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国际航运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发展前景(写写帮整理)
浅析国际航运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发展
前景
摘要: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扩大,航运业由于其价格低、载货量大等优点,成为国际贸易货物运输的重要渠道,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巨大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航运业存在的问题,提出航运业未来的发展对策
关键字:国际航运 地位 发展前景
2011年以来,受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复苏缓慢、运力增长加快的影响,全球国际航运市场整体低迷。面对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贸易金融的很多不确定性,中国国际航运业要在艰困的经营环境中走出“寒冬”,迎来下一轮景气,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实现行业的均衡与突破。
1.国际航运的地位
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将中国古代远洋航运水平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后来,明清政府先后实行海禁,禁止民间海上航行,中国从海上大国变为海上弱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发展海运事业,远洋运输能力显著提升,现代中国制造的万吨级远洋货轮航行在全球四大洋,为国际贸易做出巨大贡献。
“中国远洋运输发展迅速,成为全球贸易增量和总量的主要推动力。”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副局长张守国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进出口贸易量占世界总额比重大增,由1%提高到目前近8%,世界排名由第29位上升到第3位,而外贸进出口物资90%的运送量都由水运承担,远洋运输在全球外贸货物运输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集装箱运输是中国远洋运输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将产成品、散货进行装箱运输,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2009年,我国远洋运输集装箱箱位达95.71万TEU(国际标准箱单位,表示船舶装载集装箱的能力),比2008年增长1.3%。有专家表示:“使用集装箱进行远洋运输极大增加了货运量,促进了贸易量的增长。”
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局长宋德星介绍,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1000万吨增长到目前的76.57亿吨,货物吞吐量超过亿吨的港口由2008年的16个增加到20个,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我国现在每年新增港口吞吐能力5亿吨,相当于新建一个上海港。
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样保持了连续7年世界第一,近10年年均增长率达30%左右,发展速度世界罕见。目前世界集装箱吞吐量前20位港口,我国大陆占8个,而世界排名前10位港口中,更是占了一半之多,它们是上海港(世界第二)、深圳港(世界第四)、广州港(世界第七)、宁波—舟山港(世界第八)、青岛港(世界第十)。
2.国际航运发展瓶颈
2011年以来,全球航运市场整体低迷,市场运力供求的不平衡与经营成本的刚性上升对航商形成双重挤压。中国远洋运输集团董事长魏家福在2011国际海运(中国)年会上指出当前国际航运业的五大失衡的整体格局:
一是供需关系不均衡。过去几年航运市场的持续繁荣和航运企业的充裕现金导致行业运力过快增长,这是目前航运业总体失衡的根本原因所在。今年,航运需求实现了比较稳定的增长,但由于运力增长过快,持续压低运价,出现行业性亏损,导致一些企业破产。市场运力供大于求局面将贯穿全年,这种局面在明年还将继续。
二是成本收入不均衡。目前航运企业面临着高成本和低收入的双重夹击,这是当前航运业失衡的困境所在。一方面,全球商品价格高企,燃油价格处于高位,港口使用费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供需严重失衡导致航运价格处于历史低位、持续低迷。与去年相比,今年班轮运费已经下跌60%以上,航运企业的盈利空间被严重压缩,甚至亏本经营。
三是市场主体不均衡。市场主体多元化是航运业失衡的严重困扰。目前航运市场开放、透明,传统的货主如矿商、钢厂、电厂、煤矿,以及银行、甚至贸易公司,近几年处于产业链不同位置的企业同时涌入航运市场、造船市场,造成市场秩序出现混乱。
四是利益诉求不均衡。利益诉求多元化导致航运市场竞争失衡。一方面,市场主体不同,市场定位与目标不同。尽管目前航运市场低迷,仍有不少船东以投资船舶为目的大规模造船,更加剧了市场环境的恶化。另一方面,经营策略出现分化。一些船公司不惜以低运价为手段,抢占市场份额,全方位打击竞争对手。
五是利润分配不均衡。航运在整个产业链上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利润分配不均使得航运业失衡进一步加剧,利润空间被显著挤压。比较而言,资源能源链条利润丰厚。在航运业内,资本型企业利润丰厚,生产型企业则利润微薄。
这“五个不均衡”深刻地影响到了所有的航运企业。从2009年开始全行业首次出现大规模亏损,仅集装箱运输行业就亏损超过170亿美元。即使2010年出现好转,今年全行业可能再度出现较大面积的亏损。
3.国际航运的发展前景
