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孔子的教学科目第一是德行[小编推荐]
孔子的教学科目第一是德行
来源:摘自净空法师讲《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编号:04-02-02 录入时间:2010-11-17 06:09:16
关键字:孔子教学科目,德行,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可以说自古以来,社会的中坚分子是知识分子,士大夫阶级,他们做全国老百姓的榜样。这些士大夫阶级都能够守礼,行仁、义、礼,老百姓心自然服,自然也起来效法。所以在过去,我在小时候住在乡下,大陆在民国初年的时候,国家没有那么多警察,也没那么多法官。乡下人要起了争执,怎么办?找谁来评评理?乡下有办私塾的老先生,教私塾的老先生,请他来评断。他摇头晃脑,孔夫子怎么说,孟夫子怎么说,说得大家心服口服,一句话没得说了。所以不必要警察,也不必要法官,乡下教书的先生就把这些问题都摆平了,都处理得恰到好处。那个时候的人他还相信,他还尊重孔老夫子,一听说孔老夫子说的,这还有什么话说?没话说!五四以后,打倒孔家店,这也没法子了。现在真是无法无天,这个社会混乱,太乱太乱,重新再建立社会新的秩序非常不容易。
现在政府开放,诸位都有机会到大陆上去观光旅游,去看看,你看了之后你就能体验到,非常的痛心,教育失败。我们台湾的教育,说老实话,也是失败,台湾只有科技的教育,没有道德的教育,这是教育上失败。孔老夫子最重要的,他是着重于德行,第一个科目是德行,第二个科目是言语。人与人之间往来,第一个接触的就是言语,如果言语不谨慎,说的人无意,听的人有心,就造成误会,就结成冤仇,所以言语比什么都重要,不能够轻忽。孔老夫子教学,第二个科目是言语。
第三个科目才是政事,我们现在的教育都是属于孔老夫子政事这个科目,就是办事的能力,现在讲科技的教育,学有一技之长,将来在社会上可以谋生。可是人家那是整个社会的安定、国家的繁荣、强大建立在德行的基础上,安和乐利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我们今天在教育上把这两个丢掉,疏忽掉了。第四个科目是文学,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艺术。所以孔老夫子把艺术列在最后,把德行列在第一,那是根本,文艺是枝末,这个非常有道理。这是首先我们认识礼的意义,礼的重要性。
所以,《礼记》是杂志,三礼里面,《礼记》是杂志。《礼记》一开端,第一句话就说“曲礼曰”,曲是委曲婉转,礼就是委曲婉转,自卑而尊人,这个叫礼。所以一开头,“曲礼曰,毋不敬”,跟我们这个十大愿王“礼敬诸佛”一个意思,第一句话就是讲一切恭敬。“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这四句话,第一句话是讲恭敬,是讲礼敬;第二句话是讲端庄、庄严;第三句话就是讲言语,言语要肯定,要安、要定、要柔和、要肯定。这个三条做到,天下老百姓就得到安,安和乐利,“安民”!末后一句是讲效果,前三句是因,后一句是果。所以,世出世间法都重视礼,可见得礼重要。
佛法尤其注重,为什么?实在讲儒家也讲到,没有佛法讲得这么彻底,讲得这么究竟。我们在《礼记》里面同时也看到,也就在第一章,明白的告诉我们,“傲不可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肯定了,傲慢人人都有。在佛法讲,这是与生俱来的烦恼,不是你这一生学的,是前世带来的,傲慢。佛法里讲得更透彻,讲第七末那识,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四大烦恼就有我慢,这个东西是修道最大的障碍,只要有这个东西在,你的道业决定不会成就。不但你不能证果,你连开悟都不可能,你要想在佛门里开悟,都要把傲慢舍掉。我们在《坛经》上看得很明白,这是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大家常常看到的。法达禅师诵《法华经》三千部,自以为了不起,他开不了悟。他为什么开不了悟?就是自以为了不起,傲慢!见到六祖,顶礼的时候头不着地,所以他不能开悟。被六祖喝斥一顿,他生了惭愧心,这才舍掉傲慢,六祖一点他就开悟了。你想想看,这个东西障碍大不大?
