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贷款损失准备与呆账准备的差异分析
贷款损失准备与呆账准备的差异分析
2003-11-3 11:4 《上海会计》·苏喜兰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新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对贷款业务的内容作了重大改革:全面推行商业银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将不良贷款从原来的“两呆一逾”贷款改为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规范了抵债资产取得和处理的会计处理;明确了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核销及报表列示等内容。这些变化充分体现了稳健性原则,有利于增强金融企业的风险意识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作为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新制度用贷款损失准备取代了原来的贷款呆账准备,两者实质上存在诸多差异。本文拟对此进行分析,以便正确理解和运用新制度。
一、计提范围不同
贷款损失准备或呆账准备是商业银行从事贷款业务过程中,对预计不能收回的贷款进行补偿的专项基金。金融企业应在期末分析各项贷款的可收回性,预计可能产生的贷款损失并对其计提贷款损失准备。贷款损失准备包括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一般准备是根据全部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从税后利润中计提的、用于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准备;专项准备是指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对贷款进行风险分类后,按每笔贷款损失的程度计提的用于弥补专项损失的准备;特种准备是针对某一国家、地区、行业或某一类贷款风险计提的准备。
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资产,是金融企业承担风险和损失的贷款,不仅包括抵押贷款、质押贷款、保证贷款和无担保贷款,而且包括银行卡透支、贴现、信用垫款(如银行承兑汇票垫款、担保垫款、信用证垫款等)、进出口押汇、拆放资金等。此外,对金融企业转贷并承担还款责任的国外贷款,也应计提贷款损失准备。而贷款呆账准备的计提范围不包括抵押贷款和拆出资金等项目。
二、计提比例不同
贷款呆账准备的计提比例为年末贷款余额的1%(从1998年起)。而新制度对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只作了原则性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提出了计提专项准备的参考比例:关注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次级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5%;可疑类贷款计提比例为50%;损失类贷款计提比例为100%.同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别国的经验,对次级类贷款和可疑类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比例可根据贷款损失的程度上下浮动20%,使贷款损失准备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每一类贷款的具体计提比例由金融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表1即反映了这一政策的灵活性。
特种准备由银行根据不同类别(如国家、行业)贷款的特种风险情况、风险损失概率及历史经验,自行确定计提比例。一般准备年末余额应不低于年末贷款余额的1%.表1 我国四家上市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比例
┌──────┬────┬───────┬───────┬───────┐
│
│
│
正常
│
关注
│
次级
│
│
│
├───┬───┼───┬───┼───┬───┤
│
│
│ 中报 │ 年报 │ 中报 │年报 │ 中报 │年报 │
├──────┼────┼───┼───┼───┼───┼───┼───┤
│中国民生银行│2001年度│ 0
│ 1% │ 0
│ 5%
│ 2% │25%
│
│ ├────┼───┼───┼───┼───┼───┼───┤
│ │2002年度│ 1% │
│ 5% │
│ 25% │
│
├──────┼────┼───┼───┼───┼───┼───┼───┤
│ 上海浦东 │2001年度│ 0
│ 1% │ 1% │ 2%
│ 2% │35%
│
│ 发展银行 ├────┼───┼───┼───┼───┼───┼───┤
│ │2002年度│ 1% │
│ 2% │
│ 35% │
│
├──────┼────┼───┼───┼───┼───┼───┼───┤
│深圳发展银行│2001年度│ 0
│ 1% │ 0
│ 2%
│ 2% │25%
│
│ ├────┼───┼───┼───┼───┼───┼───┤
│ │2002年度│ 1% │
│ 2% │
│ 25% │
│
├──────┼────┼───┼───┼───┼───┼───┼───┤
│ 招商银行 │2001年度│ ① │ 2% │
│ 2%
│ │35%
│
│ ├────┼───┼───┼───┼───┼───┼───┤
│ │2002年度│ ② │ │ 2% │
│ 35% │
│
└──────┴────┴───┴───┴───┴───┴───┴───┘
┌──────┬────┬─────┬───────┐
│ │ │
可疑 │ 损失 │
│ │ ├──┬──┼───┬───┤
│ │ │中报│年报│ 中报 │年报 │
├──────┼────┼──┼──┼───┼───┤
│中国民生银行│2001年度│ 35%│50% │ 100% │ 100% │
│ ├────┼──┼──┼───┼───┤
│ │2002年度│ 50%│ │ 100% │
│
├──────┼────┼──┼──┼───┼───┤
│ 上海浦东 │2001年度│ 35%│70% │ 100% │ 100% │
│ 发展银行 ├────┼──┼──┼───┼───┤
│ │2002年度│ 70%│ │ 100% │
│
├──────┼────┼──┼──┼───┼───┤
│深圳发展银行│2001年度│ 20%│50% │ 100% │ 100% │
│ ├────┼──┼──┼───┼───┤
│ │2002年度│ 50%│ │ 100% │
│
├──────┼────┼──┼──┼───┼───┤
│ 招商银行 │2001年度│ │65% │
│ 100% │
│ ├────┼──┼──┼───┼───┤
│ │2002年度│ 65%│ │ 100% │
│
└──────┴────┴──┴──┴───┴───┘
①本行数字取自招股意向书。
②其中,贷款的损失计提比例为1.5%,贴现的损失计提比例为1%.三、计提时的会计处理不同
计提贷款呆账准备时,应借记“营业费用”科目,贷记“呆账准备”科目;而贷款损失准备既包括从损益中提取的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还包括从净利润中计提的一般准备,其计提时的会计处理分别为借记“营业费用——贷款损失准备”、贷记“贷款损失准备——专项准备(特种准备)”;借记“利润分配——一般准备”,贷记“贷款损失准备——一般准备”。金融企业提取的一般准备,在计算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时,按《巴塞尔协议》的有关原则,纳入银行附属资本。
四、呆账核销程序不同
贷款呆账核销的程序是,银行分支机构对符合呆账条件的贷款,经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审核后,报各总行审批,统一核销,并报财政部备案。对总行本级和直属机构贷款呆账的核销,由总行根据呆账核销条件和国家下达的呆账核销计划进行审批,年终决算时一并报财政部备案。而按照新制度的规定,金融企业应建立贷款损失核销制度,及时对损失类贷款或贷款的损失部分进行核销。如果已冲销的贷款损失以后又收回,其核销的贷款损失准备应予以转回。这种做法更符合谨慎性原则,有利于银行稳健经营,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五、报表揭示的方式及内容不同
新制度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中应计贷款与非应计贷款分别列示。非应计贷款是指贷款本金或应收利息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应计贷款是指非应计贷款之外的贷款,包括不到期的各种贷款和逾期90天之内的贷款。“贷款损失准备”在资产负债表中列入资产项目,作为贷款总额的减项。关于这一点,目前上市银行在报表中的列示方法完全一样,见表2.表2 2002年(中报)资产负债表部分项目列示
