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疗器械检查问题汇总
1、企业核准的注册经营地址大门紧闭,人去楼空,通知企业相关人员也未到现场。
2、擅自改变原许可审批的经营条件。企业擅自变更经营地址和仓库地址;公司注册经营地址改作他用,已不具备医疗器械经 营条件。
3、质量负责人不在岗。检查发现企业质量负责人不在岗问题比较突出,无人履行质量管理职责。
4、需低温冷链管理的医疗器械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少数体外诊断试剂经营企业冷链设施设备不能满足储运要求,冷链设施设备不能正常运转,冷库和保温箱等未经验证,企业没有留存在途温度等。
5、库房管理不规范。缺少“五防”设施,温控设施不能正常使用,未进行分区分类管理等。
6、购销记录内容不完整。个别企业未建立购进、销售记录;未使用计算机管理系统,无法做到产品可追溯。
对在飞检中发现的问题,南昌市药监局要求必须责令企业限期整改,实施跟踪检查,督促企业整改到位;对整改不到位的,要及时采取措施;
对未能实施飞检的企业,由所在地监管部门依据《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进行全项目检查;
对该注销的企业给注销;
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及时立案查处。
南昌市药监局在飞检中发现的六大主要问题,其实在各地针对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检查中也是频频出现的。据悉,像云南省昆明市药监局、湖南张家界市药监局等,也早已部署要针对械商展开飞行检查。国家局的飞行检查也将于10月正式启动。南昌局的先行检查如何进行,可供械商们作为参照。
第二篇:医疗器械检查验收报告
********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现场审查验收报告
根据*********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申请,我局审查员***、***于2015年*月*日对该企业申办《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进行了现场审查。在企业人员的陪同下,通过听取该企业汇报、看现场、查文件,对照福建省《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进行审核。现将核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场地及环境。
该公司是一家专营医疗器械法人企业,该公司是一家专营医疗器械法人企业,组织机构代码31568581-7,拟申请经营范围:322医用光学器具、仪器及内窥镜、323医用超声仪器及有关设备、325医用高频仪器设备、326物理治疗设备、340临床检验分析仪器(体外诊断试剂除外)、346植入材料和人工器官、377介入器材。住房、库房地址为:**********;已提供相关的场所房场证明及租赁合同;其中办公面积148.45平方米,仓库面积60平方米。办公场所环境宽敞明亮,整洁卫生,内部屋顶、墙壁平整,地面光洁;并配备有电话、电脑、打印机、办公桌等必要的办公设施、设备。办公场所并设置有质量管理部、财务部等功能区。仓库通风干燥,周围无污染源,有划分“待验区”、“退货区”、“不合格区”、“发货区”等相应的功能区,备有捕鼠笼、防虫设备、灭火器、温湿度计、货架等,储存设施设备齐全。
二、人员资质
该企业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毕业于农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学历;质量负责人***,毕业于福建中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历;售后服务人员***,验收人员***,质量管理人员和售后服务等人员均健康体检合格,有健康证。
三、管理制度
企业建立了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医疗器械购进管理制度、医疗器械入库验收制度、医疗器械保管制度、医疗器械出库复核管理制度、医疗器械质量跟踪管理制度、医疗器械售后服务管理制度、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处理程序及人员职责等;并建立有产品采购管理程序、质量验收程序、产品出库复核程序、不合格产品确认处理程序、退货产品处理程序、质量事故报告处理程序等。
四、存在问题
1.企业负责人对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等相关知识不熟悉;相关医疗器械法律法规、规章收集不齐,如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 2.人员未建立健康体检档案;
3.各岗位人员未进行与其职责和工作内容相关的岗前培训; 4.仓库分区不合理,如退货、不合格区等; 5.“售后服务”及“质量部”招牌不够醒目。
审查组针对企业以上存在的不足,要求该公司立即整改。
五、建议:审查组对照《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对该公司人员机构、场地、设施设备、管理制度等进行了材料审核及现场验收,提出的存在问题5条,该企业于2015年8月14日整改完毕。基本符合发证要求,建议同意发放《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
审查人员:
企业陪同人员:
企业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签名:
日期:二〇一五年*月*日
第三篇:医疗器械检查总结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关于2011年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检查工作的报告
***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为了加强***辖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监管,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产品源头的管理,加大对我辖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监管力度,进一步提升辖区内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确保人民群众用械安全有效,根据《医疗器械生产日常监督管理规定》的要求,结合我局2011年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检查工作方案的部署,我局于2011年5月—6月对***辖区内所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开展了日常监督检查,现将有关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检查基本情况
此次检查我局共出动84人次,检查医疗器械生产企业28家,检查覆盖率达100%,其中,义齿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共13家,占辖区内所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48%,其它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5家,占辖区内所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52%;截止2011年6月13日,已取得《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或登记表)28家企业中,未取得产品注册证的有9家,占辖区内所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32%;共检查医疗器械产品32个,医疗器械说明书32份,企业产品包装、标识、说明书规范,与产品注册证及登记表内容一致,未发现生产企业擅自扩大产品适用范围,产品出厂均具有合格证。