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现代税源监控体系的新思考(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2 01:47: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完善现代税源监控体系的新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完善现代税源监控体系的新思考》。

第一篇:完善现代税源监控体系的新思考

建立税源管理长效机制的设想

一、税源管理长效机制的界定

税源管理是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首要环节和基础性工作,要求税务部门在税前监控、税中征收、税后稽查等环节加强管理和监督。税源管理是对各种税基的控管,是税收工作的基础,是推动税收收入稳步增长的重要保证。建立税源管理长效机制首先是加强税源管理,税源管理的关键是摸清税源,因此要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税源、监控税源、培养税源、发展税源。

建立税源管理长效机制关键是在“长”、“效”两个方面下功夫。“长”:制度或机制能够在较长时间内起作用,避免朝令夕改,注重培养税源;“效”:效率,税源管理要讲求效率,逐步建立有效率的机制保护税源、培养税源、激励税源,在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基础上注重对纳税人权利的保护。

税源管理是现代税收管理职能的重要体现,是掌握税源并促使将税收从潜在税源依法转化为现实税收收入的过程。税务机关税源管理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税收征管质量的高低,税源管理手段是否先进、科学可行,又直接影响了税收征管的效率,因此,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工作的首要环节和重中之重。

二、税源监控的现状及问题剖析

(一)税源预测方法“基数 + 增减因素”缺乏科学依据

“基数+增减因素”法,即以上年税收实现税源加税源典型调查估计的增减因素作为本年预测期的税源。从所包含的范围看,只是税收会计核算反映“的应征数”,并未包含尚未查明的纳税人偷骗税收的应征数,因而该基数不能反映纳税人实现税源的“全貌”,并且受多年累积因素的影响,该“基数很难反映实际税源。其次,通过对部分企业典型调查估计的本年“增减因素”因受调查估计准确性的影响,税源预测的可信性较差。因此,该方法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与实际税源相差较大。

(二)税源信息管理及措施仍存在一定的缺位

目前基层税务部门主要以重点税源统计分析实现税源管理,所掌握的税源信息失真、信息占有量匮乏、税源管理缺位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税源监控。且业务流程仅局限于对重点税源企业的静态统计和事后分析,重“管事”轻“管户”,缺乏对整体税源的动态管理,特别是对大量中小企业未纳入税源管理的范围,导致税源监控的严重缺位、偷骗税案件频繁发生。

(三)纳税评估管理手段仍属微观税源监控的范畴

对某一地区或行业纳税能力的估算作为宏观税源监控的方法在税务部门未能得到有效应用。纳税能力估算在全世界被认为是一个检测和监控税源的最佳方法。而在我国却未能得到相应的重视和有效应用。目前因我国纳税评估的效能定位不明确、基础信息不充分、评估分析手段不完善等问题,基层税务部门实际应用的效果也普遍不佳。

(四)税务稽查(或审计)缺乏科学选案的手段

以税务稽查为主的税务审计因缺乏科学选案的手段以及征管与稽查之间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后打击型”监控的效果。如: 征管部门在日常管理和纳税评估发现的纳税人有关偷骗税嫌疑的资料信息未能及时与稽查部门共享、基层税务部门对征管部门日常性检查与稽查局税务稽查的职能定位及检查计划的统筹安排缺少有效的协调、管理,导致各部门的税收检查工作尚未形成合力,纳税人铤而走险采用各种偷骗税手段导致税源流失的问题仍然很严重。因此,建立我国现代税源监控体系已迫在眉睫。

二、完善现代税源监控体系的新思路

(一)以税收与经济的内在关系为依据,注重将相关经济指标应用于税源监控

税收与经济的关系是“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这一关系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中能找到理论依据,用凯恩斯的静态宏观经济模型可推导出相关结论,市场经济国家多年的实践也得到充分证实。基层税务部门需改变目“前 就税收分析税收、就税源预测税源”的思维方式,更深层次、更广泛地研究和分析总体税源及各税种与相关经济指标的内在关系,注重应用多种宏观和微观经济指标去预测和分析税源,为税源监控提供科学依据。如:积极研究衡量经济的核心指标 GDP 与税收的关系等。

(二)以税源预测分析为基础,全面掌握和监控税源的变化

税源的预测分析不仅是税源监控的起点,也贯穿于税源监控的整个过程,是税源监控的基础。基层税务部门需改变目前普遍使用的“基数+增减因素”的税源预测方法,在对税源变化的重点企业进行典型调查分析的同时,建立税源宏观预测分析模型,对某一地区、行业的税源进行预测分析,及时掌握和监控宏观税源的变化。建议国家税务总局和省国税局建立税源宏观预测分析模型,预测目标应包括税源总目标、分税种目标、分地区目标、分行业目标和动态目标。为适应上述需求应建立一套大型动态组合模型库,应用计算机对其进行分析计算,预测报告期税源。一方面为分配税收收入计划提供依据(要考虑各地税收征管努力程度),另一方面与统计某地区、行业纳税人申报的某税种税源进行比较分析,作为税源监控的基础。

(三)以纳税能力估算为主线,实行微观监控与宏观监控的有机结合 纳税能力估算作为世界公认的检测和监控税源的最佳方法,包括对企业的纳税评估(微观税源估算)和对某地区可征税收总能力的估算(宏观税源估算)两个部分,是微观税源监控和宏观税源监控的主要手段,两者不可偏废,要实行有机地结合。

1.尽快规划建设“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

发达国家税源监控的经验表明:有效的税源监控必须依赖于全社会各部门较强的协作和社会管理的支撑。而我国制约税源监控的主要因素正是缺乏社会管理对税务部门获取和监控纳税人涉税经济信息的有力支撑。税务部门单方面采集纳税人的信息难以解决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的问题。因此,针对税收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纳税人申报信息失真、税务部门获取涉税信息的渠道单一和占有经济税收信息量匮乏等问题,为适应纳税能力估算、税源预测分析、稽查选案以及其它经济管理部门对经济税收信息的需求,建议国家税务总局会同国家信息产业部尽快规划建设“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各省、市、县建立分库,全国联网。建设“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既能为经济管理部门提供丰富的“各取所需”的智能分析工具和“信息原料”,又能有效地帮助各部门完成对内监督和对外控管。它是国家信息高速公路上的“ 立交桥”,将各个部门的“信息孤岛”连接贯通,可有效地解决单个部门采集信息的失真和各部门重复采集信息的问题。

