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与宗教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科09-6邹晓梅
科学与宗教
在《宗教与科学》的第一章罗素界定了他将要讨论的两个论题:科学与宗教。
在界定科学时,罗素说:“科学是一种探索未知的行为,它所借助的工具是对事物的观察及其在观察基础上的推理。科学总是首先从特殊的事实出发,进而建立起联结诸多事实的规律,然后再借用这些规律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与科学理论相关联的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为人类生活创造了前科学时代所难以达到,或者根本无法达到的舒适和享乐。正是科学技术的成果,使那些寻常的不是科学家的人们也开始对科学予以极大关注。”
在界定宗教时,罗素说:“从社会的角度看,宗教是一个比科学更复杂的现像。所有历史上重要的宗教都具备以下三个要素:(1)教会,(2)教规,(3)个人道德准则。这三要素在特定宗教中的相对地位,依时、依地而有所不同。在古代的希腊和罗马,在斯多葛派禁欲主义产生之前的宗教,对个人道德准则没有任何规定;对于伊斯兰教,教会远没有世俗的君主重要;而现代基督教的新教派中,则存在着一种放宽现存严厉教规的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科09-6邹晓梅
趋势。尽管上述三个方面相对的重要性可能有所变化,但它们仍然是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所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宗教与科学冲突的主要因素。”
这里我们看到,罗素在讨论科学与宗教时做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处理,他不是去讨宗教中的“真正信仰基础”,而是讨论宗教中的“教会,教规,及道德准则”。实际上,在罗素的后续讨论中他更注重“教规”与科学发展的比较。在宗教中“教规”人为的成分很多,并且不断变化,正如他自己所描述的那样。
诚然,这样的“教规”与科学的比较能使科学看来打败了宗教(他后面的论述主要是针对基督教)。然而,也为这个论证的缺陷打下了伏笔。因为,随着人们(基督徒)对自己“信仰”的深入探究,宗教中的“教条”也在不断得到修正,也正如科学本身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一样。如果说,科学的发展打败了某阶段教会的“教条”就是科学打败了教会的“根本信仰”的话,那么科学的发展修正了自己前阶段的“错误”也就是科学打败了科学自己?
不管怎样,我们接下来是要探究第一次科学革命的前因后果,以说明是基督教本身的革命对天主教庭的“教条”给予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科09-6邹晓梅
烈的冲击,同时为第一次科学革命提供了土壤与楔机,从而开始了现代科学的发展。而第一次科学革命是罗素用来证明科学战胜宗教的第一个例证。
罗素在《宗教与科学》第二章中对引起第一次科学革命的哥白尼学说与天主教庭的冲突作了极为详尽的描述。他称为这是科学与神学的第一次交锋,并且科学打败了神学。
不错,当我们将视野局限在哥白尼学说与当时天主教具体“教条”冲突的事件上时,正象罗素说的,科学打败了当时的宗教“教条”。但当我们把视野放大到第一次科学革命之前的宗教改革运动极其深远影响时,第一次科学革命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幅截然不同的图景。
在中古时期,罗马天主教日益壮大,教皇的势力与教会的地位不断提高。
在神学上,中古神学家因为发现希腊哲学的体系,因而花了很多时间与精力去研究及消化这些体系,更要将哲学的思想融汇在神学中。渐渐地经院神学便形成。所谓经院神学是用哲学思辩的方式去理解神的启示,逻辑推理成为神学思想的主要工具。不单如此,希腊哲学的本体论及宇宙观更渐渐成为人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科09-6邹晓梅
解神启示的起点及总结,神学的思想便被困于哲学思维系统的框框内。这样,神一切的作为都可以用数理逻辑去推算出来,神启示的奥秘也再没有什么奥秘了。最严重的,神学家往往用一些很抽象的哲学概念来表达启示的真理,神的启示便显得很抽象,与平信徒的信仰生活仿佛风牛马不相及了。信徒没有对圣经的直接领悟权,教皇对信仰的解释权凌架于圣经的权威之上。
在科学上,教会也完全接受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理性主义理论:认为宇宙由五十五个同心圆秋组成,最中心是地球,向外分别是水、气、火、天空形体等原球,神在所有的圆球之外,对各圆球产生力,带动宇宙各圆球运转。
这样,在神学上,以圣经为基础的教义不能得以充分研究;在科学上,以实验观察为手段的现代科学方法也不能得以发展。所以无论在神学上还是在科学上人们都被套上了锁链,一个来源于教庭,另一个来源于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科学“正统”学派。
然而,宗教改革的呼声象一股暗流在罗马教庭的僵化权威之下流动。不少信徒开始倾向追求个人的属灵经历,而个人经验便因此成为认识神很重要的因素,而不是理性的思辩。一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科09-6邹晓梅
反经院学究式理性的意识开始形成,信心及个人经历便渐渐成为人掌握神的启示最重要的因素。终于,由罗马教庭违背圣经,发行赎罪券为导火线,在主后一五一七年十月三十一日引来了马丁路德著名的《九十五条》,钉在威登堡教堂的门上,希望教会的领袖及神学家们对他的质疑作出回应并与他公开辩论。当时的路德已是威登堡大学教授,主要教授经学。从此,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开始了。