┌──────┬──────┬──────┬──────┐
│深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 招商银行 │ 民生银行 │
├──────┼──────┼──────┼──────┤
│中长期贷款 │中长期贷款 │中长期贷款 │中长期贷款 │
├──────┼──────┼──────┼──────┤
│ 逾期贷款 │非应计贷款 │逾期贷款 │逾期贷款 │
├──────┼──────┼──────┼──────┤
│非应计贷款 │ 减: │呆滞贷款 │呆滞贷款 │
├──────┼──────┼──────┼──────┤
│ 减: │贷款损失准备│呆账贷款 │呆账贷款 │
├──────┼──────┼──────┼──────┤
│贷款损失准备│ │ 减: │ 减: │
├──────┼──────┼──────┼──────┤
│ │ │贷款损失准备│贷款损失准备│
└──────┴──────┴──────┴──────┘
笔者认为,深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的处理与新制度要求基本一致,而招商银行与民生银行的列示方式及内容则与原制度贷款呆账准备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揭示要求相同。
同时,按照新制度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还应分别披露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的期初、本期计提、本期转回、本期核销和期末数,说明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范围和方法。根据个别款项的实际情况认定的准备,应说明认定的依据。
六、对经营成果的影响不同
贷款呆账实际发生后,要经过各级审批后才予以确认,统一核销;而贷款的收益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定的。这样确认的贷款收益和贷款损失就违背了配比原则,必然造成高估利润,以此为基础进行纳税和利润分配必然是一种超分配。而新制度规定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与核销的办法更符合稳健原则和配比原则,可避免虚增利润情况的发生。
七、对纳税调整的影响不同
会计制度规定的计提呆账准备的基数与比例和税法允许扣除的规定标准一致(从1998年起,均为年末贷款余额的1%),一般不存在纳税调整问题。如前所述,贷款损失准备扩大了计提基础,并且比例由企业自行确定,这样与税法规定标准不一致,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八、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不同
呆账准备的计提,按期末贷款余额的1%(1998年起)计提,会计人员只需照此办理即可;而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比例,由金融企业根据贷款资产的风险程度和回收可能性合理确定。贷款风险程度和回收可能性应根据借款人的财务状况、贷款本息的偿还情况、抵押品的市价、担保人的支持力度、借款目的及其使用、信贷风险及其控制、金融企业内部信贷管理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运用自己广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加以判断。
第二篇:贷款损失准备的税收政策探讨范文
通过增加贷款而扩张资产业务是银行的重要盈利活动,贷款损失应该是银行正常的运营成本。根据国际经验,将贷款损失的税务处理规则和计提呆账准备的审慎原则密切联系起来,使税收制度安排能遵循税收中性原则,反映银行的真实收入,有利于鼓励银行客观估计贷款风险,提足呆账准备金,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而我国金融税制改革与会计制度改革不同步,尤其是对贷款损失的税务处理规则与计提呆账准备的审慎会计原则脱节,导致我国银行业呆账准备金计提严重不足,呆账挂账现象普遍,不利于我国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和与外资银行进行公平竞争。笔者认为,调整我国贷款损失准备税收待遇已迫在眉睫。
一、我国现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使用的基本规定
我国商业银行呆账拨备制度自1988年建立以来,已作过若干次调整。目前现行呆账准备、核销的金融、财政与税务规定如下:
1.央行的相关规定。
2002年,人民银行在《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中规定,银行应当按照谨慎会计原则,合理估计贷款可能发生的损失,及时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包括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一般准备是根据全部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的、用于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准备;专项准备是指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对贷款进行风险分类后,按每笔贷款损失的程度计提的用于弥补专项损失的准备。特种准备指针对某一国家、地区、行业或某一类贷款风险计提的准备。
2.财政部的相关规定。
2001年11月27日财政部颁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商业银行按照贷款五级分类结果及时、足额在当期损益中计提专项准备金,对特定国家发放贷款在当期损益中计提特种准备金,商业银行也可从税后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一般准备。
2005年6月21日财政部发布的《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明确将贷款损失准备划分为: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规定一般准备作为利润分配处理,是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并将一般准备的计提基准从原来的不低于期末贷款余额的1%调整为不低于风险资产期末余额的1%.3.税务部门的相关规定。
国家税务局在自2002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金融企业呆账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中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呆账准备=本年末允许提取的呆账准备的资产余额×1%-上年末已在税前扣除的呆账准备余额。这是一种对一般准备金进行所得税税收减免的税务处理方式。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国税发[2003]73号文件规定:国务院决定的事项、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企业改组改制过程中清理的跨省区的呆账损失和单笔5000万元以上的呆账损失,由国家税务总局负责审批。除以上情形外,金融企业的呆账损失由省及省以下税务机关审批。《金融企业呆账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还规定,金融企业发生的呆账损失,按规定报经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后,应先冲抵已在税前扣除的(按1%比例计提的)呆账准备,不足冲抵部分可据实税前扣除。
从我国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贷款损失准备制度不断完善,计提范围逐步扩大,计提比例逐步提高,对于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要求日益严格,说明央行和财政部门越来越关注贷款损失准备对银行抵御风险的重要性。但是,根据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金融企业呆账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银行计提的专项准备不能获得税务减免,严重制约了金融企业及时、足额计提特殊准备。[!--empirenews.page--]
二、贷款损失准备税收待遇的国际比较
呆账准备金的税收处理是银行税制的核心问题,国际间的做法虽存在一些差别,但基本原则都是遵循税收中性原则,即税收减免在时间和数量上都应该与银行贷款损失的市场价值相一致,也就是在银行贷款损失发生的时候就应该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国际上对于贷款损失的税收减免主要采取下列三种方法:
