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捕后轻缓刑判决率高的原因及对策
捕后轻缓刑判决率高的原因及对策
逮捕是最严厉的一种强制措施,在当前司法实践中,犯罪嫌疑人批准逮捕后被人民法院判处缓刑、拘役、管制等轻缓刑比率一直偏高,造成了办案人员执法过程中的一些困惑。XXX检察院就近两年来批捕数据及捕后轻缓刑判决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查找原因提出对策,以便更好地推动审查逮捕工作的开展。
一、捕后判轻缓刑情况及特点
1、审查批捕情况:2011年至2012年,XXX检察院共受理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案件 388件621人,批准逮捕313件486人,批捕人数占受理数的78.26%。其中侵犯人身权利民主权利案件99人,侵犯财产罪193人;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159人,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罪 19人,危害公共安全16人;不批准逮捕135人。
2、捕后判轻缓刑情况:2011年至2012年捕后至目前为止已判决258件362人,其中判缓刑的82人,拘役30人,管制1人,以上情况并处罚金56人,单处罚金1人,判轻缓刑案件共计114人,占批准逮捕人数的23.46%,占已判决人数的31.49%。判轻缓刑案件中:盗窃、抢劫、诈骗等侵财性案件39人,故意伤害案29人,交通肇事案9人,其它案件37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捕后判处徒刑以下刑罚及缓刑案件所占比例较高,且多为故意伤害、盗窃、数额不大的抢劫、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和交通肇事等常见性、多发性案件。
3、捕后判轻缓刑的特点:
捕后判轻缓刑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判轻缓刑案件比率较高,捕后判轻缓刑案件的人数占批准逮捕已判决人数的31.49%;二是
234567-
第二篇:小企业离职率高原因和解决方法
小企业离职率高原因和解决方法
在本案例中的现象存在于很多小公司中,有很多小企业老板施行“人治”,并且有很多不合理的现象,比如:
(1)组织结构和岗位职责不清晰,导致一些工作好几人做,有的工作没有人来做;
(2)不重视员工的培训,认为是浪费时间,或者担心员工培训完后离职后,是在为他人培训;
(3)员工全凭老板的主观进行考核;
(4)薪资制度不合理,并且薪资总是晚发,也没有任何解释;
(5)几乎没有什么福利;
(6)员工加班,但没有加班费,为义务加班;
(7)工作氛围压抑,老板脾气不好,动不动发火、骂人;
(8)老板任人为亲,多个岗位安排自己的亲戚;
(9)老板对任何人都不信任;
(10)老板管理每个人,要求每个人都向其汇报工作,主管层放权太少;
„„
试想,在这样的企业中,员工怎能安心的工作,离职率高是肯定的,所以,HR管理者就在不停的招人和办理员工离职。
通过上面的情形我们可以得出问题的原因,类似这样的小企业在“职责、制度、流程、培训、考核、薪酬、文化”等方面设计的不合理。
一般来说,如果按照正常的思维考虑,要解决以上的问题,就要一步的设计职责、流程等,可是如果我们花了一段时间设计后,老板可能一点也不采纳,或者对设计的方案不理睬,或者说这些东西没有用,这些都让HR管理者一筹莫展,那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才合适呢?
推荐一些思路:
1、了解老板的心思:
也就是说,HR管理者首先要了解老板的思维和想法,有些老板,就是不愿意给员工加工资,给福利,想使用廉价的劳动力。
2、招聘:
(1)增加招聘渠道,加大招聘力度;
(2)在面试时,招聘一些抗压力强的员工,这样这些员工可以更长的时间待住;(3)突出公司的亮点,仔细找找公司的好亮点,比如,员工可以学东西,同事关系好,地理位置好,工作时间短等等,以便可以吸引员工:
3、工作中:
在工作中,同事要相互进行帮助,比如一位同事挨了老板的骂,大家不要看笑话,而要敢于在老板面前为这位同事说好话,或者在事后安慰这位同事;
在平常的工作中,大家相互的提醒和帮助,已共同提升工作质量,减少老板的批评。
4、本职工作
就是作为HR管理者把自己基本的人事工作做好,比如考勤记录、薪资核算、人员档案等要做好,不要让老板在这些面上的、基本的地方找茬。
5、说服老板:
在工作中,逐渐赢得老板的一些信任,慢慢的向老板提建议,逐步改善一些不合适的地方。
在这样的公司中,HR管理者会能得到很多挫折和锻炼,能在这样的公司中生存,出来后,就是高手!
