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近十年古代游记文献研究综述
近十年古代游记文献研究综述
摘要:游记是散文的一个分支,其语言、内容、风格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献类型,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对近十年有关古代游记的研究现状进行简略综述,并提出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关键字:游记;文献研究;综述
游记是一种重要的文献类型,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读性强,通常具有较浓的文学色彩和广泛的社会价值。当前随着旅游成为现代人的时尚,游记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游记创作也日日升温,从古代游记文献中吸取养料自然成为人们的共识和渴望。近十年来,有关古代游记文献的研究依然延续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蓬勃势头,进行着后续研究,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相关论文约二百五十篇,专著有梅新林、俞樟华主编的《中国游记文学史》,贾鸿雁著《中国游记文献研究》,另有分省编撰的《中国游记散文大系》。这些论著就游记的多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具体如下: 1.游记的概念、分类
关于游记的概念,由于研究者的研究角度不同,对其理解和界定是有很多差异的,这自然是可以理解。这个问题在王立群《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中就指明并举证,后贾鸿雁在《中国游记文献研究》中用更丰富的例证说明了这一点。并且以发展的观点,从游记的构成要素入手,通过理论的考辨和对典型游记的解析,对游记文献的内涵和外延予以阐述。贾鸿雁定义到:“游记是以散文形式记叙、抒写作者亲身旅行游览见闻感受的独立成篇 的文献”。【1】贾鸿雁的《游记小议》【2】专门论述了这个问题,可参考。徐慧琴的《对游记散文定义的再思考》【3】一文虽然是从现代游记散文的角度提出“游记散文是创作主体游走于天地人间, 在同游客体的互在互动中, 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等艺术化表现出来的散文体裁”,但依然可以作为游记概念的参考。
从文体方面来理解和界定游记的概念也是研究者们的一个研究角度。王立群认为,“游踪、景观、情感是游记文体的三大文体要素,它们演进的程度与表达的详略,直接关系到游记文体的形成与游记文类的划分”,【4】如“重游踪,重地理记载,是地学游记的重要文体特征。重客观之景与重主观之情,又使文学游记分为再现型与表现型两大部类”【4】。梅新林、崔小敬的《游记文体之辨》【5】更是从游记文体的角度对游记做了深入的扩展阐述。
对游记进行分类研究可以更全面和具体地认识它的特征,更准确地理解其内涵概念。关于这一点贾鸿雁《中国游记文献研究》【1】专有一节“游记文献的分类”,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提出“按旅游的内容划分,可分为旅行记和游览记”、“按记述的对象划分,可分为山水型游记和社会型游记”、“按表现形式与内容划分,可分为文学性游记、学术性游记、记述性游记”等等。另有李青松《游记文学的分类》【6】一文从游记文学的体裁进行分类研究。孔新人的《游记的历史分型》一文,一反文体角度的分类研究,以古代游记类编为线索,通过对“游”的意义的梳理给出“游”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分型。
另外有从具体作品的分析来谈游记文学分类的问题,如宁夏江《雅洁别致的学人游记——<登泰山记>赏析》【8】一文从《登泰山记》谈学人游记,王立群《姚鼐的<登泰山记>与地学游记》【9】从《登泰山记》谈地学游记。
【1】贾鸿雁。《中国游记文献研究》 【2】贾鸿雁。游记小议
【3】徐慧琴。对游记散文定义的再思考
【4】王立群。游记的文体要素与游记文体的形成 【5】梅新林、崔小敬。游记文体之辨 【6】李青松。游记文学的分类 【7】孔新人。“游记”的历史分型
【8】雅洁别致的学人游记——《登泰山记》赏析 【9】姚鼐的《登泰山记》与地学游记
2.游记的起源、发展
中国古代游记的发展源远流长,关于其发展流变,梅新林的专著《中国游记发展史》【10】做了通史性的阐述,基本概括为:“魏晋游记文学的正式诞生”、“唐代游记文学的走向成熟”、“宋代游记文学的理性升华”、“元明游记文学的前滞后盛”、“清代游记文学的新旧转型”、“现代游记文学的崭新风貌”、“当代游记文学的文化超越”几个历史阶段。贾鸿雁《中国游记文献研究》【1】将游记发展分为“先秦——滥觞期”、“秦汉-南北朝——形成期”、“隋唐-元——发展期”、“明清前期——繁荣期”、“清后期-民国——变革期”的五个阶段。这种通代式的阐述文章还有布仁图、乌兰图亚的《中国历代游记论说》【11】,王杰的《天地有大美 美亦在自然——略谈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变化和审美特点》【12】,庄国瑞的《先秦至宋代散文山水游记发展概述》【13】。
对于游记起源,也是说法不一。在探究山水游记的缘起及兴盛原因以及发展因素上有王娟侠的《山水游记缘起论》【14】、王方钊的《山水游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华美篇章——古代山水游记兴盛原因初探》【15】、王娟侠和杨遇青的《论东晋庐山佛教和山水游记的发展》【16】、《山水游记散文的先导——<水经注>对山水游记散文的贡献》【17】。.【10】梅新林。《中国游记文学发展史》 【11】中国历代游记论说
【12】天地有大美 美亦在自然——略谈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变化和审美特点 【13】先秦至宋代散文山水游记发展概述 【14】山水游记缘起论
【15】山水游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华美篇章——古代山水游记兴盛原因初探 【16】论东晋庐山佛教和山水游记的发展
【17】山水游记散文的先导——《水经注》对山水游记散文的贡献
对游记进行断代研究的论文有十余篇,几乎各个时代都有涉及,尤以明清的游记研究最多。郭浩《中国山水画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山水游记散文》【17】分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游记散文与山水画起源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似性。钟继刚《论唐代游记写作的多样风格》【18】阐述了唐代游记的独特性,认为唐代游记“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厅壁记,有宋代游记好议论的萌芽,也涌现出了象柳宗元这样的游记大家”。宋代的游记研究有:何芸《浅论北宋山水游记的特点》,将北宋的山水游记特点概括为“变文人游记为学者游记”、“变摹写山水为抒发情志”、“变借景抒情为借景明理”,有庄国瑞《宋代山水游记的哲理》【19】,他认为宋代的山水游记“融入了关于生命存在状态的深刻哲理思考,使得宋代山水游记表现出了独特的理性美”,有王雨容《宋代日记体游记文体研究》【20】,对宋代的日记体游记做了专论。竺时焕对唐宋的山水游记进行对比,提出三点异同:“唐宋山水游记是魏晋南北朝山水田园诗文的承续,但就对山水的态度而言,则有主动、喜欢与被动、无奈的区别”、“唐宋山水游记间,虽历时两朝,却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唐宋山水游记间,更多的是差异性,差异的最大之点,是情趣和理趣的不同”【21】。明清游记的断代研究(【22】——【29】)角度也是很丰富的,包含了概说、继承发展、原因探究、文体研究、社会现象研究、流派研究。当然,晚清时期时候的大量域外游记得到了研究,这个在后面说明。至于民国时期的游记研究有余婷婷的《1912-1932年中国游记研究》【30】,“考察中国知识分子的情感和对社会、政治、文化的认知,并进一步探讨这一时期游记创作的文学史价值”。
【18】中国山水画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山水游记散文 【19】论唐代游记写作的多样风格 【20】浅论北宋山水游记的特点 【21】宋代山水游记中的哲理 【22】宋代日记体游记文体研究 【23】唐宋山水游记异同辩 【24】明清游记概说
【25】论明清散文对苏轼游记的继承 【26】明代游记兴盛原因探析 【27】明清游记小说研究
【28】晚明文人旅游行为特征之文献研究
【29】晚明地理小品初探——以《蜀中名胜记》、《徐霞客游记》、《帝京景物略》为例 【30】晚明性灵游记研究
【31】清代地学游记与《小方壶斋舆地丛钞》 【32】1912-1932年中国游记研究
3.关于游记的创作 3.1理论研究
中国古代的山水游记源远流长,其中蕴藏着丰厚的艺术经验和精神意蕴,曹家治在当今山水游记衰落的现状下认为“山水游记须将作者的精神内涵作为意蕴与深度渗显于自然形式的表象之下,才能够做到黑格尔对艺术所要求的‘剥去外部世界的顽固外部性’,从而达到对人类自身的‘复现’、‘直观’与获得作为艺术作品必需的独创性。主体缺乏精神内涵心灵性的东西太弱,这正是当代的水游记总显得轻浮苍白的原因所在”【31】。徐慧琴通过20世纪游记散文与古代散文游记比较,提出“文体的开放性”、“‘游’的理念变迁”【32】的两点差异。另有通过具体游记作品分析来探讨游记创作技巧的,如《浅谈<与朱元思书>的写作技巧》【35】。
【33】山水游记的内在生命
【34】吟承古体出新意——20世纪游记散文与古代游记散文的比较
【35】浅谈《与朱元思书》的写作技巧
3.2作家个案研究
一些作家的游记得到了充分的研究,其中尤以柳宗元和徐霞客最受关注。近十年的三百余篇游记论文中有近五十篇的研究对象是柳宗元,至于徐霞客则有六十余篇,分别占总数的五分之一、四分之一。(1)柳宗元
【36】柳宗元山水游记简论 【37】试论柳宗元山水游记 【38】柳宗元山水游记评析
【39】熔铸生命的写作——柳宗元山水游记略论 【40】再谈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41】以清新之秀景 书高洁之本性——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个性特征 【42】柳宗元山水散文的个性特征及成因
【43】魅力阅读:横看成岭侧成峰——柳宗元山水游记多元内蕴探因 【44】从《周易》的影响看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成因 【45】浅析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色
【46】寄情山水 托物抒怀——柳宗元《永州八记》的艺术特色 【47】文中有画——浅谈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视觉艺术 【48】浅析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自叙性 【49】柳宗元《永州八记》的道家文化解读 【50】论柳宗元山水游记散文的文化意蕴 【51】柳宗元山水游记散文的意蕴
【52】明丽中的忧思——论柳宗元“文以明道”思想在山水游记中的体现 【53】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象征意义 【54】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与禅宗丛林 【55】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人生思考
【56】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矛盾心态的二重组合 【57】论柳宗元被贬后山水游记中的色彩
【58】拯救与建构_论柳宗元_永州八记_的造境 【59】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继承、开拓及影响
【60】从《小石潭记》中解读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继承与发展 【61】柳宗元山水游记创作渊源论
【62】物我同一 主客相契——从“永州八记”看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散文 【63】柳宗元山水亭台记的构架及其它 【64】柳宗元游记景物解读 【65】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情
【66】迁客的心声——从柳宗元的贬谪生涯看其游历散文
【67】幸有“柳”来山未孤——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解析
