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TRICK理论的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驱动机制研究
基于TRICK理论的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驱动机制研究
摘要:对国内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与创新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比较,结合我国国情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特点,在TRICK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6+1+1”驱动机制模型。关键词:银行,表外业务,驱动机制
一、西方“5+1”模式下的TRICK理论
关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与发展的驱动机制,西方国家比较权威性的一项研究成果是1987年2月在美国召开的关于“存款机构资产证券化和表外业务的发展与风险”研讨会上形成的所谓TRICK理论。
该理论将表外业务产生和发展的动因归结为一个模型:
TRICK+理性的自我利益=表外业务发展+证券化
上式中,“TRICK"中的T代表技术(Technology),R代表管制(Regulation),I代表利率风险(Interest Risk),C代表为争取顾客所进行的竞争(Competition for Customers),K代表资本充足率(Capital Adequacy,德语中Capital的首写字母为K)。
可以这样来简单地理解TRICK模型,该模型将影响表外业务创新与发展的驱动因素归结为一个“5+1”模式。其意义是,表外业务的发展和证券化,从外部驱动因素看,是由TRICK的诸因素驱动的,而商业银行为寻求新的盈利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所进行的自我约束和激励则可成为表外业务发展的内在动力。模型表明,银行表外业务发展来自外部的压力有:受到金融管制、面临利率等方面的风险、受到同业竞争的逼迫、还有金融监管当局对最低资本金的要求等,或者甚至同时面临上述多种压力。
必须指出,这个模型是基于西方国家比较成熟的市场环境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运作方式下对表外业务创新与发展的驱动机制进行的描述,而且这个模型也并非完美无缺。将这个模型或理论应用于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应当经受我国金融市场的检验,同时有必要进一步加以完善。
二、影响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外部驱动因素中外比较
下面就TRICK模型中影响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5个外部驱动因素进行中外情况比较。
(一)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对表外业务创新与发展的拉动作用是显著的。
在我国,现代高新科技在金融业的应用应该说已经很普遍。银行业已是电子化、数字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虽然我国各家商业银行都已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并且各商业银行之间,以及商业银行与其它行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能够实现共享,这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基础,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高新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在我国金融业的应用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各种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滞后于业务的发展、电算化步伐较慢等。
(二)金融管制
金融管制对金融创新发展的驱动作用理论可索源于凯恩和米什金的“管制规避说”。根据这个理论,金融机构会通过金融创新来回避管制,以求获得管制外的利润。开发或创新表外业务产品,就是绕开金融管制的限制并增加利润的极好途径。
在我国,金融管制行为比较普遍。利率、汇率、资本充足率等都有较严格的管制规定。按照“管制规避理论”,仅从较普遍的金融管制这一点来看,我国的金融环境对促进表外业务创新发展是有利的。虽然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当说,这是一种有利于金融创新的经济大环境,但是事实上对金融创新而言,应有的效果并没有真正出现。分析原因,问题只能出在监管的执行方式上。监管属于一种强制行为,这种强制行为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实施,也可通过行政手段来完成。国内外情况的不同,恰恰就在这里。以美中两国的情况进行比较。美国的中央银行美联储对美国金融市场的监管运用的是法律手段。采用法律手段监管金融市场的特点,一是稳定性强,二是银行的运作空间较大,风险相对较小。而我国对国内金融市场的监管方式,甚至可以通过中央银行或银监会发布紧急行政命令的形式来取缔银行刚开发的某个金融新产品,以致商业银行对产品开发的预期效果落空。这样监管的后果无异于对商业银行创新开发表外业务新产品的积极性是一种扼杀。对比之下,在我国的金融监管工作中,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显得十分必要。
(三)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产生强大推动作用。从理论上说,金融市场利率、汇率频繁地波动,虽会使利率、汇率风险增大,但也能使能够转移价格风险的表外业务产品的需求增大。从实际上看,发达国家上世纪70-80年代的利率和汇率出现频繁而剧烈地波动,催生了一系列表外业务产品的产生和发展就是有力的证明。
在这方面,我国的情况目前还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官方利率制度。加入WTO后,国家虽已允许利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但根据我国的国情,国家对利率的管制仍还比较严格,真正的利率市场在我国还没有完全形成。我国的外汇市场,从目前情况看,也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外汇交易市场,而只能算是银行之间的外汇市场。目前,这样的利率、汇率制度尽管对稳定我国的金融市场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从表外业务的属性看,以避险为目的的金融衍生工具类表外业务产品的创新发展必然受到抑制。
(四)同业竞争
以美国为例,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金融市场,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产品等表外业务市场的发展,美国金融结构的种类逐渐增多,大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涌入原属于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市场。例如,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保德信和美林证券公司就积极涉足各种银行业务。不仅如此,甚至还有一些非金融机构也开始经营金融业务。例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就成立了专门机构,如福特财务公司,来经营金融业务,而且福特财务公司已成为美国当时十大信用卡发行公司和十大抵押贷款公司之一。
激烈竞争的结果,使美国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严重萎缩,这大大削弱了美国的银行竞争力。面对这种情况,商业银行只有在存贷款业务之外,不断开辟新的业务,不断进行表外业务创新,才能保持自身竞争力和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我国商业银行的同业竞争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国有商业银行在银行业里始终占据着主体地位,无论是资产规模、资本金,还是网点分布,都大大超过股份制商业银行,技术力量也占有优势。尽管近年来有研究结果显示,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正在由高度集中的寡头垄断性向垄断竞争性转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业内的竞争程度仍比较低,不利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创新发展。
(五)资本充足率
上世纪80年代,“巴塞尔报告”出台后,要求各国银行在1992年底前资本/风险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严格规定。这一规定虽为防止国际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产生了积极作用,但对处在激烈国际竞争形势下的商业银行健康发展资产业务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在美国及西方各国,金融业便兴起了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外化热潮,将盈利点由资产业务向表外业务转移和扩张。由此反映了商业银行逃避资本充足率要求的管制,对自身表外业务的创新发展起到了巨大的驱动作用。
中国政府接受巴塞尔委员会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规定。央行为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出台了许多措施,力求达到巴塞尔委员会的规定。但我国国有银行仍处在垄断地位,竞争压力相对较小,提高资本金比率的压力不大。再加上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不是强制性的,因而长期缺乏为逃避资本金充足率管制而创新发展银行业务的动力。
三、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驱动因素的“6+1+1”模式
