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如何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教师如何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只有教师心理健康,才能培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作为教师,如何保持一种健康身上的心理状态?
1、多看名人传记。名人成功之路就是名人的奋斗之路,看了名人的经历激发自己也要去奋斗,去追求,自然就有一种健康身上的心态。
2、多听令人振奋的、催人奋进的歌曲。悲伤的,低迷的歌曲只能让心情难过,而令人振奋的歌曲,如《明天更美好》,《真心英雄》,《只不过是重头再来》等听了都让人心法澎湃,一扫心中的晦气,心理状态自然就变好啦!
3、自己书写奋斗格言,挂在家中激励自己,鞭策自己。我的格言是“积小步,不停步,每天有进步”,让它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努力奋斗。同时在自己的工作笔记本扉页上写下类似的格言警句。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生活中多与积极向上的人交往。让他们来影响自己,鼓励自己。和消极的人相处只能带来不快,换来难过,不会对自己有任何帮助。
5、给自己一个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我是最棒的,我能行,我在这个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6、对往事中伤心难过的事,不要耿耿于怀,要学会一切向前看,把生活往美好的方面去想。
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需要释放自己的工作压力,保持一颗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释放压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做:
1、抛弃不合理的想法,不要试图让所有人都来承认你,喜欢你,只要做到问心无愧就行。
2、合理发泄内心的苦恼,可以找个无人的地方痛哭一场,或者找朋友诉说等,只要不伤害到别人什么都可以。
3、终身学习,不断充电提高自己的修养。能力提高了,压力也就变小了,心态也就健康了。
4、对生活中的有些事看不惯,要学会换位思考,不给自己造成无端压力与烦恼。
第二篇:教师如何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安沙镇唐田小学业务学习资料
教师如何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第三周值周老师:
只有教师心理健康,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作为教师,如何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呢?
1、多看名人传记。名人成功之路就是名人的奋斗之路,看了名人的经历激发自己也要去奋斗、去追求,自然就有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2、多听令人振奋的、催人奋进的歌曲。
3、自己书写奋斗的格言,挂在家中激励自己,鞭策自己。
4、“物以内聚,人以群分”生活中多与积极向上的人交往,让他们来影响自己,鼓励自己。和消极的人相处只能带来不快,换来难过,不会对自己有任何帮助。
5、给自己一个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我是最棒的,我能行,我在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6、对往事中的伤心难过的,不要耿耿于怀,要学会一切向前看,把生活往美好的方面去想。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需要释放自己的工作压力,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释放压力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做:
(1)抛弃不合理的想法,不要试图让所有人都来承认你,喜欢你,只要做到问心无愧就行。
(2)合理发泄内心的苦恼,可以找个无人的地方痛哭一场,或者找朋友诉说等,只要不伤害到别人都可以。
(3)终身学习,不断充电提高自己的修养。能力提高了,压力也就小了,心态也就好了。
(4)对生活中的有些事看不惯,要学会换位思考,不给自己造成无端压力与烦恼。
2013年9月16日
第三篇:大学生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产生于认识和活动的过程中,并影响着认识和活动的进行。概括地说,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人们在进行认识和活动的过程中,总要和客观事物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并对它们产生不同的态度,这种态度又以带有独特色彩的体验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考试取得好成绩使人感到轻松、愉快,失去亲人则令人悲哀、痛苦,遭人打骂会感到愤怒、敌意,处境危急时则感到焦虑、恐惧。这些喜、怒、悲、惧等等,都是带有独特色彩的态度体验,是由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决定的。
人对客观事物采取何种态度,要看它是否符合和满足人的需要。与人的需要毫无关系的事物,不会引起任何细微的情绪体验;只有那些与人的需要紧密相联的事物,才能令人产生种种情绪和情感体验。凡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的事物,就使人产生肯定的态度,引起积极的体验,如愉快、喜悦、满意、爱慕、尊敬等;反之,凡是不符合需要或与意愿相违背的事物,则会使人产生否定的态度,引起消极的体验,如不愉快、愤怒、憎恨、恐惧、悲哀、羞耻等等。
有时,即使是同一件事物,由于不同人的需求不一样,也可能引起不同的内心体验。如同是一轮圆月,恋爱中的情侣看到它时,体会到愉悦、爱慕的美好情感,而独在异乡的游子却被勾起无尽的思乡愁绪。此外,由于客观事物和人的需要的复杂性,一件事物可以其不同的方面与人的需要同时处于不同的关系之中,因而产生诸如百感交集、悲喜交加等复杂甚至矛盾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人的情绪状态是复杂多样的,按照持续时间长短、强弱程度和影响深浅,可将其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状态。
情感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和人的社会观念及评价体系密不可分,反映了个体和社会的一定关系,体现出人的精神风貌。情感主要可分为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二、大学生情绪和情感发展的特点