这场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之壮观,其影响之深远是当时写《九十五条》的马丁路德也始料不及的。
马丁路德的改革运动如星火燎原一样地迅速蔓延,最初在德国,后来在瑞士、法国展开。不久,英国因亨利八世未能取得教皇批准他与皇后离婚,因而与教廷决裂,另一形式的改教运动也在英国展开。在德国的改教运动产生了信义宗的教会:在瑞士,由慈运理(Zwingli Ulrich Huldrych,1484~1531 A.D.)及加尔文(John Calvin。1509~1564 A.D.)领导的改教运动产生了改革宗的教会;在英国就产生了圣公会。
在路德的改革神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圣经的权威。他认为:圣经是信徒信仰生活唯一的依据。教皇的谕令、议会的决定、教会的传统,这一切与圣经对照起来,便显得微不足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科09-6邹晓梅
道:它们固然可能是真理的表达,但却不是真理的依据,只有圣经是神启示的真理的依据。
正是在这个宗教改革的大潮后出现了现代科学的第一次革命。
主后一五四三年,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自己的新理论:地球不是不动的,而是作着两种周期运动:每天一个周期的自转和每年一个周期的绕太阳的公转。哥白尼的理论得到了天文学家加利略和凯普勒实际观察的支持。正象罗素表达的那样,哥白尼的理论首先是对科学正统的托勒密理论的反动,很自然也违反了罗马天主教庭的教条,因为罗马天主教庭在科学上相信托勒密理论。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天文学家哥白尼本身在早年对神学很有造诣,后又担任牧师传道。而支持哥白尼的天文学家加利略和凯普勒都是神的敬虔信徒。加利略虽遭天主教庭迫害,仍认为日心说与圣经并不矛盾。而凯普勒曾在神学院专门进修过两年,他曾说:“我们天文学家是至高无上神在大自然的代言人,大自然提供我们研究的机会,并非让我们自命不凡,而是为了荣耀神”。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科09-6邹晓梅
正象罗素一样,很多人把哥白尼公案认为是科学与神学的冲突。
然而,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人们对哥白尼公案有了非常不同的认识。以前,人们常传说哥白尼因发表日心说而受到教廷迫害。其实,哥白尼是在临死前才同意发 表他的《天体运行论》,并在拿到他的著作之后几小时便去世了。哥白尼根本没有因发表日心说而受到教廷迫害。事实上不少教会人士曾催促他发表他的著作。哥白尼所担心的其实更多的是那些地心说的科学家。而加利略与教廷的冲突的关 键并不在日心说本身,而在於他解释圣经的原则与教廷的原则冲突。加利略认为,凡是涉及科学的经文,都应该按科学重新解释。这就触动了当时教廷的神经,因为当时天主教廷对解释圣经的权威问题特别敏感。所以,其冲突的本质是双方的解经原则不同。
这样看来,哥白尼公案表现出了两种冲突:一种是改革神学与天主教庭“僵化教条”神学的冲突,另一种是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现代科学与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理性主义“正统”理论的冲突。而这两种冲突得以爆发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
毕竟第一次科学革命由三位基督徒科学家的在科学上的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科09-6邹晓梅
杰出贡献而爆发了。基督徒科学家们从罗马天主教庭的“教条”中解放了出来,也从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理性主义中解脱了出来,他们以“荣神益人”的极大热情投身于科学研究之中,使十七世纪的欧洲成为现代科学发展的温床。
物理学之父牛顿发现地心吸力、万有引力、光学、力学三定律及微积分等,同时在解经上的极有造诣,他有圣经关预言的著作远超过在物理上的著作。
化学之父波义尔发现气体的定律,同时他自费翻译印行圣经、资助宣教士到国外宣教。
电磁学之父法拉第发现电磁学与磁场,同时他“相信基督的神性与救恩乃是神的礼品,及遵从基督的大使命乃信心的确据”。
麻醉剂之父辛甫森在医药上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他认为自己最大的发现是救主耶稣。他写过一份福音单张,结语是:“我仰望耶稣为我钉死在十字架上,我望著他就哭了。他赦免了我,你为何不仰望他,也可以得生命呢?”。
开尔文发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他却说:“在我生平的发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科09-6邹晓梅
中,最有价值的,是认识了主基督耶稣。”。
瑞典博物学家林奈对现代植物学的发展有极大贡献,尤以植物分类法文明。但他一生敬畏上帝,深感上帝创造的奇妙、伟大。
科学与宗教密不可分,在一定时期下,宗教会促进科学的发展,片面的认为宗教阻碍科学的发展是错误的。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第二篇:宗教与科学
宗教与科学
-----牛顿与自然神论
对于这个课题的理解,我们首先要明白的是什么是自然神论。自然神论(Deism)是17到18世纪的英国和18世纪的法国出现的一个哲学观点,主要是回应牛顿力学对传统神学世界观的冲击。这个思想认为虽然上帝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但是在此之后上帝并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也就是说自然神论牵涉于上帝,那么我们可以形象的把这个课题理解为“在上帝与牛顿之间”。
