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地方保护主义之病状与诊治

时间:2019-05-12 01:17: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司法地方保护主义之病状与诊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司法地方保护主义之病状与诊治》。

第一篇:司法地方保护主义之病状与诊治

描述:

[摘要]司法地方保护主义,是指一些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将地方、局部利益置于全国、整体利益之上,偏袒本地当事人、损害外地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司法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损害了司法权威,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司法地方保护主义是由复杂的、深刻的社会原因造成的。在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过程中,应基于法治思维、采用法治方法,坚决清除司法地方保护主义。

[关键词]司法地方保护主义;司法体制改革;法治中国;社会公平正义

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法院只被视为对敌专政的工具,党委审批案件是通行的做法,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司法独立原则形同虚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人民法院的政治地位有所提升,社会执法环境有所改善。但是,在新旧利益格局更替的进程中,社会秩序混乱、社会信用度不高等问题日益突出,司法地方保护主义有日益加重的趋势。司法地方保护主义是滋生于社会有机体上危害严重的“毒瘤”,严重损害了司法公正和社会公平正义,能否成功地切除,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胜负手。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宪柱指出:“近年来,社会上反映比较多的是司法机关的人财物受制于地方,司法活动易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影响法制统一,损害司法权威”。

克服司法地方保护主义是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法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背景下,法学家们有责任充分揭示司法地方保护主义的种种表现、危害与成因,并基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出克服司法地方保护主义的对策与建议。

一、司法地方保护主义之基本理解

司法地方保护主义,是指一些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将地方、局部利益置于全国、整体利益之上,偏袒本地当事人、损害外地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地方保护主义主要存在于双方当事人不在同一地区的案件中。在一起案件中,双方当事人因居住地的不同,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一方当事人为本地人,另一方当事人为外地人;二是双方当事人都是外地人;三是双方当事人都是本地人。其中,只有第一种情况,才有可能发生司法地方保护主义。司法地方保护主义具体表现为:(1)在案件受理方面,对明知本地当事人会败诉的案件,编造各种理由,拖延立案。歪解关于管辖和主管的法律条文,拒不受理应该立案的案件。对明知无管辖权的案件,只要本地当事人一起诉就立即受理。乱立被告或第三人,扩大选择管辖,与外地法院争管辖权。还有的将诉讼标的额分解或故意降低,受理在级别上不该由自己管辖的案件。(2)在案件审理方面,对不同地方当事人的态度判然有别,对外地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在参加开庭、阅卷等方面处处设卡;对本地当事人则提供超越规定的额外方便。对外地当事人诉讼的案件,久拖不审、不判。对外地当事人错用、滥用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措施,强迫外地当事人接受不公平调解协议。在证据的收集、运用上,有利于本地当事人的尽量收集、采用,不利于本地当事人的则视而不见。在法律的适用上,滥用自由裁量权,尽力做出倾向于本地当事人的不公平的判决和裁定。在外地当事人申诉时,轻率地予以驳回。(3)在案件执行方面,对外地当事人申请执行案件,拖压不办,而对本地当事人的申请,却可能超范围执行。有的以本地被执行人无履行义务能力为由随意中止执行。强迫外地当事人与本地当事人达成并接受“执行和解协议”。在执行标的的估价上也倾向于本地当事人,把质次价高、积压滞销、过期变质的商品“执行”给外地申请人,将执行标的物压低价格“执行”给本地申请人。对外地法院委托执行的不予理睬,对要求协助执行的,不予配合或横加干预,甚至为当事人出谋划策、通风报信。对于这些司法地方保护主义的种种表现,虽然没有客观的统计数据,但就接触的个案,以及媒体的报道、社会的传言、公众的评价而言,仍能真切地感受到其影响的范围之大、层次之深。

尽管司法地方保护主义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它的内涵与外延都是特定的。如果把许多不属于司法地方保护主义,而是“人情”、“关系”所造成的司法不公现象也列入其中,会形成认识上的偏差、对策上的失偏。例如,司法人员贪账枉法,不严格执行判决;对逃避债务、拒不执行法院判决的人听之任之,这些都是属于“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是为了个人私利的违法行为,不应当简单地都归为司法地方保护主义。否则,就将“私”说成了“公”,不利于对这类干扰司法行为的识别和抵制。利益按享有的主体可分为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司法地方保护主义是地方的司法机关为谋取地方的局部利益而牺牲整体利益或者其他地方利益的司法行为,其追求的是与国家利益相冲突的小集体利益。司法地方保护主义主要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本地与外地的关系,与徇私枉法、枉法裁判等行为比较,它往往能够得到人们的同情。社会公众对“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切齿痛恨,已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社会氛围,为了减轻司法责任,这些行为往往打着司法地方保护主义的旗号,暗渡陈仓。在理论上,不要混淆司法地方保护主义与司法腐败,需将两者进行严格的区分;同时,要认识到司法地方保护主义的危害也是非常严重的,必须化大气力予以铲除。

二、司法地方保护主义之严重危害

近年来,人民群众对司法不公的意见比较集中,司法公信力不足。虽然各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但司法不严格、不规范、不公正的问题仍然存在。司法地方保护主义时有发生,一些法院丧失中立性、公平性本质而沦为地方利益的保护伞,甚至成为地方政府和地方商业利益集团巧取豪夺、暴力征用的工具,严重损害了司法权威,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第一,破坏法制统一。统一的社会主义法制,要求司法机关应适用同样的法律解决纠纷。“在地方法院行使审判权的法官不是地方的法官”。一些地方司法机关片面保护本地区、本部门的局部利益,置国家法律于不顾,滥用手中的权力,人为地设置法律禁区。有的地方对当地利税大户或有特殊关系的企业实行“挂牌保护”,不准查封、扣押其财产,不准传讯、控制、拘留其法人代表。有些地方以司法行为将导致企业面临倒闭、群众上访闹事等为由,干涉法院、检察院的司法活动。