一是核销法。美国、澳大利亚、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采取这种税收处理。核销法是在银行提取特殊准备金时,不予税收减免,待到实际核销时才予以减税。如果已核销的贷款后来又收回,则重新计入收入并缴纳税收。实行这种方法的国家,一般都对已经认定为没有价值的贷款允许核销并抵税,商业银行一般拥有呆账核销的自主权。例如美国的商业银行可以对其认为必须核销的资产进行主动核销,进而获得税收减免。但在少数国家需要经过批准,比如菲律宾,呆账核销须经央行批准,日本则须经大藏省批准。
二是专项准备法。如英国、法国、哈萨克斯坦、加拿大、德国、塞尔维亚、俄罗斯等。专项准备法是对银行在提取专项准备金时就给予该项准备金全部或部分的税收减免。对专项准备金给予税收减免的比例各国不尽相同,俄罗斯可以减税的专项准备金不能超过该银行年总收入的10%,塞尔维亚专项准备金获得的所得税金额减免,等于央行所要求的新增呆账准备的90%.很显然,采用专项准备法有利于激励银行及时足额提取准备,而采取核销法则有利于激励商业银行及时核销呆账,避免不良资产长期挂账。
三是一般准备金法。采用一般准备金法的国家相对较少,捷克、德国、意大利和新加坡采用这种方法。这些国家规定了一般准备金的减免税限额,专项准备金也有限额。德国没有对专项准备金进行限制,但是要求一般准备金不能超过过去5年内平均贷款损失的60%.意大利在一般准备金和专项准备金的税收减免方面有一个累积的限制,即每年不得超过贷款余额的0.5%,并且贷款损失准备金小于贷款余额的5%.在法国,对列入国家风险的对外国借款人的贷款的准备金可以进行税收减免,但是一般准备金则不能。
各国对准备金的税收待遇虽然有所不同,但是金融运行稳健的国家,都倾向于鼓励银行及时充足地提足准备金和核销呆账,比如美国、德国等国家。而对核销呆账和提足准备的税务环境较为苛刻的国家,则银行业的呆账问题较为严重,比如泰国和日本。
三、我国现行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对待银行贷款呆账准备与核销的税务处理,实际上就是当年税收增加和未来财政支出之间的平衡问题。从《金融企业呆账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来看,对于银行业存在过度征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会计制度与税收政策方面存在差异。
《金融企业呆账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对提取呆账准备没有区分一般准备和专项准备,只规定“金融企业按提取呆账准备资产期末余额1%计提的部分,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财政部颁布的《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中规定一般准备从净利润中提取,专项准备则要求按照五级分类资产风险大小,在税前提取1%~100%的呆账准备。[!--empirenews.page--] 专项准备不能在税前计提,不利于银行及时、足额计提专项准备,事实上导致银行以一般准备冲销呆账。而一般准备是我国银行附属资本的唯一来源,以银行附属资本冲销呆账与国际惯例相悖,不利于银行的稳健经营。税收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税负、增加财政收入及调控经济等。从理论上讲,税收中性原则要求银行税收制度及时在税前抵扣贷款损失准备。而谨慎会计原则要求银行必须及时建立贷款损失准备金,将信贷资产中预计可能损失的资产予以剔除,使银行信贷资产的价值更真实,并通过列支准备金支出而使银行经营成果更准确和客观。
(二)呆账认定和核销标准过于严格,程序过于繁琐,商业银行发生的贷款损失也因此很少获得超过1%比例的所得税减免。
按照财政部规定,国有企业贷款呆账核销应报企业所在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审批,税务部门规定要报税务机关审批,否则不准税前列支。如果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未批准。税务机关也不能批准。这种做法与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利润监缴制度十分相似。在实际工作中,银行在呆账申报与核销时必须提供破产证明、贷款人死亡或失踪、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借款人营业执照吊销证明或公告、审计材料、法院判决书等复杂的证明材料。由于这些材料的获得涉及银行系统以外的十多个部门,呆账认定和核销标准过于繁琐,因此,呆账损失很难获得税务部门的批准,商业银行发生的大量据实税前扣除的“不足冲抵部分”也很难通过税务部门的审批,商业银行发生的贷款损失也很少获得超过1%比例的所得税减免,造成银行的实际税率大于名义税率,违背了税收中性原则,加重了银行的税收负担。
(三)我国计提贷款风险损失准备不能税前扣除不符合国际惯例。
在计提呆账准备方面,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要求银行按照五级贷款分类提取呆账准备并且允许在所得税前列支。在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具体贷款损失准备金如何计提、计提多少,其决定权不在税务部门,而是由商业银行按照银行监管当局确定的指导原则自主计提。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或监管当局出于监管的考虑,制定准备金的计提指导原则,确定一个计提的最低参照比例,具体计提多少仍由商业银行视情况而定。有的国家中央银行没有制定准备金指导原则,商业银行根据对贷款损失概率的统计和在贷款分类的基础上,全权确定本行一般准备金和专项准备金的计提数量。
但是,我国税法规定:内资银行按提取呆账准备资产期末余额1%计提的部分可在所得税前扣除;外资银行逐年按照年末放款余额计提不超过3%的坏账准备可以在所得税前扣除。这种规定,不但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规定的计提比率,也不符合国际惯例。最了解贷款损失的应当是商业银行自身,其次是银行监管当局,因此,应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或者按照中央银行的指导原则确定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数量,才更加符合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实际状况,更能如实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果。
(四)税收政策的负面效应日益凸现。
一是导致我国银行业呆账准备金计提严重不足,呆账挂账现象严重,并且严重影响了我国银行业与外资银行进行市场竞争的公平环境和银行的稳健经营。由于对呆账准备金的税收减免在短期内会减少税务部门的税收,特别是我国在经济转轨时期,不良贷款比例高,银行可能因为呆账准备金的税收减免而上缴不了任何所得税。在这种情况下,税务部门为了税收稳定而限制对准备金的税收减免。这种做法已使国家为银行剥离不良资产付出了沉重代价。[!--empirenews.page--] 二是现行的呆账准备金法定比率过低,这一方面使银行出于现行税收政策的考虑不愿意采取类似于冲销的方法处理呆账贷款,使贷款损失减免时间推后甚至得不到减税;另一方面又导致银行的放贷行为过于谨慎,使大量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难以得到贷款。
四、相关政策建议
从世界范围来看,银行贷款损失通常是导致银行破产的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特别是那些银行体系不稳健国家的高度重视。一些国家调整和改革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及银行贷款损失税收待遇制度,以提高银行的稳健性。结合我国银行业实际,建议做以下改革:
(一)改革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办法。根据处理贷款损失的税收中性原则,从国际惯例来看,我国银行业贷款损失税收待遇模式应该是专项准备与一般准备相配合,对受损贷款设立专项准备金,并获得相应的税收减免,同时对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贷款建立一般准备金,但要在税后提取。准予内资银行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和财政部2005年6月21日发布的《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提取贷款损失准备,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二)改革银行贷款损失认定办法,放宽呆账核销条件,简化呆账核销程序。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拨备自主使用机制,但对贷款损失超过一定金额的大额呆账贷款,由银行监管部门与税务部门共同认定,这样,有利于银行贷款损失得到及时核销,有利于实现税收中性和减少银行不良资产挂账,从而降低银行运营风险。
第三篇:贷款损失准备缺口剖析
缺口增加则证明近期贷款回收出现问题,形成不良资产的概率增加,缺口减少表明贷款发放不利,或新增储蓄量超出准备金的比例. 调控要点需要即时汇报和调整贷款损失准备金