追溯历史,可以从早期自然神论者对上帝证明的方式中来反映他们的一些思想。“从一只钟表或一部机器出发,由其齿轮、弹簧、轴轮等内在结构的和谐性和功能上的目的性(计时等)推出一位手艺精湛的工匠;然后运用类比推理的原理,从更加精致的、充满了秩序性和目的性的大自然推出一位智慧的造物主(上帝)的存在。”这也就是自然神论者对上帝证明的一种设计论的证明。先暂且不论这个证明的正确与否,自然神论者的根本意图是在于由证明衍生的重要绎理:上帝既然是全能的大智慧的,就像一位经世的钟表匠,造出的表永远不用调校一样,上帝造出这样一个规律社会以后就不用在插手了,如果出现奇迹--也就是规律的中断--证明上帝的造世是有缺陷的,当然这是不允许的。也就是说全能的上帝是存在的,但是他创造了世界之后就不再去管理它了,这就是在为牛顿的一系列的观点提供理论支持,也在为自然神论者的利益高举旗帜。
自然神论者为什么要去证明上帝存在,而又将其架空呢?为什
么会与牛顿的理论相联系呢?我们就来看看自然神论的发展。16世纪的欧洲虽然发生了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而且文艺复兴运动也达到了最高峰,但是这两场运动的目的都只是要改变基督教的组织体制和行为方式,而不是要改变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和精神实质;它们批判的矛头都是指向教会和神职人员,而不是指向基督教本身的。因此,无论是宗教改革的领袖们,还是人文主义的大师们,其基本的世界观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仍然是中世纪式的。罗素认为,文艺复兴时期在科学上和哲学上都是一个“不毛的”时代;布林顿等人强调:”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士们也无疑地与他们的祖先一样地笃信宗教,轻信人言,满怀阶级意识和封建思想。”哥白尼的“日心说”问世之后,不仅受到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猛烈攻击,而且也遭到了宗教改革家们的坚决抵制。路德把哥白尼看作是”一个突然发迹的星相术士”,他责骂道:“这蠢才想要把天文这门科学全部弄颠倒;17~18世纪欧洲的自然神论者一般都反对正统神学教条﹐反对教会专横和宗教压迫﹐要求信仰自由和思想自由﹐维护理性和科学知识﹐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的进步要求。尽管他们在哲学观点方面不尽一致而各有特点﹐但是他们哲学思想的主导倾向是同唯物主义相联系的。从这些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自然神论这一思想的提出是资产阶级为了反封建反宗教禁锢,也就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神论──至少对唯物主义者来说──不过是摆脱宗教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罢了。” 可以说是自然神论的提出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基于经验证据和归纳、类比方法之上的经验理性(或自然理性)
构成了自然神论的思想根据。自然神论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否定迷信和各种违反自然规律的 “奇迹”;认为上帝不过是“世界理性”或“有智慧的意志”;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它在创世之后就不再干预世界事务,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主张用“理性宗教”或“自然宗教”代替“天启宗教”。自然神论可以看作是理性最初从信仰的控制之下要求独立权利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要求与宗教战争(三十年战争)之后出现的宗教宽容精神以及新兴的启蒙思想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自然神论的基本特点是试图把自然理性确立为宗教信仰的基础,把上帝变成一个合乎理性的上帝,将一切神学教义尽可能地纳入到合理性的范围内来加以解释,从而限制甚至根本取消启示的作用。自然神论继承了中世纪托马斯主义的理性神学传统,但是与托马斯主义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自然神论不是用启示来统摄理性,而是用理性来消解启示。如果说马丁·路德用圣经的权威取代了教会的权威,那么自然神论则要用理性的权威来取代圣经的权威。克劳治在谈到自然神论的特点时这样写道:论及宗教事务,自然神论者拒绝所有圣经的权威和超自然界的启示,并宣布唯有理性与自然才是宗教真理的可靠源头。所以,他们偶尔也被称为“唯理(理性)主义者”。而自然神论者则自称为“自由思想者”,这自称词正是他们的思想最佳的阐明。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自然的宗教,而没有启示的宗教,反对他们的人也冠之以“自然主义者”。托马斯·潘恩的观点颇能代表自然神论者的观点:“我相信一个上帝,没有其它的”,但“我不相信犹太教会、罗马教会、希腊教会、土耳