【68】魅力阅读:只缘身在此山中——《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札记 【69】自然的风景,心灵的境界——柳宗元《钴镫母潭西小丘记》赏析 【70】体悟“幽境”背后的“忧情”——《小石潭记》感情把握 【71】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柳宗元《永州八记》概说 【72】中国游记文学的精品——读柳宗元《小石潭记》
【73】摆脱苦闷的心灵烛照——读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74】柳宗元《小石潭记》的艺术特色 【75】论柳宗元“永州八记”的复式结构模式 【76】试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旷如”与“奥如 【77】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看法 【78】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文体特征
【79】心凝形释 物我同化——浅议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 【80】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独特艺术风格及其成因 【81】清丽流畅简约凝练_钴鉧潭西小丘记_语言赏析 【82】浅谈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的写景艺术
以上论文分别论述了柳宗元游记的艺术特色、精神内蕴、人生内涵、继承发展、创作手法等等。梅新林《中国游记文学发展史》中也单设一章来阐述柳宗元的游记。至于柳宗元游记的文学和美学价值,参看后面的游记价值研究部分中的文学和美学价值。(2)袁宏道
在明代游记创作中,袁宏道的作品成就尤其突出,研究文章依然不少,而且相对前十年的研究论文,这十年来的文章角度更广,如张红花的《试论袁宏道游记中人与自然的亲和》一文从袁宏道的游记中阐述出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周保平提出了“袁宏道游记小品中的适世思想”。
【83】论袁宏道的游记小品
【84】试论袁宏道游记中人与自然的亲和 【85】明代游记大家袁宏道作品成就探微 【86】袁宏道《满井游记》意蕴解析 【87】袁宏道游记小品中的适世思想
【88】试论袁宏道不同时期游记创作的变化
(3)王士性
王士性,万历年间进士,癖嗜山水,其游记集有《五岳游草》、《广志绎》、《广游志》。对于王士性的游记研究也是近年才开始的。其中有对王士性游记作品的整体研究——《王士性游记作品研究》【92】,也有从旅游和史地角度的研究(【89】、【90】、【91】)。
【89】王士性对滇云史地的考究
【90】浅论王士性的旅游审美观
【91】王士性《五岳游草》与晚明旅游风尚 【92】王士性游记作品研究
(4)其它作家、作品
至于其它游记作家的研究,主要有苏轼、陆游、范成大、钟惺、王思任、元结、朱熹、宋懋澄、屠坤华、王安石、康有为、姚鼐、袁中道,公安三袁,作品有:《长春真人西游记》、《大唐西域记》。另外还有关于流派上的个案研究——《桐城派游记研究》。
【93】妙趣横生 自然天成——苏轼山水游记的两大特征 【94】苏轼游记散文艺术特色论
【95】读陆游《入蜀记》札记
【96】从《入蜀记》看陆游对旅游资源的关注
【97】妙手作记,图画山水——范成大日记体游记研究 【98】论《吴船录》对日记体游记的拓展
【99】水木清华 江山有待——读钟惺《浣花溪记》 【100】略论王思任游记的人文性 【101】《长春真人西游记》的艺术特征 【102】元结的山水诗与山水游记刍议 【103】论元结游记体散文的艺术特质
【104】准确传神的游记——朱熹《百丈山记》解析 【105】朱熹山水游记研究 【106】论宋懋澄游记散文的艺术成就
【107】屠坤华和他的《一九一五万国博览会游记》
【108】王安石治鄞及其四明情怀——从《鄞县经游记》谈起 【109】谈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110】《游褒禅山记》:别样的人生探险 【111】浅析《大唐西域记》的散文艺术 【112】康有为《列国游记》之西乐观念发凡 【113】姚鼐游历研究
【114】论袁中道的散文创作 【115】论桐城派游记创作 【116】“公安三袁”游记研究
(5)对比研究
通过作家与作家之间、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对比,更容易把握游记作家、作品的特性和价值,在近十年中这种对比式的研究论文数量突增,数量居多的是元结与柳宗元之间的对比、柳宗元与苏轼之间的对比。【117】欧阳修亭台记的游记特色——兼与柳宗元比较
【118】因事见理 叙议结合——《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之比较 【119】试论柳宗元借鉴元结游记艺术
【120】论元结、柳宗元山水游记之意象选取
【121】元结、柳宗元永州山水游记蕴情差异性探析 【122】论元结、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文化精神
【123】元结、柳宗元永州山水游记之“山石”意象比较
【124】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徐霞客《游黄山日记前、后》与钱谦益《黄山游记九篇》之比较赏析 【125】《游褒禅山记》与《石钟山记》之比较
【126】刚柔异趣 殊途同归——《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对读 【127】方苞与姚鼐的游记之比较 【128】游记领域中的双子星座
【129】一样山水,别种风情——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山水游记探异 【130】柳宗元与苏轼贬谪期山水游记比较研究 【131】柳宗元与苏轼游记比较研究
【132】柳宗元和苏轼游记审美目的研究
【133】一样贬谪两样情——谈柳宗元、苏轼贬谪期的山水游记 【134】柳宗元、苏轼游记的感物特色比较
4.关于游记的价值
对于游记的价值,研究者的看法基本上是相同的,王立群认为“游记具有实用价值——科学价值与史料价值,具备理论价值——思想和认识价值,具有审美价值——文学与美学价值”(《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贾鸿雁也把游记的价值归纳为“文学与美学价值”、“科学与史料价值”、“思想与政治价值”三个方面(《中国游记文献研究》),与王立群的说法是一致的。近些年的游记价值研究不少,但还是多集中在文学与美学价值研究,当然随着市场经济、旅游业的发展,对游记的旅游开发应用研究有了一些成果。4.1文学与美学价值
近十年对游记文献的审美价值研究既有总论性的文章(【135】-【139】),更多的是对具体作家作品的研究文章,尤其是对柳宗元的研究(【140】-【149】),占总数的一大半,另外还有对王维、陆游、姚鼐、王士性的研究(【150】-【155】)。
【135】谈古代山水游记的怡情悦性作用 【136】中国古代游记文学中的山水审美 【137】论山水游记中自然风景的审美重构
【138】论游记追朴求真的审美风范——由中国游记散文发展史而引起的思考 【139】论山水游记中森林意境的审美创造 【140】论柳宗元山水游记之诗境美 【141】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人格美
【142】论柳宗元永州山水游记中的美学问题 【143】柳宗元游记散文中奇特形象的审美意义
【144】生命与自然的激情对话——《始得西山宴游记》情景交融手法的美学分析 【145】论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意境美与人格美 【146】论柳宗元山水散文的审美特征 【147】浅谈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情境美 【148】论柳宗元山水游记气韵之“清”美 【149】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美感体验 【150】论陆游游记散文的美学价值 【151】美趣·深情·至理——论《东坡志林》记游文的文学性
【152】山水游记之异彩,晚明散文之奇葩——《五岳游草》的审美意蕴与文学造诣 【153】姚鼐游记散文“道”“艺”相合思想琐议——以《游双溪记》、《观披雪瀑记》为例 【154】姚鼐文章风格论在其山水游记中的体现
【155】诗情画意的书信 见字如画之游记——《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幽静谐和美
4.2科学与史料价值
【156】古代游记的历史自然地理学价值 【157】试析游记的史料价值 【158】古代游记的农史价值探索 【159】略论山水游记中的地理描写 【160】《河朔访古记》的文史价值初探
【161】清末白话地理游记文:文类价值及历史意义 【162】简论《游余仅志》的文献学价值 【163】论云南古代旅游文献的文献学价值
4.3思想认识价值
对比前十年游记文献思想认识价值研究几乎为零的状况,近十年的研究文章显然更胜一筹,在哲学、人生心态、文化观念、宗教思想都有涉及。
【164】中国游记文学中的传统人生哲学思想探析 【165】中国古代游记中的环境伦理学思想 【166】从古代游记散文看中西旅游文化的差异
【167】“诗意”的幻灭:中国游记与近代日本人中国观之建立 【168】贬谪文化”现象与古今游记文学
【169】梁启超西方观演变在《新大陆游记》中的体现 【170】柳宗元贬谪永州心态探析
【171】柳宗元《永州八记》的道家文化解读
【172】在幽愤与自适中徘徊——柳宗元永州散文所体现的贬谪心态探微 【173】山水柳宗元——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身世之感 【174】从被贬所作的游记散文看苏轼思想的转变 【175】从《永州八记》看柳宗元的佛心禅意 【176】康有为《列国游记》之西乐观念发凡
【177】感悟生命张扬人格——苏轼《前赤壁赋》重新解读
4.4游记的旅游开发应用与地方性文化研究
所谓“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游记文献的保存研究与传播对当今的旅游开发开发利用和地方文化的彰显是有很大作用的,这方面应该得到很好的研究。《云南古代旅游文献的现实意义研究》很好地把旅游文献与旅游开发利用结合起来,田雨泽认为“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为发展地方经济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大有可为”,其《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研究大有可为》一文甚至提出了“确保该项研究工作顺利而稳妥开展所应采取的一些原则和方法”【178】。
地方文化的推广上,游记也有它的重要作用,比如《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中的武当道教文化》、《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中的武当山水奇观》【181】、【182】。另外各地历代游记作品结集出版也不失一种文化推广的好办法,如《温州名胜游记》【183】、《雁荡山古代游记选注》【184】、《千古游记·旅赞岳阳》【185】。
【178】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研究大有可为 【179】古代嵩山游记对当今开发的启示 【180】云南古代旅游文献的现实意义研究 【181】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中的武当道教文化 【182】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中的武当山水奇观 【183】《温州名胜游记》,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184】《雁荡山古代游记选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5 【185】《千古游记·旅赞岳阳》,中华图书出版社,2009 5.游记的出版与综述性研究
在游记的出版方面的,贾鸿雁爬梳了历代游记出版的情况,发表专文《中国古代游记的整理与出版》【186】、《民国时期游记图书的出版》【187】,这些都收在其专著《中国游记文献研究》【1】中。综述方面有贾鸿雁“对近十年(1993——2002)来有关古代游记的研究状况进行简略综述,并指出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188】,另有刘少虎《近代中国海外游记研究综述》【189】总结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研究中的不足。
【186】贾鸿雁。中国古代游记的整理与出版 【187】贾鸿雁。民国时期游记图书的出版 【188】贾鸿雁。近十年古代游记文献研究综述 【189】刘少虎。近代中国海外游记研究综述。