2.进一步规范纳税评估工作,发挥微观税源监控的作用。

首先,要进一步明确纳税评估的效能定位。纳税评估好似税务机关实施税源监控的“雷达检测站”,通过设置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借助于信息化手段,对监控区域内纳税人的纳税情况进行动态扫描,及时发现疑点、分析疑点,并向其他管理部门或稽查部门传递,寻找偷骗税行为发生的线索。纳税评估是一种选案手段,是对原有稽查选案方式的一种有效补充,它有利于提高稽查选案的准确性,充分发挥税务稽查打击型监控的效能,也是实现税收日常管理与税务稽查的有效链接。其次,要一步优化纳税评估的信息采集手段和评估分析手段。税务机关需拓宽信息采集渠道,与当地的工商、地税、海关、统计、金融、供电等部门协商实行信息交换和共享,完善评估信息的提供机制。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纳税评估的经验和模式,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纳税评估支持系统软件,逐步规范评估操作,不断优化评估分析指标体系,重视应用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做好评估的量化分析,并采“用 模糊分析”方法,应用相关非财务指标信息进行非量化的模糊分析,实现对涉及生产销售的多维信息评估分析。

3.研究和探索我国纳税能力估算方法,加强宏观税源的监控。

对一个地区进行纳税能力估算结果的应用较为广泛,不仅可用来确定一个地区的税源总量,还可用来分析税源结构变化、各地区纳税能力变化、各地区税收收入与纳税能力的关系(两者之比为各地区的实际征收率),为制定各地区征收率控制目标、完善税收收入计划管理、辅助税收预测、辅助建立税收预警系统、辅助建立税收综合考核体系提供客观依据。

(四)以健全和完善税源监控机制为保证,促进税源监控效能优化重组 在建立我国现代税源监控管理体系过程中,必须以健全和完善的税源监控机制为保证。应根据新体系的要求,在税收管理工作中完善和重组税源监控管理机制。

1.重组税源监控管理机构和业务。

在基层税务部门实行税收专业化管理和业务流程再造改革过程中,不能忽视和割裂税源监控管理工作。建议在基层税务分局中重组设立调查评估机构,按经济区域或税源区域划“分税源监控管理责任区”,将调查执行和纳税评估有机结合起来,明确岗位责任到人、考核奖惩到人。同时,要按照上述税源预测分析、4 税源管理和纳税能力估算的新思路,健全和完善税源监控管理的业务流程和标准,做到既不缺位,也不越位。严“禁 借纳税评估之名、行税收稽查之实”以及随意扩大管理人员对偷税行为处理的自由裁量权”。并在市、县国税局重组评估选案机构,将纳税评估与稽查选案实行有机结合。

2.推行纳税人统一代码制度。

为建设“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满足各经济管理部门的信息交换和监管对代码通用性的要求,必须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纳税人统一代码制度,以国家立法明确纳税人代码的法律地位。并以全国统一编码的法人组织代码和个人身份证号码作为纳税人代码进行工商、税务登记,并作为办理金融、保险、财产登记、投资、社会福利、交易合同等业务及领取劳动报酬收入时必须填报的代码。

3.控制和规范现金支付。

由于我国目前对现金支付处于失控状态,现金支付数额过于庞大,使大量的现金交易信息游离于监控之外,为偷税、洗黑钱、行贿受贿等经济犯罪提供了“ 防空洞”。建议通过国家立法明确限制现金的支付范围,同时要求涉及大额现金交易项目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履行报告义务,否则给予一定的处罚。

4.完善对关联企业业务往来的监控制度。

目前利用关联企业业务往来进行偷税和违规操作的较多,特别是在上市公司中较为普遍。建议国家尽快制定关联业务往来的报告制度,税务部门要将关联企业业务往来作为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重点。

5.健全对跨国税源国际避税的监管制度。

对跨国公司转让定价问题,建议国家尽快制定和实施“ 转让订价规则”“和 预约订价协议规则”;对外商投资企业资本弱化问题研究应对措施,目前我国法律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注册资本有严格的要求,但对投资后的负债融资却没有通过明确规定债务股本比率来限制资本弱化,建议补充国家税法尽快明确外资企业的债务股本比率,从税法上限制外资企业的借款规模,避免税收流失。

第二篇:完善现代税源监控体系的新思考

完善现代税源监控体系的新思考

作者: 文章来源:中立诚会计师事务所 点击数:

23:19:15 更新时间:2007-11-24

税源监控是现代税收管理职能的重要体现,是掌握税源并促使将税收从潜在税源依法转化为现实税收收入的过程。税源监控体系主要由税源预测、税源管理、纳税能力估算和税收审计四个部分构成。税务机关税源监控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税收征管质量的高低,税源监控手段是否先进、科学、可行,又直接影响了税收征管的效率,因此,税源监控是税收征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就如何改善薄弱环节、完善现代税源体系试作以探讨。

一、税源监控的现状及问题剖析

(一)税源预测方法“基数+增减因素”缺乏科学依据

“基数+增减因素”法,即以上年税收实现税源加税源典型调查估计的增减因素作为本年预测期的税源。从所包含的范围看,仅税收会计核算反映的“应征数”,未包含尚未查明的纳税人偷骗税收的应征数,因而该基数不能反映纳税人实现税源的“全貌”,并且多年累积因素的影响,该“基数”很难反映实际税源。其次,通过对部分企业典型调查估计的本年“增减因素”因受调查估计准确性的影响,税源预测的可信性较差。因此,该方法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与实际税源相差较大。

(二)税源信息管理及措施仍存在一定的缺位

目前基层税务部门主要以重点税源统计分析实现税源管理,所掌握的税源信息失真、信息占有量匮乏、税源管理缺位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税源监控。且业务流程仅局限于对重点税源企业的静态统计和事后分析,重“管事”轻“管户”,缺乏对整体税源的动态管理,特别是对大量中小企业未纳入税源管理的范围,导致税源监控的严重缺位、偷骗税案件频繁发生。

(三)纳税评估管理手段仍属微观税源监控的范畴

对某一地区或行业纳税能力的估算作为宏观税源监控的方法在税务部门未能得到有效应用。纳税能力估算在全世界被认为是一个检测和监控税源的最佳方法。而在我国却未能得到相应的重视和有效应用。目前因我国纳税评估的效能定位不明确、基础信息不充分、评估分析手段不完善等问题,基层税务部门实际应用的效果也普遍不佳。

