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门内外经贸发展与口岸建设专项
江门市内外经贸发展与口岸建设专项
资金管理试行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江门市内外经贸发展与口岸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江门市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江府〔2014〕16号),参照《广东省内外经贸发展与口岸建设专项资金管理试行办法》(粤财工〔2017〕166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江门市内外经贸发展与口岸建设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市财政安排用于促进我市内外经贸平稳发展和转型升级,推进口岸开放和通关便利化建设,支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资金。
第三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应当遵循依法设立、规范管理、突出重点、科学论证、严格审批、绩效优先、公开公平、强化监督的原则。
第四条
专项资金绩效目标是:完善内外贸促进政策,推动内贸流通创新发展,培育贸易竞争与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促进我市内外经贸平稳发展和转型升级,推进口岸及通关便利建设,进一步提升江门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第二章 部门职责
第五条
市商务局负责专项资金的具体管理工作,负责专项资金设立调整申请、专项资金预算申报、编制专项资金使用计划;按“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负责专项资金使用安全、专项资金监督检查、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专项资金信息公开等;制定和发布专项资金支持事项申报指南,组织项目申报和评审,提出资金支持方案;监督专项资金的使用,配合市财政局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等工作。
第六条
市财政局负责审核专项资金设立调整,组织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及执行,审核专项资金使用计划;配合市商务局发布年度支持事项申报指南;办理专项资金拨付;监督检查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组织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等工作。
第七条
各市(区)商务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本地区专项资金项目申报、资料审核工作;根据国库集中支付以及财政报账相关规定,对有关凭证严格审核,确保支付金额内容及相关资料凭证的真实、合规和完整;加强资金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开展专项资金监督检查、绩效评价、信息公开等工作。
第八条 各市(区)财政部门负责协同同级商务主管部门完成项目审核申报工作;及时将市财政安排的资金拨付至相关单位;加强对专项资金拨付、使用的监督管理;协同同级商务主管部门做好绩效评价、信息公开等工作。
第三章 资金支持方向
第九条
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以下支持方向:
第二篇:勐腊县口岸建设发展情况汇报
勐腊县口岸建设发展情况汇报
一、口岸发展基本情况
勐腊县是云南省最南端,地处东经101°06′—101°50′,北纬21°08′—22°25′。西北部与景洪市连接,北部与江城县毗邻,东南部与老挝接壤,西面与缅甸隔江相望,国境线长740.8公里(其中:中挝段677.8公里,中缅段63公里),国土面积7084平方公里。1994年6月,国务院批准勐腊为对外开放地区,是云南省实施“中路突破,打开南门,走向东南亚”经济发展战略重要通道桥梁和窗口,是云南省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前沿。辖区建有磨憨国家级一类口岸和关累港,以及勐满、曼庄两条重要陆路通道。有3条柏油路直通老挝北部三省省会。从关累码头顺江而下,可直抵老、缅、泰、柬、越等东南亚五国。
截止目前,全县口岸通道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943亿元。2010年全县边境经济贸易总额完成7.94亿美元,同比增长41.4%。其中:进出口贸易额累计完成7.52亿美元,同比增长44.6%;其中进口1.33亿美元,同比增长57.7%;出口6.19亿美元,同比增长42.1%;(2)完成边民互市2232万美元,同比增长0.8%;(3)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累计完成 1 1968万美元,同比增长0.2%。(4)口岸流量情况:口岸通道进出口货运量累计达75.40万吨,同比增长37.6%;其中进口货运量46.74万吨,同比增长55.5%;出口货运量28.65万吨,同比增长15.9%;出入境人员99.42万人次,同比增长12.8%;其中入境人员49.77万人次;出境人员49.65万人次;出入境车船29.64万辆(艘)次,同比增长37.1%;其中入境车船13.82万辆(艘)次;出境车船15.82万辆(艘)次。2011年1月全县边境经济贸易总额完成5609.69万美元,同比下降30.3%。其中:进出口贸易额累计完成5275.49万美元,同比下降31.7%;其中进口1008.09万美元,同比下降15.8%;出口4267.4万美元,同比下降34.6%;(2)完成边民互市244万美元,同比增长0.2%;(3)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累计完成90.2万美元,同比持平。
二、勐腊县口岸及主要通道建设情况
(一)关累码头建设基本情况
关累码头位于澜沧江与上湄公河结合部,西与缅甸隔江相望,南与老挝陆路相连,是中南半岛腹地和东南亚各国经湄公河进入我国的“第一港”,全年可通航300吨级船舶,是目前我国与缅、老、泰进行经贸交流的重要水路通道,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门户,现已完成《关累码头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码头开发分“三区”规划建设。一区以物流、商贸、教育卫生、宾馆酒店、生活服务、娱乐设施 2 为主;二区以船舶修造、集装箱码头、旅游服务、仓储为主;三区充分利用沿江滩涂、怪石、原始森林等旅游资源,以观光、休闲、娱乐等沿江旅游景点建设为主。目前,查验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已建成,累计投入开发建设资金已达3.1亿元。2010年关累码头完成进出口货值17525.71万美元,其中进口3481.37万美元,出口14044.35万美元;完成进出口货运量134225吨,其中进口43216吨,出口91009吨;出入境船舶5278艘次,其中入境2675艘次,出境2603艘次;人员出入境30502人次,其中入境15043人次,出境15459人次。
