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巧用教材材料 盘活课堂教学
巧用教材材料 盘活课堂教学
在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到九年级的教材设置中,不管是哪种版本,都会有一些课外类型的知识课题材料,它们融趣味性、科学性、与教育性于一体,是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众所周知,教材中这些教材材料的类型特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以华师大版为例):
(1)教材知识的拓展延伸类.如“64 2有多大?”、“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等.(2)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指导类.如“用分离系数法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面积与代数恒等式”、“勾股定理的‘无字证明’”等.(3)数学史料、生活知识的欣赏与审美类.例如“丢番图的墓志铭与方程”、“美丽的勾股树”、“古建筑中的旋转对称”等.(4)数学知识实际应用的穿插类.如“球赛的出线问题”、“高度的测量”、“生活中的抛物线”等.但是,却因它们存在的空间位置、或教学进度的需要,或被片面认为其教学价值有限等等原因,经常地被执教者与学习者所忽视,不被得以重视.可事实真的如此吗?难道它们真的对于教学策略与教学研究而言,功效真的就那么“渺小”吗?
笔者认为,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若能从中加以灵活分析利用,可以盘活教学课堂,丰富教学手段与教学策略,为教学效果带来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中,利用教材材料来教学的几个案例,供大家共勉:
案例1 将教材材料活用成创设教学情景,多边性激活学生探索的热情与欲望
建构主义强调任何知识都有其赖以产生的背景,知识的获得不是单纯的复制和迁移,只有当学习被放置在运用知识的社会和自然情境中时,有意义学习才可能发生.正如许多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求代数式的值”时,把“有趣的“3 x +1问题””作为情景,先供学生集体交流互动,让学生凭着好动与好思的天性,学习的情趣自然提升,效果显著.又如在学习《勾股定理》中,先是由“美丽的勾股树”课题材料入手,引导学生美学欣赏,带动学习激情,再来引导对于定理的推导学习.等等这样,都是比较直观性,取现于教材课题材料,用尽于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好奇,与愉悦心情来思考与推证、求索,触动学生学习的满足感与自豪感,同时对学生一种能力中再次“整形”与综合提高.可事实也大可未必尽然,如我在教学第1章“走进数学世界”时,这章当中有两个阅读材料,分别为“华罗庚的故事”和“幻方”,这两个都可以作为本章的教学情景,引领学生去有兴趣性探究初中数学的开篇,但也有些可惜的是,相对而言,有的学生对于“幻方”可能就比较陌生了,所以若再取材以用可能还会打击他们的学习兴趣呢.所以我就根据本章教学要求,根据这些课题材料,来个适当改版,作为本章的教学情景,相反地更获得喝彩.我是这样改版与安排:
第一、“华罗庚的故事”书本已有,相信同学们都也已熟知了,那么请大家课外都去搜集一下其他我们也能熟知的数学科学家的故事,人手一个,下一节让我们来共享他们的精彩故事吧.第二、大家也都知道了,数学科学家们都有着让我们佩服的智力,他们能带领我们去分享数学那么多的神奇与奥秘,那么也请大家再去收集一些你自己感觉也十分有趣的,但前提条件你必须也应会领悟到当中奥秘的一些数学趣味或智力题(每人两三个即可),提供出来我们下一节课也一并来分享,让同学们来共同领略一下数学大世界的神奇,也来考考大家的数学本领.就这样,一举而多得,学生们不仅可以在课堂中享受到同学们收集过来的科学故事的精彩,更能参与到数学世界奇妙的探索之中,更重要是激活了学生的课外与课堂的所有学习激情与兴趣,多边性地更有效地完成了本章的教学效果.案例2 将教材材料活用为研究性作业,扩大性激活考查学生们的综合能力
一些课题材料的内容是正文内容的有效补充和拓展,若活以适当改造,成为学生研究性的作业,这样既丰富学生的学习空间,带动他们去交流与创造,激活学生主动探究和知识的延续与升华.如在“高度的测量”课题中,我就把它改造成:要求学生小组行动,测量我们学校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写出可行性报告,并整合出方法方案,以供欣赏与比较?
从小组学生提供过来的方案大致有:(我们可以不妨来共赏一下)
方案1 运用前章所学的“相似”,利用太阳光是平行光原理,与教材中测金字塔例题类似,通过测量标杆及其的影长、旗杆的影长,通过列出对应线段成比例计算来完成.(1)工具:皮尺、标杆.(2)方法:(如图1)利用皮尺分别测得标杆B C′′及其影长A C′′的长、旗杆的影长AC的长.这样旗杆
方案2(1)工具:含30°直角三角板的教学工具、红外线光源、皮尺.(2)方法:(如图2)①把红外光源固定在含30°直角三角板的教学工具的C端,通过水平移动它们,使得红外光源能刚好照到旗杆顶端A.②利用皮尺测量出旗杆底端B与C点之间距离.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计算出旗杆tan30ABBC=?d.怎样,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够丰富了吧,这样既不单完成了如何利用所学知识综合性来解决问题,更主要是调动了学生激趣乐学,同时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策略,把课堂搬到课外,同时更扩大化地调动了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与操控能力,同样精彩.案例3 将教材材料穿插于活用于教学过程中,延续性激活学生参悟数学思想与探究数学知识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中重要的核心的基本知识,是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助推力,而要让学生能够领悟与应用到它们并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形成,但若我们在单一时间反复强化与训练,极易导致学生学习疲劳与逆反心理,最佳方法是应在适宜的时机,采用适当的引导,这样既能逐步提升学生积极性,更能激发主动探索的心理,体验到数学思想与方法带来的乐趣,而在这些课题材料的学习过程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思想方法,它为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供了重要机会.如对于“面积与代数恒等式”课题,我在教学过程中,就是在学习“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开始时,把它穿插于后面教学系列过程中,即分为三步走:
第一、在“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教学以()a bca ba c?+=?+?为情境问题时,就要做到有的放矢,在掌握与应用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法则的同时,也可利用图形(如下图5),有意识性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图形的面积特征观察与领悟,从中参悟数形思想,体验到“无字证明”带来的精妙,激发学生好学与乐学的情感.第二、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到了“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再利用图形的改动变化(如下图6),更深层次引导分析()()ab cdacadbc bd++=+++变化特点规律,培养学生从“变”中看“不变”,主动探究与体会到代数式变换与图形面积之间的转换关系,体会到数形思想的精妙与美感,激活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总之,教材材料也有着其不可估量的教育教学功能,教师若能深入领会教材材料的编写意图与真实价值,根据教材材料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特点,有创造性地使用,不拘形式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有效触动学生,带来学习效果,使数学课上得更有特点,更有创意与精彩.