所以有这一念存在,诸位要记住,不能开悟,当然更不能证果,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不可能。西方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要舍傲慢,你只要有这一念存在的话,西方极乐世界没你的分,你就是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你也不能往生。为什么?你十万声佛号降伏不住烦恼,那有什么用处?所以,佛教给我们,孔老夫子也是教给我们,教学里头第一科就是礼敬。礼敬目的在哪里?目的在断傲慢心,把这个习气连根要拔掉。因为儒家是教育,佛法也是教育,人有傲慢的心,遇到再好的老师他也学不到东西。为什么?没有把老师看在眼里,他能学什么东西!真正有成就的人一定是个谦虚的人,他才有成就。
你看《易经》谦卦,六爻皆吉,大吉大利;六十四卦里头只有这一卦六爻都吉,谦卦;地山谦,它那个卦的相,山本来很高,山在哪里?山在地底下,这表谦虚。所以礼的定义是自卑而尊人,这是真正有学问,真正有涵养,世出世间法都能够成就。我们这一条决定不能够疏忽,要认真的去修学。绝对不是叫我们见到人要拜,好像巴结人、求人,不是这个意思;这是灭除我们自己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让我们自性光明透出来,成就世出世间一切法,目标在此地。你要是不肯修学,换句话说,你的我慢山太高了,你还不服气,道业就很难成就。
学佛的同修,礼里面最好有观,为什么?因为礼里面没有观,刚才讲,它最大的功德利益就是帮助我们断烦恼习气,它的功德利益是灭除傲慢的烦恼习气。如果这里面有观,它能摄心,它能使我们的心清净;换句话说,能得定,能开慧,这个功德就更殊胜。观里面有很多很多种,这就是佛门的宗派不同,法门不一样,所以作观的内容就不相同。通常,我们讲个通途的,就是无论是哪一宗哪一派都可以用的。学佛的人行礼,最敬礼是五体投地,佛尚右,所以我们拜佛,我们右手先下去,右膝盖先着地,尚右。我们右膝盖着地的时候,我们观想叫一切众生得正觉道,也就是成佛道,我想成佛,希望一切众生个个成佛。右表正,佛法尚右。左,左道,左就是外道,右是正道。右膝盖着地之后,当然左膝盖也要着地,左膝盖着地,也有个观想,也有个愿,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觉悟,想这个意思。
这个心愿就广大了,平等,真正每一拜都想到一切众生。我们右手着地的时候,犹如世尊坐金刚座右手指地,震动现瑞,证大菩提。左手着地的时候,就想到那些外道的众生,佛以四摄法摄受他们统统归到正道。头顶是最后着地,头顶着地时候,愿一切众生离贡高我慢的心。我们头顶这是最高的,我们礼什么?礼佛之足,礼他最下的,的确跟六十四卦谦卦那个意思很像,意思非常的像。令一切众生离骄慢心,成无见顶相,像佛的顶一样,佛顶是无见顶相。这种观想是普通的,是一般的,并不是指修哪一宗哪个法门。
第二篇:孔子教学的四个科目
孔子教学的四个科目
古圣先贤,无论中国外国,没有不重视教育的。教育里面最重要的是德行的教育。孔老夫子教学四个科目:
第一是德行,教你做人之道,明了人与人的关系,懂得怎样做人。教你做好人,教你做善人,教你做贤人,教你做圣人,这是德行教育。第二是言语,所谓「口为祸福之门」,教你知道说话的分寸。在家庭、群众中,知道长幼、辈分,对什么样的人该说什么样的话,从小孩的时候就教起,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第三是政事,就是技术、能力的训练。今天讲的职业教育、科技教育。你学会了,将来在社会上有谋生的技能,有发展的条件。
第四是文学,那是物质生活富裕后,再提高精神生活的享受。这是中国古老教学的四个层次,不能颠倒的。
现在的教育,没有前两条,只有后两条,所以社会会发生问题。前面两条是根本,后面两条是枝叶花果,今天根本没有了,看起来像花瓶里插的花,外表虽然好看,但是没有根。所以整个社会动摇、混乱。这是舍弃古圣先贤的教学,不知道古圣先贤教学是真正的福田。将来的趋向是怎么样?还是要走老路,谁能够走古圣先贤的老路,谁将来是世界的领导人,是这个世间真正的救护者。凡是新起的这些把戏都不可靠,没有通过实验,古人这个老路子是几千年实验过的,通过实验的。今天你创新一个方法,没有通过实验,不能证明你这个方法到底正不正确。
孔子的教学科目:第一是德行
孔子教学科目,德行,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可以说自古以来,社会的中坚分子是知识分子、士大夫阶级,他们做全国老百姓的榜样。这些士大夫阶级都能够守礼,行仁、义、礼,老百姓心自然服,自然也起来效法。