在上述五座大山的压迫下,未来几年对于海运业来说可能比较困难,但危机的时候更应该关注到机遇。如果能很好地应对这些挑战的话,未来可能会更好地提高国际航运业的整体效率。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政府科学果断决策,实施了扩大内需、保证增长、调整结构一揽子计划,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航运领域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内河航运建设,积极推进港行业节能减排,不断优化港口结构布局,引导航运企业抱团取暖,加强行业自律和理性发展,努力规划市场竞争秩序,采取了鼓励更新淘汰老旧船舶,实施运价备案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年前三个季度,我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外贸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为67.5亿吨,20.3亿 吨 和1.21亿 标 箱,分 别 实 现13.4%、9.6%、12.4%的增长。
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航运业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下,我们要增强信心,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努力把握市场发展变化趋势,努力推进航运业实现新的突破,对此我总结三个改革方案:
第一,转变方式,调整结构。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继续着力推进水域战略性结构调整。中国将立足于发展现代物流,推动集约发展降低物流成本,继续加强船舶运力的宏观调控,积极引导港口货船、集装箱运力的有序投放,千方百计缓解运力过剩的状况。
第二,加强监管,维护安全。作为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海运安全和海洋环境保护,将继续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共同承担区域责任原则,开展国际航运船舶温室气体减排合作,还将在联合国授权的范围内,继续采取措施配合中国海运索马里护航行动,保障过往商船海上航行安全和人命安全。
第三,深化合作,共促发展。海运业发展繁荣对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早日走出后危机时代的阴影作用巨大,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单边行动都会给海运业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不利于经济贸易的长远发展。海运业是中国对外开放最早、开放水平最高的产业之一,中国海运业在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国际竞争力不断的提升,有力支撑了国家经济和贸易发展。中国将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和开放,促进贸易投资市场化、便利化,推动区域和世界经济一体化,与中外各界加强海运合作,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着力加强对水运市场的管理,为国际海运业共同营造和维护公平、透明开放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汪传旭.国际航运市场与政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年 6 月,122-124 [2]赵刚.航运企业经营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年 11 月,100-103 [3]李连寿.航运市场营销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年 6 月,85-89
第二篇:浅议会计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与地位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议会计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与地位 作者:骆德平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5期
[文献标识码]A
第三篇:“三农问题”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三农问题”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Fannylock
内容提要: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本文认为“三农问题”问题中的“农业问题”是指城乡产业发展的差距过大,是由于工业和农业两大产业发展差距而出现的。“三农问题”是整个国民经济农业产业发展中问题的一个方面内容。因此,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强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字:三农问题农业国民经济
一、概念界定
1、什么是“三农问题”
一般而言,“三农问题”就是农民、农业、农村问题。本文认为“三农问题”是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的总称,“三农问题”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组相互关系的问题。(傅晨,《广东城乡统筹化解“三农问题”研究》,2008)它是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社会问题的总称。
具体来说,“三农问题”中的“农民问题”主要是农民贫穷,不是说他们收入没有增加,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发展差距过大;“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弱质,不是说农业没有发展,二是城乡产业发展差距过大;“农村问题”主要是农村落后,不是说农村没有发展,而是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差距过大。因此,“三农问题”应该是发展中国家城乡发展差距过大而呈现的畸形二元结构问题,集中表现为城乡在居民收入、产业发展、社会发展等方面发展差距过大。(傅晨,《广东城乡统筹化解“三农问题”研究》,2008)我国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以上所描述的严重的“三农问题”。
2、农业是什么