第二篇:巧用教材
巧用教材,拓展作文空间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任何文章,主要在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等等。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咱们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须有所领会,可以作为练习写作的借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这番话告诉我们:学习语文,不光是要让学生读懂一篇篇文章,更重要的是还要从一篇篇文章中学会习作。小学语文课本里的课文灿若星辰,既有对大自然中春花秋月、风雨雷电的描绘,又有对人与人之间亲情、友情的歌颂;既有对真善美的赞美,又有对假、恶、丑的鞭挞。一篇篇含义隽永,文质兼美的文章,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感得到了升华。然而,我们却往往忽视了课文所蕴含的作文训练功能,忽视了我们身边最好的资源——教材,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课文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其实大家都我们手中的语文课本中的课文,一篇篇都是优秀的范文,是习作的最好蓝本。我认为,只要我们能巧妙地运用好教材资源,将写作训练巧妙渗透于课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以致用,就能极大地拓展作文教学的空间。那么,如何巧妙的使用教材,渗透作文训练,使学生切实从精彩的“范文”中受益,灵活而有效地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一、仿写
仿写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教师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其写作能力。仿写的训练方式包括仿句、仿段、仿篇三种方式。仿句仿段都是为了给仿篇作准备。
1.仿句
模仿例句造句有用词、字数、格式、修辞等方面的限制,比一般造句要难得多。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仿写中发现和掌握各种句子的词语搭配关系以及句式结构特点。如教学朱自清的《匆匆》一课时,我在学生对课文语言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引导学生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模仿课文语言进行创作,促动了学生的心灵体验,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学生仿照文中的句式写下了这样的句子:
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眼前飘过;玩耍的时候,日子从笑声中荡过;写字的时候,日子从笔尖滑过;放风筝的时候,日子随风儿飞走了。
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百花凋谢,有再开的时候。万物来去,生衰有常,时间匆匆,失不复返。谁能告诉我,它匆匆地离去,去了哪里?是天堂,还是乡间林荫?它为何匆匆离去?是谁在呼唤它吗?
日子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地溜走,头也不回,让人无法察觉。它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于是——看电影的时候,时间从屏幕上过去;闲谈的时候,时间从嘴边过去;沉默时,它便从凝视的双眼前过去„„当回头寻找它时,才发现它以去了。
2.仿语言、仿句式的练笔 这对于学生来讲,实际是一种特殊造句训练,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丰富词汇,有利于语文学习和作文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想象能力。这样的仿写每一个年级都可以做。如第二册《小池塘》中有这样一段话,“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鲜红的气球。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弯弯的小船。星星倒影在池塘里,像许多闪亮的珍珠。”这段话语言优美生动,有很大的可仿性,而且内容离学生实际很近。所以,可以作这样的仿写处理,老师可以先出示一些可以倒映在池塘里的事物的图片,让学生进行想象填空:()倒映在池塘里,像(),由扶到放,最后让学生想象别的事物进行仿写。我们每一个年级的每一篇课文中,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可以用作仿写范例的精美句子,只要我们能坚持不懈的做,学生的写话能力肯定有所提高。3.仿段
教材中的选文,大多都有精彩的片断,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学以致用。课文中的开头、结尾、人物的肖像、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人物心理的刻画,自然环境的描写等,都可以用来进行段的仿写。如《翠鸟》一课,课文第一段作者从爪子、羽毛、眼睛、嘴巴四个方面把翠鸟描写得栩栩如生。教学时我让学生模仿这一段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写法,来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这一训练使学生的新学知识得到当堂巩固。文章因片断而精彩,经过长期的片断仿写,学生定会写出精彩的篇章。4.仿段落结构的练笔
段落是文章构成的基本单位,所以,多开展一些仿写段落结构的小练笔,这是完成作文教学的必要措施。大家知道,文章段的构成方式很多,但最基本的段落构成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如总分式、承接式。在五年级的课文《早》中,有这样一段话:“第三自然段。”通过辅导阅读,学生掌握了这个的段落是通过不同方位的事物来描写三味书屋的。这时我们就可以布置大家以“我们的教室”为中心,抓住教室的不同方位的事物仿写一段话。通过练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承接式”段落的构成特点,更好地训练了按一定的方位顺序描写一处景物的方法。
5.仿篇
仿篇的课文中,能提供学生仿写的范例很多。课文都是些名人名作,规范语言示范,但并不是所所有的名篇佳都是小学生仿写的范例。必须选择有价值,更接近学生生活,学生能理解的,如写地方的有《美丽的小兴安岭》、《海滨小城》等,写物的有《我爱故乡的杨梅》、《荷花》。这些课文浅显易懂,联系生活实际也能理解,堪称是仿写的好范例。对于学生来讲阅读的起点是课文,而写作则是在阅读课文基础上的知识、技能的迁移,两者相辅相成。而篇的仿写,主要是从文章的结构和写法上进行模仿。因此教师只有通过在课文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思路,弄清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一步一步把文章写下来的,各段之间又是怎样联系衔接的,分析清楚文章的结构,学生才能在学习别人文章写作层次安排的基础上,感知、理解,最后才会把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之中,才能具有谋局布篇的能力。如《桂林山水》一课,其文章层次清晰,结构完整。全文是按总——分——总的文章结构写的。第二节和第三节,采取了基本相同的结构和句式,表现了一种整齐的美,写法上很具特色。因此教师在教学此类课文时,就应重点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分析本文的结构模式,以此让学生来掌握这种写作方法,并进行有效的仿写。
二、提供直观想象的画面,丰富学生的想象。
小学生在阅读理解或表达内容的时候,经常需要图画作为支柱。否则,描述或想象就感到困难。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仅仅从文字的描述上,他们有时并不能够准确深入地理解文章的精妙之处。比如在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一文的过程中,这,是一偏优美的散文诗,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大树和叶子的外形之美和内在之美,再由物及人,由“大树”和“叶子”想到了人,想到了人的生活,启迪人们要学习叶子那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的语言清新自然,描绘了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能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想。这么一篇意境优美、内涵丰富的文章,如果不能让学生深入地体会,那将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但是从三年级小朋友的审美能力来看,仅仅依靠文字的叙述还很难体会到这样的境界。所以文中的插图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工具,它给学生提供了直接的观察,同时也提供了鲜亮的视觉冲击。学生一下就能够体会到大树和叶子的外在美,然后我们通过找重点词,重点句,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这片郁郁葱葱的美就更能深刻地留在小朋友的脑海中,这时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就加强了他们对课文的感受能力,他们能够感受到因为每一片叶子为大树作出了无私的贡献,大树才那么茁壮、葱翠。