第二,损害司法独立。从行为动因上看,司法地方保护主义有两种情况:一是内心自愿型,即并没有外界压力,而是司法机关自愿、主动之行为。一是外在施压型,即当司法机关面临着外界的干涉、干扰、影响时,不得不迎合地方需求而作出的司法行为。前一种情况姑且不论,就后一种情况而言,它严重地损害了司法独立原则,妨碍法官、检察官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例如,有的地方党政领导利用手中权力非法干涉法院检察院的司法活动,甚至将严肃执法、坚持原则的法官、检察官调离审判岗位或者无端给予处罚;有的党政领导通常以协调案件为名,在案件处理过程中就提出倾向性意见,要求法院、检察院遵照执行;有的地方党政领导指令当地法院、检察院抗拒执行上级司法机关的决定。

第三,伤害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是司法工作的灵魂,没有公正,司法将会徒具形式。司法公平正义原则,要求司法活动、决定对所有社会成员一视同仁,以同样的标准对待。所有公民不论年龄、性别、民族、地域、文化程度、职业、身份、贫富等,法律地位都是平等的,平等地享有权利、履行义务。法律对所有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予以保护,对所有公民的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在司法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下,有的司法机关对本地当事人与外地当事人采用不同的法律标准,实行违法悖理的区别对待,对本地当事人,扩增权利、减损义务;对外地当事人扩增义务、减损权利。

第四,助长司法腐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司法地方保护主义的经济动机越来越明显,许多行为是出于牟取非法经济利益而实施的。司法地方保护主义虽与“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等司法腐败现象有着明显的界限,但两者往往相互结合,助长了司法腐败。有的司法腐败的产生,往往是经亲戚、朋友、老乡等为案子说情、斡旋,最终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进行权钱交易。有的以发展本地经济、维护一方平安的名义,理直气壮地实行司法地方保护主义,却暗中收受本地企业的贿赂。在许多情况下,司法地方保护主义往往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为徇私舞弊、枉法裁判提供机会。

第五,破坏司法公信力。法治的精义是法律既调整普通社会成员的行为,也统治政府自身,否则,公民就对法治丧失信心。“要完整描述一个法体系之存在,除了人民大致上普遍能够服从法律外,关键在于官员也必须共同接受包含法体系效力之判准的承认规则。” 国家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履行国家职能,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外交等活动进行全面管理。司法机关的性质及其在国家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国家机关在保证法的实施上负有尤为重要的责任。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带头严格守法、自觉维护法的权威。对他们而言,守法是绝对的义务。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严格守法,是公民守法的前提。建设法治中国,必然要求司法行为与公布的规则之间的一致性。如果司法人员都不依法司法,实施司法地方保护主义,践踏公平正义,公众对司法的信任将荡然无存,会挫伤人民群众建设法治中国的信心。

三、司法地方保护主义之成因

司法地方保护主义不是外在的、偶然的社会现象,而是复杂的、深刻的社会原因造成的结果。只有找准病因,方能对症下药。

第一,经济原因。随着放权让利的行政性改革和“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改革,地方政府不仅拥有了较大的资源配置权,而且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在目前司法机关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人财物仍受制于地方的情况下,经济领域的地方保护主义必然会在审判领域有其相应的表现形态,即司法地方保护主义。一些司法机关自觉或不自觉地会将地方、局部利益置于全国、整体利益之上,设法偏袒本地当事人,损害外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政治原因。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但在有着深厚人治土壤的中国,依法治国的道路漫长而曲折。当下,有的党政领导以发展地方经济、维护稳定为名给审判活动设置障碍;有的党政领导以为民做主的父母官自居,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对个案处理提出具体意见;有的党政领导把个人滥用职权的行为等同于组织的依法领导和监督;有的党政领导对没有领会自己意图而严肃执法的法官进行打击报复。如果司法机关屈从地方势力,必然在司法活动中实施地方保护主义。在尊重法律信仰法律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的背景下,司法机关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阻碍重重。

第三,传统文化原因。中国人“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开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往往随着相互之间关系亲疏而伸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我国正经历着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过渡,人际交往中人情色彩趋淡,功利成分增强,但地缘、人际关系等因素仍然在人的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会成为司法不公的诱因。第四,司法人员素质原因。实现公正司法,不仅要有完善的审判制度,而且要依靠法官检察官主持正义,严格依法办事。“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好的法律制度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执法之人。案件进入司法渠道后,司法人员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只有思想品德高尚、法律素养深厚者,才能作出公正的判决;如果司法权被素质差的法官、检察官所把持,当事人的权利无疑于俎上之鱼肉。目前,极少数法官、检察官执法不严,裁判不公,以权谋私,贪赃枉法,严重影响了司法机关职能作用的发挥,司法权威难以树立,很难使当事人服判息讼,这也为各种社会主体干涉司法活动提供了口实。

第五,司法体制原因。目前,地方司法机关在办案经费、办公条件以及装备等方面要受制于地方财政,使其只能依附于地方政府,对后者言听计从。在干部管理体制上,司法机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任免权在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一些地方人大出于维护本地利益的考虑,对一些关系地方经济利益的案件,以人大监督的名义向法院施加压力。人大代表都把个人意见带上来,要挟司法机关,直接干涉具体案件的审理,而法院、检察院为了使工作报告顺利通过,不得不迎合代表们的要求而违心迎合。

在我国,司法地方保护主义的滋生,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司法体制因素至关重要。“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制度是当代中国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关注制度将使人们直接面对司法地方保护主义之病根。因而,我们需沿着制度的进路,观察问题、探寻解决问题之策。习近平指出:“这些年来,群众对司法不公的意见比较集中,司法公信力不足很大程度上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不合理有关。”