6.关于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方面的研究
近十年依然延续上十年对徐霞客研究的热情,对其《徐霞客游记》研究最多,同时相对以前的基础研究,近十年的研究角度更贴近现实,研究领域中的价值研究最多。(1)通论:
徐建春等《20世纪徐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一文,对整个20世纪的徐学研究做了回顾,总结出了四个研究阶段和两大特点,并进行了反思,提出了成绩和问题。金秋实《徐学研究的现状与特点》就当前的徐学研究情况进行整体描述。吕锡生《徐霞客及其游记的历史定位》从多方面对徐霞客其人以及《徐霞客游记》一书的性质作了历史定位。刘德谦《中国游记记述类型与<徐霞客游记>的里程碑意义》一文爬梳了历代文籍,“探究出中国早期纪行记地文体的四大支系之后,经过进一步对《徐霞客游记》的比照和逐一分析,从而指出了《徐霞客游记》在 中国游记体裁演变长河中的里程碑意义”。蔡亮《对徐霞客及其游记的几点看法》对《徐霞客游记》的版本以及徐霞客在游历过程的困难做了梳理。
【190】20世纪徐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191】徐学研究的现状和特点 【192】徐霞客及其游记的历史定位
【193】中国游记的记述类型与《徐霞客游记》的里程碑意义 【194】对徐霞客及其游记的几点看法
(2)创作特色:
谢智香《情感符号在<徐霞客游记>中的运用》一文“从《徐霞客游记》所记地名使用修辞的命名艺术方面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卢长怀《情感符号在<徐霞客游记>中的运用》从符号学的角度对《徐霞客游记》进行研究。另有陈兰村、郑春燕《奇人灵魂与山水的对话——论<徐霞客游记>的自传意义》一文中说道:“(《徐霞客游记》)在写作样式上具有把日记、游记、自传三合一的倾向。”
【195】情感符号在《徐霞客游记》中的运用 【196】《徐霞客游记》地名命名艺术
【197】奇人灵魂与山水的对话——论《徐霞客游记》的自传意义
(3)游程考辨
【198】徐霞客玉林行踪初考 【199】徐霞客安顺行迹三辨
【200】地理探险家徐霞客西南之行 【201】徐霞客万里西游行迹考辨
(4)价值:
价值研究是徐霞客及其《徐霞客游记》研究的重头戏,朱钧侃的《徐学研究的价值》总括了徐学研究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孟青《浅谈<徐霞客游记>之<滇游日记>》从地貌、水文、生物、人文地理等方面分析了科学方面的贡献,从其文学风格和方言方面分析了文学方面的贡献。
【202】徐学研究的价值
【203】浅谈《徐霞客游记》之《滇游日记》
具体来讲,价值领域的研究可分为史料价值、地理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文学与美学价值以及旅游应用方面。·史料价值:
李林曼《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的历史价值》中有对历史价值的简单总结。王雅红《<徐霞客游记>所见晚明湘赣山区社会》一文从《徐霞客游记》中发掘晚明时期湘赣山区的“人口与群落”、“社会风气与秩序”等史料,类似的还有《从<徐霞客游记>看西南民族地区“衣食住行”民俗》、《从<徐霞客游记>看明末广西饮食、服饰、居住民俗》、《从<徐霞客游记>看明代保山饮食民俗》等等。《徐霞客旅行中的“导游”问题探讨》一文通过搜集《徐霞客游记》中的导游资料,提出“在晚明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地方导游和全程陪同服务的雏形”。【204】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的历史价值
【205】《徐霞客游记》所见晚明湘赣山区社会
【206】《徐霞客游记》中的虎迹探询与史料档案性思考 【207】从《徐霞客游记》看西南民族地区“衣食住行”民俗 【208】从《徐霞客游记》看明末广西饮食、服饰、居住民俗 【209】从《徐霞客游记》看明代保山饮食民俗
【210】徐霞客笔下的云南民俗及其对旅游开发的启示 【211】徐霞客笔下的云南民族美食 【212】徐霞客旅行中的食宿问题研究
【213】欲穷壮观 成一家之言——浅析《徐霞客游记》保山部分的求实价值 【214】徐霞客旅行中的“导游”问题探讨
·地理价值:
【215】论《徐霞客游记》的民族地理学研究价值 【216】《徐霞客游记》明代宜州交通地理研究 【217】论《徐霞客游记》对保山独特风貌的展示 【218】徐霞客对西南民族聚落地理的考察
【219】简论徐霞客考察中国南方六省丹霞地貌的成就
【220】从《鸡足山志》的编纂和流传看《徐霞客游记》的地理学价值
·科学价值:
【221】文学研究的绿色新视界:《徐霞客游记》的生态批评价值、旨趣与意义探讨
【222】明代经济开发对我国林业生态的影响——以《徐霞客游记》研究为例明代经济开发对我国林业生态的影响——以《徐霞客游记》研究为例 【223】大旅行家徐霞客笔下的大理石 【224】《徐霞客游记》及其科学精神探究
·文化价值:
【225】浅谈徐霞客游记中的文化因素 【226】《徐霞客游记》中的广西饮食文化研究
【227】明代云南佛教文化现象探析——《徐霞客游记》读书札记 【228】徐霞客笔下的丽江土司地
【229】一位旅行家眼中的晚明衡阳地区宗教生态——以徐霞客《楚游日记》为中心 【230】徐霞客的文化生态观与丽江生态环境保护 【231】徐霞客“刻意远游”论
【232】奇花异果竞芬芳——试论《徐霞客游记》 【233】论徐霞客与僧人的交往
·文学与美学价值:
【234】论《徐霞客游记》的审美追求 【235】论《徐霞客游记》的文学价值
【236】刍议《徐霞客游记》的人生真谛及其景观美学 【237】【《徐霞客游记》词语札记 【238】《徐霞客游记》的语言学价值 【239】论《徐霞客游记》中的生态美学
·旅游研究:
【240】浅谈徐霞客的旅游特色
【241】现代旅游文明行为公约视野下的《徐霞客游记》 【242】《徐霞客游记》的旅游文化融合研究
【243】徐学的形成与《徐霞客旅游研究年鉴》的编辑 【244】徐霞客丽江行及其研究价值
7.总结
近十年古代游记文献研究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1)出现了两部重要的通论性著作,一是《中国游记文学史》,它是继“第一部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的通史之作”——《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之后的一部真正的游记文学通史研究专著。它不仅以时间为顺序,概括出各时代的游记发展,而且选取了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游记作家进行阐述。二是《中国游记文献研究》,信息非常丰富,简直是游记文献的资料库。(2)研究范围有所拓宽。除了对柳宗元游记《徐霞客游记》等著名游记的研究仍是热点外,对一些不太知名的游记作家作品开始关注。(3)研究的多视角,传统的游记研究或局限于文学范围,或传注与地理事物,现在更注重了对游记多方面价值的探讨,特别是开始注意对其在当代的利用价值的研究。(4)研究文章的数量有了翻倍的增长,可见人们对游记的关注程度随着近些年旅游业的大热而日益增强。
然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许多的。(1)研究还是过于集中在少数作家作品,大量优秀的游记作品少有问津或研究不充分。(2)将游记整理研究与现代应用相结合的研究不多,借用游记文献进行旅游开发还大有前途。(3)在古代游记创作给现代游记写作的借鉴上的研究几乎没有,今古没有联系。
域外游记研究
晚清域外游记研究述评及展望 中国古代的域外游记及其价值近代域外游记的特征及价值 晚清域外游记研究浅识
晚清域外游记中的观念演变
晚清域外游记中的跨体式语言与“大叙述”现象
行旅体验与“集体想象”——论晚清域外游记的跨文化意义
徘徊于理论与现实之间——20世纪20年代中国旅苏游记中的苏联形象 从“旅俄游记”看1930年代知识分子对苏联的态度
海外行旅与文学变革——晚清文学变革的游记视角
从域外游记到新文体——晚清古典散文转型的游记视角 海外行旅与文学变革 晚清域外游记中的世博会
晚清域外游记中的巴黎大剧院 清代域外游记中的英国形象
20世纪30年代中国游记文学中的欧洲形象 晚清旅西记述研究(1840——1911)晚清欧美游记研究
第二篇:近十年抗美援朝研究综述
近十年抗美援朝研究综述
史秀勇
(鲁东大学 政法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摘要: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研究在在党史研究领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课题。近十年来,对抗美援朝战争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许多有影响的学术成果相继问世。本文拟就从抗美援朝战争的决策、抗美援朝运动与民众社会心态研究、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政治动员、各地区抗美援朝研究、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等方面加以归纳综述。关键词:近十年;抗美援朝;研究综述
The Research about The War to Resist U.S.Aggression and Aid Korea in the recent
ten years Abstract:The research about the war to Resist U.S.aggression and aid Korea is an unfailing issue in Party’s history research field.In the recent ten years, the research on the war to resist U.S.aggression and aid Korea has come into a new period;many influential academic achievements come out in succession.This thesis sum up and summarize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decision making of the war to resist U.S.aggression and aid Korea, resist movement and the research of Social Mentality of the Chinese Populace, Political Mobilization During War to Resist U.S.Aggression and Aid Korea, the research of resist U.S.aggression and aid Korea of each region, the influence of War to Resist U.S.Aggression and Aid Korea.Key woreds: Nearly a decade;the war to Resist U.S.aggression and aid Korea;research summary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也是中国人民面对世界头号强国的一次生死较量,最终逼迫美帝国主义以停战谈判而告结束。近二十年来,许多有影响的学术成果相继涌现,本文拟就从抗美援朝战争的决策、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国内政治动员、各地区抗美援朝研究、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等方面将现有学术成果加以归纳综述。
一、关于抗美援朝战略决策研究
关于抗美援朝战略决策研究一直是党史界非常重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关于中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原因的研究
在这个问题上,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抗美援朝是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保障国内建设顺利进行。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国对新生人民政权的敌视非但没有改变,反而有所升级。对于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来讲,抗美援朝与保家卫国是统一的。建国之初,重工业半数在东北,东北的工业半数在南部,都在敌人炮火威胁的范围内,如果让美国军队和极端反共反华的李承晚政权打到鸭绿江边,中国东北就无法安定。抗美援朝是为新中国的国内建设争取一个好的外部环境。第二种观点认为,除了中美间对抗的不可避免之外,
[1]作者简介:
