜谭”或“新聊斋志异”看待。只有少数中的少数,真正打量采用个历史唯物主义严肃认真态度,不带任何成见来研究现代文学史的工作者,对他们或许还有点滴用处。因为借此作为线索,才可望深一层明白我1936年“良友”印的《习作选·代序》《边城·题记》,1947年印的《长河·题记》及1957年《沈从文小说选集·题记》中对于写作的意图和理想,以及尊重实践、言简意深的含义。再用来和我作品互相对照,得到的理解,必将比前人认识明确、深刻而具体。因此我同意把它重新发表,并作了些补充、修改和校订。

(选自《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花城出版社1990年版)

三、沈从文及其“湘西世界”(温儒敏等)

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与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这与他特殊的身世经历,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体验相关,也与他自己的“角色认知”上的困扰相关。沈从文生于湖南凤凰县,地处湖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处,是苗、侗、土家等少数民族聚居之所。湘西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长期被歧视的历史,给他带来特殊的气质,使他既富于多彩的幻想,又有着在长期的历史中积淀的沉痛隐忧。沈从文出生于行伍世家,14岁高小毕业后从军,随军队辗转流徙于三省边境与长达千里的沅水流域,谙熟这一带人民的爱恶哀乐的鲜明生活样式和淳朴的乡俗民风,积累了宝贵的人生经验,也形成了对民间世俗生活特殊敏感的生活情趣。以后接触了“五四”新文学,1923年只身离开湘西来到北京,同年秋报考燕京大学,未被录取。他是以“城市边缘人”的身份,靠自己的艰苦奋斗和出色的才华,打进文坛,“挤”进城市的上层文明社会的。所以他可能很自负,又始终有一种自卑。这对于他的创作题材的选择和艺术视点的形成,都有决定性的影响。

沈从文的自卑和自负,都表现为他一生都自命为“乡下人”。他一再宣称:“我实在是个乡下人„„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这种“乡下人”的角色认知,某种程度上触及了作者隐秘的潜意识角落里乡下人的自卑情结,但更重要的是使他成为湘西生活自觉的叙述者、歌者,另一方面又使他在跻身都市生活时,自觉地以“乡下人”的目光和评判尺度来看待中国的“常”与“变”。沈从文的创作处于左翼文学和海派文学之外,选取了地域的、民族的文化历史态度,由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丑陋之处。在那个“湘西世界”中,力图通过湘西本真和原初的眼光来呈现,从而保留了那个世界的自在性和自足性,生动再现了楚地的民俗、民风,写出了极具地域特色的乡土风貌,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底层人民的生活图景。

与此同时,沈从文的作品也展现与“湘西世界”相对照的现代都市的病态文明景观。《八骏图》《绅士的太太》《都市一妇人》等作品常用讥讽的调侃,刻写城市各色人等,特别是“高等人”的虚伪、无聊、压抑和变态,展现“文明”的绳索如何反过来捆绑人类自己,导致生命力欠缺的都市“阉寺病”。这些描写都市人生的小说,实际上对于沈从文并没有完全独立的意义,它总是作为整个“乡村叙述体”即“湘西世界”的一个陪衬物或一种批判性的观照而存在的。如《绅士的太太》,描写几个城市上层家庭的日常生活状态,尽意而穷相,以冷峻的笔调揭露了绅士淑女们的种种丑行。《八骏图》则以犀利的讽刺之笔画出了八位教授的精神病态。他对都市两性关系虚假性的揭示最不遗余力,这同他赞美湘西少女的纯美,乡村性爱形式的大胆、自然,民间传说中爱情悲剧的壮美,几乎是同时出现在笔端的。沈从文在他的两个文学世界中都大量描写了性爱题材。这是他观察不同生命形态的重要的角度,他要由此探讨不同文化制约之下的人性的健全或病态。在他的描写中,面对性爱或隐或显的涌动,乡下人总是能返璞归真,求得人性的谐和;而都市的“智者”却用由“文明”制造的种种绳索捆绑住自己,拘束压制自己,跌入更加不文明的轮回圈中。沈从文在这里是把性爱当作人的生命存在、生命意识的符号来看待的,所肯定的是人的自然、和谐、健康的生命,反对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某种倒退,反对生命的被戕害。