我们再由浅入深地加以引导,学生对文章中所渗透的这份美的感悟就容易多了。在我们的小语教材中,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数不胜数,如《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等等,精美的课文插图都能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画面,让这些美丽的景色在学生的想象王国中留下深深的印记,并在潜移默化中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所以我们如果充分运用好了这些资源,对我们的教学是很大的帮助,同时对丰富学生的想象,提高感悟能力也有促进。教学《圆明园的毁灭》,在学习介绍圆明园景点的第3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把“蓬岛瑶台”、“武陵春色”、“平湖秋月”等景点进行了具体的描写,学生们写得精彩,读得生动,为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中可估量的损失”这一中心奠定了情感基础。我想,语文老师如果善于抓住课文中的这些空白,经常性地训练学生在文本品读中展开合理的想象,扩展情节,并把想到的内容用嘴说出来,用笔写出来,一定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书面表达能力。
三、巧借课文“空白”展开想象,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课文是从一些长篇文学作品中选取的章节、片段,还有不少课文的结尾言简意赅,内涵丰富,让人读来感觉到文已完而意味尽。老师在教学中,如果能适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续写文尾,就可以让学生在体验当作家的滋味中锻炼自己的想象、表达能力。抓住文中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课文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叙述描写留有发挥余地的地方。这种“空白”往往存在于词、句、段、画中,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师可借助教材中的内容,适时地鼓励和引导学生围绕文章中心抓住这些“空白”,进行合理构思,补充省略的情节,进行再造想象。这样既充分利用了手头的教材,又能借助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习作的灵感和欲望。`在学习《掌声》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我引导学生去体会:英子在犹豫什么?她会想什么?上去会怎么样?如果不上去呢?她的眼圈为什么红红的?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到了英子此时此刻的矛盾心理,也从中感受到以后要体贴关心残疾人,尊重同学,不随便奚落别人。这很好地补充了课文空白点,学生的口语表达也得到了锻炼。课后我让学生做小练笔写下来。我班的同学这样写道: 英子对大家说:“谢谢你们,你们的掌声给我带来了自信,我不愿意让同学们看见我的腿,我怕同学们嘲笑我,现在我明白了,不管是残疾人或正常人都应该鼓起勇气来面对生活。另外,同学们还教我跳舞、做游戏,他们使我更加自信,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掌声的!”
接着,我让同学们再进行合理的构思,发挥想象,想想英子以后的在校生活,同学们这样写到:
A.读中学以后,有一次,班里的老师又让同学们轮流上台讲故事。轮到英子了,在一刹那,教室里响起了响亮的掌声。英子豪不犹豫地走向讲台,因为她想起:上小学时,同学们并没有轻视自已,却为她而响起了阵阵掌声。英子不慌不忙地走到讲台前,轻松地开始描述自已的一个小故事。她讲得有声有色,说得也十分流利,连平时爱在上课时故意玩游戏的同学都全神贯注地听了起来。当“谢谢大家”刚从英子嘴里脱口而出时,热烈的鼓掌声就早已回荡漾在教室了。此时此刻,英子带着微笑愉快地走下了讲台。
B.放学了,校门口传来银铃般的笑声,仔细一看,嘿!正是英子和伙伴们在游戏说笑呢!远处那夕阳的金光,是多么光辉、灿烂,但它却永远也比不上英子那愉快的笑容。
C.读中学以后,有一次,班里的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台讲故事。轮到英子了,她果断地站了起来,嘴角微微往上扬,露出俏皮的笑容,眼里充满了自信,和小学时那个自卑的英子简直判若两人。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开始讲述自己的一个小故事。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就在英子说完最后一个字时,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这掌声热烈而持久。
D.英子长大后,成就了一番事业。当记者问她成功的秘决时,英子说:“是自信。身体的缺陷并不可怕,只要你的内心是强大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对自己说:我能行!”
E.读中学后,有一次,班里的老师又让同学轮流上台讲故事。轮到英子了,他快速的站了起来,并面带微笑,一摇一晃的走上了讲台。紧接着,她讲起了一个故事。讲故事时,有的地方让同学们哈哈大笑,使教室里的气氛十分活跃。她讲的绘声绘色,又十分流利。讲完了后,同学们好久才回过神来,并报以热烈的掌声,甚至一些顽皮的男生突然站起来叫好呢!英子在这片掌声中激动地走下讲台,对同学们说“谢谢大家。”
四、多种尝试,多向改写。
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都很适合改写,如把第一人称的写法,改写成第二、三人称;把直接叙述的方式,改成倒叙的手法;把诗歌的体裁改写成散文或记叙文;把说明文改写成生动的自我介绍等等。学生们在多向改写的尝试中,加深的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从中学会了多种形式的作文方法。一举多得。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重新表达,如改变叙述顺序,改变人称等,如此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准确程度和深度,又强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可谓一举两得。如学习了《鲸》《只有一个地球》《太阳》等此类课文后,我让学生以第一人称分别写了鲸、地球、太阳等的《自我介绍》,这样就把课文语言内化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改换文体也是一种改写方法。比如,把课文中的诗词改写成记叙文。如李白的《赠汪伦》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赠别诗。这首诗为学生想象的自由驰骋提供了依据。我指导学生把这首古诗改写成现代文,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场景,透过字里行间品味诗人的情感,学生写出的习作别有情趣。又如《忆江南》《清平乐.村居》等词也都可改写成记叙文。一首清新的儿童诗,我让学生改写成散文,效果不错。这是我班同学改写《忆江南》的一段文章:
雨后,天睛了。彩虹桥架在明亮的天空,赤脚走在狭窄的泥路上,软绵绵的漏雨从脚趾缝里钻出来,让人感到无比惬意。路的两旁,小草钻出松针似的小脑袋,抬头看这个奇妙的世界。小白菊羞涩地微笑着,两只凤蝶儿绕着它飞呀飞。看!山间那移动的暗绿是什么?哦,云朵正在散步呢。
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了不少古诗,有的还配有插图。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在自读自悟,读懂诗意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变画为话,变诗为文,让学生从诗内走到诗外,感受诗景的美,体验诗意的深。如在教学《村居》一诗时,我就抓住“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让学生在通过看动画,回忆叙述春天的美景后,抓住重点的“草”、“莺”、“柳”等景物来描绘自己眼里的春天,现场练笔,读写结合,一段段美妙的文字点亮了课堂。
“公园里的小草听到春姑娘在呼唤它,于是使劲地钻出地面,可又被头顶上的小石子给挡住了道路,小草不怕困难,勇敢地挺出了头,把小石子挤到了一边,高兴地晒着温暖的日光浴。”
“春娃娃飞到了花园里,落到了小花上,拿起金黄色的画笔,把迎春花涂成金黄色,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金灿灿的,又拿起粉红色的画笔,把桃花涂成粉红色,然后又拿起白色的画笔,把梨花涂得雪白雪白„„一朵朵,一枝枝,一簇簇,挂满枝头,黄赛金,红似火,粉如霞,白如雪,大自然被织成了一张五彩缤纷的花毯。” 不止《村居》、《清明》、《惠崇春江晓景》、《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等都有值得让学生去想象,去描绘的诗句。学生在课堂上,用笔写画面,用心悟诗意,既锻炼了习作能力,又能充分地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无穷魅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如果我们每位语文老师都能不断探索,大胆尝试,遵循课标理念,扎扎实实地用好、用足语文课本,我想,学生的写作素材与写作兴趣就会如长江之水,绵绵不绝。我们老师只要灵活运用教材,创造性地指导,我相信,用我们的智慧会为学生个性化作文的形成托起一片蔚蓝的晴空,我们的学生就一定能将作文当成一件开心的事,并在不断的作文体验中快乐成长!
