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雁江新型城镇化的几点思考(5篇)

时间:2019-05-12 01:36: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推进雁江新型城镇化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推进雁江新型城镇化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加快推进雁江新型城镇化的几点思考

加快推进雁江新型城镇化的几点思考

摘要:城镇化是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是继工业化后推进我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一个新动能。我们要抓住良好的历史机遇,结合我区建设目标和发展方向,统筹规划未来城镇建设规划、区域交通网络和产业布局。

关键词:城镇化 同城化 交通布局 产业调整 机制保障

城镇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由此可见,城镇化是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是继工业化后推进我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一个新动能。我区在城镇化建设中不仅要向其他地区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还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谋划,走出一条具有雁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以规划为龙头,引领城镇科学发展

未来几年,随着成渝经济圈、天府新区建设加快推进以及成渝客运专线带来的“同城效应”,我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将进入快车道。我们要抓住良好的历史机遇,结合我区建设目标和发展方向,统筹规划未来城镇建设规划、区域交通网络和产业布局。

(一)完善城镇发展体系。坚持“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理念,细化完善城东新区商业网点、城区教育布局等规划,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根据我区城镇发展定位,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分布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等因素,加快乡镇总体规划修编,抓好与经济社会发展、交通、土地利用和新农村建设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做到城镇发展、交通布局、产业分布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相协调。特别是要结合省级示范小城镇中和镇工业重镇的定位,着力完善中和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优化旧城商住和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形成城镇发展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带动周边小城镇发展。逐步形成以老城区和城东新区双向互动发展为中心,沿成渝公路、遂资眉高速公路为城镇发展主轴线,沿资乐路、资资路、资安路、板永路为城镇发展次轴线,普通场镇、新村聚居点为支撑的呈梯级扩散的四级城镇发展体系。

(二)优化交通路网布局。围绕加快形成“多线发展、互通成网、城乡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的目标,完善形成多种交通模式有机衔接的区域性转换中心。全面对接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围绕天府新区和成都新机场建设,规划完善成渝、遂资眉、成都第二机场连接通道及配套连接线,形成与区内循环公路相衔接的辐射路网,打通城镇发展动脉。依托新农村建设,合理规划重要乡镇连接公路、通村通畅公路,优化小伍南、丹中保、临丰祥三大经济环线路网,畅通区域内部交通循环,夯实城镇协调发展基础。

(三)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坚持“两化互动、产城一体”的理念,将产业发展与城镇规划布局紧密结合起来,整合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加快推进我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以城东新区为中心,不断完善现代服务业、医药、食品、物流等产业发展规划,形成商住聚集区、行政商务区、工业发展区、沿江休闲娱乐区四大特色功能区,以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和经济服务功能增强对全区的辐射力、影响力和凝聚力。以侯家坪工业园、城东医药食品园、城东(中和)中小企业园为依托,促进经济产业布局向工业园区集中,形成各具特色、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分工明确的产业集群布局。围绕乡镇资源禀赋,培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模式,力争每个乡镇都形成1至2个主导产业,每个村都有主导产品,加速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强城镇发展内生动力。

二、以项目为抓手,强化城镇发展支撑

项目建设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要充分发挥项目承载功能,搭借外力,激活内力,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一)加快新区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商新城。坚持把城东新区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阵地,紧扣“五年成规模”的发展目标,加快由构建城市框架向提升内涵转变,全力推进新区项目建设。全面推进新区交通路网、园林绿化、污水垃圾处理和配套管网线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依托资阳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资阳城东新区物流业,加快推进医药、食品、现代物流等产业项目建设,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并早日产生效益,为新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围绕高铁片区、行政中心片区2个高端中央商务区,着力打造一批新兴城市综合体,加快商业商住开发,不断优化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为加速凝聚商机人气注入活力。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掘特色内涵,优先发展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区位优势明显的小城镇。以省级示范小城镇中和镇申报全国重点小城镇为契机,加快推进城镇道路、污水处理、场镇风貌等基础设施项目,特别是要加快推进城东(中和)工业园道路、配套管网等基础设施项目,为承接中心城区产业转移夯实基础,引领带动周边小城镇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结合乡镇规划定位和新农村改造项目,加快场镇棚户区改造,有序推进场镇地块改造和开发建设,不断提高场镇承载能力。