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靠生物的生理胡噢噢的功能机能,投入人类劳动,以取得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农业的内容是发展变化的,主要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由于经济社会水平的提高,传统认识和现在认知的农业有所区别,传统认识把农业仅限于农产品直接生产部门,现在农业观则把农业产前、中、后经行服务的部门也归于农业,是农业的概念更宽泛。(傅晨,2010)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农业的贡献和多功能性都被充分的认知认可,并挖掘利用。例如1961年库兹涅茨的分析中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对国民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又如,现代国内外众多学者认为,农业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市场发展、就业增收、劳动力输出、生态保护、生物质能源、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尹成杰,《农业多功能与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
本文题目中的农业是指国民经济产业概念中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二、“三农问题”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本文中,“三农问题”是指发展中国家城乡发展差距过大,并集中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产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畸形二元结构问题。在我国,“三农问题”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重中之重”的表述表达了党中央对农民、农业、农村“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从根本上治理“三农问题”从此成为全党全国压倒一致的认识。(傅晨,《广东城乡统筹化解“三农问题”研究》,2008)
由此可见,“三农问题”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重中之重”,对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的牵制和阻碍作用。
三、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
件;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普遍性的经济规律。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条规律都是普遍适用的。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是由其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不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下降而改变。
农业增长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不可替代的贡献和作用只农业的发展状况如何, 将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说, “ 经济发展长期斗争的成败取决于农业部门,”(缪尔达尔,1992)“由于农业部门的规模和重要作用, 它必然成为一国经济任何真正持续扩大的基础”(费景汉,1989)。据国外经济学家的经典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主要贡献有: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及外汇贡献。(库兹涅茨,1961)
总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
四、“三农问题”与国民经济产业概念中农业的关系
“三农问题”是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的总称,“三农问题”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组相互关系的问题。它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社会问题的总称。“三农问题”问题中的“农业问题”是指城乡产业发展的差距过大,是由于工业和农业两大产业发展差距而出现的。“三农问题”是整个国民经济农业产业发展中问题的一个方面内容。
“三农问题”的出现是农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在社会发展,中由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一组相互关系综合性社会问题的总称。“三农问题”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生产力水平、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因素优化组合的程度。
五、解决“三农问题”,强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的对策建议
1、坚持对三农问题的正确认识,坚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三农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城乡发展差距过大而呈现的畸形二元结构问题,集中表现为城乡在居民收入、产业发展、社会发展等方面发展差距过大。在我国由于“重工轻农”“城乡分治”的发展战略使得“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无论在任何时期、任何地方,由于农业本身的性质使其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基础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波动点,更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黄守宏,《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基础》)。为此,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三农问题”,坚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正确认识“三农问题”与农业的发展的关系。