摘要:贷款损失准备缺口是衡量商业银行损失准备充足性的重要指标。从整体趋势看,我国商业银行损失准备充足性在不断提高,账面损失准备缺口持续下降。但是账面缺口与实际缺口是有差异的。商业银行目前主要依据财政部和监管部门有关制度,实行预期现金流折现和风险分类基础上的原则性比例计提方法。计提范围和方法的科学性;风险分类和预期损失的准确性;资本充足率达标和利润考核是影响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充足性;产生实际缺口的主要因素。监管部门应通过明确表外信贷资产的计提;改进对折现率和预期现金流的测算;明确抵押物的处置方法等完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制度,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分类工作的指导和监管,加强损失准备计提充足性的现场检查,建立激励相容机制等,促进商业银行充足拨备。
关键词:损失准备;风险;监管
一;贷款损失准备的充足性:缺口分析
衡量贷款损失准备金充足性的指标主要有损失准备缺口;损失准备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三个指标实际存在相关性,损失准备缺口是基础。损失准备缺口即为(贷款实际计提准备-贷款应提准备),根据《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贷款实际计提准备/贷款应提准备×100%=(贷款应提准备-准备缺口)/贷款应提准备×100%,所以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贷款损失准备缺口越大,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越低。拨备覆盖率衡量贷款损失准备金覆盖风险的程度,即为损失准备金余额/不良贷款余额=(贷款应提准备-准备缺口)/不良贷款余额,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损失准备缺口越大,拨备覆盖率越低。
银监会自成立以来,根据审慎监管路线图,明确了提高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性的监管理念。各商业银行按照监管要求和自身抵御风险损失的需要,计提拨备,弥补缺口,主要商业银行1账面损失准备金缺口从2002年的13431亿元减少到2006年的4547亿元,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相应从6.9%上升到34.3%。
2003年到2004年损失准备金余额数有一个明显的下降,虽然当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也大幅下降,但是由于损失准备金余额下降较大,拨备覆盖率下降了5.5个百分点;2004-2006年虽然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分别较上年下降18.39%;28.99%;4.05%,但由于损失准备金余额逐年增加,拨备覆盖率因此显著上升,说明商业银行覆盖风险损失的能力增强。
从整体趋势看,我国商业银行损失准备充足性在不断提高。但是账面缺口与实际缺口是有差异的,实际缺口往往大于账面缺口。实际缺口考虑商业银行测算预期损失的准确性,根据贷款风险分类的偏离度,修正应提金额,从而得到实际计提金额与应提金额之间的差额。监管部门定期对贷款分类偏离度进行检查,要求商业银行根据偏离度调整分类,增提拨备,起到了减少准备金账面缺口与实际缺口的差异的作用。但是,要促进商业银行真实揭示贷款风险状况,增强评估损失准备充足性的科学性;客观性,需要进一步对影响计提准确性和产生实际缺口的因素进行分析,寻找问题的根源。
二;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方法
计提的制度依据。
一是监管部门下发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该规定要求商业银行按照贷款五级分类结果计提损失准备,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分别计提2%;25%&;50%和100%,其中次级和可疑类贷款的损失准备,计提比例可以上下浮动20%。虽然该制度只是原则性指引,但这是商业银行计提损失准备的最低比例要求,计算结果通常作为应提数来考核实际情况。
二是财政部的六个制度。由于制度对其他制度的内容都有所覆盖;更新,与国际会计准则最为接近,根据年报披露,各行在实际操作中均主要执行这两项制度,即对有客观证据表明发生减值的信贷资产,以未来现金流折现的方式测算信贷资产可收回金额,实际计提金额应为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去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信贷资产可收回金额)。如果实际计提金额达不到这一数值,即存在缺口。审慎的商业银行通常也会将这一数值与固定比例计提的结果进行对比,二者差别不应太大,可以互相修正。
三是国家税务局的《金融企业呆账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局令[2002]4号,简称“4号令”)。该制度规定,“金融企业按提取呆账准备资产期末余额l%计提的部分,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即一般准备金可以免除所得税,而专项准备金虽然计入成本,但是不能免税。
2;测算准备金的方法。
根据财政部规定,商业银行对单项金额重大的金融资产应当单独进行减值测试,对单项金额不重大的金融资产,可以单独进行减值测试,也可以包括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金融资产组合中进行减值测试。因此,目前测算信贷资产减值准备(贷款损失准备)通常采取组合测算与单笔测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1)组合测算的范围和方法。通常为五级分类为正常且单笔余额小于一定金额的贷款;贴现;贸易融资等按照余额的一定比例组合测算。有的行对笔数多;金额小的个人消费贷款也按照五级分类结果进行组合测算。(2)单笔测算的范围和方法。五级分类为正常但单笔余额大于一定金额的贷款,欠息;逾期的对公贷款,欠息或逾期一定期限的个人贷款,按照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方法单笔进行减值测算。
3;预期减值损失和现金流折现的方法。
信贷资产减值损失=信贷资产账面价值-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该笔贷款未来现金流量越充足,预期损失将越小。信贷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由通常信贷经营部门客户经理根据信贷资产自身现金流量的特点逐笔预测,风险管理部门审核,会计部门记账,测算公式如下:
其中:P是信贷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Fm是信贷资产第m笔未来现金流量金额,i代表折现率,t是第m笔未来现金流量距本季度末天数,n是总笔数。
其中最关键的指标是折现率i和未来现金流量Fm的确定。折现率的确定分为两种情况:(1)贷款折现率。通常折现率采用贷款合同利率,其中,浮动利率贷款的折现率采用最近一次浮动调整后该笔贷款所适用的利率。如果发生专项费用,其折现率是指将该贷款在预期存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发放时的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2)银行承兑汇票垫款;信用证垫款;担保垫款;银行卡透支折现率采用垫款或透支发生时的利率。该利率难以确定的,通常采用当期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利率。确定信贷资产未来现金流量金额,即预计在信贷资产剩余期限内可从借款人回收的贷款金额,一般需要测算出多个方面的现金流量,主要包括从借款人;保证人;其他贷偿人;处置抵押物;处置质押物;其他偿债资产收回的现金流量。折现率和未来现金流量的测算过程直接关系到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准确性,是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的核心问题。其原理如上所述,但是各行在确定Fm和i时考虑的具体因素会有所不同。三;影响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充足性的因素:实际缺口的产生计提范围和方法的科学性。
《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规定商业银行对发放;提供信用并承担信用风险的信贷资产计提损失准备,具体包括贷款;贴现(含商业承兑汇票贴现和银行承兑汇票贴现);贸易融资(包括进口押汇出口押汇打包贷款福费廷);银行承兑汇票垫款;信用证垫款;担保垫款;银行卡透支和法人账户透支等。但部分商业银行实际计提过程中对仅对贷款;商业承兑汇票贴现等表内信贷资产计提准备,对银行承兑汇票贴现;贸易融资(包括进出口押汇);法人账户透支以及表外信贷资产未计提专项准备。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范围未能覆盖所有承担风险的信贷资产,影响损失准备计提的充足性。