(二)勐满通道建设基本情况
勐满镇位于勐腊县西南部,东与尚勇镇相连,西、北与勐捧镇毗邻,南与老挝接壤。全镇土地面积403公里,国境线长42公里,曼邦公路由北向南穿镇而过直通老挝南塔省。镇政府所在地景龙,距县城53公里,距国境线12公里,距老挝南塔省勐新县24公里,距老挝湄公河班相果口岸94公里,是我国通往老挝的重要陆路通道和自然口岸。居住着傣、哈尼、汉、瑶、克木等13种民族。自2006年县委、县政府确定开发建设勐满边境口岸以来,在州委、州政府的重视和帮助下,目前投入400万元建成“一关两检”办公用房;投资50万元完成了勐满查验货场的场地平整、排水沟、围墙等项目,现已投入使用;投入50万元完成勐满通道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勐满通道规划建设范围约为3.06平方公里。规划分为 三个功能区,即替代种植项下返销农副产品加工和仓储区范围约1平公里,以替代种植项下返销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仓储服务为主;行政办公和查验功能区范围约1平方公里,以政府行政办公、联检部门办公和货物、人员、车辆出入境查验为主;社会生活和贸易区范围约1.06平方公里,以贸易、吃、住、行、娱乐为一体的服务设施等为主)。截止目前,勐满通道有海关、检验检疫、边防检查、商务、运政等相关口岸管理职能部门进驻开展工作,已能正常开展边民互市贸易活动。2010年勐满通道完成进出口货值1371.55万美元,其中进口1232.73万美元,出口138.81万美元;完成进出口货运量161436.43吨,其中进口159394.69吨,出口2041.74吨;出入境交通工具87708辆次,其中入境43560辆次,出境44148辆次;人员出入境194108人次,其中入境96992人次,出境97116人次。
(三)曼庄通道基本情况 曼庄隶属尚勇镇,位于勐腊县东南部,地处北纬21º10′—21º26′,东经101º27′—101º41′之间,东与老挝接壤,南与磨憨边境贸易区相连,西邻勐满镇,北接勐腊镇,曼庄是尚勇镇的一个村民委员会,辖曼庄、曼赛等12个村民小组,是一个人口相对较为集中的村委会。曼庄是我县通往老挝丰沙里省的重要通道。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曼庄通道的投入,开通了勐腊至丰沙里的国际客运旅游专线,昆曼大通道专为曼庄口岸开设了专门通道口。投资80万元完成 边检、检验检疫和运政等部门营房,是我县与老挝丰沙里省开展商贸活动的唯一通道。2008年建设改造曼庄至老挝南克星17公里的四级沥青路面,现已投入使用,大大改善了交通现状,为曼庄口岸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0年曼庄通道完成进出口货值711.09万美元,其中进口691.82万美元;出口19.27万美元;完成进出口货运量77082.18吨,其中进口7687.14吨,出口208.04吨;出入境交通工具15443辆次,其中入境8183辆次,出境7260辆次;人员出入境49989人次,其中入境26767人次,出境23222人次。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由于与相邻各国间没有建立货物和旅游道路运输框架协议,货物道路运输通而不畅,急需解决与老挝和泰国签订货物和旅游道路运输框架协议,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间在经济技术合作和边境贸易等方面的发展。
(二)近几年来,在中老两国政府的扶持下,我县与老挝北部省份在境外替代种植发展产业上、投资办厂、劳务输出、贸易发展、教育合作、农业技术推广、电力建设、林、矿产品开发、旅游合作等方面取得较快发展。为次区域经济技术合作打下坚实基础。为更好地促进勐腊县与老北省份发展经济技术合作,特别是替代种植工作,建议上级部门加强与老北省份的县之间的沟通和建立会晤机制,促进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
(三)目前开展替代种植人员出入境备案申报工作,审批时限长,手续烦琐,不利于开展替代种植业;特别是针对常住人口或是企业法人持有的通行证有限时限过短(3个月或半年),建议对于开展境外投资项目的企业管理人员给予办理特殊有效证件的通行证。
(四)我县关累码头、勐满和曼庄等边境通道尚未批准边民互市点(场),以及受互市商品目录限制,故对地方促进作用不明显。希望上级部门帮助解决关累码头、勐满和曼庄通道三个边民互市点。并增加开展边民互市商品的品种,如新增替代农副产品、稻谷、玉米、香蕉、西瓜、花生、黄豆、芝麻、蓖麻以及农资器具等商品品种。
(五)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如期建成,将给勐腊对外开放带来重大机遇,要抢抓这一发展机遇,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我县口岸和通道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些通道查验设施建设未完善,急需加大口岸和通道通关基础设施建设,现需继续加大关累码头、勐满、曼庄、新民通道的公路、查验设施、仓储、物流、金融等设施建设。我县口岸和通道基础设施建设共需要3亿元,建议上级部门帮助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四、下一步工作意见
(一)着重抓好勐满通道、曼庄总体规划的上报审批工作,争取通道建设项目尽快实施。
(二)多方多渠道争取口岸(通道)项目建设资金,进 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努力提升口岸(通道)服务功能,为推动边境贸易快速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开通绿色旅游通道,加强与周边各国的旅游合作,大力发展跨境旅游,提升边境口岸旅游业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四)与老挝北部各省建立定期会晤机制,积极推进通关便利化。
勐腊县经济和商务局
二0一一年三月八日
第三篇:加快大物流建设 促进口岸繁荣发展
前不久,中国共产党九江市委做出了《关于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社会主义新九江的决定》,这是九江在新阶段实现新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做好九江各项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决定指出,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社会主义新九江,必须坚定地全面实施以大开放为纲,全力推进大工业、大旅游、大物流和城市大建设的发展战略。九江打造现代大物流,应当“充分发挥口岸优势,以港口建设为重点,铁路、公路、航空、水运互动,加快物流硬件平台和信息平台建设”。作为一个口岸工作者,我想立足当前九江口岸发展的实际,结合未来国际化大物流的发展趋势,就围绕推进大物流建设做好九江口岸工作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充分发挥口岸优势,推动外贸物流的井喷式发展