2、统筹城乡发展化解“三农问题”,提升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我过,“三农问题”是由于长期奉行“重工轻农”“城乡分治”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累积的恶果,造成了严重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造成严重的城乡发展矛盾,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对农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造成了重大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化解“三农问题”促进农业的新发展,提升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坚持正确的农业发展观,转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
实践证明,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是不同的。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主要部门, 其首要任务是必须养活城镇的人口, 其次还要为工业积累一定资金(因为相对农业部门而言, 此时的工业太弱小);否则, 工业化就很容易陷入“李嘉图陷阱”。在工业化的中级阶段, 随着农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和食物需求占消费总支出比重的不断下降, 工业化对农业部门的资金与产品依赖都会逐渐减弱, 相反, 随着工业消费品生产的迅速膨胀, 工业部门内部的需求潜力逐步减弱, 工业化对农业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强。换句话说, 农业对工业提供资金积累的时间不能过长, 在比例上应随工业化的推进而逐渐减少, 而农业的市场贡献应随工业化的推进而不断增强。在工业化的高级阶段, 工业部门已经发展壮大, 并具备了自我积累的能力;农业部门的相对规模越来越小, 而且农业剩余劳动力也不复存在了。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必须要坚持正确的农业发展观,转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
4、拓展农业功能的全面发展,强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农业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市场发展、就业增收、劳动力输出、生态保护、生物质能源、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经济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不断提出的新需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农业的多功能进行合理全面的开发、拓展。我们要不断巩固和强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就应全面地充分地认识和拓展农业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傅晨,2008 《广东城乡统筹化解“三农问题”研究》;
2、黄泰岩 王检贵,《工业化新阶段农业基础性地位的转变》;
3、黄守宏,《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基拙地位》;
4、尹成杰,《农业多功能性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5、陈文科,《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再认识》;
6、陈秋珍,《国内外农业多功能性研究文献综述》。
第四篇:钢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钢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地壳中铁的储量比较丰富,按元素总量计占4.2%,在金属元素中仅次于铝。纯净的金属铁 本身质地柔软,不能作为结构材料使用,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是生铁和钢。生铁 是含碳量3% ~4%的Fe-C合金,并含有少量硅、锰、硫、磷,其质地硬而脆,不能锻压,主要 用于铸造。钢是生铁的深加工产物,炼钢过程是将液态生铁脱碳、脱硫、脱磷和合金化(加人一 种或几种数量不等的合金元素,如硅、锰、铬、镍、钨、钼、钒、钛、铌等)。冶金备件与生铁相比,钢具 有良好的可塑性,可以轧制或锻造成各种形状的钢材和机械零部件,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钢铁工业是基础材料工业,钢铁工业为其他制造业(如机器及机械制造、交通运输、军 工、能源、航空航天等)提供最主要的原材料,也为建筑业及民用品生产提供基础材料。冶金备件可以 说,一个国家钢铁工业的发展状况间接反映其国民经济发达的程度。
钢铁工业的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钢铁生产总量(或人均产量)、品种、质量、单位能耗和 排放、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在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中,都必须拥有相当发达 的钢铁工业作为支撑。