第三篇:剖宫产率高的原因分析及措施
剖宫产率高的原因分析及措施
剖宫产原本是作为解决难产及母婴并发症挽救母儿生命的一种手段,随着围产医学的进展及麻醉、剖宫产技术的提高,以及抗生素的发展,其安全性已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实践证明,应用恰当的剖宫产是挽救母儿危难的重要措施,确实为降低孕产妇病死率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人们的观察意识变化及医疗行为中诸多因素的介入,导致剖宫产率越来越大。
一、剖腹产居高不下的原因 1 医源因素
①高龄产妇比例增多,加上一些孕妇营养过剩导致新生儿体重超标,采取顺产的风险较大。
②由于彩超和胎儿监护仪的广泛应用,胎儿窘迫、羊水过少、脐带绕颈、巨大儿、臀位、剖宫产的主要因素,巨大儿、羊水过少、脐带绕颈并非剖宫产的绝对指征,绝大多数可顺产,而孕妇、家属多不同意试产,臀位几乎都是在孕妇、家属的要求下进行剖宫产。
③有反复流产、死胎的产史,婚后多年不孕,经多方面治疗得以妊娠的珍贵儿、试管婴儿,不愿意顺产分娩。
④产妇及家属不愿让胎儿有任何围生期缺氧及产伤的风险。⑤许多孕妇对正常分娩存在认识误区,有人认为剖宫产的孩子更健康、更聪明,还有人认为剖宫产是有利于产妇和新生儿的最安全的生产方式,甚至有些孕妇担心自然分娩会影响形体。
⑥初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产生分娩的恐惧、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而要剖宫产。
⑦年轻的医生处理难产的经验不足、顺产助产能力下降,剖宫产就成了解决问题的捷径。社会因素
①产妇对自然分娩有恐惧的心理,认为剖宫产比顺产疼痛轻、安全,顺产会使阴道松弛而影响夫妻性生活,对剖宫产缺乏正确的认识。
②由于计划生育的开展,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准婴儿的地位尤显重要。部分孕产妇及其家属担心在自然分娩过程中胎儿的头颅受产道挤压而变形,影响胎儿的智力。
③为求吉利,要求择日择时剖宫产分娩。④产妇受家庭、同事和亲朋好友的影响。
⑤产妇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提高,但对剖宫产分娩的创伤认识不足。
⑥由于剖宫产手术技术熟练、时间短,有些产科医生为避免长时间观察产程的辛苦和承担医疗风险的压力,在适应证的掌握上尽量放宽标准。
⑦有一些医院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论孕妇是否有剖宫产指征都进行剖宫产手术。
⑧目前产科医疗纠纷和诉讼增加,产科医务工作者从业压力加大,正在成为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指征因素
3.1 危及胎儿
①血氧含量降低②胎儿心率过低或过高③子宫异常:子宫过小、瘢痕子宫或子宫畸形④多胎妊娠⑤子宫颈异常:宫颈口过松、孕妇患活动期生殖器疱疹感染⑥胎盘及脐带异常:前臵胎盘、胎盘早剥⑦发育异常。
3.2 危及孕妇
①头盆不称:胎儿头过大,不能通过骨盆②产程过长,如第二产程延长③胎位不正:臀位、横位④高龄产妇:年龄大于40岁⑤孕妇处于危急状态:妊娠毒血症、先兆子痫、子痫、高血压。剖宫产的缺点
与顺产相比,剖宫产存在以下缺点: ①剖宫产不仅容易导致产妇术后伤口感染,还容易造成肠损伤、腹腔粘连、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死亡率为正常分娩产妇的5倍。
②剖宫产后远期并发症(如盆腔炎、月经不调、腰痛)明显高于顺产分娩
③剖宫产对孩子的健康也有潜在影响,一些剖宫产的新生儿由于缺少旋转和必要的产道挤压过程而导致动作协调能力差,而且剖宫产的新生儿有可能发生湿肺、呼吸系统并发症,严重的会影响生长发育。
④剖宫产引起多种并发症和后遗症,如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术后盆腔粘连、邻近器官损伤(膀胱、输尿管、肠腔等)、胎儿损伤(皮肤损伤、骨折等),产褥感染
⑤过高的剖宫产率不但不能进一步降低围产儿的病死率,反而使新生儿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病率升高
⑥剖宫产术后产妇住院时间长,费用较高。
我们应全面、客观地评价剖宫产术,既知其利,也知其弊。由以上分析和对比可知,目前剖宫产率居高不下是不正常的,因此,采取措施降低剖宫产率就成了当务之急。
二、降低剖宫产的措施
为了减少对母婴的不利影响,通过以下措施降低剖宫产率: ①医疗卫生机构和媒体应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产前教育,普及科学分娩知识,充分说明剖宫产分娩利与弊的关系,正确认识分娩是一个正常、自然、健康的过程,纠正人们认识上的误区。
②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无痛分娩、导乐分娩、家庭式产房,清除孕妇的恐惧心理,增加孕妇顺产分娩成功的信心,避免社会因素的干预。③医务人员更要有服务观念,提高产科整体质量,正确掌握剖宫产的适应证,以孕产妇及胎婴儿为主体,实施人性化服务,合理选择分娩方式,取得孕产妇及家属的理解。
④医疗卫生机构应提高助产技术质量,规范医务人员行为,把剖宫产率作为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指标,制订和完善各种相应制度、操作规范、质量标准、评价机制等。
⑤医疗卫生机构要为医务人员创造安全的工作环境,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要从以医生为中心转变为以产妇为中心,变“医疗化分娩”为“人性化分娩”,让分娩回归自然。
⑥提高产科医生的责任心、理论水平和临床经验,使之能够对产妇系统细致的观察,及时、正确地判断有关指征。力求做到不盲目增加手
术率,又不延误治疗,这样,以胎儿因素为手术指征的剖宫产率可以明显下降。