因而,要彻底清除司法地方保护主义,就必须将注意力集中于司法体制方面。

四、司法地方保护主义之清除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直接动机,就是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期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司法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地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应在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过程中,基于法治思维,采用法治方法,予以彻底清除。

第一,抓住核心,全面展开。改革司法管理体制,主要有两项任务: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司法独立是抵御地方保护主义的制度屏障,可以确保司法机关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两项措施的落实,能使司法机关有效摆脱地方的干预,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还可通过实施其他配套措施,促进司法地方保护主义问题的解决。(1)完善职务保障。为了保障法官、检察官严格执法、独立公正地审理案件,必须从身份、职务、经济等方面都建立周到的保障制度。如果对法官、检察官行使职权不提供充分的保障,司法活动将无法公正、独立地进行。

《决定》提出:“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明确各级法院职能定位,规范上下级法院审级监督关系。”(2)实行司法机关领导干部异地交流制度。《决定》提出: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健全法官、检察官“有序交流”制度。建立法官、检察官异地交流制度,鼓励司法人员在不同地区实行工作轮换。当下,实施的难度较大,可先实行法院领导干部异地交流制度,使其摆脱人情、关系的束缚,图像识别算法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职权。(3)推进司法公开。司法公开,要求司法活动应在公开可视或者能够了解情况之下进行,要求诉讼程序的每一个阶段和步骤,都应当依法以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看得见、听得到的方式进行。《决定》更具体地提出:“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录制并保留全程庭审资料。增强法律文书说理性,推动公开法院生效裁判文书。”司法公开对司法权本身是一种制约,对干预审判者也是一种监督。如此,可将各种干预司法行为公之于众,让干预司法者不敢干预。

第二,设定节点,加快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如果没有明确的时间节点,放任自流、改哪算哪,很难有效地推进和深化。《决定》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等等。这里的“加快”、“推进”的用词,表明我国的法治建设离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较大的距离,我们应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尽快改变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司法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任务,包括司法体制改革,“时间设计到2020年,按这个时间段提出改革任务,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可以说,到2020年这个时间点,司法体制改革应向前大步推进,找到从根本上解决司法地方保护主义的对策。

第三,立足现实,目标高远。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司法地方保护主义。由原来的县级、市级,集中到省一级,可减少地方干预,但这并没有彻底消除司法地方化现象。“省级”仍然是地方的一个层级,事实上,省级党政领导也可能干预司法案件的处理。因此,这项改革方案具有明显的过渡性、阶段性。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司法职权是中央事权。将来条件成熟时,应实现司法机关人财物由中央统一管理。这样的话,可以彻底铲除滋生司法地方保护主义的体制土壤。“考虑到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阶段的基本国情,将司法机关的人财物完全由中央统一管理,尚有一定困难。应该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改革司法管理体制,先将省级以下地方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财物由省一级统一管理。”还有,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也有利于摆脱司法地方保护主义。但对全国现有的3000多个法院实行重新组合工程太大,推行难度大。而且,打破司法辖区与行政辖区的重合,要求改变各级法院由地方各级权力机关产生并对其负责的体制。一旦这一体制得以改变,各级法院在经费来源、法官任命等方面完全与地方脱钩。提级管辖、集中管辖,审理行政案件或者跨地区民商事、环境保护案件”,待条件成熟后,再“研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第四,摆脱缠绕,果断决策。关于司法的“独立”与“公正”孰先孰后,有两种主张。一种主张认为,之所以司法不公,是因为法院、检察院不能实现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另一种主张认为,为什么法院、检察院不能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是因为存在司法腐败。实际上,对审判工作干预越多,司法越不独立,司法的公正与效率就越得不到保障;而审判质量越差,全社会对法官的工作就越不放心,审判工作也将受到更大的干预。对于这一个很纠结的问题,如不作出决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就不可能有实质性突破。必须“果断决策,下决心走出„先独立‟还是„先公正‟的怪圈”。邓小平指出:“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问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复杂异常,各项措施对人的行为、社会关系的影响,难以作出严谨的推导、准确的计算。为了避免人们之问久议不决、争论不休,可在实践中先行先试,勇敢迈出第一步。面对司法的“独立”与“公正”孰先孰后的悖论,必须从法治发展的根本方向上予以定位,超越微观细节的是非曲直,摆脱认识上的恶性循环,按照审判规律,确保法官充分行使审判权,不受任何外来干预。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就是破解司法的“独立”与“公正”悖论的关键一招,我们将以“独立”促“公正”,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司法职权,消除地方保护主义。

第五,适时修宪,依法推进。清除司法地方保护主义,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进行。在我国,司法权的划分与配置是由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规定的,如果严格地依循现行法律操作,司法体制改革难有大幅度的推进。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就必须由最高立法机关适时地对相关的宪法、法律作出修改。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头戏: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都面临着《宪法》第10 1条、第104条、第128条、第133条等条文规定的限制。如果不修宪,相关改革难免违宪。在步骤上,应先修改宪法,然后再修改法律。

第二篇:读书笔记之中医诊治精要

一、诊断提纲-标本寒热虚实表里

(1)标本-病之先后缓急也。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凡治病者当急其所当急,缓其所当缓,先其所为先,后其所当后。

(2)虚实-言人体气之强弱;言病邪气之盛衰也。体虚邪实以正邪兼顾。

气急,喘常为虚;上气为实。喘常无痰,纵有痰亦应先治其喘,治其虚也。

上气常有痰,先降其痰则气自平,治其实也。

风寒之痰,实也;久咳之痰虚也;痰饮之痰,虚实相杂也,宜虚实兼治。

泄泻常由积滞而生,骤然成积,积而不及化者为实;脾运不健,食耴积而不化者为虚。实者消麿推荡之,虚则健脾温运之。

肿胀,先胀于内,后胀于外,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气色红亮,声音高爽,实也。先胀于外,后胀于内,小便清白,大便溏泻,气色枯白,语音低怯,虚也。