钢铁工业是一个集成度很高的工业,其发展需要多方面条件的支撑,如稳定的原材料供 应,包括铁矿石、煤炭、耐火材料、石灰石和锰矿等;稳定的动力供应,如电力、水等;由于 钢铁工业生产规模大,消耗的原材料和生产的产品吞吐量巨大,如一个年产2000万t的钢铁企业,厂外运输量达到1.6 ~2亿t,必须有庞大的运输设施为其服务。冶金备件对大型钢铁企业来说,还 必须有重型机械的制造业为其服务。此外,钢铁企业的建设除了需要雄厚的资金保障,还需要 工程的设计部门、设备制造商和建设安装工程公司的大力协作。
钢铁产品之所以能成为各制造行业和基础建设的基础材料,是因为它具有以下优越的性能 和相对低廉的价格:
(1)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
(2)可通过铸、锻、轧、切削和焊接等多种方式进行加工,以得到任何结构的工部件;
(3)废弃的钢铁产品可以循环利用;
(4)人类自进人铁器时代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生产和加工钢铁材料的经验。与其他工业相 比,钢铁工业生产规模大、效率高、质量好、成本低,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冶金备件在可以预见的将 来,还没有其他材料能替代钢铁产品现有的地位。
第五篇:航空航天在国防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由卧虎634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在发展生产力方面起先导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航天技术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高技术群,荟萃了当今世界 上科学技术的许多最新成果。航天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一系列科学技术的进步,其中包括天文 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以及能源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 的研究与发展,同时各种卫星应用技术、空间加工与制造技术、空间生物技术、空间能源技 术大大增强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返回式遥感卫星拍摄的数万米地物照片和其它卫星获得的地物信息,经国家经济和科研 部门处理分析后,从中获取到许多用其它手段得不到或难以得到的资料,为国家进行国土规 划和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利用返回式遥感卫星照片,国家有关部门曾组织进行了京津唐、塔里木盆地、黄河三角 洲等 7 个区域的资源和环境调查,各有关单位开展了其它方面的多项专题应用。实践表明,返回式遥感卫星的照片具有视野宽阔、信息量丰富、直观性好、清晰度高、能提供宏观和实 用性强的第一手普查资料等特点,具有相当高的实用价值。中国已建成能接收各类(光电型、雷达型)资源卫星数据的遥感卫星地面站。利用该站 发布的数据,各部委和各省市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国土整治和规划、土地利用和普查、农作物估产、地质勘探、重大灾害评估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在 1998 年夏季长江 中下游和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之际,遥感卫星地面站根据卫星获取的微波遥感资 料,对灾情最严重的地区进行了全天时、全天候的监测,为抗灾、救灾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于 1999 年发射的中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资源”卫星,已成为中国卫星资源的一个新的数 据源。中国发射了 4 颗“风云”1 号和 2 颗“风云”2 号气象卫星,现已建立了由北京气象卫 星资料处理中心和北京、乌鲁木齐、广州 3 个气象卫星资料站组成的具有国内外兼容性的气 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该系统为中国的天气预报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实时云图。尤其是气 象卫星系统的业务运行,大大提高了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每年减少经济损失几十亿元。卫星导航定位 卫星导航定位在我国的应用迅速发展。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已开始为公共汽车、出 租车安装 GPS 指挥监控系统。我国有数万条渔船装备了 GPS 接收机。毫无疑问,智能交通 是一个大规模的潜在市场。卫星导航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测绘的各个方面。GPS 的应用必 将成为 21 世纪全球经济增长的热点之一。2000 年,“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发射成功,并完成双星组网。我国自主建立了第一代卫 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导航系统。这个系统是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的区 域导航系统,是目前世界上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实用星基定位导航系统,将对我国 经济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是现今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和组织,也是世界上少数拥有进行空 间微重力实验手段的国家之一。如今,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正迎来一个大跨越发展的春天。21 世纪头 10 年,又发生了中国航空航天史的两件大事:在航天方面,2003 年 10 月 15 日 9 时,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圆了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在航空方面,2007 年 2 月,对国计民生的意义不次于“两弹一星”的大飞机项目正式立项,还有最近倍受国人 瞩目的“嫦娥一号”“神七”等等„„这些成就必将大大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增大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航空航天事业对国家的重要性无与伦比,航空航天事业对国家,从军事国防上讲,具 有中流砥柱的地位。从国防意义上讲,在现代战争中,空战已经占据着主导地位。像军用飞 机、导弹、航母这些衡量着一个国家的国防力量的重要指标,和国家的航空航天技术水平有 着直接的联系。在历史上,航空航天技术的每一项突破几乎都源于军事目的。比如“两弹一