⑦提高产科质量,加强围产保健、孕期监测,降低围生儿死亡率,指导孕妇合理膳食、合理运动,增进孕期保健知识,减少巨大儿的发生率。
总之,剖宫产只是一个助产手术,是解决难产和母婴并发症的一种手段,正确使用可挽救母婴生命,保证母婴安全,但终究不是一种理想和完美的分娩方式,而且剖宫产率上升使母婴近期和远期并发症的危险性增加。因此,降低剖宫产率是实施保证母婴安全的重要措施,只有通过医患双方、社会的共同努力,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才能更好地降低剖宫产率。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剖宫产率逐渐下降,让我们的生育活动真正回归自然。
第四篇:零售业一线员工高流动率原因
零售业一线员工高流动率原因、影响及对策分析 摘要:一线员工流动率高是当前各零售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此文章分析了零售企业一线员工流动率过高的原因和高流动率对其经营造成的不利的影响,提出了应对一线员工高流动率的对策。
关键词:零售业一线员工;高流动率;对策分析
面对零售业与世界全面接轨,中外零售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由于零售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随着近几年来的零售业的飞速发展,伴随着新兴商业业态的兴起和竞争的加剧,市场对于零售业人才的需求尤为紧迫。据调查显示,有73%的本土零售企业认为它们发展遭遇的最大瓶颈是人才。但各家零售商之间的明争暗斗,以优厚待遇高薪聘请的均是中高层次的零售、管理人才。而零售业最基层的一线员工的高流动率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忽视了一线员工的重要作用。在我国,零售业基层的员工的年流动率达到20%—40%,甚至更高。
虽然今天员工流动已经成为企业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它有利于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从零售业企业的角度来看,适度的人员流动,可优化企业内部人员结构,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合理的人员流动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零售业企业来说,是必须而合理的。但目前的问题是,对于我国大部分零售企业,它们的一线员工存在着流动率过高的现象。
一、零售业一线员工流失原因分析
理性的员工会谨慎对待离开工作岗位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员工不会由于单一的因素而决定离开,导致员工流失的原因常常是多方面的。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导致零售业一线员工产生离开念头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一)寻求更高的报酬
美国学者阿姆克尼克特和阿利在对员工辞职率的分析中发现,决定雇员自愿离开企业的所有影响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相对工资水平。而这也是造成零售业一线员工高流动率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零售业的一线员工的工资非常低,与他们的高劳动强度很不相称。很多省市的零售业一线从业人员的年收入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不仅如此,一线员工们基本上没有什么福利,很少有企业为其一线员工购买基本保险,甚至连节假日的加班补助都难以到位。由于一线员工收入的增长缓慢和相对较低的收入水平与福利待遇,导致一些员工离开。
(二)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报酬是在人们选择职业时比较注重的一个因素,但它并不是人们做出最终决策的惟一依据。事实也表明,有些人为了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宁可暂时放弃较高的报酬。反之,若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他们就会离开。由于零售企业对于基层员工的高流动率已习以为常,调整出对应的人员安排方式,对这部分流动率高的一线员工,企业不会指派复杂性高、重要的工作给他们,而是让他们从事一些简单性、重复性的工作。这种有限、单调的工作无法满足员工更高层次的需要,限制了他们的个人发展,使他们感到前途渺茫,因此一旦他们找到更有吸引力的职位就会离开。
(三)寻求更优的工作环境
零售企业员工,尤其是身处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工作时间通常都较长,而且越是节假日他们越是忙,很多都是强制性的加班。他们不仅工作时间长,而且工作量大、工作辛苦,再加上很多零售企业片面使用先进管理方式,制定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员工稍有违反,就会被罚款。这往往给员工很大的工作压力,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自信心。一旦员工心灰意冷,就会离开,造成流动。
(四)零售企业内部管理因素
许多零售企业重视质量控制,重视工作效率及企业效益,往往忽视了员工思想、福利、家庭、培训与合理使用等问题,缺乏对员工生活的关心,管理缺乏人情味,企业内部缺乏和谐融洽的气氛。
同时很多零售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沟通。在一般情况下,从上到下的命令渠道是畅通的,但由下至上的沟通渠道往往是闭塞的。一线员工很难把自己的建议反馈给管理者,造成员工只是被动地通过工作谋生,而不是积极工作去追求幸福。