第三篇:高考作文巧用教材
高考作文:巧用教材成佳作
阅读获得知识,知识改变命运;写作提炼思想,思想升华品味。教材是一座富矿,是鲜活的例子,是可供二度创作的不竭源泉。对课文进行提炼,既是对教材的深度挖掘,也是较好的素材积累方法,可解决写作时“无米下锅”的难题。往年高考,许多考生以教材为“源头活水”,或移花接木,或故事新编,或套用形式,写出了《〈孔雀东南飞〉新传》、《阿Q新传》、《朱贵开店》等满分作文。由此,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挖掘教材富矿,也可让我们扬帆远航!
1.评价主人公的品行
元代白朴说,“从来好事天生险,自古瓜儿苦后甜”。进入史册的人物没有哪位是一帆风顺的。知难而进,方显男儿本色。
擎天一柱映日月
有人说,你这样的大人才,要几千年才能出现一个。姑且不谈你独步当世的文才,只论你一生被贬七次而未倒下的铮铮铁骨便可流芳百世。
谈到人才,我们会想到挽狂澜于既倒、救国于将倾的烛之武,会思念高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会敬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曹刿,会羡慕中途辍学志攀科学高峰的比尔•盖茨,会感谢白手起家心系故土的李嘉诚„„
统率三军、保家卫国的将军是人才,面对昏黄油灯、点燃一村希望的教师是人才。人才易遭妒忌,所以,杨修死不瞑目,岳飞遭冤无力回天,韩信被辱强忍泪水„„但是,这毕竟是特例,我们也感受到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震撼!
人才的成长、成熟、成名、成功,离不开伯乐的发现,离不开领导的提携,离不开和谐的环境,离不开自我的奋起,离不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
坡公,你有旷世之才,却命运多舛,你,无比羡慕周瑜幸逢明主,大展才华,“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纵然如此,但你没有唉声叹气,每次被贬,你都以另一种别样的方式站起,你如擎天一柱,映照日月,鼓励后人!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之提炼
思路点拨:以苏轼的遭遇为发散点,联系古今中外事例,评价知难而进精神的价值。
实用范围:可用于写作“逆境出人才”“人才与伯乐”“男儿当自强”等话题。
2.评价主人公的重要影响
在历史长河里,有太多太多灿若明星的伟大人物,或经天纬地或安邦定国,或保家卫国英勇献身,或为国为民以死相谏,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或清正廉洁万民歌颂,或文章锦绣
留下美名,或尽忠尽孝情动天地。许多人,为此成就了中国历史的某些章节,走进了我们的教材。
千古人间一伟男
你,活着时,忧国忧民,刚正不阿,高风亮节;你,逝世后,人民哀惋,山河呜咽,永垂不朽!你用行动,诠释了忠臣的要义;你用赤诚,写就华章,留下千古美名,你丰富了中国的历史!你真是千古人间一伟男!通过《离骚》,仿佛能够听到你跨越历史的呐喊!你在汨罗江边纵身一跳后,后人发出了真切的悼念,“路漫漫兮,汨罗江畔,一曲骚歌空逝去;泪潸潸也,衣冠冢旁,此间古色独怆然”。读来令人感伤,想来何等精辟。
——屈原《离骚》之提炼
思路点拨:概述主人公的重要贡献,用第二人称便于抒情。
实用范围:可用于写作“生命的价值”“人生坐标”“人才与国家”等话题。
3.评价主人公背后的制度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兴衰荣辱与生命价值,往往与他或她生活的时代、环境和社会制度密切相关,为此,我们在做课文提炼时,可以评价严酷的制度,今昔对比,让人们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生活在今天这个和谐的国度里是何等幸运。
一曲挽歌留后世凄美无限断人肠
梁祝化蝶,以死殉情,让人扼腕;兰芝投井,仲卿自缢,使人挥泪。为何有情人不能成眷属?为什么鸳鸯不成双?这一切,都是严酷制度酿的祸,这都是家长横加干涉写成的悲歌!如果,如果父母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理解,或许会是另一种结果。虽说凄美也是一种美,但总让人难过!想今天,恋爱自主,婚姻自由,老人丧偶再续黄昏恋,决不是虚构的传说!
思路点拨:分析产生悲剧的社会根源,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他或她产生共鸣,注重情感抒发,以情感人。
实用范围:可用于写作“我的命运我做主”“女性解放”“婚姻自由”等话题。
4.评价主人公的功过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虽说“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但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时代不同的人站在不同角度,会对同一个人做出不同的评价。在这方面,被评价对象曹操就是一个典型。
现在的高考作文评价标准更趋人性化,只要考生能够自圆其说,有一定道理即可。更强调文章要“文中有我”,要观点鲜明,即使观点有欠推敲,也比没有观点强。当然不能瞎编乱造,颠倒黑白。为此,评价主人公的功过是非,对传统的一些观点进行重新解读,也不失
为一种好方法。
问世间,哪有十全十美的英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你,处在乱世的风口浪尖,立乱世而冷静,经风雨而泰然,文韬武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你,求贤若渴,唯才是举,“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便是你坦诚的告白。你,慨叹人生苦短,当惜时如金,奋发有为,高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低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你,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聚贤才,立志统一中国,不是英雄是什么?