人们的情绪和情感都有着从简单到丰富、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进程,每个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婴幼儿(1~3岁)在出生后不久基本上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两种情绪,渐渐会形成愉快、害怕、发怒、害羞等情绪,和母亲产生感情依恋;童年期(3~14岁)各种情绪继续丰富发展,同时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社会性情感产生并逐渐发展;青年期(14~25岁)的人情感丰富复杂且体验深刻,情绪的波动起伏大,易冲动;到了壮年期(25~45岁),情绪和情感则渐趋稳定成熟,能够自我控制和调节情绪,此时社会责任感强烈;中老年期(45岁以后)情绪基本是平静、恬淡,顺乎自然,但受更年期、疾病衰老、家庭生活变故等影响,易出现忧郁悲观、孤独寂寞、多疑易怒等消极情绪。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期,具有青年人共有的情绪和情感特征,情感丰富、复杂、不稳定。青年人对人、事、社会现象十分敏感、关注,对友谊、美、爱情、正义等的追求十分执著,爱思考、辩论,甚至于以行动来维护心目中的真善美;他们的情感体验深刻、强烈,感情容易外露,喜怒哀乐常形于表面,在外界刺激下容易冲动、凭感情用事,过后又懊悔不已;情绪起伏波动较大,呈两极趋势,有时兴奋激动如火山爆发,有时消沉忧郁,甚至失去活下去的勇气。此外,大学生这一群体由于其独特的社会地位、知识水平、心理发展特点以及生理状况,使得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具有鲜明的特点:
1.稳定性和波动性并存
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和知识素养,加上社会和自我的高要求、高期望,因而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一般能用理智约束冲动,对不良情绪进行自我调适,从总体上看来,大学生情绪和情感是比较稳定的。
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仍有不稳定因素存在,突出表现在,情绪和情感经常在两极之间起伏、动荡:时而平静,时而激动;时而积极,时而消极;时而肯定,时而否定;时而外显,时而内隐,呈现出波动性的特征。这种波动性是由大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三方面发展的特点决定的。
大学生的生理发展已经成熟,由于性成熟和性激素分泌旺盛,使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之间出现暂时的不平衡,易产生情绪波动。另外,从人体生物节律来看,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都有周期性的变化,处在高潮期时,人感到体力充沛、心情愉快、思维敏捷;处在低潮期时则正好相反,人会觉得疲劳乏力、心情沮丧、思维迟钝,也呈波动的特点。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时期,产生各种内心矛盾并不断冲突,如独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理想与现实、闭锁与开放等等,这些内心矛盾和冲突常会打破大学生的心理平衡状态,引起情绪和情感的波动起伏。
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尚未成熟,虽然他们对社会现象和政治事务极为敏感、活跃,但是人生观的不稳定、认识上的不成熟往往使他们不能对社会现实和现象进行全面分析,容易以偏概全地加以肯定或否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尤其是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更容易跌到悲观失望的谷底,难以自拔。
总之,由于大学生自身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上的不平衡,使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呈现出忽高忽低、激烈多变的两极波动,并与稳定性共存,形成稳中有动的特点。
2.丰富性和复杂性并存
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丰富复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首先,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极为丰富,不论在日常生活、学习、交往中,还是从事社会活动时,无不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大学生在自我情感体验方面敏感丰富,注重独立感、自尊心、自信心和好胜心;在学习活动中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热爱科学和真理,憎恨迷信和谬误;大学生对祖国、社会和集体有着深厚的情感,他们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感,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义务感,嫉恶如仇,喜恶分明,正义感鲜明;大学生对纯洁的友谊和爱情十分向往,还积极地在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中体验到美的感受等等。
其次,这些丰富的情感在表现形式上复杂多样,呈现出外显和闭锁、克制和冲动交错的特征。通常情况下,大学生对外部刺激的反应迅速、敏感,喜怒哀乐溢于言表,内心体验和外部表现是一致的,呈现出明显的外显性特点,例如为比赛胜利欢呼雀跃,因考试失败而垂头丧气。然而,在一些特定场景和事件上,大学生的情绪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往往并不一致,有时会把内心真实的情绪和情感隐藏起来,显得冷淡、无所谓,如当大学生感受到不友好、不公正的对待和压制时,在得不到理解和尊重的场合中,在对立紧张的情况下,他们就会把心扉紧闭起来,不轻易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有时,还会采用文饰、反向的办法来掩饰内心情感,就像伊索寓言中的狐狸那样,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或说自己从来就不爱吃,也不想吃。这就是大学生情绪和情感的闭锁性的特点,它与情绪的外显性是交错共存的,只要有适当的场合和理解、关心的对象,大学生就会敞开心扉,表露真实情感。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期,他们精力充沛、血气方刚,在外界刺激下极易产生冲动性情绪和行为,尤其是在感受到挑衅和敌意时,容易情绪失控,呈现出冲动性的特点。大学生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有一定的自制力,多数情况下都能用理智克制冲动,自我约束、自我调节,因而冲动性和克制性并存。
3.阶段性和层次性并存