损益之法--实者损之,虚者益之。损之以时,益之以道。破实而不碍正,补虚而不碍邪。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3)表里-察病之内外,病势之深浅。

(4)寒热-病之进退

一病之作,必有寒热,而寒热遂可以察病机。

二、四诊

(一)望诊--察神(神宜藏不宜显,望而知之)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藏于气,气耗神丧。清亮言语,精彩目光,肌肉不削,气息如常,二便不脱,当判神怯。目暗光短,言语颠狂,形羸色败,寻衣摸床,睛定目陷,统号神亡。眼胞内陷而短,不能遮精,有因吐泻得之,皆主神亡。

考神之所以外露者,由于气(水谷之气应时而生,肾精之气应时而生)

神于言语、目光见其端;于形体、气息见其根。

(二)辨色--(1)五脏主色-肝青心赤,脾脏色黄,肺白肾黑,五脏之常。色见皮外:白则当皮,赤则当脉,青则当筋,黄则当肉,黑则当骨。

色则辨而知之。

白色见则恶寒喷嚏,赤色见则舌红口干,青色见则筋痛筋急,黑色见则腹胀背痛,黄色见则倦怠身重是也。

(2)色之善恶-睛明五色,气之华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不欲如地苍。睛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

色--隐然于肌表

睛明穴当细辨之--五脏之气,变化于睛明之间,亦隐现于面颊、印堂之部。

瞳神--测精之盛衰,病之深浅。

善色--明亮含蓄;恶色--晦冥暴露

回光返照,其色多暴露。

(3)色之生克--正色正病,为病多顺;病色交错,为病多逆;母乘子顺,子乘母逆;相克逆凶,相生顺吉。

子病母健--可治

病能克色,其病不加;色能克病,其病必凶。(生克之说,仅供参考)

(4)色脉之合--色脉相合:青弦赤洪,黄缓白浮,黑沉乃平。已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生则生。

病人素禀,有阴脏阳脏之殊;脉有异常人者,未可全拘于色脉之合。首要在察其神,次探其胃气之有无。

(5)四时之色--春宜微青,夏宜微赤,秋宜微白,冬宜微黑。太过为病,不及非正。

(6)五色主病--黄赤风热(阳邪热邪风邪),青白主寒(阴、水、寒邪),青黑为痛,甚则痹挛;恍白脱血,微黑水寒;痿黄诸虚(湿滞),颧赤痨缠(阴虚火旺)。

色青肝病,多善怒两胁作痛,左有动气,诸风掉眩,转筋拘挛,疝病耳聋,右腹作胀,暴逆作吐,目视慌,常见警惕。

色赤心病,多喜或悲,舌红口干,脐上动气,心胸痛烦,健忘惊悸,怔忡不安,实狂昏冒。色黄脾病,多善忧,当脐动气,思虑食少,倦怠乏力,腹满肠鸣,痛而下痢,实则身重,胀满便闭。

黄而兼赤为风,黄而膏润为脓。

色白肺病,为善悲,胁右动气,沥淅寒热,咳唾喷嚏,喘呼气促,肤痛胸痹,虚则气短,不能续息。

色黑肾病,多善恐,脐下动气,腹胀肿喘,溲便不利,腰背作痛,少腹满痛,频有呵欠,心悬如饥,足寒厥逆。

新病剧烈,其色常立见;久病其色常渐见或久病而其色突见。(以脉症判其顺逆)

色之沉浊晦暗者,多主内病久病重病。色之浮泽明显者,多主外病新病轻病。其间者病不甚。

(7)色病补遗--面色赤,身斑如锦纹,为阳毒病;面色青,身痛如被杖,或色紫为阴毒病。

数症以头倾视深为最甚。

诸阳之神气上会于头,诸髓之精气上聚于脑--头为精明之府。

髓海不足则头项倾侧,神气变微则视深凹陷,精气不升。

胸中以背为外卫,背曲则督伤,胸亦易受损,故云府不坏。

(三)望形--(1)寿者之形-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者寿,必中百岁。

(2)若病之形-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神将夺也。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腰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摇,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有诸内必形诸外。环口属胃,口唇属脾,两颊属肝。

(3)五官所主-鼻为肺之官,目为肝之官,口唇为脾之官,舌为心之官,耳为肾之官。五脏开窍于五官,病则最易见其端。(肺受寒,鼻先塞;肝受热,目先赤;脾受热湿,口乏味;心受邪,舌本蹇矣;肾虚竭,耳枯垢也。)

第三篇:司法改革之司法考试改革

司法改革之司法考试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作了全面部署。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意见及贯彻实施分工方案》,明确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制定了各项改革任务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和《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对若干重点难点问题确定了政策导向。

关于司法考试问题的改革的风向问题取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对任职条件的修改。现行的四大法职业法对任职条件作出了规定,我们逐一研究:

担任法官的条件: 第四章 法官的条件

第九条 担任法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年满二十三岁;

(三)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四)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品行;

(五)身体健康;

(六)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或者高等院校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具有法律专业知识,从事法律工作满二年,其中担任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应当从事法律工作满三年;获得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或者非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具有法律专业知识,从事法律工作满一年,其中担任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应当从事法律工作满二年。

本法施行前的审判人员不具备前款第六项规定的条件的,应当接受培训,具体办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制定。

适用第一款第六项规定的学历条件确有困难的地方,经最高人民法院审核确定,在一定期限内,可以将担任法官的学历条件放宽为高等院校法律专业专科毕业。

第十条 下列人员不得担任法官:

(一)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

(二)曾被开除公职的。

担任检察官的条 第四章 检察官的条件

第十条 担任检察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年满二十三岁;