(三)加快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村发展水平。坚持“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把农村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末梢神经,加快推进优势产业和新村聚居点项目。结合乡镇自身优势,精心打造优质粮油、现代畜牧、绿色果蔬等产业基地,大力发展蔬菜、生猪、林下养殖、名优水产等特色种养殖业,加速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按照1095个新村聚居点规划,加快新村聚居点、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引导农村新建房屋向集中居住点集中,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房风貌塑造力度,切实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

三、以民生为根本,不断完善公共服务

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群众和富裕群众。要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加强民生工程建设,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改善人居环境。把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继续加大公租房、廉租房和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将农民工住房保障需求纳入住房保障体系中统筹考虑,建立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体系,明确建设的任务、指标、区域、标准、政策保障等内容,持续增强城乡住房保障能力。注重城镇风貌塑造和园林绿化建设,加强对新建建筑和立面装饰管理和引导,对已有建筑立面进行清理,对店招广告进行规范,以“整洁、规范、有序”为重点,引领带动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二)加强就业保障。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强的优势,突出抓好服务业发展,在推进传统商贸服务业提质转型的同时,大力培育和引进新型商贸企业和现代物流企业,推进就近就业和劳动力转移。加大中小微企业扶持力度,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进一步优化就业公共服务,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在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等方式,提升城镇化人口就业创业能力。着力推进就业平台建设,将就业服务网络延伸到乡镇、行政村,建成覆盖全区的就业服务体系。

(三)加强公共服务。把提升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为突破口,不断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教育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改善教育设施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校点布局,努力构建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发展均衡的教育发展格局。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区、镇、村(社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衡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平台建设,不断扩大城镇社会保障覆盖面。

四、以机制为保障,激发内在发展潜力

把机制体制创新作为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内生动力,着力完善决策、对接、管理机制,提高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保障能力。

(一)创新工作机制。围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6大重点和5项改革,按照“分线负责”的原则,继续完善 “6+5”工作模式,统筹协调、分线推进各项工作。将区政府土地审批例会和城乡规划建设例会合并召开,进一步加强力量整合,避免工作断档。同时,由于我区市辖区体制的特殊性,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建立了市区规划工作联席例会、市区国土工作联席例会以及与市开发区的定期对接会等工作制度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研究探索新的对接机制,市区一体合力破解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瓶颈问题。按照“建管并重”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加大对非法占地、违法建设的治理打击力度,规范工作程序,严格审批管理,进一步规范城乡建设管理秩序。

(二)强化要素保障。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原则,有效整合城镇开发、新农村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缓解资金压力。加强区属投融资平台公司建设,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研究探索新的融资方式,提高融资能力。积极争取用地指标,加大征地组卷上报力度,优先保障城东新区、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化建设项目用地需求。大力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和土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提高城镇建设用地保障能力。

(三)创新社会管理。随着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社会管理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将不断显现。我们要把贴近群众、服务群众作为管理创新的着眼点,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要以小城镇新社区建设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探索城镇化进程中社区建设和管理,优化社区布局,合理调整社区规模,积极整合资源,加强社区服务中心或服务站建设,不断拓展社区服务功能,提升社区管理服务能力。坚持群众工作“五总”负责制,不断完善群众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机制,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加强风险防范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第二篇:加快推进兴文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加快推进兴文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兴文县委副书记、县长 沈 军

加快城镇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兴文是一个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的欠发达山区县,虽然近年来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城镇化水平仍然不高,2010年城镇化率只有28.7%,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不强,与全市、全省相比差距较大。兴文要实现跨越发展和富民强县的目标,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城镇化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实现全县城乡面貌“一年变化新、三年大提升、五年换新颜”的总体目标。