(四)税务稽查(或审计)缺乏科学选案的手段

以税务稽查为主的税务审计因缺乏科学选案的手段以及征管与稽查之间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后“打击型”监控的效果。如:征管部门在日常管理和纳税评估发现的纳税人有关偷骗税嫌疑的资料信息未能及时与稽查部门共享、基层税务部门对征管部门日常性检查与稽查局税务稽查的职能定位及检查计划的统筹安排缺少有效的协调、管理,导致各部门的税收检查工作尚未形成合力,纳税人铤而走险采用各种偷骗税手段导致税源流失的问题仍然很严重。因此,建立我国现代税源监控体系已迫在眉睫。

二、完善现代税源监控体系的新思路

(一)以税收与经济的内在关系为依据,注重将相关经济指标应用于税源监控

税收与经济的关系是“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这一关系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中能找到理论依据,用凯恩斯的静态宏观经济模型可推导出相关结论,市场经济国家多年的实践也得到充分证实。基层税务部门需改变目前“就税收分析税收、就税源预测税源”的思维方式,更深层次、更广泛地研究和分析总体税源及各税种与相关经济指标的内在关系,注重应用多种宏观和微观经济指标去预测和分析税源,为税源监控提供科学依据。如:积极研究衡量经济的核心指标GDP与税收的关系等。

(二)以税源预测分析为基础,全面掌握和监控税源的变化

税源的预测分析不仅是税源监控的起点,也贯穿于税源监控的整个过程,是税源监控的基础。基层税务部门需改变目前普遍使用的“基数+增减因素”的税源预测方法,在对税源变化的重点企业进行典型调查分析的同时,建立税源宏观预测分析模型,对某一地区、行业的税源进行预测分析,及时掌握和监控宏观税源的变化。建议国家税务总局和省国税局建立税源宏观预测分析模型,预测目标应包括税源总目标、分税种目标、分地区目标、分行业目标和动态目标。为适应上述需求应建立一套大型动态组合模型库,应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应用计算机对其进行分析计算,预测报告期税源。一方面为分配税收收入计划提供依据(要考虑各地税收征管努力程度),另一方面与统计某地区、行业纳税人申报的某税种税源进行比较分析,作为税源监控的基础。

(三)以纳税能力估算为主线,实行微观监控与宏观监控的有机结合

纳税能力估算作为世界公认的检测和监控税源的最佳方法,包括对企业的纳税评估(微观税源估算)和对某地区可征税收总能力的估算(宏观税源估算)两个部分,是微观税源监控和宏观税源监控的主要手段,两者不可偏废,要实行有机地结合。

1.尽快规划建设“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发达国家税源监控的经验表明:有效的税源监控必须依赖于全社会各部门较强的协作和社会管理的支撑。而我国制约税源监控的主要因素正是缺乏社会管理对税务部门获取和监控纳税人涉税经济信息的有力支撑。税务部门单方面采集纳税人的信息难以解决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的问题。因此,针对税收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纳税人申报信息失真、税务部门获取涉税信息的渠道单一和占有经济税收信息量匮乏等问题,为适应纳税能力估算、税源预测分析、稽查选案以及其它经济管理部门对经济税收信息的需求,建议国家税务总局会同国家信息产业部尽快规划建设“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各省、市、县建立分库,全国联网。建设“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既能为经济管理部门提供丰富的“各取所需”的智能分析工具和“信息原料”,又能有效地帮助各部门完成对内监督和对外控管。它是国家信息高速公路上的“立交桥”,将各个部门的“信息孤岛”连接贯通,可有效地解决单个部门采集信息的失真和各部门重复采集信息的问题。

2.进一步规范纳税评估工作,发挥微观税源监控的作用。首先,要进一步明确纳税评估的效能定位。纳税评估是好似税务机关实施税源监控的“雷达检测站”,通过设置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借助于信息化手段,对监控区域内纳税人的纳税情况进行动态“扫描”,及时发现疑点、分析疑点,并向其他管理部门或稽查部门传递,寻找偷骗税行为发生的线索。纳税评估是一种选案手段,是对原有稽查选案方式的一种有效补充,它有利于提高稽查选案的准确性,充分发挥税务稽查打击型监控的效能。也是实现税收日常管理与税务稽查的有效链接。其次,要一步优化纳税评估的信息采集手段和评估分析手段。税务机关需拓宽信息采集渠道,与当地的工商、地税、海关、统计、金融、供电等部门协商实行信息交换和共享,完善评估信息的提供机制。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纳税评估的经验和模式,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纳税评估支持系统软件,逐步规范评估操作,不断优化评估分析指标体系,重视应用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做好评估的量化分析,并采用“模糊分析”方法,应用相关非财务指标信息进行非量化的模糊分析,实现对涉及生产销售的多维信息评估分析。

3.研究和探索我国纳税能力估算方法,加强宏观税源的监控。对一个地区进行纳税能力估算结果的应用较为广泛,不仅可用来确定一个地区的税源总量,还可用来分析税源结构变化、各地区纳税能力变化、各地区税收收入与纳税能力的关系(两者之比为各地区的实际征收率),为制定各地区征收率控制目标、完善税收收入计划管理、辅助税收预测、辅助建立税收预警系统、辅助建立税收综合考核体系提供客观依据。

(四)以健全和完善税源监控机制为保证,促进税源监控效能优化重组

建立我国现代税源监控管理体系必须以健全和完善的税源监控机制为保证。应根据新体系的要求,在税收管理工作中完善和重组税源监控管理机制。

1.重组税源监控管理机构和业务。在基层税务部门实行税收专业化管理和业务流程再造改革过程中,不能忽视和割裂税源监控管理工作。建议在基层税务分局中重组设立调查评估机构,按经济区域或税源区域划分“税源监控管理责任区”,将调查执行和纳税评估有机结合起来,明确岗位责任到人、考核奖惩到人。同时,要按照上述税源预测分析、税源管理和纳税能力估算的新思路,健全和完善税源监控管理的业务流程和标准,做到既不缺位,也不越位。严禁“借纳税评估之名、行税收稽查之实”以及随意扩大管理人员对偷税行为处理的“自由裁量权”。并在市、县国税局重组评估选案机构,将纳税评估与稽查选案实行有机结合。

2.推行纳税人统一代码制度。为建设“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满足各经济管理部门的信息交换和监管对代码通用性的要求,必须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纳税人统一代码制度,以国家立法明确纳税人代码的法律地位。并以全国统一编码的法人组织代码和个人身份证号码作为纳税人代码进行工商、税务登记,并作为办理金融、保险、财产登记、投资、社会福利、交易合同等业务及领取劳动报酬收入时必须填报的代码。