沈从文“两个文学世界”对照的总体叙述结构,的确有文化审视与观照的功能,然而对一般读者而言,“湘西世界”更有特殊的审美价值,更能让人了解另一种“人生形式”,从而获得“生命的明悟”。(选自《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四、《从文自传》赏析(毕树棠)

近来文人自传的书已经出了好几部,我却只于最近读了《从文自传》,这委实是一部很可爱的书。

书里自述的是作者20岁以前的生活,从家庭进学校到入伍都在湘西一带,退伍离乡到了北平,生活一大转变,书即于此结住,这只是他的自传的第一部。书中关于年代的记载似乎没有正确的注意,他是湖南凤凰县人,生于庚子之役的第3年,总在光绪二十八九年上,6岁入私塾,中间经过辛亥革命,民四进新式小学,民六转高小兼入预备兵的技术班,时年13岁,14岁离家入伍,辗转于辰州怀化常德保靖,及川东的龙滩等地,20岁到北平,约在民国11年左右,这段时期大约是1902到1922年。他的家世是军人,好动冒险,不怕颠沛流离,是有遗传的习性。他的家乡是湖南,好奇进取,遇见新机就转,是有地方的特性。任情而善适应环境,所以不悲观,多感而不钟情,所以不颓废,行己而“无耻”,不学而有术,这都是个性的特异,硬炼就一副结实的人格。我们知道沈君是一个成名的小说作家,而在这书里却找不出他的文学修养的所在,其实这二十年的生活情景便是他后来文学创作的根基,高尔基的少年浪荡,康拉德的海上漂泊,都是后来文章成功的种子,文学是生活的反映,此之谓也。

自传是一个人就他过去的生活作回忆的自述,是实事真意和挚情的自由表露,是人格和环境相磨擦的活动写照,要紧处全在一个真字,不过写法则各有不同。一个军人历经战场,一个政客饱尝世变,一个创业家一往努力,一个探险家遍临奇境„„回头自述一番,都是动人的有趣文字。他们都是一出戏文里的主角,以坚强的意志实现个别的成功,他们对人生的态度是人世的主宰的创造的,事业的规模便是人格的表现,他们的自传是报告读者他这一出戏是怎样演的。文人的自传则有些不同,他是艺术家,他是所有戏文的观客,以灵慧的眼光和亲切的感情看进一切动相的真实,他对于人生的态度是观察的体验的,是玩世的,灵魂的寄托便是人格的纯全,他的自传是报告读者那些戏他是怎样看的。一者是只认得自己的舞台,我只演我的戏,前人是怎样下场,后人又怎样登台,与我无涉。一者是世间处处都是戏,演不尽也看不尽,却是看一出便得一出。所以我们读文人的自传,不能存寻求模范和教训之心,只能采取些丰富的印象,只多能得些启示和发些深省,交接一个深彻的灵魂,认识一个新型的人格,如此而已。

所以一个文人的生活经历和他的文学成就关系似乎是当然的,而不是必然的。他的生活所有的特点是他的自由性格的活动形成,而在文字上作成自然的表现,并非有人意的设计,将其预约的成功。记得前几年读一本Michael Pupin的自传From Immigrant to Inventor,说他本是欧洲一个农家的穷孩子,听说美国有个福兰克林和林肯,心向往之,便跳上船,到了美国,举目无亲,身无分文,后来历经艰苦与努力,居然成一个电器发明家,做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为科学界的闻人云云。这种“模范伟人”式的自传,由文人看来,和才子佳人的故事一样平凡,因为它所表现的是“超人”,而文人的自传则只是表现“人”,这是一个很大的区别。