史秀勇(1986-),男,山东泰安人,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08级研究生。中国出兵主要是从国际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反对美帝国主义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考虑。认为美帝国主义扩大侵略战争,不仅是对着朝鲜,也是对着中国的。[2]第三种观点认为,新中国与美国不仅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上存在分歧,更因为不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观念,所以在对于国际关系一般规范的理解上存在着根本分歧,而两国之间又缺乏相互沟通的渠道和相
[3]互理解的语言,中美两国最终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而最终走向全面对抗。第四种观点认为,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避免被苏联指责走上铁托式道路,而使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处于被孤立地位;二是避免在中国境内与美国进行战争,从而引起中国局势的动荡;三是避免苏联借美国把战火引向中国之机,利用中苏同盟条约派兵进入中国东北。第五种观点认为,中国参加抗美援朝是基于朝鲜人民共和国的请求,同时考虑到中朝是一衣带水、唇亡齿寒的关系,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作出参加抗美援朝的决策是基于对突发事件的控制和预防。有效的防范与预警,是突发事件应对机制中的首要环节。抗美援朝是新中国对于朝鲜战争的爆发这一突发事件而作出的应对决策。[6]
[5][4]
(二)中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持主动参战观点的学者认为,中国决策出兵朝鲜是事先就与斯大林和金日成达成了协议,是由毛泽东本人不惧任何挑战的性格和他“战略上藐视敌人,战略上重视视敌人”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姚旭在《抗美援朝的英明决策》一文中也谈到中国出兵抗美援朝是新中国与美帝国主义之间一场不可避免的较量,是早就在我军作战计划之内的。关键就在于选择什么地方,当时有三种设想,一是在越南,二是在台湾海峡,三是在朝鲜。而朝鲜战争的爆发使我军选择了朝鲜作为与美军较量的场所,作者认为抗美援朝战争打的是一场有准备之战。[7]
而持被动观点的学者认为,中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是不得已的举动,受形势所迫。[8]这种观点是基于新中国的国内经济亟待恢复,政权还未完全巩固,根本没有与美国直接对抗的意愿。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出兵朝鲜是受迫于苏联的压力,避免脱离社会主义阵营。[9]
二、抗美援朝运动与民众社会心态研究
抗美援朝运动作为一个政治运动的个案必然会与民众社会心理存在一种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已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
侯松涛在《抗美援朝运动与民众社会心态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2期)一文中对中国民众在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的战略决策之后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心态做了细致的分析。当时民众社会心态主要有:
一是畏战求安心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阶层民众欢欣鼓舞,对新的生活充满憧憬。广大民众害怕朝鲜战争会蔓延到国内,破坏和平安定的新生活,重新回到连年征战的硝烟战场,从而表现出畏战求安心态。
二是漠然无谓心态。在传统政治心理中,广大民众认为政治仅是当权者、当官者的事,抗不抗美,援不援朝与自己无关。再由于朝鲜战争不是直接针对中国和主要发生在中国领土 上的战争,没有对多数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造成直接的或强烈的刺激。因此,当时不少民众一开始对“抗美援朝”抱着漠然无谓、漠不关心的心态。
三是恐美、崇美和亲美心态。恐美心态是由于慑于中美力量悬殊,认为直接与美帝国主义对抗是自寻死路。崇美和亲美心态主要存在于民族资本家,留美归国的知识分子,基督教信徒和教会学校师生中的一部分人。
三、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政治动员研究
抗美援朝期间的政治动员工作有力地保障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国内政治动员研究也应为党史界所重视,现阶段的研究主要体现于一下几个方面:
(一)抗美援朝期间政治动员内容研究
林伟京在《试析抗美援朝战争中政治动员的内容与方法》(《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一文中对抗美援朝期间的政治动员的内容作了比较细致的总结。一是宣传党的抗美援朝的方针、政策,加强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国家利益至上的教育。朝鲜战争爆发后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党中央和解放军各级政治机关发扬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向广大军民宣传党的抗美援朝的方针、政策,让广大军民明白抗美援朝的重要性。二是开展仇视、鄙视、蔑视美国的“三视”教育,树立胜利的信心。针对军民中存在的恐美心理和亲美思想,党中央在志愿军和人民群众中开展“三视”教育。三是动员志愿军战士努力克服困难、英勇杀敌,动员全国人民积极支持抗美援朝战争。
有的学者提出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政治动员内容以参战立场的正义与坚定为根基;坚持
[10]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统一,注重出国作战的政策和纪律教育。也有的学者提出政治动员的内容主要有揭露美国侵略罪行,提高人民对侵略者本质的认识,增强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动员人民积极支持抗美援朝战争;宣传党的抗美援朝政策、方针和各地抗美援朝运动,激发人民支援抗美援朝的积极性;宣传志愿军英雄模范、先进人物,树立学习榜样,激励人民积极支持抗美援朝战争。[11]
(二)抗美援朝期间政治动员途径研究
有的学者认为,进行政治动员的方法一是通过各种组织机构进行政治动员。例如,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还有各地大大小小的抗美援朝总分会、分会的群众性组织;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组织和集会功能。二是通过报刊、广播电台、文学艺术作品等进行政治动员。三是通过集会、会议进行政治动员,用先进人物的事迹教育、引导人民,鼓舞志愿军的斗志。[12]
魏代强在《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动员探要》(《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一文将政治动员的途径总结为:一是依托从中央到基层党的各级组织,统领全党全军迅速转入战备状态并始终保持高昂斗志;二是紧紧抓住民族统一战线这条渠道;三是紧紧抓住外交战线的渠道,进一步拓展统一战线外延,为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积极开展国际舆论宣传。
(三)抗美援朝期间政治动员经验研究
有的学者认为,抗美援朝期间的政治动员经验主要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爱国主 义教育作为主题;广泛、深入、持久地进行政治动员;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政治动员。[13]
有的学者认为,抗美援朝期间的政治动员经验一是知其义,就是要正确认识战争政治动员的行为目的和运用法则,并能在实践中加以正确运用;二是合其时,就是要正确把握政治动员发起时机;三是得其法,就是要运用正确的形式与方法,使政治动员的效果达到最大化。[14]
(四)抗美援朝期间政治动员的成效研究
有的学者将政治动员的成效总结为四大方面。其一,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政治动员,鼓舞了志愿军指战员的斗志,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二,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政治动员,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保证;其三,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政治动员,对人民政治参与热情和政治参与意识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其四,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政治动员,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15]
有的学者将政治动员的成效总结为三大方面。一是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动员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为战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二是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动员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望;三是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动员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国家意识。[16]
四、各地区抗美援朝研究
抗美援朝的个案研究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总结全国和各地抗美援朝的论文不断增多。如孙启泰的《抗美援朝运动简介》(《中共党史资料》1990年36期)一文,对全国运动开展过程作了简要叙述,指出运动不仅支援了战争,还支持了国内其他各项工作。其他如白俊山的《辽西抗美援朝运动》(《方志天地》1990年5期)、张国强的《广西抗美援朝运动》(《广西党史研究通讯》1990年6期)、杜西德的《略述河南人民开展的抗美援朝运动》(《河南党史研究》1990年6期)、车迎坤的《黑龙江在抗美援朝运动中的方针政策与实施》(《龙江党史》1990年5期)、李文芳的《天津的抗美援朝运动》(《天津党史》2000年第3期)、吕红的《浙江抗美援朝运动回顾》(《浙江档案》2000年10月)、韩瑜的《河东地区抗美援朝运动》(《天津党史》2000第4期)、杨清源的《陕西人民抗美援朝史话》(《陕西史志》2000年第3期)、张励的《抗美援朝运动中上海的群众动员》(《上海党史与党建》2006年3月)、赵宝红的《抗美援朝时期安东人民在工农商业中的贡献》(《兰台世界》2008年第4期)、付小东及谢燕春的《抗美援朝在甘肃》(《陇原春秋》2009年第9期)等文章,都从不同方面对各地区的抗美援朝运动具体情况进行了梳理,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美援朝运动整体面貌的研究。
五、抗美援朝的影响研究
抗美援朝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反侵略战争,其影响是深远的。对抗美援朝战争影响的研究也被史学界所重视。