其教会、基督教和我所知道的任何教会所宣布的信条。我自己的头脑就是我自己的教会。”自然神论者并未否定上帝的存在,而是把上帝赶出了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自然世界之外,把上帝置于”第一因”或太上皇的位置。这种观点符合实际,当时的封建势力或是宗教压迫都还十分强势,自然神论者不可能一开始就从根本上阐释上帝的一无是处,这样推行的改革势必会遇到很大的阻力,那么就从承认上帝存在,再进一步上帝不管理世界来渲染他们的理性和人文关怀。那么上帝是第一因,上帝创造了世界,谁来管理世界呢,又遵循的是什么规律呢?由之就联系了上帝与牛顿,自然神论鲜明的提出这个后期的规律就是以牛顿的自然神论为主导的思想。对于牛顿提出的三大定律以及万有引力定律等等在当时的社会都是别具一格的,标新立异的,但是他的指导意义反映在多方面的,第一,科学领域上,人们开始相信也深切体会了牛顿在实验基础上提出的牛顿定律中的实在意义,更多的人加深对丰富的自然的追求,促进了科学的发展。第二,政治领域上,对于当时的政治变化而言:希尔认为,牛顿的这种世界观与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和政治妥协的社会现实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某种角度看,牛顿关于宇宙的理论,把宇宙看作是各种力量之间的平衡,也可认为是把1688年的政治理论搬进了宇宙空间。举例来说,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说明了天体运行轨道的由来,正如洛克所提出的宽容思想,说明了当时英国宗教和政治的局势。万有引力定律使自古以来认为宇宙被一种法术控制的说法更加不足凭信,而天体力学中的数学计算进一步确立了。这种观念的确立与相信地上的国家社会能在政治上
平衡是不可分的;后者是前者的前提,有了对地上的平衡的信心,才推动人去研究全宇宙中的平衡系统。最后一点,正如世上的平衡需要一位全智的、谨守宪法的君主,宇宙的平衡也需要这样一位君主。政治上的融合无疑为牛顿定律的提出奠定坚实基础。第三,在思想文化上面,从思想根源上来说,自然神论关于上帝存在的设计论证明既是对托马斯·阿奎那第五个证明(目的论证明)的进一步阐发,同时也是牛顿机械论在神学上的必然结果。上帝一次性创造了自然界以后,就把自然界交给了牛顿,让它遵循经典力学的基本规律来运转。这样一来,上帝就被架空了,而上帝的本质即理性就成为世界严格遵守的基本法则,也就完成了他们的艰巨使命:淡化传统基督教信仰强调奇迹,强调上帝意志的神秘色彩,尽可能的把理性精神作为一种本质精神灌注到基督教信仰之中。这在社会思潮上引起了不小的变动。综合上述意义,可以看出牛顿定律的提出和被接受是有他的实际意义并且合乎情理的。还有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牛顿这么科学的理论体系中依然需要一个上帝的存在?众所周知,牛顿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但是由于牛顿的机械论世界观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没有发展过程的既成事实,因此他无法用科学的观点来解释自然界的起源问题,从而必然导致用上帝的一次性创造来解决这个理论难题。牛顿之所以在宇宙中为上帝保留了“第一因”或”第一推动者”的位置,只是为了给他的整个井然有序的机械世界寻找一个具有权威性说服力的开端或起点。牛顿说道:“这个由太阳、行星和慧星构成的最美满的体系,只能来自一个全智全能的主宰者的督促和统
治。”更为重要的是,这样一位具有无限智慧的上帝一旦创造出世界以后,就谨守理性而不再干预世界,让世界遵循万有引力和其他自然规律而运行。另一方面,人们多年来形成的上帝信仰需要一个缓冲的过程去接受科学的现实,所以牛顿体系中保留上帝也有它的社会意义。
总而言之,在17—18世纪,科学理性尚未壮大得足以与宗教信仰正面抗衡,因此它不得不采取自然神论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形式,借助上帝的权威来为理性开道。在自然神论中,上帝虽然在名义上仍然保持着世界的创造者和主宰者的至高地位,但是他实际上已经被理性本身所取代,他不过是一个被理性的线索牵动着的傀儡。自然神论将上帝置于自然之外,然后通过把上帝的无限性赋予自然界本身而使上帝陷入一种没有立锥之地的尴尬状态中。它用自然来蚕食上帝,用理性来限制信仰,通过剥夺上帝的具体内容而使其成为一个抽象的符号、成为虚无。自然神论也好,牛顿体系也好,都是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的综合表现,在上帝与牛顿之间,自然神论者的牵引为二者提供了美好的“沟通”。
2009300010038
向遥
第三篇:宗教与科学演讲稿
宗教文化比较演讲
——上帝是个程序员
1.大家好,我是李XX,国际软件学院10级,软件工程专业,下面由我给大家介绍宗教与科学的知识。我的主题是基因与编程
2.先给大家看张图片:他叫上帝。他是个伟人,他也很厉害
3.据说他用七天创造了天地万物和人类;他是怎么创造人类的呢?圣经《旧约全书》“创世纪”
4.上帝在创造天地的第六天,“就照着自己的形相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相造男造女。”“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上帝说亚当“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上帝使他沉睡,他就睡了,于是取下他的一条肋骨,又把肉合起来。耶和华上帝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这女人名叫夏娃,上帝把夏娃领到亚当跟前,使两人配为夫妻。信奉基督的人说亚当和夏娃便是人类的原祖。
5.而下面的这个很厉害,她就是女娲
6.传说她补了天,还造了人,并且分为男人跟女人,让他们有了婚姻和后代。当然图片上的是她的各个版本,仅供欣赏
7.但她是如何造出人的呢?据说开天辟地刚完成时,地上没有人,女娲便用黄土加水合泥作人,由于地太广阔,一个一个地作人太慢了,于是女娲把绳放入泥中,然后把绳子举起来,绳子上的泥分散甩出去,就成为许许多多的人。
8.上帝创人还是女娲造人呢?谁才是基因程序员呢?我不知道也,但我可以告诉大家一个跟我的专业有关的事,它就是基因编程。而什么是基因编程呢?