一、在抓好城镇规划上着力

进一步强化系统意识、统筹意识,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产业合理布局,科学确定城镇发展方向、功能布局、建筑形态和用地结构。既重视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又注重与产业、交通、土地、环保等规划的衔接配套,重点加强《兴文县城镇体系规划》、《兴文县“十二五”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县城新区详细规划》等规划编制工作,做好工业园区产业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完善光明组团、高铁站组团、万寿组团、久庆组团、温水溪组团的规划设计,做好成贵高速铁路和宜叙高速公路出口乡(镇)及重点发展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和详细规划编制,全域推进新村规划建设。着力构建以县城为龙头、集镇为骨干、中心村(新村)为基础,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特色鲜明、梯次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

二、在加快县城建设上给力

按照“凤凰型结构、组团式布局”的县城总体规划要求,加快实施“构筑通道、打造节点、开发新区、疏解老城”的发展战略,按照“显山露水、错落组团、文化风情、优美生态”的理念,将县城按城市建、乡镇按县城建、旧城按新区建。加快实施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着力推进老城区升级改造,不断改善城市形象,使旧城区在五年内功能更完善,设施更先进;高品位、高标准、高起点、大手笔推进县城新区开发建设,以县城建成区为中心,全力做好向东连接万寿组团、向西沟通光明组团和久庆组团、向南拓展温水溪组团、向北优先发展高铁站组团,形成“东连、西进、南拓、北优”的城市发展格局;加快各组团间的通道和骨干路网建设,抓好行政中心区、商贸区、文化区、教育区、休闲区、住宅区等功能区建设,着力打造舒适的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到2015年初步建成具有僰、苗文化特色的休闲旅游县城。

三、在特色集镇打造上倾力

突出乡(镇)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文化特色,着眼体现川南建筑风格,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通过引资开发、联建、共建等,加快集镇开发建设步伐,在“十二五”期间倾力打造一批特色集镇。将古宋镇建设成为10万人口以上、集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的现代化中小城市;将周家镇、太平镇等乡(镇)打造为工业服务型小城镇;将僰王山镇、石海镇、九丝城镇、大坝苗族乡、仙峰苗族乡、麒麟苗族乡等乡(镇)打造为休闲旅游型小城镇;将莲花镇和玉屏乡等乡(镇)打造为商贸型小城镇;将共乐镇、五星乡、大河苗族乡、毓秀苗族乡等乡(镇)打造为特色宜居型小城镇。同时,以“千村春风工程”建设为契机,每年各乡(镇)建成1—2个新村,带动更多的村庄村落建设。在2013年前全面消除农村危草房,到2015年基本完成全县新村建设,建成一批具有川南民居风格,体现僰、苗文化特色,配套设施完善的特色村庄村落。

四、在公共设施建设上用力 加强以路网改造升级,供电、供气、供水管网,电信网、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和防灾减灾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及功能改善配套建设,全面提高城镇基础设施水平;完善乡(镇)便民服务站功能布局,加快推进商贸市场、医院、学校、公共活动场所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公共服务功能;继续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风貌改造,实施整体环境提升改造建设,切实解决以路为市、环境“脏、乱、差”等问题;积极推进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工程,改善生态环境,提升人居水平;逐步将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落实到城镇建设各个环节,着力建设生态型、集约型小城镇。

五、在政策措施保障上合力

利用“金土地”工程和其他项目,加大土地开发、整理、收储力度,创新开展宅基地整治,依法规范处置闲置用地及资产,引导集体土地流转,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实现集约利用。除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用地外,要按照规划安排城镇建设项目用地,并实行差别化供地政策。探索建立城镇建设资金扶助制度,县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用于城镇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城镇建设开发所收取的基础设施配套费,除县城外,等额安排给乡(镇)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创新投融资机制,放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市场准入限制,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外来资金参与城镇开发建设和经营。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将加快小城镇建设工作纳入县、乡(镇)目标考核,严格兑现奖惩,确保全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