(三)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四)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品行;

(五)身体健康;

(六)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或者高等院校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具有法律专业知识,从事

法律工作满二年,其中担任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应当从事法律工作满三年;获得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或者非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具有法律专 业知识,从事法律工作满一年,其中担任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 官,应当从事法律工作满二年。

本法施行前的检察人员不具备前款第六项规定的条件的,应当接受培训,具体办法由最高人民 检察院制定。

适用第一款第六项规定的学历条件确有困难的地方,经最高人民检察院审核确定,在一定期限内,可以将担任检察官的学历条件放宽为高等院校法律专业专科毕业。第十一条 下列人员不得担任检察官:

(一)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

(二)曾被开除公职的。担任律师的条件:

第五条 申请律师执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二)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

(三)在律师事务所实习满一年;

(四)品行良好。

实行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前取得的律师资格凭证,在申请律师执业时,与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合格证书具有同等效力。

第七条 申请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颁发律师执业证书: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

(二)受过刑事处罚的,但过失犯罪的除外;

(三)被开除公职或者被吊销律师执业证书的。

第八条 具有高等院校本科以上学历,在法律服务人员紧缺领域从事专业工作满十五年,具有高级职称或者同等专业水平并具有相应的专业法律知识的人员,申请专职律师执业的,经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考核合格,准予执业。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担任公证员的条件:

担任公证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年龄二十五周岁以上六十五周岁以下;

(三)公道正派,遵纪守法,品行良好;

(四)通过国家司法考试;

(五)在公证机构实习二年以上或者具有三年以上其他法律职业经历并在公证机构实习一年以上,经考核合格。

第十九条 从事法学教学、研究工作,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或者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从事审判、检察、法制工作、法律服务满十年的公务员、律师,已经离开原工作岗位,经考核合格的,可以担任公证员。

第二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担任公证员: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

(二)因故意犯罪或者职务过失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

(三)被开除公职的;

(四)被吊销执业证书的。

从以上法律对法官、检察官、律师和公证员的要求来看,都比较宽松,未来的司法考试将会突出“高精尖”的人才选拨模式,更多的控制应在学历要求和考试形式的限制上。《国家司法考试实施办法》依据上述法律规定了现行的报考条件:符合以下条件的人员,可以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三)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四)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或者高等院校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并具有法律专业知识;

(五)品行良好。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不能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已经办理报名手续的,报名无效:

(一)因故意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

(二)曾被国家机关开除公职或者曾被吊销律师执业证、公证员执业证的;

(三)被处以二年内不得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期限未满或者被处以终身不得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的。

根据2014《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完善法官、检察官选任条件和程序,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尊重司法规律,确保队伍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实行司法人员分类管理的基础,是建立法官、检察官员额制,提高法官、检察官任职条件,综合考虑政治素养、廉洁自律、职业操守和专业素质、办案能力、从业经历等多种因素,公平、公正地选任法官、检察官,解决目前法官、检察官队伍大、门槛低的问题,提高队伍素质,提升公正司法能力。按照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在提高法官、检察官的入职门槛、严格办案责任的同时,也要健全法官、检察官的职业保障制度。试点地方可探索延迟优秀法官、检察官的退休年龄,下一步还将考虑适当提高初任法官、检察官的任职年龄。法官、检察官的选任,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尊重司法规律。法官、检察官首先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为了保证专业能力,在省一级设立法官、检察官遴选委员会,从专业角度提出法官、检察官人选。由组织人事、纪检监察部门在政治素养、廉洁自律等方面考察把关,人大依照法律程序任免。遴选委员会的组成,应当具有广泛代表性,既有经验丰富的法官和检察官代表,又有律师和法学学者等社会人士代表。建立逐级遴选制度,上级法院、检察院的法官、检察官原则上从下一级法院、检察院择优遴选,既为优秀的基层法官、检察官提供晋升通道,又保证上级法院、检察院的法官、检察官具有较丰富的司法经验和较强的司法能力。扩大法官、检察官的选任渠道,实行有别于普通公务员的招录办法,招录优秀律师和具有法律职业资格的法学学者等法律职业人才进入法官、检察官队伍。

从关于《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来看:预计在2016年前后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任职条件时会提高任职年龄、增补任职选任等问题。

为了打造高精尖的法律职业共同体,应当提高国家司法考试的报名条件,改革司法考试模式,选拨更加优秀的法律人才,能够正当程序的法律职业共同体的职业转变转换。

首先,对法官和检察官的的任职条件,自2016年开始,新招录的法官或检察官应当具备的素质要求,应当更加严格,是精英之精英,至于原在岗的法官或检察官按照原来的法律法规执行,但经过一定期限,仍达不到要求的予以劝退或辞退。

法官或检察官的条件

担任法官或检察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年满二十六岁;

(三)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四)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品行;

(五)身体健康;

(六)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或者从事律师工作满5年或具有法律职业资格的法学学者且从事法律实务2年以上。

下列人员不得担任法官或检察官:

(一)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

(二)曾被开除公职的。

申请律师的条件:

申请律师执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二)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

(三)在律师事务所实习满一年;

(四)品行良好。

实行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前取得的律师资格凭证,在申请律师执业时,与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合格证书具有同等效力。

申请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颁发律师执业证书: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

(二)受过刑事处罚的,但过失犯罪的除外;

(三)被开除公职或者被吊销律师执业证书的。报考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三)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或者高等院校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并在国家司法部门指定的政法院校学习一年至两且取得国家统一考试的结业证书或法学学士学位证书。

(四)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五)品行良好。

担任公证员的条件: 担任公证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年龄二十五周岁以上六十五周岁以下;

(三)公道正派,遵纪守法,品行良好;

(四)通过国家司法考试;