3.控制和规范现金支付。由于我国目前对现金支付处于失控状态,现金支付数额过于庞大,使大量的现金交易信息游离于监控之外,为偷税、洗黑钱、行贿受贿等经济犯罪提供了“防空洞”。建议通过国家立法明确限制现金的支付范围,同时对涉及大额现金交易项目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履行报告义务,否则给予一定的处罚。

4.完善对关联企业业务往来的监控制度。目前利用关联企业业务往来进行偷税和违规操作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在上市公司中较为普遍。建议国家尽快制定关联业务往来的报告制度,税务部门要将关联企业业务往来作为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重点。

5.健全对跨国税源国际避税的监管制度。对跨国公司转让定价问题,建议国家尽快制定和实施“转让订价规则”和“预约订价协议规则”;对外商投资企业资本弱化问题研究应对措施,目前我国法律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注册资本有严格的要求,但对投资后的负债融资却没有明确规定债务股本比率来限制资本弱化,建议补充国家税法尽快明确外资企业的债务股本比率,从税法上限制外资企业的借款规模,避免税收流失。

作者:侯晓枫 来源:地方财政研究200601

第三篇:税源企业监控管理的思考

重点税源企业监控管理,是组织税收收入的“牛鼻子”。在当前税收收入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加强重点税源监控管理,发挥重点税源监控管理的作用,促进税收收入的平稳较快增长,已经成为各级税务机关的共识,但在各级税务机关也存在重点税源监控管理质量有高有低、重点税源监控管理效果有优有劣等现状。如何加强重点税源监控管理、如何有效发挥重点税源监控管

理的作用,已经成为当前形势下一个迫切需要面对并要解决的课题。江苏省扬州邗江区国税局着力运用新理论,打造新机制,采用新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索研究了加强重点税源监控管理的措施,重点税源企业监控管理实现了提质增效,重点税源企业2008年实现税收93439万元,比2007年增加23602万元,增长33.8%;重点税源企业2008年税收收入占全区国税收入的比重达到71.55%,比2007年增加1.05个百分点;重点税源企业2008年增值税税负达到2.87%,比2007年增加0.33个百分点。重点税源企业管理也促进了税收收入稳步增长,2008年全区国税收入13.06亿元,增长33.16%;促进了征管质量明显提高,2008年全区国税宏观税负达到5.73%,比2007年增加0.85个百分点;促进了征纳关系进一步和谐,2008年政府和纳税人对国税机关满意率达到97%,比2007年增加2个百分点;促进了整体工作的争先进位,2008年被扬州市国税局评为目标管理考核先进单位,列目标管理考核先进单位第一名。

一、着力运用新理论,为重点税源企业管理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在重点税源企业管理中,该局充分吸收并且成功导入了一些现代管理理论,成为科学管理重点税源企业的理论指导。一是导入联动管理理论,着眼税源管理部门,解决各个部门各自为战、孤军奋战的问题,实行分析、监控、评估、稽查各部门各环节联动管理,切实提高重点税源企业管理整体合力。二是导入风险管理理论,着眼重点税源企业,积极开展规划、识别、排序、应对,切实提高重点税源企业纳税遵从水平。三是导入差别化管理理论,着眼重点税源管理的主要方面,明确各个层级的管理内容,切实提高重点税源企业的分析监控水平。四是导入层级化管理理论,着眼重点税源管理职能的主要承担者,实行分级管理,切实提高重点税源企业管理的主观能动性。五是导入过程控制理论,着眼重点税源管理的重点过程,把握好事前、事中、事后节点的衔接,切实提高重点税源企业全过程管理水平。

二、着力打造新机制,为重点税源企业管理构建了良好的工作平台

依靠科学的理论指导,该局在重点税源企业管理上创新了与之相适应的工作机制,成为重点税源企业管理良好的工作平台。

一是打造联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了“4+1”税源联动管理机制,明确了以计划统计部门牵头开展的税收分析为龙头,计划统计部门参与的税源监控为抓手、纳税评估为重点、税务稽查为促进,监督考核为保障。

二是打造风险管理机制。建立了风险管理机制,明确了以计划统计部门牵头开展的税收风险分析排序为基础,采取风险应对措施。并且明确了“在目前风险管理的起步阶段,风险管理机制和‘4+1’税源联动管理机制并行,积极探索风险管理的”阶段性目标。

三是打造差别化管理机制。建立了差异化管理制度,明确了计划统计部门为区局重点税源分析监控主体和二股为分局重点税源分析监控主体以及管理员为责任区重点税源分析监控主体的差异化管理内容。

四是打造层级管理机制。实行分级管理制度,明确了区局、分局、责任区的重点税源企业,特别是将总局、省局、市局监控的重点税源企业作为重中之重。

五是打造专业化管理机制。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在城区所在分局专门设立一个股,把重点税源企业分为工业类重点税源企业和商业类重点税源企业2个责任区,明确专门的税收管理员,实行重点税源专业化管理。

三、着力采用新方法,为重点税源企业管理选择了实在的路径

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依托新机制形成的工作平台,该局在重点税源企业管理中采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成为基层重点税源企业管理实实在在的路径。

一是采用数量质量双重指标法扩容重点税源范围。根据总局、省局、市局重点税源的“企业上年销售额逾2亿元或增值税、所得税超过300万元”的标准,将72户市局级以上的重点税源企业作为区局级重点税源企业。在此基础上,将上年增值税入库超过80万元以上、政府关注和拥有集团关联关系标准的企业列入区局级重点税源企业管理范畴,将上年增值税入库在30-80万元标准之内的企业作为分局级重点税源企业,将上年增值税入库在5-30万元标准之内的企业作为责任区级重点税源企业。同时,将投资额在一千万元以上的新增税源企业、连续三个月税负异常企业、连续三年亏损但连续增资的外商投资企业列入分局级重点税源企业。目前,重点税源企业数量达1536户,占全部企业的21.98%;重点税源企业2008年销售305亿元,占全部企业销售的72.62%;重点税源企业2008年税源总量93439万元,占全部税源的71.55%。

二是推行一线工作法调查重点税源情况。为了解全区税收总体走势,把握重点税源企业变化趋势,对上年入库税金(不含利息税及车购税)300万元以上、或年销售2亿元以

上的所有企业推行“一线工作法”开展重点税源调查,由管理员深入企业一线和企业财务人员“面对面”,调查企业预计销售、出口销售、拟购进设备、销项税金、进项税金、优惠政策、利润、应征增值税、应征所得税等指标;由分局负责人和管理员、企业负责人“面对面”,调查核实指标;由区局领导、计划统计部门和分局负责人、企业负责人“面对面”,抽调部分企业,调查分析各项指标的预计情况及原因,切实减少了预计的偏差度,提高了税源调查质量。