口岸既是国家的门户,同时又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对外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一个地区与国际交往的通道。九江港口岸作为江西省唯一对外开放的国家一类水运口岸,其地接湘、鄂、皖三省的交通区位优势和独有的国际货运直航功能优势明显,起着我省其他口岸不可替代的作用。九江港口岸自开放以来,已逐步形成具有在长江内河口岸少有的综合通过能力,是长江水系南京以上水域唯一具备国际航运的散货、国际集装箱、散装液体化工原料、石油、丙烯、液化气等多种船舶接卸中转、储运能力的口岸,功能完备;曾成功地接泊过洪都拉斯、巴拿马、伯利兹、俄罗斯、越南、柬埔寨、韩国、丹麦等外国籍的远洋船舶,是江西省外贸进出口货物的重要通道。二OO五年上半年,九江口岸完成外贸进出口货物总量达131.23万吨;水运直接进出口货物13.67万吨,国际集装箱进出口箱量达18510TEU,其中重箱完成11715TEU(进口完成5021TEU,出口完成6694TEU),各项指标都较上年同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特别是国际集装箱运量增长达101.11%,口岸直接进出口的国际集装箱量及外贸货物重量都占到全省直接进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在全省口岸外贸运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但是,如果与全省外贸进出口发展的形势来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上半年全省外贸进出口货物从九江口岸报关的只有不到10%;特别是出口货物在九江口岸报关的比重更低。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客观原因,比如:一些企业进出口货源地不在江西省内;另一些企业在江西省的中南部,其进出口货物从广东进出比较方便,不可能舍近求远从九江口岸走;还有一些企业的出口产品因批次、数量、交货地点、交货时间的不同,不适应从九江口岸走。但是,我想这里面肯定还有一些本来是可以从九江口岸走的货物,由于我们宣传不够,工作没有做到家,服务没有跟上,而没有从九江口岸出运。我们总是说,九江港口岸是江西省唯一的通江达海的对外贸易水运口岸,而每年10多万吨左右的直接外贸进出口运量(不含中转外贸货物运量),与我们所处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九江港口岸地处长江黄金水道与京九铁路的交汇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理应为江西的外贸进出口做出更大的贡献。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吴新雄同志在视察九江时多次强调:要充分发挥九江长江口岸的作用,特别是充分利用九江国际集装箱货运码头,增加货运量,要积极引进外资,改组改造九江现有口岸企业和设施,提升功能。根据这个精神,我们在具体工作中,要在提高口岸外贸货物运量上下工夫,加强口岸宣传力度,找准大户,如江西铜业、泰丰轮胎、新诺石、鸿源数显等企业,搞好服务,力争使口岸外贸货运量有一个大的增长、大的突破。
二、抓好口岸促物流,跳出物流谋发展,充分发挥口岸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平台作用。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水平被认为是一个地区和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反映。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降低商务成本、提高区域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两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的加大,一大批有实力的,包括一些在国际、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在九江落户,有些企业的生产设备和原料需要从国外进口,有些企业的产品要走向国际市场。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积极向企业宣传九江口岸的功能,让他们了解口岸,进而利用口岸,并要组织口岸有关单位和部门一道上门调查研究,摸准情况,搞好服务。应该说,我们九江口岸的内支线班轮在国际集装箱运输上,还是有很大优势的,二OO五年上半年,通过口岸各代理公司的共同努力,进出九江口岸的国际集装箱支线运输班轮就达790个航次,每周有30多个航次,平均每天三四班之多;而箱源的种类有中远集团、东方海外、美国总统轮船公司、丹麦马士基、英国铁航渣华、新加坡太平洋、韩国韩进、台湾长荣、阳明等国际航运公司的国际集装箱,外贸进出口货物从九江口岸进出十分方便。另外,我们口岸的检查检验部门和单位为加快“大通关”建设步伐,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实行了一系列的快速通关、报关报验政策,如海关的快速通关系统(H2000系统)、检验检疫部门的“三电”工程(电子传单、电子报验、电子签证)等,为货物的进出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政策和口岸所具有的功能、作用,为开放型经济服务,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好务。
 
第四篇: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建设”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探索以人为本、统筹协调的发展道路,初步形成了生产稳健发展、生活富裕安康、生态优美宜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模式。尽管厦门城市化水平较高,财力较雄厚,但经济腹地小,发展经济要扬长避短,在有限的土地和面积上提高效率。
一、是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协调。
坚持以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以科技创新促进质量提升,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二、是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坚持把提高效率与注重公平紧密结合,全市财政一般预算60%以上用于民生保障重点领域,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国率先推行最低工资标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线、住房公积金制度,率先推行“全民社保”,率先实现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全覆盖,率先建立多层次的保障性住房体系,较好地做到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三、是城市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