孔老夫子最重要的,他是着重于德行,所以第一个科目是德行,第二个科目是言语。
人与人之间往来,第一个接触的就是言语,如果言语不谨慎,说的人无意,听的人有心,就造成误会,就结成冤仇,所以言语比什么都重要,不能够轻忽。所谓“宁想这着说,不抢着说”即是,更不能口无遮拦。
孔老夫子教学,第二个科目,是言语。
第三个科目,才是政事。
我们现在的教育都是属于孔老夫子政事这个科目,就是办事的能力,现在讲科技的教育,学有一技之长,将来在社会上可以谋生。
可是(古时候)人家那是整个社会的安定,国家的繁荣、强大建立在德行的基础上,安民和乐利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
我们今天在教育上把这两个丢掉,疏忽掉了。
第四个科目,是文学,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艺术。
所以孔老夫子把艺术列在最后,把德行列在第一,那是根本,文艺是枝末,这个非常有道理。
这是首先我们认识礼的意义、礼的重要性。
所以,三礼里面,《礼记》是杂志。
《礼记》一开端,第一句话就说“曲礼曰”,曲是委曲婉转,礼就是委曲婉转,自卑而尊人,这个叫礼。
所以一开头,“曲礼曰,毋不敬”,跟我们这个十大愿王“礼敬诸佛”一个意思,第一句话就是讲一切恭敬。
“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这四句话,第一句话,是讲恭敬,是讲礼敬;
第二句话,是讲端庄、庄严;
第三句话,就是讲言语,言语要肯定,要安、要定、要柔和、要肯定。
这个三条做到,天下老百姓就得到安,安和乐利,“安民”!
末后一句是讲效果,前三句是因,后一句是果。
所以,世出世间法都重视礼,可见得礼重要。
佛法尤其注重,为什么?
实在讲儒家也讲到,没有佛法讲得这么彻底,讲得这么究竟。
我们在《礼记》里面同时也看到,也就在第一章,明白的告诉我们,“傲不可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肯定了,傲慢人人都有。
在佛法讲,这是与生俱来的烦恼,不是你这一生学的,是前世带来的,傲慢。
佛法里讲得更透彻,讲第七末那识,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四大烦恼就有我慢,这个东西是修道最大的障碍,只要有这个东西在,你的道业决定不会成就。不但你不能证果,你连开悟都不可能,你要想在佛门里开悟,都要把傲慢舍掉。
我们在《坛经》上看得很明白,这是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大家常常看到的:
法达禅师诵《法华经》三千部,自以为了不起,他开不了悟。他为什么开不了悟?就是自以为了不起,傲慢!见到六祖,顶礼的时候头不着地,所以他不能开悟。
被六祖喝斥一顿,他生了惭愧心,这才舍掉傲慢,六祖一点他就开悟了。
你想想看,这个东西障碍大不大?
所以,有这一念存在,诸位要记住,不能开悟,当然更不能证果,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不可能。
西方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要舍傲慢,你只要有这一念存在的话,西方极乐世界没你的分,你就是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你也不能往生。
为什么?你十万声佛号降伏不住烦恼,那有什么用处?
所以,佛教给我们,孔老夫子也是教给我们,教学里头第一科就是礼敬。
礼敬目的在哪里?
目的在断傲慢心,把这个习气连根要拔掉。因为儒家是教育,佛法也是教育,人有傲慢的心,遇到再好的老师他也学不到东西。
为什么?
没有把老师看在眼里,他能学什么东西!真正有成就的人一定是个谦虚的人,他才有成就。
你看《易经》谦卦,六爻皆吉,大吉大利;六十四卦里头只有这一卦六爻都吉,谦卦;地山谦,它那个卦的相,山本来很高,山在哪里?山在地底下,这表谦虚。
所以礼的定义,是自卑而尊人,这是真正有学问,真正有涵养,世出世间法都能够成就。
我们这一条决定不能够疏忽,要认真的去修学。
绝对不是叫我们见到人要拜,好像巴结人、求人,不是这个意思;这是灭除我们自己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让我们自性光明透出来,成就世出世间一切法,目标在此地。
你要是不肯修学,换句话说,你的我慢山太高了,你还不服气,道业就很难成就。
学佛的同修,“礼”里面最好有“观”,为什么?