9.基因编程,是一项先进的生物基因改良技术,21世纪初期,美国于纽约
州立大学建立其部门进行相关研究。这门技术顾名思义原理与电脑编程相像,将人类基因代码公式化,进行编辑及重组,并以“人体”执行其程序代码。负责人称,如果研发顺利,未来二十年内可自由更换人类的瞳孔颜色,或形状,对人体某些器官进行改良,甚至可以进行基因人工突变使人体对艾滋病病毒免疫。
10.事实上,我认为:DNA与计算机机器语言非常相似。机器语言是二进制的(0和1),而DNA却是四进制的(A,T,G,C).因此我认为DNA就是某种程序,只是他还是低级的机器语言而不是汇编语言或面向过程或面向对象的高级语言.这很像计算机中的反汇编技术,只是我们还没有一种能描述这种机器语言的高级语言.神创造了一切生物,而神本身却是一个程序员,他用一种高级的面向对象的语言创造了生物,同时他让程序本身可以不断优化,与其他程序链接.今天,我们拿着神的编译好的程序想弄清楚他的每一个细节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了。
11.一个人类基因工程的研究小组有一个让人震惊的科学发现:他们相信在人类的DNA中存在的所谓“非代码”基因序列(97%)即是一种地外生物形态的遗传代码。从霉菌到鱼类到人类,这组非代码基因序列在所有地球生物组织中皆常可见。在人类的DNA中,它们占有更大的比例。
非代码基因又称作“垃圾DNA”,多年前即被发现,它们的功能仍然是个迷。它们不像正常的基因那样载有合成蛋白、酶及其他人体产生的化学物的信息。它们承载的信息无法读取,也没有合成物质,它们根本没有任何功能。我们存在于我们3%的DNA之中,垃圾 DNA只是喜欢搭在活跃的功能性基因上面,一代代地往下传承。它们是什么?为什么这些闲置的基因会在我们的基因组里?这些问题不断地被科学家们提出来,终于有了这个小组的解释。12.他们把基因代码当作电脑程序代码来研究。最常见的符号是什么?当然,它是“/”号,这是一个注释的符号!在Pascal语言里,这个符号是{ 和 }。当然,在C语言里,在两个斜杠之间的代码永远不会被执行,它不是代码,它是代码的注释!
如果非代码序列是程序的一部分,且被作者放弃,有一个方法可以使它们执行。唯 一要做的就是将注释的符号去掉。如果在/*......*/中间的部分是有意义的,它将会被编译并执行!
而他们做的实验表明,当他们去掉基因中的注释部分,重新再合成时,这部分基因可以在合成一个东西,这个是不是一种蛋白,或者是一种罕见的东西?答案很让人惊讶:据知这种物质只有在患上了白血病的人类及动物体内才会产生。当一个人唤醒了这个潜在的活性的基因的时候,它会产生癌性蛋白。
如果我们可以将类似的治疗基因插入到人类活体的染色体中,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立刻治愈所有未来的癌症。神秘的“垃圾 DNA”及癌症问题看上去得到了解决,我们能做的是尽量培养新的,带有癌免疫的人类基本调试代码。这要花费漫长的时间。对于我们及我们的子孙来说,在地平线上,还看不到希望。
13.谢谢各位。
第四篇:科学与宗教论文正文
摘要: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它不仅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也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本文,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了科学与宗教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融合的关系,并对现在学术界以及社会上关于科学与宗教关系问题发表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科学与宗教
对立与冲突
联系与并存
一、科学与宗教的对立和冲突
科学与宗教在其本质上来说是对立的,宗教是一种虚幻的颠倒的世界观,是以信仰和崇拜超自然力量和境界为核心的社会意识,是由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和宗教体制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社会文化体系。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给出过这样的答案:“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这一经典论断揭示了宗教观念的本质特征,也是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关于宗教本质的最权威的解释。而科学则是有关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真理,是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广义的科学可以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科学学的创始人、英国学者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一书中说:“科学是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以及构成我们的诸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诸态度的最强大势力之一。”其次,宗教与科学在思维方式上也是有根本区别的。科学以对客观对象的真实性把握为目的,它必然要求在思想上遵守逻辑规则,重视思维活动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强调概念和命题的可证实性或可证伪性;而宗教则把从精神上摆脱因自身的有限性而带来的烦恼和痛苦作为它的目的。宗教因其追求的对象是超现实的绝对和无限,所以在对其合理性的论证中,它必然以对无限绝对的神的信仰为基础,诉诸于人的直觉和顿悟,依赖人的情感体验,是一种超验性的存在,其思想是非逻辑的,其概念和命题也不具有可证实性或可证伪性。