(五)其他方面的原因
一些员工出于个人原因也可能做出跳槽的决定。譬如,同事之间的矛盾造成工作的不协调;因为身体方面的原因而离开;有些女性员工在结婚之后为了更好地照顾家庭,也可能会放弃其工作。
二、一线员工高流动率对零售企业的影响
一线员工流动总会给零售企业带来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其消极的一面。首先,若流出的是低素质员工,而能够引入高素质员工的话,这种员工流动则无疑有利于零售企业的更好地发展。其次,新员工的加入给企业带来活力,注入新鲜血液。但是过于频繁的员工流动所导致的消极影响相对比较明显。
(一)带来经济上的损失
一线员工的流失会给零售业带来一定的成本损失。零售业是个特殊的行业,一线员工直接面对顾客,他们的言行举止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所以虽然对一线员工的学历技能要求不高,但并不是任何人都能胜任,它也需要一些基本的素质,比如外貌、交际、性格等。而一旦员工离开,零售企业从招聘到培训员工所付出的人力资本投资将随之流出企业并注入到其他零售企业中。
在原来的员工离开后,零售企业为维护正常的经营活动,需要重新招聘合适的人选来顶替空缺的职位,这时,企业又要为招收新员工而支付费用。
而新的员工需要进行培训才能适应新的岗位,同时新员工的管理也需要管理人员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这就造成了培训和管理费用的增加。
(二)影响服务质量
若员工准备离开,他们对待自己的工作往往不会认真负责。在这种心态下工作,企业的服务水平、效率水平就会大打折扣。随着熟练工的离开,新的替代者不会马上出现,其他员工就会因此而增加相应的负担,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质量会受到影响。而新员工由于不具备熟练的销售技术,工作效率低,易出错误,直接影响到消费者。这有可能会使消费者放弃购买,影响企业的销售额,而且会对零售企业品牌的认知产生不良的影响。同时新员工需要管理人员更多的指导和监控,这也影响了管理者的生产效率。
(三)员工的流失会影响士气
一部分员工的流失会对其他在岗员工的情绪及工作态度产生不利影响。一方面部分人员的离开提示了其他选择机会的存在。另一方面,频繁的人员流动造成一种浮躁心理。员工会形成一种“他们都离开了,我也呆不长”的心态。这对零售企业长远稳定的发展与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不利的。
三、零售业一线员工高流动率的对策分析
零售业一线员工对于零售企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接触顾客的是第一线的员工”,而95%的顾客认为零售业营业员的服务质量是决定其是否购物的重要因素。因此,零
售企业应加强对一线员工的重视。而如何稳定员工队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切实提高员工的薪酬福利水平,形成合理的激励制度
在现阶段,工作仍是大多数员工谋生的重要手段。既然是谋生,人们就不得不考虑收入问题。而薪酬制度与员工的积极性紧密相连。但对于零售业的一线员工来说,他们所获得的报酬与他们时间长、强度大的工作相比,严重的不相匹配。在此情况下离开自然是他们的必
然选择。
历史上沃尔玛是个非常好的例子:在20世纪60、70年代,由于企业快速成长,沃尔玛接连陷入一些因工人不满相关待遇导致的诉讼,而沃尔玛员工的低工资也招致的许多不满和
批评,这直接导致了沃尔玛利润分享计划地提出。
而现阶段,国内的零售业正处在快速的发展阶段,很多零售企业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市场的开拓上,与沃尔玛的经历类似。因此,国内的零售企业应该吸取教训,形成一套合理的薪酬、物质补偿、提升和奖励制度,能激励人们更好地工作,取得更好的业绩,而不能一味的压低员工的工资。
(二)帮助员工实现个人的成长,形成科学的人才选拔制度
员工离职的原因之一是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因此要想留住员工,不要让员工只是局限于用简单重复的工作,否则他们很容易在长时间的工作下产生厌倦和疲惫,从而对工作失去兴趣,最终导致流失。要对一线员工加强岗位培训,使其了解尽可能多的岗位的工作流程,以丰富其经历,锻炼其能力。从而可以从内部选拔优秀的人才,协助其学习掌握各种知识和
技能,为其提供个人职业的发展空间,形成一套科学的人才选拔制度。
从内部一线员工中选拔优秀的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他们对组织环境、经营管理制度、工作流程等非常熟悉,适应度很强,不需要较多的培训等优点,是零售企业做大发展不
可缺少的关键。
在2006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组织的中国零售业最佳雇主评选中,排名前列的武汉武商量贩连锁有限公司、山东家家悦超市有限公司、沃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内部管理人员相当大一部分是从基层员工中晋升而来,而它们也均保持了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人员流
动率。
(三)实行人性化的管理
一线员工担负着零售企业的基础性经营活动,他们的服务质量影响着顾客们的购买行为。零售企业的发展,要依靠广大一线员工的努力。这要求零售企业把员工——不仅仅是中高层的管理人员,更重要的是占零售企业人员编制绝大部分的一线员工——看成是企业宝贵的财富和重要的资源,尊重、关心他们,实施人性化管理。
1、尊重员工。管理人员不能因为一线员工教育程度低而看轻他们,要关心、尊重他们。充分尊重他们的劳动,维护他们的权益,与他们平等相处,为他们的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这样,他们才会有工作热情,对企业才能有归属感,而不会轻易产生离开的想法,从而