因为,如果礼里面没有观,刚才讲,它最大的功德利益就是帮助我们断烦恼习气,它的功德利益是灭除傲慢的烦恼习气。
如果这里面有“观”,它能摄心,它能使我们的心清净;换句话说,能得定,能开慧,这个功德就更殊胜。
“观”里面,有很多很多种,这就是佛门的宗派不同,法门不一样,所以作观的内容就不相同。通常,我们讲个通途的,就是无论是哪一宗哪一派都可以用的。
学佛的人行礼,最敬礼是五体投地,佛尚右,所以我们拜佛,我们右手先下去,右膝盖先着地,尚右。
我们右膝盖着地的时候,我们“观想”叫一切众生得正觉道,也就是成佛道,我想成佛,希望一切众生个个成佛。
右表正,佛法尚右。左,左道,左就是外道,右是正道。
右膝盖着地之后,当然左膝盖也要着地,左膝盖着地,也有个“观想”,也有个愿: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觉悟,想这个意思。
这个心愿就广大了,平等,真正每一拜都想到一切众生。
我们右手着地的时候,犹如世尊坐金刚座右手指地,震动现瑞,证大菩提。
左手着地的时候,就想到那些外道的众生,佛以四摄法摄受他们统统归到正道。
头顶是最后着地,头顶着地时候,愿一切众生离贡高我慢的心。
我们头顶这是最高的,我们礼什么?礼佛之足,礼他最下的,的确跟六十四卦谦卦那个意思很像,意思非常的像。
令一切众生离骄慢心,成无见顶相,像佛的顶一样,佛顶是无见顶相。
这种观想是普通的,是一般的,并不是指修哪一宗哪个法门。
第三篇:第1课孔子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学习本单元内容注意把握以下方面:
1.理解一个基本的哲学原理: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和地位
一定的文化(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因此,学习文化史一定要充分联系经济文明史和政治文明史,这样才能真正的理解文化产生的原因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理解一个观点:继承中批判,发展中尊重和创新:
人类思想文化演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每一代人都继承了前一代创造的一份文化遗产,每一代人又把自己继承和创造的一份文化遗产传给后代。因此我们应学会传承遗产,同时又要批判的吸收,在继承中创新。同时,面对人类创造的多元化的文化,我们又要学会尊重。
3.把握两条线索:一是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的多元化发展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二是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4.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基本线索和构建基本的知识结构体系,归纳各历史时期思想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并把各种思想放到当时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分析评价。
5.要与现实相联系,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
第1课孔子与老子
课标要求及解读:了解孔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应放在孔子的思想方面。掌握孔子思想的内涵及其影响(尤其是对后世和现代),分析孔子、老子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对于老子的思想,简单阐释其思想内容和影响即可。
知 识 梳 理
一、孔子与老子
1、孔子:
(1)历史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主要观点 :①思想核心:“仁”和“礼”,即“
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供“”和“克己复礼”。②政治观点:”,逐步改良政治。③哲学观点: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探讨人世间的实际问题。④教育思想:教学原则上,主张“有教无类”;教学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学习态度要老实,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3)认识: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重视,后来经历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步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被推崇为“圣人”,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孔子也被推崇为圣人,收到后人的敬仰。
2、老子: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1)哲学思想:①“的辨证法思想。
(2)政治思想:倡导“”。”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②包含着丰富
(3)影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②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特别提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对其应该区别看待,对于“仁”的观点,我们的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1历史
评价是基本肯定,儒家思想历经变革,但是,“仁”的思想始终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对于“礼”的观点,我们的评价是基本否定的,其不适应社会的改革,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一、自主建构
二、合作探究(合作才能双赢)
1.孔子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但当时他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却并未受到太多重视,为什么?