固然,你过去曾受不少历史学家的唾骂,称你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虽然你也说过“能我负人,毋人负我”这样要不得的话,但瑕不掩玉。你最初“举义兵以诛**”,辞大将军衔以让袁绍。不愿加害刘备,自称“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综观你的一生,你篡权但并未篡位,有机会有能力登基称帝,但你并未付诸行动,在我看来,这难道不是你一生中的又一亮点?
问世间,哪有十全十美的英雄?
——曹操《短歌行》之提炼
思路点拨:站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独特感受,提炼观点,不偏激,不歪曲,告诉他人自己心中被评价对象的形象。
实用范围:可用于写作人物评价类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等话题。
5.评论主人公的行为表现价值
人物形象分析,离不开对他们的行为评价,为此,我们可围绕此点展开提炼。
面临不幸婚姻,勇敢说“不”
爱情,一个永远常新的话题;初恋,一首永远让人怀想的金曲;婚姻,有人欢喜有人愁的难解方程。
她,一个温柔的女孩;她,一个热烈的女郎;她,一个勤劳的女子;她,一个理智的女性;她,一个勇敢的女同胞。初恋时刻,两情相悦,无限甜蜜,“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心地善良,善解人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思念恋人;“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和“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婚后先甜后苦,突遭打击;丈夫情变,毅然决绝,“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和“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呈现冷静与清醒。氓的背叛,她与之决绝,寻求自我解放,在那个久远的年代何其壮美和可贵。
有人说,婚姻是金色的鸟笼,外面的想进去,里面的想出来。新时代的女同胞们,如果面临婚姻不幸,请勇敢说“不”。
——《卫风•氓》之提炼
思路点拨:抓住主人公的行为表现,挖掘潜在价值,生发开去。
实用范围:可用于写作“自我觉醒”“家庭和谐”“男女平等”等话题。
6.挖掘典故,格言新说
古人写作,善用典故,典故包孕浓厚的文化气息,值得挖掘和再次使用。格言包含历史的厚重,也折射思想的灵光。随着时代的前进,有些格言的寓意也发生了变化,换个角度看格言,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唤醒我们懒惰的思维,烛照我们前行的道路。
挖掘典故,格言新说,这种方法,不着眼全篇课文,只选取课本中的某一句格言或典故进行逆向思考,颠覆传统观点,打开创新这扇窗口,在传统中开凿新的思路,续写新的篇章。这种方法,不能颠倒黑白,是非不分,哗众取宠,要用发展和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观点要有利有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美娱人。
一屋不扫,可以扫天下
谁是巨无霸?谁是万能者?
特别的日子特别的故事,注定要流芳百世。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蕃,独居之室龌龊不堪,他父亲的好友薛勤见状批评道:“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却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这一老一少的对话,没有高下之分,但有境界之别。前者志向远大,后者关注细节。思路决定出路,深邃大气;细节决定成败,精辟可行。陈蕃了不起,薛勤则睿智。薛勤的反驳,是对传统的坚守;陈蕃的表白,是对规则的革新。
量变到质变,任何大事都从小事做起,小事不愿做,不屑做,不去做,大事就只能成为空想,这也被人们奉为真理。但,社会需要改革,规则需要打破,时代呼唤创新!
薛勤年长,洞察世事,历练丰富,强调“稳”。陈蕃年幼,一如朝阳,充满活力,勇于“闯”。所谓“闯”即是打破一定的陈规,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闯出一条柳暗花明的新天地。电视剧《闯关东》牵动亿万观众的不正是朱开山放眼关外,敢于打破陈规的精神吗?邓小平审时度势,在南海画了一个圈,不是将过去的小渔村变成了今天的大都市吗?
现在,社会分工精细化,我们用不着事必躬亲,也不可能事必躬亲。扫一屋扫天下都需要,但没有必要“拉郎配”,强行将两者结合起来,强求先扫一屋再扫天下。能扫一屋的扫好一屋,可扫天下的尽力去扫。如果造原子弹的去卖茶叶蛋,那是时代的悲哀。具体扫什么,首先得全面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定位,不论身处何处,尽职就好。
事必躬亲,并非全是好事。智绝诸葛亮不放心百官,事无巨细,疲劳过度,54岁即早逝。壮志未酬身先死,留下百代叹息!
不扫一屋,并非否定起源之地,并非抛弃基础步骤和初始环节,而是以此为依托,推行拿来主义,善于借鉴学习,争取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因为时不我待,机会不容错过!我们必须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
机会来临,当不顾小节。如不放眼世界,就会落后百年。当今世界,科技瞬息万变,眨眼功夫,卫星上天,产品换代。要是比尔•盖茨等大学毕业后才创业,世界将失去一抹亮丽的传奇!要是马云不瞅准机会成立阿里巴巴,中国就缺少个人创业的神话!要是牛根生不在夹缝中发现商机,又如何谱写乳业发展的辉煌?