降低员工的流动率。
2、公平合理的规章制度。零售企业的规章制度不能过于严苛,处罚不能过于严厉。由于零售业的行业特点,一线员工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强度高,在这种情况下,犯错出问题是比较正常的事情。因此对于一线员工,应分清他们所犯错误的性质,不能过于严苛。给
予员工一个较宽松的工作环境,减少他们的工作压力。
3、加强与员工沟通。零售企业管理者要了解员工的愿望和需求,了解他们对工作条件、福利待遇、企业政策等的看法和意见。例如:建立内部投诉制度,鼓励员工投诉,及时发现和解决不必要的积怨;定期举行会议,让员工分享企业的资讯,使每位员工都有作为企业一员的责任感和满足感。有效的沟通可以有效减缓员工压力,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
4、实行合理的人才聘用制度。由于零售业的行业特点,一线员工的流动率与其他行业比较起来要相对高一些,因此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应该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实行合理的人才
聘用制度。
科学的选用人才,审慎的筛选有潜力的员工,为长期的人员培训与发展做准备。不能有应一时之需的想法,往往这种情况下招聘到的人,质量不能保证,为以后员工的流失留下隐
患。
科学的安排好长期工、临时工与兼职工的比例。由于零售业是季节性比较明显的行业,有很明显旺季、淡季之分,因此很多零售企业都雇用临时工、兼职工来解决旺季的人员问题。长期工虽然工资比较高一些,但是他们有丰富的经验、熟悉工作流程。而临时工和兼职工虽然工资低,但他们对工作不熟悉、缺乏经验、需要培训,而且需要管理人员更多的指导和监控。因此长期的熟练工与不熟练的临时工、兼职工的比例问题需要零售企业好好把握。随着零售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一线员工作为零售企业的重要资源应得到足够的重视。零售企业的基础性经营活动与服务就是由一线员工直接提供的,他们的素质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希望国内的零售企业能够转变观念,从各方面改进
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与制度,稳定一线员工队伍,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
第五篇:证人出庭率低的原因及对策
证人出庭率低的原因及对策
证人出庭作证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科学证据体系和制度前沿性问题之一。在司法实践中很少有知情人愿意出庭作证,即使有证人证言,证人也基本不到庭。证人出庭作证率低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主要有如下原因:
1、传统观念影响证人出庭作证。儒家要求“克已复礼”,崇尚“无讼,其为封建社会正统法律思想的核心,长期影响着封建社会的立法、司法活动。至今,还深刻影响着民众的思想、言行。因此证人缺乏出庭作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现代法治理念的缺乏导致证人不愿出庭作证。有些民众的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缺乏崇尚法治、法律至上的思想,且有些民众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既使亲眼目睹整个案情,也往往瞻前顾后,不愿当庭作证。
3、证人保障机制欠缺导致证人不愿出庭作证。目前,我国缺乏完善的证人权利保障机制,现行规定又侧重于事后救济,预防功能差,不能为证人提供有效的同步保护,因此证人不愿出庭作证。
4、经济补偿的欠缺影响证人出庭作证。证人出庭作证,不仅有精神压力,还需花费一定的时间和金钱,这就需要给予证人一定的经济补偿。我国缺乏证人经济补偿制度,导致证人出于对经济损失的顾忌而未出庭作证。
针对证人到庭率低的现象,为有利于促进审判工作,笔者结合司法实践,建议如下:
1、在庭前对证人进行法律释明,使证人充分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消除对出庭作证的错误和模糊认识,打消思想顾虑,如实出庭作证。
2、由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的一方当事人预先支付证人的误工费、交通费等,待判决作出或调解达成时一并作出处理,有效保障证人的合法权益,提高证人出庭作证的积极性。
3、在一些敏感性强、矛盾容易激化、证人可能遭到打击报复的案件中,证人可以不出庭,由审判人员到证人处核实其身份,收集证人证言并制作调查笔录。庭审时,由当事人对证人证言进行质证,防止因当庭对质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危及证人人身安全。
4、健全证人保护机制。建立专门的证人保护机构。将我国的公安机关作为保护证人的专门机构,以便能更有力地保护证人。实行庭前、庭中和庭后相结合的保护方式。庭前保护是在开庭审理前对证人采取的预防性保护措施。庭中保护是对证人出庭作证期间采取的预防性措施。
证人出庭率偏低的原因与对策措施
我国三大诉讼法均明确规定,证人应当出庭作证。但在审判实践中,证人出庭率明显偏低。证人不出庭,就无法使当事人对其书面证言进行质证,从而难辩证据的真伪。为此,徐州市泉山区法院对证人出庭率偏低问题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
一、证人出庭作证率偏低的原因分析
证人出庭作证率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公民的法律意识、社会风气、道德评价标准、周围环境的影响等社会方面原因,也有法律制度方面的缺陷。