有的学者侧重于抗美援朝对于新中国影响的研究,并总结出抗美援朝对于新中国的三点影响。首先,抗美援朝战争沉重打击了美国称霸全球的嚣张气焰,充分显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经济建设赢得了较长时期相对稳定的国际 4 环境;其次,抗美援朝战争使新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觉悟有了空前的提高,这不仅保证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直接胜利,而且有力地推动了新中国政权的巩固,为新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内环境;再次,抗美援朝战争极大地增强了我军作战能力和进行现代化战争的能力,使军队素质和武器装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从而推动了新中国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进程。[17]
有的学者是从抗美援朝的国际影响加以总结。一是抗美援朝战争,向世人雄辩地证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二是美援朝战争,打击美国霸权主义的嚣张气焰,遏制美国对外扩张的全球战略;三是美援朝战争,展示了中国的大国地位 ,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四是美援朝战争,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推进和平与发展世界主题的确立;五是美援朝战争,为世界各民族的反霸斗争树立一个自主命运、敢打必胜的典范。
[18]
还有的学者从抗美援朝与中国建设大后方国防战略思想的形成之间的关系方面总结抗美援朝的影响。一是抗美援朝战争为建设大后方国防战略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二是根据抗美援朝战争经验,及抗美援朝战争后形成的军事战略态势,国家在开展大规模建设中,逐步确立了建设大后方的国防战略理论原则。[19]
侯松涛在《抗美援朝运动与一种运动动员模式的形成》(《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4期)一文中,从抗美援朝与运动动员模式的形成这一方面分析了抗美援朝的影响;董志凯在《抗美援朝与新中国经济》(《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5期)一文中着重探讨了抗美援朝对新中国经济的影响。指出这场战争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负担与激励,对经济体制迅速走向集中的作用。
上述研究成果主要是探讨抗美援朝的正面影响。周才方在《试析朝鲜战争对新中国发展历程的影响》(《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12月)一文中分析了抗美援朝运动的负面影响。一是失去了解放台湾,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良机;二是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巨大的经济代价,延缓了战后重建工作,加重了人民负担;三是失去了与美国关系正常化的机会,导致中美两国长期敌对,关系紧张,消极影响十分明显。参考文献:
[1]王国学,陈锡久.《中国抗美援朝战略决策探析》[J].《学术交流》.2001(6)[2]陈宇.《抗美援朝战争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南京社会科学》.2001(2)
[3]卞慕东.《论建国前后中美全面对抗的必然性》[J].《广西大学学报》.1996(6)[4]沈志华.《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J].《党史研究资料》.1996(1)
[5]尹家民.《毛泽东决策抗美援朝出兵的台前幕后》[J].《党建》.2009年6月
[6]侯松涛.《朝鲜战争的爆发与新中国抗美援朝的决策—在突发事件的视角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6月
[7]、[8]、[9]徐文晶.曾艳《近二十年抗美援朝战争若干问题研究述略》[J].《北京党史》.2000(6)[10]魏代强.《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动员探要》[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1)
[11][12][13]林伟京.《<人民日报>与抗美援朝中的政治动员》[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3)[14]魏代强.《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动员探要》[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1)[15]林伟京.《论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政治动员》[J].《齐鲁学刊》.2007(1)[16]王树华,文育富.《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动员评析及启示》[J].战争史研究.2009(3)[17]王英.《抗美援朝战争对新中国的影响》[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9(4)[18]邹玉杰,宋文官.《抗美援朝战争的国际影响》[J].《学术交流》.2001(6)
[19]杨贵华.《抗美援朝战争与中国建设大后方国防战略思想的形成》[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6)
手机:*** 邮箱:shxyong888@163.com 通信地址: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08级研究生(史秀勇)邮编:264025
第三篇:国内近十年识字写字教学研究文献综述(初稿)
国内近十年识字写字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安徽省阜阳市育新小学
张军
摘 要:“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写字对于学生的语言、思维发展和全面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自2004年以来,识字写字教学研究的内容更加丰富,类型更加多样,其中对于识字写字的教材和教学的研究最为突出,但是也有一些领域和方面需要进一步拓宽、加深。关键词:识字写字;研究综述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由此可见,识字写字教学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中有着何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许多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对于识字写字教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丰富了对识字写字教学的认识,拓展了研究领域和思路方法,促进了识字写字教学的实践。本文仅以中国大陆地区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识字写字教学的研究文献为对象,不涉及特殊儿童教育、少数民族汉语教育、对外汉语教学等领域。
一、关于识字写字教材的研究综述
研究识字写字教材的相关文献主要包括对教材用字和教材文本的研究两个方面,这其中又侧重于文本的研究。对于教材文本的研究,集中于我国传统蒙学教材的研究和古今中外汉语识字教材的比较研究。
(一)关于识字写字教材用字的相关研究
研究识字写字教材用字情况的相关文献数量不多,主要集中于字量确定、字种选择、字序编排、用字分布这几个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对于教材用字的科学性、合理性的研究不足,其观点和看法也不尽相同,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孙聪在《小学低段识字教材中生字教学用字分布的合理性研究》中,通过对小学低段学生静态识字与动态识字的实际情况的调查,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把调查结果和人教版低段教材生字教学用字进行对比,分别剖析了字量、字种、字序这三个影响生字教学用字分布合理性的因素,指出现行的人教版低段识字教材的生字分布在上述三个方面存在的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进而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文字学等理论,从宏观理论和微观操作两个层面揭示了产生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由此提出要根据“最近发展区”、“汉字效用递减”等理论和儿童认知特点来合理分布字量、字种、字序及编写教材。
王露莹在《汉字简化与汉字教学研究》中,通过研究我国古代汉字教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建国后汉字教学改革的历程,主张“简化字更适合当代汉字教学”,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识字写字教学要遵循“识简写简,多识少写”的策略。
(二)关于识字写字教材文本的相关研究
我国学者研究识字写字教材文本的文献涉及范围广,著作数量多。他们以时间为线索,梳理教材文本的历史演变进程和阶段特征;以不同标准对我国传统识字教材进行分类,研究分析其内容、功能、特点、作用等;以不同时期和地域的教材文本为研究对象,审视剖析其内容形式、发展传承、存在价值及借鉴意义;以纵向或横向为维度,比较分析古代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汉语识字教材,发现其优劣短长,以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1、关于识字教材发展历程的研究
蒙学读物的编写,上起周秦下迄民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漫长而又辉煌的发展史为前人的研究积累了许多经验。我国学者大多数都以时间为线索,对于蒙学教材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其观点相当接近或一致,大致可分为上古、中古、近代三个阶段,只是在具体历史时期的起迄点上略有出入。
张静在《从古代蒙学教材的演变看当代启蒙教育》一文中把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即周秦至汉唐的综合性教材发展阶段,宋至清中叶的分类专写教材发展阶段,及清中叶至民国初年的改革创编阶段。
陈良松在《当代教学理论视野下的古代蒙学读物研究》一文中,把我国古代蒙学读物的流变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由识字到读物阶段,隋唐五代时期的由综合到专门阶段,明清时期形成完备体系阶段。
李维石在《我国古代蒙学、启蒙读物变革及传统阅读方法辑要(上)》一文中,把我国古代的蒙养教材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唐、五代之前以字书为主的阶段,宋朝至清朝中叶专门化发展阶段,清朝中叶至近代以前运用旧形式介绍新科学的阶段。
2、关于识字教材类型的研究 蒙学教材主要依据教材内容或教材的教育功能为标准进行分类,但由于蒙学教材多是综合教材,即使是以识字为主的教材也包含伦理道德、历史知识、自然科学、生活常识等方面的内容在内,若按照其内容或功能化划分会出现重叠或交叉,因此对其分类不能绝对化。
陈良松在《当代教学理论视野下的古代蒙学读物研究》一文中,把唐宋以来的蒙学读本按照其教育功能大致划分为六类,即以识字教育为主的蒙学读物,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的蒙书,介绍掌故和历史知识的读物,为训练阅读、作文打基础的读物,诗集类,工具书类。
李良品在《试论古代蒙学教材的类型、特点及教育功能》一文中,根据内容侧重点的不同把我国古代蒙学教材分为六大类别,即综合类、伦理道德类、历史知识类、诗歌类、名物常识类和工具书类。
李维石在《我国古代蒙学、启蒙读物变革及传统阅读方法辑要(上)》一文中,依照内容把我国古代的蒙养教材分为五类,即综合各种常识的识字课本,诗文教学的课本,历史知识教材,博物常识教材,封建伦理道德教育教材。
谈儒强在《中国传统蒙学教育方法的现代意蕴》一文中提出,影响较大的中国传统蒙学教材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道德伦理教育,二是人情世故,三是知识教育。
3、关于古代识字写字教材的研究
古代识字写字教材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蒙学读物,从早期的发轫之作