监管部门和财政部关于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制度规定并不相同。监管部门要求根据贷款五级分类情况计提损失准备,财政部要求根据资产减值状况计提。前者规定了每类资产的计提比例,后者则主要是运用现金流折现的方法测算损失。比例计提方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标准明确,缺点是不够精确。现金流折现方法可以逐笔测算贷款预期损失状况,对不同贷款损失的预期不同,但对贷款未来现金流的预测不易准确,而且缺乏量化的判断标准和刚性的测算方法,对客户经理的经验;业务能力;敬业精神以及主观看法的依赖更强,给故意低估和高估贷款损失留下较大空间,刻意掩盖真实风险较为容易,易产生道德风险。
抵(质)押物评估和处置的科学性也是影响计提准确性的要素。评估人员知识和经验的欠缺可能会使得抵押物价值高估,而人为提高抵押物的价值从而促进贷款的发放则是产生抵押物价值高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从账面看,损失准备缺口可能不大,然而由于抵押物价值高估,损失准备的实际缺口可能会较大。;风险分类和预期损失的准确性。
贷款风险分类的过程实质上是对贷款内在损失的认定过程,是对贷款实际价值的估价过程,其原理是不同风险类别贷款的预期损失程度不同,相应应提取不同比例的损失准备,而该比例也是根据历史数据大致测算而来。分类的目的之一就是为计提专项准备金奠定前提和基础。现金流折现方法对未来现金流的预测也是对贷款预期损失的认定过程,也要考虑五级分类情况,其核心评估要素与贷款五级分类时实质是相同的。因此两种方法下,贷款五级分类对损失准备计提情况都有一定影响。五级分类结果如果偏离真实贷款质量,必然影响准备金的充足性。
虽然现行《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明确规定了五个类别贷款的核心定义,但所提出的分类依据的原则性过强而可操作性较弱,定性因素较多;定量判断少,五级分类一定程度上也要依赖分类人员的主观判断。商业银行具体分类过程中,还存在贷款分类制度执行不严;通过下达不良贷款计划控制不良贷款规模;贷款分类管理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信贷系统没有贷款五级分类功能模块;资产质量考核制度存在缺陷;监督问责机制不到位;监管意见不落实等方面问题,进一步造成了五级分类不准确;真实风险暴露不充分。从而使得商业银行虽然账面准备金缺口在缩小;准备金覆盖率在扩大,但损失准备实际计提不准确的问题仍然存在。资本充足率达标和利润考核情况。
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和贷款损失准备金的作用和功能进行了区分:资本的功能是覆盖非预期损失,而贷款损失准备金则是覆盖预期损失。但是资本和贷款损失准备之间又存在联系。为了鼓励银行足额计提准备金,同时考虑到并非所有计提了一般准备金的贷款都会发生减值,巴赛尔旧资本协议和新资本协议的标准法都明确,一般准备金可以有限制地纳入附属资本,上限为风险加权资产的1.25%。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则规定,银行必须将内部评级法下计算的预期损失总额与所计提的各种合格准备金总额(包括一般准备金;专项准备金与国家风险准备金,不包括为股权暴露和证券化暴露计提的专项准备金)进行比较。当准备金超过预期损失总额时,在0.6%风险加权资产的上限标准内,可将两者的差额计入附属资本。准备缺口如果有的话,应该从资本中扣除。此项扣除将分别从一级资本中扣50%,从二级资本中扣50%,与新资本协议中其他资本扣减项目一致。
由于一般准备可全额计入银行附属资本,从而提高资本充足率;而专项准备不纳入附属资本,不减免所得税,并要计入当期损益,作为成本冲减利润并影响核心资本的增长,为实现资本充足率达标和利润考核目标,商业银行缺少足够的激励及时足额计提专项准备。如果欠提的损失准备要从资本中扣减,为了保证不存在损失准备缺口以避免扣减资本,在利润不足以计提损失准备的情况下,银行也有动力调整对损失的预期或贷款风险评估,故意低估风险和预期损失,以保证名义资本充足和利润考核达标。
四;监管建议
1;细化损失准备计提指引,完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制度。第一,明确表外信贷资产的计提。表外信贷资产同样承担着风险和损失6,监管部门应在制度中明确要求表外风险资产损失准备未计提和计提不足的应补充提取,测算损失准备缺口时也应考虑表外风险资产的欠提情况。可将对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范围的规定细化到具体的资产负债表的各类信贷资产项目上,从而进一步规范银行计提范围,严格银行风险管理。第二,改进对折现率和预期现金流的测算。监管当局应加强指引,可研究;比较各商业银行做法以及借鉴国外经验,合理确定测算现金流时要考虑的要素,提供较为科学的测算参考方法,减少主观性,提高准确性和规范性。考虑与财政部政策的一致性,仍可将固定比例计提与现金流折现方式计提有效结合,以每类贷款的原则性比例为最低要求。对比两种方法的计提结果,对有差距的要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寻找影响因素,从而改进方法。第三,明确抵押物的处置方法。在计提准备金时考虑抵押是合理的,但要避免银行计提时抵押物估值不准确从而低估损失的情况,必须采用审慎保守的方法并考虑抵押品在估价和处置中的各种限制7,应对计提损失准备时抵押物的处理方法进行明确和细化,对不同抵押物要求商业银行根据变现能力确定不同的折扣率,促进商业银行评估抵押物价值的准确性。
2;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分类工作的指导和监管。在目前的监管制度下,风险分类是损失准备计提的基础,分类不准确必然影响到损失准备计提的充足性。银监会目前开展的贷款迁徙率和偏离度的检查,加强对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8有利于掌握商业银行贷款质量的真实性。但是还应该细化每一类型贷款的分类标准,尽量增加量化指标,增强贷款分类依据的可操作性和客观性;并应加强对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五级分类执行情况的现场检查,通过按期报送的不良资产分析报告以及调研;座谈等各种途径深入了解被监管机构五级分类实际操作情况,减少未严格执行分类标准从而贷款分类不准确的情况,为损失准备的充足计提和真实反映贷款质量状况奠定基础。
3;加强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充足性的现场检查,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对贷款损失准备进行了较为严格的监管,力求保证计提方式是在谨慎经营和真实评价贷款质量的前提下进行。美联储不定期对商业银行进行检查,要求被审计银行提供计提准备的标准,必要时将抽查贷款档案,发现计提不足便要求银行予以补提。加拿大检查总署对各家银行的准备金水平及其评价;测量和控制方法进行经营性的检查,以确保每家银行都有健全的贷款损失准备制度。英国监管部门不但要求严格的外部审计师审计,还聘请具有会计从业背景的人员,对商业银行计提情况进行现场检查。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损失准备计提情况的现场检查,结合贷款分类;资本充足率达标和利润真实性来评估损失准备计提充足状况;并将损失准备计提充足状况的检查结果作为风险评级;内控评价的重要内容。
4;建立激励相容机制,促进商业银行充足拨备。一是实行“影子拨备”。即使商业银行没有财务承受能力,监管部门也应要求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实行按季模拟计提和比对,以便及时掌握其拨备水平和差距。通过“影子拨备”引导商业银行增强拨备意识和风险抵补的前瞻性,实现资产扩张与充足拨备同步推进。二是促进商业银行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增强拨备意识。银监会成立以来,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以资本约束风险资产的扩张,并实行了根据资产规模大小收取监管费用的制度,已对商业银行的规模偏好产生了约束,促进商业银行重视风险。监管部门应进一步严格把损失准备充足状况与机构准入;业务审批;高管人员任职资格审核;现场检查频率等相联系,将损失准备缺口作为分类监管的重要指标。对商业银行积极拨备;充足拨备的行为给予理念倡导;制度支持和监管政策的优惠,对拨备严重不足的机构,通过约见高管谈话;限制股东分红9;准入限制等措施加强监管约束。三是改进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盈利能力的监管。将拨备指标和缺口分析纳入对资本充足率和盈利能力的监管考核之中,重视资本充足和利润真实性的检查,防止为实现资本达标和利润考核而低估损失;操纵拨备的可能性,促进银行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充实计提准备以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第四篇:呆账准备会计规定