无法联系的企业1家——***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擅自变更地址未及时办理变更手续的企业2家——***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医药器械有限公司,我局对上述2家企业给予口头警告,并要求其及时办理变更手续。通过这次日常监督检查,进一步规范了企业的生产行为,加强了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意识,有力促进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排除了个别生产隐患,但是企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生产环境、质量管理意识、购验等方面。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部分义齿类生产企业虽然具有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但是长时间内取得产品注册证,存在着无注册证生产产品的隐患。
(二)部分生产企业生产环境、卫生环境较差,甚至有个别义齿类生产企业生产车间内有生活、居住用品。
(三)个别义齿类生产所用的高压氧存放于锛造部等温度较高的区域,且未有加固措施,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四)原材料购进验收环节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
从检查的情况来看,医疗器械生产单位在购进原材料时不注意查验对方的资质证明,只是义务性的索要了供货方的《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或《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产品注册证和合格证明,而没有对这些证照进行详细的审验;有的甚至少了部分资质证明材料。另外就是购进验收记录不全,主要表现,缺少生产批号、生产厂商,进口资质的原材料个别无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及中文外包装且供货单位未加盖印章等问题。
三、今后工作思路
(一)辖区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监管应以义齿类生产企业为重点,义齿类生产企业是辖区内最多的生产企业,占总数的48%,且检查中发现存在问题较多的也是义齿类生产企业,规范了义齿类生产企业的生产行为,就规范了辖区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行为,就把住器械生产质量的源头。
(二)加强省、市两级食药监部门联合执法,加大对取得《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而未取得产品注册证企业的检查频次和打击力度,排除无注册证生产的隐患。
(三)继续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医疗器械生产人员的素质。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加大对医疗器械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使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在医疗器械方面的相关规定,从而提高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能力和水平。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一一年六月十三日
主题词:
医疗器械
检查
报告
第四篇:医疗器械检查报告
关于开展医疗器械专项检查
活动情况汇报
根据上级文件及我院工作部署的要求,我科对医疗器械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现将专项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情况
我科于5月27日对科内的医疗器械进行了检查,重点检查使用产品是否超过有效期、存放是否规范、使用后处置是否规范、不良事件报告等。
二、检查发现:
(一)科内使用的医疗器械均通过药械科统一采购。
(二)输液室、供应室、抢救室内医疗器械均在效期内使用,储存规范。
(三)输液室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械已按要求做好毁形,建立使用及处置记录,并由有资质的废物处置公司统一回收处置,记录完整。
(四)输液室配药注射器、输液器等均一人一针一管一用,无重复使用。
(五)存在问题:
1.科室医疗物品领用记录不完整,证件没有备案;
2.科室养护记录不完整;
3.皮试注射器“一人一管一用”落实不到位;
4.抢救室内物品使用后及失效后未及时补充到位,如无菌导尿包等。
5.使用中发现注射器、输液器包装漏气、不洁净等没有及时填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
我科对上述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将及时进行认真整改,按要求完善相关制度、记录,组织科室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器械工作重
要性的认识,有效落实整改措施,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安全使用的管理。
护理科
二〇一四年五月二十九日
第五篇:医疗器械监督检查实施方案
医疗器械监督检查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医疗器械经营、使用行为,确保广大群众使用医疗器械质量安全有效,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工作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践科学监管理念,创新医疗器械监管工作思路,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医疗器械质量安全的重点难点问题,建立和完善保障医疗器械使用安全、有效、放心的长效机制,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通过监督检查,加强高风险医疗器械和医疗器械广告监管,使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增强质量意识,严格规范管理,督促医疗机构建立健全使用医疗器械相关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体系。