应当看到,TRICK理论的产生及其内容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上述资本充足率要求对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影响就是明显体现。同时也应当指出,这个模型的创立和应用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国度和国情局限性。当今的中国已远非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也与这个年代的美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运用TRICK理论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必须紧密结合我国当代的国情,结合我国当代的社会、经济环境,同时也应当紧密结合当代的国际大环境。从这个角度看,对原创的TRICK理论有加以补充和完善的必要性。
实践证明,“5+1”模式的TRICK理论中提出的促进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5种外部压力驱动因素,以及商业银行作为一个微观经济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内部驱动因素,对用于研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动力条件具有普遍意义。但是,笔者认为,结合我国的国情,TRICK理论所描述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驱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下面将对此进行讨论,并试图对原始TRICK模型进行一些补充。
(一)市场需求外部驱动因素
第一,13亿人口巨大的整体需求是推动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最强大动力因素。
经历了30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的13亿人口,就整体而言,无论物质生活水平,还是精神文化层次,以及对更好更高的物质、精神生活的追求都已是今非昔比了。他们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产品的需求涉及到方方面面,需求量之大是不言而喻的。这对商业银行个人类表外业务产品的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之大将是空前的。仅以上海市信用卡市场为例,据资料,到2006年8月底为止,仅上海一个城市,居民使用的信用卡数量就达5020万张,平均每一个上海常住人口就持有3张信用卡。随着全国联网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全社会征信体系的构建和进一步完善,我国信用卡市场的发展潜力之大是可以想见的。
第二,居民群体贫富的差异性将刺激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市场的创新向纵深发展。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衍生出居民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这就是约占80%的大部分财富为20%的少数人所有。但这些占有大部分财富的“少数人”,其绝对数字也是非常庞大的。此外,中国的所谓“中产阶层”实际上也在形成。富裕程度不同的几大居民群体,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产品的需求形式和需求量各有不同。仅就居民群体的富裕程度差异而言,由于各个群体绝对数量都十分巨大,对商业银行的差异性类表外业务产品的创新及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第三,人口结构老龄化拉动我国商业银行特殊类表外业务的快速创新发展。
我国不仅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且老年人群体数量巨大,这必将推动我国商业银行针对这一特殊人群的特殊类表外业务快速改革、创新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老年人的自身经济能力和自主经济能力不断在增强,其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全国老龄人工作委员会曾对全国13个省市老年人的消费能力进行过调查,发现目前老年人的消费能力每年均快速增长。当时预测,2010年将达到20000亿元。由此可见,针对老年人的个人金融市场及表外业务市场具有相当大的开发潜力。
目前,我国老年人在金融产品方面的需求主要有现金收入管理、信托服务、财务咨询等。金融机构应在开发适合老年人的金融服务产品方面进行积极创新。例如,把银行储蓄业务与医疗保险结合起来,建立一套满足老年人医疗需要的储蓄+保险的产品;又如,将银行的储蓄产品与家庭财产的损失联系起来,满足老年人应付意外的需要;开发针对老年人的、满足家庭内部资源代际转移弱化所产生的需求的金融产品;开发老年护理保险产品和个人金融顾问业务等等。
(二)社会信用体系影响因素
金融市场的信用体系是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双方构成的一种双边关系体系。正常、健康的信用体系对于激发银行创新发展金融业务和客户积极接受金融产品都是具有强大动力作用的。相反,不正常的或者不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必将损害金融机构和广大消费者双方的利益。举例来说,商业银行在推出各类理财产品、委托代理等业务中,包括信息不对称、透明度不高等在内的银行信用问题,不能说不是客户选择这些产品时的很大顾虑。在今天的中国金融市场,客户对于这些表外业务产品确有非常大的需求,但银行信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些表外业务的发展,其结果是银行和客户共同承受由此带来的损失。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表外业务信用体系建设对于表外业务的创新发展,不同于前述的几种外部驱动因素,它对于表外业务的创新发展,不成为动力就会成为阻力。因此笔者在研究对TRICK模型进行补充时,将这一因素单列于前述的、影响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六种外部驱动因素及银行自身内部利益驱动因素之外。
(三)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影响因素的“6+1+1”模型
归纳上述的讨论,影响当代中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因素可包括六项外部推动或拉动因素,一项双边关系推动或制约因素及商业银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要求的内在驱动因素。结合当代中国国情,将我国表外业务产生和发展的驱动机制归结为一个“6+1+1”多元函数模型:
Z=F((T,R,IR,CC,CA,D)+CS,S1)
其中,Z:代表驱动力(Driving Power);T:代表技术(Technology);R:代表管制(Regulation);IR:代表利率风险(Interest Risk);CC:代表为争取顾客所进行的竞争(Competition for Customers),CA:代表资本充足率(Capital Adequacy);D:代表市场需求(Demand);CS:代表信用体系(Credit System);SI:代表理性的自我利益(Rational Self Interest)。
第二篇:银行的表内和表外业务
商业银行的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
一、什么是表内业务?
表内业务就是指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业务。比如银行存款、贷款等。
二、什么是表外业务?
1、表外业务
表外(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表外(中间)业务是银行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利用技术、信息、服务网络、资金、信用方面的优势,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自己的资产、负债,以代理人的身份接受委托为客户办理各类委托业务事项,或以交易一方的身份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或差价的经营活动。
2、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是银行大力发展资产、负债业务以外的其他业务。根据西方权威教科书对表外业务的界定,表外业务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能产生收益和/或费用但不会给银行带来潜在资产或负债,国内有些学者称其为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主要包括银行各种代理、结算和咨询服务;另一类则涉及银行的各种承诺和或有债权,国内部分学者称为或有资产/负债类表外业务。
3、表外业务
所谓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记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增加银行收益的业务。表外业务是有风险的经营活动,形成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其中一部分还有可能转变为银行的实有资产和实有负债,故通常要求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予以揭示。
表外业务一般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1)担保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对第三方承担责任的业务,包括担保(保函)、备用信用证、跟单信用证、承兑等。
2)承诺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包括贷款承诺等。
3)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自身头寸管理等需要而进行的货币(包括外汇)和利率的远期、掉期、期权等衍生交易业务。
三、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区别?