呆账准备的会计规定
2006-2-10 17:13:47来源:纳税服务网作者:【大中小】
一、不良贷款
(一)不良贷款的分类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仅按贷款期限将贷款分为短期贷款、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未按贷款的风险程度进行贷款分类。2001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的通知》(银发[2001]416号),公布了《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决定自2002年1月1日起,在所有银行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按照《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规定,评估银行贷款质量,采用以风险为基础的分类方法(简称贷款风险分类法),即把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1.正常贷款。正常贷款是指借款人能够严格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即有充分把握按照足额偿还贷款本息的那部分贷款。一般情况下,这部分贷款应占银行贷款的绝大部分。具体判断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特征:借款人还本付息情况正常;借款人的财务状况良好;借款人进行正常经营活动的外部坏境良好;抵押、担保等手续完备,符合法律规定,但在目前情况下尚不需要考虑这方面的问题。
2.关注贷款。关注贷款是指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有关因素包括借款人的正常经营活动受到一些不利影响、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有恶化的迹象、贷款项目出现重大的不利于贷款归还的调整等,这些因素需要引起银行的密切关注,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或继续恶化,贷款将会出现问题。3.次级贷款。次级贷款是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已无法保证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具体可根据以下特征来判断:借款人未能按照归还贷款本息;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恶化或有明显的恶化趋势,比如借款人的盈利水平、现金流量明显下降,主营业务收入明显低于预期水平,还款能力明显降低,负债总额大幅度增加等。
4.可疑贷款。可疑贷款是指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相对而言,可疑贷款具有次级贷款的所有特征并且程度更加严重。
5.损失贷款。损失贷款是指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比如,借款人长期拖欠贷款本息;借款人已停业或已宣告破产,以其停业或破产财产不足以抵偿贷款本息;抵押物、质押物等已被银行依法进行处置,或已对担保人行使了追索权,但所得款项仍不能抵偿借款人拖欠的贷款本息等。
对贷款采用五级分类方法源自美国,是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对商业银行进行现场检查时所使用的评价贷款质量、评估呆账准备金的系统方法。五级分类标准为国际清算银行所采用,同时还被列入了1988年通过的《巴塞尔协议》(即《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产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协议》的简称)。由于其在执行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一直是国际银行业广为接受的标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重新修改的有关贷款会计处理方式的指导文件中,将贷款风险分类管理作为商业银行开展信用风险管理的最低标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对各成员国是否采用审慎科学的贷款分类管理方法也非常关注。近年来,一些外国金融监管当局在审查我国商业银行在其境内设立分支机构时,已经要求商业银行提供贷款五级分类资料。随着我国加入WTO,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将有更多的国内银行走向国际金融市场。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对贷款质量进行五级分类和披露,有利于我国银行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
(二)贷款期限分类
现行财务制度按贷款期限将贷款期限将贷款分为四类,即正常、逾期、呆滞和呆账贷款,其中除正常贷款外,其他三类合称不良贷款,通常称“一逾两呆”。
按风险程度或时间分类的主要区别:
1.分类的目的不同。按贷款风险分类法的目的是既评价贷款质量,同时又估价呆账准备,帮助银行建立符合审慎会计原则的呆账准备金的计提和冲销制度;而按时间分类法的目的仅仅是评价贷款的质量。
2.分类的标准不同。按贷款风险分类法评价贷款质量所依据的标准是多维的,这些标准大致可归纳为:借款人偿还贷款本息的情况;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包括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特别是现金流量及其变化趋势;借款目的及其使用;借贷风险及其控制;信用支持状况等;而按时间分类法评价贷款质量所依据的标准是单一的,仅以时间作为评价贷款质量的标准。
3.强调的重点不同。贷款风险分类法强调的是借款人的第一还款来源,强调随时掌握借款人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状况,强调按照审慎的会计原则计提呆账准备;而按时间分类法只强调借款人是否如期偿还。
4.各自的优点不同。贷款风险分类法是建立在动态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因素的分析,判断贷款的实际损失程度,有利于银行及时发现贷款发放后出现的问题,能更有效地识别贷款的内在风险,有效跟踪贷款质量,从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按照时间分类法的主要优点是简单明了,易于操作和掌握。
5.贷款风险分类法主要存在评价标准繁多、难以量化、难免过份依赖主观判断,操作比较复杂等缺点;而按照时间分类法的主要缺点是依靠时间因素判断贷款质量,往往导致评价结果不能真实反映贷款的实际风险程序,评价滞后于贷款实际情况,因此,对贷款损失程度估价不合理,评价结果对贷款管理的帮助是有限的。
根据税收制度规定,只有贷款呆账损失才能在税前扣除,而呆账的认定条件和标准,税收制度也有专门的规定,因此,金融企业无论如何分类,但关于呆账贷款的税前扣除,均应按税收制度的规定执行。
二、呆账准备
由于金融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坏账损失、呆账损失以及长期投资减值、固定资产减值、无形资产减值或转让损失等,因此,《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根据实际损失数额和减值程度计提相关的准备金,计入成本费用。但是,按照现行税法规定,企业按规定计提的各项准备有的可在税前扣除,且没有差异,比如:未到期责任准备、未决赔款准备等;有的虽然可以在税前扣除,但存在一定限制,比如:呆账准备、坏账准备、投资风险准备等;有的不能在税前扣除,如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关于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差异,前面已有论述,这里不再多述,下面仅就金融企业提取的呆账准备及与呆账准备、投资风险准备等与税务之间的差异作一些讲解。
(一)坏账准备 1.坏账损失。坏账是指企业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的应收账款(含拆出资金、应收保费等,但不包括贷款的应收利息)。由于发生坏账而产生的损失,称为坏账损失。
《企业会计制度》第四十七第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分析各项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并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对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企业应当制定计提坏账准备的政策,明确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提取方法、账龄的划分和提取比例,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报有关各方备案或审批,并备置于企业所在地。坏账准备计提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在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时,企业应当根据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予以合理估计。