《史籀篇》、《急就篇》、《仓颉篇》到后来流传广泛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等,可谓汗牛充栋、灿若星河。专家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蒙学教材的内容、功能、特点、演变、价值等的审视与剖析以及它们对当代识字写字教材编写、使用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戴元枝在《古代识字教材的创新之作——古歙县胡氏〈两心一得〉》一文中,介绍了《两心一得》这本清代徽州地区的蒙学教材的成书过程及流传情况,揭示了本书以汉字特点、儿童心理和生活实用等为基础的编写原则,分析了此书在选字方面注重口语化、常用性,在识字方式上运用情境化、归类式的特点,指出其对当前小学识字教材编写和识字教学实施的借鉴意义。
顾月琴在《日常生活变迁中的教育——明清时期杂字研究》中,回顾了杂字从起源到发展、繁荣、传承的历史演变进程,分析了杂字在明清时期盛行于民间的社会、经济、价值观念、技术、教育等方面的原因。指出明清时期杂字具有杂字编者的无名性与集体性,体例的多元性与灵活性,教育对象及内容的大众化,语言的通俗地方性,教法的灵活多样性,思想教化的多面性等等特点,并且比较分析了杂字与传统蒙学教材“三百千”在语言、内容、用字、思想教育等方面的异同之处。
文正东在《传统蒙学教材对当今课程改革的启示》一文中,从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分析了传统蒙学教材的特点,指出其内容上具有知识教育为主、伦理道德教育日趋增加,知识与技能逐步融入教材,讲述历史占主要地位等特点;形式上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深刻性,系统完整、逻辑性强、富于情感和想象,语言精练、富有表现力,音乐性强、易读易记等特点。揭示了传统蒙学教材在稳定性与发展性,体裁多样性,内容的综合性与趣味性等方面的价值以及存在的目标偏失、内容片面、结构失衡等不足。进而在比较传统蒙学教材和新基础课程的基础上,阐述了新基础课程的特点,如目标的全面性、内容的全息性、结构的去平衡性以及实施过程的人性化等。强调“诗歌形式”和“反刍法”对于今后课程改革特别是教材编写的启示作用。
郭长华在《从“三百千”看古代蒙学识字教材的科学价值》一文中,通过对我国传统蒙学识字教材“三百千”的分析研究,阐述了他们在内容选择、教材编写、传授知识、激发兴趣、习惯养成、人格塑造的方面的科学价值。
颜海燕在《汉代文字教育研究》中,通过对汉代文字教育背景的研究,揭示了汉代的汉字字体、构造理论、文教政策和教育体制等因素对文字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的影响。通过对汉代识字教材《仓颉篇》、《急就篇》进行分析,指出其在内容上具有“选字实用,集中识字”、“整齐押韵,便于诵读”、“文字编排,以类相从”、“内容广泛,层次分明”的特点;在方法上注重“集中识字”、“利用韵语,充分诵读”、“利用‘六书’,记忆字形”、“归类识字,理解字义”。运用比较研究,总结出汉代文字教育对于当代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育的启示:“文字教育应与文字本身的特点相结合”;“文字教育应与人格教育相结合”;“文字教育应与审美教育相结合”
朱安立在《古代识字写字教材的使用及启示》一文中,通过分析我国古代识字写字教材的产生发展历史及相关的教育理论,揭示了我国古代识字写字教材中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在指出传统识字写字教学的贡献和不足的同时,阐明了传统识字写字教学对于现代识字写字教学的启示。
4、关于识字写字教材的比较研究
这类比较研究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纵向比较,将我国传统蒙学教材与现代小学语文教材进行比较研究;二是横向比较,在我国现行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之间,也可以在中外现代汉语教材或者中外古代蒙学教材之间进行比较分析。以此发现彼此的优缺点与异同处,从而引进借鉴、取长补短。
杨汉芹、郭华在《小学语文教材识字写字编排情况比较研究——以人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为例》一文中,对于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进行了字量、字种、字序、识字法、写字要求五个方面的比较分析,指出了两种版本教材之间的异同和长短之处:如在识字法方面,两者都编排了部首识字法和查字典的方法;在字种选择方面,两者都具有较大的随意性,首先考虑编文,因文定字。在字量编排上,人教版的字量超出《课标》(2011版)的上限,而北师大版的字量则符合《课标》的标准;在写字要求上,人教版教材没有体现写字习惯、写字速度等方面的要求,而北师大版教材则优于前者,提出“写字前揣摩字形”的习惯和“写对、写好、写快”的目标。
刘晓蓉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材研究——以三个版本为例》一文中,以人教版、北师大版和苏教版三种识字教材为研究对象,从编写理念、框架结构和识字教学设计三个角度对上述三种识字教材进行分析比较,指出了他们之间存在的共性与个性,进而为低年级识字教材中的字种字量选择,汉语拼音编排,识字方法和练习编排等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为低年级识字教材编写提出改进建议。
谭建川在《中日传统蒙学教材比较》一文中,通过对中日两国传统蒙学教材的比较分析,指出由于日本本土的蒙学教材——往来物不断引进和借鉴中国蒙学教材,二者在儒学文化、伦理道德培养、世俗性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又由于两国社会结构、民族传统的不同,二者在价值取向、引进西学等方面呈现差异性。
邵怀领、陈黎明在《中国当代识字教材:现状及建议》一文中,通过对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三种识字教材与其他十种识字教学实验教材的数据统计和比较分析,指出中国当代识字教材在识字量、汉字出现方式、单元编排等存在的较大差异,提出从“文从字”和汉字教育课程的角度编写教材,确定识字量的基点。
桑哲在《中日小学教材汉字教学内容编写之比较——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与东京书籍版新〈国语〉为例》一文中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6年级教材
和东京书籍株式会社2004年版新编小学《国语》教材为研究对象,从汉字教学的指导要求、首现汉字的文中处理方式、首现汉字的文末处理方式、生字表的处理方式、汉字知识的相关文章编排、教材中汉字的数量及分布等六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两者在汉字教学的理念、方法及具体程序上的异同,指出日本小学教材在汉字的字量、字序、认知教学、意义教学方面对于我国汉字教学的教材编写的借鉴意义。
张静在《人教社课标实验版教材低中段识字训练序列编排衔接性分析》一文中,从生字学习、汉字知识与识字能力训练、写字训练三个方面分析了小学低段识字的序列性;从汉字音形义联结训练、词汇训练、写字训练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年段字词训练的序列性。作者研究发现,人教社课标实验版教材低中段识字训练总体序列编排基本合理,但具体细节上存在一些问题,如中年段写字上的支架设置笼统、针对性不强,字词系统具体序列性不足等。
二、关于识字写字教学的研究综述
识字写字教学的研究一直是许多语文教育专家、学者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它既有理论思辨的价值,又有指导实践的意义。研究者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论思考和经验总结,分析其长短得失;深入教学一线,开展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剖析现象、分析问题,提供解决的思路和办法;揭示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真实状况和不足之处,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研究如何将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和电脑、多媒体等技术运用于识字写字教学实施的过程等等。
(一)关于识字写字教学方法的研究
汉字是构成汉语体系的基础材料,汉字的识写教学是语文教育教学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汉字的教学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进入新世纪以来,汉字识字写字教学方法更是推陈出新、层出不穷。其中颇有影响的有: 词串识字、情境识字、成语识字、童话识字等。这些方法可能不够成熟和完善,但是它们都能够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有利于学生学习接受、促进学生发展成长的角度出发,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1.词串识字
张庆在《“一专多能”词串识字》一文中分析了“词串识字”所具有的整体性、形象性、可读性三大特点,指出其功能在于“一专多能”,“一专”是指识字写字,它居于第一位;“多能”是指认识事物的功能、审美的功能、增加儿童文化底蕴的功能,还能为发展儿童的阅读能力做好铺垫。
朱家珑、张庆在《词串识字模式研究》一文中指出词串识字模式是对传统的韵语识字的继承和创新,与集中识字、注音识字、字族文识字、分散识字相比较,具有整体性、形象性、可读性的优点,具有识字写字、提高品德修养、认识事物、审美、发展儿童想象力和整合力、潜在的阅读训练等多种功能。2.情境识字
赵蒙成在《情境识字教学法刍议》一文中提出掌握字义是识字的重点,而字义又受到其具体使用环境的制约。语境在识字教学中具有制约汉字意义、规定汉字用法、影响字形掌握的作用,识字教学要在具体语境中进行,要创造出具有生活化、应用性、互动性、趣味性、规范性等特点的语境。3.成语识字
莫彭龄在《识字方法的大胆创新和成功实践——评陈凯“中国成语识字”》一文中指出“中国成语识字”具有教材的成语性,教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这些显著特点与创新之处,其基本的教学结构分为五个部分,即趣味导入、感知韵味,创设情境、感知故事,图文对照、感知故事,演练结合、趣味识字,布置作业、巩固识字。4.童话识字
童革在《童话引读,立体识字,综合发展——小学低年级童话识字教学研究》一文中基于母语习得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及儿童心理学等理论,针对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存在的语言能力发展滞后的问题,提出“听故事——说故事——读故事——演故事——玩故事——汉字”的“六环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以知识技能为中心的训练式教学,构建以言语活动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并建立与之相应的课程评价标准。
(二)关于识字写字教学的调查研究
这类调查研究以识字写字教学的某个方面或某个地区、学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访谈、测试量表等展开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采用SPSS等工具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剖析现状、发现问题、寻求对策。
胡田在《小学低年级汉字笔顺书写现状及对策研究——以青海省西宁市为例》一文中以从青海省西宁市两所小学的一二年级中随机抽取25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发放问卷的方式对他们的汉字笔顺书写现状展开调查,通过统计分析相关数据发现:从性别上看,小学低年级男女生的具体笔顺总分的差异并不显著(sig值为0.186,大于0.05,表示差异不显著),但是女生笔顺总分离散程度比男生大;从年级上看,一二年级学生之间的具体笔顺总分差异很显著(sig值为0.007,小于0.05,表示差异显著),即二年级学生的具体笔顺总分明显要高于一年级学生的总分,但是二年级学生笔顺总分离散程度比一年级的要大。