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那些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同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关系密切,并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
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比如代收电费、电话费,代发工资,代理保险等代理类中间业务;银行卡业务;结算类业务等等很多种了
四、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是不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但是在一定时期可以转化成资产负债表上的内容的或有负债业务.比如,担保业务、承诺业务。
表内业务就是指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业务。比如银行存款、贷款等。
第三篇:银行表内、表外、表表外业务
一、银行表内、表外、表表外业务的区分 表外业务(Off-Balance Sheet Activities,OBS):
银监会2011年发布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将表外业务定义为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记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有可能引起损益变动的业务。包括担保类、部分承诺类两种类型业务。
财政部颁发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要求银行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包括下列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表外项目,包括:银行承兑汇票、融资保函、非融资保函、开出即期信用证、远期汇率合约、货币和利率套期、货币和利率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等八大类。
表外业务仍然需要计提风险准备金,而表表外业务则是完全不在财务报表中反映的业务。
表外、表表外业务之所以受到关注,完全是因为银行以此为突破口来规避银监会的监管要求。
二、银行在非标业务上与银监会斗智斗勇的历史
2013年3月底出台的银监会8号文,明确将非标资产做了定义: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是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券、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收)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型融资等。
非标资产的业务形式有:银信合作、票据双买断、同业代付、信托受益权转让、买入返售、银行承兑汇票、同业偿付、银证合作。
2009年之前,长期贷款卖出回购的银信合作就已经存在:先将资产卖给信托以后用理财资金回购,信托扮演通道的角色,资产凭借这个通道一来一回,表内变表外;
2009年,银监会发了【银监发[2009]111号 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禁止理财资金用于投资于本行信贷资产和票据资产;
紧接着又发了【银监发[2009]113号 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信贷资产转让及信贷资产类理财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直接叫停了卖出回购银信合作;
2010【银监发〔2010〕72号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文件要求银信理财合作表外转表内,记拨备(拨备,是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和银行资产损失准备);
2010年,银行直接用理财资金直接买信贷资产实现表内转表外,但是很快【银监会规范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通知---银监发[2010]102号】出台,明确了“不得使用理财资金直接购买信贷资产”;
2010年末2011年初,4万亿刺激到了头,银行开始收银根,房地产、铁公机、城建项目受到严重影响,这时候银监局火上浇油出台了【银监发(2011)7号-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对存量银信合作产品提出了具体的由表外转为表内的工作进度要求;
2011年148号【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转表范围及方式的通知】文件对银信合作业务提出了具体转表要求。
银行不想转回已经在表外的信贷资产,但是银监之前的文件表明了一定要让银行转回,这时候就找到了其他途径。银监会之前所有的文件都是针对所有权的规定,信托这时候推出了收益权理财产品,通过改变标的物的方式解决2009年111、113号文件带来的问题。
差不多同一个时间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开始运转并成为银行同业交易商协会的制定平台,地方融资平台资产证券化、债权融资工具、私募股权融资工具等在北交所挂牌;
之后资产证券化开始渐渐出现:银行有表内资产,券商做成一个债券。再由原来的债权银行用理财资金买回债券,表内资产转为表外。这个跟银信合作模式几乎完全一样,但券商不归银监会管;
到了2013年,银监会下发了《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管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13]8号】,提出了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概念(如前所述),然后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当合理控制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总额,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以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商业银行上一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间孰低者为上限的规定。最后要求“对于本通知印发之前已投资的达不到上述要求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商业银行应比照自营贷款,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要求,于2013年底前完成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和资本计提。这在根本上限制了银行的通道建立,因为8号文给出了总量控制,只要监管当局不认定新的“标准化债券资产”,银行通过不停找通道突破监管的途径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有效抑制了“通道业务”的发展。
三、银行的表内业务
1、流动资金贷款:
功能定义:流动资金贷款是为满足借款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临时性、季节性的资金需求,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而发放的贷款。
产品特点:流动资金贷款的特点是期限灵活,能够满足借款人临时性、短期和中期流动资金需求,按期限可分为临时流动资金贷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和中期流动资金贷款。临时贷款是指期限在3个月(含3个月)以内的流动资金贷款,主要用于企业一次性进货的临时需要和弥补其他季节性支付资金不足;短期贷款是指期限为3个月至1年(不含3个月,含1年)的流动资金贷款,主要用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周转的资金需求;中期贷款是指期限为1年至3年(不含1年,含3年)的流动资金贷款,主要用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中经常性的周转占用和铺底流动资金贷款。
2、固定资产贷款:
功能定义:这是向企业发放的用于固定资产项目投资的中长期贷款,一般包括新建项目贷款和技术改造项目贷款。前者是支持企业扩大生产能力为主的新建、扩建工程,后者是支持企业对原有设施进行技术改造、更新以及增加配套设施。
项目融资:项目融资属于固定资产贷款:项目承办人(即股东)为经营项目成立一家项目公司,以该项目公司作为借款人筹借贷款,并以项目公司本身的现金流和收益作为还款来源,以项目公司资产作为贷款的担保物。这种融资方式一般应用与现金流量稳定的发电、道路、铁路、机场、桥梁等大型基建项目,并可以分为:无追索权的项目融资和有追索权的项目融资;
3、专业融资:
业务简述:是指针对飞机、船舶、大型成套设备、工程机械等产品提供的融资,这些产品的特点是金额大,买者难以一次性付清全款,因此通过银行贷款来购买就可以提前投入使用,然后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偿还银行的贷款本息,也称为“买方信贷”。
适用对象: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主管机关)核准登记,实行独立核算的企业法人、事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