(一)缺少证人出庭作证制约措施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作证”和最高人民法庭《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5条规定“证人应当出庭作证接受当事人质询”,但均未提及证人享有的权利,也没有规定证人不履行作证义务的法律后果,缺乏相应的制裁条款。这些义务与制裁的失衡造成了审判实践中的窘境,法庭在审理这些案件时,对一些必须到庭的证人只能进行说服教育,但最终是否出庭则由证人定夺,对拒不出庭作证的也无能为力,不能采取任何强制措施。一些证人在庭前明确表示出庭作证,但在庭审时却突然临时变卦,给查明案件事实带来不便。
事实上,在一些案件中,证据不足是当事人收集证据不主动、不及时,证据保存不力等,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并不是当事人的过错,而是因为证人不愿意出庭作证,不愿与当事人、司法机关配合,结果使当事人正当的诉讼请求得不到法律的支持,合法的权益得不到保护,使本来并不复杂的案件得不到公正审理。因此,法律对负有出庭作证义务的证人缺乏制约,是造成证人出庭作证难的首要原因。
(二)缺乏证人出庭作证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证人出庭作证率偏低,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证人的权利保障机制不够健全所造成的。证人的权利保障机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经济补偿权,二是证人及其亲属的人身安全保障权。最高人民法庭在《民事诉讼证据规则》中对证人的经济补偿作出了规定,但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措施。目前,《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六条规定,当事人应当向人民法庭交纳的诉讼费用包括“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理算人员在人民法庭指定日期出庭发生的交通费、住宿费、生活费和误工补贴”,第十一条规定“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理算人员在人民法庭指定日期出庭发生的交通费、住宿费、生活费和误工补贴,由人民法庭按照国家规定标准代为收取”,但以上两条规定过于原则,在审判实践中很难落实。
与此同时,证人及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方面缺乏相关保障机制。我国目前对证人的保护不完善,且基本上都是事后保护,缺乏预防性保护措施。证人不愿出庭往往是害怕遭受报复、打击,或受到当事人及亲友的威胁产生畏惧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有许多证人因作证而受到威胁或恫吓,受到人身伤害或财产侵害,有的证人因作证而使其亲属受到牵连。如果侵害者不能得到及时的惩处,就会造成相当恶劣的社会影响,从而导致证人出庭作证时瞻前顾后,步履艰难。
(三)采纳证人书面证言过于宽泛
目前,我国法律及相关司法解释一方面规定以“证人应当出庭作证,接受当事人询问”,另一方面对证人不出庭采取宽容态度,规定了证人可以不出庭作证的例外情形,允许证人提交书面证言,最高人民法庭制订的《民事诉讼证据规则》规定了证人可以不出庭作证的几种情形,但这些规定过于宽松,缺乏限制性,实践中往往可以利用这些情形随便编造理由搪塞不出庭作证,而法庭对此又不做细致审查,造成在审判实践中大量证人不出庭,而只提交书面证言。
书面证言的滥用,就势必导致证人出庭作证率的下降。在审判实践中,还存在地有一种情况不容易忽视,那就是以申请法庭调查取证的方式代替证人出庭作证,一些证人心存疑虑等种种原因不愿出庭,因法庭缺乏强制力,而这些证人又掌握着案件的事实真相,不向其询问又无法查明案件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法官想把案件办成铁案又受证据规则的束缚,这时往往就会采取一种妥协的办法,即由当事人写出申请,申请法庭对证人进行调查,而后将调查笔录在庭审中质证,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书面证人证言,亦同样剥夺了当事人对证人进行质证的权利,同样也为证人不出庭作证开启了方便之门。
二、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对策措施
证人出庭作证率偏低,已是目前围绕法庭审判工作的一个主要难题,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及时加以解决。
(一)出台证人拒绝出庭的制裁性条款
证人出庭接受质询是一项义务,是义务就应当是强制性法律规范,拒不出庭作证就应有相应的法律制裁,现行立法对义务与制裁的失衡亟需修改,明确规定证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出庭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确立起证人必须向法庭作证的义务观念和作证以法庭为中心的观念,用国家强制力强制证人出庭作证。
强制性措施应视具体情况而定,证人负有作证义务而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的,实质上是属于妨碍诉讼活动的行为,对于经法庭通知拒不到庭情节轻微,可采取拘传措施,强制将其拘传到庭,对于拒不出庭情节严重的,可予以拘留或罚款,并责令他们承担相关的诉讼费用,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完善证人经济补偿和人身保障机制