大学生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层次性的特点。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和阅历的增加,不同年级阶段的大学生各有特点,另一方面,同一年级的大学生由于成绩、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又表现出不同层次的情绪和情感特点,二者交织共存。
(1)不同年级阶段大学生情绪和情感的特点。低年级学生情绪和情感的特点:刚刚跨人大学校园的新生,心中涌动着成为一名大学生的自豪感,对校园中的一切都感到新鲜、好奇,体验到走出“黑色七月”的轻松和愉快;同时,由于没有考上更好的专业和学校或在新班级中失去原有的中心位臵,以及理想中的大学生活与现实的巨大落差等原因,许多大学生感到强烈的失望、迷惘和自卑。激烈的竞争、繁重的课程、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大学生在短暂的轻松感后很快便感到压力和紧迫感;陌生的环境和人、生活上的不适应,使得低年级大学生产生恋旧感,深深地思念父母家人和旧日同学。因而,一年级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现出自豪感和自卑感交织、轻松感和压力感交织、新鲜感和恋旧感交织的特点。
中年级大学生情绪和情感的特点:二三年级的大学生经过一年的调整后,已逐渐融人大学生活和学习之中,适应性情感增强,表现在:专业思想渐趋稳定,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对自我的认识进一步深入,独立感、自尊感和自信心得到发展。此时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逐渐增多,与班级同学的感情较为密切,并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一些大学生还开始了对爱情的追求。中年级大学生爱好广泛,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审美活动等,社会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和美感进一步发展并成熟。情绪和情感总体看来较为平稳。
高年级大学生情绪和情感的特点:经过近4年时间的大学学习,高年级学生即将告别学校,走上工作岗位,此时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社会性情感日趋丰富,主要表现为更多地关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思考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倾向。毕业在即,高年级学生大多面临毕业考试、论文答辩、求职择业、恋人去向等诸多抉择和压力,因此紧迫感和忧虑感十分明显,同时对母校和班级、同学产生惜别留恋之情,依依不舍。但也有个别大学生,因学习或择业中遭到挫折,产生愤怒、焦虑、紧张情绪,在冲动中做出毁坏公物、打架斗殴等恶劣行为,需要引起注意,并加以教育和引导。
(2)不同层次大学生情绪和情感特点。按在校学习成绩、表现及能力,可将大学生分为优秀生、中等生与后进生三个层次,现就优秀生和后进生的情绪和情感特点作一简单介绍:
优秀生的情绪和情感特点:优秀生的独立感、自尊心和自信心较强,情绪大多积极、愉快、乐观,他们的求知欲极强,学习兴趣浓厚,能体验到获取知识和有所创造时的快乐,对班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较强。
后进生的情绪和情感特点:后进生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他们想努力学习,奋发进取,甩掉落后帽子,另一方面又常因缺乏毅力和恒心,半途而废,徘徊不前,因而内心常常感到苦恼、痛苦、自责,他们既有强烈的自卑感,又有一定的自尊心,最忌别人揭短,怕人瞧不起。
科学认识大学生情绪和情感发展的特点,有助于准确把握他们的心理和行为,调适不良情绪,促进良好情绪和情感的培养
第四篇:浅议新课改下政治教师怎样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浅议新课改下教师怎样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为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给教师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压力。应当看到,适度的压力能发 挥教师的内在潜力,提高其工作效率,若一个人长期遭遇压力,就会危害其心理健康并使之逐渐产生职业倦怠感,因而,无论是从教师的健康和专业 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新课改的角度,关注并缓解教师在新课改中的压力,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都是至关重要的。一 新课改下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
教师心理压力来源于社会、学校、个人三方面。其中教育系统的改革变化是教师形成心理压力的主要社会因素之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以来,人们对教师的角色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和探讨,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一线的教师因为课程资源的缺乏、工作量的显著增加、评价体系的不配套等因素感受到了强大的压力。
1、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引起的痛苦感
新课改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上都要有根本性的转变,对于教师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挑战和超越。面对这种变革,年轻的教师由于在教育教学经验和观念上还没有定型,适应尚且容易些;年纪稍大一点的教师要发生这种角色转变,可能就不那么容易了。尤其是那些经验丰富、成就感强的优秀教师,他们原本依靠自身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要他们否定几十年来积累的 经验,放弃他们认为行之有效的“教育法宝”,将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这种痛苦的情绪如果没能得到有效的调适,极易产生对改革信念的动摇,甚至出现抵触情绪。
2、新型师生关系引发的不适感。
新课改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以民主、平等、和谐为特征,在上述两个领域中师生关系均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如在知识接受领域,师生之间不再是单向性的“我主你客”、“我说你听”,而是平等的对话伙伴和合作者。在伦理道德领域,教师须从“长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走出来,走到学生中去,走到公共舆论的中心。因而,教师的行为不再简单地等同于教育行为,他们必须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教育性。因此,面对这些变化,教师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心理适应过程。