4、国内贸易融资:
业务简述:目前,国内贸易融资更侧重于“供应链融资”的特点,近年来银行开始实施细分市场策略,就产生了专门针对国内贸易的融资产品系列,如存货融资、“厂商银”三房业务等,同时,某些国际贸易融资方式也引进国内使用,如国内信用证、国内保理等。
4.1存货质押融资是指银行以客户移交给银行占有的动产(包括商品、原材料等)为担保发放的流动资金贷款,银行一般选择品种稳定、流通性好、用途广泛的动产作为质押物,例如大宗、高流动性的原材料如石油、煤、成品金属、矿产品、粮食、木材等;
4.2“厂商银”三方业务是指银行为客户(买房)购买货物提供的预付款融资,银行、买方、卖方签订三方协议,收到预付款的卖方要按照协议要求将货物发放到银行指定的仓库才算解除责任。“厂商银”和存货质押的区别是,存货质押的前提是客户先有货物压给银行才能得到贷款,厂商银则是银行先贷款以后才有货物质押;三方协议一般规定卖方(厂家)收到预付款以后向银行承诺:(1)如果再贷款到期时买方未提够预付款金额的货物,厂家需将未提货部分的资金退还给银行,即“差额返还责任”;(2)买方已提取货物在贷款到期时未全部实现销售,由厂家再把货物买回去,即“厂家回购”;感觉这个主要是给下游经销商的贷款,经销商可以用卖货物的钱解押另一批货物。
4.3保理业务是指银行为客户(买方)购买货物提供的预付款融资,银行、买方、卖方签订三方协议,收到预付款的卖方要按照协议要求将货物发放到银行指定的仓库才算解除责任。
“厂商银”和存货质押的区别是,存货质押的前提是客户先有货物压给银行才能得到贷款,厂商银则是银行先贷款以后才有货物质押;
三方协议一般规定卖方(厂家)收到预付款以后向银行承诺:(1)如果再贷款到期时买方未提够预付款金额的货物,厂家需将未提货部分的资金退还给银行,即“差额返还责任”;(2)买方已提取货物在贷款到期时未全部实现销售,由厂家再把货物买回去,即“厂家回购”;感觉这个主要是给下游经销商的贷款,经销商可以用卖货物的钱解押另一批货物。
四、银行的表外业务
狭义的表外业务: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同表内业务关系密切,在一定条件下会转为表内资产、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通常将这些有风险的经营活动称为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具体业务:贷款承诺、担保、金融衍生工具、投资银行业务。
广义的表外业务:商业银行从事的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的业务。它们是商业银行以中间人身份办理收付、委托事项,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具体业务:狭义的表外业务和金融服务类业务。
五、银行的表外业务——担保业务
担保,即银行应某交易中一方申请,承诺当申请人不能履约时由银行承担对另一方的全部义务的行为。
担保业务不占用银行资金,但却形成银行的或有负债。
银行在提供担保时,要承担客户违约风险、汇率风险以及国家风险等多项风险。因此,《巴塞尔协议》将银行担保业务的信用转换系数定为100%。
一、备用信用证
(Standby Credit Letter,简称SCL),是开证行应开证人申请,向受益人承诺在开证人未履约时,保证为其承担付款或经济赔偿责任。
银行发放备用信用证,实际上相当于在合同期内把自己的信用出借给了申请人,使申请人的信用等级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银行开立备用信用证要收取佣金。
通常,开证行只是第二付款人,只有当借款人自己不能履约时,才由银行付款。而开证行一旦付款,借款人必须补偿银行的损失。
银行开立备用信用证要收取佣金。
(一)备用信用证的类型
备用信用证按可否撤销分为以下两种:
1、可撤销的备用信用证
在申请人财务状况出现某种变化时,开证行可以撤销或修改信用证,以保护自身利益。
2、不可撤销的备用信用证
开证行不可单方面撤销或修改信用证,对于受益人而言,开证行不可撤销的付款承诺使其有了一个确定的信用保障。
(二)备用信用证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备用信用证在中国的出现并广泛应用,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大规模吸引外资的时期。当时,许多港澳台等外资企业老板来到珠三角、长三角一带办厂,其中中小企业居多。这些工厂的厂房是租来的,机器因为是免税进入而被海关监管“锁定”,不许转让与抵押(以防走私逃税)。此时,这些中小企业若急需流动资金而向境内银行申请贷款,几乎没有任何可用作抵押的资产;而境内银行对这些初来乍到的、陌生的、没有任何信誉记录的企业,也不敢贸然发放信用贷款。于是,这些急需资金的外企老板只能回国找到其境外的银行筹措资金。此时,备用信用证便在国内应用开来。
具体操作流程:境外的公司以其自有资产向境外银行作抵押,然后境外银行依约向境内银行开出一张一定金额、见索即付、不可撤销的备用信用证,境内银行凭此担保向这些外企老板发放贷款。但是,这个貌似简单的融资过程,在中国的金融实践中却发生出多种意想不到的波折与结果。其操作过程如刚才所述,只不过是境内外企从一开始谋划该笔备用信用证担保的境外融资操作时,便已决定到期不归还境内银行发放的贷款了。于是,一笔笔急于进入国内的“热钱”,便通过备用信用证输送给了境内公司。此类情形在备用信用证担保项下的人民币贷款业务方面尤为突出,即境外公司押给境外银行的是美元、港币等外币,而境内银行凭此备用信用证担保发放给境内外企的贷款则是人民币。结果是境内外企拿到这笔“借贷”而来的“热钱”时,省去了结汇的步骤。因此,业内人士戏称,备用信用证为“热钱”进入国内的“绿色通道”。当时,国外许多投机者凭多张不同版本的备用信用证,与境内换上“投资饥渴症的”的诸多机构搞“合资经营”,向国内银行借款搞开发、上项目。但是,这些备用信用证的开证行,有的竟是一些位于东南亚甚至南美、北非一带的闻所未闻的小银行,甚至还发生了国内银行向这些境外银行索款时遭到拒付的案例。因此,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总行等国内银行均发文要求其下属分支行在办理该类业务时,严格审核境外银行开出的备用信用证的资格,要求开证行必须是近几年英国出版的《银行家》杂志所列的世界前300名的国际大银行。但是,遗憾的是,这仍不能杜绝问题的发生。1993年,中国农业银行河北省衡水中心支行在两位美籍华人投机者的欺诈下,对外开出了共200张、总金额达100亿美元的备用信用证。这一事件,成为了那段亢奋与躁动年代的“巅峰之作”。对于这种现象,金融监管当局曾连续发文,封杀该类金融产品。国家外汇管理局也在1998年发布的《关于加强资本项目外汇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里明确规定,“境内中资外汇指定银行不得开具无贸易背景的远期信用证”。此后,中国各大银行纷纷发文,严令下属分行自行对外开出备用信用证。最后,中央银行的一纸命令便将尚在襁褓中的备用信用证封杀了。1998年,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加强境内金融机构外汇担保项下人民币贷款业务管理的通知》,规定“境内中资外汇指定银行向境内中资机构提供人民币贷款时,不得接受外资银行和境外机构提供的各种外汇担保(含备用信用证)”最终,曾在中国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的大潮中喧嚣一时的备用信用证归于沉寂。2008年10月,金融海啸泛滥,业务冒进的数十家在华外资银行的贷存比普遍超标,有的甚至高达500%。与此同时,出于对境外欧美银行倒闭浪潮蔓延的恐惧,境内中资银行几乎在一夜之间停止了向在华外资银行拆出资金。在华外资银行资金头寸告急,面临流动性枯竭的金融风险。鉴于这种现象,中国央行通过与相关数国央行协商,采取了纾困措施。具体操作:首先,让在华外资银行的境外母行将一定数额的货币、黄金、债券或相关的其他经认可的金融资产质押给所在母国的央行。该境外央行据此向中国央行开出一张美元金额达数以亿计的备用信用证,中国央行再凭此证向在华急需资金救援的外资银行发放巨额借款,以解其燃眉之急。这一举动,及时化解了多家陷于资金链断裂的在华外资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这一举动,是可记入国际金融史的精彩一笔,也体现了备用信用证这一金融工具的巨大价值。事实上,在今天,这一工具亦可推动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与收购。截止09年6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已高达21316亿美元,位居全球首位,同年7月15日,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正式发布了《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该文件的第11条即列明“境内机构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和其他相关规定,向境外直接投资企业提供商业贷款或融资性对外担保”(即对外开出备用信用证)。
二、商业信用证
(一)定义:
在国际贸易中,进口商请求当地银行开出的一种证书,授权出口商所在地的另一家银行通知出口商,在符合信用证规定的条件下,愿意承兑或付款承购出口商交来的汇票单据。
对商业银行来说,商业信用证又是其一项重要的表外业务。在这项业务中,银行以自身的信誉来为进出口商之间的交货、付款作担保,一般来说不会占用银行自有资金。因此,这又是银行获取收益的重要途径。
(二)商业信用证的特点及益处
1、商业信用证的特点
(1)商业信用证结算方式中,开证行担负第一付款责任,是第一付款人。开证行对出口商的付款责任是一种独立的责任,这一点与备用信用证的备用性有较大区别。
(2)信用证是一项独立的文件。开证行只需对信用证负责,只要出口商提供的单证符合信用证的规定,则开证行就有付款责任,而不管实际中的交易情况如何,即信用证业务是以单证而不是货物作为付款依据,其已脱离了买卖合同,成为一个独立的文件。
2、商业信用证的益处
(1)对进口商来说,商业信用证的使用,提高了它的资信度,使对方按约发货得到了保障,而且可以通过信用证条款来控制出口商的交货日期、单据的种类和分数等。