由于在本质上和思想方式上的根本差异,宗教与科学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宗教与科学发生冲突的历史上,在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早期,其冲突产生主要是由于宗教神学在社会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受到科学理性的挑战,宗教企图维持其神学的至高无上地位而引起,这在中世纪后期西方基督教时代体现的最为明显。如十七世纪对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批判和对布鲁诺和伽利略的迫害就是如此。布鲁诺坚持宣传和发展日心说。他认为宇宙是无限的,无限宇宙是包罗一切的,因此就没有给上帝留下任何可用放置的位置,于是,1600年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32年,伽利略发表《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的两种世界体系对话》,用新的科学发展赞扬了哥白尼的日心学说,1633年他的书列为禁书,被罗马教廷判终生监禁。一直拖到1983年,在强大的科学面前,罗马教会才被迫宣布:“给伽利略定罪的法官犯了错误。”宗教与科学的冲突除了表现在思想上之外,还可以表现在活动方式上。宗教活动是一种信仰活动,而科学活动则是一种理性思维活动;宗教活动更多的是感情投入和超现实的精神企求,而科学活动则强调理性思考和客观的求证。这样,在人的生活中,宗教与科学的矛盾和冲突就有可能出现。具体来说,这种活动上的冲突又表现在两个层次,即个人层次和社会层次。就个人层次来说,表现为个人进行科学活动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冲突,尤其是一个科学家就可能受这种冲突的困扰。就社会层次来说,表现为科学活动的组织和宗教活动的组织的矛盾,如科学教育与宗教教育的矛盾等。例如1968年,在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第135会议上,大约两千名科学家签署了一份文件,责备罗马教皇保罗六世控制生育的通谕,称作“是令人类厌恶的”,天主教会一贯反对通过与所谓的自然节奏不同的任何方法控制生育。1970年,美国一个名为“创世研究会”的信仰基督教原教旨主义的科学家的宗教团体向加利福尼亚立法机构施加压力,要求它制定一项法律,使生物学教科书中既可以出现根据《创世纪》所描述的生命的发展,也可以出现根据现代科学所描述的生命的进化。
二、宗教与科学的联系与共存
实际上,在人类文化发生之初,科学与宗教的因素就同时共生了。科学知识与宗教意识的萌芽,共同包容在人类原始的思维活动中,相互交织在一起,不容易区分开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开始出现文化形式的分化,呈现分离的运动趋势。但在原始社会结束之前,这种分化还处于雏形阶段,科学与宗教因素相互并存,边界模糊,彼此渗透。在原始科学中不难找到虚幻认识的神秘成分;在原始宗教中也不难发现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所积累的某些合理的经验知识。有的观点认为,宗教是伴随着人类文明产生的,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研究表明,宗教是原始始社会发展到氏族制阶段的产物,氏族社会是原始宗教产生的社会基础。在此前几百万年漫长的年代里,人类并没有任何宗教意识和宗教信仰活动,一直进行着的是劳动,伴随着劳动,人类的生理和心理在逐步变化,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我们所知道的世界三大宗教也大都产生于公元前1或2世纪,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科学知识与宗教意识萌芽具有共同的源头,但后来就逐渐分化,有了各自的发展主流。
在历史上,宗教和科学,它们之间虽不乏冲突和矛盾,有时甚至是相当激烈的冲突和矛盾,但在更多的时候,它们还是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社会中起着不同的作用,相互之间和平共处。这种情况在当今社会可以说更是如此,宗教与科学之间的这种状态就是一种相互独立、和平共处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宗教与科学各自独立存在,互不干扰和影响,各自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变化。此时,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是一种科学和非科学的关系。宗教是一种非科学的东西,它有其自身的特殊存在形式和发展规律,但它与科学并不发生根本的冲突,所以不会影响科学的发展。此时,尽管宗教在思想上和价值观上并不是科学的,但它并不反科学,而是保持一种中立立场。而此时科学也努力将自己的研究领域局限在某些特定的领域,避免卷入无畏的神学争论,对宗教神学亦保持一种中立态度。这样,宗教与科学之间就可以相安无事、和平共处。
虽然宗教与科学在本质上是对立的,从整个人类发展的角度看,宗教也最终会被科学所替代,但是在当今的社会,科学和宗教却都在蓬勃的发展,这似乎是一个很矛盾的现象,这又应该如何解释呢?众所周知,科学是建立在逻辑理性基础上的对事物作客观认识的知识体系。当科学知识通过技术设备的转化运用于生产实践中时,它就可以创造出各种财富以满足人的实际需要。而宗教则是人们试图超越自身有限性而走向无限性的形式。通过宗教生活,人们可以在对神的信仰和追求中摆脱各种烦恼、痛苦和恐惧,获得内心的安宁和自由。在具体的功用上,科学是功利的,它主要是为人提供各种现实的生理和心理尤其是生理需要的满足;而宗教则是非功利的,它提供的则是超超越功利超越现实的精神需求和价值需求的满足。对任何社会来说,不仅需要功利性的现实需求的满足,以维持人的生存和社会存在;同时也需要超功利的精神需求和价值需求的满足,以维持人的存在和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可见,宗教与科学都是任何社会需要的反映,它们虽是根本对立的东西,但是也是相互补充的东西,它们同时存在以满足当今人类社会的不同需要。由此,我们对当今社会一方面科学日益发达,另一方面宗教也繁荣昌盛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就不会感到奇怪了。
三、宗教与科学关系具体问题的一些看法