三是实行层级差异化分析重点税源趋势。按照“统一、减负、明责、增效”的原则,对区局、分局和责任区三级税收分析工作的项目、内容、方法、时限、报告、档案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并根据机构设置和岗位分工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归口整合,实现了三级税收分析在分析主体、分析项目、分析内容、分析方法、完成时限、分析报告质量要求、分析档案资料要求等7个方面的差异化管理,在该局上下形成了实施层级差异化管理强化税收分析工作的合力。分析主体差异化,更加突出明确责任;分析项目差异化,更加突出明晰职责;分析内容差异化,更加突出减轻负担,区局税收分析的内容侧重全区宏观经济税收的综合分析,相关分析内容直接指到分局(乡镇);分局税收分析的内容侧重分局所辖区域中观经济税收的特色分析,相关内容直接指到责任区;责任区税收分析的内容主要是企业重大生产经营决策变化情况、产业政策变化情况、税收政策变化情况、产品工艺流程变化情况、市场变化情况等因素及其对税收收入影响的个案分析,相关内容直接指到重点税源企业;分析方法差异化,更加突出简便实用;完成时限差异化,更加突出时间价值,根据月度、季度和报告的价值取向,分别对三个层级的完成时限作了差异化设置,从时间上保证各个层级税收分析的有用性;分析报告质量要求差异化,更加突出实用明了;分析档案资料要求差异化,更加突出统一规范。2008年下半年实行该办法后,重点税源分析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分析发现重点税源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25户,重点税源企业税负异常的56户,对重点税源企业纳税评估70户,对重点税源企业稽查7户,共计补交税款、罚款及滞纳金502万元。

四是试行动态预警法监控重点税源指标。认真试运行重点税源预警分析软件,及时发布风险预警信号,去年8月份,根据该软件显示,该局43户企业中正常企业21户,异常企业22户,根据其风险系统显示,列入黄色预警企业7户、列入橙色预警企业8户、列入风险程度最大的红色预警企业7户。异常企业22户中增值税税负率显示为红色预警的企业7户,占异常企业的31.82%;利润率显示为红色预警企业17户,占异常企业的77.27%;销售收入差异率为红色预警的企业16户,占异常企业的72.73%;销售收入比对异常企业1户,占异常企业的4.55%。该局从这四项异常指标中发现,异常企业中利润率指标为红色预警的是出现异常企业的主要原因。对此,通过税源联动管理办公室研究后,分别采取了税收分析、日常检查、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等风险应对措施。4户企业因生产经营情况发生了客观改变,预警信号得到排除;15户企业存在滞后销售等问题,经评估、稽查共补缴税款320万元。

五是采用工作小组法调研重点税源状况。2008年,根据服务性调研“寓管理于服务”的宗旨,专门抽调了3名业务骨干成立了服务性调研工作小组,根据一户式资料和江苏征管信息系统以及决策监控系统,详细了解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认真分析税收缴纳情况、税负、销售收入、销售利润、投入产出等主要指标的变动情况以及可能找出的重点、疑点和风险点,通过案头分析发现疑点61处,在此基础上,先后20多次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组织召开座谈会12户次。一方面排除疑点,确定问题;另一方面宣传政策、落实政策、积极建言献策,也得到了重点税源企业的欢迎和好评。通过对21户重点税源企业的服务性调研,增加税收收入250万元,调增外资企业应纳税所得额580万元,发现征管存在的问题16个,提出加强征管的措施19条,落实税收优惠政策152万元,税法宣传和税收政策解读21次,提出合理化建议27条,移送评估1户。

六是采用联审联核法维护重点税源数据。2008年把提高总局、省局、市局监控的重点税源企业数据质量作为突破口,采用“税企联核、上下联审”的方法,由责任区管理员代表国税机关和重点税源企业财务人员在事前进行联合核对,保证重点税源企业直接报送的各项生产经营指标和纳税情况等数据的真实性,同时要求管理员不得擅自对数据进行人为调控和改动,尽力保持数据来源的客观性;在此基础上,由分局和区局计划统计部门监控人员共同对企业填报的数据进行联合审查,一方面及时与ctais2.0系统中同期企业申报情况进行逐户核对,另一方面,通过tras软件进行逻辑性、合理性等审核,确保数据准确性。同时对重点税源企业相关指标进行分类、汇总和分析、评价,形成简要文字分析一并报送有关领导,使其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全区重点税源情况,从而保证重点税源企业数据上报及时性、准确性得到落实。通过联审联核,重点税源企业数据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差错率明显减少。

七是采用讲评法会诊重点税源管理质量。2008年下半年开始,借鉴兄弟县市局的做法,在全局开展税源管理讲评活动。管理分局管理员对某个具体的税源管理内容进行“讲”,管理分局负有税源管理职能的人员对该管理员的“讲”进行互评,计统、征管、税政、稽查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联合方阵,对该管理员的“讲”集中进行点评,对管理分局的税源管理质量进行会诊。目前来看,各个管理分局税源管理讲评的对象主要是重点税源企业和重点税源行业,税源管理讲评实质上就是对重点税源企业管理的讲评。到目前为止,全局对5户重点税源企业管理进行了讲评,对 2个重点税源行业管理进行了讲评,讲评中发现了6个问题,推动了重点税源管理质量的提高。

八是采用高层沟通法通报重点税源情况。在重点税源管理上,还利用每季度区财税办公会的机会,及时和区政府、区人大财经委、区政协财经委主要负责人及时沟通汇报重点税源企业情况。该局努力克服条块基础信息不匹配的困难,自觉“走出去”,向统计局、经济发展改革委员会等地方经济管理部门学习了解情况,把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产业、行业和企业等有关基础信息“请进来”,积极调整税收分析的视角,把握地方党委政府关注的热点,主动对接产业立区的发展战略,做好产业经济税收分析,不仅一如既往地开展第二产业的税收分析,而且更加注重第三产业的税收分析;主动对接工业第一的方略,做好工业经济税收分析,在一如既往地开展工业经济面上税收分析的基础上,去年三季度首次应用地方口径开展了汽车船舶及零部件、机械制造、旅游日化等3个重点骨干行业和服装服饰纺织、新能源、医药及医疗器械等3个传统特色行业的经济税收分析;主动对接优化产业布局和推进板块经济双手齐抓的重要措施,做好板块经济税收分析,去年三季度应用地方经济板块口径,首次开展了全区6个板块经济税收分析和各镇(街道)税收分析;主动对接地方党委政府对宏观经济税收政策调整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密切关注,适时开展经济税收政策分析,去年,开展了出口退税率调整、两税合并、民政福利企业税收政策调整、房地产宏观政策调整对地方经济和税收影响的分析,同时,也结合地方经济提出了一些应对的措施和建议;主动对接招商引资的重要抓手,开展新增税源和潜在税源的分析。去年开展了2005年—2008年投资逾千万元的新增税源分析和近3年已办理税务登记未实现税收的潜在税源分析。