另外,还可以通过信用证中的检验条款来保证货物上船前的数量和质量。
(2)对出口商来说,出口收款得到了较大的保障。银行作为第一付款人,使付款违约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点。
另外,由于开证行开出的商业信用证都需有贸易和外汇管理当局的批准,所以利用商业信用证结算,就可避免进口国家禁止进口或限制外汇转移产生的风险。
(3)对开证行来说,其开立商业信用证只需提供信用保证,因此,既不必占用自有资金,还可以得到开证手续费收入。
另外,进口商所交纳的押金,在减小垫款风险的同时,也可以为银行提供一定量的流动资金来源。
注:备用信用证与商业信用证最大的区别便是开证行是否是第一付款人。
六、银行的表外业务——票据业务
一、票据发行便利及其产生的原因
定义:票据发行便利(Note-Issuance Facilities,简称NIFs)是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中期周转性票据发行融资的承诺。具体操作:借款人根据事先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的一系列协议,可以在一定期限内(一般为5-7年),以自己的名义周转性发行短期融资票据,从而以较低的成本取得中长期资金。承诺包销的商业银行依照协议负责承购借款人未能按期售出的全部票据,或承担提供备用信贷的责任。
要点:1.是一项循环承诺业务——借款安排。2.是一种以中期承诺(5-7年),发行短期票据(3-6月)的短期信用性质的业务。3.银行为客户的票据融资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使企业获得了中期信用,而不需要支付中长期融资的较高的利息成本。4.发行人:一般企业,以商业本票形式发行;中小银行,以短期存款证形式发行。5.销售对象:主要是机构投资者和专业投资者,较少私人投资。6.持票人虽然将票据作为一项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中,但银行的包销承诺通常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因此票据发行便利属于表外业务。
起源:票据发行便利起源于辛迪加贷款,最终在金融证券化的推动下产生。1.什么是辛迪加贷款?
辛迪加贷款[Syndicated loan ]即银团贷款,是指由获准经营贷款业务的一家或数家银行牵头,多家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参加而组成的银行集团,采用同一贷款协议,按商定的期限和条件向同一借款人提供融资的方式。
各家银行作为一个集中的整体为客户服务,每一家银行既提供资金,又承担风险。当时网络信息技术还没有兴起,在辛迪加贷款中,商业银行的信息优势以及在贷款安排上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二、票据发行便利的出现与发展
产生背景: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资金盈余者更多的选择把资金投向金融市场,而不再像以前那样主要依赖于商业银行的中介作用。而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特别是投资银行,也都不同程度地经营一些本属于商业银行的业务。
面对这种新的融资结构变化趋势的挑战,商业银行必须改变旧的经营观念。于是,票据发行便利便在此时应运而生。
最终出现:票据发行便利应该是在辛迪加贷款的基础上做了继承与发展。它一方面继承了辛迪加贷款中有众多银行参与,既能满足对巨额资金的需求,又能有效分摊风险的优点;另一方面又充分发挥了银行在市场安排和信息提供上的优势,帮助借款人实现了以短期融资的利息成本来获得中期资金的好处。
三、市场交易主体
票据发行便利市场主要由四部分交易主体构成: 1.借款人
票据发行便利的借款人一般是资信较高的企业,这样,银行在办理该种表外业务时需要实际履行包销业务的可能性就小,从而在不占用自有资金的情况下取得承诺费收入。
2.发行银行
(1)最初,发行银行是由牵头行来承担,其作为独家出售代理人发挥作用,并负责出售所发行的任何票据。
(2)1983年开始出现了由银行投标小组负责的票据发行便利。投标小组成员对所发行的任何一种票据,在预先确定的最大幅度内都可投标。这种方式使得最终的票据发行方案与以前独家垄断发行相比更为合理,尤其是在价格方面。
3.包销银行
包销银行承担的是有风险的票据包销职能。其主要职责就是按照协议约定,提供期限转变便利,以保证借款人在融资中期内不断获得短期资金支持。
具体做法是,一旦借款人的票据未能如期售完,包销银行就有责任购买所有未售出的票据,或提供同等金额的短期贷款。
当然,由于采用竞价投标方式进行票据发行,使包销银行履约包销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从而使其能真正发挥保证的职能。
4.投资者
投资者也就是资金提供人或票据持有者,他们只承担期限风险,即当借款人在票据到期前遭受破产而不能还款时,票据持有人就会遭受损失。
当然,能够进入票据发行便利市场的借款人资信度都比较高,特别是采用无包销票据发行便利的借款人,因此其风险比较小,投资于这种票据比较安全,且流动性也比较高。
四、票据发行便利的程序
1.由发行人(借款人)委任包销人和投标小组成员。
2.在发行人与包销人和投标小组成员之间签订一系列文件。(包括便利协议、票据发行和付款代理协议、投标小组协议)
3.在上述各项协议就绪后,发行时间表。
七、银行的表外业务——衍生品
一、远期利率协议
定义:远期利率协议:Forward Rate Agreement,简称为FRA,是一种远期合约,买卖双方约定将来一定时间段的协议利率,并指定一种参照利率,在将来清算日按规定的期限和本金数额,由一方向另一方支付协议利率和届时参照利率之间差额利息的贴现金额。
二、互换业务
互换是交易双方或多方根据预先制定的规则,在一段时期内交换一系列款项的支付活动。
三、金融期货
期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在集中性的市场以公开竞价的方式所进行的期货合约的交易。而期货合约是指由交易双方订立的,约定在未来某日期按成交时所约定的价格交割一定数量某种商品的标准化合约。
第四篇: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研究
21.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研究
---写作提示:本题不要写成中间业务。需要搞清楚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区别;要多写现状,多分析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
摘要
本论文首先系统的介绍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概念、分类、来源、发展趋 势和特点。然后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的开展情况从品种和数量两个角度 做了相关分析。最后,从理论上预测国内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趋势,并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紧迫性,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优势和相关的发展瓶颈,从而试图提出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一些基本发展思路。
关键词: 商业银行 表外业务 分析及建议
目录
前 言.......................................................................................................1
第一章 表外业务介绍.........................................................................................1.1 表外业务的概念.............................................1.2 表外业务的分类...........................................1.3表外业务的产生和发展..........................................................................第二章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分析................................................................2.1 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来看表外业务的发展.......................................2.2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的现状.......................................................第三章 发展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综合分析及建议