出庭作证虽然是证人的法定义务,但却没有任何理由要求证人承担出庭作证所造成的误工损失以及交通、食宿费。经济补偿制度应包括工资或因误工而减少的收入,生活费、住宿费、交通费。上述合理费用及支付方式均要有明确规定和实施细则,以利于审判实践操作,在刑事诉讼中,应由国家设立证人出庭作证的专项补偿基金,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统一管理,专款专用。证人证言被法庭全部采用的,相关费用由败诉方承担,部分被采用的,由当事人分担,未被采信的,则由申请人承担。
在赋予证人经济补偿权的同时,应完善证人及其近亲属的人身保障制度。为证人自愿出庭作证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消除证人担心遭受打击报复的心理障碍。对证人的保护应扩展到事前保护,防患于未然,明确规定法庭在审理前负有责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防范各种对证人不利情况的发生。
与此同时,应强化对证人的保护措施:一是证人的身份保密制度,主要是指较大争议和矛盾冲突较大的案件;二是证人的安全保护制度;三是证人出庭作证的妨碍排除制度,要免除证人出庭作证的后顾之忧,这是保证证人能够心无旁骘提供证言的关键。对于发生任何打击报复证人的行为必须及时予以制止并给予严厉打击,对于证人申请保护时,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且对证人的保护不应仅限于其本人,还应扩展到其近亲属,从立法上完善起安全保障制度。
(三)严格限制证人书面证言的采用
证人出庭作证是树立现代司法理念的基本原则,强调证人出庭作证严格限制其排除条件,否则就会造成书面证言的滥用,影响庭审功能的发挥。基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和制约,要求一切证人出庭作证不切实际,但应设定一个严格的限度标准,除不得已采用书面证言外,应一律排除书面证人证言的使用,即除存在有无法对提供原始证言进行了反询问的客观情况外,同样也无法找到具有同等证明价值的其他证据资料代替,不得不使用书面证言,如临终遗言、已故者在执行职务时所作的陈述、证人出国或下落不明等,其余书面证言应视为非法证据,不得进行质证。另外,证人如确有客观情况无法出庭作证,可由当事人申请法庭予以证据保全,但应对此提供相关证据,并允许对方当事人质疑,否则该书面证言则不予采用。
证人出庭作证率偏低除上诉多方面原因外,还应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健全证人出庭作证的舆论环境,形成一种全社会保证证人作证、支持证人作证的良好氛围,从而从根本上彻底转变证人出庭作证率偏低的现状,最终达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的目的。
证人出庭率低的原因分析
我国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率低的现象普遍存在,不论是民事诉讼还是刑事诉讼都是一样,相较而言刑事诉讼中证人的出庭率可能就低上加低了。以下从立法、司法、社会三个方面分析其原因。
(一)立法上的原因
首先,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从根本上确立证人应当出庭作证制度,而且各种规定存在矛盾,致使证人对是否出庭作证问题具有“法定的选择性”。
其次,法律没有确立“传闻证据排除规则”,对书面证言的使用未作任何限制,致使根据传闻证据定案的做法大行其道。刑诉法第157条规定:“公诉人、辩护人??对未到庭的证人的证言笔录??,应当当庭宣读。”也就是说,不到庭证人的证言笔录经过当庭宣读,可以成为定案依据。这种不加限制地使用书面证言的情况,违背了现代诉讼制度最基本要求。现代各国审判制度的通例是,在法庭审判中必须最大限度地实行直接言词原则,排除不能经过
法庭质证的“传闻证据”,包括庭前获取的书面证言。排除传闻证据,是英美证据法中最重要的规则。
第三,证人的权利、义务、责任在法律规定上不平衡,证人权利保护制度、不出庭作证的责任追究制度均没有真正确立,致使证人出庭制度的推行困难重重。权利义务相一致是我国宪法的原则,公民不能只享有权利而不尽义务,也不应只尽义务而不享有权利,违反义务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刑事诉讼中证人履行法律规定的作证义务,承担因作伪证或隐匿罪证所应负的责任,他们当然应享有一定权利。但1996刑诉法和98《解释》中,证人的权利、义务、责任均严重失衡。
第四,证人证言效力具有不确定性。1996 刑诉法规定,证人证言的固定,在不同的诉讼阶段可采取“书面证言、询问笔录、法庭笔录”三种形式,但是对哪一个阶段的证言效力优先却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当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出现反复时,司法人员由于不清楚哪一种证言的效力应优先,在审查判断证据时往往无所适从,从而增加了审理的难度。
第五,证人出庭作证的程序性规则不完善。(1)由谁传唤证人,如何传唤,法律无明确规定。《刑事诉讼法》第151条第4款规定,人民法院在决定开庭后,应在开庭3日前将出庭通知书送达有关证人。可是,如果证人无法定理由拒不出庭,那么,应由哪个部门、以何种方式将其传唤到庭,法律却无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中,法院认为自己已将传票发出去了,证人到不到庭是检察院的事;而检察院则认为,传票是法院发出的,证人是否能按时到庭作证当然是法院的事,法院有义务以合适的方式将证人传唤到庭。因此,在证人出庭作证问题上,法院和检察院之间存在互相推诿的现象。(2)对特殊证人的出庭缺乏可操作的法律依据。特殊证人主要是指未成年人、有生理缺陷者及其他特殊情形之证人。这些证人由于其某一方面的特殊性,在被要求必须出庭作证的情况下,法律理应给予不同于一般证人的特殊关照。但在目前我国的诉讼制度中,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可以说少之又少,很不利于调动证人出庭作证的积极性,只好用书面证言来代替。
(二)司法上的原因