3、教育评价的体系滞后带来的失落感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本次课程改革倡导课程评价应“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既是评价体系的变革,也是课程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 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同时倡导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质性评价方法,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然而,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 教师已形成客观化、量化的评价观念,在评价内容上偏重课本知识的考核,评价标准上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评价方法以传统的纸笔测试为主,评价重点则是关注结果。面对新的评价观,教师一方面认同其积极意义,对评价改革特别是考试改革寄予热切的渴望;另一方面,教师对如何实现评价的真正改革感到无从下手,很茫然;同时,又因以往的教育改革中存在这样的现象:人人都深知应试教育的弊端,并将革除弊端的重任放于教师身上,但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时却常常落入应试教育之窠臼,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成果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和肯定,面对 的指责、抱怨、批评和讥讽却越来越多,大大挫伤了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这样,教师不免担忧学生的未来,也怕重蹈覆辙,内心充满疑虑,不知是应 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尽快地做好角色的转变,还是应固守原有的应试技巧来应付沉重的升学压力,无所适从的茫然感由然而生,在课程改革中显得缩手缩脚,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 这是教师的一种共同心理。
二、新课改中保持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教师心理健康是目前心理健康研究中的一个较为活跃的领域,因为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生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一方面教师要认识并接纳现实;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会自我调节,学会自我解压
1、积极快速减轻教育教学观念压力,保持健康上进的心态。
教师要开展自我教育,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新课改。首先要调整认知偏差。由于人们对压力的理解和解释不同,在同一环境里,人们经常体验到的压力的程度也往往不一样。因此,积极修正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模糊的认识或不切实际的观念,将有助于对问题的解决。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当前教育改革的不可逆转性,是大势所趋,因而应以主动、积极的态势迎接改革,以比较理智和宽容的心态看待改革进程中暂时出现的矛盾和困难。其次,要正确对待自身素质的缺失。如果以新课改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为参照标准,许多教师确实都会感受到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既然是客观存在的,就应该坦然地接受它,并通过创造条件争取再学习、再提高,而不应整天沉浸在自我怀疑、自我贬低的消极情绪之中。另外教师要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整自己的心态,要参加为教师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
2加强自身的心理调节和情感调适转变教师角色。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是和谐融洽、充满浓郁感情色彩的关系;是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关系。作为教师不能总是高高在上、脱离学生,应该知道教师和学生在人格、地位和真理面前是平等的,作为新课改下的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要倡导教与学的互动,师生双方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彼此分享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和观念,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借闪光点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给学生创设学习机会,让学生有思考交流的时间,有活动训练的时间,有探索发现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落实好新课程改革,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和健康的心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要求我们改革评价过于注重甄别与选拔的做法,而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用一句形象的比喻:评价不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泵。如今,促进学生发展,鼓励学生进步已经成为评价的基调。如,口头评价已 经成为我们教师教育智慧和能力的一种表现,对学生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竖起大拇指的赞许,拍拍肩膀的激励,握握手的感激,都是评价,这种评价,简便、直接、有效,虽然没有量表,也无法记载,但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一轮课改,对于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每一位教师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学习的场所,把自身知识的更新视作一种责任、一种需求,自觉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加强学习实践促进自身发展,不断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与新课改一同成长,更好地适应新环境。