(五)在公证机构实习二年以上或者具有三年以上其他法律职业经历并在公证机构实习一年以上,经考核合格。

从事法学教学、研究工作,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或者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从事审判、检察、法制工作、法律服务满十年的公务员、律师,已经离开原工作岗位,经考核合格的,可以担任公证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担任公证员: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

(二)因故意犯罪或者职务过失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

(三)被开除公职的;

(四)被吊销执业证书的。

《国家司法考试实施办法》对于报考条件可以限制学历要求,经过10几年的司法考试,放宽学历地方也基本上满足了当地法律人才的需求,因此自2016年起,专科学历不再允许报考,不再放宽学历和其他条件,非法律本科生需要在相关政法院校研修一至两年取得相关结业证书或者第二法学学士学位方可具备报考条件:

符合以下条件的人员,可以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三)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四)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或者高等院校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并在国家司法部门指定的政法院校学习一年至两且取得国家统一考试的结业证书或法学学士学位证书。

(五)品行良好。

司法考试模式

英美的法律职业一般是要求法学教育背景、律师资格考试和律师执业经验三个要素,检察官作为国家律师,在本质上与为一般社会主体提供法律服务的律师一样,二者处于同一水平线。只有经过长时期执业的律师才可能成为法官。法律职业一元化的特征在于共同的法律教育、法律职业之间的流动性和拥有案件执行权的法官处于法律职业的顶层。

2002年建立并施行的司法考试制度,是我国法治发展和司法改革的重大举措,对司法队伍及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应清醒看到,目前的司法考试制度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司法考试采用的是闭卷考试,全部是书面考试考试的方式,前三卷全是选择题,第四卷是主观题。前三卷主要反映司考生的记忆能力和对法律的一些基本条款及内容的掌握程度,很难反映出从事法律职业者所应当具备的基本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

那么中国的司法考试改革该如何进行呢?怎么体现出法律职业共同体呢?如何按照顶层设计推动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的角色转换呢?

根据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指导思想,司法考试可以分为“两次考试”第一次考试为综合性考试,重点考查考生掌握的法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凡通过第一次考试者,可以从事除法官、检察官、律师外的其他任何法律职业,以满足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对法律的需求,可以颁发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可以从事法务专员、公证员等。第二次考试技能素质考试,重点考查考生对法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基本的法律职业技能,其目的是选拔优秀法律人才进入法官、检察官、律师队伍。

在本次司法改革中也提到法官和检察官是超越普通公务员的公务员,对于选拨优秀律师和具备法律职业证书的法律学者可以采取聘任制的方式或直接给予事业编制,无需在参加公务员考试,对于法官和检察官正常离职或退休的规定在相关年限或限制地域外可以直接从事律师行业无需在进行一年的实习。

结合本次改革,教育部也可以研究在法学本科教育的改革中,增加司法考试专修课程,即本科是法律相关专业毕业的,进行两年的司法考试专修后取得硕士学位,之后才可以参加司法考试,本科非法律专业毕业的,则进行两年的司法考试专修,取得法学第二学位后可以参加司法考试,目前有政法大学等全国9个高校参加的西部法检计划就是采取这个模式。司法考试完全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未来我国的司法考试将趋同于国际上法律职业精英化路线,培养高学历、高素质、高收入的法律人才,全面提升我国法律职业教育与从业水平,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更好的实现依法治国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作者 :龚俊峰

单位:北京市隆昌律师事务所

第四篇:司法责任制相关问题之探讨

司法责任制相关问题之探讨

摘 要 在新一轮的司法改革中,司法责任制被置于一个基础性的地位,被称之为改革的“牛鼻子”。构建和完善司法责任制,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是权责统一原则的必然要求,也是中西方司法文明共同的经验汇集。在司法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完善且明确司法责任制,同时更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有效进行司法责任制的改革和确立,充分保障司法责任制的鲜活性和时代性。在适用程序上,应该从责任承担形式、责任追究主体和责任追究程序等三方面构建和完善司法责任制。

关键词 司法责任制 司法主体 司法保障

作者简介:刘外伟,广东电子信息高级技工学校。

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6.242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发展的今天,社会矛盾多发,司法纠纷也比较常见,加强司法责任制的落实和推进,不仅有助于全面推动司法改革,同时还能够有效完善法律体系建设,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司法改革的过程中,司法责任制是基础内容,也是核心内容。明确司法责任制,实施全方位的权责统一,明确司法主体所应该承担的责任,督促和引导他们严格遵照法律规范办事,严格遵循司法纪律,秉公办事,公正客观。司法责任主要是指司法责任主体基于其所承担的司法职责,因在履行职责时存在违法违纪的行为而应该承担的法律上的不利后果。在司法改革实践过程中,应该明确司法责任,认真探讨司法责任制的相关问题,全面推动司法改革的深入。

一、构建与完善司法责任制的必要性

在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构建与完善司法责任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系列司法责任事故也提示着明确司法责任制的必要性。因此,在司法改革的过程中,应该科学全面的构建与完善司法责任制,不断明确司法主体的司法责任,督促他们认真履职,严于律己,不断推动司法公正与公平。因此,建与完善司法责任制是非常必要的。