第一,控诉方原因。抗辩式审判方式的引入,对公诉人出庭支持公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其他证据相比,言词证据具有可变性、易失真等特点,对言词证据的认定难度相对较大,需要有较高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有些公诉人担心证人出庭作证会改变以前的证言,打乱支持公诉的计划,且难以及时应变,易处于被动境地,甚至会由此改变案件的性质。而当庭宣读证言笔录则较为稳妥,可以避免出现翻证的复杂局面。因此对证人出庭作证持消极态度,不提出申请甚至不希望关键证人出庭,更不会采取积极措施保证证人到庭。
第二,辩护方原因。一方面辩护人与公诉人一样,对证人出庭作证存有顾虑,另一方面辩护人由于业务水平等多种原因对应当出庭作证的证人所做的工作不到位或力不从心,有时由于疏忽大意甚至未向法院提供出庭作证的证人名单。同时也有部分辩护人职业道德低下,受经济利益驱动而唆使证人不出庭作证,也是导致证人不出庭的原因之一。
第三,审判方原因。虽然法律规定出庭通知书至迟在开庭三日前送达证人,但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法官对证人出庭作证的认识不够充分,经常是在控方或辩方提出申请证人到庭作证时,论刑事证人出庭作证被动地传唤证人到庭,加之由于证人公出、搬迁或系流动人员,致使短时间内难以查找。即使人民法院已向证人送达了出庭通知书,但据此人民法院往往认为自身已履行了法律规定的职责,至于证人是否出庭,则应该是人民检察院或律师的事情,因为证人所担当的是控方或辩方的证人,由此造成了在保证证人出庭问题上两个机关相互推诿的现象。对虽已通知,但无正当理由明确表示不出庭的证人,人民法院则显得束手无策。此外,由于结案指标的压力过大,证人出庭会提高诉讼成本,且程序复杂、工作难做,一些证人甚至还要求提供人身保护等等,因此法官往往容易采取直接采用书面证言的简化做法,而对敦促证人出庭作证的积极性不高。
(三)社会上的原因
首先,中国人情社会千年积淀下来的巨大世俗力量阻碍证人出庭作证的积极性。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曾论述过,生活在中国社会里的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的关系网就像是往平静的水面上扔了一颗石子后激起的一圈圈涟漪,最中心的位置是自己,离自己最近的一圈是父母兄弟,再往后是亲戚朋友,„„人们更多的是依靠人际关系而非法律制度的保障生活着。若为出庭作证而破坏了这种美妙的和谐,后果往往是证人与原有的生活关系决裂。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意识、中庸之道、隐忍退让等因素造成的“厌诉”心理,像一只无形的手,在阻碍证人出庭作证的行为。
其次,法律意识淡薄是证人不愿出庭作证的另一原因。我国民主和法治的启蒙阶段过短,公民没有亲历百年法治环境的生活积累,没有先天形成对法律的虔信,造成整个社会法律意识淡薄,公民法治观念普遍不强,对我国的法治建设产生重大冲击,欲消弭这一负面影响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几代人几十年的努力。
再次,特殊职业的证人不出庭作证给了普通大众强烈的心理暗示效应。实践中,在遇到重大案件时,部分领导干部更有义务、有责任出庭作证,给普通大众做示范、表率作用。但在渎职等腐败案件中,却鲜有领导出庭作证。这些行为对普通大众具有强烈的心理暗示效应。连受保护相对较好、素有人民公仆之称的党员干部都会有所顾忌而没有出庭作证,更何况普通大众呢?因此在法律不能提供给社会大众一致有效的法律保障时,个人最好的对策是明哲保身,少染是非。同时,侦查人员作为执行职务过程中知悉案件事实的特殊证人,其不出庭作证也给一般证人以仿效。
最后,也是最为直接的是害怕打击报复、不愿承担责任促成证人拒绝出庭作证。证人出庭作证与书面形式的作证不同,他要直面被告人证实或揭露被告人的犯罪事实,在表达方式上更显直接,感觉更像是自己在庭上作证“加害”于被告人,加重了被告人的刑罚,因此担心事后会遭到被告人及其亲属的打击报复。特别是一些带有暴力、团伙性质的犯罪,有的人甚至到公安机关报案的勇气都没有,更何况面对面出庭作证。此外,一些证人有轻微违法行为,介乎一般证人和犯罪嫌疑人之间,随着案情的深入,他的身份可能发生变化,因此这类证人通常拒绝出庭作证,害怕自己的污点被公之于众。还有,个别证人在侦查阶段作证时说了谎话或者假话,害怕对质公堂被揭穿后要承担法律责任而逃避出庭作证。
纵观上述总结的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率低的三大方面原因,笔者认为其中有货真价实的,也有滥竽充数的。应该被归为滥竽充数者首当其冲的是上述第三个方面的原因即社会上的四点原因,它们根本不能称其为原因,在司法改革的历史长河中,诸如控辩审三方关系、证据制度的引进等问题在改革之初无不遇到了思想文化传统等所谓社会上的原因,但最终这些社会上的原因并没有成为改革的多大阻力。笔者认为,能够影响一项制度存废的根本原因在于该项制度所涉及的利益各方的力量对比,而该项制度最终是存是废也只不过是利益各方相互妥协的产物。同样,关于证人是否应该出庭的制度设置问题也应该是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相互妥协的产物。在证人是否应该出庭的制度设置这一问题中所涉及的利益方包括:证人、控方(检察院)、辩方、审方(法院),如何处理好这四方的权利义务分配才是设计好证人出庭制度的关键所在。上述的第二方面原因即司法上的原因也不能称为证人出庭率低的原因,其充其量只能算是证人出庭制度设计缺陷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因此,存在证人出庭率低现象应归咎于立法上的原因,要想真正的解决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率低的问题也只能从立法上制定的建立着手。当然,应当特别注意的是在证人出庭制度的设置问题上立法者不仅要考虑实体方面的权利义务的设置,也不能忽视其程序方面的权利义务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