第三篇: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永兴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代表着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随着全县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全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明显增强,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2008年,全县城镇人口达22.6万人,比上年增长6.5%,城镇化率达35.3%,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一、基本现状

(一)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全县的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的15.8%提高到2008年的35.3%,年均以2.4个百分点的速度向前推进。

(二)与全市其他县(市、区)的差距逐步缩小。全县的城镇化水平在全市的排位由2007年的第六位上升到第五位,与北湖区、苏仙区、资兴市、桂阳县的差距,分别由2007年的45.25、24.98、26.24、5.55个百分点,缩小为2008年的44.89、24.97、25.24、5.53个百分点。

(三)规模小。全县现有建制镇8个,从人口来看,城镇人口超过5万以上的只有城关镇、马田镇,占建制镇的25%;从建城区面积看,块状不一,大小各异。建城区面积最小的镇只有0.48平方公里,面积最大的镇达10平方公里。

二、存在的问题

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清醒地看到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规划尚欠科学。在全县城镇建设规划中,不少规划是粗线条的规划,缺乏个性和特色;城镇规划建设标准低,在有些城镇不同程度的存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城镇综合开发率低,出现规划趋同性。

(二)支撑力量不强。经济指数始终是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指标,脱离经济的迅猛发展谈城镇化建设无异于痴人说梦。目前,全县的主导产业并无强大优势,大型的集约型的企业群甚少,对引进企业缺乏长远谋划,城镇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三)投入资金偏少。全县大部分城镇财力相对薄弱,难以筹集大量的资金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导致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目前全县8个镇中还有15%村没有通自来水。

(四)管理体制薄弱。全县城镇综合管理运行机制还不成熟和规范,乱搭乱建、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等现象时有发生,大部分城镇缺少现代文明气息。

(五)配套政策尚不完备。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涉及户籍管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土地流转、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但目前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备,鼓励和激励的政策较少。虽然全县出台了鼓励农民进城进镇居住的优惠政策,但在可操作性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吸引力上还有待进一步放宽政策。

三、制约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一)人口制约。可以说,人口问题是全县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据预测,到2020年,如果要使我的城镇化率提高到55%的水平,需要每年提高城镇化率1.5个百分点,增加15万人左右的城市人口。

(二)资源制约。当前,资源短缺与利用效率低下并存的格局,已经严重地制约着城镇化的发展。一方面,自然资源日益稀缺,成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另一方面,资源使用不当或技术水平落后,造成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随意浪费的问题十分普遍,导致自然资源的严重损耗,从而进一步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

(三)环境制约。现代工业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城市空气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等不断加剧;城市建筑密度不断增加,绿地减少,城市“温室效应”时有发生。生态环境未能受到有效保护,使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生活质量下降,人力资本的可持续发展也受到影响。

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需要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现代城市是一个开放型的复杂系统,由多个子系统组成,包含人流、物流、信息流、能量流、资金流等基本要素,是人口、产业、科技文化教育、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政府等多因子的复合交融体。城镇化不仅仅是一个人口集聚的过程,更是诸多因素和因子的共生演化过程;不仅仅是建几栋房子、修几条道路、搞点亮化的问题,而是应推进人口聚居、产业、科技文化教育、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政府服务等的全面协调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新型城镇化工作。

(一)科学设计,高起点规划城镇化建设。一是科学合理规划,走集约式城镇化道路。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城镇化建设的宏观规划与指导,从全县角度进行通盘考虑,坚持突出重点,打破均衡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模式,集中力量,梯次推进,有选择、有步骤地优先发展城关、马田等重点城镇,进而带动其他镇加快发展。二是高起点规划,走各具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立足小城镇功能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一镇一品的产业布局和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如柏林镇、塘门口镇以冶炼业为主体,发展工业主导型城镇;如城关镇、马田镇以专业市场为依托,发展商贸三产主导型城镇。