(一)司法责任制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

司法公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法律工作者的职业标准。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追求司法公正,并且为司法公正奔走呼号,它是一个永恒的追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手段。在司法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司法责任制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积极明确司法主体的司法责任制,全面提升司法公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司法公正在内容上包括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两个方面,两者相互依存,并重结合,构成司法公正之整体。前者主要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公正,让每个诉讼参与者都能够获得平等公平的机会。后者主要是指结果公正,在审理办结的过程中,结果应该公平公正,不偏不倚,让参与者都能够获得公正的结果。司法公正是特别关键的,无论是程序还是结果,都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切实权利。在司法改革的过程中,明确司法责任制,有助于实现司法公正。在司法公正的实现过程中,虽然提升法官的素养,明确法官的责任,能够有效提升司法公正性。但相比之下,构建完善的司法责任制,能够以惩罚制度的形式来警醒和指导法官、检察官的履职行为,如同一柄悬在头顶上的剑,让他们时刻牢记司法公正,在审理办结的过程中,能够自觉遵纪守法,公正履职。科学完善的司法责任制对于司法公正的保障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司法责任制的实施,能够强化司法人员的工作素养,能够以制度建设的形式,明确法官、检察官在工作实践中的法律行为。法官、检察官虽然是公正的化身,但他们毕竟是人,在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带有主观性。司法责任制以制度形式明确法官、检察官的责任,警示他们严于律己,秉公执纪,全面保障司法公正。另一方面,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明确司法责任制能够促使法官、检察官在工作过程中自觉衡量利弊,明确处罚法律或者踏入“雷区”的不利后果,进而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自觉遵纪守法,认真履职,保障司法公正。可见,积极构建和完善司法责任制,能够有效保障司法公正。

(二)司法责任制是权责统一原则的必然要求

在司法改革的过程中,构建和完善司法责任制能够实现科学的权责统一,能够让司法主体认识到自身的权利,同时明确自身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在现代民主法治国家,国家公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在运行过程中需要遵循科学的三原则,权力法定原则、权力受监督原则以及权责统一(权利和责任缺一不可)原则。只有遵循科学的原则,才能保障公平公正。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法官、检察官徇私舞弊、收受贿赂等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着程序和结果的公正性,也严重影响我国的司法形象,让广大民众对司法产生负面情绪。因此,积极构建和完善司法责任制,以制度的形式明确司法主体的权利和责任,能够积极推动权责统一的落实。一方面,明确司法责任制,能够有效提升法官、检察官等司法主体的权责统一的意识,积极引导他们在司法过程中,明确自身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同时更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在司法领域中,司法工作者在司法案件中行使着由人民赋予的(通过立法的形式)侦查、公诉、审判、执法等司法权力,这些权力的行使直接关系着公民的自由、财产,甚至是生命安全等重要的公民权利。通过明确的司法责任制,极力提升司法工作人员的权责意识,能够更好的优化他们的法律意识,能够督促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遵纪守法,永葆司法公正。另一方面,构建和完善司法责任制,能够从制度上来保障司法独立。无论是法官,还是检察官,他们在进行案件审理的过程中,都具备一定的判断权。但这种判断权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司法人员结合自身对法律的认知和解读,自身对案件的认知及裁决,以此来实施的自由裁量权。这种权力的实施,需要司法独立的保障。但在现实过程中,法官、检察官的自由裁量权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完善明确的司法责任制,能够有效保障司法主体的自由裁量权,也能够从制度层面来推动司法独立。

二、司法责任制的基本原则、适用范围及时效

在司法改革的过程中,司法责任制是基本内容。构建和完善司法责任制,应该明确司法责任制的原则、适用范围及时效,充分保障司法公正,全面保障司法独立。在司法责任制的构建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我国法律环境,避免矫枉过正,也避免对司法主体的影响。实践证明,过量过度的司法责任制,反而会让司法主体产生畏首畏尾的心态。因此,在司法责任制的构建过程中,要明确原则,范围和时效。

(一)司法责任制的基本原则

在司法责任制的构建过程中,应该遵循科学的原则,不断明确司法责任制。一方面,在司法责任制的完善过程中,应该遵循司法权运行规律和原则。司法权具有独特的属性,司法责任制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充分遵循司法权的独立性,科学合理的明确司法责任制。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对于法官、检察官的违规违纪责任进行严格的惩戒,但又不能干涉他们的自由裁量权。因此,司法责任制的实施需要把握科学的度。另一方面,在司法责任制的完善过程中,还应该坚持主观过错和客观行为相一致的原则,意在限制司法责任制的追究范围,确保法官、检察官司法责任的追究不被任意化和扩大化,符合司法规律和中国实际。在衡量与判断法官、检察官的司法责任制,应该关注他们的主观违纪违规违法行为,同时也要衡量结果。只有将行为与结果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明确法官、检察官的司法责任。

(二)司法责任制的适用范围

在司法责任制的完善过程中,应该明确司法责任制的适用范围。第一,法官、检察官的故意违纪行为。法官、检察官都是由人来扮演的,虽然受自身角色及法律的约束,能够让他们自觉认真履职,保证公平公开。但不可否认,在实际的审理办结过程中,仍存在着一定的主观违纪行为,明知道触犯法律底线,但在利益的驱使、情感因素的左右等影响下,仍有意为之。如徇私枉法、刑讯逼供、毁灭或伪造证据、非法搜查、非法拘禁等行为。第二,法官、检察官的重大过失,且造成了错案等严重后果的。法官、检察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在主观上存在重大过失,在客观上造成错案等严重后果才能承担司法责任。比如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遗漏重要的证据或者疏忽了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且审理已经生效且发生了冤假错案,如王顺案等。

(三)司法责任制的适用时效

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司法改革的深入推进,一系列冤假错案得到了平反,参与冤假错案的司法主体得到了相应的法律惩戒,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司法责任制的时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规定,“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确保案件处理经得起法律和历史检验”。近年来,一系列冤假错案在媒体及大众的监督下得以平反昭雪。对于当初参与冤假错案的司法主体,在责任追究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难度,要么就是合作办案,无法找到精准的司法主体,要么就是相关人员离世、退休等,责任追究也不了了之,这些都引发了大众的不满。因此,实施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如同给法官、检察官的公正办案、秉公执法等上了一道“保险”,督促他们在案件办理的过程中,就要认识到办错案的终身代价。但司法责任制的适用时效不应该独立存在,这里的“终身”也是相对而言的,法官、检察官的司法责任时效,必须受法律中关于时效规定的限制。从本质上来看,法官、检察官也是人民群众的一员,不能因为他们工作的关系,就将其区别对待。因此,法官、检察官违法违纪的追究时效,应该跟普通公民一样。