二、检查范围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医疗机构、隐形眼镜验配企业、物理治疗及康复设备经营企业等。
三、检查重点及品种
(一)医疗器械经营企业
1、检查重点:企业是否擅自扩大经营范围;是否擅自变更经营、仓库注册地址,是否擅自增加或减少经营、仓库面积,设施设备是否符合要求;质量体系是否正常运行;进货渠道和票据是否合法;产品是否有《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及产品合格证明;进货验收记录、销货记录等质量管理记录是否完整、真实;质量管理人员在职在岗情况;是否存在挂靠经营、出借或转让许可证的行为。
2、重点品种: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制品、电疗、磁疗、光疗等物理治疗设备。
(二)各级医疗机构
1、检查重点:产品进货渠道和票据是否合法;是否建立完整的购进、验收记录;储存、养护条件是否达到要求;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制度是否制定并有效运行;是否使用无产品注册证书、无合格证明、过期、失效或者淘汰的医疗器械;植入性医疗器械的使用是否建立并保存可追溯的使用记录;设备类医疗器械是否建立管理档案,定期校验、养护,并做记录;是否按规定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工作等。
2、重点品种: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植入性医疗器械、填充材料等列入国家重点监管医疗器械目录的产品以及大型医用电子仪器设备、口腔科材料及义齿、体外诊断试剂。
(三)隐形眼镜验配企业
1、检查重点:是否存在无证经营隐形眼镜的行为;进货渠道和票据是否合法,产品是否有《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及产品合格证明,验配场所和设施设备是否符合要求;验配人员是否有验配资格;进货验收记录、验配记录等是否完整、真实;是否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等。
2、重点品种:软性角膜接触镜及其护理液。
(四)物理治疗及康复设备经营企业
1、检查重点:对发布医疗器械广告、采取免费体验等方式进行宣传和销售的医疗器械专卖企业进行重点检查,严防不合格产品和夸大功能主治的产品进入市场,产品是否有《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及产品合格证明,对使用者是否有跟踪回访记录及售后使用记录等,是否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等。
2、重点品种:物理治疗及康复设备
四、检查分工及时间安排
负责对全区医疗器械监督检查工作进行综合指导和督导检查,各县局对辖区内医疗器械经营企业、隐形眼镜验配企业、物理治疗及康复设备经营企业等的器械经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覆盖率达到100%;对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监督检查覆盖率达到100%。
医疗器械监督检查从3月1日开始,分三个阶段进行,10月31日前结束。
(一)自查阶段(3月1日—3月15日)。各医疗器械经营使用单位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指导下,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按照检查范围、检查重点及品种认真开展自检自查。
(二)检查阶段(3月16日—10月20日)。各县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科室按照医疗器械监管范围集中开展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违法违规案件依法及时处理。
(三)总结阶段(10月21日—10月31日)。对此次监督检查工作进行总结,认真分析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具体监管对策,按时上报工作总结。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要站在医疗器械监管工作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的思想高度,提高对监管工作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履行职责,严格责任追究。各县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监管到位,责任落实到岗到人,明确医疗器械监督员,把医疗器械监管工作抓紧抓深,做到计划落实,目标实现,确保监督检查效果。
(二)各县局要严格按照方案要求对辖区内涉械单位进行监督检查。要强化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日常监管,尤其对采取免费体验等方式进行宣传和销售的专卖企业进行重点检查,严防不合格产品和夸大功能主治的产品进入市场。
(三)要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在用医疗器械的管理,促使医疗机构增设用于器械储存、保管、养护的设施设备,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并有效实施。对列入国家重点监管医疗器械目录的高风险类产品(请登录国家局网站查询,具体详见国食药监械〔2009〕395号)要加大监督检查频次,认真排查和处理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安全隐患,在检查中要做到执法人员排查问题到位、企业责任主体意识到位、整改措施跟踪检查到位,严格依法处罚到位。同时要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卫生部和国家局制定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加快建立健全相关组织体系、责任制度,积极试行推进面向社会公众的电话传真、信箱报送以及网站直报等报告方式,提高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的数量和质量。
(四)要加强医疗器械广告的监管。对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广播、电视、报纸上的器械广告进行重点监控,发现违法广告立即移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查处。
(五)要加强信息沟通交流,及时将检查的工作情况上报地区局,做到重大信息及时报。各县医疗器械监督检查方案及医疗器械监督员名单(详见附注一)于3月1日前以书面形式报;10月31日前将监督工作总结以书面形式上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