第四篇:谈谈税源监控

全省国税系统税源建设课题研讨论文

也 谈 税 源 监 控

无非

税源监控是税务机关掌握应征税款的规模与分布的综合性工作。如果税源监控不力,则申报核税、帐证管理和稽查审计等都将失去依据,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近年来,税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使作为税收征收管理基础的税源监控显得尤其重要。

一、目前税源失控的几种表现

(一)漏征漏管个体工商户居高不下。据有关资料表明,当前漏征漏管现象的存在不是个别地区的问题,而是实行集中征收后产生的一个普遍且难以根除的问题。今年7月份以来,某某市国税局在工商部门及城区政府的配合下,组织了100多人次对市区建筑装饰材料市场、水果批发市场、海鲜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以及大型集贸市场进行税务登记专项检查,在检查的7548户纳税户中,就有900多户有税务登记违章行为,查出漏征漏管户460户。补税罚款6万余元。另外,据某某市工商局提供的资料反映,今年5—7月,该局共办理工商登记2254户,其中应办理国税税务登记的纳税人为1834户,但截止8月25日,仅有1306户前来办理税务登记证,办证率为71%。

(二)商业一般纳税人税收流失严重。

今年7至9月,按省局部署,某某市国税局对全市使用防伪税控系统的商贸企业265户进行了专项检查,通过帐证、帐实结合的方法,查出61户企业存在多种偷逃税行为:购进货物未付完款即抵扣进项税,利用预收帐款、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等科目隐瞒收入,私设金库进行帐外经营,将购进货物或自产、加工产品用于非应税项目,发生非正常损失不作进项税转出等。共查补税款728.94万元,滞纳金214.31万元、罚款232.47万元。

(三)部分小规模纳税人尤其是私营企业借帐证混乱偷逃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私营企业数量逐渐增多,规模越来越大,国家从私营企业取得的税收也不断增加,但私营企业会计工作仍相当薄弱,随意性比较大,增加了税务机关查帐征收的难度。有的税务机关图省事,对应建帐核实征收的企业干脆实行定额征收。由此造成税收大量流失。

(四)工业企业利用灵活的经营手段转移、逃避税收。目前,在某某市的一些工业企业,特别是一些大集团公司纷纷采取所谓“直销”、“联营”、“专卖”、“总代理”等经营方式,使经营该企业产品的商业企业以近于甚至低于进货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然后由厂家将利润另外以各种方式返还给商业企业,造成利润转移,逃避增值税或导致增值税在行业间、地区间发生非正常的转移,使局部地区增值税税负降低。

(五)企业利用电子商务逃避税收。在当今电子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以及产品价格日渐降低的情况下,微机正逐渐走进办公场所和普通家庭,从而使电子商务从无到有,到日益兴隆。据报载,我国今年电子商务交易可达8亿元,2002年预计可达100亿元。这一商业活动的“交易场所”是企业在互联网上开设的网站,顾客只要将钱存到商家指定的帐号即可,商家通过邮寄,或者通过设在顾客所在地的经销点或货仓直接为顾客送货上门。这使税务机关面临难以认定企业常设机构、难以认定销售性质、难以有效开展税务稽查等问题。这样,电子商务越兴旺,税收流失将越严重。

二、造成税源失控的几个因素

(一)新征管模式的缺陷,使税务机关管理难以到位。1996年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的征管模式突出了申报、服务、征收、稽查等特点,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办税效率。但它却忽视了税收基础的管理。尽管近年来我们采取增加检查次数、征管查部门互通信息、推行代征代管等办法努力堵漏补缺,但由于这些办法基本属于治标性质,虽一时奏效,却无法从根本上遏制部分纳税人,尤其是个体经营户通过频繁变更名称、地址等手段恶意偷逃税款的行为。

(二)理想的税收政策与现实征管方式及手段的冲突。目前的增值税政策是只要一般纳税人企业购进货物,取得进项,就可以申请抵扣税额。一些私营企业利用税务机关人力少,难以进行库存商品清点核对的弱点,进货时均索取专用发票抵扣税额,销售时如果对方是个体消费者,往往不开票不入帐。城市中大商场、超市,经营品种成千上万,要准确核查其存货几乎不可能,故这类公司也存在极大的税收隐患。而部分有“兼营”和“混合销售”行为的纳税人,为尽可能减少税收负担,故意混淆征税范围,人为地将税款在增值税和营业税之间非法流动,达到少缴税目的。此外,由于收购发票由买方自己开票,税务机关缺乏有效的监控约束,故部分从事农副产品、废旧物资收购的企业虚开发票现象也比较普遍,使原本毛利率及税负率较高的所谓“高征低扣”企业,其税负率却明显偏低。

(三)一般纳税人企业变动大,税收管理不到位。例如,目前某某市国税局管辖一般纳税人企业3224户,今年1—9月,新认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96户。另外,对一些未按规定或不符合要求的一般纳税人也予取消资格,1—9月共取消369户。在一般纳税人企业变动频繁,商业活动日趋复杂多样、经营手段更趋灵活多变的时候,税务机关却面临着这样的两难:一是人事改革,人员精减,征查力量不足,而且素质参差不齐;二是对一般纳税人认定过程、认定后缺乏一套规范严密的管理办法。力量不足,使税务机关容易出现“抓大放小”现象,侧重于大、中税源企业的征收检查,忽视了小规模纳税人的管理。加上有的稽查、稽核人员业务不精,检查浮光掠影,致使一些涉税问题未能及时发现,一些涉税违章问题悬而不决,积重难返。而管理措施不规范严密,导致了一些租赁场地经营的商业企业在取得一般纳税人资格,经营一段时间之后,如无生机或为了逃避税收,往往趁机连货带票征、ic卡及设备席卷一空,造成税款流失。