《从文自传》颇得此旨。他在小学上课,却老放不下那“一本大书”,是为什么?他在军队里混来混去,追求的又是什么?都无所为,全都是性格的自由活动。直到后来,所谓“一个转机”那是环境变了,人还是那个人!在未转机之前,他做梦也想不到要成就一个著作家,既转机之后,仿佛一条野兽穿林越谷,登上一座山峰,回头一望,好一片世界也!可是走下山峰,又是一个世界,那尽头的所在隐约又是一个山峰„„嘻,哪里是归宿?向前走罢!所以

这部自传只是他走过第一座山峰,在平川大道之上,一面观山览水分花扶柳的向前进,一面把他第一段程途上的回忆对着新世界作出散淡的歌唱,情极声彻,惊动那一带的村舍男女都出而拍手相迎,而且茶饭相待,便是他今日在文艺界的收获了。

西人的自传常以Confessions一字书名的,意在自道其实,读之者可以又认识一个人,却不必存旁的心思。一般人久闻沈从文是个当兵的,而伟然成功为小说家,不禁赞叹:“这孩子真能啊!”及至看过他的自传,似乎又感觉不类,说声:“原来如此,倒也难为他!”如此,这本书算他一字未读。

这本书的文字近于随笔演述,写得细密而轻松,在字句上看不出什么精巧的锻炼,而组合起来,却朴素而丰韵,参差而有致,整个脱去传统散文的节奏,而另具一新格调。这是作者久写小说,文笔独造,习惯成自然,有Simplicity之美,非偶然所能至者。这本书的可爱处,风格也居重要之点。不过写自传是否可以这种风格为最好,以及这本书是否为作者文笔最好之一,则不敢说,因为自传之作在今日文坛尚是初起,而沈君的文章也尚在进步之中呢。

(原载1936年2月《宇宙风》第1卷第10期)

五、关于自传

自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一个大类,由传主本人而非通过其他人来叙述自己的生平。对人生的整体的回顾,或者是对人生主要经历的回顾,是自传不可缺少的要素。自传又分为正式自传和非正式自传两大类。非正式自传是作者不准备发表的私人文稿,包括书信、日记、日志以及回忆录。前面三种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而回忆录是用来追记本人和他人经历以及重要事件的一种文体。正式自传由于经过作者有意或者无意的遗漏和改动,其真实性不如非正式性的自传。因为这种自传中的事实往往是传主自身的经验化的事实,传主往往会把自己经历的事情赋予自己的眼光、自己的价值意义评判。自传作家一方面把事实组成一个发展链,让读者看到自我的演进过程;另一方面,他又热中于把事实的动机和意义加以阐释和解说,使读者从意义中领悟到经验。(参见《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自传”条目以及赵白生《传记文学理论》的“自传事实”)

自传最初在西欧的出现,多是从忏悔、告白出发的,因而具有自我省察的性质。中国古代的“自传性文学”,如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等,则与此不同,不是强调“我”的不同,反而是有意模糊了自我的面目。近代之后,西欧式的自传才被引入中国;尤其经过胡适等人的大力提倡,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重要文类。胡适本人的《四十自述》,也成为中国现代自传最早的作品之一。(参见川合康三《中国人的自传文学》)

第五篇: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

综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少的作家都谈及了生命和人性这一亘古不变的话题。而沈从文先生讴歌出对生命的赞美展现其独特的审美理想,蕴含着他对人生内容与生命形式的深沉思考。他是人性的治疗者,在《边城》中,他以描绘湖南乡野文化与人性个性叙写,表现出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是一部美丽的如此朴素、悲剧的如此优美的人性牧歌,同时那美丽的湘西风光又处处表现出深厚而博大的湘西文化和楚文化。

一、原因

首先从作者的生活环境和经历来看,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于1902年12月28日生于湘西凤凰的一个世家大族。沈从文的身上流着苗、汉、土家的血液。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杂糅在沈从文的血液里,“给他带来特殊的气质,带来多彩的幻想和少数民族在长期受压的历史沉淀的沉忧隐痛。”沈从文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15岁随军外出,曾做过上士,后来以书记名义随大军在边境剿匪,又当过城区屠宰税务员。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在沈从文看来,“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他常常说,他的创作是建“希腊小庙”,这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我们需注意的是,沈从文所醉心的人性,与五四启蒙主义崇尚的人性是有区别的。沈从文强调的人性,基本不包含理性,是特指自然状态的人性;与浪漫主义者不同的是,他崇尚的自然人性,又主要不是心灵的自由激情,而是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