2.孔子和老子分别是中国儒道两大文化体系的创始人,相比较而言,你更赞同谁的思想,说明理由。
三、知识迁移
1.我们今天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2000多年前孔子就有创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思想,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 “有教无类”
A ① ②B ①③C① ④D②④
2.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表明孔子的教学方法是()
A、启发诱导B、循序渐进C、因材施教D、有教无类
3.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道”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万物的本原B、抽象的概念
C、具体的物质D、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
4.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
A、“仁”和“礼”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D、“忠恕”之道
5.老子和孔子思想主张的相似之处是()
A.主张体谅百姓B.主张恢复周礼
C.否认”天命论”D.强调贵贱有”序”
6.2007年12月30日上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终于完成了他多年夙愿,专程来到儒家思想的发祥地——山东曲阜访问,用汉字写下“温故创新”的参观曲阜感言。它说明()①福田康夫很喜欢中国的书法 ② 孔子的思想在日本影响深远③ 中华民族和日本民族同族同根④“温故创新”是对孔子“温故而知新”的继承和发展
A ① ③ ④B ① ② ④C ② ③ ④D ①② ③ ④
7.(12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这突出反映了当前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引自《论语》
材料二没有人因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唯有理智最为可贵。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无知即罪恶。德性即知识。
——苏格拉底
(1)孔子被后世称为“圣人”,与他稍晚些的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被马克思称为“哲学之父”。依据材料指出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不同之处。(2分)
材料三这个康有为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戊戌年春出版的《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和再版的《新学伪经考》(1891年初版)就是这一活动的代表作。
——袁伟时《慈禧、康有为的两面性及其启示》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应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康有为“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3分)
“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自20世纪的开始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到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跟着这事而出现的便是帝制。然而那一道门终于没有敲开,袁氏在门外死掉了。”
——《鲁迅全集》
(3)你如何理解孔子死后,“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2分)自20世纪的开始以来,为什么“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2分)
材料五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2010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要推广,而是各国的大学争着要办,挡都挡不住。”全世界孔子学院正以每4天诞生1所的速度增加。
(4)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学院在全球广泛开设会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产生哪些积极影响?(3分)
参考答案.(1)孔子强调人的德、仁;苏格拉底强调人的理智、智慧、知识。(2分)
(2)理解:维新运动作为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康有为希望通过创立孔教,把儒家思想由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改造为资产阶级变法的思想基础。(或:改造儒家思想为资产阶级变法服务。)(3分)
(3)孔子死后,经过秦始皇打击和汉武帝“独尊”,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2分)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进行了猛烈抨击。(2分)
(4)积极影响: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有利于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广泛传播,有利于当前和谐世界的构建。(3分)
第四篇:曾国藩格言名言 人生第一是行善积德 (精选)
曾国藩格言名言:人生第一是行善积德
曾国藩,成就大事业的榜样,堪称近代圣贤。他总结一生的经历,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你要成就大事业,你就必须志向远大、行善积德。所以,曾国藩时刻告诫家人,多做善事、救助贫困等,所以曾国藩整个家族得以旺盛发展。行善积德,不仅让一个人家庭幸福、成就事业,而且会让一个人开心快乐、心想事成。你要经常反思,你做了多少善事?.....----诸葛长青
翻阅历史我们发现,毛泽东、蒋介石,都很崇拜一个湖南人。这个人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诸葛长青研究发现,曾国藩的成功,除了他自己奋斗之外,与他祖辈行善积德离不开,曾国藩祖上原本世代务农,没有显达之人。后来,他的祖辈们多做善事、行善积德,所以才有了曾国藩的事业成就。
很多人询问曾国藩,你为什么有如此成就。曾国藩说,无非是祖辈积德、自己奋斗罢了。而祖辈积累的福德,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人行善积德十分重要。
诸葛长青建议大家认真看看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格言,他的一生,只不过是行善积德、勤奋修身、妥善处理各类人际关系罢
了。所以,只要行善积德,你就会成就一番大事业。每天你都要反思自己,行善积德了吗?