3.1 我国商业银行拓展表外业务的必要性..........................................3.2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的优势...........................................................3.3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的劣势...........................................................3.4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需注意的几个问题.......................................3.5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分阶段发展表外业务的建议.......................................第四章结 论.....................................................................................................参 考 文 献...........................................................................................................致 谢.....................................................................................................................摘 要.......................................................................................................................前 言
第一章 表外业务介绍
1.1 表外业务的概念
所谓表外业务(Off-Balance Sheet Activities,OB),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记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增加银行收益的业务。表外业务是有风险的经营活动,形成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其中一部分还有可能转变为银行的实有资产和实有负债,故通常要求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予以揭示。
1.2 表外业务的产生和发展
商业银行有着悠久的历史,有据可考的最早的有固定场所的银行是1157年意大利的威尼斯银行(BANK OF VENICE)。商业银行的历史是充满了进取和变革的历史,为了适应经济和政策环境的改变,商业银行不断改进服务模式,增加服务项目。进入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商业银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强的管制;不断加剧的竞争和脱媒;金融创新和技术进步。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也因此有了巨大的转变,表外业务(Off-balance-sheet Activities)的发展壮大就是转变之一。表外业务的产生和发展,既有其内部动力,又有外部作用。1978 年2 月,美国西北大学召开了一个关于存款机构资产证券化和表外业务发展与风险的研讨会,会上有的学者将表外业务产生和发展的动因归结为一个模型:
TRICK + Rational Self-interest = OBSA + Securitization 即 TRICK + 理性的自我利益 = 表外业务发展 + 证券化上式中,TRICK 中的T 代表技术(Technology);R 代表管制(Regulation);I 代表利率风险(Interest);C 代表争取顾客所进行的竞争(Competition forCustomers);K 代表资本充足率(Capital Adequacy)。也就是说,表外业务和证券化是由TRICK 驱动的,是商业银行寻求盈利机会的一种努力。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是微观经济个体,它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或风险最小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银行必须确保其金融资产的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表外业务就是这“三性”的统一。
1.3 表外业务的分类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仍在蓬勃发展中,新的业务不断产生,原有的业务也在 不断演变,这就给对其进行分门别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目前,表外业务的分 类方法有很多,但每一种分类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国际银行业对此尚无 统一的结论,这里主要介绍三种流行的分类方法。
(一)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对表外业务广义和狭义概念的区别,按照是否构 成银行或有资产或有负债,可以将表外业务分为两类
① 或有债权/债务类表外业务(即狭义的表外业务)② 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Financial Services)
(二)按照是否含有期权,可以将表外业务分为两类 ① 含有期权的表外业务(Option-like OBS)② 不含有期权的表外业务(No-option OBS)
(三)按照业务性质,可以将表外业务分为四类 ① 贸易融通业务 ② 金融保证业务 ③ 金融衍生工具业务 ④ 中介服务业务
第二章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分析
2.1 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来看表外业务的发展
2.1.1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1948 年的冬天,在原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组成了中国人民银行。在解放以后,随着我国银行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一些专业银行也相继成立。1951 年农业合作银行成立,1954 年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成立,1963 年中国农业银行成立,但后来均被撤消。至1979 年以前,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内唯一的银行,基本上承揽了全部金融业务。初步形成中央银行监管下的银行体系是在1979 年至1995 年间。随着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和发展,企业对银行资金需求的增大使我国金融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70 年代末和80 年代初先后恢复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1984 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执行中央银行职能,同时分设中国工商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业务的恢复打破了中国人民银行完全垄断的局面,初步形成中央银行监管下的专业银行运作体系。中信实业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10 余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也纷纷成立,外资银行相继进入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开展业务,此外外资银行也纷纷登陆并与中资银行合作开办中外合资银行。1995 年随着商业银行法的实施,我国的银行业逐渐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中央银行监管下的商业银行运作模式的现代银行体系。
2.1.2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业务
负债业务及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本上分为各项存款、债券、对国际金融机构负债、货币发行和银行自有资金五大类,其中各项存款在银行的资金来源中所占的比例最大。至2000 年第一季度末,各项存款占整个银行资金来源的87%,其次是货币发行及央行的资金来源,再次是自有资金债券和对国际金融机构的负债所占比例较小。资金来源是银行的血液,传统负债业务的创新则成为银行扩大资金来源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模式出现由单一的柜面储蓄、企业存款方式转向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中心依靠银行卡、ATM 自动取款机、自动存款机、自助银行、网络银行、电话银行等先进工具和手段来吸收企业存款。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项目即资产业务主要包括各项贷款、黄金占款、外汇占款、在国际金融机构资产和财政借款等。至2000 年第一季度末,我国银行的各项贷款占整个银行资金运用的85%。银行的资产业务是银行负债及自有资金的运用,这既会给银行带来盈利,也会带来风险。随着银行间金融竞争的加剧,各大银行不断加强资产业务,开辟新的利润渠道。近年来,除了原先的企业贷款,银行不断开展银团贷款、多家银行参与贷款项目、兼并收购等提供贷款、保理贷款、企业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等一些新型的企业贷款业务,还大力拓展按揭贷款、助学贷款、汽车贷款等各种形式的个人消费贷款。第三种业务就是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由于我国金融体系仍属分业管理体系,所以近年来,尽管表外业务有所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业务面不广,服务品种少,收益比例低,无法与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相比。