第五篇:针对基层部队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基层部队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的心理首先必须具备身体健康,智力正常,情绪稳定,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和谐,能应对必须的工作、学习和职业,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对生活有幸福感。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压力增大,生活节奏的加快,外来文化不断入侵,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经济化日趋明显,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冲突,使人们心理难以适应社会变化,长期的心理压抑可能导致机体病变,影响了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在基层部队中,心理疾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存在,危害着官兵的身心健康,有滞于部队战斗力的提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就尤显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普及心理知识,使官兵做好自我心理调节的需要。部队官兵生活节奏快,训练强度大,学习紧张,管理严格,付出与收入严重倾斜,官兵生理发育超前与心理成熟的相对滞后的矛盾。大多官兵心理的承受力较弱,致使一些官兵在心理上产生失衡。正常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身心长期压抑,思想负担过重;危险因素的困扰;部队的高要求与个人低素质的矛盾;在训练,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受到挫折;管教中的矛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官兵的心理压力增大,精神负担过重。一些战士对部队管理产生厌烦和抵触,形成的逆反心理。立功受奖、入党提干无望产生气馁,在严格管教中对干部产生畏惧心理。干部面对收支失衡,家庭困难,婚恋问题,职务晋升转业安置等产生焦虑心理,面对军地差别产生自卑感,传统观念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产生悲观厌世等。这些异常心理,对部队战斗力的形成有着严重阻碍。在未发展成心理疾病之前,官兵们通过学习和教育大多可以自我调节,可以有效地防止心理疾病的发生。
官兵的心理教育是部队开展“两防”工作的需要。长期异常的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能使人产生心理障碍,出现焦虑、抑郁、恐怖和疑病等类似的第三状态,引起官兵人格畸形,出现偏执、分裂、反社会、攻击、依赖、自恋等。对部队管理训练等带来负面影响,对防事故防案件工作开展不利。据有关资料表明,一些部队在对发生的行凶报复,逃离部队,酗酒斗殴等严重违纪问题的分析中,主要因心理问题的心理障碍所致的占40%到50%。大量情况表明,部队中发生的很多案件,除了思想上的原因外,与心理失调的心理障碍有很大关系。因此,在部队的教育工作中必需以心理教育和其它教育方式相结合,才能有效地防止事故案件的发生。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部队“打得赢”和“不变质”的需要,是提高部队反心战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强化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军事行动是敌我之间的生死搏斗,每一个官兵都冒着生命危险参加战斗,因此战争无时不充满着危险因素。目前,世界上已有不少国家都有专门的心理战部队。完善和加强新时期我军的反心战组织领导,对于指导我军正确有效的开展反敌心战斗争,确保我军在政治上永远合格,彻底粉碎敌人“和平演变”和阴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军的唯一宗旨,即使是在和平时期,部队在抢险、救灾、施工中也无处不充满着危险,危险因素的存在会使官兵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紧张,有些官兵还会产生恐惧感,甚至出现心理异常。
心理卫生是个人和部队都应当重视的紧迫问题,部队做好了心理卫生工作,是完成其他各项任务,履行军队职责的必要条件。
首先,教育官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要以奉献为乐,不计个人得失,有宽广豁达的胸怀和健康向上的心态,正确看待金钱名誉和地位。乐观开朗的情绪有益于人的健康,因此,官兵必须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情绪,遇到不快的事情要及时向领导和战友倾心交谈,切不可闷心自闷。
要引导官兵塑造坚毅的人格,培养稳定的心态。具有坚毅顽强的性格品质,有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才会处变不惊临危不惧。个人性格的形成虽有先天成份,但后天的影响也十分重要,这就要求部队领导在平时的教育中,要有意识地在潜意默化中指导、鼓励官兵刻苦磨练,培养塑造坚毅顽强的优良性格,以适应各和、种复杂的环境需要。人在面临特殊危险的环境、事件时会产生应激反应,这是正常的。但若机体不定期经常处于敏感状态,则有害无益。应激是在大脑皮层调控下全身整体性反应,这种调控包括对刺激有无反应的必要的判断和对反应强度、持续时间的决策。如果保持良好的认识、稳定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就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从而适应各种环境,避免过激反应,保持健康心理,做到“突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因此,我们要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认真开展尊干爱兵教育,要把部队建成一个团结、友谊、互助的温暖大家庭,一个育人成才的大学校。
其次,应加强对基层部队官兵的心理教育和心理疾病治疗人才的培养,军队院校应增强心理学知识的教育课程,医学院校应向基层培养心理疾病治疗的专业人才。基层带政工干部必需懂得心理知识,团级单位应当配备专职心理医生,为官兵防治心理疾病提供咨询和治疗。应定期对官兵开展心理常识教育,开展心理调查,做到有的放矢。使全体官兵的身心随时处于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