诸葛长青认为,行善积德可以让你积福报、有智慧,有了福报、智慧,你还能不成功吗?古往今来成就大事业的无非是祖辈积德、自己积德罢了。
● 君子多思不若养志,多言不若守静,多才不若蓄德。——曾国藩
(诸葛长青:一个人必须有志向、有目标,必须行善积德,否则,你这艘船要行驶到哪里去呢?你这艘船如何安全行驶呢?)● 君子养心以静。水道曲折,立岸者见而操舟者迷。棋势胜负,对奕者惑而旁观者审。非智有明暗,盖静可以观动也。人能不为利害所动,则事物至前,如数一二,故君子养心以静也。——曾国藩(诸葛长青:诸葛亮曾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孔子也把修身当做人生第一要务)
● 倚富者贫,倚贵者贱,倚强者弱,倚巧者拙。倚仁义不贫不贱不弱不拙。——曾国藩(诸葛长青:人生的唯一靠山就是多行善积德)
● 小人专望人恩,恩过不感。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难忘。——曾国藩
● 将事而能弭,遇事而能救,既事而能挽,此之谓达权,此之谓才。未事而知其来,始事而要其终,定事而要其变,此之谓长虑,此之谓识。——曾国藩
● 好誉者,常谤人;市恩者,常夺人。其倾危一也。——曾国藩
● 人之制性,当如堤防之治水。常恐其漏坏之易。若不顾其泛滥,一倾而不可复也。——曾国藩
● 处事当务详慎,不可尽兴燥脾。凡饮食举动言语笔墨,尽兴便放肆。一燥脾便刻薄,其始无害人之心,而其事必至于害人。初若不至杀身,终至杀身而有余也。——曾国藩(诸葛长青:人生一世,当谦虚谨慎、不可张狂,否则必会陷入毫无意义的杂乱之中)
● 以忠沽名者讦,以信沽名者诈,以廉沽名者贪,以洁沽名者污。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有一于此,乡原之徒,又何足取哉? ——曾国藩
● 人若一味见人不是,则到处可憎,终日落嗔。——曾国藩(诸葛长青:人人皆有优点缺点,要多看别人长处、少看别人短处。)● 宝货用之有尽,忠孝享之无穷。——曾国藩
(诸葛长青:忠孝仁义,符合天道,所以能长久)
● 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曾国藩
● 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曾国藩
● 高才能文章,善居之,足以成名,不善居之,足以致祸。——曾国藩
● 作善岂非好事,然一有好名之心,即招谤招祸也。——曾国藩(诸葛长青:人行善事,当默默行动,不可张扬,一旦张扬,那么你就失去了功德)
● 凡权要人声势赫然时,我不可犯其锋,亦不可与之狎,敬而远之,全身全名之道也。——曾国藩
● 以德遗后者昌,以祸遗后者亡。谦柔卑退者,德之余,强暴奸诈者,祸之始。——曾国藩(诸葛长青:人生当以谦虚谨慎为本,不可以骄傲自大)
● 溺爱者受制于妻子,患失者屈己于富贵。大丈夫见善明,则重名节如泰山。用心刚,则轻死生如鸿毛。——曾国藩(诸葛长青:大丈夫当胸怀天下、为天下人谋幸福)
● 食能止饥,饮能止渴,畏能止祸,足能止贪。——曾国藩(诸葛长青:知足常乐)
● 语人之短不曰直,济人之恶不曰义。——曾国藩
● 好便宜不可与共财,狐疑者不可与共事。——曾国藩 ● 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曾国藩(诸葛长青:什么人最有能力最具威慑力?那就是至诚之人)
● 人遇逆境,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见识超群。然君子用以力学,借困衡为砥砺,不但顺受而已。——曾国藩(诸葛长青:上天于让一个人有成就,一定会全面考验他,一定会用种种事情磨练他,能够承受磨练,进而继续奋斗的,必定成就大事业)
● 非望之福,祸必继之。急当恐惧修省,多行善事,若一骄则不可救矣。——曾国藩(诸葛长青:人生千万不要骄傲)● 处事速不如思,便不如当,用意不如平心。——曾国藩 ● 任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曾国藩
● 吾不如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惟贤者,必与贤于己者处,贤者之可得与处也,礼之。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主不肖世乱,则贤者在下。——曾国藩(诸葛长青:拜师学艺家朋友,应当与贤德之人、高雅之
士相交,这样,你的智慧、人品都会得到提升,反之,必然混同一般人也)
● 遇疾恶太严之人,不可轻意在他前道人短处,此便是浇油入火,其害与助恶一般。——曾国藩
● 有必不可行之事,不必妄自轻营。有必不可劝之人,不必多费唇舌。——曾国藩(诸葛长青:办事情、劝别人,要注意分析情况,非则就会事倍功半、贻笑大方。譬如劝人行善,一三次为准,再谈,即是多矣)
● 凡天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之贵,众断之贵独。——曾国藩
● 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祥,为处事第一法。——曾国藩(诸葛长青:办事情当稳重安详,不可急躁)
第五篇:教学科目
第一类:建筑木工、砌筑工,油漆工,架子工、钢筋工、抹灰工、混凝土工 第二类:电工 第三类:电子商务
第四类:保安员(门岗、巡逻、守护、特保、辅警、)、建构筑(物)消防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