再次从《边城》的创作背景来看,1934年1月,沈从文从北京回到了阔别十余年的故乡。而当时作者的处境正是进退两难之地,一方面作者的母亲已经病入膏肓,另一方面就是30年代中国特定的政治文化环境,沈从文也在创作《边城》时表达过他的初衷:“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文中的湘西到处是一片宁静和和平,它是湘西的昨天,也是整个中国更为遥远的过去的象征。在写完《边城》的最后一笔,沈从文长长的吁了一口气——“我过去痛苦的的挣扎,受压抑无可安排的乡下人对爱情的憧憬,在这个不幸的故事上,方得到排泄和弥补。”

二、内容

1、从人物上看,①翠翠:自然之子般纯洁。小说这样描述翠翠:“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在水边玩耍了。”翠翠是一种生命的现象,有着一种本能的和自然融汇一体的气质,是跟风、跟日、跟树、跟绿水青山一样的一种生命。也就是说,她没有沾染人世间的一切功利是非思想、达成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是纯净透明的世界。所以翠翠是一个优美、健康、自然的形象。围绕着翠翠这个刚刚懵懂世事的小姑娘的“爱”也就贯穿于小说之中,深入每一个人物性格之中,也体现出作者在极力想要通过这样一些小镇人们的生活表达一种极为纯朴的、本质的“人性之美”。体现出湘西这些自然的山民不刻意追求生活,只保留着心中的善与美,处处流淌着人性的温情,达成人与自然心领神会,使湘西社会总显得那么和谐,处处洋溢着温暖和爱。总之,边城的一切都为一个爱字所笼罩,人们既真诚热情爽直重信义,又既相互尊重、相互帮扶,而且无论高低贵贱,还是顺境失意,都保持友善和爱。②祖孙间:相依为命的亲情。爷

爷对翠翠的爱是既充满温柔的关怀而又掺杂着悲伤和怜悯的。当然,会更多的体现在他对翠翠婚事的操心上。老船夫深爱着与自已相依为命的孙女翠翠,时刻惦记着她的未来,于是,他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能为翠翠找到一个终身的寄托。他总觉得那孙女太像她母亲,连那忧郁的眼光都一样,更为了避免重演女儿的悲剧,于是,爷爷对孙女的婚姻是那样的慎重与举棋不定。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大老、二老、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面对二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最后,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但是爷爷所作的一切都充满了善,充满了对孙女的关爱。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那种人性古朴而纯洁的美。③二老:与翠翠间纯洁的情爱。翠翠对二老的这种爱,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内心深处的“向往”,充满了自然、清纯和朴素,不沾一点儿世俗,令人陶醉,令人向往。但是,翠翠再也没有听到二老唱给她的歌,她“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二老为寻找哥哥的尸首下了桃源;伴随着白塔的坍塌,一个风雨交家的夜晚祖父也无声无息地死了,最后只剩翠翠一人留在渡口,等待没有归期的二老。一切美好都归于破灭,令人深思:其情绵绵,其爱也绵绵。就这样两个相爱的人,没有山盟海誓,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为爱而叛逆之举,更没有权钱之为的铜臭之交易。有的只是那种源于纯朴的爱情,以及人心底本质上的淳朴人性,虽然结局是悲伤的,但是我们从中看到了现今社会所需要的那种真实的情感,也从他们两人相爱的历程中看到了人性美的本质。④兄弟间:围绕对翠翠的爱而展示的手足情。大老和二老的兄弟手足情也无不与翠翠紧紧相连。翠翠的天真无邪、聪明、美丽、乖巧、纯朴、善良赢得了大老和二老的爱慕。但是情窦初开的翠翠与二老的相互吸引,相互爱慕与大老积极主动的征求老船夫的意见,采用走车路(请媒人提亲)的方式形成了一对复杂的矛盾。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大老知道虽然自己爱翠翠,但是无法让翠翠同样爱上自己,又得知翠翠爱二老,二老也爱翠翠,为了兄弟之情,为了成全弟弟,便怀着十分复杂的感情退出了角逐,将更广阔的时空留给了二老,他断然带着失恋的忧伤,驾船远离了故土,外出闯滩,却意外客死他乡。这一切的一切,让二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二老则沉浸在一种难以言说的愧疚中,这愧疚中包含了对大老成全自己的感激,当然,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愧疚,二老陷入矛盾的沉默之中。于是也抛下翠翠远走他乡。可见,哥哥的意外使二老失去了勇气,使他更无法面对他眼前漂浮着的哥哥的灵魂。这其中掺杂了些许的苦涩和无奈,但同样也渗透了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可见,这份爱里面没有为爱勾心斗角,只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血与血的对流,无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那古老而淳朴的亲情。