星”,对于弹和星,应该结合起来看,如果火箭中的卫星换成了核弹头,就成了洲际核导弹 了。为什么新中国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要上“两弹一星”工程?这正是为了拥有中国自己 的核武器。同样,拥有航天火箭的发射能力,是一个国家拥有核威慑能力,远程核打击能力 的前提条件。现代战争,是以海陆空天为一体的,立体复杂信息化战争。拥有制空权,制天 权是战争胜利的关键所在。因此,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和国防力量。航天与农业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实践证明,通信广播卫星、资源卫星、气象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在农 业现代化中均获得广泛的应用,已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航天高科技与农业技术 相结合,必将产生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产业,即航天农业。这将对解决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 问题,推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卫星通信是现代化农业的主要手段 航天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有力地推动农业技术的进步。卫星电视教育已 成为提高城乡劳动者文化素养、劳动技能的有力工具,全国已有 1000 多万农民和乡镇企业职 工收看农村技术培训的电视节目。卫星通信与卫星遥感的综合应用,既可用于对风灾、水灾、旱灾、森林火灾以及病虫害等大 规模的自然灾害进行长期监测,还可建立全国农业信息系统、农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从而提 高农业现代化的管理水平。航天技术与农业科学技术的相互渗透,必将为农业现代化、繁荣农村经济做出巨大贡献。反 过来,农业也为航天技术的发展展现了广阔的天地。因此,发展航天农业是功在国家、利在人 民的长远大计,它将推动中国农业迈上一个新台阶,并为下一个世纪的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 础。发太空资源培育农作物良种 自人类开始探索太空以来,把各种类型的生物样品放在航天器内飞行,待飞行结束回收后观察 这些生物的生理、生化、遗传等方面的变化,一直是太空飞行任务的重要内容。利用卫星研 究植物生长发育和变异,已经有 30 多年的历史。据初步统计,1957~1988 年国际上已发射的 空间生命科学卫星有 109 颗,搭载植物材料的有 33 次,占总数的 30 3%。研究了植物生长、发育及其生理和遗传特性的影响,空间微重力、高能重粒子对植物种子和植株的影响;植株及 其细胞在空间条件下生长发育以及衰老过程;低等植物在空间的生长规律等。在其深度上已 涉及到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营养和激素的代谢、遗传、细胞、超微结构等多方面的问题.然而,研究目标的重点是解决人类进入太空的生活问题,比如,研究在太空条件下植物生长发 育规律,以便改善人类在太空生存的小环境;解决航天员的食品来源问题;探索宇宙及其星球 中能否生长植物。航天农作物育种这一高新技术,是中国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中国航天返回式卫星技术优势 与中国农业遗传育种技术优势相结合的产物,是农业专家与航天专家长期协作攻关所探索出 来的一种新的育种途径,是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新生事物。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 农业,就必须依靠科学种田,即改良品种,扩大良种种植面积,改造低产田和推广先进应用技术, 才能保证农业生产稳步提高。而良种问题则是促进农业增产诸多重要因素中最为经济、有效 的因素。过去中国已经通过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人工诱变育种等多种手段培育出大量 农作物优良新品种,为农业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1987 年以来,中国已经成功地利用返回式卫 星 8 次搭载农作物种子, 进行探索性的航天育种试验。这种经过太空处理之后,再到地面选育 农作物新品种的方法称之为航天育种。已进行的项目有:粮食作物类——水稻、小麦、大麦、高梁、玉米、谷子;豆类——大豆、绿豆、青豆、黑豆;经济作物类——棉花、烟草、甜菜、莲子;蔬菜类——丝瓜、黄瓜、青椒、西红柿、萝卜、胡萝卜、绿菜花、尾穗苋;观赏植物与 药用植物类——石刁柏、鸡冠花、三色堇、龙葵、菊花、甘草以及油松、白皮松等。植物种子放在返回式卫星舱内,随着卫星在空间距地球 200~400 千米轨道上飞行 5~16 天。
在返回地面后,对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植株在田间的生长、发育、产量和有关的生理生化、细胞、遗传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与试验,发现不同属的种子的表现各不相同,其中小麦、水稻和 黄瓜种子经飞行后,幼苗根尖细胞的染色体出现比地面对照组更多的变异,其后代遗传有分裂 现象,并且十分显著。飞行后的小麦种子植株呈现矮化、分蘖力强的特点。水稻出现大穗、双穗等多种变异。黄瓜由主茎结瓜型变为侧枝结瓜型,且雌花数量增多。石刁柏(俗称芦笋)种子在空间飞行后, 种子萌发加快,发芽率提高,幼苗的呼吸加强,比对照组提高 34%,田间长 势亦好于对照组,出笋率也比对照组多 34%。从上述试验结果与实际调查情况,可以看出经空 间处理后的种子,在地面种植试验诱发出众多的宝贵突变体,并能从中选育出一批优良的品系, 证实了空间环境对植物种子的诱变作用带有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