在对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中,还有一些看法近来甚嚣尘上,比如说“宗教为科学家提供了信仰的动力”、“宗教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宗教与科学是长期混存的。对于这些看法,我不敢苟同。在某些时候,宗教人员确实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比如说,一些宗教教职人员从事科研活动,对科学发展做出过贡献;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有不少都是宗教信徒;有些宗教活动场所也是科学活动场所;一些基督教会对教育及学术活动积极提倡,支持兴办学校,成立学术团体,设立图书馆,组织学术著作翻译,建造天文台等;近代科学产生在有基督教文化背景的国家等等。可以看出,这些都是科学建制与宗教体制之间的关系,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得出结论说宗教推动了科学的发展。而有宗教信仰的科学家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并不是依靠宗教教条,而是依靠他们本身所具有的科学素养。牛顿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完成了物理学发展史上第一次划时代意义的大综合,他在天文学和数学等领域也都做出了卓越贡献。这些都得益于他深厚的科学素养,因为他敢于尊重科学事实,努力摆脱传统宗教的羁绊。而当他晚年放弃了科学理性精神,而相信上帝的指引时,却没有得出什么科技成果。所以,“宗教为科学家提供了信仰的动力”这种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
科学与宗教作为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作为人类不同的思想结晶,它们的关系问题由来已久,也相当复杂。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它们在很长一段时间,还会在人类共存下去。
参考文献:
[1]胡春风.宗教与科学关系探析[J].哲学研究.2007年第十二期
[2]孙辉.浅析科学与宗教的互动、整合[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第九期 [3]王凤琴.自然科学的发展与宗教[J].华东石油学院院报.1986年第三期
第五篇:自然辩证法论文科学与宗教
科学与宗教
班级:09级041班 学号:091115411824
姓名:王美妹
摘要:本文主要分别论述了科学与宗教的性质、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尤其对于在当今知识经济条件下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最终得出了二者缺一不可、互为补充的结论。
关键词:科学,宗教,知识经济,相互关系
一.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宗教
对于我们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宗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是我们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必然要遇到的问题。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宗教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例如:约翰.米尔顿的代表作《失乐园》就是以基督教故事为背景;另外,各大宗教的典籍如:基督教的《圣经》,佛教的佛经,伊斯兰教的《可兰经》以及道教的《道德经》等等也都是造诣很深的文学作品。而科学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须臾也难以离开的,诸如当今的诸多科学成就。
科学的目的是认识世界,狭义的科学仅指自然科学,以认识自然界为目的;广义的科学包括社会科学,即包括以认识社会为目的的人类活动。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部分,人类的实践活动不止于认识,而是还要用在科学活动中获得的认识为自己谋取福利,因此科学也必须变成技术、工程,人类才算实现了自己的目的。科学的根本性质是批判性和创造性,前者是科学发展的方式,后者是科学发展的动力。科学的批判性体现在科学实践对理论的不断修正,也包括不同理论之间的相互批判。科学是理智的,它认为这个世界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任何科学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只有可以重复显现的理论才是科学的。没有科学,我们无法正确认识这个世界。同样,也是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科学得到发展。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具有悠久绵长的历史,它几乎相伴着人类已有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全过程,是人类自我发展进步的重要参考。一 谈到宗教,人们往往会想起庙宇、宫观的香火、金碧辉煌的大教堂、顶着一轮弯月的清真寺,以及善男信女虔诚的容颜等这些最直观的宗教现象。其实这些现象仅展示了宗教的外表,要完整地理解宗教还必须做进一步的探求。宗教的目的也是要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为人类谋取幸福。人类创造了宗教,决不是要危害自己。宗教首先和主要的要求,是实行,是做。就实行和做这一内容来说,它相当于认识之后的人类实践活动诸阶段。但是为了做,特别为了让信徒自觉地、心悦诚服地去做,宗教就必须对这样做而不那样做的理由作出说明,说明,就必须有所认识。因此,宗教也必须解决自己的认识问题。宗教不是迷信,“迷信是偏执狂或将自己的需求与愿望凌驾于众人之上的野心家鼓噪的运动”。宗教与迷信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宗教相信无限、无形、彼岸的神和境界,而迷信则相信有限、有形、现世的神和境界。迷信的倡导者并不像宗教的创立者那样坚信自己所倡导的信念,坚持自己提出的行为准则。迷信宣扬个人的无能,宣传不加思考的遵从,渲染幻象的力量。因此可以把宗教特点归纳为非现实性和功利性。这两者看似矛盾,实为相辅相成。非现实性是由于宗教的先验性和超自然性排斥理智,以基督教为例,表现为上帝的不可证伪和无上的权威。而贫穷的人渴望有一个富有的上帝,富有的人渴望有一个永恒的上帝,这表现宗教的功利性,拥有道德教化、心灵慰藉的力量。非现实性一方面因为超越现实能产生巨大的信仰能量,是防止人类社会走向单纯追求物质利益的冷酷无情的社会的巨大力量,另一方面因为距离现世生活太遥远必须用功利性来补充。