2.2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的现状
第一,我国现在开展的表外业务大都比较单一,一般是与贸易服务密切相关。常用的有以下类型:贷款承诺,银行承兑汇票,银行保函和信用证。国外流行的票据发行便利、资产证券化、互换、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都没有开展。同时表外业务开展范围局限于少部分外贸企业和国有企业,表外业务规模小效益较差。
第二,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缺乏合理的组织和有效的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目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从上到下缺乏主管机构和总体规划,在实际工作中造成无章无序,无标准可行,缺乏规范性的管理。在组织结构上商业银行还没有设立相应的专门机构。在业务操作程序上,许多业务品种没有完整统一的操作方法。在开展业务的手段上各商业银行不是通过增加业务品种,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来吸引顾客,而是采取各种不正当的竞争手段。
第三,我国中央银行监管重表内,轻表外的情况依然存在。对表外业务监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相关规定只散见于一些其他的法规条例中,同时我国对表外业务监管与国际惯例还有较大差距。随着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创新、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0,我国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下,如何处理各机构之间的协调,避免监管盲区和重复监管,是摆在监管当局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三章发展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综合分析及建议
3.1我国商业银行拓展表外业务的必要性
1、适应利率下调,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需要
1996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八次降低存贷款利率,6个月以内的短期贷款利率从1997年的7.65%降低为2002年的5.04%;6个月至1年期短期贷款利率从1997年的8.64%降低为2002年的5.31%;1年至3年期的中长期贷款利率从1997年的9.36%降低为2002年的5.49%。3年至5年期的中长期贷款利率从1997年的9.9%降低为2002年的5.58%。银行的低利率降低了银行资金的边际利润,使银行存贷利差不断缩小。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获利的空间已十分有限,必须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去开拓各种非利息业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2、化解不良贷款,减少金融风险的需要
从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来看,世界前20家银行的平均不良资产率仅为3.27%,其中花旗银行和美洲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分别为1.4%和0.85%。而我国银行业2001年按新的贷款分类法统计,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仍在25%左右,除了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居高不下外,新兴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也在急剧攀升。银行业显露和潜在的金融风险已十分突出,再加上缺乏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的有效措施,严重阻碍了银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这就需要利用表外业务来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
3、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资产报酬率的需要
随着银行成本增加,收益下降,单纯的传统业务已难以满足客户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和银行收益的保证。国有商业银行由于规模过大,分支机构和从业人员过多,人均创利1.19万元,人均费用却达8.58万元。其他商业银行由于分支机构和从业人员过少,人均创利40多万元,人均费用也高达18万元之多。所以银行必须降低运营成本。如果要在不增加或降低运营成本的情况下,为客户提供多功能、多元化、国际化的服务,表外业务因具有低成本和提高资产报酬率之功效,不失为理想之选。
4、利用表外融资技术,增加资金来源的需要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企业从市场上筹集资金,直接以机构投资者身份与经纪商进行股票和债券交易,不再完全依赖商业银行贷款。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的快速发展,分流了一部分商业银行的资金。为了竞争资金来源,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开展表外融资技术,如贷款出售、发行备用信用证等业务,增加其资金来源。
5、通过业务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商业银行的业务包括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三个方面,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表内业务,而且也要重视表外业务的发展,抢占适应持续发展要求的空间。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拓展,是其银行经营国际化、资本证券化、业务表外化的三大发展趋势之一,也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第五篇:关于银行的表内与表外业务
关于银行的表内与表外业务
一、什么是表内业务?
表内业务就是指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业务。比如银行存款、贷款等。
二、什么是表外业务?
1、表外业务
表外(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表外(中间)业务是银行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利用技术、信息、服务网络、资金、信用方面的优势,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自己的资产、负债,以代理人的身份接受委托为客户办理各类委托业务事项,或以交易一方的身份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或差价的经营活动。
2、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是银行大力发展资产、负债业务以外的其他业务。根据西方权威教科书对表外业务的界定,表外业务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能产生收益和/或费用但不会给银行带来潜在资产或负债,国内有些学者称其为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主要包括银行各种代理、结算和咨询服务;另一类则涉及银行的各种承诺和或有债权,国内部分学者称为或有资产/负债类表外业务。
3、表外业务
所谓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记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增加银行收益的业务。表外业务是有风险的经营活动,形成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其中一部分还有可能转变为银行的实有资产和实有负债,故通常要求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予以揭示。
表外业务一般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1)担保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对第三方承担责任的业务,包括担保(保函)、备用信用证、跟单信用证、承兑等。
2)承诺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包括贷款承诺等。
3)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自身头寸管理等需要而进行的货币(包括外汇)和利率的远期、掉期、期权等衍生交易业务。
三、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区别?