(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利率降低。近几年来,国民经济虽稳定增长,但由于消费市场相对饱和,商业领域已由传统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导致企业利率普遍偏低。故多数纳税人采取薄利多销、降价处理等手段促销,毛利率极低。一些由于经营不善,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出现亏损经营的企业这时往往打税收主意。如一些商业企业随意在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之间转换“身份”,在税负上避高就低:假如由于税收政策或者税务机关对小规模纳税人的定额偏低,使实际税负偏低,则一些精明的一般纳税人在利益驱动或市场竞争的压力下,由向小规模转变;如果由于政策或者税务机关对小规模纳税人的征税严格,“双定”到位,使小规模纳税人税负高于同类经营的一般纳税人,则一些小规模纳税人将努力按一般纳税人的标准去经营,千方百计争取一般纳税人资格,寻求避税、逃税港。

三、解决税源失控的几个方法

(一)提高对税源监控重要性的认识。税收管理实践反复证明,税收管理的基础只能是税源监控。离开了税源监控这一“地面基础”,税收管理中的各种“上层建筑”也将站不稳脚。现行税收征管模式把税收管理的基础定为纳税申报和优质服务,这是不足取的。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纳税申报的方式将不断地朝多样化发展,而纳税人申报表上的数字是否可靠将取决于我们做多少有效的征前工作,也即取决于税收征管基础的坚实程度。如果我们在这一问题上不能给予充分的认识和肯定,那么大量繁杂的征后堵漏工作将使我们应接不暇,疲于奔命。

(二)完善“三员”管理制度,使之更加行之有效。

1、建立和完善驻厂员、联络员制度。目前我省国税系统真正派驻企业,与企业员工一起上下班的干部仍属个别,更多的是联络员。由于税务机关与企业之间没有法定的一套规章制度,明确驻厂员的权责,使这“两员”难以有效开展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由于一些驻厂员、联络员综合素质较低,在企业经营方式、手段走向多、广、深、新的情况下,也显得力不从心。笔者建议如果要从此“两员”入手管住重点税源企业,那么首先应该考虑选派综合素质突出的干部担任这一角色,并且与企业有关领导一起协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在现行法律法规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为“两员”争取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知情权”。

2、建立起专职调研和清理个体私营“双漏”的职能部门。在一些税源较充裕的城市中,个体私营税收往往被看作“零散”税源,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其实,如果真正把它们管住管好,难保它就是一块“肥缺”。特别是在专业市场不断形成,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一个专业市场的潜在税收也许能敌一个欠发达县份的全部税收收入。笔者建议在一些商业区或大型专业市场内建立起这样一个税收职能部门,这一部门的税务人员,也就是“片管员”。他们不负责税收的征收,而主要对管片内的业户进行税源的调查摸底、税负的精确测算,应纳税额的准确核定和及时调整,并落实管户联系责任制,经常对业户进行查访,对群众举报的偷逃税行为进行快速有力的查处。

“片管员”除负责日常的调查稽核,还应该对纳税人税务登记进行有效的宣传教育和辅导,建立起对纳税人在登记前后的教育性走访制度和长期对纳税登记的复核追查制度,并将有关信息进行整理、修正、立档和输入微机,做到户户建档、全面监控、新办注销跟踪到底。同时,充分利用新征管法创造的有利条件,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建立联系制度,定期将管户情况与工商局有关部门进行核对。通过信息分析比较,对无证经营户进行及时有效的查处。

通过实施这样“人管人”措施,相信即使管片内业户频繁变换,税务机关也能对管户做到心中有数,从而管住易动易失的税源。

3、要建立健全税务干部岗位责任制,将规范管理的责任落实到人。一是要配合机构改革,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定岗位、定人员。做到以职定岗、以岗定责、责任到人,促进科学规范管理。二是严格考核,奖惩兑现。要尽量做到按规范管理,按制度运行,按程序操作,按章程办事;职能简化、工作量化、考核细化、奖惩硬化。

(三)利用信息化网络对税源信息进行有效监管。

在技术日趋成熟的条件下,可以考虑以推广电话、电子申报为标志的进一步的集中征收。而从税收信息化进程中节省下来的人力,可以专心从事计算机数据信息的充实完善和分析管理,对征管对象建立起以销售额、进、销项税额、增值额及税负率等各项指标为对象的调查、统计、分析系统,为征管稽查部门提供实用信息。另外,通过机内信息进行税源分析预测,对各类纳税户进行全面评估,从而随时掌握税源的变化,及时为上级部门提供征管中新问题和相应的对策建议。

为了保证源头信息的真实可靠,还必须加强对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财会的管理。建议:(1)申请办理私营企业的纳税人,必须设置持《会计证》的财会人员,如实记帐。税务机关要对弄虚作假企业的业主及财会人员一并进行行政及经济处罚,使此两者均不敢在帐上作文章。(2)对不愿单设会计人员的企业,责成其选择税务代理。无代理者不予办理营业执照及税务登记。(3)加强会计基础工作。通过开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达标活动,促进企业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和计量、检验、凭证等基础工作。同时,强化外部监督。一是强调会计报表须通过注册会计师查证,对其规范性和真实性做出评价,方可作为工商、税务部门对企业报表合法性的鉴别依据;二是将私营企业列入税务稽查重点,至少做到每年一查。

(四)加强发票使用的管理。笔者认为应该从奖罚两方面对发票进行持久性的强化管理。奖是对举报发票违章者进行奖励。同时长期举办发票抽奖活动,激发广大消费者索取发票的热情,从而促使厂商领购开具发票。某某市国税局两年来坚持每月开展发票抽奖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在发票发售量逐年大幅增加的同时,个体、商业税收也直线上升。今年1至9月,该局共组织商业税收入库49195万元,同比增加8003万元,增长19.43%。扣除经济增长因素,通过加强发票管理,进而掌握多的营销信息,也成为税收增长的来源。另一方面要严罚,对违反发票使用规定者,严惩不贷。今年1—9月份,某某市国税局对群众举报销售不开发票的有90多起税务违法案件进行严肃查处,查补税款、罚款、滞纳金达百万元之多。通过“罚”,有效扭转了商家以种种借口拒开发票的不良现象。

第五篇:完善商业银行绩效考评体系的新思考

完善商业银行绩效考评体系的新思考

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决定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绩效考评体系,都把加强管理、规避风险和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绩效考评的目标。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的日益规范,管理的不断健全,银行间的竞争也日渐加剧,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充分认识到了绩效考评体系对商业银行强化管理的重要性。