坚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统筹推进城市的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提升市民的整体素质与物质生活,连续两届以总评第一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10年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名列全国第一,被称为中国“最温馨的城市”。
四、是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相协调。
坚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较早明确“生态立市”战略,走集约发展的道路,致力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多项环保指标领先国内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联合国人居奖等荣誉称号。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长期平均增长率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并在五个方面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发展优势。一是海空港口优势。二是产业发展优势。三是对外开放优势。四是对台区位优势。五是生态环境优势。
今年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转变提效、发展提速、民生提质的良好书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当前中国城乡建设存在“三大剪刀差”。
第一,是指农产品价格低于其价值,工业品价格高于其价值,即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我把它称为第一把剪刀差。
第二,是输送劳动力阶段,此时大量的农民离开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而选择进城,就是所谓的第一代农民工。在这一阶段,农民干着与城市人相似的工作,却得不到相似的待遇,这是第二把剪刀差。
第三,是输送土地阶段,农民集中上楼,节省出的宅基地还原为耕地,宅基地这部分可以换成城市建设用地,收购宅基地的成本与出卖城市用地的收益是天壤之别,这是第三把剪刀差。
实现一体化最关键的是要破除城乡二元制结构,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用农业产业化推动厦门城乡一体化。一是要破除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二是要破除劳动力价格剪刀差,解决农民同工不同酬问题,三是要破除土地价格剪刀差,稳定房价和房产税。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第一,要着力在抓服务大局上有新作为。
坚持围绕服务海西和推进厦门岛内外一体化的大局,适时作出关于加快同安滨海新城建设、“法治同安”建设等决议,把全区人民的力量集聚到推进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和全国首批法治先进区创建上来,为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高度关注“十二五”规划编制和同安滨海新城规划,适时跟踪督办同安滨海新城招商引资和体育训练中心等项目建设,发挥人大的职能作用,加强对“法治同安”建设等决议执行情况的跟踪督查,为加快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第二,要着力在抓监督实效上有新进展。紧紧围绕“五个更加注重”,加强对经济工作和解决民生问题的监督。围绕区委“三大基地”、“三大城区”建设决策部署,综合运用各种监督手段,通过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组织专题视察和执法检查、开展专项工作评议和专题调研等,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计划预算执行的监督,为我区加快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督促政府加快滨海西大道、城东中路等交通工程项目建设,加快汀溪新城镇建设、莲花水库等重点工程建设,推动今年省、市、区64个重点项目的落实;进一步关注民生热点,加大教育、医疗、安全、社会保障等方面法律法规贯彻实施情况的监督力度,切实反映民意,维护民利,充分发挥人大推动发展、关注民生、促进和谐的职能作用,推进“平安同安”创建工作,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让百姓生活更加舒心、更有尊严。
第三,要着力在抓代表工作上有新成效。开展人大代表“勤履职、树形象”主题年活动,强化专题培训,引导人大代表学习贯彻好市、区委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厦门岛内外一体化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增强人大代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调动代表开展“六个一”活动的积极性,主动参加调研视察、执法检查、工作评议,带头协助区委、政府多做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工作,在本职岗位上主动作为、积极作为、有效作为,带领广大群众投身加快推进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展示人大代表的履职风采。
第四,要着力在抓自身建设上有新提高。以提高常委会履职效能为重点,狠抓自身建设。着力加强调查研究,围绕区委决策的重点、政府工作的难点、群众反映的热点,深入了解社情民意,提高调研质量,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积极建言献策。着力提高审议能力,在会前学习、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有观点、有分析的好建议,使审议意见更具针对性。同时,运用询问、质询等有效的监督方式,加大跟踪督办力度,不断提升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服务海西和推进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能力和实效。