二.科学与宗教的多种看法
科学与宗教作为人类意识形态体系中的两种,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已是不言而喻。但是,由于科学与宗教对于世界的理解方式有着显著的不同,因而,历来许多的科学家、哲学家、神学家对科学与宗教之间关系的理解则是见仁见智。综合起来,有如下几种典型的看法:一是“冲突说”,即科学与宗教是对立的。这类学说坚持认为科学与宗教之间是绝对对立的冲突关系,科学代表着真理,宗教代表着谬误;二是“相互关联说”,这类学说认为科学与宗教处理的是不同领域的事情,各自满足人类的不同需求,这也是许多科学家所持有的观点;三是“认识的不同状态说”,这类学说认为人类理智的内在发展在历史上出现了宗教、形而上学和实证科学三个连续阶段:宗教充当了人类知识的必然出发点,而科学则提供了最终的认识状态;四是“完整知识学说”,这类学说认为实证科学、哲学、宗教的综合,即所谓的“完整知识”,是人类理智发展的“最高目的和最终结果”。三.知识经济时代下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科技、知识、文化迅速发展的时代的背景下,宗教和科学关系的探究更有现实意义。
宗教与科学都是由人创造出来的,都是满足人的需要的东西,都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部分,它们都统一于人这个共同的基础之上。科学生活则促使人去客观地认识和理解人自身和周围世界,以为人的活动提供理性的科学依据;至于宗教生活,则是为人在精神上超越自身的有限性去追求自身的完满提供一种条件和途径,同时它还为整个社会提供一种终极的思想价值观和追求目标。可见上述各个方面都是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人类生活都将难以持续下去。虽然以上各个方面表现形式不同,对人和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有异,但它们都是人创造的,都能满足人的特定需要,因而在根本上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一致的。即使从宗教与科学的表现形式上来看,它们之间也存在根本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就是表现在它们的思想的终极基础上的信仰性。在一般人看来,宗教是非理性的东西,是一种对超自然的神灵的崇拜和信仰;而科学则是理性的,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完全客观的解释,其中不存在任何非理性的东西。然而不难发现,宗教确实是以对超自然的神的绝对信仰和崇拜为基础的,在宗教生活中,对神是不可能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的,也不允许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如果一个人进行这种分析和思考,并对神的存在和作用提出质疑,那宗教在他生活中存在的基础就会受到动摇,宗教生活也不可能再存在下去。对科学来说,虽然,对某个具体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是理性的,但其思想的终极基础却离不开信仰,而且必然是信仰。比如当代科学面对自然界时,它是以认定自然界的物质性为基础的,然而整个自然界的物质性则是不可能用理性分析的方法去证明的。犹如认为通过科学研究可以解释自然界固有的规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信仰,即对事物规律性的信仰。在社会科学,情况就更是如此。比如人人自由、平等的状态是人类社会最公平、最理想的状态,这一公认的社会准则得到了什么样的理性证明呢?不过是一种信仰。在科学中,这些信仰虽然是非理性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它们像一个个不证自明的公理构成了科学理性思维的基础,没有它们,科学就不可能产生和存在。由此可见,宗教与科学在思想上的终极基础上其表现也是一致的总之,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既有相互矛盾和冲突,又有相互独立和相互促进,而且总的说来,矛盾和冲突固然存在,但主流还是统一。那种把宗教与科学看成是一种水火不容的观点如果不是无知至少是一种简单化的做法。根据当前我国的现状,我认为应该鼓励宗教信仰自由,因为科学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全真的,更不是完美的,不可能占据人类全部的信仰高地。很多 或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都有宗教信仰。其中以基督教最多,另外佛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也有不少。科学的触角尚未、而且也不可能触及到人类活动、情感和思维的所有领域。况且科学的信仰的门槛太高,讲究“动之以理”,必须建立在严密和高度发达的理性基础上,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的,也不是任何人稍加努力就可以建立的,更不可能是官方宣传能够强行灌输实现信仰的统一的,而宗教信仰讲究“晓之以情”,宣称上帝对于每一个人都是慈爱的,不需要冷冰冰的理性和乏味的逻辑。如果消灭了宗教信仰,留下的真空如果不被科学占领,那将被迷信所占领,而后者显然具有更大的号召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宗教和科学的关系不是水火不容、互相对立的,而是互相补充缺一不可的。没有宗教,科学不能发展至斯;没有科学,宗教则会走向迷信。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探究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更是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资料:1.李申,《科学与宗教简论》
2.李淼,《科学与宗教的分野》 3.白虹贯日,《科学与宗教》
4.杨玉辉,《宗教与科学真的是水火不容的吗?》 5.田乃越,《宗教与科学》