一、商业银行绩效考评体系现状分析

1.绩效考核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紧密性不足。现代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商业银行必须正确面对企业的管理与经营。绩效考核不但能够增强组织的运行效率、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推动组织的良性发展,而且还会最终使组织和员工共同受益。但在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面上,对待绩效考评的指导思想呈政绩化、短期化倾向,与商业银行法人层面上的绩效考评目标不一致。缺乏系统考核指标体系建设思路,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不全面,指标设计不够科学缺乏科技系统支撑,绩效考评与商业银行总体发展战略目标联系不够,战略目标也不能有效落实和分解到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不能从根本上有效引导员工向组织的最终目标前进,也没有达到考核与战略相统一的最终目的。这种形势下,许多经营管理中的决策行为较多盯住短期效益,各分支机构在考评压力下,利用有限的资源配置,为了完成短期内的经营目标,向当期任务目标冲刺。

2.绩效定位不准确。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定位绩效评价体系流于形式、忽视绩效改进、缺乏绩效沟通和反馈,不少高层领导在谈到绩效考核时,都认为考核即是管理,管理即是考核,把考核摆在了很高的位置。当前,商业银行或多或少对绩效考核抱有一种功利的思想,要么期望绩效考核解决工资分配的问题,使员工的收入拉开差距,要么期望绩效能帮助企业对员工进行排名,进行企业所需要的末位淘汰。忽略了对作为银行无形资源之一的人力资源的培养,导致了银行对员工的能力了解不够。以人工统计方式,既耗费人力又不精确,事后统计,宣传沟通不足,缺乏激励,薪酬挂钩紧密度不足,员工参与度不够,无法很好调动员工积极性。只有这样,员工才能消除对绩效考核的抵触心理,主动配合管理者,双方共同完成绩效目标,使绩效考核成为双方探讨成功的机会而不是批斗会和菜市场,减少双方的互相指责和摩擦。

3.绩效考核系统性不强。一般情况下,我国的商业银行都有自身的绩效考核体系,但是绩效考核体系的由来却五花八门。绝大多数银行是由各个相关部门来设置考核指标。由于各部门有自己的日常工作,对设计考核指标工作积极性不高,且专业性不强。一方面考评指标过于单一,考评指标内容不全面,考评指标权重设计不合理考评指标单一。但实际操作中,相当一部分企业将这部分考核指标当作绩效考评体系的一个主要方面,舍本求末,这也是这些企业绩效考核为什么不能达到考核初衷的一个原因。另一方面不能从客户角度反映对商业银行服务质量、服务创新的满意度。这几点弊端不仅浪费了银行的资源,而且容易出现被动考核的状况。据调查显示,银行准备调查数据应付检查,在检查之后就将检查结果弃之一边,没能实现绩效考核的初衷。

二、完善商业银行绩效考评体系的新策略

1.要与企业战略目标相一致。企业战略是企业根据其外部环境及内部资源和能力的状况,为求得企业生存和长期稳定的发展,不断地获取新的竞争优势,对企业发展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需要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员工同心协力共同完成,任何一个部门不予以配合,都可能造成公司发展战略的失败。因此,我们要让绩效考核实现对员工的工作行为与工作结果全面地、系统地、科学地进行考察、分析、评估与传递。绩效改革是为了商业银行绩效的提升和实现长远的战略目标。要求各个部门制订自己的分战略,并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贯彻执行。这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也是企业绩效考核的重点和难点。

2.绩效考核的定位要准确。一个好的绩效管理体系一定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高的管理体系,一定是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管理体系,当前,很多商业银行的需求不是谈利润和赢利,而是谈客户满意度、员工行为的有效率、管理者管理行为的有效率等。对此,应注重对定性指标的考察。传统的考核指标体系较为关注量化指标,对于定性指标不甚关注。指标较为单一,内容不丰富,覆盖面较窄,对于员工工作责任心、客户满意度等内容极少涉及,不能满足考核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将考核作为完整的绩效管理中的一个环节看待,才能对考核进行正确的定位。完整的绩效管理过程包括绩效目标的确定、绩效的产生、绩效的考核,构成了一个循环。因此,绩效考核首先是为了绩效的提升。

3.绩效考核系统性要增强。我们要把绩效的应用重点是在薪酬和绩效的结合上。在设定薪酬时,一般已将薪酬分解为固定工资和绩效工资,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也必须要表现在薪酬上,否则绩效和薪酬都失去了激励的作用。绩效考核通常是指从经营目标出发,用一套系统、严密、科学、规范的程序和方法对员工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等,进行以事实为依据的评价,并使评价以及评价之后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加有助于经营目标和员工个人发展目标的实现。另外,还要注重发挥监管的评价管理功能。监管部门应将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建设作为监管的重要内容之一,充分结合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中掌握的情况和问题,督促商业银行完善绩效管理体系,并对绩效管理的办法制定、组织实施、效果评估、奖惩落实实行全过程动态监管。

三、结束语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绩效管理在银行经营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商业银行绩效考评体系,从而达到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聂晶.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管理的途径[J].南方金融,2012.10

[2]韦娜.对商业银行绩效管理的思考[J].海南金融,2013.07

下载完善现代税源监控体系的新思考(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完善现代税源监控体系的新思考(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强化税源监控管理的几点思考

    对强化税源监控管理的几点思考一、强化税源监控管理的现实意义税源监控管理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收法律、法规对纳税人纳税情况,通过一系列科学的、规范的、现代化的方法和手段,对......

    关于完善当前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思考

    依法行政,规范执法全面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新要求国家税务总局在新时期税收征管工作提出了全面推进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税源管理要求,并不断促进纳税服务,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

    ERP完善海尔现代物流体系 2001

    ERP完善海尔现代物流体系 2001-12-12 【来源:网络世界】 海尔集团成立于1984年,经过多年的励精图治,已经由一家濒临破产的小厂成长为全球家电企业十强。2000年海尔的全球营业......

    加强税源监控的几点建议

    加强税源监控的几点建议 一是充分认识税源管理的重要性。新征管模式下的税源管理,是在网络信息技术支撑下,税务部门依靠自身并借助社会力量对税源的分布及变化情况实施有效监......

    浅谈加强税源监控的有效途径[精选合集]

    浅谈加强税源监控的有效途径 摘 要:税源监控是税收管理的核心,贯穿于地方税收管理的全过程,也是地方税务机关征管能力与水平的重要标志。税源监控就是指税务机关尽可能利用各种......

    健全体系完善措施稳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

    健全体系完善措施 稳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要求,我局确立了“充分依托省级数据大集中平台,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信息管税为依托,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

    完善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思考

    在网络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的电子商务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但应该看到,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已经成为制约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事业单位会计规范体系完善思考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考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部分事业单位完全推向市场,部分事业单位由国家赋予了一定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政府新公共财政体系框架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