要加快厦门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必须健全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和完善教育制度,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完善就业制度,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第五篇:【形势与政策论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
—— 论意义、历程、对策
摘要: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当前,厦门正在加快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特别是厦门经济特区已扩大到全市,在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大城乡统筹力度,率先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对于加快推进厦门经济特区科学发展新跨越,既是形势所需,更是势在必行。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岛内外;一体化
一、厦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意义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厦门科学发展,必须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是科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我市总体上已进入加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率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实现城市发展模式转型,既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城市永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发挥厦门在海西建设中的先行先试和龙头示范作用,必须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发挥厦门经济特区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试验区作用”、“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
革试验”、“实现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厦门作为经济特区和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肩负着先行先试和龙头示范的重要使命。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推动城乡资源优化配置、要素自由流动、经济互促共进、社会和谐共融,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
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市“三农”工作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的转型阶段,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但也面临不少新的挑战和问题,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农村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任务繁重。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看,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既是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的客观要求,又是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根本途径。
二、厦门统筹城乡发展的漫长历程
1、实践与探索
进入新世纪以来,厦门市市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持续不断地进行了一系列的城乡统筹体制机制探索和创新,其成效和经验均走在了全省和全国的前列。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不断深化。2003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居住社区化、就业非农化、资产股份化、福利社保化”的农村城市化思路和目标。2005年,明确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是“农业向工业化发展、农村向城市化推进、农民向市民化转变”。2009年8月,市委十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新机制。2010年底召开的市委十届十三次全会作出了推进厦门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重大决策部署,明确提出要在形成岛内外一体化格局上实现新跨越。
(二)是规划建设管理逐步城乡融合。《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将城市规划范围拓展到包括岛外农村在内全市域。全面落实发展重心从岛内向岛外转移、发展空间从城市向农村拓展、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向农村倾斜的战略决策,全面启动集美、海沧、同安、翔安等四大新城区建设,为加快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显著改善。大力实施旧村改造和老区山区建设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实现质的飞跃。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全面实现通行政村、自然村道路硬质化。
(四)是社会事业发展城乡一体。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体系工程建设,全面实现村村都有篮球场和其他文体休闲活动设施,率先在全国建立城乡统筹的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2、困难与问题
厦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但也面临不少新的挑战和问题,岛内外和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活和基础设施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一)岛内外和城乡区域经济差距。目前厦门农村集中在岛外,岛外经济发展的规模和层次落后岛内,城乡
区域经济差距明显。