杨小玲、余振坤在《小学写字教育现状及其反思——基于省级示范校漳州市芗城实验小学写字教育的研究》一文中以芗城实验小学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在保持良好写字距离方面的比例较低,男女生分别只有20.3%和23.0%;在经常保持正确握笔姿势方面,男女生各占51.2%;在写字习惯方面,大多数的学生(83.3%的男生和76.7%的女生)没有写字后检查的习惯;在作业书写满意度方面,绝大多数的学生(男生95.4%、女生97.9%)对自己的作业书写感到满意,但这与家长对此的满意度(91.7%)有较大出入;在写字兴趣方面,因为“自己喜欢”而写字的女生(59.9%)高于男生(39.5%);在写字技巧来源方面,39.6%的女生和43.3%的男生认为是从教师的指导中获得的。
丁道勇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汉字重复与识字效果关系的研究》一文中以宁波市海曙小学一年级四个班共计188名学生作为测试对象,以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科书要求会认的400个汉字作为测试内容,采用SPSS12.0作为统计分析工具,从汉字在教材中的重复方式和充分出现节数两个维度,考察分析汉字的重复与识字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汉字在教材里面的四种重复方式中,“前后都有重复”和“仅后面有重复”的平均误识人数(分别为21.3和24.5)明显低于“仅前面有重复”(49.7)和“前后都没有重复”(49.2)。从皮尔逊相关、双尾T检验、和有效观测数量三个角度考察重复节数与识字效果时,提出要求的“节后重复节数”与四个班的误识人数之间存在极其显著负相关(–0.344),而“节前重复节数”与误识人数之间的相关性则很弱(–0.075),没有达到显著水平(0.01);节后重复由0节增加到2节,可以使识字效果得到极其显著的改善;节后重复由2节增加到6节,可以进一步提升识字效果。
何玉婷在《小学语文识字量调查研究——以南宁市Y小学为例》一文中以王孝玲、陶保平等编制的《小学生识字量测试题库和评价量表》作为调查测试工具,以SPSS 17.0和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作为统计分析工具,对南宁市Y小学一至五年级共计265名学生进行识字量的测试,并采用问卷调查搜集相关资料。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一至五年级测试学生的平均识字量分别为756、1403、2106、2607、2850,基本达到甚至超过国家课程标准的识字量要求;测试班级的学生平均识字量与上海市20世纪90年代的小学生识字量常模相比,两者十分接近;各个年级之间的识字量差异较大,年级间增幅较为明显;识字量受性别差异的影响不大,而在三年级的影响较为显著;识字量与语文成绩的相关程度较高;识字量排名靠前的,其语文成绩一般都好,识字量靠后的,其语文成绩一般较差,但识字量前后10名学生的语文成绩距离在缩小。
(三)关于识字写字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大多阐述、分析识字写字教学的整体现状或某个方面的实际情况,指出其存在的实际问题与缺失,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对策和建议。
卢谦在《识字教学科学性的现状与实践思考》一文中分析了当前小学识字教学“五轻五重”的现状,即重数量轻质量,重字形轻字义,重文字轻文化,重形式轻内涵,重识记轻书写。指出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在于教学目标把握不准,教师缺乏汉字知识,对儿童认知特点了解不深,对不同识字方法的整合运用不够等。进而提出制订科学的识字量和字序,教师掌握相关的汉字学知识,融合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掌握儿童识字的认知规律,遵循识字教学自身规律等五条对策。
易爱香在《小学识字写字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对策》一文中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识字写字教学改革的经验,指出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就汉字的构成来说,就比较重直观性而忽视其艺术性,重字音的拼读而忽视其音韵美,重字义的理解而忽视汉字的情感内涵等;在识字写字教学实践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重识字教学轻写字教学,存在忽视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文化品位等方面的教育的现象。针对上述问题,作者提出开展各种活动,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识字写字教
学的质量和效果;以新课标为导向,促进学生识字写字能力均衡发展; 构建识字写字的评价体系,优化识字写字教学;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识字写字教学等对策。
孙晓军在《小学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剖析了小学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中存在的诸如教师对教材研读不够、挖掘不深,识字教学不科学,教学过于注重形式,关注学情不够等问题及具体表现,提出了识字方法多样化,恰当运用现代化媒体手段,识字教学富于情趣等应对的策略和具体操作方法。
王晶在《小学生语文学习中“识字回生”的研究》一文中以小学三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阐述了“识字回生”的四种类型,即不识、不会写、写错字、写别字及其具体表现。作者又从五个方面,即教师教学方式、汉字自身、学生的认知与学习习惯、教材、家庭与社会,分析了产生“识字回生”现象的原因,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降低小学生“识字回生”率的有效策略,主要包括:教师在教生字时要穿插音、形、义的融合教学,每隔一段时间可以对学过的生字进行音、形、义的综合训练,要改变识字教学的方式,增加其趣味性,帮助学生采用识字卡片、多媒体等,调整教材中的识字量与重现率等等。
苗彦贞在《从小学生错别字看识字教学之应对策略》一文中提出了五种常见的小学生错别字类型,如添加或丢失汉字笔画部件、混淆汉字形似笔画部件、改变汉字部件组合方式、别字泛滥等;分析了存在于小学生错别字背后的根源,如汉字本身结构复杂,难写难认,小学生心智发展尚不成熟,社会生活中不规范用字的影响,教师对识字教学价值取等。提出思想高度重视、保证教学时间,科学运用汉字的构字特点,合理体现识字过程的阶段性,合理设计作业练习、巩固识字等策略。
(四)关于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运用相关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我国学者和研究人员主张将教育学、心理学、文字学等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网络等运用于识字写字教学实践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加强其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从而提高识字写字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王海霞在《语言游戏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应用研究—以山西省灵石县中小学为例》一文中提出将语言游戏理论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渗透性实践策略及其在识字写字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方法,如引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低年级学生要多认少写,要借助工具书和汉语拼音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数量;按照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让学生逐渐用铅笔、钢笔和毛笔练习写字;识字写字要有量的要求,要按照课标的要求进行,不能太少,也不能过多;课堂教学既要设计识字活动,也要设计写字活动等。
史瑜琳在《运用心理学理论 活化汉字教学》一文中从教学内容必须与儿童的心理特征相适应的角度,提出将教学设计从“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采取利用组块教学,提高识字效益;提供记忆线索,加强感性认识;利用加工线索,辨析形近字等方法,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识字的正确性。
崔康柱、罗维亮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汉字动漫化的方法论思考》一文中运用历史还原的方法审视当前的汉字教学,指出了识字环节的缺失之处,提出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运用动漫手段并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还原汉字创造的过程,让儿童在模拟创造汉字的游戏中认识汉字,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和效果。
李爽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效率的研究》一文中通过对银川市四个学校的低年级学生进行测试和教师进行访谈及对相关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指出小学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中存在着诸如识字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传统化,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薄弱,学生识字兴趣逐渐降低,课堂识字效率低课后机械识记,识字回生现象严重等问题。剖析了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源,如教师自身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现代教育技术意识淡薄,重识字,轻能力等,以及低年级学生识字任务重,传统的复习巩固方法机械而单一等原因。由此,作者提出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方式的应用,转变教师观念、进行校内培训,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提高学生识字兴趣,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利用网络资源巩固识字等提高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效率策略。
王云凤在《成长记录袋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应用》一文中指出成长记录袋具有反思性、多元性和及时性的特点,在低年级建立识字写字成长记录袋,从字中找到学生的成长。并且提出其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评价内容,一是识字重“量”,二是写字重“质”。
纵观近十年来国内关于识字写字教学的各类文献,我们发现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教材和教学两个方面。而教材方面侧重于文本的研究,教学方面则倾向于教学方法、问题与对策的研究。但是识字写字教学研究的一些领域和方面还需拓宽、加深,如关于识字写字科学性的研究,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网络与识字写字教学的深度整合,关于识字写字教学资源的挖掘运用,关于校本识字写字教材的编写等等。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起始时期和奠基阶段,识字写字是儿童阅读与写作的基础,对于学生的语言、思维乃至终生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人生聪明识字始”,语文被称为“百科之母”,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说识字写字是语文教育和人生成长的第一块里程碑?