扫与不扫,关键要善于取舍,分个轻重缓急。不管扫一屋还是扫天下,都要持续的行动,不能光说不干,行动远比口号重要。一代名士陈蕃即是典范。他勤于学习,官至太傅;他为民请命,力扫时弊,不避强权,犯颜强谏,赏才荐才,留下“徐孺下陈蕃之榻”的美名。
古往今来,凡成就大事者,必有所为有所不为。
——王勃《滕王阁序》之提炼
思路点拨:换个角度,逆向思考,颠覆传统观点。
实用范围:可用于写作“细节决定成败”“志向与成就”“基础与发展”“传统与革新”“自信与未来”“局部与整体”等话题。
课文提炼,既要结合教材,又要跳出教材;既是以教材为基础的二度创作,又是一种思维训练和素材积累之良法。
第四篇:盘活课堂教学是门艺术
盘活课堂教学是门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教育名言:“要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要跟自己的同事即其他课程的教师展开竞赛。”
亲身参与“教学大比武”活动,我也和自己的同事即其他课程的教师在教学大比武这个舞台上展开了竞赛,领略到了身边各位同事各俱千秋的教学绝活,自己觉得受益匪浅,借他山之玉,补自己之疏漏,特别是在盘活课堂教学这着棋上,他们各有高招,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试着列举一二,解析下课堂教学方面如何盘活的几点思路。
一、师生要有水乳交融的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交流是实现其他教学目标的长效催化剂,也是保证教学目标能够得到认同的基础。
教学过程中师生水乳交融的情感,是每个教师平时一点一滴凝聚成的一笔无形的教学资产,他是我们盘活课堂教学首要条件。在这个基础上提升教学课堂效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的情感体验里,既有由教学工作本身的进展而体验到的欣喜、愉快、兴奋、激动、惊讶、烦恼、焦急、忧愁,也有师生间难以避免的个人情感关系,如喜爱、敬佩、厌烦、憎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积极情感的作用,并利用这种积极情感促进教学。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的重视、关怀、理解,形成学生对教师的积极情感。课堂教学的师生情感交流,也有利于教师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投入是一种自变量、容易被人察觉,课堂教学的反馈是师生共同活动的结果,它使教师产生情感体验,这是一种因变量。一堂课下来,教师感到心力交瘁,疲惫不堪,怒气冲天,即使勉强“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损伤了教师的身心健康,也不是一堂好课。相反,一堂课下来,教师很振奋,感到精神上的满足,对学生、对教材以及对自己有了新的理解,感到头脑充实,这将产生无穷的内在动力。
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来激发并满足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兴趣,比教学方法还要重要的是师生之间有没有水乳交融的情感。
二、教师要善于点爆智慧的火花
在学生的眼里,会点爆智慧的火花的教师一定会有令人仰慕的人格魅力,一定是幽默和智慧兼容的现代达人,更体现在他高深的教学素养。
课堂的学习主体理应是学生。课堂上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教学艺术、驾驭教材能力和与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是学习的主持人、启发者、引导者、参与者,不是领导者、填鸭者、牵牛者(用问题牵引着学生的思维指向,把“对话”当作“问答”)、旁观者。
1、创设情景导入,充满趣味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教师应注重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渲染气氛,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想听下去,急于听下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进入最佳求知状态。历史与社会教材的每一单元和每一篇首,都有一段简短的篇章页和课前语,其主要作用是介绍本单元或本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教师可以此导入,为学生接受新知识打下基础。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重新创设情景。
2、互动提问串串香,独具风味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是一种用精、用巧的艺术。那么,如何精巧设问,使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呢?
首先要捕捉提问的最佳时机。俗话说:“问得好,不如问得巧。”在教学中,只有在最佳时机提问效果才最好。所谓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的时候,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对教师的提问能入耳入脑。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的“小世界”,既需要教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问的时机,也需要教师巧于引发、善于创设,真正使学生在老师灵活自如的点拨下“活”起来。
其次是讲究提问的形式灵活,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融合,学而不问就难以长进。教师的提问要能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因此,要注意提问形式的灵活性、多样性、新颖性。
再就是要控制提问的量度难度,课堂提问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和课堂教学规律,因此,要控制课堂提问的“度”,一是难易的“度”,二是数量的“度”。
3、课堂因“意外”而精彩,令人回味
教学不可能尽善尽美、滴水不漏的。面对新课程的课堂,时时都会遭遇“意外”。作为教师,就应该多一双慧眼,及时捕捉课堂教学的意外信息,点击“不和谐”声音,盘活“现场性”资源,这样才能化“意外”为精彩。
三、教师会巧用现代化的媒体
在课堂教学中,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适当地选用多媒体,能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动感和趣味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高效化。
现代化的媒体手段是个好东西,它解放和拓展了教师在教学行为上的不足,但高效率的课堂使用现代化的媒体一定要精当,要保证它是为了有助于突破课堂上的难点和重点,特别是我们教师在媒体课件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使用不当,不仅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还成为画蛇添足的累赘。
再是教学媒体的选用要适合教育对象。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时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特征。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有赖于选择恰当的教学媒体帮助学生做出学习反应,教学对象不同,他们对教学媒体做出的学习反应也各不相同,依据教学对象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媒体,这样才能优化教学效果。如,初中低年级的学生其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初中高年级的学生则以逻辑思维为主,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反应、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时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特征。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既符合学生求新好奇的认知心理,又可以成为教师控制教学节奏和调动学生有意注意的有效手段。
盘活课堂教学,精彩不用预约,盘活起来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盘活起来的课堂才能叫课堂教学锦上添花。课堂教学的精彩与活跃,在于教师艺术地进行教学调控,而且是教师必备的三项能力即设计能力、调控能力、评估能力,其中调控最难把握的,因而也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教师不仅要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还要教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让智慧生花,预防突发情况的发生,只有掌握好课堂教学调控,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如鱼得水,让课堂活起来。