(二)岛内外城乡社会事业差距。岛外农村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等社会事业方面既投入不足又分布不均衡,城乡人均占有公共服务资源及质量差距悬殊。与城镇接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刚刚起步,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与城市有一定差距。
(三)岛内外城乡生活水平差距。从收入方面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扩大之势。
(四)岛内外城乡规划建设差距。规划管理体系存在城乡二元现象,农村无规划或有规划但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普遍存在。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各种功能布局不合理、设施共享性差等问题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设计标准及建设质量明显地滞后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主要对策思路
当前,厦门总体上已进入加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时期,要充分发挥特区先行先试和龙头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积极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城乡资源优化配置、要素自由流动、经济互促共进、社会和谐共荣,努力形成工业与农业相互促进,岛内与岛外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1、统筹城乡发展规划
规划是龙头和基础,要以“全域厦门”的理念,打破城乡规划分割的格局,建立城乡一体规划的管理体制。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布局。
(二)是推进镇村规划。
(三)是推进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
2、统筹城乡土地管理利用
要进一步探索城乡一体的土地管理新机制,统筹城乡土地资源,做好农村分散土地、宅基地集约利用文章,建立土地资源增值收益城乡共享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一)是探索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二)是鼓励实施土地开发整理。
(三)是创新农村宅基地管理机制。通过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引导农民住房逐步向城区、集镇和农民集中居住区聚集。
(四)是建立土地开发共享机制。
3、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按照节约发展、效益优先原则,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城乡经济发展布局,进一步拓宽和提升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经济发展思路。
(一)是推进工业集中集群发展。
(二)是推进服务业均衡发展。
(三)是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4、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城市与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连接,逐步实现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共建共管、同城同价。
(一)是推进城市市政设施向农村延伸。
(二)是加快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
(三)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5、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
积极引导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加快农村就业、社保、教育、文化等方面制度与城市的对接,加快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进程。
(一)是推进服务均等化。
(二)是推进就业非农化。
(三)是推进福利社保化。
(四)是推进素质市民化。
6、统筹城乡公共管理体制
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城乡一体的新型管理体制,全面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
(一)是建立城乡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
(二)是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
(三)是建立城乡并轨的基层管理体制。
四、结语
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是城乡一体,但绝不可以把“城乡一体化”理解为是“城乡一样化”,理解为是把乡村全变为城市、把农民全变为城市居民,或是把城市再倒退回乡村;更不可狭义地理解为是“村镇相接, 连为一片”的城乡地域空间的“一体化”。世界上没有100%城市化的国家,即使在城市化高度发达的地区,农业不会消失,农村作为农业生产的场所不会消失,作为人类聚集的社区的一种形式,也不会完全消失,有城与乡的存在就有城与乡的差别存在,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始终是客观存在的甚至是无法消灭的。城乡统筹发展虽然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差别,但却有助于城乡之间差别的缩小。城乡作为不同的空间区域,各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因此统筹城乡发展中所指的“城乡一体化”主要应指在保留城乡各自特点的基础上,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体制,赋予农民平等的国民待遇和发展机会,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和谐的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创造城乡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融合以及城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推进城乡“一体”地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