(二)创新体制,增强城镇化建设活力。一是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各镇加大城镇化建设的扶持投入力度,以充分体现地方财政对乡镇公共事业的支持和导向作用。二是充分盘活、整活镇区集体资产,通过拍卖、转让等形式增加对镇区建设资金的投入。三是借助外力驱动发展,本着“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来资金参与城镇建设;四是用活土地资源,突破土地约束瓶颈。尽快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镇区建设总体规划的衔接,确保城镇建设严格按照“两个规划”实施,统筹兼顾工业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在现有用地计划指标中,确保城镇建设用地的需要。

(三)坚持“三个结合”,做大做强城镇支撑产业。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经

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互促互动,一、二、三产业相融。一是城镇化与工业化相结合。各镇因地制宜,立足资源优势,建立独具特色的工业体系。二是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以城镇为依托,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推进农业产业化。三是城镇化与服务业相结合。要大力发展以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现代会展、中介服务等服务业,提高城市对劳动力吸纳消化能力。

(四)严格规范,高效能管理城镇化建设。一是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的道路、排水、电力、通讯等配套要齐全,园林绿化、污水治理、垃圾整治要同步进行。二是加大城镇环境治理力度,彻底转变“重建轻管”的观念,以创建卫生镇、环境优美镇为目标,大力整治环境“脏、乱、差”,着力加强对建筑、市政、绿化、环卫、市场监督、交通等方面的管理。三是加强宣传教育,运用各种宣传形式,对居民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城镇管理知识及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居民的环境意识、公德意识和管理意识,引导居民积极支持、参与管理,逐步形成人人争当文明居民,个个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社会风尚。

第四篇: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鉴于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中央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城镇化的实践中,不能盲目按照固有的传统模式布局城镇化的空间体系,而是要从深层次上把握城镇化的内在发展规律,更加注重人口、空间、产业、公共服务和管理、文化等要素的协调互动,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第一,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城镇是因经济、文化或政治的原因,促使大量人口聚集而形成的。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城镇化的重要途径。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农业剩余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既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也创造了更大的消费市场需求,进一步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正因如此,在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研究中,衡量城镇化率的高低就是以常住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的比例作为衡量指标。推进新型城镇化,一方面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动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变;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教育引导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第二,城镇化必然带来空间的扩展。人口和产业的不断聚集,促使城镇区域不断扩大以容纳更多的人口,更多的人口又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城镇空间的扩展,既表现为城镇人口、地域规模扩大和城镇数量增加,也包括基础设施的改善。如今,现代化交通极大地扩展了城市的辐射范围, 城市圈的半径不断向外延伸, 使许多区域置于更强的城市影响之下,从而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例如,我国苏南地区城市群的成功发展得益于现代化的交通设施,拉近了与上海的距离,更有效地接受上海辐射。

第三,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农业为城镇居民提供粮食、蔬菜、肉、蛋等,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是城镇化发展的根基;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服务业发展为城镇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和各种服务,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提供支撑。城市的繁荣就是产业的繁荣,没有产业的支撑,城市就会衰退和没落。实践证明,只有结合城镇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主导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为城镇的持续发展提供生生不息的动力。

第四,公共服务和管理为城镇化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从城镇发展历史看,最早的城镇几乎没有公共服务和管理。但是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人口大量增加,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客观上要求城镇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产品和管理服务。而且,随着城镇人口的扩张和空间的扩展,公共产品供给和管理对城镇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凸显,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管理水平不高,“大城市病”就会应运而生。

第五,独特的地域文化是城镇发展的魂魄。城镇从诞生之日起,就打上了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烙印,形成了独有的特色文化内涵。特色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独特的历史、文化、自然条件都会使城镇逐渐形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文化特质,从而增添这个城镇与众不同的魅力,进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城镇失去了特色文化就失去了精神内涵,失去了魂魄,失去了竞争力。