三、构建和完善司法责任制的前提和保障

在司法改革的过程中,构建和完善司法责任制,全面提升司法公正,应该明确它的前提,运用科学的保障措施,全面提升司法公正和司法独立。一方面,司法责任制以司法独立为前提。在司法责任制的完善过程中,应该有效保证司法独立,实现“让审理者裁判”这一价值目标。首先,应该积极推动合议庭和独任庭运行机制。其次,改革审判委员会运行机制,在审理重大案件的?^程中,可以提交委员会进行科学讨论。最后,积极变革传统的考评指标,不断优化法官的考核,督促他们认真履职,严于律己,不断保障公平公正,全面提升审理办结的公正性。另一方面,在司法责任制的构建过程中,应该着力提升法官的职业待遇,让法官能够享受职业的荣誉,自觉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在审理办结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公平公正。首先,稳定使用法官、检察官,一经录用不能随意更换。积极借鉴欧美国家的“法官终身制”原则,充分保障法官、检察官的合法权益。其次,有效提升他们的职业待遇。法官、检察官属于特殊群体,在司法责任制的构建和完善过程中,可以借鉴“高薪养廉”的方式,让法官、检察官都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满足他们的经济需求。最后,还应该改革法律、检察官的聘用方式。传统的聘用方式类似于公务员考试,但这种方式不适合司法工作的特点。因此,可以采用高标准的聘用制,符合标准或者有工作经验就可以聘用。

四、结论

在司法改革的过程中,司法责任制是基础,也是关键。在司法责任制的构建和完善过程中,应该明确司法责任制的意义,全面遵循司法责任制的原则、范围及效用,同时还应该采用科学的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光中、王迎龙.司法责任制相关问题之探讨.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6(2).[2]陈卫东.司法责任制改革研究.法学杂志.2017,38(8).[3]刘兆欣、史焱.司法责任制改革背景下检察机关办案组织改革研究.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2016.[4]郑青.论司法责任制改革背景下检察指令的法治化.法商研究.2015(4).

第五篇:老年病诊治与护理新进展学习班邀请函

老年病诊治与护理新进展研讨会

邀请函

尊敬的您好!

由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举办的“老年病诊治与护理新进展”(兵团级Ⅰ类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编号:(2014510310A001)学术会议将于2014年3月28日-29日在石河子市举办。研讨班旨在为医务人员搭建一个较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让更多医务人员了解、掌握老年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进展情况。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参加此次会议。研讨班结束后,考试合格者将授予兵团级继续教育Ⅰ类学分4分。

期待您百忙中拨冗参加!

会议专题如下:

1.老年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2.下尿路症状、良性前列腺增生诊治对策

3.老年继发性高血压诊治4.老年糖尿病特点及治疗要点分析

5.老年心力衰竭诊治进展及护理要点6.老年跌伤危险因素评估及防治策略

7.医务人员谈居家养老护理注意要点8.降糖药物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9.老年高血压治疗早期达标更多获益10.老年冠心病优化管理会议有关事宜:

一、报到时间及地点:2014年3月28日(周五)下午16:00-19:00

老干二科报名登记、本院财务科缴费

二、注册费: 80元

三、会议时间:2014年3月29日

四、会议地点: 石河子市凯瑞酒店2楼会议室

五、联系人及方式:

联系地址: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老干科

联系人及电话: 罗文利 0993-281***7853

文燕0993-281***8333

需要学分者请务必携带继续教育IC卡。欢迎不要学分者免费听课!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3月19日

下载司法地方保护主义之病状与诊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司法地方保护主义之病状与诊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司法审判职能之分化[精选]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司法审判职能无疑举足轻重。然而,这一职能是否、如何且缘何分化而成,却还是一个尚未充分研讨的问题,就此,笔者拟以传统型与现代型法院制度为标准予以探讨,以就教......

    儿童生长发育与矮小症诊治访谈讲稿

    主持人: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儿童生长发育问题越来越多,有很多孩子出现生长发育落后,身材矮小问题,但很多家庭不能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诊疗,很多家长在儿童生长发育方......

    一例犬糖尿病的诊治与体会5篇

    一例犬糖尿病的诊治与体会 摘要:简述了一例患有糖尿病的贵宾犬的诊治过程,包括常规检查、血液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并介绍了诊疗过程的心得体会。关键词:犬;糖尿病;胰岛素;体会 中......

    司法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

    如贺卫方教授前文所言:“一般大众传媒更如同约好了似的,对于法院、检察院以及公安系统在司法和执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负面现象连篇累牍地加以报道。”近来又有以揭露社会不公现......

    律师与美国司法

    律师与美国司法 美国法律制度隶属于英美法系。在核心的庭审环节中,与大陆法系明显不同,法庭采取以律师辩论为主的抗辩制方式进行。因而可以说,律师在美国整个司法体系中发挥着......

    司法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

    如贺卫方教授前文所言:“一般大众传媒更如同约好了似的,对于法院、检察院以及公安系统在司法和执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负面现象连篇累牍地加以报道。”近来又有以揭露社会不公现......

    司法礼仪与司法权威

    司法礼仪与司法权威 树立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权威,建立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中央对司法制度改革提出的总体要求之一,是一项任重道远的长期目标和困难复杂的系统工程。 一、......

    浅析司法公正与司法改革

    浅析司法公正与司法改革摘要:司法公正和司法改革现在已经成为众多专家学者探讨的问题,并且在不同的方面进行研究。指出我国现行的司法体制不利于司法公正,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