参考文献:
[1]颜海燕.汉代文字教育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6).[2]朱安立.古代识字写字教材的使用及启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3]王露莹.汉字简化与汉字教学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4]张静.人教社课标实验版教材低中段识字训练序列编排衔接性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5]孙聪.小学低段识字教材中生字教学用字分布的合理性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6).[6]杨汉芹,郭华.小学语文教材识字写字编排情况比较研究——以人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3(6).[7]戴元枝.古代识字教材的创新之作——古歙县胡氏《两心一得》[J].黄山学院学报,2012(8).[8]顾月琴.日常生活变迁中的教育——明清时期杂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5).[9]文正东.传统蒙学教材对当今课程改革的启示[J].舟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1).[10]郭长华.从“三百千”看古代蒙学识字教材的科学价值[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11).[11]张静.从古代蒙学教材的演变看当代启蒙教育[J].现代语文,2007(11).[12]陈良松.当代教学理论视野下的古代蒙学读物研究[D].延边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11(5).[13]李良品.试论古代蒙学教材的类型、特点及教育功能[J].甘肃社会科学,2004(3).[14]李维石.我国古代蒙学、启蒙读物变革及传统阅读方法辑要(上)[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7(4).[15]刘晓蓉.小学低年级识字教材研究——以三个版本为例[D].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16]谈儒强.中国传统蒙学教育方法的现代意蕴[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2).[17]邵怀领,陈黎明.中国当代识字教材:现状及建议[J].教育导刊,2014(4).[18]谭建川.中日传统蒙学教材比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19]张庆.“一专多能”词串识字[J].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5(12).[20]朱家珑,张庆.词串识字模式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实践版),2008(1).[21]桑哲.中日小学教材汉字教学内容编写之比较——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与东京书籍版新《国语》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0(7).[22]赵蒙成.情境识字教学法刍议[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23]莫彭龄.识字方法的大胆创新和成功实践——评陈凯“中国成语识字”[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3).[24]童革.童话引读,立体识字,综合发展——小学低年级童话识字教学研究[J].语文建设,2014(2).[25]胡田.小学低年级汉字笔顺书写现状及对策研究——以青海省西宁市为例[D].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6).[26]杨小玲,余振坤.小学写字教育现状及其反思——基于省级示范校漳州市芗城实验小学写字教育的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3(10).[27]丁道勇.小学一年级语文汉字重复与识字效果关系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5(9).[28]何玉婷.小学语文识字量调查研究——以南宁市Y小学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4).[29]苗彦贞.从小学生错别字看识字教学之应对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3(9).[30]卢谦.识字教学科学性的现状与实践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3(11).[31]易爱香.小学识字写字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5).[32]王晶.小学生语文学习中“识字回生”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5).[33]孙晓军.小学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D].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4).[34]王云凤.成长记录袋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0).[35]王海霞.语言游戏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应用研究—以山西省灵石县中小学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5).[36]崔康柱,罗维亮.信息技术条件下汉字动漫化的方法论思考[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1).[37]史瑜琳.运用心理学理论 活化汉字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3).[38]李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效率的研究[D].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5).
第四篇:近十年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综述
近十年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综述
问题
农承华
(广西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
《摘要》考察中学生心理健康壮况极其主要影响因素,目的为了能更好的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为了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提供有力依据,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对减少校园暴力,中学生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因素分析 对策
一.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因素
心理健康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实生活中由于心理障碍影响生理发育、体健康,身影响学习、就业、升学、恋爱、婚姻、生活的事例是不少的。胡春梅(1)认为中学生心理不健康,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的,而且其表现程度不同,原因也各异,但总的原因,不外乎是家庭、学校、社会这三方而的影响。学校是中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所以学校的环境、人际关系、校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意义,要影口威在中学教育中,学生产生心理不健康,主要是因“升学压力”造成吮学业负担过重,脑力得不到应有的休息,使中学生过早的出现神经衰弱,“题海战术”使中学生长期处于紧张和压力之下,产生了情绪上的烦燥不安,而临升学的考验,使中学生长时间的处于紧张和恐慌状,这些都会导致学生产生心理不健康现象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要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必须首先做到心理健康,以积极、乐观、稳定的情绪影响学生,从而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中学生也是如此人能改造社会,但社会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虽然,积极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但其负而影响也确实存在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腐败现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都会对中学生稚嫩的心理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如不及时纠正,就会使中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健康现象,所以要防止中生的心理不健康产生,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而要互相结合起来,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青春期恋爱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其中周东明(2)认为中学生恋爱主要变现为单相思、恋爱、失恋而这三个状况中的影响,单相思学生往往出现情绪不稳定、烦躁、抑郁寡欢、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消瘦等身心状况严重时引起心理和躯体疾病。恋爱中的学生由于得到心理的某种平衡与满足,其心理状况较好。然而中学生的恋情幼稚,相恋终成眷属的十分罕见,失恋是中学生恋爱的必然结果,失恋的打击有时会伴随终生,影响人的一生。单亲家庭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马迎教(3)认为父母离异家庭儿童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弱势群体”,引起了 众多学者的关注。已有研究表明,单亲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突出,个性认知、行为、学习方而出现严重偏差!父母离异之所以会对孩子成长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其根
本原因在于家庭结构破裂导致家庭关系失调,亲子关系以及家庭内部环境发生了消极变化从而成为影响儿童自尊和行为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因而,父母离异会对青少年心理、人格、社会交往、学习带来显著的负而影响。父母的离异已经使子女缺少关爱,而父母离异后再由其他人充当监护者可能会使得子女更加缺少关爱,常感到压抑和苦闷,敌对情绪增强,不良的心理环境易导致心理缺陷和人格障碍。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是子女身心健康发育的必需条件。留守对中学生的影响“留守中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生活、学习的中学在校生。目前,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1亿2千多万,留守儿童达zooo多万,主要集中在农村。由于这些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在监护、教育、生活、心理、品行等方面都容易出现问题,影响健康成长。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轻度及其以上心理问题的占si.io% ,且有显著的学年段差异,初中学生的问题比较突出。刘宗发(4)指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年龄越小表现越是突出,女生比男生更突出。还有研究者认为,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是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他们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父母与孩子分离时间的长短,监护人的 教养方式,留守儿童的性别、年级以及是否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同时冉为真(5)更加认为,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整体上显著低于非留守中学生,主要表现在偏执、敌对、心理不平衡、强迫、学习压力、抑郁等方面;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留守高中生;父母双方在外的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父母一方在外的留守中学生;隔代亲属监护的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父辈亲属监护的留守中学生;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无明显性别差异(6),但女生低于男生。人际关系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人际关系,从广义上看,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中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之间关系的一切方而;从狭义上讲,则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在相互交流中获得各种信息,使生活丰富多彩;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知道自己的特点和形象,完善自我意识;从别人那里学到人际交往技能;在别人而前使自我得到充分的展示从而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
中学时代是青少年生理、心理都发生迅速变化的关键期。中学生与其他群体相比,其心理发展具有独特性。他们处于由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期,自主性和独立性逐渐增强,但是幼稚性和依赖性也同时存在,仍然离不开成人的指导和帮助。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开始不大显露内心,所以往往形成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但是他们又容易对同龄人叶露心扉,付出真挚的感情,所以他们的心理既闭锁又开放。与童年时相比,中学生的社会性增强,其心理活动更多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更重视人际关系,渴望友谊,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7)。同时,中学生的思想非常敏感,容易出现心理波动,冲动偏激。青春期是精神疾病和违法犯罪发生的高峰期。由于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他们的心理健康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人际关系对人们的生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他们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亲子关系、有伴关系和师生关系(8)。
第五篇:近十年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研究综述
近十年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研究综述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史记》的文学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司马迁精心塑造了一大批人物形象,其中不乏有刺客这一群体,《刺客列传》就是他们的合传。当今对《刺客列传》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角度也走向多元,整个研究工作走向纵深。现就《刺客列传》研究现状做简单梳理。
一、刺客成因以及行刺原因探析
从各个层面探析刺客成因及行刺原因,这是研究《刺客列传》较常见的一种角度。其中曹继华的《刺客成因初探》,从环境及气质、变态贵族精神、原始复仇意识、英雄崇拜心理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侠义刺客的形成原因。另外,有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探析刺杀原因,如黄莹等的《试析刺客行为的心理动机》对《刺客列传》进行分析。刺客的心理动机主要是对亲和爱的看重,对尊严的渴望,对道义、名声呢及功业的执着追求。又如《从豫让故事看其行刺的心理动机》,文章通过对豫让不懈的行刺行为的,可以看出其对忠诚的信仰、对自尊的渴望和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这也是支持其行刺行为的原因。
二、解读刺客的精神特点与思想观念
从深层次研究刺客的独特之处,是一种进步。作为刺客,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来展现自己,有精神的,更有思想观念上的的。其中徐裕敏的《从《史记·刺客列传》看战国时刺客的精神特征》通过对刺客行为的分析,认为刺客有重义和好名两个重要的精神特征。他们的精神内涵,不仅包括完成对他人的义务,而且包括对个人价值的积极肯定。也有人从其它方面进行突破,如王涛《论先秦刺客的思想道德观与儒家传统》写到先秦刺客的行为,不仅是“士为知己者死”的简单报恩,还蕴含着最初的“忠信”和“仁义”的思想道德观,其某些积极的方面对儒家传统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解析刺客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是研究文学文本常用的手法。对此,唐红的《在文本解析中复活《史记》中的刺客形象》以文本为基础,从“基本人性”、“深层文化结构”和“特定历史环境”三个层次,将刺客形象层层剥离进行解析。从刺客的悲剧命运来解读刺客形象,展示其价值,这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如《高尚的品格悲剧的命运》从审美的角度解读《史记·刺客列传》武士形象。又如《论《史记·刺客列传》中聂政的悲剧命运所呈现的美学价值》从美学方面再现了刺客形象。
总之,近十年《史记·刺客列传》研究的文章不在少数,研究视角也翻样出新,然而研究大多集中于刺客形成原因、行刺原因,单个人物形象分析等方面,对于刺客人生信仰、精神气质、人物的横向比较以及某些积极方面对后世的影响的研究等稍显薄弱。所以, 《史记·刺客列传》研究方面怎样找到一个更为新颖的视角,将研究在新的层面上全面铺开、向纵深发展是当代研究它的一个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