除有确凿证据表明该项应收款项不能够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不大外(如债务单位已撤销、破产、资不抵债、现金流量严重不足、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导致停产而在短时间内无法偿付债务等,以及3年以上的应收账款),下列各种情况下不能全额提取坏账准备:
(1)当年发生的应收款项;
(2)计划对应收款项进行重组;
(3)与关联方发生的应收款项;
(4)其他已逾期,但无确凿证据表明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企业的预付账款如有确凿证据表明其不符合预付账款性质,或者因供货单位破产、撤销等原因已无望再收到所购货物的,应当将原计入预付账款的金额转入其他应付款,并按规定计提坏账准备。
企业持有的未到期的应收票据,如有确凿证据证明不能够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不大时,应将其账面余额转入应收账款,并计提相应的坏账准备。
应当指出,对已确认为坏账的应收账款,并不意味着企业放弃了追索权,一旦重新收回,应及进入账。
2.坏账的核算方法。坏账的核算方法有两种,即直接转销法和备抵法。直接转销法是指在实际发生坏账时确认坏账损失,计入期间费用(管理费用),同时注销该笔应收账款。直接转销法忽视了坏账损失与赊销业务的联系,在转销坏账损失的前期对于坏账的情况不做任何处理,显然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及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会计原则,而且核销手续繁杂,致使企业大量的陈账、呆账、长年挂账得不到处理,虚增了利润,也夸大了前期资产负债表上应收账款的可实现价值。因此,新制度要求企业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对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
备抵法是按期估计坏账损失,形成坏账准备,当某一应收账款全部或者部分被确认为坏账时,应根据其金额冲减坏账准备,同时转销相应的应收账款。估计坏账损失的方法有三种,即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和销货百分比法。
(二)呆账准备 1.会计规定。《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贷款呆账准备的计提仅作了原则性规定,没有对每一类贷款规定具体的计提比例。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四十八条规定,金融企业应当在期末分析各项贷款(不包括保户质押贷款和委托贷款,下同)的可收回性,并预计可能产生的贷款损失。对预计可能产生的贷款损失,计提贷款损失准备。贷款损失准备应根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贷款本息的偿还情况、抵押品的市价、担保人的支持力度和金融企业内部信贷管理等因素,分析其风险程度和回收的可能性,合理计提。
贷款呆账准备包括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两种。专项准备按照贷款五级分类结果及时、足额计提;具体比例由金融企业根据贷款资产的风险程度和回收的可能性合理确定。特种准备是金融企业对特定国家发放贷款计提的准备,具体比例由金融企业根据贷款资产的风险程度不和回收的可能性合理确定,以预防国家风险。
关于对贷款呆账准备的计提问题,《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与原制度规定迥然不同。按照原制度规定,从1993年起,贷款呆账准备金计提比例的办法统一改按年初贷款余额的0.6%全额提取,并从1994年起每年增加一个千分点,直至历年结转的贷款呆账准备金余额达到年初贷款余额的1%为止。从达到1%的起,贷款呆账准备金改按年初贷款余额1%的差额提取。根据财政部1998年〈关于修改金融机构应收利息核算年限及呆账准备金提取办法的通知〉的规定,从1998年1月1日起,贷款呆账准备金由按年初贷款余额1%的差额提取改按本年末贷款余额(不含委托贷款和同业拆借资金,包括抵押贷款等)1%的差额提取,并从成本中列支,当年核销的贷款呆账准备金在下年予以补提;以金融企业实际核销呆账损失超过1%的部分,即呆账准备出现红字,当年可全额补提呆账准备金。执行上述规定后,银行贷款呆账准备金计提仍不足。这样,贷款呆账准备金不能起到贷款损失准备的应有作用,不利于金融企业的稳健经营和防范金融风险。针对上述问题,2001财政部对金融企业财务和会计的有关规定均进行了调整。
2.财务规定。在财务上,根据财政部〈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及呆账核销管理办法〉(财金[2001]127号)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财务制度有关规定,金融企业呆帐准备提取比例最低为1%,最高为了00%,具体由金融企业根据贷款风险情况自行确定。另外,根据财政部财金[2001]127号文的有关规定,金融企业应将提取的坏账准备、投资风险准备和呆账准备统一合并为呆账准备。
3.金融监管部门规定。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银行发[2002]98号)有关规定,商业银行在提取一般准备以外,要按照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的结果,按照每笔贷款损失的程度,逐笔提取相应的专项准备。该指引提供的有关参照计提比例为:
正常类贷款:不计提呆账准备;
关注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
次级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5%;
可疑类贷款:计提比例为50%;
损失类贷款:计提比例为100%。
同时该指引还规定,根据地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一些其他国家的做法,对次级类贷款和可疑类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比例可根据贷款损失的程度,上下浮动20%。
(三)投资风险准备 根据〈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和〈保险公司财务制度〉有关规定,金融企业可按上年
末长期投资余额的0.3%提取投资风险准备金;年末余额达到上年末长期投资余额的1%时,实行差额提取。〈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则不允许企业直接提取投资风险准备,而是将企业投资区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其中,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熟低的原则计价,并确认投资损失;长期投资可根据谨慎原则,合理估计长期投资可能发生的损失,并对可能发生的各项长期投资损失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呆账损失认定的条件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贷款呆账损失的认定仅作了原则性规定,具体由金融企业根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贷款本息的偿还情况、抵押品的市价、担保人的支持力度和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等因素合理判定。而企业财务制度和税法却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一)财务制度规定
1.金融企业财务规定。根据财政部〈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及呆账核销管理办法〉(财金[2001]127号)第三条规定,金融企业经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实施必要的程序之后,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债权或者股权可认定为呆账:
(1)借款人和担保人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并终止法人资格,金融企业对借款人和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债权;