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人口、空间、产业、公共服务和管理、文化等要素都是实现城镇化的基本要素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城镇的产生和发展有赖于各要素的健康运行和相互协调。任何一类要素的缺失都会导致城镇化基本要素系统的不完善,导致城镇化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和缺陷。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切实把握城镇化要素支撑系统及其相互间的协调关系,更加注重要素的协调互动。

第五篇: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几点思考

卢 斌

2013年第6期 ——经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四化同步”。新型城镇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也是未来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廓清“五大关系”,正视“五大问题”,打牢“五大基础”。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廓清“五大关系”

1、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的关系。2005年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随着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广大农民开始熟悉起“新型城镇化”。放眼世界,无论是韩国的“新乡村运动”、日本的“造村运动”,还是德国“城乡等值化建设农村运动”,都加速了本国的现代化进程。推进新型城镇化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加速器”。2011年,我国宣布的城镇化率接近52%。按照国际惯例,过了50%,就意味着城镇化到了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重大转变是推动新农村建设中的新的“里程碑”。如果要论及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的区别,前者偏重农村的“独唱”,后者则是农村与城市的“合唱”。

2、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城镇化创造需求,工业化创造供给。通俗地看,城市二字,既要有“城”,更要有“市”,互促互长,不可偏废。按照工业发展指数的分法,我国目前大概处在工业化的中期或者中后期,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处在后工业化时代。英国从1760年蒸汽机时代开始,工业化用了近300年,美国用了100多年。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才50多年的历史,工业化这一课,基础尚不牢固、体系尚不完善、机制尚不优化,必须“补课”。

3、新型城镇化与小城镇的关系。日本、韩国,以及台湾地区,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耕地数量是“增减挂钩”。日本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还出现了3个耕地面积增长时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极高。2/3的日本人口集中在东京等三大都市圈,韩国50%的人口集聚在首尔。我国的人地矛盾突出,世界少有。新型城镇化不能走大中城市已有的“城市病”老路,对县城以下的小城镇,务必最大限度地把住“土地财富的闸门”,让耕地的数量随着城镇化的脚步“多起来”。

4、新型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近期有一组发布的数据,未经权威部门核实:我国30多年的改革成果,人均GDP增长了100倍,货币供应量增长了700倍,汽车增长了1万倍。而现在我们80%的城市缺水,石油、煤、矿等资源大约还可以持续开采50年左右。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如何避免“沙尘暴”、“雾霾”等问题,不致于也“上山下乡”,是对最后一方净土的“生态大考”。

5、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文化的关系。五千年中华文明,儒家思想一直占居主导地位,其倡导的是“乡村文化”。像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农村农民大国,推进城镇化,必须传承“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的乡村文化脉络。背离了这一主脉,势必会将“千城一面”,复制为“千镇一面、千村一面”。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才叫做乡村,古训不可忘。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正视“五大问题”

1、“人多地少”的矛盾。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的双重束缚,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障碍。我国农民人均土地经营规模在世界上最少,户平7.5亩,仅为美国的1/400、欧盟的1/40、日韩的1/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同时,我国现

有2.6亿农民工,且每年以4%的速度递增,由于大部分农民工无法也不愿放弃赖以生存的土地,人地矛盾正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

2、“人多钱少”的矛盾。我国有1.9万个建制镇,但2012年我国人均GDP为6100美元,世界排名第84位,约占美日的1/

8、韩台的1/4,城镇化资金投入缺口巨大。农村产业发展缓慢,城镇经济支撑乏力,难以发挥小城镇的聚集与辐射作用。由于撬动民间资本的吸引力不强,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单一,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的支出捉襟见肘。

3、“人多话语权少”的矛盾。社会建设的重要趋势,是公民主体和公众参与。城镇化必须抓住主体不放。当前,农村社会的公众主体地位“被忽略”、“被自愿”,农民的财产权、参与权和收益分配权“被虚化”、“被代表”,绝非偶然和少数。农村社会常态化的“空巢现象”,更让新型城镇化中的“主体虚位”。