第五篇:盘活教材资源 提高作文水平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较难解决的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写出文质兼美,富有个性,具有创意表达的文章,是当前语文老师探索的重要课题。
挖掘教材资源 提高作文水平
内容摘要:在作文教学的研究中,我们关注了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将目光投向各处,从生活中、自然环境中去寻找习作的各类资源,以期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培养观察和表达的习惯。然而我们忽视了教材的价值,忽视了作为佳作被吸呐入课本的这些文字本身的对学生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能力的指导作用。深入挖掘教材,会发现其中的许多材料十分适合指导学生学习习作的技巧。只是安排得较为零散,要利用好这些资源,教师要先对文本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扎实的指导训练中增强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挖掘 整合 课本资源 有效性
作文有三难,一没兴趣,二没东西写,三不懂得技巧。其中,对当前中学生而言,最突出的是第二个。究其原因是他们的仓库储备素材太少。固然,观察生活,是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阅读课外书籍,借鉴别人文章资源也是积累素材的好方法,但多角度挖掘教材,盘活教材资源,培养学生感情,不失为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既方便又实惠的捷径。中学语文教材入选的文章大都是名家精品,无论是丰富多彩的写作形式,还是精妙丰富的内容,都值得学生学习借鉴,还可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
一、从教材中积累典型素材
被吸呐入课本的作品,都是经过了专家的精挑细选,大多是有思想价值的名家名作,有的甚至是千古名篇,它给我们提供了优秀的精神食粮,同时又给我们留足了极具典型性的作文素材。
在教材里,我们见识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世情怀,柳宗元被贬永州寄情于山水之间的忧郁与彷徨,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憎态度,在沈复的《幼年记趣》里,那充满童真的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把我们带回了童年;在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借书苦读、疾行雪谷、不羡舍生的情景让我们体会到求学的艰难;诸葛亮《出师表》中,广开言路、赏罚公平、亲贤远佞建议让我们看到了两朝开济老臣之心。不同主题的单元,让我们积累了不同主题的素材。《长征之歌》主题单元,有的是诗歌,放声讴歌长征和红军战士的钢铁意志,有的是回忆录,真实记录了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有的是小说,刻画了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有的是电视剧本,逼真的再现长征途中的动人情景。读这些课文,就如同走一走长征之路,会更深刻的理解长征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伟大的民族精神。“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阅读爱国情怀主题单元的课文,倾听风烛残年的海外游子的心声,体会被剥夺使用母语权利的亡国者的痛楚,品味著名科学家始终眷恋着祖国的深情,领悟志士仁人面对山河破碎而壮志难酬的忧愤,感受古代外交家维护国家尊严、不辱使命的凛然正气。“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至爱亲情,血浓于水。慈爱、恩爱、关爱、孝悌,渗透在浓浓的亲情之中。在至爱亲情主题单元,一个背影,熔铸了深深的父爱,甜甜的泥土,蕴含着和暖的春晖,人琴俱亡,展现了兄弟的手足之情,优厚的条件,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江山多娇》主题单元带我们访名山大川,写真切感受。西双版纳的密林里,神奇秀丽;海峡那边的阿里山上,风光如画;古人笔下的小石潭,水清境优;黄州承天寺,积水空明;世界著名水城威尼斯,别具魅力,自有神韵。一山一林,一潭一溪,莫不使你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大自然是奇异美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鸟一兽,和谐的自然组合,构成了人类生存的最佳环境。在人与环境主题单元的课文中,我们倾听大自然的呼声,谴责愚氓的恶性
如湖南2006年高考满分作文《谈意气》“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
再如2006年山东高考优秀作文《窗棂边的栀子花》“你是否羡慕过东坡的人生?是啊,他乐游赤壁,醉饮山林,写下光照千秋的激昂文字。然而,你是否看到他内心的累累伤痕?作为一个人,他肩负着出将入相,封妻荫子的期许,却接连惨遭贬谪。是啊,你把苏轼生命中的伤痛忽略了,只看到了他的光环,看到了世人对他的敬重与赞扬,于是羡慕他的生命,于是恨自己生命的苍白乏味。你何时才懂得去欣赏自己,去嗅一下窗棂旁栀子花的芬芳?你是否羡慕过陶渊明的人生?是啊,他归隐田园,品乡间淡酒,观风中寒菊,活得多么潇洒自在!然而,你是否感受到他内心的无奈?”
这些成功佳作无不雄辩地证明:多角度探究课文可以让作文熠熠生辉。其实,教材的很多文章都可以进行多角度探究,提高思辨能力,为写好作文积累素材。
大家熟知的莫泊桑的《项链》,它不仅可以用来证明2001年的高考作文话题“诚信”,还可以证明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2003年的“感情亲疏与认知”、2004年的“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2005年的“铭记与忘记”、2006年广东卷作文题“雕刻心中的天使”。玛蒂尔德本可以随便买一挂项链还给佛来思节夫人,但她没有,而是以自己十年的含辛茹苦和年轻美丽为代价赔偿一条真正的钻石项链,试想风行以貌取人的当时社会,对玛蒂尔德来说,她是多么的不容易呀,如果不是她心中的诚信,她能做到吗?面对丢失借来的项链,玛蒂尔德有多种选择: 偿还,替换,逃跑,隐姓埋名,不还(因为项链是假的),甚至还可以赖帐;但她却选择了十年的含辛茹苦偿还本不该的债务,这一选择难道没有触及她的心灵吗?玛蒂尔德为了一个晚上的令人倾倒丢失了从朋友那里借来的钻石项链,对她来说可谓是天塌下来的挫折,但她却勇敢地面对,“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就设法偿还。”她没有放大痛苦,在挫折面前,她以自己的实际能力完成了人生痛苦的一大跨越。在十年的含辛茹苦中,玛蒂尔德始终铭记的是一个“信”字,忘记的是生活的艰辛和容颜的衰老带来的痛苦。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雕刻着她心中的天使,那个天使就是做人信字为本。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不仅能积累丰厚的写作素材,还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探究问题,提高思辨能力。其实,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可以做这样的分析,关键是我们语文教师如何引导。
在传统道德严重缺失的今天,蜜罐里长大的独生子女,对很多事情严重缺乏感动,没有了自己的感动,何来感动他人的文章呢?其实,独生子女们并不是没有感动的能力,而是我们缺少感恩教育。李阳来我校讲学的一个场景至今令我不能释怀,当李阳用饱含深情而又富有磁性的声音、以极度煽情的情景再现方式谈到孩子们父母的艰辛,当时全场近5000学生全都泪流满面,当然,李阳很会煽情,他以李阳方式让孩子们感动。反思我们的教育除了空谈的大道理和无休无止的题海,还有什么呢?为此,我们的中学课堂必须加强感恩教育,尤其是语文课堂,挖掘丰富的课文资源,强化传统道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智”教育,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时刻以一颗感恩的心对待一切事物,一切事情。如学习《失街亭》可以让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结合初中学过的《出师表》研究性探究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三分天下,建立蜀汉王国;而刘备过世,扶不起的阿斗刘禅沉湎于酒色,蜀国日渐衰弱,诸葛亮奋其一生的才智辅佐阿斗富国强兵,努力完成刘备统一中国的夙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终究未能改变蜀国灭亡的命运。按诸葛亮的才智统治小小的蜀国绰绰有余,他完全可以取而代之,建设强大的蜀国,或许还能更好地完成刘备的夙愿,但他没有,为什么?因为诸葛亮怀揣的是“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和一颗感恩的心。教师以此为引发点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知恩图报的人生信念。当然,教师要进行感恩教育,必须投入自己的情感。