(2)借款人死亡,或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宣告失踪或者死亡,金融企业依法对其财产或者遗产进行清偿,并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债权;(3)借款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损失巨大且不能获得保险补偿,或者以保险赔偿后,确实无力偿还部分或者全部债务,金融企业对其财产进行清偿和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债权;
(4)借款人和担保人虽未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但已完全停止经营活动,被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终止法人资格,金融企业对借款人和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债权。
(5)借款人触犯刑律,依法受到制裁,其财产不足归还所借债务,又无其他债务承担者,金融企业经追偿后确实无法收回的债权;
(6)由于借款人和担保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金融企业诉诸法律,经法院对借款人和担保人强制执行,借款人和担保人均无财产可执行,法院裁定终结执行后,金融企业仍无法收回的债权;
(7)由于上述(1)至(6)项原因借款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金融企业对依法取得的抵债资产,按评估确认的市场公允价值入账后,扣除抵债资产接收费用,小于贷款本息的差额,经追偿后无法收回的债权。
(8)开立信用证、办理承兑汇票、开具保函等发生垫款时,凡开证申请人和保证人由于上述(1)至(7)项原因,无法偿还垫款,金融企业经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垫款;
(9)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具有投资权的金融企业的对外投资,由于被投资企业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并终止法人资格的,金融企业经清算和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股权。
(10)经国务院专案批准核销的债权。2.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财务制度规定。〈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财务管理实施办法〉第四十七第关于贷款呆账的认定条件如下:
(1)借款人和担保人被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但经有关部门认定已完全停止经营活动,被县或县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注销或吊销营业执照,终止法人资格,行社对借款人和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贷款。
(2)借款人死亡或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宣告失踪或宣告死亡,行社依法对其财产或遗产进行清偿后,未能收回的贷款;
(3)借款人和担保人虽未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但经有关部门认定已完全停止经营活动,被县或县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注销或吊销营业执照,终止法人资格,行社对借款人和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贷款;
(4)借款人和担保人虽不符合(3)规定的条件,但经有关部门认定借款人和担保人事实上已经破产、被撤销、解散,已完全停止经营活动在2年以上,行社对借款人和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贷款;
(5)借款人和担保人不能偿还到期贷款,行社诉诸法律,经法院对借款人和担保人强制执行,借款人和担保人所属财产不足执行或无财产可供执行,法院裁定终结执行后仍无法收回的贷款;
(6)借款人触犯刑律,依法受到制裁,处理的财产不足归还所欠贷款,又无另外债务承担者,确认无法收回的贷款;(7)由于上述(1)至(6)项原因借款人和担保人不能偿还到期贷款,行社依法取得抵债资产,其抵债资产的计价价值小于贷款本金的差额,经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部分与贷款本息之和的差额;
(8)行社因开立信用证、办理承兑汇票、开具保函、信用卡透支等原因发生垫款时,凡开证申请人、持卡人和保证人由于上述(1)至(7)项原因,无法偿还垫款,行社经依法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垫款;
(9)其他经国家税务总局允许核销的贷款。
3.农村信用社财务制度规定。〈农村信用合作社财务管理实施办法〉第四十五条关于贷款呆账的认定条件如下:
(1)借款人和担保人被依法宣告破产,进行清偿后,未能还清的贷款;
(2)借款人死亡或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宣告失踪或宣告死亡,以其财产或遗产清偿后,未能还清的贷款;
(3)借款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损失巨大且不能获得补偿,确实无力偿还的部分或全部贷款,或者以保险清偿后,未能还清的贷款;
(4)贷款人依法处置贷款抵押物、质押物所得价款不足补偿抵押、质押贷款的部分;
(5)贷款本金逾期2年,贷款人向法院申请诉讼,经法院裁判后仍不能收回的贷款,或不符合上述规定的条件,但经有关部门认定,借款人或担保人事实上已经破产、被撤销、解散在3年以上,进行清偿后,仍未能还清的贷款;(6)借款人触犯刑律,依法受到制裁,处理的财产不足归还所欠贷款,又无另外债务承担者,确认无法收回的贷款;
(7)其他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核销的贷款。
四、呆账准备资产的提取范围
(一)财务规定
根据财政部财金[2001]127号文的规定,提取呆账准备的资产具体包括:
贷款(含抵押、质押、担保等贷款)、银行卡透支、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垫款、信用证垫款、担保垫款、担保垫款、进出口押汇、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不包括采用成本与市价熟低法确定期末价值的证券投资和购买的国债本息部分的投资)、拆借(拆出)、应收利息(不含贷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应收保费、应收分保账款、应收租赁款等债权和股权。
对由金融企业转贷并承担对外还款责任的国外贷款,包括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买方信贷、外国政府贷款、日本国际协力银行不附条件贷款和外国政府混合贷款等资产,计提呆账准备。
金融企业不承担风险和还款责任的委托贷款及代理贷款等资产,不计提呆账准备。
五、呆账的核销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金融企业按照一定比例提取的贷款损失准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发生贷款损失冲减已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如果已冲销的贷款损失,以后又收回的,其核销的贷款损失准备应予以转回。
第五篇:贷款准备材料
贷款准备材料
买方:
1.身份证:户口簿,一寸免冠照片(双方);
2.结婚证(如是单身,到户口所在地民政局开单身证明;如是离异或丧偶,到户口所在地民政局开未再婚证明);
3.三到六个月存折(银行卡)流水;
4.收入证明;
5.外地人群需一年以上社保证明或纳税证明;
6.外地人如是单身需哈市担保人(担保人需公务员或资质好的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
7.六分名章。
交易税费
1.契税:评估价×1%,1.5%,3%,5%
2.手续费:建筑面积×6元,评估价×1%
3.工本费:80元,550元
4.维修基金:建筑面积×18元,20元,24元(已经交过的不用交了)
5.营业税:评估全额,差额×5.55%
6.个税:评估全额×1%
商业贷款所另需费用
1.评估费:评估价×5‰(由评估公司评估,与交易所评估不是一个概念)
2.他项权证:80元
公积金贷款所另需费用
1.评估费:评估价×2.5“‰
2.担保费:贷款额×1%
3.手续费:300元
4.他项权证:80元
贷款准备材料
卖方:
1.产权证
2.夫妻双方身份证,户口簿
3.结婚证(如是单身,到户口所在地民政局开单身证明;如是离异或丧偶,到户口所在地民政局开未再婚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