4、城市化滞后工业化。目前,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率之比约为0.63,不足世界平均比值的一半,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我国人口过百万的城市集中度,比中等收入国家低11%,比高收入国家低21%。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没有市民化。农村土地难以规模经营,农业现代化难以推进。

5、城市化滞后社会化。城市与农村被形象地描述为:城市是拥挤而快乐着,农村是闲散而寂寞着。改革开放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正改变着这一景象。我国庞大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回不去“祖上的家园”,带来了城市管理的新问题。农村社会对公共服务需求也与日俱增,城市与农村的基础建设远远落后于社会建设对城市化浪潮的需求。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打牢“五大基础”

1、资源基础:坚持节约集约用地,防止“圈地运动”。土地是财富之母,是政权之基。必须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把住土地的数量、质量和用途“关口”,真正实现“一样的土地、更好的生活”。借“土地流转”之手,治“二元结构”之病。以土地规划为“母规划”,来统筹好城市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坚决防治“大占大用、大拆大建、造镇造村”现象,避免新型城镇化建设沦为新一轮的“圈地运动”。

2、经济基础:坚持培育本土工业,防止产业“空心化”。没有工业化的城镇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突出产业在城镇化中的核心支撑作用,将工业化作为推动城镇化的强力引擎。除招商引资外,更重要的是要坚定不移地培育本土工业。千方百计鼓励和引导市场主体“上山下乡”、“出城进镇”和“落地生根”,防止产业“空心化”,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真正形成“政策引导企业、企业壮大产业、产业支撑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

3、组织基础:坚持推行农民合作,防止“主体错位”。日本和韩国的农民,80%都在农协里,台湾的农民90%也在农会中。新型城镇化中,“谁当主人、谁来推动”,这是区别以往历史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用全新的组织方式,把广大基层农民组织起来,切实防止“主体错位”,防止“新坛装陈酒”、“新法走老路”。

4、决策基础:坚持推行公众参与,防止决策“碎片化”。科学决策,才能保障科学发展。一定要将公众参与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动力,提高公众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实现由“行政领导决策”向“公众参与决策”的转变。切实保障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和决策权,让公众在主动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共享发展成果。

5、生态基础:坚持生态可持续,防止农村“城市病”。改革开放仅仅30多年,但农村“青山绿水”的“田园画卷”却似乎离我们已十分久远。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几乎快成了农村人的“奢侈品”。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遵循自然生态禀赋,决不能搞“开山造城”运动。必须坚持生态循环可持续,防止“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坚持把城镇建设与资源保护的有机结合,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夯实生态基础。■

(作者系宜昌市夷陵区人民政府区长)

下载加快推进雁江新型城镇化的几点思考(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推进雁江新型城镇化的几点思考(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 党的十八大把推进城镇化作为解决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结构性问题的一个重大举措,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中国的城市经营不仅需要理论,更需要实践。不仅需要战略,更需要策略;不仅需要理念,更需要手段。政府作为城市经营的运作主体,该如何牵住城市化这个......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新型城镇化是巨大引擎,必将给我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内生动力。所以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推动区域综合发展。 城镇化包括人口、经济、社会以......

    关于推进宜丰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关于推进宜丰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当前,加速推进宜丰新型城镇化建设,事关统筹城乡发展的大局,事关宜丰今后经济发展的走势,关系到和谐宜丰建设的成败。 一、基本现状 近几年来,宜丰......

    新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最终定稿)

    新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目标,明确了基本指导思想、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任务。......

    关于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县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建设,带动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拉动城镇经济快速增长,先后荣获了全国文明小城镇建设示范县、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文明县城、江西省十佳绿色......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几点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几点思考翠屏区政府副区长廖霆党的十七大科学总结了国内外城镇化道路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个基......

    加快土地制度改革以推进新型城镇化

    加快土地制度改革以推进新型城镇化 发布时间:2014-4-4信息来源:凤凰财经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课题组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13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