2、从环境来看。《边城》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湘西纯朴、自然、瑰丽、浪漫的山水人情的诗歌图画。且看那依山傍水的小城,那依城而过的小河,那河街两旁络绎不绝的行人,那旅店,杂货铺,油行,盐栈,花衣庄;还有那一半在水中,一半在陆地的吊脚楼,楼上脉脉含情的娼妇,随意而谈的水手,那喝着烧酒醉倒的汉子;那迫人眼目的翠色的山,那山下小河中渡船的船夫和行人,着实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湘西纯朴、自然、瑰丽、浪漫的山水人情的诗歌图画。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景物)美,置身其中,怎能不令人陶醉呢?而山美水美,人更美。这一纯朴的山水中养育了更美的人,“她在风日里长着,把皮肤晒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这就是故事的主人翁翠翠;还有“气质近于那个白脸黑发的母亲,不爱说话,眉眼却秀拔出群,一望即知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的二老岳云。这是一种山水或者只有山水才能养育的个体美(人体美),这种景物美和人体美为我们生动的传达了一种纯洁,清新的自然美!而这由景物美和人体美所构筑的自然美又孕育了纯朴,原始,理想化的人性美。

三、影响。

作者的理想是要在小说中表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相对于什么而

言呢?作者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作者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下载沈从文作品中的湘方言词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沈从文作品中的湘方言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湘中职教明珠

    湘中职教明珠 ——湖南省涟源市工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申报片片头 序 〖解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四名大学生来到涟源市龙山脚下,拓荒于一块不足2亩的空地。20多年后的今天,从这片......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略读的方法技巧。 2、过程与方法:了解本文"文学性传记"的特点,感悟作者取材的用心和文字的......

    爱上作品中的人

    爱上作品中的人 235000淮北实验高中高一(4)班刘玉梦指导老师:陆登远 她是这部作品中的女主角,她是新兵连的小兵,她是女子侦查实验班的班长,她是赤鹰大队的队员。她身上的精神与品......

    浅析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

    浅析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 姓名:孔丽莎 班级:12级函授本科怀广班 学号:12520305032 摘要: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京派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他以自己丰硕的创作成果为京派小说......

    试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情美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试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情美 华中师范大学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摘 要 沈从文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追求及创作风格的作家,虽然生活中经历了无数的挫折......

    鲁迅作品中的民间文化

    鲁迅作品中的民间文化 关键词:鲁迅 民间 文化 态度 摘要:鲁迅作品中涉及到了古今中外的众多民间文化,而他对各种民间文化的态度是有区别有层次的。有对童年时期故乡民俗的怀念......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名言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名言 大文豪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很多名作,不少作品都被改编成舞台剧、戏剧等形式得以在民间广泛传播,很多名作都是久演不衰,到现在仍然广受欢迎。今天,我们就挑......

    吴冠中作品赏析

    吴冠中作品赏析 “我有两个观众,一是西方的大师,二是中国老百姓。二者之间差距太大了,如何适应?是人情的关联。我的画一是求美感,二是求意境,有了这二者我才动笔画。我不在乎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