只要我们教师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用激情的语言,和学生架起交流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激情,点燃学生心灵的圣火,拨动学生生命的琴弦,学生自然慢慢学会感恩,学生有了感恩的心,写文章自然就能有真情,抒真情,笔下的文章也就能惊风雨,泣鬼神。
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关注的话题。自从提出有效课堂,我们就也自然而然地开始思考:怎样将作文教学实施得更为有效?许多老师对此深入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精辟见解,展示了精彩纷呈的课堂。然而,当我们一直关注于以新颖的形式、内容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想像力时,当我们忙于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同时,也不能忘了语文课本这个学生最直接接触的学习资源。新课标要求我们“立足文本”,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文质兼美的名篇,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有着生动恰当的表达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读写过程中借鉴、迁移,“取其法”,“用其材”,借“米”下锅。扎扎实实地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不仅是阅读教学的关键,也是作文教学的基础。要内化文本语言,我们首先要去
一 深入解读教材,挖出“根”
从三年级作文起步,一直到六年级我们的小学习作教学结束时,应该让学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作文能力,这在课标上讲解得十分明确。但落实到每一个学期,每一次作文教学之中,到底应该让学生掌握什么,获得什么样的作文能力,需要我们思考。有效的作文教学,应当是有规范、层次的,不能讲到哪是哪,就像我们要求学生的作文要有条理一样。所以我们应当: 纵观全册作文训练设计,抓出训练的关键
以三年级作文教学为例。三上习作共有八篇,除第一单元习作内容为自选,比较宽泛,其余七篇分别涉及写人、景、物、童话,设计名片和写研究报告,可以说作文类型比较齐全。细看作文的要求,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习作训练主要是让学生开始学会去细致观察周围的景物和人,学会收集习作需要的材料,并加入习作之中,以及适当地发挥想像力,这都是写好作文的基础。但对还没有清楚知道什么是作文,没有掌握习作方法的三年级学生来说,这也正是难点。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因此,当进入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到“作文”这个新的内容时,我们的目标就不宜定的太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当始终注意激励学生去观察,教会他们观察的方法;让他们养成把读到的好词佳句和知识记录下来的习惯;经常性的引导着学生想像,先学会想得“美”,想得“有趣”。在每一次的作文指导中,将这些要求有针对性地渗透进去,日积月累,逐渐形成习惯。关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安排训练的点
我们一直提倡读写结合,要结合所学课文的题材、体裁来进行仿写、改写,或是抓空白点来想像。这些都是内容上的,当然也有写法的指导,如详略得当、动静结合等。但要做到将作文能力训练扎实,还少不了对写作技巧的专门训练。如果说精彩的语言文字是朵朵花儿,那么写作的技巧就是孕育了花朵的树根。没有它的支持,开不出有香味、有鲜艳色彩的花。而写作技巧的训练,具体说来包括标点的正确使用、词语的灵活运用和句式的生动表达。
学会一个标点,对学生来说并不是难事,但说到正确使用标点,恐怕就会想到有的学生到了六年级,居然作文中还是一逗到底。很多学生在做加标点的练习时错误百出,句号、逗号乱用,分号、省略号、引号的用法不当,破折号不会用。作文中自然更不必说。我们知道,标点的恰当使用,不仅是为了规范文字,很多时候也对人物的感情起着表情达意的作用,一个恰当的标点有时比一句话更能传达出作者的心声。所以在习作中学会正确使用标点,是基础,是为了有更精彩的文字。而语文课本上的每一篇课文,正为学生规范使用标点起了一个示范作用。
词语的灵活应用是语文课堂上时常关注的,但句式的训练,我们或许只是用多种形式来丰富了内容,而没有用多样的语言来使形式更丰富多彩。举个例子,我们时常让学生练习用“有的„„有的„„有的„„”造句,让学生想出多种内容来填空。结果许多学生的作文中,只要一写排比句,就总是“有的„„有的„„有的„„”。形成了这样的思维定势,作文中的语言自然丰富不起来。不如再加个问题:你还能用上词来形成排比?让学生在交流中明确:除了“有的„„有的„„有的„„”是排比,“有时候”、“一会儿”以及并列关系的“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等句式对称的也是排比。
应该说,在我们的课本中,精彩的语言比比皆是。教师就必须要有一双慧眼,去关注课本资源中丰富的语言表达,把这些写作技法“挖出来”,让学生去看、去学、去运用。
二 有效整合资源,捧出“果”
当面对那几十篇课文时,或许会觉得茫无头绪,那么多的文章、那么多精彩的语言,怎么进行有效的指导而不会陷入东抓一处、西抓一下,杂乱而没有效果的局面呢?这就需要将教材资源进行整合,实施专项训练。相同体裁的课文,可以整合它们构段方式、句式特点,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式表达。再如《军神》和《掌声》,同样写事,在刻画人物上有相同之处。《军神》一文中,要表现刘伯承的坚强,有这样一段:“年轻人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色床单,汗如雨下。手术结束时,崭新的床单竟被抓破了。”而《掌声》一课小英被点名后“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小英的眼圈儿红了”,可见,作者都是借助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刻画出了人物的状态和内心活动。这样的文字,整合到一起,指导学生细细品读,让学生明白心里的感受不一定要直接写出来,还可以通过刻画动作、神态来表现。
当然,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文体,只要能进行有效的习作指导,也可以整合。如学了第五册《航天飞机》一文后,结合前面习作5的动物名片设计,就可以让学生模仿着为航天飞机设计一张名片。同学们因为在之前的学习对名片的写法已了如指掌,很快就能一蹴而就。还可以让同学将课外搜集的资料灵活穿插其中,这样写出来的名片比原文内容也更丰富了。不用抓耳挠腮,一张航天飞机的专用名片一气呵成。这样将课本资源中“甜美的果”捧出来让学生品一品,试着自己摘一摘,学生才能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遨游于作文天地。细读文本,我们还能找出很多可以整合的资源,将它们分门别类,对学生精心指导,为学生习作能力的养成铺好基石。久而久之,他们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提高了,习作也就不会有畏难情绪了。
综上所述,挖掘和整合课本资源,要求老师对教材资源充分认识和利用,是一项持久而烦琐的工作。它需要我们老师深入教材去钻、去寻找有价值的训练点,又必须跳出教材来拎、来整理,使习作指导有条不紊、层层推进。作为专项练习,我们还要将它与课本上习作的教学相辅相成,虽然花的功夫多一些,散一些,但如能持之以恒,就能使学生扎实地掌握习作的方法,充分享受到表达的乐趣,增强习作的信心,从而消除畏难情绪,并为今后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不同的课文,写法相似的可以整合,进行写作技法的专项指导。
例如三上学段中,有许多课文的内容都是在人物对话中展开的,如《石头书》、《小稻秧脱险记》、《三袋麦子》。我们知道,在习作,尤其是写事的作文中,很多学生写到人说话的时候,只能写“**说”,缺少具体的表情、动作、语气和心理的描写,显得干巴巴的,没有活力。这几篇课文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训练学生写提示语的好机会。三篇课文中的提示语,单独看并不全面,但把它们整合起来,提示语在前、在后和在中间的写法就都有了。对这几个有趣的故事,学生的印象比较深,因此完全可以直接引用文中的语句来指导学生学习。当然,学习把说话的动作、神态等写完整,学习灵活安排三种位置的同时,不能忽视了标点的正确使用。三个位置,三种标点。一次专项练习,让学生学会了丰富人物的“说”,加深了对标点的用法认识,在习作中不断练习,学生很快就能写出丰富的人物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