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那些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同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关系密切,并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
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比如代收电费、电话费,代发工资,代理保险等代理类中间业务;银行卡业务;结算类业务等等很多种了
四、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是不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但是在一定时期可以转化成资产负债表上的内容的或有负债业务.比如,担保业务、承诺业务。表内业务就是指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业务。比如银行存款、贷款等从“表内”,“表外”说起,商业银行业务学习
(一)关键字: 金融
business今天胡里胡涂又做了几张报表,忽然想起一年前也是在做类似的报表,但是似乎还是对每张报表的含义把握不到,不知道为什么要有这个样子的报表,不同报表之间是否能合并删减,完全被客户指使着开发。这不是合理有效的状况,还是得多了解银行的业务。
很多银行术语中常常出现“表内”“表外”两个词,比如表内利息,表外余额,就拿他们来为了解业务开刀吧。
这个表指的是资产负债表.表内业务就是指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业务。比如银行存款、贷款等。一般认为贷款和存款涉及银行资产和负债为表内业务,结算业务不涉及资产负债为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是不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但是在一定时期可以转化成资产负债表上的内容的或有负债业务.比如,担保业务、承诺业务。表外业务也称为中间业务。资产负债表只要稍微了解财务的同学都知道,包括流动资产,长期资产,无形、递延资产,流动负债,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几大项。
下面要各个击破,以现有一家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统计情况来解释。
一、流动资产
包括以下:
现金及周转金:(现金)+(业务周转金)+(在途外币资金)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准备金存款)+(一年(含)以内到期的存放央行特种存款)+(缴存中央银行财政性存款)
专项央行票据:(专项央行票据)
央行专项扶持资金:(央行专项扶持资金)
存放同业款项:(一年(含)以内到期的存放同业款项)+(一年(含)以内到期的存放系统内款项)+(一年(含)以内到期的存放境外同业款项)
拆放同业:(调出调剂资金)+(拆放银行业)
拆放金融性公司:(拆放金融性公司)
买入返售资产:(买入返售贷款)+(买入返售票据)+(买入返售债券)
短期贷款:
“(短期农户贷款)+(短期个人助学贷款)+(短期个人房产贷款)+(短期个人消费贷款)+(短期农业贷款)+(短期工业贷款)+(短期商业和服务业贷款)+(短期房地产贷款)+(短期项目开发贷款)+(一年(含)以内到期中长期农户贷款)+(一年(含)以内到期中长期房地产贷款)+(一年(含)以内到期中长期个人房产贷款)+(一年(含)以内到期中长期项目开发贷款)+(一年(含)以内到期中长期农业贷款)+(一年(含)以内到期中长期工业贷款)+(一年(含)以内到期中长期商业和服务业贷款)+(一年(含)以内到期中长期房地产贷款)+(一年(含)以内到期中长期项目开发贷款)+(国际贸易融资)
+(单位短期透支)+(银行卡透支)+(其他债权性资产)”
待处理抵债资产:(待处理抵债资产)-(抵债资产待变现利息)
应收账款:(应收利息)
拨付营运资金:(拨付营运资金)
其他应收款:(期收外汇款项)+(其他应收款)
贴 现:(贴现)+(买入外币票据)-(转贴现;备抵科目)-(再贴现款项;备抵科目)
短期投资:(短期投资)+(自营记账式债券)
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一年内到期的长期投资:(一年以内到期的长期投资)
预计资产:
(银行承兑汇票应收款)+(开出保函应收款)+(开出信用证应收款)+(保兑信用证应收款)+(保兑保函应收款)+(提货担保应收款)+(买断型出口保理应收款)
二、长期资产
中长期贷款:大于1年的贷款,除1年内到期的贷款
逾期贷款:(逾期贷款)+(逾期单位短期透支)+(垫款)+(逾期国际贸易融资)+(逾期银团贷款)+(逾期社团贷款)+(应收再贴现款)+(应收转贴现款)
呆滞贷款:(呆滞贷款)+(呆滞单位短期透支)+(呆滞垫款)+(呆滞银团贷款)+(呆滞社团贷款)+(呆滞国际贸易融资)
呆账贷款:(呆帐贷款)+(呆帐单位短期透支)+(呆账垫款)+(呆帐国际贸易融资)+(呆账银团贷款)+(呆账社团贷款)“
减: 贷款呆账准备:(资产减值准备)
长期存放银行款项:
长期投资: 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
减: 累计折旧:(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净值:
固定资产清理:(固定资产清理)
在建工程:(在建工程)
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待处理固定资产损益)
三、无形、递延资产
无形资产
递延资产
四、流动负债
短期存款:(活期存款)+(待结算财政款项)+(地方财政库款)+(财政预算外存款)+(财政预算专项存款)+(半年以内(含)到期的单位定期存款)
短期储蓄存款(:活期储蓄存款)+(个人结算存款)+(半年(含)以内到期的定期储蓄存款)
财政性存款 :
向中央银行借款:(借入中央银行款项)+(借入支农再贷款)
央行拨付专项票据资金:(央行拨付专项票据资金)
同业存放款项:(同业存放存款)+(系统内上存资金)
同业拆入:(调入调剂资金)+(银行业拆入)
卖出回购资产款:(卖出回购债券)+(卖出回购贷款)+(卖出回购票据)
金融性公司拆入:(金融性公司拆入)
应解汇款:(应解汇款)汇出汇款:(汇出汇款)+(开出本票)
应付账款:(应付利息)
拨入营运资金:(拨入营运资金)
其他应付款:(其他应付款)+(委托及代理负债业务)+(应付返售债券)+(管理部门统筹资金)
-(委托及代理资产业务)<=委托贷款资金科目,轧差在其他应付款)+(外汇买卖)+(递延税款)”
应付工资:(应付工资)
应付福利费:(应付福利费)借方余额,应以“-”号表示(各级管理部门汇总时,应轧差反映)
应交税金 :(应交税金)科目期末余额填列, 如为借方余额,应以“-”号表示(各级管理部门汇总时,应轧差反映)
应缴代扣利息税 :(应交代扣利息税)应付利润:(应付利润)
预提费用:(预提费用)
发行短期债券:
预计负债 :(银行承兑汇票)+(开出保函)+(开出信用证)+(保兑信用证)+(保兑保函)+(提货担保)+(买断型出口保理)
五、长期负债
长期存款:
长期储蓄存款:
保证金:(保证金存款)
发行长期债券:(发行债券)科目中发行一年期以上债券账户的期末余额填列。
长期借款:(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长期应付款)+(住房周转金)
待转资产价值:
六、所有者权益
实收资本(股本):(实收资本)
其中:股本金 :(股本金)
资本公积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盈余公积)
其中: 公益金:(公益金)
一般准备:(一般准备)
本年利润: 中间为所有损益类科目余额合计/年末无该项目
未分配利润 :未分配利润明细账户期末余额
减: 未弥补历年亏损:(利润分配)------注:
“轧差”[ga cha]: 某些科目统计需要用到的办法。资产类用贷方-借方,负债类相反。
补充:
1.(来自itpub:http://www.itpub.net/657463.html)
应收利息反映的是逾期贷款的欠息, 属于应收款类(按资产负债表分,是资产类), 利息收入反映的是实收利息或者已转逾期的利息的金额,属于收益类,(按资产负债表分合并在本年利润中).这两个科目是一对的,应收利息反映资金运用,利息收入反映资金来源.当逾期利息反映在表内时,会以一借一贷方式进行分录.由于表内核算逾期利息会带来虚增利润,并引发多缴税的问题,后来改成利息收入只记实收利息收入,不记逾期利息收入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应收利息就要记在表外,登记贷款客户的欠息情况.另:应收利息是用来核算当期(一般是季度)应计入损益的应收未收(没有收到或者没有收)的利息,表内应收利息一般是正常贷款当期结息时未收到的利息,表外应收利息一般是逾期贷款当期结息时未收到的利息.一般说来,表内利息在90天内没有收到时需冲减利息收入,计入表外利息,这不存在虚增利润的问题.表外利息在收到时,纳入表内利息,进利息收入.各家银行在表内利息和表外利息科目的运用上有一些差别,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